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

篇1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篇2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首饰;首饰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的道德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的总体,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影响。首饰艺术也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本文对传统文化在首饰艺术中的应用做出阐述,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中应用的作用。

一、首饰设计的现状

(一)国内首饰设计现状

在国内的首饰设计中呈现出流行首饰单一化,由黄金首饰的流行到现在被铂金首饰所取代,忽略了其他材料首饰,使得首饰设计的材料局限在一种或几种材料当中。首饰的款式本应该多种多样,由于消费者一般是购买流行款式,导致首饰款式的设计是在流行款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增改,使得首饰设计的款式变得单一。首饰设计的方式是采用人工制作的方式进行,对于首饰的精制程度不够。模具首饰使首饰设计缺少风格,而且首饰设计的原创设计稀少,首饰设计的风格单一。首饰在被设计出来后,被迅速的抄袭、模仿,给首饰设计的原创者造成损失。这些原因造成了首饰设计的发展困难,首饰设计师对首饰的创新失去信心。

(二)国际首饰设计现状

国外的首饰设计因为生活水平和设计人员的素质较高,首饰设计处于较高的水准,设计师以创新为目标,发挥创作思维,而且国外的资源丰富,能够使用各种首饰材料进行结合创造。在国外,设计师以设计引导流行时尚,以设计理念来推动首饰的流行,国际首饰设计师有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国外对于首饰设计的保护相对较为严格,抄袭等现象较少,国外的首饰设计带有明显的品牌特点,即有自己的首饰设计风格,充分的发挥了品牌效应[1]。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方法上的应用

在首饰设计方法上要运用先进的技术融合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中,首饰设计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并且更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应用传统文化不是封闭,而是要在传统文化设计方法上进行创造,加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首饰。传统的首饰设计是采用纯手工的方法对首饰进行设计和制作,首饰设计的方法要使用先进技术,提升首饰设计中的精确度,例如首饰设计过程中使用3D打印技术,通过数学建模对首饰进行设计,并用3D打印技术做出模型,在以模型为主要的参照的情况下手工的对首饰进行制造,这样制造出来的首饰更加精细化。以这种设计方法设计出的首饰能够进一步提升效率,并且对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材料上的应用

首饰设计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对世界各地的首饰材料要进行选择性的结合,对于本土的首饰材料要与之结合,运用在首饰设计中,使传统文化的元素在首饰的材料中体现出来。例如,玉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首饰设计中的重要材料。在北京奥运会中以金镶玉的形式设计的金牌为国际友人所喜爱。首饰设计的材料要因地制宜,木质首饰在传统首饰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使用木质材料作为首饰的设计材料,结合相应的首饰材料,设计出来的首饰既结合了传统元素,又以紧跟时代的发展。首饰设计使用的材料一般是以稀有金属和宝石等进行搭配,使得宝石和金属的光泽能够相互的映衬。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例如著名设计师卡地亚以18K白金、黄金、玫瑰金这三种金属串联在一起成为著名的三色戒指。

(三)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风格上的应用

首饰设计的风格一般是以人们的心理需求为主,有民族风格、时尚风格、和奢华风格等,将传统元素融入其中,能够将各种风格的首饰有着进一步的提升,摆脱各种风格首饰设计上的固有模式,使首饰设计进入提升的阶段。在传统首饰中以钗、锁、耳坠、手镯、簪和戒指等为主,传统首饰的设计每个首饰都有着不同的风格,首饰设计中可以加入传统首饰设计中的部分,以达到首饰设计风格上的改变,并且对于传统首饰的设计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

(四)传统文化在首饰设计理念上的应用

首饰设计的理念要结合传统题材,传统文化中的题材多种多样,在对传统文化中的题材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去设计首饰。例如首饰设计中使用祥云的传统纹样,简单的勾勒出祥云图案,结合时尚的风格,使首饰被人们所接受。对于首饰设计应用的传统题材要进行创新,大胆的想象,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并且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首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首饰设计风格[2]。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成果,应该延续和发展,首饰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能够改变现在首饰设计单一的困境,传统文化是通过以传统元素为设计理念,以传统的首饰设计方法,使用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结合,在首饰设计中实现应用,是对首饰设计艺术的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首饰的款式的要求越来越高,首饰的设计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还要结合丰厚的文化底蕴,首饰的设计要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发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首饰,建立起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首饰中的风格,推动首饰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动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托形式之一。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的加强和文化的渗透使我国动画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向西方和日韩式形式发展,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减弱。

