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4: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的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篇1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戏剧积淀,为潜山县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一、潜山县社区文化的基本现状

截止到目前潜山县有10家民营剧团,城区有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剧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有各类演职员390余人,演员一专多能,一人能演几个角色。每逢节假喜庆之日,在县城的文化广场,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一群轻歌曼舞,欢快跳跃着的中老年人,他们不辞劳苦,乐于奉献,为构建和谐社区,倡导乡风文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大园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社区2005年5月挂牌成立,现拥有演职员80余人,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轻的40岁。他们热情高涨,自筹资金、自理事务、自我管理,为彰显时代精神,弘扬社区文化,在以传统黄梅戏剧目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剧目,根据身边人、身边事,编演通俗易懂的小品、小戏,用黄梅戏唱腔和表演手法把事情说唱出来,这样既适合当地农民的口味,又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先后编演了大型古装黄梅戏8本、折子戏16本、歌舞曲艺20个,腰鼓、秧歌队伍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50余人。他们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及周边县,每年交流演出达300余场,自费到周边社区互动演出多场。中央电视台《天仙配》剧组在天柱山拍摄期间,他们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在该剧中担任群众演员角色。每年的“两会”演出的专场节目都得到领导充分肯定及代表委员的热情欢迎。县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称之为:这就是先进文化,要大力弘扬社区文化,要把社区文化建设办出特色,使之成为全县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大园社区的带动下其它各社区都结合自身实际,成立艺术团、合唱团、民乐队、票友协会、秧歌队等文艺团体,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老城区广场、火车站广场、市民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早晨迎着太阳健身,晚上披着灯光起舞,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异彩纷呈,有效地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邻里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2010大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文化社区”称号。2011年大园社区在庆祝建党90周年群文系列活动全省广场舞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天柱山申世迎检仪式上,社区文艺骨干708人次组成9个方阵,用传统文化的方式欢迎、欢送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组。场面震撼,热闹非凡。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周上,我县彰法山社区表演的《天柱威风锣鼓》、大园社区表演的《莲湘花篮》、东关社区表演的《龙舞庆丰年》分别获奖。

二、潜山县社区文化的特点

一是草根性,植根于基层民间,满足基层文化活动需要,目前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是自娱自乐的成份多,自发的成分多;

三是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高,对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

三、潜山县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定位模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社区之间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不均衡,发展不平衡;

二是有关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缺乏全局意识,自我为中心不能将资源统筹,形成合力。

三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严重不足;随着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大,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的开支也在逐渐增大,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自身独立的和固定的活动场地,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五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发展后劲不足。文艺骨干老龄化,素质有待提高。当前绝大部分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如何引导社区居民从“观众”到“演员”、从“受众”至“主体”的转变,是社区文化建设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四、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文化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社区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实施社区文化发展一体化的领导和管理机制、社会化参与和资源整合机制、成果化展示和机制、品牌化培育和宣传机制,使社区文化发展依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二) 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丰富筹资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增设一批设备,夯实群众活动基础,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创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各种文化阵地为载体,突出教育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努力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农民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以打造文化型社区为主旋律,积极创建特色型社区,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型、共建型、科普型、环保型、文明型、平安型社区。

2.以“大家乐”为主题,开展社区广场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大家演”、“大家唱”、“大家跳”,活跃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3.以各种节庆和经常性专项活动为依托,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增强农民工群众的社区意识。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6.12;S5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00-02

1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基本情况

郎溪县境内现有茶园总面积4 600.00 hm2(含国营农垦宣郎广茶业总公司786.67 hm2、上海白茅岭农场243.07 hm2、江苏省社渚农场208.00 hm2),采摘面积4 133.33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933.33 hm2(2013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69.40 hm2),无性系良种比例16.4%;标准高效茶园348.00 hm2;低产茶园改造261.33 hm2。郎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南片十字、飞鲤、毕桥、姚村和北片涛城、凌笪等乡镇。

1.2 茶叶生产加工情况

郎溪县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工商注册企业41个,其中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1家、县级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市级以上4家。2013年干茶产量11 980 t,产值23 352万元,其中名优茶 52 t,产值4 060万元,大宗茶11 928 t,产值19 292万元;春茶4 060 t,产值13 032万元,夏秋茶8 470 t,产值10 420万元。一产产值6 294万元,二产产值16 075万元,三产产值1 083万元。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3.92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 880元。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外销茶1.619万 t,出口创汇3 806万美元。

1.3 茶叶“三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情况

郎溪县已实现茶叶标识认证绿色食品绿茶1个(宣郎广茶叶公司),认证面积533.33 hm2,白茶1个,认证面积80 hm2;无公害绿茶1个,产地认证面积1 200 hm2,产品认证面积200 hm2。地理标志产品1个,认证面积2 000 hm2,QS认证企业、合作社17个。拥有如“瑞草魁”、“隽峰”、“红新”、“云岗白魁”、鑫云等 35 个注册商标,其中省著名商标2个。

2 郎溪县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2.1 出台相关茶产业政策措施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农业“星火工程”实施办法》《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县财政还安排2 000万元茶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

2.2 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

建设茶叶“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通过建立茶园生产管理规程、规范加工工艺流程、健全茶制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大投入品管理和茶叶生产环境整治,狠抓茶叶安全用药监测,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1]。

2.3 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优特色工程

瑞草魁是郎溪县历史名茶,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郎溪县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并通过农业部认定,制定了瑞草魁茶省级地方标准。同时大力发展白茶,打造白茶品牌。

2.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2-3]。

2.5 开展茶叶生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为了维护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促进郎溪县茶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6 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发展

扶持各类茶叶龙头企业,壮大省、市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安徽省出口绿茶加工集群。

2.7 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茶叶家庭农场

鼓励茶农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农户。

3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不大

目前,虽然郎溪县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达2 613.33 hm2,但除宣郎广茶叶公司绿色食品533.33 hm2外,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较小,仅80.00 hm2;无公害认证面积1 200 hm2,但产品认证面积只有200 hm2且尚无加工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虽认证2 000 hm2,认证产量530 t,但严格按照地标产品规范建设和管护的茶叶基地面积及采摘、加工却不大,年产量只有2.8 t,占认证产量的5.3%。

3.2 名优茶生产能力不足,品牌经济未形成规模

郎溪县名优茶年产量只有52 t,产值为4 160万元,名优茶生产能力明显不足。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只有2个,虽然近年来郎溪县茶叶品牌在各类茶事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有所提升,但精品名牌少,缺乏高知名度地方大品牌,导致郎溪县许多品质优良的茶叶产品没有自己的高端市场,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销售。

