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教育服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国际、国内大型出版机构几乎都有自己的数字出版发行平台,以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各大出版机构纷纷从单纯的产品提供商转型为信息服务商。外研社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出版市场领域和出书特色,建立了庞大的作者群,积淀了丰厚的特色化出版资源,拥有优质的内容资源,结合所服务的外语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特色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建立各个语种类别的特色数据库,把建立特色专业、特色课程数据库和内容资源的深度开发作为自身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依托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内容和优势产品,建设主动型数据库,为构建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为外语科研、基础和高等教育及社会终身教育提供以语言专业细分的教学、阅读、学术资源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外语数字化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前景广阔。网站在线业务可在三方面进行具体拓展:一是利用丰富的品牌内容资源吸引众多的外语学习者。网站上除了品牌培训和图书的内容、精品在线视频课程外,也有外语学习者原创的内容,同时还有培训与测试信息、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咨询与交流,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学术交流与咨询等频道和一些著名的外语学习博客。商业模式可以吸引外语培训机构、旅行社境外游项目、书店、文化公司在网上刊登广告,还可以发展为书店、外语培训机构提供网站功能设计并维护等服务。二是通过包括音频和视频的服务、个性化的外语学习方案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产品等各种个性化定制的创新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在各个外语学习环节的需要,增加外语学习产品的销量,也进一步巩固品牌。三是采用新技术,提高自身外语数字教育服务平台的搜索引擎敏感度。在数字化外语学习项目上不是仅仅将数字产品作为纸质书籍的补充,而是希望通过教学资源、专家平台、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网站建设提供在线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科研信息服务,把内容和技术有机结合,把培训、出版、数字化相结合,在不久的将来推广实施先进的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笔者认为,为了构建先进的互主体化外语教育服务模式,需要把教材、教务、教学设备等建设按照信息产品的规范统一要求,加强超大型外语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围绕外语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教材和在线学习产品开发、推进数字学术服务和大众出版的互联网阅读与移动阅读。只有源源不断、高质量地保障符合数字化产品及所要求的各种数字化服务,才能构建和不断发展完善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应积极开拓新资源,并对现有资源进行再改造,使其在信息化中增值。“同时还应做好自身特色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免为别人做嫁衣。”
宏观建设上,需要相关出版、教学、技术、科研部门建立协同平台,资源共享,合力开发,探索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通过专业化编辑部门提供内容和方案支持、教学部门提供人力和组织保障、技术和营销部门提供网络运营、科研部门保障持续发展,建设出版、培训、数字化相结合的互主体化外语教育服务综合体,是教育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规模化。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尤其是外语教学数字资源的开发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走具有一定规模用户和产品的发展之路,才能避免出现各自为战、重复开发、效益低下的局面,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益,确保软件的质量。二是系统化。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综合体是系统工程,要注重内容资源网络、外语学习者人际网络、物流网络的配套建设。这三个网络的互联互动与协同运行,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增量空间。这个服务综合体各部分的系统性很强,如外语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需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力量,逐步形成规范化开发、试用、修改、评审、、推广的工作体系。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保障跨媒体、跨平台的网络化协同运作。三是规范化。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综合体的建设,需要根据外语教育的实际需求,制订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科学规范,建立权威的教学软件评审机构,尤其应该把好网络学习软件的质量关。四是集约化。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织由学科内容专家、实际使用者、协同平台的组织者、软件的制作者等多方面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五是基地化。依托现有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一批网络学习软件资源开发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部门在资金和设备上予以重点支持,发展外语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基地内部和基地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用户自助互动机会,提高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效益。笔者认为,不是说采用了数字技术,运用了互联网模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了建构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从微观层次来看,构建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操作层面的模式构建上,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注意。例如:一是互主体化。这实际上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述内容的具体实现。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是一种互主体化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模式。因此,没有明确的互主体化教学法理念,数字教材开发、教学软件设计等资源建设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只会产生无意识的互动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有意识贯彻互主体化教学法理念,教材开发、软件设计等信息资源建设就会上一个档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就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互主体化网络教学模式之中,富媒体网络技术替代不了教师。先进的教学操作模式,应以“互主体发展”为基本思想,这是数字化课程环境下教与学的基本操作理念。教学活动应一改教师一统天下的格局,依据高度发展的互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之间平等而民主的对话、交流、商谈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不如说是学习伙伴、民主交流的对象。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模型化和数字化体现互主体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还是提分微课程、微课堂,甚至智能微课程都未能实现真正的互主体化教学。探索并创建数字化条件下的先进教学操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教育的网络媒介提供的教学活动的集成性和非线性、教学方式的可控性和交互性、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构师生互主体化的教学过程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结构。从目前来看,这个教学操作模式至少包括师生协商讨论共设学习情景、合作应用和创新、协同研究探索,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自主搜寻信息、小组合作学习等构件。二是全方位化。先进的教学操作模式,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过程,从测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到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等,从监控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到适时评估并反馈评估内容和合理的改进教学方式,从教学参与者的视听活动到不同方式的讨论乃至教学参与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不仅做到互动,而且做到全方位地为教学活动服务。三是多元化。积极探索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之中先进的外语教学服务模式,不必拘泥于某个或一两个教学操作模式。学习活动的目标要有具体性,目标不同,数字化操作模式实现各异。教学第一线广大教师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科学总结是构建多元化教学操作模式的孵化器。四是自助化。建构适合不同教学目标的操作模式,其本质在于互主体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各类教与学经验模式的积极总结,并付之信息技术程序化和网络化的实现分不开。先进的外语教学服务模式最终要实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指导教师等选项上提供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协作式教学服务,全方位提供网络自助化互主体教学服务。使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教学模式程序化是前提,网络自助化是结果,服务教学是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在言语能力等交际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才干上都得到共同提高的外语人才。
2.提高技能、增长智慧的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
互主体化教学法的应用、数字化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能够提高技能、增长智慧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先进的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工具型,还是复合型,抑或是创新思维型,都要求教育活动的互主体———学习者和教师的智力付出,都旨在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际训练提高学习活动参与者的技能,增长其智慧。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言语交际技能乃至社会交往能力,还是包括这些能力在内的整个主体能力构造,以及包括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实际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都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先进的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应该是一个有利于提高技能、增长智慧的人才培养体系。先进的互主体化外语数字教育服务模式,应该保障每一个教学活动参与者通过能动地感知和认知、理解和探索,把在共同活动中的所得和所悟内化进自身的主体结构。内化主要包括同化和调适两个过程。同化,能够调整和转换的只是主体的所得和所悟,可使其与当前的主体结构相匹配,从而直接将其纳入现有的主体结构,活动参与者获得增量的知识和思想、情感和体验;调适,能够通过调节自身主体结构与共同活动中的所得和所悟相适应,使主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同化与调适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需要创新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形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教学活动参与者在同化和调适过程中把所得和所悟内化的路径,运用全媒体手段强化参与者把所得和所悟内化进自身主体结构的期望值,借助相关心理学软件产品把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状况模型化,在各类网络实战训练活动中培养和提高技能,增长智慧。
一、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设计理念
共知、共建、共管、开放、共享。共知是共享的协作基础,共建是实现共享的重要途径,共管是共享的有效保障,开放是共享发挥效能的必要方式。共享理念是贯穿于共知、共建、共管、开放服务的主线,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图书馆追求社会核心价值的最终目标。
整合职业院校馆藏优质信息资源,提高区域内用户获取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满足用户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便于任何学习型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行任何求问,都能够便捷获得区域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职教资源。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的一种服务,应成为网站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1]。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体现风格独特、主题明快、人文底蕴深厚、界面友好、交互智能。
