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U273.1 文献识别码:A
引言
BT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建设期长、社会效益大等特点,合理地确定造价既能满足承建方获得合理利润顺利完成工程,又能使业主以更低的造价获得更优质的工程,采用合理的造价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1BT模式的特点
1.1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深圳地铁5号线通过BT模式有效实现了管理、设计、施工资源整合及紧密衔接,大大减少了建设管理和协调环节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各参 建单位的工作效率。同时对项目建设统筹兼顾,实行总体策划,从源头上控制施工风险和投资,施工的需要充分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优化的理 念和需求,避免因设计、施工分离带来的前期后期脱节和扯皮等,设计方案更为科学,设计变更频次减少,有效推进了全线重难点工程的方案稳定工作,做到了节约 投资。 以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单靠政府投资,这给财政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而民间企业资本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采用BT模式就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 确定建设方,由建设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业主回购,并由业主向建设方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投融资建设方式。这样充分利用 民间企业资本来缓解政府压力,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发挥企业管理优势、减轻业主管理压力。承建方发挥大集团优势,抽调组织精英团队进行项目的管理,为项目管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GMP法确定合同造价的特点
GMP是保证最大工程费用(GuaranteedMaximum Price) 的简称,指承建单位向业主保证合同的总费用不超过规定的数额。这种方法可大大减轻业主在投资控制方面的风险,同时鼓励施工单位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和限额设计法挖掘潜力,节约成本,获取利润。
GMP与施工总承包合同价的形成方式不同, 它不是在投标时由投标商报价,而是在合同签订之后, 当设计图纸和文件达到足够深度之后, 由承建单位在某一规定的时间提出, 并由业主确认。换言之GMP的特点是在合同前期阶段确定工程范围、费用编制原则和合同定价原则,在合同执行阶段随着项目施工条件和设计深化到一定程度后, 分批编制费用作为合同执行依据,最高价不超过保证的合同总费用的一种定价模式。
35号线BT项目“固定总价+风险包干法”的模式
5号线BT项目采用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总承包,固定总价+风险包干的原则作为定价模式。首先在合同谈判阶段确定概算编制原则和下浮点以及风险包 干的范围,在工程实施前对概算的编制双方进行复核确认共同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概算价,按照合同定价原则得到相应的合同价。5号线BT项目的合同范围是工程 费用部分及建安费和设备购置费,这两项费用在建设项目投资中相对比较稳定风险较小。对于工程建设其他费中的管线迁改、交通疏解等隐蔽性强、风险大、较难控 制的费用,则单独使用据实结算的办法进行承包,不纳入BT合同范围。
5号线BT项目采用工程实体部分概算作为固定总价。市场价格的变化、工程变更、水文地质变化、赶工承包增加、前期工作、接口衔接影响等因素采 用风险包干形式封口。这样业主方可以严格控制合同价根据合同范围和标准进行监督管理,把管理重点从费用控制转为质量进度管理,承包方可以在合同范围内进行 设计优化、资源整合、提高管理水平来降低建设成本,加快进度,提高利润。如某段暗挖区间根据地质详勘和周边施工条件,由暗挖法变更为盖挖逆筑法,既能满足 现场施工需要,又能保证工期,还能降低施工成本。
4GMP法和固定总价+风险包干法的对比
GMP法和固定总价+风险包干法在BT项目合同造价的确定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先定原则后算费用总价控制。但是两者有较大区别,如下:
4.1计算范围不同
GMP包含工程费用和相关不稳定的管线迁改、交通疏解工程;固定总价+风险包干(以下称5号线模式)只包含工程费用,相对固定和稳定,这样对双方合同价的确定更明确和执行更为方便。
4.2计算过程不同
GMP是在合同执行阶段根据图纸深化程度分批编制费用,这在计算执行过程较难控制,给承办方提供更多利润经营空间,同时资金得不到及时足额的 拨付,又会增加双方业务人员的工作量。5号线模式在实施阶段已经集中时间双方核对概算,确定了合同价,减少了过程中的扯皮、拖延现象,也为业主降低造价被 增加的可能性。
4.3总价控制原则的差异
1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稳定发展,交通拥堵、用地资源紧缺等问题成为了限制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节能、省地、运量大、安全、环保等特点,在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带动了城市特定轴带的发展,支撑和引导了城市空间及产业发展,我国各地掀起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城市轨道交通是规模及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该工程的投入除前期建设成本还包括后期运营维护及更新追加等成本,根据《城市轨道交通2018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我国地铁平均车公里运营成本23.8元,收入仅为17.2元,入不敷出为普遍现象。2018年[2018]52号的,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健康有序发展的基调。城市轨道交通申报“门槛”重新划定,各城市应结合城市自身现状及发展趋势,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充分发挥各层次轨道交通系统的优势,健康有序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本文对多种制式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的经济适用性进行有益探索,为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及思路方向。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分析
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单向运输能力小于3万人次/h,我国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单轨系统、中低速磁浮、APM、现代有轨电车、云巴等,其中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均属于单轨系统(见表1)。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共计6730.27km,其中,地铁及市域快轨为5902.63km,轻轨为255.40km,中低运量轨道交通为572.24km[1]。本文选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全球前八的国家进行数据分析[2],如图1所示,大多数欧洲国家,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由多种类型构成,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占比超40%,各种轨道交通互为补充,轨道交通架构较为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地铁为主导,制式比较单一,轨道交通线网的层次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3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特征及适应性分析
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相较地铁具有布设灵活、工程体量小、经济合理、建设周期短等特征,相互间各有差异,具体特征见表2[3-6]。
4系统制式选型原则
结合城市空间、交通客流现状及未来发展预判,在科学确定线路运量等级范围的前提下,选择相应层级的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系统制式选型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安全可靠、资源共享”四大原则。1)因地制宜。与城市的地理、自然环境要求以及城市特点、发展方向相适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城市工程实施条件选取较好实施落地、展现城市特色的车辆制式。2)经济适用。在满足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如运输能力满足远期高峰小时运量、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应满足运输规划速度时间目标等要求,节约成本、降低造价,力求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3)安全可靠。选取技术运用成熟,有长期运营经验的车辆制式,满足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国产化率的要求,保障运营安全可靠、舒适高效。4)资源共享。立足城市统筹发展格局,避免车辆制式过于多样化,预留成网条件有利于实现线网资源的最大共享和利用。
5结语
轨道交通体系具有层次性,地铁有如城市的大动脉,有轨电车、常规公交等低运量交通系统为城市的毛细血管,中运量轨道交通是串联二者的小动脉,各层级轨道交通需做好有效衔接。各城市具有不同发展需求,科学、准确把握各层级轨道交通的角色定位及系统特征,结合城市自身特色,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不同系统制式轨道交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EB/OL].中国城市轨道交通,2020-01-26.
