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篇1

教育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在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写作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

如下:

1.教学理念陈旧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十分陈旧,对于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还不能够明确。在教学时,不断强调知识的讲解,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自然而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此一来,教师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此外,在长时间的这种模式学习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谐,学生对教师存在反感心理,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度不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教师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2.写作与阅读的联系匮乏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大部分的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思维教学,对阅读教学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子女的人生,需要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子女要求较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还补报了许多的课外补习班,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巨重。如此一来,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几乎没有,导致其课外知识的缺乏,从而促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时,经常面临着不能动笔情况,同时经常出现语文语法错误。此外,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时,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就不能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应用

在上述分析中,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具有较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创设想象情境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有效的情景教学应该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自身生活的一些经历进行想象,展开作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想象作文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未来话题作文教学时,诸如《未来的科技》,语文教师就需要创设想象情境,具体是将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多媒体展示现阶段的科技产品以及先前的科技产品,让学生对多媒体展示的科技对比,如此一来,学生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学生就能明白未来的科技同样在发展,进而在面对想象话题作文写作时,能够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2.利用现代技术,创造教学情境

现阶段,科技在不断发展,并且在教学中推广使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图片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以有关“祖国”为话题的作文时,对于祖国,学生只能理解到自己属于一个中国人,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表达自身对祖国热爱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就能通过一段有关祖国的影片,同时加强学生有关祖国作文的阅读,学生就能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篇2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滞后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多由普通高中转教职业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高学生。因此,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上来,尽快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

2.教学模式单一

多数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甚至还有教师仍旧在使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接触、学习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较为缓慢。

三、学情分析不够,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一些农村职业高中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死板地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知之甚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调查研究。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适度降低大纲要求,给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采取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乐中学习,并学有所得。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必将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讲解、练习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3

一、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教材目标体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总目标的思想理念,知道所教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领会总目标是如何体现在各册教材、各单元、各篇课文中的,使总目标能够逐一分解落实到每一课时中。

二、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

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课文内容,也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也算是“因材施教”吧。

笔者所了解的教案中,很少有学情分析环节,(当然教师心中有数),但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中就不必再重复,因为这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比如初三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于较浅显的文言文,教师就不必句句到位地讲解,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感悟,既节约了课

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石钟山记》,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给石钟山命名缘由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高中的《风景谈》中也讲;记叙文中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初中的《挖荠菜》等课文中讲,高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抒情、议论文字多于记叙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记叙为主,穿插少量议论抒情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抒情议论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结构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了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文章的思想内容;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记叙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5

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时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21世纪是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我国进入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时代趋势和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无疑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只有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学生的素质,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谓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等发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内容都与语文素养有关。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才能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当今育人模式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接近社会生产的教育,试图不断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这就使得学校的育人模式发生了转变,给语文教育这样的基础课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这导致语文课如何定位,无疑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压力。面对以上现象和变化,这对语文工作者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方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的出路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使语文课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2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倡导的主流思想之一,以人为本是其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教师要珍视、鼓励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习。第二,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再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较低级的需要逐步到较高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高层次的学习动机。第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要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72-02

语用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西方学者创立的。所谓“语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对语形和语义的灵活运用,是语言的动态合成意义,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包括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解释,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语言而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以及话语结构等”[1]。按通俗的理解,“语用”就是“语言运用”。近十余年来,“语用”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中国语文教学研究界的视野,“语用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语用教学”是指“语言的动态意义教学,是以说话人和听话人对文本的解读为基础的、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为导向的话语意义教学”[2]。“语用教学”研究对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语用教学”不否定语文教育传统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强调语言运用的意识源远流长。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明确了诗教的过程及其功能,即创设情境、观察体认、群体交流、得体表达。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体现着对语言运用的重视。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历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均把“语用”放在课程目标的突出位置。1923年叶圣陶拟订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把国语课程的目的定为:“(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3]这四条,无一不是关于“语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汉语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但语言科学的兴起并非意味着对“语用教学”的否定。论及文法,语言学家陈望道指出:“我们主张用‘功能’来研究文法,所谓‘形态’,也不是与功能无关。‘形态’只有它是功能的标志,表示组织上的作用的时候,才在文法的研究上有作用。”论及修辞,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4]关于语文教材的功能,叶圣陶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5]关于语文教学的方式,章熊指出:“语文教学不是‘教’而是‘引’,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讲’和‘听’,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实践,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书和思考。”[6]

