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篇1

高中政治生活哲学知识1唯物论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篇2

二、通过审题,首先要断定考的“知识点”是什么?答上知识点,就可以得一半的分

一般来说,命题人的问题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都考一定的知识点。

1.要分清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知识来答题,大方向不能错

一般,高考38题第一问是两小问,要用经济生活知识来答;高考38题第二问是用《政治生活》知识来答题。39题(1)是用《文化生活》知识来答;39题(2)(3)是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来答题。

例如:2012新课标卷38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审题可知,此题考的是“分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性建议”,考的就是“怎样实现社会公平?”的知识。

再如:2012新课标卷38题(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政府为什么要加大民生支出的比例?通过审设问可知,要用《政治生活》知识答题,准确地说,要用“政府”的知识来答题。还如,2012高考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审题可知,必须用《文化生活》知识答题,准确地说,必须用“科技作用”的知识来答题,而不能答“文化的作用”的知识。

2.对“知识点”判断正确,要背课本的“单元题目”“课题”“目题”“黑体字”

例如:09海南高考,请运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知识,说明你对“给志愿者物质和精神奖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就是一个目题。

三、要看问什么?

一般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原因、依据、必要性都是原因类主观性试题)怎么办?(建议、措施、如何、要求都是措施类主观性试题)

例如: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上,我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什么?通过审题,问的是“是什么?”“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理论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如: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和公民在治理雾霾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此题问的是“怎样”,政府怎样治理雾霾?公民怎样治理雾霾?

四、要看“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设问中的“主语”“关键词”“名词”,这样才不可能偏离“主题”,从而很好地贯彻命题人的意图。

例如:2012高考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审题可知,主体是“科技”,关键是“作用”,要答“科技的作用”,而不能答“文化的作用”。再如: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国家的重要举措是什么?“主体”是国家,国家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关键词是“对外开放”。要答怎样对外开放?

例如:结合材料,说明政府是如何履行其职能的?如果审不清题,只答政府履行的职能,只能得一半的分;应看关键词“如何履行”?政府打击“不法商贩囤积居奇”,说明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职能。政府实施的“扩大生产,增加供应”举措,说明政府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履行经济职能。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诚信道德典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此问是让答“为什么要发挥道德典范的作用”,而“道德典范”这个词在文化生活第九课“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问题。

篇3

2. 政治学科知识本身枯燥、乏味,高三政治复习更是如此 不要一味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复习,忽视教学艺术的运用。相反,恰当的教学艺术运用会使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里结合课堂实践仅举一例:运用“注意”添亮点。心理学中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政治教学中可结合课堂情况巧妙运用。例如:我在讲授哲学“意识的本质”中关于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语言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时,一位同学走了神,我便叫了这位同学的名字,这位同学立马站了起来,所有学生也都看着这位同学。然后我说这就是由语言刺激引起的反射形成的意识……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注意力也都集中到了我的课堂中来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以知识体系和模块的构建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政治学科的知识表面上看是零散的,实际上仔细研究它们都是有联系成体系的。我们复习时只有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每个知识点放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掌握时,才能形成一个清晰、明了、完整的知识网,从而形成对这个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完整准确的理解。从而才能把“厚书”变“薄”把“薄书”再变“厚”。做到对知识的收放自如,灵活运用。例如,政治生活我们可以根据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这一原理,可建立起整个政治生活的知识网络:

篇4

高中政治课堂回归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能够更早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通过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期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加政治课的魅力。

一、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即教育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琐事为切入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学习、深化教材,将在教材中学习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要立足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在政治中讲日常生活的事例,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学到的政治知识来解决。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点

教育改革之后,所提倡的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包括几个基本特点: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点,教育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使政治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点是经过前人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提取了人类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的精华。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生活出现的问题相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感受到政治来源于生活。

3.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短剧、小品、辩论等方式,以缓解高中学生学习紧张的压力感,要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政治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体会政治课堂的魅力。

三、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政治课教学中提倡生活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新课标改革之前,高中政治教材较多的偏重于对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其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不易接受,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学习提倡生活化,教师过多的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顺应了新课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重点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把理论知识正确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将政治服务于生活,正确运用所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这也合乎顺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3.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中政治生活化的课堂方式新颖独特,多种多样。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不一样,对知识的需求状况也不一样,生活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培养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方式既能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需求,也能考虑到其他学生想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要想在社会中立足所必须知道的经济常识和法律道德等,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结

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顺应了新课改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培养,能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政治,使教师更轻松的教学,达到双方互益的效果。因此,将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做到在生活中学政治,将政治运用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郑在深. 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农村教育,2006(3).

