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发展工业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工业经济发展不足,与襄樊市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不足。目前,襄樊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6家,占工业企业总数3244家的16.83%(2006年底),实现产值654亿元。而同级别的福建省厦门市于2005年底拥有15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占工业企业总的2500家的62.24%,实现产值2026.91亿元。由此可知,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还是总产值,襄樊市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落后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致使襄樊市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教育、再就业培训等财政投入不足。同时,也不能及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二是工业企业外向度力量薄弱。2006年元至10月份,襄樊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34.7%。但只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650亿元的1.75%;而福建省厦门市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成交额887.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4.1%。
2、产业结构脆弱,工业经济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汽车行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的60%,致使全市工业经济走势易受汽车行情的左右。产业结构畸形化、产业层级低级化、生产经营粗放化、产品结构初级化为特征的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工业,低产出是襄樊市工业经济的实际。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工业产品是中间产品多,末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高精尖技术含量的产品较少。没有末端产品,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襄樊市场上所销售的包括电器、电子类、机械、服装、化工等都不是自己品牌产品。三是企业布局不合理。同类行业布局分散,不易形成产业集群。襄樊市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摩擦材料企业多分散于枣阳、襄阳、谷城等地,实现力弱、规模小。并且20多家摩擦材料生产企业中有多半压机在10台以下,年生产能力在2000吨以下,所有摩擦材料企业年产值只相当于杭州两个摩擦材料企业的产值。
3、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襄樊市污染物排放量也步入高峰期。据悉,市区化工企业每年的污水排放量高达700万吨;磷化工企业每年产生30多万吨的工业固体废物磷石膏,大量堆积于汉江、唐白河的河道内、河堤边,对汉江、唐白河造成了严重污染。有些企业分散于市民生活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和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正逐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4、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不畅,信息滞后,影响上层决策。负责工业经济工作的市经委与其它相关市直职能部门衔接不畅,造成信息滞后,使领导错过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时期,进而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的监控、分析和调节。按要求,统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数据,使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经济发展现状,以便为当前的工作安排做出正确决策。然而,现实情况是统计部门一年公布一次数据,而且滞后期较长,这样即使得到了相关数据,对政府决策部门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5、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新上项目技术水平偏低。许多企业不考虑现实条件和未来效益的可能,盲目投入,造成项目建设高度雷同。在摩擦材料产品效益好的时期里,短短的几年时间,枣阳市区摩擦材料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数量即将达到20家,其数量及密度是浙江、山东、广东等全国其他三大摩擦材料生产基地所不及。这样,直接后果是该行业利润空间减小,企业盘活盘大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持久发展问题。
6、能源利用率远低于沿海地区,甚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工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2005年襄樊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2.75吨标准煤,分别是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481倍和2.263倍(2005年广东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0.79吨标准煤,全国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1.215吨标准煤)。所以,襄樊市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7、转轨企业劳资机制不健全,影响社会稳定。国有企业成功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和就业岗位大幅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关于民营企业劳资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劳资纠纷问题时有发生。在当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民企老板只注重生产,不注重职工安全,不注重经济增量,不注重环境污染,只注重企业利润,不注重职工生命现象。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人成了民企老板任意支配的工具等问题是诱发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而且,有部分职工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获得个人利益,通过采取封门堵路、打标语、拉横幅、制造事件等非正当手段或过激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另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
二、构建和谐襄樊工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应在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上下功夫。民营企业可以提供大量无需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岗位,而且对GDP有很高的贡献率,又能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时代重任,不能没有民营经济的参与。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开市场准入政策,实行公平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数量和素质。同时,要逐步完善政府社会化服务职能。凡是应该由企业办的事情,政府不干预,企业办不了的事,政府要主动提供服务。
2、注重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和谐发展。目前,襄樊市汽车行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汽车行业对工业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也预示着该行业的波动对整个襄樊工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培植各行业同比例协调发展,防止汽车行业出现异情而导致工业经济大起大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支持汽车、纺织、电力、食品等行业调整和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旗舰。着力研究延伸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等重大问题,推动企业膨胀规模,加快发展。扶持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形成新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3、理顺涉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控的市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工业经济和谐发展。正确的决策来自于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信息。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由经委及其战线各协会、局(办)和市统计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衔接相关事务,互能有无,防止信息不畅而影响经委战线监控、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力度。同时,也有利于领导掌握准确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
