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郭峰(1971- ),男,山西太原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33-02
高校是青年才俊的聚集地,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师生共同的期盼。然而作为社会窗口,各种社会矛盾也容易在校园中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黄德祥教授认为学校危机指“校园内外发生突发、意外或紧急事件,而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并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或者以学校现有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解决者”①。危机的多样性、突发性、破坏性、发展的不确定性、时间的紧迫性共同构成了危机管理的艰巨性。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是一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柔性管理方式,因此,在危机事件中能够有效缓解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教育部曾对高校辅导员这样要求:“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②学校应发挥其决策、指挥、协调功能,组织起由党、团、工会、宣传、保卫、后勤等组成的管理体系和由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管理人员、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执行体系。两个体系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紧密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有效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当事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③危机管理者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尤为关键,要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获取当事人的信任,积极寻找突破点,争取尽快掌握事件的真实起因,为危机处理赢得时间。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性地分析事件原因,要换位思考、坦诚相待,依据事件性质实事求是地明确相关责任,要及时给予他们心理关怀和帮助,让当事人从恐慌中得以平复,要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恢复理性认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危机往往伴随有激烈的冲突。冲突场面甚或直接的人身侵害常会使当事人陷入不稳定的意识状态,呈现出惊悸、恐慌、无助等应激反应。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可能发生的偏激行为,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紧急援助。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和心态要求首先要保证当事人的安全;其次,要做到对当事人出现现场的可控性,以保证危机处理在有序的轨道内进行;最后,对于当事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事件的全过程,包括事件前期的心理安抚和事件中后期的心理修复,要帮助当事人以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危机,逐步缓解以至最终消除因危机引发的恐惧、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真正走出心理阴影。
解铃还须系铃人。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学校和当事人沟通的重要桥梁,发挥着“疏导、疏通”的作用。其工作层面不仅在于“表象”的消除,也担负着深层次化解的职责与功用。在考虑当事人情绪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表达出控制和消除危机的信心与决心,要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勇于面对才能澄清事实,防止鱼目混珠、混淆视听;敢于担当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扩大事态,伤及无辜。危机管理者应保持镇静,用清楚明了的语言沟通,核对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准确把握信息,引导当事人正确判断形势,努力将其个人思想与学校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耦合,形成同舟共济、共赴危难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危机的压力,并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而身心不安。人们罹难危机、进退无门、命在旦夕之时,心理上都可能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的信念、看法会受到极大震撼,甚至因此而改变。⑤当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高校,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他们,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体验,面临着共同的人生课题,各种冲击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成为矛盾的主要群体。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于事件中的主要学生群体不能将其视为对立面,要尽可能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危机发生时,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辅导员要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发挥“镇定剂”作用,稳定学生情绪。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思想和行动引领学生共同应对危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各种诉求。这些诉求可能是物质层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或精神方面的。这些诉求随着事态发展可能发生主次方面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及时疏导。
每当危机出现时,人们将直面自己的处境,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疑,这正是教育应该抓紧时机的“节点”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这一“节点”,将危机管理演化成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省察内心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体察别人的情绪变化,学会自我控制和防范负面情绪的感染。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要让学生通过沟通与交流树立起调节自我情绪的自信,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要让学生明白盲目释放情绪的严重后果及其惨痛代价,要让法律法规教育成为无声的利器,成为共同助推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三、现代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争取话语权,媒体会利用一切信息载体,用善于表现的传播方式和富有号召力的传播内容,不断拓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话语空间以更多地吸引大众的注意力。⑦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现代媒体对危机的形成、发展及其化解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危机前期,短时的混乱极易造成信息的冲突与对立。一些媒体便乘虚而入,利用现代传媒高速、面广的优势占领制高点,捕风捉影满足公众猎奇心理,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和知名度。学生很容易被扑面而来的流言击中而盲从、躁动,进而在危机中推波助澜。