[2]韩宝明,代位,张红健.2018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9,32(1):9-14.
[3]岳晓东.中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12):21-23.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e to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of city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city track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lso obtained the fast development. The design of the city rail transit project succ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desig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U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新的措施进行改善,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面临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稳定性不够
虽然我国实施了《城市规划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由于约束性和强制性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性质、基本职能、发展方向和城市体系等重大问题的出现,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稳定性逐步下降。然而以城市发展建设进行宏观的原则为指导,是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方针。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认识不够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一项内容广泛、复杂的工作,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不仅包含交通策略的制定,而且还包含网络的规划,制式的选择以及实施层面的土地规划等整个过程。由于当前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理论特性认识不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缺乏战略层面和深度,从而造成规划的方案难以落实,造成当前城市交通面临严峻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由于规划部门不同于设计单位,并且缺乏专业全面的工程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技术人员,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过于理想化,在进行实施时很难实现规划的思想。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除了规划不合理外,还存在在建设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政策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适应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特点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完整,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不能像城市总体规划那样具有明确的法律约束。从而导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不合理。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引导着项目投资、居民居住、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城市的影响可以达到百年。甚至更长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应具有前瞻性,站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1)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中,应该全面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面积将会快速地向外扩张,现在规划的轨道交通线将很难适应城市20年后的发展。我们的规划必须超前于城市的发展。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而不能追随城市的发展。2)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应该全面考虑居民的出行方便。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英爱把城市轨道交通延伸到现有的广大居民区,让老百姓出门500m左右就能进站上车。而且,还应该把城市轨道交通与新的居民区统筹规划,让更多的居民居住在城市轨道交通线附近,方便乘世地铁或轻轨列车出行。从而可以保证城市轨道交通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2)加强城市轨道法律法规的建设
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需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保障。在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尽快制定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及运营的法律法规,并且应该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章,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理顺各个规划之间的关系,完善相关的规划管理体系,从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线路应及时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一旦被批准,应该及时对线路进行勘察设计,这样不仅对提高线路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减少拆迁,降低建设成本。对于新城区,及时勘测设计,可以引导企业家和开发商的投资开发方向。对已经勘测设计的线路[4],可以根据运量和资金情况分步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文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设计中,不仅要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的路网规划的要求,还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应该适应城市的总体规划,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设计规划,而且还应该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建立对城市交通的需求。
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将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振动、噪声以及环境的污染等,从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否会对环境有影响。
全面考虑交通的协调性,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该结合道路交通工具以及市际铁路等,做好交通衔接,从而保证市民的乘车方便性,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且对发挥城市客运的整体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其他交通方式比较,除具有运量大、快速的特点。
(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应该与城市的发展像协调,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不仅要解决当前出现的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
(5)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土地利用和交通是一个互动的单向循环系统,互动性体现在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表现为“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城市轨道交通对此体现得更加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诞生”刺激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和站点分布特征的不同又影响土地开发的强度和利用模式,所以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使用率之间关系。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以及人口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个先进的、功能齐全的、运作有序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对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方便群众出行、解决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深远。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应该进行科学的论证,并且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进行设计,从而设计出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并且能够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线路。
参考文献:
[1]王仕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存在问题及建议》铁道工程学报;2011(6):77--80
[2]何成才;高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探讨》科技信息;2009(8):128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and opening,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under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urban rail traffic more that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ffic not only alleviate the city to the problem of heavy traffic,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travel, and promote the people raising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This article carefully discusses the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contro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asurement methods.
