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9-0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在上课之前都该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澎湃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染下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学生已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转变观念,不确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朋友,与其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相对的平等,才能相互沟通,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1 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将大脑吸收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学生坚持主动探索的精神,积极的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
2.2 求解性阅读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3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引导的情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通过情景的引入让学生去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一个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通过情景的导入,让生活小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3.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3.1 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3.2 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3 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4.促进教学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2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54-02 收稿日期:2012-01-20
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涵,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当前实施教学的要求。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缺失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精神内涵,人们养成具有公正、文明、健康、和谐等的信念,努力承担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人类社会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则会陷入到不讲诚信,尔虞我诈的境地,传统的忠、孝、诚、义等优良精神传统将不复存在,社会将陷入混乱。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除了让学生识记语言符号外,主要的是要在教育中传递某种人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性来源于语文教育过程中这种精神的传递。
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灌输式,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内容,再加上很多小学学生人数多,老师少,忽视了依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教育的情况,使学生缺失了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同时,在功利化的影响下,教师们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从死记硬背到层层剥皮式的语句分析,再到组词造句的填鸭训练,这些方式偏重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放弃了作品中应当存在的精神感染,致使语文课程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传递功能流失,弱化了语文教育的积累和精神感悟的培养,使得语文教育的功能不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存在缺陷。
当前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新的基本理念,要求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当前西部农村小学学生家庭人文教育存在缺陷
在传统的儿童人文精神的感染和教育中,家庭教育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最近三十年来,西部农村儿童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离家到沿海城市打工,孩子都留在家里,现在把这些儿童叫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情感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又得不到弥补,所以这些孩子们的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否则,这些问题孩子长大成人后如何能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将成问题。
目前,这些“留守儿童”在家里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家庭教育。虽然隔代教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偏远山区,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教育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其余的则很难做到,又何谈承担家庭教育。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这些“留守儿童”会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将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父母长期外出,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同时,由于长期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情感上就产生了对他们的依赖,于是就会出现这些儿童成年后只对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负责,而对于父母来说,有与无都没有多大的感受。传统的养子防老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这种打击并非在于将来子女不给父母吃喝住,而是缺少对父母情感上的照顾。
三、发挥小学语文人文教学的优势,弥补当前西部农村儿童教育的不足
教师在面对“留守儿童”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具有神奇魅力的故事、真实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活细节、充满感染力和活力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审美价值的生活图景和画面,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欣赏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感受中认识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动者,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用所谓的“对与错”来进行批评,而是以引导或启发的方式来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纠正。现在的家庭中小孩少,大人多,因此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过多受到大人们的关注,使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或动作都会得到大人们的评判,因而在学校如果老师仍然用评判的方式来实施教育,则会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转而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抵触和对抗。我们要转变以往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方式,发现并运用与时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应对这些特殊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让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案例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案例描述:《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阅读留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