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管理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概述
供应链知识管理一般认为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现阶段,供应链做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企业来说,解决好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1.1 供应链知识管理架构
2.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与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效益。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日渐成为竞争力的一大关键要素,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管理的成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知识已经成为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外的重要因素。在供应链上实施知识管理,指的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管理,结合供应链所有参与企业的智慧,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开发、整合和利用,来改善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运作效率,以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使知识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知识的协调与共享,达到最优状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良好的知识运作环境,通过鼓励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实现延伸的知识管理。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知识管理网络,涵盖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借助网络实施知识信息共享交流,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交易等活动中获得先机。
2.1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营造尊重知识并学习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资产来管理;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以帮助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协调和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在供应链各成员间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支持知识交流共享的企业联盟,在成员间进行知识交流和文化沟通,开展系统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等。其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2.2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点包括:知识来源广泛性,知识主体多元化。
单个企业进行的知识管理对象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所拥有的知识,而供应链上的知识则是来源于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所有部门,可能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主体从一个企业内所有员工,扩展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其客户,和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人员。知识管理中涉及人员的多元性和知识源的广泛性,导致供应链中的知识规模巨大。
2.3 知识管理的复杂性
在实行单个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时,管理者能够借助企业制度及企业文化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进行供应链知识管理时,由于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给知识管理增加了难度。要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共享,就要在保证成员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知识的无缝连接。既要维护成员企业各自的企业文化,又要在供应链上形成具有共同基础的文化联盟,并鼓励各成员企业的员工贡献自己的知识,参与到供应链的知识流动中来。这些具体的管理手段,都比单个企业的知识管理难度明显增大。
2.4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策略
(1)建立信息系统
支持知识管理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方式是在供应链内建立知识交流的信息网络,将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信息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整个系统应当涵盖供应链中常用的知识和技术,并介绍相关成员企业和专家的情况,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实时通讯、电话会议等,来实现链上知识的交流共享。完善的设施,能保证企业实现知识获取,有助于推动链中的企业迅速、准确地收集和传递有关商业数据。这样成员企业能够迅速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要,最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建设信息系统还使得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员工,可以跨越时空和组织界限的限制,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而提高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供应链中的企业可随时同其他企业、有关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企业间则可进行共享知识,并实现企业间知识的整合和相互利用。
(2)建设共享知识库
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由于隐形知识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实现共享,因此在知识库中存储的主要是显形知识。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有序整理、统一编码,在知识库中形成有效的检索查找功能,促进知识的交流使用。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
3.结论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院应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吸收能力等进行研讨,并进行知识储备,为客户将来的要求提供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美]Ronald.Ballou著.王晓东,胡瑞娟等译.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源成为了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当前知识管理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界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研究了知识管理的过程和特点,并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机制建设。
一、知识管理中的若干概念
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结合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人脑的结构化的经验、概念、价值以及专家知识的综合,能够给组织带来经济价值以及增加个体有效行动的能力。知识可以分为不容易传递的隐性知识和容易传递的显性知识,前者指建立在个人经验、价值观、方法论等无形因素的基础上,隐藏在个体思维深处的知识;后者指的是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储存且能够正式、方便的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传播和交流的知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工具,对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合和存储,在最恰当的时间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
二、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过程
1、知识的创造与获得。指从供应链内的各成员企业和供应链外部环境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合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我国学者耿新的IDE-SECI模型,可知供应链中知识的转化,不论是节点企业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还是节点企业间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转化都要经历社会化、外在化、合并、内在化四个过程。
2、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供应链知识既要存在于成员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更需要出现在供应链整体的宏观环境。通过知识共享,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可以向其他成员传递本企业的知识、共享其他企业的知识,有效消除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扩大所有成员的知识存量,为知识的转化和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可通过知识推送、电子公告、知识订阅、教育培训等方式,以页面浏览、Email、文件传输等形式来实现知识在企业之间以及有关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分配。
3、知识的运用。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源于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也就是说知识本身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有运用知识,发挥知识的作用才能产生企业的优势。它需要各成员企业在知识存储、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等力面加强知识水平的协调,促进供应链功能的协调和优化。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员对知识有着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知识搜索、知识挖掘等工具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4、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并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知识的共享又加剧了知识创新的竞争,缩短了每条创新知识的生命周期。知识这种随时间推移价值递减的特性,使得任何供应链中有新知识出现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转化为产品,才能得到知识创新的回报。供应链中的员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进行个人学习、知识共享和交流,特别是工作小组(Team Work)通过创造性的摩擦以及协同工作实现知识的创新。
三、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特点
1、知识来源更广。供应链的知识来源从一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扩展到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所有部门,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知识的拥有者从一个企业内所有员工及其客户,延伸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其客户,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人员。知识主体的多元性、各节点实体的异构性、地理分布性及规模的巨量性使得供应链的知识来源具有多重性,各层的知识经过重新整合,知识量将随知识结构层次的增加成几何级数增加。
2、管理更复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企业间的联盟可能是临时动态的,企业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如何在不危及各成员企业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知识的无缝连接;如何让各成员企业的员工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为供应链联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知识;如何在不动摇各个企业内部文化的条件下,建立供应链联盟文化等都是将要面临的问题。显然,其管理复杂程度将更高。
四、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相关机制
1、建立供应链知识的学习机制。组织学习是当今企业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供应链知识的共享、转移及创新都是建立在学习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学习型供应链,建立起有利于整个团队成员学习的良好氛围,指导每个成员有目的、创造性地学习,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整个供应链组织制定的目标共同努力。每个供应链的成员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理解和企业相关的知识,从供应链所形成的知识链的角度出发去拓展知识空间,通过知识链的传递关系使个体成员的学习获得拉动和推动效应,从而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
2、建立供应链知识的共享机制。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通过共享可构造供应链知识优势。随着对知识共享问题的深入研究,知识共享对于高水平的知识创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
首先要营造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文化。虽然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具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它可以渗透到知识共享的许多方面。所以,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文化机制要对原有的文化环境按照知识共享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改造,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积极的组织文化,使各个成员企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乐于共享知识,自觉地成为共享主体。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不会主动把自己的独有知识奉献出来供其他企业使用,除非这么做对自己有利无害。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不可能有行政强制命令和措施,可采用把各成员企业的“知识奉献程度”与其业绩考核和利益分配等直接挂钩的做法,来激励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共享。
3、建立供应链知识的创新机制。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是供应链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所以应该有相应的机制保证知识创新的顺利开展。知识项目与传统项目不同,它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知识创新项目的目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供应链的知识创新又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应该建立一种宽容的机制以允许一定范围的创新失败,同时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不断创新,使供应链更具有竞争力。
4、供应链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1) 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撑。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远非技术问题,但是,某些新技术能为供应链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技术所担任的最有价值的角色是扩展了知识转换的区域、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技术还帮助知识管理进行知识编码,有时甚至帮助知识的产生。
(2) 由核心企业来充当供应链知识的管理方。核心企业担任管理方可以保持知识市场运行的稳定;而且一般情况下核心企业比较受信任,由它担任的管理方来运作知识市场,可以保证其它节点企业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送到管理方的知识仓库中。
(3) 知识安全体系建设。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是在知识得到有效保护的条件下,通过知识管理平台有原则、有限制地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因此,供应链的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必须建立供应链知识保护的相关措施,防止知识泄密,保障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质量管理环境将出现以下变化:
1.1顾客价值期望发生变化。
在21世纪的全球市场中,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足:本质上完美;经济上可以承受(即买得起);由用户决定:
1.2公司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压力像一把剪刀,其两片锐利的刀锋正不断地逼近公司一片是向上的成本,另一片是向下的价格,在21世纪,公司将努力使高质萤和低成本变成伙伴,而非敌手。
1.3管理观念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21世纪的管理观念认为最基本的改善力量应源于对组织中每一成员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引导和利用。全球质量改善的中心是把员工的力量和卓越的管理者融合起来。
1.4传统的质量“合格”概念将过时。
在21世纪,质量标准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各种技术标准仅能作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别依据,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很多合格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废品'因此,只有让用户完全满意的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质量是顾客所要而非公司所给。
公司欲解决现时的经营问题且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成为发展和盈利的领先者,必须进行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其中,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一个新思路。
2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
供应链,也被称为价值链或需求链,包括顾客、供应商、过程、产品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有影响的各种资源。供应链强调的是公司之间的过程与关系。
供应链管理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给顾客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供应链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从事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直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包括合作伙伴)的质璧管理。
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由优质及时的原材料、严格精确的设计、精密稳定的制造过程和全面周到的销售服务来共同构筑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腿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企业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企业价值的倍增:
2.1调整整个企业来实现传递获利的,必要的、优势的顾客价值
企业把最终保证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作为有效价值传递的驱动力,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将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顾客要求做出快速反应,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2实现合作伙伴间的无缝联接,降低制造成本
企业努力使得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即合作伙伴,明确其对质量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实现。伙伴之间的质量协定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严格按照契约中的承诺,来检测合作伙伴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不仅仅通过最终的测试来进行控制,还有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及时消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合作伙伴间质量管理的无缝联接,并且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制造成本。
2.3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整体质量
企业在其供应链中仅仅是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知识。正确的战略是理解、衡量、创造、展汗、留存、转移和保存知识。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封闭模式,实行供应链中信息、知识ft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件和时滞,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基础构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核心企业依靠分销商搜集的顾客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将更存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通过知识资本获得利润.