Keywords: urban rail traffic; The ground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s;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U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了众多城市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它不仅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成效,而且每一条线路的建设都与离不开测量工作。地面施工控制网的测量是保质保量地实现整个城市轨道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施工控制网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是由传统的地下铁道工程发展而来的,比地下铁道工程更复杂,难度更大,可以说是地下、地面,甚至是高架等不同形式联合在一起的现代交通方式。这样的工程虽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也对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设计与施工所用测量数据的有机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时所用到的测量数据大多数是从城市的测量数据库获取的,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地面控制网的数据是结合工程开工之前的设计来测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中所用的测量数据是工程开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而地面施工控制网是设计完成之后建立的,设计与施工所用到的测量数据不是同一个数据,需要有机结合。
2、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投资成本相当高,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分期建设的方案,多条线路同时开工,最后联合成网。其中地面施工控制网的测量工作是实现整个网络建设的基础工作。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与其他市政工程相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城市的绿化、交通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他市政工程的施工,不能造成相互干扰。
4、工程贯通精度高。城市轨道交通在施工时,一般是多条线路同时开工,这些线路长短不一,会有许多贯通面的形成。这就对贯通精度要求的非常高,同时各个施工环节的测量精度也必须随之提高。
5、测量难度大。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都会建设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城市中央高楼林立,地上车水马龙,同时地下各种管道纵横交错。施工中的任何一条线路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各种障碍物的影响,所以测量工作非常复杂,测量难度相当大。
6、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不同的测量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初期,测量工作是为了能够给设计提供准确的测绘资料;而在交通建设的施工阶段,测量工作则是为了将设计工作者的设计要求尽可能的付诸于实践,保证整个轨道交通网的建立。地面施工控制网是所有测量工作的基础,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都是以地面施工控制网为依据的。
二、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控制网的设计原则
1、有效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覆盖交通线路的地面施工控制网,当然,根据整个工程定位的精度要求,这个地面施工控制网可以设计成独立网或者是复合网。
2、以城市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点为依据,融入到城市的客观环境中。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和使用的工程中,必须要能够与城市的客观环境相融合,地面施工控制网要以城市测量的基本网点为依据,建立统一的坐标系统。经过多次测量以后,将测量结果综合,保证达到测量精度的要求,以此解决设计与施工中使用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3、地面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高,网点密度适中。在网点的设计中,起符合方向点要能够两两相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能够保证通视效果良好,以此来保证隧道贯通和施工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4、地面施工控制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交通线性构筑物的特点。控制网的面积要适中,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即可,过于庞大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保证控制网的经济实用性。同时,要有一定量的重合控制点,这些控制点要建立在多条线路的交叉地段,保证各条线路的衔接和交通网的构建。
三、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控制网的测量与研究
1、确定地面施工控制网的精度指标。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隧道贯通测量精度的要求是最高的,测量环节多而复杂,测量工作难度大,所以在整个工程的测量工作中,要以隧道贯通测量精度为主来确定地面施工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测量精度指标的确定不仅要保证隧道通车以后的行车要求,而且又不能寄予过高的要求导致测量工作难以实现。当前我国许多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的隧道贯通平面横向测量的误差控制在50毫米,高程贯通误差控制在25毫米。多年来,众多城市的建设实践证明,这样的误差是符合实际的,能够满足每一个工程阶段的要求。
2、精心设计地面施工控制网。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般都有专用的GPS控制网。GPS一般被埋设在城市的高楼楼顶,以此解决精密导线起算方向的通视问题。最近几年,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局限在城市的闹市区了,已经扩展到城市郊区,这样的测量控制网布点更加困难,不仅要保证GPS的测量,还要能够使精密导线有效连接。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施工控制网的坐标要与城市基本控制网的坐标保持高度一致,这样既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得到满足,又能避免与其他城市市政建设项目发生矛盾,这样还能够保证测量资源的共享。
3、估算地面施工控制网的测量精度。精度估算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环节,将估算的误差与设计的误差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地面施工控制网的布网方案的可行性。倘若估算物误差小于设计的误差,那么证明了布网方案是可行的。我们所做的估算在具体的施工前只能做到心中有数,一些小的偏差还是存在的,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工程建设要留有一点精度的储备,防止出现不良的状况,最好能够给下一个测量工序留下一点空间。
4、实践地面施工控制网的测量工作。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施工控制网的测量工作都做的非常好,保证了地铁的正常运营,每一项工程的测量数据经过综合处理以后都能够达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测量的规范要求,当然满足了城市业主对轨道建设工程的测量精度的要求。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与城市的人文环境、绿化环境有效结合,更能够给城市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总结: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众多城市都在努力实现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重点完成地面施工控制网的测量工作,保证地面施工控制网测量的必要精度,进而保证城市轨道建设工程的质量,促进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长利.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和系统非常复杂,所以就需要依赖岩土工程勘察为交通建设提供合理和科学的依据。国际通行的工程勘察通常只进行问题的发现而不实际处理和操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传统观念和方法限制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发展,迎合当前阶段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就需要从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工程,地质和环境具体特点表现,并能根据出现风险的特点进行控制措施的实行,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分析
1.1由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决定的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仅包括其系统工程,还有线路工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等,每个工程内还包括更复杂的结构和内容,由此可见结构类型多和施工方法复杂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一方面,不同的结构类型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不同,勘察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就比如地下工程需要地下水位和围岩分层的数据,而地上建筑则要计算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参数。另一方面,除了施工三大法明挖法,矿山法和盾构法,还有一些辅修的施工方法,操作和组合起来就变得非常复杂。1.2由城市轨道交通地质决定的特点第一,线路地质表现为穿越地质单元多和穿越不良地质多,不仅需要了解好各地质单元的物理参数做好准备,还要注意对断裂带,沉降区,地裂峰和岩溶区等的规模,发育程度和分布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处理,避免损失和伤害。第二,城市地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的活动共同影响的,在实际勘察中情况多变,需要多种方法共同综合采用进行分析和判断,必要时要进行专项勘察减少失误和减小误差。1.3由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决定的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环境特点是由城市环境的特点,一般涉及建筑物密度大,地下建筑比较多,地下管线多和事故敏感度高等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仅要关注工程本身的安全性,还要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解和分析。正是由于其本身是浅埋精密岩土工程,在对人和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这些外在条件也会给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带来困难和风险。
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风险及控制措施
正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中独特的特点,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既能利用这些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措施实施,但也会因此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无法应对的风险。2.1风险特点经过了解和研究,最常见和易发的风险主要包括:首先是对地上和地下管线造成了损害,工程和环境的复杂为此种风险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在盾构法中,钻孔封闭不达标导致漏浆,承压水上升,地表水渗透等问题,使得居民的住房和行车安全受到威胁;最后,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如果不达标,对施工人员和居民都会留下安全隐患,这其实是由其系统和结构复杂性决定的。2.2控制措施为了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避免带来的损失,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比如建立健全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都是基本和关键的发展要求;另外,在人员正式进入工作之前,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提高解决风险的能力,保证自身和居民的安全。
3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切实的经验,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走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个部分,在进行研究和尝试时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后得出切实可靠的结论,为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实现做好铺垫。除此之外,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还可以与当前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结合和应用,比如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既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供资源,又能为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贡献出一份力量。3.1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因为工程地域的水文地质特性和岩土的热物性的限制,许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都非常有限,还出现了浪费和污染的现象,不仅不利于能源的完全利用,还产生了附加污染环境的消极影响,所以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呼声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相符合,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这两方面的结合和应用。3.2自然资源的保护在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到了地下水等自然资源,随着人们的不断使用和消耗已经出现了危机,使得自然资源保护的话题引发热议。许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如降低使用成本,反复利用自然资源,强制性法规的实施等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研究,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寻找到最适合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工作推进和实行的措施,引导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自身的系统性,结构的复杂性,工法的多样性和环境的严格性,使得相关工程实施需要提前熟悉和了解线路特征和环境特点,所以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就是必要的,才能在实际工作和操作中针对不同的地质单元,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解决很多工程勘察问题。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当前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还为交通设施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章中良.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分析[J].科学家,2016,4(4):54+56.