[2]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8卷[C].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3] 刘世兵. 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6(1).

篇5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千变万化的考题,不是随便一猜便能猜着。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变化了的考题终归离不开考纲的知识范畴,离不开对具体知识点的考察。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纲为根本,以本为枝叶。

高考越来越侧重能力,可是我们应该清楚,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又何谈能力。简而言之,高考就是要求你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这种能力首先建立在熟练的基础知识上。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70%的选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主观题,在阅卷流程中,则采取的踩点给分和快速扫描关键词给分原则。因此,综上所述,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考纲》,把握基础知识。

2 把握命题趋向,准确应对

高考试题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是总是有共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总体上是“稳中有变”。就2012年全国新课标考题同2011年相比来说,“稳”是第一位的,第一,四本必修所占的分值大体上是稳定。《经济生活》占30分左右,《政治生活》占24分左右,《文化生活》占16分左右,《生活与哲学》占30分左右,这给我们呈现的最直观的信息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掌握主次,《文化生活》的复习战线不能拉得过长,而且文化生活考的内容层次也比较浅,要求学生掌握好书本上的内容即可。第二,主观题的组合与分值基本稳定。2011年主观题38题是两小问,分别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组合,分值分别是14分与12分,39题三小问,分别是《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组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命题中不变的地方,强化此类题型。第三,试题题型保持稳定,开放性试题仍然保留。2011年,39(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2012年39(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都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政策,建议类型。试题仍然属于小切口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而淡化教材知识体系体系的建立。

“稳中有变”变的地方也要深思和推理。2012年考题与2011年相比,在选择题方面变得还是比较大,首先是难度降低——取消了计算题和漫画题两类题型。这两类型的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2012年的政治选择题得分率要远远高于2011年。其次,混合类型的试题出现。2011年考题中,学科的分界线还是很明确的,但是2012年的考题中我们发现同样一道题,既考查《经济生活》又考查了《政治生活》内容,这就是说,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角度去分析一些时政内容,拓宽思维。第三,学科内编排的顺序有所变化,2012年之前的选择题考题是按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顺序编排的,但是,2012年,除了混合类型的题之外,把试题的顺序有所变动,把《文化生活》的选择题插入了4个《生活以哲学》选择题的中间,这就给我们反映出一个信息:选择题以往的编排顺序很有可能逐步打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形成思维定势。

3 强化训练,掌握基本技能

3.1 图表类。此题作答时学生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不去分析图表所反映出的现象,直接点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概括出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从现象中看出问题;二是:不能看出图表所反映的问题,不能从现象中看出问题的本质来;此外就是不能把握住两个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回答图标问题是,一般情况下要遵循以下原则:三读四解法。读表头、读内容、读注解;解答时要做到:横看趋势,纵比差距;先看整体,后看部分;先读现象,后揭本质;先说成绩,后说问题。这类题型,需要我们寻找一般的解题规律,总结答题技巧,在复习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方法。

篇6

教材目录是对整本教材内容的梳理、提炼和概括,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方便查询的服务。教材目录中每一单元、课、框、目的标题都是对相应领域内容的浓缩和升华。如果把整本教材比喻为一座“房子”,那么目录就是房子的“设计图纸”,通过图纸我们可以一览房子的全貌。目录复习法,就是在对教材模块知识复习中通过发挥目录功能,引领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回顾知识的一种复习方法。

下面介绍目录复习法在模块知识复习中的具体运用(以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2014年3月第6版为例):

一、对目录内容做整体与部分的划分

唯物辩证法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我们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学生要系统掌握模块知识,首先要熟知目录中的内容,对目录中内容进行整体与部分的划分,理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记住单元、课、框的标题,让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达到“点线面”的统一。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目录中四个单元内容整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部分内容概括为:第一单元讲“交换、消费”;第二单元讲“生产”;第三单元讲“分配”;第四单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来体现。每个单元内容也可划分,如: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看作整体,每课都是围绕“消费”展开而构成四部分:消费离不开货币这个媒介――商品货币理论(第一课);消费离不开商品价格――价值价格理论(第二课);消费理论(第三课);消费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综合探究)