3.3 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

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郎溪县虽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但都是生产大宗出口茶为主,属低端产品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且虽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量不大,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受到影响。

3.4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茶叶的产量、品质不高

全县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郎溪县8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由于种植分散,管理粗放,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不高,影响茶叶的产量、品质[4]。

4 发展对策

4.1 突出资源优势,围绕绿茶出口,打造一流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抢抓省政府“671”计划等有关茶产业政策契机,以“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模式,增强叠加效应,创建休闲茶产业,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茶产业休闲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郎溪县出口茶叶产业加工集群打造成省内有影响的和国内知名的一流绿茶出口示范基地。

4.2 进一步抓好品牌和基地建设工作

加大政府运作力度,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名茶的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重点抓好“瑞草魁”、“云岗白魁”等精品名茶,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茶叶基地建设,完成茶园整治、茶树换植,增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

4.3 进一步推进茶业工艺创新

积极推进茶叶加工由“初制”向“精深”发展。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茶叶企业创办境外茶叶贸易公司或销售窗口。加强茶业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5]。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速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4.4 突出“文化兴茶”战略,促进茶业由“品质”向“品位”转变

一是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积极成立郎溪县茶文化研究会;二是积极打造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强化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大力发展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三是加大宣传,提升名气。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广泛宣传郎溪茶文化和“瑞草魁”系列品牌。

5 参考文献

[1]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等.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及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31-15336.

[2] 侯彦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77-378,383.

篇3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追崇,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游览,深度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茶文化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兼有丰富的体验参与方式,融合了文化旅游、自然景观和衍生的购物游、养生游等内容的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我国很多产茶区也认识到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并对自身的茶区开展旅游开发,有较为成功的,也有效果平平的。本文就是针对与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该类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期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茶文化旅游的特点

谈及茶文化旅游,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将传统的茶文化与现代旅游活动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带有浓郁特色的文化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茶文化要素,包括:茶叶种植、茶叶生产、鉴茶品茶、茶艺表演和茶道精神。这些文化要素按照现代休闲旅游活动的特征可以开展诸如: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品茶、观赏茶艺、购物等项目。这些旅游项目整体参与度较高,游客互动体验性较强,是很好的休闲旅游形式。茶文化旅游通过这样一些休闲、放松的旅游方式,让游客细细体会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参与其间进而陶冶旅游者身心[1]。所以,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展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2]。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当代的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落户杭州,并在1990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为代表,一批以茶文化展示、演绎、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先后落地,茶业与旅游业初步结合[3]。随后,多个产茶区也都加入到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队伍中,并且也形成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比如:福建安溪作为铁观音的故乡,以打造“现代山水茶都”为目的,以“品茗+赏景”为特色,围绕茶文化旅游推出了“安溪茶文化之旅”特色旅游项目;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整合了9个休闲文化景区,深度打造以乡村旅游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休闲旅游项目。当然也还有一些地区开发的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反响平平。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存在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茶文化的内涵还有待挖掘

首先茶文化的挖掘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很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关注的是茶园景观建设和一系列茶类商品的销售;其次一些旅游项目与茶文化联系不紧密,或流于形式。比如像四川乐山地区的花茶产区开展都是观茉莉花等项目,与花茶文化联系不够,无法让游客体验其特有制作工艺及流程;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茶文化主题挖掘不清晰,与其他产茶区茶文化形式、内容上都存在雷同的情况,无法真正展现地域独特的茶文化特征。这样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缺乏吸引力。因此,需要对茶文化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地区茶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文化与旅游体验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产生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2.2茶文化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开发存在不足

我国产茶的区域众多,形成的名茶种类也繁多,不同的类型的茶所产生的诸如种植、生产、品鉴等茶类文化也有所区别。当前很多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单纯地考虑茶固有的文化,而忽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没有将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因素和民俗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造成现有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要素的附加值不能体现出来,这无疑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2.3茶文化旅游体验性还有待深化

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以观光类或静态展示类为主,对于游客求新、求奇、求愉悦等参与性的体验需求研究不够深入,相关项目产品参与体验性不强,游客对于茶文化只能流于形式地走马观花。如何将茶文化资源中深厚的历史积淀向游客展示,从而让游客感受茶文化有的制茶文化、茶俗文化和茶道精神,便成为当前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深度的体验感受才能真正让茶文化旅游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才能在如今的休闲旅游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4茶文化旅游品牌还有待强化

在主流旅游产品中,茶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后起之星,所占比重较小。造成这种现状不仅因为茶文化旅游开发较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该类型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单薄,品牌效应不太明显。现阶段我国众多茶区开展茶文化旅游,注重的是产品内容和旅游活动形式的开发,而对于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还未提上日程,国内也缺乏此类明星产品,这也导致了产品内涵的普遍雷同。此外,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没有积极的借鉴当前多种有效的营销策划,处于无人吆喝、独处深闺的境地,游客多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相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由于宣传的缺失游客感知度不够,影响力较差,旅游客源市场还有待深入挖掘。

2.5人才储备不足

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展开深入挖掘,将一些传统文化与游客体验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优秀的旅游产品,进而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参与。当前,我国茶区的从业者多是种茶、制茶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而具备种植、生产和旅游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失,这一方面使得前期的景区开发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容易造成体验方面的缺失。

3体验经济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基于体验旅游的特征,就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挖掘茶文化内涵,充分提升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

茶文化内涵丰富,但与旅游业结合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对茶文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摘取与旅游活动联系度较好的要素(诸如采摘、品鉴和茶俗表演等文化要素),并依据现实情况需要加以提升文化内涵,以满足传统生产和旅游开发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茶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度。比如,茶园建设除了考虑种植的要求外还需考虑游客游览路径和观光节点的建设等;采茶、制茶可以开展体验性较强的旅游项目,但又要注意采摘、制作的活动要求,避免对茶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茶俗表演除了可以观赏还可以开展学习体验项目;茶道演艺活动可以结合禅茶养生体验等等。

3.2打造多元茶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参与度

产品单一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就存在产品单一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一方面应继续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资源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进而强化产品新颖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产品类型方面,可以依托茶园生态环境开展茶乡生态观光园项目;依托地区悠久的种茶历史建设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体验馆等项目;依托种茶、制茶、贩茶古遗址开发茶文化遗址遗迹园区项目;依托丰富的茶俗文化开展茶俗、茶艺表演项目;利用一些地区的禅茶文化开展禅茶养生体验项目等。

