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点,首先通识教育是一种思维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次它是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全面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最后它强调人性化教育,主要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中学生身体素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很好的改革,先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指导思想仍旧与通识教育的教育观念相差甚远,其中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制约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1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滞后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大一批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首先进行体育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标准的测试,只要测试达标就可以通过考试,这种应试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显然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同时也能很好的达到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了解一定的体育知识,并不能深入的认知运动项目的相关技巧,因此难以达到最后教学效果的提高。
2.2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缺乏积极性
当前的中学生普遍不重视锻炼身体,认为这是对时间的浪费,故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只要稍加运动就会感到身心乏累,久而久之更是丧失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体育课上的达标测试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难以达到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恶程度,长期如此循环,最终制约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难以达到预期成效。
2.3教师的整体素质制约中学体育改革发展
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除了教学模式和学生自身积极性外,教师素质也是制约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首先中学体育教师中对通识教育的观念知之甚少,很大一批教师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这种与时代的脱节直接暴露了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匮乏。其次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在运动专业知识上掌握着扎实的技能,但并不能很好的向学生进行传递,更是没有系统的教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3通识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对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面对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及师资力量素质不足的现状,如何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改革中学体育教学,本文主要给出以下几个改革策略,希望可以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新的发展。
3.1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差异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中学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早以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果断摒弃传统不相适应的成分,改变单凭测试决定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要不断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人文化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众所周知,通识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方式创新上可以采用个性化的差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身体机能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开设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让学生自由进行课程的选择,发扬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身体。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不同开设不同程度的同一项目的课程,保证不同状况的学生都可以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
3.2规范设置教学课程,不断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体育课程在设置上要向学生着重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中学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增进人文教育,挖掘体育运动的文化性和娱乐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让身心得以锻炼。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上,教师要着重利用课程进行引导,例如马拉松课程,奥林匹克课程等,在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感受竞争、拼搏等体育精神,实现通识教育的意义,最终达到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3深入通识教育观念普及,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整体质量
数据统计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学生掌握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作用.教师有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数据统计具有重要影响.
一、通过讲解,使学生形成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是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学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对于统计的基本概念缺少基础的理解,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学生进入统计部分学习的第一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天气预报、体育比赛等,都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将信息传递给群众.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学中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等,还要向学生举例解释统计学对生活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比分等对体育比赛中的胜负做出判定.在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出大量10以内的数字,如3、2、4、6、8、6、6、4、3、3、9、9、2、0、8、7、7,事先向学生说明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一组数据可以有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等基本概念,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上面一系列的数字中平均数是多少?众数是多少?这样,在学生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同时,使他们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统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探索统计学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可以通过任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最感兴趣的运动是什么引起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举出一个有关足球比赛的例子,如甲队、乙队、丙队进行循环足球比赛,比赛情况为甲队:胜2,负零,平零,进球数为6个,失球数为2个;乙队:胜1,负1,平零,进球数为4个,失球数为4个;丙队:胜零,负2,平零,进球数为2个,失球数为6个.提问学生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分析其提供的数据的正确性,得出最后的具体正确的比分.统计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无聊的.因此,由体育比赛吸引学生的目光,再通过学生对比分的好奇,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趣.
论文摘要:以分析法国社会学象麦埃尔·布迪厄的论文《体育社会学计划》为切入点,探讨法国体育社荟学与法国结构主文盛荟学理论之间的传承、反思关系以及它对特定的社会状况的折射和它所提供的薪矫冤妹度。并结合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实际,对体育概念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进开反思。
1、法国体育社会学与皮埃尔·布迪厄
1.1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在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中呈现出“研究体育与社会关系论”和“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体育”两种研究的取向,亦可以理解为“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体育”和“体育内部的社会机制和背景”,但是无论何种研究取向,都将体育现象认定为研究对象。同时体育现象又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所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定义及分析,都应当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来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将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理解,所以,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体育现象,进而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大多数体育社会学学者承认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母学科—社会学一样,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引发了众多的争议。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学理论也为人们观察社会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所以,体育社会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上述特质。
1.2皮埃尔;布迪厄与《体育社会学计划》
皮埃尔·布迪厄,20世纪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福柯、巴特、拉岗等比眉的思想家。同时他的几篇论文成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体育社会学计划》选自布迪厄1987年出版的作品集《说过的话》(《Choses Dits》),源于198年11月,作为小组研究《身体生活与游戏》的前言,1983年7月;在“体育、社会阶层与亚文化”国际社会科学会议(I.C.S.S)上宣讲。该论文被看作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通过引人布迪厄场域论,对体育、运动参与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一定的导向性理解,为日后法国乃至世界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2、《体育社会学计划》的3个维度评析
