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乐理教学存在的误区
1.对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很多老师都会注重课堂的学习气氛,为了活跃课堂,想了很多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可是面对着专业班的乐理学习,有些老师却认为学生不需要为了兴趣而学,因为这是高考的必考课,只要按照高考的教学大纲灌输知识给学生就行了。因为老师的不重视,学生们也更偏重于声乐、器乐演奏技能技巧的锻炼,认为乐理知识只是“小儿科”。这是第一个误区。
乐理是理论比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中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本来考生就不喜欢学,觉得难,学起来枯燥。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知道所有的学习动力在于兴趣,要让学生用心去学,每堂课都要有“新鲜感”。我觉得课前的组织非常重要。例如在课前,用2分钟进行与音乐有关的小游戏、听辨、竞赛、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情绪。
乐理教学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把它过于简单化,有些老师没有好好地学习高考的考试大纲,认为乐理都是相通的,讲到哪里是哪里,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计划。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我把乐理知识的学习计划为两个学年,最后一个学期就进入系统的复习当中。备考紧扣考纲,训练狠抓重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有轻微的变化,《考试大纲》规定的乐理考试内容包括:(1)音与音高;(2)音律;(3)记谱法;(4)节奏;(5)音程;(6)和弦;(7)西洋大小调式;(8)中国民族调式;(9)各种常用省略记号、演奏法记号、速度力度标记、装饰音及其他术语;(10)五线谱与简谱的互译。从《考试大纲》的试卷题型结构可以看出,构成音阶占的比重最多,构成和弦、音程、译谱、音值组合等次之,这些都是重点内容,它在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同时与其他非重点的部分相关联。熟练地掌握这些重点内容是考生考出好成绩的关键。笔者就是抓住这些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备考工作的,因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讲究准确性,方法要多样
知识的准确性、正确性,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首先对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概念、定义都要掌握准确。比如根音与低音这两个名词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有人把它当成一个名词,说根音就是低音,这是不对的,在原位和弦中,根音也是低音,在转位和弦中,根音就不再是低音了。对待乐理中的一切名词、概念都要认真研究,仔细推敲,要准确讲解,绝不能马虎从事。
对概念相似的内容,可以对比讲。在基本乐理中有些名词概念极易混淆,如音列与音阶、根音与低音、节拍与拍子、稳定音程与协和音程、变化音级与调式变音、宫调式与大调式等,对这些易混难分的概念,最好用对比的方法来讲授,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及相异点。如稳定音程与协和音程,凡稳定音程必是协和音程(1-5,1-3),但协和音程不一定是稳定音程(如1-4,3-7)。
由于高考的试卷题量多,时间短,不少考生做题速度太慢,因为完成试卷时间不够,或者来不及检查。要提高解题速度,必须有高效的解题方法。
如,快速分辨音程。音程的名称是由两个音之间所包含的度数和音数决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如果在确定音程名称时,都要算清它的音数才能确定名称,也是件颇麻烦的事。我总结一个窍门,叫“抛开音数辨音程”。具体讲就是,确认音程不用计算音数,只要弄清该音程包含几个半音级即可知晓。对六、七度音程来讲,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大音程,包含两个半音级的是小音程。如1-6、2-7等包含一个半音级,是大六度;3-i,6-4包含两个半音级,是小六度。再如1-7,4-3包含一个半音级,是大七度;2-i,3-2等包含两个半音级,是小七度。二、三度音程的大小极易辨认,似乎不需多讲。但给学生讲时,赘言一句也有必要,即“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小音程,不包含半音级的是大音程。”对于四、五度音程来讲,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纯音程,如5-i,5-2;包含两个半音级的是减音程如7-4,不包含半音级的是增音程,如4-7,运用抛开音数辨音程的方法教学,易教易懂,简便快捷,效果较好。
又如,迅速写出“以某音作为某一级音,写出调式的音阶”。解决这类问题的窍门在于找主音。
例如,以C作为调式的Ⅵ级音,写出自然大调与和声大调的音阶。
写出自然大调音阶的步骤:首先找出主音:C作为自然大调的第Ⅵ级音,主音必然是它上方的小三度,即bE。再次,主音是bE,即bE自然大调,写出bE自然大调的音阶即可。
三、指导学生学习要加强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以全面提高应考能力
同一理论、同一概念,反映在习题或试题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即我们常说的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真正全面提高自己的应考能力,对于各种题型都要准确地完成,这是每位考生必须努力做到的。如果考生只会做这种形式的题,而不会完成那种形式的题,这是不适应音乐高考需要的。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就出现过解题方法一样,但是问法不相同,结果有很多学生就理解不了了,以为自己不会做了。根据我省《考试大纲》精神,高考乐理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还有分析题等,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不管哪一题型都要有把握做好。在教学中,同一问题我常让学生完成不同题型的训练。
众所周知,基本乐理课程是音乐理论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入门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作为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的课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而面对这样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很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并不是那么乐观,通常表现为对乐理的记忆困难、思维混乱以及容易遗忘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乐理教师的问题。因此,如何才能在基本的乐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不必花费太大的精力,而又能够获得丰富的乐理知识,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以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正是本文即将探讨的内容。
