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篇1

1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也在不断显,但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特别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需要引起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持续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发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商业银行改革、创新与发展当中,确保商业银行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2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战略,而且也按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但按照较高的要求来看,特别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理念制约。可持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商业银行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当中,并且要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资金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但从当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理念制约,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方面还存在比较模糊的现象,在竞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错位竞争”以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不强。二是存在模式制约。商业银行要想使自身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在发展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在发展模式方面尽管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越来越成为未来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还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特别是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给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比如某城市商业银行尽管将服务城市发展作为重要的原则和目标,但还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与互联网金融结合起来,发展模式比较落后。三是存在服务制约。商业银行要想使自身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在创新服务方面下功夫,但当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特别是服务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比如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存在办事效率低的问题,排除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再比如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电子业务发展相对较慢,在客户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方面不尽如人意。

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理念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在创新发展理念方面狠下功夫,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策略,使自身的发展更具有持续性。比如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将“专业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走“专精特新”的道路,通过实施“错位竞争”,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就会使自身的发展步入可持续的轨道。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把创新发展模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形势发展需要,按照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实施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比如商业银行要与互联网金融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自身的电子化业务,扩大电子化业务的覆盖面,逐步减少营业网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需要;再比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模式,使自身的发展融入整体金融体系当中,同时还要积极创新金融业务。三是创新服务体系。商业银行要把提升服务质量、健全服务体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体制,适当收缩管理层级,按照“扁平化”的原则,突出服务再造,缩短管理链条,通过缩小管理层级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要大力培养专业化和高端化服务人才,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服务模式,比如多开展一些服务调查,不断改进业务服务等等。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理念、模式、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特别是要在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李昌陈 孙青山 王晓光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篇2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性

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通过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本文主要关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

(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利用率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日渐突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碳金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中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积极鼓励节能环保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对市场、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也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环境准则在企业层面进一步得到普及,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从银行间的自发行为步入政府主导的发展时期,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6年4月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每年需要在绿色领域投资约6000亿美元,是目前绿色投资水平的两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从2014年到2030年长周期按低、中、高方案,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分别将达到40.3万亿元、70.1万亿元和123.4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发行了超过8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几乎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一半。对于银行业来说,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与绿色信贷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可以有效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占绝对比重的被动负债局面,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对重点行业采取不同的融资扶持政策,对钢铁、水泥等落后过剩产能设定了红线标准,重点支持相关节能减排项目,创新形成一系列绿色金融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业自身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计划设立绿色投资基金、引进绿色利息补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合同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减轻或避免融资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从而全面提升银行业的品牌、信誉和竞争力。同时,通过采纳和实施绿色金融优质项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将有利于形成银行项目融资品牌,提高银行项目融资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和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在绿色金融市场布局。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金融的“赤道银行”;2015年该行成为首家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银行。依托踏实的绿色金融理念与实践创新,兴业银行先后荣获“最佳绿色银行奖”、“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碳金社会公民奖”等荣誉。

二、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第一,由于绿色金融业务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动力不足。大多数绿色金融项目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见效慢,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其投放积极性。

第二,绿色金融涉及的技术大多较为专业、复杂,并且不断更新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数量与效率。

第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才能尽快地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目前,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一些环保信息也不能及时传达至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持犹豫观望的态度。

第四,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虽然都对绿色行业进行了倾斜,但对绿色行业的划分较为保守和僵化。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行业的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本身是环保绿色项目,但属于污染行业的大范畴,往往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三、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金融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银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等基础上的,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另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划及配套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不透明。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二)探索制度创新,建立绿色环保共享机制

在绿色信贷前期审查过程中,搜索公司环境信息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可减少银行业在这一环节的投入,同时节省的成本还可以反哺其信息的维护,实现“双赢”。另外,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内部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已成功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各银行纷纷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制度,把绿色信贷的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走在了绿色金融实践的国际前沿。

篇3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阐明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持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科学化,方式是产业化,过程是生态化,结果是效益最大化。。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行市场化、产业管理法制化、产业技术现代化。总之,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发展。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失去了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

(二)总量。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

(三)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结构优化。全行主营业务都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具体到信贷结构来说,结构优化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四)质量。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必须遵循“有质量”和“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质量包括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涉及业务发展的多个方面。