再如: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目录内容的划分为例,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二、三、四单元知识)包括唯物论(第四、五课)、辩证法(第七、八、九课)、认识论(第六课),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单元)包括历史观、群众观(第十一课)、人生观、价值观(第十二课)。

这样对目录内容进行整体与部分的划分,能让学生清晰地、系统地掌握教材的知识脉络骨架,复习就会有的放矢,不会合上书一片茫然和混乱。

二、对目录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思维整合

复习某一单元知识时,可以把目录中该单元的标题作为关键词,运用横向与纵向思维伸展关键词的知识外延,纵向拉伸与横向扩展相结合,剥离出具体知识点。如: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标题为关键词,进行内容的纵向拉伸和横向扩展,这样可以对知识合理定位、全面把握。如图所示:

三、对目录内容运用发散思维和联想记忆理出具体知识点

根据目录中单元、课、框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与联想记忆,回忆联想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知识点。以必修二《政治生活》为例,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单元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公民”,看到“公民”二字,联想到与“公民”有关的知识点:“公民的民利和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坚持的原则”、“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四、巧用目录复习法进行知识迁移解答主观题

审题步骤: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定点:审清设问的范围、知识指向、设问主体等。

联系:联系目录内容锁定知识点的范围和位置,根据设问要求并结合材料信息,对知识点进行横向或纵向联系。

梳理:按照设问的指向和要求,将材料所给信息与考查的知识一一对照,进行筛选,二者相符合的就是要点,不符合的、没体现的就舍去。

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答案组织要点化、术语化、逻辑化、完整化。

典例1: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空气质量,国务院及时提出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环保部认真组织、周密部署,邀请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多次向人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以确保该标准的修订能经得起实践与群众的检验。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各地分批实施,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篇7

一、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经常接触变式训练,但一般只限于理论上,若要以实际为基础,将理论上的变式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却存在着一些难度,在此,本人以四个方面浅述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1.变式训练能够活化知识,稳固基础

在高三政治教学中,学生要想提高政治成绩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如此虽然对于政治试卷中的一些题目有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将政治课本上的东西照搬在试卷上。学生要想提高政治成绩,必须深入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而变式训练应用中,采用材料不变变选项或者选项不变变材料的答题方式让学生理解,这对于学生政治基础知识的内化与落实均起着重要作用。

2.变式训练能突出主体,诱发兴趣

对于高一高二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于这门科目乐意去学还是有很大可能的。但到了以复习为主的高三,政治课就显得寡淡、枯燥无味了。高三的政治课都是以高考而服务,每天学生政治课堂上都是不断地做笔记、背知识点、做试卷等巩固政治基础。故而,学生普遍在课堂上难以打起精神,出现厌学等情绪。而教师所设计的变式训练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做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又可以自主探究问题,还能够与同学、老师一起解决题目。在这种积极的变式训练的氛围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复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3.变式训练能够摆脱题海,提升学习效率

“题海战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高三政治教学亦是存在着这些现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政治基础,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大部分选择的都是让学生不断地做题。如此往往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曾经做过的题仍会做错,同样的题目仍是无法下手。故而,教师若能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灵活转换问题,达到举一反三地学习目的,便可让学生触类旁通,突破题海战术的限制,从而提高高三政治的复习效率。

二、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几种模式

高三政治的变式训练需要不同的模式,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巩固政治基础。例如,上一问是《文化生活》谈发展,下一问则是《生活与哲学》谈措施。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的训练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可取性。

1.同模异角

我们在高一、高二学习的政治课本都可以运用在变式训练的一道题上,设计同一个材料、同一个背景的模式下,设置不同角度问题,以此开展变式训练。例如,设计一个关于《文化生活》模块,但要从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提出问题。如此,让变式训练的题目不仅仅是在考一个知识点,而是把四个学期所学的政治模块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一道题就复习了高中的知识重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异模同角

这样的变式训练是设计问题中,将不同模块的背景设置一样的问题,如此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模块的迁移能力。例如,设计一个相同的材料,再通过《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角度提问。这样不仅从思考角度还是答题组织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答题技巧。

3.同材异型

在相同的背景、材料下,从不同或相同知识范围设置不同题型的设问。这样的变式训练深化了课本上的内容,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在相同材料上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学生经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答题技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变式训练的模式绝不止这几个方面,它的模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而变式训练之于高三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促进了高三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解放了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负担,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政治,向高考又迈进了一步。故而,变式训练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有益的、科学的。

