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三世界季刊》
2005年第2期
英国《第三世界季刊》杂志社出版
造成一个国家经济停滞的原因除了私有化、自由化等经济改革措施失效外,还有深层次的结构原因。当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贫穷处境时,经济改革往往首先遭到批评。但实际上单纯的经济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匮乏、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政治制度等结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得以改变。对经济改革的批评可能会使已经步入正轨的改革措施夭折。低收入国家的政府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并将其纳入到理论分析与改革决策的框架中。刘明礼
下载民主
Robert Conquest(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利益》(季刊)
2005年第1期
美国尼克松中心出版
对笼统词汇或概念的着迷很容易产生阻碍思想或歪曲现实的后果。“民主”的概念就经常造成模糊。“民主”一词源自希腊,指公众自由投票(当时仅限男性公民)。伯里克利特别欣赏这种管理模式,但民主的缺点几乎与其优点一样明显,民主也不是惟一的或不可缺少的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民主的定义常常是西方政治文化给出的,民主在其他地区的推广要么拘泥形式要么匪夷所思。西方人好像觉得只要某个政府在多数人的支持下赢得选举,就不应该批评它的合法性。但事实上,只有产生于法律与自由的传统并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民主才值得肯定或称赞。民主不能在缺少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对无法实行民主的制度进行民主化有时无疑就是纯粹乌托邦理想的表现。 陈文鑫
中国参与亚洲:重塑地区秩序
David Shambaugh(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
《国际安全》
2004/2005冬季刊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亚洲地区体系的权力结构和本质正经历深刻变化,其中中国崛起的影响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决策时会考虑中国因素,后者已成为塑造亚洲新秩序的催化剂。亚洲形势发展的主流是国家间以及国家与区域组织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中国显然处于这一进程的中心。但亚洲的区域体系已经是“中国中心式”的说法还言之过早。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不再不受约束和挑战。中国将与美、日、东盟、印度等力量分享这一地区的主导权。随着亚洲区域性组织的成熟,美国及其盟国在亚洲的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对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而言,单纯现实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模式已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新秩序建立的过程,需要对地区形势做更深入和综合的研究。姚 琨
赤字崩溃
Gerard Baker(《伦敦时报》编辑)
《外交政策》(双月刊)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历史虽惊人地相似,但如今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前十年高速增长难以复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引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需求猛增,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如今房市低迷,救市政策即使见效,房地产业也只能是恢复常规增长,难现“房改红利”的火爆。第二,1998年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不到20%,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红利”显现,外贸出口快速上升,外贸依存度已超过50%;而今占出口比重较大的重要经济体都陷入严重衰退,外需减弱,中国外贸拉动经济增长能力锐减。第三,上世纪末城市政府很少负债,而现在因大规模建设而形成的城市政府预算外隐形负债总额普遍超过了年度财政收入总额,有的甚至超过了2倍,继续扩大举债建设面临着还本付息压力与银行信贷安全的双重风险。
有一个好消息: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因为经济增长慢下来,尤其工业方面的增长速度的放慢,使得商品价格不会存在像过去那么大的增长压力。另一方面,劳动价格值得引起注意,比如说工资上涨的压力会增加。很多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工资的增长趋势平均5年要增长1倍,而且中国的企业发展需要更高的技术、高层的管理人员,工资、劳务费上涨的压力要增加。人民币跟美元有着直接的关系,人民币的汇率会不会升上去,对中资企业的发展趋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大的国际环境中,世界银行利率会逐渐提高,这将给中国国内的企业带来压力,同时,也会导致企业新业务更加紧张。在前两、三年贷款高增长的环境中,企业比较容易拿到贷款,未来几年贷款会变冷,所以企业在这方面会发展会面临不一样的困难。
美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同样是有快速增长、快速下降的周期,中国也是,而且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有这样一个说法,经济增长周期可看作心跳的心脉,现在全球经济进入缓慢的增长期。有人只看到经济中工业增长的情况,但这不是整个经济的反应,虽说工业领域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最主要的影响。工业生产的情况可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经济发展下坡的时候,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的话,全球的经济也会缓慢下来,它可能下滑的比整个GDP下滑的更快。可能有一些人认为,在中国的环境里面不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比全球增长率要快得多,但要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虽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但还是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因素的影响。2004年年初,我对中国经济做了一个2004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当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会增长10%。原因是全世界的经济都在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在世界大的经济环境里,经济的增长速度很难能够慢下来,结果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依旧很快。预计,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会非常强劲,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会高于一些决策者看到的增长速度。下半年经济增长会受到全球的影响,或者政府会采取宏观经济控制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对减慢。
投资危机依然存在
现在中国的投资很多,但是没有足够的消费来支持。这里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调问题,经济的增长过多依靠的是投资来拉动。长期如此下去,恐怕会造成经济结构的恶化、经济结构的失常。