二、高职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与建设方案
主要立足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图书馆自行加大本校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建设力度,中文MARC机读标准、电子资源组织标准,通过Z39.50协议,在OPAC2.0系统环境下,对现有馆藏中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的各型职教资源、素材,以及专业群参考资源,进行甄选归类,加快各馆职教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数据挖掘与共享建设,注重数字化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系统化组织,并能友好地归集于区域性职教资源共享平台,使之集群管理。区域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三、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技术与应用功能
(一) 服务平台技术
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应用的GLIS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为例,馆际业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业务、数据共享、馆际互借服务,有效避免单点故障。Web Service是完全基于基于SOAP协议、XML、XSD的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能够兼容多个系统平台,在跨防火墙的通信,集成应用程序等方面有极大好处,是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的最好方式。
GLIS系统内建支持多馆、多媒体资源管理,易于实现区域图书馆各馆的数字化资源聚合存储和统一检索服务。使区域内有独立服务器的图书馆由原来的文献资料原保存单位,转换为一个为本地区提供知识服务的资源平台。对于资源有限的图书馆(如社区图书室)都可以一个独立图书馆的身份通过互连网委托高校馆或区域成员馆管理。
服务平台,采用B/S结构+J2EE结构[2],支持多种层面的负载均衡和系统级群集方案,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管理系统,打破区域限制和节省资金。使得可以使用互连网的地方都可以开展图书馆业务管理与馆际资源协作共享。有优势的馆可以成立数据资源保障中心。为本区域图书馆提供数据上传、下载服务,达到共建共享,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
全文检索技术,优化了Oracle关系检索、B-tree 索引检索等不足,更好地发挥了模糊搜索,关联搜索等方面的卓越性能。支持UTF-8 ,从根本上解决了多语言文献的原语种著录问题,解决了维、柯、哈文的字体显示与处理。
(二) 服务平台应用功能
在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领导关心下,馆际技术合作紧密,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技术部同仁发挥其优势,协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初步构建了以读者或身份认证数据库、知识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凸显七个应用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功能、科研资源共享功能、在线馆务管理功能、服务评价功能、书评交流功能、咨询功能、移动短信服务功能)的服务平台。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区域数字化职教资源数据共享中心,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空间,区域内图书馆加强技术协同、服务协同,解决本馆或馆际间数据异构、数据差异问题,并向网络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实现按需教育,提高他们对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效率、准确率需求。在服务平台的运用中,区域内协作馆加强平台实时交流系统的完善与应用。利用系统交流组件以及广泛应用的QQ、MSN等实时交流软件强化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交流职能发挥,从而促进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且充分地利用。
四、高职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改进的问题
当前信息源平台共享建设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和地域共享,基于不同查询需求确立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和体系结构,构建平台网络和技术框架,选择查询策略和查询算法。因此,种类繁多的共享平台模型在数据整合、接口对接、策略融合等方面制约了数字化资源构建模式和策略选择。检索和查询渠道形式繁琐,其整体无序化问题日显突出。读者对内容组织程度不高,知识关联程度低的信息资源,不得不使用不同系统的检索方法,在信息空间来回切换,针对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共享平台的跨库检索和查询系统效率低下,不利于已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效能的持久发功。
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能力和研发水平的局限性,是当前影响着在线学习型用户对教育教学课件、视音频资料等资源在线试看试听利用的客观因素。尤其是技术平台建设,对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的要求最为迫切。技术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平台的存储技术影响着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获取技术,而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在相互影响和渗透过程中,同时又促进了存储技术的发展,整合技术是为实现异构资源的整合和深层次资源的组织及开发应运而生的资源组织技术[3]。
区域图书馆馆际间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馆企合作方面,有待积极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在技术平台中,应用数据库技术、网格技术、嵌入式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与完善中深层次的、突出的问题,诸如:整合已存储的信息资源,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法的各种异构数据库纳入统一的检索平台,以便于读者高效地存取信息;化解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方面只重视形式和数量,忽视质量和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贡献率,等等问题。
增强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开放性、可靠性、广泛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是探讨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运行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
[1] 刘春年,黄弋芸.信息生态视域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 24-27.
[2] 胡昌平,张耀坤.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6) : 27-33.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貌,然而数字图书馆的议题,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大都还是注重在技术层面,而服务的面向,相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图书馆的类型为何,其传统功能都在保存人类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供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阅读休闲的功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数字图书馆的议题,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科技的层面,图书馆的功能应该借助新科技,加以发扬。和系统科技主导正好相反的另一个现实层面,就是读者服务的实施。目前的数字和虚拟环境,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实,实际上已超越传统图书馆中面对面咨询服务。
目前虽有少数图书馆积极培育虚拟参考服务人才,然而多停留在单一的科技使用,例如使用录影、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e-mail)等,也还只是少数图书馆的尝试。以上的现象,不论数字图书馆课程,可能偏重系统科技面,而忽略服务管理面;或图书馆服务课程,可能忽略科技发展,仍守在传统的服务型态。这些问题攸关未来图书信息人才的专业竞争力,值得转型中的图书信息学课程规划者审慎观察研究。
二、基于ICT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课程科目
Chu对美国图书信息学课程科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所谓网络时代之后,产生的“新课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清单中并没有。也有学者分析了图书信息学中的数字图书馆课程进度表,希望从指定阅读书单中,了解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否有所谓的核心知识。研究同样发现,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指定阅读书单中,没有核心书单,但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这个现象,其中有一种解释是,教学者每学期经常更新指定阅读书单,所以很难从中发现共同的书单。从课程进度表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进度表包含的模块单元有:模块一:概览、模块二:馆藏发展、模块三:数字物件、模块四:信息/知识组织、模块五:系统架构、模块六:空间、模块七:服务、模块八:典藏和保存、模块九:专案管理、模块十:教育和研究。这十个单元,如同传统图书信息学导论课,将所有导论的议题包含于其中,类似学门的知识领域介绍。
(二)书单主题
从阅读书单的主题加以分析来看,包括的议题有:馆藏数字化、数字出版、多媒体、媒体格式、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等;从阅读书单内容的数量来看,书单中数量最多是计划和管理,其次依次是系统架构(architecture)、馆藏发展、信息/知识组织、概览(150-200)、服务、保存、数字物件,空间和数字图书馆教育与研究最少。这一分析结果所显现的各主题的书单数量,在符合数字图馆发展历史中,偏重科技和系统架构。书单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乃要视图书信息专业对于数字服务议题的重视,是否与时俱进。
(三)课程教学
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方面,跨校、跨学科、远程教学也是一种趋势,例如维琴尼亚科技学院(Virginia Tech)电脑科学系Edward Fox教授,就和北卡罗莱纳图书信息学院Wildemuth教授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图书馆课程模块,希望该课程,无论从图书信息领域(LIS)或电脑科学(CS)毕业,都能够培训数字图书馆馆员,具备平衡的能力。该课程经过两个阶段审查测试,第一阶段为专家审查,第二阶段为实际营运测试、修正模块,并收集相关课程补充资料。而该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Fox教授领导的Virginia Tech数字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所发展的5S理论开发的数字课程。5S 包括串流(streams)、结构(structures)、空间(spaces)、情境(scenarios),和社群(societies)。串流是指各种媒体的整合表达;结构是指课程内容有目录、索引、超文件等组织;空间是指2D或3D的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另外要注意学习者了解的情境,以及学习社群的角色安排等。
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回避的,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显然这门课不应该是一门技术的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还在发展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了解。换而言之,除了系统、馆藏、服务、典藏、组织等议题之外,服务和管理层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应该要和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密切整合,例如版权协商、智财权管理、资料库、系统行政管理、人事和专案管理、可用和使用者服务、技术和结构后设资料等议题,也是数字图书馆教育课程之中需要涵盖的主题。由于数字图书馆同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视,有学者曾建议图书信息学领域(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划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和边界,研究了解图书信息学之外的数字图书馆其他的领域,例如电脑科学、医学信息学、数字人文学等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制订独特的课程内容。
(四)远程教学