(五)效益。效益是银行经营的目的和生存发展的保证。以效益为目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六)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规避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遵章守法、规范经营。。

(七)创新。加快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保证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至2009年9月,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有2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由2003年的384.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9290.50亿元,增长了22.4倍;税后利润由2003年0.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73.2亿元。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共有14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他13家则位于安徽、内蒙古、天津、还有东北和西部地区。。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只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还有2008年成立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大,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1827亿元和1500亿元,共占27家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

虽然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金规模、业务竞争能力、市场份额、信息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急需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要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地通过加大投入取得自身经营实力的快速增长,而是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期发展资源为代价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实质就是稳定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今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信贷支农重任,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三农”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扶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的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健康有序发展原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基础之上的发展,这将有助于逐步控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有实质意义。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改变以往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的方法,坚持树立风险控制、成本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先进管理理念,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康. 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达100家[J].21世纪经济报道,2008,7.

[2] 吴爱民. 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7,8.

篇4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大部分成果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我国国内目前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范国惠雯(2003年)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的考察,指出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何昌(2005年)利用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和实际银行信贷需求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衡量银行业发展是否有经济竞争力的支撑,进而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年)则直接利用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中的经济指标分析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已经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但对共的定量研究方面无法相对准确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倒此笔者以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将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做一个初步评估。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一)数据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系统相对结构复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内容及特点,笔者以资源、能力和资源整台能力为标准,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于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其数据全来自于各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指标为:资产总额、总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成本收入比、每股净资产、不良贷款比率、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损失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实证分析

由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等强相关性,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非常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对其变量采取降维和消除相关性的处理。

通过变量共同度测算表可以看出,从反映的15个变量的三个因子共同度可以看出,其中有9个变量共同度在0.8以上,它们都很好地被三个因子解释,其余6个变量受特殊因子的影响,没有很好地被解释。从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之间的特征值之差值比较大,而其余因子之间的差值均比较小,可以初步得出提取3个因子将能概况指标体系的绝大部分信息。

所选样本因子提炼出的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8.623,占去了方差的57.488%,基于过程内定取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笔者提取前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87.879%。那么其他12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不到15%,因此可以说明前三个因子包含了原始指标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F1中系数绝对值的主要有X1,X2,X3,X4,X5,X6,X7.而这七个变量主要概括反应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配置,F2主要由X8,X9,X14,X15确定,F3主要曲XIO,xll,X12,X13确定。最后模型得出最终因子评分结果,各得分状况则显示出了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综合水平大于零的商业银行仅有4家,中国工商银行综合水平得分1.57,位居全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首位。我国商业银行如今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规模小、资产质量参差不齐等。

结合银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规模。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因子涌盖了可持续发展水平57.49%的信息,故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经济方式转变与银行业改革发展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模发展战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在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朝着国际化的大银行努力,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可能性。

第二,鼓励我国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由资本结构因子可以看出,其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贡献率为20.52%。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尤其是补充资本充足水平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可以积极采用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形成良性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改善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保证其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改善不良资产比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以人为中心、遵循商业银行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业务发展整体推进,经济效益稳定增长。随着WTO大门的敞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融入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循环圈中,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因素

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很多问题以及阻碍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讲,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化趋势。银行高利润主要在于存贷款利差高、收费多,而贷款定价不可能持续提升,宏观调控也在变化,银行的资金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同时,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2.商业银行机制老化。例如,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以及一级产权的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总行以及分行之间的产权不是很明晰,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加上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单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体系僵化,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3.不良资产占比高。不良资产占比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壁垒,成为阻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实际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资产是必然的,将不良资产占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的。为了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占比,我国商业银行甚至出现大量资金上存的措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带来阻碍。

4.业务规模支撑能力差。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业务发展极为迅速,业务规模也是不断的增加,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出现问题,例如商业银行经营层次低、集约化、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另外,与其他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品种不齐、服务差以及人均业务量不足的问题。

5.用人机制僵化。商业银行人员是商业银行进行各项工作的关键,商业银行人员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业务工作的顺利发展。但是,用人机制僵化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工作问题百出。商业银行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大量的优秀人才无法做到引进,造成商业银行人员结构老化。另外,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人员不能够做到人能尽其才,大量优秀的人才纷纷跳槽,影响着商业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1.树立人本观念,实施人才战略。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综合素质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实施人才战略。为此,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大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加大对于三高人才的培养,提高三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加大对于综合型人才的管理以及素质培养。其次,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使用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人才管理办法,加强对于人才的第二次培训,提高人才的银行基本知识理论以及实践学习。