回顾中国语文教育史,尽管过去尚没有“语用”这个概念,但语文教学的思想和实践中已蕴含了“语用”的精神。有学者认为,中国语文教育在20世纪初经历了从综合教学到分科教学的转型,近年来又经历从语言要素教学向语用教学的转型,认为语用教学“既保留了‘语言专门化’的正确选择,又在‘语言专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再一次转型”[7]。这一认识夸大了“语用教学”这一概念提出的意义。从古至今,“语用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流,而孤立地进行语言静态知识的传授,只是语文教学发展浪潮中的漩涡,所以,不存在所谓的语文教育“再一次转型”问题,只能说提出“语用教学”是对某些不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拨乱反正”。

语用教学研究,不应否定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而应积极吸收中国古代和现代语文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汲取中国古代和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宝贵智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努力推进语用教学思想形成系统性的理论。

二、“语用教学”不排斥语言静态知识

用语言知识来指导语言实践,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传统。我国古代就有关于语文知识的著作。西汉时的《尔雅》即是供语文学习使用的词语手册。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以后,出现了一批关于文章学知识的著作,如宋代陈Y的《文则》,就涉及文章体裁、遣词造句、行文章法、艺术风格等。现代语文教育,语言静态知识更加丰富,这些知识对语文教学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关于文法知识,1920年就指出:“文法与作文有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分离的。现在中学三四年级才教文法,真是荒谬至极。那有在民学校高等小学已经念了七年的国文,在第十年开始才教文法呢?我主张高小就应该有国语文法。”[8]关于文章知识,1935年夏D尊、叶圣陶合编的初中教材《国文百八课》,打破了课本选文各不相干、毫无系统可循的传统编辑模式,用文章学知识引领学生言语实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张志公认为:“无论说话、听话、识字、读书、作文,能力怎样一步一步提高,应该有一般规律可循。摸清楚这些规律,运用它,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规格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提高效率。”[9]蒋仲仁也指出:“应该用系统的有程序的教学来代替自个儿的暗中摸索,用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指导语言实践来代替不自觉地神而明之地从事语言实践。”[10]

对于语文教学中静态知识传授的必要性,语文教学界远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暗中摸索’,还是对学生的言语实践方法和规律进行‘明里探讨’?成了一个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11],质疑、排斥静态知识的教学,这种声音一直存在。随着“语用教学”这一概念的兴起,这种声音更加具有煽动性。有学者借用索绪尔的“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一对概念,声称语文课程要教学“言语”而非“语言”。殊不知,中国语文教学界之内所说的“语言”(language),涵盖了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包含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12]。有学者基于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一对概念,认为语文学习靠“习得”而非“学得”。殊不知,学校中的语文课程学习,既包含“习得”,也包含“学得”。仅仅用生活中的“习得”教语文,则把语文教学简单化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习得’,但主要靠的是‘学得’,‘习得’不能取代‘学得’”[13]。

语用教学研究,不应排斥语言静态知识,而应着眼于如何将语言静态知识纳入到语文课程内容的体系之中,着眼于如何改进语言静态知识的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发挥语言静态知识在语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三、“语用教学”不单是言语技能操练

语用教学要求语文课程“立足语言文字及其运用,以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语用知识为主体内容,以语用实践为途径,把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用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14]。语文教学就是“借助于一系列具体的言语材料,供学生利用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的目的”[15]。语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材料,所以课文的编选和使用就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材编制上,应遵循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围绕学生的语用素养科学编选。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一切大小语境因素,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赏析语言,理解其艺术价值,促成学生认识某种语言形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选取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某种意义,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言意转换”。

