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3: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宏观经济展望

篇1

从供给端分析,过去十年里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廉价生产要素已经不在。劳动力二元供给走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之前的储蓄补贴贷款的格局也将无法继续,资本价格将会上升。土地价格以及对于环境成本的考量,未来的土地获取也将更加市场化。支持经济增长的劳动、资本、土地三个主要生产要素的价格已经明显上升。若非出现重大持续的技术升级,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下移已成定局。

根据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我们预计未来中枢增长率会下降1%-2%,在8%左右。短期来看,我们认为经济仍处在下行周期的末端。当前经济处于“宏观强,微观弱”的格局。国外需求上,美国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欧洲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主要出口国家经济不振将使得出口进入低增长期。国内需求上,消费较为稳定,消费取资成为经济主导仍需时日。国企和政府部门通过投资加杠杆对冲私人部门的去杠杆,短期来使得总体投资环比企稳,但是长期能否持续令人生疑。同时由于国内投资回报率的持续下降,长期资金开始流出,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开始减弱,对应外汇占款减少,央行通过逆回购维持货币宽松,但是受限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很难进一步大幅宽松支持经济。此外,在私人部门普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很难促进私人部门投资的快速回升,结果可能还是流入政府部门基建项目和其他资本市场。我们认为经济已经过了二阶拐点,下行速度放缓,预计最快明年二季度见底,但之后将经历痛苦漫长的调整过程。此间将伴随着去产能和投资的下降以及在通缩阴影下持续较低的通胀。综合经济长期增长中枢下移和短期处于波谷的经济形势,我们对明年的经济增长判断相对悲观,预测明年GDP增速在7.6%左右。

货币信贷:“宽货币,紧信贷”

进入2012 年以来,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下滑对货币供应的紧缩效应,央行通过降准和持续的逆回购保持货币供应的总体宽松,基础货币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速。我们判断随着国内投资回报率的下降,长期资金流出会导致明年外汇占款进一步下降,央行会延续今年的操作风格,保持总体货币宽松。预计逆回购将成为日常应对的主要工具,但是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作为对冲大的流动性波动的辅助措施。事实上,通胀下行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是基于我们对于人民币对外贬值,对内升值的判断,大规模的货币释放会被加速的资本流出抵销,因此我们认为明年通过大量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可能是小概率事件。

宽松货币保证了银行的放贷能力。由于政治周期,预计政府明年会进一步大量投放资源到基础设施建设,信贷也将优先满足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更加明显。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和一部分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可能将有大幅扩张的表外贷款来满足,10月份社会融资结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表外贷款利率要高于银行利率,加之对于当前私人部门去杠杆的总体判断,预期明年私人部门的信贷不会有明显改观。整体仍然维持“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预计2013 年M2 增速13.2%,低于今年14%增速的预期。人民币贷款增速13%,也低于今年15.1%的预期。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和今年大体一致,一年期贷款利率预期将上升到6.5%。

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

基建仍是需求主要来源

我们对于2013 年的基本判断仍然是政府投资引导国内需求。平滑经济周期的需要以及政治周期的影响,明年“稳增长”力度将会超过今年,也将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从行业上说,水利、城镇基础设施、能源和环境、保障房都将成为政府资金主要的投向。基础建设投资将拉动相关上游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但是私人部门处于信贷受限和去杠杆的过程,固定资产投资预期仍然保持疲软。房地产销售数据最近持续回暖,预计未来几个季度房地产投资也将趋稳。但是我们预计随着私人部门去杠杆,将会引发投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对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回升产生压力,我们判断明年房地产投资无法重新成为拉动总体投资的引擎。预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9%。

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主要受出口影响,重工业受到建设支出影响。明年基础建设投资的大幅扩张将拉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的进一步上升。而出口疲软将导致轻工业增速放缓。明年将可观察到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增速差进一步扩大。指标显示国内经济可能已经处于去库存的尾部,新一轮补库存周期将会使得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今年。预计2013 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8%,略高于2012年9.5%的预期。

消费和零售增速放缓

我们对于明年经济增长的判断是触底企稳,GDP 增速放缓会影响私人部门收入增长进而影响消费的进一步上升。同时随着私人部门去杠杆以及投资下滑,预期失业率将会有较大的攀升以及通缩风险的出现,进一步向下修正我们对于消费增速的判断。政府部门增加养老金和社保支出会部分对冲私人部门的消费下滑,但是我们对于明年整体消费增速仍不乐观,预计明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12%,低于今年14%的预期。

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

我们认为人民币需要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实现平衡。国内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将促使资本流出,投资和贸易都在减少,这是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贬值的基本面因素。最近的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数据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都表明长期资金对中国的兴趣正在减弱,资本正在流出,侧面印证了我们的判断。

长期内我们预期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是通过内部通缩,外部贬值来实现,但是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仍然受到国外宽松政策的影响和市场预期的转变出现一定的震荡,我们预计2013 年人民币对美元会落在6.3-6.45区间。

通胀处于低位,通缩阴影挥之不去

我们对物价走势判断的逻辑是,为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在维持名义汇率稳定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市场利率,加快私人部门去杠杆,引起投资下降和失业上升,最终传导到CPI价格。预期明年通胀会进一步回落到1%左右,同时伴随着通缩风险。

在工业品层面,中国的可贸易品基本由国际定价,相对独立于国内的经济和货币政策。CRB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从7月初开始反弹,从两者的联动性关系来看,PPI 的反弹存在一定的滞后,10月国内PPI 数据出现环比回升,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企稳回升。但是国际整体需求仍未见明显复苏,大宗商品价格能否延续反弹势头进而带动PPI 的回暖仍需进一步观察,我们对于2013年PPI 的估计为-0.3%,相比今年的价格水平变化不会太大。

出口步入低增长时期

篇2

(一)“旧蜜月”

所谓“旧蜜月”,是指依照过去的经验来判断,2014年中国经济似乎至少有两大希望:一是改革,二是美国复苏。

从改革来讲,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市场所关切的所有关键问题的改革蓝图。依照过去的“甜蜜”经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如果这些改革措施能够迅速落实到位,无疑会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全面的改革需要时间,无法做到一步到位,其作用更加类似于需要持续服用方能慢慢见效的“培本固原药”,短期内已无法重现如1992年“春天的故事”中那种经济增长火山般喷发的场景。

从美国复苏来看,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经季度调整后环比折年率达到4.1%,进入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区间;从时间序列来观察,2013年是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各季度增速持续回升的一年。从分项来看,私人投资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并且拉动力持续加大,增长显示出较强的可持续性。同样,依照过去的经验:美国经济,特别是消费的增加,似乎预示着2014年中国出口可能迎来曙光(见图1)。但这种基于2000-2010年间的“甜蜜”记忆,对于现在来说并不可靠。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的情况下,美国进口的增加并不会自动让中国出口多分一杯羹,在本轮危机后,中国出口与美国消费的关系已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实际上这种情形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样高估的1997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曾出现过。这两段时期所出现的美国消费需求与中国出口之间的缺口,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相对竞争对手偏贵,由此丢失了订单。

(二)“新伤痛”

在目前的“双高”(高利率、高汇率)和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导向下(其中隐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是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会贬值),预计明年的“三驾马车”很难上行。

首先,消费缺乏动力。从社会消费品名义增速来看,1994年以来走出了一个“反转N”型轨迹:1994-1998年下行,1999-2008年上行,2009年到2013年下行;即使剔除影响较大的零售物价因素后,这种大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而从目前看来,甚至看不到能够拉抬明年消费的力量:房地产限购可能影响装修、家具、家电等;蔓延全国的雾霾意味着采取汽车限牌、限行的城市会增加,从而影响汽车消费;“八项规定”仍会继续执行等等。这就意味着,如果明年零售物价不显著上行,消费若能维稳已属不易;而从M1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关系来看(见图1),很可能明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还会有所下行。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与M1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CEIC,兴业银行

(编者注:图例分别改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M1同比增速(领先1年)”)ytd改为ytd(年初以来变动幅度)

其次,投资缺乏有效支撑。在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大的三项是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而这三项投资在明年都缺乏能够维持现状的有效支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相当敏感,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将压制明年社会融资的增速。从与社会融资相适应的情况来看,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商品房销售(一般领先房地产投资两个季度)都还显著偏高,这意味着这两类投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对于制造业投资来说,2013年的出口状况对于明年制造业投资有相当大的影响,2013年出口疲弱,无法为明年制造业投资提供支撑。

最后,出口难以复苏。出口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量,即给定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不变,海外经济复苏会使中国自然分享到出口增长的好处;二是价,即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若中国出口产品比竞争对手贵,即便其他经济体需求增加,中国也难以1:1地分享到出口增长的好处,未来我国出口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通货膨胀:政策周期换档

(一)PPI:难出通缩

我国PPI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综合指数(CRB)同比变化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CRB的变化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之间关系密切,而与全球发达经济体增速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2014年将是全球发达经济体加速发展的一年,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估计与2013年大致持平。这就意味着,明年CRB不仅缺乏明确的上涨动力,反倒还可能因为美元反弹而承受压力,这种判断也与近30年来CRB的周期变化规律不谋而合。

(二)CPI:压力不大

对于明年CPI的判断,首先要适应新的政策周期。我国CPI环比变化一般领先CPI同比变化6个月(主要是统计技术决定的)。因此,前瞻性地分析CPI同比变化,重点是应该分析CPI环比变化。市场主流依然沉浸在我国CPI的运行大致以40个月左右为一个周期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根据过去10年的经验得出的,而这恰是上一届政府执政的10年。的确,图2的虚线框部分显示,2003-2013年间CPI显示出一个完美的“M”型,即两个CPI升降的小周期。但如果观察1995年以来的CPI环比数据,就会发现这种规律其实并不总是有效:在1995-2002年的7年间则是一个“V”型。这显示出中国的CPI存在明显的政治周期,而目前正处于新一届政府的换挡期。这意味着,对于未来CPI走势的判断,需要从过去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逐步适应新周期。

图2 CPI环比趋势变化

(编者注:Yoy改为同比)

资料来源:CEIC,兴业银行

宏观政策:中性偏紧

(一)中性

从设定主要政策的预期目标来看,预计仍与2013年基本一致,以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体来说,预计新增信贷1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9万亿元,M2增速为13%,年度预算赤字2.1%。

(二)偏紧

偏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稳速紧”。由于上述稳定性更多体现在“量”上而不是“速”上,比如信贷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社会融资比上年增加1.5至2.0万亿元,都与2013年的状况基本相当,但由此计算得到的信贷增速、社会融资增速却是微幅下降的。二是监管政策的变化。2014年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管控政策的调整;二是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三是对银行同业资产监管政策的调整。其中任何一项调整,都只会使宏观经济政策更“紧”,而不是放“松”。

