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篇1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趋势,大城市成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据统计,大城市能耗占全世界能耗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城市化进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密切。目前,全球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为寻找出路和解决危机问题,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本文概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理,为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城市低碳规划建设的有序性提出建议。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含义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取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由此,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可见,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明晰的低碳理念;二是需要对粗放的、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和规划,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等。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一)可操作性。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

(二)高效性。城市作为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三)循环性。“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在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四)和谐性。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三、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良性循环原理

良性循环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关系及城市与区域关系,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趋优性。

(1)系统性原理。城市环境已经属于自然环境加人工环境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开放性、相依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而决定其必须考虑系统的良性运转。一方面,规划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而且还应注重人的环境素质的培养,致力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长远的发展框架建设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功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应当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论,从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的角度着手,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低碳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低碳生态系统与外界协调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从低碳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系统高效、循环的“自运营”,减轻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的生态的负担,将城市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

(2)区域性原理。城市的发展是在一定区域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有机的生态发展,区域原理可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首先,必须在城市和区域之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网络,形成复合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水资源、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能与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间复合循环利用,同时协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整合城乡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共生体。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要注意区域差别。中国的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地方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等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尊重和保留历史的记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根植于所在地域,适应地域自然,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

(二)生态调控原理。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行者,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的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地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层次原理。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区别各层次的共性和差异,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层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改善纵向状态促使途径趋适。低碳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协调多部门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层面都贯彻低碳化、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层次之间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当前,我国与人居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情包括: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和经济在发展中。其中,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只能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的道路;经济在发展中决定了我国的国策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及大多数城市的能源70%以上来自煤碳,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生态空间也受到蚕食和冲击。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间,将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环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实情,我们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即着手开发新能源,遏制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四.结语

总之,低碳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新趋势。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未来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上,需要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为引导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别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巧灵,胡忆东,丘永东.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

[2]袁贺,杨.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

篇2

要使我们的城市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关键在于城市规划建设要真正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这种“人本思想”。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城市的每位居民都能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和享有较为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图寻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一.城市规划的重新定位

城市规划,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按照其目的与理想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安排。编制城市规划除了应该遵循一定的理性原则外,还应该抱着某种社会理想,例如十九世纪的“乌托邦”、“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二十世纪的“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的科学发展观等都可看作是城市规划的理想。概括起来讲,城市规划的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生活的城市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原动力。总体上讲,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市民,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且他们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他们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因此更需要得到关注与保护。从市民需要的角度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定位城市规划。

1.1变主观规划为客观规划

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生活最根本的需要则是创建一个比较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而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对经济增长的过分追求,人类把自然仅仅用于经济发展和膨胀城市,忽视了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引导与控制,结果引起了大面积生态品质的下降,导致现行的众多城市问题。面对宏大而复杂的城市系统,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停留在由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实现城市的具体规划,而是要切实做好实地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态问题,修复残缺的自然生态,再保护固有的生存环境;其次,要根据城市自身的传统及资源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目标。

1.2变单一规划为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的“以人为本”体现在满足人们的需要。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综合地考虑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变单一的城市规划为综合的城市规划。因此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市民的物质需要,更应加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精神的内涵。要做到这一点,则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不能人为地割裂城市的构成要素。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超前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其总体布局、功能定位、设立标准、发展要求以及事关大局的其它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自然特征,划分出若干区域进行规划,进一步确立城市的系统整体观念,强调规划在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生态以及物质承载系统等方面的相互照应和有机结合,忽视任何方面的观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1.3变封闭规划为公开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常常是规划部门的事情,因而做出的规划往往是“一家之言”。而实践表明,复杂的城市规划仅仅依靠规划部门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城市规划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孤立地描绘蓝图,还必须考虑与其他部门及其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协调。总之,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业。因而,承认公开规划是必要的,政府应允许不同利益集团或部门参与城市规划的论证与制定,并以此来增强城市规划的透明度、群众性和社会基础。同时,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基本方针。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广大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与顺利实施,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规划也都是由规划师、公众与政府通力合作的结果。当然,并非公众参与的程度越高,决策就越正确,这就需要规划师们在充分保证公众自由发表意见的前提下,多方协调,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规划方案。

