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9-0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在上课之前都该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澎湃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染下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学生已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转变观念,不确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朋友,与其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相对的平等,才能相互沟通,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1 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将大脑吸收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学生坚持主动探索的精神,积极的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

2.2 求解性阅读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3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引导的情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通过情景的引入让学生去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一个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通过情景的导入,让生活小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3.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3.1 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3.2 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3 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4.促进教学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2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54-02 收稿日期:2012-01-20

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涵,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当前实施教学的要求。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缺失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精神内涵,人们养成具有公正、文明、健康、和谐等的信念,努力承担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人类社会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则会陷入到不讲诚信,尔虞我诈的境地,传统的忠、孝、诚、义等优良精神传统将不复存在,社会将陷入混乱。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除了让学生识记语言符号外,主要的是要在教育中传递某种人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性来源于语文教育过程中这种精神的传递。

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灌输式,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内容,再加上很多小学学生人数多,老师少,忽视了依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教育的情况,使学生缺失了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同时,在功利化的影响下,教师们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从死记硬背到层层剥皮式的语句分析,再到组词造句的填鸭训练,这些方式偏重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放弃了作品中应当存在的精神感染,致使语文课程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传递功能流失,弱化了语文教育的积累和精神感悟的培养,使得语文教育的功能不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存在缺陷。

当前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新的基本理念,要求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当前西部农村小学学生家庭人文教育存在缺陷

在传统的儿童人文精神的感染和教育中,家庭教育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最近三十年来,西部农村儿童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离家到沿海城市打工,孩子都留在家里,现在把这些儿童叫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情感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又得不到弥补,所以这些孩子们的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否则,这些问题孩子长大成人后如何能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将成问题。

目前,这些“留守儿童”在家里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家庭教育。虽然隔代教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偏远山区,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教育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其余的则很难做到,又何谈承担家庭教育。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这些“留守儿童”会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将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父母长期外出,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同时,由于长期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情感上就产生了对他们的依赖,于是就会出现这些儿童成年后只对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负责,而对于父母来说,有与无都没有多大的感受。传统的养子防老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这种打击并非在于将来子女不给父母吃喝住,而是缺少对父母情感上的照顾。

三、发挥小学语文人文教学的优势,弥补当前西部农村儿童教育的不足

教师在面对“留守儿童”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具有神奇魅力的故事、真实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活细节、充满感染力和活力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审美价值的生活图景和画面,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欣赏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感受中认识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动者,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用所谓的“对与错”来进行批评,而是以引导或启发的方式来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纠正。现在的家庭中小孩少,大人多,因此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过多受到大人们的关注,使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或动作都会得到大人们的评判,因而在学校如果老师仍然用评判的方式来实施教育,则会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转而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抵触和对抗。我们要转变以往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方式,发现并运用与时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应对这些特殊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篇4

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让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案例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案例描述:《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阅读留下证据

篇5

一、创感时代(Conceptual Age)

21世纪,社会经历了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而今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创感时代(Conceptual Age),一个更重视创新和感性认知的时代。所谓创感时代,就是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思考,进行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化的创意思维方式,是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创感时代”。创感时代以“六感”为主要特征,即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和探寻意义(意义感Meaning)。以上六感是Pink在其新书《全新思维》中提出的,我们将其引用过来实施到教学中,以利于教育的新发展,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正如我们经常会思考其它方面的内容,创感时代同样也会存在N感,文中,笔者将会探讨创感时代下责任感的培养。

二、责任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1.责任感的涵义

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上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就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特别是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心,《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自觉的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英语词典对责任或责任心的阐释是:

(1)法律和道德上对他人利益的照顾;

(2)个人非强制性、非指导性的职责和行为特征;

(3)事故的责罚。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责任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管理者共同拥有的一种品质。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认真钻研教育教法的应用;学生应认真学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及让其独立选择的机会;而管理者,则应管理好学校的教学工作,给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场所和氛围。在创感时代下,责任感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

2.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与家庭教育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从刚开始说话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了,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我们人格健全的一个保证。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鉴于小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与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的可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图1显示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

1.与六感的结合

(1)与故事感的结合,

故事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给学生知识,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现在,故事感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种流行的教育方式。

