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电大开放教育中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电大中很多学生都是在职人员,他们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财务专业技能或者学历,以便及时从事该方面工作,并且很多学生都比较忙并没有较多的时间去深刻学习理论知识,还部分学生由于年龄较大记忆能力不强,因此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述是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授课。通常来看,而通过案例教学的运用,则能够对知识进行立体化、直观化呈现,这样一方面会节省时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记忆,这就能够推动财务管理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1.2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点通常是比较多的,并且各个知识点较为分散,实际教学中往往具有较高的枯燥性,因此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则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灵活化呈现,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死板的、枯燥的,而是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升,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具有较大好处的。
2电大开放教育中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是没有固定步骤和模式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案例的选择,并合理设计案例教学过程,推动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具体来看,财务管理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对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设计或者选择案例
设计或者选择案例是整个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开端,也是前提,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师的层面而言,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依据案例中蕴含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案例的有效选择,并且确保案例能够与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相符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前学生应当对相关的财务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并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其中所涵盖的财务知识,将其与自身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就案例中存在的疑点要积极性资料的搜集,使得前期准备工作能够做到位,只有如此才能够推动案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2.2分析与讨论案例
在选择和设计好案例之后就应当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了,该步骤在整个案例教学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由于电大开放教育很多课程是通过网络讲授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与其它的学生进行联系,共同组成小组对案例进行在线讨论和分析,在讨论过以后,可以让学生在线对案例进行讲授,或者将自身的疑惑说出来,教师积极给予在线解答。如此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沟通对案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充分挖掘和掌握其中的财务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财务管理教学过程更为灵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具体的案例内容进行总结,为学生分析案例的每一个环节中所蕴含的的财务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运用。
2.3讨论汇总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发言之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汇总,对不同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客观指出学生的不足和优势,表扬创新之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将其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部分。而学生应当对教师的汇总进行有效吸收,认真分析教师的观点,必要的话还可以与教师深入探讨案例,促进自身能够从案例中学习到更多的财务管理知识,不断增强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2.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该步骤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将口头表达出来的知识采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要求应当对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化分析与思考,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电大开放教育中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应当注意的事项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而学生学习完成后,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方法,却基本沿用着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与方式[1],形成了教学过程和考查设计不匹配的现状。由于这样的考查过程考试内容简单[2]、题型单一[2-3]、形式死板[3-4],无法和当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深度融合[5],不能良好的分析与总结目前的素质教育过程,难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合适的导向和调整教育过程。高职院校具有更为特殊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技能的灵活与实际运用。
2 问题分析
考试的初衷是检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或者为某种人才选拔。考查的方面分两类,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客观题型主要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主观题主要分为计算题和分析题。客观题侧重知识点的记忆,主观题侧重综合技能的应用。但它们具有一个共性,答案都具有唯一确定性。即使个别题目可能存在近似答案,也只是顺序变换和同义替换,仍然凸显出题型答案结构简单。由于答案有这样的特点,题型也就自然保留了单一的特性。形式上,模式固化,所有课程都是用同样的考题题型,显得十分死板。事实上,并不是每门课程的试卷都适用于以上题型,例如高职IT项目管理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更多是在于发散性综合分析,很多现实案例场景的分析思路、方法、途径和解决方案通常是不唯一的。
试题的内容上,比较侧重知识点识记。从分数值设置上看,综合分析的部分,限制到很小的考查范??。然而这与当下主流提倡的素质教育有所偏离。教学过程中,授课者运用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希望培养出具备社会所需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学生。但是在培养期结束阶段,却大多沿用以往的考查方案,使得教学上的先进性,无法良好地得到延展。
3 设计
以高职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进行如下考试设计。
本门课程的定位是,希望计算机类的学生,能够胜任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岗位。那么,学生需要在具备常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习适用于计算机系统开发的管理知识。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人文素质包含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文档撰写、语言表达等;专业技能素质包含需求分析技能、管理过程技能、监理技能、过程文档管理技能等。
为了使得考查内容和教学核心内容一致。将考试设计如下:
论述题(100分)
IT项目管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那么能够运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实际场景进行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角度通常包含: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沟通协调。
请根据自己的学号末尾数对5进行取余,利用余数选取对应编号的分析场景:0.校园网信息系统;1)咖啡厅网络系统;2)写字楼网络系统;3)电影院票务系统;4)运动会信息系统。
分析场景确定后,尝试从不同的分析角度挑选2个自己擅长分析的角度,进行IT项目管理分析,描述系统管理应如何展开。每个分析角度不少于400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3
Discussi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 in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WU Yaling
(Accounting Schoo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major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accounting, but also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inance, economics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Excel software 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ode, hop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 Excel; financial management; teaching
0 引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各种不同财务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企业在筹资过程、投资过程、资金营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财务活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科学地财务理财理念,增强自身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因此,该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财务管理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公式繁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以记忆,存在一定困难。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可以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人员可以进行财务分析,证券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证券数据分析,办公人员可以进行工资计算与日常绩效考核等。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1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录入、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数据录入具体体现在如何提高数据的录入效率与有效性;数据管理具体体现在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与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等;数据分析具体体现在各种函数的运用、模拟运算、单变量求解、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而“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财务关系以及管理企业涉及的财务活动,其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员工、政府、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其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因此,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Excel数据处理的知识融入不同企业财务活动之中。
1.1 筹资决策
筹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筹资决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包括计算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从而进行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筹资决策中运用的Excel函数有财务函数,主要包括:FV(终值),PV(现值),PMT(年金),PPMT(本金),IPMT(利息)等,以及非财务函数,如:IF(逻辑函数),INDEX(查找函数),SUMPRODUCT(乘积),ROUND(整数),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等。