1 传统文化及动画设计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发展给人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1]这些传统文化均是随着时代和民族的发展得来的,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物质及精神文明。从文化精神来说,我国传统文化较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会通精神以及艰苦探索、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等。而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看,我国是礼仪之邦,重视道德伦理、人文教化以及自然发展。

动画是现代化的精神文化代表,其具有广泛的教育和影响意义,对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动画发展以来,我们可以看出,动画作品采用拟人活动将故事情节、音乐、语言等融为一体,能够带给人更加全新的感受。[2]目前,传统文化应用于动画设计,主要从动画形象、动画题材以及动画内涵三方面入手。中国未来的动画行业必须要利于本土文化,采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不断完善动画细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2 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 创新应用意识不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动画的发展仅限于本国的市场竞争和发展,这种竞争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国有”性质。国家控制下的动画行业的发展不需要考虑市场经济的效益,只需要专注于动画艺术的研究。这样的客观条件使得我国早期的动画艺术发展迅速,质量较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动画市场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加大。[3]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在我国动画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使国产动画产生了强烈的压力意识。现代动画具有商业性质,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国产动画开始走向了向日本等国家动画模仿的道路。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国产动画在发展过程中只知道模仿而不知变通,不仅无法有效传承我国传统的文化,更加降低了我国动画的质量。

2.2 创作缺乏科学定位

大部分人对于动画的定义较为狭隘,他们认为动画即是小孩子看的节目。不可否认,以儿童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动画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均较为良好,包括国外的动画《米老鼠和唐老鸭》,国内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葫芦娃》等,这些动画深受儿童的欢迎。动画设计可以形象的将动物和植物进行拟人化,以其可爱、狡诈等多种不同的拟人形象,向儿童展示出不一样的现实世界,对教育儿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将动画定位于儿童影视并不算错。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的动画越来越多地将观众对象由儿童上升到成人,甚至许多儿童动画的内涵也开始朝着成年世界的现实含义发展,成人动画也以儿童心理为切入点进行创作。[4]儿童是童真,而不是幼稚。这是许多国外动画向观众阐述的道理。然而,在国产动画中,动画制作人仍然将动画创作的定位局限于儿童、幼稚等字眼,将动画的观众简单的定位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缩小了动画的真实内涵和影响范围,限制了国产动画的长远发展。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出现略微的变化,但是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本前提,且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人们需要在原有文化的背景下适当创新文化,取得新旧文化之间的关联点,使二者能够完美的融合。现代动画设计需要创造力,但是创造力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支撑的创造力无法使动画具有生命和活力。因此,现代动画的设计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呢?有些人认为,将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造型等,装扮成古代的模样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动画设计依托于形式,但是要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则必须让动画内容更加丰富于形式。[5]例如,我国今年出品的动画《魁拔1》和《魁拔2》,动画中大胆借鉴了国外的人物造型,但是动画内容丰满的中华民族世界观和文化观念,提高了国产动画的质量水准,为我国国产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2 发掘动画内涵中的传统审美

现代动画的发展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莫如说成是现代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这种休闲娱乐不仅是对儿童而言,还包括成人。动画用其儿童视角看待整个世界,充满童真和温情,对于缓解现代人强大的工作压力、摆正人的三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动画内涵中的传统审美,在动画世界中寻找生命最初的感受是现代人观赏动画的重要目的,而这一点需要立足于动画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国外动画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人们更加依赖的、感动的是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民族价值观的统一能够加深观众的认同感,使观众得到情感认同。许多国外的动画喜欢改编中国的传统文化题材,如《花木兰》。在这部动画中,西方人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将花木兰这个中国巾帼形象改变为西方女强人形象,动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进行了改动。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该动画在人物形象等方面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开放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会给中国人“不和谐”的感受。

4 结语

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为:动画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意识不强以及设计创作缺乏科学定位。要加强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必须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充分发掘动画内涵中的传统审美,重视内涵美而不是形式美。

参考文献:

[1] 冯东,罗潇潇,丁卓.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85-188.

[2] 刘瑞.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影响――以鸟山明作品《七龙珠》为例[J].美术向导,2013(06):73-74.

[3] 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06):64-66.