语用教学“言意转换”要综合考虑语用的大小语境,所以不是孤立的、机械化的言语技能训练。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将“语用”简单化理解,把语用教学拉入了僵化的泥淖之中,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语言形式,专注感情。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读写结合”,往往要求学生读过课文就仿写,读了母爱写母爱,读了友情写友情,却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所谓“仿”只“仿”了语言内容而没有“仿”语言形式。二是不顾具体语境,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在课文中遇到某种修辞格,只带领学生关注修辞格的规则特征,而忽视这种修辞格在特定语境中的妙处,对所谓“用这种修辞格造句”,只作出简单的是非判断,即确认是否运用了这种修辞,而不能评析该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效果。三是忽视学情分析,重复低效。有的教师完全忽视了不同学段训练承载的不同学习价值和功能,完全漠视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导致不同学段的语用训练,存在着大量的简单重复。

语用教学研究不应停滞于言语技能训练尤其是孤立的词句训练,而应着眼于语用教学总体的目标和内容。韩雪屏认为,由于语文课程理论中“语用”概念的缺位,就不可能自觉地衍生出语用知识体系,也就不可能“有效地研制和转化出相应的、用以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动态性知识”。现在提出了“语用”的概念,就应致力于语用知识的选取,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语文教材内容的完善,语文教学内容的革新,这是当代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优化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实现上述使命的基本前提。所以,语文教师教育中,要及时补充语用教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8.

〔2〕王元华.语用学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09):25-30.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5.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3.

〔6〕章熊.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8.

〔7〕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61-68.

〔8〕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23.

〔9〕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6.

〔10〕蒋仲仁.思维?语言?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4.

〔11〕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1.

〔12〕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57―160.

篇7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与学的中心。随着这一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应用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

课改进行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耗时低效”的状况,然而许多课堂上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知识灌输多,思考实践少;教材分析多,积累运用少;作业练习多,学生收获少”。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如何打破这一“怪圈”?构建并应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良策,也是广大教师不断实践和探寻的课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它总是以简化形式表达,易于理解,便于操作。教师借助教学模式可以掌握教学活动的大体框架,使教学有序、有方,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摸索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农村小学师资薄弱,老龄化严重。老教师虽有一些教学经验,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急需实施课堂改革。其余一小部分年轻教师,他们经验不足,教法单一,也急需教学指导。因此,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整体提高广大村小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应具针对性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吸收和消化他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但不是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能“复制”。有效的教学模式具有区域性、适切性、实践性三大特点,如果没有根据本校本班级的实际情况而生搬硬套,那也只能是东施效颦,并未能真正达到所预想的“高效”。例如现在倡导的“翻转课堂”“学案导学”“微课”等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不过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农村一些薄弱学校实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合理内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本地教学实际,找准教改切入点,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创造,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县源头中心小学针对本校识字教学效率低下这一教学现状,开展了“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有效课堂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吸收和借鉴了“字理教学”“集中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和模式,对识字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了“三环节四步骤”的教学操作模式。“三环节”指抓好“课前预习—课中检测—课后巩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针对留守儿童较多,家长辅导几乎为零的现状,第一学段的预多放在早读课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了预习的要求及方法,待学生掌握方法后就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独立预习。另外针对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活动少,几乎没有书写指导这一现象,课题组提出了“四步骤”:创境激趣—自主识记—合作识字—指导书写。在指导写字阶段,还可按照“观察例字—提示要点—教师范写—学生临摹—交流改进”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三环节四步骤”操作模式强调了“以学定教”“合作探究”的思想,提醒了执教者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摆正了师生间的教学关系,有效地防止了教学偏向,从而确保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灵活运用“模式”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易于操作的教学流程,使教师能够尽快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套路”,在模式运用初期可以“按套路出牌”,而当教师应用课堂教学模式驾轻就熟直至炉火纯青时,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许多“变式”,有形变为无形,有式变为无式,不变的是“以生为本,追求实效”的理念,这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形态。因此,在应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根据个人教学风格、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等灵活运用。

