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 陈江柳.受众研究的新范式――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J].新闻世界,2010(8).
[3]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
[4]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2(12).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1-02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国际传播的制高点。借力互联网,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要;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打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
一、国际传播中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以及高速度、大容量和极具开放性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开通,国际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传播或一部分国家对另一部分国家的传播,而成为全球一体化信息平台上的传播。由于这个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形成,国际传播逐渐淡化了“国际”的色彩,全球传播也就成为国际传播的高级形态。在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中,互联网的作用表现为:
(一)互联网将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
传统媒介时代,西方媒体凭借高度发达的媒介体制和媒介实力,牢牢掌握了国际信息的和话语的垄断,国内媒体在国际舆论界几乎处于“失声”状态。 “全球化传播时代的传播技术进步导致了传播成本的降低,加上媒体关系相对呈现宽松趋势,从而为弱势国家、群体和个人提供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互联网拥有的不限疆域、不限时间、不限民族的一系列发展特性,都将有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首先,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传播,能够打破西方对他国信息传播的制约和排斥,促进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性。其次,利用互联网即时快捷的特点,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传播的封锁性。互联网把整个世界即时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为众多的个人和非专业组织、团体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其快捷的方式,网上信息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国家和政党的控制。再次,利用互联网自由参与的特点,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传播的垄断性。
(二)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国际传播意识
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手段和条件的限制,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大都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广大公众只能作为信息传播被动的接收者。而网络传播中每一个网络、每一网计算机都具备网上信息的功能。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者,相应地,人们参与国际传播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网络时代的个人参与不再是以简单的、小范围的人际传播形式出现,而是以大众传播中的“大众”一员的主体身份出现;不再通过人员交流、商品交换的形式间接地传播信息,而是作为传播主体发表言论、参与意见,形成舆论。
二、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一)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实现“零时差”
传统媒介,从报纸、广播到电视,对国内公众的传播和对国外公众的传播通常是分别进行的,而且两者之间传播有相当大的时间差,通常是先进行国内传播,经过一系列环节才能进入到国际传播通道。而互联网则使两者的传播同时并进。网站一经设立,它既面向国内公众、也面向国外公众;新闻信息一旦上网,就会传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对于很多事件的报道,国内的媒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抢到第一手信息或者有了信息源而没有进行报道,很多个人或者国际媒体把这些信息到互联网。这样,互联网共时性、全球性的传播特点使得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介时期先国内而后国际传播的演进模式。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传播主体
由于传播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国家,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各国政府。各国政府不但通过大众传媒向外传播信息,还承担着国际传播控制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即大众传播中所谓“把关人”的职责。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将千家万户连接起来,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摆脱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的信息环境,进入开放的、无疆界的信息空间。在这个信息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同时也可以主动信息,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网络传播带来的传受关系的变化,使国际传播形态发生了相应变化,其结果是,国家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与个人也摆脱了依附地位,成为传播主体。这就使国际传播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元走向多元。
(三)从平面阅读到多维阅读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数量有限的信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由于海量信息的存在,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他们更多地采用浏览式、碎片化、跳跃性的阅读方式来获得信息或者进行娱乐;同时,受众也不单单满足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单一媒体传达出的信息而更加青睐于多媒体化阅读,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主流的门户网站成为网络时代受众喜爱的多媒体阅读“基地”。网络时代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维基、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Web2.0应用不断涌现,受众的互动意愿持续提升,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同时,得益于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受众的关注焦点逐渐跳出国内视线,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越来越“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国国内发生的事件,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放大,可能会对整个世界造成影响。
(四)传播内容突破单一的信息提供
传统大众媒介国际传播的内容,以信息的传递为主,相对而言较为单一。报刊、通讯社、广播一般以传播新闻、提供信息为基本内容。而网络传播的内容则有空前的变化。除了快速、及时、海量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外,还提供极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诸如影视、体育、娱乐节目和电子游戏,通信、通话、短信服务,文档、图片、数据、声像资料的传递或下载,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网上论坛、网上教学、学术交流等等。互联网络把国际间的新闻信息交流和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个平台之上,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开展交往的重要天地。
三、借力网络进行国际传播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国际传播是关系国家形象塑造,国际影响力提高的重要举措,而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西方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美国的ABC、CNN、PBS、MSNBC等大广播公司均已上网播出,仅CNN的网络版每天就有350多万用户访问。全球现有的3.2亿网页中,80%的信息源自于美国。目前我们还缺少像CNN、BBC等这样在国际上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媒体巨头,因此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投入必须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打造一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能力”,把提高国际国内传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平台。
(二)增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地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决定其影响力。但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尚不能达到和传统媒体相匹敌的程度。概括起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网络这一媒体自身的匿名性这一传播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互联网以及网络新闻的法规还不完备, “把关人”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网络上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地监管和控制,严重影响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中国首届域名大会上的《中国域名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万个,其中CN域名注册量达到1357万,位居世界第一。面对庞大的互联网群,政府、网站等应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网民提高媒体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机构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立法力度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网络媒体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着力培养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国际传播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媒介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当前,我国亟需一大批具有一流的外语能力,具备较高传媒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通晓国际各项规则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此,我国必须根据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要求,着手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扶持国内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对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除了政治意识、中国立场、外语水平、文化修养外,还亟待加强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和Skype等当前最新最热网络传播方式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和推广新闻等。
在国际传播中互联网将不再是第四媒体,它将成为主旋律。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给我国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要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21-01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中,互联网新媒体也迅猛发展起来。互联网的特点使得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性相对来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又因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平台发展而来,所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发展深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公共性的特点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尤其对公共的信息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并不足够自觉,这就凸显出从三个维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必要性。