2.树立效益观念,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商业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服务体系,但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盈利目的的。为此,商业银行要想实现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还要实施组合营销策略,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将商业银行的利润实现最大化、风险做到最小化,合理配置商业银行资金,加强对于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置,强化对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营以及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实现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的合理化机制建设,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加强同存款人、贷款人以及其他业务人员的信息咨询,建立健全客户信息档案,加强对于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3.强化资产保全策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强化资产保全策略,商业银行要根据可靠地财务实情以及可靠地经济类信息进行调查论证,加强对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以及信贷业务的准确性。另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于那些不良资产的保全盘活力度,努力提高资产的质量,努力提高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经营效益。银行还应该建立健全资产激励机制,将银行的资产存活与员工的报酬相结合,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资产风险防范机制,着力解决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尽量避免资产管理出现的风险问题。

三、结束语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企业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改革政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一降再降,给商业银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商业银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由于存贷款利差的下降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商业银行利润收减少,使商业银行失去了高利润收入的政策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自身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现状,创新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篇6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GDP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一直以来,融资困难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规模不够,达不到直接融资市场的门槛;信息不对称,导致间接融资—银行惜贷。本文重提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这一融资路径,旨在论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其发展的具体模式,以及与中小银行相比存在哪些优劣势。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路径

一、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小贷中心的必要性

1.顺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

根据调查数据,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7.99%,创造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0.01%,创造的就业人数是大型企业的3.66 倍。正因为它们对经济发展有如此大的推动力,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潜在客户,在经营观念和意识上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尤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一直围绕着大客户、大项目进行设计和实施。所以从目前的格局来看,中小企业的贷款人主要是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甚至更多的是城市商业银行。

2.为自身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贷利差将会进一步缩小,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业务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甚为缓慢,这使得商业银行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大型企业将会逐渐完成“脱媒”,而到资本市场上寻求更好的机会。所以笔者认为,走出只服务大客户的误区,从当下的市场开始培育中小企业客户才是万全之策。从西方国家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商业银行在向零售银行转型,它们应当服务的终极客户应该是中小企业,是个人客户。而要让中国国有银行在短时间内调整其战略目标,是相当困难的,而小贷中心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它就类似于一个银行的战略事业部,相对独立的从事中小企业贷款,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区域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来说不具备信息优势,这就更突出了建立小贷中心的必要性。

二、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的优劣势

1.优势

第一,资金实力雄厚,网点覆盖广,具有分散化经营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小贷中心,是非常节约成本的。同时,多数中小企业虽然在股东构成上符合相关监管要求,但实际上往住是一人或家族控制企业,企业的经营决策集中于一人,存在决策失误、被坑被骗、不依法合规经营等风险,加之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和客户单一等因素,这使得贷款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而几大国有银行拥有其他任何中小型银行无可比拟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跨区域的分散化经营对于风险也起到了一定的分散作用。第二,人才优势明显,技术更加先进。我们知道,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建全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且遍布城乡,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复杂。而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多元化行业背景,扎实的财务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把这些人才调动到当地的小贷中心,让他们去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并甄选出目标客户,能够大大降低贷款风险。

2.劣势

第一,企业信息获取劣势。前人研究表明,对于很难呈现出硬指标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生产“软信息”是最为恰当的方式。而这要求建立长期的银企关系,银行通过和借款企业长期多种渠道的接触,积累大量和企业及企业业主相关的私有信息。而在这一点上,没有其他银行能比当地的城商行更加拥有信息优势了。一般一个地区效益比较好的民营企业,总是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城商行作为当地政府的控股金融机构,自然对于该企业的信息了如指掌。而几大国有银行从98年之后已然实行总分行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瓜葛相对较少,自然处于信息劣势。第二,开展业务受限较多。如果小贷中心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负盈亏,自审自贷,而只不是隶属于国有商业银行某个分行的机构,那么可能很难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以不超过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单笔贷款都很小,但由于其流动资金周转很快,资金运用效率高,所以它需要的笔数较多并且需求紧迫。如果小贷中心的审核与放贷仍要受到分行领导的干涉,那么很可能造成程序上的繁杂以至于导致时间上的拖沓进而失去客户。