一、基本乐理教学中常见的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学校中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而随着学生之间基本乐理知识水平的差异化进一步提高,就更需要教师在基本乐理教学课堂中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其快速理解。当然,不同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的基本乐理理解与记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通过对多个基本乐理课堂教学中的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进行调研后发现,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是口诀方法、游戏方法以及图表方法三种。首先,口诀法即是把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的方法编成口诀,利用押韵等特点来达到快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游戏法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其能够通过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知识。而图表法就是利用图表来快速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该种方法有着清晰、直观的感觉,目前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
二、基本乐理教学中常见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的运用
(一)口诀方法的运用
对于基本乐理教学中运用的口诀方法来说,其主要是将基本乐理内容编成押韵的口诀,这些口诀的编制和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提取,在提取归纳时还需要找到贴切的字词准确表达意思并达到押韵。可见,该种方法对归纳者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学习《音程、和弦基本乐理教学记忆术――乐理教学记忆秘笈之二》时,有学者就将介绍音程及和弦协和性规律时其归纳为“纯一纯八极协和,纯四纯五全融合;大小三六能凑合,大小二七动干戈。”明显可以看出,通过该种总结,仅仅需要简短的几句话,便让我们很轻易地对极完全协和、完全协和、不完全协和与不协和音程进行了牢固的记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时刻留意对基本乐理知识的口诀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快速理解还能快速记忆。
(二)游戏方法的运用
在上文中已经论述,游戏方法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将枯燥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学习知识,并能牢牢地记住。比如:在学习基本乐理课程中“音名与唱名”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做出14张卡片,并将选出来的14名学生按照每组7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手拿着一个音名,另一组人手拿着一个唱名,让他们通过某种游戏的方式找到各自对应的音名或唱名。通过一通游戏玩下来之后,学生也能够充分掌握了同一音级有音名和唱名两种记法,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在游戏中快速理解和记忆乐理知识。
(三)图表方法的运用
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方法,最为直接的效果便是清晰、直观,而且学生最为容易接受,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最为明显的。比如在对基本乐理教学中的“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内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记忆度数相同而音数不同的各种音程相互关系,可以向他们展示下图:
可见,通过把这些音程简要列出后只要将图中括号内的文字提醒学生,也即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白了相邻两种音程间的关系为半音,向左为减少半音,向右为增加半音,就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取得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够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这门基本的音乐理论课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有效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的运用,再加上教师的总结、引领,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并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一种理念和思维上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姜秦丰.谈乐理教学中的“举一反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只有概念清楚,才能较好地抓好实施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概念不清楚,模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来就会乱了套,失去了应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力。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行“对话”教学,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一个概念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对话”阅读?“对话”阅读的过程中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对象?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对话,教师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对话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阅读,其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是无声的,但内心是有一股滚动着的激流,是一种思考、分析、判断、感受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的心智活动。而老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是主体,客体是文本,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怎样搭起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呢?
