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搞好课题研究管理首先要求行政职能部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要为教育科研提供优先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尤其要关注科研经费的提供与使用。
2、完善课题管理机构,是使课题研究过程更规范、扎实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为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管理,使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怀柔教科所组建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组”,负责对全区各级各类课题的建档、督导检查、成果推介等工作。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区注重加强校科研室建设与指导,充分发挥科研主任的作用,使其在基层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建立项目负责制,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是课题管理的最好方法
“十五”期间,怀柔区教科所将十一项“十五”课题都分别指定了联系人。联系人对每项课题从开题论证直至结题,参与整个过程的研究与管理。指派联系人相当于项目负责制,对于重点课题只靠教科所科研人员的笼统管理是不够的,要使每项课题都能扎实开展研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采取项目负责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怀柔区教科所为科研人员指定、确立了责任课题。
4、开展“问题式培训”,是做好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的重要经验
开展“问题式培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与课题同成长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是怀柔教科所科研人员在该方面通过多年对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导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
对一线教师的理论培训是科研人员的应尽义务。一线教师的最大不足是理论欠缺,而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应注意的是,科研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能只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从教师的研究课题立项开始,就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们切实需要补充哪些理论知识,然后与一线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师潜移默化的理论培训。这种深层次的培训方式,非常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易接受。通过这种培训方式,一般一项研究课题结束后,就会诞生一批科研骨干教师。
5、进行“交流反思式指导”,是搞好课题研究指导的重要途径
交流与反思是教师成长、搞好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要搞好课题研究,一是要多读书、多浏览。丰厚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理论,是搞好教育科研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求研究人员要多读书。二是要多交流、多反思。
在交流中反思。在研究过程中多与专家、同行等他人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并对照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认真的思考、比较,从中得到启发。
在实践中反思,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经常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进行理性化、自觉化的总结,从中可以提炼出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
如,教科所科研员在指导“……主动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在实验老师实施教学模式基础上召开研讨会,教师逐个展示自己的做法让大家观摩,看这位教师是如何落实每个环节的。然后,大家坐在一起,介绍经验体会、谈见解、分析效果。通过研讨交流、相互鉴赏及比较、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做法。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中,教科所科研员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们设计了《教学反思》表,为教师提供进行重要反思的框架。倡导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如相互观摩;写教学日记;写教学案例,专题论文;积极参与各类研讨活动等。
6、“典型引路”,是深入开展区域性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由于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所在的环境不同,因此对于同类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在课题研究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了“典型引路,引导课题深入开展”的方法。此方法在对全区的课题研究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怀柔“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这一区域性课题。教科所科研员以怀柔一小为试点,在该校先行研究二年取得经验,然后分别召开低、中、高三次研讨会,进行成果推广、典型引路。在研讨会上一小课题组人员介绍了如何组建队伍、如何培训队伍、如何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并确定了研究过程的九项操作措施等。使其他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有可借鉴之处、有方法可依,少走弯路。由于典型引路,该项课题研究在全区开展得非常深入,并取得了优秀研究成果。
7、“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学校开展自评”是实现科研工作自我诊断有效方法
在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评价中,我区建立了较完善的《怀柔区中、小、幼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度,各校对照评价细则,针对科研情况,进行逐项自评,并打分。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因此,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干部教师。在评价工作过程中,让干部教师了解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让干部教师认真自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改进措施,实现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教科所科研人员帮助、指导干部教师准确依照评价细则客观且科学地诊断,帮助干部教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组织干部教师思考、设计改进措施并依学校需要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依此细则,学校的干部教师可以全面了解,研究学校科研工作,对每个项目或具体内容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发现学校科研工作的成绩或经验,准确查找、认识科研工作的不足或问题。有了这个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学校干部教师才能深刻认识自己开展的科研工作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才能客观冷静地思考已有成果、经验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既不为成绩沾沾自喜,又不为存在不足而灰心松懈,真正为学校干部教师起到导向作用。
8、唤起学校干部教师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最佳途径
多年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具备下述条件的学校,课题研究的就扎实、教育科研成果就不断涌现,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首先,校长、学校领导集体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其次,校长应当是研究的内行。他们对课题研究不是做简单的要求、布置和提供经费,而是亲自承担课题或参与指导课题,营造研究氛围。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课程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兴趣。“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概念抽象,数学公式推导多,与基础课联系紧密。“通信原理”课程实验,能够实现加深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起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提升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专业实验室研究探索的目标之一。
1 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大致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是依托现有的通信原理实验箱开设相应的验证性实验,硬件实现较多,学员动手操作范围受到限制,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足。综合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要求学员运用多方面理论、多种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设计性实验不但具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的性质,还具有项目(工程)设计、优化、改进等特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是课程实验改革的主流,对全面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现工科各专业进行科研探索和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系统建模与仿真。而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恰恰缺少这一环节。随着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函数库和专业工具箱的完善,仿真软件在通信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系统设计、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验证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为广大通信技术领域专家和工程师的日常工具。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可以满足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实验箱的基础上对硬件进行编程控制,缺少对仿真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实验课上掌握一种或两种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对学员开展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具有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此外,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课均是开设在本学期理论教学的全部内容结束之后,利用10学时进行实验。而当学员着手实验时,往往对开始所学习的原理有所淡忘,实验效果不好,对原理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另外,现有的课内实验学时量不能够保证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所以,将这部分实验课开设在通信原理课程结束后的第二个学期,在“信息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加入通信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使学员的动手实践环节有了连贯性,加深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认识,而且会使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大幅提升。
2 多种实验方法的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在现有的实验学时的条件下,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融合,不但能够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技能和工程基础。