一、从技术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属于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领域,其本身就具备了公共性的特点。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中可以看出,根据其自身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地位,下面就从互联网技术的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一)互联网的本质
在1969年,美国的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相关试验,互联网由此诞生。至2015年,互联网已有近46年的发展史。互联网一路发展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今社会传播等公共性领域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地位。社会大都认可,互联网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就互联网的本质而言,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性特点促进了其技术传播与创新发展,并且为信息化的网络传播平台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
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是由IP或者TCP的互联网协议所开始确立,即网络的互联与通信量的路由及在计算机中符合网络标准的通信相关细节的协定。一般情况下,在信息传播时,互联网最基础的原则是TCP/IP的协议。时至今日,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更显示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领域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互联网发展的开放性历程
互联网技术从端计算至云计算的发展,即互联网从大量信息至信息的聚合的发展,是其开放性发展的历程。当今社会,互联网接入端主要有网络数字电视、4G手机、笔记本、掌上电脑以及台式电脑等,在这些终端互上进行互联网信息传播尤为重要且不可替代,值得指出的是,计算机在互联网的信息化传播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公共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信息的相关平台进行,如一些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总的来说,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具有开放性特点,也正是这个贯彻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的公共性。
二、从媒介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发展是否自觉是决定其发展是否成熟的关键,因此,从媒介维度的角度来具体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发展。
(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自觉意识
研究者一般认为,互联网新媒体是指通过将互联网络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达到传播信息目的的相关机构。这里的互联网新媒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组织性,如官网等;另一种是私人性,如个人微博。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是在信息传播公共领域内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自觉批判性与自觉思考的基础,根据互联网的自由与开放性的本质特点,互联网新媒体才有了对公共信息进行公开讨论与批判思考的可能。一般而言,大型官方网站,如百度,其公共性自觉意识就较为强烈。由此看出,培养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自觉意识对互联网新媒体走向成熟具有关键性意义。
(二)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成熟的标志
从1969年至2015年的46年间,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经历了无觉到自觉的过程,这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日益成熟的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经历了无觉到自觉,既是互联网自由与开放性本质的体现,也是互联网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互联网大众即网民的自觉意识成长的必然结果。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自觉程度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性要求。
(三)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公共领域也越来越受大众所关注。但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商业化与市场化不断深入,致使其公共性缺失。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一般是由于信息传播的监管不力所导致,如: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手机移动网络运营商对其所提供的互联网络内容监管不到位,就会导致手机联网用户收到诈骗短信、骚扰短信、垃圾推送短信,更甚至导致个人信息流失泄露,这种公共性缺失的现状,会强烈的引起公众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担忧,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与抨击。
三、从制度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缺失的现状,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互联网信息安全性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要建立强大的制度保障以及互联网平衡机制,以保障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我们需要从制度的维度,对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理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成长发展不断成熟,其信息传播的监管机制也必然逐步改革创新,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进程的深入,互联网信息的融合监管既是信息传播的各监管机制的互相协调,也是互联网服务与监管的结合,更是监管理念与模式的变更与革新。如:互联网产生之后,计算机、电视广播、电视等都不断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形成新的形态。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保障则是利用信息传播的融合监管方式,这也是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理性的必然发展。
(二)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均衡发展
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其信息传播领域的公共性已在不断发展成熟,其在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的核心是自身的公共性。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就意味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公共领域存在本质的缺失。因而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来说,应从技术、媒介以及制度的三个维度来保障其公共性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互联网信息的安全,使互联网信息的公共领域得到健康发展。
总结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也在不断的成熟,但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其监管若不到位,信息安全性在受到挑战的现状下,也揭示了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缺失的发展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技术、媒介以及制度的维度方面来分析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创新互联网公共领域的监管机制与保障机制,保障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使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能够得到理性与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辉,刘. 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1-7.
[2]马妍妍. 社会性媒体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从Usenet到Twitter[J]. 新闻界,2012,0113-16+46.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大背景,作为地级市一级的广电媒体要取得飞速的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基于融合创新的企业经营转型,实现传统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的高度融合,才能在信息大爆炸和网络进步的新时挥出更大的竞争优势。虽然,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的可选择性更大,仍不可否认人们对广电媒体依然有着较强的依赖程度,据统计,广电数字电视的普及率仍在市场占有率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上,与其他基于互联网的衍生新媒体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只有积极拓展新的媒体空间,加快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从而促成整个广电媒体的转型升级是一条“必走不可”的道路。
一、当前地市级广电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目质量不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节目质量一直都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新的节目层出不穷,观众的“胃口”也被越吊越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地位,对于节目的丰富性和可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打造更具互动性和欣赏性的节目,是当前广电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从节目生产到节目市场供给完整的生态链,从根源上解决传统广电媒体的节目生产与节目需求完全脱节的市场状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
2.参与程度不高,地级市广电媒体依托于本地媒体市场,媒体的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主要扮演着传递中央和省级媒体信息传递、宣传和推动的被动角色,媒体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市场参与程度不高,而且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观众能获取媒体信息的渠道更叫多样,没有特色等于没有竞争力,信息传递的角色更多地被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所代替,观众通过广电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和频率不断减少,使得广电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弱化,地级市广电媒体的观众覆盖面和传播范围相对局限于城市范围内,忽视了对于地级市下的广电农村市场的开展和建设。
3.互联网新媒体的挑战,数字化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广电媒体业务的拓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网络新媒体不像传统媒体,它们能更主动的进入需求市场,从市场中寻找需求群体和开发新的需求市场。人们对于这种更加自主的互联网新平台使用的时间和次数更加频繁,自然而然的缩减了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平台使用时间。
4.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随着广播电视传播业务的不断转型和升级,作为一个参与市场的企业,盈利必然是任何一个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地级市广电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赢利点增长较为缓慢,主要来自于广告收入,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观众注意被分流,广告商开始更加关注互联网市场的广告效应,地级市广电媒体的广告业务能开展的领域被不断压榨和缩减,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电媒体广告收入日益减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也给地级市广电媒体的转型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新媒体时代基于融合创新的广电媒体经营转型分析
1.努力提高节目质量