全球的经济环境是逐渐增长而且速度缓慢。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存在反弹现象,而中国经济保持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面临一个变化,原来世界经济增长给中国一个外界的需求增长和一些直接的投资的环境,现在这个大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正在缓慢下来,尤其是亚洲国家,包括中国。亚洲很多国家是以出口为主的经济体,而且这些国家非常依赖美国的经济增长,依赖美国的直接投资。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大部分因为有大量的投资,但是,这些投资缺乏消费者的消费来支持这么大的投资,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这是值得中国经济投资热警惕的现象。
中国企业会有行业投资的压力。中国企业外界的竞争的压力是什么?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企业不受世界竞争环境或者是世界企业的竞争环境压力。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制造行业就业量都在下降,但是中国制造业正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益和生产率的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投资比较高。分析这些投资是否有足够的回报,是否有足够的利润,得到的结果是,现在中国的这些行业在世界已经很拥挤的领域里正在大量增加生产能力,这对中国企业将来的利润或者是效益将带来很大的风险。这里有个企业生产率比较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世界的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到2002年平均增长是1.8%。亚洲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3%,中国是6%。但是在工业领域里,中国的劳动生产增长率是17%。按照年度的增长率来看,每5年中国的生产率会更翻倍地增长。分行业统计,电子、通讯行业生产率,年度增长24%,运输设备年度增长19%,纺织是12%,服装业是8%。这个反映中国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在大大提高,而且这些领域是在全世界上处于供大于求的领域,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还不断的往这些全世界已经饱和的行业保持较高的投入,其结果可想而知。
比较美国和中国在不同行业的就业增长或减少会发现,从1995年到2002年,中国就业下降了450万人,美国就业降了200万人。中国在电子行业和服装行业的就业是上升的,而美国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是下降的。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就业是增加的,投资也是增加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率。在经济环境快速增长的环境中,中国的利率较低,贷款也比较容易拿到手,而且生产力资源相当丰富等,这样的优越环境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可能被人忽略。但是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如果企业资金会变得紧张,竞争者会低价甩卖产品,这样导致企业产品的利润会降下来,也会导致其它竞争者的利润也会降下来,从而影响其它行业的发展。
环境改变使竞争加剧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低物价容易得到贷款的环境会逐步地恶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在宏观调控上政策的一些不足,造成了经济过热的增长。特别是某些部门的过热,也造成了银行盲目放贷款,最终导致我国经济在某些领域的投资不平衡的局面的产生。这些问题从短期来看可能都有它有利的方面,特别是对企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但是长期来讲这样的局面必然会逐步消失,这样会给我国企业下一步走出去,带来更多的挑战。
中国的企业去世界市场竞争的时候要谨慎。中国企业的生产率、生产效益,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还是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现在有一些人认为,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的情况会代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但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能力,如通信设备和信息设备,不代表某一个国家经济方面的优越性。比较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新兴的国家,比较它们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GDP的百分值,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企业的优势不在于生产信息产业和通信产品的优势,而是使用这些信息产业和产品的能力。企业要能够利用信息产业的产品为自己带来实惠,但是,这些利用这些资源的实用基础需要一个大环境和企业本身的环境。
1 人口及经济增长现状及展望
1.1 人口 人口及经济增长是与能源需求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今后世界人口将以年平均0.9%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从2009年的67.6亿增加到86.0亿;亚洲地区的人中将以年平均0.7%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从2009年的37.2亿增加到44.9亿。
目前,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将以0.1%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达到13.8亿。中国从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已进入了高龄化社会,以2035年高龄人口(65岁以上)占20%。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化率上升,到2035年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4%上升到65%。
2009年印度总人口为11.6亿,仅次于中国位于世界第二位,印度人口数量将以1.2%的速度增长,2035年将超过中国达到15.8亿。从年龄结构来看,与中国相比年青人所占比例高,生产年龄人口(15~64)比率将持续增加,将从目前的64%增加到2035年的70%。生产年龄人口的大幅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从城市及农村人口的构成来看,虽然人口向城市集中,但是今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还是高于50%。
1.2 经济增长现状及展望 从2008年发生的所谓的“雷曼事件”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印度等国家以其经济增长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使世界经济步入正轨。
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如果展望未来的世界经济,亚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到2035年,世界经济将以3.1%左右的速度增长。从2009年到2035年,世界GDP每年将以3.1%的速度增长,而亚洲将以4.0%的速度增长。2009年,亚洲GDP在世界所占的比例为28%,而到2035年将达到36%。
如同家电产品的普及程度,汽车保有量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汽车保有量以经济发展为背景,因此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情况,从2009年到2035年,世界汽车保有量将以2.5%的速度增长,而亚洲的增长率达到4.5%,亚洲汽车保有量在世界所占的比例2009年为22%,而2035年将达到36%。
中国经济在经济危机以后继续维持高增长,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中长期来看,经济结构从以投资主导型变化为消费主导型,随着高龄化的加速及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从2009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变得迟缓,中国经济将以5.7%的速度增长,但是其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及亚洲,到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9000美元。