1.2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不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等。在固定资产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SLN(直线折旧法)、DB(余额递减法)、DDB(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SYD(年数总和法)等;长期投资项目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NPV(净现值)、NPER(期数)、RATE(利率)、IRR(内含报酬率)、MIRR(修正内含报酬率)等以及非财务函数VLOOKUP(查找函数)、COUNTIF(计数函数),MATCH、INDEX等。
1.3 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和最优订货批量等。本章节内容不仅运用到Excel的公式与函数,而且涉及到Excel中一些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例如: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中运用到规划求解的知识点;应收账款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关键字或者自定义排序、自动筛选或者高级条件筛选、分类与汇总等;存货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有效性等。
1.4 销售与利润管理
销售和利润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进行企业的销售分析、销售预测以及利润预测与决策等。本章节不仅应用到Excel提供的LINES、FORCAST、SLOPE、INTERCEPT、TREND等预测函数、还要运用数据透视表的强大技术和单变量求解工具等。
1.5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软件创建财务报表分析模型,主要涉及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杜邦分析等方面内容。本章节主要应用到Excel提供的基本公式之外,还有名称定义等功能。
1.6 财务预算与计划
财务预算在财务资源安排上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节可以运用Excel工具建立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模型的方法,单变量求解、方案管理等工具在财务预算或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预测方法和函数的使用。
2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财务管理理论为主线,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将Excel软件工具与财务管理方法相结合,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具体专题可以分为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驱动项目是指具体专题所可能涉及到的案例,理论依据是对具体专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技术原理是指具体专题在Excel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或方法,建模方法则是详细探讨如何运用Excel进行具体专题的构建,思考练习是针对具体专题布置的相关练习。
本文以企业资金需求量预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下面分别阐述该内容的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部分。
2.1 驱动项目
例如:某公司2014年度的销售收入是300万元,销售净利率是8%,股利支付率是20%,假设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和股利支付率保持不同。已知该公司产销量和资金需求量的关系表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预计该公司2015年预计的销售收入将增加80万元。2015年该公司的零星资金需求量为5万元,预测该公司2015年的资金需求量。
2.2 理论依据
回顾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主要方法: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以及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2.3 技术原理
讲解Excel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相关函数:财务函数(SLN、SYD、DDB、VDB、PMT、IPMT、IRR等)、数学与统计函数(SUMPRODUCT、SUM 、ABS等)以及其它相关的函数(VLOOKUP、IF等)。另一方面是涉及到的工具与方法,例如:回归分析、单变量求解、模拟运算等。
2.4 建模方法
运用Excel进行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演示。首先建立原始数据区,整理和输入该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其次,建立求解区域,预测出公司资金的需求量。第三,求解预测的外部资金需求量。
2.5 思考练习
筹资决策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数额,关于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几种方法?如何在Excel中构建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本章驱动项目的资料和讲解,进行该题目的分析。
3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替代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的转变两个方面。
3.1 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等不同教学内容来设计某个具体的财务管理专题。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专题,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向提出问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此时,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2 学生学习的转变
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协作,运用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Excel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来完成具体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背,转变为探究式、自主式以及合作式的主动学习。一方面,运用财务软件以及在线数据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2-76.
[2] 王冰,尹涛,吕廷杰.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性学习与知识创造过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6-180.
[3] 吴娅玲.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54-155.
0引言
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课堂中应用广泛。翻转课堂的核心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放在课堂下,课后巩固的过程转移到课堂上,使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颠倒为先学后教,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实质是教师、学生身份的翻转,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导学者、助学者、评学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协作、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项目式教学法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式管理为形式,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虚拟项目式教学法是将项目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实现从而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的仿真软件是Multisim10,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翻转课堂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提出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翻转课堂与虚拟项目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巩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每个阶段由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个部分组成。图1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1课前准备阶段
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虚拟项目和碎片化知识点微视频的设计。教师课前需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差异性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虚拟项目,针对适合翻转的教学内容,需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点引导,有选择性的提供微视频和文档资料。微视频的制作时需避免单调的课堂讲述式,结合知识点目标融入生动性和趣味性,简洁明了。文档资料的提供不能求全,适当缺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学生课前在通过共享平台获取微视频和文档资料后,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时间规划,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网络查找对文档中缺项部分适当补足,在生生、师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微项目的设计,同时注意整理质疑点,及时反馈教师。教师课前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通过网络在线交流,统计学生学习进度,对整理出的质疑点进行汇总、归类。
1.2课中实施阶段
课中实施是翻转课堂的关键。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课中实施阶段具体分两步,第一步,根据课前学生反馈情况,结合学生小组进展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集中答疑,参与小组讨论、分类指导,监控学生虚拟项目实施;第二步,在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进行项目展示、互评,教师结合互评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综合给出成绩评价,计入平时成绩。
1.3课后巩固阶段
学生课后的主要任务是撰写项目报告,进行碎片化知识点梳理汇总、拓展延伸,老师课后的重要任务是及时进行调查、分析虚拟项目式翻转教学的收获和问题,拟定应对措施,为下次教学做准备。
2应用研究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必须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活力。为了便于虚拟项目教学实施,我们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从传统的课堂转移到多媒体实验机房,事先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小组负责人和联络人。
2.1虚拟项目构建
虚拟项目的构建,要按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知识的相关性将教学内容涉及成为完整的一套教学思路。本文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虚拟项目式教学优势想结合,将碎片化知识点融入虚拟项目中,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分成4个大项目,12个子项目(加法器(逻辑代数、逻辑门、加法器)、抢答器(译码器、编码器、锁存器、抢答器)、计数器(触发器、计数器)、数字时钟(振荡分频电路、计时电路、校时电路))。具体实施时,将每个子项目依据知识点再次进行细分,设计相关微视频,将以往课堂教学知识点通过微视频+文档实现学生课下自学。
2.2计数器翻转课堂设计
计数器设计由2个子项目组成,其中触发器模块被分解为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三个子模块,计数器子项目被分解为同步计数器、异步计数器两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由若干微视频组成。本项目在5次课10个学时内完成。教师课前将学习要求、相关微视频、部分文档和学生课前学习进度轨迹表通过班级QQ群出去。学生在获取资料后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各微项目需学生课下仿真设计,记录学习轨迹、完成相应微报告。第1、3,4次课上由学生主导,其中第1,3次要求各小组在讨论各触发器功能、计数器设计的基础上,选出不同代表对小组成员工作情况进行PPT演示、汇报;第4次课在老师分类指导下进行项目具体实施。第2次课由教师主导,对本次项目重难点、课前收集的学生质疑点和小组演示汇报情况进行针对性释疑解惑。第5次课由学生教师共同主导,包括整个项目汇报,自评、互评。在每次课课下间隙,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平台保持固定交流时间,一方面教师督促进度缓慢的同学跟上进度,另一方面学生对项目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3总结与反思
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一种逆序创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实践结果来看,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后期EDA技术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帮助很大。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师的工作量虽有所增加,但整体专业素养明显提升。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郭文良,和学新.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3-6.