篇4

当今世界每一支足球劲旅其背后都有令人惊叹的博大的文化背景,而作为足球运动发祥地的中国,更是拥有浩如烟海的五千年文明史,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入手,试图找出中国足球的发展规律和帮助中国足球走出当前尴尬处境的突破口。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足球文化等位关键字对2000年-2010年中国期刊网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获得47篇足球文化相关学术文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归纳演绎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界定

每一个民族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足球运动需要的是一种接近于人的自然本能的冲动,个性的充分发挥,进取心和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对足球韵律的理解,而这种对足球韵律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球员在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天赋,进而形成了球队的整体和谐。审视一个国家的足球风格,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该国的文化。

(二)足球文化的重要性

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足球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文化对足球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研究领域

1.足球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足球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竞技运动。认识和理解足球运动文化,把足球运动视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认识和理解足球文化应从足球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始。

2.足球文化与民族风格的研究现状。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以非凡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3.中国传统文化与足球文化的关系研究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必将影响着现代足球这一舶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赵宗跃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发展影响的探析文章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足球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又与现代足球这一植根西方文化中的运动有着很突出矛盾。足球文化在中国尚处于碰撞阶段,足球文化与中国的碰撞将长期继续下去;要想达到融合的程度产生一种新的完整意义上的足球文化,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适宜制度条件,扩大交流。

4.中国古代足球文化的研究现状。足球发源于中国,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蹴鞠”这一植根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体育活动与现代足球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对于“蹴鞠”的起源研究无疑为研究中国古代足球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足球文化现象涉及许多方面,足球俱乐部的文化建设,足球与球迷、足球与媒体等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研究。

四、结论

(一)

可以看出,足球文化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表明随着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职业足球改革的不断深化,学者对足球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加,关注的领域也扩大,研究深度也相应加深。文化对一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近些年有关足球文化的研究成为足球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

有关足球文化的研究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内容存在不均衡现象,大部分研究都是从足球文化某一层面的切入,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足球的影响,相对都是独立的缺乏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特征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单一,对于足球事业文化衍生的文化现象和前瞻性探讨,如中国球迷群体和校园足球文化涉及得太少,所以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无疑具有众多切入点,深入调查和钻研足球文化的各个分支,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宗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发展影响的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0(3).

[2]钱文军.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博.塑造中国足球文化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7).

篇5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注重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突破与发展。设计师要充分将现代文明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理念的作品。

一、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基于传统设计理念推出新的概念产品,传统元素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有利于人们接受和创新相关文化理念。中国传统元素种类繁多且文化底蕴深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丝绸、雕刻等,再到明清时期的家具,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目前,从国内的设计发展现状看,我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只占较小的一部分,国内设计多半结合西方设计概念。引用西方设计理念在国内是一种趋势,国内现有的传统元素受到忽视,缺乏国内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现代一些设计师意识到这一设计理念的盲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从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国际设计潮流一直影响着国内的设计理念,一些设计师大量采用国外设计理念,设计了不少西式的建筑群,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利用内涵丰富的传统元素作为建筑物的装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占据中国市场的设计主导。盲目照搬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是现在国内艺术设计的走向,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物更容易被国人接受。相较于之前被西方现代主义牵着走的情况,如今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内设计师开始有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不再盲目崇尚西方设计,在运用国内传统元素的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

1.现代艺术设计来源于传统元素艺术设计的概念

来源于西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品质的代名词。社会的发展注重人文观念,现代艺术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体现文化内涵。理论联系实际是现在文化交流模式中的重要方式,传统元素蕴含着中国文化底蕴。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该结合中国传统元素,重视设计中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文化的单一性。现代艺术设计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被人们接受,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是现代文化交流模式转变的体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转化模式多种多样,但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元素的运用,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都应该综合考虑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些因素来源于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能够拓宽现代设计理念。成功的实例如梅州的某些建筑,其综合利用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造型上采用了现代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元素,同时也展现了现代设计元素,且造型周围以典型的围龙屋的造型进行衬托,体现了客家人的好客,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2.传统文化指导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采用的传统元素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思想,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取法对象。中式与西式结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人的肯定,该类设计最早体现在服装设计行业。苏绣在中国的刺绣行业中非常有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推崇西方的服装设计,传统中式服装烦琐的设计被现代人抛弃。苏州旗袍利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重新设计,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理念,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统元素的利用使该建筑拥有了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民众的肯定。