一要树立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的组织者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教学时就有可能本末倒置,没有了主次。二要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一种热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热情。比如说,在《化石吟》这一科学抒情诗体裁的阅读教学时,课堂教学刚开始,我用《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它怎么说,说了什么”这样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阅读探究课文。
二、借助“媒体”,营造对话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讲的就是一种氛围。学生阅读文本,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独立行为,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也离不开“氛围”这两个字,特别是“对话理论”已经成为人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共识之后,这一“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话阅读的氛围越浓,其阅读效果就会更好。也就是说,只有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对话阅读的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反之,则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对话阅读文本的氛围,落实对话阅读。比如说,我们可以借助媒体,渲染氛围。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恰当运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良好的对话阅读情境,一则可以弥补学生一些知识的缺陷,二则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三峡那种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感官上对三峡来一次亲历,亲历课文意境;二是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78—01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直接决定高中英语教学成功与否。因此,在实施新课改中,必须摒弃以往的 “满堂灌、英译汉”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整体阅读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各种有效的英语阅读方法或技巧,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1.运用略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都有主题句,其段落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主题句、发展句、过渡句、结论句。主题句一般是段落起始句,但也有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部分,是对本短文或某段落进行概括或总结,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关键。教师可采用整体阅读模式,要求学生运用略读技巧理解短文大意,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阅读能力。如以下提问方式: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What is mainly told in this paragraph? What is the main idea/topic/subject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2.运用扫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细节事实的能力。整体阅读后,学生可根据文章结构将阅读材料分成段落或部分,然后在某一段或某一部分找任务细节事实。图表性或分类性的短文,不妨采用扫读方法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或具体信息语,达到问题快速高效解决。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中考查阅读任务细节事实的试题呈现增加趋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运用此阅读策略来完成这一阅读教学任务。可采用以下提问方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included in the passage?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0-01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且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成功应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设定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识别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内容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多注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阅读材料,及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性的教学,缺乏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材料将所要讲解的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占用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将完整的文章肢解,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对文章意义探究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单一,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模式化的一种阅读习惯,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层的涵义,这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变、方法应该灵活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主体的受教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3.设身处地融入情感、融入社会因素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到所读的文章中去,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文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总之,阅读技巧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16-0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心理过程。其中读是中间环节。抓住这个中间环节,从“读”入手是英语学习的良好途径。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认真探究其中原因,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一般比较注重词句操练,对语篇理解关注比较少;比较重视阅读结果,不太关注过程指导;侧重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问答法
从初二开始,多数阅读文章设有“课前问题”(Pre-read questions),目的是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并就有关话题展开讨论。然后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吸取信息,掌握新知识,丰富经验。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课前问题”。再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寻找答案。要求学生阅读时尽可能地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他们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学会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注释,适时表扬善动脑筋和使用词典的学生。学生读完课文并找到答案后,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回答,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语法困难。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复述法