篇8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分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人们认识事物应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做到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就这四个模块的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离学生认知水平最近的应是文化生活。所以我认为所开科目的次序应该是: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所开课的次序都是按教材上是1、2、3、4来做。高一的第一学期开经济学,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课程的后半部分,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生活感知基本上是空白。更为不适的是高一第二学期开设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政治方面的认识近乎盲点,我们也觉得这个时候开设政治生活有点荒唐。那么现有的次序是谁安排的呢?能否变通一下呢?据有关专家介绍,新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尤其是课程标准出来后,有关方面就组织人力编写教材,先编出了《经济生活》,于是当年的各学校就都先开《经济生活》。以后又陆续编辑出版了其他几本教材。由此可见,我们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四块,任意先开哪一块都行。没必要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按教材上的次序来上,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合理地安排模块次序,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能顺畅、舒服,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点的编排方面的问题。

总体感觉是知识点太多、太乱,并且那些知识点的出现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据说是体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结构。所以好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概念或名词,再没有任何说明或注释,我们感觉教材的编写离学生实际有点远。另外,该套教材分正文与辅助文两块。正文没得说,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按照专家的说法,辅助文属于学生自学的部分。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高考必考的重点、难点等正好都在辅助文中。比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及与价值量的关系等。这种知识,放在正文中尚且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才能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更不要说是放在辅助文中了。我们感觉这一块的许多知识点根本不是学生能够自学解决的,高一的学习只是生吞活剥式地粗略认识,要适应高考的需要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部分章节的编排不符合认知秩序。

以前我们的课程章节一般是先讲共性,再讲个性。比如国家职能,就先讲国家的公共职能,再分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新教材不再怎么说资本主义的事,重点说我们自己的事。这应该是适应我国外交政策转向的需要。但有些知识章节的编排欠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让人感觉很别扭。比如《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节——市场配置资源,通过比较计划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学生自然会得出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所以我国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块学生接受和理解都很顺畅,但刚说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接着讲市场秩序,说规范市场秩序要靠法律规则、道德、诚实守信等,叫学生感觉很别扭。如果把这一块放在后面,先讲市场的缺陷,再讲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而后把规范市场秩序,除了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之外,还要靠道德、诚实信用等必要措施,这样就顺畅多了。

四、综合探究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

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新课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的内容,我们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新课程后安排的探究内容根本就不符合学生实际。尤其的政治生活,第一课安排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课安排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题目每个都离学生实际甚远,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在网上瞎找相关资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意见是能不能安排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近些的事例,比如就从班级管理的民主说起,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民主,什么叫有序民主,什么叫无序民主,它们各自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由易到难的梯级式上升的目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的,有盾就有克盾的矛。按有关专家的说法,新课程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靠我们聪明的一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一找到克服的办法。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确实针对那些问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也有些自己的体会:

篇9

贵州省政治会考主要考查学生高中阶段的政治知识。在贵州省会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自2013年起,贵州省会考的各门学科考试题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试题更具时政性和综合性,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鉴于会考的复习内容杂而多、周期短,笔者以近年来对会考的复习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近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特点

 

近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是本省自主命题,结合近三年的试卷分析,会考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试题考查方向稳定,题型变化较大。会考考查范围仍主要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其中“经济生活”占25%,“政治生活”占20%,“文化生活”占20%,“生活与哲学”占25%,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占10%。从2013年开始,政治学科的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其中的单项选择题主要由时政题和基础知识题构成,而对不定项选择题的考查已取代前几年的主观性试题。总体来看,试题考查方向及难度等相对稳定。

 

2.试题倾向于重基础、突主干、强化理解运用。会考重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因此试题内容大多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属于A层次;部分知识则是考查理解和运用,属于B和C层次。研究近年的会考真题发现,在题型变革后的2013~2014年的试题中,考查点源于教材,但对B层次和C层次知识点的考查力度加大,这说明会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3.试题贴近生活,时政特点突出。政治和其他科目不同,时政性较强,在考试题型变革后,整套试题的设置大多都会以时政为材料背景,尤其是单项选择题的前5个,题目都来源于年度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备考期间要督促学生加强时政学习。

 

二、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

 

