公共管理的运行职能范文

时间:2023-08-07 09:2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共管理的运行职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管理的运行职能

篇1

空港是高效率和高开放度的载体,《财富》500强50%以上的公司总部都设在离枢纽机场不到15公里的范围,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手机、微型电脑、生物制药工程等普遍依托空港布局。空港作为所在地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载体,更是内陆自贸区建设的主要依托,阿姆斯特丹和新加坡从传统海港型自贸区成长为海空港结合型自贸区,以及香农和仁川主要依托空港建设自贸区,都是典型例子。

双流机场在西部的地位如同浦东机场之于长三角,首都机场之于环渤海,广州、深圳机场之于珠三角,目前不仅拥有枢纽机场、综合保税区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优势,而且是贯通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中枢纽,周边已成规模集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现代服务等产业,又能有力支撑自贸园区建设。为此,要在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大胆借鉴国外空港自贸区功能定位和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率先启动空港部分的建设方案编制

尽管中央对各地高涨的自贸区建设热并没有作出回应,但相信继上海之后再择机选其他类型区域扩大试验,应当能预期。为此,成都市应根据省上作出的建设内陆自贸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把双流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为建设成都(中国)内陆自贸区的核心区,尽快着手编制航空港片区的规划,提前做好做深前期工作,随时可以拿出相对完善的方案上报。

2.逐项落实前期的研究和初步规划

以Naco公司编制的《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对双流航空港片区建设核心区的条件、功能、项目等进行再研究,修改、补充完善产业聚集区空间布局、用地规划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托机场港口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机场二跑道两侧为重点打造临港经济核心圈,支持重点发展航空枢纽服务、临空物流、国际分拨、国际贸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口岸服务、免税零售、国际快件、航油航材、基地航空公司运营服务、整机维修、保税药品、保税文化、保税贵金属交易、功能性总部等。同时在机场 “东翼”以综保区双流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保税出口加工、融资租赁、保税维修、国际商品展销、保税物流、保税大宗商品交易、保税创新研发、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国际教育培训等。“西翼”以机场以西及东升、九江等部分区域,发展国内转口贸易、离岸贸易、临空金融、创新研发等产业。

3.规划构建四大专业贸易平台

3.1建立生物医药专业贸易平台

完善便捷的进出口贸易服务链和规范专业的市场经营管理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进出口贸易额,使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成为西部生物医药最主要的贸易集散地。

3.2建立贵金属专业贸易平台

依托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经开工建设贵金属专业贸易平台的基础设施,完善贵金属贸易的商业链条,丰富贸易业态,设计便利化的贸易流程和管理机制等“软件”设施,使贸易平台具备保税展示、产品鉴定、产品推广、专业培训、产品、贸易洽谈、进口、物流配送、商务咨询等多种功能。

3.3建立文化产品贸易平台

以保税文化产品交易中心为载体,发展文化贸易金融、、物流、文化艺术会展、文化金融理财产品交易、进口文化保税设备租赁、保税艺术品拍卖等业务。利用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的仓储设施,设立大型艺术品保税仓库,建立“前店后库”贸易模式,为艺术品交易机构、基金、金融机构、画廊、拍卖行、艺术家、藏家等提供涵盖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保税交易、金融保险、鉴定评估、专业物流、进出口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和服务。

3.4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以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为基础,打造电子商务功能区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跨境电子平台商、贸易商、物流商、支付结算商,构建门类齐全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创新集群。鼓励创新型电子商务企业集聚,推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模式创新。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成立网络销售机构,在采购、仓储、销售、配送及商品展示等各环节建立专业的网络平台。推动老字号品牌的网上销售,构建网络特色商业街。

4.研究设计五个领域的运行机制

对照上海自贸区的运行机制,对空港片区进行逐项设计:

4.1检验检疫机制

研究对进入区内的物品免予检验,或者减少检验环节,方便商品进出的管理办法,并进一步优化机场口岸商检和综保区商检的业务流程,使之更加高效便捷。

4.2货物监管机制

研究设计“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运行方式;研究入区备案制,区内企业试点凭舱单“先入区后报关”的模式;研究货物在各监管区间转移,试点“分送集报、自行运输”方式;研究允许保税物料利用空港在国内运输;优化机场口岸海关与综保区海关的业务流程,减少重复查验。