3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保证产品整体质量
如何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整体质量?以下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广州汽车工业的圪头企业,也是广州市国企改革的典型,.,在走出广州te致的阴影后,依靠内部革新和外部支持,通过供应链(见图一)质量管理,走上了一条具冇中闽持色的全面质量管理之路。
图一广州本田供应链物流示总
3.1树立战略合作意识,把提高质量看作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把提高质_设肴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供应链上各贸易伙伴闭体进行战略合作,获得供应商、企业、分销商和顾客各方利益的统一。广州本田的做法是把这种战略合作意识写人企业哲学之中。广州本田的企业衍学是:“尊重个性”、“三个喜悦”。[3]“尊重个性”是指,互相尊重各自独立的个性,以平等的关系互相信赖,发挥各自拥有的力量,并以此共同分享喜悦。“三个喜悦”即“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是希望根据“尊重个性”同所有和本田的企业活动发生关系的人们建立一种能够共同分享喜悦的相互信赖关系^广州本田的企业哲学充分体现了“利他、群己合一”的基本思想。
3.2控制零部件供应,获得源流保障
只有坚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顾客满意,而高质量的产品要求有高质量的零部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州本田始终保持对零部件质量的高要求,从而为整车工作打好基础。
广州本田按照QCDDME(质量、成本、供货服务、研究开发、管理、生产要件)原则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使零部件供应质量达到生产标准。
为保证用户——广州本田能贯彻其质量方针,供应商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最经济的//法生产高质量的零件或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ilH体系必须满足广州本田的要求,关键是将广州本丨U的要求融人到供应商自己的生产工艺中,建立一;f-质圮保证体制,明确规定设计、质量、生产制造:质V:及各部门之间的责任。
通过供应商的质童保证体系,广州本田的零件与j:IT的计划、准备和改进得到保证,以确保稳定的工;iY-im同时,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丨样的保证。为此,自供应商从广州本田的农购部收到技术规格起,广州本田的相关部门将为供戍商在零件和工序的计划、开发和改进方面提供帮助,以便供应商正确、清楚地理解企业的要求。
3.3严格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并快速获得!市场信息反馈A质钻产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销售服务体系送|达w客,才能培养和形成忠诚的顾客群。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推行一套特有的背销模式一一“四位一体”销售服务体系,它集整车销忾,代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于一体。这种前店ff;厂的销售及服务模式在中国汽车工业由广州i4-[n汗次弓I人,其能够做到统一销售、统一形象、统一j调配,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真正体现“用户第一”,实现i“为顾客提供喜悦,是我们最大的喜悦”。
做好销售服务,需要通过销售服务店的努力,制造商的支持-广州本田在培训、技支持、信息交流、广告策划等方面对销售服务店给予大力支持。各销售服务店在各自的区域内独立运行,通过提供服务,保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
对分销商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关键一环。广州本田的分销较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分销商的具体操作有严格的规格,这区别于一般制造商将产品交给分销商后,销售权同时移交。广州本田对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定金收取、客户来源、全年各月供车计划、销售行为规范、客户管理甚至具体的登记和操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顾客能够充分享受本田提供的优质服务,获得一致的性价比;而分销商即使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也不会恶性竞争,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随着知识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强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知识管理的理念与供应链企业管理相结合,赋予了供应链企业管理新的内涵,在对供应链企业知识管理与一般企业知识管理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增加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存量、加强供应链企业知识往复流动、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的利用效率的创新思路。
一、供应链企业知识管理与一般企业知识管理的比较
供应链企业的知识是由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共同组成的,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相互依赖的,因此,供应链企业知识管理是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知识化再造。一般企业知识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归档、储存和企业内部实践经验进行积累,具有对外封闭的特点,其知识管理围绕本企业知识这一中心点展开。
供应链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根本原因在于供应链企业组织在结构、行为、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一般企业组织,一般企业组织作为单一实体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对基于业务流程、产品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而供应链企业组织作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联盟,它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契约、顾客价值的。
二、建立知识效率管理模型
供应链企业利用知识管理增加链上企业知识效益,知识效率反映知识资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选取企业的总投入、总产出及全部知识资本为变量建立以下关系模型:
效率=,将公式加以变换:资本利润率=
引入知识资本投入这个变量,公式上下同时乘以知识资本投入,得:
=每一单位知识资本提供的产出×知识资本所占比重
=知识利润率×知识资本所占比重
总产出=×全部资本投入
三、知识资本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
一汽四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作为供应链企业,它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长春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为上游企业提供汽车座椅和仪表盘。本文针对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春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2005年和2002年的知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的资本利润率为:
资本利润率 =503.509087803%×0.447408712%
=2.252743524%
通过知识评价得到:
总产出=503.509087803%×0.447408712%×1,955,112,441.76
=44,043,668.91
利用相同的评价方法,2002年的资本利润率为1.74824705755%。通过知识评价得到总产出29,608,722.05。
长春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的知识利用效率分析:2005年的每一单位知识资本提出占资本利润率的比重为11395.8789969%,对资本利润率的贡献率为349.865500049%,知识资本所占比重占资本利润率的比重为2858.24123809%,对资本利润率的贡献率为87.751019493%。在2002年,每一单位知识资本提出占资本利润率的比重为3465.00605239%,对资本利润率的贡献率为93.591177059%,知识资本所占比重占资本利润率的比重为106.84767835%,对资本利润率的贡献率为2.885997845%。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出:长春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作为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游供应商,其知识效率提高,直接影响着下游企业知识效率的提高;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和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以效率最大化为企业遵循目标的;企业内部通过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企业的每一单位知识资本提出占资本利润率的比重,同时也体现了供应链企业知识资本投入的增加,会使链上企业的价值获得更大程度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一、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和角逐。每一个企业作为特定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存在并不能体现出其竞争优势,它必须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形成整合功能的体系成员,才有机会真正发挥其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绩效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整合、协调和共享知识,在供应链流程、人及技术等方面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增值的过程总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衡量供应链管理整体运行情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更是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引入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对于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改革是摆在供应链管理面前的棘手问题。供应链战略需要决策,决策直接影响供应链绩效,而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对三种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价值链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运用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实践进行指导,对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交叉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尝试。
二、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工具
(1)绩效标杆法。绩效标杆法(Benchmarking)广泛存在于各类行业竞争之中,就是寻找业界的绩效“标杆”企业,制定战略并将自己的现状与该标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绩效,辨别并吸取优秀经验和管理方法的绩效评价工具。绩效标杆法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系统优化和持续改进思想。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首先选取行业中的供应链绩效卓越的“标杆”企业,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其次,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的计划和策略;然后,是供应链绩效全方位比较与学习的系统过程,对自身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最后,建立起在绩效标准、设计绩效过程、确定度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绩效评估和使自身得以提升的“追赶路径”。(2)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一种复杂的、涵盖组织目标设立和评价的体系。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在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目标管理法就是层层分解目标:首先,制定供应链战略层目标,比如,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工作设计等;然后,制定供应链战术层目标,比如,库存策略、配送渠道和运输及转运方案的选择等;其次,制定供应链运作曾目标,比如,订单及作业计划、车辆送货路线等;最后,界定供应链预期成果,进行绩效审查,提供反馈。(3)平衡计分卡。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几经演变,已经成为具有战略地位的绩效管理思想,而不仅仅是最初的绩效评价工具。围绕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财务角度,供应链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在提供给用户具备一定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条件下,系统成本最低。财务角度的目标与供应链绩效管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用财务指标说话。主要体现在股东价值、资产利用率、利润率和销售额等方面。顾客角度,顾客需求作为供应链拉动型战略的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供应链绩效集中体现在顾客对产品质量、成本、服务、交货期等要素上。衡量指标通常有送货准时率、顾客满意度、合格品率、退换货率等。内部过程角度,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衡量就在于其围绕核心企业,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内部过程的合理、畅通是供应链提高效率和反应的根本。比如,生产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成本控制、生产周期、应急系统反应、内部纠纷处理和利益分配等。学习成长角度,供应链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竞争优势的持续。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学习才能成长,使得供应链成为一条不断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最终体现在知识资产、市场创新能力、员工学习能力、新产品研发技术等指标上。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1)供应链与价值链。供应链被认为是通过对信息流、物
