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道德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道德经》是影响中华民族2500年的道家开山之作,也是中国传统典籍的经典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物,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影响之深远不仅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各国的宗教、哲学、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正是老子道德文化真理的现实再现。因此,翻译界对为什么要翻译典籍达成共识之后,产生争议较多的则是《道德经》英译版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道德经》英译的时候,应当选择最接近原著本来面貌的文本为底本,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在传递原文书面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同时,来再现原文文本的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
2. 选择《道德经》英译底本应遵循的原则
编辑出版有多个不同文本的古代文献,应当选择最接近原著原来面貌、最少受到后人篡改的文本作为底本,这是版本学最基本的一条原则。翻译古代文献,也应当遵循同一原则。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译者同时也是编者,面对不同的文本或同一文本的不同释读,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世传《道德经》版本繁多,流传较广,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弼本和河上公本这两个注本的传本,世传本经过多次传抄、刻印,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祖本的原貌,导致世传本中多解、难解和无解之处比比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甲乙两种抄本出版后,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道德经》研究热潮。帛书本《道德经》与世传本相比较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帛书本《道德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世传本相比,它更加严格地恪守语法规则,保留了许多语法虚词,这些虚词为《道德经》的解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解决了前人在校释时解决不了的一些难题;之后,《道德经》研究进入了相对稳定期。然而,1993年考古学家在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竹简《道德经》又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竹简本与世传本和帛书本相比,在内容篇幅、篇章结构和用字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虽然竹简本是《道德经》现存最早的版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内容却远不如帛书本丰富,不可取代帛书《老子》。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帛书本作为现代注释本的底本或译本的源本,同时,就帛书本和竹简本两个版本的重叠部分而言,应该将更古老的竹简本作为源本,订正帛书本中的讹误,才符合版本学的基本原则。
3. 文化翻译策略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中必然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首先体现在语言作品的内容上,如中国传统典籍《道德经》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翻译通常被看做是跨语言的活动,即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笔者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美国翻译理论家奎姆·阿皮尔(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了“深度翻译”的理论。所谓“深度翻译”是指一种学术翻译,即通过注释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深度翻译在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各种注释,帮助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笔者以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英译本为例,分析深度翻译方法的应用。为了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经》原文及英文译文,笔者选取了梁海明《老子》的中文译文以供参考。笔者对于英译文本的研究主要从数字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多处使用数字,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其中还隐含着古老的中国文化内涵。
· 数字“五”的翻译
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
梁: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味杂乱让人胃口败坏,五音纷杂让人听觉失灵。
Waley: The five colors confuse the eye. 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 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
中国读者在阅读此译本时能够明白这三个“五”的所指,但是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西方读者看了这个翻译会困惑不解,不知道“five colors” ,“five sounds”,“five tastes” 是指哪五种颜色?哪五种音符?哪五种味道呢?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音”指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为了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使西方读者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魅力,笔者认为应在此处对这三个“五”进行进一步的解释“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blue, yellow,red,white and black. The five sounds mean Gong,Shang,Jiao,Zhi and Yu. And the five tastes are sourness,sweetness,bitterness,spiciness and saltiness.”
例 2. 数字“六”的翻译
原:六亲不和,有孝慈。(第十八章)
梁: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于是才会提倡孝慈。
Waley: 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the six near ones” refer to father, son, elderly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
在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六亲”是表示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妇。东方看重家庭人伦,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西方注重个人主义,西方的家庭伦理关系比较简单。如果没有此注释,西方读者看到此处会感到费解。Waley的注解让西方读者一目了然,在领悟这句话含义的同时能积极引导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例3. 数字“一”、“二”、“三”的翻译
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梁: 道产生原初混沌的元气,这原初元气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阴气和阳气及和气,和气生出千差万别的物质。
Waley: 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three things, up to ten thousand.
此处,Waley译出了字面意义,把“一”、“二”、“三”译为简单的数字,并没有体现出《道德经》的哲学内涵。本句中的“一”、“二”并非通常所说的数字,在道学中有特指意义。“一”可以理解为道是天地未分时的原初混沌的元气; “二”的含义是“阴和阳”。译者若能以注解的形式对其加以阐释,其间的文化内涵才能被西方读者领略。这句话不妨译作: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 yin and yang, then another new things, up to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数字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以上数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方面采用深度翻译的策略,能将原语中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很好的达到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5. 结语
面对一部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典籍作品时,译者的责任不仅仅是翻译,他还必须在校勘方面下功夫。译者须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选择最早、最接近原著本来面貌的版本作为源本。源本一旦选定,译者在进行《道德经》翻译时,应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引导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意、韵、味。
来稿属于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从英译《道德经》看典籍翻译的文化传真和应采取的翻译策略,项目编号:2011YF071.