至于远程图书馆服务会议方面,1982年开始,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举办“第一届远程校园图书馆服务”(First Off-Campus Library Services Conference,1982),以后陆续举办,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早期有时隔三年,有时隔一年。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和参与者,大都是大学中的远程教育和图书馆员,早期的会议内容大都是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评价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近几年来,信息传播科技改变了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促进数字学习发展,图书馆也极力追求创新的信息服务,期盼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信息服务,支援教育功能,因此近十年来该会议论文的议题及其分布状况,涉及远程离的图书信息服务项目,以及信息传播科技的需求和发展,便十分值得分析探究。
三、小结
目前对于图书馆各项借助ICT延伸的服务和管理面缺乏注重,事实上在虚拟参考服务方面,则需要ICT有关的技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分享平台、线上沟通等技能等。这些现象显示图书信息学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加强科技和图书信息服务的融合。本研究建议在有关图书信息服务的相关课程方面,能够重视ICT的应用,加强ICT延伸服务教学;而数字图书馆课程,能够从ICT系统面的焦点转移,不仅注重科技和系统设计,且能够全面关注ICT延伸出来的图书信息服务面和管理面,以使未来图书信息学,包括数字图书馆课程,能落实ICT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21-02
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专业资源库系统、课程资源共享,我们必须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云计算平台,搭建网络课程、视频在线、资源库、在线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样化云学习平台。主要面向学校师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管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培训;面向企业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人员相关技术的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培训和考试任务。同时,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要求,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多样化,培训考核标准化,社会共享、服务平台化,探索基于云平台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而在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无疑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云计算以其卓越的服务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可以按照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分成三类:IaaS(将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将平台作为服务)以及(SaaS)将软件作为服务。
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为教学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教育环境与信息资源。主要包招:各门课程课件,各种媒体素材,各类主题学习网站,教学视频,模拟演示动画等等。包括大、中、小学当前掀起的大规模的制作微课、慕课等资源。课堂实录,远程协同教学教研,虚拟社区专题在线辅导、测试。此外还包括各类工具如画图、文本编写,信息搜索工具,动画制作等实用工具。各类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招考系统、教育科研统计、规划课题管理、虚拟课堂,教学研究系统,远程学习平台视屏点播、家校通等各类教育应用软件及APP。根据云计算的服务层次,我们大致得出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模式对照图,如下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的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层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共享机制,使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借助于云计算平台,也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及时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模式主要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因此,我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部署可以采用混合云得部署方式。建设基于私有云的校内资源和服务应用,服务学校内部师生,保证一些资源的隐私性。打破传统的学校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模式,深化校际和校企合作,将数字化教育资源部署到公有云服务端,以免费或低收费租用的方式为其他学校或企业提供访问接口,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服务功能。
建设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式各类平台,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放共享,通过预约管理系统申请,可为区域内的学校提供与校内一致的学习、教学、实训、科研等服务。也可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科研活动或大数据商业数据分析等提供服务,并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区域内的学校都可通过互联网远程方式访问云服务端。如果有些院校短时间内还缺乏相应师资力量,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等体验真实的上课场景,从而实现师资的开放共享。
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创新研究:
当前,云计算平台下,数据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发展。根据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珠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从2015年11月份起开始大规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6月初,全市已完成111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月均活跃率达70%以上,使用情况良好。智慧校园是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学校特色管理、家校互联、评测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目的是让教育更可视化和数据化,驱动教育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和均衡化。由此可以看出,珠海市有关云计算的应用应该是走在前列,相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会给珠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带来极大的改变,给珠海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后面有关云平台应用的创新,以下为本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当前的一些云学习平台仅仅局限于学校之间、学校联合体的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比如广东省的“粤教云”以及各市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珠海市的“智慧校园”。虽然这些平台也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但还可以形成与各行业协会以及各大企业以及广大市民之间的大规模资源共享。当前,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也有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同时各大高校、职业学校都在推行的“行校企联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行校企联动,核心是工学交替,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云平台共享各项资源,由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给企业员工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企业也提供给我们各种实践资源,实践项目,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总之,通过云计算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极大的推动“行校企”联合,同时为广大学习新知识的市民提供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有基于商业数据分析的推送服务,我们的学习平台以及资源服务平台也应当有这样的推送服务,及时把握同学或老师的需求,及时推送。
3)手机应用APP开发及微信平台应用开发。当前手机学习知识也已经成为主流,校园WIFI全覆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课堂即使要求学生不能使用手机似乎也早就无济于事。因此,开发基于手机的APP已成为必然。当前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手机APP的产品,比如云班课。在这个APP上老师可以手机点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手机作答,也可以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同时,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资料,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
4)同时当前虚拟现实(VR)为当前技术热点,在云计算环境下,也使得虚拟课堂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宿舍,在家里即可以进行网上学习,感受更逼真的网上课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同步课堂。数字虚拟现实(VR)正在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也正在掀起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虚拟课堂的同时,我们可以加入如点名,提问问答,答题情况分析等内容。通过这种教育信息化得改革,能够让老师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5)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大量应用可以更好的处理高并发数,因为同时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用户进行访问和操作。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部署大量数据库来支撑,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解决这些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触屏智能手机几乎成了每个中职学生的标配,而移动互联网速度的加快以及上网资费的进一步下降,使得学生可以比较自由的浏览互联网的资讯、尽情探索需要的知识和进行网络社交活动。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急速增加,传统的课程资源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需求。
目前,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社交应用,微信公众服务功能在数字资源管理、信息传播及分享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使用简单,体验度好,本身具备自定义菜单,素材管理,推送信息,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还能通过接口开发更多的应用服务等。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运用于教学中,能解决教师在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环境分析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需要具备成熟的基础环境,其中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首先,政策的支持、微信的高用户基数高活跃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需求等构成软件环境。教育部在2012年就组织编制和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市在2016年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设定了目标,例如提升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
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信号的覆盖构成硬性条件。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 3G/4G 上网的比例为 88.8%,网民通过 Wi-Fi 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 91.8%[ ]。可见,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环境已经成熟,通过这种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均可得到释放,既有利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又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分析
1.使用门槛低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注册是免费的,通过几个步骤就能注册,如果是个人用户需要提供身份证的扫描件。因此,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在注册时如果选择注册订阅号类型的话,可以每天推送一条信息给用户,而注册成服务号类型的话则具有更好的交互性。一个免费帐号就已经基本集齐了最常用,最重要的功能,例如自定义菜单、群发信息、素材管理、用户管理等,方便用户直接使用。