3.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的基础

时代在发展,艺术设计也应该跟随时展。传统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契机。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启迪的作用。艺术设计作品不再是单一设计概念的传递,而能够传递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其整体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并不是对原有文化理念的摈弃,采用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设计理念。设计产品要拥有丰富的文化性,单一传统元素的利用不能有效实现文化的交流。现代艺术设计结合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就设计理念来说是一个突破。利用现代设计理念与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能够让设计产品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如,现代陶艺作品在造型上逐渐趋向抽象化,其利用线段的曲直、力度、方向,面的转折、体的扩张、细节部分的特殊处理实现陶艺设计的创新。然而,这种创新仍然基于传统陶艺对于陶土肌理的把握,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本质上仍然延续了传统陶艺表现陶土自然和谐特点的设计理念。现代陶艺在题材内容上的多样化创新也是针对目前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并没有脱离传统陶艺设计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本质特征。因此,尽管现代设计在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设计有较大区别,但本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依旧传承了传统艺术设计。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方面

现代艺术设计主要采用结合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产品艺术内涵的丰富性。现代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上,展现出一个设计的世界,实现艺术交流,展现文化内涵。

1.传统元素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西方的设计理念,但西方的建筑理念在中国大众的审美视野里显得单调。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结合传统元素,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满足现代大众的审美需要。我国古代建筑多数采用木质结构,样式呈现出古朴厚重的特点,让人有安全感。天花藻井既是结构形式的外部表现,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现代室内设计中多功能厅的天花造型就取材于此。利用现代的梁板式结构实现藻井的造型,并且在梁的顶板内进行石膏封面,不仅可以满足结构的要求,还能提高建筑的艺术品位。

2.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现代中国服装在造型、样式、图案以及颜色的设计理念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甚至获得了国外设计师的推崇,具有中国韵味的同时也有现代气息,使传统服装元素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的服装就将中国传统服装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中国传统的服装样式结合现代服装色彩,使服装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现代文化元素。

3.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标志从最开始的产品标志演化为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传递,一个成熟的企业标志能够为企业产品的推广加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常态,如,茅台的商标采用的就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容易让人记住企业的品牌形象。结语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这需要设计师熟悉传统元素的概念,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手法,从而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设计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掌握设计理念的同时,了解现代大众的需要,以达到文化层面的协调统一。一味沿袭传统设计理念,或是照搬西方设计理念,都会被现代社会淘汰。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运用我国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努力做到在继承中求创新,展现出设计理念的先进性,从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展现出设计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董青竹.试论现代设计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再创造.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石慧.浅析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创意运用.作家,2013(24).

[3]华天睿,王菁.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百家,2010(S2).

[4]朱宁,熊瑛,何小力.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艺海,2011(12).

[5]刘雅琨.试论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和意义.现代装饰(理论),2011(12).

[6]李典,曲业华,刘洋.再议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训中的应用.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7).

[7]王新娇.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谈中国传统绘画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1).

[8]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08(8).

[9]侯明勇,黄芬.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初探.艺术评论,2010(10).

[10]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装饰,2009(5).

篇6

一、国内现状总结

1.春节地域多样性,城乡差异性

春节具有地域多样性。春节多样的地域性构成了整个春节系统,是在广泛地域范围内占据主要地位的春节的必然产物,也体现着民众们对于春节的重视。

同时,春节具有城乡差异性。在山东农村地域依然存在的传统拜年方式、春节祭祀、传统春节装饰等正在城市里逐年消失。城市居民对春节的参与热情度逐年递减的同时,农村居民仍对春节保持了相当高的热情参与度。

2.春节年味儿变淡,春节申遗呼声渐长

在针对春节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得出的满意度平均值仅为 6.0889,而且有99.8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期间节日氛围不够浓郁。 我们发现在国内不论城市农村,较之以前,传统节日的褪色已经不是特殊现象。

3.春节效应依然存在,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传统春节带来了高度消费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但是同时,高度的消费和广泛的旅游市场背后,隐藏着高度的浪费和高碳的姿态。各地域普遍存在的高春节消费和高春节应酬更是刺激了恐归族的产生。这一切都来源于春节期间莫大的精神物质压力而引发的部分民众的“春节恐怖心理”。

4.国内保护政策

在中国现阶段,保护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的总领之下,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具体审核、实践、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由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具体到位的推进工作,在财政部的资金支持下,将各种保护政策落实到位。

在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节日的措施首先就是确定法定节假日,确定“文化遗产日”和“非遗节”等。但是我国传统节日与发展新兴旅游业结合力度不够,如今对于大型的群众性汇演,依然缺乏政策引导。

二、与韩国现状对比而得出的借鉴措施

虽然城市文化比较发达的韩国,传统节日受损程度也严重于中国,但是韩国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意识却强于中国,也已经采取了些许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中韩两国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可以为我国所用的几项措施如下:

1.加强政府引导,在节日期间开展传统体验活动

传统节日期间缺少节日氛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活动的贫乏。韩国经常性的组织规模性汇演,开展多种丰富的体验活动。在韩国,即使在城市文明发达的首尔,传统色彩依然依稀可见。在各处传统宫殿里,每逢佳节,更是热闹非凡。皇家散步、守卫兵交接班仪式等传统汇演,给人们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这里还能体验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如投壶、制作传统面具、荡秋千等等,吸引了各方的游客,这样使得来自四海八方的外国游客和本国民众们可以花费最少的经费,度过一个最有意义的传统佳节。据了解,在中国个别地方已经存在有类似的活动。比如河南开封清明文化节上演绣楼招亲等活动,吸引了数千民众前来观看,又比如重庆清明文化节上汉式公祭,山西介休清明文化节的祭祀大典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个别地方举行的活动,不足以调动起各地民众参与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在加强各省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希望加强政府的引导,在各地区开展简单而有传统氛围的传统体验活动,比如,四大美人汇演、传统服装照相馆、包公巡街等,以渲染传统节日氛围。

2.鼓励民间团体,建立相关基金支持

各种传统再现活动的举办,更加需要强有力的财政作为后盾。在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财团就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产业,缩短传统文化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增加民众们参与传统活动的机会。如今中国民众们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仍有一定的热衷度,而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这就使得发展文化产业和建立资金支持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3.无形遗产有形化,保护和传承浓郁传统文化元素

如同韩国韩服于韩国传统文化,我们是否也可以发掘传统文化元素来传承无形遗产的氛围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数不尽数,中国结、汉服、龙图腾、玉佩、扇子等等,都可以保护和发扬,让无形的文化遗产暗喻其中,进行有形的传承。比如说,可以鼓励传统婚礼形式,并以减免费用的方式将婚礼公开化,或者以减免门票的形式鼓励传统服饰,在商品中采用传统图案,化传统为时尚等等措施,都可以传承和保护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无形遗产有形化。

4.借助传统建筑,营造节日氛围

建筑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传载媒体。而古风淳朴的传统建筑,更能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身置明清的陶醉感。韩国的各项传统再现活动,之所以都选择在古代宫殿建筑或者传统韩屋里举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在我国,明清古街、宋代遗址、皇家花园、古风庭院等并不难寻。在不对各种文化遗产有破坏威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如减免门票、免费开放、在传统建筑区内进行传统汇演等,更能营造节日氛围。

5.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新兴旅游业相结合

在旅游是大势的今天,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可以充分的发展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韩国正是将传统文化发展为了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发展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形成了新的旅游产业链,拉动了内需。近几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为体验灿烂的华夏文化,选择在春节期间留在中国过春节。再此机遇之际,充分利用传统建筑,传承和保护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举办各种传统再现活动,发展各种专门的旅游观光地,可以在拉动内需的同时弘扬华夏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业,让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旅游业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篇7

关键词:学生;学习;传统绘画;传统文化

1高校艺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艺术的扩大招生,使得很多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心态和目的也存在不同的想法,即并不是100%的学生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所以在他们学习期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状态。这也无疑使教师的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目前大约有10%的艺术生由于基础太差,入学后表现出根本不想学习的状态;25%的学生虽然想学习,但因为技能差,艺术追求不高;45%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课,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艺术思维和创新不够;而20%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维和想法大胆而活跃。

目前高校艺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重技法而轻理论。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重视专业技能而不重视艺术素养及理论的培养,教学过程未能真正体现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②对中国传统思想在绘画上的认识不够。由于艺术的种类繁多,学生爱好也有不同,所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而且缺少判断力。③技能培养体现不明显。艺术生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又存在偏见,故表现为文化素质差,艺术论文质量不高。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学生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绘画对于艺术素养的要求这个层面上提高自身的学识理论和文化素质。

2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意义

2.1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空间形态和心灵的呈现,绘画的成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从理论意义上讲它是特定文化系统中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时也是对绘画技艺的深层解读。国内学术界涉及传统绘画对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论著如刘曦林的《中国画与现代中国》,靳尚谊的《中国画教学的关键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刘大力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姜澄清的《哲学与画学》等等大量论著。[1]这些著述分别从艺术的角度阐明了对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已有论著从艺术理论为切入点分别将传统艺术中的哲学思维放在现当代艺术环境下阐述其发展态势,从绘画主张中探究其艺术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美国学者高居翰的《山外山》,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境界。[2]这些研究侧重学生从艺术中吸收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借此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或进一步将思想纳入艺术表现中;或在艺术形式上提出吸纳传统文化。另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此作专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2.2对体会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传统绘画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对传统绘画的影响及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提升艺术课堂及学科的特色,使实践技能教学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

