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种植发展情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

篇1

种植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河湟地区,其他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寒小块农业区主要是农牧结合的地区。种植海拔在1600~3200m之间,年降水量250~450mm,地貌垂直分布明显,类型多样,气候复杂,具有典型的冷凉、多样、干旱特征。种植作物主要以春油菜、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冷凉型特色农作物种植区域[1]。

1优势特色农作物基本情况

1.1种植情况

青海省地域独特,气候冷凉,是以常规种为主的省份,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5.3万hm2。马铃薯、青稞、油菜和蚕豆等优势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33万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其中马铃薯9.7万hm2、青稞6万hm2、油菜15.3万hm2、蚕豆2万hm2。全省每年需求各类农作物种子约2.7283亿kg,其中马铃薯2.1750亿kg、青稞1575万kg、油菜220万kg、蚕豆750万kg,其他作物2988万kg。

1.2种子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青海省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基地稳定,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要求,以种子专业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突出特色作物优势,进一步加大种子基地建设力度,基地面积稳中有增。全省建立作物种子基地3.67万hm2,其中优势特色农作物种子基地2.7万hm2(马铃薯1.83万hm2、青稞0.33万hm2、油菜0.27万hm2、蚕豆0.27万hm2),占总基地面积的74%左右,其他作物种子基地0.97万hm2。全省0.27万hm2油菜种子基地中,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常年稳定在0.17万hm2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2]。

1.3种子生产经营状况

目前全省每年的种子生产能力达到6.4580亿kg,其中马铃薯5.6700亿kg、青稞1350万kg、油菜390万kg、蚕豆1120万kg,其他作物种子5020万kg。除了杂交油菜种子外,其他农作物商品种子的统供率比较低,其中马铃薯种薯的统供率为5.5%,青稞种子的统供率为28%,杂交油菜种子的统供率为100%,常规油菜种子的统供率为19%,蚕豆种子的统供率为15%,全省农作物商品种子的平均统供率为11%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几年来,在农业部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的种子生产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种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种子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优势特色作物种植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全省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在种子基地建设与管理、种子生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2.1优势特色农作物种子生产方面

一是种子基地巩固稳定的难度加大,许多隔离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种子基地被改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子基地的稳定性不强,巩固的难度增加;二是种子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种子生产过程中易受干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种子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尤其人工价格涨幅过猛,种子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大,种子工程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偏低,致使农民制繁种意愿和积极性下降。受资金、加工仓储等条件限制,种子部门每年收储的种子数量有限,加上利益的驱动,繁种农民的诚信意识、合同意识不强,私留、倒卖合同约定种子的行为始终得不到遏制,全省种子部门每年的种子收储数量仅占种子生产总量的6.6%,绝大多数种子由农民自行处置。由于青海省主栽作物以常规种为主,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商品种子的能力有限,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大部分地区的种子供应靠政府救灾补贴,影响了良种推广力度,这就是全省种子的统供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根本原因[3]。

2.2种子经营管理方面

2.2.1经营体制不顺目前,全省种子管理部门大多数仍然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三位一体(集管理、技术、经营为一体),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自身管理与自身经营相矛盾,很不适宜当前种子产业的发展形势,不利于种子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工作。按照新《种子法》规定,种子部门不得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将来青海省大部分种子站将不再开展种子生产经营业务。由于许多地区没有种子企业,谁来向农民供应种子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而种子基地生产的大部分种子也面临被谁收购的问题。2.2.2种子企业发展滞后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部分县的种子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大县,大多数区县的种子企业发展基本是空白,严重阻碍了当地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部分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少,类型多样,生态复杂,品种多乱杂,小而全,生产经营很难形成规模,导致公司化运行生存十分困难;二是除油菜、玉米外,其余主要农作物均为常规种,而每年缺种的大部分为贫困地区用种或救灾用种,农民购买力很低,种子经营具有很大一部分政府行为,种子生产经营量很难确定,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不愿承担此项职能。现有的大多数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是从原种子管理站剥离出来的,发育不完善、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发展缓慢;三是无序竞争现象日趋严重,个别种子企业到种子基地抢购、套购种子,哄抬种子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导致种子生产合同无法兑现,造成企业与繁种农民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四是种子企业的基础设施差,种子加工设备老化或短缺,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发挥种子市场主体作用。2.2.3种子管理人员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全省各级种子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种子从业人员较少、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人比例过大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种子产业发展和种业科技的创新。因经费等条件限制,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较差,许多县的基础设施多年没有投入,只能维持简单的日常工作,造成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手段落后,市场监管力度不大,很难真正发挥出种子管理职能,影响种子事业的健康发展。

3发展设想

3.1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优势特色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依靠科技进步,突出优势作物种业特色,提高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种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种业体系;加快体制创新,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种子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建设现代化种子产业;树立企业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扶持各种所有制种业企业共同发展;完善种子执法体系和行业管理体制,依法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种业市场,维护种业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做大做强青海省种业。

3.2发展原则

要紧紧围绕本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设施,按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要求,不搞重复建设。坚持突出特色,优先发展的原则按照中央和青海省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优先考虑区域优势突出的高原特色农作物种子生产,使种子工程项目向优势农产品重点区域倾斜,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主产区集中,培育一批优势种子产业,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坚持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形成规模,主要选择对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作用和影响较大的骨干性项目、跨区域性项目、示范引导性项目,克服项目建设小而散的问题。坚持择优选择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生产技术力量较强、运行机制灵活、人才队伍稳定的地区,加大种子基地建设力度。

3.3建设布局

按照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域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在互助、大通、湟中、乐都和湟源等县(区)集中建设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在互助、贵德、大通和湟中县集中建设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在海南和海北州建设常规油菜种子基地;在海南、海北、都兰和湟源等州(县)建设青稞种子基地;在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和共和等县建设蚕豆种子基地。

3.4发展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春油菜制种基地和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发展战略,全省种子基地建设要在突出优势特色作物,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挥规模效益上下工夫。到“十三五”末,全省要力争把马铃薯种薯的统供率提高到10%、青稞种子的统供率提高到40%、常规油菜种子的统供率提高到50%、蚕豆种子的统供率提高到20%、杂交油菜种子的统供率达100%,努力使全省的良种覆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4保障措施

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要切实加大对种子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种子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加快种子“育繁推一体化”进程,促进特色种子产业的发展。要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流转土地,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确保用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加大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其示范样板和骨干作用;要逐步建立种子风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业务,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把种子收储资金纳入粮食收购贷款范围,给予重点支持等[4]。

4.2完善种子法规,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依法治理,尽快出台《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和《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完善种子生产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违法生产行为,维护种子生产单位和农民的利益,保证种子生产秩序稳定。政府要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地区种子生产区域布局与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特色作物制繁种产业优势,全面推进青海高原特色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4.3提高队伍素质,树立工作权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明确规定,种子管理机构专门行使种子管理职能,包括品种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种子市场管理等。发展稳定的队伍,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种子管理体系要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各级种子管理站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种子管理部门要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关种子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帮助种子经营者和用种农民提高对违法经营的危害性认识,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把《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审核与发证关,杜绝人情证;农业执法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做好对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工作。引导种子企业认真搞好种子的生产与供应,做好种子生产、加工、检验、包装和储蓄等各环节的工作,提高种子质量意识,遵守价格政策,公平竞争,以优取胜,真正做到货真价实,让广大农民群众放心和满意。