2. 便捷性
相对于PC机而言,手机是用户随时都会携带在身上的工具,因此,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能够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借助微信在移动端的优势及用户使用习惯,能够为信息资源的传递带来很大的方便,例如,二维码功能使到微信用户只需通过扫一扫就能够完成关注公众号,打开文章等操作。
3. 丰富的媒体传播形式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支持网络常见的媒体格式,使得社交不再限于文本魇洌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甚至是位置等富媒体传播形式,用户可以十分方便地通过微信“朋友圈”、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将这些媒体对好友分享交流。
4.扩展性
为了使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用户使用到更灵活更强大的功能,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提供有开发者模式,提供公众平台开发的接口,让开发者通过编程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应用。所以,具备开发能力的第三方平台网站应运而生,我们通过把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口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就能实现微网站、微论坛、测验、投票、调查、报名等多项功能。一些好的第三方平台网站所开发出来的功能将会更人性化,用起来更方便。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
由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具备了上述优势,使其功能特性与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形成了高度契合。这主要体现为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关键字自动回复、信息推送(群发)、在线回复、素材(多媒体)支持和管理、实时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与第三方平台连接之后还能够扩展出微论坛、投票、测评、晒作业等功能。对比余胜泉教师对众多移动学习平台功能特点的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基本能够实现,当然,每个平台都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微信的高用户基数及高活跃度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足以说明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话将更容易习惯,和更受学习者欢迎。依据这种契合度,笔者开展微信教育公众服务平台设计的尝试。
1.设计思想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是一个平台,它本来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框架,不需要我们再对它进行开发就能够在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上使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利用平台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次,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也应该突出“微”的特点,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及资源应细小化,要做好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分割,具体可以以课程的知识点为划分原则[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学习时间灵活进行划分。
朝阳区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数字化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41所,基本实现了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三个主要业务需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覆盖,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德育管理、行政办公管理、资源平台四大类业务模块。数字化校园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达到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此外,数字化校园还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观、便捷地反映到管理者面前,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最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提升社会影响力。
随着朝阳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广大基层学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愿望普遍增强。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数字化校园的覆盖面,满足区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需求呢?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肖志良指出:“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将研究新技术、普及新应用、促进新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云服务模式在短期内,以低成本批量建设高水平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恰好符合当前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于2012年9月在区域内建成第一批23所具有区域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并整合改造了部分传统模式的数字校园系统,下一步将逐步向全区中小学校推广。
云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校园最大特点就是节省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在资金相同的情况下,云服务模式能够建设更多的数字化校园。朝阳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在原有19所数字校园基础上建成100所数字校园。根据预测,利用云服务数字校园平台将提前两年完成朝阳区‘十二五’规划中‘建设100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可节省资金3000万元。”肖志良这样告诉记者。同时,利用云服务数字校园可以大幅度减少应用系统对学校服务器等基础环境和管理人员的依赖,通过集中部署、集中管理与统一服务,大幅度提升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
云服务模式还有利于统一区域层面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标准和基础平台,科学、准确地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区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云服务模式对全面快速推进朝阳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技术保障,肖志良认为,数字化校园云服务模式不仅回应了当前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将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推向了新阶段。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推动朝阳教育信息化应用三大变革
“云计算”是指整合单个服务器剩余计算能力组成计算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需要的计算服务,用户只需要一台能够上网的设备,比如笔记本或者手机,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服务。这意味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求就像使用煤气、水电一样,实现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取用方便,费用低廉。云服务数字化校园也让朝阳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这种贴心关怀。
“在引进云服务之前,当我接到应用系统故障无法提供服务,影响到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电话时,必须半夜三更地来到学校机房,查找原因,保障应用系统正常工作。自从云技术引进之后,实现了信息化应用的云服务,当学校服务器停止服务后,可以在‘云’中找到相应的应用服务,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我终于能安心休息到天亮了。”陈经纶中学的一位网管教师如是说。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带动了基层学校的应用,也在信息化管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变革。
第一,对于数字化校园的使用者——学校来说,云服务数字化校园实现了以设备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变革。基层学校不再需要设备的购买、维护、更新换代等烦琐工作,显著降低了运维以及人力成本,成功突破了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学校除了应用,还是应用”。其创新开放的网络教学、管理架构,能更轻松地对教学环境进行管理,从而进行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教学,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更强劲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教育信息化的主管机构——信息网络中心来说,实现了功能从过去“行政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正在研究采取改革措施,来适应云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化工作。面对云技术的不断应用,肖志良认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要实现以下三个改变:(1)充分利用云服务,转变过去一切都靠自己开发的小生产队模式;(2)将本地资源转化为云服务,将原来仅仅为本校、本区域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成为更多师生提供服务的“云”资源;(3)构建“云—地”中介服务,即一方面充分利用“云服务”的软件和资源,另一方面为本地学校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圈,成为区域教育的“云计算教学资源中心”。
第三,对云服务数字化校园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来说,实现了从单向学习向互动学习的转变。教育资源建设也将充分体现“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云服务数字化校园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显著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任何位置和设备访问托管的桌面,上课不用固定在教室里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学校的桌面系统,完成作业或者考试,有效提高教学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有力推动区域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数字学校不仅面向学生提供服务,还面向学校、教师、家长,建立数字校园群、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学习、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家长沟通网络等交流学习渠道和平台。
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建立一套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将用户账号与学生学籍卡绑定。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籍号和密码,就可以访问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学习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名师同步课程,在虚拟课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共享资源。
通过整合北京市分布建设的各类应用,北京数字学校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相关技术,搭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易用的移动数字学校集成与应用平台,支持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的接入,为首都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一项随时随地、按需获取的资源与教学应用服务,使得数字学校的应用和服务更加高效、人性,更加贴近应用、贴近师生、贴近服务,与用户如影随形。
资源中心
北京数字学校的资源中心,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学习仓库,为全市中小学的教师提供数字化课程资源、交流、讨论、共享的平台。资源中心里庞大的数字图示资源和音视频课程资源,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涉及北京市100余万中小学生和教师,16个区县,1600所学校,35000间教室。
作为资源型门户,整体栏目设置紧紧围绕资源上传和分享学习,充分活用各级优秀学校及教师的优质资源,共有精品推荐、视频中心、课件中心、专题中心和试题中心五大栏目。同时,在每个栏目里再根据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进行分类和汇总,实现点播和直播观看功能。通过快捷的搜索功能,用户可以轻松地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并与其他用户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