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有利于提高艺术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充分将历代文人绘画理论及相关国学精神渗透到绘画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如下:第一,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认识。第二,较为完备地分析学生在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思想意识的升华,从而激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第三,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绘画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其艺术行为。第四,更好地辨别和看待当下现代后现代艺术风格的流变,端正艺术学习的态度。第五,有助于国学的发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诸多艺术层面的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统的绘画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壮大自己,延续自己的,同时中国绘画又有自己一贯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如何解读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理解个中的深层命题。怎样品评可以感观、可以心观、可以画观的传统艺术,以及如何跳开传统绘画的皮毛之争,鞭辟入里,发现新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但现在的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而且缺少兴趣,所以教师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通过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又不断淘汰掉糟粕,增加进精华,经过长期的论证才得以传承的,而艺术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3如何通过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去体会传统文化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对绘画理论的学习现状,以老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传统绘画艺术的指导思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艺术教育建构观对艺术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使高等艺术教育真正体现其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判别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面对现当代文化思潮多元发展下的传统文化弘扬发展问题,高校艺术生对于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殊使命已提上日程,为此,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该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全方位探讨。从传统文化各个观点的宏观视野和与传统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角度,注重动态静态的结合,揭示传统绘画艺术思想所包含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文学、史学以及美学等各种情状,同时必须在进行艺术学习的同时更要懂得绘画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自身的学习现状出发,结合在学习中接受不同知识的心理特点,归纳演绎、综合分析其内在的联系。

总之,学生的艺术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并且要善于总结和论证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渗透,要全方位的、立体的认识和思考,从中提炼出绘画艺术语言的文化思维模式,以及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篇8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统文化 中小学 教学 传承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传统武术自成文化体系

传统武术本身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内容。观念方面,传统武术讲究仁爱、和谐、礼义、信勇的武德,这种超越武术技术本身的意识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门派有不同的武术技能和规则,这些武术规则制度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艺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论是武器知识,还是武术思想、特色招式、武术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也十分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追求内外合一,体现了哲学的整体观。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2]。太极拳中有许多属于阴阳变化的表现。五行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3],在形意拳则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道”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拳理,“气”在传统武术中被视为原力,道与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规范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武德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以“仁”和“爱”为核心伦理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从言行、传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礼仪上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也渗透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讲究礼尚往来,推崇君子之礼,形成了习武之人特有的礼仪规范。

(四)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很早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活动与身体机能密不可分。通过肌肉骨骼等的锻炼来达到培养精神、调理气血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见传统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4],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逐渐积淀的结果,它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学生有承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7]。

(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竞技武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合普通中小学生的习练。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习练中要求脚步稳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动作的角度、幅度,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不会违背传统武术的习练原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武初期学好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武术课程,既开创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普及[8],与竞技武术并不冲突,还可以做到“传统”与“竞技”协同发展。

四、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在当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种,结合各地特色选择某一拳种[9],再以该拳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套路作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传统武术基本功的积累原则,应该以各传统套路中姿势舒展动作简单的初级套路为主。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功法运动,如“静功”“柔功”。由于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十分丰富,还应在套路教学时,穿插教授一些实用的攻防动作内容。

(二)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是武术师资建设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两条路同时走的策略。武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承担传统武术课程。

(三)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武德观念体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所强调的文化思想加以强调。其次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武术。可以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课程,观看传统武术有关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武术的文化意味,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再次将传统文化考察纳入评价评价体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全面。

五、结论

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之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实用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教学人力资源。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回归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色。

参考文献:

[1] 周良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俊卿,田林.论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J].阴山学刊.2013(2):74.

[3] 贾亮,黎桂华.武术传统文化与实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28.

[4] 侯平.立足文化现状构建先进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460.

[5]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2008(2):52.