流、资金流的整合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制成中间产品的过程到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的模式。价值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价值链是一切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其辅助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最终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我国学者郑霖、马士华从哲学观点深入分析了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与区别,首次得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关系”的结论。迟晓英、宣国良通过对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涵义、发展和研究状况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结论,价值链思想是面向效益,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供应链思想是面向效率,主要是围绕物流、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方面。随着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两者将在更多的方面交叉重合,彼此互为补充和借鉴,相辅相成,最终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具备卓越绩效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功能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2)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创新者,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更加密不可分。达文波特曾说:“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的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即人的因素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建立基于知识管理,运用绩效评价工具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途径,引入知识管理的理论后供应链绩效管理有了新的含义和架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管理实践系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合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形成三个互相作用的合力。知识管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供应链实施绩效评价的前提;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工具,而基于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导向;供应链管理最终建立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基础上,为供应链绩效管理提供实现路径。
四、结论
第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是一个管理实践系统;第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合力的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M].Financial imes.London:Pitman Publishing.1992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郑霖,马士华.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J].价值工程.2002(9)
制造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保证按生产节奏采购和运送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同时要将产品不断地运离企业,这些都依靠物流以及有关活动加以创造和提供保证。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从上游来说,主要面向的是各级供应商,供应商将制造企业所需物资送达到企业;从下游来说,主要面向的是各级分销商、客户,将产品从制造企业运送到市场中。为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运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物流系统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合作,结合所有物流活动,形成整合式管理,并重视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紧密联系。
一、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活动的整合
内外物流结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将物流活动视为由原料采购、生产、分配、销售和产品到达最终用户所组成的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它通过综合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物流与信息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物流网络的综合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局部效果。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以产生和保持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是物流网络的充分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
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不再把库存当成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它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通过简化供应链和经济控制论等方法解除薄弱链,以此寻求总体平衡。通过物流网络准时化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要素同步,减少无效作业,做到采购、运输、库存、生产、销售及供应商、用户的营销系统的一体化,促进物料与产品的有效流动,追求物料通过每个配送渠道的整体流动的最高效率,杜绝生产与流通过程的各种浪费。
通过快速响应预测未来需求而做出快速反应,重组自己的业务活动,以减少提前期和成本,最终缩短产品在供应链上的时间。通过有效客户响应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为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此时,物流网络在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个,满足生产和需要的时效性、正确性,解决物流系统协同化等问题。
二、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物流的组织与管理
1、流入物流
流入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的供应物流,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与调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是一个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是在最低成本,以最少的消耗和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因此难度很大。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这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了削减商品制造过程中大量零部件的库存占用费用,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极力排除在途库存的生产体系。
2、内部物流
制造企业内部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物流,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生产企业的车间或工序之间,其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按工艺流程的顺序依次流过,使其最终成为产成品,送达成品库暂存的过程。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
3、流出物流
流出物流是指制造企业的销售物流,将生产出的产品向批发商、零售商传递的物流。销售物流活动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
4、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企业废弃物物流,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占用很大的空间,造成浪费。
三、供应链下物流模式的选择
企业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等。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慎重选择物流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物流采取自营模式还是外包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2、企业对物流控制力的要求,越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越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此时企业应该自营物流。
3、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和企业的规模实力,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计划,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
4、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加以论证,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
5、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第三方物流在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对企业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应该作为首要的因素来考虑。
6、自拥资产和非自拥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在进行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具体决策时,应从物流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出发,在考虑企业物流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比较各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行成本评价。
四、物流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竞争中的作用
1、物流过程对供应链响应周期的影响,这是对供应链竞争力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供应链响应周期是指整个供应链从接到客户订单到最终交货的时间间隔。物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供应链响应周期的影响是巨大的。
2、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物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在供应链总成本上,可以从物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看出来。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之所以
很高,与物流过程在整个供应链的组织水平有很大关系。
3、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库存水平的影响,低水平的物流过程对供应链库存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订货量在供应链上被逐级放大。这一效应的结果是造成了供应链上各级的库存量越来越大,增加了库存成本,使供应链的总体竞争力下降。
4、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按期交付可靠性的影响,它是对供应链整体信誉的一种衡量,也是供应链吸引客户的一种有利手段。按期交付可靠性高,就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就会有源源不断订货,反之则会逐渐失去现有客户。因此,这一点也是影响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5、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服务水平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要向所有提出需求的客户及时提供精确的产品。因此,客户服务质量是构成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物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但是,用传统的物流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过程却难以满足以上要求,因而制造企业必须建立现代物流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33-01
1 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内涵
1.1 知识与信息
