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学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数学;解题;教学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existenc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Li Zhijun

【Abstract】The problem solving i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important link, is raises the student ability the efficient path. However present in majority teachers, the treatment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has some erroneous zones, facing these questions, we should t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raises the student good problem solving custom diligently, improves student’s mathematics quality unceasingly.

【Key words】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解题是达到数学教学目标中各项要求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1 数学教学中解题的作用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方面:

(1)从数学教学本身来看,解题是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加深与扩大对基础知识应用范围的认识,并学会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任何理论的掌握,离开了实践便是不可能的。”数学的实践活动,主要的就是解题。

(2)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解题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数学问题最重要的一类就是实际问题(应用性习题),对于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构造数学模型的方法,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实质上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各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也就逐步养成了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解答习题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过程,而且是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解题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思维与解题过程的密切联系是公认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因此,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数学题目,并在解题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探索各种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才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解题能力也就能相应得到提高。

(4)从教育的作用来看,解题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通过解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坚强意志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优良品质。

2 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思维过程,片面追求题型。题型就是解题的模式,是学生达到熟练解题的第一步,适当地利用题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解题经验的积累,对提高解题能力是有价值的。但是,片面追求多种题型,似乎给学生概括的题型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把解题方法与题型对号,什么样的题就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往往造成学生机械地识别题型,死套解法。随之而来的大量练习题、烦琐众多的题型,使学生疲于应付,数学思维受到窒息。事实上,识别题型、死套模式、反复练习是一种较低级的学习形式。

2.2 忽视学生独立探索,片面强调教师示范。解题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教师示范,没有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探索新问题的训练和实践,学生难以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一旦要他独立解决新问题,往往陷入长时间的尝试错误之中,甚至无法解题。

2.3 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片面强调解题的技能技巧。数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重要内容,但是常发现有的老师对基础知识方面还没有讲清楚,没有分析透彻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中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应用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就急于讲例题,展示各种解题技巧,然后又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抓不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路径,更表达不清楚解题的具体思路。

3 对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解数学题应做到正确、合理、简便、完满、清楚。要按这些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对提高解题质量和解题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1)提高解题的正确性。解题的正确性是指在解题过程中,运算、推理、作图和所得的结果都正确无误。要做到解题正确,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是认真分析问题中各类数量的关系、位置关系,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做到运算、推理、作图步步无错。如果上述各步都正确,所得结果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解题后再将结果验证复核也是必要的。因此,应该教给学生验证复核的方法。

(2)提高解题的合理性。解题合理是指列式、运算、推理、作图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解题的每一步都有真实命题和已知条件作为依据,而且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因此,提高解题合理性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3)做到解题简捷。解题简捷指采用比较简单快速的解题方法。要做到解题简捷,关键在于培养熟练技巧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已有的解题经验。

(4)做到解答完整。解答完整是指全面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或求出全部结果,题目无解时也要说明理由,不合题意的解应当除去,需要检查的结果一定要检验,有参数的问题应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果题目是研究的实际问题,要依据实际意义进行讨论等等。

一般而言,数学多数题目的解依数学表达式决定的,学生解题往往习惯于单纯从数学角度求出结果完事,忽视解题完整性这一要求,所以,在遇有这类题目,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解答的完整性,并布置一些有关题目。

(5)做到解题清楚。解题清楚是指解题有条理、表达清楚并符合一定格式。一般来说,解题的书写格式应以课本为标准,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简详适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

3.2 教给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1)带领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解完之后,从解题所联系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思维方法和技巧、解题的关键、解题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解题之后得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小结,则可以发掘解题时的潜在信息,使学生充分吸收解题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寻觅解题途径,提高解题速度。

(2)让学生领悟解题规律。凡是有概括价值的题目,解完之后都可以做适当的概括,以从各个不同角度积累解题经验。在解题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领悟解题规律,归纳解题策略,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丰富联想。

(3)重要的题目适当延伸。为了发掘题目的潜在信息,充分发挥题目的教育作用,解题教学中可以改变原题的条件、结论、解题过程或方法,引伸出新题和新解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解题思维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做出典范:教师要做到板书格式规范,步骤清楚、叙述简捷、推理清晰、整个解题过程完整而合理。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题教学必须抓住使学生明白解题的思维过程这一根本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从而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45-02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能力,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审美能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电脑普及和诸多因素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下,营造一个更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写字学习环境并不是易事。

一、小学写字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教师专项课题“小学生主体性写字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我聆听了百余节写字课,曾与四个区近10所小学80余位语文教师座谈交流。同时,设计了《小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从学校1175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写字学习的渠道和兴趣。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写字姿势问题突出

在听课中,我观察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现状,2012年,我组织了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写字姿势普查,全校学生写字姿势正确率不足50%。以一年级为例。

(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2012年,在面向低年级3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问到学生是否喜欢上写字课时,选择“非常喜欢”的仅为21%,“较为喜欢”的也只有36%,“一般”和“不太喜欢”的竟然占到了43%。