参考文献

[1]李思恭,唐明鑫,卢开定.青海省种植业区划[M].西宁:青海省人民出版社,1995:2-4

[2]郭佐世.青海省油菜制种业的发展思考[J].中国种业,2005(8):11-12

篇2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8-02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的概述

大田种植信息化是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和精细农业作业中的应用和普及程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墒情气象监控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和精细作业系统。

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农机智能装备技术进行农田管理和科学施肥,能够根据田间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状况差异,进行农业生产信息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墒情气象温控系统就是充分利用GIS技术特点与优势,建立墒情气象监控平台,以达到有效提高精细农业综合管理水平。整个平台系统分为三部分:(1)农田测控网实现农田墒情、作物长势等田间实时监控和远程灌溉变量控制;(2)综合信息平台为系统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接收田间参数并实时监控和存储数据,综合管理作物种类、产量、土壤、气象等方面信息,并运用智能决策服务功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服务;(3)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站平台,获得多种农业技术服务等信息。

作物长势监测系统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及变化宏观监测,可及时获取作物产量信息或为早期的产量预测提供信息,并及时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系统是把病虫害的发生区域、面积、程度、时间等预测信息,实时直观地以图像的形式传输到计算机屏幕上,上传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及时向政府、农业部门和社会,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入户率和覆盖度,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可视化和图形警示。

精细农业系统由农田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农机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目的是解决作物的精细施肥、土壤肥力评价、地力等级分类和产量预测,提高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管理决策的能力。

二、我国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在农场使用,内蒙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等使用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对农田地块及土壤、作物、种植历史、生产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信息的准确处理、系统分析和充分有效利用,并及时对电子地图进行不断地更新维护,确保农田一手数据的时效和准确性。

墒情监测方面:我国现在已经开发了农田环境参数信息采集与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自动监测土壤以及空间气象等各种参数信息,测算出灌溉具体日期,将控制信号传输到自动灌溉系统,根据计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对农作物进行适度灌溉,是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水、电资源的浪费。

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方面:我国建成了测土配方数据汇总平台,收集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开发了县域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测土配方方面,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拓展,农户持农业部门发放的测土配方施肥的IC卡,到指定的乡村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种植作物种类、面积等信息,可以获得现场智能化配置的配方肥,做到施肥科学合理。

遥感系统已经应用于作物的生育期、长势状况及产量宏观监测,以遥感系统为依托的精细农业开始在全国小范围内推广,开发了用于实施精确农业变量施肥作业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小麦病虫害图像检索系统和玉米大斑病的诊断模型。

三、我国大田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大田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大田信息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还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体系,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等手段落后,致使大田信息技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2.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于大田种植发展

在人工智能系统、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作物长势模拟技术、“3S”技术、精细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与我国现在的大田种植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称,取得的成果数量少、种类单一,我国大田信息化程度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强

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接受专业培训人员少,尚未形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还处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大田农业种植大多还是依靠传统农民进行人工经验管理,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训也是刚刚起步,农业部门从事大田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层面不能满足大田信息化的管理需求, 缺乏对大田信息的整理、归纳和预测能力。

5.农田墒情监测存在差距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农田墒情监测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监测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大多数还是通过现场采集获取农田参数信息或者通过有线的方式来得到农田墒情信息,而像国外那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来获得农田墒情信息的方式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6.测土配方系统推广难度大

测土配方软件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特定作物的施肥系统,由于我国地域状况差异非常大,数据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义,因此测土配方软件可移植性差,通用性不强,无法有效地大范围推广。

四、我国大田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把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大田种植生产过程之中,减少了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实现单位面积上大田种植的效益最大化是我国研究大田种植的根本目的,今后我国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是以“精细农业”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等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大田种植业、装备现代农业,以信息服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作物生长模拟以及人工智能和各种数据库等结合与集成应用到大田作物生产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安渝、杨兴寿 信息化背景下精准农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40-41

[2]刘丽娟 物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华章,2014年第11期:69

[3]董薇 新时期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年1月下旬:275-276

[4]许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第1期 :5-7

篇3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63-01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介于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全县国土总面积约1633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约95.44万。在农作物种植中,玉米种植处于本县第二大农作物,成为营山县农业发展中的粮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畜牧业发展中主要饲料原料之一。近几年农机部分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力度,但普及面不广,玉米作物的种植潜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全县亩产量居于全省最低水平。笔者通过多种形式调查研究,有着如下的认识。

1 认清我县玉米种植的现状

1.1 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我县属于农业大县,农业种植使用的机械化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在边远山区的农户,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大多数青壮年远离家乡,到沿海地区去打工,留在家乡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老人行动不便,体力不足,无法去进行玉米田间种植,导致大部分土地荒芜;城镇比较平坦的乡镇,轰轰烈烈进行村级建设,加上农村私营企业异军突起,用于农作物的土地,被占用,致使可利用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1.2 贫瘠土壤,肥效失调

根据多种方式调查表明:我县多地出现土壤贫瘠,土壤肥效严重不足,在部分农户种植玉米,惯用化肥施用,没有根据土地中土壤特点,进行有效科学配方,不合理施用有机肥,不当的施肥,造成土壤比例严重失调,进一步影响着玉米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同时,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的力度不强,环境的污染逐渐恶化,导致水土流失,肥效降低,不再适宜于玉米种植的生态环境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玉米产量失分低下。

1.3 区域分布差异大,玉米种植存在弊端

我县地势差别较大,高原山区与平坝丘陵地带高度一般在250米至1000米左右,不同的区域气候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区域温度变化不同步,有的区域相差在半个多月以上,有关部门在农作物的安排与技术指导方面,没有根据我县区域的特点,统一时间,统一步调,统一作业。同时,这几年来气候的变幻无常,春寒、夏旱、秋雨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对玉米种植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1.4 技术普及不到位,管理粗放

由于种植玉米技术普及力度不够,多数农户在时间上,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没有较好根据天时地利等气候变化,去耕作,致使延误玉米播种的最佳时间;同时,在播种前,对保墒耕作没有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导致土壤水土流失严重,玉米播种后,缺苗或苗质差,穗数不够等都会导致玉米种植减产。

在个别乡镇,有领导在解读与执行林业政策和退耕政策时,力度不够,方式简单,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置之脑后,大力推行农田退林,但在栽植树种方面,没有认真调研,造成良田周围,还是让传统的树林包围着,没有展现出经济林的作用。接下来玉米种植的土壤中,大部分肥料和阳光,被树林掠夺了,致使玉米没有良好的生存空间。

在进行田间混合式种植时,我县倡导“红苕+玉米+小麦”或者“红苕+玉米+马铃薯”的套作模式,但是在田间行距与间距的预留较窄,套作的农作物生长期不同,也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同时,在玉米种子的选择上,农业技术部门没有较好引导农户依据区域、气候差异,去合理选择玉米种子。

2 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切入点

2.1 没有充分发挥我县地理条件的优越性

从整个地理地势来看,我县处在纬度较低,海拔也较低的前提下,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有着充沛的雨水,严重的干旱是少有发生的;同时,我县日照时间相对较长,气候温度适宜,热量资源能够满足玉米种植;一年中春季、夏季、秋季、季冬是分明,归纳总结出:春季来得较早,夏季较炎热,秋天天气较短,冬季较暖和的特点,便于农业部门技术指导,对于玉米植物的种植,只要遵循气候特点去进行,就能够满足玉米植物的生长发育,达到高产的目的。

