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篇1

二.市场行为:企业定价行为,企业促销行为,企业兼并与收购行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形式和影响因素,企业多样化经营行为,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

三.市场绩效:市场绩效目标的多元化,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的含义。

四.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反垄断政策。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一.产业成长与演进:产业分类方法,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二.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实质与方式,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生产波及效果的分析。

三.产业结构政策: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支柱产业支持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幼小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安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的模式,制度变迁的概念,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工业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经济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形成,基础设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税收政策,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策略,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关税与贸易保护,汇率与外汇管理,外资利用与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发展援助,对外债务。

四.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区域经济发展途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区划,区域分工,区域经济联系,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形象设计,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

一.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职能与规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道路,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与类型,中心城市的类别和作用。

二.城市经济管理问题;就业与失业,人口流动与增长,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地价评估,城市土地利用,住宅的流通与消费,城市住房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经济,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

三.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城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城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政策性银行的运作,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职能,城市其他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特征和基本功能,证券市场的监管,城市金融市场的运作,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国际金融市场及其分类,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性质和作用。

第五部分管理学原理

一.管理组织设计:组织的概念和作用,组织设计的策略,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组织中的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管理幅度分析,职务设计,集权与分权,授权分析,组织变革,流程再造,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篇2

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对企业效益有直接影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保证企业有序生产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结合市场经济特征,加强物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我国的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定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引导。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虽然没有中央协调的体制指导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通过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自我组织的效果。

2、市场经济的现象

分析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这些国家相对薄弱的传统封建农业势力,使发展商品经济受到较小的阻力,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迅速发展,开辟了工业革命的道路。事物的发展变化通常都在旧事物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的地方实现突破,即所谓的“黄金突破点原理”。

相反的,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世界中遥遥领先,但也因为这样,传统封建势力比较强大,使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萌芽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迟迟不能实现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转变。目前,中国社会仍然普遍的充斥着浓厚的反市场和反商品情绪,时常有各种方借口阻挠深入的发展市场经济改革。

3、市场经济的职能

价格被称为市场的无形之手,决定了资源分配,供需决定价格,市场参与者决定供需,参与者是大多数人,因此自由市场由多数人决策;政府和垄断企业被称为市场的有形之手,由少数人做决策。市场经济通过左右手互博,决定谁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市场经济政府的职能是保护市场无形之手,弥补缺陷。打压垄断的通常手段是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政策和补贴政策。

经济市场的政府职能包括:打压垄断、规范市场、鼓励竞争和激励生产。政府理性,社会民主,经济自由,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4、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和农业互换,工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最普遍的经营形式是市场营销,给各个方面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市场营销根据市场需求,要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改变传统小农在一个家庭范围内的局限现象,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生产,满足家庭需要。目前,很多人已经接受了面向市场需求的概念,但广泛利用市场资源的观念仍然十分淡薄。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利用市场资源,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实现中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简述物质管理

1、物质管理的定义

物资管理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计划、组织和控制企业需要物资的采购、使用和储备。

2、物质管理的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 都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物资管理模式也属于“计划”制,根据产量指标制定粗略的物资计划、向少数指定的供货商采购物资、不断加大物资库存等现象经常发生。所以,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新,而且要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潮流。在近三十年的改革与探索之后,我国企业在企业物资的计划、采购、使用和储备等管理环节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3、物质管理的作用

物质管理在科技技术发达的今天,已经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和存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发挥系统工程作用

物质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物质管理。系统工程,需要结合物质部门的特点,遵守科学的管理原则,根据商品的流通规律,建立科学的物资流通机构和体系。在物资工作中,使用运筹学,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综合研究,促进物质管理的科学进步和发展,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2)发挥信息化资源作用

信息作用是物质部门的决策基础、系统制订的计划依据,控制物质供应的手段和保证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物质部门决策要先确定目标,制订的目标要结合实际,合理可行;物资工作的起点是物资计划,结合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为计划依据,制订最佳的计划方案;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解决物资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出调整和改善,保证物资工作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全面的物资信息,构建了物资信息的管理系统,是保证各个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重要条件。不同的部门,利用信息化资源发挥不同的作用,各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整个物资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健康发展。

