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与审美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直观性、形式的新颖性、色彩的鲜明性。孩子们观察更多的是凭直觉、心灵感悟和不受世俗干扰的感受来认识世界,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构,而是表现观察对象的神情和自己拟人化的想象。正是由于美术的突出优点,美术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
二、道德建设在美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
三、在美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身临其境,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
案例:在人美版《艳丽的大公鸡》一课中,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进行选美比赛,大公鸡和孔雀都参加了这此选美比赛,结果身着暗灰色的公鸡落选了,而色彩鲜艳的孔雀获胜了。接着教师让孩子们谈谈公鸡的体会,当孩子们说出,如果我是公鸡绝不放弃时,就提出让孩子们做设计师开动脑筋给这只大公鸡进行改造设计,让公鸡胜过孔雀。于是孩子们就总结出了好多改造公鸡的方法,最后帮公鸡达成了愿望。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2、张开童眸,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
案例:如在《艺术家的故事》这一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当出示凡高的《向日葵》时,学生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也能画出来。而实则凡高采用简化的手法描绘向日葵,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学生们才会感觉这并不是出自大师的画。接着我就让学生对比凡高的向日葵和人们临摹的向日葵,让他们从花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有一位小朋友看出来他画的花像太阳,更进一步讲,他画的向日葵具有生命力,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颂歌,学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从那节课后,学生的作业明显有了自己的思想,懂得了怎样欣赏美,怎样使自己的画面更美丽。
在欣赏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应用美术的特殊形式,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3、发挥想象,在创作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美术教学环境,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感到“学美术”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
案例:一次学生在画《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有个一年级孩子在作业本上用好几种笔来表现线条:水彩笔的曲线,油画棒的螺旋线,彩铅的直线,有长有短,甚至有的都卷在一起。我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同的笔来表现,他说,因为不同的笔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是不同的:水彩笔画出的线条颜色鲜艳,适合画衣服的花纹;油画棒画出的线条很有立体感,可以用来画背景;而彩铅画出的线条则表现得很轻淡,可以用来画人物。
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的劳动成果,都是他们情感的表达虽然老师无法钻到孩子们的心里,但从他们的画中,老师能看出他们的想法。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让孩子自由发挥,只要是“用心”画出来的作品,那一定是最棒的作品。
4、金玉良言,在评价中渗透德育
一个好的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美术作业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导向作用。
案例:在人美版《橙色的画》一课中,当一位女生把完成的画放在投影仪上时,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大笑起来:“怎么她画的小兔子是橙色的”……一系列批评的言语传到我的耳朵里。这才转身看了下她的画,顿时眼前一片“光明”:她的构图、色彩、内容都表现得很好,整体效果非常优秀。于是让孩子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大家认为小橙兔很奇怪对吗?可同学们来看一看,她最主要画的是小兔子,而我们今天的要求是《橙色的画》,如果她把小兔子涂成白色,那不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吗?孩子们听了,若有所思地修改起了自己的作业。后来发现,很多孩子都把“紫葡萄”改成了“橙葡萄”,把“绿草地”改成了“橙草地”……我想孩子们又学会了绘画的一种方法。
1.2思想与情感的抒发:歌唱艺术以表达思想和感情为特色,歌唱艺术的美,是以音乐语言为载体,把各种思想和情感放在人们的生活中。歌唱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声乐化的语言为载体,与听者产生某种共鸣之后,它会让人们感动或受到影响。所谓“一声唱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朱权《太和正音谱》),给人一种很深的感觉,在这首歌中,在心上所引起的共鸣和震撼是强大的。因此,它是许多歌手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灵魂歌手的代表。这位歌手用心灵来进行艺术创作,体味到了艺术的理念。歌手与听者的心心相通,一同来完成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全过程。
2声乐艺术的构成
追溯音乐史的发展,音乐美的初始表现在一个全面的音乐体裁形式。声乐艺术是通过音乐的发展和一个全面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与纯文学的诗歌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工具性音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独立的人格、规则、原则和表现。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给人以纯净的美。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总体结构,不可或缺。