三、小贷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1.扁平化结构运作

作为国内首家独立运营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机构,招商银行小贷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创了小企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的先河,并且一直运营良好。笔者认为,招行的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崇和效仿的。前文中提到,中小企业贷款需要生产“软信息”,这种信息的特点就是无法用准确的硬指标来衡量。而这种信息如果通过多层级的银行体系的传递,往往都会造成信息的漏损,而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所以在处理软信息时,一个小型的且单一管理层级的机构是比较占优势的。

要保持小贷中心的独立性,就需要将审批贷款的责任和权利下放到客户经理身上。由第一线接触企业的客户经理来决定贷款的审批与否,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向上通过层层的审贷会到达决策者导致失真,保证贷款由银行里最了解企业的人来决定。并且让权利和责任匹配,又能调动他进行风险控制和贷后追讨的积极性。另外,如前文中讲到,给予客户经理一定的贷款审批额度,还能第一时间对客户的贷款需求作出回应,这是非常符合中小企业贷款实际需求的。

2.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服务

篇7

一、商行业银行小贷中心的建立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半壁江山的地位,却遭遇着融资困境的尴尬。2009年4月29日,银监会敦促各银行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国家开发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成立服务于小企业的专营机构。

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表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趣。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小企业信贷中心,专注小企业金融服务,研究其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提高对小企业信贷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而且有效防控小企业信贷的经营风险。

二、小贷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Berger等根据交易中的信息问题,按银行搜集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将贷款技术分为四类,包括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技术以及关系型贷款。前三者都是属于交易型贷款,最后一种为关系型贷款。

而小贷中心完全可以开发信用评分技术以及通过一系列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争取部分的关系型贷款。两者都致力通过生产业主的信息来影响整个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从而影响贷款决策。与此不同的是,信用评分技术将信息采集进行量化处理,而关系型贷款技术不需要。

(一)信用评分技术

信用评分技术,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计量分析从而作出决策的新技术。信用评分技术由于将硬性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其成本低、效率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80年代的美国实践也证明其能够广泛应用于小额贷款。信用评分技术已经成为大银行扩展小额贷款客户的重要技术手段,信用评分技术将公司的数据以及企业主的个人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最后得到一个评分,或关于贷款预期的数据。(Berger,2002)国外学者证实小企业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企业的信用评级高度相关。对于业主信息的考察,包括个人的月收入、负债、金融资产、雇佣期限、自有房产,以及之前贷款的违约记录等。我国目前应用这一技术都有待于全国信用数据库的完善。同时信贷工厂是大银行运用业主和企业信息一同信用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决策是否发放贷款,广泛应用信贷工厂模式完全可以作为小贷中心有力的竞争手段。

(二)基于信息生产角度分析

不同规模的银行信息生产成本不同,同时对于不同企业的信息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第一,信息搜集成本,大银行存在网络优势,凭借强大信息系统能处理大量的公开信息,同时在硬性数据分析上占优势;而小银行有地域优势特点,近距离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能搜集到很多的软信息,但这些软信息具有模糊化、人格化的特点,难以定量化来归纳研究。第二,信息传递成本,大银行的组织结构复杂,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委托成本更高,同时经过多层级的传递软信息也容易失真;而小银行链条短,生产软信息具备绝对优势。

图1揭示出各规模的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大银行做大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的贷款由中小银行的来完成。在两者交点处选择大小银行都无差异,根据这点进行了贷款市场的分割。但面对大企业的“脱媒”,以及国际大银行的竞争冲击,大银行必须去抓紧中小企业贷款这一市场。大银行要降低信息生产的成本,必须改变其组织结构,同时大银行基本以上市,源于证券市场的压力也迫使其改革治理结构,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成本,使银行的信息生产成本线下移。

大银行进行机构改革的原则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即在产品开发及机构设置上都应该以更靠近客户需求,方便客户办理,具体措施纵向上,扁平化管理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直接缩短管理链条,减少信息传递失真及信息失真,降低委托成本和信息生产成本。横向上,根据客户需要设置或合并业务部门。

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小贷中心的设立正式下移这一成本线的措施。其中独立于分支行的管理模式,是小企业信贷中心的标准模式――战略事业部制,小企业信贷中心既是管理中心又是经营中心和风控中心。战略事业部制直接缩短了机构层次、管理链条,减少信息的失真,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软信息在决策中发挥作用;放低的决策权同时也使委托成本降低。