1.4对规划师的要求

以上三方面是对我国城市规划本身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如何做出整个规划方案,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我们的规划师。规划问题不只是规划师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城市规划除了有大量的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外,还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等宏观决策问题。这就不仅要求规划师有解决物质空间规划的能力,还要有高屋建瓶、博采众长、宏观决策的能力。规划师受到自身知识的约束以及可动员的社会资源的束缚,不可能在规划时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问题。规划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对社会进行渐进的改良,而不是试图像激进政治家一样去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社会变革。另外规划师要充分考虑他的客户,首先要代表公众利益,同时

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规划师要清楚分析相关的利益群体,可适当的把规划看作一个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的理性过程。

二.提高政府的有效管理

本质上讲,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是全体市民,包括企业与个人。但由于两者都属于城市的微观主体,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自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使城市发展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经营、管理城市的责任在我们国家必须由作为市民的代表―城市政府承担,由城市政府权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建设更有利于全体市民。所以,要真正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本化”,政府有效性的发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最终载体,必然需要城市政府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城市规划建设所要实现的‘人本化’发展是不可能,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规划建设顺利、健康进行的关键所在。

2.1思想的转变

政府的思想指导着政府的行为。城市政府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人民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关注城市市民,一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所在。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人员能充分领略“人本思想”的真正含义,并本着这种思想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同时,政府思想的转变也包含废弃不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为广大人民争取最大利益作为衡量政绩的最好标准。当然这种转变需要加强对政府职员的宣传和教育,使“以人为本”成为城市政府的自觉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系列的“人本”政绩评价标准,让政府行为有章可循。

2.2以法治权

只有以法律作为政府行为的规范条件,才能使政府的行为有所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没有约束而导致的一系列权力滥用。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并对修改的条件和程序做出严格规定。但与此同时有专家指出,法律出台后关键是要提高规划的执行力,维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鼓励市民参与监督

代表人民的政府工作人员毕竟只是市民中的小部分人,并且其认识、分析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市民参与政府行为,为政府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可以避免政府行为的盲目性以及政府行为的目的失调,同时也可以对政府行为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

事实也证明,城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如果多倾听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与市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城市政府的有效性就会更高。所以,城市政府应建立积极、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不断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一个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合作网络,这也是提升政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虽然“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日益得到重视,但实施的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从业者,首先我们自己要清楚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用全面的思考,熟练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去服务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大小、形状、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采集、测定、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测绘工作对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各项建设的先行,城市规划离不开测绘工作,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测绘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测绘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了城市规划建设,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城市规划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三个阶段的顺利实现。城市规划管理是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然而测绘工程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信息服务和科学依据,其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实现,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重要的工作。

1、城市的总体规划离不开测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总体规划也越来越重要。城市总体规划是指依据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现状特征对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部署,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合理利用城市占地面积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一系列的城市的具体状况进行具体安排的一种行为。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第一个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都需要测绘工作成果作为参考。离开了测绘成果,城市的总体规划就少了设计的依据,严重制约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

2、城市具体规划离不开测绘

城市的具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体现和深化过程,分为城市的控制性具体规划或修建性具体规划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具体规划主要有以下最终成果:规划地段现状图、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各项工程设施的综合图等。这些成果要求在其中绘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工程等,有些还要求在其中标明路界线、断面,宽度、坡度、曲线半径、交叉点、转折点的坐标和标高、地形的竖向设计处理以及各项工程的坐标、标高、坡度、管径或截面大小等。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成果的出炉离不开测绘工作,而且它们是城市基础测绘成果最主要的基础资料。

3、城市规划的落实与管理离不开测绘

城市的规划设计好以后,要真正落实需要测绘工作作为保障。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果只是画在图纸上的成果,要想真落实到真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测绘工作作为实施的重要手段确保其准确完成。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测绘工作关系到规划成果的精确性,城市建设的所界定的实际位置是靠测绘工作中的防线测量来确定的。放线测量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关系到土地使用权限、撤迁工作的安排等与城市规划信誉和居民及开发商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它是城市规划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城市规划落实阶段以外,城市规划管理阶段也需要测绘,工程竣工后需要测绘来了解城市的各项建筑工程的完成情况、建筑工程的面积或某些规格有没有符合规定等。

二、如何发挥测绘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测绘机构建筑

国家很早就已经认识到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于1989年相继发出了《关于加强城市勘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勘察测绘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旨在促进城市测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动了城市勘测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具备勘察、测量及其必要的基础资料。城市勘测成果缺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影响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为此,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要抓好城市工作,还要抓好城市的勘测工作。最主要的是,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依据《城市规划法》、《测绘法》等相关测绘的法规建立健全城市的测绘管理机构,开展切实有效的城市测绘管理工作,并加强测绘市场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国家和用户的合法利益。