2.1歌词:歌词是作为诗歌或词曲来唱。歌词之美美于形式结构、意境。它是语言的运用,生动、简洁、全面地为之歌唱表达生活的内容和理念。它是美国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歌词是诗歌的文学语言形式,同时又是歌唱的用心创造,所以它必须是简洁、准确、优美的,用最基本的词语来概括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来反映生活状况。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灵魂”,通过文字、句子和意义来创造优美的音乐形象,以实现歌词简洁、美观,从而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作为歌词的语言,特别是优秀的诗歌、文字、散文等,一首歌长度不会太长,可以将在一段时间里的复杂的故事、思想表达明确。
2.2旋律:旋律是由不同音高的声音在一定的节奏中组成的。旋律在声乐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主体,是用来传递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一首歌,传达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旋律由音调、节奏等组成。旋律是歌曲的基本需要。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和个人的独特色彩,这些因素的色调通过各种旋律的发展手法,塑性创造一个完美的声乐艺术形象。音乐的节奏是一个一种语言的自然韵律,它也显示了某些句式的特征。在时间和速度上,安排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呈现出各种有节奏的图案。最后,音乐的和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丰富了旋律的表现。
2.3声乐作品的创作要领
2.3.1对风格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理风格。在歌曲创作中不可分离民族特色。掌握了民族风格和特色,是创作歌曲的基础。没有民族音乐元素,谱写一首好歌很难。
2.3.2歌曲个性的突破:歌曲的个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歌词与曲谱,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1、歌词的锤炼。研究者在声乐作品中做了数百个研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有美丽易唱的经典歌曲,歌词很精炼,歌词中总有那么一个词或句子可以让人兴奋或心潮澎湃。要创造一首优美的歌曲,就要研究歌词了,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诞生,与歌词是分不开的。写一首歌,歌词是非常重要的,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承都是靠它来体现的。2、歌曲的曲谱。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应该具备控制旋律的能力给歌曲差UN构造层次感和流动感,这样的歌曲才动人悦耳。
2.3.3对生活的经验:总的来说,灵感来自于生命,生命是创造的源泉,它是创造的动力。一首优秀的歌曲作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创造一个良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作曲家,尽可能地向群众走去。生活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它自己的感受,可以说是更深的感觉的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是不断积累信息和丰富知识的过程。在创作中,我们应该尝试选择自己强烈的感情故事,特别是对人性、生活、感情,有更深刻的感悟与见解,注重细节刻画,当然也不要开始直歌要时刻记住要把握生活的精华,尽可能用词和谱的精华,突出歌曲的,进而创造出良好的声乐。
3声乐艺术的审美
艺术审美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品味来区分。审美欣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虽然审美是由个人兴趣所产生的,但它又具有代表性。什么是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声乐艺术的审美判断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意大利美声唱法、我国民族声乐与歌剧演唱,他们就创造出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的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因为某些人的态度变得不美丽。因此,声乐艺术的审美评价应满足声乐艺术美的客观本质,而不能是主观臆断。另一方面,声乐艺术美的变化也决定了声乐审美评价标准的变化。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以她独特的声音品质和演唱技巧塑造优美的形象,成为现代人演唱的经典之美粉丝。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渐体现出声音音质的美感的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1012306
一、引言
语言是意识的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但人类总是依据自身内在的实用标准和审美标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因此,语言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语言能给人们带来富有神韵的审美信息,体现语言创造者的审美思想和感情。人们对任何工具的创造都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个层次的要求。因此,语言也必定具有显性的实用功能和隐性的审美功能特点。显性的实用功能往往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普遍存在的隐性的审美功能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艺术性语言是人们通过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来再现客观真实和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由于创作者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形象感受与情感反映,因而艺术语言是涵义和美感载体,很容易触发欣赏者的情感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语言的艺术审美体现无处不在。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中,让人感到味之者无极的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意境的塑造、幽默的蕴涵等都需要利用语言的审美体现来完成。例如,英语中运用“hatches, catches, matches and dispatches”等来表达人生的“生、恋、婚和丧”等几大阶段,要远比用“birth,engagement,marriage and death”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形象色彩。
