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

时间:2023-08-08 09:24: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

篇1

而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物理难学。开始几节课还不知不觉,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听得懂但不会做题了,到后来有些学生连新课都听不懂了,甚至对物理产生了畏惧情绪。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从初中刚刚升入高中的这一过渡阶段中的学生来讲,由于初高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异,包括:1.心理特点的差异、2.知识结构差异、3.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4、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改变他们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也正因高一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些急需解决的衔接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势、解题模式及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对高中阶段学习有着很大的隐患,阻碍着学生潜能的发挥。高中物理教学表明:教师帮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畏惧情绪,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品格和正确观点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板块知识体系的构建

由于物理知识点多,思维难度大,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因此,学完力、热、电、光、原后,有必要单独对每一板块进行知识方法总结,让学生深刻理解重点知识的物理意义、横向联系和区别。

如:学完力学后可以从三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一是从力和运动关系的角度对各种运动产生条件,运动学规律,动力学规律进行总结,比较;二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三条途径)进行分析总结;三是以典型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从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入手,体会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重点知识循环体系的构建

高中物理中有些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不能一步到位,教材中采取螺旋式编排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不断总结提高。

如:摩擦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力”一章中学生只可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及力的三要素;在“牛顿运动定律”一章,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可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不仅可充当阻力,还可充当动力,静摩擦力可以因加速度不同而不同;在“曲线运动”一章中,教师通过摩擦力充当向心力的有关实例研究,学生可认识到摩擦力可充当向心力,其方向可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通过“功和能”一章的学习,学生可认识到摩擦力不仅可做负功,还可以做正功,也可不做功。静摩擦力做功只伴随物体间机械能转移,而滑动摩擦力做功不仅伴随机械能转移,而且有机械能向内能转化,摩擦生热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相对位移大小之乘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以上各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对摩擦力的认识。那么,摩擦力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点就突破了。

综上所述本人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配合三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初高中衔接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

1.知识结构的调整: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好教材的衔接为分章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准备:

安排教材内容时,必须考虑到这样的两条规律:一是教学内容要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完全为学生不了解的课题,很难使他们感兴趣:二是教学内容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学生早已透彻理解内容,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授课过程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依靠课堂45分钟来完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可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缺乏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进而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性.虽然初中物理注重基础教学,其实际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并且带有显著的应用性,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化的讲授,以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则学生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最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真正实现,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物理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汇总成结构鲜明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知识的总结与教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就能够明确地抓住声音定义、声音特征以及特殊声音等知识的节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或者是声音的响度、声色、音质等知识节点,进而有效地对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并凭借记忆框架把握好章节知识的实际排布,以深入理解物理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知识应用的推理过程,以难点映射出知识的节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知识应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随堂的习题来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这一过程中,习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而这些应用技能的掌握需要借助习题与知识点的密切结合.在章节知识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习题思路推导等方式,为学生查找出解题的难点与关键点,进而以难点和关键点来映射出知识应用的有效节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保障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引入杠杆的表示、滑轮的设计、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大小的计算等习题,让学生逐步明确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并以解题的思路与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杠杆三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判断、滑轮阻力以及力的方向等关键的知识点,再借助知识结构图的有效总结来明确这些知识点作为简单机械知识运用时关键节点地位,促使初中物理知识的高效运用,并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三、借助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实验的注意点和易错点展现实践知识的节点

除了物理习题的有效解答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内的物理实验同样是物理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单元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会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步骤,并结合课程的实际知识以及实验的安全知识来进行实验,力求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整个单元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重点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点以及实验的特殊注意点都是整个物理单元知识的节点,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3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 发展 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 自然 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 规律 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 理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科学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 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 总结 ,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 发展 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 文献 :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 教育 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篇4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17-01

大家知道,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分析教材一般需遵循如下原则:

一、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分析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物理现象,初步掌握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初中学生开始学习物理,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我们要把握住这些前提。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教材分析得全面深入,在教学处理中才能够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要求。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是按照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使用现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教材的缺点和不足,有助于我们以整体为背景来分析和处理各部分教材。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教材体系或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物理学科体系有所不同,它不仅受学科体系所制约,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安排。同一内容和程度的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即不同的教材体系。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必须清楚地认识教材的体系或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是怎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教材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展开的。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更好地分析各部分教材,才可能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初高中教材是按照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的次序来安排的,但这并不是中学物理教材唯一可行的体系。特别是初中,由于内容浅显,较少受学科体系制约,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可以考虑不同的安排。

在教材的结构上,通常有两种组织方法。一种是直线式,即把整个初高中教材组织成为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教材基本上不重复。另一种是螺旋式,即教材内容在初高中不同教学阶段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现行中学物理教材是按照螺旋式结构编写的,因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初高中有个反复过程。但同时要注意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三、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在分析教材时要特别强调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使其互为背景,真正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地位、作用。

如初中力学教材中力的概念,它是整个教材的重点。但若不是把力放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这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而只限于一章一节的范围里,孤立地进行分析,就不可能很好认识这部分教材的重要,恰当地掌握这部分教材的要求。如果从教材整体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力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初中教材始终,它关系到运动和力,压力和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这样一来就会使我们增强对这部分教学的认识,看到教材的发展和联系,认识到力的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掌握了整个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能更好地掌握教材的要求和发展。

四、要分析知识的有关价值

分析教材还要注意对知识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分析,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知识价值的研究。如何从知识的不同价值来分析教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力的概念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不论是重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在不同特定情况下反映出力的本质特征(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抓住了力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更深刻地去认识和理解各种具体力的作用和特点,便于逐步学习各种具体的力如浮力、压力等概念,为整个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力”这部分知识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再如二力平衡的知识虽然在教材中只是一节,但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有重要的能力价值和应用价值。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对于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后面学到的一些重要的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有不少关键地方就在于二力平衡的运用。如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连通器、浮力等重要概念和规律的得出,都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

五、要明确教材的目的要求

教学的目的要求既是决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目的要求不明确将无法恰当地进行教学。教学目的不是教师随意主观来确定的,而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从实际出发来确定。其中教材内容又有很大的制约性,脱离开教材内容,就无法组织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途径与方法等,都要从对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中来确定和选择。

篇6

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

为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模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其中,利用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个有点: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脉络和思维;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在教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例如,在讲解“力”时,老师应该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

在确定三个主题中心之后,再阐述三种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同时,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分支,一层一层的向下延伸,逐渐形成一张系统关于力的网络图。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整个系统结构图中,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能够有更加清晰的系统,让大脑得到开发、分析和记忆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实验为载体,理清知识脉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便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前后相连的物理知识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物理结构。其中,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看待物理问题,将核心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准确体现出各个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因此,思维导图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合理地将所有知识点连接起来,有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时,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的物体,设计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到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再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对思维导图进行全面评价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结构,加强记忆(如图1)。

三、考前复结,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缺陷,全面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便可以在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学习知识点统一纳入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浅层物理知识逐渐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压强和浮力时,老师便可以先给出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绘制出一张能够概括这一主题的知识思维导图(如图2)。

四、应用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光现象教学为例

在初中物理课程光现象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应坚持从整体教学入手,开展相关教学功能拓展,合理把握教学结构体系,全面做好整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工作,促进各章节知识点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知识结构的逻辑性。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全面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再以此作为正确引导。其中光现象主要包括人造光源和可见光源、不见光源等,光反射现象和光折射现象、光色散现象。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能够让学生意义分解问题知识,然后再将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指出各种光现象之后,再对学生全面分析光传播路径,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光直线的传播现象。其中,光直线传播主要涉及到直线传播和不同界面曲线传播,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区分光速和光应用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将小孔成像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核心建造,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解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总体上稳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绩效,促进阶段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可以被用来当作组织和表征物理知识的工具,它是用科学命题来显示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近年来,许多物理人不断对概念图进行着深入研究,物理概念图的形式逐渐增多。概念图作为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在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查阅的资料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谈谈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一、概念图的含义和特征

概念图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可以用其组织和表征知识,其大都是以图形的形式去表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概念图具有结构性的特点。概念图是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结构形式将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概念图就是知识结构的网络。所以,我们说概念图具有结构性的特点。