印度现在的人口约为11.6亿,但是到2020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作为消费市场对其期待非常大。而且,与高龄化的中国相比,年青人所占的比例高,从长期来看市场潜力很大。目前,印度人均GDP为中国的1/3,国民的所得水平较低,但是增长潜力很大。印度的经济结构将从以农业为中心转化为信息通讯、服务相关产业,如果能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可持续高度增长,印度经济从2009年到2035年预计以6.7%的速度增长,增长率高于世界及亚洲。
从中国及印度的汽车保有量增长率来看,2009年到2035年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4%及8.1%,也远高于世界及亚洲的增长率。
2 能源消费现状及展望
2.1 一次能源消费现状及展望 从2009年到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将以1.7%的速率增长,2009年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为112.1亿t,到2035年将达到173.4亿t,是2009年的1.5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亚洲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为2.6%,高于世界增长速度,亚洲能源消费在世界所占的份额由2009年的35%增加以2035年的44%。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以2.5%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由2009年18.4%增加到2035年的22.5%。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能源消费国,但是到2035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的能源消费大国。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除了经济增长速度,人口也是决定能源需求的重要因素。到2030年左右印度人口将超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印度所利用的能源中26%为可再生能源。一提起可再生能源,一般都会想到太阳能、风能等,但是印度的可再生能源是指秸秆柴草等生物质、牛粪等。随着经济的增长,目前使用劈柴等的家庭将使用煤油、LPG、电等。因此,煤油、LPG、电等的利用率也将大幅度增加,因此今后印度对能源的需求将急剧增加。从2009年到2035年,印度的能源消费将以4.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4.6%增加到2035年的8.2%。
也就是说,随着人口大国中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2035年亚洲将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中心,而中国、印度将成为亚洲的能源消费的中心。
但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即使是2035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能源消费及总能源消费增加的潜力很大。
2.2 石油消费现状及展望 从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的额从2009年的34.9%下降到2035年的31.1%,即使如此,到2035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最高,是主要的能源。
世界石油消费量从2009年开始以1.3%的速率增长;亚洲石油消费量增长率为2.3%,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30%增加到2035年的39%;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率为3.2%,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9.5%增加到2035年的15.6%;印度石油消费量增长率为3.5%,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4.0%增加到2035年的7.1%。
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从2005年开始呈减少态势,从2009年到2035年将以-0.3%的速度减少,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以2.2%的速率增加。发达国家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从2009年的49%减少到2035年的33%,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到2035年将达到67%。
从亚洲的情况来看,随着交通工具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但是因为石油生产量不随之增加,所以石油的进口量逐年增多,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随之增加。石油进口量从2009年6.98亿t增加到2035年的15.56亿t,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由2009年的65%将上升到2035年的80%。
3 能源利用效率
比较主要国家的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费可知,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因资源贫乏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长年进行技术开发的日本以及美国。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虽然稍高于中国,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4 结论及建议
2009年至2035年,中国及印度的GDP将分别以5.7%及6.7%的速度增长,在世界所占的份额将分别从7.4%和2.2%增加到14.2%和5.3%,包括中国及印度在内的亚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及印度的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能源消费情况来看,虽然中国及印度的能源消费将以2.5%和4.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但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不仅造成有限的能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还增加了因能源的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根据中国的现状,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有效利用能源,提高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费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构筑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①能源对经济增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却不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需要消费大量的能源,所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关联性不是很强,所以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非常稳定。但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所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其GDP增长率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大体相当。要使中国既要保持GDP增长率又抑制能源消费,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一产业在总产业中所占的份额。②若要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则需要抑制高能源消费、高温室气体排放、产能过剩的产业。③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来看,发达国家的煤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煤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参考文献:
[1]董维武.印度煤炭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2008,34(11):114-117.
[2]张庆辉.印度能源结构及其地理分布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30(6):67-69.
一是要避免政策性紧缩、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经济发展自身规律形成的自然减速的叠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二是要避免连续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对价格的滞后影响、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国际石油价格及粮食价格上涨影响的叠加,造成价格上涨过快。同时要充分利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机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分析不利的国际因素的影响,把握有利因素的时机
根据主要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2008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会放缓,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事实上,因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内需减弱,2007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已经比2006年回落了10.5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出口增速逐步放缓,1至4季度的出口增速分别为27.8%、27.5%、26.2%和22.3%;与此同时,进口增速逐季走高,分别为18.2%、18.3%、20.6%和25.4%。受此影响,贸易顺差增速逐季回落。有理由判断,2008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导致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也有可能降低我国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
在看到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有利方面。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有利于缓解我国贸易顺差过大,抑制投资过快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针对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有可能导致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的情况,当前要做到“两个防止”和“两个充分利用”。
“两个防止”:防止出口出现大幅滑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防止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受国际市场需求的诱导,粮食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增速不减或者降幅较小,导致其占出口的比重上升,出口商品结构恶化,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两个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出口增速减缓的机会,减少贸易顺差,利用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机会多进口国内市场稀缺的产品、高技术产品;充分利用出口增速减缓的机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减少粮食产品、资源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使国内产业结构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需求强劲,驱动国内经济稳步发展
虽然国内经济发展深受外部影响,但是,国内因素仍左右着经济发展趋势,使其继续呈现好的发展势头。当前,消费需求强劲,继续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从消费的角度看,有若干因素促进需求的增长
一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是1984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会拉动2008年消费需求的增长。
在这样一个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改革只能向前,只能加速,绝不可以让争论动摇我国加速和深化改革的决心。
速度和品质哪个更重要?没有孰轻孰重,两个都重要。当你偏向一个的时候,另一个会给你惩罚,让你回到轨道上来。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结果都会这样。中国经济20余年的发展,战略性的问题就是发展的速度与品质。
从1980年中国驶入经济增长的轨道到现在,已经过去25年。25年来,GDP年平均增长率在9%以上。近5年(2001-200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快的区域。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可否认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的社会面貌、民众生活水平发生了世界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成就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世界经济论坛东亚论坛说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变化和影响,其次是印度。世界开始提出问题:中国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哪些因素在发生怎样的作用?谁能阻挡中国?谁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将来25年还能持续高速增长吗?等等。
速度和品质一直是发展的焦点。日本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帮助下逐步恢复经济。从1950年后,GDP曾达到9%以上,并保持相当一段时间。25年后,日本的经济成就和社会发展引起全球关注,纷纷议论“日本速度”、“日本奇迹”“日本经验”。那时的世界对日本刮目相看,热烈地追求了解日本,提出种种问题进行研究。但仍然是速度和品质。现在,日本的经济速度和经济品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尽管还有许多问题。25年后的中国也处于这种境况。世界开始从发展速度关注发展品质。
到2020年,未来15年中国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重点不在速度,而在于增长的能力、品质和持续性。由于25年的条件积累和前进的惯性,从2006年到2020年,未来15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根据研究和预测,从2006年到2010年,5年间,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希望保持在7.5%左右。按这个速度,到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32000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值将达到2300美元左右。人均GDP比2005年(1723美元)增长了33%。从远期看,从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会放慢。如果保持在6%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57000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值将达到3800美元左右。15年之后的这个规模,和日本2005年的GDP高一些,相当于美国2005年GDP的一半。13亿人口的经济体,发展速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如果政府调节得当,可将增长速度调控在6%-9%之间,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增长的能力、质量和持续性。