4、理顺劳动关系,推动工业经济和谐发展。正视并化解劳资矛盾,平衡劳资利益分配,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摆在政府、企业、工会、职工面前的共同课题。我市工业经济要和谐发展,就应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更多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劳动法”和相关劳动关系规定,为全体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合同制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设立专项资金对遇到困难和遭到不测的职工及时采取鼎力相助措施,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5、构建工业创新体系,强化工业经济和谐发展。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开发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新生力量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控和引导,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法律、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积极探索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为一些科技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18-01
近几年,在工程造价业务咨询的过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全过程造价管理又称全面造价管理,其基本定义是: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一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又可把三个阶段转化为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招投标与施工阶段、竣工结算与后评价阶段。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如何参与全面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一、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
拟建项目一经决策,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投资控制的关键,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个项目的设计优劣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75%以上,直接影响着工程投资和工期长短。在这方面,我认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应加大投入力度,精心设计,优化设计,减少设计变更,坚决把工作重点主动转移到建设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控制应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做法,并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各个阶段,即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直到施工图设计,为整个工程投资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招投标及施工阶段
首先,业主要编制好招标文件。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确定了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原则和程序,规范和指导工程建设施工招标的各个环节,对建设工程从项目报建到合同签订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招标文件也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它是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依据,是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也是竣工结算处理索赔的依据,按法律解释顺序它也排在前列。因此,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每项都要详细地写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办理工程结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招投标双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阶段,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业主的委托下可以完成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有招投标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可代业主编写、招标公告(书),制定资格预审条件,评标细则、进行资格预审,选择优秀的施工、监理企业等;②编制标底、工程量清单、审定标底、评标、开标;③为业主进行甲乙双方所签订合同有关造价部分条款的咨询,尽可能减少发生造价条款争议的可能。
施工阶段即是把设计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原始依据的过程。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施工阶段要做到“严”、“细”、“准”。“严”,是严把签证关,建设工程的施工周期长,签证是对施工过程的记录也是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索赔的依据参与工程造价监管的造价咨询单位应严格把关,及时签证,防止施工单位巧立名目、以少报多,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结算时候搞突击;”细”,是要求造价咨询单位的专业人员细致认真,对于可以描述清楚的尺寸、部位、数量要认真记录,必要时可以依靠摄影、照相等手段帮助,防止结算时的漏项、错算;”准”,是造价专业人员准确地审查验工月报、签证数量、索赔价款,尽可能在最终结算时少留活口。例如,包干费用已包含二次搬运费的,有关材料的二次搬运及上下力费用就不可再重复签证,对于预算中已有的项目不得重复签证。笔者建议业主可建立项目造价控制责任人制度,由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专业人员对项目造价控制(管理)负责,在跟踪管理的同时,没有该责任人签名的签证不得结算工程款,同时对工程付款进度进行控制负责,防止工程款超付。
三、竣工结算与后评价阶段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04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04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当前,认真做好工业统计监测、分析、服务工作,是统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统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如何全面地反映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揭示工业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是对统计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的能力考验,也是对推进科学统计、促进科学发展的检验。借这个机会,我就当前做好工业统计工作,服务全市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谈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特别是在当前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统计数据质量倍受各界关注,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是要加强工业数据与相关数据的审核。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货运量、主要产品产量和主要行业的增长情况、工业增值税、工业贷款规模等情况,加强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的评估。这些内容也是省统计局审核评估各市工业数据的重点。同时,还要把握好工业生产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库存变动的衔接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在审核中,当前要重点关注以下指标。一是工业用电量。电力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也是全社会各行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用电量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间存在着必然的、十分紧密的联系。工业企业是电力消费的主角,工业电力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工业用电量的变动情况基本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增减趋势。工业用电量变化趋势是判断工业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各级统计部门在审核工业发展趋势时,应结合工业用电量的增减情况来分析研究,使工业增长速度与电力增长速度相吻合。二是工业税收。工业税收的增长一定情况下能够衡量工业生产经营状况,这是因为工业税收是来自工业产品总价值中剩余产品的那部分价值。在产品结构、产品价格和税率无大变化的情况下,相同行业的产值税率、收入税率不会有大的差别,按照工业税收来匡算工业产值、收入基本是相适应的。