(3)发挥存储论的作用

存储论也叫库存论,是研究仓库储存的理论。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供应需求,需要储存物资达到特定的数量。存货过多,会积压资金;存货过少,会影响生产,造成供不应求。存储论通过研究“物资最优存储量”的理论和方法,既保证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又把各种费用降到最低,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解决经营管理和物资存储量中产生的问题。

(4)发挥线形规划作用

作为运筹学规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在线性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预定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根据线性规划中求“极小值”的办法,对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减少完成任务浪费资源的现象;按照线性规划中求“最大值”的方法,对一定数量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完成任务的要求。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物质管理

1、物质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对物资管理不够重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利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加大生产、积极销售的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善企业内部结构,建立健全的物质管理体系,实现采购、储备等制度的规范性,加强物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物资管理模式落后

一般来说,企业的物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在完善内部结构的同时,加强企业物质管理,转变物质管理模式。物质管理模式,不仅是企业管理结构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与时俱进,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实现企业物质管理的现代化。

3、物质管理技术落后

物质管理除了依靠管理制度实施以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物资管理的采购和仓储等进行支持和计划。企业仓库一般都由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调度,资源共享和资产归属的限制,导致重复采购问题的出现,对仓库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提高仓库资源使用率和物流效率,采用先进的物质管理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四、加强物质管理的建议

1、加强成本控制

在特定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盈利水平需要企业提高生产价格或者降低成本资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的市场和自由的价格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不能擅自提高价格,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某生产味精的集团,在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各种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6年,根据强化成本控制的方针,使味精这一主导产品对淀粉的消耗量从1995年的2.38吨/吨减少到了2.18吨/吨,节约了600万元的资金,共降低1383万元的成本,提高了450万元的利润。这个事例说明,在物质管理中,应该加强成本控制。成本作为企业生产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合理的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经济发展。

2、按照需求进行采购

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防止经营过程中出现“成本漏洞”的必要措施和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需要严格按照管理程序和统一规定的格式对所需物资进行上报,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提出申请、报中心审核、最后批准通过之后,按申请的数量进行采购,杜绝计划外的违章和无序采购。

3、加强仓储物资管理

定期进行库房物资的清理工作,对损耗和淘汰的物资备件进行清理,既可以节省库房空间还能够回收资金。按ERP类别原则码放置生产中用到的物资备件,解决仓储管理原来的一些弊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物资进行保养,某石油部门有大型钻井设备20部,8部是进口的,生产周期较长容易消耗物资,加强对这些易耗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特点,采用独特的保管养护措施,例如根据物理性能、体积大小、化学成分等合理的进行分类和分别保管。

总结:

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和全环节的管理,是经济与技术的结合,具有科学性、主动性和经营性。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就由计划制经济体制向市场制经济体制改变,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是我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在竞争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物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应该加强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水利工程运管机制是在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所采取的组织管理形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运转方式。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具有目标多元性、干扰因素复杂性、管理效果模糊性的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的概念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指在一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下,适应水利工程性质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在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所采取的组织管理形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运转方式。具体而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1.运行机制。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措施,包括机构设置、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协调机制等,以实现工程有效运行和内部的高效管理。

2.经营机制。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措施,以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营效益的实现。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由于水利工程公益性的特征,公益性的水利工程本身基本上没有经营方面的活动。

3.奖惩机制建立在权责利明晰的基础之上,通过奖励与惩罚,使机构或个人的权利、责任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机构或员工的积极性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因此,奖惩机制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企业高效管理和有效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4.应急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使之面临的水情状况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旦发生超出设计边界的水情变化或出现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工程本身和工程效益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设置预警系统和应急措施,以保证非正常情况下工程的运行。