2.2 技术支持不到位,套种不合理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县的丘陵地区,在玉米种植方面,农户抓住了有力优势,种植出来的玉米作物,根深叶茂,营养搭配较合理,但是,由于农户种植水平较低,先进的技术未用于田间管理,没有较好抓住玉米在生殖阶段的优势不能够发挥好,导致了每行间产生的玉米粒数较少,因此,农户种植出来的玉米平均千粒在质量方面达不到250克,这与玉米高产土地的平均千粒重300克,相及较远。因此,我县的玉米种植空间还是很大的。

2.3 土地资源丰富,但潜力未得到挖掘

我县空闲的土地,还没有用起来,可以就好地将田园地角有效利用。同时,在套种模式中,玉米的种植还没有达到30000株/hm2,还有增加的空间。

3 提升玉米种植发展策略

3.1 转变观念,促发展

农户要跟随社会发展步伐,不能仅靠自己以往的经验去种植,要认真学习有关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下,有效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思考,大胆创新,才能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加大技术指导,提高产量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玉米种植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农业技术部门要立足“创新玉米种植技术模式,构建玉米种植技术体系”,有效提高农户玉米种植技术普及率,比如播种施肥、育苗移栽、乳苗深窝薄膜覆盖、膜侧栽培、增株增肥等,关键性技术要领,让农户掌握,提高玉米产量。

3.3 采取合理套种,提高产量

我县过去的套种模式,虽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农户在植物种类方面,重视的均衡性,没有很好得到体现。因此,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气候特征、土地肥效等情况,有效选择套种模式。比如玉米生长空间要大些,对太阳光的利用较高,营养的吸取较多,反之,就不利用玉米种植,谈不上高产。当前,我县的“双二五”与“玉米+小麦+马铃薯”的套种模式,对玉米种植的环境是比较适宜,提高了玉米生产量。

篇4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基础,通过提升果树经营管理力度,能够促使我国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由于我国土地疆域辽阔,导致果树经营管理存有较大区域性差异,而部分偏远地方,不仅无法接触到现代化果树经营管理方式。同时,也无法享受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相关政策,这导致我国果树经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因此,需对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的作用与机制形成更深层次明确认知,并始终秉承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令果树经营管理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对其产业结构加以合理调整,从而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建设得以强化,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1综合效益对果树经营管理发展机遇

1.1有利于新工艺与技术推广。在传统果树经营管理发展当中,所出现任何新型工艺与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难度加大,导致果树经营发展较为滞后。而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的提升则能够为果树经营应用新工艺与技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新时代在促进果树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对于提升其生产效率而言也有着诸多裨益,并且也能够为果树种植发展与升级转型提供有力保障[1]。1.2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业经济重要构成部分,果树产业结构与综合效益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因此,若想有效促进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便需对其产业结构加以合理优化与调整,从而促使果树生产质量与产量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推动果树种植发展。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促进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造极为有利的现实条件,同时也为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发展得到有力保障。1.3促进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与机械化。作为农果树种植产业发展主要需求,针对其生产力,综合效益是推动其现代化与机械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综合效益对于果树经营管理新技术与工艺发展有着诸多裨益,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果树生产能力与效率,故而能够令果树经营管理现代化与机械化这一目标得以切实实现。

2果树经营管理所存有问题

2.1发展观念尚未紧跟时代步伐。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改革创新与适应时展的关键内容,对于果树经营管理发展而言更是如此。我国部分果树种植户在果树经营管理中仍然在沿用传统方式,时至今日,这一方式无法令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且,目前我国政府出于对农业经济的思考对果树经营有所扶持,但是其在生产方面并未形成任何质的改变,因此导致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较为滞后。除此之外,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落后也在人员方面有所体现,目前,由于年轻劳动力开始向一线二线城市大规模聚集,导致果树种植生产人员大部分年龄较大,并且这一部分人员对于自身生活现状较为满足,缺乏进取心,由此不难看出,果树经营管理由于受到传统方式与思想影响,导致其综合效益发展受到极大制约。除此之外,我国部分果树种植拥有良好农业资源,但是相关种植人员往往仅对传统果树物种植有所重视,导致此类资源受到极大程度浪费,针对这一情况,便需在果树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改革与创新其农业经济理念。2.2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对于所有行业与领域而言,工作人员素质对其发展皆有着决定性作用,果树经营管理亦是如此。并且,伴随时间发展,令农业自身面临更高要求与挑战,若想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得以切实提升,便需提升劳动力自身素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果树经营管理人员当中,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并且其中大部分人员年龄相对较大,而接受过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市,导致果树经营管理极度缺乏高素质人才与劳动力。除此之外,大部分从事果树经营工作人员自身也不具备较高文化程度与综合素质,难以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导致果树经营机械化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应将高素质劳动力作为果树经营管理首要发展目标从而为果树经营管理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2.3产业化水平较低。现阶段,果树经营管理正处于重要过渡阶段,但是这一过程转化效率却并不理想,目前,大部分果树种植户未能够跳出小农意识与小格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果树经营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粗放式模式,导致发展资源受到严重浪费,其次,果树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不具备较高机械化水平,导致果树经营管理综合效益发展效率低下,并且由于目前尚无法果树种植规模与产品规模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2.4对果树质量管理不到位。果树自身经营效益与其自身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例如,果树树苗自身级别。成活率、坐果率等与果实最终价格有着最直接关系,并且,不同品种与类型果树对于环境要求也存有一定差异。现阶段,不论是果树种植户或相关监管机构,对于果树质量皆尚未予以足够关注力度,仅仅对于销量倾注更多注意力,这对于果树经营管理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若想促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便需强化自身果树质量监管力度,而种植户则需针对苗木前期养护予以更大关注,同时,技术部门需针对新型果树品种展开积极研究。