当然,一些主流媒体也会及时深入现场,跟踪报道,以正视听,维护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危机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的过程。传统的“堵”“捂”方式在现代媒体面前不仅会使事态发酵,更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迈克尔・里杰斯特认为:传统的“公众可被愚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当一般公众以及新闻媒介很好地获得了信息时,危机所引起的不安情绪就可以降到最小程度,恐慌感也会减少。”⑧良好的舆论氛围、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迅速抚平公众情绪,有效遏制流言蜚语,确立学校责任与公众义务的紧密联系,化危机为转机。危机过程中,如遇不实报道也应主动沟通,避免与媒体之间产生对立,要向媒体提供真实数据以有效消除不良影响。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得到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尽快实现与媒体的有效对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确立新闻发言人并适时召开新闻会。2010年5月,教育部在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高校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高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权威性”。⑨学校应指派专人协同上级主管部门,参与查对新闻稿件:新闻的来源和文字要做到客观、准确;新闻的内容要正确反映政府和校方做出的积极努力以及事件中的亮点。学校还应通过官方微博等网络渠道正确引导公众视线,及时传递公众关心的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
四、易感人群: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
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给涉及的人造成心理压力,对此也需要进行管理。我们忽略了对他们(包括他们的恐慌、意外伤害)的管理,也使我们自己遭无谓之损失。⑩高校中一些学生长期承载着学业、就业、家庭、经济、情感、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自我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易感人群,危机面前,他们易角色错位,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甚至采取盲目、过激的行为加以宣泄,甚或以悲剧的方式表达对危机的看法。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中频发的学生自杀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实践证明,环境支持与身心健康直接正相关,与焦虑、抑郁等情绪显著负相关。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确接受这一客观事实,要理性看待学生在危机事件中的某些消极、过激的行为倾向,要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及时捕捉、分析各类现象,对个体情况进行充分研判,并对事态的发展有一定预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刻剖析危机根源,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现实问题。如针对自卑孤僻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其乐观豁达、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和宽容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增强他们经历考验、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成为这些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为他们搭建心灵休憩的港湾。
易感人群的消解事实上不仅是危机期间才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心理状况,与心理辅导人员一起,调阅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个别辅导、集体疏导等方式,时刻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动态,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网络,防止负面情绪的传染与叠加,避免在危机中衍生和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取得家长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会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这一群体进行教育引导,开展如生命价值、挫折心理、危机意识、危机应对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心灵呵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关注不应仅贯穿于事件的始终,而是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长期予以重视。
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有利于青年学子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有能力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又要有能力战胜危机,化“危”为“机”。
[注释]
①吴洁,金峰.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7.
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Z].2006-07-23.
③(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④⑤⑩(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04,339,14-15.
⑥李伟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8-03
在现代大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凝炼与传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高校有各自特点的大学精神的挖掘,及与大学精神相关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术建设等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使高校内部更具凝聚力,对外能更好发挥社会思想、文化的领航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精神培育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精神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展现新的面貌。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现代意义的大学自诞生以来,追求真理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是大学的天职。大学精神也随着大学的发展提炼出来,追求真理即是其必有的内涵之一。对大学精神的探究与描述很多,对其内涵的表述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主要是因分析和研究的角度造成的。对大学精神共性的认识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①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是一所现代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②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大学人的精神,是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而追求真理、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④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学校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均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相对恒定的对大学精神的表述是一所大学对自身历史、传统、科学文化成就的提炼,能持续激励一代代的师生为保持、实现本校大学精神的要义而努力。
