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迅速膨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不匹配问题也运而生。银行资产和负债不相匹配,存短贷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反常翻转,对利率敏感性强的资产和负债将带来严重的利率风险,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严重时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美国储备协会危机就是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
从近几年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流动性总量仍然过剩,但短期流动性指标欠佳,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偏离监管要求较大。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但流动性管理风险增大。
数据支持。流动比率:某行流动性比率指标11.37%,较年初增加1.74个百分点,短期流动性状况较年初有所好转,但该指标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25%)相差较大。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某行流动性缺口率-582.73%,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10%)相差较大。
2、增长方式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待风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树立正确的观念难、坚持正确的观念更难的现象,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银行这个行业风险的滞后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征。一些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相反却热衷于对个别年度利润的评价,不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前有很大差距。结果是长期以来在我国银行发展史上形成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大量累计、资产质量下降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近年来,这类非理性的行为仍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是,规模扩张似乎成为某些银行业绩的唯一衡量尺度,而长期稳定的利润却不太被评价,作为以风险为基本经营特征的银行,这些做法和评价客观上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文化和正确的经营理念形成负面的引导。
3、外部经营环境的差距
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特殊环境加剧了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首先,信用风险受制于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在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我国企业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美国为36、日本25。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为72.8,2003年前半年攀升至97.8。目前维持在95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例,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大向商业银行集中。其次,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薄弱导致了我国系统性信用风险环境,从而加剧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不断积聚。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宏观信用体系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在宏观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全社会的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而言应该是勉为其难。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环是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也是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客观上都要求商业银行还是要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二)业务流程自身问题剖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
随着商业银行规模机构日趋庞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考核目标分散,使得局部与总体经营目标出现偏离,在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追求的管理背景下,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而设立的各个控制环节,在现实中却因受部门分工的影响,往往使部门的意志成为左右事物成败的砝码,造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作分散得支离破碎,相应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使经营和协调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有时运营支出费用占银行收入的50左右,但是运营效益却低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滞。根据流程诊断的一般方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支用贷款需要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环节不下二十个,主要的流程环节是:客户申请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合同审查用款条件审查客户用款,这里的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用款条件审查等环节基本上都是对客户资信的审查,贷前调查要写调查报告,项目评估要写评估报告,风险审查要写审查报告,贷款审批要准备审批报告,不仅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不仅如此,一笔额度较大的贷款不仅要经过同级机构的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的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查,而且还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核。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数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不可行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流程为组织而定”,笼统地按活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将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往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部门设计和部门职责划分没有打破传统的思定式,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连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只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工作,这样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户的流程。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而是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往往造成越是优质客户、越是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譬如,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带来管理上的混乱。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实际上,银行的各项流程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银行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磨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4、一些不必要的后台支持流程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部门林立,人员众多,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一些管理层后勤服务等非业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人员。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员工培训、科技开发,国有商业银行也往往自我承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质量也难以保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价值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分离
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其资本的内涵较一般企业更为宽泛,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商业银行具有双重资本的特点,常将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而将长期债务称为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双重资本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供了余地。它能在保证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提高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好坏,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以浦发银行为例,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
一、资本构成分析
根据浦发银行对资本管理的相关规定,核心资本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一般准备和长期次级债券。(按照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监管部门认可的方法计算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通过表1、表2以及图1、图2、图3、图4可分析:
(一)公司核心资本占比呈下降趋势,但维持在70%以上
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比分别为77.58%、72.22%、71.52%;按各类资本构成占比12年末排名来看,前三位分别为储备(56.89%)、次级债(16.17%)、一般风险准备(9.66%)。
数据表明,公司的资本来源中首要是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储备项目,其次是长期次级债券。
(二)核心资本结构:储备为第一大来源
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的储备占核心资本比例分别为82.16%、76.39%、79.54%;在储备项目中,资本公积占比最大。
(三)附属资本结构:次级债为第一大来源
近三年来,公司的次级债占附属资本比例分别为,是附属资本的第一大来源;一般风险准备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最近一次发行次级债融资是2012年12月28日发行总额为12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浦发银行资本管理的目标除了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外,还必须保持能够保障经营的资本充足率和使股东权益最大化。从表三可以看到,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近三年均超过12%,已达到8%的要求,但是2012年较之2011年有所下降;核心资本充足率虽也远远超过4%,但是三年来呈下降趋势,从9%以上下降到了9%以下。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半年数据出来时,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2011年末的12.70%降至12.21%,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11年底的9.20%降至8.90%。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浦发银行积极调整了资本结构,并于2012年年末成功发行了新的次级债券。
三、规范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情况
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统筹推进巴塞尔协议Ⅱ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并在2012年12 月《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实施过渡期安排相关事项的通知》,上述政策制度均于2013 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达标期限、风险权重、资本范围等方面要求均有所降低,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本达标压力,对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就浦发银行而言,公司按照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在项目实施、落地应用、合规达标、落实新规等方面持续推进新资本协议工程。一是推进IT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加强第一支柱项目成果的应用基础,并启动押品管理和债项评级项目,为内部评级高级法达标奠定基础。二是拓展和延伸新协议应用领域,推进各项成果在授权、风险定价、风险限额、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管控风险与提高效率并举。三是完成上海银监局对公司新协议实施情况的试评估,推动新协议达标进程。四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动员,组织做好新资本充足率报表的监管报送和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的编制,强化资本集约,推动内涵式发展。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变的。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与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在推进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同时,视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风险特征,通过调整股利分配、增资和发行新的债券等,积极调整资本结构,促进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利率市场化。2012年6月,我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措施主要是存款基准利率从3.5%下调到3.25%,但存款利率也可被各银行最高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转型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无疑将进一步加速,这将直接促使金融业价格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将难以维持银行的持续发展。
2. 民营资本准入的放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到了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实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金融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中国牌照管制被放松,加快民营资本准入限制的改革。这一措施将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影响,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同类型的银行有效开展和壮大,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较于门店式银行最大的便利在于快捷、方便。
以上几个方面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传统经营模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已经显得难以为继,改革银行的经营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的困境