对语法现象少、句法简单的课文,可采用复述式教学法。即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练习口语。在一个同学复述时,其他同学既可以接受听的训练,又可以和自己的复述内容进行比较,进一步改进。使用这种方法时,可以配合图片给学生以提示,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基础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初一、初二年级由于概括能力不强,只能要求他们详细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和内容,较详细地进行复述。为了防止把复述变成背诵,可以先编提纲再复述。提纲可以是词语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到了初三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能力。可以提出简要复述文章内容的要求,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简要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对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词汇量的获得,首先是课本上的必须掌握。在记单词时不要单独记生词,那样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记忆。把单词同整句话一起记,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也记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读时不要求对内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进行简单总结,能就所读内容进行问答就行。广泛阅读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然后统一检查、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老师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方面老师应给予指导,作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书多少、难易程度、词汇量的大小来激发读书的乐趣。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观念的更新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研究。随着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主题,教学中出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当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目标时,课堂教学又应将策略培养纳入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实质流,旨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语言教学既有技巧获得,又有技巧运用。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就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不运用获得的技巧,就难以习得语言。阅读策略是有效阅读的保证。不能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开展。阅读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方法上,采用逐字逐句仔细读,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通过补充拓展一定的阅读材料,训练学生处理生词的能力,在教材每模块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通过实施创新教学方式,应用显性教学策略,训练学生掌握恰当的阅读策略。七年级重点为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的能力,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的能力,对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文章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八年级重点训练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能力。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是一门语言,但却因为他是一门外语而没有太多的机会来应用它。那么,读是学好外语必不可少的途径了。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多读多练。有时采取分组读、分男女同学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领读等方式,有时还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指导阅读方法,如进行快速阅读——扫读,将段落与图片相匹配,教师在学生开始行动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关键词。之后,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谈论图片,使学生明确图片的核心内容,通过扫读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与图片匹配,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思考文章插图对文章内容的说明作用。跳读阅读方法。针对课文的跳读阅读,主要采用先读段首段尾句,进而迅速确定答案的方法。进行完阅读方法回顾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跳读训练。在学生进行跳读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走动,随时为同学提供帮助,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师生讨论做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略读每段内容,确定每段标题,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设计阅读任务时,可通过与学生共同从具体词汇总结提炼出一般词汇,通过词汇图使词汇记忆得更牢固,利用词的上下义,猜新词,训练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心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众多的研究讨论中,大家对学生的心理在学习和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达成共识。甚至研究已经细化到与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年级相结合,例如有董蓓非教授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把学生的心理与语文的教学规律结合,对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发展问题提出全新的解释。厦门的刘美兰老师还针对高三学生写了《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一书。在翻阅大家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心理在教学中的影响,大家提出的建议和策略更多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在教学中的心理引导作用,强调对学生渗透美学、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二是注重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观念的转变,要求注重以“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大家的启示下,我更希望能找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和尝试,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口,谈谈在探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调查先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学中通过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很暧昧。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他们认同语文很重要,但认为阅读、文言、写作三大块是“硬骨头”,导致他们害怕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但语文在高考中的大分值比重,又让他们弃之不得。出于此原因我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展开了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与心理”的调查。调查主要从“识记内容”“课内外阅读情况”“课堂阅读教学情况”“阅读兴趣与方法”四个方面展开,在本校的高中三个年段进行,共投出700份,收回698份。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一些令人欣喜的“积极因素”,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有87%的同学认为“阅读很重要”, 认为阅读让他们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希望参与生活、主动学习;学生认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50%以上的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记诵经典名著,诗词名作,可见他们在心理上有接受语文知识的可贵欲望;学生渴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追求阅读的个性化。消极因素:学生依赖性、惰性强。在高中众多学科的压力下,部分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不够主动,在调查中回答“经典名著、诗词、精彩文学作品等方面,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同学回答“喜欢”或“比较喜欢”,但能自觉自发背诵的达不到20%,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结果则更为惨烈,只有10%的同学读过原著,大多数同学只通过读故事梗概或看电视来了解内容,应付考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网络阅读,不愿意纸质阅读;逆反心理较严重,对课内知识,老师要求的内容不爱读,但课外的新闻、随笔,网络小说等却能自觉阅读了解,对阅读内容有偏爱,侧重关注娱乐和体育等。
分析思考
调查研究涉及到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和方法”等心理学内容。在调查中我发现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能自主选择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内容的心理特点;他们并不是完全不喜欢阅读,只是他们爱阅读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但是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是来自课堂,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还受到课堂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有自己喜欢的阅读习惯,但并不科学合理,需要老师的引导;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课堂阅读效果不佳,需要方法指导。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动机取向,更多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否有趣的情绪角度对之进行评估,并据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这样论述:“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这两条重要的理论都告诉我们得对这次调查结果好好思考,应该通过反思让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首先要想想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怎样才能触发他们自发自学的学习动机;其次还得考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课程要求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最主要的是老师需要给学生他们能够掌握的有效阅读方法,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探求方法