在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们选用的实验箱是南京捷辉公司的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该实验箱能够满足验证性实验的基本要求。验证性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在什么时候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由主讲教员根据理论课的教学的需要与实验教员共同商定。为了形象地说明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加深学员对原理的理解,主讲教员可以将部分实验在课堂作以仿真演示,然后在原理课程学习完之后,马上安排学员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让学员自己动手具体验证这部分原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对这部分理论课程的理解。比如用户环路接口实验、PAM编译码系统、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帧同步实验等,都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内容讲解完相关原理之后立即安排学员着手实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相得益彰,两方面的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利用通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及信息通信类综合创新实践平台的综合性实验中,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开始前为学员提供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部分实验步骤,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实验问题,采取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使学员了解FPGA/CPLD可编程开发技术、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等,提高学员的综合开发能力。
在全部理论课内容结束之后,由教员给出实验应完成的设计指标,让学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员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这使学员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员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在满足实验预期的设计指标后,选择部分仿真效果好,电路设计合理且易实现的电路独立制作成电路板,通过仪器测量,进行可变参数器件的调整,使电路达到设计要求。例如:电话机呼叫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测试以及单边带调制系统的调制、解调和抗噪声性能的仿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让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反复实践,促进了学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 仿真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通信和电子工程领域,系统仿真技术一直是新型通信协议研发、通信体制的性能研究、通信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的重要手段。仿真软件,提供丰富的部件资源可方便、直观、形象地构建通信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可对硬件开发提供方案论证和实践指导。在通信原理实验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以把系统性能和参数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箱和仿真软件结合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员对通信系统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目前,各高校用于通信原理仿真实验的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Simulink。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员构建系统的整体概念,可让学员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
以System View为例,它是美国ELANIX公司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设计环境,是一个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工具平台,提供开发各种系统的模拟和数字工具,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控制以及构造通用数学模型。该软件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只通过点击图标和参数输入的方式来完成复杂系统的建模、设计和测试。在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中,利用System View进行仿真实验的步骤一般为:
①根据2ASK的调制解调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画出系统框图;
②根据原理图,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③进行2ASK调制参数设置;
④系统仿真,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善。
它要求学员在把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进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建立系统模型,有利于克服硬件实验箱电路固定、学员缺乏参与性的弊端。利用SystemView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及相关模块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够很好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将仿真软件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增强了实验的多样性,扩大了实验范围。不但将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软件仿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自主性实验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实验模式往往受到学时和资源的制约,而自主性实验模式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类似,是指学员在课程实验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实验,不占用实验教学学时,但是实验室对学员全天候开放,学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实验教员全程跟踪给予保障和指导。对于自主性实验,自行命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首先是学员要想到什么?这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积累,也是钻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命题”是学员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这一环节,实验指导教员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论证,帮助学员改进命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其次是如何做?在学员命题后,要进行方案设计、选择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方法等,这是实验过程的再造,是在科研技术方法上的提高。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员给出实验评价,通过自主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总结,检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验方法的合理性,这对培养学员的科研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这部分实验要在学有余力的学员中开设。将科学研究融人实验教学中,会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5 结束语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实验仅采用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方式单一,效果较差,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情况,将多种类型的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目录框架下,将课程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使实验内容既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又与现代通信技术同步发展,使课程实验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较大改观。总之,通过采取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使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鸿雁,刘敏.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
[2]王卫红,袁少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型自主性综合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让位于科研创新优势,为提高电网科研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能力,电力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电力科研发展,然后众多科研成果却面临转化率低,不能创收的瓶颈,科研成果增值成为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增值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构建了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体系,对于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工作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特点
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企业为确保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在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之上,还必须进行一些前瞻性探索。电力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科研成果具有如下特点:(1)电力科研成果前期投入大。电力科研成果需兼顾技术、经济和电网安全等多种因素,前期投入科研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时间久。(2)科研成果价值衡量困难。电力科研成果解决电力生产中实际问题,并产生无形的效益,其价值衡量难。(3)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少。科研成果针对性高,解决目标问题,只能在特定领域使用,此外,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的应用还需要配套基础设备的逐步完善。
二、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止步于科研成果报奖的问题。深入探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过程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积极性低。目前电力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2)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投入不足。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和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上人、财、物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支撑。(3)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中介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技术交易市场不健全,电力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少,不能满足企业成果增值转化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科研成果增值即采取各种手段、方法将蕴含在研发人员的技术研发成果中的价值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过程。科研成果增值是科研成果价值得以成功转化的结果,科研成果的价值是其转化的基础,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则是其价值的最终目的,因此对科研成果进行增值评估应包含科研成果价值评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两方面。
关于科研成果评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我国开展科研成果评估工作稍晚,但是仍进行了不少研究,洪晓枫设计了交通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技术、法律和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1]。杨斯博对不同种类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2]。王晓鹤提出了包括技术、市场、效益和推广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3]。彭修娟主要从经济效果、技术水平、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适用性等方面构建了科研成果后评价指标体系[4]。