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作用。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或是自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无论是故事讲述者还是聆听者,都会牵涉到主人公的一种表现或是某个事件。在听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被英雄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对自身责任的一个思考,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都有特定的思想,也都会想方设法的吸引聆听者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性,因此可以很好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例如《司马光砸缸》一文,即可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分析司马光的行为,引导小学生对类似事件的思考。

(2)与共情能力的结合

在Pink所著的《全新思维》中认为: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共情能力要求能够体验另一个人的感受。共情能力可以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使大家一起工作,使我们体会到别人的处境与想法。

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中一种做法是以真实的场景显示学生过失带来的后果,但是这种方法不容易实现,更多的时候,需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结合共情感,使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的过失或不小心带来的痛苦或是后果,从故事中引发他们对责任感的思考,即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可以体会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行为。

例如,要让孩子在学习中富有责任感,需要他们能够体会老师与家长的用心以及他们的期望,需要他们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了解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即可以通过分组活动,使一部分学生扮演教师与家长,另一部分学生继续做学生。如此,孩子们即可更好的理解家长与教师的做法,才能了解他们应有的责任,树立学习为自己的观念,明确自己在学校生活在学习中的责任。

2.培养责任感的其他方法

(1)给学生信任与尊重

责任感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对教师与家长来说,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不能靠各种强制手段。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意见,让学生自己作决定,并且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给予学生信任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激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

(2)融合于课堂教学中

鉴于我们讨论的是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就无法把责任感从这个大环境中分离出来,而必须考虑这一背景因素。所以对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引发出学生对责任感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故事性的渴望为主,

如《司马光砸缸》一课中,面对小伙伴失足落入大水缸的险情,司马光沉着机智,砸缸救人,多么令人敬佩;《》一课中,他为了战友,为了首长交给他的任务,毅然舍身炸碉堡,读来令人感动;《一位盲人的感谢信》中,一位盲人和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学生在雨中撑伞前进的这一幕让人回味无穷;《小珊迪》中这个穷孩子,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心里惦记的是自己可怜的弟弟和找给别人的4便士,他的悲惨遭遇和高尚品质催人泪下。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他们的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对他人的责任感。

(3)融于课后作业中,与家长共同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作业是一种必需品,小学生也不例外。同时,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课后作业足够的重视,意识到作业是他们的一种责任,引导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一起努力来进行培养。

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也是培养教师与家长的责任感,使他们可以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最好的发展与成长。

四、责任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责任感,作为一种人类的重要品质,在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学中的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创感时代的今天,自己负有的责任,不再是按照家长或是教师的要求去被动的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责任感主动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应开放到了课堂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应当如此。

1.责任感使小学语文教师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思想变化。

我们都知道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抑或是顽皮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爱与教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他们相当于拥有了一张张白纸,而这些白纸的未来则是由他们主要操控的。因此,教师自身责任感的进一步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拥有学习生活等的内驱力。

现在,很多孩子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责任感, 只知道家长要我学, 老师要我学, 不知道我学习是为什么;对同学没有责任感, 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对班集体没有责任感, 只顾个人利益, 不顾集体利益,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吗?能承担起建设祖田的重任吗?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感至关重要。

3.责任感与其它六感结合,可以培养新时代的创感精神。

在本文中,笔者已经从责任感与六感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责任感在创感时代的新应用,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应用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创感时代学生的创感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4.在小学教学中,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个人人格与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都非常关键,尤其是好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高尚的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师讲故事或是学生自己讲故事的过程,借故事从中引导学生对人格品质的思考。