孙绍振教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弊端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指出“现实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如果只是囤于作品表面的简单滑行,抓取几个字眼来求证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是容易的,但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仅指出问题所在,更希望教师能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阅读的可操作性”,来帮助学生啃动阅读这块“硬骨头”。
一、分析矛盾法
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孙教授指出“我们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找寻出文本中的‘矛盾’,我们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具体从操作方法上说,就是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这指的就是“分析矛盾法”。 它主要是指寻找在作品中所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包括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看来“矛盾的东西”,细细品读之,可以有力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对作品深层次的解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把握住文章中“我的主观情感”是文章的根本核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主观情感”,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解读文本,才能使阅读难题迎刃而解。在我的引导和指导下细心地同学发现了文中的几处“矛盾”:1. “幽僻、阴深深”的路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是相矛盾的;2. 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段,平常的“我”与现在的“我”有矛盾;3.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处中的感受与前文的独处之景的美妙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身处热闹之境,“我”却什么也没有?这与客观事实不符;4.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段的描写与前面对“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的描写是很不统一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四处矛盾,思考讨论后同学逐个解决,就能清晰地把握文中“我的主观情绪”,其实它是一个环形的变化:作者经过了“心里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又不宁静” 的心理历程。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不会只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精美比喻,注重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层面,这样解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回到分析文本的正确道路上来,而不会让学生不明就里地认为朱自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教他们如何写景。
这样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受益的,既能让学生找到探究问题、思考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科学且符合文本阅读根本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在句段、词语上动手术,那样不仅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又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是机械无味的训练,找不到阅读的根本,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动机疲乏,自然在心理上排斥阅读,特别是课内阅读。
二、批注阅读法
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在对名著教学苦于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有幸听了许鹄翔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又善于思考的老教师,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教学的方向:教书不是与学生做对,而是要迎合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努力去寻找符合他们青春特点的教学方法。批注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简短评论的特点,让学生针对某个篇章、某个片段甚至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字词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开客观地展开讨论、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阅读。这种方法它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能触及一点加以发表看法就好。它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吻合学生喜欢上网发表评论的习惯,把名著阅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是件美妙的事。
我尝试着在名著阅读上运用此方法,小规模的尝试,却也尝到甜头。我通过开设班级QQ群、班级论坛,每天名著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贴”的形式在群上,先有个别学生跟随,在课堂上我及时展示并给予鼓励评价,渐渐地学生对这种新鲜的阅读方式表现出兴趣,在参与度和文章的评价面上都有大大的改观。随着学生的兴趣的提高,还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发帖积极、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鼓励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了解,同时这种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就能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的学习。”
我们学生课业压力大,每科都有巨大的作业量,所以他们学会了选择。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语文上,这是不现实的,但采用这种“网络论坛”的形式非常迎合他们的口味,时间可以零散利用,名著阅读又能化整为零,只要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都能进行,同时使用手机这快捷方便的工具,评论发帖时尚又有成就。把课堂里要求的内容转移到课外,在心理上他们容易接受,这诸多的好处让学生认同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积极性顺其自然地充分调动。
三、表演法
“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一直都是语文课堂倡导的模式。但我们往往因为赶时间、赶课程、应付高考把一切都模式化,都简单化了。“太多的老师掉进应试的陷阱”,雷夫・艾斯奎斯如是说。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传奇教师,他找到了语文课堂的原点。“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表演《莎士比亚》剧,在表演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学会了阅读,阅读没有捷径”。
当在校园艺术节上看到我们年段的同学为了表演课本剧,他们要学习把文章改成剧本,还要试着去选择符合人物性格的学生演员,作为表演者要努力让角色出彩。这些让他们学会去细细揣摩文章,品读人物的性格,斟酌人物的一言一行。此时教师,你还用得着追着他、逼着他去阅读文本吗?当我看到舞台上同学独特鲜活的表演时,我已经领略到了表演在阅读引导上的魅力。
青春需要表演,青春渴望张扬。因为高中正是青春焕发的时刻,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如果我们给他提供施展的舞台,通过开展朗读、演讲、辩论、课本剧等表演方式,语文课的形式多了,花样齐了,语文课的魅力就加分了。学生们在展现自我的时候,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中他们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充分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体验到“思维舞蹈的快乐”。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部分特别强调:“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才会认真听课。”学生并不是讨厌学习,只是他们希望能更有益更高效地学习,但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与安排,高考独木桥的挤压,让他们又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成长压力,因此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容易出现矛盾而奇妙的变化。通过走近学生心理,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破沉闷的课堂模式,阅读课甚至语文课堂会更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社出版, 2004.