从货币政策来看,在常规方面,预计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增加仍会是明年货币市场的特征;随着美联储的退出,我国央行也可能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改革方面,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的常态化发行和进一步向居民和企业扩张、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预计会成为明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日间波动幅度,可能成为明年完善汇率机制的内容,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篇3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5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4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4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年GDP增长率在为7.4%,略低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滑趋势。一是经济增速连续跌破下限。进入2014年,我国第2季度GDP增速跌至7.4%,第3、4季度则继续下滑至7.3%,基本打破了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区间,全年经济增速创24年新低。二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显疲态。2014年2月,我国出口出现了-18%下滑,之后继续维持低位震荡,全年进出口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30%已经回落到15.7%,其中,扣除土地购置款的房地产投资2014年11月以来已经进入负增长;消费虽然取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但消费需求也保持着一个逐年下滑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回落到10.9%。三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2014年9月CPI跌破2%,连续4个月运行在2%的下方,11月和12月分别为1.4%、1.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四是经济发展预期有所恶化。2014年7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1.7%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50.1%,已经靠近经济强弱的分界点50%。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数从3月就一路下滑,从3月的62.7跌至12月的48.7。在2014年宏观经济在增速回落的过程中同时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二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中低速增长、高就业”格局初现。三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正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2015年是新常态统领中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年份,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将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型切换。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力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的常态的经济驱动力还没有强大起来,再加上美元升值、全球贸易政策变动等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增强[1],总体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

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

(一)发展速度换档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镇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78―2007年均增长率高达9.8%,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瞬间急速下滑,从2007年14.2%的高峰滑落至2013年的7.7%和2014年年均经济增速的7.4%,2008―2014年比1978―2007年低一个百分点。顺应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的判断。增长速度换档切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反应,但是在切换的过程中也存在换档的风险,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停滞,近期我国增长速度连续跌破7.5%的下限,出现继续探底的趋势,预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滑,突破7.5%~8%的区间波动,这一风险值得警惕。

(二)发展动力置换的风险

从旧的发展方式向新常态过渡,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但转换过程如果发生动力断档,那将会给经济造成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当前依靠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增长动力在弱化,新的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培育起来;依赖投资、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弱,新的以消费为主的推动力还在上升;旧的支柱产业在衰退,新的战略性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其主导性、牵引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旧的经济增长点在多年发挥作用后在削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动力一旦青黄不接,经济可能出现失速风险。

(三)发展体制转轨的风险

不可否认,过去多年来,在赶超型的经济模式中国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套体制的缺陷,开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过度依赖高投资和进出口的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发展驱动力要从投资、出口转移到创新上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体制转型势在必行。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程度,这种体制转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波动很可能使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从而影响发展速度,而2015年恰恰是这样一个关键时点。

二、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六大挑战

(一)宏观调控效用递减

2014年我国面对经济持续下滑,通过微刺激来稳定经济增长,避免了大水漫灌,但连续刺激也出现了边际刺激效应递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近几年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2003年到2007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73个百分点;2008到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47个百分点。基于投资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计算社会融资对资本形成的作用,2002年1元社会融资贡献的资本形成为2.27元,2008年下降到1.98年, 2014年进一步下降为1.68元。这意味着通过增加社会融资来扩大投资的边际成本在增加,随着增量资产产出率的上升,等量投资的GDP贡献率在下降,这些都增加了2015年经济刺激的难度。

(二)金融“融而不通”带来的融资约束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血脉如果不通,实体经济也很难有好的表现。近年来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融而不通、结构异化、脱实入虚、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等现象,对2015年经济发展不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总量增速下滑。货币增速连续下滑,2014年M2同比增长12.2%,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年初13%的目标。M1的增长速度更低,2014年仅增长3.2%。M2和M1增速之差已经扩大到9个百分点,意味着货币流动性下降,表明人们消费信心降低,投资信心趋弱。贷款同比增速是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下降4.8%。货币发挥作用具有时滞,2014年连续出现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低增长将会制约2015年的经济发展。

2.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从M2与GDP之比来测算,2002-2008年货币流通速度一直保持在0.61-0.67的水平,2009年以来则连续下降,2014年已经下降到0.52,这意味着同样的GDP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实现。

3.融资成本高居不下。据统计,2014年我国贷款基准利率为6%,在11月22日贷款基准利率才下调至5.6%,远远高于美国的3.25%、欧元区的2.43%、日本的1.246%和英国的0.5%,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根据调研,现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平均在15%左右,甚至20%。

4.货币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与工业经济的背离,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大企业融资便利,国有企业融资便利与非国有企业融资难。我们一直在鼓励金融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与创新型企业配置,但目前金融体制下金融资源却更多向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领域配置。2014年上半年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和城投平台发行债券合计占比高达87.63%,而民营企业仅占5.47%。金融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将对2015年的经济发展形成较强的融资约束。

(三)房地产行业新常态化后的低增长

房地产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刚性收入约束和库存销售双重压力,房地产投资很难出现20%以上的高增长,受市场力量的自身调节,未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进入低速增长区间,行业竞争倒逼市场出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市场力量主导的自我调整。截至2014年11月,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0.49亿,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72亿平米,两者合计56.21亿平米,而过去5年年均商品房销售面积9.8亿平米,即使未来没有新开工建设,消化这56亿平米的供应就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保障房建设加快,住房登记制度实施、房产税等将挤出部分存量房,这都增加了潜在供应。从需求面看,我国人口拐点正在出现,20~49岁的购房人口总量在2015年将达到高峰,随后进入下降通道,城镇化速度也有所减缓,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放缓到1.04%,国内民众对房产的投资性需求在2015年将减弱。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地产的投资意愿也有所下降。2001―2013年13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其中住宅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19%。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11月同比增长11.9%)、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以及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指标全面回落,预计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还将回落,房地产投资将从超高速增长逐步降落到中低速增长区间,房地产行业逐步回到理性、常态、均衡的状态,适度、中低速、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四)全球价格下行将给经济增加通缩风险

从国际上看,现在主要经济体基本处于低通胀环境,有些经济体正在滑向通缩。美国2014年12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月率创下3年来最大跌幅,欧元区PPI已经从2013年7月持续17个月负增长,11月CPI下滑至0.3%。在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欧元区通胀仍然有继续走低的可能。日本的物价虽然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走出通缩,但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通胀水平, 2014年11月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2.7%,但如果扣除4月份上调消费税的影响,其CPI仅有0.7%。全球低通胀环境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到中国的价格水平。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连带铜、铝、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于大宗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来讲,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中上游部门的通缩愈演愈烈,2014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将传导到下游消费品领域。展望2015年,有几个因素会对价格走势形成负面影响,增加通缩风险。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输入性通缩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暴跌将通过中上游部门向下游部门传导,这种传导效应将在2015年上半年出现;二是PPI连续负增长传导到消费品价格领域导致CPI继续走低;三是在美元升值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价格稳定导致人民币贸易指数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带来输入性价格下跌风险。在我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通缩将使债务人处于一个更加艰难的环境,2015年要防止生产和价格、通缩和债务的恶性循环。

(五)就业出现阶段性萎缩

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下限联系起来,提出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持续下滑,但是就业展现出很好的态势,从2009―2014年,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但有数据表明就业市场上的岗位需求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从2012年以来,各年度第三季度的招聘人数在持续下降,2012年为461万,2013年448万,2014年为420万。2014年度相对招聘指数(报告期需求人数/往年同期需求人数的平均值×100)为101,处于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特别是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增长趋势在减弱。由于制造业升级和工业4.0等的冲击,未来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出大量的就业人口,这部分人口可能会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这意味着2015年我国将从原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吸纳第一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转变为第三产业单独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压力之大值得关注。

(六)企业“三座大山”的压力持续发酵

当前国内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的三重压力。首先,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面对的突出矛盾。发改委披露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随着经济增速逐阶下滑,产能利用率预计也会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针对当前需求,2014年我们有20%以上的产能过剩。其次,成本过高则在近几年一直威胁企业的利润。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成本从年初85.18/百元增加到86.02/百元,这将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认为未来6个月的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会上升。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价格竞争,收入减少;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支出增加;一增一减之间企业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第三,债务过重也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债务过重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负债水平高,企业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杠杆率就会快速上升,据统计201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 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这一数值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72%、日本的99%,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增速下滑,导致2012―2014年企业的杠杆率再度上升[2]。债务过重另一方面表现为债务成本高,从我们调研中发现,由于过高的融资成本,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陷入了债务黑洞和债务链条,形成了新时期的三角债。

三、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

面临宏观经济的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我们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2015年稳增长的压力将更大。同时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3]。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我们认为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一)服务改革这一主题稳定经济增长

当前不仅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更要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稳增长要致力于为重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经济增长跌破底线的风险越来越大,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防止经济跌破底线和陷入通缩。

1.实施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些年,我国一直秉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每年在稳健的总基调下有所差异。我们建议2015年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采用更加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的流动性。总理在达沃斯表示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建议央行适当增加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常规的货币政策仍然有空间的情况下,注重预调、微调,更好的实行定向调控。

2.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激发企业活力。营业税改增值税自2013年在全国推广以来,2014年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纳入, 2015年,营改增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在企业困难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可以适时启动结构性减税,增加企业利润,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二是扩大公共支出,初步构建福利社会基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通过减少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盈余,每增加1%的财政支出,并平均用于教育、健康和养老,将使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1.2%。2015年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大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方向的政府性投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织好社会政策的托底网。将以公共支出的适度增加促进引导合理消费的制度建设。三是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推进公私合营(PPP)平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9年,欧盟近1400个项目是通过PPP实现的,价值2600亿欧元。2015年我国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套上预算监管的“紧箍咒”,未来地方财政资金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部分不会有太大的增加,依据PPP模式,以政府出资和公共资源为依托,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更多的公私合作平台项目,使民间资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市场原则下互利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还可以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四是适度利用地方债,有序化解债务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大多数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局部存风险隐患。新预算法第35条和第94条,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做了规定,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如何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2015年财税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债务扎口管理机制,严控新增债务。继续扩大自发自还试点省份范围,启动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市场化约束,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市场信心。

(二)围绕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15年应尽快推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各项改革,推进更好发挥各类企业积极性的改革,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项经济增长要素相关的改革,使各项要素、各个主体能够释放新的活力来推动我国在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能保持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1.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降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抓住现在低通胀的时机,尽快推进水、电、气、油等价格改革,把凡是能由市场定价的都交给市场;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消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的各项地方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2.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当前对地方财政的改革将使地方政府渐次退出经济建设领域,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主力军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培育一个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结构合理的企业体系。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制定中央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分类施策,提高企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改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条件;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适当增加金融机构主体,促进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以竞争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鼓励企业更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要在金融领域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金融覆盖,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国资本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创造条件,为此要提升对外投资便利性,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体系。

4.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工商业发展落地的载体,还是部分人群的资产,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要按照土地不同的角色和职能进行分类设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建立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市场配置土地使用权,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土地成本。探索试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增加农民财产。

5.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首要的是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要完善职务发明、技术入股等相关规定,让创新人才在创新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创新的主力军是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创新得到最大化利益;完善财税、金融、贸易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其次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创新真正面对市场,面对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能放则放,能推向市场的就推向市场。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来形成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公开透明的技术交易市场,让技术走向市场,同时也让市场来引导技术创新。

(三)抓住企业这一关键激发其发展动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国内大量企业因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而喘不过气来,很多企业既没有生产动力,更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帮助企业消减三座大山的压力,激发企业活力乃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甚至为未来保存增长活力的当务之急。

1.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消化企业产能。过剩产能的消化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市场需求的扩大来消化。从市场需求看,一方面可加大力度开发国际市场需求,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链而言,目前仅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缺口就达到8万亿美元,通过建立可行的融资方案,这些潜在需求可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为我国相关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深挖国内市场潜能,减少区域市场壁垒,通过打造无障碍的统一国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

2.依法推进企业破产清算,消融企业债务链条。根据我们在地方的调研,很多债务链的形成并扩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导致其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拖垮了债务企业,也拖垮了债权企业,不如迅速破产清算掉,这样债务企业的企业家也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而债权企业也能够拿回部分债权资金,结算自己的债务。