5.监督约束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公益性特征和外部性特征,水利工程尤其是公益性的水利工程的效益评价往往不像一般企业主要通过企业效益来反映,而是通过社会评价来反映。因此,通过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民众意愿是实现水利工程高效运行的重要内容。

二、确立水利运行管理机制的基本原则

我国水利工程运管机制的改革应遵循如下原则:

1.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区别管理。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实行管养分离后的维修养护人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中从事经营性资产运营和其它经营活动的人员不核定编制。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2.严格分离业务范围。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情况下,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企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的投资经营活动,原则上应围绕与水利工程相关的项目进行。

3.严格资产管理。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管理,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集团,负责水利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三、建立新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1.运行机制建设

(1)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奖惩机制。根据委托的业务内容、目标和责任,加强合同管理,尤其对专业养护与维修工作,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对养护维修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制订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参管单位的积极性,做好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和养护队伍的选择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和养护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

(3)加强工作监督,规范运行管理工作。为确保运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建立全方位绩效评价体系,开展不定期监督和定期考核工作,通过巡回监督、驻地监督和运行管理工作的考核,确保各项运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2.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把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业务推向市场,由专业化的、具独立法人地位的养护企业来负责工程的养护维修,对工程实行专业化、合同化管理。管养分离的模式是指在工程运行管理中将养护业务的机构、人员、经费相分离,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实行管养分离的运行机制,应在政府管理机构的监督和协调下,当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组建运行管理队伍;根据水利工程技术的需求,组建工程日常养护队伍,实行社会专业化维修。

(1)运行管理队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主要负责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工程的检查、日常养护与维修工作的检查与评价、专业维修工作的组织与评价和经费管理等工作,需要制定相关工程养护的考核办法,确保工程养护工作符合规范,提高工程养护的水平。

(2)日常养护与维修队伍。小型水利工程出现技术问题的情况较少发生,如果聘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较多,管理成本便相应增加;另外,位置偏远、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疏漏”与“死角”现象。为此,建立以专职养护人员为骨干、群众养护人员为补充的工程养护队伍。专职养护人员可以由当地水利部门的相关职工兼职,或者从社会招聘有相关专业经验的退休人员,负责责任区段水利工程技术维修养护的工作,群众养护人员可从工程附近的乡村招聘责任心较强的群众,负责普通的维修与养护工作。这样,通过专职人员和群众的日常养护与维修,保证小型水利工程的养护效果。另外,日常养护与维修队伍应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应对汛期抗洪抢险的需要。

(3)专业养护与维修队伍。对于泵站、电站等水利工程,电气设备、水泵机组尤其是高压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等一些技术性较高的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精良的仪器设备来完成。因此,泵站和电站等水利工程的专业养护和维修工作应通过委托、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单位负责,以降低运行管理的风险,确保泵站工程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施工不同于其他工程类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导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导流的方法一般有两类:一是采用分段围堰;二是坝身底孔导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人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看管,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发挥的积极效应,严重地还会带来灾难因此,每个水利工程都应该设有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有效的发挥工程的积极作用,充分、合理、安全的利用水资源。

水利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水利工程的实际,按照社会市场化运作,深入实施管养分离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合同管理、竞争机制、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人员技能培训、经费投入、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逐步改革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不断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031-0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信息技术创新群,以及信息产业群的出现和发展,使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重心开始由物理空间向信息空间偏移,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商务方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政府提出和全面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世界经济跨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以互联网为物质基础构筑的新型空间将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全面进入了数字化状态,客观现实的变化决定了观念的变化,知识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被提出来的。

一、知识经济管理的概念

知识经济管理是指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组织内部环境,从而使得员工自愿合作,并开发和共享知识资源去完成更艰难的任务,达到更高的目标,产生更好的效益。与传统管理相比,知识经济管理将更加看重员工的内在需要,每位员工无论其能力大小,贡献大小,职位高低,都希望得到认同,被认为是真正有思想有价值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和需求能得到尊重和重视,希望成为管理的主体,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劳动力,一种活性资产或仅仅是管理的客体。与其他生产力要素不同,人类社会的知识来自于人本身的实践与学习,所以知识经济管理还要为经济主体创造一个不断创新、信息共享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它要求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必须相互信任,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才能使组织成员通力协作,达到组织内信息共享。