二、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由大学精神的内涵与表现的表述,可以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来说明其重要性。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精炼结果,也是高校始终奋斗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以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使命,并以此为归宿。这是因为,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本义和目标,真理本身必然要求思想自由、不受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并能兼容并包各家学说,取长补短以实现对真理认识的进步,同时这种自由不是一家之自由,不同思想均有自由发展的需求与权利,只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也才能真正繁荣。而支撑自由创新求是的,是人文思想,是哲学的指导,是科学的精神。所以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独立、自由、创新、人文、科学等精神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支持的,譬如只有自由的思想而无科学精神支撑,创新只能是空谈。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精神的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作用的发挥与整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高校创造一种体现和实现大学精神的环境,并最终实现大学精神之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本旨。因此大学精神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动力和追求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基点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需要用大学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需要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造就,三个方面人员在造就有本校特点的大学精神的过程,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培育环境、建设制度保证、提炼和保持大学精神的过程。在培育、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应重点研究:
1.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过程的自由、民主、创新精神需要维护和激励。大学要确立学术大师的核心地位无疑是一个广被认可的观点。而大师的出现不是预设的模子套出来的,而是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创新追求等人文、学术环境下经过数十年培育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得来的。这样的环境不仅培育大师,更使教师群体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在学术上能摆脱既有窠臼的束缚,创新的步伐会加速前进。同时,年青一代教师在学术上的进步既要老一辈教授、专家的提携,更需要他们的鼓励,在学术上的评价标准应更开放,避免某些所谓“学霸”对其他学者尤其年青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打压。这种从精神上的解放和制度上的保障对大学里的教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支撑。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建立和维护这样的制度、营造和维护这样的环境是彰扬大学精神的基本责任。
2.大学人文课程需要拓展。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人文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建设上,但在课程建设上人文精神的表达仍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或理工类专业。譬如理工类的专业课程,每门课所涉及的科技理论都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可能是顺利的,也可能是艰难的;理论的创始人和后继者在理论的创新上可能是顿悟,更多的是孜孜不倦求索的结果,其中都蕴含着大学精神所应有的内容,非常值得挖掘和向大学生传授。这些都应作为学科发展的历史向学生讲授。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就不能理解科技发展所需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就不能把握本专业当前发展的水平,也就谈不上理工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表达。这是其一。其二,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教育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内容单调、数量有限,郭齐勇以为用经典为核心课程以实现文化传承,笔者深以为然,此诚宜成为大学精神新的内涵之一。其三,校史课程绝少,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或难以为继,如武汉大学开设校史选修课,虽受学生欢迎,却因授课人是校行政人员而不给课时费,授课老师也从8人降为1人。校史是记载、表述、宣传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基本载体,大学生从校史了解本校的历史、发展、特色及体现大学精髓的大学精神是最便捷最好的方式。但一般高校是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但这种校史教育不是强制性的,仅是一种学生活动。对校史不了解,大学生难以培养强烈的爱校思想,即使是名校,它的学生引以自豪的多是因学校的地位赋予自己的出身。而学习校史最好的方式就是课程学习,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上的方方面面。所以,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提高校史课程的地位,使学生知史爱校,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本校大学精神的责任。
3.大学校园文化需要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广泛的内涵,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校园的各种流行等都可以归在校园文化里,大学精神也通过校园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得以体现。大学生获得大学精神的传承更多的是从大学里的文化环境里感受和内化而来,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使崇尚科学、学术气氛浓郁、思想活跃、富于激情、团结奉献等等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科研活动、观点辩论、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得以宣传,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深化对大学精神的思想认识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上下工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以本校大学精神为指导,研究校园文化演变规律,创造和维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研究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校园文化需求,发挥高校各类人员在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应尽的责任,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精神能够真正深入师生心中,最终实现建设和谐大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祖望.论大学精神[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9.
[2]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9):8-11.
[3]卢勃.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J].高教论坛,2006,(3):39-41.