在客观务实的应用作品中,也需要利用语言的艺术审美体现来完成。让人感到清新悦耳、简洁流畅的广告语,往往是利用语言的审美功能来达到诱导消费者的目的,例如广告“做女人挺好”就利用了双关;激情昂扬、气势磅礴的演讲词,也是利用语言的审美功能来达到气势的渲染。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在格兹堡演说中的演讲词“The American people is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就利用平列句式来增强演说的气势。
二、翻译审美的解构图式
翻译是用一种跨文化语码进行转换的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忠实地用译文语言传递原文语言的思想内容,译者的翻译活动是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起着桥梁架构作用,因而译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原文的欣赏者和解码者,又是译文的创作者和编码者。理想的翻译是译文能够再现原文的“韵味”,达到与原文“神似”的境界。译者只有完全解读了原文的审美符号,同时又能成功地对译文进行审美编码来再现原文的审美内涵,才能达到译文和原文一致的效果。
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审美传递的过程,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美感有一个认知、欣赏和解读,也需要译者对译文进行审美转化和重构。译者只有在对原文的美感有了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译文中进行适当的重构来再现其美感。如果译者不能欣赏和解读原文的审美内涵,译文就不可能再现原文的美感;如果译者欣赏和解读了原文的审美内涵,但不能用恰当的译语进行重新架构,原文的美感也难以得到再现。图1译者的过滤过程
从原文到译文必须经过译者的认知欣赏和审美解读,通过思维转换进行审美语言重构,要完成原文语言美感的传递,要求译者不但要具有审美的意识(包括审美解读意识和审美重构意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解读的能力(包括审美认知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分析能力)和审美重构的能力(包括审美思辨能力、审美转化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作为译者,首先要通过出发语(S语言)对作者的意识创设进行解码,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目的语(T语言)的再编码,使作者的意识得以再现。其中,从解码到再编码的过程是译者的过滤过程。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解码是编码的前提和基础,解码的不正确或者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T语言的编码;编码是解码的结果展示,有时虽然已经充分解码,但编码不到位也会直接影响原作者的意识再现。译者的过滤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的审美解读和审美重构过程。
(一)审美解读
审美是“领会事物的美” [1]。其名称来源于希腊文。审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性的心理意识活动,是一个“感性的”认识论的概念。审美需要以审美能力为前提条件。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物中发现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是人们对活动形象的感知、理解、判断和鉴赏的能力。
翻译活动需要以译者的审美解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解读就是对原文美感的欣赏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作者措辞的目的和意图。例如,在翻译“她很漂亮,长得也很丰满,衣着也很讲究”的句子时,译者首先要有意识地对“丰满”等进行审美解读:“丰满”是指人体胖得适度而好看,是健康发展的优美体态,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英文表达。英文plump是微胖的委婉表达,不太合适,表示肥胖的fat就更不能用了,只有用full-grown(充分发育)来表达才能充分再现原文的真实内涵。
审美解读不仅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还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认知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分析能力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解读能力才能欣赏和体味到原文语言蕴涵的美。
例1, A: What did they give the person who invented the door knocker?
B: The no-bell prize.[2]20
该例中说话人利用了no-bell prize与Nobel Prize的谐音来传递幽默效果。如果译者没有欣赏和体味到其中的蕴涵意味,只是按字面意思译作:
甲:他们给了那发明门铃的人什么奖励?
乙:没给奖。
这样就会使原文的幽默感荡然无存了。
(二) 审美重构
所谓审美重构,是指在充分解读了原文的美感基础上,为了传递原文的美感,叛逆性地对译文语言进行灵活而恰当的再编码。要完成审美重构,译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双语语言文化的对比意识,有语言文化异同的敏感性,还应具有运用译语进行“深加工”和“再创造”的能力,即善于恰当灵活地利用译文语言的优势对译文进行调整润色,使译文在内容和风格上更贴近原文,复现原文的韵味、精神,获得同原文一样的表达效果。审美重构需要译者具有良好的审美重构能力,它是以审美解读和思维转换为基础的对语言蕴涵美的重组和再现能力,包括审美思辨能力、审美转化能力和译文语言的驾驭能力等。
在例1中,如果译者理解了原文的蕴涵意义,而且能够巧妙地利用汉语“零”与“铃”的同音异义表达来进行重构,译作:
甲:他们给了那发明门铃的人什么奖励?