3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有效提升方式

3.1优化传统果树经营管理方式。由于传统果树经营管理方式具有较大局限性,并且无法令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这一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此,需对果树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其产业模式加以优化,从而为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促进果树种植朝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因地制宜也是果树经营基本原则,在对果树经营产业优化过程中,需与当地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将地域优势充分展现,加大本体特色果树发展力度,发挥果品经济价值,例如特色采摘园等,同时对果树产品实施分类,促进当地果树经营多样化发展,转变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其次,对果树经营模式进行升级,并始终贯彻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尤其是在生产无公害果品这一方面当中,应加大无公害果树种植经营技术推广与使用力度,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现阶段果农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大方相匹配。例如,通过现代化果树经营管理体系构建,以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作为主体,例如家庭果园、合作社、当地果品产业相关企业等,从而对果树经营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促进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2优化果树经营管理资源分配。对果树经营管理资源加以合理优化与分配是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促进果树经营发展的根本需求。首先,需对果树种植地资源加以具备较强科学性的开发,尤其是在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这一背景下,只有为土地资源提供有力保障,才能够促使果树经营管理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这一目标得以切实实现。因此,各区域需针对此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其次,在种植果树过程中,不仅需对周边植被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需对化肥使用量加以合理管控,并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在灌溉果树过程中予以水资源利用率更大关注力度,始终秉承科学灌溉,合理用水这一原则,同时制定全方位果树水资源灌溉机制[3]。3.3提升种植户与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作为果树经营管理中重要支撑,种植户与工作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首先,定期开展果树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并要求有效种植与经营管理专家对种植户与工作人员日常生产活动加以指导与纠正,尤其是针对果树经营管理中部分普遍性问题,促使果树经营管理切实实现科学化管理,令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开展果树经营工作,同时向种植户与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原理与操作方式进行讲解,令其能够对机械化生产重要性形成更深层次认知。3.4确保果树质量,优化产品品种。果树苗木自身质量与生长环境、养护方式、品种改造对于果实最终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故而,种植户、经销商、上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皆需对果树质量管理予以更大重视利多,反之,便会导致果实销量无法提升。因此,站在经销商角度上来看,需对果实质量检验程序加以规范,同时加大苗木质量检验工作严格度,始终秉承质量第一原则。而研发机构则需针对果树成活率、坐果率等内容展开更深层次研究,以及开发新型树种[4]。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果树经营管理对于其经济效益综合提升而言至关重要,并且,其背后也有着产销一体的产业链,因此,各方须针对果树经营管理加以完善,从而确保果树综合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娜.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初探[J].农家科技旬刊,2018,(6):13.

[2]孙文颖.新时期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及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0,(5):32.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13-01

打造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确定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信阳市河区从该区区情出发,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林业生态产业,实施富民强区新举措,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1-2]。培育油茶产业就是近年来河区打造林业生态产业的重要新举措之一。河区是豫南林业大区,林业用地面积宽,自然条件优越,为保护生态环境,兼顾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近年来河区着力培育可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油茶产业,扶植油茶种植企业和大户,建设油茶种植基地。现已发展油茶种植基地4个,油茶种植面积已达566.67 hm2,参与农户达1 000户以上。在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下,林区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稳步提高,通过种植油茶发家致富和美化家园的信心逐步增强,油茶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 依托项目打造油茶种植基地

种植基地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夯实基础,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茶种植,激发群众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热情,河区依托林业生态省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着重发展油茶种植基地。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现已建立油茶基地4个,营造高效油茶林566.67 hm2。其中,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董家河乡三角山油茶种植基地333.33 hm2、孔畈油茶种植基地100 hm2,碧丰园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游河乡高台油茶种植基地66.67 hm2,信阳市河区康立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董家河镇驼店油茶种植基地66.67 hm2。在油茶种植基地建设中,共争取项目支持资金近4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基地建设。为获得可靠的种质资源,培育优良的油茶种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还在董家河镇驼店村建立油茶优良种苗培育基地13.33 hm2,专门收集、保存油茶种质资源,培育油茶良种壮苗,为高效油茶种植基地建设提供种苗保障。在种植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林区群众纷纷自发种植油茶,现群众种植油茶面积已达500 hm2,全区油茶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2 依靠企业带动油茶产业发展

企业有稳定的工作团队,筹措资金能力强,技术基础扎实,在带动产业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河区在培育油茶产业中,坚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并利用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是信阳市的老牌林业企业,在河区茶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河区茶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为拓展林业生态产业发展路子,培育油茶产业,河区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在资金、政策、林地流转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在河区发展油茶种植基地,建立优良种苗基地,开展油茶加工、销售业务,把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培育成为河区油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制定了油茶种植、加工发展规划,通过林地流转,租赁了数万亩林地用于油茶种植,现已建立油茶种植基地2个、油茶优良种苗基地1处,组建了由10余位油茶种植、育苗、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油茶加工也正在筹划当中。河区在培育油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的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碧丰园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数家油茶种植企业,引导建立了数家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油茶种植基地,逐步把引进的油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植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骨干。在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和一批骨干企业的带动下,现河区的油茶种植已初具规模,油茶产业发展壮大已有稳定的基础。

3 以开展林地流转拓展发展空间

2013年,河区编制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油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板块被列入规划,规划中油茶种植发展目标为2万hm2。为拓展油茶种植发展空间,河区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林地流转,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计划把大面积的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高效油茶林,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河区油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8年9月以来,河区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2011年,集体林地以农村家庭承包为主的确权到户率达99.9%,发放林权证5.65万本,放活了林地的经营管理权。2009年4月成立了信阳市河区林权管理中心。2011年2月,该中心被市、区编制部门批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林权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全区林地流转管理、信息、林权抵押贷款服务等,全力推动河区林地流转的快速有序进行。河区还进一步完善了2个区级流转服务中心、12个乡级流转服务中心,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变更、颁证工作,严格审核、鉴证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做到依法申请、审批严格、程序到位、合同规范。截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流转林地达6.73万hm2,为油茶种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区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区财政对凡是流转土地种植油茶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凡是3.33 hm2以上连片营造油茶林的,均纳入项目规划给予资金扶持。在政策的激励下,全区通过林地流转种植油茶的面积增长呈加速趋势,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发展层次

油茶产业在河区是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朝阳产业,所以河区给油茶产业的定位是“高”、“新”,即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高、效益高,产业发展模式新、产品新。为做到“高”、“新”,河区在油茶产业发展上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一是组建油茶生产科技队伍,通过招聘,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通过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当地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抓好油茶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的过程。三是切实抓好油茶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把高新实用生产技术展示、传授给林农,快速提高林农的管理水平。四是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攻克生产技术难题。五是和油茶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展技术引进和科研攻关[3-4]。

5 结语

河区的油茶产业化发展现已初具雏形,种植基地稳步发展,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林农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信心逐步增强。在政府的引导和多种得力措施的驱动下,今后油茶产业一定会成为推动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增加林农收入的新型林业生态产业。

6 参考文献

[1] 徐建敏,姚建林.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综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3(4):39-42.

篇6

我国农业种植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存在。现在还有很多农民都土地没有较好的了解,在耕种的时候就会出现使用化肥不合理,使用生物药剂过度等情况,使农业产量受到影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还会引发生态问题。先说农药的使用问题,要是大量使用农药,将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农业产品的耕种质量和生长的效率都会有较大影响。然后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上不合格肥料的使用,不光会对农业带来生态污染,还有使农业产品安全性有所降低,使农业种植质量不能提高上来。第三是土壤,农业种植地区的土壤对农业种植结构会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黑底潮淤土,还有黏盖石灰性的砂浆黑土,前一种土壤的耕性是比较差的,不利于农业产品的生长,后一种土壤比较轻黏,耕性处于不良的阶段,而且还容易出现洪涝。如果土壤质量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种植。第四是水资源,农业种植是不能没有水资源的,尤其是在干旱的地区,常年的降水量都比较少,不能满足农业种植的需求,还有的低洼地区,一旦有降雨就会出现洪涝灾害,我国的地区差异是比较大的,有些地区就会受到水资源的影响。最后一点是在种植农业产品的时候会有较多失衡状态存在,主要体现在空气污染,还有水污染上。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来,我国在农业种植上确实有较多问题存在,这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帮助农业种植更快的发展,将生产效率提高上来,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要想我国农业一直处在平衡发展的趋势,就要在种植结构上下功夫,让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有机农业的态势。第一,要控制农民在农业种植的时候不应用过多的化学试剂,也不能应用有毒或者有害的农业肥料,保证农业种植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污染,控制好生产的环境,让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第二,要对整个农业种植过程都进行监控,并加大管理的力度,让农业产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长,将农业产品的质量提高上来,进一步增加了销量。同时,还有利用科学技术,将土壤的质量和种植空气的质量提高上来,控制有害气体和物质的肆意排放,让土壤能够满足农业种植的需求。

