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堂提问的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提问的原则
1.1 兼顾性原则。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问要形成问题的难易层次和梯度,照顾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问不可过于简单,一味的问"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 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也要避免问题过大过深,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增加学生压力,打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课前必充分备课,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找准学生认知的水平,并通盘考虑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
1.2 平等性原则。教师提问不能一味的面向优等生,忽视差生,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只会使班级两级分化严重。教师方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可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对话是平等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能自如的展示自己,找到成功的体验。
2.提问的要求
2.1 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励志'是什么?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学画的结果怎样?"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2.2 加大问题的容量。所谓容量,是指教师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所涉及的方面尽可能要宽广,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时机提出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问题有容量能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多人次地回答,就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来结尾?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发言的内容涉及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涉及了凡卡悲惨命运的必然性,涉及了课文的写作技巧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分析和想象能力,由于学生想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2.3 问题要层次清楚。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差异,问题本身要注意序列,做到层次清楚。教学中,教师要能在某个"点"上设计问题,并且体现出问题的序列,依靠问题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2.4 问题要启发思考。一个学生如果缺少奋发学习的精神,就先不去开导他;如果没有看到他口里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印证了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和学习方法有关而且与学习心态有关。教师的言谈举止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家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无穷的兴味,在兴致勃勃中来学习知识,他们会感到愉悦,学得快,记得牢。
3.提问的类型
3.1 描述型问题。描述型问题是帮助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类提问体现了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提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判断及认真阅读课文,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得到扩展。如教学《小猫种鱼》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猫想得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它能得到吗?"
3.2 分析型问题。分析型问题,是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分析,以使学生加深的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类提问更要体现出提问与阅读的紧密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后做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一位老师教《我要得是葫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用了一个'盯'而不用'看'或'瞧'呢?"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种葫芦人对葫芦生长的关心,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3.3 相关型问题。相关型问题,是在学生初读、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旨在让学生寻找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并就新旧教材作出比较,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对课文掌握理解才会更牢、更深。如《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人物?不喜欢哪些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回忆整篇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3.4 想象型问题。想象型问题是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是对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思维训练。在当今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中,教师更应多提富有想象型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完《司马光》一课,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司马光的做法好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成为课文中的一员,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大胆想象和创造,既激活了课堂又训练了学生。
4.提问的"点"
课堂是训练学生的主渠道,如果课堂上总是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那么学生的能力又从何提高呢?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一定要抓好这么几个"点"。
4.1 趣味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或抓住课文有趣的地方提问。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去借尾巴,它借到了吗?"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会激发他们读书的愿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深入点。 学生理解肤浅时,教师适机提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例如《》一课,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时,学生很容易说出这句诗的意思是"更加喜欢岷山上的皑皑白雪。"我随即提出:"皑皑积雪给翻越岷山的战士带来了多么大困难,作者为什么还喜欢这皑皑白雪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要求明确,让学生有言可答
教师提问的语言必须要求明确,发问时只说一遍,以免学生养成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提问的对象要明确,是要求学生齐答还是个别回答;所提问题的答案要明确,使学生正确对答;所提问题的含义要明确,让学生有言可答。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言语罗嗦,题目本身含义不清,模棱两可,学生将会感到无所适从或答所非问。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为了巩固“熔化”等概念,进而引入“汽化”这一课题。某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天,将一小块冰放入一个较大的盆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盆内还有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纠缠在“白天”、“一小块”、“较大的”、“相当长的”等一系列的词语上,思维比较混乱,难以确定盆内到底还存在着什么,是水,是冰,还是什么也没有,学生当然无言可答,于是教师不得不作解释:“题中所说‘白天’是指‘温度较高’的意思;‘将一小块冰放入较大的盆内’,就是指‘熔化可以快一点’的意思。”教师的这一解释引起了学生议论纷纷:“不见得,在十分寒冷的冬天,白天的温度可在零下几度,冰照样不能熔化;只要温度较高,较大的冰块放入较小的盆内,照常可以很快地熔化。”如此纠缠不清,“汽化”这一课题当然引不起来。可见,教师提问的要求若不明确,就难以启迪学生正确思维,当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有备而问,让学生问有所得
事无巨细,不能一概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教师应事先精心设计好,提哪些问题,由哪些学生解答,备课时应当通盘考虑,从而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真正做到有备而问,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教师要备课时,应该考虑下列因素:(1)刺激因素:包括提问的时机、频率和方式,是全班提问还是个别提问,是综合提问还是简单提问等;(2)反应因素:即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3)其他因素:包括表扬、批评等。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要采用不同的态度来评价,或抑和扬,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要使学生过后感到:“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我的那种看法不正确。”“老师反驳了我一个又一个念头,就好像他知道我要说什么似的。”或者“老师表达了我心灵深处的想法。”这样教师的提问和学生思维就有效地接轨了,真正使所有学生问有所得,应该是教师对课堂提问不断追求的境界。
三、审时度势,让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提问要在启发上下功夫,就要求教师善于审时度
势,抓住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示思维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蹊径。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和疑开始。”教师的“问”要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审问之,慎重之”,“问”正是为了“思”,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白问或者不如不问,因此教师的问不应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的某一个具体的知识,而应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提问,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初中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较低,就更需要这样的逐步启发。教师在实施提问时,要善于用语言、手势、表情、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力求灵活多样。可采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宽问与窄问相结合,单问和重问相结合的方法,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作答,从而达到提问的目的。
四、出其不意,让学生从中受益
有些问题本来难度不大,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或没有思考过,一旦突然出现,人们会感到措手不及。然而,一旦搞懂后,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生刚学了“重力”这一概念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能够吸引人,人是否也能吸引地球呢?”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实际体验,头脑里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是否也吸引地球”这个问题,一下子给搞懵了,他们有的说“人也吸引地球”,但态度不够坚决;有的说“人不吸引地球”,因为谁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对地球施加吸引力;有的欲言又止。后来,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这样的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会长期保持,得益非浅。