乙:给了零(铃)奖。
就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幽默效果,
三、翻译中的审美解读与重构翻译
语言是美的载体,人们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的形、音和义的变异性来传递含义的吁情美和隐指美,具体表现为:凝练流畅的音韵美、生动形象的形式美和哲理情感的含蓄美,等等。音韵美包括音律的圆润、节奏的起伏等,它能让人感到节律的愉悦;形式美包括字(字母)形的运用、句式的整齐等,它能让人感到气势的恢弘和生动的乐趣;含蓄美包括哲理的深邃、情感的蕴含、形象的表述等,它能给人带来神韵的魅力。由于语言所属的体系和所处的背景环境不同,在音美、形美和义美表达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翻译是一种在双语符号之间所进行的审美解与构的活动,译者只有理解和欣赏了原文的真实意图才能找到再现美感的途径和方法。为了使译文和原文具有相同的审美效果,再现原文的美感,译者需要进行审美解读和审美重构,具体要从语音、字形和语义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审美解读与翻译重构来再现原文的美感。图2译者的过滤过程
(一)音美解读与翻译重构
语音是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阮籍在其《乐论》中指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
人们通常充分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达到节奏和韵律和谐的特殊音效。《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篇,对语言的音效美做了概括的表述,“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音效可以使语言起伏错落,优美动听,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任何语言都有自身的音效构成体系。英语中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之分,使语言读起来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其合理的搭配构成平仄相间的节奏美。同样英语和汉语中还利用双声和韵来达到其韵律美。
例1,英语句子“When one loves one’s art no service seems too hard”。其句式的对称使用让读者感到抑扬顿挫,腹韵ar的使用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译文一: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译文二:只要爱一行,黄连变蜜糖。或者:只要自己爱,一切抛在外。
译文一虽然都译出了原文的基本语义,但只能算是解释性意译,从音韵节奏美的等效等值来看,显然存在不足;译文二既保持了原文的句式对称美,也利用汉语的音韵传递了原文的音韵美。
翻译时,如果能对原文的音效美进行充分的解读,然后充分挖掘译文语言的语音表达功能,进行同韵变同韵、同音变同韵、同音变同音、近音变近音等美感重构,就能达到预期的音效美的传递效果。例如,英语俗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利用了ay来达到音韵效果,译文“一天一个苹果,保你不去诊所。或者:一天一个苹果,疾病见你就躲。或者: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也借助于“果、所”或者“果、躲、我”的韵来获得相同的音韵效果。将Out of sight,out of mind. 译做:眼不见,心不念。看下面的例2。
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把茶杯打碎了。
没关系,碎碎(岁岁)平安嘛!
译文一:Sorry. Excuse me for my carelessness having broken the cup.
It doesn’t matter, as Chinese saying goes “Breaking leads to new life”.
译文二:Excuse me for my carelessness having broken the cup.
It doesn’t matter, as Chinese saying goes “Piece leads to peace.”[3]32
原文中利用音同异义的“碎碎”与“岁岁”来达到风趣的审美效果。译文一直译就失去了原文的美感,译文二没有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同样借助英文中音同异义的“Piece”与“peace”两个词来翻译表达,较好地再植了原文的审美效果。
例3,“Who’s calling?”
“Watt.”
“What’s your name please?”
“Watt’s my name.”
“That’s what I asked you. What’s your name?”
A long pause, and then, from Watt, “Is this James Brown?”
“No, this is Knott.”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
“Will Knott.”
Whereupon they both hung up.[2]22
该对话利用英语中的watt与what,Will Knott与will not的同音来创设幽默的效果。翻译时译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欣赏了原文中的这种审美创意的基础上,利用译语的优势,才能寻求恰当的措词表达。看下面的译文。
是哪位?
梅明(没名)。
请问您是哪位?
我,梅明(没名)。
(停了很久,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问)您是詹姆斯?布朗吗?