2、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测绘市场管理

当今社会的城市测绘工作社会地位不是很高,而且很多人对城市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此专业可有可无。为了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发挥好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城市规划法》、《测绘法》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测绘管理机制。

目前,由于测绘管理工作与城市建设需要的不协调性,测绘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某些非法测绘单位或个人从事测绘工作,有些地形图利用假坐标或高程等导致了测绘市场一片混乱。由于有些地形图中的比例尺、坐标、高程系统不统一,无证测绘等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测绘市场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无证施测,加强城市测绘市场管理,对于从事城市测绘的人员都应该具备测绘资格和遵守城市测量规范,严禁任何无证单位及个人在城市从事测绘工作,严格经过注册登记严格审查等环节发放城市测绘资格证书,做到统一坐标系统、统一高程系统、统一图幅分幅编号、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资料管理。

3、加强成果监督,加强质量管理

测绘成果和质量是保障实施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发挥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勘测主管部门要加强成果和质量的全面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既加强了城市测绘工作的领导,又积极整顿了测绘市场。城市勘测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检查验收,使得城市勘测单位以质量求生存和发展,推动了勘测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是城市规划各项工作的保障,其质量的好坏直观关系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工程和项目和进程和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测绘工作人员应该对测绘成果负责,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坚持高质量的作风。城市勘测单位在进行城市工程测量时,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认真进行实地放线,决不能有半点差错,保证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当然,测绘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城市规划能否正确实施,需要靠勘测单位的严格把关,也需要城市测绘主管部门的严格成果审验。

4、重视工程竣工测量,保障城市建设质量

由于某些原因,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测绘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很难保障质量,因此影响了有效的城市管理的效果。为此,我们要重视工程竣工测量,保障城市建设的最终质量。尽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新的测量手段,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施工各项技术要求实地放线,但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问题或是仪器设备的问题等在施工中很难保证其质量过关,这时的工程竣工测量尤为重要。此外,进行工程竣工测量,将实际测量的成果反映给城市管理部门,成为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必要依据,因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测绘工作与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发挥好测绘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切实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等问题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不断发展的测绘技术,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学业, 彭子凤. 对数字城市测绘模式的几点思考[J]. 测绘通报, 2011,(03)

[2] 李国柱. 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测绘发展研究[J]. 科技资讯, 2008,(35)

篇4

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就有什么样的城市面貌。城市能否历经若干年的发展而达到功能完备、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政府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规划的“和谐”就是资源匹配、生态平衡、产业协调、布局合理、空间丰富、交通顺畅、环境宜人、居住舒适。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在产业发展、功能分区、资源配置、交通安排、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应以和谐为本。和谐规划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基本保障,如何规划建设和谐的城市。总体来讲,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需要,城市规划必须转变观念,要从政策的高度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必须要有整体观念、统筹城市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制订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做到科学有序、综合平衡、适应并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即建设一个和谐的现代城市。

2 城市规划编制的方向

城市规划中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订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订最终治理对策。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a.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b.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c.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d.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调控手段。国家发展中出现了人均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是相当长期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真正牢固树立起资源节约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制度。在未来,我国空间资源的节约是一个大战略。因此,需要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思想。过去的粗放发展应当变成今后的精明发展、集约发展、合理紧凑发展,对各类城市都应当如此。

总体上,还是合理密度为好。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提高密度,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不小,可以通过农村合理规划建设,节约土地以支持城市发展用地。需要强调的是,有关用地指标的工作,需要非常慎重。同时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指标的工作,属于城市规划的法定任务,属于城市规划的基本业务范围。水的节约和水源的保护、能源的节约,都是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规划建设生态良好的城市。这本来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还不够完善,且国家重视工业的大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形势很不乐观。城市的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城市安全的层面,而且呈现区域污染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现在更加突出起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时,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此外,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3)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地区不断增长,城市发展的区域问题突出起来。区域性规划:a.要解决好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问题;b.统筹安排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c.安排好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d.安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后,从区域层面统筹安排乡村规划建设的任务就提出来了。做好村庄集镇规划也成为需要。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是分不开的。

4 城市规划的革新方向

4.1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时,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订规划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