学习中心
北京数字学校的学习中心,集成网络“教”、“学”、“资源”于一体,为教师、学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学习中心的课程点播,九个年级根据课程表统一安排滚动播出。学生可以根据年级、学科、知识点或网络点评分数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每周的课程表安排选择课程学习,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节省教师工作量和时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为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互动英语同步学习平台,中小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下进行英语学科朗读、听力、口语训练辅导及评测。通过朗读训练、课本对话、单词游戏、听说测试、学习记录与汇总等形式,使学生摆脱沉重、枯燥的作业任务,让家长更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孩子学习,让任课教师更科学、轻松地完成课程设计的改进工作。在上线初期,每个年级提供一本教材供体验试用。
校园生活
北京数字学校是一个真实的沟通社区,通过丰富的校园应用,为全市师生及家长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充分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通过立体关系模型的搭建,将全部用户分门别类,精确地管理和统计,支持多重身份、复合账号,使用用户名、手机号、邮箱地址等多种方式均可登录。在这个虚拟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及家长可以迅速了解校园内外发生的新鲜事、即将举办的各类活动及比赛,用户之间可以发送日志,展开评论,进行充分的交流、共享,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的每分每秒。
移动应用
北京数字学校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资源移动点播与推送服务,从小学到高中,涵盖各个学科。教师与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使用手机、笔记本还是个人电脑,都可以迅速连入北京数字学校,观看课程的视频资源,将校园课堂延伸到随时随地。
通过智能抽取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网易、新浪等教育门户资讯和学习资源,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个性化的资讯订阅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专家答疑、中考招考、高考招考、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并通过学习社区进行互动。
虚拟教研
平台上提供的即时通讯组件,允许师生两人或多人基于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音视频等多类信息,开展虚拟化教学及在线辅导,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或站内短信等功能,跨越时空,取得无时不在的联系,感受彼此真实的存在,从而提高了数字校园平台用户的活跃度、访问时间和用户黏度,提供全新的互动学习体验。
基于歌华有线的北京数字学校家庭应用服务介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205-02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其实这就是目前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本质,一个是网络化,一个是信息化。就目前看来,我国教学资源普遍存在于高等学校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由于先天的优势,有着丰富文献信息和教学资源。而数字化图书馆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大量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保存在服务器内,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资源。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教学信息资源要参与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化加工到网络上去,使得广大的师生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简单方便的获取知识,这就对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意义
图书馆就一般来说是辅助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但是我们国家开办高等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图书馆对高等院校非常重要,而在目前来看,传统的图书馆已经跟不上现代高等学校的需求。我们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能够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需要丰富的图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特别是最近几年某些高校的扩招,普通的图书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网络的发展迅速,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那么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就可以把已有的资源和未来将可能出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分享,让教育资源实现开放性,并且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且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被文字资源局限,它可以看视频、音频、图片等,也不被地理位置所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2.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采购和质量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资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资源是否可以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毫无止境的,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本是为了方便读者,我们不能够单单只是追求资源的数量而对质量毫不关心,没有合理的分类体系、编目控制如果资源的质量不好或者是信息资源是假的那么就会给资源的使用者带来麻烦,质量的劣质的教学资源会给利用者带来困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采购也非常的重要,因为数字信息资源有他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我们在购买的过程中应该需要什么就采购什么,传统的文献采购是一次性付款买断作者的版权,而数字信息资源的采购无法一次性买断作者的版权,而是采用连续性付款,所以在买版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字信息资源的连续性以及价格是否合理。
2.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复问题
就目前来说各个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不统一的,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各学校都是自己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就会出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复问题这样就会浪费存储空间,如果要避免这个问题各个高等学校就要有组织有协调的进行统一化,通过互联网实现联机编目和建库,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复。
2.3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技术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技术问题有两个,一个来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个来源于软件的应用,目前来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信息非常的庞大,一般的收集分类是不能满足的,要有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方法对网络上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鉴别筛选,然后把真实的信息严格的分类组织并且设计检索,方便读者的查询使用。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数字化加工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检索存储技术可以说是较为成熟,许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软件系统已经成型并且能够通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共通的,只要在一个高等院校做的成功就可以向其他高等学校推广,所以说各个图书馆应该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2.4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色问题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注意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学生对某类型书的需求量,例如某个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管理类的书出名,这就是特色,有特色就会有优势并且我们要保证在建设的过程中保证教学资源的专业性、权威性,这样就能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大作用。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目前走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非常的成功,我们也可以学习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只有有特色才会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库有强大的生命力,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他高校模仿不了,可以充分满足个性化和专业性非常强的使用者,这样就给教学提供了高层次的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在竞争激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服务
3.1 信息检索服务
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中,有传统的藏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检索,有了这种信息检索平台就可以让使用者在哪里都可以查到所需信息的存储地址以及所需信息的借阅情况,让使用者找书借书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3.2 远程共享服务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的得到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用户想要阅读数字化文献可以不用亲自去图书馆,而是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方式向该图书馆发出阅读请求那么图书馆即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请求以数字化的形式发给用户的邮箱以及其他阅读设备,这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远程共享,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方便了读者。
3.3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的原理其实是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引导读者、联机帮助和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帮助读者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时候碰到的问题,例如读者不能够准确的查找和利用信息,读者不会使用数据库,不了解数据库的检索,数字信息咨询服务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读者准确的查找利用信息,帮助读者使用数据库了解数据库。
3.4 电子阅览室服务
电子阅览室是服务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场所,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内部联网为在图书馆里阅读的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例如:电子报刊、电子书、网络数据库、电子邮件等等,但是这些信息服务大部分是收费的,只有少部分是免费的,利用电子阅览室服务可以为读者提供休息的地方,这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服务中使得读者更加的舒适。
4 总结
总的来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利用虚拟网络建立起来的能够管理信息并且共享信息的一种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服务可以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加大学生的阅读广度,以提高起阅读深度。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纳入现行的信息网络中,建立起强大的信息资源,做到真正的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付宁.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D].山西大学,2009.