[2]董蓓非.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美兰. 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一、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师生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师和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且都要以适应学生和教师为前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个人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三位教师分别用音乐情境法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位教师对电脑很熟,制作了一部短小的音乐动画片。小鸟随音乐在有小溪和草地的树林里自由飞翔和歌唱。
第二位教师笛子吹得很好,于是他边在多媒体上播放小鸟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幻灯片,边吹了一段《小鸟请到这里来》。
第三位教师有舞蹈特长,随着《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她让几位同学带着小鸟的头饰跟着她跳了一段舞蹈。
三位教师都发挥了个人优势,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并以其他教学法为辅助,导入新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第一位教师利用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欣赏,成功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优美的笛声,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位教师用舞蹈的形式,让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爱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灵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过新年》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播放《春节序曲》的第一部分,把学生带入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中。
2.新授。
(1)感受音乐作品。
①放歌曲录音,并播放有关新年景象的课件,初步感受歌曲。(体验歌曲欢乐喜庆的气氛。)
②再放音乐,教师跟着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欣赏音乐、欣赏舞蹈。(进一步熟悉歌曲曲调,体验歌曲的美感。)
③听音乐,指导学生用最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④放音乐,教师带学生做简单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培养其审美能力。)
⑤让学生跟伴奏音乐小声唱歌曲旋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⑥带领学生边做简单动作边唱歌词。
(2)师生互动,学习表现作品。
①指导学生跟琴以中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练唱歌曲。
②放合唱团小朋友演唱录音,提出歌唱方法:歌唱的嘴放在胸口;张开小嘴;有表情地演唱。(培养学生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3)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
①指导学生说出并表现过年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各小组汇报演出,演唱、表现歌曲。(探究与创作活动。)
3.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表演,演唱歌曲,跳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审美能力。)
4.结课 (略)
用丰富的音乐情境支持学生音乐体验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中抓住了过新年喜庆、热闹的特点。用《春节序曲》创设的音乐情境,结合节日的各种图片、过新年的道具、喜气洋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唱学跳,使学生感受到新年喜庆的氛围。本节课,教师采用先感受体验、后随感受学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善于表现和创新的目的。
二、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纵向而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随小学生的成长和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注重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高年级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采用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教学方法。第二,就横向来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和音乐教学能够维持的有效时间,灵活运用。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和掌握好有效时间段,才能灵活运用。第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空间条件,主要是指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要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参与人数,以便于每位参与同学的动作都能做开、做到位,互不影响,这样才会有效果。
案例: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我向党来唱支歌》片段: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教师小结:例举以前学过的民歌,介绍《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
2.学唱曲调。
告诉学生混合拍子,轻声哼唱曲调,注意四度、八度音程的音准和两种拍子的节奏与强弱规律,然后放声唱曲调。
3.学唱歌词。
首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4.巩固新歌。
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新歌。
5.小结: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长江我的家》片段:
1.导入。
(用多媒体小声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什么是“母亲河”?(学生回答。)
教师:对,被称为母亲河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同学们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在你心中长江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播放媒体课件介绍长江。)
教师:《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后经填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师:歌唱母亲河的歌曲有很多,今天再学唱一首,就是《长江我的家》。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
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 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
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 语言知识的积累
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
此,英语教学 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不断
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掌握为交际 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
教学的质量。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而 提
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校是一所新办学校,93年秋正式开班。由于种种原因,开办之初英语教
学状况堪忧。 95年中考综合指示 W值在全市排名十九(全市共21所中学),学
校在思索,教师在反思。为此,学校提出"向教改要质量,向教改 要效益"的
口号。基于这种认识,学校英语教研组响应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倡导,积极加入
了"初中英语阅读 实验"教学研究行列,于96年3月开始了阅读教学第一轮实