20世纪20年代期间规划是以解决城市人口疏散为出发点,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诸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成熟了新的生命力,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4.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1)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2)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3)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4)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4.3城市发展连续化

人们逐步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当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现有关条例规定“5年小调,10年大调”的方针,其实也就是促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得以及时调整和完善。

5 构建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在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城市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现实;是人的一种情怀,也是自然的一种表露。生态城市应具有:①节能、循环型城市系统。②水环境与水循环。生态城市的水系统应是在满足生产和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时,在城市内形成适度的循环系统,减少从外界的取水及污水排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向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②城市绿化。城市绿化被认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绿化具有防洪、防风、防火、防止噪声、防止大气污染等效果,为城市内的动物提供栖息地,并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是包括自然生态要素和人工生态要素在内的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总和。而生态城市则是指各种主客体要素处于高效、有机协同状态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和谐、高效、安全、健康等特征。城市生态化的实质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进而达到一种稳定和有序状态的演替过程。

21世纪是人类创造空前文明,同时也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的极致。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舞台。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知识建设一个更和谐的人类舞台。

6 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汪光焘.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4(3).

[2]谭锦湖.如何能更好的完善城市规划工作[J].建材发展导向,2010(7).

篇5

1.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政府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规划的“和谐”就是资源匹配、生态平衡、产业协调、布局合理、空间丰富、交通顺畅、环境宜人、居住舒适。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在产业发展、功能分区、资源配置、交通安排、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应以和谐为本。和谐规划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基本保障,如何规划建设和谐的城市。总体来讲,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需要,城市规划必须转变观念,要从政策的高度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必须要有整体观念、统筹城市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制订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做到科学有序、综合平衡、适应并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即建设一个和谐的现代城市。

2.城市规划编制的方向

城市规划中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订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订最终治理对策。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a.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b.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c.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d.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调控手段。国家发展中出现了人均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是相当长期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真正牢固树立起资源节约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制度。在未来,我国空间资源的节约是一个大战略。因此,需要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思想。过去的粗放发展应当变成今后的精明发展、集约发展、合理紧凑发展,对各类城市都应当如此。

总体上,还是合理密度为好。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提高密度,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不小,可以通过农村合理规划建设,节约土地以支持城市发展用地。需要强调的是,有关用地指标的工作,需要非常慎重。同时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指标的工作,属于城市规划的法定任务,属于城市规划的基本业务范围。水的节约和水源的保护、能源的节约,都是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规划建设生态良好的城市。这本来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还不够完善,且国家重视工业的大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形势很不乐观。城市的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城市安全的层面,而且呈现区域污染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现在更加突出起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时,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此外,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3)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地区不断增长,城市发展的区域问题突出起来。区域性规划:a.要解决好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问题;b.统筹安排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c.安排好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d.安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后,从区域层面统筹安排乡村规划建设的任务就提出来了。做好村庄集镇规划也成为需要。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是分不开的。

4.城市规划的革新方向

4.1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时,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订规划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

20世纪20年代期间规划是以解决城市人口疏散为出发点,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诸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成熟了新的生命力,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4.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1)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2)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3)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4)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4.3城市发展连续化

人们逐步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当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现有关条例规定“5年小调,10年大调”的方针,其实也就是促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得以及时调整和完善。

5.结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指导思想,必然会对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从近年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环节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还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深入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光焘.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4(3):8-12.

篇6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一、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城市规划意识浓厚。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2.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缺乏整体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的城市在教育区、住宅区旁规划冒烟工厂甚至化工厂,在江河湖泊边规划酒家食肆,在郊区村子旁和农作物生长区规划垃圾处理场。城市功能分区混乱,不同类型的建筑群过多地相互渗透,环境意识谈薄。不仅有的大范围的功能显得混乱,小范围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同一栋楼,也有既商又住。

3.体制改革尚不完善,传统体制仍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突破,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面临着很大困难。

二、对策

1.更新规划内涵。传统的城市规划侧重于物质规划,后来强调空间规划,现在强调科学规划、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和谐城市之上。诸如城乡、人口、贫富、教育和保健等社会问题,都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因此,城市规划中必然要有一定的社会规划内容。

2.改进规划方法。长期以来,各城市都按照规划编制办法分阶段编制规划。每一阶段都是一次性规划,然后按规划执行,但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规划在实行中不断修改,而背离了原来的方案。考虑到规划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实施中的双向性,城市规划必然应着重做好近期规划,而且应有分期修订的要求。