3.以“少取”、“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在此关头,我们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从现实来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基本思路是 “多予少取”。多予,意指给资金、给项目、给行业准入、给补贴;少取则是实施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负担。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我国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中央将坚持不进行大规模刺激,而是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予以应对。这种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一)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平稳增长,投资反弹压力加大

2007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各月份增速也比较平稳,但仍然处于高位。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接近40%,明显高于第二、第三产业;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投资结构在进一步改善。

但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5月份的6.1%上升到10月份的26.5%,逐月提高。由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先行指标,它的增长必将推高后续的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加大。央行的调查也显示,第3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达到10年来的最高,显示出企业内在投资冲动仍然较强。

(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保持旺盛

我国国内消费增速从2004年开始不断提高,2006年3月份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7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6.1%,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名义增长率。

2007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1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认为,2007年我国可望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党的十七大对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做了全面部署,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较大。2008年中国经济走势与政策取向如何,全球瞩目。

消费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截至9月末,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920万人,已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同时,近两年来,各级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大增加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也推动了消费的增长。

(三)国际收支顺差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

2003年以后,我国进出口顺差逐年大幅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也是持续增长,国际收支顺差逐年扩大。2007年1-10月份,全国进出口顺差达到212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超过2006年全年1775亿美元的顺差总额;全国实际利用外资539.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比去年同期加快11.16个百分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更加严重。

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大量增加以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9月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明显加快。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已跌破7.42,较年初的7.80已升值近5%,而且基本呈单向升值走势,没有实现双向波动。这种单向升值走势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热钱流入,国际收支顺差继续扩大,反过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形成不良循环。这种循环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消费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2007年2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较快上涨态势。10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6.5%,1-10月份累计上涨了4.4%,预计全年涨幅将达到4.5%。但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非食品价格涨幅基本保持在1%左右,比较稳定;食品价格涨幅则持续提高,由2月份的6%提高到10月份的17.6%。由于食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较大(约占1/3),食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消费价格。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6.5%的涨幅中,食品的贡献超过5个百分点。可以说,目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导致。

但是,由于国内货币供给增长较快。居民消费持续旺盛,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从前10月份的数据来看,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涨幅都有所扩大,居民消费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五)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资产价格上涨过快

衡量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指标是银行的存贷差。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与贷款差额在1995年一季度以后持续扩大,存贷差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也持续攀升,从1994年7月份的0.2%提升到2005年10月份的32.08%,此后一直维持在32%以上的高水平,2007年9月为32.4%。这说明,我国经济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当前流动性过剩造成的一个突出后果就是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主要股指“沪市综合指数”包经从年初的2728点上升到11月中旬的5200多点,上涨了近一倍,而且一度曾达到6200点。目前A股的加权平均动态市盈率已超过30倍.远高于15-20倍的国际平均水平,股市估值水平偏高。同时,全国住房价格2007年以来也加快上涨。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1个百分点。而且,股市和房市还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

可以说,2007年我国经济是“快”上有余,“好”上不足。

二、2008年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

2008年,北京将召开奥运会,各级政府换届工作也将基本结束,来自市场和政府的经济发展动力都比较强劲。同时,美国次级债危机、国际油价高涨等因素也使得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过热和趋冷的风险并存。

(一)经济过热的风险

2007年年中以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逐月提高,从6月份的6.4%上升到10月份的26.5%。由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先行指标,它的增长必将推高后续的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加大。央行的调查显示,第3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达到10年来的最高,显示出企业内在投资冲动仍然较强。

2006-2007年是政府的集中换届时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十分强烈。近两年居民消费能力、消费倾向都有较大提高,消费

结构升级加快,这一趋势仍将延续到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将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增长。2008年投资和消费可能继续高速增长,并有全面过热的风险。

(二)价格上涨的风险

一是需求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可能继续高速增长,资金流动性过剩仍然严重,供求总量关系可能失衡,增加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需关系仍将紧张,食品价格还将在高位运行。

二是成本推动。根据“十七大”精神,2008年节能减排、遏制“两高”行业快速增长,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等工作将会有实质性进展,资源和要素涨价压力可能传导至广大下游行业,使社会面临持续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三是国际因素。需求旺盛、剩余产能不足、库存下降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因素将继续影响全球原油市场,粮食市场供应仍将十分紧张,国际油价、粮价仍将处于高位,全球通货膨胀水平可能普遍上升,并通过进口渠道推高国内价格水平。

四是预期因素。如果5%以上的通胀率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通胀预期就可能深入人心,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的螺旋式上升。

五是翘尾因素。由于2007年很多月份CPI环比都是正增长,2008年的翘尾因素将会较大。初步预计,光是翘尾因素,2008年一季度的CPI涨幅就会超过3%。

(三)股市剧烈波动的风险

支撑2007年股市过快上涨的直接因素是资金,但基础因素是企业利润增长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正是这两个因素可能会导致2008年我国股市出现剧烈波动。

企业利润增速已逐渐回落,2008年继续高速增长的不确定很大。去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为97.6%,二季度为72.1%,三季度为46.39%,逐季回落。上市公司今年仍将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出现超预期增长的压力很大。首先,美国、欧洲经济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的盈利增长;其次,越来越高的同期基数也会抑制七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的数值。而且。目前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1/3来自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投资收益,一旦股价下跌,将导致公司利润缩水,引发更大规模的下跌行情,形成恶性循环,酿成灾难性后果。

现在市场上普遍预期,在奥运会之前,中国的牛市不会改变,因为有中国政府在为股市背书。这种信心支撑了当前的股市发展,但同时也为奥运后的股市走势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如果大多数人都无法预计奥运会后的股市走势,就会选择在奥运前某个时机将股票卖掉,结果可能导致股市剧烈波动。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泰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都经历过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市暴涨以及后来的暴跌,教训惨痛。因此,2008年对于股市剧烈波动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严密防范。

(四)国际经济风险

除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等因素外,2007年3月份开始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首先,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能减弱。次级债危机直接冲击了美国的房地产业,南此带来的财富损失将压缩其国内消费需求,进而引起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受其影响,欧盟、日本经济也可能减速。

其次,随美元贬值,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也在增加,从而可能出现已经多年没有过的“滞胀”。是刺激经济增长,还是稳定币值,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尚难确定。 再次,次级债危机影响的范围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次级债危机可能会从信用等级较低的金融产品向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产品蔓延,使信贷危机继续在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机构间扩散。放大金融市场的震荡,并有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

2008年到2009年,是我国本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大量释放阶段。产品供给将大量增加,如果发生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外需紧缩,产能过剩问题将集中爆发,我国经济增长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根据中央有关精神,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以“控制总量、稳定物价、调整结构、促进平衡”为主线,继续深化财税、金融、国有企业、资源价格、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配合土地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同时。防止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政策措施将包括:

(一)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适度稳定消费需求,防止经济全面过热

继续采取“两道闸门”、“一个门槛”等手段严控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新开工项目。引导商业银行控制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信贷收缩力度。适度稳定住房、汽车需求,合理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努力提高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扩大消费。

(二)加强价格调节和监管,着力稳定物价水平

在稳定总需求,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适度控制非食用粮食需求,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加强价格管理,严肃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对扭曲比较严重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进行适度调价。适度提高消费价格涨幅目标。为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和改革预留空间。建立对困难群体补贴的长效机制。

(三)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稳定需求、特别是股市和房市需求的角度出发,适当下调货币供应量年度增长率目标,合理控制信贷规模。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利率的调控作用。适度增加市场干预,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强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工具的配合。发挥信贷政策和窗口指导的作用,加大对农村金融、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的支持力度,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范游资的大规模进入和突然撤离。

(四)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进一步完善财税制度

抓住财政持续增收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人,积极支持“三农”、自主创新、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公共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民生。完善地方税体系,提升财产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资源税,试点环境税,适时推出燃油税,扩展排污费征收范围,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节能配额交易,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继续进行出口退税的结构性调整。

(五)保持房市和股市的稳定发展,防止剧烈波动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的风险管理,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实行差别贷款利率等措施,稳定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规模,稳定买房需求。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进一步缓解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在试点基础上,加快推出物业税。加大对房地产企业囤积土地、囤积房源的清查力度,积极增加住房供给。鼓励优质大企业到A股上市,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包括创业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以及对股民的风险教育。

(六)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继续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进一步增加高技术设备、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进一步降低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率,使鼓励出口的政策与鼓励产业升级的政策相一致。把对外资的普遍优惠转变为差异优惠,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和服务业等产业,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对外股权投资和金融投资。增加资本流出与资本项下的外汇流出,发挥资本项目调控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七)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资源和要素定价机制改革

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抓出更大成效。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体系,加快制定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配套政策。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环保监控和执法力度。资源和要素定价机制改革将会加速,以充分发挥资源和要素价格在促进节能减排和抑制投资过快增长方面的“自动刹车”作用。更加重视资源要素定价机制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协调,发挥资源要素价格上涨对人民币升值的替代作用,减轻人民币名义升值的压力。

(八)增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会性管制

完善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使生产者和执法者都有据可循;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核准制,以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作为项目立项核准的主要依据。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领域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遏制生产者的违规行为,使社会成本能充分内部化。大力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四、2008年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外需走势

尽管2008年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但由于美国、欧洲各国已高度重视次级债危机,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独立性增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可能性较大,但出现持续萧条的可能性较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比2007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也有利于油价、粮价稳定。

世界经济增速放慢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制约我国出口增长;下调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调控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效果会继续显现。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逐步加快以及国内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逐步提高,将影响到出口的增长。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幅度将稳中回落,增长率为20%左右。

(二)内需走势

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但国家从严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各项政策,将抑制投资的明显反弹。同时,企业利润增长放缓,也有利于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因此,2008年投资增速仍有可能保持稳定,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5%左右。

2008年,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供给的大幅增加,将大大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但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将通过消费信贷紧缩等渠道对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因此,2008年消费增速也将保持稳定,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三)总供求关系走势

篇5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可谓逆风飞扬,在出口失色之际,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已悄然浮现,下半年中国经济也仍然将“微妙”地平稳,这恰是改革开放进行到尖锋时刻的恰当背景。

“热宏观”和“冷微观”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一、 世界经济大乱局:滞胀?衰退?失速?

世界经济看来正陷入久违的大乱局中,人们目前喋喋不休地争论着的,不是世界经济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没有到尽头。早在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惊人之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警告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当时美国“新经济”正方兴未艾,而亚洲亦舔干了自己的伤口,出现“V字形复苏。然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高科技股票象可怜的“自杀鲸”一样接连表演“高台跳水”,企业家、投资家们无不看得惊心动魄。悲观预言由此相继而来。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态,不再“兜售繁荣”,而是宣称“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美国《商业周刊》作为“新经济”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说“新经济消除了经济周期”,现在却以号称为“新经济新知”的曼德尔编辑为急先锋,抛出新著《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世界经济怎么了?