五、迫使上当,让学生增长才智
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也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大家的共识了。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优化提问形式:“趣问”
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好奇。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从材料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特点,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富有新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仿佛置身于小说中,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学生兴趣盎然,一边叹服周瑜的机智过人,一边惋惜蒋干的愚蠢盲目。因此,这种趣味十足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二、优化提问的切入点:“巧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太深的问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望而却步。即使是学生想与老师“互动”,但因为太深,学生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枫桥夜泊》一诗,写的是诗人经过一天的旅途劳苦,来到姑苏城外,傍着枫桥,晚宿孤舟,对秋江夜景,大有寂寞之感。教学时,不宜先以“作者写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境”一问来难住学生,也不宜先以“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一问一掠而过。这样提问,一难一易,都没有什么思维价值。如果让学生带着“诗人夜泊枫桥时耳闻目睹了哪些景物”的问题吟咏诗句;再用通俗易懂的的语言解析这些描写,并按其所见“落月、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及按其所闻“乌啼、钟声”板书出来;然后以“愁眠”为起点发问:“试想,一个人独自在异乡,夜宿孤舟时,他的心境该是怎样的?”至此,提问水到渠成,学生就能正确领悟出作者客居他乡、寂寞愁苦的心境。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优化提问的方式:“曲问”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艺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问题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会迂回包抄。”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我在上《祝福》一课时,需要学生理解“祥林嫂”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果直接发问:“祥林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学生反会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鲁迅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就通过“曲问”这一方式巧妙地解决了。所以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
四、优化提问的内容:“活问”
课堂设计提问不可以机械死板,应当灵活多样。尤其要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就应当灵活处置,当场做出调整,把问题转换得出发点明确,目的性强,以便于学生回答。如我在讲《雷雨》一课时,本来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似乎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不够精当,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及时做了调整。我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三个相关联,且难易适中的三个小问题:(1)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3)三十年中,周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调整提示后,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欺骗,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这样一来,原本有些尴尬、紧张的课堂气氛得到了及时的调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点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在此我谈些粗浅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问题的设计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不断提高优化提问技巧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堂掌控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2]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
[3]王晓红.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一、背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对教学效果也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涵义
教学从提问开始,并且以不同的提问来推进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
笔者认为,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去设计的课堂问题。恰当而符合时机的课堂提问,既能够对课堂气氛起到调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反馈教学信息。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课堂提问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即提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加以明确。教师备课的同时,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和学生,并据此设计问题,如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以了解学生的目前的水平。还有驱动式提问、巩固性提问,等等。总之,课堂提问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顺序性原则。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尽量避免问题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既要熟悉所教授的教材,又要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水平有所了解。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简单判断正误,更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要创设“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循序而问,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
3.趣味性原则。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发展时期,具有好奇、好玩、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是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也许同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加考虑地提出,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从另一种新颖的角度重新设计后,也许就能激发好奇心,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多提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除了提问的内容上要求趣味性以外,在提问的方式上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差异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在提问时应该弄清楚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例如,面向全班提问时教师应该多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且都能说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利用有效的提问去引导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5.多样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类型应该灵活多样。如初学课程内容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内容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巩固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的问题产生。所以,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内容准备不同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提问策略,而教师就需要对这些策略加以了解和掌握,以便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能够得心应手。
1.聚焦式提问策略。聚焦式的提问往往会诱导出学生简洁的回答,并且也只能激发学生浅层次的思考,即在了解知识或掌握知识的水平上所作出回答。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需要让学生展示他们现阶段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而利用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提问策略是比较合适的。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采取聚焦式的提问策略能够成为有效教学的助推器呢?如在归纳演绎式的教学中,会用到很多聚焦式的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策略能够使学生通过简短的回答来做快速的热身练习。
2.发散式提问策略。发散式问题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来说帮助很大。发散性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回答出多种答案,对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用,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使用发散性问题策略,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和判断不同的信息来源,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分享他们不同的观点。发散性的提问策略,往往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使用新颖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评价性提问策略。评价性提问策略具有评价的要素。比如说,评价性的问题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事情是好的,而有些事情是不好的,为什么有些事情是重要的,或者说为什么这个理论能够比其他的理论更好的来解释具体的事实。当教师在使用一套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时,很多学生对评价性问题的回答能表现出思考范围的广泛性,以及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回答的逻辑发展进行分类。当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的情况出现时,也不要急于提出来,尽量等到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交流之后再去讨论这些问题。
4.反思性策略。这种策略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提问”相似。反思性问题是激励学生站在比较开阔的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比较注重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的动机、推理、猜测、预测等。使用反思性提问策略时,必须有严密的计划,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反思性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提问策略,需要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总体思考而得出答案。
五、小结
为了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在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不仅要使总体结构有层次,还需要对问题有选择地进行设计,并且要关注细节。
参考文献:
[1]朱福文,胡鸥.论课堂提问的原则、类型、方法及评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陈永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J].陕西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