随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尹航等认为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扩散效应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后评价研究[5]。魏猛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工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6]。徐小钦和余海霞则主要从科技成果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3方面构建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7]。苏俊宏等主要从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和科研产出三方面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8]。
四、评估体系的建立
1.指标选择的原则
由于科研成果增值评估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选取的评估指标应尽可能完整、系统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全部信息。(2)可比性原则。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同时评估指标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便于比较。(3)独立性原则。评估指标之间要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亦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4)科学性原则。指标从计算内容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准确。
2.指标体系的构建
(1)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
本文从经济、技术、市场、法律等方面构建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经济因素: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是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首要因素。实施科研成果能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减少成本金额节约费用。技术因素:科研成果应该技术上先进,并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技术上成熟,且不可被替代都说明科研成果价值比较高。市场因素:市场化能力越强,市场需求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科研成果价值越大,科研成果的剩余经济寿命则表明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时间期限。法律因素:科研成果不依赖其他技术,独立性较强,许可发放较多,而且法律地位比较稳固,则科研成果的价值较大。
(2)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指标
科研成果转化需在市场化环境中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转化投入,并取得转化效果。本文从转化基础、转化投入和转化机制与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
转化基础:研发人员数量越多,科研项目数越多,科研经费数也相应增多,科研成果转化也就有了相应的人、财、物基础。
转化投入: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市场推广人员在相应推广经费的支撑下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转化机制与环境: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励,同时健全的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交易的空间,此外科研成果符合政策规定也会加速成果增值转化。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语
本文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构建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宏观,对于一些指标的评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而且还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种类的不同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随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工作的开展,各地将制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实施方案,继续深化和完善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加快电力企业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晓枫.交通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杨斯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及其软件系统的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02.
[3]王晓鹤.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彭修娟.华北油田科技成果后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20-25
关键词:
卓越计划;过程流体机械;工程教育;课程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建设,目前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学院及省重点建设学科。本文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情况,阐述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改革与相关措施。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现代工程师。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
“卓越计划”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企业深度参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3+1”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学生入学后,累计3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内完成理论和部分实践环节的学习,累计1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前期基础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但仍处于刚起步阶段,需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认证体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过程流体机械课程需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二、加强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过程流体机械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是应用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以前的课程设计中,通常是方案确定后,其设备运行的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利用相关标准或者规范进行数据计算和绘制相应的图纸,从本质上讲,这样的设计仅仅能算上一次作业,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学生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内容,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的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改革后,为了更好的运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增加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只提出最终符合工程的要求而不指定具体设计方法,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3人一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各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也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设计题目应简单明了贴合实际,不能太复杂,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相关工程基础知识去论证所假设出来的各种设计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提出后,需要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设计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等,比如在设计某种使用条件下的压缩机时,首先需要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对满足条件的各种类型的压缩机进行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和运行调节方法等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对各种方案的综合比较,进一步梳理了设计目的,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明确了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毫无用处。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按照工程教育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培养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以前的培养方式仅是通过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等来实现这一要求,学生虽然完成相关要求,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与价值,若出现类似问题仍摸不着头脑无法解决,显然这种培养方式是不合时宜的。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可以通过实验、实习或实训等环节让学生真正的接触设备,进一步加深对设备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和实物在发生事故时,应多加分析研究,以避免日后遇见同样的问题。对于实验,改革后我们将开放实验室,特别是对一些演示性实验,其没有时间地点限制[4],对有疑问的问题,可以随时返“工”重做,使学生更方便、及时的理解与掌握一些流体机械的典型结构与原理。比如压缩机性能测试实验,如果对本次实验对所测得的数据没弄清楚或者处理数据时发现有疑问之处,可以随时和老师联系再次重新做一遍实验,直至弄明白为止,学生通过再次的实验,对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是抓好工程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我校过控专业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我校毗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经与包括吉林石化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实训基地与研究基地。在校外实训环节中,学生累计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同时,不定期的聘请工程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在实训等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培训相关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对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仅为学生充分展示了与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等,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技术指导,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这一点也符合了工程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评估教学质量成果导出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5]的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训成绩。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及依据如下:(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依据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时学生的出勤以及态度来评定,这也是对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中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社会责任感等的具体体现。(2)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数据能力,在出试题时,遵循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为主这一原则,充分考察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实训阶段,由企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做专题培训,对过程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工作原理、选型依据等做详细指导,并给学生布置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大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知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备类型并附有相关的文字说明,最后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等进行汇报。