1.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首先,在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扩张的程度使得各自都已经拥有了上万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的2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2.4万,数量规模明显扩大了17%。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1.3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1.4万,数量规模也明显扩大了7%。交通银行则是从2009年营业网点2600左右,遍布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到2013年末,有2695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203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快。工商银行发展更加迅速,从2009年的16,232家分支机构到2012年末,规模已经跨越全球六大洲,17,125个境内机构,383个境外机构。
其次,在资产上的规模扩张速度尤为惊人。表1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资产规模情况表,其中工商银行资产2013年相比2009年同比增长60%,建设银行同比增长66%,农业银行同比增长79%,招商银行同比增长94%,华夏银行同比增长97%,民生银行同比增长126%。这些数字表明,这五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迅速。
2.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以信贷为主。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是以信贷为主要产品这是其特征之二。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其对应的资产占据了银行总资产的将近一半的比例。表2是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各自的信贷产品相对应的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为例进行的分析。
表3分别用英国、日本、美国与我国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利差进行对比。
从表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利差在全球来说属于中上水平,甚至利差可以高达3.6%。
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根据利差收入所得,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利差收入到2013年占总收入的76.54%,11个股份制银行到2013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84.28%。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是靠利差收入来获得主要的盈利。
4. 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结构是以大企业客户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追求大客户。根据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存在“20∶80”的定理,即80%的利润靠20%的客户产生,而这20%的客户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客户,大部分是大企业,或者公务员一类稳定的客户,而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则成了一道巨大的门槛,难以跨越。
5. 传统模式下,风控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其中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重要的风险把控方向,中国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多次调控利率,也警示着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对市场风险的把控。
不管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都需要形成风险控制系统,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建议
1. 面对国家利率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势不可挡,而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下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敢于走在前列。
首先,是要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改变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之间的比例。从我国的招商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看出,他们最先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面对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转变业务的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为了大大提升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中间业务,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到其他中间业务发展来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通过业务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策略的改变,可以发展零售产品与批发产品等非信贷产品,可以有效地转变对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差收窄的不利情况。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息措施,制定好利率,从而更有利于竞争。
最后是要竖立海外扩展的目标,发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对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影响,如若发展海外的市场,那么也是给商业银行一个新而大的生存空间。
2. 面对金融管制的变革,从招商银行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是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严格按照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进行风险控制。不单单是只关注信用风险,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招商银行对自身的风险体系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在后期加强了对其市场风险的重点把控。
其次,是改变经营策略,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得益于产品策略和经营策略的改变,不再是将目标放在信贷产品这一块,而是立足于非信贷的产品。
最后,是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未来随着金融牌照的管制放松,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都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业银行更要加快创新步伐。如招商银行跻身于P2P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在其他业务上的创新,都给招商银行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个大的危机也是一个大的机遇。商业银行要做出以下几点的转变。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中,面对互联网金融日趋火热的势头,商业银行要敢于向前走,争取涉足这一领域,占领线上的数据和市场。最先发觉P2P模式的大好前景的是平安银行,陆金所的火速发展让其他的商业银行纷纷看到了机遇,不少银行都有跻身P2P领域的想法,只是由于承担的风险,各大银行都还是谨小慎微。而未来,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会进行托管P2P平台资金,从而涉足这一领域。
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了,可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平台,对各自网站、手机APP的维护做好,转变固有的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方式,提高各自的非利差收入。
其次,是管理上的转变。不仅仅是人才的大力培养,还要在部门管理上进行协调,很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最后,是在业务经营上进行转型。显然原有的经营获利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调整,不再以信贷产品为主要产品,而是转向除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上。努力做到专业化、综合化的经营发展。
从国外银行转型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实践来看,一是要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保持原有传统业务的优势,重点发展其他业务,例如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等等。二是要转变盈利方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来盈利。通过不断缩小存贷款利差的空间,提高非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其利润来源。三是提高银行差异化竞争能力,给自身的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产品以及客户等都要有正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有利于降低由于业务雷同而造成的多余的成本的浪费。四是提高创新能力,改变其在创新方面严重滞后的问题。五是改变风险管理的模式,提高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立中.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J].新金融,2008(04).
[2]易茜.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2(07).
[3]齐凤君,王景会.浅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3(11).
1、增长方式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待风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树立正确的观念难、坚持正确的观念更难的现象,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竞争行为,[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银行这个行业风险的滞后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征。一些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相反却热衷于对个别年度利润的评价,不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前有很大差距。结果是长期以来在我国银行发展史上形成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大量累计、资产质量下降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近年来,这类非理性的行为仍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是,规模扩张似乎成为某些银行业绩的唯一衡量尺度,而长期稳定的利润却不太被评价,作为以风险为基本经营特征的银行,这些做法和评价客观上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文化和正确的经营理念形成负面的引导。
2、资产负债现状的差距
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迅速膨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不匹配问题也运而生。银行资产和负债不相匹配,存短贷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反常翻转,对利率敏感性强的资产和负债将带来严重的利率风险,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严重时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美国储备协会危机就是由于利率
的变化引起的。
从近几年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流动性总量仍然过剩,但短期流动性指标欠佳,
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偏离监管要求较大。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但流
动性管理风险增大。
数据支持。流动比率:某行流动性比率指标11.37%,较年初增加1.74个百分点,
短期流动性状况较年初有所好转,但该指标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25%)相
差较大。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90天
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某行流动性缺口率-582.73%,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
-10%)相差较大。
3、外部经营环境的差距
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特殊环境加剧了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首先,信用风险受
制于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在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
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我国企业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美
国为36、日本25。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相关
数据显示,20__年,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
资所占的比重为72.8,20__年前半年攀升至97.8。目前维持在95以上,远高于
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例,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
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
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大向商业银行集中。其次,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薄弱导致
了我国系统性信用风险环境,从而加剧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不断积聚。我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宏观信用体系没有得到同
步发展。
在宏观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全社会的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
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
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而言应该是勉为其难。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环是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也是银行降低
不良贷款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贷款率的
下降,客观上都要求商业银行还是要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二)业务流程自身问题剖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
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业
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
台支持流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
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
随着商业银行规模机构日趋庞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考核目标分散,使得