增长的能力在于将来有哪些促使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在起作用,能否动员这些因素确实能够发挥作用。例如技术进步的作用、农村发展的作用、国际合作的作用等等。增长的质量在于经济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对社会发展确有功效,对中国民众的富裕、国力增强和人类的进步确实发挥了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单纯追求GDP数字、华而不实的“花瓶”工程、不得已而为之的“首长项目”等。增长的持续性在于经济增长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能为下一个历史阶段奠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规制基础。例如增加能源、节约使用、保护环境、改革机制等。前一阶段奠定这样的基础,后一阶段就有了健康发展的条件。每个阶段都这样做,经济增长就有了稳定的持续性。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做到这一点。速度提出了三个战略问题:城市发达,农村落后,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人的素质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GDP增长越快,资源危机越严重,环境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世界最终看重的不是速度,而是品质。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 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金融动荡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大大延缓了复苏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视。国际金融动荡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通货膨胀持续,外汇储备损失。对此,我们不能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审时度势,从容应对
金融动荡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
2011年夏秋的国际金融动荡,始于美国债务上限之争,爆发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下调美国政府债务评级,发酵于欧元区政府债务危机。本次金融动荡虽不会导致美国、欧洲经济出现2008年的衰退,却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大大延缓了复苏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视,世界经济逐渐步入滞胀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政府信用评级下调对美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国政府、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借贷时的利率会提高,融资成本提高,进而会拖累经济,使美国经济在缓慢恢复的过程中遭受新的创伤,延缓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
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前景黯淡。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等经济小国蔓延到列欧元区经济第三和第四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所有面临政府债务危机的国家,为了维护欧元的地位,都必须削减财政赤字。削减财政赤字,就要增税或减少政府支出,无论用哪种政策,或者两者兼用,其政策效应都是收缩经济,因而,欧洲经济复苏前景令人担忧。与此同时,美国还要叮欧元区这个“有缝的鸡蛋”,通过加大打击欧元区经济、进而动摇欧元地位来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欧元经济迅速复苏的难度更大了。
世界经济将逐渐步入滞胀的泥淖。世界经济疲弱且复苏缓慢、美欧政府债务危机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及通货膨胀蔓延,因而,在全球没有重大技术革命、或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没有发明更好的政策组合之前,指望世界经济迅速复苏、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前景暗淡。
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在国际金融动荡之后,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经济的中国经济,不可能置身事外,想独善其身也殊为不易。这一轮的国际动荡不仅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而且正在影响中国经济,需要沉着冷静地应对。
首先,国际金融动荡冲击资本市场,A股无法独善其身,破位下行再创新低。一是延继了2010年以来中国A股与国际股市的关系:“月亮走,我也走;月亮不走,我也走”,即国际股市涨,A股基本不涨或微跌;而国际股市跌,中国股市必跌。现在,国际股市恐慌情绪加剧,打击了市场的信心,A股更是跌跌不休。二是中国政府持有的巨额外债和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影响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前景及应对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的信心,进而影响股市投资者信心,股市反弹乏力,低位振荡。三是面对国内通货膨胀,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持续地打击投资者的信心,A股一蹶不振。
其次,出口下滑,经济增速下滑。在国际金融动荡后,中国向美国、欧洲出口更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是受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影响,美国进口需求会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困难。二是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抑制中国出口的增长。三是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务缠身,为了避免欧元将土崩瓦解的噩运,欧元区国家必须实施统一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导致经济增长趋缓,欧洲国家总需求退潮,中国向欧洲出口之船也会随着总需求潮落而下降。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增加,中国出口贸易风险和隐患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在美欧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常常更多地祭起贸易保护的大旗,2011年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报告称,近半年多来,全球范围内已有194项保护主义措施被执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正在上升。
由于国内产能持续增长和国内消费乏力并存,导致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内需和外需结构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出口减少必然导致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再次,外汇储备风险增加,购买力下降。一是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美元对欧元、英镑、日元等的走弱,直接降低了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绝对地下降。国际上的大宗商品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这些商品的价格就要涨价,从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的下降。三是中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太少,不能从国际金价上涨中获益,与美国、德国等黄金储备多、黄金储备占外汇比重高的国家相比,当国际黄金价格暴涨时,中国的外汇储备的购买力绝对地下降。