[3]曹腾飞,刘志强,黄建强,等.数据库应用基础项目式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206-208.
二、“仿真股市”模块
一般集中安排,为期10周。考虑到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本模块一般在每学期的第5周启动,又考虑到期末考试的临近,本模块的结束时间定为每学期第14周是比较合适的。“仿真股市”具体组织方法为:学生自由组合,4~6人组成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各有不同,包括组长、资料收集员、资料分析员、模拟操盘手、记录员、演讲人员等。每个小组给10万元的虚拟启动资金,组长带队,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利用互联网上的行情交易软件,实时接收沪、深股市行情,将学过的投资理念、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等理论灵活运用,并作出决策,给出股票的交易价格及数量,每天作出记录,老师查验并作出点评。每个月总结一次,各组派出自己的演讲人员,就本组对国内外经济动态、行业特点、所选股票的具体操作、收益率等向全班同学做以汇报,并选出前三名,会得到老师事先安排的奖励。同学们在笑声中取长补短,并立志要在下一期表现更好。
三、“综合实训”模块
是对其他实践教学模块的一个综合演练和提高。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操作能力、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投资组合管理能力乃至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具体包括若干个实训专题,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正如表1所示,“综合实训”模块主要包括“技术分析”、“基本分析”、“资产组合分析”和“实战分析”四个子模块。“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综合实训的基础内容,主要是通过关键理论知识点的训练和强化,培养学生必要的证券分析和判断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后,作为“综合实训”模块的一个提高环节,我们设置了“资产组合分析”和“实战分析”子模块,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资产组合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实盘分析能力和初步投资咨询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with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competitio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quires not only high-quality pharmaceutical technical personnel, especially in need of a large number of can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pharmacy, and know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rug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ertain management ability of grass-roots pharmaceutical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cipline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topics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ocial research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To i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raining students of pharmacy management ability.
Keywords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ethod; management ability;
事管理学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以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为重点,解决公众用药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所有的医药类专业(包括临床药学、中药、药事管理、医药营销等等),都将“药事管理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而药事管理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殊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政策规章更新快、法律用语枯燥抽象等,学生理解吸收难度加大,能力培养问题显现。为依法治国方略在药事领域的具体实现,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化人员,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突出能力培养为核心,我们就药事管理学教学开展了以管理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探索实践。
1 案例教学法
1.1 案例教学的目的
管理学家明茨伯格说:“(管理教育)要求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行为上的双重成果。”然而,这种双重效果,尤其是管理行动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教育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其主要方式是参与特定的管理活动或模拟相应的管理工作情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类化迁移与整合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人力量的组成部分。而案例教学就是模拟某一具体管理情景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管理案例的运用,将学生带入药事管理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开发学生管理能力的目的。
1.2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实施比较灵活,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可以通过案例反映将要讲授内容、解释理论知识点、汇总贯通知识体系。其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人分析、集体讨论和评判总结。在个人分析阶段,学生在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借助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关于案例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在集体讨论阶段(小组或全班),通过百家争鸣,阐述自己的主张,彼此启迪,吸收合理的成分,从而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培养能力。最后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评判总结达成一个较能普遍接受的意见。
1.3 案例教学的运用
依法行政在药事领域体现得非常到位,药事管理学的授课内容主要围绕药事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为了灵活地释义法律及体现在现实中的适用,我们选取了当前社会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案例教学。如在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后,由老师提出一些比较典型、即时的案例,如“亮菌甲素”和“欣弗”案例,请学生用所学法律知识自己分析,找出违法事实和处罚依据,进行问题分析和处理,然后讨论总结得出统一结论。
案例教学也可以说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现管理生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学生在领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判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条理化理论知识为具体事例,在案例分析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4 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药事管理案例必须反映药事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只有所提供的情景十分接近真实情况,学生才会有认同感,从而欣然接受案例教学。其次,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人和集体作用,以案例为线索,启迪学生集思广益,重在参与。再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管理能力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任务。
2 专题讨论法
2.1 专题讨论教学的目的
专题讨论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学科或现实领域的专门问题而展开,其过程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在专题讨论教学中,教师仅仅担任“导演”角色,对研讨过程进行统一调度和掌控,学生则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这种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可起到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作用。
2.2 专题讨论教学的实施环节
学生参与式讨论课的作法及其环节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拟定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讨论题目到图书馆或借助其它现代工具查阅相关资料,在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书面发言提纲,在讨论时逐一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
2.3 专题讨论教学的运用
我们围绕药品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药事管理体制、医院药事管理、中药管理这些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若干讨论专题,如我的药品价格市场一直问题不断,围绕现实,确定“药价虚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通过讨论,辨析药品定价机制问题、药品采购问题等。在药学职业道德教学中,围绕“医药代表的起源与作用”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延伸了学习内容,同时对医药代表的作用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药品销售渠道教学中,设定“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学习,讨论中,学生了解了国外药品批发领域的现状,同时对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预知。
2.4 实施专题讨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形式上可以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讨论,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其次,在讨论的内容方面,可以是针对某种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观点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再则,要求教师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讨论现场的技巧。最后,讨论应做好总结,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或者提出新的问题。
3 社会调研
3.1 社会调研的目的
课堂学习固然重要,然而有目的地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管理政策、法律规范的实施情况,掌握行业动态发展。同时通过调研,可使学生接触实际,培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3.2 社会调研的实施
药事管理社会调研的开展主要分四个步骤:一是进行调研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二是确定调研题目,进行调研设计;三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四是调研总结汇报。调研的对象可以是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药企业单位等。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在药事管理学课程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药事管理学科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同时学习了书本上的药事理论知识,但对现实情况不甚了解,这时可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引导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展开社会调研。
3.3 社会调研中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调研使学生接触各种管理问题和各类社会角色,这一过程是和学校的学习氛围完全不同的,会使他们对药事管理工作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在操作中要注意:确定好调研题目,指导教师要对调研内容进行指导,保证调研的目的性;其次保证同学的参与度,不要将调研变为个别同学的任务。
4 网络、模拟软件实训教学
4.1 网络实训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药事领域也逐渐渗透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并且在药事管理的某些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药品招标采购、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等。同时网络药事信息资源也是极其丰富,很多药事管理信息越来越公开化,其途径之一就是借助现代网络,如药品标准查询、药品企业信息查询、药品注册过程信息查询等。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去亲自体验才能领会。所以我们采取了利用互联网载体进行教学的方式,通过网络实体操作,领悟药事信息知识,形成网络药品监管意识,培养药事信息能力。
4.2 模拟软件实训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加之管理工作比较特殊,有些单位不愿提供相关岗位让学生实习,因此迎来了管理学科实验方法的新阶段,即模拟软件发展时期。模拟软件教学应用时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大批人机结合的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人使用,管理实验中心相继成立,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补充教育基地。具体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校园网络上完成的一种实训教学形式,也称为实验室软件模拟实习。如GMP、GSP教学软件的应用,可使学生进入模拟的管理规范操作之中,增加学生现实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药事管理学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药事管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从过程实施观察,部分学生观念仍需转变,学习过程中懒惰思想仍然存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有搭便车现象出现,甚至个别学生期望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课程考核。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世民.药事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mode
0 引 言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特点之一是操作性、实用性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综合了物流学、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等内容,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公式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时间,一直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它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引导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完成教学视频学习,课堂上师生进行协作探讨和交流教学内容等教学活动,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内化。这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及新课程改革相融合的一次历史教育革命[1]。本文将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归纳总结一种适合该课程及类似的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模式。