3.加大城市规划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要增强全民城市规划法制观念,一要宣传《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二要宣传城市规划本身;三是向社会公布有关技术规范。要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经常化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真了解规划、自觉执行规划、严格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周边许多乡镇逐步划为城市控制区,村民转为市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储备用地,对他们进行规划宣传尤为必要。

4.注重城市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酝酿、编制、确定、实行城市规划时,我认为主要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要有统筹兼顾、高瞻远瞩的全局观念。在做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时,要考虑地理、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考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现状、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务必使自己的视野尽可能地开阔。(2)在注意城市建设发展共性问题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保存和发展城市的个性。城市的个性是城市总体特点的集合,是城市历史脉络的重现,是城市整体形象的升华,是一个城市具有永久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哪座城市的个性塑造得好,哪座城市便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3)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妥善处理交叉矛盾。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有关要素,综观城市历史、现状和未来,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定位的产物。(4)妥善处理规划的分级、配套、衔接问题。城市规划,特别是大城市的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它包括不同级别的规划、相关地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区范围规划、市内各区域各小区规划等等,无论大、小区域的规划与各门类的专项规划,都还有一个相互衔接的问题,只有考虑周全,处理恰当,城市规划的整体效能才能充分发挥。(5)坚持"依法规划",抵制依权压法。城市规划方案不仅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还要结合实际认真处理好各项法律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法律不仅有城市规划法,还有国土法、环保法、水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保护法、城市绿化法等等,还有一系列的地方性有关法规,我们必须在规划中贯彻这些法规。

5.完善规划决策机制。(1)建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的宗旨是在审议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决策原则,科学指导全区经济、社会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指导,依法行政、规范审批、严格实施、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综合科学决策水平,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对规划建设的领导,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空间资源,完善功能布局,有效决策各项建设,推进经济与社会资源配置的匹配化。(2)运作机构设置。规划委员会是区政府重大规划的决策性机构,是区政府审议重大规划建设事项的必经程序;规划委员会主要职责:作为全区规划的决策机构,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审议意见。区规划委员会由区四套班子、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大中型企业代表及部分市民代表组成,其主任、副主任等领导职位,应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担任。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与规划部门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处理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事务、行使执行、协调、组织、监督的职能。通过建立督办制度,及时将例会确定的事项,性质,进行责任分解,明确时间节点,进行跟踪督办,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委员会报告。(3)必须增加城市总体规划的透明度,使广大群众了解规划,创造各种条件让公众参与规划,使总体规划成为团结人民,激励斗志,建设现代城市的行动纲领;只有这样,城市规划的实施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城市建设中切实起到“龙头”作用。

篇7

前言: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从注重生活必需物转移到了着重对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同样,城市结构的升级也意味着城市规划设计的大变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必须结合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制定城市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城镇县各体系的发展途径,合理地运用新生技术及现有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借以突出各具风格的城市特色,体现不同地域的特有文化特点,最终展现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规划发展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以极快速度发展前进,在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不同层面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呈现,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的毒瘤“城中村”,即为了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将农民的土地征用,将他们缩小居住在原来的村庄,游离在城市规划管理之外,脏乱差人龙混杂,与城市格格不入,大大破坏了城市的形象和发展。加上实行市场经济、住房体制改革、允许土地拍卖等制度漏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利益勾结,使正常的土地规划无法合理实现。

1.2、盲目追求洋化或套用大城市发展规模,城市规模设计没有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盲目追求国际化,高楼大厦,中心商务区,高层建筑。盲目地拔高地区定位,使得本土特色流失,并且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对盲目发展的小城镇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1.3、城市建设局面混乱,没有统筹全面规模,详细性规划,及其他专业知识的覆盖率均不大,因此缺乏有力地指导与政策,如:各大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效率极低,严重时城市交通系统瘫痪,小雨成湖,大雨成海。地下管路建设无规划,有需求便无节制地挖通,注重短期利益,无长远目光。

1.4、各城市古旧建筑保护不力,为个人利益审批建筑规划,拆除古建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也有为了促进旅游效益,拆毁新建建筑模拟建造古着建筑,与城市相邻区域的现代化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城市的整体观感混乱。