1、美国经济: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峡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时是谷底。以美国而言,美国商务部预期美国经济在2001年第一季度将增长2%,公布的数字却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为1.2%,而公众的预期更悲观,以为实际上只增长了0.5%而已。国际货币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已经将对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1.7%下调到1.5%,而对2002年的增长预期更从 4.2%陡降到 2.5%。目前美联储的连续6次降息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这显示出美联储没有看到美国经济的底部在何处,降息反而恶化了市场预期;二是这显示出美国经济“长腿”变短容易(新经济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地挤出泡沫容易),但“短腿”变长艰难(“空心化”的传统产业难以重新夯实)。因此,过去8年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可能处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状态,并步入“L”型中期调整。

2、欧洲经济:“从不受影响”到“不可否认的事实”的尴尬。在2001年初,欧盟曾骄傲地宣布:欧洲经济不受美国的影响。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发表的经济预测报告乐观地宣称,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8%,2002年将达到2.9%。然而,欧元区12国财政和经济部长目前无奈地承认,由于美日经济不断减速,欧洲经济经济增势减弱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其强度“出乎意料之外”。 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达3.4%,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经济表现却差强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4%,最近的数据显示,欧洲的主心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也不妙,德国政府已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则预计,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不足2.5%,远低于早先预计的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则仅为1.9%。与此同时,欧盟的失业率却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经济:当日本的经济巨头把中国的大葱和大蒜视为生死攸关的挑战时,我们真的为日本经济担忧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容不得矫饰,对其无非有三种态度,一是“驾驭市场”,即政府以为自己可以俯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所谓“强政府”的“产业政策”来超越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增强市场”,即政府以为市场是某种外在变量,可以通过关系型融资等奇思妙想来使得“市场机制”更锐利;三是“紧随市场”,即政府承认自己经济干预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从市场信号尽量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迄今为止,试图驾驭和增强市场的国家毫无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场的严厉惩罚,其中尤以日本为甚,财政已经扩张至极至;而货币则更曾达“零利率”的尴尬,但日本经济硬是毫无反映,财政货币双失灵。日本自从小泉政权亮相以来,已经坦言将在未来3-5年内不看重GDP增长指标,而全力重构日本经济,但至今则仍为“景气优先”还是“结构优先”在吵闹不休。对于日本经济,我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误区:也许我们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来衡量现在的日本经济,否则我们将以为其经济永远处于衰退之中;如同我们不能用历史新高的股市综合指数来衡量股市,否则我们将总以为现在的? 墒性诼苁兄校毡揪媒鼋鍪窍慈チ饲某L⑶夷岩栽倩馗吹焦獠收杖说纳鼗小?/P>

4、亚洲经济:曾经梦想的“21世纪是亚洲世纪”已经遥不可及,谁来领导亚洲?面对已经整合的欧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经济,亚洲经济滑落到分崩离析之中。《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显示出目前的大势是:2005年1月1号作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国审议通过,正式生效。这样,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34个国家,涵盖8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如此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APEC三大区域性组织构成全球贸易和投资基本架构的格局将基本确立。可以预期的是,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的困扰、对拉美后院的传统重视、以及对APEC非制度化的清谈而不务实的失望,必然使其对充当整合亚洲经济的热情多少有些冷却,而产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内部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即美国在选择贸易和投资伙伴时,会将美洲国家置于更优先的地步,对东亚国家显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挤出”。由于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滞后于欧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国对机制化的亚洲经济合作态度暧昧,利益纷争。亚洲经济,因为缺乏清晰可信的领导者,无人填补美国因启动FTAA而对APEC丧失的热情和形成的真空;无人勇于改进APEC的清谈和制度建? 璩倩骸Q侵匏坪跞允前敫鍪兰颓埃窦档哪茄貉侵蓿磕侵皇歉龅乩砀拍睿∷坪跛济挥锌吹揭桓錾缁峋蒙詈托车难侵蕖J澜缈吹降模咽歉直览胛觥⒍皇歉系难侵蘧谩?/P>

5、世界经济:是滞胀?是衰退?还是急剧失速?对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致有三种判断,一是从高速增长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 slowdown);二是已经陷入到经济衰退中 (recession)甚至是大萧条又回来了;三是我们重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癌症-----滞胀(stagflation)中。在尽可能理性和冷静之后,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在急剧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则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现实性;而滞胀,则多少还有些遥远。下表显示出世界经济增长的确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表1、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单位:%)

时间/GDP%

美国 欧盟 德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2001.

(1-3) 1.3 2.0 1.5 2.0 1.7 -0.8 8.1

2001 1.6 2.2 1.6 2.4 2.2 0.5 7.3

2002 2.9 2.5 2.3 2.5 2.7 1.3 7.5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证实的预言。30岁以上的人们对经济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进海里”的画面,那是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讲解中得来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纪初衰退重演,则也许天之骄子式的硅片亦将弃于山谷,类似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品过剩、需求不足情形将重现于整个世界,并成为中长期全球经济的大敌!经济衰退在若隐若现之际,通货膨胀的威胁已悄然降临。2001年5月,G7的通胀率已从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这是8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通胀率从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从0.8%上升至3.4%。这使人们不能不警惕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70年代的覆辙。我们尚可幸运的是: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扣除能源、食品价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胀,在美国为2.5%,在欧元为2.1%,日本尚在通货紧缩之中。世界经济的大乱局,是新经济光环不再带来的全球性振荡;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阴影再度聚拢;是亚洲经济再度边缘化的威胁。此际中国经济往何处去?

二、世界经济乱局里的中国:忧思何在?惊喜何在?

世界经济乱局,迫使中国面临较之亚洲金融危机更为险峻的外部环境,尽管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也许不在同一条战壕,但无疑却在同一个经济增长失速的地球上,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20年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型大国经济,因此,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渠道传递和影响我国。忧虑者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不见,阿根廷已陷入金融危机的困苦中,新加坡正跌落到11年来最糟糕的经济状况,而台湾,泰国、菲律宾等经济体,则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意思。而有人则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苦苦培育内需,并没有像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仰仗欧美经济之鼻息,世界经济突然失速,与中国经济,在投下了浓重阴影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抹意外的亮色。

1、忧思何在?受国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扮演了我国2000年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将急剧滑坡,甚至成为经济成长的羁绊。世界经济增长失速的直接冲击是我国外贸的陡然滑坡。中国经济增长中,来自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在1/4左右,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去6年来,美国经济每向下滑落一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将跌落0.4个百分点,而世界经济每跌一个点,中国出口就滑落10个点。由此来看,美国经济滑坡无疑将使得我国出口严重滑坡。

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而2001年一季度因为惯性订单出口勉强达到了14.7%;但到二季度就降为4%,还不到一季度的一个零头,5月份我国出口仅增长3.5%,比上月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下滑了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增长7.6%,为203.19亿美元,比1至4月份累计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对日本出口额为179.5亿美元,仅同比增长16.5%,远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到了6月份更仅出口220.8亿,这甚至比上年同期还下降0.6%,出现近两年来的首次月度负增长。出口的滑坡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上半年我国外贸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3亿美元下降了41.6亿美元。净出口的减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放慢了将近1个百分点。二是间接影响。出口的萎缩使得企业生产受阻,外贸出口对工业生产的上拉作用由去年上半年的3个多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到1个百分点。

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我国显然不可能通过人民币贬值这样“以邻为壑”的做法来换取出口竞争力的喘息性恢复,此外,其余可以刺激出口增长的“立竿见影”的渠道也已近枯竭。如出口退税的力度已相当大,而出口信贷扶持则不可能为所有产业分享,而2001年11月前后,我国则又可能因加入WTO而加速市场准入。上述因素显示: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使我国外贸扶持手段和空间弱化,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将显著缩小,如果按照1-6月份外贸出口变化的趋势来看,2001年我国出口增长可能维持在5%-6%左右,基本无望达到8%的预期目标,目前我国外贸出口的陡然失色将是世界经济乱局的直接祭品。

2、惊喜何在?纷乱的世界经济更衬托了“中国魅力”,并引致国际资本向我加速分流的新格局。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前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2001》统计,在1998-1999年度间,全球直接投资分别为7590亿和1091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5650亿美元和878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仅为1941亿和2121亿美元,流向亚洲的直接投资分别为846亿和869亿美元。在2000年第三季度以前,由于美国经济走势强劲,大量国际游资都被吸引到了美国。根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的估计,美国一家就占用了全球净储蓄的72%!因此,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之前,欧盟和日本是最大的资本净流出地区,而美国则是最大的净流入地区,至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上是无足轻重的。

在美国经济增长出乎意料地一蹶不振之际、美国股市已经辉煌不再、美联储连续降息三大负面因素的冲击下。长期汇聚美国的国际资本,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是否有可能分流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鉴于国际资本往哪里流,哪里的经济短期内就会迅速升温,那么亚洲经济是否会因祸得福,因资本大量内流而加速增长?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从2001年上半年的资本流动格局看,2001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资本净流出860亿欧元,而去年第一季度净流出为429亿欧元。日本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净流出22292亿日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出16422亿日元,证券投资净流出908亿日元,其他投资净流出4963亿日元。尽管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和股市双双跳水,但流入美国股票市场的国际资本却仍高达1718亿美元(1999年为987亿美元);流入美国公司债市场的国际资本达2941亿美元(1999年为2328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流入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资本仍达到了1550亿美元!但毕竟国际资本有从美国分流的某种迹象,例如,2001年第一季度,共同基金从美国股市抽走了越数百亿美元。因此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近格局是:美国作为国际资本安全港的荣耀有所削弱,可能产生国际资本分流,但其作? 啡兆时镜闹饕ハ蛉晕薷谋洹?/P>

新兴市场并不能够担当吸收从美国分流的部分国际资本的角色。世界银行2000年的《东亚:恢复及更多》(East Asia: Recovery and Beyond)中显示,东亚金融体系并无根本改善。此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反而给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抵御出口的滑坡,部分发展中国家隐现了新一轮货币贬值风潮。拉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已有危机征兆;而亚 洲则泰铢走势明显不稳,新加坡经济疲弱不堪,台湾经济风声鹤唳,国际投资者对新兴资本市场的重重疑虑,足以使得从美国分流的资本不可能注入新兴市场。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新兴市场作为整体在引资方面是弊多利少,但中国却可能是重重乌云中唯一透射出来的一缕阳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1)、中国的经济本质上是大国经济,据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成长中的内需拉动因素达到了93%!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小型开放经济体无法相提并论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投资报告2001》的披露,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吸引国际资本仅仅是在1999年以后才有了恢复性增长,除了NIEs、日本和中国以外,南亚和东亚国家在1998-2000期间乏善可陈。而中国则明显是例外,自1995年以来,利用外资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中国具备吸引国际资本的稳定的基本面,这同样是其他新兴市场不可比拟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度亚洲发展展望的预测,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和平稳的国家,只有印度经济稍可和我国比拟。稳健成长的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乱局中,越发凸现其“中国魅力”,并令国际投资者凝眸注目。

表2、波动的亚洲经济和稳定的中国经济(单位:%)

年份/GDP%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新兴工业化国家 -2.9 7.9 8.4 4.3 5.6

亚太发展中国家 -2.0 4.1 -1.8 3.4 5.0

东亚 6.1 5.8 5.7 5.8 6.5

中亚 1.5 4.7 7.8 3.3 4.8

印度 6.6 6.4 6.0 6.2 7.0

篇6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增速比上年略有加快

今年,全区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前三个季度生产总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8.3%、18.3%和18.7%,1-9月份增速比上年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8.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速可达18.3%左右,总量超过7200亿元。

农牧业生产稳定增收,粮食喜获丰收。今年我区粮食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10亿公斤、单产266.45公斤,均创自治区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1-9月份,第一产业增加值305.32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预计第一产业全年增长6.2%左右。

