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
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
一、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其参与地理课堂的动力会倍增。但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将学生的动机激发出来。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全面优化设计,以独特的导入,吸引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师多是交叉使用复习导入、直接呈现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为此,导入时,融入一定的创新元素可以收到“良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这一课时,教师以新颖的导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中国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例,利用生动的对比图片展示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上海图片,从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冲击感。在图片中,教师以上海的建筑、街道、人口、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等的变化为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城市化的影响。在对比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趁势引出相关的问题:(1)通过图片感知,你认为什么是城市化?(2)你认为应该如何衡量城市化?(3)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讨论。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摒弃传统直接引进城市化的方式,而是以对比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引出问题,从而活跃学生大脑,促进课堂有效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设问、游戏活动等新颖的方式创新导入,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影响“学”;教与学相互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最为常见。虽然新课改已经得以深入推进,但落后的理念仍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因而教学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并引进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地理课堂,共同构建高效率的地理课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这一课时,教师摒弃灌输的做法,而是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的人地思想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最初的崇拜自然,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和谐,几经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为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并非逐一介绍各阶段演变内容,而是将学生组合成各个学习小组,主动探索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再以报告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生本教育,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而积极性非常高。
在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内部,与学生交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除了这个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
三、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地理课堂中,提问最常见,往往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有效实现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等。但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学生“答”的兴致低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有时过于简单,有时过于难,没有掌控好一个“度”。为此,教师要均衡问题设计,全面优化课堂提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动学生回答。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参与回答。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教师进行提问互动。师:荒漠化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类型?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有答的兴致与劲头。紧接着,教师继续出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荒漠化的形成?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提问荒漠化的成因。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提出深层次问题: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怎么样可以防治荒漠化?从含义、类型,再到成因、危害、防治方案,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后,教师再设计开放的问题:你的家乡是否有荒漠化现象?如果有,你的防治措施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开始大胆讨论起来。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尤其在最后的结合家乡谈荒漠化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氛围被成功营造起来。
四、开展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只能给地理教学平添乏味。为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让活动点燃地理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谈起“旅游”,为众人所爱。设计最佳的旅游路线,需要时间和深度了解。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让旅游更顺畅,更舒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班上同学的旅游愿望,再分组设计本地的一日游路线,进行组间大PK,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旅游设计最多人选择。这样具有竞争的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旅游的了解,还考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PK活动开始,学生自主组建小组,开始设计。在设计时间结束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计划,再评比。
在地理课堂中,由于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基本都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
总之,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此外,作为地理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需,优化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导入是地理新课的导言,是地理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起到良好的首因效应。那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怎样才能引发良性首因效应呢?
一、首因效应理论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并且这种最初的印象往往在社会知觉中占主导地位。
首因效应理论强调第一印象对新课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课堂导入的设计,如果能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首因效应的作用,设计好的新课导入,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发良性首因效应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策略(以人教版为例)
1.生活实例导入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明白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并且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其中有不少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体验过的,但很多学生能感觉到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却不能理解,一旦把这些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的对象,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激发兴趣。
案例1:《锋与天气》
师:同学们,看看外面,觉得今天的天气可以怎么样描述?
生:晴朗,气温大概20摄氏度,东南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了天气预报。
师:昨天的天气和今天的天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昨天是多云,今天是晴天。
师:那前天呢?
生:前天下雨了,很冷。
师:我看了这几天的天气预报,是冷气团南下,所以引起了现在的天气变化,温度前后下降了十几度。那前天除了降温,还出现了哪些天气现象呢?
生:下大雨,刮大风。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通过这些变化,我们了解了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状况,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锋与天气。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运用近期天气变化导入,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旧知悬疑导入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从心理发展特点看,高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悬念导入,在教师的引导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的带动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发现和获得新知识,从而完善已有知识结构。
案例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师:前面我们学过纬度差异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北纬45度的哈尔滨最低温度是-36摄氏度,小花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松花江江面上散着步;与此同时,有一位英国的小孩露西在北纬52摄氏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那么她该穿什么衣服呢?
生:棉袄、羽绒服……
(根据之前学习的纬度差异影响气温得出伦敦的气温比哈尔滨低的推断)
师:事实上,露西只穿了一件薄针织衫。除了纬度差异,洋流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洋流,寻找上述问题的原因。
教师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通过复习设置悬念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知识点系统化,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3.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巧用故事导入,能立即激发学生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地探究学习内容,学习变得相对容易,地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案例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师:同学们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吧?