4.3税收管理机制

研究赋予综保区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可开具增值税发票,支持企业向境内外两个市场拓展;实行区内企业15%的所得税率,促进公司的结算总部、分拨中心、营销总部落户;研究综保区企业利用海外进口配件组装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时,企业可选择成品或者配件纳税的办法;研究商品进入保税物流区或综保区,可选择“入区退税”和“出境退税”的办法。完善启运地退税政策设计,积极扩大退税试点范围。

4.4外汇管理机制

研究允许企业设立离岸账户给予特殊管理的办法;研究将“无纸化”政策从海关环节向外汇环节、银行环节等环节延伸,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研究外汇管理部门与海关、商检数据的共享机制。

4.5政府管理的“一体化”

建立综合监管、执法、服务体系,探索将双流机场口岸、综保区、保税物流园区(B型)等多项职能整合;完善双流综保区、保税物流园区(B型)与航空港的“区港联动”机制,为特殊监管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行做好机制研究和设计;研究设计国际航空中转功能的机制,双流县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改革行政审批模式。

5.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

5.1基础设施的前期准备

按照空港片区需要具备的功能,建设物流和商业服务设施。当前重点要加快推进双流机场轨道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商业设施、办公设施等建设。

5.2网络信息系统的前期准备

目前建立的“电子口岸”系统,仍然存在“重复录入”、“功能单一”等问题,与国际先进地区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探索设立“单一窗口”的高效模式,对网络信息系统做好优化完善,使进出口企业可以真正做到透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检验检疫、海关、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等政府管理机关办理各种进出口手续。

5.3发展飞机融资租赁的准备

参照天津东疆等地做法,研究制定飞机融资租赁产业扶持政策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外管局、海关、税务等部门在跨境融资、外汇额度、海关监管及税收扶持等方面做好方案准备。

5.4提前谋划人才储备

派遣参与双流空港片区建设的人员到上海浦东机场自贸区挂职学习;筹办专门学习班,培训一批了解国际通行规则的管理服务人员。

5.5调查企业相关需求

选择对自贸区有需求的企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其需求,供下一步制定自贸区规划和政策参考。

篇2

2.政府公共管理运行职能政府的公共管理基本职能必须在各个管理环节的合理运作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公共管理又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运行职能。运行职能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如:协调、控制、人事、组织、报告、程序、决策、指挥、运作等。不论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还是其运行职能,都与公用管理的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进步的今天,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要想促进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还要在公共管理职能能力提升方面多做努力。

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国家职能和政府职能存在相互统一,互相支持的效果。当前业内对政府公共管理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不晓得成效,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学者面对研究普遍表现出对实证性内容和微观层面关注不够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从法律和产权界定方面研究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法律作为政府发挥职能的基础之一,研究其与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性必将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市场机制和秩序,确保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从政府提供具体的基础设施和维护政策环境方面去研究应当在重视政府提供良好基础设施的同时,对政府提供良好资源配资、生产力发展及创新环境的能力和政策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

(三)研究政府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职能通过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从政府的角度发挥作用,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减少民众对政府的负面心理,维护社会未定,并且也可以促进和改善民众的价值取向,维持社会公正,让政府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

(四)注意研究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尚处在一种未定型的状态,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在注意到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普遍问题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很多特殊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和理论依据区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重建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框架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当市场作用不显著是,政府如何通过迅速有效的手段发挥来挽救市场状态,通过价值观和利益观的角度来保证政府对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作用。

(六)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探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政府的公关形象,特别是其美誉度和可信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支持与接受程度,研究如何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确立表里如一的可信政府形象也应该研究的重点方向。

篇3

二、经济增长质量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一)公共管理的主体

国外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公共服务”活动来溯及主体的,认为凡是“为追求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就是公共管理主体。梅戈特指出,“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营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公共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政府为核心、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组织系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属性决定了其作为公共管理首要主体以及公共管理核心的必然性。但是,单纯以政府为主体执行公共管理职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公共管理供给主体单一。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度转型期,而前期改革所积累的问题逐渐暴露,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矛盾凸显,如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恶化、金融市场动荡、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均相当严重。社会公共事务范围的扩大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但目前公共管理职能的供给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全盘管理公共事务,而非政府组织、公民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作用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效能的发挥。第二,政府主体的管理方法陈旧。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管理方法已经超越了工具性的意义,其在达成政府管理目标、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仍表现出主观性强、强制性高、透明度低的特点,主要以“行政命令”方式采取审批、取缔、查封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在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阶段,公众意识逐渐觉醒,公众的利益追求更多体现在对社会发展及自身价值实现上,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实现对公众利益需求的满足。