1.课堂教学形态单一。较之阅读课,教师对写字课的研究较少。因每篇课文后几乎都有十几个生字,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能力弱,指导要细致,所以非常认真,不敢放手,一节课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的不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有些公开课不乏有一些好的策略,但往往是“看起来很美”,在实际教学中提前准备工作烦琐、耗时费力,面对大量的写字任务,难以实现,很多被老师弃之不用,成为摆设。

2.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写字课堂往往就是教师讲、学生写;下课收上来教师批改后再下发改错,如此循环。灵活的教师能让学生互评,但时间不充分,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细心的孩子用心评一评,马虎的就应付了事,目标达成度不高。写字教学活动也存在评价的问题。多数学校以写字比赛为主要活动形式,优秀学生得到充分展示,但多数学生得不到发展性的评价和鼓励。教学过程中缺少基于学情,更加游戏化、活动化,操作更为简便、更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价方式。

(三)写字教学时间不足

2011版课标规定,小学语文教师每天指导学生课堂练字时间为10分钟。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用写字指导代替学生练字、挤占写字时间进行阅读、习作教学,或是将写字放在课后作业中而缺乏老师有效指导等现象。尤其在中、高年级段,每天保证10分钟是非常困难的。

二、小学写字教学相应对策

(一)多策并举,增强教师责任感

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教师座谈交流、举办书法家笔会等形式,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中国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坚持写字,能让学生切实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写字当成可有可无的点缀,而要站在为了民族沿承、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充分重视写字教学,承担起自身的使命。

(二)多方联动,破解写字姿势难题

1.跨学科联动。写字姿势的纠正仅仅靠语文教师是不够的,需要齐抓共管,不然就会出现“语文课上装样子,其他课上回常态”。2012年,在普查的基础上,我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了《我校学生写字姿势现状及纠正建议》专题讲座,结合学校的普查数据,从“不正确读写姿势的危害”、“正确的读写姿势是什么”、“我校学生执笔姿势现状如何”、“各班学生不正确执笔姿势数据分析”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教给老师们用“一根橡皮筋”纠正学生执笔姿势的小妙招,老师们现场操作,掌握指导学生正确执笔姿势的方法。无论哪个学科的老师,只要学生动笔时,就要关注、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2.跨部门联动。将学生写字姿势正确率纳入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不管是分管写字教学的教导处干部,还是分管卫生、后勤工作的干部,无论谁听课都会将写字姿势作为重要项目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每周,学校都开展写字姿势检查,大队部、卫生室、教导处“三方联动”,开展习惯培养工程,进行期初、期末普查,不定期抽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绩效挂钩,每学期期末评选“写字姿势示范班”。

3.跨主体联动。学校还调动家庭主体的教育力量,家长会上由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家庭中也进行过程性评价。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从教习惯,逐渐形成了合力。在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也在逐年上升。从2013、2014连续两年的普查数据来看,每年正确率均有12%以上的递增。

(三)多维研究,优化写字课堂教学

1.研究学段目标,确保教学提升度。小学阶段写字教学总目标是: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低、中、高年级不同年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不能一个“四线方格”指导到底,而是要有系统性,体现螺旋上升。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将学段目标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让教师明确不同年级的写字教学目标,在指导中正确定位,不拔高、不降低。

2.研究指导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合作研究,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双结合、六步骤”的课堂指导模式。“双结合”即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的确立了“六步骤”指导模式,即“激趣导入―观察感悟―指导示范―描仿临练―合作品评―习得方法”。

3.研究指导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经常性地引领学生欣赏优秀书法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书法家的作品,可以是教师的评语,可以是班内优秀学生或是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在欣赏中让学生品味美、感受美,进而激发创造美的热情。(2)让学生感受文化,最直接,也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方法就是讲故事。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或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讲述古今书法家练字的趣闻轶事,比如:王羲之爱鹉、张旭观剑、米芾拜石等小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增强对写字的兴趣。(3)书空是小学写字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涉及观察、思维、动手、记忆以及审美能力训练和培养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小学低年级。有效的书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字形记忆、规范书写笔顺、强化运笔印象,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彩活动,拓宽写字教学途径

1.常态的活动相伴,让学生身处情境。利用早读时间,由老师引领学生猜字谜、编儿歌、赏字帖、讲书法家的小故事;每天中午12∶55,学校都会响起悠扬的乐声,这是固定的“悠扬午练字”时间。学生有专门的练字本,结合当天学的生字,在教师的指导下沉心静气练字10分钟,很好地解决了练字时间紧张的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86-01