在分析工业增值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匹配关系时,不要笼统的看,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既要分析拉动增长的重点因素,也要分析行业的增减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把握宏观工业经济总量与增长的总体运行态势。三是工业投资。工业投资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工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则必须通过新增投资来完成。因此,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利用政策导向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对实现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是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说明,一方面是企业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利润增加的空间被压缩;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不足,工业增长的动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削弱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影响工业经济的回升步伐。通过对这些相关指标的审核,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运行态势十分必要。
二是要加强统计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强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完整的原始记录、规范的统计台账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把好入口关,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多层面的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新增规模企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促其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了解指标含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三是要强化统计法制宣传。要针对当前规模工业统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让所有规模企业认识到如实填报统计报表不仅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荣誉和贡献,让广大企业理解统计、配合统计、支持统计,实事求是、依法统计、如实上报。
二、加强统计分析,服务工业经济科学发展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01
1金华市工业经济的现状
1.1工业是金华经济的支柱产业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中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领域。而着眼于我市,以2014年数据为例,金华工业已走在浙江省第二梯队前列,2014年金华工业增加值占浙江省的比重从2011年的6.4%提升到了7.5%。此时,金华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782家,2014年完成税收137亿元,占全部财政总收入的30%;工业吸纳劳动力6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8%;金华现从事与工业相关的个体工商户已达7.9万家,工业企业生产的33大类主要行业的产品已涵盖百姓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不夸张的说工业经济事关长远、事关大局、事关百姓民生。
1.2金华工业经济的现状
金华工业经济结构先天不足,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且以制造企业为主,这类企业负债率高、技术水平低是两个明显的特点。虽然金华工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多项指标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尽管如此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相比往年仍然有大幅度的回落,并保持低位运行状态,纺织业、电器机械、器材制造业、服饰业、金属制品业等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而出现了内部资源有限、外部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金华的制造企业又主要以加工型、出口型为主要特征,这使得金华的制造企业正经历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再不及时转型将会面临能否持续发展和能否生存的问题,而产业如果不能够尽快升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从而非常大的影响到金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3当前金华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低,缺少智能化和高技术的设备。纺织轻工、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目前仍然还是金华工业的基础,在工业总量中占较大的比重,目前工业的发展还是主要靠这两大传统产业,但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生产设备技术的先进性,然而金华的中小企业大多家底薄、设备弱,缺少智能化和高技术的设备。因此对金华来说,如何更好的引进先进性、智能化设备或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设备的问题很关键。
(2)高技g、高技能人才的缺乏。从金华中小企业的用工情况看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据统计,金华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仅占24%,这当中大部分技术工人只掌握了初级简单的基本技能,高端技能人才明显不足,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技能人才也仅仅只能完成流水线生产中的某一项任务,复合型人才非常少,因此能适应未来制造业需求会操作智能化设备的人员严重短缺。
(3)技术创新欠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业产业发展所要用到的关键元器件、高端设备、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对于金华的制造产业来说,简单的生产和制造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只有不停的进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工业生产实际相融合,才能显著提升生产的效率、加强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型的目的。
(4)金华工业经济以粗放型经济为主。
金华工业主要以民营中小型制造类企业为主体,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传统,且经营管理制度相对缺乏,使得生产技术低、设备弱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多,这对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已明显成为影响金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2依托“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
2.1“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
“中国制造2025”的全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该纲要提出在2025年我国要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与优先行动。核心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行转变。它好比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是中央政府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提质增效、调整结构的客观要求。《中国制造2025》就如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共提出了五项重点工程、九大发展战略任务和若干个重大政策举措;不但立足于长远,更立足于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且更重要的是其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2.2“中国制造2025”对金华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制造业是金华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只有扎实推进金华制造业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产品的创新化、要素利用的集约化、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制造行业的服务化,才能真正全力打造出金华工业经济的升级版。同时仅从产业的变化来分析,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将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两化融合作为主要的攻坚方向,积极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方面是较低科技含量、高能耗的传统产业部门将会逐步被高科技的新兴产业部门所替代;另一方面是比较低端的聚集产业将会逐步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边攀升;最后是制造生产将会更加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方式提高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品质。