五、结束语

责任感,在我们以往看来通常是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所在集体的责任,很少有人将责任感与教学中的另一主体――学生联系起来。但是,在创感时代的今天,责任感在教学中也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与教学有关的人员对教学的重视。随着创感时代对责任感的重视,笔者相信教育一定会越来越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体性。”人文性体现了一种理念,囊括了人类的文化、感情、思想的塑造;人文性还蕴含了文化所肯定的人性;人文性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启发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深入地思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传统目标加以关注的同时,应该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中,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今中外关于祖国、民族的文章,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伟人和名人的爱国故事,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奋斗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学生再阅读这篇《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情感与价值取向都自然勃发,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与西方比相对落后。美育能促进人的感性思维活跃,使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能通过调动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语文学科的语言艺术,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之美、人类心灵与创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灵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书写和表达美好的事物,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诠释和实现美的价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材还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为我们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台。例如小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应该在语文训练和讲授各环节中,进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中,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诚实、进取,主动学习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广博的题材,成为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性格等,能辩证分析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例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诵,有的学生阅读广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有利于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①感悟教材单元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学以组为主题,收录了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抒情、写景、叙事等描写。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美好、坚韧、尊严、意义、价值,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懂得对社会与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一组的《语文园地》中,教材安排了对生命的感悟与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对小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升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厚度。②感悟教材人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能靠讲大道理,应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人文精神体验。《慈母情深》是四年级语文课文,“母亲”为作者买书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为母亲买罐头的细节,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与儿子的懂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细节的分析,引领学生从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品读,联系父亲已经过世的背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对学生展开启发:你的母亲是如何为你的成长付出的?学生会将自己母亲日常的关爱与母子之间的爱心故事回忆起来,进行母爱的体会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你将如何做,才能回报母亲的一片深情呢?学生会展开思考与探讨,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自我拷问,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文情怀。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更善于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进行情感的抒发与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打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带到与教材适合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进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渗透。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等。例如诗歌都可以用音乐作为背景,《开国大典》《》《老人与海》等可以用电影创设情境。教师要注意让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人文目标实现有效互动,避免为了热闹而活动,应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篇7

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他们基本的语用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基于育人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树立生本教育理念,贯彻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都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肯定和展示,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学生生活,针对学生个性和基础,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塑造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例如,学习古诗《望洞庭》,教师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歌,让其结合注释自己来理解这首诗歌描绘的画面。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洞庭湖景象。学生想象各有特色,不仅能够描绘出具有性化的画面,而且在想象中真正进入画面,获得一种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结合这首诗歌用自己的画笔绘制出想象出来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心中洞庭湖:无风的湖面非常平静而又透彻,就像一面非常大的镜子;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远远望去绿水环绕中的水中君山就像白银盘里放着的一个青螺,非常美丽。学生感觉到一幅非常美丽的画,产生了强烈的“一睹芳容”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是让学生直接背诵这首诗,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让学生能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美的体验,增强感受美的能力。

二、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进行系统化教育指导

教授学生知识容易,培育学生健康成长较难。教师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锻炼其基本的解题能力,还要能够从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心理等方面对其做好长期引导,并且能够在教学中实施,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或者将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生基础和发展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指导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思想,慢慢提升他们的道德,逐步转变他们的性格,塑造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格。教师要关注教材知识,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解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根据教学安排,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发展,对上册教材进行全面把握,制订有效的指导方案。第一组教材所选的阅读文章都是关于自然的,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习得重要的生字和词语,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种育人思想,思考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对自然产生一种亲近感,激起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学会从自然中感受更多的色彩美、力量美,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三、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育人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开展更多的情境活动,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更多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他们的体验和经验,将各种知识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注重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感知生活道理、社会责任、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例如,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观看锄禾的视频,或者让学生直接到农田或农场参与农业生产。他们在实践中就会感知生产的不易,就能体会农民耕种的艰难、粮食生产的不易;能够体会生产劳动的艰难,并珍惜粮食、节约粮食;能够积极学习,将来更好地发明创造,减轻农民的劳动难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想和责任意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育人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知识能力传授与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相统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篇8

一、在教学中应用对话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将信息作为基础,通过语言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亲身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合作,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相互交换经验,从而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交往教学的形式,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少年闰土》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设计一个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你们有没有自己最好的朋友啊?这时学生肯定会非常积极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进行之后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先对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之后再给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展示出来,教师在最后的时候要进行一个总结,这样既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在对话的形式中,学生不仅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充分掌握,也加深了和同学、教师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且还缺少强烈的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鼓励和引导时,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交往中不断掌握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坐井观天》一课时,要想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实现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领着学生将文章朗读一遍,再让学生讲一讲通过朗读文章,对文章有什么样的了解?大概讲了什么?这时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讲授,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形式。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吵?学生会说他们在讨论天大还是天小,也有的学生可能是别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这时教师不要否定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理解问题得实质,再根据文章中的内容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会更加愿意学习和回答问题,并且还会自主的发现问题,向教师提问,不断充实自己,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