此外,国际金融振荡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任务更加沉重。其一,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美国增加债务或美联储变相地贬值美元,对严重依赖进口国外大宗商品的中国来说,随着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提高,必然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持续,输入型通货膨胀会更加明显。其二,国际避险资金涌入中国,推高通货膨胀。由于美欧经济动荡,国际流动性避险意愿增强,避险资金会一如既往地、甚至加速地流入中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助推中国本已较高的通胀水平。
简言之,国际金融动荡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通货膨胀持续,外汇储备损失。
中国经济强身健体之策
国际金融振荡正在将世界经济引入滞胀的泥淖,引发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胀持续,我们不能对国际金融动荡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审时度势,从容应对。
应对国际金融动荡的新思路为:真正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外需导向型转向内需导向型,从依赖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发展经济,转为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发展经济,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与新思路相对应的独立自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突破口,以疏堵结合的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为两翼,全力以赴、真正地扩大内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就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而言,主要包括将出口退税改为居民消费补贴、将家电补贴改为消费补贴、将菜蓝子补贴改为居民食品价格补贴等政策调整。
就货币政策而言,要从“控”为主转为“堵”“疏”结合。中国必须实行自主独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实现人民币双向浮动,“疏导”外汇出国;另一方面,将目前的外汇“奖入限出”政策改变为“限入奖出”政策。
首先,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一个增长态势中。现在各个国际组织对今年世界经济的预测,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联储以及很多研究机构的预测,主流的判断是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比今年有所减缓,但是不会发生经济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有可能从今年的5.8%下降到今年的4.8%;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从的2.5%下降到2.2%,日本等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有所下调;发展中国家可能仍然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增长速度也有所下调,比如说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从4.9%下降到4.4%,其他发展中国家从8.1%下降到7%左右。总之,我们不敢说是拐点,但是总的来看,今年世界经济会有一个小的调整。基本的态势就是如此。
在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今年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特点是增长发动机可能更加趋于多元化。美国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除此以外,许多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提高。前段时间,世界银行按照汇率法进行测算,2006年,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5.3%,中国是14%,欧元区和日本分别是12%和7.6%;2007年,这个顺序没有变化,但是中国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16.1%,美国则降为17.4%。最近,世界银行又了一个新的研究报告,下调了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尽管做了这样的调整,但是世界经济发动机趋于多元化的势头今年将进一步显现而且进一步强化。所以对我们来说,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基本上是好的。
其次,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核心问题就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还没有结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低收入人群发放贷款,按照目前的统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总规模大约为1.4万亿美元,占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10%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次级抵押贷款?2001年以来,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随后又发生了“9•11事件”,在这个背景下,为了防止美国经济萧条,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经过11次下调,由6%下调为1%,这个政策有效地防止了美国经济衰退,但同时也创造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在这个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开始所谓的金融创新,向信用等级较低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这种贷款采用“2+18”的模式,前2年是优惠利率,后18年是正常利率。美国的金融结构用这种方式提供了大量的贷款。
2004年6月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于美元流动性大量过剩,由于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全球物价开始上涨,美国也感受到物价的压力,所以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17次上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调到5.25%。利率一升,所有贷款者的还款负担就增加,借贷次级抵押贷款的低收入人群就不堪重负了。与此同时,房价开始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贷款人资不抵债,由此引发了次贷危机。
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银行调整了利率,前天欧洲央行又通过回购债券,将3486亿欧元注入银行体系,随后又注入了480亿欧元,希望能够化解危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没能解决问题,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目前美国仍然处于住房贷款还贷违约的高峰期,而且房价还在下跌,有人认为现在进入了第三次还贷的高峰,究竟会怎么样,到今年第三季度之后形势才会明朗。