不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时代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节目质量仍然是广电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节目的改造和升级是广电媒体发展的首要突破点,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地化,构建围绕着本地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地理政治等特点,创造有着本地化特色的节目,为当地政府和民众搭建一个双向交流的桥梁,努力做到节目本地化和服务本地化才是地级市广电媒体的生存之本和立足之本。另一方面要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抓住不同时代互联网的特点和焦点问题,充分利用广电媒体长期以来所构建的媒体公信力,充分开展广电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提高民众对于广电媒体的信服力;最后要与当地的文化、旅游已经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最好本土化服务和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把握好立足于本地,服务于全国的节目创新思想。
2.扩大媒体业务的传播范围,互联网的出现打通了传统的通信业、广电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边界,在信息传播领域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而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互联网的出现模糊了原来的信息传播产业边界,改变了以前通信业和传媒业“井水不犯河水”的产业分立格局。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信业和广电业之间出现了业务趋同的趋势,比如说三网融合使得广电网络也可以做电信网络所能做的各种业务,电信网络从理论上来讲也可以做广电方面的业务,这样,原先泾渭分明的产业界限就被打破了。因此,地级市广电媒体首先要找准市场定位,重于对于信息深度的把握而不是传统的信息数量上的追求,在媒体业务的传播范围上,除了保持住在本地化媒体上的优势之外,积极拓展视野,利用各种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和app等新渠道,开拓新的市场,结合广电网络、IPTV等通讯网络,挖掘本地为开发的新市场。
3.媒介形态从“内容为王”走向“关系为王”,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大程度上是单向的,而新媒体是互动的,在信息传播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它能够不断发掘人的信息传播需求,它能够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边界。现在,人们浏览信息、转发信息,更大程度上是看这个信息是从谁那里传递来的,如果是他熟悉的人,他可能就更认可这个信息。为什么在微博客传播过程中,不同的人所发出的相同信息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原因就是信息者背后的社会关系在起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的互联网传播也可以认为是“关系为王”的时代。广电媒体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结合传统广电媒体的传播公信力,为观众打造一个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新广电媒体。
三、Y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对传播媒体而言它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发展时代,地级市广电媒体的经营业务必须基于互联网时代融合和创新才能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开展本地化、特色化和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抓住互联网时代信息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才能促进地级市广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5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57- 03
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当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传媒也深受影响,其理念、形态、呈现方式等方面表现的越加丰富。就比如媒介融合曾以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产消融合为主,而今天的媒介融合则想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呈现了多方面、多渠道融合的特点,使得传媒已经较大规模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中。由此说来,“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为了良好的发展传媒产业,应当基于“互联网+”进行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原有传媒产业发展困难之处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互联网+”对人们方方面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百度“干”了央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沃尔玛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移动的事等。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改变传统运行法则,使得我国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而基于传统价值模式、消费模式,所规划的传媒产业发展思路,在执行的过程中遭受多方阻碍,主要是因为:
1.1 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即从纸质图书阅读转化为电子书阅读。因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弥补了纸质图书阅读的缺陷,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图书阅读,使读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因此,读者对电子书阅读尤为青睐,在阅读方面逐渐以电子阅读为主,相应的纸质图书阅读的读书者越来越少。
1.2 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只采用单一的营销方式难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企业单一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多元化、多样式的营销方案,展开不同形式的营销,如信息流广告、“秒杀”等,使得企业开展全新的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所以,互联网的应用,也改变了企业营销方式。
1.3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指所有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一定转变。例如,在以前人们的意识中“编辑”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职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胜任,而今天在网络环境中任何一位网友都可以是编辑,创作文章,发表文章。因为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方式,转变为“众包”生产方式。
1.4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其实,互联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快速、高效。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纸媒、电视、收音机,并且传播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日益普遍。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传播快、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共享等特点充分发挥作用,使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知道或了解的信息。所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
1.5 传播规则的转变
互联网所带来的不是通路、不是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体,其是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同时还是新的传播通路、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并不是单一的朝着某个方向传播,而是多渠道、多方向的传播,如此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受众性大大增强。由此可以确定,互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构造、规则以及逻辑。
2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关键
按照传统媒体人的思想,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价值链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其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辅助了传统媒体的推广,有利于良好的发展传统媒体。其实,这种思想是犯了战略操作上的错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基础性设施。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互联网更相当于一种基础设施、一种支持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合理的改造和调整,可以使其在传媒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
2.1 正确理解互联网逻辑的关键词
2.1.1 连接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应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其能够将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整体进行有效的连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资源”无法整合与利用的局面。回顾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形成了内容网络、人际网络、物联网络三张大网,实现了各种资源整合,改变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海量存储、超级链接,可以将毫无关联的内容互联互通,形成了最初的内容网络,尤为突出的就是新浪网、搜狐网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体验方式增强,使得某些内容服务与人的需求相连接,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例如百度、淘宝等。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人际沟通无阻碍”的目标,也就是形成了人际网络,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沟通,例如微信、微博、QQ等[3]。
2.1.2 开放
基于基本生存和发展法则,开放是互联网的第一要义。因为互联网需要以“网状存在”的方式存在,如此凡是利用网络的人,都会与互联网形成网络关系,作为网络的关键点。只有“开放”了互联网,才能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观念的开放和自我的开放。
(1)观念的开放。传统媒体运行的过程中,其传播的范围、运作的格局都是非常局限的,相应的媒体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以在扩大市场空间,尽可能的激活、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合、市场协同,不仅能够促进媒体产业发展,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做到观念开放,从思想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和市场“碎片化”所创造的机遇,良好的发挥媒体产业。
(2)自我的开放。按照互联网逻辑,自我的开放即为社会情感资源、关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创造巨大潜能。当然,要想做到资源有效整合,需要保证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来给传媒创造机会,使之把握机会,良好发展。
2.2 改变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之所以会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传统纸媒在受到数字化媒体冲击的情况下,整个纸媒行业并没有积极了解互联网,也没有适当的调整媒体投放方式、宣传营销方式等相关方面,使得纸媒逐渐走向衰落。基于此,在认识到纸媒衰落根源的情况下,要想使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注意正确认识互联网,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今时今日已经是一个以互联网,尤其是以社交媒体居于领导者地位的传媒市场,其尽管没有成为人口覆盖最大的媒介形式,但数据显示可以充分说明,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为了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当前社交媒体有全方面的了解,清晰的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改变传统媒体自我封闭、自绝于产业发展的状态,使媒体运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提升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4]。
3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互联网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较大,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媒体,需要利用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呢?