局部与总体经营目标出现偏离,在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追求的管理背景下
,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而设立的各个控制环节,在现实中却因受部门分工
的影响,往往使部门的意志成为左右事物成败的砝码,造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作分
散得支离破碎,相应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使经营和协调管理成本不断上
升,有时运营支出费用占银行收入的50左右,但是运营效益却低下,对市场变化
反应迟滞。根据流程诊断的一般方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
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
出申请到支用贷款需要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环节不下二十个,主要的流程环节是:
客户申请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合同审查
用款条件审查客户用款,这里的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
贷款审批、用款条件审查等环节基本上都是对客户资信的审查,贷前调查要写调
查报告,项目评估要写评估报告,风险审查要写审查报告,贷款审批要准备审批
报告,不仅重复
劳动,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不仅如此,一笔额度较大的贷款不仅要经过同级机构的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的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查,而
且还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核。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
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数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
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
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不可行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
程。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
置的,“流程为组织而定”,笼统地按活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将从事相同或相
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
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
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往
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部门设计和部门职责划分没有打破传统的思定式
,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连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只是对业务流
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工作,这样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户的流程。另外
,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
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而是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往往造成越是优
质客户、越是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
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譬如,国有商业
银行虽然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
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
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
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带来管理
上的混乱。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
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实际上,银行的各项流程都存在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银行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
说,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
之间彼此协调,减少磨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4、一些不必要的后台支持流程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
部门林立,人员众多,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一些管理层后勤服务等非业
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人员。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员工培训、科技开发
,国有商业银行也往往自我承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质量也难以保证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价值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分离
以利润收入与成本资产负债业务为系统列的价值流和以市场金融产品资
产负债业务为系列的业务流往上自成体系,虽然二者的交汇点为资产负债业务,
但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两者的轨迹往往难以重合。
1、银行业务的产品越接近市场,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或成本收入比)就越模糊,
利润对产品的控制力也越差。极易形成为实现对利润的追求,不是把着眼点放在
单位产品价值量的提升上,而是通过增加单位产品数量来完成利润计划的趋向,
粗放经营迹象难以避免。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谈聚类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更新时间2009-1-1921:01:16打印此文点击数摘要:阐述了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中,利用基于关联规则的多层次、超图分割聚类方法,对Web网页和用户进行有效聚类。该方法借助网站层次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各个层次上进行聚类分析,仅将高度相关的网页和用户聚在同一类,而将关联性较小的网页排除在聚类外。
关键词:聚类挖掘电子商务关联规则超图
由于Web具有方便、易用、高效的特点,电子商务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各种商业Web站点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有效聚类Web用户和网页对改进网站质量、完善电子商务中产品销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子商务中,浏览模式相似的用户具有相似的购买习惯,通过聚类挖掘,将这些用户聚集在同一类,可以制定相似的销售策略。根据浏览模式聚集在同一类中的网页,是大多数用户共同访问的网页,在这些网页之间建立超链接,以方便用户使用。
现有的基于浏览模式的Web聚类挖掘研究方法中,只要用户请求了一个网页,便认为用户阅读了该网页,事实上有些被请求的网页用户并不关心,不会认真阅读的。通常一个实用网站包含大量的网页,现有的Web聚类方法将每个网页当作一个被聚项,无论用户访问的频繁与否,总是归入一个类中,结果造成有些类中的网页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鉴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和超图分割的聚类Web网页及用户的方法,不仅考虑了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长短,还考虑了聚类层次(级别),将不相关网页项排除在聚类之外,使每个类中的网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优化Web站点拓扑结构,指导企业调整营销策略,给客户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的高效率服务。
一、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层次模型
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层次模型出于三点考虑。第一,网站中网页内容组织呈现树状结构。第二,在进行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可能最下一级挖掘不出达到指定Support的强规则,但是能从上级层次挖掘出达到指定Support的强规则,或根据实际需要在某一个层次进行聚类分析。第三,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有些用户虽然访问了某网页,但是对其内容并不感兴趣,可能只是扫一眼就放弃。在此情况下,不应该认为用户认真阅读了该网页,所以应该记录网页的长度,通过计算用户的浏览时间和网页长度的比值来判断用户是否真正认真阅读了该页内容。
层次模型采用树状结构来描述,节点的数据域包含对应网页的层次名称(编号)和网页长度。树根应该取所研究的网站根目录(研究整个网站)或所研究的网站分支的最上层目录。在建立层次模型时,应根据网站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网页文件名能完全反映网页所在的层次,可以采用完全自动方法进行转换。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聚类挖掘
1.预处理
在Web站点中,服务器日志文件记录用户的访问方式、所访问的页面、访问时间、用户IP地址等信息,通过收集Web日志所记录的用户浏览信息可以对网页和用户聚类。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每个用户所访问的网页序列。将一个用户对某个特定网站的一次连续浏览(从登录该网站一直到离开该网站)所访问的网页序列称为一个用户浏览事务。如果用户中途访问了另一网站,而后又返回该网站,返回后所浏览的网页序列将组成另一个用户浏览事务。处理后的事务序列将具有如下的形式:
u_id(用户标志编号),p_id(页面编号)序列
2.挖掘关联规则并计算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
对经过预处理的浏览事务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挖掘出满足一定支持度的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在挖掘出频繁网页集的基础上发现的,由于频繁网页集是大多数用户在一个事务,即一次网站访问中所共同浏览的页面,所以频繁网页集反映了这些网页或共同访问这些网页的用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网页内容高度相关。在进行聚类时,应该首先考虑将频繁网页集中的网页聚合在一个类中。
通常挖掘频繁网页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某一支持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满足该给定支持度的一个频繁网页集中的网页可能是另一个或另几个频繁网页集中的元素,那么将这些网页应该聚合到前一项目集还是后面的某一项目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看这些网页和哪一项目集联系更为密切,可采用的方案有两种:提高支持度继续挖掘频繁网页集直到每一网页仅处于一个项目集或利用各频繁网页集中网页之间关联规则的可信度。进一步仔细分析,前一方案不可取,首先可能不存在一个支持度使每个网页仅位于一个频繁网页集中;其次即使存在这样一个支持度,再进行多次的频繁网页集挖掘代价也太高,实际中是不可行的。
相比之下,后一方案可行度高,在挖掘出满足指定支持度的频繁网页集的基础上,可以较为方便地计算出每一个频繁网页集中的每个关联规则的可信度。可信度的大小也反映了网页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为此,计算每个频繁网页集中所有的关联规则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其所有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用可信度的平均值反映网页与不同的频繁网页集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3.利用超图进行网页聚类
超图是对图的扩充,允许一条边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每条边带有权的超图称为加权超图,在挖掘出频繁网页集和关联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网站的加权超图。超图中的一个顶点代表一个网页,超图的边称为超边,超边连接的顶点是频繁网页集中的网页。每个超边的权取该边所对应的频繁网页集中所有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
上图为超图的示意图,代表A,B和C所组成的频繁网页集的超边的权值,0.7是A,B和C三个网页所组成的所有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
为了使聚集结果的每个类中的网页具有高度相关性,超图中仅包含出现在强关联规则中的网页。利用超图进行聚类的方法是逐步切割超边将超图进行分割,分割成多个子超图,分割的原则是被切割的超边的权值和尽可能小,从而保证将相互关联比较小的网页分割在不同的子图,而将关联比较密切的网页保留在同一子图内。分割过程继续进行直到被切割超边的权值和与留下的超边权值和的比值大于某一临界值,或所得到的子超图数目达到某指定值,分割过程结束,留下的各子超图便是聚类的结果。每一个子超图对应一个聚类,超图中的各顶点代表该聚类中所包含的网页。
4.事务和用户聚类
在将网页进行聚类的基础上,可以将浏览网站的事务和用户进行聚类。浏览事务聚类的原则是根据事务和网页聚类的相似度进行,将事务聚合在相似度最高的网页类中。事务和网页类的相似度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Tj∩Ci|/|Ci|
其中,Tj为一个事务,Ci为一个聚类,|Tj∩Ci|为Tj和Ci中所包含的相同页面的数目,|Ci|为Ci中所包含的页面数目。
在记录网站用户标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户的浏览事务聚类将用户进行聚类,即将访问相似网页的用户聚在同一类。
5.聚类挖掘结果的可视化
聚类挖掘的结果是多维的,由于笛卡儿坐标系最多只有三个坐标,所以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作图。而且这些多维的数据集一般不含有空间语义,数据集的各维之间没有空间连贯性,这也很难用传统的二维或三维图形直接表达多维空间。本文采用了一种通过主分量分析将多维空间坐标转换为三维坐标的挖掘结果可视化方法,实现聚类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根据生成的各个点之间的距离和簇的形状,我们可以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三、结论
阐述了在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中,利用基于关联规则的多层次、超图分割聚类方法,对Web网页和用户进行有效聚类。该方法借助网站层次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各个层次上进行聚类分析;在挖掘出满足一定Support的关联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聚类,仅将高度相关的网页和用户聚在同一类,而将关联性较小的网页排除在聚类外。该方法对于改进网站质量、完善电子商务中产品销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eiJ,HanJ,BehazadM,etal.Proceedingsofthe1999KDDWorkshoponWebMining[C],Kyoto:PKDD,1999.396-407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一)分业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指的是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分业,也可以称之为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专业化,主要是银行的职能被限制在传统业务领域,不能涉足其他的业务范围。分业经营模式的优点主要体
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于此同时,分业经营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不利于规模资源和经济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发展运行的整体效率;其次,实行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活动,不利于银行总体实力的提升;再次,实行分业经营增加了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