2.重视分析学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但是在备课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钻研教材上,忽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其实“备学生”与“备教材”同样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学生,要以学生的学为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多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也不能“一刀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学优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可以提出一些略带挑战性的问题和练习,让其能钻、能拼,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让他们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激发其积极性;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其在前者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拔高,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作业设计等问题时,也要重视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补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益。

3.关注“趣”与“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问,机械地讲解,那是“无趣”与“低效”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不要问得太多、太碎、太浅,要紧扣文章的主线,提炼出课文的核心问题,可在文章标题处、重点词句处、文章写法处、文章空白点、文章的疑难点、学生兴趣点等处设计提问。例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可以抓住点睛之词“和”提问: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课文写将相和的“和”,他们一直都“和”吗?后来为什么不和?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和”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整体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赏析、创造,激发了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趣”与“效”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趣”与“效”上多做文章,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学法,学生便会由学到悟,由悟到用,在发现、探索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4.加强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是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不断进步的助推器,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后反思。教学反思要做到“四记”:一记备课与学习心得,二记学生见解与问题,三记成功之举与教学机智,四记失败之处与再教设想。教学反思应出于内心,缘于思考,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这样才能积极寻找新思维、新办法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使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得到及时修正,有效经验获得刷新和升级,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提升。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需要教师能灵活应用教学模式。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生为本,追求实效”的理念,不断深化研究,农村语文课堂就会逐步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这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教科研立项课题,则是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的基础上,对诵读经典的内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可行性,诵读经典古诗文的价值及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等问题作的初步探究.,现将其中的一些所得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诵读时根据古文特性、学生年龄特点,先背诵经典原文,教师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绍。我们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读为主;方法灵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最后,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研究采用课堂诵读教学五步法:读诗文、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读诗文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1)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2)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3)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2知诗人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Q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一致的讲解,以便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古诗的作者产生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更多古诗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同时,我们也可以由一位作者,联系到他在小学阶段出现的大部分诗歌,以便在教学中达到共性的学习。

3解诗题

所谓“解诗题”,就是理解诗歌题目中蕴含的表面意思和深一层意义,为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打下基础。这一方面可以从作者写这首古诗的具体时代背景做起。如在进行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解诗题”的:春天里,一片大好美景,作者到外面去游玩,但却遇到了不如人意的地方,题中的“值”是“逢、遇到”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作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欣赏。那么后来会怎样呢?我们读了古诗就知道了。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诗意的学习当中去了。

4明诗意

要读懂一首古诗,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初读诗歌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老师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而由然的生发出对整首诗歌诗意的理解。

5悟诗情

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思想感情分析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1)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2)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晓》诗,诗眼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隐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

篇9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这个理念。

1.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阶段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教师教学必须充分备课,一方面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吃透教材,对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资源去查阅资料,辅助自己研读教材。另一方面是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学生的作业一定要收上来看,或抽查。否则很有可能会高估学生,学生往往会犯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错误。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我在备课过程中,时刻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来安排课堂结构,设置教学环节。如:每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总是尽量从和学生的亲切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引入文本。再如初读课文结束之后,我常常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收获,让他们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而不去关注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努力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课堂结构。

2. 语文教育不能以偏概全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3. 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 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按照备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陋室陋吗?学生热烈讨论起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明确正确的观点,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看着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我笑了。其实,在他们争执的过程中,我也在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怎么样水到渠成的结束这场“战争”。说真的,从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的释然表情,那几位争辩的学生也都露出了笑容。这样的课堂不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吗? 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主动作用,注重发掘、培养、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追求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

篇10

【背景】

一个案例:钱梦龙教《故乡》

1981年12月,51岁的钱梦龙应邀到浙江金华上示范课《故乡》。上课之前,钱老师电话委托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但到金华后他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这让他惊讶不已,于是他赶紧给学生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