第二产业稳定增长,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急剧下降。1-9月,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同比增长24.1%,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全区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13.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有所下调。今年1-9月份,发电量增长17.9%、原煤增长28.7%,分别比去年同期低12.9和3.1个百分点。除钢材增长15.2%,高于去年2.2个百分点外,化肥、平板玻璃、乳制品分别增长5-3%、13.5%和8%,比去年分别低7.2、19.8和4.6个百分点。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24.4%左右。

第三产业稳中略降,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9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12.24亿元,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25亿元,增长15%。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7.8%,出口总额增长30.1%,进口总额增长26.2%;全区完成货物发送量10.6亿吨,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4%左右。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有所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份,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18.22亿元,同比增长31.8%,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同期快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0.3%,工业投资增长3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投资获得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左右。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强劲

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86.0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5%,比全国今年同期快2.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增长最快,达到25.6%;县增长22.6%;县以下增长20.8%。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8%、22.3%和28.1%。预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2%左右。

(四)“两个收入”较快增长

1-9月,地方财政总收入820.84亿元,同比增长40.3%;一般预算收入478.72亿元,同比增长40.3%。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2.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7.3%。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 1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牧民收入加快增长。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3元,同比增长16.9%,比去年同期增长下降2.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4701.4元,同比增加891.4元,同比增长2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将达20%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左右,均将高于上年水平。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缓。食品类价格继续回落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增长继续下行。1-9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7%,低于前8个月0.2个百分点,低于上半年0.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8.6%,较前8个月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1和3.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5%左右。

二、2009年经济运行的环境及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中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商业银行惜贷,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下降。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度调整严重打击了经济信心,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2009年世界经济增值率和贸易增长率均将低于2008年。

(二)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近6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据有关方面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10%以下。

2009年,虽然国际环境面临不利影响,我国为扩大内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投资、金融、财税、外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央行制定的5大举措、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措施将逐渐发挥作用,使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趋势得以改观。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缓中回稳,GDP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

三、2009年我区经济增长趋势展望及主要指标预测

2009年,在国内外宏观大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国家扩大投资规模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的策划,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预计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达17.5左右,第一产业增长5.5%左右,第二产业增长22%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4%左右。

(一)三次产业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农牧业将平稳增长

“十五”以来,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林牧渔的投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措施,我区第一产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2008年农牧业获得了空前的丰收。预计2009年气候情况良好,农产品价格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第一产业将延续目前的增长走势,增速将达5.5%左右。

2、第二产业增长将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强势拉动,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6年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之和已上升到80%左右,但其需求受区外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宏观环境的不景气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回落,导致工业增长速度下滑。预计今年至2009年年初这一趋势将逐渐得到改善,全年第二产业将增长22%左右,工业增长25%左右。

3、第三产业增长将稳中有升

我区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速度为标志的增长逐渐向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转变,更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撑。我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与工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距离,2007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8%。随着服务业投资的快速上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消费的趋旺,服务业也将加快增长。预计2009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14.5%左右。

(二)需求增长将保持稳定

1、投资增长将保持平稳

如前所述,1-9月份我区投资增长虽然有所回升,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上升动力不足。国家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近期发改委1000亿元新增投资为我区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民生亟待改善,而东北经济一体化和向北开放进程的加快,都为我区未来投资的扩大提供了客观依据。2009年,上年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投资增长的惯性也将发挥作用。综合分析,有利于投资的因素将起主导作用,预计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达30%左右。

2、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所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7达到了40%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加快;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了消费增长的内在动力。针对目前国内外形势,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四季度我区将出台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都将为消费的增长提供直接动力。影响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初步预计,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

四、对策建议

(一)努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增长

当前,我区经济增长和全国一样,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抢抓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制定有力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储备,积极申请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弥补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投资下滑。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建议建设连接“呼包鄂”地区的高速轨道交通设施,为形成我区中部“呼包鄂”城市群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的改造和修复。全面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硬件环境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用消费体系。加快改革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消费体制,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利用消费信用制度。三是要加快城乡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

(二)突出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产业安全

一是在资源型产业相对不景气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制定强有力的对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确保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稀土、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产业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三)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

银行、证券、保险业都要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一是要根据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以及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积极争取发行地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民间投入,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篇7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棉花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畜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0%。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12月份增长14.7%)。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长17.9%,轻工业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1.0%。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增幅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472亿元,增长24.5%,回落2.7个百分点(12月份14160亿元,增长1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除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加快0.4个百分点外,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20.6%和25.9%,分别回落3.4和4.7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加快0.9个百分点。

4.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加快0.8个百分点(12月份7499亿元,增长14.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通讯器材类增长22.0%。

5.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增加。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3亿美元。

6.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房价涨幅仍然偏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8%),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5%。从构成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从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5.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1月份上涨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就业增加较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5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544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二、2007年中国经济展望

1.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较好,但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2006年,针对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连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各国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产生初步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期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本市场也做出相应的反应。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仅呈现小幅调整。总体上看,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高油价、高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明显增强。

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等内需因素增长强劲,人口红利等人口结构因素有利于我国保持高储蓄率水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国际产业分工变化有利于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这些长期有利因素支撑我国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延长。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包括政府职能、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能耗环保监测问责体制和财税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2006年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在2007年效果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煤电运支撑条件2007年将继续改善。这一切都为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2007年的经济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松局面和体制性的粗放型盲目投资冲动难以明显改观,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

2.固定资产投资在政策引导下有望平稳回落。2006年出台的抑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不仅有针对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的短期需求管理措施,还有不少意在调整投资结构、改善增长质量的长期性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能耗环保问责制度等,这些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调控措施在2007年将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预计2007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明显得到遏制,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将整改甚至停建,这将有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降温。2006年1~1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微增2.1%,盲目的招商引资已经受到一定限制。土地督察制度将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政策的落实,对土地的严格控制是2007年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最关键环节。只要有关政策真正得到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7年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将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但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调幅度有限。一是在建规模过大,2006年新开工项目众多。截止11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267,839个,同比增加37,590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651亿元,同比增长21.3%;在建规模中需要结转到2007年继续施工的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增长惯性将使2007年投资减速有限。二是货币流动性过松必然导致中长期货款增速难以控制,银行追求经营效益的商业化目标将使收缩信贷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约束力有限。三是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宽松。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29,比上年同期提高17.12点。2007年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货币宽松也使企业自筹资金条件较好。

综合以上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得到较好落实,可在土地方面对投资形成硬约束,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约束比2006年有所加强。在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和市场自发扩张两力抗衡中,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小幅减速,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左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1%左右。

3.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旺盛态势。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近年来,我国政府把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作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惠民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在“多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2006年各地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近年来,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增长水平,农民在连续几年收入增幅较高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经济景气连续多年高位运行明显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消费者信心增强。2007年,政府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将继续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将陆续推出和得到落实,消费增长的政策环境趋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态势有望在2007年延续。

2007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住房成交量增长将放缓,住房改善对相关消费的带动作用会有所减弱。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进程与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有较大差距,消费后顾之忧甚重,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明显于收入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实际增长7.5%,相差2.5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1.5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通信、旅游、餐饮、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消费市场呈现旺盛趋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4.进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国际上对2007 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有些甚至悲观地预测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将带来美国家庭消费下降,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会下调到1.9%(原来的预期是3.6%),预测中国出口将受很大影响。我们认为,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911”等突发事件和高油价等因素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都比预期表现的要弱。世界经济抗冲击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冲击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分散,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石油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减弱。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贸易增长率回调幅度有限。

从国内看,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将在2007年进一步得到落实,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国内控制出口增速的政策性因素和国内经济降温对进口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我国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条件、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等多种长期因素决定着我国在世界贸易增长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综合考虑世界经济温和减速、我国投资和工业降温、人民币升值、国内进出口政策调整和各种影响外贸的短期、长期不同因素,预计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更加均衡发展,全年出口将增长15%左右,比上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4%左右,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800亿美元。

5.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假定世界经济维持平稳增长、稳中略降的格局,国际石油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6年略为下降,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操作上稳中偏紧,已经出台的治理经济偏快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土地控制措施)取得较好落实,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继续出台针对性微调措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倾斜;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6%和14%,新增贷款规模三万亿元,但严格控制中长期货款比重。在上述条件下,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5%,增长幅度比2006年回落1个百分点,回落到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在经过连续两年较快增长后,增速将从2006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产业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重工业和建筑业增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7.1%减速为15%左右,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6年的12.2%减速为10.7%。受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2007年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三、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展望

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总体上要坚持稳中偏紧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继续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注重从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来控制经济过热的资金源头,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突出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财政政策。要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作。要抓紧研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措施,做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完成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车船税条例;调整和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出台实施新的资源税制度。抓紧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择机实施;完善印花税政策;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房地产涉税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要严格按规定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为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提供更加合理的财税制度环境。

积极调整政府直接投资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和农村公益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政府采购应以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为重点。政府采购是体现国家意志、扶持本国重大技术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尽快将政府采购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的扶持作用,加快其产业化步伐。

2.货币政策。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深层次矛盾决定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将在2007 年持续存在,这将不利于抑制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建议2007 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稳中偏紧,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性管理,要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等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总量平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改革力度。积极调整信贷结构。2007年M2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M1增长率应控制在14%左右,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长目标控制在3万亿元以内。加大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提高资金成本,防止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

3.外汇政策。积极分流外汇储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的多样化。要藏汇于民,为居民持有、多种形式运用外汇创造条件。根据国际市场原油、重要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的变化,适时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推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

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在广度上,鼓励人民币衍生产品发展,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在深度上,完善人民币远期交易,使之成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主要工具,允许中资银行参与境外人民币NDF交易,使中资银行可以对冲持有的外汇净头寸,增加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流动性,为发现合理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提供市场依据。

为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情况,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一是建立与货物贸易统计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月度统计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国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三是建立相关服务行业进出口统计制度。

4.投资政策。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行业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要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安全、土地等规定要求的项目,不予核准;对违规建设项目,要及时予以纠正,依法履行建设程序。对应报批审核的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核手续。严禁越权审核,严禁化整为零规避审核。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要通过环保和安全措施限制相关产业投资。尽快制定与完善城市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标准,严格控制相关产业进入环境敏感区域。

篇8

(一)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主要经济体呈缓慢复苏格局

2011年下半年,受总体宽松的货币环境、积压许久有待释放的消费投资需求和新兴经济体稳健增长等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加快,但复苏步伐仍将较缓慢。

一是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进一步明朗。2011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中,除美国、韩国GDP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有所下降外,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主要经济体GDP增速普遍回升。

二是欧洲债务危机出现重燃势头。2011年上半年,评级机构连续调降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债信评级,欧债危机隐忧重现。但为了维护欧洲经济复苏和全球金融稳定,IMF和欧盟自2010年5月即开始向希腊提供总规模为110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截至2011年7月已分5批拨付了173亿欧元,且还计划在今年9月出台对希腊的新一轮救助计划。在各方的联合援助下,下半年欧洲出现债务违约和重组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发达国家债务负担过重。2010年末,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赤字率分别达8.9%、10%和6.4%,大幅超过3%警戒线。为恢复市场信心,美国和欧洲各国相继紧缩财政,在私人部门需求未完全恢复、政府支出又有所降低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面临挑战。

四是美国大力度量化宽松政策仍将延续。虽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促进美国经济继续复苏,但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如美元贬值、全球通胀压力加大、金融市场震荡加剧、较多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央行紧缩银根,反过来减缓了经济复苏进程。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将采取多种措施保持宽松流动性,以此推动经济增长,上述负面影响仍将继续。