三、在教学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交往要靠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努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肯定对方、接受对方,充分体现教学交往的主体性、交往性和互惠性。而在教学交往中,主要是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不断的教学交往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麻雀》一课时,读过文章之后,教师会通过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情境,引申到母爱的伟大。由于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会问教师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教师肯定会特别惊讶,这是教师通常都会忽略的,而学生却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丰富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会更加的严谨。因此,早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呢够丰富教师的思想,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互惠互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合作性和活跃性的课堂,还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形式。并且还能提升学生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在交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提高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另外,现代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也就是说都是独生子女,很有可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教学交往形式,可以使学生进行配合协作,从而形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基础英语在中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随着科技发展及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密切,社会对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日益增长,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的教学就成了基础课中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结合我从事中职英语教学十几年的经历,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中职英语教学观:

1.面向全体学生,谋求学生的共同发展

树立“成人”重于“成才”的观念。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把心态放正,把眼光放远,。要关注学生全体,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努力通过教师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坚决反对单纯培养少数学生,只关注高职考试有希望的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们的培养上,而对于那些没有升学希望或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学生抛在一边,不闻不问,当成分母,看作陪衬。这样即使我们培养了一些优秀学生,但同时更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心.就是你特别关注的那些优秀生也不会认为你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完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甚至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对于在初中时就有过类似经历的中职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差生。一堂课的教学意图是否能顺利得以实现,与班里有多少“差生”密切相关,一个两个不碍大局,而十几个的话,课就无法顺利进行,但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十几个差生的存在并不是个别现象。为了以后的教学能正常进行,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兴趣,把难度降低。因此,要对差生给予特别“关照”,多提问,多鼓励,多监督。特别是提问时要讲究技巧,开始时只提问他们那些基本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并且应注意每节课都要照顾到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有一种并不比别人差的“成就感”,消除他们在初中时就形成的自卑感或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一种抓紧赶上,参与到竞争中来的积极心态。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对英语的想法,告诉他们得当的方法,鼓励他们从基础学起,有问题大胆的问老师,让差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有被重视的感觉,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他们会努力试着去学英语

2.全面研究教材,转换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作为中职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自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省编职高英语新教材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材每单元设计一个话题,共四课,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分别从单词,听说,语法,读写四个方面展开练习。我个人觉得这套教材很适合中职学生使用,在巩固基础英语的同时,又能应付常见的英语使用场景。教材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学途径倡导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为主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它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强调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很明显,这里所说的任务同传统意义上教师将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法中的教学任务突出的是教师的活动,而“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感知。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使用,它只是在语言学习的巩固阶段比较适用。我们谈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是强调教师将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任务型”教学途径为主,以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认识清楚,而不应盲目地去接受。

针对每一单元的不同任务,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既可以调整任务顺序,也可以对任务进行增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仔细分析每个班的学生。

3.开展多种活动,“四会”能力均衡发展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多练,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单元的听说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来讲问路、方位介词等。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具体任务,留出时间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查杂志,上网。新教材每单元四课,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绝不能因为考试不考或考的不突出而放弃或忽视某项能力的培养,如目前高职考试不考听力和口语,但绝不是说这两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弱化,相反,而应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加强各种能力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彻底扭转“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4.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自学能力

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的东西只能说打了一个基础,对社会需要来讲还远远不够,要想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要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要让学生有计划的背单词,并同时培养学生查词典的好习惯。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在学新内容前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逐步理解课文。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由学生来讲解,老师做适当的引导或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不再留思考题,学生自己就能发现文章中的知识点,课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虽然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生源差的难题,新教材的使用也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创新,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也会使学生们的素质得到很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非常强的艺术性的活动。当前,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开始日益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并且努力寻找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让学生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教师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如《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

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DD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篇11

1、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1.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1.3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的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如教《荷花》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篇12

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 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 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评价;从重视行为结果的评价发展到重视行为动机乃至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从偏向评价他人发展到评价自己;从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全面地进行评价。只要遵循评价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朗读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

(2)想象法。人的思维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在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3)表演法。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