[2] 胡献芳,史兆申,.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浅析[J]. 图书馆杂志,2003(10):56-5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2010-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立项专业教学资源库56个,有力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相关专业教学效益。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由生产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转移,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人才需求剧增,汽车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推动汽车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资源库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客观要求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统计资料显示,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和零部件供应均占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的20%左右,而50%-60%的利润产生在服务贸易领域。同时,通用、福特两大品牌的汽车信贷公司数据显示,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利润占到这两大集团全部利润的36%。
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未来十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近年来,不仅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停车服务、报废回收、汽车金融、消费信贷等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业态亦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据新华网2014年10月16日报道,汽车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产业利润的10%-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60%-70%的利润则是从服务中产生的。与此同时,根据公安部交管局2015年1月27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按照国际通例,每新增30辆汽车需新增1个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以此推算,2015年到2020年,我国需新增后市场服务人员153.33万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须建设一个即学即用、动态更新的汽车服务贸易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满足全国各职业院校在校生自主学习需要,也为更多“求教无门、求教无时”的从业人员和自主学习者提供机会,满足其学习、咨询、培训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需要。
二、资源库建设是实现本专业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2015年1月27日公布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亿,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按照国际通例,每新增30辆汽车需新增1个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以此推算,2015年到2020年,我国需要新增后市场服务人员153.33万人。中职、高职和本科按4:4:2进行核算,需求高职层次的人员约61.33万。这一现状决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汽车后市场急速发展,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汽车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各院校所处区域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有很大差异,且各院校专业建设基础不同、发展情况不一,专业教学资源从量到质均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需要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平台,推进本专业最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
三、资源库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针的现实选择
《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度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5号)明确提出,“优先支持国家鼓励类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资源库”。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服务领域人才需求剧增,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压力明显加大。但是,从已立项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构成看,对接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培训的只有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该专业教学资源库侧重为汽车后市场技术层面教学资源。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侧重汽车后市场的非技术层面,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重点培养具备汽车营销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电子商务、汽车定损理赔等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非技术层面建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互补,从而全面满足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自主学习需要,为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等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资源库建设指导方针,有效服务汽车产业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岗位成长的现实选择。
四、资源库建设是项目申报单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建设在线共享型数字化资源库项目,实现优质资源互补,形成资源集群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示范院校示范带动作用,有效缓解汽车服务领域因教学资源不足或不优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符、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同时,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快速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差距,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项目主持人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项目联合申报单位负责人(法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并建立前沿性、理论性、实务性、先进性的多元建设团队。聘请国内汽车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团队,为项目建设“掌舵”,确保目标实现和质量。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得到了行业和知名企业的支持,派出管理高层、技术专家加盟项目建设指导小组,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把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及资源质量。本项目由主持院校,联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组成项目建设团队。参与建设院校分布合理,所在地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参与院校办学和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建设院校项目组成员均为各院校本专业带头人,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工学结合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经验、深厚的本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二)管理保障
在《项目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教学资源标准与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阶段性目标工作制度和分阶段量化验收考核制度、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以及定期交流机制。同时,搭建资源库建设网络协同平台,增强项目团队及成员协同性、互动性和共享化。建设过程中,成立由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组成的监督小组,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监测,促进项目进度和质量。同时,主动接受教育部和财政部项目运行监控中心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要求,进行成果登记,产生的重要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建设单位,并保证资源内容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三)经费保障
经费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定期检查”的原则,确保资金的使用规范、合理。
(四)资源更新机制保障
建立由行业及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行业从业人员等四类人员组成的资源更新小组,不定期地对资源进行检查、指导、更新,以保证资源的生成性、高效性和时代性。资源库建设中,按照“资源为用”的理念,严格按照资源建设与更新标准,对子项目团队要求资源更新量不低于10%,并激励学习者参与资源建设,确保建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
五、结论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客观要求、实现本专业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针的现实选择、是项目申报单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峰.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与研究[J]. 电子商务,2015(1): 89-9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95-04
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有效利用与技能性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国家和社会投入高职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现有高职教育资源通过调整、组合、优化,以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利用方面的需求,利用元数据和Alchemi网格中间件管理高职教育资源,让使用者通过访问入口透明地访问原始系统的数据资源。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既保持了数据资源的一致性,又提供了良好的可扩展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资源的投入成本。
一、相关技术分析
1.高职教育资源
高职教育资源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范畴,是高职教育机构所拥有的使用于高职教育事业,提高受教育者人力资本或价值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按资源的存在形式,高职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显性资源(或有形资源),也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隐性资源(或无形资源)。按资源的性质,高职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在资源。硬件资源指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设备、工具、场所等。软件资源指以信息、知识、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资源。潜在资源指对教育的实施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与条件,包括人、经费、社会环境等。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数字化,而且覆盖众多媒介形式,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应用,它们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以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种技术方法相互链接和重组。因此,本文研究的高职教育资源主要指以信息、知识、数据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形式。
对教育资源的描述涉及资源内容、资源使用对象、资源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求、资源使用的技术与过程要求。利用元数据对教育资源进行计算机可识别的描述,屏蔽各种教育资源的复杂性,方便资源使用者通过智能搜寻、利用、选择和集成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实现对各种分布式教育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元数据及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信息的信息”。形象地说,它描述的是一种结构化的摘要形式的信息。元数据描述教育资源(数据对象)的数据特征和属性。元数据是将教育资源的内容、适用对象、获取路径和使用目的等相关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形成的数据,同时提供对象的数据描述框架,形成统一的体系结构和模型,从而在不需要浏览资源的情况下,就能了解资源的内容和用途。使用元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发现、有效查找、一体化组织和高效管理。元数据是有效描述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发现、交流和共享的基础。