关于知识的概念,很容易把它同信息的概念混为一谈。长期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知识和信息的关系存在三种说法:(1)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2)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3)知识和信息有区别。国外有些学者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信息的运用使得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者进行更有效行为的方式。”综合上述一些观点,本文认为知识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1.2 知识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管理(KM)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也没用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2)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运行过程进行的管理。(3)知识管理是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系列途径方法,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达到共享,提高企业领导的决策能力。
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位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计划,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为顾客提供最佳的产品服务,同时降低成员企业的经营风险,共同提高竞争力,共同获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地理位置的分散,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防止“长鞭效应”,各成员企业要进行协同整合以及通过电子化工具来整合各方企业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降低库存风险等等。知识管理的引入将使传统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
2 供应链中知识的类型和特点
Lin认为供应链的知识是同具体的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沟通活动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知识,即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各种纸质文件,电子数据信息以及网站上的内容等,非结构化知识包括企业BBS上的留言,Email等,正式结构知识是显性知识,它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和系统的方法来表示,而非正式结构知识是隐性知识,一般很难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来,主要是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结合上述的观点,本文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另一种是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与供应链管理有关,企业内部的知识包括员工个人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决策)和部门知识(与部门运作高效相关的知识),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相关的知识)包括,客户服务知识、交易合同与交易的频率、理解和改进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品市场分布和销售情况的知识等,其中注重对那些隐性知识的管理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关键,共享这类知识往往可以给各成员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优势,这些优势可能在企业的利润指标体系中无法体现出来。
3 供应链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由于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经营单元,而是需要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协同并存,这些都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忽略企业内外部知识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不完善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已经由传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知识流转变。
根据知识流的运功形式,基于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大部分的知识管理理论都着眼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个人知识和部门知识。不仅要实现跨部分、跨领域的显性知识的共享和利用,也要通过建立适当的制度和必要的硬件平台,使员工、部门内的隐性知识显化,将那些与企业业务相关的知识加以量化和编码,保存到企业的知识库中,以方便地与供应链的外部企业实现共享。(2)供应链企业外部知识管理,对于外部知识的管理首先要先分清楚哪些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哪些是日常业务的普通知识。对于企业核心知识是不能与外部企业共享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才能在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各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模式下,通过合同、信用的方式,将原属于自己的部分知识有条件的交换和转移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享的知识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管理方法和经验等。
4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改进策略
由于知识流存在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对它的管理不仅涉及节点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和与管理,还涉及到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协调,因此在实际的管理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知识资本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知识资本的隐性化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2)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分配冲突。(3)供应链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使得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相同的知识在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之间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供应链上知识内容发生扭曲,从而使企业之间缺乏了解。容易产生矛盾,(4)知识的共享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加选择的把企业的知识共享出去,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经营风险。由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为改进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 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
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利益分配中取得优势地位,作为一个理性个体,企业一般不会主动或无偿得将知识共享出去,而更多的是希望以某种方式(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获得回报,比如下游企业想通过知识共享而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定单,而下游分销商则想获得更多的顾客,以提高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声誉等,所以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制定合知识共享的奖励机制,分配好各方的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4.2 构建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供应链企业之间迫切需要构建统一的知识管理技术平台,主要有两个原因:(1)供应链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已经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知识的沟通与技术交流成本加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2)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数据处理效率加快,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快、更好的处理各类知识。
[分类号]F252 G302
1 引 言
逆向供应链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贯穿,由供应链下游逆向上游,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最终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置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构成的网链结构。其中比较复杂的再制造活动是指废旧产品被完全拆解后,其零件经过清洗、检验、修复和必要的更新,再重新装配和检测,使得产品性能恢复如新的过程Ⅲ。现在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对某些特定行业产品的回收利用作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商要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以减少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另外,一些产品的再回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收益。比如,Sun Microsystems等跨国公司拥有国际零部件翻修中心,来自亚洲或拉丁美洲的零件经过翻新,可以达到最新设计的要求,Hewlett-Packard经常采用翻新或改制的零件,以不同的方式再销售其产品,Thomson家用电器公司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可回收的零部件运往墨西哥进行翻新。
虽然当前的全球经济使得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各地相应的生产商或者回收商并非都具有优良的再制造处理技能,一些复杂产品的再制造等的逆向处理工艺不同于原始生产,而且技术要求很高。比如,废钢铁回收中减少处理环节、降低污染的熔融还原炼铁工艺和烧结烟气脱硫技术以及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组装产品(如复印机、移动电话、印刷电路板等)的回收、鉴定、拆解、打磨、翻新和材料循环等活动,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在逆向供应链中,一些原始制造商考虑到对核心技术的保密以及回收网络对信誉、品牌的影响,可能会选择独自负责再生产过程;但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而言,可能自身并不具备专业技术优势,且处理逆向物流能力有限,或者考虑到与正向物流的冲突,而会寻求技术合作或将相关业务外包。协作和外包使得每个企业更集中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来提升整个网链的整体收益。简单的供应链成员关系通常仅仅局限于产品、物料或者服务的转移,而企业各自的技术是独占和专有的。而一些特殊的逆向供应链联盟,其中某些成员需求的是其他企业的专业技术,他们之间通过知识技术的共享来满足各自的效用,这时的成员关系便成为一种知识契约关系,形成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由此协作企业间会形成以传递和共享专利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逆向供应链和知识管理结合的产物。
2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2.1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的特点
首先,在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成员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物料或者服务的转移,更为基础的是技术的授权和使用关系,注重知识的传递。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的知识资产一般包括:对复杂废旧产品的鉴定、引导消费者使用有效回收途径、分解和组装材料配件、翻新技术、材料循环回收技术、产品标准以及循环材料和可再用配件的市场销售、商业秘密等。
其次,在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以受法律保护的契约的形式决定收益分配,知识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这种契约关系使得链上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更高层次的管理者及律师。拥有知识产权的成员可以申请专利,并通过法律来阻止其他企业制造、使用、出售包含该专利的产品,当该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申请经济赔偿。建立契约关系的成员可以消除技术壁垒而共享这些知识,并保证合理的利益分配,避免互相损害。非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取决于物流和生产的价值,其逆向物流处理中的技术含量较低。
另外,非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成员关系的存在时限是不定的,而知识型逆向供应链时限取决于契约关系中的知识资产价值的存在时间。因为知识创新是不断研发和改进的过程,而且不同成员的不同知识层面根植于产品的不同零件,无法在短期剥离,所以这种契约关系历时较长。