所以,对于金华而言,如何结合我市制造业的现状,提出更具体的发展策略,实施好符合金华市情实际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3借力“中国制造2025”助推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3.1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大批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不仅需要大批掌握高端前沿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大批具备系统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金华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这个关键期,努力创新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争取更多更好的培养出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金华要从政府层面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全社会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其次,金华的高职院校在对待职业教育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积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具备高端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鼓励金华的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项目加强师资建设,打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2传统制造业要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金华要紧紧抓住本轮“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新机遇,努力争取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高端智能制造业进行转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积极实现智能化,产业的运营管理要实现智慧化,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够真正得到彻底优化与改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和实施现代化高水平的新兴领域,如新材料的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应用与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大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等。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金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更多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机构成长,加快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创新。
3.3传统制造业要向和服务化转变
以“中国制造2025”为着力点,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努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延伸公司产业链,积极开扩生产领域,主动发展生产业,努力提高生产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例如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业、智能物流业、售后服务等等。使制造业实现不仅要向用户提供实体产品,而且要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生产业的重点是要发展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一端是售后服务。努力使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金华产品向金华品牌转变,金华速度向金华质量转变。
3.4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是解决“金华创造”难点的基本途径,这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更重要的是让信息软件如ERP、CRM、SCM(供应链管理软件)、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OA等信息化工具嵌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去,让信息技术和生产设备实现深入融合。例如运用ERP实现数据处理快速化、交易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对关键业务的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全面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是实现金华智造的一个必备条件。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创新。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有利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国内外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级发挥创新科技的主体作用,并引导企业进行内部分析论证各种制约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技术和理念,同时加强企业之间进行的联合研究,积极推动促进工业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科学技术的使用,重点开发关键性技术,努力提高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能力。
发展生态工业和绿色制造,实现绿色经济
生态功能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现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过去我们开发过度,现在要有效地保护起来。今后不管是老工业智能化,还是拓展制造业服务化,都一定要守住绿色的底线。我们要加快研究生态工业、绿色制造,这对金华保护生B更具有紧迫感和操作性。比如切实把监督检查与严肃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企业相结合,加大力气做好污染型企业的整治,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等。
4结语
当前金华制造企业正处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同时又赶上了中央政府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机遇期。因此,金华市应该借助这一关键时期从多个方面着手实施具体措施,进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金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形成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优势产业4个,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优势产业1个,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24家。
对比“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工业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培育优势产业等方面距离“十一五”规划仍有不小的差距。再结合省、市对三马片区的划转、区域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的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乌当区工业经济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挑战在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多、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等;机遇是省、市各部门对工业经济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贵阳市对工业经济推行“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强有力举措,为乌当区工业经济大提速、大增效提供的源动力。
如何实现乌当区工业经济真正的“扩规、提速、增效”?笔者认为,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招商理念和环境服务等三个方面“突围”。
以新天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大调整”
作为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带之一的新天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乌当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园区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产值的50%以上。