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有IEEE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DCED(都柏林核心教育元数据)、IMS(教学管理系统元数据)和ADL/SCORM(高级分布式学习/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等。各国又以相关元数据标准为基础扩充或修改,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元数据标准,如美国教育资源网关、加拿大核心学习资源元数据等。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与创建,形成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 CELTS基于LOM(学习对象元数据)开发,是专业的教育资源描述工具,对资源属性的描述详尽、细致,便于实现资源目录的简化设计和操作,容易掌握和使用。该规范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能满足不同需求。便于与其他基于LOM或CELTS开发的平台实现互操作,在国内应用广泛。
3.高职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结合高职教育资源的特点,以CELTS为基础制定高职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规范对CELTS做了进一步细化,并加入了一些与资源属性相关的扩展元素,以操作简便化、应用广泛化和最大限度满足不同需求为目标,实现资源属性结构的一致性,确保资源开发、资源检索的规范性与开放性,并对资源目录信息统一存放、集中检索,为分布式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元数据来源。
设计具体的教育资源元数据包括Title(资源名称)、Creator
(资源作者)、Publisher(开关资源的唯一标志)、Category(资源类别)、Format(资源格式)、Size(资源文件存储容量大小)、Keywords(资源的关键字)、SourceAddress(资源服务的实际地址URL)、Status(资源状态)等必需的数据元素。另外,Education(教育信息,包含讲授、作业、讨论、实验、评价、课外扩展、管理等)、Coverage(覆盖范围)、Language(资源的语言类型)、Right(资源的使用权限)、Cost(资源的使用费用)、Description(资源的描述)、Review(资源的评价)为非必需的数据元素。
课程多媒体资源用XML语言描述如下:
网格计算
李**
李**
计算机
课堂讲授
PPT
8MB
OGSA,Grid
219.230.159.230
中文
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4.元数据与教育资源数据关系
对原数据进行抽样、整理,丢弃一些不必要的数据,保留一些必要数据,使在原数据基础上衍生的数据在人们的处理能力范围内,这种衍生出的数据称为元数据。在衍生过程中,采取元数据功能单一化的方法,使元数据在功能上分离,同一数据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功能单一的元数据,元数据的组成和结构服务于单一功能。由于元数据功能的单一化,元数据内部包含的基本数据元素、数据的结构关系和数据的表达形式变得简
单。一条元数据记录由一组属性或元素组成,这些属性或元素对于所描述的教育资源是必需的。元数据有助于查找和描述教育资源,促进和改善对教育资源的检索、管理和利用。这样,把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元数据的操作,又通过数据与元数据的联系,影响对数据的操作,从而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使用元数据对教育资源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有利于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传播。
高职教育资源可以抽象为多个数据集。数据集是具有相同主题的数据(信息)的集合,它可以是一个主题鲜明的数据库,或是某个数据库中的几张表,或是几个数据库的集合等。把数据集作为描述高职教育资源的基本单位,每个数据集可以向外部提供针对数据集的访问和维护方式。
元数据描述了高职教育资源的一切信息。考虑到高职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分布性,元数据能够为资源整合提供一个实际的同构的资源环境。元数据服务主要是起到数据库的作用,在这个数据库中,教育资源传播和其元数据描述内容。元数据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教育资源。元数据通过开放链接技术(OpenURL),在不同教育资源之间建立元数据级的链接,方便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5.Alehemi网格中间件
Alchemi是著名的网格计算和分布式系统实验室研发的Gridbus项目的一部分,是一种开源免费软件。Alchemi网格中.间件基于NET Framework开发,是一个WINDOWS平台的网格计算框架。Alchemi网格中间件和Globus Toolkit的共同组件的网格计算分层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Gridbus网格服务(GSB)不仅可以使用Globus控制网络资源,还可以使用Alchemi的跨平台服务接口控制网络资源。使用.NET支持的语言编写的Alchemi面向对象的网格线程模型,客户端程序运行在Alchemi节点上,而使用网格任务模型编写的应用程序则可以被部署在Globus节点上。
Gridbus网格服务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服务,将基于异构网格中间件的各类异构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用户可以利用网格服务提交、调度、监控、运行网格中的各项任务。由于一部分网格基于Globus,而另一部分网格基于Alchemic等其他网格中间件,在没有统一的网格服务调度的情况下,要对批量任务进行处理,会非常繁琐甚至不可能完成。而Gridbus网格服务符合各类网格中间件要求,能够协调用户与不同资源的直接通信连接,用户无需管理所有的通信,只需要向Gridbus网格服务提交自身的需求,剩余的问题由Gridbus网格服务处理。也就是说,用户通过连接Gridbus网格服务就能够获取各类异构资源的属性信息,而其他繁琐的操作对用户完全透明。
二、元数据服务模型
根据教育资源数据和元数据的层次结构,设计具有三层结构的元数据服务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
资源层将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经过严格的标引后的数据,一般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在,如关系数据库中表/元组和对象数据库中的类型/对象;半结构化数据表现为数据结构不规则或不完整,如HTML、XML、电子邮件等;非结构化数据是没有经过人为处理的不规则的信息,例如扫描图像、传真、照片、字处理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语音和视频片段等。这些资源在服务层利用元数据服务进行管理。
服务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规范化、统一的元数据和命令的接收、执行、转换和发送,同时还以服务的方式管理资源。用Web Service将应用系统所有数据集和元数据的访问功能封装起来,通过元数据获取接口和实体数据获取接口,提供外部系统调用,实现元数据和实体数据的集中访问。Web Service接口规范规定查询条件的输入格式、查询结果的输出格式、查询结果的元数据描述、查询结果的显示转换规则。服务层包括通信接口、用户身份认证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元数据获取接口和实体数据获取接口。
通信接口模块接收用户的资源访问请求、资源库传来的资源请求或资源数据、资源库发送的命令,对这些请求、数据和命令进行分解,调用其它模块完成相应功能;将资源库的请求、数据转换成规范的命令和数据并通过网络发送给用户。用户认证模块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和用户权限管理机制,对登录、操作和请求资源访问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保证授权用户的访问和操作。资源管理模块监控资源库的数据添加、删除、修改等变化,调用元数据管理模块进行资源数据编目、提取元数据,将元数据存放到元数据库中。元数据管理模块监控元数据库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变化,并获取变化后的元数据,向资源库发出请求,更新本地资源库变化后的元数据;调用各资源系统的元数据获取接口获得元数据信息,并向外部提供元数据的查询服务。各资源系统只需将元数据的变化通过Web Service元数据获取接口反馈给元数据管理模块。
访问层以的角色接受用户的请求,通过中间件技术把查询请求转换成资源系统的查询语言和检索方法,分别对各资源系统发出检索请求,然后将各资源系统返回的结果经过处理后呈现给用户。
三、模型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开始数字化,正在由传统的物质社会向编码社会转变,人类生活印记的载体也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这种虚拟的、有意义的数字资源又被称为数字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数字文化遗产保护重任,这对我国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让后人通过数字编码来解读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
1.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关于数字文化遗产的研究,最早来源于联合国颁布的《数字遗产保护章程》,以下笔者对数字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
1.1数字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文化遗产指从内容角度出发,具有一定审美与文化价值,并且能够起到文化传承作用的数字资源。实际上,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两个概念极易混淆,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数字文化遗产一定是数字资源,但数字资源不一定能够成为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数字文化遗产的内容广泛,包含人类世界的各个领域,此外,数字文化遗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片、影音视频等。②增长速度快。据统计,2007年的数字文化遗产数量为4,700万,而2015年则迅速增长至1.7亿。③消失速度快。数字文化遗产的消失受到技术手段影响,随着相关软件、硬件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数字文化载体遭到破坏和淘汰,导致数字文化z产消失速度快。
1.2国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美国是最早重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美国政府制订了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保存计划,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保护工作,截至2014年,该计划已经覆盖了25个国家,形成了190个数字文化遗产保存网络。此外,欧洲各国对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的保护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欧洲国家图书馆会议倡导并发起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网络化项目,该项目得到了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支持,创造了数字文化遗产的欧洲联盟体。亚洲方面,日本图书馆制订的网页存档计划,加强了日本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该项计划重点收集与保护学术信息,同时规范了数据保护的流程。
1.3我国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带头发起的“中国信息博物馆项目”,以及中科院关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都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然而,我国数字文化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尚存在诸多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技术都还不够完善。
2.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国外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启动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具有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充分实现特色资源共享、建立整体数字遗产环境三方面意义。
2.1依托图书馆技术优势,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
相对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来说,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能够采用现代数字整合技术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妥善的保存与管理,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而数字文化遗产又能够在精神层面推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给公众以更直观的感受,相对于苍白的言语教育,数字文化遗产可以充分调动公众的爱国情怀和历史素养,促使青少年读者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总之,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完善数字遗产的技术转化和保存,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
2.2借助地方数据库展示,充分实现特色资源共享
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一项遗产是必不可少的,即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物。不同城市不同年代的建筑物都有其特殊内涵,对了解我国发展和体会我国时代特征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通过展示地方数据库,将城市文化遗产系统地收录其中,可以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在线查询,实现特色资源共享,并使数字文化遗产的获取更加简单、准确和便捷。此外,地方数据库的建设还可以将地方的优势体现出来,带动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2.3发挥图书馆整合作用,建立整体数字遗产环境
公共图书馆能够发挥资源整合的功能,建立起广泛的数字资源库,并通过形成保护与防护保护两方面人手,实现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交互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调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吸纳数字文化遗产,对于已经在保护的数字遗产,要完善其保护机制,对于可能成为文化遗产的资源,则要着手防护措施,避免资源的损坏和丢失。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打破它们之间固有的界限,扩大信息资源的来源,这样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数字遗产保护策略,建立整体的数字遗产保护环境。