不是,是文睢(问谁)。
我问你叫什么名字。
倪文睢(你问谁)。
(于是双方都挂断了电话。)
译文摆脱了原文的字面束缚,再创造性地利用了汉语的“梅明”与“没名”,“文睢”与“问谁”,“倪文睢”与“你问谁”等的同音和近音再现原文的音韵审美效果。
(二)形美解读与翻译重构
人们常常利用语言中的字形(或者字母)或者特定的句式来描述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的审美效果。然而,翻译是在隶属于不同体系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往往由于其字(字母)形和句型结构的不同而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译语的字形和句式优势才能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和审美表达效果。
一方面,借助于两种语言间形态的相似性来完成审美传递。在翻译时,可以利用译文读者熟悉的字形(字母)或者读者熟悉并习惯的表述方式来处理原文中的形象表述。例如,将“I-beam”译作“工字梁”,“T-square ”译作“丁字尺”,“人形河”译作“Y-shaped river”就是利用英语和汉语中字母与汉字的相似特点来完成审美传递的。 将“S-bend”译作“蛇形弯”,“U-shaped Valley”译作“马蹄型山谷”,“锥形山(或者尖峰山)”译作“A-shaped mountain”就是利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事物和习惯表达来完成审美传递的。看例4。
俞秀莲:这“俞”字写起来真象“剑”。――《卧虎藏龙》
译文一:I never realized my name looks like “Sword”.
译文二:My name “June” is much like “Jone”.[3]68
汉语中“俞”与“剑”在字形上很相似,译文一将“剑”译作“Sword”就没有体现出原文所要传递的美感,译文二跳出原文的字面束缚,巧借英语中“June” 和“Jone”的词形相似性,就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美感。
另一方面,利用译文的句式审美来传递原文句式审美效果。在英语中,句式一致的平列句是增强气势的重要手段,汉语中的排比句式也具有相同的功能。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在格兹堡演说中的演讲词“……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永世长存。)”是利用介词短语的平列结构来增强演说的气势。后来人们为了讽刺美国政府,便借用林肯在格兹堡演说中的演讲词的句式“……and that government is off the people, buys the people and fools the people,it shall perish from the earth.”我们可以利用汉语中的排比句式将其译作“这个疏民、贿民、愚民的政府将走向灭亡。”
例5是一则关于2005年家纺产品的流行趋势的广告语):
民族自然风袭人;个性风继续吹;欧美古典风抬头。
译文:Attractive by the free folk style;
Successive for the individual style;
Progressive to the European classical style.[4]
译文利用了英语中的平列句式,还利用了尾韵“-tive”和几个介词by,for和to的对仗与style的对等重复,创造了句式美,使得广告语极富美感。
(三)义美解读与翻译重构
语义是符号使用者和接受者之间对称号的意指进行编码和解释的结果,是依靠能指和所指关系来建立和实现的。作为意指方式的技术符号(逻辑符号)和审美符号(情感符号)便形成了语言系统中的认知层面的理论语言和情感层面的审美语言。在认知层面的理论语言中,要求能指和所指相对应,而情感层面的审美语言中,能指往往与几个层次的所指相对应,即基本意义、内涵意义和功能意义。对不同层次意义的解读与把握需要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意向性心理经验。译者只有找到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发挥译文和原文一致的感染效应。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词偕通,正言共精心并用。”[5]人们通常借用词语的多义性和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形象性特点来传递语义的审美效果。
一方面,要在翻译中做到语义的审美传递,要解读原文中多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下选用的目的和意图。例如,在英语句子“The crowds melted away.”中,作者是有意识地借用melt(冰雪融化)来表现人群离开的缓慢过程,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美妙之处;汉语句子“昨晚对我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译作英语“Sleep deserted me last night”,译者使用了“sleep deserted me”来凸现了其审美韵味。
例6,Teache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 order!
Students: (yelled) Beer!
原文作者用了一个同音多义词order,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学生回答beer(啤酒)与order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多义词所引起的理解分歧。如果译作:
老师:(拍着桌子大叫)绅士们,安静!
学生:(喊道)啤酒!”
就会使作者用order的目的难以得到体现,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产生了缺位,其美感完全丧失。译者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译文语言的优势,在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解读了作者的用词目的,运用汉语中的同音关系“吆喝(什么)”与“要喝(什么)”延续了原文的逻辑联系,使其美感得以再现。译作:
老师:(拍着桌子大叫)同学们,你们吆喝(要喝)什么?