[4]王飞,程斌.大学精神文化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30-31.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育心、育德的综合教育活动。从体现人文关怀角度讲,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体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学生,通过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并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情操,使学生不仅学习上充实,而且精神上也更愉悦的生存及生命意义的关怀,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最好实践。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怀、规范化服务的关怀和技能培训的关怀;充分利用好各种机会,对学生的身体状态和性格特征,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预期,归纳出学生个人期许的相似相异;在了解学生思想、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表达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关心和重视,把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转化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伙伴关系。一般来讲,学生的情感更偏向于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思想教育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表达想法、袒露情感的机会和空间,尽可能地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同时能够积极地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相互鼓励的关系,从而长期地、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人文关怀建立起平和的精神世界和去实现价值追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理念
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因为人文关怀核心就是关心人、尊重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真心实意地关怀学生,引导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便于理解、易于接受,更要充分考学生工的实际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宣传培树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局面,营造“学有榜样,敢有目标”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把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
树立思想教育的理性与人文关怀情感相聚合的工作理念。这就是要求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搞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与借鉴发展相结合,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内容体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自主进取、创新协作和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去领悟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生活目的等等,从而找到人生的精神支柱,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局限于工作领域,凡是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成果都要广为吸纳,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情况的人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对紧张节奏和繁重任务的适应能力和不畏艰苦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依靠集体、团结协作的配合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依赖学校的幸福与归属感。
树立坚持科学发展与实际效果想结合的工作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着眼于培养人才,应将现实与未来、解惑与授业、成长与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把握好与学生沟通情感的纽带,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诚相见,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使教育更富有人情味,以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应坚持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对象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积极慎重地开展工作,防止片面性;还应发挥党总支、学办、辅导员和学生会及各类学生社团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化解矛盾,体现亲切的人文关怀。坚持多种形式与丰富内容相结合,创造宽松的和谐环境,多组织一些集体娱乐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大家庭温暖的同时释放学习与精神压力。密切工作实际,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做到科学管用。只有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内容,努力探索和把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做到思想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自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化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各高校后勤也在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随着企业的体制改革、裁减人员、机构的合并和撤销等各种措施的施行,由于涉及经济体制和人员之间的利益调整,必然会对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新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调整及提升,后勤员工的思想、生活、文化等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后勤在企业管理中的思想问题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
一、 后勤企业行政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在新世纪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市场一体化使高校后勤员工的思想和追求向多元化发展。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加快了高校后勤在管理上向企业管理转型,致使部分后勤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消极怠工、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比如说贪污受贿、道德标准缺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产生,造成许多员工思想的退化、服务意识淡薄、自觉性降低。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等不再安于现状,不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为国家和社会充满奉献精神,而是更多的去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造成高校后勤技术人才的缺失。可以说,高校后勤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各高校后勤企业的管理执行力和效率降低,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和工作,成果却并不显著。
第二,随着经济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呈现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要求有了更多的追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员工的群体意识、团队观念也在不断的淡化、薄弱;相应的,个人意识的普遍增强、维权意识的明显提高,他们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追求也越来越高,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实现。不得不说,这样一来,就给企业的行政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更好的认识员工所关注的那些利益冲突问题,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内部矛盾。只有认真的、切实的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提高对工作的思想认识,才能以此为契合点来转变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 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后勤企业行政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之下,如何才能搞好、搞活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所必须面临也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做好传承工作;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创新,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制度。
第一,做好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与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是让企业高效、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想做好21世纪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就要把解决企业员工的生活问题、思想问题等相关问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内容之一。要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善于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贯穿于解决企业员工的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过程之中,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为导向,以此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第二,做好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机制和制度的建设。面对不断发展、不断变换的国际国内社会关系和局面,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将要应对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传统的管理机制与新型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对新问题、新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控制管理能力;其次,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增加企业管理工作的连续性,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企业员工的生活、思想观念相正向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和转变,促使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形成,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最终使得企业的工作质量、生产效益得到飞速的提升和改变。