2. 1与法国社会学理论间的传承一反思关系
1)传承结构主义理论。从思想渊源出发,布迪厄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布迪厄将自己的所有著作建立在结构范式之上,这使得他把分析的对象封闭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决定论的系统之内。在《体育社会学计划》(简称《计划》)中,清晰地体现了布迪厄的这种对思想渊源的传承与反思。从传承角度,布迪厄,认为,为了能构建一种体育社会学,首先应做到,不能将某项体育运动从体育运动参与形式的整体中割裂出来进行分析,应当将运动参与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因素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再者,从运动参与的方式选择和欣赏运动参与行为的角度看,都与物质世界和社会关联,形成决定个人偏好体系的各种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布迪厄所希望构建的体育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下,传承了涂尔干所开创的法国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特质。
2)反思结构主义理论。由于结构主义存在的化约主义和继而形成的过度化约性,使布迪厄面临了结构主义者都面临的悖论,即主体的缺席。从布迪厄对运动参与的研究角度出发,他首先承认“它阵育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构建了运动参与领域的种种结构”,但是立刻,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空间,并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它被实践参与和消费的各种领域所接受。”在实践研究层面上,《计划》也提出了对结构主又社会学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的批判。如“宁可满足于仅仅了解那些未知现实的支末,而决不提出问题,这就好像学术理论大师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草图,然后从内部详细地打造理论细部”。但是,“运动参与的历史不再仅仅是一段模式化的历史,而是具备一种系统化的变迁”。由于这种研究倾向,会导致理论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在具体的调查分析方式上,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反思了统计学在调查中的作用。他认为统计学的方式“掩盖了运动参与的一种分散性”,忽视了“在相同的名称下,不同的参与方式的共同存在”和“参与者的社会多样性”。
2. 2折射特定的社会状况
布迪厄的学术黄金期及提出《计划》的时间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是后现代思潮风靡的时代。首先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质疑,如美国高校中,黑人运动员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体育社会学发展中所存在悖论:“一部分相当了解体育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描述体育,而一些具备描述能力的人却不了解体育并且还经常蔑视体育,或以错误或者偏差的形式来看待体育。”再者,《计划》也对某些新的运动参与方式加以关注,并以繁盛的体育发展现状来质疑相对固定的体育概念。如《计划》中对Christian Pociello研究的引用,以展现对橄榄球运动定义的历史变迁。从而得出结论:“体育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社会适应性会在社会客观性中被凸显出来,它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一个特性整体来实现,然而这一特性却不仅仅是由纯粹的技术性定义来确定。”
由此可见,《计划》所引领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思想,不仅关注和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学解释进行了反思与剖析。
2. 3为人类理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1)场域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场域”概念是由布迪厄提出,并逐渐引人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研究之中。它是一种关系模式,所指的是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具有支配和规约功能的权力集合。从布迪厄的分析看,“在一个场域中,各种因素和各种机制是以多种不同的力量的形式,在一个建构性的规则下和一定的游戏空间中,处于相互角力之中,但是,当在这个场域中支配方已经有办法消除抵抗和对支配权的质疑”。由此,布迪厄引人了场域概念与场域分析的方法,如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对发生在社会某一层次的体育现象进行把握,比如,从参与运动人员的社会地位调查来分析参与者的分布状况;通过对协会会员的数目、协会经济实力、协会领导者社会特性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来分析不同协会的差异。
2)身体社会学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引人与应用。由于体育运动有较多的身体活动的成分,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关注了身体的社会符号意义,以及建构身体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在《计划》的开篇中,布迪厄就提及了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特殊地位和研究身体的理论意义,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维度,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他们所欣赏的身体的描述和对个体间身体关系”。这两种研究的维度同时可以体现在现实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前者体现在比较不同运动中,参与者之间身体距离以及之中存在的社会干预问题:“比如他们会采用身体直接接触的形式,像身体对身体,比如角斗、橄榄球;或与之相反的,对所有身体接触都有排斥,如高尔夫球,或者用球来作为接触的中介,比如网球,或以器械作为接触的中介,如剑术”;而后者,在历史层面上,布迪厄引人的分析方式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们理解身体的方式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语词的描述中。
3、结论
1)作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计划》形成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传承又反思了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又在新的视角下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现状的变迁,并为人们的理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在当前法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布迪厄的场域研究的传统,也拓展了身体社会学的研究。在身体社会学的探讨领域,将体育运动的身体符号意义拓展至广告等大众传媒中,与更多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相互交汇,以获得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
2)法国体育社会学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
1、法国体育社会学与皮埃尔·布迪厄
1.1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在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中呈现出“研究体育与社会关系论”和“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体育”两种研究的取向,亦可以理解为“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体育”和“体育内部的社会机制和背景”,但是无论何种研究取向,都将体育现象认定为研究对象。同时体育现象又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所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定义及分析,都应当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来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将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理解,所以,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体育现象,进而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大多数体育社会学学者承认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母学科—社会学一样,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引发了众多的争议。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学理论也为人们观察社会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所以,体育社会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上述特质。
1.2皮埃尔;布迪厄与《体育社会学计划》
皮埃尔·布迪厄,20世纪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福柯、巴特、拉岗等比眉的思想家。同时他的几篇论文成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体育社会学计划》选自布迪厄1987年出版的作品集《说过的话》(《choses dits》),源于198年11月,作为小组研究《身体生活与游戏》的前言,1983年7月;在“体育、社会阶层与亚文化”国际社会科学会议(i.c.s.s)上宣讲。该论文被看作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通过引人布迪厄场域论,对体育、运动参与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一定的导向性理解,为日后法国乃至世界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2、《体育社会学计划》的3个维度评析
2. 1与法国社会学理论间的传承一反思关系
1)传承结构主义理论。从思想渊源出发,布迪厄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布迪厄将自己的所有著作建立在结构范式之上,这使得他把分析的对象封闭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决定论的系统之内。在《体育社会学计划》(简称《计划》)中,清晰地体现了布迪厄的这种对思想渊源的传承与反思。从传承角度,布迪厄,认为,为了能构建一种体育社会学,首先应做到,不能将某项体育运动从体育运动参与形式的整体中割裂出来进行分析,应当将运动参与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因素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再者,从运动参与的方式选择和欣赏运动参与行为的角度看,都与物质世界和社会关联,形成决定个人偏好体系的各种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布迪厄所希望构建的体育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下,传承了涂尔干所开创的法国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特质。
2)反思结构主义理论。由于结构主义存在的化约主义和继而形成的过度化约性,使布迪厄面临了结构主义者都面临的悖论,即主体的缺席。从布迪厄对运动参与的研究角度出发,他首先承认“它阵育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构建了运动参与领域的种种结构”,但是立刻,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空间,并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它被实践参与和消费的各种领域所接受。”在实践研究层面上,《计划》也提出了对结构主又社会学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的批判。如“宁可满足于仅仅了解那些未知现实的支末,而决不提出问题,这就好像学术理论大师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草图,然后从内部详细地打造理论细部”。但是,“运动参与的历史不再仅仅是一段模式化的历史,而是具备一种系统化的变迁”。由于这种研究倾向,会导致理论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在具体的调查分析方式上,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反思了统计学在调查中的作用。他认为统计学的方式“掩盖了运动参与的一种分散性”,忽视了“在相同的名称下,不同的参与方式的共同存在”和“参与者的社会多样性”。