(二)公共管理的理念

公共管理的理念体现着公共管理主体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原则,其在观念层面规范着主体行为取向。现阶段的公共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唯GDP论”。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普遍不惜以城乡失衡、地区失衡、产业失衡与贫富失衡等社会发展失衡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我国经济奇迹”。但是,过分看重经济增长速度并将经济发展简化为GDP增长目标,形成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公共管理绩效、评价官员政绩的公共管理理念,忽视了公共管理中的社会福利分配、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经济增长质量目标。这种将GDP指标作为社会发展和官员政绩决定性指标的管理理念,导致经济走向粗放型、非均衡的状态。第二,无限政府理念。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受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影响,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相当普遍,个别政府官员更是本着“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数量理念、管制理念的特征,将自己塑造成“全能政府”形象,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提供服务,公民无权向政府提出要求,更无法对政府的服务质量提出意见。

(三)公共管理的体制

公共管理体制是多元管理主体以及它们组成的网络结构,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或承担管理责任的方式与方法。公共管理体制本质上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目标实现。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僵化落后的公共管理体制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第一,现行的公共管理体制强调的是在一个官僚制的组织体系下,遵从严格的从上到下的等级制,以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和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为前提。奥斯本和盖布勒曾指出:工业时展起来的官僚体制,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层叠的指挥系统,已不能有效运转;它变得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第二,公共管理的政府供给与实际需求相错位。由于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过程中享有特殊地位,而被管理者处于劣势,导致被管理者无权要求和选择管理者所提供的服务,公共管理的实际供给与其需求不相符合。自发的经济增长进程往往导致社会福利分配不均、生态环境退化等外部性成本,因此,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求公共管理供给服务于纠正社会、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引发的经济失衡,但政府却将更多的资源用于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经济增长进程。由于政府的公共管理供给与实际公共管理需求相错位,导致公共管理绩效和效率低下,经济失衡状态长期难以扭转,经济增长质量难以提高。

(四)公共管理的模式

公共管理模式指的是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式以及政府对自身的管理方法。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模式主要的缺陷在于:一方面,政府干预仍然占据公共管理主导地位。我国的政府组织机构都是按层级化设计的,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向、行政领导的指挥线路、行政信息的传递渠道以及行政人员的职责权限等均具有规定性。而且,对契约、形式以及规则的重视是官僚制的基本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有效性未得到充分发挥,距离企业化政府、灵活政府、全民化政府的真正建立和完善还相差甚远。例如,出于行政改革的需要,许多人将企业化政府(即将企业运作方式引入政府)简单看作官僚制政府的替代物,在企业化政府的运行过程中,滋生出诸多权力滥用现象。又如,灵活政府模式下设置的临时机构、雇佣临时人员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管理过程、责任感缺乏。

三、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公共管理创新机制

现有的公共管理机制在主体、理念、体制、模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公共组织机构在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和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的过程中绩效不高、效率有限,进而导致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作用受限。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对现行的公共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一)公共管理主体创新

公共管理活动需要依靠一定的个体或组织来完成,主体创新就是由这些创新的个体或组织汇集而成的。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公共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治性公共事务不断扩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逐渐取代政治目标而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核心。因此,公共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应该从政府单独实施的结构变革为以政府为核心、各类公共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的组织管理结构,实现社会共同治理。首先,要将公共管理供给主体扩展到非政府组织部门。政府管理应当主要涉及国家政治性事务、宏观经济性事务以及部分社会性事务,而其他部分职能可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从经济效果来看,第三部门和公民社会等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发挥基础资源的配置功能,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进而降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并且,第三部门和公民社会能够通过非政府的社会公益方式吸纳社会组织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管理,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其次,通过公共管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变革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范围。严格限制政府的统治职能,以社会利益和要求作为政府职能实现的参照体系,依据社会变量决定政府的结构、权力及运行方式,减少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干涉,将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减小到最低限度。最后,加强非政府主体的公共管理职能。依靠人民共管、非政府组织协助、社会中介机构力量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治理资源。例如,在经济发展带来的如气候变暖等环境负效应方面,通过与众多机构合作的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环境治理,从而实现质量型经济发展。