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实训阶段的表现情况、大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汇报时的表现等综合评定。通过此项考核主要是评估学生的正确协调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此项也达到了初步的培养效果。但需注意的是,上述针对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出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精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心血研究工程教育的目标分解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应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课程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基本可以达到工程教育的目的。具体表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讨论和对学习心得的总结和思考,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责任感;(2)任课教师在“教”这一环节,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和组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3)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过程流体机械的结构特点与原理,熟悉相应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参数与仪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4)通过相应的校内外实习或实训,使学生对工程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态度和信心发生了转变,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增加了学生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但需注意的是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一教学环节都是逐步发展及前后呼应的[6]。具体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六、结语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根据工程教育理念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对提高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仍属于新兴事物,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远远不够,仍需要不断努力与实践,所以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势在必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卓越工程师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持久工程,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研究,持续改进,继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书根,赵延灵,王振波,等.卓越计划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压力容器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79-182.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3]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39-140.
[4]杜书廷,尚世宇.工科专业毕业实践教学实施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19-121.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6-02
自动化技术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高技术之一,也是我国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高科技领域。《过程控制》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为了培养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自动化技术而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理论、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何通过《过程控制》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从事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及研究的要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专业课教育的一线教师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要通过一种闭环的运作机制,改进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验证改进效果,再改进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这个过程类似于ISO/TS16949质量体系中的PDCA循环。
P-plan(计划),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实验大纲、考试计划等在实施课堂教学前的所有计划。所有计划的制订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中心。
D-Do(执行),执行所有已经制订好的计划。
C-Check(检查),通过必要的手段来检查计划的有效性。
A-Action(处理),总结经验。不合适的进行改进,并更新到计划中,然后重新一个PDCA的循环。
1 计划
质量策划是指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做到计划在先才不会在行动时造成混乱。任课教师应结合学院软硬件条件以及根据调研获得的人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后续课程或后续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课程设计和重组,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1 理论教学计划
《过程控制》应该安排在几年级授课,前提条件是相关的基础课程已经学过,课程中的内容哪些需要传授、哪些需要自学;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非重点内容;同时还要计划本门课程需要安排多少学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每个星期安排多少学时等。
1.2 实践教学计划
《过程控制》这门课程的理论与工程实践有很强的关联性,除了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外,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结,实践对于该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实验环节,还应该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的学习要为掌握实践技能作铺垫,所以一定要对理论与实践进行周密安排,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什么阶段时相应安排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什么程度时相应安排一定的综合性实验以及何时适当补充创新型实验以及实验的内容是否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否与现代应用相结合、实验室的装备是否符合要求等。
1.3 教案
教案可以说是计划中的计划,即每一堂课实施的详细计划。
2 执行
执行是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执行的对象是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学期初制订的各个计划按部就班地认真执行。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规章,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教学活动。《过程控制》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工程实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有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有种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过程控制》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黑板+粉笔”与“计算机+大屏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给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又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过程控制》课程的基本建设。根据当今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培养目标,应该按“就业岗位一综合能力模块一能力要求一课程体系”模式来构建课程体系,应重点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所以我们选用的教材具有基本概念新、知识面广和基本技能全且工程实例多综合性强等特点。
2.3 教学研讨和教师培养
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定期举行教学、教育法研讨会。在会上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研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在对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中,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互相取长补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对新教师制定详细的培养流程,包括岗前培训,课堂教学验收,跟踪听课,等等。
2.4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把以专业教学为中心,以专业要求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为目的,实现学科效益与外语效益的“双赢”,培养复合型的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实施双语教学环节。
3 检查
3.1 理论教学的检查
常用的手段就是考试,可包括书面考试和口头考试,书面考试通常是阶段性的,在大学的教学中常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而口头考试则可以随时进行,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有时在与学生的聊天中也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3.2 实践能力的检查
布置一个设计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其设计的可行性,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与当今工业应用相联系,如果该任务是一个“过时的”或者“不可能的任务”,那么可以说教学过程基本失败,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4 处理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应该带着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从诸多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如,(1)“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细细品味这句话之前,大家都会认为它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是,当“文本解读”这个术语冲击课题组老师大脑时,他们就开始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一千个读者就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如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会把学生引入歧途。(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定都是正确的吗?如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虽然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这样的解读显然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些疑问引起了课题组对“文本解读”的重新审视,由此确定了《文本解读研究》的研究方向。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要根据事实与经验来判断。有了初始的感觉之后,我们要考虑时代的背景,结合自身的实际,通过学习借鉴有关文献资料,观察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思考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选择来自于身边的、与自己切身体验相关的问题。但是,问题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特别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孕育。凡进入理智范围的东西,无论其有无价值,我们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探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具体地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于遇事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研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就表明教师对问题有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问题的“提出”已经是教师自主思考的结果。进而要明确:课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他人在此方面已做了哪些研究,自己的研究有何特色和创新,选择的课题在理论层面能丰富、补充、完善哪些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不是人云亦云,并持之以恒,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得到强化。