生:听过。
师:那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听过的愚公移山故事。
生:……
师:谢谢同学们的生动描述。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想问问大家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如果他生活在现代,那么他还需要动用子子孙孙移山吗?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一起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很熟悉,教师把学生熟悉的故事搬到课堂上,学生自然感兴趣。在兴趣带动下,学生激活思维进行积极思考,这样,在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4.诗歌导入
诗歌优美生动,富含哲理。教师恰当地利用古诗词引入新课,既给学生美感,又联系和扩展相关学科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加深记忆。
案例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同学们,小学四年级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请哪位同学背诵下。
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同学们,诗人白居易在登上庐山大林寺时已是初夏,四月山下大地春回,芳菲已尽,但他在高山古寺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对于他所见到的景色大家是否觉得好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奥秘吧。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语文就学习了这首诗,但对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较模糊,相关地理知识学习不系统。从这首诗导入,既能形象地表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所造成的景观差异,易于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多媒体导入
科技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多媒体逐步走进地理课堂,视频、音乐、漫画、影片等丰富了地理课堂。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较广,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较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可以达到。同时,精美的动态画面可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
案例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师在课堂上先播放上海市城市变化影片,请学生思考回答:现实生活中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城市会有哪些变化?接着提问影片中度假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词的出现是不是随城市变化而出现?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区”?由此引入新课学习。
影片动态展示了上海市城市的变化发展,为城市功能区的讲解做铺垫;同时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求知欲。
6.实验导入
地理实验运用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直观地展示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将知识化难为易,激发学生求知欲,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案例6:《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结合生活中放孔明灯的习俗,教师先在课堂上放孔明灯,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灯能飞到空中?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完实验立即展开讨论,这样就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
这种实验导入结合学生生活展示孔明灯升空的过程,将重难点具体形象化,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获得理性知识奠定基础,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导入增添了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和趣味,地理课堂不再枯燥。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想取得良性首因效应,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导入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利用生活实例、悬疑旧知、故事诗歌、多媒体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成余.首因效应对化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微课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以其时间短、知识点集中、重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等特点,为高中地理课堂增趣提效。下面,笔者结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实际案例,分别从新课的导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谈谈微课、微视频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效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利用微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
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教师注重导入,以新、奇、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导入的方法,也就是情境法、图片、地图、故事等的使用,使学生感到视觉上的疲倦,久而久之,也失去导入的作用。而如果使用微课导入,将会给学生新鲜感。如,在课之伊始,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呈现出一节课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预知课堂内容,对即将所学的知识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之效果。如,对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课的《水的运动》时,在课之初,教师用微视频呈现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提纲,微视频包括:(1)水循环的类型和水循环的意义;(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增强关注。课前,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提出的学习提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者,微视频的提纲式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的依据。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重点和难点
地理知识、概念等抽象、难以理解,地理也因为难点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也足以看出学生对地理学得不尽如人意,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对一些地理知识、概念等混淆不清,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微课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很有必要。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针对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进行详细解释,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理解和把握。微课一般时间是5~8分钟,最长的就是10分钟。微课除了时间短,主要突出优点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难点,或者是学生的疑点而制成相应的视频短片,通过微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印象。如《水的运动》的教学,“水循环的类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是章节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等,每一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示意图、特点和例证等,内容多且容易混淆,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一章表格,通过表格将三种不同水循环类型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掌握这一难点。并且,微视频的主要优点之一还是微视频制作好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课前观看、课堂上使用以及课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将知识点真正掌握,较之于传统教师的讲解,效果好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是“一次性”的,对于没听明白、没有理解的学生而言,不会有反复再利用的机会和条件。
三、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常规的复习,多以看课本、做练习为主要形式,形式的呆板、方法的单一,难以达到复习之效果,就是复习和巩固,也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课后的复习也是“囫囵吞枣”。而微视频、微课的有效使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相关的微课、微视频,让学生对知识点再次总结、概括重点,击破难点,并且,课堂结束之后,利用微视频或者微课,还可以通过专题、练习的方式而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如,学习《水的运动》内容后,呈现给学生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对知识融会贯通;链接网络资源的微课、微视频,让“名师”“优课”走进学生,陪伴学生高效复习,及时巩固,并利用相关的视频,呈现给学生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思考并简答等,让学生不仅做练习,还从名师对这类题的回答以及解题的分析得到启示。
四、利用微课进行情境的模拟
地理知识呈现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度,难度大更抽象,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有时还会有“不知其味”之感。如星体运动的教学,对于星体的运动,如果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微课、微视频的模拟演示,利用篮球、乒乓球等当成不同的星体,模拟其自转、公转的情况,并且,在视频中标注运转的方向,这样拉近了“星体的运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星体就在身边,天体、星体的运动贴近生活,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微课、慕课、微视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并走进了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但毕竟是新事物、新方法,教师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使用,闲置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微视频,更不用说微视频的制作了。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站在新潮流的前沿,立足课改实际,勇于创新教学,善于运用“高科技”,让微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杨春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色彩,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生初次深入接受的学科,且由于其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构建高效性的高中地理课堂。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与同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很少有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多都是高中具备一定的文科背景,而大学学的与地理没关联的专业的教师来替任。因此许多教师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在教学活动过于依赖教材,同时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最后有的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较低,不能胜任高中课堂的高节奏性。