二、管理者要科学地进行知识经济管理

1.知识经济管理需要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企业应当建立合理、高效的专门管理机构对知识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有了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后就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地采集、分类,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

2.知识经济管理面向市场,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知识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但只有知识的创立者和掌握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所以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后,才能使使用者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的创造之中,而产生利润的一部分还可用于知识的完善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3.知识经济管理要有全新的“工作模式”。知识的经济价值需要通过生成、利用和共享的过程才能得到体现,只有推行全面知识经济管理,通过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和升级、定单分配和定价等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在此过程中信息传送是关键,而作为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的中层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而改善中层组织的工作方式,目前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从上而下的再造工程,或者由知识经济管理者进行从下而上的重新设计。

4.知识经济管理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和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新知识结构或新思想的形成,常常是众人智慧的结晶知识经济时代人员流动很快,组织间的人员流动频繁。这些人员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原来所在组织的技术,很容易把一个组织的技术免费带到另一个组织,所以必须从法律上界定知识的产权界线,所以加强档案管理要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评估和升级,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事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要制定切实的措施使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使一切可以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及时取得国内外专利保护,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转轨过程中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而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

5.知识经济管理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要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大量应用于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处理上,对于有形的高精尖设备也必须配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资金的投入。有人曾说过,人力资本对一个企业来说将会比金融资本更加重要,目前我国要赶上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需要大批高新技术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大业更需要众多各方面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善待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首先要使科技人员搞科研,创新有资金保证,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这是稳定科技队伍的基本条件,要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独立性、灵活性和自由性。

6.知识经济管理需要懂得全球化的战略管理知识无国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经济活动资源的知识,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国界而成为全球活动,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将主要表现在:(1)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全球化的知识传播;(2)经济增长的支柱,将转移到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高技术产业以及科技、教育、法律与文化等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3)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4)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的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部分脑力劳动也将被电脑和机器替代,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将成为人类社会创造性劳动的主体和领衔力量,社会将全面知识化;(5)由于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可重复使用、可发展、可传播、可共享等,而将改变工业经济时代一些传统经济规律,如改变工业经济遵循“效益递减”原理,而知识经济已呈现出“效益递增”的现象;(6)消费将更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加之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因而制造业将呈现柔性、全球化、分布式、智能化特点;(7)由于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创新人才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因素,人们必然会如同农业经济时代追求土地,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资本那样去追求知识,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显着提高,创新人才将成为国际间、企业间争夺的重要资源,人们将把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看成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科技教育将成为时代的潮流。总之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全球知识共享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能不能抓住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提高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科技事业面临的挑战与使命(摘自《嘹望》第3期,路甬祥的文章《新体制,应对挑战》),因此知识经济管理必须具备全球化战略管理的意识,及时了解国际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科技成果并进行研究、引进、消化和创新,从而加快科技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三、结语

一个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最重要的过程是学习,创新的本质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知识新组合,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21世纪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知识生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是创新体系的源泉,知识扩散(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体系的核心,知识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提升)是创新体系的目的。知识经济管理要鼓励创新,形成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管理自身的创新等各种创新相结合,才能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即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的形成,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而关键在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即提倡培养创造性的素质、能力教育;营造赞赏他人创造性的社会氛围;选择创新型人才;建立各级创新管理机构,这样才能在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情况下,进行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保持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总之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乌家培.信息、知识及相关[J].上海综合经济,1998,(12).

[2]杨学军.管理思想的知识论转向[J].科学管理研究,2001,(2).

[3]郭松青.企业管理的新角色:CKO[J].南开管理评论,1999,(6).

[4]张金科,江葆红.论21世纪的知识管理[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