1.仔细研读考试标准,考点复习有的放矢。由于会考的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复习周期短,《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试大纲》对不同知识点的复习有不同要求,大体分为ABC三个层次,每年考查的知识点所要求的层次变化不大,教师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认真梳理《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在教学的时候,注意结合教材,分层次给学生讲解,新增的考点要格外重视。笔者在以往的复习中,主要依据《考试大纲》要求,整理所有知识点,以便后期的复习有序进行。如果后期有空余时间,还需继续研读《考试大纲》,强化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2.重视真题,传之技巧,辅以训练。高效的复习需要一定数量的习题做基础,但要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否则不利于教学相长,笔者认为最好的习题就是以往的真题,教师一定要精选真题,用好真题,一定要在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运用真题,会考前夕可以利用针对会考的模拟题。在讲解习题时,最好对应《考试大纲》找到相应的考点,这样可以强化对该考点的理解。

 

通过笔者的研究,政治学科选择题比较实用的方法是排除法,要想把排除法用好,主要学好“两步”,第一步是学会识别错误的选项,第二步是排除无关的选项。对于后者,很多学生容易犯错,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题目的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快速找题干、抓中心,比较快捷的方法就是勾画关键句子,不受错误选项的干扰,从而快速选出答案。

 

例如:(2013年贵州省会考第8题)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在创建平安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监控探头的作用,市场对监控探头的需求量大增,视频监控设备生产公司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表明:A消费决定生产 B生产决定消费 C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D生产反作用于消费

 

解析:本题以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生产和消费的有关知识,AD表达均错误,根据题目中“市场对监控探头……满足市场需求”的表述,强调的是消费的反作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是C。

 

3.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伴随新课改的发展,会考的复习应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让学生认真记忆知识点,笔者近年来都是以划分学习小组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学习小组会根据学情划分,落实责任制,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对教师负责,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积极性。

 

篇1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通过高三这一年使政治成绩在高考中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将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三政治总复习都是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不仅政治备课组老师要统一制定一份复习计划,而且学生也要参照老师的计划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制定好个人的复习计划。政治学科高考复习都是按照三轮复习模式进行的,大体如下:第一轮复习(2011年9月—2012年1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2012年2月—2012年4月):采用知识专题的方式将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力求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第三轮复习(2012年5月):集中复习时政热点。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考生丢分,尤其是选择题的丢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导致的。因此,在政治复习时,必须夯实基础,过好三关。

一是依纲据本,过好基础关,将教材读“厚”。《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它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向广大考生正式公布的“透明度”最大、最全面、最可信的命题“信息”,它明确告诉了哪些要考,哪些不考。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对《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逐个落实进行过关,不能抱有侥幸或猜押心理考攻或放弃某个知识点,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做到全面、准确的掌握,不能留下知识死角,也就是要把将教材读厚。

二是构建体系,过好联系关,将教材读“薄”。孤立、零散地对待知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在考试答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狭隘,挂一漏万,少点漏点的现象,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应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网络,也就是把教材读薄。

三是记死知识,过好应用关,理论联系实际。在第二、三轮复习时,将基础知识与时事材料相结合。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学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事材料,这样做对解答主观题是很有帮助的。分析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基础上的,因为无论时事材料多新、形式多活,我们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支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三、突出特点,把握学科逻辑思维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而政治学科的四大模块又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如:《经济生活》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为主线,形成“消费与交换、生产、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块,构建基本框架;《政治生活》以参与政治生活的各个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公民、政府、人大、政党、民族、国际社会”组成知识框架;《文化生活》遵循从文化的共性到个性的逻辑思维特点,以“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模块构建知识体系;《生活与哲学》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为线索组成知识框架。

四、强化训练,提升答题技能

篇11

高考政治内容是对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查,内容并不复杂,形式也较为简单,如果在复习中可以掌握其根本,就能够轻松应对政治考题,获取良好成绩,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本人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高考政治复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一、理清知识脉络,夯实政治基础

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其内容都同教材中的知识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理清知识脉络,夯实政治基础在复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政治科目考试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内容有四个模块,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内容较为庞杂,学生识记起来存在困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压缩重点,提炼精华

高考政治知识点较多,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应善于为学生压缩重点,提炼精华,从而使学生对政治内容在整体上有宏观的掌控,自行筛选并背诵知识点,同时加深记忆,领会其本质。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文化生活”模块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将其进行压缩、归纳、整合。从行为主体角度看,“文化生活”就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国家(性质、机构、制度、政体)、政府(性质、宗旨、地位、职能)、政党(执政党和参政党)、民族和宗教、国际关系等方面。