3 打好种植业发展基础的措施

首先,我国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应该主动积极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应用设备,完善整个种植业的运作设施,发展自身的科学技术,并充分利用合理的科学手段,提升种植农作物的产量,为以后整个种植业的改革发展打好基础。

3.1 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首先,种植业自身具备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基本保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落实国家节水节能的新能源发展政策,并加大农业发展的水项目灌溉事业等基础项目的建设力度,从根本上保证种植业农产品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作物高产高量的发展目标,真正解决农作物种植发展需要的基本问题,并在现有国家农业基础发展设施的基础上,提升农业抵抗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

3.2 提高种植业产量水平

从实际角度出发,首先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并且不断的完善和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节省作业时间,提高整体运用效率;其次,应该针对土壤肥料等植物因素进行全方面的整改,在保证农产品原本优良基因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确保种植的农产品要符合国家种植产业的相关要求,确保食物的无害性;最后,应该提高农业专家的亲和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民培训机制,鼓励农民参加这种国家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农业专家传授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并尽可能减少因自身操作出现的种植失误,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种植的稳定发展。

3.3 合理选择农作物

篇7

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下,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促使河北地区的大棚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通过搭建大棚设施,以营造绿色蔬菜种植生产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合理调节温度、光照、水肥等条件,基于人工操作和调节,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应当采用综合防治技术,突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有效性,确保大棚蔬菜的质量安全、绿色无害。

1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南与北京市怀柔区相毗邻,北与相连接,当地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0.9-6.2℃,降水量为350-550mm。无霜期为110-145天左右,日照时间为2903.6h/年。结合当地区位条件,为满足市场需求,发展以大棚蔬菜产业为主的设施农业,并在2010年被评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最近几年,丰宁县设施蔬菜发展速度较快,总种植面积达1.33万hm2,种植品种包含白菜、花椰菜、莴苣、甘蓝、萝卜、胡萝卜、角瓜等。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以日光温室、大中塑料拱棚为主,小拱棚和网棚以及钢骨架玻璃连栋智能温室为辅的现代化设施蔬菜生产格局,充分保障四季蔬菜供应。通过设施蔬菜产业的规模逐年扩大,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推动当地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过在丰宁县开展设施蔬菜建设时,病虫害是限制蔬菜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地农业农村局应当提高对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重视程度,强化蔬菜植物保护,确保设施蔬菜的健康、良好发展。

2大棚蔬菜种植效益

就丰宁县目前设施蔬菜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主要是以塑料大棚为主,通过人工控制和调节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营造良好的作物生长发育环境。在种植栽培过程中,利用塑料薄膜较好的透光性,实现大棚内的增温保湿,有利于进行提前定植或者延后栽培等,实现加快蔬菜收获和延后高产的目标。基于丰宁县农业农村局的实践调查发现,大棚内的湿度相对较好,一般可达到70%-80%,而且棚内的气流较为稳定,具有良好的栽培条件,能够在一年内多茬次种植。所以在大棚蔬菜种植模式下,其生产的蔬菜种类较多、产量高、品质优越。同时供应期较长,可适当延后1-2个月,在缺菜月份填补供应新鲜叶菜以及果菜类产品等,能够保障全年蔬菜供应[1]。大棚蔬菜种植模式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作业条件的根本改善,使其能够与当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生产形式相适应。在部分棚内无立柱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小型作业设备进行种植、播种和采收等;并可通过在棚内安装相应的环境控制系统、园艺设施等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作业条件。此外,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较高,其取材便利、造价低廉、容易搭建,相比于其他温室,大棚设施的建设成本较低。在产量产值方面,丰宁县地区在春季加温大棚叶菜,可在三月上旬达到亩产3000-4000kg,产值超1万元以上,反季节销售则会收益更多,保守估计全年亩产利润能够达到2-3万元左右[2]。

3大棚蔬菜发生病虫害的特点

3.1大棚蔬菜的病虫害类型

在丰宁县大棚蔬菜种植栽培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根腐病等,虫害包括粉虱、茶黄螨、红蜘蛛和蚜虫等。其中粉虱虫害分为白粉虱和烟粉虱两种,在大棚温室条件下,一年可发生12代,通常是在10月份左右粉虱成虫进入大棚内进行繁殖和危害蔬菜,对于茄子、黄瓜以及番茄等蔬菜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出现大量的粉虱群聚刺吸蔬菜叶面,会导致蔬菜的叶片出现干枯或死亡;茶黄螨对蔬菜的顶芽危害较大,当发生该虫害时,会造成叶片扭曲或变形[3]。茶黄螨的繁殖速度较快,在大棚30℃温度条件下可在5天内繁殖一代;红蜘蛛在大棚内一年能够发生20代,对蔬菜的叶片产生干枯危害;蚜虫每年发生30代左右,常年危害蔬菜的叶片,使其出现卷曲和枯萎,并且蚜虫能够传播病毒,是虫害中危害较大的一种。

3.2大棚蔬菜的病虫害发生特点

在丰宁县大棚蔬菜种植模式下,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包括喜湿性、易流行、危害时间长等。首先,大棚环境比较封闭,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相对较高,特别是在秋冬两季,大棚内外温差很大,导致大棚内的湿度加大,当在蔬菜叶片上留有水珠时,就会产生病毒传播,引发根腐病或灰霉病等;其次,大棚内适宜的温度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蔬菜种植发生重茬,就会积累过度的病原菌,进而形成大规模的病虫害。以丰宁县某蔬菜大棚为例,菜农连续三年种植黄瓜作物,枯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30%,产量大幅下降;最后,在封闭的大棚环境内,病虫害的危害时间比室外露天菜地要长,尤其是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会加快茶黄螨的繁殖能力,进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大肆蔓延[4]。

4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农业防治技术

针对丰宁县的大棚蔬菜种植发展现状以及发生特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当重点突出农业防治技术。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从根本上提高大棚蔬菜的种植质量。(1)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菜种。相关种植人员应当优选蔬菜品种;当地农业农村局要加强对菜种的生长性能评价,并指导菜农适时播种。在具体选种时,应当严格按照丰宁县的气候环境、种植土壤条件和播种时间等,加强良种选育,尽可能地提高病虫害抵抗力。(2)加强大棚蔬菜病虫害育苗防治。在育苗环节,应当对所使用的苗床以及育苗器具等开展全面、彻底的消毒,如将育苗器具放入到高锰酸钾中进行浸泡,对苗床采用喷雾消毒方法消杀细菌和病毒。然后应及时清理苗床上的杂草,提高壮苗管理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尽量规避病虫害的发生、蔓延。(3)实施大棚种植轮作换茬制。通过对丰宁县大棚蔬菜种植情况的调查,经分析后验证轮作换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促使害虫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起到抑制害虫发生规模和病原菌传播的作用。(4)采用嫁接换根的先进种植技术。在丰宁县大棚蔬菜种植经营中,通过嫁接换根的方式能够防止重茬,对枯萎病和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这种农业防治技术能够提高蔬菜的单位产量,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5]。