1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
物流系统规划课程综合了物流学、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等内容,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公式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本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又要会针对实际问题对物流系统诊断与评估,并提出执行方案。这些内容的熟练掌握与应用都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然而课程课时数有限,很难在讲授完要求的知识点后有富裕的练习时间。
1.2 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顾及学生基础知识差异性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的?n程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先修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以及物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筹学等专业知识。然而同一个班级内学生对先修知识点的掌握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进度过快,内容偏难,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授课进度过慢,知识点过于浅显,这给教师的授课提出了很大挑战。教师的统一授课很难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1.3 授课过程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教学效果差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过程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课程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而由于高等教育中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占用时间过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点,单凭传统教学方式中加入少量案例分析和讨论很难满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
2 翻转课题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学校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级学生是在大学四年制的第六学期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将该班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学生。
本研究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方式及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对比分析以及访谈的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翻转课堂授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进行分析,得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普遍性的经验在类似课程中推广。
2.2 翻转课程模式的具体教学实施框架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设计、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反馈。具体如图1所示。
2.2.1 课前设计阶段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制作成小视频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使用简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完成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同伴讨论、求助教师等方式来解决,并通过网络方式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反馈给任课教师。
2.2.2 课堂活动阶段
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应用练习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内化,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知识应用的目的。基于CUCEI量表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对于主题明确,互动性强的课堂环境满意度更高。翻转课堂正是符合这一结论的教学方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开始上课后教师将对这一节课的课程主题进行汇总,并针对这一主题设置学习任务单,通过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后由几人(最好不超过5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索讨论,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后,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倡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阐述和展示,更加深刻地掌握课堂知识点,使课程知识点内化。教师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可以给于一定的点评,完善小组成员的方案。
2.2.3 课后反馈阶段
课后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教师对掌握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单独辅导等方式加以强化和巩固。最终使全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的目的。
3 研究结果评价与分析
3.1 数据采集
本研究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对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了教学效果评价(包括课前?A习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内容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等)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3.2 对课前预习的评价
课前预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教师通过网络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传递给学生,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调查问卷中对视频适合长度、学生观看情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知,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观看完预习视频,并能通过其他方式对视频中介绍的知识点进行学习,10分钟左右的预习视频,学生的课前学习时间为1~2个小时。但是视频的录制形式会对学习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希望能增加视频质量及趣味性。
3.3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可以论证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习成绩平均分比对照组高3.2分,相差不是很多,但是实验组的标准差比对照组小很多。这说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平均,相差不大;而对照组的标准差为11,说明对照组的学生两级分化比较明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相差较大。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T检验得到P=0.037,这个值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很明显实验组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让学习者自己对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反馈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持肯定态度,对于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帮助。
3.4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大部分同学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良好(见图4)。图4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引起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思考进而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认为需要课前预习时间较长,加大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从实施的总体情况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堂的应用是很成功的,对该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很明显,而且学生的满意度提高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4.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4.1.1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授课视频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学习速度、学习地点,并根据教师给的资料进行课程信息的搜集和汇总,最后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尤其是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4.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及创新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无疑对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有所帮助和提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应用于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1.3 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翻转,教师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填鸭式的在课堂向学生灌输课程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目标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个性化教学。
4.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4.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翻转课堂在众多的试验中表明更加适用于理工类学科,因为理工类学科知识点明确,而且需要通过验证、实验或练习等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掌握。而有一些学科的知识点较散,而且需要记忆式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巩固,这种学科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另外,一门课堂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果在课程知识点中存在需要经过讨论分析、开放式的总结归纳这样特点的知识点是适合的。
4.2.2 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所加重
首先,如果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先修课程的掌握情况,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而且教师还需要在课堂制作视频,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编写脚本、进行录像、剪辑最后在网络上供学生预习使用,这个过程需要耗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外能力的要求。因此建议课前视频的制作采取“外包”的形式,由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或学校有相关技能的部门教师来完成此项工作;教师还需要在课堂通过在线形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预习中的主要问题以便更合理有效地安排课程内容,这无疑都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负担。
对于学生也反映课下学习负担加重。学生观看视频进行预习的时间平均在两个小时的时?g。学生观看完视频时,还需要搜集资料来理解不太清楚的知识点,之后还要完成课前测试以便任课教师充分了解预习情况。这使得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加重,因此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建议教师再布置课下作业。
4.2.3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提高
教师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要接受学生在讨论、探索过程中临时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将准备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即可。因此教师需要更充分的备课、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1.2考核内容局限。现行管理学考核内容,偏重于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记忆,课程考核内容也局限于管理学教材、课堂笔记、授课时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至于普遍出现“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核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标准化、结构化的考核笔试试题的题型有限,考试时间及题量也相应地有限制,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掌握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基本知识的测试非常必要,但单一凭借这种形式是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并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考核成绩构成简单。与高中阶段以卷面成绩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不同的是,大学阶段的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为综合成绩,也就是说课程成绩主要是考勤、课后作业及卷面成绩三个方面构成,三项成绩前两项占30%,期末占70%计算得到,虽然考勤和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而所占的比例反映仍是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也无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2、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善于运用掌握的管理知识、理论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
2.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考核方式要顺应扎实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评价标准,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改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对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动手能力。
2.2体现理论的适用性。管理学理论是在管理活动中对其活动规律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且对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课程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接触真实的社会问题,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应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理论后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促使学生将课程理论与零散的管理实践进行整合,从而从知识体系上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管理原理。