2.借助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

老师应把政治内容中较为相近、或者相反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关联,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精确地记忆相关内容。此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复习的质量及效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分辨错误知识点的能力。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内容

政治科目具备较强的时代特点,在复习期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重大社会问题深入了解。

近年来的政治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关注民生、调控物价、分配公平、食品安全、生态文明、“中国梦”“正能量”等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上,今年高考这些问题同样要高度重视。此外,还要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2014年“两会”的有关精神。

在课程复习期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重大焦点、热点内容及新鲜的材料,让学生由多层面、多角度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不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件热点事情中,可能包含多个政治知识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热点内容进行提炼,寻找重点,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在高考中获取良好成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个途径掌握社会信息,结合教材知识点对其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复习质量。

三、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要着重加强学科能力、应试能力训练:做练习、平时测试、考试应注重答题思路、审题(审题干、题肢、材料)、组织答案与答案书写方法的规范化训练,理解掌握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注意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训练的实效性,重在梳理解题思路

高考复习时,进行适当的训练无可非议,但关键是这种训练要有针对性,要抓重点。对重点问题可采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解题思路的方法。要特别注意及时总结,寻找相关内容思考、判断和答题的规律,以提高复习效率。

2.加强选择题训练

选择题的分容易得,也容易失。这就需要二轮复习要在客观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上下工夫,做到“既快又准”。

四、加强高考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研究近三年国卷二、国卷一、大纲卷及各省市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增强选题、做题的针对性

2.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各种题型、设问方式、组织答案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强审题与解题方法的指导

3.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真题训练,指导学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的方法,并且为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题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转变。政治课程对培养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应重视政治复习教学,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夯实政治基础,对热点内容进行提炼,有选择地进行真题练习,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帮助学生获取优异成绩,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篇12

一、高中政治课堂要有“人气味”

教师在讲台上拿着教材说个不停,点着课件翻得飞快;学生一手支着教材,一手托着下巴昏昏欲睡。这样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需要转换教学思维,创建互动、开放、参与的课堂,让课堂充满“人气味”。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们在讲述“如何正确认识金钱”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主题辩论活动:金钱到底是不是万能的?学生分成两组,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教师总结、学生代表总结。在辩论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因材施教,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肢体动作形象丰富,用有趣的游戏体验,让政治课堂充满趣味,人气高涨。例如,教师在执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可以采用抢答、必答模式,把课堂设计成知识竞赛模式,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兴趣自然高涨、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二、高中政治课堂要有“生活味”

政治课程虽然理论知识多,但多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总结概括。一堂好的政治课,必须紧跟时代、贴近潮流、走进学生、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选用的事例要最贴近学生生活,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对学生有益的。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方面的概念和方法,把基本的观点、原理融入生活事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这一本教材后,学生对储蓄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举行模拟银行储蓄活动;并利用所学的储蓄知识,对自己的零花钱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学习了《政治生活》这本教材后,可以在班上进行民主选举班干部活动,让学生对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有深一步的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从而对政治生活更深入的理解。

三、高中政治课堂要有“学术味”

高中政治知识理论性强、系统性强、结构庞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要求教师科学、正确、系统的把握课堂教学知识点,并能够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授给学生,即深入浅出。学术的知识需要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的传授。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

例如,在讲述“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对“多极化”这一概念作出解释,并对多极化形成的背景、原因要分析得头头是道。世界政治多极化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哪些国家最终能发展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现在还无法确定。西方国家很少用“格局”这个概念,传统使用“体系”或“秩序”来表述,如雅尔塔体系、冷战体系政治“秩序”、经济体系等。无论是“格局”还是“秩序”,都是一个综述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概念。教师对这些知识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学生自然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提高。

四、高中政治课堂要有“思想味”

教师要率先示范、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思想的形成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品味和觉悟。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深度、有厚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理性思考、理性看事、看人、看世界,真正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之前,可推荐学生看一些哲学类的入门书籍,如《苏菲的世界》,让学生对中外哲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哲学产生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前,要求学生上台讲一个哲学生活小故事,让学生品味人生的哲理;也可以师生一起对某一事、某一种现象进行分析、解读,从中得到感悟与启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