(二)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转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

2011年上半年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转向:第一次转向是在2011年一季度,由于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在新兴市场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今年2月新兴经济体股票基金市场流出资金达创纪录的190亿美元,超过危机爆发后的单月最高流出规模,债券基金市场资本流入规模也较上年大幅下降;第二次转向是在2011年二季度,4月以来,美国经济复苏疲弱、欧债危机重燃,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和利率水平与发达市场的差距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因此重新流回新兴市场。在欧债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预计2011年下半年新兴市场将继续面临国际资本快进快出、本币升值和资产泡沫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也将随之提高。

(三)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国内经济增速继续温和放缓

下半年,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等政策导向作用下,全年GDP增长仍有望保持在9.5%左右的水平。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外需增长乏力,贸易顺差将会继续收窄。一是发达国家复苏进程存在较大不稳定因素,新兴市场国家在政策紧缩后也存在放缓趋势。二是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给国内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在“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指导下,预计下半年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会降低。从内生增长动力来看,内需继续得到支撑,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投资方面,在货币紧缩、财政刺激退出及房地产调控等负面因素,以及高铁和水利投资力度加大、保障房计划逐步落实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加快等正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半年投资增速放缓幅度将较为有限。消费方面,随着通胀预期逐步减弱、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反弹以及部分消费品消费刚性较强,消费增速将趋于稳定。

(四)通货膨胀压力犹存,宏观调控紧缩力度可能加大,但幅度有限

虽然上半年我国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但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较小,全年可能呈“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下半年存在进一步加大紧缩力度的可能,但大幅加息可能性较小。一是近期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有所放缓,新兴经济体为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继续实施紧缩措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调,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弱。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稳中趋降、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足、猪粮比较为合理、农副产品供给基本稳定,物价大幅上涨的内在动力不足。三是2010年以来,已经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对回收市场流动性成效明显,因流动性过剩推高通胀的压力持续减轻。四是非食品价格在CPI上涨中的贡献逐步加大,在减库存效应的带动下,PPI涨幅放缓对非食品CPI的抑制作用将逐渐释放,有利于减轻整体CPI上行压力。

(五)政策调控力度继续加大,房地产市场渐趋调整

篇9

2003~2007年,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此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更加活跃,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根据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构成这一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2008年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有利。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要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认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从次级债的规模看,据估计,美国的次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总值约7500亿~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基金、银行等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高度分散。按照目前的次级贷款违约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贷款损失约为500亿~1000亿美元,穆迪估计损失为1130亿美元。如果全部经济损失由美国承担,会使美国经济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日本等共同承担,会使世界经济降低0?3个百分点左右。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经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美国连续降息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浮动利率也会相应下调,次级贷款违约状况会有所改善。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经济危机都有一个逐渐传播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在危机之初往往容易低估危机潜伏的风险。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那么难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大。由于近期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突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走高。如果美国经济在趋于减速的同时,又因高油价的影响而不敢明显放松银根,那么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并有可能波及日本和欧洲国家。虽然俄罗斯等依赖石油输出的国家经济增长会较快,但由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与美国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此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等问题也会威胁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仍然较多。首先,支撑新一轮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始的这一轮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失业率纷纷下降到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根本因素。2008年这一基本格局不仅不会逆转,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其次,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消费价格的稳定。第三,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2007年增长率将在8?5%左右。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抵御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连带影响的能力。第四,全球流动性不会出现匮乏。虽然次级债危机爆发后,市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进行调整。2007年8月份以来,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降低了贴现率和联邦基准利率。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消退后,流动性将会逐渐恢复。

总体来看,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2008年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强于不利因素,因此世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变。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与2007年大体持平,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8%、2?3%和1?8%。预计2008年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在8%和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9?2%下降到7%左右,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08年国内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七大”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优化。2007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2008年将显现更加积极的政策效果,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增长保持高位将使经济运行保持较快的增长惯性。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2008年将大量投产达产,这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保障能力。以能源为例,2003~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7年1~9月发电量增长16?4%,原煤产量增长11%,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4%,煤电油运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情况如图1所示。国内劳动力供给充分,储蓄率保持高位,科技进步加快。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回旋余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有所增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状况。

当然,2008年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粮食连续4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紧平衡状态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正在逐步改变农产品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连年货币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所需的货币条件早已客观存在,2007年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预期,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新涨价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超过历史高位和海外绝大多数市场,一定程度透支业绩预期,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证券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宏观调控需要

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们的发展越有利,经济社会发展越顺利,我们越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越要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近几年宏观调控的实践看,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等已经由短期矛盾演变为中期问题,在“三过”矛盾没有有效解决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经济运行中新旧矛盾发展看,2008年宏观调控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偏松,经济长期在偏快与过热的边缘运行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财政政策在执行上过于宽松,一是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经济运行的自发扩张动能强劲,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目前已经不需要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但中央财政在连续多年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赤字财政安排。二是各级财政在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超收超支,地方政府甚至用超收资金和土地储备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刺激投资,地方财政“赤字”规模惊人。财政政策执行中比积极财政政策时期更加积极,政府投资和政府利用可配置资源调控的投资规模过大,成为经济偏快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稳健不足问题,在货币信贷连年过快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继续过快增长。2007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2?07%,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4%,比上年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也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资源类价格和税费改革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意识到资源类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重要性,也有相关的政策预案,但必要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多次错过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从而导致能耗过高、环境压力增大的局面没有改观。在国际市场油价和国内居民消费物价相对较低时错过了燃油税出台的时机,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力度不够,对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不利;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上调幅度有限,导致资源开采企业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出现资源开采领域过度投资的状况,也间接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时期,价格调整的难度加大。2007年由于经济增长高位加速,1~9月份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2个百分点,使得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1~9月份工业生产增长18?5%,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同期内发电量增速为16?4%,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不降反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差甚远。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4%。全国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压力已经非常沉重。

(三)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加大了我国经济受外需影响发生波动的风险

2007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8782?4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前3季度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2007年我国在连续5年外贸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很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偏高,使我国一些商品受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指控,频频引发贸易摩擦。近期,国外针对我国产品质量问题加以炒作,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月份外贸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68?9%;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全年这一比重有可能提高到8?5%左右,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偏高,我国经济受国际不稳定因素影响的潜在风险加大。

(四)资产价格上涨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财富再分配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不可否认,近年来股指、房价快速上行局面的出现,有诸多因素的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步伐加快,企业和家庭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等。这些因素为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不能忽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现象。从股市看,2007年上半年,大量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在各种题材、消息的作用下,股价攀升较快;下半年,本应发挥市场稳定器功能的大盘蓝筹股则发力上涨,并带动指数迅速攀升。统计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0月15日期间,计入指数的沪市市值排名前十大公司,合计推动上证指数上涨415?89点,对上证指数贡献率高达87?04%。从年初至10月16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涨幅分别达到127?7%和191?23%,个股价格涨幅普遍较高。评论员文章《警惕非理性博弈放大市场风险》,2007年10月17日《上海证券报》。2007年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较2006年有所加快,并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5月份到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4%、7?1%、7?5%、8?2%和8?9%,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7?4%、8?1%、9%和10%。不少城市涨幅在两位数以上。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2007年1~9月,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1%,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9%,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2?15倍。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这种有钱人通过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使财富迅速升值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部分城市过高的房价挫伤了多数依靠劳动收入购房的购房人的信心,望房兴叹中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普遍存在意见。

三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在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中,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就业状况持续好转,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一)三大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1?消费品市场延续偏旺增长态势

受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和零售物价持续走高的共同影响,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呈现逐月加快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0?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汽车类增长38?1%,以住和行为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的主要动力。

展望2008年,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我们开发的消费品零售额先行指数在2006~2007年持续小幅走高,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于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左右的经验,可以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可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研究,与10%左右的gdp增长率相匹配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大体在12%左右,2006~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已经超过12%,2008年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降低对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一定影响,名义增长率可能稍低于2007年,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5%,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7%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仍为正常偏旺。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

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住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8%。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在20%以上运行已经78个月(6年多),目前尚未显示出疲态迹象。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1~9月,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17万个,同比增加1?8万个,比上月末增加2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0309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7?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27?1%,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0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他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能耗建材出口的控制将使建材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有所改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涨幅由2007年的上升走势转为平稳回落。受价格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与上年持平。

3?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

2007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782亿美元,增长27?1%,加快0?6个百分点;进口6926亿美元,增长19?1%,回落2?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亿美元。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007年我国出台政策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均超过前几年。在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形势下,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并进一步改进了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管理办法。8、9月份,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8月我国出口增速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22?7%,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9月份贸易顺差为239?1亿美元,比前8个月的增幅减缓15?1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出口将呈减速态势,一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二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三是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他鼓励进口的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他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2008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

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32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1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52?7%下降为22?5%。

(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加强,经济增速高位趋稳

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势头比较明显。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1?5%,其中第二季度增速高达11?9%,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9?4%。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是8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抑制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到11?5%。根据宏观经济先行合成指数走势、季度年度经济预测模型测算和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第四季度工业和经济增长率将小幅回落,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4%,略高于上年。

2008年的三大需求中,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稍稍减弱,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稳中偏紧的取向,将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提高,从3月份开始持续超过3%的年度调控目标,7、8、9月份连续三个月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5%,8月份当月同比涨幅达到6?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居民消费价格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非食品cpi涨幅比较稳定,年初以来在0?5%与0?7%之间,当前的物价波动仍然属于农产品局部供求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性质。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不存在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市场供求条件。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对稳定价格预期、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将起到一定作用;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改观,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客观存在,居民和企业通胀预期走高,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难确定,对控制物价十分不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7%,比2006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较2007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投入和生产。根据近10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3年左右的短周期,据此估计,2007年第三季度将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趋势。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和政府调价合理幅度,我们估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左右。

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与其他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步伐,这将对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初步预计,2008年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4?3%和3?0%,比2007年分别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

四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8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财政政策真正回到稳健操作,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小幅回落,企业收入增速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再加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企业所得税增幅将会有所下降;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值税收入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速也会有所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会出现回落;证券交易印花税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考虑以上这些减收因素,并结合数量模型测算,初步预测,2008年财政收入将增长20%左右,达到59723亿元,比2007年增收10000亿元左右。2008年为了避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同时为了给将来财政政策再度扩张留下空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建议不再安排预算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2008年财政支出增速只要控制在18%之内,就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建设投资应全部转为预算内资金安排。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运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2008年货币政策应明确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执行上,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之前的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2008年gdp同比增速达到10?8%,cpi同比变化率在4%左右时,考虑到m2流通速度的因素,2008年m2同比增速控制目标定在16%左右为宜,考虑到企业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扩大,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应控制在3?2万亿左右,从总量上真正体现适度从紧的控制力度。2008年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坚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的监控。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检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的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建立健全对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监测监控体系。人民银行、外管局、证监会、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形成监管合力,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及时制定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三)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要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必要时,可允许发行人民币商业票据。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

(四)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

篇10

一、信贷投放规模适度增长,贷款收益率下行中趋稳

2013年,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信贷需求将平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9.5万亿元,较2012年有所增加。

首先,新一届政府上任将催生新的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2年9月份以来,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规模超7000亿元的25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涉及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等30个基建项目。预计2013年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信贷需求。

其次,经济运行将稳中略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即将出台,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平稳增长,加之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有利于稳定消费信心、持续促进消费,2013年消费增速将稳中有升,从而带动相关贷款需求增加。