因此,衡量城市标准设计要以先进的目光,自然生态的视角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错误的模式只会诱导各种为了私人利益破坏城市规模设计的行为,根据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思路及目标。

二、新思路,新目标及解决途径

针对不同的发展误区,究其本因,城市规划若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必然还会发生一些换汤不换药的发展障碍。城市规模设计与发展需要注重实际,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实践理论的研究,合理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注重于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调整路线,要做到以下步骤:

2.1、正确定位城市标准,结合城市特有的发展新形势与规律,制定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出全面的未来城市的布局格式,并结合好各个专业知识,调整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突况的后备机能,做到能确保城市的高效运转,以保障经济稳定,各行业协调发展

2.2、建立健全完善的规模体系,加强规划的前线工作,投入较大比例的人力与物力,积极展开各种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引导出完善的城市规模设计方案,后期需要各行专业人才的协调互助,统筹全方位发展目标及趋势,结合数据建立城市规模设计的蓝图。

2.3、合理的指导思想,要重视对现场勘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应用宏观及微观结合的现代科技,对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客观评估,以此奠定扎实的观测基础并以城市规划科学为主体,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为辅导思想,进行综合论证,以具体思想进行指引和改造。

2.4、以严谨的态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细致地进行定量分析,从不同情况着手,实现城市规模合理化的建设方案,建立核心的共享机构体系,从理论到实际纵观分析,尽心为城市规模建设的设计设定好管理机制。

“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牢牢把握好城市规划的空间与尺度,以研究,技术,实施的三方逐步结合,逐步推进,进行的统筹规划才能做到协调统一,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

三、城市规模设计的原则性

宏观分析城市建设中的障碍,统筹好各方面的专业规划,发展趋势及新建目标。规划建设需要的三大原则:人性化原则,生态化原则,科学化原则,通过探究三大原则的实践性和必要性,突出城市规模平台设计与构建探究的意义。

3.1空间设计感成为了城市人性化的重要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空间的改变也引发了情感的变化,从热情互助到人情冷淡交流匮乏,强烈对比出规模合理化带来的作用,只要将尺度掌握好,便有合适的心里暗示效果,从环境里潜移默化,提高文明行为,使设计效果得到最大展示。

3.2城市更新要坚持生态化原则,追求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合理地配置自然资源,在这一进程中,既要保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性和历史感,即保留古旧遗迹,也要结合时展需求,以客观的角度,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才能提高城市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建设一个生态型的城市。

3.3城市规模设计中通过建筑的构建设计可以体现许多物理学方面的应用知识,如附加筋的使用,钢柱支撑点等,科学化的城市规模建设提高了资源的配置率,以力学的特点进行使用建设改造,在最大限度下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是科学化规模建设中的一大要点,分析数据,全面结合实践行为,做到科学发展建设,使城市规划建设平台更富科学性。

结语:

根据资料记载:“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实际上,城市规划与更新的目的,不单单是安排好城市的基本设施,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和谐统一,着重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管理,实现城市规划平台的构建,整合,共享,达到人文为主,设计共享的理念。通过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推出及探讨也体现出城市规划建设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王菁.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苑.2010(24)

[2]张建. 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

篇8

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是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与社会承受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保证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城市与环境的良好统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只有确保城市的良好规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综合建设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并统筹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够做出具体的建设安排以及管理措施。其研究、实施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以及城市所在的区域。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主要是体现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体系。由于许多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资源、生活便利度、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建设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现状,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与新方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运行质量,不断改善与挑战城市的整体功能。因此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当下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

1.1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选择。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但要科学的规划可以把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整个规划过程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1.2 坚持人性化的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观行为。因此,规划首先应该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一旦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一切都无从谈起,城市规划要让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1.3 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论断。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科学性等等,都应该以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进程的角度出发,城市规划设计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2.1 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2 缺乏一定数量的规划人才与管理人才,存在不合理的质量和知识结构,而且整体的素质偏低,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合理规划,并降低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2.3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认识。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较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会导致整个城市功能处于布局不合理、用地不平衡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并减少了服务功能,导致了布局不均匀、发展水平有限等问题。

2.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情况来规划,而是贪图利益,舍近求远,并未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城市设施功能不齐全、配套不全的情况发生。

3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规划设计观念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观念的更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规划建设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建设,并保证其指导思想的实施,能够充分考虑城乡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并对低收入阶层以及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照顾。