2. 2折射特定的社会状况
布迪厄的学术黄金期及提出《计划》的时间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是后现代思潮风靡的时代。首先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质疑,如美国高校中,黑人运动员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体育社会学发展中所存在悖论:“一部分相当了解体育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描述体育,而一些具备描述能力的人却不了解体育并且还经常蔑视体育,或以错误或者偏差的形式来看待体育。”再者,《计划》也对某些新的运动参与方式加以关注,并以繁盛的体育发展现状来质疑相对固定的体育概念。如《计划》中对christian pociello研究的引用,以展现对橄榄球运动定义的历史变迁。从而得出结论:“体育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社会适应性会在社会客观性中被凸显出来,它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一个特性整体来实现,然而这一特性却不仅仅是由纯粹的技术性定义来确定。”
由此可见,《计划》所引领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思想,不仅关注和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学解释进行了反思与剖析。
2. 3为人类理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1)场域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场域”概念是由布迪厄提出,并逐渐引人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研究之中。它是一种关系模式,所指的是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具有支配和规约功能的权力集合。从布迪厄的分析看,“在一个场域中,各种因素和各种机制是以多种不同的力量的形式,在一个建构性的规则下和一定的游戏空间中,处于相互角力之中,但是,当在这个场域中支配方已经有办法消除抵抗和对支配权的质疑”。由此,布迪厄引人了场域概念与场域分析的方法,如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对发生在社会某一层次的体育现象进行把握,比如,从参与运动人员的社会地位调查来分析参与者的分布状况;通过对协会会员的数目、协会经济实力、协会领导者社会特性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来分析不同协会的差异。
2)身体社会学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引人与应用。由于体育运动有较多的身体活动的成分,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关注了身体的社会符号意义,以及建构身体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在《计划》的开篇中,布迪厄就提及了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特殊地位和研究身体的理论意义,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维度,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他们所欣赏的身体的描述和对个体间身体关系”。这两种研究的维度同时可以体现在现实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前者体现在比较不同运动中,参与者之间身体距离以及之中存在的社会干预问题:“比如他们会采用身体直接接触的形式,像身体对身体,比如角斗、橄榄球;或与之相反的,对所有身体接触都有排斥,如高尔夫球,或者用球来作为接触的中介,比如网球,或以器械作为接触的中介,如剑术”;而后者,在历史层面上,布迪厄引人的分析方式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们理解身体的方式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语词的描述中。
3、结论
1)作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计划》形成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传承又反思了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又在新的视角下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现状的变迁,并为人们的理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在当前法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布迪厄的场域研究的传统,也拓展了身体社会学的研究。在身体社会学的探讨领域,将体育运动的身体符号意义拓展至广告等大众传媒中,与更多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相互交汇,以获得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
2)法国体育社会学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列为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之一。并对该部分的教学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要求,需要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较为简单的数据统计环节,能够让学生了解数据整理、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同时对数据结果进行较为简单的分析,总结。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数学分析能力,设计好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内容,但是就目前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出错率较高,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思考,寻找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课程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备课难度较大
新课程标准教学下,增加了对小学数学统计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之前对这部分的内容没有进行过授课,一方面,缺乏各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备课任务量加大,需要从各个方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难点,从而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时间分配和力度分配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此外,有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缺乏,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中,不能详细、明了的解答学生的困惑,反而容易形成误导,这是教师授课过程的“致命伤”。
2.统计学课堂的组织授课形式较为复杂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知识在题目来看较为抽象,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或者借助图表信息。但是,教师往往不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时间安排,因为组织统计学的课堂活动难度较大,在时间上占用较多,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教授效果。一般来说,在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实验活动时,组织活动时间与教师点拨、总结、加以指导和进行反馈检测的时间比例应相当。
3.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一般来说,比起纯粹概念性和公式性的数学内容来说,小学数学的统计学知识的趣味性还是可以挖掘出来的。由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当,教学方法欠缺,对教学技巧的应用较少,使得学生会对这部分的内容感到厌倦,影响听课效率和学习效果。“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高小学数学统计学教学的措施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才能提高这类问题的答对率,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1.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些数据问题的过程中,将统计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环节的一种思维表现能力。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统计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统计实验的设计,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统计思想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例如,最简单的实验素材就是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在一起,寻找小球数量最多的颜色。学生会将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开放置,然后数出每种颜色的小球的数量,最后进行数量的对比。在这个实验环节中,学生先将小球分开放置,然后对比数量的方法就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统计思想就形成了。
2.培养学生的统计数据分析能力
由于统计学教学目标中要求教师适当组织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统计分析数据的功能的过程,理解统计学的意义,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尽量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可以模拟一种场景,假设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组织大家做游戏,有些同学希望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同学想玩“丢沙包”的游戏,还有一些同学喜欢做“切西瓜”的游戏,为了公平一点,老师要求大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教师就可以引入统计学的知识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游戏写下来交给老师,再由教师分开进行统计数据。最后将所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统计图表的概念。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思维习惯,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教学形式。例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喜欢用动手能力去获得知识,教师就可以提前讲清楚课堂要求,做好课堂上的准备材料,在课堂上组织有意思的又不脱离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辅导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注重书写,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书写计算。只有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知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需要数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将数据和图表结合起来,培养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统计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统计学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燕.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4.