2、概念图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初中课本的内容大都冗杂,学生想找到其重点往往会花费很大的精力,这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慢,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差。概念图用图形的形式展示了课本的知识重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概念图的应用可解决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不断进行改革。现今的教育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新要求,不仅改革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注重评估教学结果和过程。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概念图的应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具体如下:

1、解决教学方式陈旧的问题。我国主要是应试教育,在考学的压力下,许多初中物理教师还是老旧的讲授型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影响。概念图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概念图使学生更生动的学习物理知识,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还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解决学生学习方法陈旧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理科(例如:物理)时会较吃力,对所学知识不甚了解,往往靠死记硬背记知识点。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切断了知识的联系,是知识链断节。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理科(例如:物理)失去兴趣。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概念图的知识链一环扣一环,学生学习知识的逻辑会清晰,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

3、解决物理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检测方法都是考试,这种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的物理知识点单一,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容易忽视对学生物理知识结构和物理知识关系的考察。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校更重视多元化的考察方式,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的物理学习概况,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三、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普遍,下面以初中学生学习光的知识为例,以证明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概念图见下图1)。

学生在学习光的知识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做个小练习,把自己学习的关于光的知识以概念图的形式列举出来。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考察了学生对光的知识的掌握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纠错和改正能力,这种练习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应该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普及应用。

四、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概念图的教学应用是正确的决定,概念图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角色摆正。我国的课堂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本末倒置”的,以老师为主,以学生为辅,这样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概念图的运用改变了这一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知识,构建知识链,老师只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点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明确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准备了很多知识点,但因为各方面原因,这些知识点可能会杂乱无章,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概念图的使用可以把教学内容更简明的显现出来,解决了教学层次不清的情况,使物理教师的教学更直观、明朗。

2、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学习并不是埋头向前的过程,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错误,纠正错误。概念图的制作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制作中要找出之前的错误,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2)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构建和把握知识。21世纪是信息世纪,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善于发现并抓住有利于自己信息的人才会成为强者。概念图的知识结构清晰易懂,能够把物理课本与物理实例轻松结合,对提高学生构建和把握知识的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结束语:现在的社会每时每秒都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和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新世纪人才也有重要作用。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的初中教育会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对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新课标下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苏州大学,2012,5(01).

篇8

一、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内容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教学内容: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上力图最大限度的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将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召唤回课堂,成为课堂中积极的参与者。②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各种激发与维持的手段使学生不仅在物理学习中充满兴趣、更重要的是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得到完善和发展。③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没有心理压力的良好状态下积极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1)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因为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天然的会产生兴趣的优势诸如各种实验,各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等,但是这些兴趣只是引导学生走进课堂的引路者,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充满兴趣的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则取决于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上。有些学生在说明自己是否有兴趣的原因时很直白的说:“看老师怎样来上一节课,有趣就感兴趣,愿意听。否则很难全神贯注。”由此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多挖掘使他们感兴趣的点,备学生的学而仅仅是知识。

(2)在授课形式的选择上,学生更喜欢自己参与的形式。而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正式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营造令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活动之中,而这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猜想,可以是自己的探究计划,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从学生对课堂听讲状态的原因分析中,我们看到,影响听课状态的原因除了是否有趣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知识的难易程度,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在刚接受时还觉得有兴趣,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把握其物理问题的实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又有些无从下手,于是先前的兴趣只是昙花一现。要想维持学生的兴趣应该在知识的难易处理上下功夫、费心思,知识的讲解应该全面,举例合适到位,多方面多角度的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三、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建构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模式过程中我的所依据的理论有:建构主义(包括建构主义的理科学习过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序列),情境学习理论,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模式,物理教育中信息加工模式等。

(1)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典型的自然物理现象、生活物理现象、生产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与以往知识有矛盾冲突或被人们习惯性的忽略的疑问。这些情境中的疑问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经一番努力才能解决,而且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

(2)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由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处于提供相应情境,激发思维冲突的位置,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响应的信息支持。