三、结论

战略事业部制小贷业务模式是把营销推动、产品开发、贷款审批、风险管控、中后台支持保障等职能集中在一个体系内,总行对小贷中心在薪酬激励、产品创新和授信审批等方面充分授权。

篇8

1. 建立“小贷中心”的政策背景

2008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家银行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性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实施单独定价、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2.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模式选择分析

组织架构创新是小贷机构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主要特征。小贷机构的组织架构建设是小企业信贷流程改造、信贷产品设计和专业化团队打造的基础,是保障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具体措施能取得成效的前提,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1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组织机构的现有模式

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建立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1独立准法人制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离行式经营模式,在总行框架内以完全独立于其他分行的准法人、准子银行体制专营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实现权责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统筹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前台营销和后台管理。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拥有小贷业务专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实行的则是该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对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影响不大,改革成本较低,若小贷机构经营不成功,对全行其他条线的业务影响较小;有利于打造符合小企业金融规律与特征的专业化经营;小贷机构组织架构清晰,易于大规模快速扩展。缺点是:小贷机构的目标市场与现有批发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有交叉,存在客户资源的争夺问题;在客户的结算方面需要支行和网点的支持,双方存在大量的成本和利润的核算问题。

2.1.2中小企业事业部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在总行设立中小企业部,负责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分支行专营机构,将小贷业务相关的研发、营销等职能部门结合成相对独立的单位,即事业部设立与分行业务相分离,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适合已在全行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事业部制组织架构的银行,如民生银行。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利于提高营销的专业化程度而迅速占领和扩大市场;能实现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缺点是:各事业部相对独立,与总行有关职能部门可能存在权利争夺,影响效率;事业部之间的资源整合较为复杂。

2.1.3专业支行制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模式

该模式是选择中小企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小商品市场或商贸物流集散地,以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多个支行为载体,对人员、设备、规模等实行单独配置,在分行授权的自由审批权限内审批通过后放款。多作为一种过渡模式,是小规模业务推广和经验积累的手段,以区域中心开展试点再逐步扩展。特点是隶属分行、条线管理、授权经营、独立不足。浙商银行在实践中确立了专营支行、特色支行、专营部门三种不同模式。

其优点是:降低了直接进行小贷机构改革的阻力和风险。但受人力、财力等限制,试点地区难以独立完成与小贷业务相关的产品研发等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效果;充分协调与当地其他分支机构的关系也是一大问题。

2.1.4分级管理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充分依托全行现有机构和人员配备。在总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等职能部门,分级指导和管理小贷业务工作,分支行经营机构则具体实行。在原有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保持了业务发展延续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适合组织结构分级性与条线性特点突出、自上而下指导体系有力到位的银行。

2.2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小贷中心”的模式探索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建立“小贷中心”的模式选择呈现出多样化。既在总行层面成立了一级部制的专职管理部门,先行试点的省分行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同时,二级分行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在一些小企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设立小企业专业支行。与一些中小型银行建立离行小企业总部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根据自身情况,依托分、支行格局建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形成“分行-支行、中心-分中心”模式。

目前的模式选择下最大的问题便是与现有各级职能部门关系协调问题。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小贷机构应按战略事业部形式建立,独立经营、独立管理。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小贷中心大多保留原有的运行模式,未能保持相对独立性且定位不明确。同时,基于目前的模式构建,小贷机构运作需要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统一的系统和数据支持,无法做到客户精细化管理要求,业务发展也难以保障;由于没有吸存功能,放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总行的拆借,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为保障小贷业务的资金资源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实行“准法人、准子银行”的模式,建立事业部制的独立“小贷中心”。中心实行“垂直化、集中化、扁平化”的管理;中心总部设立单独管理主线,不设柜台结算业务,通过拉直管理线条,达到精简管理部门、提高效率的目的。同时,对小贷中心实行薪酬体系独立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区别的风险管理政策的“准子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根据小企业贷款特点,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建立独立高效的信贷评审系统;组建风险总监管理下的专门的审贷官队伍。同时,基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上的分支行模式,可以同时采取设立专业支行的形式。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该方面的探索,2010年11月成立的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则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不论以哪种具体模式建立“小贷中心”,都要保障中心的独立经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独立的成本核算机制,否则小贷机构的建设只会流于形式。