第三,对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强,也将有利于信贷增长。

第四,刚性需求的持续释放仍将让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趋势在2013年得以延续,住房成交量有望平稳回升,房地产相关贷款需求适度增加。

鉴于经济增长小幅回升条件下信贷需求较为平稳、稳健,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不会过于宽松,2013年总体信贷供需形势可能趋紧。受贷款重定价因素的影响,预计贷款收益率将继续下行。但随着重定价完成,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收益率有望逐渐趋稳。若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进一步扩大,贷款收益率也有进一步持续下降的可能。

二、存款增速基本持平,存款成本率继续高企

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会对FDI增长有利,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将大幅增加。银行持有企业发行的债券也会创造存款。2002年初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仅有1万多亿元,到2012年6月末则上升到了6万多亿元。在鼓励发展直接融资、企业发债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持有企业债券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综合考虑贷款、外汇占款和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三方面主要因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存款余额增速则在14.2%左右,与2012年末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但考虑到存贷比依然偏高,股市恢复性行情等对存款有分流作用,存款的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在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企业盈利预期转好、经济活跃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将倾向于增加活期存款的持有量。受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上市企业经营向好的影响,股市有可能迎来阶段性上涨行情,居民户也将倾向于持有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占比将有所上升。鉴于部分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存款市场竞争依然较为激烈,存款成本率将维持高位。

三、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但仍有反弹可能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经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资产质量大幅度恶化的系统性风险很小,但2013年不良资产余额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增加。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在700亿元~9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将基本保持在2012年末水平,全年维持“一升一平”的格局。

从宏观层面看,银行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往往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3~6个月。基本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于2012年三季度见底,据此推断2013年上半年可能是不良资产继续有所暴露并初步见底的时间。从银行的角度看,如果按照80%的不良转化率来处理2012年上半年生成的逾期贷款,会使得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率提高0.1~0.2个百分点。从企业财务状况看,与银行贷款质量有关的企业经营指标尚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仍无法摆脱经营的困境,其资产质量走势仍是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最关键因素,仍值得关注。一是沿海地区外向型小企业不良贷款仍可能惯性走高。由于其他地区小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此沿海地区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向内陆扩散的可能性较小。二是少数行业贷款问题仍有隐忧。除钢贸行业不良贷款已明显暴露,光伏、航运和造船等行业贷款在2012年大多还处于关注类区间,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较大,应成为2013年银行重点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四、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可能回落到一位数

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势平稳,净息差有所收窄,不良资产仍存在反弹可能,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增速可能下降到8.5%左右。

第一,生息资产温和增长,对利润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信贷投放规模虽略有增加,但增速会略有放缓,预计201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9万亿~9.5万亿,增速则为14.3%~15%;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加强,成为影响同业资产继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占款增长的新变化有利于银行存款增长并对生息资产的稳步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债券资产将稳定增长。基于信贷投放约9万亿元的假设,2013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速对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约为15%,比2012年全年17%(预计数)的水平继续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净息差持续小幅走低。由于占银行存款40%以上的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降低幅度较小,因此2012年对称性降息也会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贷款重新定价的速度要慢于存款重新定价的速度,基准利率降低对银行息差的收窄效果往往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才会充分体现;大型银行的贷款重新定价过程偏慢,由于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大,其较慢的贷款重新定价速度导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速度较慢,2012年降息对净息差的压缩效果可能在2013年进一步显现。但考虑到2013年信贷供需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净息差回落的压力相对温和。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3年银行净息差的回落幅度将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下降幅度将在15个基点左右,并拉低上市银行利润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构成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拨备难以显著反哺利润。据估计,信用成本因素对银行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从2012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正面因素,变为2013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负面因素。拨备的盈利调节功能弱化,是2013年银行净利润增速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拨备之所以已经很难释放,是因为不良贷款仍存在一定的反弹压力。

第四,手续费收入增速适度回升。2013年,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可能重新进入两位数增长区间,预计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对盈利增速的贡献度也将由2012年的-1个百分点左右转为2013年的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由于名义GDP增速有温和回升,社会商品交易总金额有所增加,相应带动银行手续费收入“水涨船高”。二是2013年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出口增速有望有一定程度回升,而国内经济增长温和回升也会带动进口增速有所提高。这将带动国际结算类手续费收入增加。三是随着管理层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逐步明确,2012年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呈现企稳迹象。四是2012年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基数较低。但是银行刷卡手续费费率将平均下调23%~24%,可能使得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第五,成本收入比有小幅反弹压力。由于营收增速下降至10%以下,而费用增长相对稳定,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将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至32.6%左右。预计成本收入比因素将拉低上市银行盈利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随着中资银行战略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不论是从事零售理财、投资银行还是小企业贷款,成本费用的投入都必然显著增大,未来成本收入比温和反弹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

主要挑战和机遇

一、2013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贷款增速略低于去年,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和更加重视拓展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银行业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速在15%以下,略低于2012年的水平。同时,信贷供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大企业仍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相对较旺,但银行信贷供给相对不足。

存款竞争依然激烈,存款成本维持高位。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结构进一步老龄化,金融脱媒大势所趋且逐步提速,银行存款增速下降将成为长期趋势。年底年初,股票市场出现恢复性上涨态势,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果将更为显著。2012年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随着各行经营转型的推进,定价策略将进一步分化,存款的价格竞争可能加剧。未来资本市场持续改革创新,第三方支付高速发展,移动支付方兴未艾,银行存款拓展将面临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的更加有力的挑战。

周期性冲击和结构性压力交织,资产质量仍有隐忧。考虑到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的时间,今年上半年银行仍可能存在不良贷款总量有所增加的压力。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趋弱,经济增长更为倚重内需,外贸增速处于低位,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长期性经营压力,风险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企业扩散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渠道拓宽,直接融资和互联网融资加速发展,银行优质的大型客户和小微客户均被分流、腹背受敌,资产质量承受压力,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政府换届效应和城镇化效应的叠加,投资可能存在过热的隐患,从而给银行投入的配套资金带来潜在风险。

经营环境多方制约,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受限。2013年我国经济名义增速(含GDP实际增速和社会物价增速)上升不多,社会经济交易总量的慢速增长将对银行支付结算类收入的增长构成总体制约。影子银行监管加强,银行信托、理财等业务和一些创新类业务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金融改革继续深入,降低银行盈利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可能继续深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可能扩大,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可能进一步打开。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尽快实施,银行业准入门槛将会降低。随着上述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实,银行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进一步抬升。

二、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机遇

供求关系有所改善,有利于贷款合理定价。2013年,国内稳增长政策和政府换届效应促使投资增速逐步回升;企业经营态势逐步向好,对经济增长预期改观;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态势仍可能继续。无论从宏、微观层面看,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比2012年会有扩大。在贷款供给适度增长的情况下,供求形势对银行稳定贷款利率和优化贷款结构较为有利。由于银行利润对息差变动的敏感度最高,因而2013年盈利增速不会再现2009年“量难补价、自由落体”的局面。

推动存款稳步增长的积极因素尚存。如前所述,在贷款派生、外汇占款、财政存款等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预计今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较去年明显扩大,增速比去年略有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存贷比监管指标,部分稳定性较强的同业存款可能纳入存款统计口径,有利于扩大存款基础、降低存贷比。

经济金融转型深化,新兴业务仍存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拉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作用下,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仍可能达到14%左右,银行消费信贷和支付结算等相关业务仍将保持较为良好的总体发展态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扩大,金融市场改革创新深化,股票市场将出现阶段性行情,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金存管、产品代销、衍生产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运行环境稍有好转,银行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从外部环境看,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和落实,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出现向好的迹象。2013年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达到8%左右。这决定了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逐步减轻,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从银行内部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管理素质不断提升、跨周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完全能够妥善应对考验、有效化解风险,保持平稳运行。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

对策和建议

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量身打造并动态优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机制、流程、方法和技术必须切实更新;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必须加以转变;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必须显著增强。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多管齐下抢抓机遇、严控重点领域风险、优化降本增效机制、深入推进存量改革”。

一、顺应社会资金流动趋势,以合理成本争揽稳定存款

一是抓住居民和企业售汇意愿有所增强、资产“外币化”转向“本币化”的机遇,加大结售汇业务的拓展力度,积极拓展售汇所带来的新增人民币存款。二是抓住存款活期化趋势,拓展各类低成本活期存款。三是考虑到计算存贷比的存款口径可能有所扩大,积极争取更多稳定的同业存款。四是加强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对公对私、银行与子公司、存款业务与债券承销等各种形式的业务联动,带动存款增长。五是强化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强银行卡与网络、手机、电话等新兴支付渠道的对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增加资金沉淀量。六是优化客户分层管理,统一各类客户信息,继续推进精准营销,努力夯实存款发展的客户基础。七是注重“开源吸存”,以资本市场脱媒资金、要素市场结算平台资金、政府机构财政事业资金、金融机构同业资金等为重要目标,拓宽资金吸纳源头和渠道。八是积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通过灵活的主动负债弥补存款稳定性下降的影响。九是切实加强存款成本控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不同存款的上浮或下浮幅度,优化FTP定价机制对存款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把握业务发展机遇,优化贷款投向结构,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一是依托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总体部署,有序加大对城镇化、房地产、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同时对一些传统夕阳产业及时退出。二是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的机遇,将信贷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前瞻、战略的眼光看待小微企业贷款问题,进一步创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积极稳妥、精耕细作地发展好小微业务。四是谨慎实施贷款利率下浮政策,通过客户结构调整和深化RAROC工具的应用,努力稳定贷款定价水平,保持并提高贷款收益率。对银行议价能力弱,综合效益偏低的部分大型企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尽量降低利率下浮贷款的占比,减少为抢规模而放弃收益的现象。

三、努力挖掘非信贷业务的发展机遇,提高其盈利贡献度

一是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阶段性上行的机遇,积极发展资产管理、产品代销、资金融通、存管托管等相关业务。二是在基准利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度增加对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三是顺应我国消费增速和消费比重趋升的方向,继续大力发展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类中间业务。四是继续研究挖掘收费业务潜力,适时推出新的合理收费项目。五是加强对基层的分类指导,加大对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情况和重点业务品种的考核力度。

四、创新思路、流程和技术,持续提升人性化服务的质量

一是优化各相关业务系统,整合客户信息,在系统掌握客户偏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增值型、推送式服务。二是加强与各类大型服务企业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交叉、互补式的服务,共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身、便捷的服务。四是学卖场、连锁餐饮、电商平台等其他服务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五是持续梳理、动态优化关键服务链,消除服务断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六是通过存量挖潜和持续培训,有效增加各类服务人员的数量、提升服务水平,有效、专业地引导客户和开展服务。

五、以战略为导向建设降本增效的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战略性成本管理,从源头上把控成本。做任何重大的成本支出决策之前,首先以发展战略为准绳进行评判。二是完善有利于节约成本的激励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该建立更加激励相容的成本控制机制,让成本使用者(信息最充分的人)有动力去最高效地花钱。三是对于成本投入要有“容忍度”、“宽限期”。允许有战略投入期,培育、呵护转型业务的“幼苗”开花结果。

六、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质量安全

继续密切关注小企业、钢贸、光伏、个人经营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全面深入开展存量资产排查,对可能出现逾期或不良的信贷业务提前制定防控措施。同时高度重视理财、托管、投行、离岸等表外业务,特别是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表外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工具。进一步加强减退加固工作。着力加大对逾期贷款的集中处理和清缴力度。对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的潜在风险予以关注。