(二)混业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模式指的是银行可以涉足法律允许之下的所有金融业务,除了一些传统的业务领域,还可以经营保险、信托、证券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混业经营模式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次,混业经营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够实现企业和银行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再次,混业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存款利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从根本来讲是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要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施调整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因为,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参与过必须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参与国之间自由参与到对方的金融领域中,这样就给我国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会影响到制度内外的统一性。可以肯定,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会完全失去抵御能力,但是大客户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极有可能会流失 而那些企业正是国际化形势下的金融业盈利点所在。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采取运业经营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竞争力
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无力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进行竞争,也很难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给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国际金融发展形式,认真研究和探讨银行发
展趋势,向全能银行转变。面临国际发展形式以及外国金融企业竞争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速自身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主动应对这些竞争。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
域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例如,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公司法》,进一步鼓励和保护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其次,要尽快出台《外资银行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律体系;再次,在立法原则上一方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银行经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推进银行体系改革,加快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积极推进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合理界定产权。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
中,要合理确定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从而为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动力,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其次,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要从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用政策性银行全部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职能,进而对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功能、信贷质量、业务区域等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再次,要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的上市情况,实现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并且要积极防范风险,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危机的各种准备;第四,要摒弃行政权力对商业银行的干预,保证商业银行能够真正实现依法自主经营,提高混业经营的能力。最后,积极建立健全金融业必要的退出制度,除严厉惩处违法违规的商业银行外,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银行要勒令停业,从而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
(三)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
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现存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优化资本市场。首先,根据资本市场供求关系适时扩大其规模和容量特别是股票和国债市场的扩容。其次,打击发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保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再次,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从而形成地区、国家、场外交易的最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5-0016-06
商业银行直接开展保险业务是银行保险的一种高级阶段形式,也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最重要成份之一。2008年1月,监管部门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合规、风险有效隔离的前提下相互投资,这标志着银行保险将由松散的销售协议和战略联盟过渡到深层次的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组织形式。从综合经营角度看,商业银行在保险方面的综合经营将从产品层面转入资本层面,即商业银行将以一种参股或控股保险子公司、成立金融集团的方式经营保险业务,也称为一种自营模式。在金融集团框架下,商业银行的银保业务理应实现快速发展和更多的整体价值。但至今,国际上成功的银行保险模型主要是通过银行柜面向客户销售简单的保险产品,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大抵是“成者寡,败者众”。本文运用跨业务协同理论,解释了近年来银行主导的银行保险金融集团剥离保险业务的现象,分析了确保银保战略成功的组织和技术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保险业务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协同效应:商业银行经营保险业务的价值基础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框架下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银行保险按照所有权结构和一体化程度分为四种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销售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金融集团。目前,银行保险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大多从保险公司视角出发,强调如何充分利用银行保险渠道等资源实现业务增长,忽视了不同市场主体的战略偏好。现有的银行保险集团溯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保险公司主导的金融集团 (insurer-controlledgroups)、实力相当的保险公司与银行合并而成的金融集团(horizontal group)、银行主导的金融集团(bank-controlled groups)。第一种类型最常见且运作也相对成功,如法国CNP、德国安联、英国Legal&General、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等等。第二种类型也很普遍,特别是在荷比卢联盟和斯堪的维那半岛地区,如荷兰国际集团和欧洲富通集团(Fortis)。第三种类型长期成功的案例较少。即使在银行保险发源地的欧洲,大型银行近年来纷纷出售了保险业务。尤其是在英国,拥有寿险公司的银行数量从1995年的15家降为2007年的5家,其中还有1家不承保新业务。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应该是花旗集团剥离了全部保险承保和理赔业务。但是,这不表明银行不适合经营保险业务,汇丰集团经营保险业务已获得初步成功,英国HBOS和劳埃德TSB银保战略也是成功的。虽然银行保险的一般成功经验可以转移和传播,但是银行主动发展银行保险业务与保险公司仍有一定的不同。
(二)协同视角下银行保险金融集团的发展
1、跨业务协同理论。
金融集团协同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跨业务协同效应,是指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关系,取得费用/成本的减少或营业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金融集团发展是一个永续的过程,协同效应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一定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支持;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时序性和动态性特征。创造协同效应的关键在于利用各种成长机会,而不仅仅是提升效率。
协同效应具有四种基本来源:一是范围经济。范围经济集中于将未充分利用的资源用于生产用途,通过跨业务分享有形和无形资源达到提高效率和获利的目的。二是市场力量。市场力量主要指多样化事业通过协作行动共同发展,创造一种集聚力量或反竞争效果,使金融集团创造比简单地加总单个事业的潜在价值更多的整体价值。三是内部治理优势。这是指金融集团能够创造比市场更有效率的交易环境,从而胜过了单一业务竞争者。四是战略流程。流程观点视协同效应为跨期资源流程重组的结果,强调动态技能在获取公司价值中处于最显著的位置。前三种协同来源是跨市场所实现的效率所致,侧重于协同怎样创造一种可持续竞争优势,属于协同实现的静态观点,而且特别适用于相对稳定市场环境。基于流程的协同采取了一种更具动态性的视角,重视以更有效率方式重配资源来创造成本节约,也非常重视收入、增长和适应性,所以在动态市场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非常普遍。比较内部治理优势,流程集中于创新和价值来源的重组,而不是监控和激励;同时将资源配置从集中于财务资源拓展到包括知识等无形资源。比较范围经济和市场力量,流程提供了实际怎样获得其他协同来源的优势的见解。
2、花旗集团剥离保险业务的协同理论解说。
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第一次银行保险交易。人们普遍预期将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合并的浪潮。但是,2002年花旗承认交叉销售保险业务的困难和业务的低回报,同年8月,花旗彻底剥离财产和意外险业务。
花旗集团在全球对银行经营保险的热情普遍高涨之际剥离保险业务,这曾让各方感到困惑。解读的说法很多,不一而足,本文认为,花旗集团剥离保险业务主要是特定市场环境以企业自身能力和战略考虑使然,而根本在于能否创造超过管理成本的协同效应。
美国银保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首先,相对银行产品而言,市场一般认为保险产品的利润较低,而银行大多关注高净值家庭细分市场(能产生比大众市场更高利润),这导致银行更青睐较高收益率的其他银行业务,高端客户定位也使银行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的保费收入以支持持续业务发展。这与欧洲银保市场明显不同:欧洲银保模式最初目标是大众市场,再逐步向上转移到高端细分市场。其次,美国银行业关注的焦点是保险销售而不是承保。美国商业银行更多的是并购独立保险和经纪公司,加强分销保险。在2001-2004年间银行收购了231家保险公司;商业保险经纪公司前100家中近10家为银行所有,由于经纪公司可提供许多有竞争力保险公司的产品,消费者更喜欢向其购买保单。这种银行保险模式在美国运转良好。包括富国银行、美联银行和BB&T在内的大银行通过收购保险经纪业务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就在最近,高盛收购了USI Holdings,摩根士丹利公司收购了Hub International,两家被收购公司都是大型保险经纪公司。第三,银行保险的客户认知度不
高。比如仅有2%的个人寿险销售渠道是银行,美国消费者习惯于向和经纪人购买保险,对银行销售保险情况不甚了解,甚至怀疑银行的保险经验。
在花旗集团内部,与其他金融业务相比,保险业务成长性和利润率都不太理想。根据协同理论,市场成长性对金融集团协同效应至关重要,花旗有更具潜力的事业待发展,如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同时,在银保模式上,花旗从最高级的金融集团又回到了简单的销售协议或策略联盟组织形式。但是,按照业务价值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分销环节创值是最高的,将资源聚焦于在该环节能大幅改善集团整体效率。因此,花旗集团剥离保险业务是创造协同效应的举动,而不是破坏公司价值。同样,近来许多欧洲银保集团剥离保险业务大体上也合乎此解释。
综上,银行保险应用及其模型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市场的特定社会经济、文化和监管环境、市场基础设施和消费者偏好,以及银行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考虑。亦即成功的银保金融集团能够针对内外部具体情景内容而定制银行保险模型,而是否成功的判断依据是能否创造协同效应。市场是演进发展,相应地银行保险模式也是不断发展且相互不同的,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环境和成长性特征不同,特别是新兴市场不存在强大的人和经纪人等销售网络,银行享有较高商誉且分销保险产品有相当长时间,欧美银行集团出售保险业务不能说明商业银行不适宜经营保险业务。
二、银行保险金融集团创造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在综合经营背景下,为了创造协同效应,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理解银行保险战略内涵,具有一种全面的银行保险计划,还必须伴有公司战略、组织动态性和技术的变化。具体如下:
(一)银行与保险业务的价值链整合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保险成功的实质在于通过改变或改善现有业务流程,最终为客户创造价值。只要动态地实现银行和保险业务价值链的全面协同,就能够取得银行保险业务的成功。银行保险的整体价值不能在一种较宽松的合作形式中或者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简单结合方式获得。在银行控股或参股保险公司的自营模式下,保险子公司与银行母公司深度整合,为构建客户导向的价值链提供了条件。
所有金融部门的公司价值链基本上都相同,其中大量的“生产”运营不存在,多数活动与文档和基本活动的支持相关。按照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原始模型,传统银行业务价值链结构非常简单。一般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其中前者简单包括资金取得、营销/销售、服务供给和资金运用三部分;后者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和运营三部分。基本活动的三种职能是不同的。第一是通过吸收存款或在资本市场运作获得资金来源,吸存意味着一种真正的销售服务。第二:种营销职能不仅瞄准贷款之类金融服务的提供,也用于吸引资金,通过请求存款人和以财务利润方式吸引银行同业。第三种职能是提供金融服务。其中一些服务是表内的(如信贷),其他如股票市场经纪、外汇、期权和互换等服务则是表外的,因为它们的结果被记为来自非金融产品的简单收入。保险公司大多采用综合业务模式,即产品开发、承保/定价、理赔/预留准备金、营销/销售、保单管理、资产管理和资本管理全部在同一家公司中操作(图1)。
在综合经营框架下,为了实现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协同,应该在合规要求下,基于专业化分工原则对两者的流程和价值链进行整合。从两种业务的价值链维度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来看,基础设施维护和后台管理所产生的协同非常有限,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只能是产品设计和生产以及销售和分销环节。具体为:首先,充分利用银行的人员、系统和设施/设备,努力打造银保业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分销平台。特别是,保险公司可不必聘用销售人员,充分利用银行的人员和渠道,其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快捷、有效地为银行提品和服务。其次,保险产品、承保、理赔、基金选择和营销支持等职能由保险子公司履行。第三,资产管理职能外包给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是保险业务价值链上的核心活动,也是国际先进银行发展保险业务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以及国际领先银保金融集团的“三支柱”事业之一,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有能力管理运用好保险基金。至于资本管理、保单管理等职能可采用外购/外包形式由母银行或外部第三方负责,当然保险子公司需共同参与。
(二)针对客户需求的独特价值链构造