(二)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如下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平铺直叙过多,创造情景少,即课堂上教师花过多时间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述知识,只是单纯地把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听,教师在课前也没有用心来设计,教学导入无意境、无悬念、无趣味,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课堂上教师讲述太多,学生活动少,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知识根本就没进入学生脑海,教学效率异常低下。最后表现在师生之间低效互动多,课堂落实情况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互动,追求肤浅的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忽视课堂互动的效益和对效果的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可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二、构建高中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一)规范教师行为,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于此,要构建高效课堂,先要从规范教师行为入手,规范教师的行为主要要从备课、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在备课方面可以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周集体进行备课,边写导学案,再根据个人任教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即做到备课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提前选取适当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结构系统。
首先,需要教师重视课堂基本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并适当进行诊断补偿。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述过程中,需要将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或是投影,从而向学生进一步进行说明,同时需要教师结合导学案例,诊断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与目标。其次是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批改后的导学案例进行自学,修改和完善所做的例题,或根据例题来深入研究已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回顾。最后针对具体知识,来展开课堂交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二)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这一身份,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就做到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地理知识的积累来对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并把握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组织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合作探究。
(三)安排适当的试题训练来发现不足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几个小试题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例题来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从中找出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重点难点的知识,在下次进行课程开始前进行回顾,当然适当的试题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新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从自身、学生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方面出发,从而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做回教学活动的主人公,而教师则退居幕后,从幕后来指导学生提供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好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关系到新的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实现。导入语若能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并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较为投入,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实践证明新课导入常常关系到整个教学的结果。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直接导入,突出主题
这种课堂导入特点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并且这种方法经常被许多地理教师所采用。在上课开始时,由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更为简明扼要地切入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立刻对这节课心中有数,及时调整好心态。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可这样导入: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分布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目前,人口增长的情况到底如何?当今世界到底面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另外,在讲述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水圈和水循环》时也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前面几节我们了解到地球外部由四大圈层组成,由内往外依次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且我们在第一、二两节中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有关水圈的知识。
二、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引入新授课题。在复习了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课前。我说: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什么说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略)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更没有人类存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重要外部圈层——大气圈。
三、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里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如使用歌曲导入、诗词导入等渲染气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歌曲导入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最难以抗拒的。地理课堂引入学生喜爱的、健康活泼的歌曲,让歌声在课堂上飞扬,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领悟地理知识的内涵。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三单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同时在PPT上显示歌词,在第一段播完之后(大约1分钟),我指着歌词提问:歌词中唱到“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是为什么?这反映当地的地貌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区域环境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用这样的课堂导入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景交融,主题鲜明。
(二)诗词导入
诗词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词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探求知识。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在讲到地球自转可引用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坐着不动却能日行八万里呢?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增强了地理的文学性,又让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
四、置疑导入,启迪思维
悬疑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短短数语,造成悬念,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把握好展示问题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譬如,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可以这样导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地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科学性、艺术性地预设好每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技巧的培养。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之效的导语,常常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觉。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始部分,合理的导入可以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纵观高中地理课堂当中的导入设计,教师应用的导入方法非常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要。对此,地理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导入设计方法,运用多元化的导入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地理学习和探究活动,丰富知识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
一、媒体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课堂导入设计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拥有丰富的功能以及联网能力,能够为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地理学习材料。多媒体导入方法在呈现材料时有不同的形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把高中地理教学引入佳境。教师在选择媒体材料时,必须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主要教学内容,避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城市、农村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别进行探讨,进而导入城市特征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复习导入,加强知识衔接