从武汉体育学院2013级本科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选项班中随机选取了取学生80人,其中男女生各40人,分成实验组(男女生各22人)和对照组(男女生各18人)两大组。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整理和大量查阅心理学、心理训练和表象运动研究方面,以及体育舞蹈教学、教育学等的著作和文献资料。(2)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工具SPSS19.0处理各种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结果。(3)教学实验法。运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组相互比较,实验期为32个学时。通过给予两个组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影像资料、测试条件,再对实验班使用表象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与此同时对对照班采用一般的传统教学方法。
2实验设计与实施
2.1实验设计
根据“体育舞蹈”教学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将成套动作的表象训练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步掌握动作阶段。在初学阶段,学生通过视觉的感知来领悟新动作,此时大脑的神经还处于泛化阶段,还未形成内抑制过程。这时,教师如果能通过采取给学生观看视频或图像的方式进行示范教学,并讲解技术动作要点,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改进提高动作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在对技术的讲解上加大力度,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借助表象训练获得的正确动作、情绪,尽情去回忆整个学习过程,让头脑中表象动作等与现实趋于一致,通过想象逐步完善整体动作、配合及情绪的掌握。(3)协调完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上,教师若能将表象训练和想象训练结合使用,让学生在脑海里回想舞蹈情绪而不是单纯地机械模仿舞蹈动作,通过闭目想象(动作、双人配合过程、舞蹈的情绪)配合做单人小幅度练习,使学生能迅速全面地掌握舞蹈的精髓。
2.2实验的实施
详细的训练步骤:一是,教师演练,学生认真观看并在脑中形成记忆。二是,学生示范,学生首先在脑子里搜索教师示范的动作并进行示范,教师在一旁指正,要求学生熟记动作要领,再逐渐理顺各个动作。三是,模仿动作,重复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闭目听音乐,同时利用想象感觉自己正随着音乐在做练习,这个阶段允许身体及四肢有小幅度动作。教学训练结束后,由其它班体育舞蹈任课教师根据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2.3实验前数据特点
为确保教学效果,排除相关的其他干扰因素。对所有试验者的身体素质内容、基本技术和一般表象能力进行了检测,并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记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
从表1可见,对照班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考试水平都明显输给实验班。这说明将表象法运用到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是极具成效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得出,学生们在经过长达2个月的教学实践后,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的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和记忆的持久度都优于对照班,且差别显著。而遗忘率的结果显示:表象训练法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方面也是具有明显优势的。
3.2实验分析
(1)学生在表象训练中精神高度集中。这就使得学生的中枢神经要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会越来越活跃,使得求知欲增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动作,而且大脑会不断地进行思考从而提出问题,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练习前大脑已经进行了多次想象中的训练,已经加深了对动作的认识,所以实际训练时学生没有出现不知所措、头脑模糊的现象。(2)表象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其中最值得强调的是在课程的导学阶段中增设了观察环节,学生可以全局了解体育舞蹈教材的特点以及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等,学生带着对课本的疑问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从而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开始积极主动学习。(3)表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表象训练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多方面的教学指导而不是仅接受某一单向的教学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是能积极参与。我们知道,记忆的保持度与学生的自我参与的程度成正比关系。大脑的潜能在结合动手能力的提高得到最好的开发,动手能力的提高会使得前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4实验研究结论
4.1表象训练利于运动技能和动作的掌握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环节中,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得示范的体育舞蹈动作技能及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反复呈现,加之教师的再次指正提醒,对于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表象有积极的影响。
4.2表象训练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
学生经过表象训练,通过在脑海里不断回忆教师的体育舞蹈示范动作,包括这些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顺序、方向、路线等,这样借助机体的肌肉和神经相互结合来加深印象,从而更有效地巩固和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
4.3表象训练法的应用促进舞蹈动作概念的形成
最初的舞蹈动作教学就是从直观性模仿开始的,但是学习的过程必将历经从模仿阶段进入到开发创新阶段。随着学习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对于体育舞蹈的动作认识加深,模仿的部分也逐渐减少。体育舞蹈的发展从机械的模仿变成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与概括,而这些特征性的概念不可能完全克隆,要以培养学生自觉形成非直观性和概括性为特征的概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21-02
《统计学》作为财经专业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科学,是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既有概念和原理也有一些数据的计算,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大部分中职生基础太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呢?下面谈几点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教学中突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趣味性的情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一是对书本知识发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统计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及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讲解抽样调查中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概念及两种方式下的抽样误差时,可事先将该班所有学生的统计成绩分别做成签,并放入一个盒子里。上课时教师先请一名学生从盒子里抽取一个签,并登记分数后,再放入盒中进行下次抽取,如此进行10次,抽取10个签,即10名同学的成绩。然后再请一名同学从盒中抽取一个签,登记分数后不放回盒中,再进行下次抽取,如此进行10次,抽取10名同学的成绩。教师提问:两名同学都抽取了10名同学的成绩,但抽取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由该问题引入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概念。接下来教师分别让同学们计算所有同学的平均成绩;第一名同学抽取的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第二名同学抽取的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并通过结果分析如用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估计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哪个误差大,哪个误差小。从而得出重复抽样方式下的抽样误差大于不重复抽样方式下的抽样误差。这比传统的教师讲述两者的概念及两种方式下的误差大小更容易理解,学生更感兴趣。
2、运用趣味性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在讲解《统计学》中的概念性问题时,如果不举一些事例,学生不仅感觉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教师举出一些有趣的事例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抽样调查的用途时教师可举出:通过品尝一勺汤来推断一锅汤的味道;通过抽取少量的血液来检验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通过调查市场上食品色素含量来检验食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等,这些都需采用抽样调查。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抽样调查在生活中运用较广,并能快速的记住它的用途,增强学习兴趣。