如何充分发挥新天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乌当区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做好乌当区工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借助外脑、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该区工业发展的方向,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的潜力。
不断增强园区整体功能,把培育产业集群、资源聚焦放在园区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优化园区现有产业布局,围绕现有五大支柱产业,引导同类企业集聚,改变园区“有企业、无产业”的问题,构建以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
继续贯彻实施现有园区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在政策优惠、资金融资、技术改造方面的支持,切实提高投资强度和项目科技含量,实现现有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增效。
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园区经济发展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把园区培育成为工业经济的推进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特别是当前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已经被明确为全市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的主战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业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竞争力,因此乌当区未来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前景看好。
以项目落地为基点,转变招商引财思路
切实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是乌当区夯实工业经济发展的根基。
要破除阻碍发展工业的条条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开阔的思路、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积极谋划工业发展。大力搞好项目落地工作,只有项目的实实在在落地发展,全区工业经济的振兴与再创辉煌才不是空话。
一方面要积极扶持现有区内企业扩容、扩规,加快推进在建和新建项目,切实储备一批前景好的工业项目,积极壮大现有发展规横。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工作部门要着力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努力为工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发展平台,切实增强领导工业发展的能力,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切实推进全区工业项目的落地。
如何让项目落地?关键是要增强重点产业招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改进传统招商办法。
首先要着力在三个方面思考问题,培养三个能力。即:要善于跳出圈子思考问题,培养超凡的观察能力;要勇于透过现象思考问题,培养超凡的认知能力;要敢于站在高处思考问题,培养超凡的远瞩能力。
其次要树立大环境、大服务、大创新的观念,做到超前谋划。
再者要在招商引才工作中突出乌当特色,突出招商引才的特殊手段,突出招商引才的特效机制。在招商引才工作中努力做到具备超凡的思维、超常的发展思路和超群的谋略,扎实做好招商引才工作。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创新工作范式
如何实现“走出去、引进来”?切实突出重点区域招商、重点产业招商、重大项目招商,强力助推招商引资引才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正是乌当区振兴工业经济的一大重点。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现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招商,不断扩大现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实现优势项目的聚集整合。围绕服务现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行上下游链条行业招商,进一步培育好现有支柱产业的发展。围绕高新技术项目、循环工业项目进行选商,实现优化招商结构、提升招商层次、提高招商效益和水平,力争在招大商、上大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
努力搭建投融资平台,解决企业在发展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沟通,努力为贡献大、潜力大、后劲足、发展快、前景好的企业搭建好投融资平台,帮助企业克服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困难,实现企地双赢的良好局面。
深入软环境整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廉政勤政的服务意识。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为企业提供精心、细致、周到的“保姆式”服务。合理合规的事情,要坚决办、赶紧办,不能拖;不合理、不合规的事情,坚决不能办,要及时告知对方。
认真开展“整治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型机关”专项工作,像严打“两抢一盗”一样整治发展软环境,依照党纪、政纪、国法,严惩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行为。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外来投资者即使在贵阳举目无亲,无倒可关系,无任何背景,也能凭自己的本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
以优质的服务为引力,营造乌当的“洼地”
就乌当区工业发展现状而言,现有现代制药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食品加工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与全市七大工业吏柱产业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其中,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高业更是明确为全市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的主战场。
1、前言
当前的中国正是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期,而工业化正是效率至上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状况。因此,提高当前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成为工业经济研究的前沿课题。近几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在运行中,严重依赖的是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并实施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策略,导致工业经济当前的运行,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消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等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此,科学研究及正确评价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因素,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工业经济对于运行效率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是产权的变革。当前存在国有与集体,股份制、私营及股份有限制等产权结构,同时,还存在港澳台合资及中外合资等产权结构,不同产权结构在效率上也有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就国有企业来说,它对效率起着明显负的作用,然而股份企业及私营企业等,对于效率则起着正相关的作用,这其中,又以私营企业的推动效率作用为最强。
其次,是市场化的推动发展。当前,劳动、资本、技术及效率水平是推动中国各大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的动力。国内外市场需求对于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效应。随着当前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省际间的市场贸易水平将取代省内市场贸易水平,从而变成影响各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最主要因素。而随着国际贸易的程度提高及世贸组织的加入,国际市场波动及国际贸易状况将显著影响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
第三,资本因素。通过面板数据针对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分行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进行估算可以发现,工业行业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动,经历过1986年至1993年缓慢增长的时期;1994年至1997年的下降时期;1998年至2002年的快速增长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并且工业行业1994年至1997年间,普遍存在着资本深化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大量依靠资本,而不是技术的投入要素,来带动工业经济效率。通过对变异系数进行度量也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生产率在增长上存在的差异,呈现出发散的趋势,并且行业间的技术创新差异及市场结构差异、行业所处外部环境差异等,都是导致行业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发散状态的原因[1]。