2.3强化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等重要,教师通过讲授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领会并创造性的使用,课程考核也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唯一标准,直接影响着连接教与学的两端。因此,考核方式应该是公开、公正、公平、客观、透明和多元化,避免出现教师凭主观印象随意评价的现象。
2.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当前的管理强调效率,而整体效率的取得取决于团队合作的效率,考核目标应增加团队合作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学会如何沟通,如何协调,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的成效,了解团队工作规律。
3、管理学课程改进考核方式的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新知识的更新和替换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理论的运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结构的构建上下功夫,创新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管理学教学中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加工并指导教学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单纯重视期末考试无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学习及应用能力。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加大对学习过程学生表现的考核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法由单一的期末考试,过渡到由期末考试、平时课中考评和平时课后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和选择。具体来说,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三三四制考核方式进行。即平时课中考核占30%,平时课后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考核,也包括理论应用能力考核,以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3.1平时课堂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讨论、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严格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课程讨论及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分组进行,认真记录每组整体及个体成员的表现,以此作为评分依据,并结合自评、小组评价与小组互评方式,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的现象。在百分制下,考勤占10%,其余部分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任何一种或两种形式进行考核,所占比例为20%。这部分考核成绩即平时课堂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2平时课后考核包括作业、小论文、分组活动。作业及论文考核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所占比例10%;分组活动以组为单位考核对理论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关于计划编制的可行性,具体实施中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协调,激励以实现计划目标,其实施的效果通过个体评价,分组评价汇总作为考核成绩,这部分所占比例20%。为保证个体考核的公平性,实行目标管理的方式,小组围绕要求制定小组及成员各自可接受目标,小组组长以个体完成各自目标的成效进行集体评价;组长的考核以组为单位考核小组整体实际活动完成的成效进行评价。
3.3期末考核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考核,所占比例40%。其中知识性考核占30%,能力性考核占10%。为全面真实考核学生对所学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原来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的形式以考核学生的能力,课程结束前一周先进行口试,准备案例及结构性问题要求学生大胆思考、独立作答,鼓励其发挥主动性,口试过程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以录音以作为评分依据,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发挥的能力,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课程结束后再集中统一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知识考试,比例占总课程成绩比例30%。
4、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改进考试方式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从其实施来看是一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相应地出现了更新和变化,鉴于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管理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结合专业的实际应用,环境的要求,在原有理论的教学基础上调整管理学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放在坚持实用够用为准。
4.2改革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达到课程考核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需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将案例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减少理论灌输,加强技能性、创造性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简介]申韬,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36―0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商业银行会计学作为金融专业本科的三大专业主干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课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与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借贷关系的管理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本业务活动之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关注商业银行与企业、居民的信贷关系,从企业、居民的资金循环、融资结构、财务收支人手,重在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和创造收益。
随着加人WTO后金融服务行业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快速发展,我国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主体,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与时俱进地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合格的中高层次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商业银行信贷的基本概念,掌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信贷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信贷管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难点分析
结合多年金融学专业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课题组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难点集中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阐述和操作流程介绍,滞后于商业银行信贷实际运作,教材选择难度较大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属于一门实务操作性课程,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一般都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论人手,在重点阐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体系、信贷管理理论和信贷管理原则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贷款业务的具体操作。有的教材将贷款业务划分为短期商业贷款、中长期商业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贷款、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和其他信贷业务,进行概念、种类、操作流程、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探讨;有的教材按照客户性质――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进行贷款操作流程、运作管理和风险控制与防范的介绍;有的教材则根据贷款操作流程,分析贷前、贷中和贷后商业银行不同类型贷款的管理重点。部分教材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涉及国际信贷、贷款风险管理、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绩考核等相关问题。虽然各种版本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一般都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各项具体业务实际运作应遵循规章、制度和条例的介绍。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事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体运作缺乏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如此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异常空洞、乏味,学习积极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的革新和创造日新月异,教材内容无法也不可能跟上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的变化速度。因此,如何选择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适用性和时代性的教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首要难点。
(二)教学内容繁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相当繁杂,不仅必须以一系列专业基础性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原理等作为先修课程,而且涉及金融学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信贷等的部分内容,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和交叉现象,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例如,专业基础性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已详尽阐释的信贷含义、信贷特征、资金运动特征、商业银行特征和组织体系、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种类、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等内容,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讲授信贷管理基本原理和不同种类贷款业务的操作流程等内容时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又如对企业贷款客户信用评级时必须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即“三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以及企业财务比率分析等相关内容与企业会计学原理的讲授重点相互重复。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基本原理部分所涉及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信贷管理理论、资金来源与运用管理等大部分内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则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和交叉现象。由于学生对课程背景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回顾背景知识,不仅浪费非常有限的课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隋绪,不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一味地省略不提,则不利于原有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深刻理解,影响专业知识体系的延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活动的条件不具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源于书本及教师的讲解。虽然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减轻单一黑板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感,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仍然无法体现,学生不善于进行主动性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都设置了教学实践环节,但是仍缺乏综合性强、设计严密,与商业银行信贷运作相关性高,“教学与实践相长”的课程设计。在欠缺信贷业务运作的直接感受时,学生无法将抽象课程内容的理性认识直接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此外,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度,创造各种条件带领本科学生集体进入商业银行相关操作部门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或进行现场教学的障碍重重,任课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运作空间十分狭小。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以“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常为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评定,占30%;有的任课教师则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针对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而言,以上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全面、真实、公正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方面,由于卷面范围、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和考核题型的限制,教师出题的自由度受到一定影响,笔试成绩无法全面、充分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如实反映学生信贷业务实践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有限的课时范围内,任课教师很难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及时、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平时成绩作为能如实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投人程度的有效工具,实际上对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五位一体”模式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为更好地实现培育商业银行中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题组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自身课程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部门讲座+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全程式、综合化考核方式+课后延伸互动”――“五位一体”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多元化、综合式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在“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环节