第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应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以适当的方式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既然现在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了改变,致使他们对个人利益需求和追求的进一步提高,不如应用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应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手段来教育企业员工转变观念,承诺只要将实际工作按质按量地完成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 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执政党管理国家的根本,也将是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于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校后勤企业改制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我国诸多的企业改制的实践证明了越重视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越能促进企业的高效、有序的发展。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之下,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才能让企业实现其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子健.管理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也如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在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而在高校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尤显特殊,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者,而当前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信息传媒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起点,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能否把握时代脉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以教育为核心,以师生人际心理沟通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手段,以超越代际的朋友似的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为外在标志的有机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并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双方可真诚合作,充分展示各自才能,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特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辅导员要充当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该师生关系不仅表现为教育关系,而且表现为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沟通关系。
三、新时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中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念。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不喜欢被强迫接受知识和理论。传统的“训导”、“管教”、“灌输”教育模式只会引起学生反感,拉大师生间距离,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地下放,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二)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结构。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关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中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差甚远,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造成辅导员队伍政治理论水平相对不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状况。解决学生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较差,工作视野狭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展现人格魅力。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上彰显出新变化和新特征。如价值观的多元化、非理性化;独立意识强,缺乏独立自理能力;个性张扬,团队意识薄弱;勇于接受挑战,但受挫能力差;知识信息丰富但目标方向缺失;早熟且叛逆,过分依赖网络等。他们的这些行为特点不仅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弱化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的地位与威信。
(四)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色彩。
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大学校园这块净土也沾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严重影响着思政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往目的的功利色彩加浓。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渴望自己被别人接纳,更希望“推销自己”体现自身价值,功利目的性的强化使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的实惠也增大。例如在是否担任班干、入党、考试不及格、违纪处分等问题上,学生请客送礼,老师则“高抬贵手”,致使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色彩,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
(五)网络等信息媒体的介入。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当代大学生对它们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短信、电话、网上聊天、博客等新的传播方式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但是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造成他们个性心灵明显封闭,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远远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新时期思政工作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人生目标的明确,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需要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困难或不适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帮助解决。此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个性张扬、自行独立、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抵触心理、价值观多元化等新特点,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必须结合社会实际,不断转变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实现以下转变:由整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变,学生工作既要重视对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培养,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由教育对象向服务对象转变,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由事务性向规范性转变,想问题、办事情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出发。总而言之,辅导员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权威的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同伴的姿态与学生平等相处。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思政工作始终。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本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才能,实现学生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本质上就是尊重、服务、依靠和发展学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为构建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辅导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和管理的始终、每一个细节。改变以往单一的“训导”、“管教”、“灌输”的教育模式,在管理中加强对人性的尊重,加强对学生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研究,这样可以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立足“基层”,抓住时机,营造良好开端。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具有崇高的事业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其涉及诸多关于人的方面。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具备综合能力,方可更好地胜任工作。人作为一种感情丰富的群体,依托有效的情感投资,无疑是调动人积极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以情感人,突出在于构建爱护人、尊重人及理解人的立体化工作形态,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中较高的情商。
所谓情商,其实是对人的情绪情感进行测定和描述的一种量化指标。情商涵盖了自我情绪的调整与控制能力、自我了解、社会适应力、对人的亲和力等方面。而对于情商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过去情商理论的局限性。对此,情商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社会性,这就强调思政工作者将其作为工作的重要因素,本身就是工作特殊性的需求。这也就反映出,情商作为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是最为突出的诉求
在情商的论述中,情商指数是一个重要概念,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商;二是人际情商。而情商指数的获得是通过相关的测试题目。从实际来看,一个人的情商过低,对于其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情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低情商者与高情商者,他们在工作的选择上也有所差别,低情商者相对比较事业出纳员或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而高情商者则适合管理人员、律师或领导等的职位。
为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情商很重要?因为往往一个人的情商决定着一个人做事的成功与否。在现实职场中,智商再高,不懂人情世故,就会时常碰壁。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只有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作为。情感智商包含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作用。通常高情商的人能够尊重他人,对自己有较为清醒认识,目标明确,自信而不自满,乐观、幽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然而,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个方面存在弱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不善于与工作对象交流感情,也就是情商偏低。针对素质结构中情商方面的短板,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提升自己的情商,营造和谐的干事环境和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情商要求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要保持健康心态,始终乐观向上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理智的外在表现,对于其自我情绪的驾驭非常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充满热情与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在精神上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仍在于做好说理教育工作,并且自身需要保持积极而乐观的稳定情绪。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充满信心而鼓舞的力量,进而消除别人在情感及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因素。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不仅是强化工作效率的需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需的基本素养。