篇9

一、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

为鼓励商业银行做好小企业贷款,2007年银监会在市场准入和结构布局上对表现出色的单位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包括:对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表现出色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准予其增设机构和网点,扩大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果;对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表现出色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准予其跨区域增设机构和网点,以改进和提高对落后地区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08年12月银监会首次提出来《关于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转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所谓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即指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此类机构可以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具有准子银行、准法人机构的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贷中心。

二、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的SWOT分析

目前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的设立有利有弊,我们采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这一问题。

1、S(strength)——优势。资金优势:根据2009年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到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51.3% ,可以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支柱。国有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较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较大的资金优势。风险承受力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基于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对违约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单个或多个小企业违约不会对其经营活动产生致命影响,而一些小贷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就明显不如国有商业银行。

2、W(weakness)——劣势。首先,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最终所有者”缺位,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委托问题,由此产生了人的风险厌恶行为,一二级分行由于银行规模较大并身兼管理职能主要对大型企业开展信贷业务,这样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任务就落在了基层行身上,基层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本来较上级行有信息优势,基层行的各级人为了避免承担风险,并不愿意发放自身审批权限以内的小额贷款( 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以分散责任,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发展。

其次,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过于严格。近几年,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对银行贷款进行了极为严格的管理。提出新增信贷资产零风险的要求, 并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 并对不良贷款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

再次, 缺乏科学的业绩评价机制。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绩的考评, 往往只以少数几个单项指标进行, 缺乏各种相关指标的综合考评, 也缺乏综合性指标的考评。相对于大企业贷款来说, 中小企业贷款是一项费时费力业务, 但是目前有的商业银行的业绩考核机制并没有考虑工作量问题。由此造成信贷人员更愿意办理相对来说省心省力的大企业贷款。

3、O(opportunity)——机会

首先,我国小企业数量多,资金需求量大。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9.2%。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业越来越重要。其次,我国小企业贷款业务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各家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比例都还比较低,贷款总额也远远没有满足小企业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如果能抓住机遇,小贷中心就可以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并且能为银行利润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4、T(threats)——威胁

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域因素和长期的业务发展对象的原因,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有更多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是小企业贷款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小企业贷款高风险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小企业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更好的控制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显而易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此领域有明显的劣势。还有一个现实是,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国有银行小贷中心的发展需要加快速度。

三、国有商业银行小贷中心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在调查未来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时,80%的受访银行家都选择了中小企业贷款,其次分别为集团客户贷款(69%)、项目融资(62%)、财务顾问(45%)”。这表明银行家关注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成为银行业实现利润可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银企双赢将使银行贷款长期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对于认为小企业由小银行服务的观点,不符合大银行和小企业双方的利益,大银行与小企业具有长期相互合作和依存的基础。国有商业银行要拓展小企业融资业务,关键是建立一套有利于专业化和集群化的经营模式,推出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融资产品来降低经营成本,通过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服务流程把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只要这样,国有商业银行的小贷中心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伯平,刘决琦, 郑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3(2)

篇10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04-04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和未来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金融及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要实现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也都在不断地提升其经营绩效,努力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结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1],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2-4],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为:商业银行遵循经济金融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配置资金、机构、设备、人力等金融资源,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增强盈利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能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把握好规模与效率、质量与速度、管理与发展、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问题,从而实现全面、持续、均衡、稳定、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既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也要求商业银行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因此,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金融资源因素,整合金融资源的各种能力因素以及外部环境政策因素[5-6]。

根据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兼顾指标选取的系统性、通用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对资源、能力和环境因素进行细化、分类,每一类型中选取代表性的指标构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度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9年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7]和各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上的2009年年报信息[8-11]。全部数据计算过程及图表利用spss计量软件完成[12]。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四家商业银行数据的完备性,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符合条件的指标,构成原始数据表。由于四家商业银行的经营区域遍及全国各地,业务范围高度重合,四家商业银行外部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监管环境等基本相同,因此,未选取环境影响因素指标。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因子分析之前,为了避免由于量纲差异和方差较大的变量影响因子载荷的确定,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首先计算各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将这些数据代入前文所述的标准化公式中,经计算可以得到每家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见表2)。