3.3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利用传统的媒介进行广告宣传外,要多借助新兴的营销手段,将传统传播模式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与现如今的互联网、展会、节庆活动、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良好互动和衔接,借助一些地区开展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机遇,积极走出去,并依托现如今自媒体的宣传形式,搭建茶文化自媒体平台,将景区植入相关宣传资料、旅游地图等公众信息中,从而扩大宣传的效果。此外,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品牌也需要着重打造,积极展开以茶文化节庆、茶文化遗迹遗址以及特有的茶民俗等为特征的产品开发,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强化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参与度,只有获得游客的认可,才能塑造出吸引力强的旅游品牌,带来相应的品牌效应。

3.4加强政策扶持,关注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各茶区也应积极争取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加快景区的建设。另外,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教育系统培养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吸引外来专业人员快速补充人才梯队,从而为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总之,我国茶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部分的不足。鉴于当前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强化茶文化的体验性,设计参与度较高的旅游产品,将是茶文化旅游这类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它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会对茶区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等方面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2):55-57.

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08

1 前言

茶文化乡村旅游作为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对现代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凤冈县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凤冈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以来,凤冈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凤冈旅游景区进行了规划,茶海之心景区也是其中之一。对于茶海之心,在原有的茶文化旅游基础上,结合了乡村旅游,改革了以往单调的旅游方式,两者结合一起,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形式及创新了旅游产品。

2 概念

2.1 乡村旅游概述

在我国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定义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雄凯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以体验与享受为目的,在农村或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发生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2.2 茶文化旅游概述

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本文给出的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依托,以茶文化为旅游吸引物,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3 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资源

凤冈茶海之心旅游景区位于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距凤冈县县城38公里,景区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加上茶树在80%以上,因土壤富含锌硒元素,其出产的中国仅有的锌硒有机茶极具养生功效。茶海之心产茶历史悠久,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47家、有机茶基地3.18万多亩,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是全国绝无仅有的P冈锌硒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茶海之心景区与田坝村紧靠着,因此田坝村被誉为最美乡村,置身其中,犹如仙境一般,眼前一片碧绿,到处充斥着茶叶的芳香。茶叶与农舍的相结合,使游客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也是凤冈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基础。

3.2 发展模式

目前,茶海之心景区依据“畜―沼―茶―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整合优化品牌资源,倾力打造“凤冈锌硒茶”公共品牌。由茶文化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茶文化得以传播,且有助于茶叶产销的增长,同时通过旅游活动的发生还能衍生多种茶产品,从而提高凤冈的经济水平。

2015年,茶海之心景区茶叶面积由起初的2.6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茶园投产面积33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以上,受益茶农20多万人。田坝村建了32家茶庄,共接待游客106.58万人次,收入4.27397亿元。

4 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产品单一

凤冈茶海之心茶文化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和品牌比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虽然凤冈茶海之心占地面积广,但茶园就占据了一大半面积,真正能够娱乐的地方并不大,使游客不能充分体会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体验。娱乐项目不多,就留不住游客,游客都是当天往返,这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太乐观。所以增加娱乐设施、创新产品特色,以此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是当前茶海之心旅游发展的首要前提。

4.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发展中政府行为不足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存在着接待能力弱、可进入性差等不足,这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凤冈茶海之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占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优势,但交通并不是很方便,以及设施建设方面也不是很完善。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经常因为停车、堵车等因素而耽误游客行程等矛盾。洗手间太少以及卫生条件较差,使游客对景区印象大打折扣。茶楼、餐厅的卫生状况、服务质量等较差,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无序

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茶树的生长需要有较高的环境标准,但是由于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还未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对景区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的培训,使许多开发商与茶农仅仅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茶园茶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旺季,景区接待大量游客,由于人口众多,采茶时对茶园的破坏不能及时制止,没有仔细地为游客一一讲解正确的采茶方式和细节,从而导致对茶树的破坏以及采摘的茶叶质量也不合格。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篇6