3.1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创新
3.1.1 传播规则的创新
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内容网络、物联网络、人际网络三张大网的情况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其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则,如此可以促进互联网应用作用,支持媒体良好运行,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而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则,对媒体传播规则进行创新,应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引导,提升用户的地位,使用户具有传播权利、浏览权利,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传播、信息共享。
3.1.2 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注意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市场版图与价值资源进行重构,扩大媒体推广范围及市场占有率,使得媒体运作可以在社会上起到很大反响,达到媒体传播的目的。那么,如何对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进行创新呢?自然是互联网的传播结构、传播规则、传播形态,对媒体可以渗透的领域进行分析,结合媒体特点及其他领域特点,合理的进行跨界整合,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形态,以便传媒产业优化发展。
3.1.3 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
这里所说的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就是以“关联――节点式”的价值对接方式为主,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体运作的盈利模式进行重构,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盈利空间,为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5]。
3.2 传媒产业需要明确需求与供给连通的节点
3.2.1 跨媒介的整合
传统媒体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局限性强,无论是格局还是资源整合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这个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例如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用户群针对性强等,此种情况下利用媒体来进行某些社会现象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弱。而基于互联网的作用,进行跨媒介整合,将本媒体资源与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媒介的渠道增多、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增多,再结合媒体传播内容,规划设计出适合的媒体传播方案,可以使传播内容通过网络快速的传播,被他人所熟知,进而达到媒体传播的作用。
3.2.2 跨行业的整合
传统媒体也不要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由于内容而造成的影响力、品牌和资源使传统媒体处在一个中介位置,即第三方位置。其实,网络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多方面资源融合的平台。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媒体运作,可以充分借助其他行业的资源来优化媒体运作的某些方面,提升媒体运作效果,为其创造较高的价值。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促进媒体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整合,形成需求与供给对接,可以从中创造巨大的价值与利润。
3.3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变
3.3.1 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中心,将内容传播给受众群体,使读者能够在浏览、阅读之后有行为上的反应或思想上的转变;而互联网则是以服务、技术为中心,意在通过技术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效果,使用户满意。因此,互联网更受用户青睐。基于此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也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来展开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传播或分众传播。
3.3.2 构建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
众包生产作为互联网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其能够打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接线,使得资源多次转移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基于此,在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中,应以经济分享为中心,改变以往内容产品运营的方式,而是采用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使得内容产品可以使用、传播、共享,提高内容产品的应用价值,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
4 结 语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人们以往所认知的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此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媒体发展思路来推进传媒产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同时注意跨媒介整合和跨行业整合,做好供应者转变、运营方式的转变,使传媒产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良好发展。所以,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D.“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J].新闻与写作,2015(5):10-13.
[2]李晓琳.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113-115.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76-02
一、报纸媒体发展困境
快节奏的传播速度让报纸传播滞后性日益凸显。互联网的发展,扩宽了公众获取资讯的渠道,加深受众了解信息程度。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强信息传播时效性,传播者在事件现场进行直播,无时差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力量,主要通过每日、每周等更新频率进行资讯传递,一旦错过出版时间或出现版面排满的情况,信息出版将会推迟,降低新闻的时效性。推迟出版时间降低新闻时效性,而互联网传播利用网络的快速性进行无时差的直播,高效的传播速度让公众从被动接收资讯转变主动搜寻。
急于融合,忽视传播内容质量。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媒介以绝对优势占据着新闻传播的霸权地位。但在互联网兴起之后,BBS、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形式的出现,威胁传统媒体霸权地位。受众流失、发行下降、影响力减弱,让报纸媒体意识到当前的传播模式不再适应受众需求,转型是报纸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但在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欠缺理性思考,缺乏互联网思维,没有将报纸的优势在融合互联网过程中发挥出来,只是单纯依靠报纸电子版;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简单的内容复制、粘贴进行更新,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效益,反而降低内容的专业和深度。同时,报纸因版面、固定模式限制,以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内容为主,固定版面无法扩版。而在快节奏地生活环境下,公众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轻松内容,避开严肃、说教信息,转向轻松、娱乐的新闻。因此,报纸媒体急于与互联网融合,忽视内容的专业性和传播深度,导致错过转型时机,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低位。
2.注重媒介形式融合,忽视受众地位。一直以来,党报在发行上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手段订阅,面对的受众多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报纸处于绝对霸权传播地位,传播者传播什么受众接收什么,受众主体地位和传受双方互动成为空谈。相反,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成为媒介争夺的焦点,受众地位不断提升,以“受众中心”的内容崛起。报纸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注重形式上的融合,而忽视了受众地位,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传受双方互动变得缓慢,让追随报纸转型的受众逐渐脱离,受众转向新媒体。