引言: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使得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新的措施进行改善,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面临的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稳定性不够
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起步比较晚,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基本空白。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易受“长官意识”的影响,规划的稳定性较差。虽然我国实施了《城市规划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但是约束性和强制力不强,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的稳定性不够,建设条件和成本逐渐增高。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认识不够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一项内容广泛、复杂的工作,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不仅包含交通策略的制定,而且还包含网络的规划,制式的选择以及实施层面的土地规划等整个过程。由于当前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理论特性认识不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缺乏战略层面和深度,从而造成规划的方案难以落实,造成当前城市交通面临严峻的问题[1]。
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由于规划部门不同于设计单位,并且缺乏专业全面的工程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技术人员,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过于理想化,在进行实施时很难实现规划的思想。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除了规划不合理外,还存在在建设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产生影响[2]。由于我国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政策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适应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特点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完整,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不能像城市总体规划那样具有明确的法律约束。从而导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不合理。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对策
(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引导着项目投资、居民居住、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城市的影响可以达到百年。甚至更长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应具有前瞻性,站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1)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中,应该全面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面积将会快速地向外扩张,现在规划的轨道交通线将很难适应城市20年后的发展。我们的规划必须超前于城市的发展。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而不能追随城市的发展。2)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应该全面考虑居民的出行方便。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该把城市轨道交通延伸到现有的广大居民区,让老百姓出门500m左右就能进站上车。而且,还应该把城市轨道交通与新的居民区统筹规划,让更多的居民居住在城市轨道交通线附近,方便乘世地铁或轻轨列车出行[3]。从而可以保证城市轨道交通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2)加强城市轨道法律法规的建设
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需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保障。在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尽快制定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及运营的法律法规,并且应该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章,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理顺各个规划之间的关系,完善相关的规划管理体系,从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线路应及时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一旦被批准,应该及时对线路进行勘察设计,这样不仅对提高线路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减少拆迁,降低建设成本。对于新城区,及时勘测设计,可以引导企业家和开发商的投资开发方向。对已经勘测设计的线路[4],可以根据运量和资金情况分步建设。
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文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设计中,不仅要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的路网规划的要求,还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应该适应城市的总体规划,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设计规划,而且还应该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建立对城市交通的需求。
(2)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将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振动、噪声以及环境的污染等,从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否会对环境有影响。
(3)全面考虑交通的协调性,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该结合道路交通工具以及实际铁路等,做好交通衔接,从而保证市民的乘车方便性,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且对发挥城市客运的整体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其他交通方式比较,具有运量大、快速的特点。
(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应该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不仅要解决当前出现的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5]。
(5)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土地利用和交通是一个互动的单向循环系统,互动性体现在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表现为“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城市轨道交通对此体现得更加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诞生”刺激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和站点分布特征的不同又影响土地开发的强度和利用模式,所以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使用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以及人口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个先进的、功能齐全的、运作有序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对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方便群众出行、解决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深远。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应该进行科学的论证,并且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进行设计,从而设计出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并且能够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线路。
参考文献:
[1]王仕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存在问题及建议》铁道工程学报;2011(6):77--80
[2]何成才;高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探讨》科技信息;2009(8):128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为重点,逐步发展成国内许多特大城市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一种先进装备用来保障行车安全,从而大大提升了交通运输能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发展是基于微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有三种安全传输方式,关于地面与车载设备,包括模拟轨道电路、无线通信、数字轨道电路。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无线通信的传输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无线AP传输,其优点是安装简单,施工方便,成本较低,其缺点是无线场强分布不均匀,采用沿着轨道方向的无线定向天线,传输距离可以达到200——400m。第二种是漏线电缆传输,其优点是场强覆盖均匀,适应性强,并且电磁污染小,但是去成本较高。第三种是感应环线方式,其优点是实现列车定位,车-地双向传输,其缺点是给线路的日常养护带来不便。
2、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现状
因为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还处于雏形阶段,轨道交通系统设备不足,用于实现城市轨道运营宗旨、体现运输特点、确保行车安全、实现大运量高密度运输的信号系统国内还不能自主生产。由于条件所限,某些规章制度难以落实,非定型产品又多,给日后的运营和维修带来了困难和麻烦。我国首次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特别是大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已经发展到以先进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为代表的信号系统。ATP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自动检测列车的位置;确定列车运行的最大安全速度;连续速度监督,实现超速防护及车门控制;控制列车运行间隔,满足规定的通过能力;保证车站设备的正确联锁。
ATP/ATO 除了少数采用国产设备外,绝对大多数采用引进设备。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大体有以下应用模式:除部分基础设备外,整套引进国外信号系统 ;采用国产的 ATS 和计算机联锁,和国外的 ATP/ATO 配套 ;国内企业提供完整的信号系统。
我国早期建设的运营线路(旧线)一般采用轨道电路方式的ATC系统,因此在信号系统改造时,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方案。目前运营的CBTC系统都是国外设备,从实际运营的情况看,存在着维护费用高的问题,因此发展国产化的CBTC设备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3、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趋势
首先,参与技术服务,国内硬件加工,逐步吸收熟悉国外技术,其次,通过技术引进,掌握系统功能单元间接口协议和技术标准,最后要积极跟踪并参与CBTC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国产化,不仅能降低建设成本(国产的CBTC比引进国外的系统造价低20%),而且能降低运营成本,更加重要的是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并且参与国际竞争。