参考文献:
[1] 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孝亲、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优良文化。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对中学德育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百年,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学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传统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中学生懂得了何为礼让、勤奋;在百善孝为先中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指导着中学德育教育,引领着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先辈和前人用他们的行动教育中学生何为爱国、何为忠诚,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到爱国的内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志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还不成熟,中学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素质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具有高尚素质的中学生。在德育课上充分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经典的传统故事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高尚素质和修养,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
二、对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认识
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结合,但是并不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没有进一步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内涵,将其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开展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中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于中学德育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活动,学校老师可以带领中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与他们一起聊聊天;举办大型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书籍,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品味传统文化内涵,耳濡目染逐渐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培养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中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德育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政府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还不全面,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缓慢,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学校也要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起来,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对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中学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明信 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传统医德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历经几千年的医学实践,发展,形成了丰富完整、特点鲜明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当下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提供极有助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出现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医学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迎来了从传统文化观念向现代思想观念转变的挑战,传统医德对美德伦理的强调极具指导意义,医学生有责任在学习专业科学精神的同时,自觉以中华传统医德律己修身,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儒家文化教导医学生仁者爱人,慎思笃行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医学根植于儒家丰厚文化土壤之上,其历史渊源、学科范式与实践应用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儒重医,医尊儒,儒医相通的传统。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中所谓“医乃仁术”就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纳和阐扬,两者所论述的“仁”是相通的,也是相互印证的[1]。“济世”是儒家人生观的重要思想之一,主张将人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担当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济世为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在于“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学的最高道德准则,仁者爱人是其核心,因此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医护人员应该以救人救病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关爱救治病人;“义”指医生秉承救死扶伤的原则对病人的健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各种危难情况下都能坚守岗位,不放弃任何治愈病患的希望,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礼”指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强调端正医生在与病患沟通,进行诊断治疗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智”是明辨是非善恶,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对于医学生而言,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刻苦钻研,在工作时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掌握必需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巧;“信”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医生要做到对患者以诚相待,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建立和维护患者的信任,维护患者的隐私权[2]。此外,儒家“中庸之道”强调做事应有恰当的标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在医患纠纷、医闹现象被推向风口浪尖的今天而言,更要求医学生学会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度”,掌握好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恰当地处理临床工作中的种种关系[3],建立彼此包容、和谐关爱的医患关系。
二、道家文化教导医学生淡泊名利、崇尚道德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民族宗教,以“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为基本信仰,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与中医药文化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道教崇尚医术方药,在修道成仙的宗教实践活动中自觉研习医术,作为自救与救人济世的必要手段,本着“内修金丹、外修道德”的宗教伦理实践要求,认为行医施药是一种济世利人的“上功大德”,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之说,充分反映了道教“尚医”的历史传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道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道家把“无为”和“虚无”作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万物因道而生。孙思邈要求医生和药物工作者“无欲无求”,恬淡宁静,做“苍生大医”,这样才能不为钱财所惑,不为利累,造福病人,为百姓敬重,否则有悖于医德;另外,同道之间要谦虚谨慎,互相尊重,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为名累。这种价值观的树立对医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毋庸讳言,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出现了诸如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见利忘义的行为。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中强调以道治身,不以物累、见素抱朴的主张和思想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医学生崇尚道德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佛教文化教导医学生慈悲为怀、心存大爱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2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传统医德产生深远影响。佛教一贯强调慈悲救度之心和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把悲天怜人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认为一切疾病都是由贪欲、恚、愚痴是三大患造成的,病症只是表象,治愈的关键在于消除患者的“业力障碍”,也就是心理致病因素,摈弃日益扩增的欲望、保持善良纯真的本心、勤于敏锐的思考,才能净化身心,治愈病患。在佛教观念中,不论医者的医术高明与否,都必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推崇慈悲观,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爱的心肠体谅患者,竭尽所能的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孙思选将这种伦理观引入医学,提出医生治病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于医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学习精良纯熟的医术,更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医德,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对患者怀着一颗同情心、怜悯心,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当前的社会中守住医护人员最后的底线,为患者搭建起温暖的港湾,演绎白衣天使的佳话。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道佛三家伦理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医德规范无不带有它们的思想烙印,传统医德及其伦理思想在培养医生的品行修养,实行治病救人的社会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念,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学、思、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但在提倡弘扬中国传统医德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德所依托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建立在封建社会时期,存在封建伦理糟粕,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比如强调个体道德修养,注重个体自律与自觉,而对外部制度的制约与调节关注不够等。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医德传统,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评价。总之,中华传统医德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医学生本身的行为、素质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医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传承传统医德精髓,完成从传统医德到医师职业精神的转变。
作者:李玉荣 何美 单位:蚌埠医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必要
在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在会中指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研究及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群体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颗璀璨明珠,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内涵与精粹仍然向我们现代人发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在这个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业绩和指标往往更被人们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及道德修养常常被忽视。不仅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也有待提高。