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旧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但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运用复习方法时,必须要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方面,避免导入活动过于生硬。在利用复习提问、整理旧知识等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选用多元化的手段引起学生主动地互动参与。比方说复习旧知识概念时用抢答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探讨法,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沟通,在案例研究当中把握新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特别认识到的一点是复习并非真正教学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城市区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城市分布特点,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城市区位知识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三、问题导入,发展思维能力
地理属于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讨的地方比较多,其也是高中的一个难点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攻破学科中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学就需要寻找一种适合课程特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辅助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统角色,形成了“双主体”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出了老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斥着高中地理课堂,老师不断创新,以寻求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地理课堂出现了投入与回报成反比的状况,这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为了改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投入低产出状况,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心理依据。该理论提出,有效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其次,合作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现在课堂中提倡适应合作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就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这就表明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进行合作,它比较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而不是领导作用,强调师生之间应该进行良性的互动。因此,该理论为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设计高中地理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它们分别是:指导性原则,就是在导学案中一定要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在导学案中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层次性原则,就是所设计的导学案一定要有难易、主次的科学划分,让导学案更有条理,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理解。探究性原则,就是通过对课堂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使内容与生活实际贴近,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导学案之中。
三、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学生课前自学环节
老师一定要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策略进行自学,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对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老师课初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在课堂的前几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全部检查、个体抽查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课堂上讲课内容的主次。通过检查的形式也可以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3.课中合作探究
老师通过检查学生导学案中的预习状况,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那么就应该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课末老师评价反思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小测试,出一道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解题,通过学生的解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反思导学案存在的缺陷,学生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下次课堂更好地进行。
5.课后作业拓展巩固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在课堂最后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地理教学的教学特点。虽然导学案教学已经被大多数的高中地理课堂所运用,但是其适应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深入钻研地理课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再经过参考各种教参对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老师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可以让导学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探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是每一个地理教师关心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将问题蕴含在特定的场合中,即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地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设计的现状诊视
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想问、会问,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意识到问题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目前,多种教学模式如自主探究学习、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都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并将其作为基本操作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情境的设计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重视,但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问题情境设计过于重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问题情境设计偏重于图文材料的展示,较少应用实验探究;问题情境中的任务难度设置不当,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针对如何走出问题情境设计的误区,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常用到的问题情境设计的一些策略及应用。
二、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设计的策略及应用
1.联系乡土地理、时事热点,设计问题情境
关注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例如雅安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讲授地震灾害时以此作为情境导入,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渴望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有着独特的亲切感。以时事热点、乡土地理素材设计问题情境,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探知欲,以最兴奋的状态投入学习中。
【案例1】历时3年多建设,福(福州)永(永泰)高速公路于2013年5月18日试通车。福永高速公路蜿蜒于秀丽的青云山脉之间,沿途风景优美,但建设过程艰难。沿途群山连绵,水深壑险,桥隧总长占线路长度的47.3%。通车后,福州到永泰县城只需30分钟,加速了永泰旅游业的发展进程。该公路对接莆永高速,不久的将来,福州到龙岩、永定只需3个多小时。
设问:福永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需要凭借什么条件才能克服困难?既然自然条件复杂,为什么还要修建这条高速公路?
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是以南昆铁路建设的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揭示了南昆铁路修建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南昆铁路之后,以福永高速公路为素材设计问题情境,作为拓展延伸,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交通线路布局的制约因素来分析新材料、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联系身边的热点事件体会交通线路布局的地理意义,不仅能激发探究热情、爱乡之情,还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2.精选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目前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却说不出所以然。将生活经验作为问题情境,更易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愿望,更能让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案例2】烧开水过程中,当水刚开始沸腾时,容器中间和周围的水的运动方向并不相同。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
热力环流的原理较为抽象,是许多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烧开水这样简单的生活经验蕴含着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大多数学生以往只看到现象,却从未深思过原因,激发了探究的主动性。又如,感受夏日沙滩和海水的昼夜温差,体会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从各地饮食习惯的迥异导入分析南稻北麦的农业地域差异等。生活之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3.借助地理实验,设计问题情境
创设实验情境,比用图文描述或动画模拟过程更加直观。在真实的地理实验情境中探究问题,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具体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认识与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案例3】小实验“模拟洋流的形成”
实验器材:盛满清水的塑料盆、泡沫材料碎片、电 吹风。
实验过程:将电吹风置于水盆靠中部边缘,朝一个方向吹拂泡沫材料碎片,观察泡沫材料碎片在风力作用下的运动。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水在流动吗?水向一个方向流动需要有什么样的风呢?位于水盆边缘未受风力影响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动呢?