1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现状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特色。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著作,不仅是我国历史文明的展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财富。该著作中详细地描述了关于茶的种植、采摘、加工、饮用等多方面内容。此外,对于茶器具的论述也十分详细。景德镇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陶瓷产业链条,展现了极具艺术风格特色的陶瓷工艺和风土人情。这里有着人数众多的陶艺专家,在他们手中充分展现了景德镇陶瓷的质朴、精艺之美。茶器是用来饮茶的工具。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器作为饮茶的重要器具,自然也体现出深厚的茶文化内涵和底蕴。想要饮一杯好茶,茶器必不可少。合适的器具不仅能够提升茶叶的品质,同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人饮茶讲究色、香、味和环境、心情,同时也对茶具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有一定要求,通过各个元素的合理搭配,不仅能够饮到一杯香醇的茶水,同时也能够营造更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使人身心获得愉悦。因此,古代对饮茶器具十分重视,而景德镇陶瓷茶器由于以手工制作为主,具备了自然质朴的个性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目前,景德镇陶瓷茶器主要制作方式以作坊为主,从生产到创作、加工,每个流程都有不同的工种和分工,例如拉坯、修坯、施釉、烧窑等,每个环节都极具专业性,这种专业的分工合作,也使景德镇茶器更具神形兼备,展现出更深刻的艺术韵味。景德镇陶瓷茶器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造型各异,迎合了时展特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陶瓷茶器的制作过程中,造型设计最具艺术特色,是设计者理念的体现,设计方式来源于几何形、艺术形和仿生形等,陶瓷茶器造型主要有公道杯、壶、盖碗、斗笠杯等,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景德镇陶瓷茶器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具备神形兼备的特点。陶瓷茶器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古代文人喜欢的题材,装饰图案讲究禅茶一味。从古代画家董源、李成、范宽、米南宫、王叔明、吴仲圭等,他们的绘画作品都被引用到陶瓷茶器的装饰中,在各种图案中有广泛的体现,例如以梅兰竹菊、花鸟山水等题材为主的图案,运用到陶瓷茶器中,不仅能够表现画面的清新雅致,同时带有吉祥的寓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美好理想。景德镇陶瓷茶器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尤其是饮茶之风的流行,使景德镇陶瓷茶器也传达出浓浓的文化气息,使茶与人有了更好的融合媒介,品味到了茶禅一味的感觉。茶器是饮茶的主要工具,从茶器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看出饮茶人的品位与爱好,这也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景德镇陶瓷茶器既保留了传统的制造工艺,同时也迎合了市场发展需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景德镇陶瓷茶器一直经久不衰,受到了越来越多饮茶者的喜爱。随着景德镇陶瓷茶器的流行,其身价也节节攀升,许多极具艺术特色的作品也拍出了天价,例如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元拔得头筹,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茶器的最贵价格。一时间,鸡缸杯成为人们广泛谈论的内容,鸡缸杯成为人们争相购买收藏的珍品,一些茶艺爱好者还用鸡缸杯来饮茶,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甚至对鸡缸杯背后的故事进行专门讲座,景德镇陶瓷茶器也名声大噪,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景德镇陶瓷茶器还需要不断地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当前,景德镇陶瓷茶器的专业设计人才还十分欠缺,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团队,从人才建设到设计理念、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所设计的陶瓷茶器无论是材质、造型还是题材、画风等方面,都是设计师通过一些简单的技术手段而设计来的,这些产品缺少思想内涵,缺少原创性,仅仅是从原有的形态中不断复制出陶瓷茶器,整个作品都缺少一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此下去,不仅陶瓷茶器造型设计行业没有发展,产品品质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影响和制约了景德镇的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只是在茶器领域较明显,在整个陶瓷设计行业中都较为突出,是当前陶瓷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对策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茶器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茶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梳理,进而通过对陶瓷茶器这一领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能够对陶瓷业的其它领域有所借鉴。陶瓷茶器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从景德镇陶瓷茶器的手工制造发展状况来看,通过对茶器这一领域的问题分析,能够为其它领域的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果可以从这些参考内容中获得认知,进而进行借鉴和发展,对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发展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前景也会十分乐观。当前要发展景德镇陶瓷茶器行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以传统茶文化为基础和依托,充分借鉴古代传统茶器的设计理念和经典造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景德镇陶瓷茶器的优势在于传统手工制作,而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一些简单的陶瓷茶器,只是画了一些人物山水画,价格却十分昂贵,景德镇陶瓷茶器为何值此高价,核心之处就在于手工及品牌。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传统手工技艺也散发出浓浓的传统风味,手工制作的商品价值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而手工物质却日渐减少,因此显现出其珍贵的价值;另一方面,手工陶瓷茶器充分体现出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使景德镇这一陶瓷品牌得到形象完美的体现。因此,景德镇陶瓷茶器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其手工制作这一优势,增强其附加值,使陶瓷茶器与景德镇这一品牌得到完美的融合,提升陶瓷茶器的品质和品牌,走高端化的发展路子,使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不仅树立积极深刻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使这一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东方文化的高端品牌。对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研究,可以以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茶器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分析中,能够对唐代至明清时期之间的茶器造型风格及功能有更广泛的了解,对古代的陶瓷茶器的审美价值及设计理念进行论述,由此使现代陶瓷茶器造型设计在与传统审美的融合中,开创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新设计。其次,通过丰富的造型设计融合,使陶瓷茶器得以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延伸,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景德镇陶瓷茶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设计方法。第一种是仿生造型设计法。此类茶器具有结构灵巧,造型精致的特点。在茶器设计中,以花草树木及动物形状作为依照参考,使茶器作品更具有形象、质朴的特性,与消费者之间更多了一份亲近感。仿生造型的茶器主要有龙团壶、南瓜壶、扁竹壶等,这些茶器造型别致,极具生活气息和鲜活性。第二种是几何造型设计法。此类茶器主要有四方形、球形和圆柱形等,这些造型设计体现了简约朴实的特点,茶器表面十分光滑,有较强的立体感。几何造型的茶器主要有圆壶、六方菱花壶等。第三种是艺术造型设计法。此类茶器造型更加灵活多变,常将诗歌书画等艺术融为一体,传达出浓厚的艺术气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情感体验。此类茶器主要有曼生壶、九头报春壶等。第四种是特殊造型设计法。此类茶器主要用来泡制特殊茶类或采用特殊饮茶方法而设计的,例如用于泡制乌龙茶的烹茶四宝茶器,不仅具有饮茶功能,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最后,把握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发展方向,以迎合时展需要。陶瓷茶具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陶瓷茶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对陶瓷茶器的研究中,需要从陶瓷茶器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把握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发展方向。对于陶瓷茶器设计师来说,要充分考虑陶瓷茶器的几个发展方向,即陶瓷茶器要符合人性化、个性化和时代性设计。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呈现批量化生产的状况,而对这种重复而缺少创意的商品,陶瓷茶器的创新设计则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使人们的审美观得到重新构建,不断改革创新观念形式,以更加丰富的情感与审美情趣相融合,提升了陶瓷茶器的内涵价值和精神品质,为陶瓷茶器的设计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3结束语

陶瓷茶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充分展现了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现状分析,从中总结出在陶瓷茶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来说,人们希望能够运用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来增添他们的生活乐趣,丰富他们的情感,满足他们的需求。陶瓷茶器的个性化风格也得到彰显,人们追求更具时尚性和创新性的产品。对于设计师来说,不仅是自我设计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设计师与陶瓷茶器及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以传达更丰富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体验。

作者:唐艺菱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茶旅游业对策建议

湘西有很浓郁的茶文化气息,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当地茶产业兴盛,它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丈县境内有土家族的四道茶、土司擂茶等多种品种,物种丰富。另外保靖县的优质绿茶-黄金茶,具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永顺县的“溪洲莓茶”也享誉盛名。但是湘西茶业在发展中存在某些问题,例如茶文化资源在茶产业发展中不能被充分利用,茶叶品牌具有多、滥、杂的特点,反而是优质茶叶不能得到广泛推广,茶产业与旅游业不能充分结合等问题。湘西位于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丰富的土地类型,气候类型多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湘西是一个梦,一个美得飘渺的梦。踏上那片土地,心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能歌善舞的姑娘和热情的小伙对起了歌;葫芦斯的声音宛转悠扬,总是伴着忧伤的旋律,越过行人的肩头,弥散在每一个角落,驻足在游子心里。孩子们在江边画画,他们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是一幅很耐人寻味的画,而吊角楼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装饰,全州旅游景点密布。总之,湘西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茶产业和旅游业紧密相连,湘西决策部门针对如何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该课题从茶产业发展的审视角度,对湘西茶旅游业发展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1湘西发展茶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叶产区分布在从北纬18°海南岛的三亚至38°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的广阔地区,茶区千变万化,笔者发现,我国名茶、优质茶大多产自北纬30°左右,北纬30°一带不仅盛产名茶,而且贯穿中国传统优质茶产区新安江上游茶区和新兴的优质茶产区武陵山茶区。湘西自治区的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的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桑植两县等这些地区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适合优质茶叶的出产。