4.2物理防治技术

对丰宁县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应当重视利用物理方法。首先,可以采用种子温汤处理技术,将蔬菜种子放置在温汤中进行预处理,能够充分杀灭种子上附着的病原菌,利用50-55℃的热水进行烫种,持续10-15min即可。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地搅动,促使水温均匀,当温度降低到30℃左右后,再进行规范的浸种。不过对于不同菜种有不同的浸种温度要求,相关人员应充分考虑被处理种子对高温的耐受力。其次,开展夏季高温闷棚技术。由于大棚连续种植多年,其土壤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的病菌,而且虫害繁殖蔓延速度较快。为有效遏制这一现象,可以在夏季高温期间进行闲茬,关闭大棚,闷棚7-15天后,棚温达到一定程度,再洒适量的碎秸秆或者石灰氮等在土壤表层,然后进行翻耕灌水,当水分达到饱和时,继续覆膜闷棚一个月,能够起到有效防治青枯病、软腐病及枯萎病等,避免土传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同时在高温条件下也能够杀死线虫及其虫卵等。再次,可以在丰宁县蔬菜大棚中推广使用防虫网和遮阳网,结合大棚的具体情况,选择20-25目的防虫网,实施全封闭覆盖,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害虫入侵。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要根据蔬菜的特性尽可能的选择遮阳网进行有效降温,进而提高大棚蔬菜的抗逆性。最后,在大棚内进行淹水杀菌洗盐。在丰宁县蔬菜大棚中,连续多年种植蔬菜后,其土壤可能会出现盐渍化,对蔬菜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容易滋生各种病菌和虫害。因此在夏菜换茬时,应当在大棚内开展畦淹水,持续20天可明显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杀除致病菌。部分大棚内可直接实施水旱轮作,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除了上述物理防治方法以外,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杀虫在当前丰宁县设施蔬菜保护工作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具体防治中先要充分掌握害虫对颜色、气味、光等方面的趋性,然后设置相应的物理杀虫设施。以蚜虫和白粉虱为例,其具有趋黄习性。因此农业农村局可指导菜农在大棚内悬挂涂抹机油的黄板,其规格一般设置为长40cm、宽30cm,在每亩中放置750块黄板则能够有效降低棚内的虫口密度。

4.3化学防治技术

对丰宁县大棚蔬菜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应当重视化学防治措施。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正确合理选择无毒无害化学农药。由于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防治病虫害时,应当严格禁止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化学药剂,大面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及无残留、低毒性药剂,保障蔬菜生产符合无公害标准。针对大棚蔬菜出现的叶霉病、白粉病等可选用武夷菌素等生物农药,对枯萎病、早疫病和晚疫病可选用农抗120等药剂,对细菌性病害施加农用链霉素或者新植霉素等,除此之外也可选择苏云金杆菌类、宁南霉素以及阿维菌素等。(2)针对蔬菜的病虫害的不同类型对症下药。由于在大棚蔬菜种植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较多,每一种药剂的使用对蔬菜的适应性都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保障正确用药、合理用药,应当准确识别病虫害,再选择针对性防治药剂。如果病虫害同时发生,可按照药物的混配禁忌等,适当混合用药,提高防治效果。(3)准确掌握用药时间。在丰宁县大棚蔬菜生产过程中,在害虫卵盛期到3龄前施加药剂以及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始阶段用药具有较好的作用,并且应当注重选用药剂的交替使用,尽可能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同时菜农要结合具体现状灵活选择农药剂型,比如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可选用霉菌利、克菌灵以及百菌清等粉剂喷粉,在不增加棚内湿度的同时有效施加病虫防治药剂。

5结束语

大棚蔬菜是地方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能够提高蔬菜生产产量和产值,带动经济效益增长。为保障蔬菜种植的高质量,应当针对其病虫害发生类型和特点,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即突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切实提高大棚蔬菜的生产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温室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24):65.

[2]刘萌松,刘胜海.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7):52.

[3]于清磊.浅析蔬菜大棚种植与病虫害防控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6):33-35.

篇8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51-02

随着大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烟叶生产模式困难重重。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种烟收入比重降低,影响烟农的积极性,部分烟农弃烟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从事二、三产业。二是植烟地块生态环境变化给烤烟生产带来潜在威胁,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差、保护地栽培面积越来越多等影响着烟叶种植。三是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出台对烟叶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农民种粮得到的实惠逐步增加,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的农民回现了种地热情,惜地情况显现。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导致烟农队伍日趋老龄化,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呈下降趋势。所以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是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然选择。

结合阜新地区近年来推进规模化种植烟叶的实践经验,可分析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基础是规模化种植。实行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主动转变生产组织模式,充分优化土地资源是发展烟草规模化种植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烟叶规模化种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方式不健全

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很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私下流转,流转双方多是亲戚、朋友,流转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规模。烟草企业和地方政府很难进行行政干预,对适宜烟叶生长的土地不能有效进行连片集中整合规划。绝大部分烟田的土地承包权都掌握在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面积土地上,很难进行集中统一的规划分配。烟草部门即使有主动意识,但是缺乏调控的权利和手段,对集中调整完的土地也缺乏控制的主动权,很难形成约束力。这也使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对前茬作物的选择权上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阜新地区烟田列当发生较重且难以根治,造成烟田连续耕种两三年就难以维持烟叶正常生长的现象,土地如何轮作倒茬,适应烟叶生产规模化发展,更成为影响土地合理利用的障碍。

2.从事烟叶生产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由于国家对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政策的不多深入,使得传统意义上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越来越少,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头脑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放弃了自己土地,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务工发展。这使得烟叶生产劳动力也随之大幅减少,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不复存在。粮食作物与其它经济作物在价格上的不断冲击,和劳动力价格的水涨船高,使生产环节繁琐且生产投入较大的烟叶生产以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很多“老烟农”都放弃了曾经使他们发家致富的烟叶种植改投其它行业,现有烟叶生产劳动力逐渐向老龄化和妇女化转变。

3.薄弱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的生产形式与规模化种植的差距很大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地区育苗设施、农事操作机械欠缺的问题。如烟水、烟路、烤房、烟站等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灌溉能力差、室内温度与湿度调控能力较弱,造成烟叶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生产机械化及信息化程度较低。绝大所数烟农

4.单一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

解决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促进我区主要的烟叶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区主要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种户多、区域分散、户均种植面积小等问题,导致烟叶种植集中度低。其次,改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绝大部分烟农自己实施整个过程,从而难以完全掌握技术难度较大的环节。烟叶生产水平低、烟叶质量差异性和波动性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导致的管理粗放。

二、提高烟叶种植规模化水平的对策

1.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规模扩大,从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已呈现多样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极大的有利于促进烟草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首先,烟草行业一定要牵头联合县、乡各级政府,制定基本烟田保护政策,对个人、村、集体土地的集中与分配都要有不同的划分,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对重点发展烟叶生产的乡、村要进行基本烟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进行宣传、指导,鼓励引导盘活土地资源、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补偿及期限、依法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并做好流转合同的鉴证和备案工作。加强补偿植烟土地流转力度,加大支持对土地流转承租者的资金、技术、物资等的力度,并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有效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积极鼓励土地向种烟能手、种烟大户要打破传统旧观念,转租种植,整合烟地资源,发挥规模种植效益。实施土地流转还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正确有序进行流转规范,从而促进烟叶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对烟区进行布局和规划,将烟叶生产逐步向烟叶种植适宜区转移,要根据各地区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的科学分析。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保障烟叶原料上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合理开发、集约、集中连片土地资源。同时,充分考虑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连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操作的区域。在尊重烟农意愿的前提下,建立以烟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烟叶合理轮作。