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已从早期的固定闭塞发展到了准移动闭塞,正在向移动闭塞方向发展。传统的信号系统即以地面信号显示为依据,司机按行车规则操纵列车运行。现代信号系统有六个基本目标:以安全的方式控制列车有条件地前进;使本列车与前行车或股道尽头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出现列车冲突进路;使列车能够按要求的时间间隔运行;使列车能够按时刻表速度运行,以便最大程度地避免危及安全的各种干扰;保证关键点闭锁在正确位置。
ATP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故障-安全原则,执行列车间安全间距的监控、列车的超速防护、安全开关门的监督和进路的安全监控等功能,确保列车和乘客的安全;ATO主要执行站间自动运行、列车在车站的定点停车、在终点的自动折返等功能;ATS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列车状态、产生列车时刻表、自动调整列车运行时刻和保证列车按时刻表正点运行、生成运行报告和统计报告、向旅客向导系统提供信息等。
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ATC系统中ATS子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列车自动监督”,ATS子系统正在向集成化方向发展;维修管理更加重要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维护费用,信号系统的监控管理以及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都非常重要。
4、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一种高科技含量、行车过程全自动化和安全性能极高的设备。并且对其可使用标准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它自主的研发团队,生产供货一体化,加速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有效改善了信号系统制式的冗杂,以最新的角度和立意在城市发展中取得了轨道交通信号标准体系的成功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了全面栽培、重点选拔,使得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得以完善。我国在此方面的技术还有待于提高,争取在未来的日子里拜托依赖国外先进技术的局面,创造一个中国品牌而屹立在世界之巅,这样的跨时代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平.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J].铁道通信信号.2010.(5)
中图分类号:U239.5
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决策,不仅有助于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交通功能,还能促进城市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泛,进而有必要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目标之后,再构建优化决策的相关决策指标体系。外带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可见对其进行优化决策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及国际因素等的复杂大系统的测评分析课题,也是一个需各方面专家参与并且是多层次、广目标的评价系统。故而对方案 评价、决策宜采用多层次、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1 城市需要进行轨道交通建设的缘由
1.1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1)城市日益膨胀的公共客运交通运量的客观需要
1)满足单一方向路线的峰值客运量的需求
按照常规而言,若一个客运交通方向上的单向高峰期客流量每小时超过5-8千人次,则此客运交通方向上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就成为必然,不然势必影响此方向上的地面常规公交线路的服务质量,将导致出现车内拥挤、晚点严重、车速偏低、道路堵塞等现象。
若一条地面常规公共线路承受不了超强的客流量时,亦或是为了勉强应对高峰期客流量需求而牺牲乘客的切身利益(拥堵不堪、车速慢、误时、安全隐患),势必有必要考虑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线进行修建,理所当然遵循“超前预测、提前规划、适时建设”的原则。
2)应对城市交通整体客运量需求.
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可以分析预测得出,在人口密度比较大、人口绝对量相对高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远期客运交通发展趋势,其攻克地面交通拥堵不堪,适应高强度阵发性客流需求变化,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是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现有数据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总量中所占有的比例还是相对比较高的,比如说现在发达国家的部分城市,其轨道交通完成的客运量一般占到公共客运交通总量的一半以上,更有甚者占据总客运交通量的一半左右。
(2)城市客运交通运距需求
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速度快、客运量大,进而可以满足较远运输距离的客运需求。倘若依据乘客比较合理的在途时间为一小时而言(相对较高标准为40分钟),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差异不小。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力度,可以促使缓解城市中心区域人口高度密集的现状,同时也可以通过交通的促进来推动城市郊区、边远地区的发展,保障现代化大都市进行科学的布局与调整。
(3)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
城市的经济实力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核心体现是其现代化发展。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的是城市交通的现代化。可以说城市轨道交通既是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4)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两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考核评价指标的时段,故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必须具有环境优化保护、资源优化使用两大特征,换言之,必须具备如下五个特点:
1)人均能源消耗、人均所占有交通用地在所有交通方式中最低;
2)公民出行的时间、费用、服务态度等指标最佳;
3)公民交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低;
4)交通事故率最低;
5)交通对城市的科学发展起到引导支撑的效能。
1.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充分性
无需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城市,可以表示为一个单一的方向或长途客运大量客流的需求,也可以表示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整体需求,但交通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较高的施工技术要求,高运营管理要求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但也提出了更高的经营风险,因此,在着重强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的时候,不可小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充分性。
(1)经济基础必须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其主要衡量指标一般是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比如说人均GDP、财政收入等),亦或是城市融资、偿债能力。
(2)科学技术基础必须达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水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运营兼具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学科的交叉整合,故而,单独依靠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恐难促使其投资与运营成本的降低,发展得不到持续。
(3)观念意识水准必须达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指导必须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落伍、不跟拍的思想意识势必导致规划的不妥、建设滞后、运营管理不科学。
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深化的必要性轨道交通建设分析,流量分析和预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和接触码线规划,环境规划,建设和土地时序分析控制规划。它涉及到城市规划、经济和技术问题,
其核心问题是网络设计问题及线网客流需求预测,通过设计产生可行方案族并筛选得到非劣方案集,进而评价方案的潜在效益、效果及成本。
许多方面,包括其决策的内容具体到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前还没有深度。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后实施的实践比较长,故而其方案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1)线网结构匹配城市结构形态;
(2)线网规模满足客流量的要求;
(3)线网密度适应人口分布特点;
(4)线网建设顺序及进度适应城市发展方向及经济能力;
(5)线网覆盖范围匹配城市总体规划。
3 多目标决策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3.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优劣的主观评价完全依靠订货计划,所需的数据量很小,它需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两个层次或判断矩阵,人的主观判断的过程中,个人的偏好对判断影响较大,误判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故而在使用AHP进行决策时主观成分比较大。
3.2 消除和选择转换方法
消除并选择转换方法(ELECTRE Ⅱ)的最大优点是利用决策矩阵偏好的一部分信息和决策者的价值,直接在选定的方案进行排序,排序的意义不仅对方案的优劣排序,而更重要的是利于分析各方案的可能后果及其影响,以便于决策者决策。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所获得的信息为决策矩阵,解决方案可以细化和更好地提取程序进行排序,所谓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但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实际应用并不广泛。
此方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相比,个别项目的情况低矩阵指数反映唯一的缺点,该方案没有反映各指标的整体弱点;(2)分选过程过于复杂。当出现四个以上的替代品时,应根据强和弱的正相关关系图,建立排序和反向排序,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不方便在计算机上实现;(3)需要一个主观参数设置过,它在分析过程中人为地引入一些参数,并且参数设置是不容易的,涉及到很多主观不确定性的计算方法,以减少鲁莽性的分析结果。
3.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糊)不仅由对象的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来评价和排序,亦可依据模糊评价集上的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去评定对象所属的等级。这是数学方法来克服团结的传统弊端的结果。
该方法简单可行,评价过程中大量应用的主观判断,因为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权重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主观信息的综合评价方法。实践证明,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依赖于合理的选择因素的综合评价,因素正确的重量分布和构成运营商的综合评价。
3.4 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更好地解决方案是难以准确量化评估和统计问题,不包括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缺点是与时间序列的特征所需要的采样数据,并且只是判断对象的优劣做出鉴别,并不反映绝对水平。
此外,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还需要确定的“决议”,但它并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择标准。重量分配指标体系,该方法评估对象的应用是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的最终结果的一个关键问题。
3.5 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法)
一个近排序方法简单加权法,叫做近似理想的解决方案排序方法(技术订单Preferenceby Similarityto理想的解决方案),简称TOPSIS法(也称为双基法双点评价法)。该方法通过多目标决策问题/解决方案的理想选择0和/负理想解0手段的使用空间,每个订货计划(项目对象)作为空间中的一个点,它的中心思想所带来的理想点排序是有一定模式的定义,在此模式下感觉找到一个有效的点,依据计算排序方案对于理想点的相对贴近程度来排序。