二、“互联网+媒体”融合的契机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利用互联网开放、快速、互动等特点,改变传统产业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概念提出后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迅速与农业、金融、旅游等行业结合,P2P投融资产品、滴滴打车、余额宝、网商银行、健康云等软件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得到有效结合。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受众接收、阅读资讯的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报纸发行量、广告收益逐渐下降,传统媒体为占领新兴市场和留住受众,开始与互联网融合,出现一大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新闻APP等。报纸媒体试图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来提高影响力、权威性,获得受众关注。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报纸媒体只注重形式进行融合,却没有发挥新闻采写的专业性、权威性等特点,重新掌握信息话语权。同时,报纸媒体缺乏互联网思维;对受众地位的不够重视,内容单一,逐渐失去了媒介霸权地位。
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是媒介的传播形态,更多的是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搜寻。同时,受众拥有的双重身份(传播者与接受者)提高了受众的地位,也增加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使信息传播速度成病毒式扩散。“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受众参与度,扩大事件影响力。在“互联网+媒体”的背景下,促进传统报纸的发展,也提升报纸的业务水平,促进报纸产业化的形成。
三、报纸媒体发展路径
随着“互联网+媒体”程度的加深,各类媒体与互联网融合,新闻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这不仅打破地域限制,也改变了受众了解资讯方式,受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搜寻。报纸媒体如何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获得受众关注,成为互联网与报纸融合取胜的关键。
(一)在“互联网+媒体”融合中提升内容主导地位
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从本质上说,各类报纸以传播内容为目的,重构传受双方关系。要吸引受众,根据不同类别的报纸、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定位。对于专业性报纸,定位于行业精英,用具有深度的内容培养稳定的受众群;而对于社会新闻,受众多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内容应运用轻松语言等。传统媒体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报纸,合理的定位,细分受众群体,培养稳定、有效的目标群体,以便扩大媒体影响力。
其次,内容制作成为媒介提质的关键。媒介融合扩宽媒体获取信源渠道,从浩瀚的信息库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撰写出让受众满意的报道,才是重获报纸媒介霸权地位的核心。报纸媒体在融合中,突破了常规的一日一报,改为报纸传播为主,微博、微信辅助传播的现象。报纸媒体借用微博、微信定时发送信息;特殊时节、突发状况进行现场直播,扩大媒体影响力。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公众号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仅从上午十一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就推送《重磅!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总理报告找答案》《10个关键数字速读政府工作报告(附十大“前景产业”)》《总理报告,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三篇文章,实时直播总理讲话情况,解读政府报告的内容。在融合中,报纸媒体在传播内容过程中,突破枯燥、严肃的文字;针对不同时段,推送不同类型的内容。传播主体转变“传播霸权”观念,以受众为中心来制作内容,将报纸媒体单一传播内容转向密切联系受众的平台。
报纸与互联网融合后,因传播介质不同,传播符号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互联网+媒体”改变了报纸媒体单一的“文字+图片”的传播模式,将图、文、音、频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进行信息传播,丰富了传播符号,也便于受众阅读。融合后的媒介传播内容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开始将内容转为集信息传播、生活服务、广告插播、在线购物等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受众通过APP就可以享受多重服务,体验一站式服务。
(二)用“互联网+媒体”思维明确受众需求
互联网时代,受众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以受众为中心的资讯、服务内容层出不穷。互联网改变传统媒体传播理念――告知信息,转变成针对受众需求制作内容的载体。“地球村”实现,满足了传播主体多样性。受众不在热衷追求新产品,转变为传播者针对受众的需求设计、制作产品,来满足受众需求。Facebook、Witter就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定制受众”的理念,在Facebook的广告,只针对广告主明确界定的一部分用户。内容私人化定制、柔性化传播,精准定位,满足用户需求,让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媒介融合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并予以满足,才能吸引和留住受众。
(三)在“互联网+媒体”整合中转变经营和服务方式
媒介融合,不仅局限形式的融合,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应进行战略调整,达到内、外发展均衡的状态。报纸利用新技术,经营转型以新闻传播为主,开拓咨询、服务等业务,构建媒体“一业为主、多项经营”的格局。同时,寻求跨行业战略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实现跨平台发展,通过相互影响来增加报纸知名度、影响力,从而获取广告份额。报纸经营转型,立足互联网,着眼产业发展,从信息收集到传播;内容制作到发行,形成一条产业化经营模式。
转变依靠发行量、广告收益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发行量和广告收益是传统报纸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报纸传播方式发现巨变,不能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进行经营,需全面分析、综合考评。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性,从发行、内容品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完善评价体系。让报纸媒体从单纯的评价体系中解脱,更加注重品质提升。
“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以互联网信息汇集和整合优势为基础,结合报纸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等特点,打通各传播渠道,构建一体化信息传播、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报道、深度分析、咨询服务、战略决策等内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用户成为主体,不断更新传播形式,推出新闻客户端、APP等,满足受众需求,及时与受众互动,为受众带来个性化体验。
在“互联网+媒体”发展背景下,报纸媒体加快了与互联网融合的速度,业务得到拓展。在融合过程中,报纸媒体取长补短,逐渐具备了互联网思维,提高受众地位,发扬内容传播权威性的特点,转变经营和服务思维。“互联网+媒体”将引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龙恩保,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广东佛山 528000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72―03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
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112-02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使Internet的应用和规模飞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不断涌现,人们对互联网的规模、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以IPv4协议为核心技术的互联网面临重大的技术挑战,包括地址资源紧缺,网络安全漏洞多,网络服务质量不高,网络性能和带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等等。
为了克服这些固有缺陷,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其在地址容量、安全性、网络管理、移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从IPv4逐步过渡到IPv6,并且以IPv6技术为核心来建设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这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一、IPv6的优势
以IPv6协议为核心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将具备网络传输速度更快、网络规模更大、网络更加安全、网络应用更加广泛等特征,这同时也是IPv6固有的优势。
(一)网络更加安全