茶旅游是一种新型的茶业经营形态,主要是利用茶园景观、茶区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等,结合品茗和茶文化活动,吸引外来游客或是本地游客来茶园进行赏茶、品茶、度假、购物等。茶旅游将“茶”与“景”融为一体,极具观赏性、农游合一性、参与性、市场定向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湘西的茶旅游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它将茶文化的原生性与茶历史的厚重性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在茶园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茶文化的熏陶。通过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茶餐厅、茶吧、茶馆等,或是以茶为主题的体验馆、茶家乐、博物馆等茶旅游要素,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出茶旅游的精品线路,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体验源远流长的茶历史文化,在品茗中感受茶带来的诗意与快乐。

发展湘西茶旅游业对推动湘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使传统茶产业向第三产业方向拓展,延伸其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丰富湘西旅游业内涵,为游客提供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促进茶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有利于整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创造了品牌影响力。四是,展示“湘西好山好水好茶”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湘西快速成发展的茶产业和旅游业,有利于强化湘西茶旅游产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五是,新型的茶旅游开辟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加快茶区经济社会发展。

2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湘西州突出良种茶基地建设、品牌营销和加工增值,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共有茶园16万亩,采摘面积7.6万亩,干茶叶产量1960吨,产值4.2亿元。 2011年湘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68万人次,增长14.9%。虽然湘西的资源丰富,为茶产业及其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花长时间的精力去发展,并没有将茶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湘西茶旅游业还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

湘西对其茶旅游业资源、环境、现状的统筹规划并没有做到完善,思路还比较乱,发展目标比较模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并没有形成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措施,发展周期较短,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定位茶旅游目标人群和细分市场,没有明确的茶旅游线路设计思路。

2.茶旅游业基础不完善。

由于湘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其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旅游公司的服务质量也比较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应该不断地完善。

3茶文化保护开发较弱。

受专业人员匮乏、无相应机构和财力支撑等体制机制制约,对茶历史、茶文化、茶习俗并没有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仅仅只是对现有资源的整理。现在的茶文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湘西州茶文化研究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来完成的。但是对于茶文化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并没有专业的机构来进行策划和执行,在专业包装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市场推广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4茶旅游产品不较少、功能单调

茶旅游产品主要是茶叶,目前仅有百合茶、古丈县七叶参茶等茶饮料,才刚刚开始研究茶食品和茶膳食等。当前的一些茶艺栏目也主要是宣传当地特色产品,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感,但是并没有将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茶艺中。在当前市场中,并没有几家真正以茶文化为依托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关于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茶园的美丽景色来吸引顾客观光游览,而不是茶文化,紧紧抓住了茶园的生态价值,并没有看到茶园中的文化体验和休闲意义。

茶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较小。

目前对于开发湘西茶旅游业的观点还未达成一致,也并没有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没有确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宣传方式以及市场目标,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的态势。虽然湘西已经分别在茶产业和旅游业两方面的宣传上作出了努力,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宣传湘西茶文化,还未迈出跨越性的一步。

3促进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湘西茶旅游业,形成特色。

结合湘西的特点,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艺文化旅游区;茶园茶叶加工旅游区以湘西的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农家茶楼旅游区以茶艺为主的;以主要风景点为主的茶制品茶具茶旅游纪念品旅游区等功能特色区。

2、要积极开发茶的旅游产品。

加强开发茶礼品市场,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在茶礼品的包装设计和产品制作方面加强开发。各地有民族特色的和茶有关的食品要发掘整理,并制作成茶叶菜肴供旅客消费,或者是作为纪念品和礼品送给游客,同时还要加强茶具的开发和制作,研究出与茶具相适应的冲泡程序,从而促进茶叶的良好发展,开发茶工艺品,比如茶船、花盆、保健枕头等。

3、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培育和创造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的中高等级生产要素。

在茶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利于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为湘西茶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各级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合作,积极推进茶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建设和完善各种交通设施,比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加大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通讯、商业、紧急救援等,政府还要出台优惠投资政策,以此来吸引茶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和资本。重视专业茶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强大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让他们为湘西茶文化保护开发以及茶旅游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不断创造茶旅游文化,吸引优秀企业家投资,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让他们推动湘西茶旅游产业良好发展。

4、积极挖掘,推进茶文化宣传。

一是要加强茶文化底蕴的挖掘,要想弘扬湘西茶文化,就要加强收集和整理民间茶艺,充分利用现代的茶园、茶厂、茶馆等,让民间茶艺成为茶业经济的一种特色项目,以实现湘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收集并出版与茶相关的地方特色茶歌、茶舞等影视文化作品,通过歌舞的形式,弘扬茶文化,以此来提高茶叶产业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开展茶民俗风情游。民俗风情游要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茶文化的民俗和风情,并举办各种如茶道、茶礼俗的茶文化风情活动,设计各种具有茶文化的产品,在地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找准湘西茶旅游文化的定位点,展示茶旅游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充分领略茶旅游文化的魅力,定准市场目标,加强宣传力度,还要整合茶产业和茶旅游业,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宣传合力。总之,发展茶特色旅游要用好两个“法宝”——“锦上添花,无中生有”。“锦上添花”是指广泛收集整理,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中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并通过艺术加工提升它的魅力,通过宣传扩大它的影响力。“无中生有”是根据发展茶旅游的需要,运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大胆创新,创编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故事、新民俗、饮茶新方式。

5、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个层面的立体架构。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组织人员交流、培训,并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企业则负责茶文化旅游网点及服务设施的兴建,茶业商品的生产和营销,茶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改善。茶农则负责茶园的管护,茶乡农家乐的完善等。

【参考文献】

[1]包毓敏;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2]陈潜;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茶叶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篇8

[推荐理由]:个人护理意识提升,利润相对高,行业标准不成熟,起步门槛低[发展现状]:除个别大型连锁外,都集中在规模小,客群散,服务缺乏阶段

[未来潜力]:引进科学的品类管理,发展高端个人消费品,完善店面或系统整体形象

[首举零售门店]:屈臣氏

屈臣氏,具有国外科学品类管理及较完整的形象系统,相对成熟,门店分布广,在内地目前处于总体水平领先状态,已经赢得内地消费者的认同。未来屈臣士可以向着行业标准制定者及开发个别高端消费体验店方向发展,将生意做到充分且有层次。