未雨绸缪,制定应急预案。初步分析,这次次贷危机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影响,我们要高度关注,首先是一些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引发金融市场波动,一批贷款机构倒闭了,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第二是影响了美国的消费,如果美国的消费下滑,将会对出口国家和世界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从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的消费率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第三是美元大幅度贬值,2007年1-10月,日元兑美元上升3.7啊%,欧元兑美元升值11%,人民币兑美元升值4.1%;第四是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使大量的资金由金融市场流向了资源能源市场,对能源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为什么这么关注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如果次贷危机继续扩散,可能会对我国产生比较大的压力。第一,美国消费减少对我国出口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0年代末期不到10%,现在已经到了66.9%,而与此同时看俄罗斯,也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它的贸易依存度是14%,美国是20%。如果美国的消费下降,我国的出口减速过大,可能会引起国内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世界银行有个预测,这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比。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多依赖美国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另外,需要指出,这一次次贷危机和新经济危机不一样,当年互联网投资占美国全部投资的比重是14%,而美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是70%,所以,一旦美国房地产下滑,它的效应会远远大于新经济。
2006年,高收入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从美国来看,高油价和较紧的金融政策将抵消美元贬值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在欧洲,尽管高油价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较低的利率和投资需求的增加将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在日本同样存在着高油价的影响,但国内需求的增加和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使经济增长率接近潜在水平。
世界银行初步预计,2006年,美国经济将增长3.5%;欧元区经济将增长1.4%;日本经济将增长1.8%。
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出现小幅回落,初步预计经济将增长5.7%,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在东亚和南亚,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中东和非洲,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的收入将大大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经济增长最强劲
IMF预计,由于美国私人收入增长强劲,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环境稳步改善以及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其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七大工业国中最强劲的地位。
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比2005年加快,但仍显疲弱。欧元区内部驱动力的匮乏,将使其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日本经济将进一步复苏。2006年日本经济将增长2%左右,其国内的消费、就业及商业投资都将有所改善。但持续攀升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以及全球经常账户不平衡问题都可能给日元再次带来升值的压力。
亚洲经济充满活力。出口增加、国内需求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及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形势的改善,使亚洲地区的工业生产和贸易持续增长。2006年,亚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计在7%左右。
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经济仍将高速增长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国内有研究认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主要情况是:1979-2013年,贵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特别是2003年以来,贵州经济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这在贵州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在过去36年里,贵州经济增速低于8%的只有6个年份,低于7%的只有4个年份,其他各年均保持了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全省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国民财富(以GDP衡量)相当于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30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的20倍,比1413年建省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这565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好几倍。因此我们可以说,高速、超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贵州经济增速在2011年达到15%这一新的高点后,却呈现出逐年回落的情形:2012年13.6%,2013年12.5%,今年上半年10.8%。于是有人开始担心,贵州经济增速会不会一路下滑下去,同全国一样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呢?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常态,虽然会考虑外在因素和短期变动,但主要看的是内在因素和长期趋势。根据近年来我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较强韧性,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不是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
从发展阶段看,贵州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3年工业化率为33.6%、城镇化率为37.8%;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以贵州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态势和潜力,只要不出现不可控的巨大外部冲击或持续的天灾人祸,贵州在今后几年要实现高速甚至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
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看,现阶段贵州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虽有所降低,但仍然超过12%,这说明贵州高速超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它表示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术语叫适度增长区间,它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而波动的可接受的幅度,在这个波动幅度内,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既无通缩也无通胀。目前贵州经济基本上仍在适度高速增长区间的下限内运行,并没有继续下滑至“中高速”的明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