[6] 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篇9

文化是历史的财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凝重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展示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彰显了独特的品格和气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共同对保存人类记忆,保护文化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全球的旅游业更多关注于如何利用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其民族感情。它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背景的游客体验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的需求,也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事业。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合理的模式,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从而最终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都是近年来备受中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各地政府也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法规立法规划。

在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另外还包括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文化空间。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第一,从研究的主要内容上来看,国内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范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以及功能性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作用和意义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措施研究,不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方面。研究涉及内容之广泛、时间跨度之大、地区范围之广大大的领先与其它国家学者的研究。第二,从研究的侧重点上来看,国内学者主要是侧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范畴、特征、价值以及其功能性研究,较多的涉及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但是较少涉及到具体某个地区的具体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横向的两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研究以及纵向时间迁移中某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变化历程。第三,从研究的范围上来看,国内的大多数学者都是以整个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基础,从大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动向,指导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很少一部分学者是以某个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个东西、南北跨度都是很大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第四,从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均无学者在文章中指明具体的研究方法,但通过对所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均采用了资料搜集和文献综合分析法。部分采用了比较和综合分析法,也有人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文章较多,定量分析的文章则为数不多,往后的研究可以更多的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上特点。从上述特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我们可以明确以后的研究的发展方向。笔者的总结归纳如下:第一,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家多为民族学,艺术学或政治学专家,其他专业的专家介入较少,研究视角就较窄,造成不同学科角度下保护措施研究缺失或不够深入,以及多学科结合的分析欠缺。以后我国一些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多多倡议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介入研究此问题,促进研究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研究中碰撞出出火花。第二,很多学者提出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没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保护措施的系统研究不到位就很难对其现状归纳总结和创新。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方面不利于理论的创新,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实践的执行。以后的研究需要以规范的理论为指导,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严谨的治学思路来开展。第三,研究方法也较单一,文献综合分析法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论文撰写多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部分做得不够。以后的研究需要提高实证方面的研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多多开展比较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国内与国外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寻求创新之处。

三、结论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从而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历史课题,如何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

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友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根[J].群文天地,2009,(1).

[2]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2008.

篇10

1 动漫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动漫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动漫专业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和专业前景,在未来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影视动画产值2010预计可达9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人才的培养,带动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各地区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的影视动画公司和影视动画基地,动漫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并未带来我国动漫产业的辉煌发展,究其原因,国内动漫产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底,导致国内动漫产业以引进、加工和运营为主。目前进口的欧美、日韩动漫产品仍占据了我国动漫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因此,培养专业的影视动画设计人才,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事业,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但如何培养原创型动漫人才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动漫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动漫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场的动漫专业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动漫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高,没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原创能力。从业后无法满足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更无法引领中国动漫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动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原创道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坚持走原创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必须大力发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动漫学生尤为重要。坚持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的现象,努力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原创型的复合性动漫人才,推动中国动漫积极发展,创造中国动漫的辉煌。

3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在高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真正加强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必须进行如下方法和途径的尝试。

3.1 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中国的动漫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位原创型动漫人才,关键是要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华动漫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动漫产业,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家园。加强中华优秀动漫文化传统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动漫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与动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掌握好、运用好中华动漫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原创性源泉,我们要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呈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我们要在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和挖掘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民众的原创性动漫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占领国内本土市场。大力推进中国动画文化品牌的确立,宣扬中国民族的动漫特色,是动漫产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3.2 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漫道路,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原创型复合性动漫人才。进行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课程安排。其一要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确立优化动漫课程、推进素质培养,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二要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动漫设计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先要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动漫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动漫设计人员为更好地从事动漫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多读、多看、多想、多参观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除了欣赏优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细观察,慢慢品味。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素材。动漫创作的灵感其实来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动漫具有艺术特征,创作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动漫设计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应用其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全面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篇11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例如,书法、瓷器、中国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

2.1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存作品较少,且损坏严重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中国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3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屹立在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3.1对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或仿制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中国红这一颜色的选择。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中国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3.2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发展性的完善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中国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3.3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的传承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及建筑,是分别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的。它是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遗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上,运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并非常巧妙的结合了现代建筑材料特点,最终形成的现代化博物馆[6]。完美的外部特征设计,与整个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现代化的内部构景形态,让人赏心悦目。是极具典型的创新性文化传承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眼前来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融合。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全新造福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因此,设计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及运用的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内涵,并以最合理的,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方式设计表达出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又要以简约的形式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来的环境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2]陈妍.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学,2016,7(15):133-134.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015(23):288.

[4]唐梦婷,曾英.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J].西江月,2013(1):237.