2.2 三种知识型逆向供应链模型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通常包括知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培训和协助,以确保知识的有效应用。在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如何有效管理知识资源的给予和接收是合作关系的主要关切点。根据知识的主导地位、成员能力以及知识需求的主动和被动关系等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型逆向供应链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着重介绍这些类型的构成、特点和知识内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模型。
2.2.1 技术指导型先前的企业一般将专利知识作为竞争优势而私自使用,然而,这种保守的占用方式并不能最大化地发挥知识资源的价值,当企业的财力物力有限且知识的时效性很强时,这种局限性就更为明显。为此,企业会和其他需要这些专业知识支持的成员合作来充分挖掘知识资源的潜在应用市场。而对于那些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而言,当其产品的回收和再制造需要的高新技术成为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时,如果选择自己开发,则投入会很大,周期过长,因此他们往往希望能够与拥有技术专利的知识主体企业合作,来快速进入新市场,并满足政府回收法规。这时的知识主导企业与其伙伴就形成技术指导型逆向供应链,其中知识主体一般是拥有技术专利的专业的回收、拆解或者组装的公司,知识客体是与其签约的需要技术指导的原始生产商或者其他回收商,如图1所示,箭头指向知识需求的方向。
对于一些专业的再制造或者回收公司而言,他们拥有精湛全面的复杂产品的再制造技术,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合作伙伴进行最优的拆分指导,对构件和材料的图像进行鉴定,传递构件和材料的市场信息以及产品的相关新闻等,并总结产品设计的改进建议,以减少易损配件或使之更便于再制造过程。这些知识会在合作者之间不断交流,成员间保持有效的知识传递,具备相互的适应性学习能力。
具体而言,指导型逆向供应链中的专利知识通常包括:①产品标识系统:用于废旧产品鉴定和拆分费用等回收利用成本的确定,并将产品编码与网络数据库联接;②拆分或拆卸系统:利用全球网络工具,将详细的回收信息与生产商的技术结合,产生最优的产品拆分或拆卸计划,指导产品拆分或拆卸过程,鉴定和标识目标材料和构件;③材料循环再生技术专利:包括技术使用中的指导和更新;④市场购销系统:为合作者提供政府政策、市场供需信息指导等,通常采用电子商务网站的形式,为合作伙伴提供交易平台。
在这类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知识主体通常会获取知识客体支付的专利使用费,并通过往后合作中不断向知识客体提供技术支持和更新而使得收益持续不断,这些收益又为知识主体企业的科技研发和工艺改进提供经济支持,促使专业回收企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
2.2.2 联盟标准型在逆向供应链,尤其是复杂产品的再制
造中,回收产品或零件的数量和质量是不确定的,如果多个厂家的同类产品间可以实现配件的相互调配,这一难题便可得以消解,此时,产品的统一标准就成为核心问题。当前,许多产品采取集中回收的形式,即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联盟回收的方式,他们受益于更专业的回收利用技术,共同分担自然和经济责任,并为小生产商提供回收利用机会。但是,产品的差异化过高时,这种联盟的优势是难以体现的,当逆向供应链致力于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技术和配件标准统一时,这种联盟标准型的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便会出现,如图2所示。
在正向供应链中,同类产品的厂家形成联盟,其材料、接口和工艺标准的统一可以带来整个团体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不仅如此,这种标准的实施对于产品的回收再加工也是至关重要的。联盟标准型的逆向供应链中,多个企业的回收和再制造实行集中处理,他们共享和遵守一些标准技术,并致力于这些技术的革新改造。这些技术通常包括:①标准化的配件、材料和接口;②产品的模块化设计;③拆解、打磨、组装等流程的标准化。④其他,如增加可循环材料的利用、减少人工调整、增强可修理性等。这些标准通常由多个厂家共同拥有,其他企业可以加盟。标准的采用除了可以提高产品可再造性外,还使得多个厂家的产品有利于集中加工,并便于回收组件的互相调配和再制造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为了减少知识的外部性效应,知识技术含量越高的联盟标准对参与成员的约束性和要求越高,需要企业本身的技术及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对标准采用的范围和报酬有法律规定。这种联盟标准型的知识逆向供应链可以推进复杂产品的整个产业回收利用能力和收益的提高。而且,最初建立和推进技术标准的成员能够从别的企业的不断加盟中获取收益。由于联盟共同维持相同的标准,成员对标准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有较强的主动性。
2.2.3 知识互补型 当某种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涉及多种技术,且被不同的企业占有时,这些企业间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技术互补,这时便产生了知识互补型逆向供应链,如图3所示。这些技术专利通常具有零散性和垄断性,且难于在短期内由某个组织单独攻破。有时当某些产品再制造的技术含量很高,技术涉及的企业数量较多时,为了避免某些企业对知识专利技术的独占,这种合作需要由某个强势企业带头,或者通过政府行政性干涉形成企业联盟,以保证整体的技术共享,并共同促进技术革新。这种类型对于那些技术复杂、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大且被强制性要求产品回收的尤为适用。由于合作成员具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整体技术推进力是很强的。
在这种知识联盟中,成员通常都不希望因知识共享而出现势均力敌的情况,丧失技术优势,所以愿意结为互补关系的各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是有一定差异的。但即使是其中的强势企业,也必须保证成员合作中知识收益的公平分配问题。这就需要有契约和很好的协调机制来确保每个企业对技术的投入和更新都获得相应的收益,当这种收益分配难于计算或者失衡时,契约关系也是难以维持的。
3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各类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显性化的知识专利技术大多以书面的文字、符号等编码化的形式来进行转让和传递。但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在技术创新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比如一些再制造专业技术使用的经验和诀窍、管理者对产品发展的思考、产品设计和模块标准化的改进想法等,大多内化于员工心中,是高度专有且很难确切表达的,不易被模仿,必须有合理便捷的时间、空间、激励机制和知识协同机制来促进其显性化。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可以采用与模型特点相适应的运作方式。
3.1 基于知识交流平台的会议形式
会议是一种近距离的交流方式,经历少,空间的相近性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使得主体愿意与他人分享和交换知识,便于隐性知识转化。会议形式对知识互补型和联盟标准型知识逆向供应链最为适用。会议可以采取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可以使用视频会议、电子会议、论坛等虚拟形式,并在知识数据库、基于案例的推理(cBR)、人工神经网络(ANN)、商业智能(BI)、专家系统(Es)等的支持下,由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律师和用户等对回收再造专利技术、产品配件标准、产品设计改进等问题发表个人看法,共同讨论推理,并达成共识。无论参与者是大型或者小型的企业均可提出广泛意见,从中直接了解到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并对知识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及时进行沟通。
3.2 逆向供应链的知识联盟机构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的成员较多时,可以共同设立科技研发机构,主要负责逆向供应链整体知识技术的创新、技术管理和服务,对知识联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转让和共享关系进行协调,并处理知识共享中的法律纠纷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立功能健全的法律机构,为知识主体的知识产权和收益分配提供保障。
3.3 逆向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技术人员流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5
[中图分类号] E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56- 03
装备保障供应链是指围绕部队装备使用、维修需求,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装备制造原材料或零部件开始,经过生产、采购、储存、运输、补给、维修等环节,最终抵达部队用户,由装备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装备生产商、修理厂所、采办机关、装备使用部队等节点连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随着装备保障管理的网络化、集成化及知识管理的兴起,在装备保障领域推行知识管理意义日益突出。装备保障需要大量机构或组织参与,各机构高度关联,需要把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经验、智慧积累起来;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全过程的知识及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保障决策效率和管理质量,并使装备使用人员及装备技术人员在能力方面实现跃升。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装备保障供应链各环节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部门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部门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提高供应链知识创新与运用效率,增强装备保障供应链的整体活力。本文首先建立了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基于装备供应链特征对装备供应链知识进行了应用分类,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导航图,最后提出了装备保障供应链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些具体策略。
1 装备保障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框架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目标是降低不确定性、成本,提高对外界响应的速度与质量。装备保障供应链管理可以整合装备保障供应链上的活动和资源,以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装备保障需求。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现代组织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各环节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
我们将装备保障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定义为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分为装备供应链知识资源层、知识获取与存储层、知识应用层、知识服务层。在这一框架下,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知识产生、积累、交流和应用,并驱动组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使装备保障人员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所需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知识的潜力,提高装备保障的速度与质量。
知识资源层表示知识来源类别。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来源按成员分,来自装备供应链各成员实体,如装备承制方、备件及部件生产单位、物流服务部门、维修厂(所)等;按来源分,来自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工作流、技术流、资金流等供应链流;按所面临的环境资源分,来自外军的装备信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需要等;按形式分,可能来自网络、会议、电子邮件,可以是文本、多媒体等。
在知识创造、应用、分享的动态过程中,个体的知识与组织的知识不断积累,相互转换,不断丰富个体和组织的知识库。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的动态更新,来达到知识创造的目的。
知识获取与存储层表示知识的获取、提炼、分类与创造,以及知识库的存储。利用知识存储实现对装备供应链知识的“记忆”。
知识应用层表示装备保障知识的应用与装备保障方案执行中的经验总结及知识创新。这一层包括利用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工作场所即是创造知识的场所。
知识服务层重在向装备保障提供知识服务支持。知识服务包含服务内容、知识评估、搜索引擎以及信息过滤等内容。
装备保障供应链的保障知识平台的建立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部门业务需求,在日常事务管理、部门协作业务、知识专家指导过程以及跨组织协同创新方面充分应用知识管理。在装备保障供应链中应用知识管理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装备保障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中,需要通过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应用知识管理工具来提高装备保障日常活动的工作效率,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错误。
(2)在装备保障中离不开跨部门的协作,保障业务活动的相互依赖程度高,关键在于跨部门、跨组织的统一协调与快速响应。知识管理应用需要考虑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知识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装备保障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基础之上。
(3)促进协同创新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团队、知识异质的合作单位、知识社群等。协同创新形式为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使员工在相互了解、合作中分享知识,进行创新。在装备保障供应链上,建立跨越地理和组织边界的装备保障虚拟团队,将分享经验、技能和协同工作的服务员工联接起来,将知识专家与工程师组成虚拟工作组,通过远程系统共同诊断设备故障,相互协同工作,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供应链已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外购、制造、争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由产品导向朝客户导向转变,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单靠一个企业进行竞争毕竟势单力薄,而通过供应链把各个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协作,必将打造整体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供应链协作管理的价值