(3)验证假说。在相关的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或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假说是否成立与有效。验证假说在物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根据物理知识的来源、结构、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物理知识的结构是以概念为基础,以规律为支柱的。形成物理概念的主要途径有四个:对物理实验、生产实验、自然现象、生活经历直接感知、科学归纳;对学生已有表象的科学归纳;从已形成的概念演绎派生;以及从已建立的物理规律演绎推出。

(4)情境体验。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应该从多个侧面与角度展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备自己的物理认知结构,同时满怀求知的乐趣。建构主义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体验他们自己的经历,有机会建构他们自己对所观察现象的意义的理解。除了考虑学生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的特性之师必须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建构主义和学习科学的特点,支持学生的概念变化。

四、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该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和维持者。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材料、信息,使情境丰富。尽量摆脱以往教学的呆板与抽象。应该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把思考、动手的机会与时间尽量多的给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适时强化激发维持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认知的作用。情境学习理论它强调合作学习以及个体已经知道的和他们期望学习的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它认识到在一定的情境或背景中学生才能建立起知识的意义,而教学并不能够抽象地为学生建立知识的意义。从这个观点看,教学的设计和传授不应该是详尽的课时计划的使用和创造,即课时计划不应该只是精确地标明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和学生应该做什么。目前,有许多方法用于创设此类环境,如通过网络或CD―ROM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研究一个专题来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

五、结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半侧重于教师的作用,被人们称为“教论”,因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应如何教这一角度进行构建的。虽然能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它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竭力反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从做中学”。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如何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当代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重视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和情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独立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顺应5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不断变化,其目标不仅指向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而且指向以往忽视的情意领域。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强调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对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篇9

初中物理教学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之中是比较有难度的,其涉及的知识及概念对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因为受到课时的限制,通常都是学生对于相关的物理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时就会投入下一堂的学习中。而概念图所具有的作用是经过图解的形式把初中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一、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的作用

(一)完善教学方式

初中物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尤为注意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具体掌握情况。初中物理教师通常都是运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入相关的物理概念之后,再对其进行详细的解答及分析,并安排相对应的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练习中我们逐渐发现一些问题。尽管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物理公式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但在实际进行操作过程中,通常都会受到物理公式运用范围的局限,无法做到灵活转化。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不够理解,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将各知识点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知识体系。概念图本身就有非常强的整体性、有序性及直观性,假如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地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根据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而学生则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于缺少能够对知识结构进行深化的有关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解有关的物理概念时非常模糊。而概念图能够用非常简明有序的形式将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展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概念图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一方面,教师能从学生绘制的一些概念图上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状况,并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生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会发现平时在学习之中疏忽遗漏的问题和知识,由于构建完整的概念图需要绘图人本身清楚地掌握所有有关知识点,并且对这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有详细了解。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新知识教学之中对于概念图的应用

在新知识教学之中对概念图的实际应用可以融合传统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即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练习。在课前阶段,教师应该按照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安排,将概念图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点归纳整合,绘制出相关概念图。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根据自身的了解进行概念图绘制的任务,从而对于新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学生经过绘制概念图之后,对之前学到的知识与即将学的新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初步了解,为掌握新知识点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点的掌握状况,并对学生掌握生疏的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及改正,从而确保学生的知识网络具有连贯性和正确性。

(二)在复习时对于概念图的应用

对于复习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将其安排到每一章的末尾或者是全书结束的阶段。具体整合的知识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而定。并根据具体的课时做出相应调整。学生在每一章节末尾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概念图绘制得详细一些,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化了解。而在用概念图对全书进行总结绘制时一定要找到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可是适当地省去一些细枝末节,教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对知识进行思考。教师应该在学生绘制完成之后进行逐一观察并给出对应的修改意见。复习最重要的一点是查漏补缺,经过概念图的绘制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三、结语

对于概念图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在头脑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将概念图实际融入教学中时,由于各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问题出现,因此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于概念图的应用方法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0

初中学生刚跨入高中,对学习物理充满着憧憬和信心,有着极为旺盛的求知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也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不能适应而造成的。如: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习内容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生学法上的不适应引起的衔接问题、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而引起的衔接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从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内涵处理上求突破