七、切实优化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存量改革

篇11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经济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中国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历史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问题。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 ?钡暮?狻?/P>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现代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分析,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影响。二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制、社会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问题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 淮蟆R虼耍?欣碛上嘈牛?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目前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篇12

自从2014年6月以来,美元开启了新一轮的升值周期,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基本面的复苏对美元升值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学术界对于汇率和基本面的关系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论。本文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来理解汇率的形成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产出缺口冲击、通胀冲击和汇率变动的关系。从理论上而言,汇率是预期利差的贴现值,而经济基本面的冲击会引起货币政策的内生变化,进而引起预期利差的变动,最终影响汇率。我们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针对主要工业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上述理论分析。

Meese和Rogoff(1983)是对汇率与基本面关系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Puzzle),即汇率与基本面似乎不具有稳定的统计联系。Messe和Rogoff研究了当期汇率与当期宏观基本面(例如经济增长、货币总量等等)的统计关系,发现其统计关系并不稳定,宏观基本面对汇率并没有预测能力。Mark(1995)似乎解答了上述“难题”,发现基本面对汇率具有长周期的预测能力,但可惜的是,后来的研究证明了Mark(1995)的结论很不稳健,在其他数据样本中并不成立。汇率到底可否利用宏观基本面进行预测?Barbara Rossi(2013)总结到,答案是不确定的(“It Depends”)。模型的预测能力与预测变量(Predictor)的选取,预期期限(Forecast Horizon)、样本选取(Sample Period),模型(Model)和预测能力的评价方法(Forecast Evaluation Method)有关。总之,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难以确定汇率与宏观基本面的关系。

汇率是货币的相对定价,从逻辑上而言必然与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以美元在2015年的走势为例,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能否持续走强,主要取决于美联储(Fed)将近10年来首次升息时间再延后多久,即升息的预期决定了美元汇率走势。美联储的升息决定又与美国的宏观基本面(特别是就业状况)紧密相关,这导致了较强的“非农就业”数据往往引起美元升值。这说明,在市场实践中,汇率与基本面确实有着紧密联系。学术界之所以难以寻找到汇率与基本面的关系,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处理"预期"的作用。汇率不仅与当期宏观基本面相关,更与基本面的"预期值"相关。举例而言,当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升息时(利好出现时),美元必然走强。但是在美联储真正宣布升息的日子(利好真正兑现时),美元汇率反而难以出现方向性的变动。由于今天的汇率已经完全包含了(Price In)市场对于未来宏观基本面的预期,所以简单研究“当期”基本面与“当期”汇率是不够的。

就本文作者所知,Engel和West(2004)是最早的采用“资产定价”角度思考汇率与基本面关系的文献。在Engel 和West(2004)的模型中,假设本国和外国的货币政策都采用某种泰勒规则,即利率由通胀和产出缺口决定。该文同时假设“利率平价”成立,即汇率的预期变动由利差决定。在上述假设下,真实汇率对其长期趋势的偏离程度是未来通胀和产出缺口的贴现值。该文对德国马克和美元之间的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未来的通胀和产出缺口变动可以较好的解释当前的汇率水平。这说明对未来基本面的预期决定了当期的汇率水平。

沿着Engel和West(2004)的思路,只有“超预期”的宏观基本面变动才能引起当期汇率变动。如果宏观基本面走势已经被预期到了,那么这些宏观基本面数据的公布对于汇率不会产生影响。近年来有许多文献研究经济数据的公布(Announcement)与汇率变动的关系。Clarida和Waldman(2007)发现,超预期的通胀数据会带来本币升值,即通胀的“坏消息”是汇率的“好消息”。Protopapadakis和Flannery(2012)利用Garch模型研究了美国和德国宏观经济信息的公布对汇率的影响。该文发现,超预期的(Surprisingly)本国高经济增长会增强本国汇率,并且实体经济数据(Real sector Announcements)对汇率影响要强于货币和通胀数据的影响。

在包含“预期”的汇率定价模型中,只有超出预期的冲击才会引起汇率变动。过去的研究中,正是没有很好的处理“预期”问题,所以得到的结果并不稳健。我们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数据库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一般一年两次,每次报告都会公布对于本年和明年的“产出缺口”、“通胀”等基本面数据的预期值。我们利用不同报告对于同一数据的预期值的变动,可以捕捉到宏观基本面的实时“冲击”,进而可以分析这种冲击与汇率变动的数量关系。

实证发现,当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产出缺口超预期增加1%时,其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分别升值2.2%、2.4%和1.6%左右。但是对于通胀而言,仅仅日元对通胀超预期变化有所反应,1%的超预期的日本通胀走高会引起日元升值2.5%。美日之间的区别可能源于不同国家泰勒法则对于增长和通胀的权重不同。德国的实证结果都不显著,这可能与德国在1999年以后加入了欧元区有关。 一、 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定价模型

我们假设“非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成立,并且假设本国和外国的货币政策可以用泰勒规则表达,此时我们可以得到未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理论公式:

其中,用Et代表t期的预期值,?仔t代表t期的本国通胀,ygapt代表t期的本国产出缺口。外国变量加星号表示。由上式可知“不可预期”的名义汇率变动是一系列基本面“冲击”的贴现值。通过对(1)式分析可知,?驻Sunexpectedt,t+1有如下三个特点:(1)Et?驻Sunexpectedt,t+1=0,这种冲击的事前(t期)预期值是0。(2)(Et+1-Et)代表只有事前“没有预期到”的基本面冲击才能影响汇率。举例而言,如果t期已经预期到了t+1期的基本面走强,那么这种预期已经被Price in到当期汇率St中从而对未来汇率变动?驻St,t+1没有影响。(3)汇率本质上汇率是不同货币的比价,只有对不同经济体的“差别性”冲击才能影响汇率。当本国、外国的基本面冲击完全相同时,汇率并不发生变化。

具体分析(1)式可以发现,当市场更新了对于未来基本面的预期时,汇率会发生变动。我们有如下假设:

假设1: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通胀超预期的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

假设2: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的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 二、 实证检验

1.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EO)数据库。国际基金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与成员国磋商获得的信息以及模型估计,分析和预测其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状况。从1999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一般会在每年的4月和10月《世界经济展望》,公布对成员国当年和第二年的通胀和产出缺口的预期值,预测数据涵盖30余个主要工业国家。我们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对同一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可以推断不同时期之间的“信息冲击”有多大。

下面我们对5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双边名义汇率进行实证考察,有如下回归方程组:

其中,t分别=1999/10,2000/4,…,2015/10等34个时间点,本文考察的国家涵盖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5个国家之间的双边汇率共有10对,所以共340个数据点。?驻Ytgap,Canada表示在t期的加拿大的产出缺口出现了多少的超预期变动,?驻?仔tCanada表示t期的加拿大的通胀缺口出现了多少超预期变动。?琢和β分别代表汇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的弹性,例如?琢Canada代表加拿大元的汇率对加拿大产出缺口冲击的弹性,?茁US代表美元汇率对美国通胀冲击的弹性。我们使用OLS方法进行回归。

2.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OLS回归得到如表1结果。从表1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美元、英镑和加拿大元对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变化的弹性分别是2.1、2.4和1.6,且高度显著。换言之,当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产出缺口“超预期”的增加1%时,其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分别升值2.2%、2.4%和1.6%左右(对因变量汇率而言,负号代表升值)。但是对于通胀而言,仅仅日元对通胀超预期变化有所反应,1%的超预期的日本通胀走高引起日元升值2.5%。本文的理论假设基本得到了数据支持。

超预期的通胀会引起美元升值(弹性是1.4%),但是这种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为何美元对通胀的"超预期"变动没有明显反应?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源于美国近年来的泰勒规则对通胀的权重比较低,对产出缺口的权重相对更高的缘故。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经指出,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对赋予产出缺口更高的权重。在泰勒所提出的最初的“泰勒规则”中,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的系数都是0.5。伯南克认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要高于价格水平的稳定,因而经济稳定更得到决策者的重视。在实践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也确实更看重产出的稳定。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己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因此,伯南克把泰勒规则中产出缺口的系数由0.5改为1,即更加重视产出稳定。第二个原因是,本文数据库的通胀数据是CPI,而美联储看重的通胀指标是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伯南克曾经指出,美联储 在很早之前就明确把总体PCE指数作为衡量通胀水平的政策目标,并把核心PCE作为衡量未来通胀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本文所考察的CPI冲击并不一定引起美联储政策利率的改变,因而对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通胀冲击对日元汇率的影响非常明显,1%的超预期通胀可以引起日元升值2.5%左右。日元是本文所考察的五种货币中唯一对通胀做出明显反应的货币。其原因可能是日本经济长期陷于“低通胀陷阱”中,因而高通胀消息对于日本经济而言是重大利好,有利于提振日本经济预期,增强日元汇率。 三、 总结

汇率一种资产价格,这一价格不仅包含了当前宏观经济信息,也包含了对于未来宏观基本面的预期。本文批判性的考察了学术界对于汇率和宏观基本面关系的研究,发现传统的Meese-Rogoff“难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在传统的研究中,学者集中于考察汇率与当期基本面的关系,利用当期基本面数据对未来的汇率进行预测。但是,如果汇率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值,那么汇率的变动情况则接近随机游走,从而使得利用已有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汇率的解释和预测都难以成功。

本文采用了“资产定价”的角度重新审视汇率与基本面的关系。我们基于“利率平价”条件建立了汇率与利率的理论关系,利用泰勒规则来刻画利率与宏观基本面的关系,最终从理论上分析了汇率与产出缺口和通胀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1)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通胀超预期的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2)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

本文巧妙的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世界经济展望》每半年都会更新一次对于成员国的当年和下一年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包括产出缺口、通胀等)的预测值,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对同一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可以推断不同时期之间的“信息冲击”有多大。本文实证发现,美元、英镑和加拿大元对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变化的弹性分别是2.1、2.4和1.6,且高度显著。换言之,当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产出缺口“超预期”的增加1%时,其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分别升值2.2%、2.4%和1.6%左右(对因变量汇率而言,负号代表升值)。但是对于通胀而言,仅仅日元对通胀超预期变化有所反应,1%超预期的日本通胀走高引起日元升值2.5%。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超预期的通胀对美元汇率走势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源于近年来美国政策利率的制定中更加重视经济产出(或者就业)的原因,也可能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的通胀数据采用的是CPI,而非美联储所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

总之,宏观基本面对汇率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汇率包含了对未来宏观基本面的预期。当市场出现了"超预期"的产出缺口或者通胀冲击时,汇率市场会及时作出调整。本文有助于我们理解近期的美元升值与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Berkowitz J, Giorgianni L.Long-Horizon Exchange Rate Predictability?[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6,83(1):81-91.

[2] Clarida R H, Waldman D.Is Bad News About Inflation Good News for the Exchange Rate? And, if so, can that tell us anything about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2008:371-396.

[3] Engel C.Chapter 8-Exchange Rates and Interest Parity.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4,(4):453-522.

[4] Engel C, West K D.Taylor Rules and the Deutschmark-Dollar Real Exchange Rate.NBER Working Papers,2004,38(5):1175-1194.

[5] Engel C, Mark N C, West KD, Exchange Rate Models Are Not As Bad As You Think.NBER,2007.

[6] Mark N C.Exchange Rates and Fundamentals: Evidence on Long-Horizon Predictability.Ame- 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1):201-2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