4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与建设不能理解成一条一条线路的简单叠加,其在空间的布局和时间的选择上均存在着一个优化的问题,只有在规划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杜绝出现线路走向不理想,换乘模式不科学,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总体效益不高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旭梅,李凤军,马林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61-64.
[2]牟能冶,张锦,陈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29(01):60-62.
[3]王炜.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94):35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73-02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各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当交通类或土建类的设计院纷纷承担起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设计任务的时候,让技术人员知道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的组成已成为必要,尤其是在交通类专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更应该了解这些系统的组成,于是《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这样一门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便应运而生。
一、课程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由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共同组成。《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课程主要就各系统组成、功能、工作原理、安装布设原则、空间需求、与建筑的接口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培养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总体设计思想,理解设备对土建的需求。该课程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专业跨度大。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解决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速度和舒适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面临着客流集中、用地紧张、环境要求高等诸多的技术难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课程章节关联性差。为了详细阐述各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和组成,《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课程需要按系统划分章节,针对各系统特征分别进行阐述。但各个章节所涉及的专业迥异,自成系统,导致各章之间的关联性差,很难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
3.与常规专业课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课程涉及专业繁多,要求学生具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所涉及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相较于系统讲授一门专业知识的专业课,《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属于极为重要但又非常规的专业课。
二、课程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的组成、功能、布设原则、与其他系统的接口等全面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轨道交通土建结构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合理布设各设备系统,如何处理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并与土建结构相结合,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最大限度的便于系统设备的安装和运行效率的提高。该课程设置的作用可w纳为三点:
1.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秩序的保障依靠设备系统,交通土建工程应满足设备系统的需求,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更全面地把握交通土建工程设计原则和依据,拓宽专业视野和知识面。
2.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交通土建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在以建筑和结构为主线的同时,兼顾设备系统的需求,认识到土建在大系统中的作用,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3.为培养总体设计人才起启蒙作用。交通土建工程总体设计人才不仅需要建筑和结构领域的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车辆、信号、供电、环控、交通组织等专业有较为全面认识。该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培养总体设计人才起启蒙作用。
三、课程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课程涉及的专业众多,且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对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有较高的要求。受限于专业方向,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先导专业基础课程难以得到满足。因此,课程教学的难点概括如下: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困难,教学效果考核难度大。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土建专业的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备系统组成、功能及其工作原理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城市轨道土建工程设计中能够充分考虑设备系统的合理布设,规划和预留设备与土建结构之间的接口。然而,如何能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的,学生对轨道交通各种设备系统知识的掌握应当到何种程度才能使他们在土建设计中能够充分、全面地考虑设备系统安装便利、功能保障和效率提升?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如何判断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的认知程度和其能否帮助学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设备的影响,如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等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难点。
2.课程所需的先导专业基础课程难以得到满足。该课程涉及的专业异常繁多和复杂,包括机电学科、电子科学、控制科学等。作为交通土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普遍缺乏该课程所需的相应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相关专业基础匮乏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怎样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理解水平来确定所授课程内容?怎样使专业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授内容?这些都是该课程所面对的主要难点。
3.教学手段单一,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该课程实用性较强,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所讲授的城市轨道交通各设备系统组成、功能、工作原理等,仅靠单一的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对设备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也是该课程教学面对的主要难点。
四、课程教学改进设想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现对该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以下设想:
1.增设先导基础课程,弥补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如果按照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可以通过不同专业之间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或者在本专业增设选修课,来提升学生对该课程所需的机电、电子和控制学科的专业认知。
2.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授课手段的同时,可以定期邀请城市轨道工程设计、建造、运营单位的相关资深技术人员来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从工程实践出发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可以组织学生到工程现场或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进行参观,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概念,对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有清晰直观的认知。
3.改进课堂和课后实践,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课程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设备系统的全面讲解,使学生在今后的土建工程设计工作中,能够充分考虑在有限的土建工程空间内合理组织和布设各类设备,合理安排设备与土建之间的接口,保证各系统功能顺利实现。为检验和实践课程所学知识,需要结合土建工程选取案例进行设计实践并作案例分析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办法。
五、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作为交通运输工程轨道方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旨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的组成、功能、布设原则、与其他系统的接口等全面知识的传授,教导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和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设备和布设和接口的预留。该课程具有专业跨度大、各子系统关联性小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存在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困难,课程所需的先导专业基础课程难以得到满足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增设先导基础课程、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和改进课堂及课后实践等教学改进设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06-02
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客流量大、速度快、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升高,居民出行量和出行频率不断增长,这也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安全问题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重大难题,所以对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在经典的“线状城市”理论中强调城交通规划应先于城市规划。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在现有城市形态的基础上,依据客流量多少和城市发展潜力来修建的,是明显落后于城市规划的,所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其实并不具备明确清晰的路网结构,甚至一些轨道交通结构简单的城市还没有建成路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向大规模、网络化方向进行的,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研究也必然建立在路网的基础上的。