二、要善于换位思考,洞悉对方需要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立足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同时,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洞悉对方的需求,并在思想教育的同时,尊重对方的情感暴露。这些,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和谐工作关系的必然工作需求。虽然,工作可能成效甚微,但其日积月累下来的工作成效足以形成强有力的作用,化解各方矛盾、教育引导,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群众心中。
三、要营造和谐关系,广交各方朋友
扎实推进联系青年工作。依托高校共青团的独特优势,定期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个案调查、问卷普查,不断丰富“驻校蹲班”、“1+100”团干部联系青年制度等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深入了解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领,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准确有效地开展提供重要保证。
全面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依托“青马工程”、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学校团n等载体广泛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信仰对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教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理论教育的服务宗旨,全面应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团员青年深入掌握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进而不断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真正成为的忠实信仰者和传播者。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顺应时代要求,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部署,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不断使校园文化品牌多样化,充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精神需求,真正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1-0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个人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校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文化内涵建设上却不尽人意。一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二是时代的影响,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学生们容易被误导,甚至被不良思想污染;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代高校的功能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但是人文性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文质彬彬”的品质和“温柔敦厚”的人格魅力在现代教育中是缺失的。即使在文科类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仍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
二、如何将高校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高校文化是高等学校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要充分地发挥高校文化的作用,就要从具体实际的工作入手。
(一)让文化进课堂。文化进入课堂是高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文化的介入可以增强高校的内涵建设,更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多数高校文化进入课堂的方式都是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大学语文,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这些远远不够,需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把文化的内涵做到实处。
(二)教师要身正垂范,身体力行。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已的一言一行,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不但体现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在教师崇高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校园文化思想教育价值的培养方式。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价值作用大,但是培养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1.比如在开班会、班委会的时候,把自己最近学习到的东西和同学分享探讨,如果有系统的想法,也可以抽时间做一个专题。同时,网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用微博、QQ等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现代化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其优点是快捷、有效。
2.在早自习,或者平时和学生谈话的时候,用一些传统经典激励或警醒学生。例如前段时间,温总理在和泰国华人华侨见面时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话,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一方面结合时政,引导同学们关心政治,另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
3.鼓励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举个例子,我们班级规定早自习缺勤的同学就罚抄写《弟子规》。《弟子规》1080字,一个小时内就能抄完,过罚相当。一方面能练字,在不过多占用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学生在抄写时或多或少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作为惩罚措施,增加不上早自习的成本。《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关键词】
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互动;同步发展
一、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始终都是我党的重要工作经验与方法,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被证明了符合我国国情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努力实现人事管理与思政工作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人事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人事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一位管理对象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人事管理工作者能够有较高的政策修养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面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推进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人事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二者的互动协作与同步发展是由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的,是改进这些问题、提升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一)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事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固定、单一乃至刻板的管理模式,造成人浮于事、管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推进人事管理工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分配方式,通过完善分配方式来调动管理对象的工作效率,不断调整管理对象的人事结构,从而推进管理对象的工作效率提升。
(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效果不佳
近年来我国人事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改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正在经受着改革带来的阵痛,然而改革的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既是与原有人事管理体制的惰性有关,又与改革措施不彻底紧密相关。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效果的不如人意要求在新时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通过对管理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管理效率,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三)聘选制度不完善
在改革人事管理体制进程中,对于管理对象的聘选制度是重中之重,当前在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乃至高等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中都开始了聘任和聘选制度,只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聘选制度才能保证人事管理工作改革的最终效果实现。然而在当前仍然不容讳言的是,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聘任制度仍不完善。以高等院校的聘任制度为例,虽然已经开始了对聘任制度的尝试,但是没有落聘人员,员工一旦进入高校几乎仍是原来的“铁饭碗”,员工由于几乎不会落聘因而在工作中缺少紧迫感、危机感,其结果必然是工作缺少压力和动力。因此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仍然道阻且长,这就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人事管理与思政工作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结合思政工作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是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发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在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中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现实体现。既能够发挥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又能够确保员工在管理体制的要求内开展工作。无论制度多么完善,都需要人在其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结合思政工作提升人事管理执行力