IPv6网络上防病毒、防攻击、防入侵等网络安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技术上来说,下一代互联网可在网络对象接入时,对其进行识别并且访问授权,这种数据加密的做法,增强了网络对象身份认同的机制,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从网络体系结构上来说,IPv6技术能保证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使网络服务更加安全可靠且具有信服力。
(二)网络管理更加有效
IPv6可发挥管理有序、运营有效和维护及时等作用。但是目前下一代互联网管理系统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面向IPv6的网管技术也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化方面很不成熟。所以需要克服原有IPv4网络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完善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
(三)无线和移动技术更便捷
互联网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为实现信息社会人们在任意场所不断获取海量信息的需求,下一代互联网必须全力支持无线接入及移动漫游的功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移动客户端的使用者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进行了移动网络接入活动,因此,大力建设、快速提高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无线通信应用迫在眉睫。
二、IPv6引发信息传播新革命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以IPv6为核心,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其他技术为先导,直接支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引发社会新需求、改变社会发展方式。IPv6、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最终改变人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应用等各个环节。
(一)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的PC互联网,其采用移动终端接入到无线通信网络,并获取业务和服务。在IPv4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其体验差,费用高,终端设备缺乏等缺点制约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同时IPv4容量有限也无法解决设备对网络地址的巨大需求。
IPv6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络地址不够用的问题。同时,IPv6在移动性方面的改进也让移动互联网更加稳定。而安全性的提高也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或者车载终端等通过移动网接入网络,随时随地享用公共网络的服务。同时,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终端即时通讯、视频、游戏、音乐、位置服务、移动广告等应用将得到爆发式的增长,互联网结合移动通讯在业务上也将得到更为深度的融合,所衍生出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移动互联网这些重大变化对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将带来基于位置的信息传播革命。目前具有这种基于位置的信息传播模型式的程序已经出现,如微信、打车软件等。在未来,信息的传播、接收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全民记者不再是梦想,移动互联网将是随时信息的基础。
(二)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被提出来,但直到近几年才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究其原因,物联网所使用的很多关键技术未得到大的进展。IPv6的产生给物联网带来了新的突破。
物联网简单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意味着将来可以实现把所有物体都接入到互联网。首先面临的将是对网络地址的巨大需求,而IPv6可以提供足够的地址。其次是对网络拓扑结构的一次考验。根据联网物体的属性,通信内容的特点,传输介质的使用,连接协议的选择,以及物置的移动等等,网络环境将会不断变化。IPv6提供了自动配置,邻居发现等功能以及对路由增强的实现,可以让设备更好地接入到网络,并进行设备间的通信。IPv6安全性的改进让通信更加安全,避免了信息泄漏造成的对联网设备的恶意破坏。
从传媒信息传播的角度,物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也将产生巨大影响。就传播者和受众来讲,物联网会进一步拓展与扩大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物联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互联网的意义,实现人与物的交流与对话,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同时,新的视听体验与阅读方式也将产生,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也要顺应新的阅读方式,生产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媒介内容。
对于媒介而言,物联网是新的媒介融合平台。物联网将突破互联网的限制,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介。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提供将突破单一的渠道,用户信息选择渠道也因此向多样化发展。
三、IPv6将导致国际信息传播流的不平衡
目前互联网的一个现状是信息传播资源仍然稀缺且分配仍然极为不平衡。究其深层原因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掌控了本就稀缺的世界信息传播资源, 在信息传播技术的研发上也走在前列,知识和相关资源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上,令发展中国家丧失了商业主动性,同时获取和使用信息传播资源的成本变得过高。在现有发达国家的分配体系中,他们自身占尽优势,国际传播的生态环境已经不是平衡的状态,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这种不平衡在长期的国际信息传播生态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一时间很难有所改变,因此,寻找对症的突破口显得极为重要。
随着全球IPv4 地址资源总库和各子库的逐渐枯竭,IPv6 可能提供比IPv4 多达40亿倍的地址资源,足以解决地址资源匮乏问题。第一代互联网的研发和应用都由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掌握了主要信息传播资源,发展中国家掌握的资源是极其稀少的,发达国家因此掌控了国际传播的秩序。IPv6技术的出现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个发展中国家掌握重要信息传播资源的契机,着重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在研发和技术上掌握主动权,这将会成为建立新的国际传播秩序的一个机遇。
随着我国信息传播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使用终端设备数量越来越多,现有的IPv4地址资源已经明显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需求,IPv6取代IPv4,是以最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许多内在特效都是必须的,如安全性、可控制以及扩展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都将进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中,这其中一个关键的推动力就是进行全球性的合作。初期,像美国、日本等拥有先进研发技术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了IPv6的过渡政策,在多个领域先行一步。在技术标准领域,许多研发组织也在积极推动IPv6技术的应用。目前,IPv6在接入网领域的应用已有明显突破,已有一些网关企业和家庭网络终端设备中实现支持IPv6,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国际信息传播流的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是个持续待解决的问题。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信息传播系统也将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推动之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具有传媒性质和特征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媒体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格局将会形成巨大挑战,传统媒体应该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自己,突破固有的局限,抓住在变化多端的信息时代的生存机遇,努力在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做好新媒体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李静.我国IPv6大规模商用驱动力不够[N].经济参考报,2011-9-13.
[2]王妍,张作泉,于洁.IPv6与移动互联网[J].沈阳大学学报,2004(2).
[3]任丹,赵鸿燕.物体即媒介:物联网的传播图景与伦理困境[J].新闻前哨,2011(1).
[4]石长顺,石婧.物联网的传媒化生存[J].新闻前哨,2011(1).
[5]叶昭.叶梧.IPv6技术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综述[J].机电工程技术,2005(7).
[6]杨芳,王瑶,赵峰,吴凯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力信息化,2007(12).