3、使用趣味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作为一个教师,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也是不够的,中职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一轮又一轮的不断被“轰炸”,学生也是会乏味和走神的,好动并好奇才是学生的天性,枯燥的教学语言只可能成为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采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可能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二、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做好预备工作,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它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时,可列举案例: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1-0144-02
竞争情报(英文全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情报概念,是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不断激化的产物。竞争情报学,是一门以人为主体并带有人文性质的学科,竞争情报工作过程中固有的各种人的因素,包括由人的认知状态所决定的情报信息的关联、相关性和主题性判断与表征等,都决定了竞争情报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智能化知识生产过程。“竞争情报”一词已逐渐为业内人士熟知。
情报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现象中情报及其活动过程的特殊规律问题,体育基础科学一般研究体育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体育竞争情报学研究的是体育运动、科技的情报活动规律,它与情报学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体育竞争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竞争领域的应用,介于竞技体育学与情报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处,属于派生的边缘性学科,其性质为应用学科,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相对一致的观点。
在首都体育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中,培养的大部分学生就业首选是中小学和高校的体育教师。本文通过对体育游戏在首都体育学院专业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为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课教学的设置提出参考性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课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涉及到教师、学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需要,在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互联网等查阅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本文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具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即发即收的形式对首都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得到了6位教授,4位副教授的认可。
3)专家访谈法。就本课题的相关问题向业内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咨询,访谈预设提纲以提高访谈效果。
4)实地考察法。追踪观察首都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零距离接触不同专业体育课,掌握第一手资料。
5)数理统计法。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统计学原理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游戏是指在体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来的各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全民健身的需求,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
2.2 体育游戏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课中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2.2.1 首都体育学院关于体育游戏的课程设置。首都体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体育游戏,并且具有自己的特性,在本科阶段,体育游戏是作为必修课,而研究生阶段,体育游戏是作为选修课。其上课地点也不相同,本科生是在运动场馆,研究生是在教室。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对体育游戏这门选修课的兴趣不大,只有10人选修,占20%。
2.2.2 教师对于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育游戏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知道,认为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上重要的有20位教师,占总人数的66.67%,认为一般有7人,占23.33%,认为不重要的有3人,占10%。在体育课上经常使用体育游戏的教师有5人,偶尔使用的有10人,从不使用的有15人,各占16.67%、33.33%、50%。从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教师意识到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上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所懈怠,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2.3 学生对于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育游戏的调查与分析。在对学生的调查中知道,学生对于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育游戏的认同度达到了惊人的100%,对于所安排的体育游戏项目,其要求是和所学的专业技术相契合,要有一定程度的活动量,游戏类型要有所创新。在回收的300份问卷中,200份问卷中认为教师所安排的体育游戏没有创新性,占66.67%,56份问卷中提到教师所安排的体育游戏和所学专项技术不相契合。由数据知道,学生对于在体育课上安排体育游戏还是很热衷的,但就目前而言,体育课上所安排的体育游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认为教师所安排的游戏没有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教师安排的体育游戏能够贴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
2.2.4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知道,首都体育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作用基本能够达成一致,都认为体育具有健身作用和教育作用。认为体育游戏能够增加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增强学生在教学实习中的课堂把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2.2.5 影响体育游戏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应用的因素调查与分析。经调查发现,首都体育学院的教师在对体育游戏的作用上能够达到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是,在个人的教学中对体育游戏的应用众说纷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就没有安排体育游戏,他们认为体育游戏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太多,而我们的学生全部都是专业的,所以学生应该在课堂上主要学习体育技术,体育游戏可以在课下自己学习。综合起来说,影响体育游戏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1、教师认为课堂上应该以技术为主;2、上课的时间太短;3、学生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学习专业技术。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首都体育学院全体师生对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达成一致,都认为体育游戏在专业技术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实行的力度远远达不到对这种重要性的认知。
2)首都体育学院的课程安排上以技术教学为主,适当加入体育游戏,学生掌握的体育游戏项目更多是在网上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心得和基础。
3)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生更加喜欢和专业技术紧密联系的体育游戏,对于一般的体育游戏兴趣不大。
3.2 建议
1)增加体育游戏课的课时,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体育游戏的编排。
2)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便派出更多的和学生专业技术紧密联系的体育游戏。
3)在课堂上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对体育游戏的编排加以讲解,让学生能够学会更加科学的体育游戏编排。
参考文献
[1]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B848.9 文献标识码:A
Esteem Research Hotspot Knowledge Mapping
GENG Yanli, CHEN Shuji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omestic hot and nearly five years of self-esteem studies, using Bicomb and SPSS software to be found in 2008-2012 from China Category 603 articles were co-word key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esteem research area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our main focus on: statistical study of self-awareness, self-esteem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factors research, preparation of studies three major areas of the structure and self-esteem scale.
