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篇1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通常分析中,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似乎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两者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但实际上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NI)等。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是指依赖什么要素,凭借什么手段并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振兴。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包含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经济效益、城市化程度、环境保护、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强调经济增长,同时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产技术,完善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内涵不仅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德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转变:一是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二是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并举转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应该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变化,更应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其鲜明特征是: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可持续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2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不能视为同一概念,但是经济发展显然包含了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也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总结起来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也讲求经济质量增长,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二者相互促进,又快、又好、又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持续,更有效。总而言之,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就无所谓经济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与高发展,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和令国人振奋的光辉成就。但高速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并且这次些问题十分明显和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举出桑,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次提出的目标更强调人均理念。从总量翻两番变为人均翻两番,既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又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这比实现小康难度更大。所以,十七大报告更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同时也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篇2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金融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Schumpter(1911)以及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将能加速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韩廷春(2001)利用全国的数据并使用了较为复杂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冉光和等(2006)认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无明显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周好文,钟永红(2004)认为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间的因果关系不一致,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为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扩大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本文依据东中西三大区域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199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的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信贷数量的扩张,而东部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三区域比较的经验分析

1、时间和数据的选取

在时间方面,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规范,尤其是西部大部分省份90年代初期证券方面数据薄弱,故本文选择1995作为起始时间,本文终止时间采用为2007年。另外,本文在回归分析时将采用取自然对数的方法平滑指数,1995-2007这个时间区间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完善程度和可信程度,本文采用各省区(自治区、直辖市)的年末统计数据。对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本文选取贷款类指标。对于证券市场,本文选取各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不但因为这个指标相对于上市公司数量能够有价格和数量的优势,而且相对于上市公司总股本能够动态体现上市公司市场影响能力的变化情况。对于保险市场,由于在2002年之前保险行业统计数据不考虑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因此本文为了数据的稳定行,统一采用《金融年鉴》上一贯沿用的保险费收入作为保险行业的衡量标志。

2、相关性分析

本文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对数多元回归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的三大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同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我国总GDP增长跟总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市场总市值呈正相关,尤其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相关程度非常高,分别达到0.954和0.945的程度,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保费收入相关程度也非常高,达到0.964,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金融行业的市场业务相关性。而股票市场跟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这跟我国证券市场是在20世纪末期建立并逐渐完善的有关。但是股票市场跟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在绝对程度上也较高,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健全有效的。

3、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对各解释变量进行估计,结果显示,1nF_loanit,1nF_feeit,1nF_mvit系数在不采用虚拟变量的时候分别是0.519,0.306,-0.023(模型1(EGLS,PSUV)),结果显著。说明在全国总体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增长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保费,而股票市场的指标是呈现负相关的,也就是说,股票总市值越高,对GDP增长是有拖累的。在模型2(OLS)中,采取的是东部的金融行业对全国GDP的影响分析,1nF_loanit?鄢D1,1nF_feeit?鄢D1,1nF_mvit?鄢D1三个指标的系数分别是0.136,-0.051和-0.150,可以看出,东部除了金融机构贷款对全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正的以外,其余两个指标都是负相关性,但是1nF_feeit?鄢D1指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保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有关。在模型2和模型3中采用地区三大金融行业对全国GDP的影响分析,因此对三个金融行业数据分别乘以各自的虚拟变量。在模型3(OLS)中,1nF_loanit?鄢D2,1nF_feeit?鄢D2,1nF_mvit?鄢D2三个指标的系数分别是-0.154,-0.007,0.026,但是结果都不是非常显著。由于在前两个模型中,区域保费收入对全国GDP的估计都不显著,所以,模型4(OLS)中,扣除区域保费收入变量,仅仅对区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股票市场总市值这两者与全国GDP增长情况进行估计,1nF_loanit?鄢D1,1nF_loanit?鄢D2,1nF_mvit?鄢D1,1nF_mvit?鄢D2系数分别是-0.059,-0.193,0.036,0.039,并且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这个结果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首先,一方面,在东、中、西部差异上,在金融机构在贷款使用效率上,西部仍然存在一定改进空间;另一方面,东部的金融机构贷款系数大于中部大于西部,从实证上验证了东部资金利用对GDP增长的效用是三个区域内最优的。中国东、中、西部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领先于中西部,其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中西部,市场机制在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已发挥明显作用,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西部由于在改革的进程中落后于东部,市场机制的建设还很不完善,投融资制度也不健全,贷款的使用效率较低。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非常关注西部的发展,投入增多,但这些投入多数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对生产性领域投入依然较少。西部的这种投资结构也决定了金融对经济作用速度较慢。

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尤其是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准入门槛较高,因此国内企业上市比例不高,因而,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不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此外,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国民对投资选择比较局限,股票市场虽然逐渐由市场主导,但跟政府相关政策(例如2007年5.30印花税的调整)、投机热度有关系,这就使得股票的总市值不能很好地反应GDP增长情况,甚至存在过度、或者不足反应企业实际价值。

三、有关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这一分析工具从区域的层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尤其是三大金融支柱行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影响。结果使我们得出的启示:首先,要注重区域间平衡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推进既有区域针对性、又能保持区域间协调的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显得尤其必要。制定金融政策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地区的层面上,否则容易使得东西部差距拉大。其次,要注重提高金融行业之间的平衡发展,由于我国各金融行业在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当前,加快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促使各个金融行业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优秀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使我国各个金融行业走上和谐、共同发展的道路。最后,金融效率提升比金融规模扩张更加有助于经济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中部区市金融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能很好适应经济需要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Shaw、Edward:Fina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3] 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

[4] 崔光庆、王景武: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理论与经验解释[J].金融研究,2006(6).