二、 追问:具体研究什么
在明确了“为什么研究”之后,就要连续发问“研究什么”。连续发问意味着连续思考、连续探究,或者说是追踪思考。“研究什么”不是凭感觉,而是在明确课题名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界定以及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来理清研究思路。课题界定就是根据研究的题目对研究的范围做出限定,对题目中的几个主要概念或者对容易引起不同理解的概念做出规定,以明确其内涵,限定其外延,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定要与研究题目紧密呼应,而且两者一定要匹配。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时要表述清楚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探索总结那些规律性的知识,改善那些教育教学行为,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文本解读研究》构建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许多专家对于“文本解读”大致有这样四种姿态:(1)把作者当上帝,重视“作者原意”;(2)把文本当上帝,重视“文本意义”;(3)把读者当上帝,重视“读者意义”;(4)把编者当上帝,重视“编排意图”。作者、文本、读者、编者,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上帝呢?鉴于专家对“文本解读”的种种不同界定,课题组确定“谁是阅读世界真正的上帝?”是要解决的首个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教学的实践,从中得出我们的结论:作者、文本、读者、编者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这四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挥着作用和影响。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只有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解读,它们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如此按图索骥,课题组还找到了“如何正确处理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关系?”“文本解读到底要把握多宽的度?”“文本解读与文本细读的区别在哪里?”等系列问题,形成了等待解决的问题体系。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或实施构想(可见轮廓),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正面陈述),这就是我们具体要研究的内容。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该项课题的研究才会一步步走向深入,直至进入一片崭新的研究天地。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引起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必须纳入体育课程改革的计划,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心。虽然各高校提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实际操作起来缺乏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而且也仅局限在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框架内,研究者也发现,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还很陌生,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这种状况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状况有很大关系。
国内外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1)国外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国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课程资源的研究基础上的,并且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于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综述如下:
美国学者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教育学生学会身体锻炼的技能、知识和方法,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在以满足学生的健身和娱乐的基础上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1999年英国的体育教学大纲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并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技能,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方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突出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
1997年韩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强调试验、讨论、自主活动、社会活动等亲身体验学习活动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条件资源的开发,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后,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从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学的条件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纵观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许多国家都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往往都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现阶段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器材场地设施资源、内容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国内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资源即资财的来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来源。拥有的资源越多,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越高,对事物的顺利运行就越有保障,从资源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这个名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设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又称为教学资源。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否实现,它实际上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体育课程资源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资源的开发途径和策略各异,如何最大限度地研究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已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体育课程资源我国学者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张玲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刘贺则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它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韦颂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体育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截止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最普遍的定义有吴刚平博士撰写的“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把课程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进行了讨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一定义,目前得到了普遍认可,且在后来的一些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献中被广泛引用。
董满秀等在《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中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措施:①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场馆资源的作用,争取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费向学校进行开放;②充分利用校外、社区体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校外体育锻炼;③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地况以及季节气候等条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④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发体育信息资源。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目前还不太多,大多数是在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观点相互借鉴的多,创新的少,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运动项目资源、体育信息资源、课内课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几个方面,这几乎涵盖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各种问题,这一理论也正处于逐步的形成之中,但还未能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排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方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以致各地区高校排球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一、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企业增加了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一些高职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切实提高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直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体系过于接近,只注重高等教育中一般共性的东西,却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虽然设置毕业实践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具体有效的实践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许多实践环节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体现不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2.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落伍于社会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商务体系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沿袭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在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上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些课程的开设实用性不大,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如单证、报关报检、跟单等课程实践课时开设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许多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工作要求,甚至看不懂常见的单证,实际操作能力差。可见,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当前社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3.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导致了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教学顺序不合理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国际商务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上存在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还有在新生入校之初就开设国际商务谈判课的,这些课程安排上的不合理就会因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上目前不合理的情况有理论总课时量远远大于实践总课时量、缺乏一定的应用性的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理论性课程安排的课时量过多和实务性课程在实践课时比例分配上不足等。