2 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是一个分布很广且开放性较强的动态体系,影响其行安全运输的因素错综复杂,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人为因素、道路因素、环境因素。
2.1人为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与许多人为因素有关,毫不夸张的说,人为因素是这三大因素中最至关重要的因素。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都要依赖于高效、安全、可靠的个人操作,离不开人的控制与主导。工作人员不仅要操纵、控制和监督各设备的运行,还要与客观环境进行不断地交流协调。除了工作人员以外,乘客行为也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对乘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乘客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道路因素
道路是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的基础,良好的道路条件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前提。道路因素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越复杂的路网结构,其受道路因素的影响越大。
2.3环境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组成成分上它包括硬件系统、人员配备、组织机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互动等。其安全性不仅要受到运营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3 构建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
构建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运营企业、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制定安全管理总方针,同时积极开展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安全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等工作。
3.1明确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
与简单线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对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管理难度更大。线路是构成路网的基本单位,不同的路网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结构,线路越多,路网越复杂,对各线路、各车站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安全管理的难度就越大。
3.2组建安全管理部门,确定部门职责
为了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管理,应当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此项活动,而且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在人员配备上至少要包括最高管理者、部门业务经理、安全训练人员、特种装备负责人、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等。其中最高管理者要承担安全管理责任,安排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审查安全管理措施,协调各线路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在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上,要面面俱到,坚决对决职责划分不清,遇事相互推诿的情况。
3.3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行进行控制
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进行运行控制的目标是与运行相关的所有风险,并使这些风险都处于受控状态。对于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当建立文件化程序。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惯例设置运行标准,该标准要确保每个操作人员都可以看懂并知道如何去做。
3.4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应急系统
应急系统的工作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而一份完整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内容设置上应当包含参与单位、应急责任人、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应急信息、紧急联络通信、内部报警与通报、人员疏散预案、关键设备保护预案、危险品处理预案。
应急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中作用主要由两大方面:1)确定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发生可能性;2)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降低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造成的损害。
在应急预案的设置方面,积极建立包括公安、消防以及医院等单位在内的抢险救援队伍,定期安排演练。在演练期间要注意协调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应急设备与参与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抢险救援队员随机应变的能力。这里的应急设备包括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隔离阀、应急照明系统、逃生工具、安全避难等。
4 结论
作为当今城市重要的运输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路网结构日益形成,且复杂多样。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体系,保障行车运输安全,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and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peripheral land resource use, i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use of the land along the strength has a profound impact, in order to better to optimize the urban layou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 the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and land in the use of resources mutually, must adopt feasible measures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is paper will be to the abov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 key words 】 urban rail; Traffic construction; Land use; Long-term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U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的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随之而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燃眉之急,我国许多城市都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成为城市长远发展的重点性工程。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味的去解决客货运问题,而没有注重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长远发展,最终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同城市的整体土地发展规划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运用价值,也没能使城市客货运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沿着健康、稳定、持续、快速的方向发展,其轨道交通的规划也要进行严格的规范,最终实现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2.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周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2.1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城区都有了既定的城市结构,以客流量为导向的城市轨道建设,受到现有城市结构形态的制约。而在城市的郊区及开发新区,轨道建设多以向客流导向为主,其发展和建设会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布局存在引导性的作用,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的城市轨道建设中常用的线网结构有:环形、放射形、环形放射式及方格网式。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演变,其线网结构已不是以单一的模式存在,而是以上述几种基本模式相互综合而发展成为复杂型的结构模式。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轨道线路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结构模式,与此同时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2.2影响城市土地的使用强度
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对客流的走向产生影响,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密集型开发。导致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等集中分布,造成显著的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使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上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来讲,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运用,可以以轨道交通的每个站点为圆心,以交通辐射区为合理半径,形成密集型的串联式用地布局,沿着轨道交通干线依次展开,发展成为以轨道交通线路为主轴,“串珠式”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而在主城区中,其站点的分布相对紧凑,站距一般较小,相邻站点之间及周边的用地将会连成一片,形成以轨道交通线为主轴的带状连续分布模式;在城市的郊区及新开发区其站点布置相对稀疏,站与站的距离往往相隔较远,此时将形成以轨道交通线路为主轴的高密度点状分布模式,从而有利于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城市的近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开发
3.1平面、立体的统一规划
线路在进行规划时,必须对地上空间资源及地下发展空间进行综合考虑。经过合理的建设和规划,不仅可以对城市地上的土地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城市地下的空间资源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解决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不足的问题。在规划建设中,要对轨道交通车站的地下商业街、上盖物业、周边停车场及其他方面的服务设施进行优先发展,展开立体性的开发及规划。由于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管线拆迁及列车运营都要对各种地上及地下资源加以运用,在开发过程中可以进行联合的规划及开发。在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时,要考虑其与地表设施相衔接的问题,如地下停车场、商业区等在对出入口进行设置时,在充分考虑安全、交通等方面因素的同时,还要对客源进行引流,将他们引向其他商业设施及轨道通道。此种规划策略不仅可以对城市地下空间加以运用,同时又可以合理避免轨道交通建设与地下空间拓展而产生的矛盾,还可以对轨道交通的空间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3.2对线路进行规划
一般情况下,轨道交通线路的选择要对以下因素进行考虑,如:发展政策、土地资源开发现状、技术条件、工程建设规模、线路的敷设方式、客流形成、主客流方向、客流集散点等。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本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现状,对沿线土地的开发进行合理的安排及布局,同时对客流加以分析,使轨道交通沿线能够有更多的客流聚集,形成新的聚集点,以达到对轨道交通客流进行发展和培育的目的。.