(一)快速反应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路线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生产商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了及时交货率、订单满足率,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二)促进管理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中为使全程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供应链中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客户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环节都达到最优,并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采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了库存量,避免了浪费,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供应链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流通费用,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
由于供应链中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灵活变动,制造商则由于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希望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供货),从而给供应链的协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为消除供应链的不稳定状态和各成员之间利益的不统一,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程供应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生产商)必须考虑整条供应链的协作,使全程供应链的绩效达到最优。
供应链协作的途径
很多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集中力量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因此,明确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慎重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大型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得益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密切协作,每个伙伴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所有伙伴均秉承快速和高灵活性的运营宗旨。整合供应链、建立供应链协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扩大采购范围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上的重要一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275个跨国公司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全球采购调查,调查显示:到2009年,72%的公司将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远大于他们从加拿大、墨西哥和西欧的采购数量,而在1999年,只有30%的公司会这么做。由此可见,进行跨国采购,与供应商进行协作是跨国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跨国公司的采购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从以库存平衡点为出发点进行采购,向以订单为基础进行采购转变,进而减少库存,加快流转速度。二是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协作。
中国PC行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与供应商的协作,联想电脑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球采购。联想电脑的原材料成本已经占销售价格的70%以上,而其他活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8%(利润=总价值-从事各种活动的总成本)。从20/80原则来看,在保持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从采购环节将原材料成本降低1%,至少会给公司增加11.1%的赢利。因此,除了与国内的采购供应商进行合作伙伴式的协作外,联想的供应商还涉及到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使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性价比最好的原材料。
转贴于
(二)加强公司内部运营管理
为了供应链各协作伙伴的整体利益,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高效的运营管理流程。这套管理流程由四大模块组成:需求预测。由销售、市场部门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分析当前市场状况,并结合公司市场营销方案的预期影响,作出一套部门内部认可的需求预测;供应分析。由生产部门和物流中心根据生产状况和库存情况,建立一套生产能力状况和库存供应的预测分析;运营计划。在这一模块中将会协调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差异,并在无法完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管理层决策。最终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协调后的需求供应分析和不同备选解决方案决定下一运营周期内最终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同时,供应链协作要以公司整体战略为基础,一个公司必须锁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供应链策略来支持这个战略目标。
(三)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系统
供应链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全球采购策略的实施,势必要求企业提供适应此策略的支持系统——互联网。互联网对全球竞争和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已经成功地将客户变为供应链的驱动力。按照客户需求组织供应链成为互联网经济关键的管理理念。在供应链中,信息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供应链的管理中,有些信息利用人力是很难捕捉到的,必须采用编码技术,因此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特别是实施全球采购和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供应商、企业自身和客户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把供应商和客户纳入自己的价值链中,弱化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从而产生强大的协作优势。由于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成员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作,供应链内部减少了流程冗余,提高了执行效率,因而可以帮助供应链内部公司直接沟通各种信息,把库存积压降到最低水平,维持品质,创造利润。此外,借助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作,网络化的供应链大大缩短了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图1为联想电脑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图。联想通过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和ERP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库存周转速度提高;积压损失率降低;应收账周转期缩短;应收账坏账率、办公用品费用大幅降低。可见,供应链协作扩大了企业间的合作范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使得资源在供应链中形成良性流动,降低了总成本,进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超市(Supermarket)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型业态带来了商业的第,极大程度地促进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我国真正的连锁超市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走过了艰难的创业期后,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商业领域各种零售业态中增长最快的业态之一。但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人民消费能力也受到打击,连锁超市企业也受到了严峻的影响。在此形势下,我国连锁超市企业, 要保障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奠定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改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和谐价值网变得尤为突出。
一、建立和谐价值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1.建立和谐价值网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连锁超市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单位细胞,必须看清形势,在自身发展中贯彻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建立和谐价值网是取得优势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零售业作为中国最先全面开放的行业之一,海外零售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国内市场,我国的零售企业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目前,国际连锁超市企业巨头诸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易初莲花等已经进入中国,拓展中国市场,逐步将其亚洲采购中心甚至全球采购总部设在中国,如法国家乐福在中国采购的商品已达到其亚洲采购量的58%,中国供给商的商品通过家乐福的采购系统已出口到了20个国家的数千家店铺。与国际连锁超市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仍然显得十分弱小,生存发展能力有限。因此,我国连锁超市企业必须认清当前严峻的竞争形势,改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依靠本土文化和经济优势,建立和谐价值网,以便取得优势国际竞争力,为未来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和谐价值网是国内连锁超市企业界实施 “连横”战略的必然要求。国内连锁超市企业采取“连横”战略,在企业之间进行兼并联合与资产重组,为了应对国际巨头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比如2002年作为中国连锁业的领军企业,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连续五年中国连锁业排名第一的联华超市与浙江省最大的华商集团,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将家友超市25家门店纳入旗下,而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连锁业重组第一案。通过“连横”策略,建立和谐价值网,改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连锁超市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提高了零售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达到规模采购和规模销售,利于实现广告、信息、市场推广、统一配送、经营治理模式等资源的共享,从而降低流通费用和进货成本;同时能够增强企业的投融资能力,最终达到发挥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目的。
4.建立和谐价值网是国内连锁超市企业界战胜当前金融危机的必然要求。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生了较为严峻的倒退,人民消费能力得到严重的打击。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生存的虚拟经济,而我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西方为了保持发达的经济地位,必然通过品牌控制策略,控制中国产业,通过品牌,通过超市控制中国市场,把中国整体上变成21世纪的生产奴隶。国内连锁超市企业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警惕,改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依靠本土文化和经济优势,建立和谐价值网,对西方经济品牌控制战略进行反制,以便提升自己在国内及其周边的主导地位,为未来发展赢得有利的生存空间。
二、连锁超市企业供应链管理(SCM)中和谐价值网的概念和特点
价值网的观念是由默瑟顾问公司的著名顾问史莱渥斯基(Adrian Slywotzky),在其名著「利润区(Profit Zone)一书所提出的。他指出,由于顾客的需求增加、网际网络的冲击,以及市场高度竞争,企业应该改变事业设计,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价值网。连锁超市企业需要管理许多商品的各方面,包括不同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同时由于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仅凭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在经营运作过程当中全面的供应链管理(SCM)的竞争,必须保证供应链协同,要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彼此信任、协调和相互努力。