[7]徐佳.下一代互联网:中国参与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新起点[J].新闻记者,2012(5).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和发展背景下,新媒体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的获取信息,受众群体不断增长,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促使传统媒体行业被迫面临改革和转型,而在这个过程中,从互联网思维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媒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强对其研究,可以为媒体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对于后续相关工作同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1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传播特点
其一,信息传播更加自由。在互联网思维角度下看待新媒体,信息传播更加自由,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信息传播源,人们在和接收信息时,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实现,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更加自由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特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实现双向互动,整合网络知识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信息传输个体还是整体,都可以积极参与到网络传播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双向交互,互动性特点较为鲜明。也正是这种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混淆,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突显出包容性的特点[2]。其二,互联网背景下,对于用户个性化体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背景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借助新媒体不仅仅可以传输单一的文字内容,还可以实现图像、声音和视频多种形式的传播,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上的感官刺激,为用户带来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用户的个人体验提升,新媒体传播效果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其三,个性化行为。在互联网世界,不同的个体个性化需求不同,无论是私人日记还是新闻评论中出现的图片影像,都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受众群体不再是以往单一固定的,而是朝着分众化方向发展[3]。较之互联网文化而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传播观念发生变革,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传播主体发生变化,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传播机构和媒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信息传播主要是借助实体机构实现,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等。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分享媒介,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的分享信息。其二,传播过程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多对多,每个人都可以更加立体的传播信息。其三,媒体传播个性化,用户拥有自,可以结合不同的服务需求来定制信息服务,这样获取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信息服务自主化,提升信息服务质量。
2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传播规律
在互联网思维下进一步探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构建更大范围的社会信息共享网络,提升信息传输效率,其意义较为深远。
2.1用户思维
在互联网背景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用户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每个人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实现信息的自由传播。用户最早出现在IT领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被定义为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将其引入到新媒体领域,成为网络媒体使用者,树立正确的用户思维,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了解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强化和锻炼用户思维,了解如何优化和改进产品[4]。传统媒体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为用户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媒介,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2平台理念
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渠道逐渐多样化,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获取更加自由,可以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在特定信息传播平台上获取低成本的信息[5]。故此,从媒体角度上来看,传播体系逐渐多元化发展,占有信息内容的也可能是多家媒体。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制作,如果仅仅依靠一家媒体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需要转变媒体发展理念,通过特定的载体和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的媒体平台,实现信息更大范围共享和交流。
2.3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主要是强调在传统媒体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维和体制,深入市场调研,总结规律,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更具创新性的思维,满足新时期市场发展需求。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渗透和融合,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上的革命,更是一场产业上的革命,推动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媒体行业领域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领域间跨界融合,有助于吸收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把握行业领域发展规律,尽可能满足更大范围受众需求,推动媒体行业发展。
3用互联网思维帮助媒体走出误区
其一,传统媒体是权威。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占据中心,控制力较强,是媒体传播的主流,依靠自身强大的采编能力,保持着媒体的权威性。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传播形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和创新,传统媒体的控制能力逐渐弱化,传播能力较之新媒体而言要稍显不足。而且新媒体主要是以售中和市场为中心,无论是传播能力还是传播效果,都要远远优于传统媒体,占据着主流地位。当前互联网处于粗放型增长态势,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有效避免,但是仍然无法抹杀互联网传播的优势。传统媒体自身拥有较为突出的人才优势,采编能力较强,新闻报道内容权威性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所以,传统媒体应该充分结合时展趋势,同新媒体融合,吸收和借鉴新媒体商业网站的设计,灵活的分析和把控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战略部署,在传统媒体优势基础上,进一步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其二,内容优质的优越感。部分媒体只是将新媒体技术当做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工具,忽视了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变革带来的促进作用。新媒体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动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如果仅仅依靠采编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界能,是无法满足时展需求,不利于传统媒体的变革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走出内容为王的误区,应该对这一观念强化认知,改变以往只有做出优质内容,才能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陈旧观念,应该借助大户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媒体行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通过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将更加优质的内容呈献给读者,充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推动媒体行业发展。与此同时,传播渠道和平台多样化发展,促使平台、内容和渠道有机整合,有助于推动媒体行业产业链优化,提升媒介竞争优势,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如何能够推动传统媒体转向升级,就需要从互联网思维下深层次分析,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宽受众范围,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媒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佳伟.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6,8(15):61,91.
[2]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出版业的互联网思维与编辑素养提升[J].新闻爱好者,2016,14(5):42-46.
[3]王勇,王冠男,戴爱红.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J].中国广播,2016,31(3):33-37.
1 关于网络传播的新趋势分析
正如上述,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是当前网络传播新出现的发展趋势;以下就以移动化趋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心趋势。就通信技术而言,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应是移动网络4G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3G技术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极好的承载,但因其通信技术存在着某些不足,致使这种通信技术未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由3G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4G网络因其网络速度可高达100Mbps的下载速度而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建设;这种具有高速传输的4G网络,可把以前3G网络时代备受网速困扰的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应用进行成功解决。在4G网络下,凡是可在网上实施的业务,都将借助这种高速传输的4G网络而成功地进行无线上网。由此可见,互联网不断移动化将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新趋势。
2 关于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
2.1 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促使信息传播由即时传播和大众传播转变为实时传播和个人化传播
1)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即时传播向实时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大大模糊了有关线上和线下的差别,促使信息能够全面包围用户。这这种信息传播发展为实时化之时,让公民随时随地进行报警成为可能,这就把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基于手机这些移动终端,可把任一地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传播,随便一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实时信息者。就当前的移动传播来看,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特点;不管是哪种社会议题,只要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这些信息就可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等模式进行快速扩散,这样就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先后参与讨论此社会议题,最终带来了规模极大的群体互动。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哪个社会问题,一旦演变为网络言论,就将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能够极为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监管
