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课程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

篇1

研究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方法的工作目的就是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现状,让每个学生都能边学、边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根据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特点,地理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方法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初中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对某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实施,探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兴趣是初中生学好地理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可以说,初中生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地理的。现实中有一大部分初中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有兴趣到基本无兴趣的学习过程。

从我对学生学习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初中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远远低于其他课程,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教材的编排不适当,加之地理教师素质不高和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在有限的对地理课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中,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倾向于异国风光与地理现象等方面。

二、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的研究

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绝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的地理故事和地理人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来看,被调查的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因人而异。初中生对具体的地理数据难以记忆或记忆的准确度不高,常常会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地理课程的作用性认知程度不高,对某些地理内容难以理解,但对地理人物的认知比较深。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初中生难以认知的地理对象,均属于抽象思维范畴内的知识,因此,加强初中生理性认知程度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性特点影响的研究

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个人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知道,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地理知识可以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小因人而异。

通过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以下几点影响。第一,各国地理的大轮廓和各个地域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学生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和事物的方法,了解地理的多样化和地理现象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地理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第四,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这主要是靠学生自觉地阅读地理教科书和理解地理知识后,对人生观产生的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的影响,教师均认为,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初中生地理思维特点与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

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记忆为主。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对其学习方法有一定影响,但思维特点对学习方法的影响不是唯一的、绝对的,还有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加以解决。

首先,对初中地理教学要有理念上的更新,因为目前对于初中阶段教学的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必须采用行动导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也就是提倡地理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合作共事,如何与他人配合,通过小组分配工作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使用一些文字、影像、用PPT做学习展示等,用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留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从多层面、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再次,课堂作业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法宝,所以,课堂作业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是否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课堂作业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加强课堂控制力,真正将行动导向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

五、中学期望的地理课程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62-02[ZW(N]

[作者简介]唐新凤(1973―),女,安徽宣城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和深入。然而,高中不管是教材内容的深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方法,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之初、高中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衔接问题由此出现。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点

对比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初、高中地理课程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原理应用”,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必要性,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气候的教学,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下:

1.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温、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能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2.学科思想和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成因分析法。

3.其他: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气候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介绍,只要求学生能读懂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使初中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地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形成原因,进而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有关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确立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托。

气候的教学首先要把握初、高中地理的具体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现有的有关气候方面的基础做客观评判,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并确定教学衔接的起点。这是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初中地理中只是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了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并归纳它们的特点,能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高中地理则要求以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运用、拓展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知识“脚手架”式的衔接:(1)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其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气温分布特点做成因分析;(2)让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其特点,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解释其形成原因;(3)让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过渡到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成因;(4)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分布的成因;(5)让学生回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6)通过某一案例,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教师要树立衔接教学的意识

衔接教学意识是指地理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出发,整体把握地理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的引领,也就是通过地理课程专家的讲座从理论上引领地理教师的衔接教学意识。地理教师通过理论引领所形成的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场域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从而使他们用已经掌握的衔接教学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积极的互动,最终确立起衔接教学意识。

(二)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地理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所谓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教学及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切实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依据,以保证地理教学的连续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目前地理衔接教学一直为地理教师和教育理论专家所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树立衔接教学意识,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衔接教学工作,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被中学地理教师当做一项常态工作并始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篇4

初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复杂的地理现象、

地理环境、地理原理使得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地理教师必须结合课本知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彰显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地理课程兴趣培养教学做出初步尝试与探讨。

1.善用生动语言,激发地理兴趣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语言来进行导学或讲解,将理论色彩浓厚的地理知识描述得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诗词歌赋、谜语、成语等文采飞扬、简洁生动、趣味十足的语言,营造出轻松、活泼、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例如,讲解自然地理中的长江、黄河时,可以引用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描述长江与黄河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还可以编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青藏川滇渝湘鄂,赣皖苏沪入东洋……”,以便于学生记忆。这些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科学客观地反映了自然地理中的现象和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抓住地理中相互联系的规律特点,引用民歌、民谣等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例如,讲到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师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西北地区早晚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形象且直观,最能引起学生的地理兴趣。