夜里,他独自坐在招待所整理这些问题。经过认真归类和仔细筛选,他找出3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二天的教学就围绕这30个问题分7类指导学生阅读,分别是:一般疑问;回乡途中的“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离乡途中的“我”;写景。结果他的课大获成功,这个课例也因此成了一个经典课例。

但凡学生能提出问题老师上课就心里有底。钱老师这样认识是有自己逻辑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于是他们想知道答案――于是便会主动参与讨论――于是课堂教学便能成功。基于学生学情的教学是钱老师这样优秀的教师所有教学经验中最为朴素而直接的认识。

现状剖析:学情分析非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语文教育界,虽然也越来越强调学情分析的意识,但实际教学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就是把这个学情主要看成是学生情况而非学生的学习情况,局限于学生当前状态和学生特征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学生当前状态的分析囿于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及学习态度的思考上;对学生的特征分析则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学习风格、经验背景、以学习为目标的人际交流等等。尽管这些分析看似很全面,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很难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困难或障碍,难以采取对应措施。

这样一来,怎么在探测学情基础上来探索基于学生学习起点评估的语文教学显得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必要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教学最重要的原理一言以蔽之曰,就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②。作为教师,想办法探明学生的已知内容,评估教学真实的起点,这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关键概念】

何谓教学起点?简单说,就是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活动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起始状态。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学生吃不饱,没有挑战性,课堂实效性不高。因此,设定正确的教学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教师“教”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维持和促进学生内在的“学”,因此,教学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定,要建立在教师课前或课中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评估和判断之上。

【已有研究】

对于教学起点评估,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国内外学者们都已有过诸多的探索。在理论上,有两种视角影响很大,值得关注:

其一,是以维果茨基(Vygotsky L S)和赞科夫(Zankov L V)为代表的对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确认。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存在两种阈限:最低阈限和最高阈限。这种由最低阈限和最高阈限所构成的最佳发展区间,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在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一定时期的界限之内进行时,才能最有成效”③。维果茨基的学生、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从中得到启示,建立了发展性教学体系,使该理论在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其二是以加涅(R M Gagne)为代表的系统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所谓任务分析,是指对终点目标分解成构成它的组成部分的过程,它包含程序任务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其基本步骤是清晰描述终点目标――识别其先决条件或使能条件――对其先决条件或使能条件按层次进行排序。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能够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逐级实现各种子目标的逻辑顺序。④

这两条路径,其思考的视角虽各有侧重,但都为学校情境下教学起点的确认提供了重要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发展水平入手,给我们提供了教学起点确定的区间范围;任务分析理论强调对终点目标和任务层次的确认,给我们提供了教学起点确定的逆序思维方式。

在实践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评估教学起点的各种策略。余小红认为,教学起点的确定要关注三个方面: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⑤;卜玉华提出,教学起点有两类:一类是教材起点,一类是学生直接经验起点。前者是“可能起点”,后者是“现实起点”,确立教学起点,应该做到“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的统一⑥;于龙提出,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问题聚焦点和兴趣点,调整预估行为以准确探测学情,并根据学情确立教学起点⑦;曹辉、张晓新认为,确立教学起点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要从人类广泛经验的视角考量学生的知识经验,避免直接经验的狭隘性与片面性,要从文化的视域审视课程中的间接经验,避免间接经验的惰性与孤立性⑧。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教学起点复杂性的认识。

另外,人们还提出获取相关信息,确立教学起点的各种具体方法,如交谈法――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掌握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问卷法――问卷法适合班级调查,问题简洁明了,答案可量化,以方便统计;作业反馈法――学生的作业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信息,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情况就胸有成竹。⑨这些方法对教学起点评估的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的视角】