在人事管理工作往往存在着制度虽然很健全但是由于执行力不足造成“虽令不从”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心理疏导、思想引导,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遵纪守法的意识。同时要健全人事管理奖惩制度,加强对违反纪律的职工的教育、惩罚制度,对于身体力行维护企业权益、努力工作的员工进行奖励,通过健全奖惩制度让员工逐渐形成“趋奖避惩”的风气。在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特别重视党员的作用,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通过定期的组织生活提升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通过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带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合思政工作提升工资管理水平
工资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人事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运用效益工资这一调节杠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工资管理的平稳、有效推进。推进工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始终严格执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对“向钱看,向厚赚”的风气,积极倡导“向前看、往前干”的积极风尚。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在工资分配中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特别是加强对于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的奖励,激发全体员工的上进心。
作者:金晶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2010年6月下旬,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在上海举办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思考的专题研讨会。会上,各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了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积极探讨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深入思考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问题,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情况概述
根据校情、校区和学生分布等情况的不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
1.单一辅导员模式
不设置班主任岗位,而直接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辅导员全天行政坐班和夜间轮流值班制度。采用这种全天候的学生管理模式,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对远离市区的校区及其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学校对事态的控制和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辅导员模式为有效地维护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模式
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专职教师兼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采用这种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对解决辅导员管理班级多,难以深入细微地了解关心学生,特别对于解决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问题起到起积极作用。
3.“辅导员+班主任模式”
仅需少量专职辅导员,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任教师承担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认为作为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更加到位,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责任心能起到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色与成效
1.辅导员队伍年轻,有战斗力,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进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都来自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年龄集中在21-30岁之间,所学专业近半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行政管理等专业,有一部分与所在院系教学专业相关。他们大都各有专长,如歌舞、体育、英语、写作等。这支年轻的辅导员队伍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大都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好,能克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辅导员还体现出年轻人的特点,即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
2.建立了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遍存在多校区管理问题,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以至于原有由专任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维系,专业教师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已力不从心,工作难以到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建立了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其特点除了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吸收了学校部分优秀专职教师或从相关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当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德育辅导员),配合专职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这种充分发挥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各自专长,赋予其相关教育管理责任,符合“全员育人”的理念,有利于形成学生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特有的学生管理模式。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战斗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沿,承担着教育管理学生的繁重任务,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快,学校编制跟不上发展需要,特别是学校扩招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配备速度普遍跟不上国家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要求。二是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够理想。从年龄结构来看,辅导员过于年轻化,基本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年龄集中在 21~30岁之间;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不长,工作1~4年占了80%以上;专业结构也不够理想,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管理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不足半数,其余多为理工类专业背景。由于辅导员队伍年轻,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的底蕴不深,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有时不够果断,或者是处理方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使辅导员泛化为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2)职责定位不够明确,事务性工作繁重,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辅导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责: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生日常管理,主要以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随着队伍的壮大而得到加强。在实际工作中,事无巨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辅导员都要参与,众多职能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致使他们疲于应对各种琐事杂事;此外,有些学校的辅导员还要承担院系教学秘书、办公室日常事务、考证考务等工作,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据统计,事务性工作已占据了辅导员全部工作的70%,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放在首要,不能很好地引导、教育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政治思想、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作用。
(3)工作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完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辅导员发展后劲不足
从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看,辅导员是从高校教师或管理干部中分化出来的具有特定职业身份和职业技能,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门职业。它有自身特定的工作规律、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工作关系还不是很顺畅,学校对辅导员岗位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对辅导员工作要求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学校还没有健全工作体系,所以,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做到从根本上抓住学生工作主线、重点,整合资源,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而是仍然被大量的繁琐的日常工作包围着,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一时难以体现,工作鲜有成就感,自我认同感不强,加之辅导员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以致于辅导员很难安心做好工作,长期以往,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成长。
2.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开展的。高职院校要建立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和作法,更需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中积极探索。
(1)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理清工作思路,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才服务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专门职业。其工作重点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自觉行为。他们对学生学业提高,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像培养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一样,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发展规划之中,做到在政治上关怀,在工作上支持,在待遇上倾斜,理清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精干工作队伍,落实工任务,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