3.3对车站进行协调规划
从车站的实际运用功能出发,将其实际用地面积、上建筑的容积率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规划,根据中间站、枢纽、换乘站等不同的客流需求对用地进行核算,对其上盖物业进行调整,综合性的枢纽需根据最短距离进行换乘,以同厅、同台或便利的通道的方式与其他类型的交通方式进行衔接,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车站的各项功能,并以定量性的指标对其进行协调和规划。
3.4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应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一体化的规划,可以将城市建筑物与轨道交通的车站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车站同其他建筑设施的协调开发,不仅有利于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获得其他的物业收益,同时有利于更好的改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李玲,汤振兴,张青军.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6).
[2]肖为周,王树盛,黄富民.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需求的影响分析――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02).
[3]王育.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优化整合探讨――以北京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05-0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是交通运输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重要的专业课,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环节对深入理解课程理论内容及掌握具体规划设计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一直以来国内场站课程实验受管理模式、实验条件、考核方式等所限,未达到理想效果。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整合为交通运输专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已有成绩上取得了更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一直立足于汽车运用和道路运输及物流两个基点,城市轨道交通属于新开设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课程也是新开设课程。如何开展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思考与探索,而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全国性最高竞赛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在已举办的八届获奖作品中有十余项有关城市轨道场站,因此结合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探索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方式与内容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同时,国内高校及学者对基于学科竞赛的实验教学开展进行了一定研究,于保华等提出了通过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改革传统机械工程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主要途径包括建立竞赛指导方法与管理体系、开放学科竞赛实验室、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竞赛自我组织模式等[2]。唐立国认为学科竞赛对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验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3]。张瑞成等在分析学科竞赛对实践教学的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主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提出将学科竞赛内容向相关课程实践教学转化的具体做法[4]。付艳清分析了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教学时间与内容开放的促进作用[5]。已有研究中结合学科竞赛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更多针对较为成熟课程,如: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等,而对于新兴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如何与学科竞赛相结合还缺少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课程实验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建设施工等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单独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该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来源于两条途径:一是传统铁路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以大铁路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二是其他机械类、公路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新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学生。前者一般不专门开设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课程,但设置有类似课程《铁路站场及枢纽》。
通过国内相关高校的调研总结,无论是传统以大铁路为学习对象的《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还是新开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课程,其配套实验都不同程度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存在,缺少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功能尚未发挥,实验教学方式依旧是灌输式、重复既定程序等问题。从而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综合创新能力不足。
二、“综合―创新”实验教学双模式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从2006年首届大赛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以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为主要平台,吸引和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课程实验开发。结合学生参加交通科技大赛的需要,将课程实验内容分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自主创新性实验两大类,前者是结合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设计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后者主要以学生结合实际热点问题及行业需要创新实验题目和内容,并将实验成果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学生可选择4个综合设计性实验达到8个总学时,即“4个综合实验模式”;或选择2个综合性实验+1个创新性实验,也可达到8个总学时,即“2+1创新模式”。
(一)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1.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1)车站设计图绘制(2个学时)。使学生熟悉使用AUTOCAD软件,掌握车站平面图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测量实际车站得到的数据,使用AUTOCAD绘制车站平面图、剖面图。要求数据标注清晰,空间关系正确。(2)车站站台能力评估(2个学时)。本实验主要是针对车站站台开展能力检算,评估站台宽度,帮助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车站设计图,分析车站超高峰客流情况及车站站台能力检算数据,最后提出改进建议。(3)换乘车站流线设计(2个学时)。换乘站流线复杂,通过结合引导系统设计帮助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换乘站流线包括上车、下车和换乘三股流。通过站内流线设计,在不增加设施的情况下,减少冲突点,合理走行距离。方便乘客上下车和换乘。要求能够使用客流规模特点。同时对车站的引导系统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4)车站站台能力评估(2个学时)。结合车站设计图,分析车站超高峰客流情况及车站站台能力检算数据,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2.自主创新性实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根据近年城市轨道场站前沿热点问题,设计以下4个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定题,每个项目为4个学时,也可根据参赛需要增设课外学时以完成项目。(1)枢纽站换乘方案设计方向;(2)车站客流运动行为分析方向;(3)车站交通组织规划设计方向;(4)车站交通可靠性方向。
(二)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式
构建“分模式有侧重”的成绩评定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分模式”:根据学生选择的“4个综合实验模式”或“2+1创新模式”进行成绩分别评定。“有侧重”:选择“4个综合实验模式”的学生成绩评定侧重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勤情况、实验课表现等;而“2+1创新模式”中2个综合设计实验占总成绩60%,1个创新性实验占总成绩40%。成绩评定标准更侧重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实验报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起到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发展。
三、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新模式在我校2010级交通运输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学生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普遍增强。通过走出校门对重庆市轨道交通典型车站的数据调查以完成课程实验的方式改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绘图能力,及自我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同时,课程实验效果的改善又促进了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的成绩,我校参赛作品2013年在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获全国三等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其课程实验环节的创新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创新课程实验模式与内容,将“以教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从而发挥学生在课程实验中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综合―创新”实验教学双模式如何在其他工科专业课程中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强,穆克,姜丽,等.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建设电子实践创新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363-366.
[2]于保华,徐泽源,姚培锋,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158-159.
[3]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166-167.
[4]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