2.探索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近几年来,我国烟叶产区出现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烟农互助组等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我地区也产生了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烟农协会和互助组的主要作用是服务烟叶生产,维护烟农利益,管理模式比较松散。结合近几年生产实践,我地区烟叶规模化种植的组织形式以烟叶生产合作社和烟叶农场最为适宜。各级烟草部门也大力号召基层单位扶植发展烤烟专业合作化组织。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

烟叶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烟农从事烟叶生产,自己管理自己的股份制、群众性经济组织。它实行“入股自愿,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则,其目的是组织烟农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烟农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依托烟草公司技术、物资扶持,按照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方案搞好生产技术服务和生产销售。合作社多采取模式是“公司+合作社+种烟户”。根据生产情况划定烟叶生产区域,对规划片内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在烟农不能自行流转的情况下,由集体进行反租倒包,有效提高了规模化种植水平。这种由烤烟合作社出面引导承包经营的土地流转方式在烟草行业被积极探索采用,这是当前种烟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的一个发展方向。承包经营者根据烟叶统一规划及自己烤烟种植面积向烤烟专业合作社申请再由烤烟专业合作社向外出打工、有闲田、想出租的农户手中有偿租田,达到各自的目的。

烟叶农场是一种以租赁承包形式集中土地并统一管理的生产模式,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种烟户数量较少的区域,一部分有技术,有意愿的,可鼓励烟农发展成为、规模种植的种烟专业户,兴办种烟农场。一般由烟草公司或烟叶大户租地,进行机械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可以安排转让土地的农户到农场打工,这样既满足了烟叶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又解决了转让土地的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便于技术员统一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它能有效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利于持续改进烟叶质量,加快科技兴烟进程。

3.科学布局同时要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工程,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实施烟叶基础。在国家实施烟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我区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为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从规模化种植方面,烟叶基础建设还需要继续改进及完善。要以“规划先行”的观念,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适度规模”的原则设施建设烟叶基础,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要经得起烟农、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就要实时注重工程质量和工程管护,使烟叶基础发挥长久效应。

三、发展规模化种植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阜新地区已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规模化种植模式,但我们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方面。一是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烤烟规模化种植管理体系,并与烤烟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衔接。二是如何把合作社和农场化等生产组织模式更好的纳入到规模化种植中来,使之互为其用。三是土地流转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和办法。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在今后的生产中积极探索实践,为不断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演变的日益激烈,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干旱以及水土流失、农作物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耕地粮食的总体产量不高、耕地的土壤种植能力下降等,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就是针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与当前农业种植发展中这些问题提出的一种科学、实用的农业种植技术,对于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改进与当前农业发展中耕地问题的解决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粮食种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技术措施[1-2]。

1 山东地区小麦种植方式与生产情况

1.1 小麦生产情况

山东省是我国冬小麦种植与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在该省的粮食种植和生产中,小麦的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300万hm2,占该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总面积的1/2左右,据该地区的粮食种植与生产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小麦的年总产量逾1 600万t,在该地区的所有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中总产量占据第1位。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山东地区农业种植与生产机械化水平的越来越高,该地区粮食的总产量以及种粮总收入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关结果显示,在21世纪初期,山东地区的全省农机总动力以及农机生产创造的经济收入总值等,分别超过8 700万kW及450亿元。其次,在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方面,据山东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种植生产调查结果,截至2004年,该地区的小麦机械化播种种植与收割比率已分别接近100%、97%的情况,小麦深耕技术、粮食少量播种技术、化肥深施技术以及国家农业种植生产中推广的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等各种农机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2 小麦种植生产模式

在粮食种植与生产发展中,由于山东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其中以小麦、玉米、甘薯为主,同时大豆、水稻以及谷子的种植也十分常见。在该地区的粮食种植与生产发展中,随着人们对于该地区气候特征的日益熟悉和了解,在进行粮食种植过程中,也由过去的一年一作种植制度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一年两作种植方式,并且逐渐演变成以小麦种植为中心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小麦与玉米成为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平作与套作种植方式都有应用。随着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水平提升,在该地区的小麦种植与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程度与水平也越来越高,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土地耕翻、小麦播种、施肥、灌溉、植保、收割等,均已实现机械种植操作。耕地机械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的问题,在耕种及收割的各个环节,实施机械化操作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2 山东全面推广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情况

2.1 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推广必要性

结合山东地区地理气候特征以及该地区的粮食种植生产情况,在该地区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必要。一是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该地区耕地土壤的蓄水保墒,促进农作物的充分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种植中对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二是在该地区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利于实现对于土壤的保护,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实施;三是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也有积极作用[3-5]。

2.2 山东省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合上述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山东地区在进行粮食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粮食种植模式,不仅使该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在粮食作物种植中,小麦的种植生产优势也比较明显,保护性耕地机械化种植技术对于该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效益增长作用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山东地区受传统粮食种植观念与方式影响比较大,加上农村经济收入比较低等,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推广面临着很大的不利因素,但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条件成熟以及农机化的发展、政府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临极大的优势。因此,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应注意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在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以及农机应用大户作用下,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6]。

3 结语

为提高粮食产量,机械化操作是必然选择,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粮食种植生产的科学性、实用性农业种植技术,在农业种植与生产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作用,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分析,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杨青,薛少平,朱瑞祥,等.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机械化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Z1):49-52.

[2] 赵满全,郝建国,赵士杰,等.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效益分析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71-74.

[3] 马根众.山东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探[C]//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4.

篇10

现在农业种植行业推广绿色种植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种植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创新,绿色的概念是未来我们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只有更好的把握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推广,发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推广相关的政策,落实到实际的生产和发展中去,从而促进农业行业实现长远的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

1.1保障食品安全

我们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就是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我们的食品质量。农业种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食品,提高种植的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做到保障食品安全,如今我国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我们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是发展的必然,对农业种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发展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内容。

1.2绿色农业食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绿色农业食品的推广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提高农业食品的质量,就能提高销售量,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只有推广绿色农业种植的理念,才能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关注,这样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给人们生产放心的绿色产品,让人们能够放心的使用,这样就能提高农业种植行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解决很多的问题,不断刺激农业产品的消耗,大大提高农业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实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绿色农业种植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放心的绿色食品。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对策

2.1深入基层进行推广

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农业种植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促进农业种植行业的经济收益,我们在进行农业行业的生产时,要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理念的推广,深入基层当中,从而加强现在农业种植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非常的重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农业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的技术手段比较的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也比较好,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建设,能够影响农业种植的效果,并且将这种新的技术推广到基层,覆盖整个农业种植行业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就能有效的解决传统种植的问题,从而加快农业种植的发展,提高农作物的质量,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促进基层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就能保障人们所吃的食品的质量。基层的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的落后,我们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基层建设,从而普及相关的先进的生产知识,这样就能切实的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基层建设的水平,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到整个农业种植行业的发展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2典型示范带动发展