2.巧设问题疑惑,引发学习欲望

问题和疑惑往往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巧妙提问,设置悬疑,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去释疑解惑。

其一,在情境中融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比如,讲到人文地理中的“我国的工业区”时,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包括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地域分布和工业地带分布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补充教学。这样,设置问题时,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到学生可以想象、可以具体化的情境之中,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其二,结合社会热点设置疑惑、提出问题,将地理与实际有机结合,利用学生熟悉的话题,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又彰显地理学科的人文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自然地理环境时,与当前热门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结合,分析酸雨、沙漠化、臭氧空洞、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后果及如何预防和治理等。

3.鼓励知识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地理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地理现象、原理等知识进行摸索、探讨和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学“俄罗斯的工业区”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师:俄罗斯的工业区具体分布在哪?

生:莫斯科、西北、乌拉尔、西西伯利亚等。

师: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生: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师:俄罗斯工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生1:俄罗斯会继续发展重工业。

生2:俄罗斯会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扩展到海外。

师:俄罗斯与日本的工业区分布和发展有何异同?原因是?

生1:俄罗斯工业区主要分布在矿产丰富地带,日本分布在沿海地带。

生2: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两国的工业区分布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

这个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罗斯及日本工业布局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两国的地形特征、资源情况等,把地理知识融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兴趣教学也愈来愈成为中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是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正式接触系统地理知识的的第一阵地,因此,这也是学生形成更为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开展以学生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部分。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在方式上面主要是知识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特点上面主要是围绕地理课本当中的知识,然后以教师作为授课的核心,所有的学生在一个大班当中单向地接受地理教师的授课知识,学生主要是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为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了。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不仅仅是承载着对学生的地理知识的介绍,更多是培养出学生拥有和初中地理知识相关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了当前的初中地理课程必须走向改革。

只有改革之后的初中地理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使之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成为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和自然生态友好的人才。

二、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改革刍议

针对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笔者联系了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下的相关观点。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思路方面的革新

第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初中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地理课程其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的知识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地理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地理课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对类比归纳、感知和理性分析以及对于提出设想疑问等思维活动过程的培养。初中生在这个过程能够逐渐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于提升初中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是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第二方面,我们要联系实际生活去进行初中生的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材固然是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主要蓝本,但是我们要根据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现状,针对现实生活的实际发展趋势,对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接轨,进而让学生能够以地理科学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并且思考自己的生活,产生出对于地理知识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够拥有在实践当中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一些初步能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工具方面的革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当前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方式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教学工具方面,要尽可能地加入到一些新兴的工具,比如电子计算机或者多媒体工具等等。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于我们拓展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授深度,以及增强初中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热情等方面都是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第一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引入电子计算机进入到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当中。电子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处理丰富的地理知识材料,包括平面的地理知识材料,或者是立体的地理知识材料,在传统的静态地理知识材料的基础上面,可以加入动态的变化,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事物的变迁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的相关结构之间的科学联系。

这方面就要围绕当前的电子计算机的可控制性,让学生可以更为细致地观察到这些相关的地理知识材料,初中生可以通过这种过程的分解,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并且对于地理事物有着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更容易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比较浓厚的初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更为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当中。

第二方面,我们要注意电子计算机这种教学工具的一些教学使用原则。首先,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在初中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种根本方式,因此,要秉持着辅助的观点,不要让电子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材料喧宾夺主,进而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被完全的机械化。其次,要有选择性地使用电子计算机这种教学工具。比如我们要让学生接触一些相关的岩石标本的时候,可以直接携带岩石的标本,而不必一定要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多媒体方式的演示。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考s

(一)培养初中生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比较关键的一项学生的能力就是他们的地理知识记忆能力。这种记忆能力包含了认识记忆、维持记忆以及记忆的再现三个过程。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这方面可以结合当前我们的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可以通过更为丰富并且直观的教学材料,对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更为丰富的呈现,使得学生有着更为牢固的记忆基础。尤其要鼓励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因为这种地理知识基础是他们形成初中地理知识网络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石。