朗读教学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史上开创颇早,也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教学“工程”。但长期教学实践表现:初中朗读教学正逐渐变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甚至,朗读教学已经登不上语文课堂“大舞台”,因为语文课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对朗读教学的评价与认可,如此,学生的语文朗读的水平更是难以取得质的飞跃,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在当今已经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那么,现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换言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该怎样开展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治标不治本,所以我们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仔细研究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发现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面,普遍存在有以下问题: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多讲少读,时间不足的问题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首先要保证的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口诵心意的时间,然而,由于多年来受到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课上往往是语文老师的满堂灌并充斥着语文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声。许多语文教师直言不讳的说:不讲不放心,怕学生不懂,宁可讲多,不可错过。他们经常用问题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逐字逐句地讲解和分析,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疏通课文内容,课文分析完就觉得任务完成了,课也就上完了。也有许多语文教师表示讲解大部分课文时,几乎每堂语文新课都会用到朗读教学法,但是,在实际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繁重,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紧凑等诸多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课文《草》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调,语气。像《节选》要求选择一场景,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以达到学生体会大的不怕困难的精神。《枣核》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即便安排了朗读环节,有的教学过程也没有发挥,朗读教学应有的作用,最终反而成为教师讲课的点缀和附庸了。所以,朗读教学投放时间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正确朗读率不高,时有跳字、漏字,语音欠标准等现象出现。同时,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语文教学设计的目的不明,形式不当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知道,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和误区,体现在他们课堂上,就是增设了朗读环节,注意了教学形式上的变换,比如: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或者一味运用多媒体来追求新颖的教学手段:配音、配乐、配画面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朗读教学形式,但这些做法只是做好了样子,为朗读而朗读,没有教学的目的,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甚至有些朗读的形式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非常不一致,只是把朗读作为一种单纯的体现语文朗读教学的理念罢了,作为语文课堂渲染教学气氛的一种手段,使得朗读环节与教学目标严重的脱节,最终导致朗读教学的失效,成为无意义的教学内容。有些初中语文课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见学生反复再读,没有教师的范读,领读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引领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教师节末的评点也只是简单几句的否定与肯定,对朗读中存在问题,教师往往会忽略,不能及时合理的进行纠正,更缺少示范。长此既往的话,既提高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浪费了语文课堂的宝贵的时间。而有些语文课堂的教学正好相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聆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只听见教师绘声绘色,范读到底之后,再示意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连文章的基本的字词句都还未读顺,何谈与教材内容更进一步的对话,更达不到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目的。

3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无方,效果不佳

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通常分为三种:(1)散读;(2)互读;(3)在全班朗读。教学实践中,一般对于前两种朗读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但是,其也有局限性:这两种朗读方式往往达不到课堂朗读的效果,笔者经常在语文听课过程中观察到以下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大声朗读课文,会发现有些学生却是默不作声地浏览全文,这样下来效果不好,没有把静止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按教育心理学的说法:没有利用到手,脑,口,耳多种感官合作并用,虽然看起来速度快,但是语文朗读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有些读书慢的学生平时朗读就少,读书的速度又慢,课堂上短短的朗读时间更本不够用,语文教师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不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跟不上语文教师讲课的节奏,在分小组朗读或同桌互读时:更是常有偷偷聊天的现象了,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不可能时时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课堂的各个角落的状况,就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环节,时常对后面要进行的教学环节的内容的开展没有起到递进或促进的帮助意义,反而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对于“在全班朗读”的这种教学方式,好学生朗读的机会要比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尤其是在一些语文教学公开课或语文教学展示课,观摩课上,在全班进行领读式的朗读,几乎都成了好学生的专利,经调查,有的学困生在初中阶段,能得到在全班朗读的机会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学困生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在全班朗读”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1)语文教师对“在全班朗读”的错误理解;(2)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让好学生“在全班朗读”可以起到教学的示范作用,节省纠错的时间。如此,学困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全班朗读”,即使有,也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兴趣。

篇4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是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就是在情节分析上做文章,忽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仅仅重视阅读展示,忽视了默读思考。阅读教学实际就是,老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讲的太多了,少了学生的理解与积累,以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代替课文,我们忘记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二)是课时目标不清楚。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问题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学到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情。

(三)是教师扩展的太多。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引用相关的资料的,但是这要有度。我们要做好调控,不能盲目去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在课堂中引用了太多,结果使课堂不协调。

二、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我们的阅读教学太形式化了。

在教学中我们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读,去感受,仅仅只是形式化,没有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仅重视了个别学生的朗读展示,忽视了大部分同学的默读思考,没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而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

(二)没有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读的少,自然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又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篇,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拥有一定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积累,就会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太重视“表演化”。

我们的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没有受到美德熏陶,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太注重表演,没有落实到位,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因该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归宿点,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实际作用,让学生爱读书,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三、阅读教学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细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

(二)做到“四简”。

“四简”即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

1.教学目标简明,体现“语文性”,提倡精简环节。

整合设计,整合问题,言意兼得,体现训练过程。一般精读课文可这样设计:

初读,有个人初步感受,提出希望解决的问题;再读,整体把握内容、结构;细读,抓住重难点,得意,得言;练习,拓展、积累、运用。

2.教学方法简便。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教学目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析,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基本式)

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采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教学重点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略读课: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可以是好词佳句的理解,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的方法),积累语言。

3.落实语言训练。

崔峦在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等方面来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练”为主,以“训”为辅,二者不可缺一。

语文的问题要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如此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们不愁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会提高。

4.加强课外阅读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