3.2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走城乡统筹的道路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区域差别较大,城市化道路中存在众多的农村人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达到60%,但是仍然存在4~5亿的农村人口,我国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进行农村到城市的良好转换,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将城市发展的产业链延伸到农村,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综合发展。

3.3 加强并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3.3.1 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进行城乡统筹的城市规划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地区不能满足已经制定好的城市规划要求,存在许多的规划管理漏洞与偏差。

3.3.2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规划管理与一般行业的行政事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专业性与政策性较强,存在严格的管制型内容,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觉悟,从而带动城市的良好发展。

3.3.3 加强公众参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民参与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在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其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数字城市,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市民与投资者能够通过一些系统查询了解城镇建设情况,政府也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动态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秉钊.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城乡建设,2011,(12).

[2] 彭建国,汤放华,朱忠东.城市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建筑景观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篇9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directl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a city, form, space and so on many level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urban green space's function of research work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 20 century,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steps, worldwide "ecological cris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sometimes even has become a restricted some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bstacles. Therefore, in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s func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important fun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Key word: green space's function;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绿地功能分析

(1)社会功能: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主要反映在文化、美学、社会、经济效益、思想感情等方面。 它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园绿地可以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给人们宁静平和的心态,减轻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有利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城市绿地可以增加视觉的美感,衬托四周的建筑,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

3.城市绿地的开敞式建筑为人们带来开敞的空间,提供了市民之间联系与交流的场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4.城市绿地周围在无形之间吸引了大量经济发展的契机,绿地周围的房价升值,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商业兴旺等。

(2)生态功能具体表现在:

1.削减污染、净化空气,城市绿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因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此外,城市绿地还能够滞尘、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的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度保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因为环境的多样性为生物物种的生存、迁徙和繁殖提供了条件。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它能够有效的调节小气候,大片的绿地能够遮阴减光、蒸腾散热,可以增强周围湿度,降低周边温度,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绿岛效应。

2. 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功能应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显得比较单一、孤立,以至于不能实现城市规划中所想达到的最终目标。究其原因是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中有时会忽略景观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原则、方法,导致城市绿化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全部功能。因此,需要重新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之间的关系,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整合应用的研究,对其功能进行思考。

(1)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绿地对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较为详细的单因子控制规划致力于研究分析单个景观生态要素。一方面是在铁路、公路沿线构成带状绿地,在各个星形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另一方面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有机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

(2) 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立逐渐向着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转移。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发展、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城市绿地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能够更好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第一,城市绿化对着城市发展表现出由连片自然绿地到集块公园绿地到零星截取绿地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完全是受单纯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迎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将自然绿地廊道系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的景观格局。第二,市区和郊区的绿地联系很密切,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

3. 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议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密度非常之高,这就导致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现象也逐渐扩散波及到周边农村。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绿地规划中不可回避市区周边的环境问题。

传统绿地规建中很少突出城市绿地的功能研究,只是单纯的追求简单的定性阐述、数量指标和传统意义上的点、面布局,不能充分的体现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功能。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建中要确定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思想为基础,从实践入手,定量分析绿地空间格局和绿地内部结构等以此形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关系。

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能只讨论部分城区,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也不能只就绿地而谈论绿地,必须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这是最基本的共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如果仅仅依靠市区范围内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其实市区的自然山水等大的环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市区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形成合理的城市生态结构形态、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的多种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对市区绿地进行规划控制,才能保证和引导城市各类型绿地的良性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力的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改造市容市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能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1.加强城市和周边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可利用的农田、林地,从而形成城市的绿色大背景。2. 在市区内建设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3. 对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等重点地段进行绿色点缀,做好单位和住宅区内部的庭园绿化,还有建筑的垂直绿化。4. 保护好现有的城市绿地,并将历史文化和新的河道整治、绿化建设结合起来。5. 对城市中相对重要的公共绿地、公园等建设作为永久性保留。

参考文献:

[1]. 常庆禄,张现清,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 陈继红,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

[3]. 刘平,赵思平,王如松,城市住区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海口市望海狮城生态小区设计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4)

篇10

(6)北京:总规实施评估实践之探索 无

话题

(8)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进一步发挥规划对首都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谈开展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黄艳

(1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王飞

(13)面向国际化的首都职能新定位——新一轮北京区域空间战略的定位思考 王凯 徐辉

(17)北京市“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研究 潘一玲 仝德良

(21)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推动北京中心城职能优化 李晋 贾映仑 王悦 李苏宁