一个抓手:变易学习理论

“变易学习理论(Theory of variation)”由马飞龙(Ference Marton)和他的同事(1997,1998)创立。2000年,一项由香港政府资助的为期三年的“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从‘差异’开始”的研究计划将该理论视为研究基础,并开发了一种有一定影响的“课堂学习研究”形式,该理论由此受到国内外关注。⑩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所能关注或辨识到的该事物的特征。学习意味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必须辨识到事物的特定的“关键特征”。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没能辨识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或缺乏帮助他们辨识的经验,或原有经验成为了其重新辨识的障碍。在课堂上常会出现的变易图式有四种:对照性、类合性、区分性和融合性。利用不同的变易图式,让学生聚焦知识的主要特征(什么变,什么不变)。

变易学习理论关注三个层面的变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带来的变易;教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方式带来的变易;利用适切的“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

变易学习理论从内容角度来研究教学给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讨论带来了一种新的视野,深化了语文教学对文本独特性和学情特殊性关系的认识。

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行动为指向的研究方式,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行动,所获研究成果在行动中被采纳和应用,产生实际效益。本选题依循的是行动研究的路径,有一套必要的研究步骤:选择研究的课题――初拟学习内容――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观课――后测、学生访谈及分析――检讨整体教学成效――分享成果撰写报告,然后进行另一循环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设计性试验的一种形式,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回归理论,所有参加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概括地说,基于起点评估的探索是立足于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以教学起点评估的有效性为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包括对确认学习结果、先导测试、确立学习内容及关键特征、基于预设的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后测及学生访谈及分析、检讨整体教学成效及重估教学起点等环节的研究。其基本步骤为:针对预设的具体学习内容,以及那些会使学生在学习困难的相对应的关键属性,鉴别学生在理解上的差异;然后根据这种差异,运用适当的变易图式,设计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聚焦于关键属性,建立起同化这种关键属性的知识基础,从而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是能促进其发展的有效学习。

我们相信,探索基于起点评估的语文教学有助于让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把握教学起点的准确性,提升教学的效度和后续效应。

――――――――

注释:

①本专题为上海市市级课题“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基于变易学习理论视角”(B1130)的阶段性成果。

②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8-125页。

③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④R M.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皮连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余小红:《解读学生:找到教学的起点》,《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年第6期上。

⑥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⑦于龙:《阅读教学的起点探测――以〈在那颗星子下〉教学实践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6期。

⑧曹辉、张晓新:《关注经验的平衡: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篇11

一.预设要重视学情分析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包括他们已有怎样的知识基础、怎样的语文能力水平和怎样的语文学习态度等。真实客观的学情分析能让我们有效地进行课堂预设,预设课堂教学过程,预设课堂活动,预设随堂问题,预设课堂情景,并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方案和策略,正如全国新教育专家许新海博士说:“学情分析,通俗讲就是分析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他们想学什么,能学什么,会学成什么样。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才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比如,施教八年级(上)《松鼠金龟子》之前,我通过学生作业和师生交流,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了解到学生能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文体知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能够初步分析说明文的结构,但是对于说明的方法和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理解得并不深刻。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为本课制订了如下目标:①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金龟子的习性。②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的特点。③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还包括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语文学习的能力高低。我们只有在尽可能全面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课堂的预设,才能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落实“尊重个性,尊重课堂”,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预设要紧扣文本价值目标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认为:课堂预设需要智慧,但必须要紧扣文本价值目标确定最佳的突破口,这样才能牵发动身,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才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钱老师所谓的文本价值目标就是隐含在文本中重要的学习价值,就是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新课标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功能,文本的核心价值也有两个方面――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三维目标”,形式是指文字、文体、语法修辞、句式、结构、标点符号、语气语调等。课堂预设时要紧扣文本的价值目标,预设问题指向明确,文本重点突出。惟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避免耗时费力、花哨空洞的弊端;才能真正体现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正如许新海博士说:课堂预设是必须要受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的,是必须要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来服务的,绝不可能是远离课堂教学目标,想怎么预设就怎么预设的。

三.预设要善于预测课堂意外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该属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开放的。这样的课堂中,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就是所谓的课堂“意外”,它是学生在体验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具有即时、不确定的特点。