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个指标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部分在0.3以上,表明指标变量之间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三)提取公共因子

因子提取的原则是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同时初始特征值要大于1。由表3可知,前三个特征值分别为λ1=15.436、λ2=11.509、λ3=4.055,且其总的贡献率达到了100%,因此可以认为前三个因子已经基本上包括了所有评价指标所要反映的内容,足够描述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符合选取标准。

从因子碎石图也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较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较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值都较小,且远小于1,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已经成为可被忽略的“高山脚下的碎石”,因此,提取三个因子是合适的。

(四)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因子命名

为使因子之间的信息更加独立,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见表4),旋转后载荷向两端集中,能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使之具有相对明确的意义。

因子1在资产利润率X8、收入利润率X12、人均利润X13、净利润X15及不良贷款率X23、拨备覆盖率X24、核心资本充足率X25、资本充足率X26、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X27载荷较大,X8、X12、X13、X15反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X23、X24、X25、X26、X27反映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故将因子1定义为盈利与风险控制因子;因子2在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增长率X4、贷款余额增长率X21、非利息净收入占比X22、海外机构数X31载荷较大,X22反映了银行的创新能力,X4、X21、X31直接或间接反映银行的发展能力,故将因子2定义为发展与创新因子;因子3在流动性比率X16上载荷较大,故将因子3定义为流动性因子。

(五)计算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

设F1、F2、F3分别为各家商业银行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ZX1、ZX2…ZX30、ZX31为各原始指标数据经处理之后的标准化数据,则有:

F1=0.04*ZX1+0.054*ZX2+…+0.11*ZX30-0.001*ZX31

F2=0.003ZX1+0.036*ZX2+…+0.028*ZX30+0.121*ZX31

F3=-0.114ZX1+0.016*ZX2+…+0.104*ZX30-0.046*ZX31

以各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见表5)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得分F,

即:F=49.097%*F1+30.501%*F2+20.402%*F3

四、结论

从表6可以看出:在盈利与风险控制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排在最前列,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工商银行在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和净利润等反映盈利能力指标上的表现均好于其它三家银行,同时在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等反映风险控制能力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其它三家银行;发展与创新方面,中国银行排在第一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银行在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非利息净收入占比和海外机构数量等重要指标上的表现均好于其它三家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中国建设银行拔得头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建设银行在流动性比率指标上的表现优于其它三家银行;最后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中国建设银行紧随其后,中国工商银行排在第三位,中国农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杜晓荣、张玲,《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

[3]卫娴,《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廖润雪,《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王聪等,《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李文军等,《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10》[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9。

[8]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DB/OL].省略.

[9]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DB/OL].省略.

篇12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三者相互影响的结合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发展与环境、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三大基本关系为支撑,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大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不过,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目前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也以20%-30%的速度发展,2000年建行湖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74%,而且伴随其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研究日程。

何谓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国内的理论界尚未具体研究。笔者认为,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发展的可持久永续,以及中间业务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久永续。其内涵在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应该包含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二者不可或缺、偏废;中间业务的资源环境是中间业务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中间业务的质和量的问题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一)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这种协调包括多个层面,比如中间业务的发展计划应符合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资源的承载能力,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进行经营管理变革创新等。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包括:经营指导思想、产品营销战略、内部控制水平、资产负债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科技开发能力、客户资源状况等方面。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需求环境、法制调控环境、金融竞争环境。科技支撑环境、公民素质环境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到使内外环境相互协调。

首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设计、开发、营销无一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和市场需求来思考,研究和处理问题不是银行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银行就好比一家百货公司,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卖什么产品,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有成品的,银行就提供给客户并做好售后服务;没有成品的,则要根据效益原则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卖出去,才不会积压。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运行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依法经营、规范经营、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计划时要结合本行内部及外部环境,协调内外部关系,计划既不能过高,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但也不能过低,过低则会使现有的环境要素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二)中间业务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了长期时间概念,即从动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仅仅是即期考虑。它是人们经过短视导致的多次失败而总结的教训。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对未来资源需求的预测,它把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的投入。从银行内部来看包括管理结构完善、科技支撑力量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高、网点布局优化等,从外部来看包括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充、银企合作的方式丰富、金融电子化水平提高、客户信誉的培育等。因此要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首先,要有前瞻性,要加强对未来中间业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和规划。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科技储备、财力储备,一旦未来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时,银行可以迅速提供金融服务。其次,要有均衡性,要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也不能不顾当前利益而一味追求未来利益。