(二)公共管理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和必要前提,在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理念要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全面发展转变。首先,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追求物质生产对人类生活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需求,当社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人的发展成为本质要求。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明确指出:发展是扩展人民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发展能够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而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因此,在追求社会公平发展的质量型经济增长阶段,公共管理的目标要从单纯的物质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其次,从权制思维向服务思维过渡。在服务思维引导下,公共管理者应取代原有的命令型方式,从不服务、被动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质量服务,以服务于民作为公共管理职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公共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统一于经济发展中。最后,从数量观念向质量观念转变。物质产品的总量增长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而经济质量方面的拓展才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共同选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公共管理者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数量、规模的管理目标,设立增长质量、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新型管理目标,通过对新目标的追求而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是改善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的运行机制,其本质上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组织管理成本及政府运行成本等制度成本,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及利用。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在于:第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基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公共事务处理和公共权力运行置于全社会的有效监督和竞争性参与中,通过竞争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立论,在国家制度的框架下,国家可以利用人们对私利的追求,用平等交换、互通有无的市场管理机制,促进专业化和社会生产效益,达到国家财富的增值。第二,建立及完善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以经济结构、福利分配、环境治理等经济增长质量标准来衡量公共管理组织的绩效。要以社会需求为起点,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范式,将经济增长的目标重新扩展到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改变当前公共管理体制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计成本的管理方式,以新的全面标准评估公共管理绩效,不仅以经济增长作为考核基准,更要将社会福利分配、生态环境治理等内容作为公共服务收益纳入绩效考核。

篇4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关于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种说法,学者们按照自身研究的侧重对公共管理进行概括,至今无统一提法。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笔者对公共管理理念的概括为:政府通过整体规划,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采取多种方式对社会群众的生活和社会本身发展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活动。

 

近几年,公共管理的发展迅速,主要因为相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公共管理更为贴近群众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当然,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包括公共行政,更包括非政府公共部门在内的多元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共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社会化,即政府简政放权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政府更多地从宏观方面进行管理,将多数具体执行的过程分配给社会;二是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并存,优胜劣汰,使被服务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资源。

 

二、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精简职能,促进政府结构优化,减轻财政负担。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以政府占主导,引入公共管理理念以后,政府的执行操作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政府指导、计划与监督,市场操作,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与合作的关系。政府简政放权,市场根据经济规律进行优胜劣汰,最终达到最优运行效果。政府通过改变做事的方式,更能优化自身结构,改变政府臃肿的体制机制,抑制低效的政府管理,控制政府规模,节约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引入公共管理之后,政府与社会各种力量合作,一些国家建设项目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让民间财力发挥作用,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够促使社会资源与政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二是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中来,参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建设。

 

三是优化社会结构,增强全社会的活力。公共管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就是要促进公共权力回归社会,促使部分管理社会的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市场运作,政府只负责整体规划,其角色也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我国政府提出的使社会充满活力,就是要使一切促进社会进步的意愿得到支持,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业激情得到发挥,创造的成果能够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公共管理的效用得到最广泛的发挥,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我国,随着公共管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不断深化,大量的社团组织从政府中独立出来,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活力,建立出一种更适合市场运作,更符合群众需求的管理模式,进而推动“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目标。

 

四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不同群体出现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公共管理的运作模式能够切实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具体利益需求,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商机制,其主体包括各类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协会、中介组织等,这些主体通过明确的利益表达和博弈来沟通社会矛盾,形成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三、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与经验

 

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有过一次过度膨胀的过程,这些增加的部门多数与经济发展有关,臃肿的机构体制促进了我国政府在1982年左右进行机构精简,虽然国务院的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但数量的增减没有真正使权力精简。几年的运行之后,中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这在公共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998年,我国提出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3个方面来,公共管理理念在不断渗入。这期间最重要的转变就是撤销了所有的工业经济管理部委,按照简政放权的理念,规定所有的工业经济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具备了现实意义,而且,此次改革有200多项职能被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人员也有一半左右进行了精简,推进了公共管理理念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进程。

 

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还体现在社区管理中。近几年,社区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类职能、权限更多的下放给社区,整体来看,社区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建设等都初具规模,但一些软实力的方面,如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却差强人意,许多方面的建设还不能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念。成熟的社区管理模式要有明确的社区定位,能够独立承担一些责任,不依赖政府组织活动,经营管理具有独立性,同时,社区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居民自治制度。

 

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更体现在社会组织中。随着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非盈利组织、行业协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公共管理的理念正不断渗入这些组织中。非政府、非营利,正是这些组织的创建初衷,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转变。当然,在转型初期,这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和管理的力度还没有体现出来,更多的组织还依赖政府进行运作,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制度建设都还不成熟,缺乏社会公众基础。

 

综上,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尚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引入市场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改革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使公共管理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结构更合理、社会发展更有活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