篇12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1本学期是高三最后阶段,这学期的任务重、压力大,从学生情况看,绝大部分学习目标明确,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从学情出发,中后层的人数较多,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弱,且学生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洞;而基础不扎实又导致了语文迁移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在紧扣“考纲”,研究考题,把握方向,讲练结合,培养能力的指导下,拟订计划

一、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月安排教学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月X日至X月上旬。本轮复习的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X月中旬至X月中旬,以综合练习为主。综合有两条线:一条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一条是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的综合。

第三阶段:X月X日至X月X日,查漏补缺,调整心理,铆足干劲,冲刺高考。

二、主要措施

在语文复习应考要注意这么几点:

1、全面复习,夯实基础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原则,对我们的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科学、更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能力。而不能摆花架子或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2、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练之有“法”,除了有训练量的保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题型研究,给学生提供规律性的解题钥匙。

3、重视“语用”训练。

语言情景题(改病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变换、仿写、选择,语句扩展,语段压缩等等)要有专题突破的措施,总结规律,强化技巧,落实操作性训练的.“序”和“量”。

4、作文训练要到位。

“写作能力永远是语文能力的半壁江山”且高考的份量重,而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关键在练。本学期力求做到每周都有作文或写作指导。做好以下工作:

(1)、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

(2)、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

(3)、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4)、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所长,指导写作不拘于一种文体。

(5)、抓好写作的文体感,特别是b班的学生,避免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6)、精选例文,除了高考滿分作文外,不妨将各档次的文章也印发,让学生有个借鉴。

(7)、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2高三下学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学生的复习计划以及学习计划,所以高三语文教学计划的重点也应该在这两个地方。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X、X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空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

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以学年时间安排的内容为主线,将按照高考试卷结构分模块复习。

2、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争取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特别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老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

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通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

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内容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能力,通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

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3一、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月安排教学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28日至4月上旬。本轮复习的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4月中旬至5月中旬,以综合练习为主。综合有两条线:一条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一条是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的综合。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30日,查漏补缺,调整心理,铆足干劲,冲刺高考。

二、主要措施

在语文复习应考要注意这么几点:

1、全面复习,夯实基础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原则,对我们的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科学、更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能力。而不能摆花架子或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2、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练之有“法”,除了有训练量的保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题型研究,给学生提供规律性的解题钥匙。

3、重视“语用”训练。

语言情景题(改病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变换、仿写、选择,语句扩展,语段压缩等等)要有专题突破的措施,总结规律,强化技巧,落实操作性训练的“序”和“量”。

4、作文训练要到位。

“写作能力永远是语文能力的半壁江山”且高考的份量重,而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关键在练。本学期力求做到每周都有作文或写作指导。做好以下工作: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所长,指导写作不拘于一种文体;抓好写作的文体感,特别是b班的学生,避免写出“四不像”的文章;精选例文,除了高考滿分作文外,不妨将各档次的文章也印发,让学生有个借鉴。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4从接高三教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

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哦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习,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习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高三阶段是专项复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

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

同时,还要讲究解题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答案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术语和得分要点,全面提高学生的阶梯能力,限度的避免失分。对于错误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鉴和学习。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醒适当拓展,将那些同类但不同问法的试题集中归纳。

5、做好学情分析,对症下药。

通过定时练习来检查我们在教与学上的不足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及时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具体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作业上发现问题。这样多管齐下,限度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高三教学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故人所说的“教学相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影响到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教”,而且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整个课堂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自身反思,多与学生交流,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可以补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学经验。而学校整个大环境上从硬件设施上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许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师成长和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等,我将积极发现并改正缺点。

经过一学期的踏实努力,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学期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感谢领导的信任和老教师的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5本年度我但任高三语文课.针对高三教学的特点,特拟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9)、(10)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空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

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以学年时间安排的内容为主线,将按照高考试卷结构分模块复习。

2、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争取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特别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老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

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通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

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内容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能力,通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