(一)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社会某些因素地制约,高等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更倾向于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人文品质的塑造,忽略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力。第二,教育传播工作者自身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因素,也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从而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学科体系中。第三,高等教育的经济化趋势日益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强烈的经济追求和功利性。传统文化教育被高校忽视。
(二)高等教育群体自身的因素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群体中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心理相对不成熟。由于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状态,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事物的影响,往往不能清晰地辨别是非、好坏,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不了兴趣。其次,缺乏正确的动机学习传统文化。应试教育是我国普遍的教育形式,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生更加看重学业成绩。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多数只能纸上谈兵,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如何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荣誉证书等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显然不太重要。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家书》到《傅雷家书》,一直被人们奉为治家的经典之籍。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价值观的树立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庭中如果对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出的子女也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乐意学习。然而,现实情况是家庭教育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断层”,至少三代人已经没有系统接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他们培养出的子女又怎么会对传统文化有深深的喜爱之情?大多数家庭在教育理念上过分注重子女的成才培养,父母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让子女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生怕自己的子女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但他们忽视了子女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教育出的子女往往只会考试其它能力相当缺乏。还有部分家庭,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尤其在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后,便对子女不管不问,使得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更无处所谈。
(四)社会环境的冲击
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在大学中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碍。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清朝的再到的爆发,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疑惑一步步增加直至达到顶峰,特别是的“全盘西化”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至今仍然存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打压与冲撞,西方文化从饮食、文娱、节日等方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大多数95后大学生们也更看重西方的节日,向往外国的文化,把本国的传统文化看成是落后、保守、封闭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无从谈起。
二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价值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出现过并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华名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括传统风俗、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民族性和发展继承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化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能让受教育群体重新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
(一)有利于高等教育者学习传统礼仪,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中的正常伦理道德,忠义理智信,尤为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借鉴学习。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礼仪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也是大家引以为豪的。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礼仪,可以从实践中培养出我们的良好素质和品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个人修养得以提升了,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可能为天下的发展尽一份力。可见,修身为本,因此学习传统文化礼仪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
(二)有利于高等教育者了解传统节日,促进爱国情感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少,大多数传统节日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故事。在体验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大部分传统节日体现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真挚、淳朴的感情,很多传统节日也一直传承至今,有的则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春节和中秋节,全家人齐聚一堂或走亲访友增加感情;元宵节吃元宵,玩灯笼,大人小孩充满喜乐;清明节祭祖,缅怀先烈和亲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怀念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节登高,提醒我们要关心尊敬老人。重新在高等教育中宣传传统节日,将潜移默化地增加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从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有利于高等教育者认识传统文化精神,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中国人道德观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大学生这个意识形态不稳定的群体来说起着重要的引导意义。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大学生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个人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个人自身的文化素质,更折射出社会和国家的普遍道德水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道德的定义与理解展现的淋漓尽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这些古语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之高,并深刻意识到只有自身的素养得以提升才能受人尊重乃至获得成功。《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这更加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对提高道德品质的要求和理想。从古人的道德理想到今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不一脉相承的延续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也被提到国家层面去弘扬,正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国家在教育中也多次提到要立德树人,把学生的道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正是由于在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道德素养不是很高的现实情况下,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让他们缺失的道德观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重新找回。
(四)有利于高等教育者了解传统文化历史,促进民族精神的养成
传统的历史文化记载了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了解国家的发展史、兴衰史,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被人们传送至今的名人名言充分体现出古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把这些传统文化思想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去,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思想传播给我们的大学生,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高等教育中顺利开展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当代高等教育者来说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工作,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深远影响。目前,社会文化鱼龙混杂,在全面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也呈多样化发展状态。如何有效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是高校、社会和国家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开设传统文化高等教育课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
只有增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课程,才能让高等教育者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内涵。可以把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让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高校中得到明显提升。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方面展现,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2]2010年成立的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是我国大学创建的第一所传统文化学院,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既符合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升传统文化道德影响力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想文化氛围对个人价值观有反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顺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其接受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公共媒体和相关政策将传统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二是,加强公民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正面道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也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表达了节俭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现在95后的大学生一般生活都是比较优越的,没有节俭的习惯,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诚信也是一个人应该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弟子规》中指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校园和社会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身道德的提高。三是,在校园中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的评选和在社会中继续开展“感动中国”人物的表彰活动。让大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上都能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3]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内涵用生动、形象地教学方式呈现给同学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最终能引导他们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就更加有义务认识、学习并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社会赋予高校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善加利用,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只有在保持民族性的前提下,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才能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作者:林媛 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