通过实验用电吹风模拟盛行风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认识洋流的形成过程,理解洋流的成因,进而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此外,模拟热力环流、温室效应、河流的侵蚀地貌、锋面系统等小实验操作简单,适宜 推广。
4.提出假想,角色扮演,设计问题情境
提出假想,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思考问题。该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可以对问题有很多种解释或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养成。
【案例4】福州金山工业园区位于闽江下游南台岛的西北端,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是福州市每年招商月的重点招商区域。假如你是投资人,想初步了解该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你最想了解的内容有哪些?请说明你的理由;假如你是金山工业园区负责招商的政府工作人员,你要向潜在的投资人介绍该园区的投资环境时,要具体说明哪些内容呢?(见表1)
该案例设计可以作为讲授工业园区位因素的导入。其设计思路是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置于虚拟问题情境之中,从扮演角色的各自利益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工业园的主要区位因素。此外,虚拟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具备探究的可 行性。
三、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设计的反思
问题情境设计的策略是多样化的。采众家之长,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这是许多地理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策略的应用要符合学情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设计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精选素材
问题情境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还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教学重点或是突破某一个教学难点?问题情境设计还需“适量”,而不是大量地堆砌,甚至同一个知识点设计了多个问题情境。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收集相关素材进行设计,再精选最佳方案。如果问题情境设计能体现新颖性、趣味性、开放性、启发性、渐进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等,自然会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介绍山谷风,可引入“火熄上方谷”的典故或“巴山夜雨”的缘由。此外,素材还可选自科学趣闻、地理实验等。从学生的兴奋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问题情境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智能水平
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智能水平影响着问题情境的效果。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时,更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哥伦布的船队两次分别沿不同航线跨越大西洋,路线长的反而用时短。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冲突,易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若问题情境的设计偏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则没有探究的兴趣;若问题情境的设计偏易,或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则不会积极思维,也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之前要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因材施问,开启思维。
3.问题情境设计要注意其呈现的时机,体现教学的时效性
云南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三年。笔者执着贯彻新课程理念,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笔者对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新。笔者以鲁教版教材为例,试从几个方面谈谈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点体会。
1 师生树立好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师生两方面树立好高中学习方式理念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重要的一步。
1.1 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有效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教师教的方法的转变。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教的方法的改变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即为学生学的方法。
1.2 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地理课程,在初中是作为副科课程,学生学习的方式几乎都是简单的记忆方式。日积月累初中地理学习,形成了学生简单的地理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的综合因素无法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尤为重要。笔者实践认为在高一新学期开始就的让学生体验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学生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对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非常必要。
2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
鲁教版新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考虑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每一节都编写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突出了地理的特点。每节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一个问题的结束或者是一节的结束,都安排一个活动,通过活动提出几个相关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思考,进一步落实所学内容。每个单元的精心选编"单元活动","单元活动"除知识性比较强外,还有意识的指向高考。因次,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的编写是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首要。
2.1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总体结构。新教材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为目的,按照"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一清晰、突出的主线来组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来组织内容。
2.2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必修一(自然地理)抓住了三个问题,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二(人文地理)主要抓了两个问题,即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条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必修三(区域地理)则用大量的区域案例,论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3 理清、熟悉新教材每一章节的编写理念。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深入领会这一理念,对新教材的每一章节进行分析体会,为"用教材"打下基础。
2.4 理清、熟悉各层次地理知识能力在教材中是如何落实的。
2.5 熟悉新课改高中四个版本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的优劣,在对比、分析中掌握鲁教版教材内容编排上的优劣。
3 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处理新教材
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重要理念之一,学会使用和处理新教材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学会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延伸、重组、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特别是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学习内容要的使用、处理对有效进行新课程地理教学尤为重要。
3.1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3.1.1 根据活动类型开展教学。必修二活动按特点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巩固类:如教材13页"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类活动较多,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二是巩固实践类:如教材46页"从你学校所在的城市市区图中,找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这类活动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常常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三是拓展类:如教材98页"请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这类活动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应予引起足够的重视。四是调查类:如教材12页"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五是讨论类:如教材79页"你认为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1.2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处理新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一是对"活动"内容直接利用。二是对"活动"内容进行改编。三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补充。四是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五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舍弃。
3.1.3 有策略的进行活动教学。一是将"活动"内容作为问题的导入.二是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三是将"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四是将"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到课外。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
3.1.4 采用积极评价方式,保护活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案例内容的教学