银行产品和服务通常要与客户市场细分相匹配,低收入到高收入阶层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依次为:消费者金融、信用卡、个人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先进集团已经将银行保险战略内化到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销售模式中,在机制上保证了银行经营保险业务的充分整合性。由此可将银行保险分为零售银行保险和私人银行保险两种形式。前者指向零售客户提供简单的产品,这些简单产品很好地适应了通才型银行销售队伍的营销;后者指向高端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复杂性的保险产品。例如,HBOS是英国第一大银行保险人,基于零售银行成功实践,HBOS构建了银行保险的大众市场模式,即围绕品牌和客户数据库,构建一种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简单的产品和透明定价;精简和定制化销售流程;降低培训等成本;较高的销售业务量;忙碌和成功的咨询者;降低招募和培训成本;更训练有素的销售力量;较高的生产效率。另外,HBOS以专家运作补充大众市场模式,主要通过集团下的苏格兰银行的投资服务和私人银行部门提供养老金计划等更高利润边际的产品。
同样,汇丰集团也将银行保险业务嵌入到零售银行、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模式中,按照客户账户资产规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销售和服务模式,相应的销售模式配备有专门的销售队伍。以香港市场为例,账户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客户直接在分行的柜面咨询购买简单产品。账户资产在50-150万元之间的中等客户,由客户关系主管以理财专柜形式提供保险产品。财务规划经理(FPM)负责向柜面人员和客户关系主管提供保险推荐建议。账户资产在150万元以上的客户则由分行“卓越理财中心”的客户关系经理(CRM)及FPM,一对一组成多功能团队提供专门服务。CRM和FPM均属于银行人员而非保险公司的人员,CRM属于内勤人员编制,领取固定薪水,负责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不承担保险销售的任务指标;FPM则是真正的保险专员销售队伍,其收入由底薪和销售提成两部分组成,担负一定的销售任务。另外,不同的销售模式销售不同的产品,经银行柜面人员向客户销售简单的产品;由综合理财的销售人员推销比较复杂的产品。
(三)改善交叉销售技能
交叉销售是范围经济和市场力量协同来源的综合表现,也是银行经营保险业务的一个主要目标和公司价值最可靠的来源,可对收入和利润增加起到乘数效应。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相对于其他渠道的主要优势
是客户关系。比如,一般贷款人的抵押申请等能够激发有效的“引导”,使商业银行能够交叉销售保险产品。但是,多数机构受到交叉销售具体问题的困扰,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数据仓库建设缓慢之外,交叉销售技术和理念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银保金融集团需要加强交叉销售技能的开发,比如,结构化解决方案、多渠道之间的相互介绍、群体零售理念和职场销售(Workshop),还要做好产品定位、激励计划完善和相关培训工作。
(四)完善绩效度量和激励机制
许多银保集团的绩效度量和激励没有与计划结果相匹配,直接影响了银行保险整体价值的发挥。安联保险和德累斯顿银行在同金融集团框架下,内部计价和业务核算的条线非常清晰。对银行销售保险业务,安联保险支付德累斯顿分支银行0.5%(简单产品)的佣金,用于激励销售人员的激励费用,由安联保险总部支付德累斯顿银行总部,再由总部分至各分支机构的销售人员。对保险公司代销银行业务,则分为两部分支付佣金和激励费用:利润较低的标准化产品,如信用卡,德累斯顿银行会从收取的25欧元年费中,支付5欧元给安联保险,其中3欧元专用于个人奖励;利润较高的个性化产品,如开设投资型账户等,银行首年支付40%、续期支付10%的产品收益给安联保险,安联保险再以3:7的比例用于公司留存和个人奖励。
(五)采取开放式体系结构
在自营模式下银行在排他性基础上分销由附属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这在法国很常见)。但是,为了获得客户信任、忠诚和建立可信性,银行应该采用合适的第三方产品作为其产品供给的一种补充。如前所述,随着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产品的生产和分销将会进一步分离。主要的主题是重新设计金融中介价值链,未来的金融中介将更加以客户为中心,并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而不是专用的系统。即便是银行保险公司以综合模式经营时,产品供应商也开始由单一转向为多名供应商。银行成功销售下属机构生产的和第三方投资基金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类比。银行柜台提供的投资基金的多样化不再听任银行的产品创造能力,而是受制于客户的需要。银行保险公司还将不断开发和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要。比如,汇丰集团在3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汇丰品牌和外部第三方机构的寿险、退休金、投资连结及保险产品等,并提供保险经纪、精算和顾问等服务。
(六)塑造一体化金融服务的思想
在银行保险获得协同效应过程中,文化差异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表1)。为了克服文化的冲突,重要的是塑造一种共同的企业文化。这可以通过培训、频繁工作轮换、构建团队等举措来有效缓解文化冲突。实际上,在自营模式中,如果银行和保险业务价值链充分整合,没有两支销售队伍、两套激励系统等,可大大减少这些文化冲突。
(七)发挥多种协同效应
银行保险战略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相对其他分销渠道的成本优势。但在一些成熟市场中这种优势不明显。如在英国和荷兰,产品复杂性和监管要求客观上促进了独立经纪人的大发展,电话和网络营销盛行也限制了银行保险的范围,这些因素使银行保险渠道的成本收入比率都大大高于其他渠道。因此,金融集团需要在广泛领域中识别和创造协同效应,发挥银行保险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比如,将银行和保险的生产单元整合在一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生产协同。这包括将一种事业中成功的产品理念转移到另一种事业中,实现不同行业和事业单位的技能的传播。但是,这要求具有能实现规模经济的灵活产品导向的“工厂”。另外,还可创造共享的服务中心来实现协同。再如,通过发展银保业务,在广泛范围产品和地理区域中削减营销和广告成本且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另外,银保集团协同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是利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点的能力。通过在银行和保险业务方面科学而有艺术地配置风险管理工具,开发一种跨业务共同风险/收益哲学体系,实现风险管理的协同效应。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启示
(一)创造商业银行经营保险业务的良好制度环境
真正的银行保险要求在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有相当高度的整合。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获取协同效应考虑,采取银行控股或参与形式、最终以金融控股集团经营银行保险业务会比较理想。新兴市场保险密度较低,属于高成长性的原生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快综合经营试点进程,不断深化银保合作层次和领域,稳步推进银行、保险互相持股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允许银行控股或自建保险子公司,直接经营保险业务。另外,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商业银行收购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以及其他分销机构,壮大销售实力。
(二)充分利用银行分销渠道优势,加强交叉销售技能
在所有银行保险模式中,银行保险成功的基石都包括了充分利用银行渠道和客户关系分销保险产品,而且分销环节最能创造价值。我国商业银行不宜太;专注于模式选择问题,更应该着重于销售执行的质量和效果,继续完善以“分销协议”和“策略联盟”为主的合作模式,完善分销平台和提高分销技能,切实提高银行网均产能,为参股合资、金融集团模式下经营保险业务提供队伍和组织基础。同时,一般意义上的银行保险的核心问题是交叉销售,商业银行交叉销售保险产品时应该集中于客户,而不仅仅是产品。众多的产品选择不会导致收入增加,必须改善理念和内部组织障碍,提倡“以客户为中心”的交叉销售或者交叉购买。
(三)加强银行和保险业务价值链的整合
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背景下,高度一体化的银行保险运作实质就是一种金融集团概念,能否创造协同效应应该是判断银行保险集团成功的标准,银行集团应该秉持一种动态性观点,不断重塑价值链,理顺流程,开发更多协同来源,最大化公司整体价值。在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保险子公司后,按照经济比较优势,整合两种业务价值链,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具体就是:前台应该按照客户群组织而不是产品线(如零售、富裕客户、中小企业等),这意味着需要整合银行和保险的客户层面服务;多数职能(如客户数据分析、风险和监管合规、MIS)和支持职能(财务、HR、IT)应该被整合,但是贷款审贷职能、保险承保和索赔处理等应该是独立的,这也是监管和合规的要求;对后台产品单元应该保持独立;另外,资产管理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大力发展的新兴业务,保险派生的资产管理业务应该纳入银行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四)通过有效的客户市场细分,提供独特的客户价值链
前言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面对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现实和必然的选择。
1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1.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产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大型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来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此衍生出全新的金融需求,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服务内涵和内容。因此,开展与资本市场高度关联的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服务大型优质客户、抢占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1.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完全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直接冲击国内商业银行既有的市场份额。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二是在为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可以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三是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1.3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同时高度竞争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优质客户的贷款收益率不断下降。国内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值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而投资银行业务具备风险较低、回报可观的特性,是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与增长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
1.4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
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资本市场是“风险横向分担”,即把风险分散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机构和个人,而商业银行传统上则是“风险纵向分担”,即“短存长贷”,通过承担跨期风险而获益,即风险是“内部化”的。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资本市场来实现风险的“外部化”。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2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从国际上看,伴随着企业兼并浪潮席卷全球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兴起,投资银行已由单纯的提供平台为供需双方服务发展到更多地参与到经济金融活动中来,投资银行的功能也由单纯的中介机构向投资理财顾问的角色转变,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以并购咨询、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风险投资等为核心的主导产品线。
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业务基础与一定的比较优势:
(1)是品牌知名度。大型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有利于提高客户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市场培育和开发能力。
(2)是资金和产品优势。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在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实现传统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适当互动,可以为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是银行间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型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这为开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业务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4)是客户资源和网络优势。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完备的海内外机构网络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在长期的业务经营中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与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互信的关系,对于客户需求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具备了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3 投资银行业务经营策略的几点思考
尽管与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机制、人才、经验以及国际化网络等方面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企业境内资产证券化、银团安排与结构性融资、重组并购、股权私募、上市发债顾问、常年财务顾问和企业资信服务等方面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应有的放矢,从市场培育、人才培养和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入手,营造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1有效平衡投资银行与传统业务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创造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因此,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支柱业务,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务资源推进投资银行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依托存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促进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并购贷款、IP0等新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并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进一步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投资银行业务的价值。