(三)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质的方面的演进。与量的发展相比较,质的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包含一定程度的量性发展,并以量性发展为保证,但不等同于量性发展。中间业务把业务品种、规模、收入大小作为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的要求,中间业务的结构、效率、稳定、协调是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西方中间业务如何发展,往往想到的是中间业务量的规模达到了多少,而很少关注别人在中间业务产品的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发展中间业务,如果只进行量的发展不进行质的演进,就不能将发展推向新的更高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六大体系。

(一)五大关系

1.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偏重于资产、负债业务而忽略中间业务的经营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业务的资源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又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扩大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使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设银行总行的“十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公司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为四大支柱业务的营销战略,建行湖北省分行制定的“十五”规划确定,到2005年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行利润的25%,形成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鼎立之势。

2.业务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既无直接效益,也无间接效益的中间业务,银行考虑的主要是维持客户的关系及少量的资产、负债业务,开展中间业务是亏损的,一般来讲银行应该放弃。另一种是有很好的间接效益,但直接效益不明显的,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算好账,在法律、法规等允许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让步,但是要留有调整的余地,一旦在间接利益下降时可以随时提高直接效益。比如说保险公司资金清算业务,原来签协议时因保险分公司的存款量较大,少给手续费或不给手续费,银行也能够接受(暂且认为这种做法合乎人民银行规定或同业公会的要求)。但现在保险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存款余额实行额度控制,划付方式也从按月划付改为每5日划付一次,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很少,银行根本没有多大利益。这种情况就应该考虑重新签订合同,或者实行“业务退出”机制。

3.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因为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同质的,都是货币与信用,唯有经营方式和程序的标新立异才能吸引顾客,抢占市场。但是,创新就意味着对旧的事物的否定,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这只是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决不是说它没有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的品种繁多,个性差异大,业务风险也有多样化的特点。我们既不能因怕风险而墨守成规,也不能不顾风险而追逐创新,关键是要把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对那些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如承诺固定收入的理财等业务,是绝对不能开办的。

4.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过去我们搞中间业务也没有对某个中间业务品种、某项中间业务进行过认真的评估论证,没有算过细账,不管赚不赚钱,干了再讲,纯粹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应该遵循投入产出法则,有多大的能力,就进行多大的投入,获得多大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多大产出,就给多大的投入,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用。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中间业务的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简单地讲,就是指一种、一类或一笔中间业务需要摊入多少支撑部门的费用,为资产、负债业务带来多少间接收入,计算出一个价格出来,这样就可以作出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我们决定产品是否可行的依据。

5.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发展中间业务既要上规模、上品种,提升中间业务在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强化量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中间业务结构问题。中间业务发展哪些产品?哪些区域?哪些行业?哪些客户?应该有个战略安排。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客户资源较差、风险较大、银行内部控制较差的地方,主要发展代收代付等性和结算性中间业务;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信誉良好的大客户、银行内控比较完善的地方,则可以开办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如信用证业务、担保业务、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管箱业务、证券清算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

(二)六大体系

1.项目研发组织体系。由于中间业务具有分散性、多样化、非重复性的特点,要将千差万别的客户需求反映出来,向客户提供可用金融产品,则须建立一个贴近市场的项目研发组织体系,可以是专门的组织机构如产品开发部,也可以是新产品委员会,设立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吸收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其职能包括对中间业务市场调研、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规划、进行产品可行性研究、调查评估论证、拟定开发方案并实施开发等方面。

2.产品营销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要建立起像负债业务那样的营销体系,要采取包括柜台营销、客户经理营销、媒体营销(包括报纸、电视、因特网等)等产品营销方式,同时还要建立强大的营销队伍。

3.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中间业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实现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该体系应该包括收入核算、支出核算、内部转移核算、效益核算、目标考核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会计科目设置,改进核算方法,推行责任会计,客观反映中间业务的真实情况。建设银行总行从2001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会计核算体系,科目核算更细,更宜于实行管理会计的要求。但对中间业务收入核算仍然偏粗,还无法满足中间业务按产品分部门考核的要求。同时,对中间业务支出没有进行细化,无法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投入产出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