3.2.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步骤。首先要学会用多种多样方式展示案例,其次要创设合理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3.2.2 结合生活进行案例教学。一是选取新闻时事材料中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云南持续三年的干旱、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的发现、海地地震等素材,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二是使用适当的乡土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东川泥石流、立体性气候,四方地工业园,铜冶炼厂的选址,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3.2.3 注意案例的整合教学。比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以青藏铁路作为案例。国家进藏铁路有四个方案,即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和甘藏铁路,可以展示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为什么还要修建铁路?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修完以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整合东川区"十二五"五路一桥修建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修建的理由,修建的时间、次序。
3.2.4 学会收集、整合、编写案例。学会按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的目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特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整合各种优秀案例。在收集、整合各种案例的同时,学会整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案例的自编自写。特别是政治和历史学科,很多内容都可以拿来编写案例。一些有趣的案例,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收集的案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北,孙权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周瑜想起自己疏忽的一件事,一下子急出病来。直到诸葛亮答应并借东风相助,周瑜才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胜利。请问:① 这是什么季节,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②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来东风?③ 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当地属什么气候类型?④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⑤ 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⑥ 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4 构建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4.1 用多种形式,抓住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说像成语、诗句、故事,歌曲、漫画、录像,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都可以不拘一格的拿来用。
4.2 找到教学切入点,巧妙设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教学创设最佳情境,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巧妙设疑,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4.3 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学习活动
"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教师要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期望,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4.3.1 要精心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关注地理的学科特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情的同时做到简单、具体、适宜。那么,如何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深刻把握。宏观教学目标把握了,才能分析制定出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说,教学目标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用什么内容、以什么方法达成宏观目标和单元或章节目标。
4.3.2 合理安排以学为核心的学生学习活动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样化的学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应坚持以学为核心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4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要理念。实践表明,让教与学跳出课堂,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再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能让学生体味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比如采用测定东川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调整东川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东川楼房为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离等学习活动来进行地球运动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4.5 以学定教,重在激励。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多从学生学的方面思考,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多角度赏识学生,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多用激励,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5 积极进行教学有效性反思
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的理性反思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教师学会用科学的眼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次课前课后都问自己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效。比如说学生会什么,要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教会了什么?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关键内容是否准确明晰?课堂收束和拓展是否符合实情?
总之,新教改的路是艰辛的,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中地理课教师面对新课程,要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之路。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1优化的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优化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要因材施教,还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不仅使知识得到传递,还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形式多了,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就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尤其是必修三的基本内容都是“以……为例,分析……”,每年高考必考,但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这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只为案例而教,简单的知识总结、归纳,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很难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相同或相似案例的一般规律与方法,通过案例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2合理的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课堂中的师生双方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教师首先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指导者。同时,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学生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中讲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把“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日常生活中现象作为导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切身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3整合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已经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最终改变师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方式等。”[1]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整合。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打破时空局限,能够将课堂内容形成最好的、最有效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实效性。如收看相关电视节目《探索》等,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科知识整合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库,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
4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有利于实现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发现他们的亮点,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教师热爱、关心和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要经常跟学生推心置腹地、朋友般地谈心,要客观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学生,看待所发生的每件事。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摆出教育者的“姿态”,说话总带着一种职业的“命令腔”等。否则,对教师产生憎恨和逆返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要让学生常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赢得学生的支持和理解,助推课堂有效性。
5综合的业务素质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用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的,也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所以,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随时关注知识的变化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提升自身业务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用系统的知识来解释出现的具体事物并继而指导自己的工作,用自己扎实的知识来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在与学生交流中做个信心十足的参与者,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