3.2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投资银行业务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高度专业化、智力密集型的金融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商业银行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打造一支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快速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向客户经理普及投资银行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推介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方式提高客户经理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技能和专业水平。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现场练兵或组织基层客户经理参加重要客户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活动等形式,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对客户经理进行锻炼培养。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随着业务的发展扩张、人员队伍的扩大,商业银行应逐步规范投资银行业务部门绩效分配制度,根据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实际业绩,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水平。对优秀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真正实行薪酬与绩效挂钩,实现优秀投资银行专业人员的市场价值。做到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专业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逐步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要积极推进和完善“买单制”管理,积极探索对一些重点投资银行产品试行“团队买单、二次分配”的办法,按项目实现的收入水平将奖励费用直接分配到投资银行工作团队,由各团队负责人综合考虑团队中每个成员工作量及成果、贡献大小等因素进行二次分配,以充分调动团队人员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积极性。
3.4稳步推进服务模式与产品创新。
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正处于业务快速扩张期,应积极探讨客户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创新,塑造市场品牌。
一是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源。积极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投资机构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客户提供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包括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IPO政策辅导、结构性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市场资讯、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提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学术届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思想、技术来开展金融行业所开展的那些业务,它不同于金融行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龚明华(200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既包括电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也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龚明华的观点。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据丰富。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巨大的客户群,不仅能通过客户的交易评价或第三方验证等途径来了解买卖双方的信用状况,还能运用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方法来挖掘数据,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二是交易便利。客户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大大地提高了支付的效率。三是客户参与普遍。互联网金融对参与的客户设置的门槛低,例如余额宝最低认购金额仅一元。
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搜索。第三方支付,是指客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注册虚拟账户后,根据客户的指令,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其提供货币收付、汇兑、清算等金融服务。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支付总金额达10万亿元,市场预计3至5年内网络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以上。网络借贷,是指互联网中介机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其用户提供小额贷款,即通过互联网中介机构牵线,有资金的客户将资金贷给有借款需求的人。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是网络借贷最为典型的代表。截至2013年6月末,贷款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而不良贷款率仅为0.84%,低于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水平。网络金融搜索,是将搜索引擎技术、大数据、与金融咨询等金融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平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20%的网民已养成搜索比较的习惯,说明网络金融搜索业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1年10月,融360组建成立,提供专业的贷款在线搜索与申请服务。2013年5月,该机构月申请贷款额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但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不足,还对传统银行业在服务观念、利率定价、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1、打破了传统银行业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客户服务模式亟待完善。互联网金融支付便利快捷、信息数据处理效率高、支付成本低,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产品更加灵活。在运作模式上,互联网金融注重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互联网金融更注重发展银行排斥在外的80%的草根客户。例如,微理财、微保险、微投资等。二是商业银行互联网化需进一步加快。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双十一”淘宝交易金额高达350多亿元,其中“余额宝”和“快捷”支付占60%以上,而网上银行支付仅为13%。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侵蚀
一是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组织是在电子商务与IT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产生的,主要业务包括汇兑、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逐渐成为客户交易的主要入口,在网上交易中扮演着类似于现实交易中商业银行的角色,割裂商业银行与客户的直接联系,使得商业银行逐渐从支付结算的前台过渡到了第三方清算的后台。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250多家第三方支付组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二是小微信贷领域。互联网企业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深度挖掘客户的信用信息数据,由此可以对客户的信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向那些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发放期限短、金额小、灵活性强的小额贷款,这必将会分流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中小微客户。
3、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
一是余额宝、百度百发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形成巨大冲击。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现为0.35%,而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甚至达到7%以上,且流动性也极强。根据搜狐网新闻,截至2013年12月底,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为1853亿元。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类产品的资金。二是支付宝和易宝支付等支付工具也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能为客户提供汇款、代缴各种费用、收付款等多种金融服务。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介入信贷市场,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等也加速金融脱媒。
4、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企业金融融资业务,通过自己拥有的电商平台,借款方对借入资金进行报价,贷款方对借款客户的流动性、风险性等因素作出评价,选择其发放贷款的客户,借贷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互联网企业金融模式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交易的利率较客观地反映了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我国自1996年6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利率市场化进程非常缓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逼迫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产品的定价。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1、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互联网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因此,我国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一是应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客户的真实交易记录、信用评价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而商业银行在大型企业信息资源上则更具有优势,二者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在小微信贷方面加强合作。互联网企业拥有小微企业长期的交易信用记录,商业银行可以将其纳入授信评级范围,探索新型小微企业信贷模式。另外,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资本优势,可以出资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数额。三是应加强技术上的合作。互联网科技企业具有信息技术的优势,商业银行可以与其合作,开发出适合本银行的软件系统和更多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一是细分客户类型,根据不同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业务特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便利快捷的服务,高效配置资源。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提高客户的参与和体验程度,建立客户体验指数,从事后的客户体验转向事前的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进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业务联盟,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借助银行营业网点优势,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需求。三是商业银行要重视市场营销工作。银行应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即时通讯等开展网络营销,与客户进行开放交互式接触,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出真正适合客户现实需求的产品。四是缩减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现有业务的一些不必要环节。例如,小微企业贷款,互联网企业办理从申请到发放仅需几天时间,快的情况下当天就能账,而传统的商业银行最少也得半个月,直接影响其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应缩减业务流程,以提高效率。
3、变革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再造和重构业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与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要充分把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当中,设计新的业务模式,解决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各种业务的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三是要重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已成为各级政府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当前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日益收窄的情势下,商业银行急需转变盈利方式、发展多种业务,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
4、加快培养和储备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主要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缺乏信息技术类的人才,开发出的金融产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全面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给银行带来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在招聘新员工时应倾向复合型人才,适当增加信息技术类人才的招聘比例。二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对商业银行的在职人员,在工作中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人才培训计划,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打造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应创造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商业银行如果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就能为客户制作合适的金融产品,赢得众多客户的支持和信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话语权。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开发出更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金融产品。
