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篇1

教育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在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写作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

如下:

1.教学理念陈旧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十分陈旧,对于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还不能够明确。在教学时,不断强调知识的讲解,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自然而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此一来,教师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此外,在长时间的这种模式学习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谐,学生对教师存在反感心理,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度不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教师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2.写作与阅读的联系匮乏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大部分的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思维教学,对阅读教学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子女的人生,需要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子女要求较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还补报了许多的课外补习班,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巨重。如此一来,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几乎没有,导致其课外知识的缺乏,从而促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时,经常面临着不能动笔情况,同时经常出现语文语法错误。此外,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时,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就不能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应用

在上述分析中,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具有较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创设想象情境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有效的情景教学应该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自身生活的一些经历进行想象,展开作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想象作文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未来话题作文教学时,诸如《未来的科技》,语文教师就需要创设想象情境,具体是将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多媒体展示现阶段的科技产品以及先前的科技产品,让学生对多媒体展示的科技对比,如此一来,学生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学生就能明白未来的科技同样在发展,进而在面对想象话题作文写作时,能够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2.利用现代技术,创造教学情境

现阶段,科技在不断发展,并且在教学中推广使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图片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以有关“祖国”为话题的作文时,对于祖国,学生只能理解到自己属于一个中国人,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表达自身对祖国热爱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就能通过一段有关祖国的影片,同时加强学生有关祖国作文的阅读,学生就能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篇2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滞后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多由普通高中转教职业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高学生。因此,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上来,尽快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

2.教学模式单一

多数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甚至还有教师仍旧在使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接触、学习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较为缓慢。

三、学情分析不够,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一些农村职业高中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死板地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知之甚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调查研究。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适度降低大纲要求,给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采取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乐中学习,并学有所得。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必将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讲解、练习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3

一、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教材目标体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总目标的思想理念,知道所教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领会总目标是如何体现在各册教材、各单元、各篇课文中的,使总目标能够逐一分解落实到每一课时中。

二、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

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课文内容,也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也算是“因材施教”吧。

笔者所了解的教案中,很少有学情分析环节,(当然教师心中有数),但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中就不必再重复,因为这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比如初三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于较浅显的文言文,教师就不必句句到位地讲解,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感悟,既节约了课

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石钟山记》,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给石钟山命名缘由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高中的《风景谈》中也讲;记叙文中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初中的《挖荠菜》等课文中讲,高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抒情、议论文字多于记叙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记叙为主,穿插少量议论抒情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抒情议论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结构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了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文章的思想内容;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记叙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