(26)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困境及对策 赵峰

(30)“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调控北京过快增长的人口规模 崔承印

(3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于彤舟

(36)创建“三大体系”推动新城发展——顺义新城规划建设展望 路林

(38)北京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姚智胜 王晓明

(43)面向宜居城市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 石晓冬 廖正昕

(48)北京产业发展总体特征与未来发展策略 和朝东

(53)北京产业发展空间特征及利用策略 李秀伟 路林

(57)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关键对策思考 赵晔

(61)从社会和谐角度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再思考 王雅捷 廖正昕 史妍萍

(65)北京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评估 阳文锐

(70)创新规划思路,破解城乡结合部发展难题 谢欣梅

(76)面向区域化的首都空间边界认识 李浩 李建东

(79)北京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准则研究 黄斌 李伟

(8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居民满意度调查研究 李东泉 叶裕民

研究

(84)院线制下的北京影院布局初探 兰俊 朱文一

(89)北京中关村广场空间行为考察 李馨 朱文一

(93)大众滑冰空间与北京城 汪浩 朱文一

(98)城市住区规模研究 刘晓波 李珂

(107)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动力分析 肖亦卓

(111)北京市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实践与探索 叶以农

(114)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墨西哥、美国两国老年福利工作考察报告 孟钧 李绍纯

(119)大型赛事活动运行设计系列论文之五——浅论运行设计的应用(下) 付圆圆 伍孝波 王宁

(123)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棕地再开发探索——以包头市华业特钢搬迁区域为例 俞剑光 武海滨 傅博

视觉

(127)修缮:赋

院落新的气息 无

(152)北京城里最美丽的地方——“朝阳门一阜成门大街沿线”记录 温宗勇 龚渤 张韶华

观察

(160)保障房须广覆盖 无

(163)散记(15) 无

(166)城市规划为什么需要伦理学?(二) 无

(168)阿姆斯特丹:喜欢不是爱 无

(171)罗克格:在中国卓有成就的德国建筑师(下) 王栋

人物

(176)吴焕加:有容乃大 平

访谈

(181)他山之玉 可以攻石——借鉴欧洲经验解答北京城市积水难题 无

资讯

(183)资讯 城市广角 无

(185)海外资讯 无

(187)杂志世界 无

(189)弘愿筑广厦 都市绘丹青 杨宝林 黄志刚

(193)行走在蒙太高的城市空间 历史记忆的生产与消费 宋静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subject also shows that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a city planning is the subject of the best practitioners. Advance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must strengthen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引言: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得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篇12

1、村镇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现状

村镇建设包括村庄、集镇、建制镇规划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村镇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1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基本成熟和规范。但村镇规划建设机构很不健全,各地机构设置不一,五花八门,再加上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很多时候重点工作主要偏重视规划编制,村镇没有专业的建设管理分工,乡镇一级大多没有专设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科,即使专设也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兼职运作,素质不高等问题。还有的村镇规划机构人员工资无着落,机构运转艰难,对于庞大的村镇规划建设工程而言,显得很不适应。

1.2村镇规划定位不准。表现在部分村镇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1.3村镇规划盲目攀比,“求大、求洋”。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但不少村镇规划不切实际地用城市规划法来进行村庄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村镇规划一定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文明。

2、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建议

2.1继续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强化城镇体系规划对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乡)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进行规划编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努力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来。

2.2 健全规划管理体系。村镇规划是有整体性和战略性的特点,绝不允许被部门利益所分割。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规划管理机构,使规划执法主体合法化。同时加强村镇规划的统一集中管理,可在各乡镇等设立分支机构,为县住建局、规划局的直属派出机构,其人、才、物和业务工作由县住建局或规划局统一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考核到位。

2.3提高认识,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

(1)高度重视,加强对各级领导,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县(乡、镇)长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参加自治区和地区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对规划管理技术人员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专业职能,要对其严格进行考核。利用培训的方式使其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服务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依法行政。

(2)规范规划设计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进入村镇规划的设计队伍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规划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积极推进专家评审规划制度和规划公示制度,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量。

(3)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普及。通过加强规划建设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逐步提高广大居民的法规意识,增强遵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针对村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应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村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典型,加强领导,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

3、结语

总之,村镇规划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着村镇的长久发展,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只有搞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探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道路作出最大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