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能够正确把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起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不仅关乎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流派

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算起,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这场长期论争中,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一是货币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二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对这两种作用机制的不同理解,大体上可以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流派分为金融无关论、金融促进论和金融从属论三种写作论文。

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论。古典经济学家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货币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在此基础上,萨伊提出货币中性论,强调货币数量的改变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等比例的上升或下降,对生产供给、实际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不过是经济运行的剂。使得商品交换更加容易和顺畅,而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短期内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产量和物价;但从长期看,产出量是由劳动、资本和技术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决定物价水平。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动能够影响短期真实变量。从长期看,由于货币政策是可预期的,货币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化,而对真实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尽管理性预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货币面纱”论,但仍坚信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有关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慎重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进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状态下,货币才是中性的。熊彼特则从信用创造的视角突出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而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总量分析,把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理论中得到重视,并凸显成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1969年,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戈德史密斯指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为资金转移到最佳的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分析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起来,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之后,卡普尔等人把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金融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强调,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金融从属于经济增长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琼·罗宾逊反对熊彼特关于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强调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多恩布什认为,金融储蓄与真实利率并不相关。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不同视角

在Shumpeter(1969)、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做出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后来的研究(包括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或通过证明两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存在性、或通过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因果方向、或通过研究两变量间的传导机制,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近年来,国外学者DemirgucKunt&Levine(1996),Thakor(1996),Levine(1997)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有建树;而许多国内学者也基于中国数据、利用不同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检验。

综述以上研究,学者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间的相关度和因果方向具有不同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视角:第一种视角是“供给拉动性”(supply—leading)观点,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根据这种观点,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渠道有:(1)通过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并依次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Goldsmith,1969);(2)通过提高储蓄率进而带动投资率(McKinnon,1973;Shaw,1973)。换句话说,通过增加储蓄规模和改进投资效率,金融发展将拉动更高的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得到了相关大量实证研究的证明(如Bencivenga&Smith.1991;Greenwood&Jovanovic,1990;Thakor,1996);第二种视角由Robinson(1952)最先提出,即金融发展“追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引致性”(demand—following)观点。该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的扩张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产业的发展,对这种观点的实证支持可参见近年来的一些相关文献(Demetrides&Hussein,1996;Friedman&Schwartz.1963;Ireland,1994);第三种视角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是互为因果的,即金融发展和

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联系(Demetrides&Hussein,1996;Greenwood&Smith,1997);第四种视角则缘于Lucas(1988),他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经济学家常常过度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

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

众多理论分析与计量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甚至有些指标还呈现负面影响;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落后的金融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互为促进的关系体现在我国对金融体制所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经济绩效,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对我国金融的深化也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间因果关系也存在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从侧面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相对于同期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匹配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及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考察其深层原因仍在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现行的金融体制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带来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加入WTO后的外来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和银行对融资机制做出新的调整。改善目前的落后的金融发展局面,一方面要努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让企业更多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改善融资机制,消除“所有制歧视”,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发掘债券市场的潜力,为直接融资提供更大空间,并且积极推进非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发展,促成金融机构的合理竞争。有理由相信,加快金融深化和金融体系改革必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篇4

最早进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从银行出现开始,研究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把金融作为促进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影响到部门国家经济增长的现象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这个阶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别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专著中提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实现资金的顺利流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资金,提供社会经济增长。帕特里克(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提出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个金融问题,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奠定金融理论发展理论基础的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采用8个指标来度量金融规模和结构,对35个国家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可以以麦金农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即“麦金农—肖模型”。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二元结构存在,金融管制严重,导致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资金,抑制了经济增长。肖认为健全的金融发展和良好的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互相促进作用,使金融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提出后,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八十年代,从投资数量、质量等方面对金融抑制和深化论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受到利率和收益影响,导致资金无法顺畅流向投资领域,无法有效配置,所以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九十年代后进入了第二阶段,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和作用,规范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解释,得出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内生化的机制作用,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内生增长论,深化了金融发展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国民产量或潜在实际GNP的扩展。(萨缪尔森,1992)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国民收入的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经济学鼻祖斯密,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劳动数量和劳动效率。

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储蓄率成正向关系,和资本与产出比成反比关系,资本是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但该模型基于储蓄率和资本与产出比不变的假设,存在缺陷,麦金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储蓄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同时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没有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围绕索洛模型缺陷,经济学家开始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因素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以卢卡斯和多马为代表,卢卡斯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封闭性,同时认为技术进步至少部分是是内生的,多马提出了以规模报酬在外部性和生产中是递增的,而在新知识创新中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为假设前提的内生技术创新模型。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促进交易的工具,对生产和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计量统计中的相关性仅仅是金融对经济的反映和体现而已。经济学家托宾和熊彼特从货币功能角度认为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响社会储蓄增加资本,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原因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相对应和匹配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发展。麦金龙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等行为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国内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结论与国外研究也大体相同。当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全球和国家级别的层面,基于省内级别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论证.而较少关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所以其作用机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分析内在作用机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增长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金融机构可以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帮助金融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金融市场帮助资金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单位,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统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特点,金融市场的机构和制度可以以其专业化和严格的审查帮助储户分散和降低风险,增加储蓄,同时帮助投资者提供长期流动性使企业获得资金,高效促进社会资金流向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增长。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费用,金融市场会在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交易工具创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参与,金融制度加强了对公司的监督和监管,避免了委托风险和道德风险,改善公司治理,促进资本更快积累和长期增长,最终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统通过上述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加储蓄、创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了社会分工,金融便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经济不发达阶段,社会分工水平不高,阻碍了金融的发展。经济增长促使社会分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财富增加,商品价格下降,增加居民储蓄,同时,专业化水平提高增加了商品交易数量、交易种类和交易方式,要求相应的金融服务。经济增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要求相对应的金融发展。(作者单位:1.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