推荐二:地铁商圈概念店

[推荐理由]:资源整合,消费便利

[发展现状]:刚刚起步,商圈、推广、品牌都不成熟

[未来潜力]:城市潮流集商业集中营,规模与个性兼容,引领快时尚,并有大量单体店成长机会

[首举零售商圈]:天河又一城

利用交通拦截能力,为消费者提供衣食住行综合消费业态,将百货搬至地下,充用有效利用空间、商业地产与人流结合的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引进商圈概念,打造专业或特色综合商业圈。

推荐三:母婴用品店

[推荐理由]:婴儿潮正在进行,婴童的重视度和投入高涨

[发展现状]:个人单店较多,经营水平不足,地域性强

[未来潜力]:建立全国品牌性连锁,形成系统管理,引进周边性消费品

[首举零售门店]:丽婴房

丽婴坊是第一批本土母婴连锁店,从上海开始走向全国,起点比较高,发展较为稳健,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有1500多家分店,在固定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品牌形象,正在探索切合地域性消费习惯的产品结构与推广方式,结合消费者需求发展周边性消费。

推荐四:高端超市

[推荐理由]:配置高端 产业珍稀

[发展状况]:进入时间短,品类暂时不能适应中国消费

[未来潜力]:优化品类结构,充分适应中国消费习惯

[首举零售门店]:中华广场百佳taste店

中华广场百佳taste店作为广州首家高端超市,开业时的盛况想必人们还记忆犹新,千元一只南瓜、百元一斤进口水果、万元一个的果篮……开业当天人山人海,表明中国一线城市的商超是非常被期待的。随后友谊国金店、太古会的Ole’都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高超消费人群购买的是一种品质、品味、环境、心情,未来对基本生活品类的配置,和中国人情礼节这重大版块的开发,是发挥高超品质保证、包装精美的能力带来高额回报的潜力来源。

推荐五:健康药房

[推荐理由]:健康意识的回归,健康消费加大

[发展现状]:外用药为主,日化、保健、生活用品急剧增长

[未来潜力]:品类生活化,销售便利化

[首举零售门店]:海王星辰

海王星辰是目前大陆门店数量最多的零售医药连锁品牌,立足服务社区家庭人群。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品类结构,引进与生活健康相关产品与体验方式,形成老百姓身边的消费平台,做老百姓的健康专家。

推荐六:奢侈品店

[推荐理由]:社会财富的增长,品牌意识的提高

[发展状况]:店铺稀少,开店速度慢

[未来潜力]:发展门店数量,与区域性优势

[首举零售门店]:LV旗舰店

奢侈品消费增长突飞猛进,正在由一线向二线发达地区开店蔓延!未来谁在中国开店多谁被选择的机会就越多,类LV旗舰店也绝不例外!

推荐七:中国式饮品连锁

[推荐理由]:咖啡馆、茶馆、红酒坊已经成为未来城市消费第三场所

[发展现状]:发展定位模糊,体验功能不足

[提升潜力]:优秀的服务设计,形成消费粘性

[首举零售门店]:大益茶专卖店

类星巴克、红酒、普洱茶文化在商业人士中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大益茶专卖店2600多家,遍布全国,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茶的销售平台,也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传导品牌,受到高品质生活人士的大力推崇,健康的、有品质的、有文化的零售形态已经成为目标消费者期望。未来在这里引入与品类相关的体验升级文化层次,形成与消费者的互动与沟通,是这类店的增长点。

推荐八:院线文化店

[推荐理由]:文化生活传播首站

[发展现状]:单纯影像传播功能

[提升潜力]:发展周边商业消费,形成影像文化产业链

[首举零售门店]:万达影城

万达影城对主力消费人群80后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时间的时尚,第一个时间的广告资迅都可能从这里传达到他们意识中,没有形成起观影前后的文化产业链,书籍、电子产品、音响、文化饮食都可以成为这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这一产业链的未来会像一场好来坞大片一样精彩!

推荐九:直销专卖店

[推荐理由]:直销业态已被接受,店销潜力远未挖掘

[发展现状]:停留在业务结算与展示教育层面,其商业性大受限制

[未来潜力]:以品类护容与服务扩容释放大量会员与新顾客

[首举零售门店]:完美

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的完美,在中国的十几年发展证明它的坚持是适应中国市场的。完美在中国内地已经拥有5000多家直销专卖店,用其它产品及文化将消费者串联在一起,随着中国消费者意识的提高,更丰富的产品线与服务线成为直销增长的第三招。

推荐十:消费电子体验店

[推荐理由]:电子类产品的功能已进入消费体验时代

[发展现状]:体验雷同、内容分辨低、缺乏核心的品牌与科技传递

[提升潜力]:体验带动连锁销售

篇9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湖北省茶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D066)。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1

茶叶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北省作为我国产茶大省,在面对如何发展与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时,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1 湖北省茶产业优势分析

1.1 种植业

湖北省地貌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光照、土壤、湿度来说,均适宜茶叶的种植生长。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位居全国前五位,资源丰厚,规模与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种植情况见表1。

表1

1.2 加工业

湖北省茶叶加工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名列全国前茅。茶企资产、销售收入等方面也仅次于湖南、四川两地,位居全国第三。从茶产业的加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看,湖北省茶叶加工业水平均远超我国的平均水平。

1.3 品牌

湖北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名茶,如宜红茶、青砖茶。也有许多正在崛起的新生品牌,如邓村绿茶,还有诸如采花毛尖、恩施玉露等名优品牌。据2015年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湖北省的武当道茶、孝感龙剑茶、恩施玉露等茶叶品牌位列全国前五十强。

1.4 茶文化

湖北省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在坊间流传许多有关陆羽与茶的传说故事,有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也有许多条文化古迹,如“古雁桥”、“三眼井”、“陆羽亭”等。此外,湖北省还拥有中国两大宗教名茶之一的武当道茶,道教文化与茶文化合二为一,加之武当山的明秀风景,相得益彰,为茶文化传播、茶主题旅游提供了发展基础。

2 湖北省茶产业劣势分析

2.1 种植业资源

尽管茶叶种植在湖北省已经极具规模,但带来的规模效益并不大,尤其是优质茶产量不高,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粗犷的生产模式制约着茶叶种植的精益发展。究其原因,一是茶树良种率低;二是种植现代化程度不高。