第四,是技术的选择和进步。通过DEA计算法,对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及分解项,即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等进行研究得出,对于技术的选择及进步关系将明显影响工业经济本身的运行效率。研究发现,我国的工业行业,1990年至1993年、1999年至2003年存在明显技术的进步。在这两个期间中,技术进步主要是得益于技术的效率发展与变化。而这其中,国企及垄断性的行业,技术进步表现的更为突出。然而技术效率当前的退化状况却令人担忧,竞争性的行业在技术效率上有明显改善,然而技术的进步却表现的并不理想。因此,这些都必将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第五,要素拥挤影响。通过生产前沿面的相关理论非参数估算方法,针对1992年至1998年间中国的经济转轨时,工业生产的要素静态的拥挤及动态的变化规律等,进行定量测算。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还进一步的对生产要素的拥挤与工业经济生产率的演化影响展开研究。发现生产要素的拥挤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工业领域中,尤其是在高速发展及剧烈变革转轨时候,宏观经济的政策及调整产业结构,导致生产要素的拥挤现象非常明显,而要素的拥挤状态变化,正是影响转轨时期下我国工业经济的生产效率、生产率的增长水平重要因素之一。
第六,规模因素影响。斯密曾经提出,大规模的生产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斯密理论正是对规模效率的重要阐述。同时,规模效率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歇尔,就论述过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依赖个别企业对于资源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内部的规模经济则依赖多个企业间的联合及合理分工。因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经济的规模巨大变化,对于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七,制度变革的影响。当技术保持不变情况下时,对于制度的创新及变革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一套完整而有效制度体系将是制约经济运行效率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化后,我国工业开始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及合作中,利用外资及技术、管理思想等,都促使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变成长期增长趋势。而市场化下,通过资源的配置权,按照行政等级的规则,在分配时,遵守市场的交易规则,这有效解决了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并为效率的增长提供有效的体制基础。而民营化下,是针对资本产权真正归属制度变革,破除国有垄断及产权多元化,也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2]。
长期以来,我们围绕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制订并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收到了一些实际效果,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出现的剩余劳动力首先向第二产业转移,而农业本身也要靠工业来武装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增收缓慢,甚至下降的问题十分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而从发展的内在联系看,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据2001年统计资料分析,我县工业占GDP比重不足20%,对财政的贡献率不足15%,工业化率不足0.3,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还没有进入工业化阶段。综合分析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进而形成了发展靠工业,财政靠工业,致富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靠工业的共识。
工业化实质是工业经济不断增量、提质和升级的动态过程,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如果站在发展工业这个制高点上审视全局,不难发现,就农业抓农业,就农业研究农业,不用工业联系农业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农业就不会有前途。特别是在农业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因此说,工业是带动第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中轴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才能有效延长国民经济产业链条,才能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因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富县的目标,通过全县上下广泛动员,发展工业的合力初步形成。
科学定位,在优势和特色产业上做文章
从各地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工业是经济“起飞”的引擎。工业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来产出增长2.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来0.44个百分点的增长。工业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是第三产业的6倍多。这足以说明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握县域工业发展方向,怎样为县域工业定位呢?从实际出发,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定位,才会避免走弯路。从我县实际看,我们拥有近50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其中,有耕地180万亩,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林地140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8亿斤,年产羊毛、羊绒600吨,肉类产量1万吨。我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煤、铜、铁、锌、玉石、高岭土等。现有工业门类有:采掘业、造纸、印刷、制酒、机械、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绒毛加工等。这些都为我县今后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站在全球看本地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特色;站在本地看全球,要看到自己如何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因此,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即:立足农牧业、矿产业两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差异性经济优势,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定位,有了准确定位,就有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我县工业经济要围绕这一基本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聚集发展为途径,通过内强素质,引进联合,梯次推进的办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尽快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强化措施,从抓工业项目上切入和突破
加快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是工业的灵魂。一要抓技改项目,提升现有骨干企业。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就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就不能及时应对市场供求变化,产品就可能被淘汰,企业就可能面临关闭。适时抓好企业技改,才会永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二要抓新上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项目可以聚集发展的路子,通过建立工业经济示范园区等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新项目要按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起点高、污染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新企新制。三要抓后续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工业经济增长,只靠现有企业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抓好储备项目,建立项目办公室,组织专人研究市场,研究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可研论证工作,建立项目库,一旦遇到机遇,条件成熟,就可以立项建设,尽快形成好的经济效益。四要抓引进项目,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是现实的又是明智的选择。要视引资者为功臣,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求所活”的原则,广招天下商,走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借资生财,借智致富之路。通过引进联合,增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工业经济的勃勃生机。