1.和谐价值网的概念。和谐价值网是一种基于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双赢为目的,以诚信原则为指导,以顾客至上为经营理念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它结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观点、经营策略思考和进步的闭环供应链管理,取代传统的开环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更大限度地满足顾客所要求的便利、速度、可靠与订制服务。
传统的供应链是根据消费需求预估预测来制造产品,推出产品,期望消费者购买。在这种关系中,消费者、公司与供货商是线性的关系。而和谐价值网则是交互式双赢的网络关系。它把消费者、供货商、物流企业、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战略同盟公司之间的关系看做顾客关系。其源头是顾客,基于满足顾客的需要而建立起一张网络。顾客可以自由选择、组合最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对超市企业来讲,和谐价值网的核心是顾客,内圈环绕在顾客之外的是公司销售部门与售后服务部门,控制与顾客间的接触,包括取得顾客信息、维持关系、客户服务等;中圈则是供货商和物流企业,执行部份采购、装配与交运的功能;最外圈则是战略同盟公司,实行市场战略信息共享、相互扶持抵御行业风险的功能。
2.连锁超市企业和谐价值网的特点:
(1)核心是顾客。只有顾客做了某种需求决定,才引发整个价值网实现其运营功能。
(2)以和谐双赢为目的。因为彼此之间是顾客关系,必须满足顾客要求的服务才能引发交易的完成。
(3)供应链运行的系统化协调合作。每项经营活动都要由最有能力执行的外部顾客伙伴或内部顾客部门来完成。
(4)高灵敏度。采用和谐价值网可以提高对需求改变、新产品推出或者是快速的成长的灵敏度,使得处理时间缩短,同时降低了营运资金成本。
(5)快速流动。由于物流企业的加入,使得订货至交运时间缩短,交运方式也能配合顾客需求,降低了公司的存货。
(6)数字信息化。借助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让顾客、供货商、物流企业、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战略同盟公司间的活动协调配合。
三、连锁超市企业供应链管理(SCM)中和谐价值网的构建与运营
1.建立和谐双赢的连锁超市价值主张。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指的是,针对能带来利润的潜在顾客,企业提供的是什么?公司必须了解顾客需求,知道每个市场区隔最重视的是什么,然后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目标,但在国外连锁超市巨头大举进入我国的形势下,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过程中,企业利润最大化是渴望不可求的良好愿望。我国连锁超市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连锁超市巨头发展的经验,制定较为实际的和谐双赢的连锁超市价值主张。
2.选择诚信的经营合作伙伴和企业同盟,构建协调系统化的供应链价值网节点。对于连锁超市企业来讲,供应链供应链价值网节点就如是北京“鸟巢”体育馆的钢筋骨架,要坚固,否则必将倒塌。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在经营运作过程当中全面的复合型的竞争。连锁超市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和最终消费者最接近,联系最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制造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把它们作为协调系统化的供应链价值网节点,并最终达到共赢。
3.实施品牌战略。 自主品牌是指连锁超市企业设计、拥有的品牌。拥有自主品牌往往能够给企业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比如由于拥有大量的自主品牌,使得沃尔玛获得30%的销售额、50%以上的利润,被业界号称“价格杀手”。其他世界知名连锁超市企业也都重视自主品牌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自主品牌销售额占超市营业额的比重在美国为40%,英国为36%,法国为24%,并且这一比重仍在上涨。我国连锁超市企业想在竞争中站的一席地位,应该借鉴吸收他们的经验,建立自己的自主品牌。
4.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忠诚的顾客群。在初步建立和谐双赢的连锁超市价值网节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市场划分,明确企业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建立忠诚的顾客群。供应链管理价值网要求根据顾客的状况和需求,决定服务方式和水平自己的状况如行业、产品、分销渠道等,并对同一区域的客户提供相同水平的服务。
5.建立多层次物流配送运营模式。随着连锁超市的发展,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物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集货、储存、流通加工、配货、配送等功能越来越完善。在常温仓储和冷冻品及生鲜产品仓储方面,企业应该使用自营配送模式。在长途运输、区域仓库等方面的业务,应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即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产生业务合作,即超市物流的部分外包,在配送方面实行厂商协作共同完成。 当我国连锁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宜推行共同化配送方式,即共同化配送,它是指多家连锁超市企业联合起来,为实现整体的物流配送合理化,在互惠互利原则指导下,共同出资建设配送中心,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共同使用配送车辆的配送模式。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产品需求量,灵活选择采用适当的物流配送运营模式。
6.进行良好的利润控制和策略控制。连锁超市企业一赚到了钱,要注意到利润结构,严格控管成本与资产,制定行之有效的以利润控制模式,持续保护利润。具体的做法是保证自身价值网节点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品牌差异化分析,并维系客户关系等。采用这些做法,而不是采用利用低价竞争策略,使竞争者的切入机会较小,避免可能出现强大的竞争对手。
7.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运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超市采用统一采购、统一分销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超市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连锁超市企业要实现操作规范化、快速化、高效化和科学化,必须要重视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正是依靠信息系统使整个连锁企业的采购、分拣、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借助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让顾客、供货商、物流企业、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战略同盟公司间的活动协调配合。不过,需要从软、硬件方面加强投资,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DI)、共享数据库技术、电子支付系统、条码与电子扫描系统等等。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底色和基调――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3期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通过紧密部署,在全国各省市公司的共同协助下不断在摸索中总结,在实践中创新。面对近年集采招标等新的质量管理发展形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逐步构建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架构,丰富了集团、省、市等多级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同时,将经过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协助质量管理的资源,并加强了对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控力度,使供应商管理、集采管理、质量监督等各方面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的良性循环轨道。为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全体采购和质量管理条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展现出丰富的智慧和创新力。
鉴于此,我们在《移动通信》杂志社、凯尔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从本期起开办为期一年的“移动通信产品质量管理专栏”(以下简称专栏),以专栏为平台,分享日常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沉淀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研究成果,反馈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通信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进步。
专栏于《移动通信》每月上半期与读者见面,内容将主要涵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解析与具体实践,各省市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和解决方案,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探讨和技术解析,各国或其他优质企业质量管理的借鉴比较,以及先进成果的和先进人物的访谈。
专栏欢迎业界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批评指正,期待更深更广的交流与沟通。
首期栏目,我们精心遴选了3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文章,其中既有广东公司就供应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和要点提出的极具操作性的见解,也有湖南公司结合本公司情况对质量管控中到货检测环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分析,还有湖北公司针对服务类产品的质量管理总结出的丰富经验。
【摘 要】运营商采购工作正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型,运营商供应链运作体系具有自身特点,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也面临变革。通过对运营商供应链特点的分析,借鉴制造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介绍了广东移动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展示了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内容、数据和案例,对运营商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客户感知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运营商供应链 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审核 驻厂检测 到货检测 客户感知质量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3-0049-07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美国GE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将质量管理描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管理活动,但质量管理仍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模型”(Value Chain Model)以及后续发展的行业价值链概念,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进入21世纪,质量管理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形成了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供应链全局视角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涉及供应链全体成员企业,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突破了单个企业的内部管理边界,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也因此更加注重质量标准的制定权、合作单位的选择权,由此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以达成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的传导机制能够更有利于实现客户感知质量的提升。
2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探索
2.1 供应链质量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没有企业而只有供应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其特点是: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与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为了保持持续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协同性。
供应链质量管理更加关注下列领域:
(1)质量标准与协同改进。卓越的质量表现始于严格的质量标准,并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所共同遵守。供应链质量管理范围广,动态性、多参数、多源头现象突出,因此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活动层出不穷,越来越强调双赢竞合关系。
(2)有效选择与管理供应商。由于产品质量的形成经过许多上下游企业和组织,供应商和外协厂家提供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所以必然要求加强对供应商包括外协厂家的选择和质量协同管理。
(3)重视客户需求与质量感知。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目的是要使整条供应链适应和实现客户需求,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输入,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要持续提升客户感知质量,更好地实现客户满意。
2.2 运营商供应链