Key words esteem; research hotpot; knowledge mapping
0 前言
James在198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开始把自我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自尊,和一个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水平,自此在心理学界开启了对自尊的探索。过去100多年,自尊成了多个学科争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在21世纪,自尊是恒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它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自尊的研究现在依然是热门研究课题,并持久升温。从在中国知网显示的研究成果来看,自尊的研究成果节节升高,仅2012年就发表798篇。为使学者对自尊当前的研究有一个总体地认识,我们采用量化的方法(知识图谱技术)对近5年自尊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一种新发展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它融合了应用数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是目前梳理研究热点的一个有效技术。它能够将知识和信息中令人注目的最前沿领域和学科制高点,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①它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来揭示一个领域或者学科、主题发展的概貌,使得人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全面审视一个学科的结构和研究热点、重点等信息。②
1 研究资料与研究工具
1.1 研究资料
第一步:进入中国知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条件:主题是“自尊”、年限是“2008-2012”、来源类别是“核心期刊”。第二步:剔除不合要求的文献,确定有效研究文献 603篇。第三步:规范关键词。
1.2 研究工具
Bicomb 共词分析软件、③SPSS13.0、 SPSS20.0。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分析
用Bicomb 共词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共得到关键词2627个。抽取出词频≥7的关键词,共得到42个。
从每个关键词的词频数可以直观地看出研究的热度,结果显示前10个研究热点,频次从高到低的关键词依次是:自尊(273)、大学生(62)、心理健康(52)、学生(45)、自我概念(41)、内隐自尊(40)、主观幸福感(40)、身体自尊(40)、外显自尊(34)、青少年(33)。其中自尊的词频数远远高于其它关键词,揭示研究对象的“学生”总词频数为140。对于关键词词频的统计,虽说可以明晰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对自尊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需要挖掘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高频关键词的Ochiia系数相似矩阵
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前42位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得到词篇矩阵,再利用SPSS13.0,生成共词相似矩阵。
在相似矩阵中,数据越接近1,表明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越近,关系越紧密,反之,关系越远。其中排在前8位,与自尊关系最近的是主观幸福感(0.660),其次依次是大学生(0.540)、心理健康(0.517)、身体自尊(0.180)、自我概念(0.104)、学生(0.072)、内隐自尊(0.060)外显自尊(0.029),表明自尊的研究多与主观幸福感和大学生的研究在一起。统计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距离最近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高达0.959,在所有研究成果中,它们几乎都同时出现。
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及分析
采用SPSS20.0对高频关键词的Ochiia系数相似矩阵进行系统逐次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结果。
对前42位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分析,将其分为3类。种类1为自尊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由3个小的分类组成:小类1为引起或伴随抑郁情绪的包含自我认知因素的自尊研究,包括统计学、因素分析、学生、精神卫生、自我概念、回归分析、自我评价、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儿童生活质量11个关键词;小类2为不同研究对象的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心境、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度、体育锻炼、青少年、问卷调查、高职生、自我妨碍等21个关键词;小类3为自尊和社会认同的关系研究,包括社会认同1个关键词。分类2为自尊的结构和特殊群体的自尊水平的研究,包括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5个关键词。分类3为自尊量表编制的研究,包括:信度、效度、心理测量学研究3个关键词。
2.4 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及分析
为进一步挖掘和明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选用SPSS20.0将表2的相似矩阵进行维尺度分析,并绘制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见图1。
图2的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的绘制,是根据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再查阅和参考已有的自尊研究成果,通过图1可以看出,自尊研究热点主要有三大领域:自我认知的统计学研究(领域1)、不同学生的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领域2)、自尊的结构及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领域3)。
图1 自尊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领域2(第一象限)的不同研究对象的自尊影响因素研究和中介作用研究较为集中,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落在第四象限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自尊的研究成果较少,处于自尊研究的边缘。领域1(第二象限)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对自尊的影响产生的负面情绪的研究,结构较松散,需要研究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处在第三象限的儿童的自尊研究、自尊的统计学研究内部链接紧密,研究较为活跃。领域3的研究大都处于第四象限,自尊量表的编制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测量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加大力度。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自尊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相似矩阵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到最终绘制出自尊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得到自尊具体研究领域包括:自我认知因素的自尊研究、不同研究对象的自尊影响因素研究、自尊的结构及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三大领域。研究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学生,研究对象的选取过于局限;(2)现在研究成果大都是影响因素和中介作用研究,实验和干预研究缺乏;(3)自尊在受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方面的研究及身体自尊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知识图谱技术虽说是精确和科学的,但不同的学者在使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一是由于同一概念不同领域和专业水平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关键词;二是,不同的关键词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可能表达同一概念,受到研究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要对关键词进行合并。这两方面需要研究者通过事先查阅文献进行克服。在对关键词共词结果进行分析和命名,必须注意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在量化基础上通过对该领域研究的涉猎和阅读才能更加完善。④
注释
① 陈悦,刘泽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1 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自凡勃伦(Veblen,1899)以来,休闲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加以研究。在中国,把休闲产业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倡要对休闲进行研究。现在,随着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休闲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开始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已经在着手建立各自的休闲产业统计框架,它们的统计年鉴中已有专门的休闲消费统计分类,英国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每年出版《休闲统计年鉴》。我国也有学者已提出了要建立我国休闲产业统计学的设想。但是,要建立休闲产业统计学,并使所建立的休闲产业统计体系在统计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对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的界定,否则有关休闲消费、供给、产值、就业、投资、贸易等所有统计指标的建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界定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已成为目前休闲产业研究领域所遇到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产业的不同理解
休闲产业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迄今为止学术界发表了对休闲产业许多不同的理解,如布朗和威尔(Brown&Veal,1988)认为,休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消费而向他们提供物品、服务和设施的组织和个人的集合。杰弗瑞・戈比(2000)曾把休闲业定义为与旅游、疗养、娱乐及游园等休闲行为有关的职业和团体组织。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休闲产业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于光远先生(2004)曾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这一定义虽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里的“休闲需要”是指直接的休闲需要还是包括了间接的休闲需要?定义的模糊使得休闲产业的外延变得很不明确。实际上,于光远先生也并没有给出休闲产业一个明确的外延。
马惠娣是国内较早研究休闲产业的学者,她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还认为:“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十分模糊,相互之间都有交叉与渗透,界定不同,称谓不同。如在我国,过去统称第三产业,经合组织称服务业,在美国休闲产业被划定一个范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大致相似。”_她这一关于休闲产业的概念目前为国内学术界所广泛接受,但很明显,她指的其实只是休闲服务业,而对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那些休闲产业部门则没有提及。而且,她将休闲产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也认为休闲产业只存在于服务业中,他们甚至将教育产业、消费品零售业等一些不属于休闲产业的服务业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如李再永(1999)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为主,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宋成立(2001)则认为休闲产业是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统称,它包括传统的消费品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娱乐及旅游业、文化、体育、继续教育等产业。这类定义将一些因消费者的休闲消费而引发对非休闲服务的需求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明显存在外延过大的问题。
3 休闲产业界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有关休闲产业的概念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就是:没有对休闲产业的范围作出一个较为严格的、合理的界定。因此,休闲产业到底应该包括哪些行业或部门?这~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出现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有四:
一是人们对休闲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什么是休闲?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休闲的理解至今仍是莫衷一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休闲有不同的理解,而休闲产业概念又是建立在休闲概念基础上的,如果哪些活动属于休闲都不能明确,又如何对休闲产业进行明确界定?