验。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假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 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
写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背景
1、语言学研究成果
语言学研究结果证明:①人类有学习语言的能力;②人类学习语言有一定规
律可循,并且按照一定阶段发 展成熟;③人类学习语言有以下几条规律性原则:
第一是量变质变原则;第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原则;第三是个 别差异原则;第四
是认知与情感机制渗透的原则。总之,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多
方面的训练 。
2、"情感"学说
情感可以激发热情,而没有热情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动力。著名外语教学法
专家H.H.Stern说过, 情感对 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
更重要些。教学中,教师的热情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 情。学生的学习
热情高,可以产生学习语言的"内驱力";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良好学习潜
力和积极性就 难以开启。
3、教育心理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
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即使在默读时,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
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 动作相互联系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
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为顺利地进行这
种分析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 件:①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②
有相应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③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④了解作品背景、 中
心思想。
三、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第一轮:初二下至初三上止,周期一年。
第二轮:初二下至初三下止,周期一年半。
(二)实验对象
1.第一轮实验:九四级4个平行班,初二(3)、初二(4 )为实验班,另外
两个班为对比班,实验时间从 1996年3月至1997年3月,历时一年。
2.第二轮实验:九五级7个平行班,初二(6)、初二(1)、 初二(4)为实
验班,其它班为对比班。 时 间:1997年3月——1998年7月,历时一年半。
(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科学的外语阅读教学
因变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综合提高
相关变量:教师、学生、教学条件
班级学生均由招生范围正常入学,正常编班,均为平行班,实验中班级学生
不随意增减,保持人数稳定。 教师配备未作任何挑选,其工作量不变,教材均
采用JEFC教材及配套材料,未做任何增减。
(四)实验目的
1.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2.正确利用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扩大知识面。
3.有机渗透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理想、前途教育。
4.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五)实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法教学原理,遵
循教育规律,保证该实验顺利 开展。
阅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又是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基础。从宏观来看,阅读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这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选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读、自觉地读、质疑创新地读,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笔者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优化阅读指导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指导比较性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越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对比,孩子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求解性阅读,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师应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阅读能否启迪思路,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三、指导精读文本,在范文中体验阅读的窍门
1.要准确设计朗读的要求。阅读课文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读的速度,快慢得当,有自然节奏;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些要求,以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得法,其味自生,其意自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好朗读的形式,扎实朗读基本功,披文入情,声情并茂,通声悟意,并让听者赏心悦目,获得音韵的美感,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朗读要有层次性,教师要起朗读的示范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二)增加法。这是对某个问题提出另一种推想,指导学生分析、鉴赏,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如教《我的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问学生,如果在两个“笑”字前,分别加上“哈哈地”、“忍不住”修饰语好不好?学生议定,增加后前者所表现的师生情谊没有了,后者显得蔡老师的笑是由大伙的笑引起的,跟她的假愠真爱不同了。
(三)改动法。这是将原文加以改动的一种方法,以激起学生思想的波澜,加强对问题全面、深刻的理解,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文中依次介绍了花呈红色的六种原因,即物质基础、反射作用、生理需要、进化过程、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可将其次序打乱、按进化过程、生理需要、自然选择、物质基础、反射作用、人工选择的次序排列,问大家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物质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应先写内部原因,再写外在原因,这才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才能有条理的对事物加以说明。
(四)设疑法。这是在教材表面无疑问而从字里行间把问题找出来的一种方法。由于出乎学生意外而感到吃惊,又没有答案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求答欲。于是调动了学生多侧面思考的积极性,引疑而问,思维就更加主动和敏锐。如教《挥手之间》,先教一、二节,跳过第三节教第四节,回过头来教第三节,这种教序的颠倒显然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思考,既然第一、二、四节,已经点明了送别时间、地点、又渲染了送别气氛,为什么要写第三节呢?这样学生由无疑而有疑,由不确定疑想到确定性问题。
(五)辨析法。就是把若干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分析、辨别,找出异同,这种思考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例如《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是以低沉暗淡的景物渲染,来映衬“我”的悲凉心情。景与情是谐调的,目的是说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然而,文章中又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景物描写,此处景与情是否谐调?与主题有无矛盾?像这样一些问题,就很有必要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