此外,就目前茶叶消费市场看,红茶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然而湖北省茶叶种植结构严重偏向绿茶类型的原茶,作为我国茶产业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2 加工业

总体来说,由于原茶优质率低、加工企业实力不高等原因,湖北省精制茶产量并不高,整个茶加工业呈现资产多、从业人员多,但是利润低的现象。具体来说,省内茶叶加工企业多而杂,龙头企业不多,据2015年中国茶业百强企业统计,湖北省上榜企业仅仅6家,与其产茶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符。

2.3 品牌

与加工业类似,湖北省茶叶品牌呈现多而杂的特性,品牌种类多,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少,与福建、浙江等地相比,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这成为制约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茶文化

湖北省茶文化底蕴深厚,但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传播效果不佳。因为茶文化的特殊存在,茶叶有了不同于普通商品的性质,如何站在文化的高度看待茶产业,赋予茶产业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 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茶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同时,在“万里茶道”战略中,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站点,是否能把握茶道崛起战略中存在的机遇,是打造茶叶强省的重点。

湖北省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产茶大省,在新的机遇面前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互联网+”提出之后,为传统茶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路径,为实施茶叶“走出去”战略添火加薪。

4 湖北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挑战往往是与机遇并存的,“一带一路”、 “万里茶道”战略实施的同时也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茶叶出口方面,农药残留、茶叶质量问题突出,导致茶叶出口受阻,国际信誉降低。

5 结语

湖北省茶产业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劣势,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说这是湖北省茶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契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模式、调整茶产业结构,是当前提升湖北省茶产业竞争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曹长忠,姜含春.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效应分析及对策[J].湖北r业科学,2013(12):2945-2950.

[2] 韩啸,赵海燕,余洁,等.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69-72.

篇11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6.97%,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产业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摸清宜春市茶叶产业家底,提升茶的档次,帮助茶农增效增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3年1月,宜春市农业局组织各县(市、区)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各产茶一线,面对面地同茶叶企业业主和茶农座谈,对全市茶产业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并对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前景进行全面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稳步上升

目前,宜春市茶园面积达到9267hm2,其中绿色及有机茶认证面积800hm2,茶叶品种以绿茶为主,有部分红茶和铁观音,茶园主要分布在铜鼓、靖安、樟树、丰城和袁州区及其周边的县市。现有3.3hm2以上规模的茶叶基地133个。近年来,宜春市茶叶生产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以公司、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参与茶叶生产,茶叶基地面积稳步上升,仅去冬今春发展茶园面积633.5hm2,改造老茶园178.6hm2。特别是白茶发展迅猛,靖安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县,全县白茶面积突破1333hm2。通过资金的支持,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强力推动,从而带动整个宜春市茶叶产业发展。

1.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由于一些新的茶叶生产企业、专业户入驻,带来了茶叶品种改良,种茶科技含量提升,茶叶质量提高,种茶经济效益明显。2012年,绿茶中的名优茶最高价卖到2万元/kg,最低价也有1000元/kg;大宗茶最高价1000元/kg,最低价400元/kg;红茶中的高档茶最高价6000元/kg,最低价2000元/kg;大宗茶最高价800元/kg,最低价20元/kg。2013年新茶上市,茶叶的售价明显高于往年,特有的名优茶有的地方比过去翻了几番,全年有望实现茶叶综合总产值3.1亿元。

1.3品牌建设不断提升

随着全省“江西绿茶”品牌整合,全市加大了以“铜鼓春韵”、“靖安白茶”为主打品牌的建设与宣传力度。铜鼓县为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连续3年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铜鼓春韵先后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农产品”、“江西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中茶杯特等奖和国饮杯特等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等荣誉。近几年,靖安白茶也获得多项殊荣。从2006年至今,靖安白茶已30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2009年“靖安白茶”被评为“江西十大名茶”;2010年被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特色产茶县”荣誉称号;2011年“靖安白茶”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2012年上半年,靖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其他县市也在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明月山风景区正在积蓄力量,着力打造“宜春禅茶”品牌。

2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近年来,宜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将茶产业作为当前的主导产业来抓,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意见》,促进宜春市茶叶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宜春市人民政府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对宜春市新建茶园和改造老茶园进行资金扶持,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市政府还将茶叶产业列入全市“农业产业化三年扩张战”的重要工作内容,将茶叶生产目标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且将茶叶生产纳入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大了对茶叶生产的考评力度,高位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此外,市政府今年单列切块经费100万元,全力打造靖安白茶。

2.2茶业历史悠久,初具基础

宜春种茶历史悠久,历代胜产名茶,如唐代的界桥茶,宋代的袁州金片,元代的绿英、金片,明代的云脚等,均为有名的茶品。宜春境内丛峦叠嶂,飞瀑流泉,云蒸雾绕,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最适宜茶叶生长。黄檗山、洞山、仰山都盛产茶叶,其中以黄檗茶和仰山木平、稠平茶最为有名。上高县发现了一处有8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茶叶树群,1500多棵原生态古茶叶树散生在海拔900多m、方圆3~4km2范围里的崇山峻岭灌木丛林中。这一传统传承,为宜春市进行现代茶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茶产业生产基地,培养了一批茶产业技术人员,造就了比较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为进行现代茶产业发展筑就了一个好基础。

3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请工用工难,工价高,生产资料成本大,茶叶产业投入不足,以致良种茶园扩建、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了宜春市茶企业的进步和茶产业的发展。由于采茶用工季节性强,而茶园大多在山区,区域广、面积大,采茶工严重不足。

3.2生产技术相对滞后

茶业技术性要求严,尤其是茶叶制作难,与此同时茶叶加工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加工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效益不高、带动力不强。相当一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加工环境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3茶文化开发不够

宜春市产茶历史源远流长,尤其禅茶文化更具特色,但是茶文化开发力度不够,茶叶品牌知名度不够高,难以形成合力。

4 对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基地规模

加快茶产业发展,归根结底是基地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高,在配合省厅实施现代农业茶产业发展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市本级新建、改建茶园力度,每年新建标准化茶园666.7hm2,改造老茶园666.7hm2,力争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万hm2以上,茶叶总产1万t,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3333hm2。