3.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
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是重视数字文化遗产安全体系的守门人,也是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责任人,更是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的科研人。
3.1守门人: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安全体系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做到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安全防御体系,承担消除信息隐患的责任,因此可以将图书馆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守门人。首先,图书馆有责任维护与保养资源读取设备,并按照规则使用,避免人为操作不当的数据损害;其次,图书馆有责任加强网络的自然灾害抵抗力,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如数字文化遗产的保存介质应是耐湿耐潮的;再次,图书馆有责任开发先进的防火墙技术、数据秘钥技术等,保证数字文化遗产不被侵害与盗窃;最后,图书馆要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修复与处理,由于存储数字资源的介质易损坏,图书馆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处理,并定期检查或更换,提高数字文化遗产的信息稳定性和介质材料耐久性。
3.2责任人: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不仅要明确责任主体,还要做到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因此,图书馆又被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人。由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图书馆有义务公开其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国家财政部拨款给公共图书馆后,图书馆要将物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并进行相应的数字化、特色化馆藏构建工作,开展相关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以及资助数字文化遗产生产主体津贴与补助。总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更多地体现在对资金经费的负责方面。
3.3科研人: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
由于我国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要从事数字资源的采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数字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因此还将图书馆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人。在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上,图书馆要尽力避免重要资源的遗失,对不同的网站和资源要进行周期性的采集,关注数据的标准规范和系统层次,还要探索数字遗产资源的命名格式,便于元数据编码的检索与传输。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探索方面,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推进资源呈缴计划,力求形成一种强调法律责任与义务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促使我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良性的循环轨道。
4.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根据上述对公共图书馆与数字文化遗产的分析,笔者提出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即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寻求合作,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合作网络;对症下药,对不同数字文化遗产制定不同保护策略;重视产权,构建有序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4.1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
公共图书馆保存数字文化遗产,首先要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概念,正如上文所述,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在具体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重视数字文化遗产和数字资源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一刀切,排除原有的一切数字资源,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将所有数字资源都进行保护,而应该对二者M行严格区分与筛选,真正保护那些对人类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的数字资源。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
4.2寻求合作,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合作网络
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项目,虽然公共图书馆在其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必须要认识到,单靠图书馆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实现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求广泛合作,如吸纳新闻广播、高等学校、互联网络等多方力量,通过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起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互助、互信以及合作的网络联盟。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网络联盟的主力军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组成,仅局限在文化服务机构方面,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未来的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图书馆可以将合作关系延伸到非文化机构方面,甚至延伸到个人,毕竟在网络环境下公众已成为数字遗产的重要生产者。
4.3对症下药,对不同数字文化遗产制定不同保护策略
实际上,数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并非一概而论,是有所区分的。公共图书馆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可根据其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见表1)。
4.4重视产权,构建有序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电子政务即为相关的国家政府或相关部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所开展的各项,其本质上是借助于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行政管理的过度集中问题,利用逐层分化管理的结构形式来适应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然而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当中,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往往各自为政,形成了“信息孤岛”的现状,致使政府部门出现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内容,工作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之中,开展相关的数据交换及共享服务平台设计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下文之中将展开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1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1.1应用系统环境不同
政府中不同的职能部门,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内容各不相同,因此相应的信息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也就对协调不同业务模式的平台设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即在不同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系统当中,设计出一项能够基于共同标准的信息采集模块。
1.2数据库环境不同
数据库环境的不同也是致使不同职能部门出现业务模式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还存在数据结构设计的不同、支持匹配数据类型的不同等,对于亟需一种能够实现对不同数据环境、不同数据结构、不同数据类型均能够予以信息访问,并可进行映射转换的公共服务模块。
1.3缺乏统一数据主题
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当中,数据组织是与内部系统相关联的一项自主性系统,和其他的职能部门在数据的交汇及关联方面缺少必要的标准划定。因为未能够形成一个统一性的信息呈现方式,由其中某一系统在对另一系统数据开展访问时,就必须要掌握其数据主题内容,而后再考量并选取出自身所需求的数据内容,因此这种模式的数据访问效率极其低下。
1.4数据传递机制不同
由单一性的技术层面而言,要想达到对于不同应用系统当中所有数据内容的交换机共享,首先就应当采用同一种数据通信方式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确保不同系统中的数据交换能够保持一致性。在开展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可采用数据传输控制引擎以及出入队列管理来改善此类问题。
2数据交换网络结构
2.1点对点
在此结构系统中,进行交换的各系统构建自身系统和其他系统间的专项接口,在牵涉到具体的应用系统逐步增多时,接口的数量将明显表现出几何倍数的增加趋势;系统间的独立性较为不足,且耦合性较高。
2.2星状
当前大量的数据交换系统均采用这一结构模式。在此结构当中每一个系统仅与数据交换中心予以连接,同时借助于数据交换中心和其他系统实现数据的交换。这极大地降低了接口的数量,并保障了系统间的独立性,促使系统的协同效率被极大提升,有整体层面上促进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性能。
2.3星状树
星状树的结构模式是基于星状结构基础之上的一类补充结构,在此结构之中每一项数据交换中心和实际的应用接口完全符合星状结构的特征,其交换中心借助于不同的等级连接为树。此种结构在结合星状结构特征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电子政务分级、分区的实际需求。
3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机制
3.1抽取应用工作
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取得数据主题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步骤:(1)在实际应用对某项公共数据主题存在需求时,便可对公共服务平台提出相应的请求。(2)如若工作服务平台当中已存在相应数据主题所请求的数据内容,同时访问者的访问路径及身份均合法、有效,则公共平台直接给予其结果反馈;反之,则做出无权访问或暂无数据等反馈提示。(3)对公共服务平台做出数据访问请求。(4)通过数据传递引擎将接收到的访问请求提交至目标业务系统中。(5)目标业务系统对收到的访问请求进行处理,若请求路径合法且访问者身份真实、有效,则给予其结果反馈。反之,则做出无权访问或暂无数据等反馈提示。(6)公共服务平台要对业务处理系统反馈结果予以处理,同时将之放入到缓存当中。(7)在应用请求再次对访问缓存数据内容时,直接给予数据反馈。1)在数据的缓存内容中大致涵括了两方面的信息内容,即为永久性主题内容与临时性主题内容。前一种内容涵括了对于支持决策或者是信息工作当中,所以事先设定出的大多数信息内容。此类信息内容经由公共数据平台的后台处理系统进行定时抽选获取。因而,针对应用请求的绝大部分数据主题内容,均可由数据缓存之中直接获取。同时临时主题是由一部分临时设计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通常这一部分内容会应用于一些特定的情况分析。2)在公共服务平台之上,还会有一部分的后台守护,能够定时性地对永久性数据主题采取获取操作。3)在数据缓存区域以及业务系统的工作模块中,均具备访问控制程序,依据数据主题之中的访问控制列表,来对所有的访问请求予以相应的控制,确保其合法性。
3.2协同应用工作
协同应用的工作机制大体上与上述抽取应用机制是相似的。然而不同的协同应用在及时响应、应用交互层面对于平台的服务性需求更为明显,其具体的工作机制大致可概述为下列几项步骤:(1)在公共协同平台的引擎控制下,对于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审批内容的相关数据。(2)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当中会产生出审批应用实例,主要是实现对审批协同平台的协同,从而将审批事项的数据内容转向交由数据传递控制引擎。(3)数据传输的控制引擎将依据事物数据之中的目的地址,产生出目的不同的审批子系统数据内容,同时传输至相应的审批子系统审批模块之中。(4)工作于职能部门当中的审批通信模块将对审批事物数据予以解析,而后选取出涵括有指令信息及数据信息的内容,进而转变为针对系统内部审批模块的相应调动。(5)在内部审批完成后,将结果反馈至审批通信模块,并产生出相应的数据包,再经由业务系统一侧的数据传递机制发送至公共数据服务平台。
4结语
数据交换问题不单单仅限于电子政务系统层面,其系统的集成过程也是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就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借助于数据交换拓扑网络,从而使各项物理位置相对分散的异构系统能够连接为一个整体,此举不但能够直接解决掉电子政务系统当中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问题,并且也可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之中。此种方案手段所建构起来的体系系统,不论是在新子系统或是旧业务系统之中均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及灵活性,能够为系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以有利的扩展性。
参考文献
[1]王芳.我国电子政务元数据的构建及其基于Web服务的共享实现[J].情报学报,2015,(1).
[2]武青海,夏洪波.大数据时代下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1).
[3]邓媛媛,李浩川,白雅卿,等.电子政务多数据中心地理空间元数据共享服务[J].地理空间信息,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