中学物理课程更关注物理对个人、社会、文化的影响,课程目标更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更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更重视以“生活、物理、社会”为特征的课型,容易淡化知识本身的结构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中学物理课程是按照物理知识内容的基本线索,建立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初、高中教材的变化特点、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正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1.挖掘初、高中教材变化的特点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坡度较大。初中教材重现象,探讨的过程较简单,其认知特点为具体的多、抽象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对知识的要求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的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在这些变化特点方面做好有效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衔接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2.厘清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关联

中学物理课程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知识结构规律,又可以把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内容主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相同内容主题之间和相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内容主题之间都存在关联,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初中与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学和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基本上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内容要求的程度上却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在不断递进。如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主题,初中只涉及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即使是变速直线运动,也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来处理,用最简单的公式v平=s/t来描述。而高一物理最先接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有vt=v0+at、s=v0t+at2/2、vt2-v02=2as这三个基本公式。然后由直线运动向曲线运动递进,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涉及的公式更多,综合性更强,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在增大,习题类型在增多,解题技巧在增强,运算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在增高。事实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正是高一新生所普遍缺乏的,所以,衔接教学必须由此突破,从厘清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的关联处做实做好衔接教学,避免高一物理的起始阶段就两极分化。

3.领会初、高中知识内涵的联系

内容主题下的物理量,在相同学习阶段不同物理量之间和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都存在若干关联,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高中与初中物理中的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三个物理量(s、v、a)之间,其形式上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其内涵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如初中物理的速度是标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但与路程和时间都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改变的,用平均速度大概地描述。而高中物理中的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同样,在高中阶段,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内涵,也是逐步提升和完善的,由运动路径的直线向曲线变化时,速度的内涵由瞬时速度逐步向线速度和角速度提升,加速度的内涵也由瞬时加速度向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提升,或向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提升。这些物理量内涵上的变化和提升正是衔接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4.把握初、高中知识处理的变通

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处理,一要认识正确,二要理解到位,三要方法得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浮于表面,不挖掘过深;在直观上做文章,在变通处抓落实。如对“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内容,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衔接处理,可以从函数图像上求突破,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中的图像可知:用图3所示的位移图像和图4所示的速度图像与初中学过的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进行衔接,并由图3直观得出st=s0+vt,这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由图4直接得出公式vt=v0+at和st=v0t+at2/2,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尤其在图4中,将描述物体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移s(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v(纵坐标)、时间t(横坐标)、加速度a(函数图像)汇成一体,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然后再次进行变通性衔接。图5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拓展:图像①与②中的速度在增加,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图像①比②的夹角θ要小,说明①的加速度比②的小,图像③的速度不变,加速度a=0,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④的速度在减小,说明a

二、学习能力的衔接从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上抓落实

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较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第一要素是阅读教材的能力,因为“阅读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比初中要深刻得多,以阅读教材为突破口进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是明智的选择。而采用“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层次性阅读设计,是衔接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佳衔接。初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认知性阅读层次,少量的重点内容可提升为理解性阅读层次。高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理解性阅读层次,并逐渐递进为批判性阅读层次,乃至创造性阅读层次。

2.增强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如表5所示。对提出问题,初中用“表述”,高中用“明确表述”。对猜想假设,初中用“推测”,高中用“预测”。对控制变量,初中用“初步”,高中用“考虑”。对收集证据,初中用“正确记录”,高中用“如实记录和重复收集”。对分析论证,初中用“简单比较”,高中用“解释和描述”。对评估,初中用“注意”,高中用“分析”。对交流合作,初中用“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高中用“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所以,笔者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衔接教学,设计了验证性探究、结构化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探究这四个层次,如表6所示。

表6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解决、认识、描述等,体现了对常见事物进行简单分析和简单解决的要求。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运用、认识、分析、综合、解决、表达、解释等,反映了更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4.发展信息处理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认识、了解、做出、加工等,强调了对物理信息分析、获取和加工的要求。而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融会贯通、具有、复述、再现、辨认、提取、加工、整合、重组等,反映了更重视对信息进行内化、转化和整合的能力要求。如初中物理课标提出: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作出判断的意识;高中物理课标提出: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物理思想的衔接从传承理想化、等效、辩证和数学上促发展