(注:2013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金融发展推动河南省产业升级的机理研究》(No:13A790398)的阶段性成果;2014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No:14240041066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与特性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银行市场营销能力和目标的,而银行营销部门又难以控制的各项因素和力量的总称,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的重要内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既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威胁。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复杂多样性――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复杂多样:动态性――企业的各个营销环境经常处于一种易变的、不稳定的状态中;不易把握性――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可影响性――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调整与控制,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最终促使某些环境向预期方向转变。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环境是银行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构成各银行企业营销环境的重要方面。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整个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总体方向,为其制定自身的营销战略提供指导。因此,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必须考虑到各银行企业的时空条件。银行企业在环境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生存和发展,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银行市场营销中,可根据营销环境所受影响方式分为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前者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因子(客户、供给者、竞争者等),后者是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间接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因素。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主从关系。
(二)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性
1.差异性与相同性。从整体上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大体相同的,银行企业比较容易与之相适应。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所区别,使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显示出差异性,这一特性有助于银行企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因素组合方案。
2.整体性与地域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研究的对象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将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但由于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区域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研究其地域差异性,将有助于在银行市场营销中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与产品。
3.相对性与绝对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各种因素的稳定是相对的,不断变化却是绝对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般说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国际影响加深。人们认识宏观世界角度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制度发生一定程度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国的银行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研究,并站在变化的立场上去适应市场环境。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1.银行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营销渠道等。对供应商主要从供货的稳定性与及时性、供货的价格变动、供货的质量水平来分析:对顾客主要从消费心理、消费模式、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社会公众包括金融界、媒介公众、公民团体、内部公众等,企业应和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企业的有利因素。
2.银行内部环境分析。银行内部环境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R&D)、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分析的重点通常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创新程度、人力资源等,并和竞争者相比较,是表现为一种优势还是劣势。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分析。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受到国际法律法规的限制和制约。因此,一方面要敢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法律,避免引起法律纠纷。
2.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结构和水平,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主要是对社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收入状况、消费者支出模式、消费者储蓄和信贷以及通货膨胀、税收、关税等情况变化的调查。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社会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它不仅建立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也形成国家市场或地区市场消费者态度、购买动机、购买行为模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使得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持不同的态度。影响产品的设计、包装、信息的传递方法、产品被接受的程度、分销和推广措施等。企业在分析市场营销环境时。应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做到“入境问俗”,“适者生存”。
(三)当前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所面临的挑战
1.房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银行房贷主要包括三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类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根据2007年报数据,上市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比重为28.47%,2008年中期数据为27.55%。由此看出,银行业的贷款构成中近30%受房地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去年5-10月,房地产价格上升主要为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推动。为拉动利润,商业银行控制企业公司贷款,增加个人房贷。随着央行出台二套房贷政策,个人房贷收缩,房价下跌,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回落后会导致风险。
2.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还贷能力堪忧。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受雨雪冰冻地震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紧张,企业采购周期延长,有些企业被迫停产,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受雨雪地震灾害的地区情况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外需缩减,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受国际供求影响,且对大多数行业的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的原油、铁矿石等基础材料成本的高位运行,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极大挑战。调查显示,企业对能源、原材料、食品等价格上涨反应强烈。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2%的工业企业反映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涨:77%的建筑企业反映建筑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8.4%的餐饮业认为营业成本上升。
上述因素导致许多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倒闭现象,致使这些企业还贷能力恶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但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压力。在中国,除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外汇资产最大持有者是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这些上市银行手里有近400亿美元外汇资产处于风险敞口状态,以7.5%的升值速度和现有人民币汇率估算,这部分外汇资产损失将超过200亿人民币。
4.金融“脱媒”效应。中国正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的发生,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资产方面,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对于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流了部分银行优质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发债的企业是经过层层审核,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失迫使银行提高对相对陌生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例,信贷风险加大。负债方面,股票、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多样化的产品分流了相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三、中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对策
(一)推动业务转型,实现产品创新,降低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
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及其他工业企业的还贷能力下降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促使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转型,转变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不断推动新产品研发,拓展盈利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和战略产品来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主动适应新的经营环境需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对待,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态势和趋势,认真做好压力测试工作,着力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跨业经营业务、跨境兼并收购活动的风险管控,大力推动实施新资本协议和执行新会计准则,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推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转变,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积极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功能,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四)适时进行海外并购,实施“走出去”战略
银行并购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并购国外银行,积极开发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有利条件,获得可观收益。
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中资银行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防火墙安排,要有充足的资本和财务能力,要具备跨业跨境并购及投资设立子公司所需要的专业经营管理团队,要着眼于核心竞争力。
(五)抢抓高端客户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个人理财,企业理财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这也是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方面。当然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责任不到位,没有细分个人理财服务市场,优势并不明显等。依据个人理财,对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潜在问题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为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争夺巩固高端客户的有力手段
银行业一直在遵守/ 280定律,银行在争夺大客户的竞争策略中就是依据的/ 280定律。然而,由于市场利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利差更加的不明朗,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贷款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经不明显,也就是说规模大,获取的利润不高。银行业务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吸引高端客户。对于高端客户而言,他们财产的增值和保值的需求日益增加,简单的存款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高端客户更加注重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种,个性化,以及产品的质量,以确保他们的利益和收入。
2.理财业务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加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
正如上面提到的,传统的银行业务使得银行无法通过存贷差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银行必须对盈利模式进行调整,努力发展中间业务,降低利息收入在主要业务中的比重。统计数据显示,外资银行所获取的个人理财业务方面的收益占公司总收入的30%以上,个人理财业务成为许多大型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也是发达国家收益的重要来源。理财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银行扩大业务来源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
毫无疑问,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金融产品和资本主义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外资的商业银行起源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多是采用混合模式,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因此银行的资本渠道是无处不在的。中国从1993年开始对金融业进行分开管理,分业监管,也就是说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三大部分,在各自的金融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服务,相互隔离,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商业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促进者,并非直接参与其中。这使得客户的资金的流动范围非常小,就很难获取价值的最大值。金融分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商业银行中个人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