根据电信运营企业业务流程框架(enhanced Telecom Operations Map,eTOM),运营商供应链处于“企业管理(Enterprise Management,EM)”支撑层之上,“战略基础设施与产品(Strategy,Infrastructure & Product,SIP)”和“运营(Operations,OPS)”层的底部,SIP和OPS 两个模块均明确了供应链开发与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内容。因此在微观上,运营商供应链管理是从设备、原材料阶段,到形成通信服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阶段的全过程端到端的物资流通和供应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管理过程。
根据eTOM模型,结合移动运营商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状况,可以构建运营商供应链主体形态如图1所示。
与国际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 Council,SCC)开发支持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SCOR)进行对比,该模型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框架体系,与运营商供应链结构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详细比较如图2所示。
运营商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
(1)主导性:在运营商供应链中,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技术演进路径、产品功能需求、工艺指标要求、供应时效和服务承诺等内容主要是由运营商决定的,运营商居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2)复杂性:运营商供应链不仅涉及通信主设备、网络配套设备与材料、市场营销物资、办公劳保用品等有形产品,还包括工程服务、开发集成服务、运维支撑服务等各种劳务,种类繁多,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交付形式多样,是一个跨专业、多层次、泛接口的复杂运作体系。
2.3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1)总体原则
质量基于标准。质量标准是指将组织内部或最终客户需求转化为一组针对实体特性的定量(包括公称值、额定值、极限偏差和允差)或定性(明确的和隐含的倾向性)的规定要求,质量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依据。
质量源于选择。供应链质量是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实现的,供应商的选择是质量管理的源头,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高低决定了实际质量表现。选择了什么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质量表现。
质量重在管控。在现阶段商业伦理和商业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质量管控应贯穿合同的全过程,前期重能力、中期重验证、后期重奖惩,用契约说话、按规则办事。
质量根在感知。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理解,畅通质量反馈的通道,及时收集质量问题的信息,透明通报质量改进的进程和结果,这样即使某些受制于结构性矛盾的质量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仍可以有效改善客户感知质量水平。
(2)模型构建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包括4个层面,它是一个双向的闭环管理过程,整体体系如图3所示。
提出质量要求:质量需求根源于客户(包括个人、家庭、集团客户)需求,经过专业需求部门(包括市场运营、网络运维、综合支撑部门)的转化并提出采购需求,经过采购实施活动选择供应商并履行合同,予以需求满足。
建立质量标准:采购需求应当具有明确、细化的产品技术规范、服务需求说明书,质量标准应当适当(符合可实施可衡量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持续优化原则),重要产品纳入质量检测计划的则需提前编制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服务则要制定服务考核表并与考核付款挂钩。
实施质量管理:对新入围的供应商实施管理审核,包括供应商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和关键工序审核;投标阶段的样品检测能提供承诺质量与实际质量的比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可以在定标前进行履约能力审查;交付阶段的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将不合格产品进行出厂拦截、入库拦截;建设阶段和维护阶段面向内部需求部门实施信息收集与进展反馈,面向供应商进行质量通报与质量改进。
提供质量支撑:质量管理要有资源投入,需要向组织人员、制度流程、系统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撑。
3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实践
3.1 标准化的内部需求管理
当前质量问题的很大部分来源于盲目追求过高的质量目标,忽视投入产出比。没有准确的技术标准定位,就没有合适的质量目标。广东移动在内部需求管理上,目标是标准化,重点做好3件事:
(1)由谁要:质量标准的把关,质量管理分工标准化。由于采购集中没有配套的管理集中,需求管理缺乏明确的归口部门,导致集中采购工作屡屡面临尴尬和困境。为此,广东移动推动建立需求归口管理制,以“不相容职责分离”为基本原则,以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为基础,以采购全目录为依托,明确了所有集采产品的需求归口部门及其管理职责。
(2)要什么:质量标准的确定,质量管理等级标准化。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经常出现集采产品的标准配置不能满足建设需要的情况。为此,广东移动开展了集中采购产品技术规范和配置模型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了集中采购产品标准化“武器库”。同时,为合理反映不同质量缺陷等级差异,广东移动设定了质量等级制度,根据出现CRI/MAJ/MIN缺陷的数量情况,将每个检测批次分为“优、良、中、劣”4个质量等级,具体判断标准如表1所示。
(3)要多少:需求数量的确定,质量表现结构标准化。在集中采购环境下,存在需求不准确、突发需求多的情况,造成质量管理被动。为此,广东移动以“无申报不分配”为原则,明确了计划外需求管理流程,严格审批计划外需求。
3.2 闭环化的供应商选择与退出管理
(1)供应商怎么来:探索供应商认证。探索建立既与国际通行供应商认证标准模型接轨、又有广东移动特色的供应商认证要素体系,整体架构形成E-TDS(Evaluating评估、Technology技术、Delivery交付、Servise服务)体系,全面考查供应商持续经营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稳定供应能力、服务支撑能力,并将供应商的认证结果与招标资格审查、综合评分项在一定程度关联。
(2)供应商怎么选:优化供应商选择。调整固化技术和商务分比例,分新业务与新技术类、一般服务类和一般货物类3类进行规范,不惟价格论。同时,商务分采用二次平均值法,低于二次平均值点均扣分,追求合理低价;技术分加大客观化力度,设置3级功能指导性指标,防止人为调控。
(3)供应商怎么管:强化供应商淘汰。分供应商黑名单、供应商产品黑名单2类情形,加强失信供应商的淘汰。
1)存在下列情形的纳入供应商黑名单:
在与广东移动的业务合作中存在行贿或提供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行为的;
参加投标采购时提供虚假业绩证明材料、虚假资质证明材料、与检测单位串通的伪造检测结果或者其他虚假材料等;
采用串通投标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具有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行为;
放弃中标(中选)项目或者中标(中选)后不按照投标(参选)文件承诺与我方签订合同,或者与我方签订合同时附加其他额外条件的;
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或合同履行质量不合格造成严重损失的。
2)存在下列情形的纳入供应商产品黑名单:
供应商履约绩效评价(包括质量、价格、交付、服务)成绩低于60分;
3次违规发货行为,或框架产品执行中出现2个批次到货检测不合格。
3.3 前置化的质量监控管理
(1)管理审核
能力决定出品,关注供应商过程保证能力,可以防患于未然。2013年度广东移动共完成58家供应商的管理审核,其中有37家为复审。详细情况如图4所示。
(2)标前检测
在批量采购前,应实施必要的质量管理以降低批量采购的质量风险。
样品检测。对供应商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如果不合格,则暂缓或取消批量采购。这适用于新产品、新供应商或质量较差的产品的采购,可以较好地控制供应商随意更换产品的材质、工艺、外观及结构配置,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关于样品使用、样品保存、借用、更新及有效期管理、样品检测和封样等方案如图5所示。
履约能力审查:在供应商投标后或样品封存后,供应商履约能力存在问题的,依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6条规定可以展开“履约能力审查”,经查证存在虚假质量检测指标、虚假承诺的,取消中标资格直至纳入黑名单。
(3)驻厂检测
重要的集中采购产品在产品发货前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在供应商现场实施检测,检测合格予以出货。广东移动完善了驻厂检测的初次检测、高频检测和飞行检测的动态转换机制,根据质量水平动态调整检测频次,在不降低质量保证能力的情况下,减少检测成本投入,实施精细化管理。自2011年实施驻厂检测后,一次检测通过合格率从第1个月的16.3%提升至93.08%,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4)到货检测
《移动通信》2014年第11期《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一文“到货检测”部分已经对此有详细描述[1],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5)质量分析与反馈
①质量分析
以驻厂检测为例,按缺陷等级分析可以掌握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按缺陷类别分析可以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详见图7、图8)。
②质量反馈
1)质量改进:
供应商预防纠正措施:对于重大检验不合格的,向供应商发出并跟进供应商预防纠正措施报告;
同类供应商横向推广质量预警:对于某类重大质量问题,主动向其他供应商展开横向预警;
质量改进专项稽核:对于某类重大质量问题,对供应商发起质量改进专项稽核活动。
2)质量处罚:
质量成本转移。高频检测的质量成本由供应商承担。
质量缺陷处罚。按照管理审核、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在网监测不同阶段的质量缺陷情况,制订供应商质量问题处罚条款,包括警告、供应商评价扣分、扣减份额、冻结份额、暂停合同付款、终止合同、纳入黑名单等。
3.4 系统化的质量支撑管理
(1)组织建设
与制造业成熟的质量管理业务相比较,运营商在组织架构、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广东移动通过在省公司采购部门设立专岗、市公司指定专人的方式,使质量管理更加专业和专注。同时,建立质量管理跨部门组织,每月召开月度质量联席会议,减少部门壁垒,增进组织协同,实现质量管理全流程一体化运作。
(2)制度建设
广东移动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编制了公司级《集中采购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版)》、《采购产品质量管控实施细则》。在制度基础上,形成了完备的运作机制:每月市公司质量问题上报,每季度省公司质量问题汇总和分析,定期开展现网质量专项整改活动。同时,制订了详细的质量目标,包括整体产品检测合格率、分类产品检测合格率、分类产品供应商检测合格率等。
(3)系统建设
按照3层架构,在规划供应链系统的产品库层,专门设计了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方式实现数据更新、固化流程、记录保存。
4 结束语
单一的、局部的质量管理手段有局限性,需要从供应链全局进行质量规划和管理。建立运营商供应链层面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要更加重视质量标准、质量选择、质量监控、质量反馈问题。没有质量标准,质量问题可能只是主观臆断,合适的质量标准带来最优的性价比,清晰的质量标准才能衡量实际质量表现。质量选择决定供应链质量水平,因为运营商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质量水平是由所选择的供应商决定的,供应商选择的公开性、公正性、有效性决定了实际质量表现。质量监控应当从源头抓起、关口前移,从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审核出发,加强标前检测防患于未然、加强驻厂检测“不合格不出厂”、加强到货检测“不合格不收货”、加强质量分析与反馈,实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上述工作,均需要在组织、制度、系统上具有良好的支撑。由此构建的具有全局高度的、全面完整的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客户感知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力. 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J]. 移动通信, 2014,38(11): 14-21.
[2] 黄逸,舒华英. 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EB/OL]. (2005.06.22). http:///advanced_search/resultQuickSearch?type=0&judge=0&filename=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
[3] 刘宝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 鲍尔. 质量改进手册[M].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译.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5] S・托马斯・福斯特. 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 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吉特洛. 质量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7] Roberta S.Russell, BernardW.Tayl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cusing on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8] 杨钢. 零缺无陷: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杨钢省思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 董成红. 质量管理原则[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禄杰: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电信系统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控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从事企业经营、财务、内审、采购、物流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