三、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改革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
1.设置专业课程要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
首先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其次要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然后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再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针对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和会计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外贸单证、报检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会计等。这些课程已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非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要调整思路,根据不同岗位确定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流程来确定课程体系。对于不同课程,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具体教学中也要有侧重点。
2.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要根据岗位工作过程与课程内部联系
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外贸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外贸岗位工作流程与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
在对专业人才高要求高标准的社会,企业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操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与考证培训课程,如产品贸易实务、报关员考证培训等,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建议实践课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40%以上。对于实务性课程,可以提高实践课时占课程总课时量的比例,以加强实务课程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应该购买和更新外贸教学软件使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增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性更强的外贸制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企业的参与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外贸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听取企业一线人员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定期召开有企业、学校、相关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研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在人才培养上,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培养意见,并参考所提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减教学内容。加强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去熟悉现代化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实际操作经验,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企业互聘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技术顾问,解决教学和实训的问题。聘请企业专家到校讲课,力争企业外聘老师的比例达到50%,专业教师也经常到贸易企业学习和交流,提高专业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相关素质。
4.要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双证融通体系
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中,纳入职业生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体会到每门课程对自己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使学生了解国际商务专业是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哪些知识,业内有哪些职业资格考试,如何获得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引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入学开始的学习就有方向、以后就业也有目标。这就要求专业要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要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有效地融合全国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电子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以项目为导向、“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大伟.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考[J]. 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2]王涛生.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J].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9期
[3]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46-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的实施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通过一年多对以往搜集资料的整理及对全国部分财经类高校体育课程等情况调研,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目前实际情况,感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对“纲要”精神的执行没有完成到位,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到底那种模式才是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有待较为深入地研究并提出具有财经类院校专业特色的新的课程模式及更为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内容。
1研究方法
1.1访问调查法通过近几年财经类院校体育年会、互访交流、电话访谈及文献调查等方法,共收集了20所财经类院校关于教学大纲、教材情况,目前全国财经类院校共50所左右。和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高校体育教师、专家座谈10余人次。
1.2问卷调查法围绕本次研究课题,共设计发放了专家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在正式使用之前就学生问卷作了信校度检验,皆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专家问卷和部分教师问卷发放于2005年7月的全国财经类院校贵州年会上,专家问卷发放了12份,收回了9份,均为有效问卷;教师问卷发放了60份,收回了52份,有效问卷为48份;选择不同地域、学校特色具有代表性的4所财经类院校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共收回550份,有效问卷为520份,其中男生问卷205份,女生问卷315份。
2结果与分析
2.1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情况表1显示,有18所院校(占90%)教学大纲是比较齐全,对于教学大纲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有14所院(70%)校使用的自选教材,采用自选教材与教学大纲相配套。这说明教学大纲与教材一直是财经类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财经类院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在同专家、教师的座谈中也发现一个问题,多数的学校采用自编教材,从总体上看是好的,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教学条件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质量缺乏一个严格的检验与监督机构,那么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前瞻性就很难把握了。笔者认为,对于学校类别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院校能够使用统一的统编教材为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加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合理结构模式调查
2.2.1专家问卷表2显示,对于大一开设体育课程的模式有8位专家(占88.9%)认为大学一年级开设必修普通体育课,大学二年级有8位专家(占88.9%)认为应该开设必修选项课,大一、大二必须开设体育课符合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有5人(占55.6%)认为大三应该开设必修选项课,有4人(占44.4%)认为研究生一年级应开设必修体育课。通过座谈,部分专家认为,大三和研究生一年级应该开设必修体育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越来越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既“全面健身一二一工程”的实施,对高校体育工作得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的重要教育过程,因此应该增开大三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必修体育课。大四、研二、研三中,专家对开设体育课程模式主要集中选修课和俱乐部的模式,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因此开设选修课是不容置疑的,但现在对俱乐部的认同也比较高,原因在于俱乐部模式本身的组织与管理相对更简单易行,投入相对较少,近年来俱乐部模式的开发与实践不断深入,各院校也加大了对俱乐部的投入,可见俱乐部模式是必修课以外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模式。
2.2.2教师及学生问卷表3教师问卷中对大一、大二的认同与专家的意见是相同的,认为大一是必修普通体育课、大二为必修选项课的上课模式。
从表4至表7的对比可看出,专家与教师对大三和研究生一年级开课的认识是相同的,学生认为研究生一年级应开设体育选修课,同专家与教师的意见不同。
对于存在的差异应该从教师与学生等多个角度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大学三年级是对学生大一、大二在校体育教育的延续,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与习惯的重要过程,做好这个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因此开设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究生一年级的体育课程模式,专家与广大教师认为,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大,并且在长期学习工作中,身体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更大,对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对较少,有必要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对大三和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的认识与体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相关的场地设施有直接的关系,在调查中学生有257人(占49.4%)认为体育场、体育馆及体育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并且很多新颖的体育锻炼课程在学校的体育课也无法学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在学校长久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兴趣。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已经养成了科学、合理的安排课余锻炼,能够完成满足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了,如果需要学习,开设选项课也能够完成学习、提高的过程,并且比较自由,更适合在校学习的要求。
2.3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调查