如果将知识和能力类比为中学物理的“血”和“肉”的话,那么物理思想就是中学物理的“魂”。在衔接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个“魂”,就等于握住了开启中学物理之门的金钥匙。中学物理的思想很多,主要有理想化思想、等效转化思想、辩证思想、数学思想等。

1.传承理想化思想

理想化思想是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实际研究的原型进行简化和纯化,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来代替实际生活中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抓好如表7所示的初、高中理想化思想的衔接教学,是变复杂为简单的最佳策略。

表7

2.传承等效思想

等效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和等效转化,即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化为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于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思想方法,如表8所示。显然初、高中物理之间有一个层次上的跨越,必须做好有效衔接。

表8

3.传承辩证思想

中学物理是一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丰富材料的自然科学,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去,并对初、高中相关辩证思想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如表9所示。

4.传承数学思想

数学能最简洁、最确切地表达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事实上,物理是应用数学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数学思想是物理学的灵魂,其中有方程、函数、极限等典型的呈现方法,是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最为丰富的内容,如表10所示。

四、科学素养的衔接从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上谋弘扬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为培养目标。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现象、观点和媒体传播,只要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更加重视对物理基本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将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培养批判意识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权威勇敢地提出质问和怀疑,持批判接受的态度,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以张扬。要激励学生学习哥白尼敢于向“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挑战的批判精神。

3.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不是把高中的教学要求下放到初中来,也不是将初中的教学要求搬到高中课堂中去,更不是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安排几个初、高中物理衔接专题,为高中物理教学做好铺垫。而是把初、高中物理衔接正确、到位地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1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阅读教科书,学会归纳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鉴别各种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运用教材中的导图、章首语、插图等创设问题情境。现在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有导图、章首语和插图,形象生动,充满了人文气息,符合广大初中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教学《声现象》(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海豚发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分析为什么人听不到海豚之间交流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习惯,就是为了完成某一类型行动的需要,多次重复某一行为(或方式)使得动作趋向于自动化、稳固的行为习性。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纲和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概括性、启发性、针对性,形式上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计算式等。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习题的解答情况,分析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①摩擦力是什么?滑动摩擦力又是什么?②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突出木块是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为什么要通过弹簧测力计拉木板,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2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开放和个性化的知识观,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使是复习教学,也不能考什么,教什么。而应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眼光,为学生创设一种发展空间,使教学成为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中考物理试卷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复习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的复习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 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比如,在进行 “光的反射”复习时,就创设下面的情境: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一阵大雨过后,小华和小明两人迎着月光相约来到村外散步,边走边谈,回家时两人的裤子都被路上的积水弄湿弄脏。请问,如果你是小华或小明,你如何判断路上哪里有积水,使自己不至于踩到呢?接着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凭着对路较熟;有的说出去时迎着月光,路面上较亮的地方有积水,回来时却是较暗的地方有积水;有的说……于是就可借助学生的回答,从而自然地复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点。

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确立、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新课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实验,尤其重视探究实验对学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设计物理知识学习的课程安排时,很多章节将实验内容设计其中。所以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时,应根据知识建构的需要,将实验复习与知识复习在时间结合在一起复习。实验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有双重功能,一是以实验为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复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应当使他们物理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例如:小明认为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小华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小李认为,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若要回答以上问题,只需要准备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较深的容器1个,带盖的玻璃瓶1个。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来找到正确的观点。

在实验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实验结果,而缺乏对实验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监控。应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展示分析思路,纠正思路的偏差。教师也不能总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给学生的往往是专家的分析思路、思维过程,而对中间出现的不适当思路调节,新思路的寻求与评价,以及最终思路的定向过程隐藏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过程的指导和训练。

三、以建构知识结构体系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体系网建构,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基础上,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该阶段的复习具有系统性强、概括性高、条理清楚等诸多优点,强调综合能力突破。为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建构,应为学生设置更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实现物理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四、联系人文背景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提供 宽广的人文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科学和人本教育功能。例如:我们可以联系古代文学中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当代科技带来的负面热点内容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