二是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和统计方法,我们很难准确划定休闲产业的界限。正如美国学者所认为的,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因为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加拿大休闲学会在其的休闲白皮书中也指出,休闲活动渗透在包括军队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之中,很难确定其产业边界。
三是大多数学者还没有将休闲产业与休闲服务业区分开来,而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因此在对休闲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时,只列出了那些提供休闲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其中主要是旅游业、体育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没有将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提供有形产品如休闲食品、休闲用品和休闲器械的行业或部门包括其中,但又觉得这样处理不科学,因此在进行具体界定时模棱两可,陷入混乱。
四是对休闲服务业本身的范围也把握不准。有些学者虽然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将休闲产业限定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界定,但对于服务业中到底哪些行业或部门应该归入休闲产业,他们仍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典型的如休闲用品零售服务,是零售服务还是休闲服务?这些棘手的问题,都有可能使我们陷入模糊。
4 界定休闲产业的原则
4.1 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的原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之所以在休闲产业的范围界定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是缘于对“休闲”这一概念理解的多样化。目前学术界对休闲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的定义,又有来自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学科领域的学者,他们所定义的休闲也大多是互不相同的。而我们知道,同一概念,如果内涵不同,那么外延也将不同。
那么,在界定休闲产业的范围时应该从哪一类“休闲”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首先应该遵循经济学的定义方法,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来对休闲产业进行定义。而在经济学那里,“休闲”被定义为“消费者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消费活动,隐藏在这一活动背后的是消费者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休闲产业首先应该被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部门”。
4.2 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
既然休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些产品属于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定义的难题,那就是: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那些为大型游乐场所提供游乐设备的行业将被排除在休闲产业的范围之外,因为这些游乐设施并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它们只是游乐服务企业生产休闲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游乐服务企业生产的休闲游乐服务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但根据常识,这些生产游乐设施的企业显然应该归入休闲产业。因此,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休闲产业的范围将过窄。相反,如果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因消费者的休闲引致需求而引发的所有产业活动也都将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如那些为游乐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如钢铁行业、塑料行业、电力行业等,都将属于休闲产业,这样无疑会导致休闲产业的范围宽泛无边。
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也不能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而应该遵从“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即如果某产品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由消费者直接使用和消费”的,是“用于休闲的”,则这样的产品就是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生产这类产品的行业就属于休闲产业。比如游乐场向游人提供的游乐服务是游客的直接休闲需要,而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是游客的间接休闲需要,这些游乐设施虽然只是游乐场生产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但由于许多服务尤其是休闲类服务的生产具有生产的特殊性,即要求消费者利用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设施进行自我服务,因此这类游乐设施仍是供游客“直接使用”的,故生产这类游乐设施的企业仍应被归入休闲产业,而其他那些为生产休闲物品(用品)和休闲服务的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由于它们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不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直接使用”的,因此不能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所以,对休闲产业的界定应遵循“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而不是“直接需要”的原则。
4.3 和市场相关的原则
人们的休闲活动多种多样,有些要通过市场,有些不通过市场,那些不通过市场的休闲活动属于自我休闲服务消费,消费者在进行这类休闲服务消费时没有相应的产业活动发生,在GDP的计算中就没有计入,因此虽然这类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但不能计入休闲产业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休闲产业定义为: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中。我们将存在于三大产业中的休闲产业部门分别称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和休闲第三产业,对称简称为休闲农业(广义)、休闲工业和建筑业、休闲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服务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部门。
5 休闲产业的行业范围界定
下面,笔者从上述休闲产业的定义出发,结合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法和2002年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法,对休闲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进行界定,其中:
休闲第一产业。包括了第一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的行业或部门,如农业中的花卉和园艺作物种植业、林业中的观光林营造业、畜牧业中的宠物养殖业、渔业中的观赏鱼养殖业等,我们分别称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畜牧业和休闲渔业。
休闲第二产业。包括了第二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和休闲场馆的行业或部门,如休闲食品加工、休闲饮料制造、休闲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类公园、游乐园、体育场馆、城市休闲广场等的建筑等,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即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和休闲建筑业。
休闲第三产业。又称休闲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需要提供休闲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如公园提供的游览服务、健身馆提供的健身服务、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务、桑拿馆提供的沐浴服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服务、电视台和KTV等场所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我们大致可以根据这类休闲服务的属性将休闲服务业划分为旅游休闲业、健体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共5类。
为清晰起见,我们将休闲产业所包含的主要行业范围用图1表示。
6 其他几个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6.1 休闲用品批发零售业是休闲产业吗?