4.2健全推广体系,强化技术培训

加大基础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在技术推广方面,建立完善的市、县、乡三级茶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茶叶技术指导机构,重点产茶县应设立独立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按万亩茶园配备1~2名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3333hm2以上的产茶大县,应设立茶业管理机构;在重点产茶乡镇配备1名茶业技术专职人员。在培训方面,一是要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整合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各种培训资源。从2013年起,将茶叶生产、加工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来抓,造就一大批种茶制茶能手。二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省内外茶叶专家来宜春市进行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到省外先进地区学习,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指导宜春市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推动茶业迈向优质、高效发展之路。

4.3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名优品牌

篇12

检 索:.cn

引言

众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这已是被中外公认的事实。根据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四川地区就已经把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到了唐朝,特别是自陆羽后,茶逐渐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饮品之一,饮茶习俗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我国还较早的把茶叶融入药材之中。《神农本草经》中曾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都说明,茶文化慢慢地融入中国的文化之中。

一、中国茶文化及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饮茶之风最先兴起于唐朝南部地区,由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饮茶文化随之传入了北方及边远地区。陆羽的《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可见,茶在当时已是十分盛行,特别是杜甫、柳宗元这些文人雅士不仅喜爱品茶,写诗,作画,而且自己也参与茶的种植,这种浓厚的茶文化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是,有关茶叶保存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的采用散装纸包。到了宋朝,饮茶习惯更加盛行,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唐朝相比,饮茶时,宋朝人把煎茶法发展为文雅的点茶法。同时在茶叶的包装工艺上,一种新型模压方式,即以龙或凤为原型的专用贡茶“龙团凤饼”的出现,是茶叶包装的一大突破。元朝时期茶文化日渐走向成熟,此时人们饮茶的时候,摒弃加入葱姜等多余香料的习惯,采用简单的清饮方式。直到明朝,人们开始用沸水去冲泡茶叶,称作瀹饮法,也就是沿用至今“泡茶”的饮茶方法。同时,散茶生产技术得以广泛发展,由饼茶向散茶工艺的转型也恰恰符合饮茶中由繁到简的精神,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饮茶文化的转变是一种质的飞跃。

二、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财富。现代社会的茶叶包装,已从单纯的储存保护功能转变为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包装设计承担着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职责。茶叶包装不仅仅是商品的包装,更加是文化的包装,优秀的设计,承载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蕴育浓厚的茶文化。

(一)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

我们都知道商品的包装设计,已成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包装是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上,首先以茶叶产地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载体,继而适当地融入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品味浓郁茶香的同时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包装的设计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静”、“雅”、“和”作为永恒的主题(图1)。画面运用莲花为主要元素,自古以来,莲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象征着圣洁高雅之意,这样设计,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选择上,以淡雅的蓝色为主,配合古朴的龟裂纹,传承着不变的中国风。茶叶的储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图2),瓷器自古以来都有着明丽雅致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清”、“静”、“雅”、“和”的内涵相一致。茶叶采用这样的包装,一方面表现碧螺春的千余历史,突显茶的清雅气质,另一方面,相较于铁质茶叶罐,陶瓷器皿的透气性更加,经久耐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装饰观赏性能。

(二)茶叶包装的图案装饰设计

包装离不开不图案,消费者往往都是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图案来理解商家意图传达的含义。茶文化历来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皎然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见,这种幽静的茶之记忆,已成为茶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现幽静的意境,则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本是笔与墨、情与景的结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脱俗,清新雅致的境界,这点正好与茶文化的“静”和“雅”两大精髓不谋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叶的包装设计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茅山的优美风景(图3),由于茅山是金坛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又特产青峰,故将其运用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展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不仅如此,把茅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融入设计之中,配以郑愚的《茶诗》,把自然美景与茶文化有机地融合进中国画的写意中,达到了深邃的效果。画面中山峰与云雾彼此呼应,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包装的整体效果。由于人们对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所以在包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自身属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情趣。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茶叶的种类运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茶的包装则以暖色调为宜,绿茶多采用冷色调为佳,白茶可选择清柔的色调为好,这样通过外在包装的色彩可以进一步映射出内在的商品实物,给消费者初步的情感认知。如“金坛雀舌”属绿茶的一种,闻之香气清高,泡之汤色明亮,饮之浓而不涩、回味甘爽。此款茶叶的包装色彩遵循绿茶的特点(图4),整体运用绿色系色调,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在绿色的运用上使用明度对比,即以墨绿为主,浅绿铺底,这种对比,加强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再配合明亮的黄色加以点缀,所展现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泼的效果。画面中绿色茶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茶艺思想,这也是诠释茶文化的良好途径。

(四)茶叶包装的字体设计

茶叶包装上的字体大部分运用中国书法字体,这是因为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艺术,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相符,是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表现。“新益号”普洱茶的产品名称字体采用行楷(图5),该字体优美实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极佳,还具备减肥、降脂等多种适用功效。在茶饼的包装上,“金茗陈香”四字为隶书,同样是中国书法,但又与行楷不同,凸显字体设计的多样性。在印刷上,“金茗陈香”采用传统的烫金工艺,一方面正适合茶叶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包装,另一方面,字体也变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泽度高,色彩鲜艳夺目。

三、茶文化对未来茶叶包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静”、“雅”、“和”,必须要融合当下世界发展的主题,达到丰富其内容,增加其文化内涵的目的。

(一)生态环保主义

如今,随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已成为热门主题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态、节能、环保这些新鲜血液。在当代茶叶包装中体现环保主义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轻化和可回收原则。最少化原则指的是包装使用的材料品种最少化,材料数量最少化;最轻化原则即为在保证商品安全运输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其包装重量;可回收原则则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三项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指引日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有机茶叶公司设计的可重复使用的茶叶包装(图6),此款设计采用纸质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携带。在包装上巧妙的设计一道开口,通过两端的拉合来控制开口的大小,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当茶叶用尽时,此款包装还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简单的注入新茶即可。这些独特的设计无不体现生态环保主义。

(二)全球国际化主义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茶叶国际化亦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茶文化已不再单单面向国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问卷调查显示(图7),有121人,约占总人数的40.3%认为未来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应适当融入全国际化思想,而不是单单展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我国茶叶市场如今面临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这种国内外茶叶市场的交流自然对我国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装设计时,可以加入英语译文,考虑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个人的欣赏价值观。

结语

近年来茶叶包装设计运用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包装,使整个设计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气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个性的表现,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完善其思想体系,并将其服务于包装设计之中,开拓美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30~35页,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144~146页,《文艺争鸣・艺术空间》,20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