优化环境,按市场规则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1.我国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分析
1.1 我国的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基本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水工业管理政策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目前,所使用的水工业经济政策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综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收费制度及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收费制度等。
1.2 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提出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指令性的自来水水价的问题,由于自来水的水价不是按商品的价值规律制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来水的价格相当低,结果自来水公司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重大技术改造,导致城市缺水状况日趋严重,自来水公司多在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运营。
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已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就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排污收费的有偿使用和贷款豁免本身就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于我国当前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单位取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有很大,所以水工业经济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如排污收费大大低于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未引入市场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③ 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局限于在水工业管理系统的内部考虑,较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向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转换的角度来制定水工业政策。
④ 已行的经济政策本身需要重构或改革,尤其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违章超标罚款制度,在标准的制定、排污费的征收、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笔者认为,在当前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大潮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建立适合市场机制运行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以及综合的水工业经济核算制度等主要政策。
2.1 水工业的价格政策
水工业是集产、供、销及回收于一体的行业,也是唯一对产品用过后进行回收的行业。自来水就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商品。因此,自来水的价格,就应该将“二重性”商品的特点包括进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制定。这样,水价除水资源价格外,不仅要把自来水公司以及水厂等一切设施的修建经营、折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在内,同时必须把所有废水的收集、回收以及最后排放等全部设施的相应费用也应包括在内。
而且我国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渐把水资源直接投放市场,根据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水资源成本,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水资源价格体系。
建议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有:
①根据全成本费用确定水价格,对那些明显不利于水工业持续发展的产品征收附加税,使这些产品准确反映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水工业成本。
②根据地区和质量差异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
③在国家或企业制定水资源的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④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居民)的不利经济影响。
2.2 水工业的税收政策
在完善水价格体系的同时,对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征收一种税收。目前,正值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工业税收体系。建议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建立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近期可以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
②对于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
③对于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税收或减免优惠。
2.3 水工业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水源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为了持续发展水工业,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放水工业生产过程中。建议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国家水工业基金或国家水工业投资公司,在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中设立国家水工业专项贷款基金。
②国家也可以通过中长期债券,筹集大型水工业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国家应对水工业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等实行优惠政策。
③全面推行水工业投资有偿使用,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等。地方水工业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包括中长期债券、股票或利用外资等。
④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如把水工业尽早推向市场,对水工业工程实行招标承包,推行自来水厂、污水厂的企业化经营。
2.4 基于市场的水工业刺激政策
在建立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微观层次的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与其相配套,以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除去前面提到的排污收费和水工业税收政策外,在我国还可以实行以下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
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或规范,在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该项制度需要与现行的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和集中控制等政策相协调。
水工业的保险制度:条件成熟时建立水工业保险制度,解决由于无过失污染事件引起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污染的经济责任问题。
2.5 水工业与经济核算制度
水工业经济与水资源核算对于确定真实的国民财富价格,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正确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经济增长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建立该项制度:
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核算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适当的部门和地区进行水工业经济综合核算制度的试点,把水资源核算以及水污染损失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再生产活动为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的核算体系。
3. 结论与建议