学生:(喊道)啤酒!”
这样,不仅使会话的逻辑联系自然,也轻松而自然地再现原文的幽默审美效果。
另一方面,要在翻译中做到语义的审美传递,译者还要解读原文的模糊性。因此,利用译文的优势来再现原文的模糊性美感既必要又可行。
例7,A: I saw a man with a wooden leg named Smith.
B: What’s the name for the other leg?[2]79
该对话是建立在对named Smith是哪个成分的修饰语的模糊性基础上的幽默表达。如果译作:
甲:我看见一个装着条木腿,名叫史密斯的人。
乙:他另外一条腿叫什么名字?
原文的幽默审美效果就荡然无存了,会话人之间的逻辑联系也不自然。但如果利用汉语的含蓄性特点,恰当断句,译作:
甲:我看见一个人,装着条木腿,叫史密斯。
乙:那他的另外一条腿叫什么?
原文的审美效果得到较好的体现。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揭示美和展示美的语言活动,语言本身具有审美属性,必然涉及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问题。语言既可以是听话人(或阅读者)的审美对象,又可以同时是说话人(或作者)的审美媒介。译者作为原语读者和译语作者,必须具备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因此,译者应善于挖掘原作之美,提高敏感性,独具慧眼,观常人所未观,察常人之所未察,并根据译语特点,充分发挥译语语言的创造性,调动译语美的潜能,使译品具有与原作一样的美感。
总之,翻译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如何进行选择,使译文在内容和风格上等同于原文,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具有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雕细刻的精神和劲头,不仅要译得正确,还要译出一定的韵味(lasting appeal)。只有具备强烈的审美意识,才能真正译出意达、辞畅、文彩斐然、珠圆玉润的佳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张件香.英语幽默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建军.英汉应用文互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5]吕光旦.英语幽默:理解与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6]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海天出版社,1993.
[7]孙迎春.损失,补偿与“雅字”[J].中国翻译,1996(3).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35-01
一、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共通性研究的意义
如果说:“建筑是冰冻的音乐,舞蹈是流动的音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那么,舞蹈则是流动的、韵律的艺术!舞蹈是人类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在声音形成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用手势等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了。舞蹈在漫长的发展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走过了一个从实用性、娱乐性又到表演性的过程。舞蹈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在时空中运动的动态艺术,也是融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等综合艺术。人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意识到即使是距离最遥远的门类,也可以在超越艺术实体的境界中得到融合。特别抽象审美与具象审美在审美活动中的奇妙变换与融合,从而探索美的生成机制。
二、国内关于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共通性研究的现状
(一)节奏、韵律等外部形式特征
学界对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在节奏、韵律等外部特征上的探讨可以说是最丰富和集中的。宗白华先生曾对舞蹈做了形而上的把握,认为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音乐在与舞蹈的配合中升华,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中说道:“ 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像。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是一个有趣的的例子。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个扁平的不显著的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层须弥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攒尖瓦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只是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听到)这样一段节奏”在对它的层次进行分析之后,为之谱出一支曲来,这在中国建筑界内外被传为佳话。建筑用音乐来诠释尚且有如此之不同凡响效果,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与舞蹈诠释生命的形态更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奇妙关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金学智先生在《中国园林美学》中论述《园林品赏与审美文化心理》的时候曾提到,节奏和韵律,正是“建筑、园林中无声地流注着的音乐的精神”,并将这种无声韵律的表现形式分为对称协调、比例、重复变化齐一、层递、循环回旋五大类。这与舞蹈的外在形态很像,不过舞蹈不仅仅是动作形式的外在表现,它在动作形式之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二)时空感交织的内部欣赏过程
一般说来,建筑被归为空间艺术,而音乐被称为时间艺术,舞蹈则是二者的结合体。因为建筑是冰冻的音乐,舞蹈是流动的音乐。从艺术角度讲,流动与凝固的状态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状态,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艺术灵脉与潜质;都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及陶冶。它们虽各有其完全不同的界域和词解,但它们统属于艺术审美的范畴!