篇12

摘 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极度发达,传播媒介、传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和获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异常快速,范围非常广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新时代传播的特性结合起来,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培养青年优秀的品质,弘扬中华文明,是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大众传播的背景下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传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64-02

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使得地球各个地区之间信息的交流变的越发的容易起来,地球村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表明全球信息的传播进入一个高速的、高效的、爆炸式的传播时代。同时,全球也形成了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播阵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方位的、多维度的信息交换平台,这样,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较之过去的一百年来说不知翻了几番。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过后,伴随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复兴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和团体,国内外也兴起“孔子热”,儒家经典大受追捧,民间也出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传统文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传统文化便是好的,应当将之发扬光大;有的则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应当予以否定。不管这两种对立的想法如何,其中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可或缺的其实应该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其争论的核心问题便是传统文化要不要传播、要怎样传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播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现今如何传播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国学热,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扬,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化圈,大部分的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并且非常重视汉语的教学。 在国内也有了许多传承者在积极地继承并传播传统文化,国家机构和政府也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孔子学院,用以传习经典,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同时民间的公益组织通过募捐、宣传等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的许多组织还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手段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在百度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资讯有9980万条,多数为传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视频、音像资料以及新闻报道,相关的网站有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官方网站、中国国学网等;还有上百个以传统文化命名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二百余个微信公众平台,其推送的内容多为孔孟之道中劝人向善、勤学乐学、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QQ群则多以千人群为主,群成员在群里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

首先,对文化本身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新文化产生、发展,使新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旧有文化相互融合,消弭相互排斥部分、保留各自精华的部分、滋生交流共生的部分,从而可以促进一个社会多元文化的产生;文化传播也可以实现文化的储存和记录。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同一文化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科技水平下实现共同发展,这样,传统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得到更广泛人群的认可和接受,也便于得到更完整的保护、储存和记录。

其次,对于人类自身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共存。文化,广义来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同的经验总结可以供人们相互交流、借鉴,这有利于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完成人类更多的使命。狭义来讲,传统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同样地,这些精神产品也来源于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社会实践,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林林总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人类在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升华。

再次,在社会进步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促进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它使社会中的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能够互相理解,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促进新文化、新思想的产生,从而使人类改变观念,接受新的、进步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加速全球化进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人类文化交流完全突破了时空界线,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全球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使世界各地人们从思想上接受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三、大众传播将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大众传播所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亚历山大・戈德说,“传播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从字面意义看,文化传播是指以文化为内涵,各种大众传播手段为媒介,将社会中存在的思想、经验技巧和其他文化特征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点传到另一地点的过程。文化传播也称作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使得传播范围地区内的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洗礼,成为文化传播的收益者,在这个地区的民众传承了传统文化后,这些民众就会逐步的向周围地区扩散,一传十,十传百,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的目标是传统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

传播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处于源头的位置,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来源者、采集者、制作者、和者,传统文化被传播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出去,被受传者所接受。传播者不仅仅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因此,传播者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筛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不仅有礼义廉耻、琴棋书画等非物质的和物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三纲五常、君臣之道、迷信思想等一些不好的传统文化。所以传播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把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展现在世人眼前。

传播媒介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传统文化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被受传者所接收。因此要加强大众传媒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阵地。从而使每一个接收到传统文化传播信息的人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去传播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加强音像、多媒体出版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一些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音像作品只能在本地区进行少量的传播,但是这些音像制品却对本民族的人了解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只是却起到了补充的作用。许多人表示,生活变好了过后,本民族的很多人都慢慢的放弃了本民族的一些比较好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转而去学习一些外界的不好的东西,比如非主流之类的,但是了解到此现象之后,觉得本民族的传统必须要保持,周围的很多人也表示要好好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文字不能让民族传承断在我们这一辈。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是否完整、清晰、有效的达到传播目的的手段,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受众就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时刻。因此,把地方高校的教育当做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学校教育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形形的教学设计、校园活动等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学校教育功能体现的更为完整。在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或混合的课程融合在教学总设计中,对于不同的专业,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是立足于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熟知的背景之下的。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琴棋书画等,这些专业本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开展起来的学科,它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专业课,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熟谙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条件、现今的时代意义、弘扬的价值等各方面,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分门别类的开设各类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主体的青年学生也要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青年学生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社团举办的传统文化展示节,通过照片展览、文字描述、现场讲述、乐器演奏、服装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甚至全社会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高校乃至社会、政府机构建立的文化传习馆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弘扬传统文化。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场所,借助高校独有学术氛围,结合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并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使传统文化在校园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发扬。

四、结 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增加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然而,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还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颈”也不少,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与关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在大众群体中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凤霞,李碧权,黄孟彬.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14(1).

[2]陈朝云.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模式探究[J].求是学刊,2009(5).

[3]王秋生,杨永军.文化传播的载体:从结绳记事到抽象文化的物化[J].新东方,2006(4).

[4]龙丽双.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J].新闻爱好者,20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