2.缺乏复合型金融人才及高素质的理财专家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金融产品,且不限于投资分配,资金规划和拨款申请,同时还能够帮助客户对税务、房地产、收藏品,证券和其他投资进行处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知识密集的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业务。因此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要高,而且还要求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对于各种产品的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对于证券,房地产,保险,黄金以及股票的知识都要有充分的掌握,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如今,我国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比较少,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金融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无法很快的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虽然始终坚持创新与发展的理念,由于难以获取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有效发展。
3.产品创新不足,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个人理财投资及基金管理业务的丰富多彩,就使得银行和证券市场以及保险市场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联系。特别由于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电子技术的发展,银行已成为客户进行个人财务管理的重要帮手。虽然在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业务繁多,但是产品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规模较小的银行之间出现相互模仿的现象。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同等行业的金融产品之间差异很小,除了名称有差异,自己的个性金融产品基本没有,同时产品的市场定位也无法显示产品的特性。市场价格的激烈竞争也显示出了产品的同质化。个人理财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很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人理财产品,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对银行的形象产生影响。所以在产品创新的同时要选取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
4.理财产品品种少,差异化不足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国际金融市场拥有1000多个品种的理财产品,中国尽管有260多种品种,但是实际上可以直接使用的品牌却非常少,个人理财产品明显不足。对于个人客户来说,人民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股票交易,商业银行理财计划,债券交易和外汇基金,信托等产品。尽管各银行推出了名目繁多的产品,其本质几乎是相同的,金融产品的形式和服务也几乎相同,无法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且也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就必须对风险管理给与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品需要提高,追求产品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脱颖而出。
2.商业银行建立自己的金融品牌,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
银行占据市场,提高客户保留率和收入的关键就是产品对市场进行细分,商业银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目标消费群的需求特点,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产品的特性。新产品要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得到的效益最大化。
3.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要加强,形成高端的金融管理团队
各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全面的掌握银行、投资市场的各种知识,运用各种营销技巧,深入了解顾客心理,针对不同职业的消费者,不同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来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4.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市场细分
客户管理就是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为目标,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对于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够重视,对于客户的需求无法进行充分理解。所以,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研究要重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实施差异化的管理。创建客户资料数据库,与客户加强联系,以提高顾客的利益为目标,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有效落实。
5.通过有效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发展
银行监管机构能够有效的促使商业银行对个人金融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并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法令,依照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加强对个人金融服务的监管。深入分析存在的各类风险,风险评估标准和控制措施要严格制定。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总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商业银行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学习经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存在的问题来否认这一点,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在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过程中也要吸取其存在的教训,商业银行从而创造具有个性的理财产品品牌。我认为,在金融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将得到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敏.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河北企业,2011年02期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所以在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混业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中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1992年以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模式,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却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力度和方法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孕育着很大的市场风险。1993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借鉴美国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为分业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与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2005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混业”。2005年我国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揭开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序幕。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分会上说,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提高中国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必然选择。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混业经营试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在面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时将出现许多难题。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由于各监管机构的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几家监管机构又要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乃至总体经营状况作出判断,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混业经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识别各类别的风险,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蔓延和传递,进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混业后的协同经营更复杂
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资源整合、经营协同、业务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合并后的新银行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原来独立银行的效益之和;但由于合并后的银行,势必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原独立银行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经营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混业经营经验和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状况下,跟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同时混业经营相关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他们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把中资机构中具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机遇
(一)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迎来国外金融集团的全面进军。如果我国还固守分业经营,这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在面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时,可以实现公平竞争,也
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延伸业务领域,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Barth,Caprio Jr and Levine (2001)对6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管制与金融效率、金融稳健程度之间的相关系进行大范围的系统实证检验。发现平均而言,对银行的业务管制越多,银行的效率就越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这些管制既不会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也不会提高银行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无疑为国内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1998 年底为例,工行、中行、建行和农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11、0.14、0.60、0.05,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39、1.36。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型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特征, 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 分散金融风险。
(三)为客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争夺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让中国银行界震惊的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由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而无法满足其提出的业务需求,导致该客户流失到混业经营的花旗银行。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可以实现跨行业的产品创新,并可以实现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它所需要的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有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有利于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形成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基于金融机构规模越大越稳定这一理念,金融机构扩大规模也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避免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SWOT分析矩阵如下表: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以及SWOT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监管建议
混业经营应该有良好的金融监管作为其外部保障。全球金融监管没有统一模式,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议我国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当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应建立协调、对话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对策,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监管打好基础。同时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等方式,规定金融机构在有效合作监管同时受双方监管。
(二)鼓励全能银行
为了创造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 应当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允许金融机构从事更多的业务,鼓励“全能银行”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开展混业经营,才能在稳步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把握住新的重大市场机会,不断延伸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适应并跟上我国金融发展潮流,快速培育起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赢得未来金融同业间的激烈竞争。
全能银行的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新兴业务比重,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稳步建立银行主导、门类齐全、分业合作、管理规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三)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银行及其子公司和联营机构实行联合监管时采取更加注重风险分析的检测法, 而非传统的一览表法。出台相关制度,要求银行、准银行和信托机构定期提交财务报告, 汇报包括分支银行和附属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建立一个由外部监督和公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近几年,大批海外人才回国,使得我国混业经营人才有了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这些具有在海外混业经营经验的人才,同时启动混业经营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混业经营,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经验,培养相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