2.3.1教师和学生对应开设课程项目排序通过调查,教师认为的体育选项课应开设的课程前10项排序为:乒乓球、游泳、篮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排球、跆拳道。对学生的问卷学生喜爱的前6项体育项目排序为:男同学喜欢的是游泳、台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排球;女同学喜欢的项目是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艺术体操、游泳。从调查中也反映出跆拳道与瑜伽课程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开展,其他项目可以说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常规项目.教师对选修课程内容的排序主要是考虑学校的教学师资、场地器材及学生的爱好相结合的项目,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对于普及游泳,开展台球课网球课还是有难度的,需要学校对于场地、器材及师资加大投入,但是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这些项目也是财经类院校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2.3.2在体育课中引入军事体育内容情况调查表8是关于在高校体育课中引入军事体育的设想问卷,是本次课题组在一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所说的军事体育主要是指军事训练中的400 m障碍跑,旨在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勇于拼搏的自强品格。有教师31人(占64.6%)和学生199人(占38.3%)比较赞同,也是本课题组对于在高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内容的一次理论验证,为进一步的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
2.3.3在教学中开设休闲体育的情况调查表9显示,有400名(占76.9)学生希望体育课中能够多安排休闲体育的内容,这符合在高校开展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应朝着淡化竞技、提倡快乐休闲的方向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大纲是比较完备的,体育教材呈现出多样性。
2) 财经类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及上课内容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但还没有形成结合本专业学生需求特色的课程模式。
3) 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教育能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目前而言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朝着融教育、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快乐体育模式发展。
4) 在财经类院校的体育课中引入军事体育内容,被调查教师和学生比较赞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5)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总结出以下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
3.2建议
1) 应始终不移的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教育性等方面的要求,对财经类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入改革。
2)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同时,全国财经类院校体育学会组织编写、经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全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新编大学体育教程》于2005年10月,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建议全国财经类院校能够使用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便于增加沟通及相互合作。
3) 在加大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不断钻研,寻找能够发挥本学校现有体育资源的最佳模式、实现体育价值的最大化。
4) 课程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改革的盲目性,注意处理好淡化竞技同增强体质的关系、创新性与继承性的关系、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在体育中的关系、学生的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等方面的关系,保障高校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5) 在不断探索中以理念更新、目标整合、学科构建全面为前提,逐渐形成“拓展延伸,顺应时代需求发展”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0.
[2] 钱杰,陈宏.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规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2,25(3).
[3] 匡长福.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4] 体育健身流行“轻体育”[J].体育科研,2005(4).
[5] 苏娟,刘强.谈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目标,内容的把握与实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6] 王则珊,主编.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
[7] 李祥,吴纪饶,主编.健康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在发展与前进中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左的地方。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尽力而行,量力而为。”《纲要》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列为“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区体育作为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相结合、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1.我国城镇社区体育的地位与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社区体育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趋势。特别是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使社区体育成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最重要的营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社区体育将成为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只是由一些省市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地区体协。这种体协组织松散,稳定性较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进一步发展为遍布全国的晨、晚体育活动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街道社区体协,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了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的标志。后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进入了阶段。
2.城镇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区体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人群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体现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其发展受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群众主题意识和价值观的制约。要实现我国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2.1加强理论创新
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其基本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因此,要实现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对其基本理论进行合理的阐述,如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评价指标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本着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其理论,与时俱进,社区体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转变居民观念
2.2.1社区体育的依托是社区,完善的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社区。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应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社区体育,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社区体育与社区建设统一起来。
2.2.2必须树立“健康第一”、体育为健康、体育为大众、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理念等。拥有这些新理念无疑将对增进人们健康,促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2.3逐渐转变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国社区居民的余暇时间多数用于闲聊、看电视、上网等。要使社区居民选择体育活动,增进身体健体,愉悦身心、发展个性、提高素质,从而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2.4要改变把社区体育看做是中老年体育的错误观念。社会各个年龄段、各阶层人员都应参加到相应的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2.2.5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这一现存资源。利用学校现有人才资源和现存场地、器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正确引导城镇社区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一般可划分为观赏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信息型体育消费四大类。由于社区体育参与的人群适合各个年龄段、各阶层人员,这就使社区体育消费是全方位、多样化的,涵盖上述四种体育消费。
资料显示,体育产业近20年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我国该项事业刚刚起步,但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该项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范有序的特点。正确引导城镇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逐步形成规范的体育消费市场,必将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
4.结论
4.1构建城镇社区体育环境
社区体育环境是指社区内影响居民体育活动的各因素的总和,按性质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按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影响方式可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社区体育建设实质是微观内环境的硬、软件建设。也就是说,社区体育建设主要体现为社区体育的环境建设,即物质与文化的建设,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生态、政策法规、体育人才及管理、体育文化氛围五个部分的建设。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社区体育建设的整体环境。构建设施配备齐全、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制度完善的社区体育环境,是社区体育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使社区体育在整体性原则下得到最优发展,如何协调各部分的投入,这是社区体育环境建设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4.2完善管理体制
要使社区体育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明确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体育管理中的职责,实现“政社分离”,把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权赋予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而政府则起协调、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社区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长远发展计划的制订、社区指导员的培训等。
统计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无专职体育管理者,或者有名无实,或者无专业指导员,或者指导员素质低下。要实现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者,还要重视社区体育指导队伍的素质培养,尽可能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交流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崔海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2002.