1.充分考虑学科领域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选取原理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的教材。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原理性和实务性并重的原则,内容尽量贴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际运作,充分考虑其在学科领域内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面对教材内容容易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所需自编教材或编写教辅资料,及时清除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不相符合的陈旧内容。无论采取购买教材、自编教材还是编写教辅资料的方式,教材的信息量必须充足,具备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现实性,保证涵盖由教师负责讲授的信贷基本原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内容和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实践运作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任课教师负责讲解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技巧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负责自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已阐述的基本知识点、各类贷款业务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条例等一般常识性和比较容易理解的相关内容。此外,任课教师需要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领域、实践运作中亟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和积极讨论。
2.关注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关系,实现与其它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任课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交叉关系。正式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全面而详细地了解专业基础性课程中已经讲授的内容,并实现与同一学期授课,而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的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以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为较好地实现该目标,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从微观上进行合理、恰当地把握,还需要从金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上予以配合,明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具体课程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和协调问题,不断地优化课程结构。此外,任课教师还应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目标,即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范围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实经济、金融运作的变化,及时地充实、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充分体现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运作变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奠定坚实基础。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联想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质疑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外,还应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方法和任务教学方法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注重学生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地运用于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提高课程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轻传统式黑板教学的弊端。
(二)实践部门讲座环节
积极邀请具有商业银行实践经历的在校本科学生、各大商业银行实际部门从事具体信贷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商业银行信贷运作各环节的业务骨干和信贷管理层人员来校定期举行讲座,以具体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案例分析为主,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各类贷款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三贷”――贷前、贷中、贷后信贷管理工作重点,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以实践感受加强和促进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每次讲座完毕后,将预留30分钟自由提问时间,学生们可以就理论学习和教学软件操作过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提问和讨论。
(三)教学软件系统操作环节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拥有自行研发和委托研发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客户信息和信贷业务流程为核心,采集汇总信贷业务资料和管理控制信贷业务流程,并在采集大量原始客户信息、信贷资料的基础上作前瞻性的分析和预警,规范信贷管理流程,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信贷业务管理系统是运用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作中前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以往由于手工或半手工处理信贷业务而导致的信贷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信贷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信贷业务状况的局面。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依托本院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各项现代化技术设备,本课题组引入深圳国泰安(GT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采取多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努力营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操作的情境和氛围,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平台,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系统中客户信息管理、信贷业务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和信贷报表管理五大系统功能的操作流程,不仅实现了课程知识点从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有效转化,而且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环节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优劣的主要方式。结合课程教学特点,课题组认为,实践操作性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理论性课程“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特点,应构建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其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教学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等所占考核比例应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小测验成绩等所占考核比例基本持平,充分地体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课程特点。这种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课程考核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督促学生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五)课后延伸互动环节
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深层次地运用于金融学专业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而且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广泛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任课教师仍然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延伸,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建立任课教师个人主页、课程网页、课程QQ群或课程互动信箱等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不仅可以提供课外学习的良好载体,保证课程信息的互相交流和相关资料的集体共享,更方便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将师生互动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而且学生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最新管理方法、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充分汲取各国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的有益经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此外,利用这些信息载体,可以邀请往届学生将课程学习心得、商业银行实习体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分享,还可以邀请理论研究学者和实践操作专家就信贷管理领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网上答疑和网上讨论,从信贷实践视角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静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杨福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教学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4]毕延彤,案例教学法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贸,2005,(1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人才应满足“职业上的合格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实际要求。而管理学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以及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要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对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
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宜,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管理学课程理论的讲解应区别于本科教学强调知识系统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而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没有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对理论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而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多强调理论的掌握,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
高职学生与普通类高校学生相比,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理论学习难度大、兴趣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但他们思想活跃,喜欢参与各种活动,比较重视参与校园科技和学术性文化活动,对各类专题讲座、校内外实践活动等有一定的兴趣。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理论讲解应通俗易懂,让学生参与教学,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三)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是我们生活、工作及从事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综合性文件,为各类专业性管理作方向性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需要。
而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理论,但在实践中不一定能准确运用它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满堂灌输理论的方式,而应根据所讲理论,结合实际管理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时,能把握管理实践,并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四)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企业对人才进行开发利用,具备实践能力,有利于缩短人才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工作的时间。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管是管理专业还是非管理类专业都开设有管理学课程,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合理取舍,在侧重点上区别对待。而目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理,不管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讲一样的内容,而不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重在理论体系的完整,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未能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灵活、丰富、立体化的特点,在管理学教学中备受重视。而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是上课不需要再在黑板上板书,省事、卫生;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有课件看,可减轻备课的任务,只要把所讲的内容放到多媒体课件中,上课时照着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读一读就完成任务;还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只重视演示课件内容,不重视过程讲解与重、难点分析,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有部分教师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是课本内容的压缩,知识点的罗列,整个课件满满的都是文字,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法单一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满足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案例分析、参与活动、体验实际工作、交互讨论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课堂上依然采用单一灌输理论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教学。有的课堂上也进行案例分析,但选取的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或案例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
(四)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从事管理学教学的老师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才能准确指导、参与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而高职院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管理学实践教学的要求。
(五)管理学课程考核形式不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小