漫步于建筑当中就是一个时间流动的过程,而欣赏舞蹈也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抽象的空间。陈志华先生在《建筑艺术散论》中单辟一节阐述他对于“建筑是 凝固的音乐”这一观点的看法。他认为,建筑之所以常常被比作音乐,就在于“建筑不仅是一个空间的艺术,而且是一个时间的艺术”,“从门廊到大殿,艺术处理就像音乐的序曲、扩展、渐强、、渐弱、休止。”如舞蹈中的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三者都有旋律的重复。
舞蹈是艺术之一,于四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自然”和“人文”两极端之学科之桥梁作用。“时空”运用性特强。
1.审美主体的心理通感
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等外部结构特征,更重要的,还在于由这些形式特征所引发的审美主体的心理和情感感受。舞蹈与建筑虽是不同的门类,但都有着艺术的魂魄与灵脉!它们的展现处于动与静之间,其实质都是一种魂魄的展现!都是艺术创作的源脉及精炼!它一旦与人的灵魂交融,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就会自然的提升艺术的感受、想象、及释放等可贵的能力。艺术享受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就是达到一种“虚静若动”的感知!在静中体验动的旋律,即在凝固的本体中感受震撼心灵的动律!
说到建筑,我们可以联想罗列出许许多多大气磅礴、流光异彩、几何缤纷的艺术胜境!那矗立在塞纳河旁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那富丽堂皇的著名的罗浮宫;那神奇悠久的埃及金字塔等等;以及我们自己疆域的各地,那一座座透着灵性的、风格各异的楼盘寓所,如北京古香典雅的四合院;天津精巧别致的五大道,青岛高低错落、神话般的红砖绿瓦,还有那如诗如画的江南竹楼,小桥人家等等;这一切静的物质中都真切的透出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内质,或大气磅礴,或端庄典雅,或轻柔如纱!
说到舞蹈,我们又可以自然的想象出各种舞蹈流派透出的神韵精华!如国标舞刚柔相济的韵律;民族舞轻盈独特的柔美;芭蕾舞舒展高雅的绽放,以及现代舞炽烈燃烧的激情,都深深映照出艺术的巨大魅力!那舞中的举手、投足、抬头、扬胸,还有舞蹈的灵魂之器、即清澈灵动的眼神,会将整个流动的形体化成语言,将其升华到一个至高至纯的境界!历史、时代流中体现的精神同构。
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作为时代精神与社会精神的产物,必将体现出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20年前,杨丽萍用《雀之灵》里那只充满灵性的手,在我们心海里镌刻下令人无法忘怀的印记。“舞蹈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它不是空泛的东西,如果空泛了舞蹈就没有灵魂了。
2.建筑、舞蹈、音乐
当人们欣赏舞蹈的时候,不会想到除了舞蹈形态以外的因素,而建筑师则会考虑如何运用它的形体美来诠释建筑的价值与建筑的功用价值,如何以它的外观最直接的为人们所感知的,空间的、体积的、造型的、线条的、形态的种种因素,构成人们对建筑的审美经验的核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是自然的,谁也不喜欢生硬机械的建筑环境,这就要我们以生命的眼光去看待建筑。杨丽萍说“原生态”是最自然、最接近人性的表现形态,它是根据生活、根据人性而来的,它是质朴的。就如我国近几年,出现的鸟巢、水立方等外形类似于原生态的建筑渐渐地融入到人类的环境中。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建筑与舞蹈之间有一座桥梁,因为我们的精神结构,在音乐与建筑两种情境中是相同的。
三、审美主体在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共通性中的重要性
前人关于建筑艺术和舞蹈艺术审美共通性的探讨时,重点关注两者在审美客体的特征,尤其是建筑和舞蹈的结构和形式,如和谐的比例、能被人感受和理解的方面。也有许多建筑家和舞蹈家谈到了自身在实践创作上从对方汲取的灵感和体验。他们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更是充分向我们展示了研究建筑艺术和舞蹈艺术审美共通性研究不应当止步于其客体共通的审美属性,还应深入挖掘在审美主体情感、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审美价值等多方面的共通性,因为两者不论是何种结构和形式,能够引发人共通的审美感受的,最终还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被这些结构和形式所唤起的人的心理反映和情感反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