(2)加强培养,强化管理,发挥辅导员队伍整体功能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是整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发挥其整体功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设立辅导员专项培养经费,做好辅导员专业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力度的同时深化培训内容,探索出符合各校实际的辅导员培训方式,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及使命感;与此同时,创造条件,为其搭建发展平台,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或与工作相关的第二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鼓励辅导员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二是为辅导员创造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机会,让其融入到系部教学和管理中,有更多的机会深度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以利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从而增强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归属感,避免辅导员工作边缘化;三是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与职业晋升纳入到学校人才强校的发展规划中,从制度安排上解决辅导员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价激励等方面问题,同时考虑建立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设置梯级问题;四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适当提高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待遇,通过种种利益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激发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提升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为此,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责及隶属关系,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规范管理,加强协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人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改变辅导员孤军作战的局面;另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经验及做法。
一、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形成及其原因
关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内涵,许多专家表述的各不相同。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做出了具体描述的定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大多专家引用了这一比较官方的内涵界定,当然,各地的生活水平高低、家庭收入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形成与构成特点的不同,造成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标准各有不同。而本文所探讨的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也属于高校贫困生中的一部分。
经济困难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建国以后的三十多年,贫困大学生问题尽管在一定程度存在但其影响并不很大。但在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院校得到的蓬勃发展,在扩充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作为其改革的负面影响,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逐年提高,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已经超出了一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并且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
另外,教育、经济体制结构也存在着许多漏洞,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在加剧。比如说体育院校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救助不足够,不平等化的经济利益分配因素、地区教育、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等造成了数量庞大的贫困家庭,而这些贫困家庭构成了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来源。
二、重视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意义
(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使包括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在校生成为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努力帮助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困境,完成学业,健康发展,既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和完成人才工程的需要,又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宏大工程。目前,体育院校的人才还远远不够市场需求,因此,关注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提到“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业,排除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应成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体育院校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甚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的群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对建设和谐校园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据我们这次调查分析,我校学生19000名,一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达到600元,有少数学生月平均消费竟然达到1000元以上,而经济困难学生的月消费却在200月以下。如此悬殊的经济差距,给大学校园里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如果我们重视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化解他们心中的苦闷、释放他们满腹的委屈、消除他们对社会的偏见,将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我们忽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他们正确地加以引导,他们会有满腹的委屈,可能产生低落情绪,对自我产生怀疑,对学校、社会将充满偏见,对前途将失去信心。因此,使包括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是创建和谐校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以人为本的需要
重视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更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和指导。“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广大公民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学生是主体,经济困难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思想工作者,我们更应该重视和关注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个弱势群体,让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与温暖,提高教育的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获得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关注程度上比一般的高校贫困生要少,我们更要注重对他们加大工作的力度。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说教方式,批评训斥的方法更是难以开展工作,因为这样很难在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甚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自然也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以人为本”强调不能忽视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心理疏导等受学生欢迎、乐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政治辅导员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是保证各项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深刻,具有教育和管理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架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做好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提高政治辅导员自身素质出发
(1)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全面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善于抓住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深刻的道理。(3)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作为领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拓路人,我们要掌握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具备较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入倾听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对于如何有效的引入倾听的理念,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要区分倾听对象的差异性。在高校中,处于不同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下的大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政治辅导员需要区分倾听对象的差异性,做好区别对待,区别倾听,有效倾听。(2)要掌握倾听方式的多样性。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实际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有掌握倾听方式的多样性,才能充分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的信仰,不偏离、不失真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倾听。
三、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明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家教育机构宗旨中强调加强学生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遵循高校教育规律,对于如何明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要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抓紧落实工作。(2)要与法制和规章制度的管理相结合。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是立国根本。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继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和规章制度的管理相结合,才能正确的指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3)要与正确的价值观协调统一。所谓价值观,即指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需要政治辅导员孜孜不倦的教育指导,需要高校以及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紧跟国家的脚步,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政治辅导员自身素质。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创造群体就是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政治辅导员不可忽视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