在绿色种植技术的发展中,一般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先出现,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的时候,为了能够让种植人员更好的接受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可以进行典型示范,这样就能带动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将先进的技术实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进行扩大和发展,这样就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从而提高建设的水平。典型示范带动发展是我们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展实例来做相关的讨论,这样就能容易让人们领会其中的道理,从而加快推广的速度。我们必须要重视相关的技术建设,重视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食品和材料,这是农业种植行业发展的宗旨。先进的种植者一定要做好带头作用,将先进的技术实现更好的推广,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不同阶层的农业种植者都能够了解到,并且能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种植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2.3国家应大力扶持

篇11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立足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__*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

__*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__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__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四是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任城区李营镇苗木基地是在原有一个个废弃沙坑上经过整平改造、综合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当地及周边10万亩、200多个品种高档精品苗木集聚的全国北方最大落叶大乔木繁育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交易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邹城以平阳寺为中心,围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目前全市面积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创造1亩棚菌相当于100亩农作物收入的高效种植模式。汶上苑庄、梁山馆驿根据近年来反季节高档设施瓜菜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高的实际,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高档设施大棚蔬菜种植,目前两乡镇大棚瓜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3000亩、20__亩,每个大棚亩平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五是市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寻求当地资源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新思路,开发新兴特色产业,是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鱼台、微山瞄准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柳编工艺品需求增多、效益高的趋势,立足当地水面洼地面积大的优势,在沿湖地带积极引导杞柳种植,目前面积达到6万多亩,仅种植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加上编织加工,收入均有成倍增长。微山、梁山芦笋种植,汶上、曲阜中药材和牛蒡种植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综合产出效益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2973元增加到20__年的5271元,年均递增12.1%,20__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2位数增长。依托特色产业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比20__年增加54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分别增加2家、25家、204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

%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配套政策。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畜禽、瓜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五大产业体系建设,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发〔20__〕21号),明确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把特色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责任部门。20__年初,在认真总结前3年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济农发〔20__〕4号),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培植发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并明确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建设和微山湖域水产品养殖、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种植、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其中20__万元用于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配套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担保组织奖励和相关认证奖励,20__万元用于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奖补。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连续7年信贷支农资金都在60亿元以上。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了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和梁山小尾寒羊、任城李营苗木和喻屯甜瓜、兖州肉鸭、邹城食用菌、泗水优质西瓜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20__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__〕19号),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全市有18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与1485处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20__年、20__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市农博会,有力促进了我市与上海等城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是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市里向各县市区派出督导组,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20__年至20__年,连续3年对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和表彰奖励,颁发奖金480万元,20__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奖励150万元。

三、当前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发展思路和重点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发展中也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想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市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按照“五个百万亩规模种养基地”和“六大农业生产专业区”规划布局,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立项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篇12

2009年,*乡在十七大、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全乡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

*乡农业工作,紧紧围绕乡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发展目标,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工作,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助开展“解放思想大大讨论”工作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思路。

(一)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

1.冬农生产情况,20*年底*乡结合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整体思路,共完成冬农开发面积16150亩,其中玉米2500亩,小麦2000亩,黄豆1300亩,洋芋800亩,干薯类4000亩,蔬菜2500亩,冬荞1000亩,其他2050亩。完成小麦示范地100亩,脱毒马铃薯200亩。经过冬季农业开发,促进了全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全乡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年初大春作物计划种植水稻11651亩;玉米16567亩;花生种植300亩;黄豆种植351亩。目前完成情况:稻田栽插11286亩,现全乡已结束栽插任务。玉米种植面积17416亩,今年雨水较好,玉米长势普遍较好,预计将丰收、增产;花生已种植300亩。

(二)积极做好农村经济产业培植发展工作

1、民营橡胶累计开发种植面积55143亩,四月份雨水充沛,胶乳产量大增,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橡胶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胶农收入很难出现大幅上升趋势。

2、全乡共开累计发种植茶叶24596亩,受五月份冰雹灾害影响,明子山茶厂等一些受灾地区相当一部分茶叶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但今年茶叶价格相对有所回升,茶农收入较去年有所增加。

(三)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做好农村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

农村实用技术是农村经济实现更快发展的助力器,是农民实现增收的最有效措施。加强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是农科站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半年来,农科站共举办橡胶种植、茶叶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20期,1360人次;同时,举办了25期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培训460人次。其中,到县农业局蚕桑办培训8人次,历时32天;采用新型高效的化肥和农药,开展玉米种植试验、示范项目一个,水稻种植试验、示范项目一个,试验已初现良好效果。

(四)积极抓好农机管理工作

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极大的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全乡共有耕田机等农用机械524台,并有上升的趋势。加强农用机械管理,确保人民的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好安全监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上半年,全乡共组织农机操作人员上岗培训2期148人次,检审拖拉机512台。

(五)积极想办法,做好蚕桑的发展工作

种桑养蚕项目,是普洱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又一支柱产业,是为了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采取的战略举措。县、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机构,专人负责抓此项发展工作。人民群众对蚕桑的发展前景有所看好,全乡开发种植速度,在去年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现全乡有8个村、16个村民小组、107户农户种植桑树327亩。其中包括乡党委书记示范地60亩,乡长示范地82亩,副乡长示范点32亩。养蚕方面,石头寨组已初现效益。到目前春蚕已产鲜茧9张,共计288.3千克,产值5576.30元,夏蚕养殖26张,现已全部上蔟,正等待收购。但种桑养蚕对全乡人民来讲,还是新生事物,需要一定的技术,因此,乡人民政府选派了两名农科站技术人员、一名蚕辅员、三名种桑户深入村寨,手把手教桑农做蚕台,置办养蚕用具,现正进入关键时期。

(六)积极做好农资的供应工作

农用物资的供应,是粮食生产的关键。1—6月份,农科站植物医院共调运化肥102吨,农药7吨,农科站调运水稻杂交种子78吨,玉米种子500公斤,指派专门人员负责农资的调运工作,同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讲解等服务工作。

(七)农田水利建设

1、基本农田耕地

20*年底全乡有效灌溉农田面积有11807亩。其中:保水田面积有6069亩;二水田面积有2253亩;雷响田面积有3485亩。

2、水利设施

全乡大小沟渠有824条,全长988800米,其中:1000米以上的水沟有360条,三面光沟有3条,现施工的有二条。

(八)加强水产渔政管理工作

*乡由于山高箐深,水产养殖项目一直都是弱项,但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我乡水产养殖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此外农科站渔政执法人员对全乡江河流域进行严格的监督,严禁在本乡水域内炸、毒、电鱼。

(九)做好农经管理工作

上半年来,在农经管理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

2、指导帮助各村社搞好农村承包土地的纠纷调解;

3、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4、继续抓好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农资价格上涨,老百姓对农作物种植投入少,增产幅度不大。

2、受冰雹、风灾等灾害影响,经济作物受害,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老百姓的收入很难有较大幅度增长。

3、农科站缺少必要的实验经费,许多试验、示范项目难于进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4、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极易遭受各种灾害的影响。

三、下半年农业工作计划

农业社会经济无粮不稳。我乡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乡镇,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极易发生各类灾害,为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稳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