(二)培养初中生地理知识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一种加工的过程。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改革当中,要更加关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思维能力培养,这种思维并且引发思考的能力,是让初中生能够发现地理知识当中的相关疑问,并且自己找出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当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的引导,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介绍当初地理科学家的一些相关的思维逻辑框架,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且进行小组式讨论思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慢慢体会如何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出更好的地理知识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良.明德主编,《知识爆炸 高科技与知识经济》,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4月.

篇6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篇7

2.利用举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热情

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以一种灵活多样的举例模式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习欧洲各大地形体系中时,可以了解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形式,并且通过掌握国家的大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国家的自然、经济风土人情,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学生充满了解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列举世界各大地震板块和火山分布的知识点,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板块与火山分布的对比,找出各自特点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很快很容易就得出板块交界处就是火山和地震的密集区这一知识点。又如:在讲解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差异时,就可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过火焰山”的相关情节,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唐僧师徒千辛万苦要过的火焰山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吗?这样,在瞬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也会很愿意举手发言,教师再趁热打铁,引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地理情况与知识等,就可以很好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气温、气温带以及气候特征等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天气或者某一时间段内当地气候的变化等,为学生进行细致、详尽的讲解,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更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地理问题与现象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有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发挥自我思考的能力,促使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这就突出了新课改下要求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

篇8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同时要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

篇9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我们所讲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能够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等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等相关地理资源。

乡土教学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种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实践中,该种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发挥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通过对三贤故里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地名的变迁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展示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

2.通过一定的实例解释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比如,对于下吉镇名称变化的解释,使地理课与历史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教材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地理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

篇10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确定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深化地理课程改革应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

一、乡土地理素养的内涵

1.素养和乡土素养

素养是平时修养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方法、观念等。乡土主要指“家乡、故土”,是一个体现地理学区域性的小地域概念。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必学内容的乡土地理,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其区域范围作的规定是: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1]。乡土素养指从事乡土建设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2.地理素养和乡土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2]。

乡土地理素养是指在地理学习中积累的乡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所需的技能,获得的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智能,养成的乡土意识及乡土情感。并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乡土事物,用地理学的态度、方法解决乡土现实问题的内在涵养。

二、乡土地理素养的构成

1.乡土地理的知识与技能素养

是指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和从事乡土建设工作具备的各项技能。乡土文化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指乡土文化知识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部分,如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古建筑遗存等。图像技能、实验技能、实习技能等地理基本技能也是乡土建设工作中要求常用的技能。

初中地理课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1],就是对学生提出乡土地理的知识和技能素养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2.乡土地理的过程与方法素养

是指学生在经过乡土地理学习后需具备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经过调查了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 。通过对家乡野外考察和环境调查,学生认知身边乡土地理事物,形成正确的表象;再比较、抽象、概括信息,形成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其特征、规律等理性知识。

3.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这是课标中明确对学生提出的乡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要求。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指个人在家乡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地理态度和各种观念,包括学生正确人地观,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法制观念等。

三、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课标理念

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和对将从事地方建设终身有用的的知识莫过于乡土地理知识;注重实践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乡土地理学习评价可以观察和衡量学生参与乡土实践中的过程。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机联系的乡土地理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2.有助于地理课程的建设和整合

显性和隐性,必修和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地理课程都具有自身特点,共同承担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应加强各类地理课程建设和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现行的地理课程存在重显性、必修和国家地理课程而忽略隐性、选修和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等问题。乡土地理课程是新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和实施其它各种课程的教育功能。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地理课堂教学互补的地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生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大课堂中,以探究的方式获得乡土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才智和能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思想品质都大有益处。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素养要求,并且其特有的实践教育领域和教育方式为学生达成全面发展的素养提供可能。