休闲用品批发零售业只是直接“销售”而非直接“生产”休闲用品,它直接生产的是批发零售服务而不是休闲服务,这类批发零售服务并不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使用的”,因而不是休闲服务,不能纳入休闲产业的范围。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休闲用品运输、仓储、邮递、保险等行业中。可见,美国学者穆森将发送和销售娱乐设备的行业,以及我国学者李再永和宋成立将零售业、教育业、社区服务业等都纳入休闲产业,是值得商榷的。
6.2 休闲教育业为什么不能纳入休闲产业的范围?
2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产业的不同理解
休闲产业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迄今为止学术界发表了对休闲产业许多不同的理解,如布朗和威尔(Brown&Veal,1988)认为,休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消费而向他们提供物品、服务和设施的组织和个人的集合。杰弗瑞·戈比(2000)曾把休闲业定义为与旅游、疗养、娱乐及游园等休闲行为有关的职业和团体组织。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休闲产业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于光远先生(2004)曾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这一定义虽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里的“休闲需要”是指直接的休闲需要还是包括了间接的休闲需要?定义的模糊使得休闲产业的外延变得很不明确。实际上,于光远先生也并没有给出休闲产业一个明确的外延。
马惠娣是国内较早研究休闲产业的学者,她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还认为:“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十分模糊,相互之间都有交叉与渗透,界定不同,称谓不同。如在我国,过去统称第三产业,经合组织称服务业,在美国休闲产业被划定一个范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大致相似。”_她这一关于休闲产业的概念目前为国内学术界所广泛接受,但很明显,她指的其实只是休闲服务业,而对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那些休闲产业部门则没有提及。而且,她将休闲产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也认为休闲产业只存在于服务业中,他们甚至将教育产业、消费品零售业等一些不属于休闲产业的服务业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如李再永(1999)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为主,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宋成立(2001)则认为休闲产业是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统称,它包括传统的消费品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娱乐及旅游业、文化、体育、继续教育等产业。这类定义将一些因消费者的休闲消费而引发对非休闲服务的需求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明显存在外延过大的问题。
3 休闲产业界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有关休闲产业的概念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就是:没有对休闲产业的范围作出一个较为严格的、合理的界定。因此,休闲产业到底应该包括哪些行业或部门?这~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出现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有四:
一是人们对休闲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什么是休闲?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休闲的理解至今仍是莫衷一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休闲有不同的理解,而休闲产业概念又是建立在休闲概念基础上的,如果哪些活动属于休闲都不能明确,又如何对休闲产业进行明确界定?
二是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和统计方法,我们很难准确划定休闲产业的界限。正如美国学者所认为的,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因为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加拿大休闲学会在其的休闲白皮书中也指出,休闲活动渗透在包括军队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之中,很难确定其产业边界。
三是大多数学者还没有将休闲产业与休闲服务业区分开来,而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因此在对休闲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时,只列出了那些提供休闲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其中主要是旅游业、体育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没有将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提供有形产品如休闲食品、休闲用品和休闲器械的行业或部门包括其中,但又觉得这样处理不科学,因此在进行具体界定时模棱两可,陷入混乱。
四是对休闲服务业本身的范围也把握不准。有些学者虽然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将休闲产业限定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界定,但对于服务业中到底哪些行业或部门应该归入休闲产业,他们仍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典型的如休闲用品零售服务,是零售服务还是休闲服务?这些棘手的问题,都有可能使我们陷入模糊。
4 界定休闲产业的原则
4.1 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的原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之所以在休闲产业的范围界定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是缘于对“休闲”这一概念理解的多样化。目前学术界对休闲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的定义,又有来自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学科领域的学者,他们所定义的休闲也大多是互不相同的。而我们知道,同一概念,如果内涵不同,那么外延也将不同。
那么,在界定休闲产业的范围时应该从哪一类“休闲”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首先应该遵循经济学的定义方法,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来对休闲产业进行定义。而在经济学那里,“休闲”被定义为“消费者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消费活动,隐藏在这一活动背后的是消费者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休闲产业首先应该被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部门”。
4.2 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
既然休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些产品属于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定义的难题,那就是: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那些为大型游乐场所提供游乐设备的行业将被排除在休闲产业的范围之外,因为这些游乐设施并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它们只是游乐服务企业生产休闲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游乐服务企业生产的休闲游乐服务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但根据常识,这些生产游乐设施的企业显然应该归入休闲产业。因此,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休闲产业的范围将过窄。相反,如果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因消费者的休闲引致需求而引发的所有产业活动也都将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如那些为游乐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如钢铁行业、塑料行业、电力行业等,都将属于休闲产业,这样无疑会导致休闲产业的范围宽泛无边。
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也不能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而应该遵从“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即如果某产品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由消费者直接使用和消费”的,是“用于休闲的”,则这样的产品就是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生产这类产品的行业就属于休闲产业。比如游乐场向游人提供的游乐服务是游客的直接休闲需要,而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是游客的间接休闲需要,这些游乐设施虽然只是游乐场生产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但由于许多服务尤其是休闲类服务的生产具有生产的特殊性,即要求消费者利用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设施进行自我服务,因此这类游乐设施仍是供游客“直接使用”的,故生产这类游乐设施的企业仍应被归入休闲产业,而其他那些为生产休闲物品(用品)和休闲服务的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由于它们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不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直接使用”的,因此不能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所以,对休闲产业的界定应遵循“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而不是“直接需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