合适的考核形式能调动学生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成绩(一般占70%)加平时表现成绩(占30%,包括出勤、作业完成、课堂表现、笔记等)来确定,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只能使学生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毕业生毕业后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目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同一门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授时,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有针对性的取舍,满足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如营销专业的学生,侧重于营销活动环境的分析、计划的制定,营销活动中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人沟通、处理冲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并能进行活动控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讲解,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较早进入职业角色定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手段,要认真研究,探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1、管理学课程理论多,比较抽象,为了增加其直观性,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上,为了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每次课开始之前设计管理经典故事,以文字或动画的形式设计,使学生带着兴趣与悬念进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探索建立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3、组织学生观看著名的管理专家讲座,如余世维管理学讲座,并让学生参与讨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管理的经验,为以后参加工作积累可借鉴的经验。
4、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并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参与课堂教学,并进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组建课程模拟公司,培养团队精神。在全班通过总经理竞聘、成员自愿组合的方式(5-6人为一组),组建课程模拟公司,参与和服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进行。根据课程的进行,制定公司活动计划、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并对公司人员进行工作安排,与内部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并对各项活动的进行情况实施监督。培养学生管理的能力。
2、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思维创新。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感性认识。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增强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基础工作的了解及现场的把握。比如,在组织职能中,对人员的选聘,设计选聘情景剧,两个小组采用轮换的方式,分别担任招聘公司和应聘人员进行招聘活动。通过该活动进行,使学生把握招聘的程序及工作要求,同时提高应聘人员的竞聘能力。
4、与企业家面对面,接触管理实际。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组织学生与企业家对话活动。通过与企业家接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了解实际管理岗位对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加深学生对管理实践的了解。
5、进行岗位见习,亲身感受管理实际。加强校企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建立全程的、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全程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全程、多样性的考核,一方面是考核时间的全程化,在课程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另一方面,考核空间全程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室内考核,也包括小组外出考察、小组讨论意见汇总、团队活动、课后作业考核等。最终评价按各个项目分别被赋于的不同比例进行综合评价。比例的确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即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多元化考核,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全程化考核,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符合十二五高职教育规划的要求,符合高职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只有不断探索、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胡斌.关于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08(7).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物流管理一直是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管理到机械工业、数学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横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学诸多细分领域,涉及现代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优化等众多研究主题。目前,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状况纷繁复杂,到了亟须梳理与总结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定性和定量的文献综述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仍难以从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献中廓清该领域的研究全貌。鉴于此,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国内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共词分析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关键词节点和网络,以网络图谱形式揭示研究主题的热点[1]。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载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检索题名或关键词“物流管理”,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操作时间为2015年6月9日,检索得到926篇期刊论文,共包含4207个关键词,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2数据处理
2.1高频关键词选取
为了保证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有效性,我们对所获得的4207个关键词进行预处理。首先,将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如将“中小型企业”汇总到“中小企业”,将“RFID技术”“射频识别”和“无线射频识别”汇总到“RFID”,将“供应链管理”汇总到“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汇总到“人才培养”,将“逆向物流管理”汇总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汇总到“物流管理人才”,将“高职”汇总到“高职院校”等;其次,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理念”“措施”“实现”“现状”“建议”“探索”等,将关键词简化为2161个。在这些关键词中,本文选择出现大于等于8次的关键词,共45个,占全部关键词2.08%,频次占全部关键词频次的43.71%,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确定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的基础,如表1所示。
2.2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利用相关软件,对4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并统计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45×45的共词矩阵。由于原始数据之间共词频率差异较大,本文运用Ochiia系数方法[2]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鉴于共词矩阵中的0值过多会导致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用1与相关矩阵数据进行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2.3社会网络分析
本部分内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将表2所示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绘制成社会网络图谱,该图为已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图(见图1)。(1)密度。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图1的网络密度为0.7192,标准方差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只与GPS有连接外,其他词与靠近中间词之间的连线较多。(2)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他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3]。分析显示,供应链、高职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等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这反映了物流供应链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这几方面研究较薄弱,研究应该更加深入。(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4]。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49.81%,其中,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RFID、物联网、GPS、仓储管理、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但是点度中心度较低,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3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10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反映了学者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重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表明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创新性。
3.2物流供应链
从社会分析网络图谱可以看出,供应链处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较高,说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近10年来物流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该主题包含“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ERP”等高频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获取竞争力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随着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兴起并不断引起学者和业界关注,成为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3中小企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农产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这几个关键词。由于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农产品至关重要,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煤炭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来关于这一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3.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其中包含3个研究热点:绿色物流、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再制造、再循环与再使用是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共有的内容[6]。两者的不同在于绿色物流强调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正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7]。
3.5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由“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信息化”“企业物流”和“物流作业”6个研究角度构成。反映了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用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等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提高了物流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包含“应急物流”“物流系统”“物联网”“电子标签”和“RFID”4个关键词。应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损失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小[8],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物流系统至关重要,而物联网技术(RFID、GPS、GIS3)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导致的物资配送缓慢、配送车辆路径不合理、物资跟踪丢失等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与一个高频关键词GPS有连线,从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知识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远离网络核心,说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如李一波介绍了基于GPS和GIS技术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杨宝森通过XML软件技术构建了跨组织、跨部门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0];张文建介绍了基于B/S模式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11]。
4结语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录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方法,描绘出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热点研究方面: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等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是这一阶段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供应链是联结这些热点最重要的桥梁。在研究趋势的预测方面,有的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物流管理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物流管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物流供应链、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其中,供应链、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居于核心地带,与环绕周围的其他的主题一起构成我国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4]朱庆华,李行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9.