现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已很难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正值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适时制定和实施有关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水工业经济政策。而且,我国的大部分有关水的法规和管理制度都是在计划体制或转轨时期建立的,在新的形势下,应加快市场机制下的立法、管理体制重构或创新,为实施有关水工业的经济政策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和配套措施。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发育和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家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水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并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当务之急,还应尽快着手制定价格政策、水工业税收政策、投资信贷优惠政策,并对这些制定或实施水资源的政策进行预评估和跟踪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或完善实施条件。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水工业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不断需求,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1.我国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分析
1.1我国的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基本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水工业管理政策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目前,所使用的水工业经济政策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综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收费制度及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收费制度等。
1.2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提出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令性的自来水水价的问题,由于自来水的水价不是按商品的价值规律制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来水的价格相当低,结果自来水公司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重大技术改造,导致城市缺水状况日趋严重,自来水公司多在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运营。
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已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就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排污收费的有偿使用和贷款豁免本身就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于我国当前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单位取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有很大,所以水工业经济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如排污收费大大低于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未引入市场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③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局限于在水工业管理系统的内部考虑,较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向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转换的角度来制定水工业政策。
④已行的经济政策本身需要重构或改革,尤其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违章超标罚款制度,在标准的制定、排污费的征收、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笔者认为,在当前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大潮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建立适合市场机制运行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以及综合的水工业经济核算制度等主要政策。
2.1水工业的价格政策
水工业是集产、供、销及回收于一体的行业,也是唯一对产品用过后进行回收的行业。自来水就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商品。因此,自来水的价格,就应该将“二重性”商品的特点包括进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制定。这样,水价除水资源价格外,不仅要把自来水公司以及水厂等一切设施的修建经营、折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在内,同时必须把所有废水的收集、回收以及最后排放等全部设施的相应费用也应包括在内。
而且我国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渐把水资源直接投放市场,根据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水资源成本,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水资源价格体系。
建议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有:
①根据全成本费用确定水价格,对那些明显不利于水工业持续发展的产品征收附加税,使这些产品准确反映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水工业成本。
②根据地区和质量差异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
③在国家或企业制定水资源的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④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居民)的不利经济影响。
2.2水工业的税收政策
在完善水价格体系的同时,对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征收一种税收。目前,正值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工业税收体系。建议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建立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近期可以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
②对于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
③对于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税收或减免优惠。
2.3水工业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水源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为了持续发展水工业,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放水工业生产过程中。建议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国家水工业基金或国家水工业投资公司,在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中设立国家水工业专项贷款基金。
②国家也可以通过中长期债券,筹集大型水工业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国家应对水工业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等实行优惠政策。
③全面推行水工业投资有偿使用,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等。地方水工业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包括中长期债券、股票或利用外资等。
④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如把水工业尽早推向市场,对水工业工程实行招标承包,推行自来水厂、污水厂的企业化经营。
2.4基于市场的水工业刺激政策
在建立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微观层次的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与其相配套,以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除去前面提到的排污收费和水工业税收政策外,在我国还可以实行以下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
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或规范,在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该项制度需要与现行的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和集中控制等政策相协调。
水工业的保险制度:条件成熟时建立水工业保险制度,解决由于无过失污染事件引起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污染的经济责任问题。
2.5水工业与经济核算制度
水工业经济与水资源核算对于确定真实的国民财富价格,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正确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经济增长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建立该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