难度。
2)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传播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舆论非中心化。伴随着日益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得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有效解决,不管是用户所参与的信息生产、还是广大用户所参与的信息传播,其门槛都将大大降低下来。从用户这个位置来看,用户可基于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兴趣来对相关微信公号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公共账号信息进行被动地接收,而且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发出指令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索取。此外,用户也可以亲自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并进一步做好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媒体平台的经营,在完成信息采编之后,再向对此信息进行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移动化,使得网络传播由大众传播发展成为个人化传播,这就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2 传播渠道的视频化,促使动员式传播的产生
由于视频声影并茂,因而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在当前这种社会化分享形势之下极易出现动员时传播,从而出现规模极大的群体轰动和互动效应。众所周知,视频自身不仅具有极高的冲击性和真实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因而极易把社会公众的情结点燃起来。在这方面,就有国外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正是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应用声音和图像这两个通道,可把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同步进行有效刺激,因而能够得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相比于以往的纯文字传播和纯图像传播,视频传播的背景信息不仅更为完整,而且也更为生动,这样就可让广大网民有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对所发生事件进行感知,致使社会公众能够更为自觉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议题的传播效果。立足于当前这种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既可像文字一样进行快速传播,同时还可像图片一样快速地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得政府对有关网络舆情的控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践表明,立足于影像力量所完成的视听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穿透力,即使把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叠加起来,也无法与这种穿透力相比拟。
2.3 网络传播的数据化,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数据化,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进网络舆论管理,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当前所研究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监测,特别是针对某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监测,这种监测不仅包括其传播范围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其影响力的研判,不仅可有效了解所发生事件的过去,而且还可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在网络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内容,就是预测;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可对整群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处理,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数量众多的随机取样;借助诸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参照以往的所积累的人工经验,就可对未来实验舆情进行预警,对未来网络舆情所将产生的影响及态势进行有效研判,这样就可对网络舆情进 行精准化预测,这是以往仅靠人类所积累经验所无法完成的。
3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新时代的到来,将对网络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公众话语表达的表层,而将进一步深入到公众社会话语的表达及相关社会诉求的预测等;因此,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形势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让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现状、并进一步做好趋势预测。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危机传播特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传播的特征可以被总结为五大特点:自主互动性、民主平权性、即时高到达性、媒介融合性和国际扩散性。
自主互动性。传统传播方式将受众当作没有差异的“大众”,受众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经过大众媒体过滤和选择的信息与观点——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甚至没有任何大众反馈。虽然后续研究中,“反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大部分研究依然只是将反馈作为大众传播的附属品。然而,在互联网和手机的时代,大众已不仅是“受众”,他们以某种“自组织”形式自行选择和传播信息——大众已经成为了泛媒介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参与者。
民主平权性。泛媒介时代的平权性表现在任何人均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也可以平等地传播信息。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海量、免费、可检索的信息,任何人只要想到要寻找信息,第一选择就是互联网络;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博客、论坛、聊天室等各种公众信息并传播给其他公众的免费、便捷和快速的传播渠道。手机的平权性更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都能使用手机向其他人传播信息。被称为“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认为,手机最大限度地增进了人们说话的机会,因而为人们创造了民主的氛围,也使他们获得了实际民主的权利。
即时高到达性。即时高到达性是即时性特点与高到达性特点的综合描述,这两个特性一直是人际媒介(如电话、传真等)的主要特征,相对于电视等大众媒介,人际媒介使得信源传输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信宿且使得信宿接受并关注到这条信息。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混淆了大众媒介和人际媒介的界限,它们既具备人际媒介的即时性和高到达特征,也具备大众媒介的大规模和高覆盖特征。
媒介融合性。互联网媒介依赖“超文本”(Hypertext)将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符号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网际信源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描述讯息,受众使用普通浏览器接受和读取(看、听)信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也将逐渐取代电脑成为首选终端——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无需借助电脑就可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获取和。可以认为,新兴媒介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媒介的融合,新兴媒介可以承载传统媒介传播的所有讯息,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论。
国际扩散性。随着“全球化”从一种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既成的事实,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话题。如2003年从我国爆发的SARS危机,最终造成了全球性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SARS在全球范围内一共造成了29个国家8096个确诊病例,造成774人死亡。与此同时,超远距离实时地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和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外国媒体和外国民众对危机信息的渴求,使得公共危机传播呈现一种强烈的国际扩散形态。
2.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以上特征使得泛媒介传播特征明显地区分于传统媒介,也给公共危机传播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泛媒介时代的自主互动性和民主平权特征使得传统媒介时代政府通过控制大众传媒而隐瞒危机成为不可能——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各种危机信息很快地就会被“自主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传统危机传播模式中,政府是绝对权威的“信源”,政府通过大众媒介这个“渠道”将危机相关的各类信息传播给大众“信宿”。而在泛媒介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是危机信源,通过各种新兴媒介将无法“把关”、未经选择的信息传播给所有大众。
其次,泛媒介的即时性、高到达性和媒介融合等特征,使得危机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维度和更丰富的形态展现给处于危急之中和危机之外的所有公众。高速、广泛和丰富的信息固然使得处于真实危机或拟态危机中的人对于公共危机有更快速、更深刻地认识;然而同时这也可能加剧人们对危机的恐慌、使得拟态危机带来二次甚至更多次伤害。
最后,泛媒介的媒介融合与国际扩散特征,使得公共危机不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整个“地球村”。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的地球村公民、媒体、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被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公共危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于是,政府对公共危机传播的治理,也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政府的治理需要考虑其他国家民众、媒体的看法,需要承受来自其他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压力。泛媒介时代,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已经从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控制,转变为社会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协调。
综上所述,泛媒介时代的来临不但为政府的公共危机传播治理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公共危机传播治理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可以利用各种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持。
高性能协议分析技术。由于移动互联网通过3G、EDGE、GPRS、WLAN等各种传输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同时通过HTTP、POP3、SMTP、FTP等应用层协议进行各种应用数据的传输。因此,需要利用Map-Reduce、CORBA、Web Service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对各种协议进行数据分析,将在移动互联网上传输的二进制信息流还原为实际用户输入或者看到的文本、图片、视频信息。
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由于移动互联网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完成协议分析之后,还需要将数据存储下来。而互联网上数据类型各种各样,且大部分数据是文本、图片、视频、音乐等非结构化数据,因此需要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等技术,将这些数据存储下来。
数据挖掘和检索技术。同样因为数据量太大,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和检索技术。目前,常用的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分类技术——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聚类技术——聚类和分类的区别是聚集不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类,不需要训练集。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的发现技术——关联是某种事物发生时其他事物会发生的这样一种联系。预测技术——通过分类或估值得出模型,该模型用于对未知变量的预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