[9]李一波,张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5(5):11-1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6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12- 02
1 建设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意义
1.1 大商科平台的内涵
本文研究的大商科平台是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在2012年提出的一个教学创新构想。大商科平台的内涵是依托商学院大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实验中心,将学院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等本科专业融会贯通,使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商科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能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价值。
1.2 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意义
商学院的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是将纳入大商科范围的11门课程按照统一标准建立或修订复习资源,在此基础上将涉及课程的复习资源进行汇总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性文件。建立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目的是,使学生和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一次登录就完成对全部课程资料的检索和学习。
建设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商科专业的学生对大商科所涉及的各门课程内容的安排有全面了解,从而在头脑中产生全面立体的认识。
(2) 通过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可以形成完整的共享平台,加速淮海工学院大商科的建设工作。
(3) 放在共享平台上的11门课程也可以面向连云港市其他高校的师生以及企业员工开放,可以作为对商科感兴趣的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4) 共享系统在面向在校师生以及企业员工开放时,可以成为企业和学校之间联系的平台,借此平台可以实现为企业输出优秀的员工、为学校获得学生实习基地的目的,企业和学校在大商科平台下可以实现双赢的目标。
2 诺兰模型概述
诺兰模型是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 L Nolan)在1973-1980年间,通过对200多个公司以及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进行研究后总结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划分理论。具体来说,诺兰模型将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6个阶段。通过研究诺兰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诺兰认为对于企业建设的各种信息系统来说,这6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按照诺兰模型的思路,本文认为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需要经过6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1) 起步阶段: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劳动,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
(2) 扩展阶段:各级人员开始积极地建设、开发相关的子系统,信息系统的建设效率提高,信息系统在建设的同时开始产生正面效益。
(3) 控制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始出现负增长,主要表现有建设规模过大、建设内容重复、建设的预算超支等。这时开始出现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控制,目的是使建设的速度减慢、建设过程高效化。
(4) 集成阶段:对全部11门课程的复习资料进行汇总,主要工作是完善内容和统一化格式。
(5) 数据管理阶段:对11门课程的复习资料进行网络格式转化,建立登录平台、检索系统和阅读系统,形成大商科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雏形。
(6) 成熟阶段:通过小范围的试用,对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雏形进行补充和修改,建成大商科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按照上述各阶段的内涵,商学院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目前还处在第二阶段, 即扩展阶段,相关的文献资料正在各自建设中,本文对系统的后续建设工作进行具体的建设内容设计。
3 基于诺兰模型进行商学院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
结合淮海工学院商学院的教学实践安排、大商科的发展现状以及诺兰模型确定的系统建设阶段,本文认为可以将诺兰模型的六阶段整合成以下4个阶段。
3.1 复习资源的完善整合与与格式统一化阶段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的大商科平台总共涉及11门课程,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学、经济法、组织行为学和财务管理。
按照大商科平台的建设目的,本文认为这11门课程在复习资源共享系统中需要提供6种资料,分别是教材资料与参考教材书目、教材目录提要、知识大纲、知识要点、试题库、模拟试卷。
(1) 教材及参考书目:11门课程都是商学院已经开设多年的科目,课程安排比较稳定。经过多个学期的实践检验,目前11门课程使用的教材和参考教材书目已经确定。
(2) 教材目录:教材目录是为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个总体的了解而提供的。通过浏览教材目录,可以帮助系统的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确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及学习侧重点。
(3) 知识大纲:知识大纲中涉及各门课每一章节的主要知识名目,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公布知识大纲有利于系统的使用者合理分配学习精力。
(4) 知识要点:在编制的知识要点中涉及每一个知识点的详细内容,这是学生以及企业员工在使用复习资源共享系统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淮海工学院商学院自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初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知识要点的编制和修改,目前已经确认定稿。
(5) 试题库:淮海工学院大商科平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因涵盖的课程内容范围较广,基于复习难度的考虑,目前确定的考试方案只包括两种题型,即单选题和判断题。采用网络考试的方式对使用者进行考核。11门课程因各自的学分不同,按照1学分对应200题的标准,建成的试题库应该有6 600题。
(6) 模拟试卷:大商科平台预计在大三阶段实施,此时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已经学完上述11门课,对11门课程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具备进入大商科平台的资格条件。设计的考试时间是120分钟,按照一分钟答一题的速度,编制的模拟试卷包括120道题目,单选题和判断题的分布比例随机,总体的分布格局是判断题在前单选题在后。
以上是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系统各子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
因各门课程复习资源的编制基础不同,有些课程在6个子系统中只有其中的3项,甚至更少;有些课程的建设则比较完善,全部的6个子系统都已齐全。因此在形成统一平台的过程中,对于已经存在的资料需要着重修改格式;对于初步建成的复习资源,则需要在建设之前以及建设中严格遵守编制的格式规定,以保证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具有统一的格式,便于在大范围内普及使用。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认为在建设共享系统时,首先要设定各子系统的编制规范。该编制规范主要涉及各子系统的构成项目、各项目的内容安排以及具体的文字格式规范等。
3.2 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控制阶段
在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第三阶段的控制要求,本文的构想是体现在知识大纲与知识要点这两个子系统中。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内容从教材看具有一定的重合,当把这些课程整合到一个共享系统后,为了提高共享系统的建设效率,本文建议在开始建设之前首先开展联合讨论,确认各知识模块的课程归属。
3.3 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网络平台建设
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涉及的11门课程资料在完善并统一化格式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全部资料的网络格式转化。网络格式转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3个步骤。
3.3.1 建立登录平台
目前阶段,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是针对商学院在校学生设计的,因此登录平台的账号就是学生学号,登录平台的检索范围是商学院学生的全部学号。密码则由学生自行设置。
在确定登录平台的建设思路后,本案需要延请计算机专家进行网络登录平台的具体建设。
3.3.2 6个子系统的内容分别进行网络格式转换
共享系统涉及的11门课程的6个子系统基本都是在计算机上编制形成,已经是电子格式,因此在进行网络格式转化时,我们只需要将各个子系统按照统一的固定顺序进行录入,以形成整齐划一的复习资料库。
3.3.3 在子系统录入的基础上,建立检索系统和阅读平台
互联网平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工具是搜索引擎,本文建立的复习资源共享系统既以帮助学生参加考试为目的,也以学习丰富的商科知识为目的。因此共享系统的核心内容是以搜索引擎为基础、按照不同目的分设的两套系统。
(1) 以通过在校期间的考试为目的。按照大商科平台的初步构想,该考试主要面对在校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考试成绩目前主要可以作为学生在商学院内部转专业的依据。因此,针对以参加考试取得成绩为目的的使用者,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侧重点依次是在阅读平台和模拟考试平台,检索系统不作为主要的建设内容。
(2) 以丰富商科知识为目的。对于连云港市其他院校的商科学生以及企业员工来说,进入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目的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主,为赢得职位和升职添加筹码。对于这种情况,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侧重点依次是复习资源的检索系统、阅读平台和模拟考试平台。
按照上述建设思路,本案需要借助计算机专家的专业技能在电脑平台上帮助进行建设。
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使用者首先会进入登录平台界面,根据使用目的选择进入不同的系统。在两套系统里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进行学习,该系统的使用者会接触到5个知识系统,分别是课程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目、课程目录、课程大纲、知识要点和试题库。模拟试卷是在全部的知识系统学习完毕之后才能使用。
3.4 面向商学院学生投入使用
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在建设完成后首先会在小范围学生中进行试用。对学生的试用过程进行数据记录,对试用感受拟通过编制问卷进行调查,借助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确定共享系统的试用效果。
如果试用效果理想,则开始在全体商科学生中使用。
4 结 论
大商科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企业对商科教育提出的实用性要求,商学院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的出现则是大商科创新思路发展的必然。因此,在当前大商科建设的过程中,本文提出把零散的复习资源进行系统化建设的想法是具有可行性的,可以促进大商科平台的推广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