4.有助于地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乡土地理知识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开发教学资源甚至编写教材;乡土地理素养教学实践和探究、区域性等特点,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此外,它还有助于地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乡土地理内容是地理教学科研选题的主要方向,探究式的乡土地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过程。可以在乡土区域建设地理课程研究基地,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 龙岩地理;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5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对乡土地理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习主动参与、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表明,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地理技能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贴近生活,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认识和管理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地方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系和责任,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而是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有效的支持力不高;在教学时间上,学校开发地方课程起步晚、开发条件不成熟,这就不外乎被挤占、挪用了,同时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难以保证地方课程计划;在教学评价上,更是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制度,往往只重视结果,而不考虑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包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将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进行教学衔接,把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初中地理作为乡土地理的基础,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乡土地理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龙岩地理教学的特点

龙岩地处闽、粤、赣边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处于24°23′N~26°02′N ,115°51′E~117°45′E之间,面积约1.91万平方千米,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之一。龙岩地理重点分析了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评价农、林、牧、渔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与龙岩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生活化,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和记忆,促进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龙岩地理与国标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以教学目标作为总指挥。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技能和方法,关心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也要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例如,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又如:“中国的人口”课标要求,与乡土地理课标要求“将家乡的人口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家乡人口数量和变化特点”相联系。在全国人口仍然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龙岩市却出现负增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龙岩市常住人口为255.95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268.43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24765人,增长﹣4.65%。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2.以教学内容作为整合点。新课程实施后,初中地理教材与龙岩地理教材相互之间必然有结合点,或许是互补的内容,或许是相似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将结合点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教学衔接的魅力。比如,在讲到聚落关于文化遗产时,与龙岩地理“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相关内容联系,教材中有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在教学中把“永定客家土楼——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再谈到保护时,从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桥(清),乱涂乱画来引申到文物的保护;讲解我国金属矿产分布时,可以结合龙岩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是品种多,储量大,其中上杭紫金山金铜共生矿储量居全省第一。总之,知识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由不同的知识结合点连接,教师要充分掌握衔接点、整合点,才能自如地穿梭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的网状结构中。

3.教学方法要多样。当前,地理课堂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同地理学科发展的矛盾不断深化,亟待进一步改进。通过将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教学衔接,也是地理教学方法新的尝试。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循序渐进,依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如讲到中国的河流时,向同学们分析连城龙川河,早期龙川河水位高,河水清澈,鱼虾成群。但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合理利用下,导致河里鱼虾几乎绝迹,水质浑浊,露出的河床堆满生活垃圾,夏天路过臭气熏天。以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周边的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油然而生的是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讲到农业,介绍闽西“干”,其中重点讲解连城地瓜干,把地方传统食品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保持原有特色,使地方特产挺进国内外市场。通过身边的事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激励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实现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的教学衔接,体现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就是要把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衔接”,既可以将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龙岩地理学习的知识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即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可以巩固和强化初中地理中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从龙岩气候入手:

(1)给出龙岩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见表1。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到龙岩市的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候特点。

5.教学评价要灵活。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量避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在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性评价中,教学评价应该灵活多样。首先,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除了任课老师,更应该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其次,评价方式也应该体现灵活性,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除了纸笔测验法外,教师还应该用其他方法来评价学生,如档案袋法、观察法等。把握教学评价灵活性原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化,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同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比如,让学生绘制中国政区图,标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和简称,比一比谁画得最为标准。又如,利用已知数据,结合所学的绘图方法,绘制龙岩市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见图1。

初中地理教学中衔接龙岩地理,以龙岩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内容,通过融合龙岩地理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延伸与提高,以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认识周边的生活环境,开阔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将地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实现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连广明,张建焱等.龙岩地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1.

[3]郑家国.浅谈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J].科学咨询,2012,(16).

篇12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不够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诙谐与幽默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要积极采用“互动教学”

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问:“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他们是否同意你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三、引入新课要新颖、有趣

目前,不少学校很不重视初中地理教学,导致初高中地理知识脱节,而且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