[2]张洪潭.社区体育及体育健身要点析疑[J].体育科研,2002.
[3]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崔运武,任新民,苏强.中国社区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2.
毛远明先生所编《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以下简称《字典》)2014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我国新时期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整理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反映了我国目前碑刻异体字整理研究的新成果,代表了新时期碑刻异体字整理研究的新水平,在该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一、《字典》的编纂步骤科学合理
《字典》是在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下编纂完成的。编纂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对研究材料全面搜集、鉴别、整理,进行准确释读和严格校勘,确保资料来源的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做出全部释文,其成果体现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中。第二步,科学规划设计语料库,对所有碑刻拓片按单字切图,并将其放入相关联的“图片库”“文本库”“句子库”“文字字形库”“文字义项库”“文献目录库”中,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系统标注,形成“汉魏六朝碑刻语料库”。第三步,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各库联接,进一步生成《字典》。最后再人工编辑考辨,做必要的修改、调整和加工。所有使用的字料,一律以碑刻拓片、照片上的文字为依据,以保证研究材料的真实性;所取异体字字样,一律使用剪切的文字图片,以免摹录失真。整个研究路径科学、合理,研究方法正确、可靠。
基于上述步骤,《字典》将汉魏六朝碑刻所有异体字分类归纳整理,按组编排,组内再按字形演变的脉络、类型分别排列,尽量做到线索清楚。其编纂凡例在《字典》实际编写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二、《字典》的主要观点富于创新
1.异写字也是异体字,异写字纳入异体字整理研究的视线
大量异构字是从异写开始的,异写是过程,异构是结果。如果把异写字排斥在异体字之外,不利于异体字全貌的描写,不利于异体字生成、发展、演变过程的观察,不利于异体字形成动因的解释,也不利于异体字演变规律的揭示。毛先生曾在《中国文字学报》上发表《异写字也应是异体字――以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为例》一文,从汉字形义学的角度切入,考察汉字在碑刻文字中的使用情况、变化规律、字词对应关系等,他认为:“既然给异体字定义为同一文字系统中形体不同而所记录的词音、义完全相同的一组字,那么凡是形体不同,而记录的词的音、义没有区别,可以互相替换的文字,就应该是异体字(假借字自当另外界定)。无论是异写还是异构,文字形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从语言文字形与音、义的关系上说,异写字、异构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把异体字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不仅会影响对异体字定义的界定,在判断哪些是异体字,哪些不是异体字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且不利于清理文献语言中字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不利于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毛远明 2010:210)因此,“凡是用不同形体去记录音义相同的一个词,都纳入到我们研究的视野范围内,自然也就包括了异构字和异写字”(毛远明 2010:210)。毛先生列举了碑刻文献中的大量例证,从“异写字同异构字都是异体字”“异写字同异构字交织发展”“异写字和异构字交替转换”“异写、异构界限不明”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证了自己提出的“异写字也应是异体字”的观点。曾良先生(2006:202)亦持类似观点,他在《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中指出:“在今文字阶段,其不同写法对于探讨今汉字的每一个具体字形的来历提供了线索。某个字其具体演变过程,往往可通过不同异写从而得到印证。这一点日渐为学者所认识。”基于上述观点,为了能反映汉魏六朝碑刻文字的全貌,《字典》取异体字的广义概念,既包括异构字,也包括异写字;既包括全同异体字,也包括非全同异体字;既包括正字,也包括俗字,甚至讹字。
2.强调字词关系,注意字形与字义的对立统一
字词对应关系是异体字判定的焦点。无论是构件还是整字,是否构成异体关系,关键是要考察字形符号与它所记录的词之间在音义关系上是否紧密联系,是否具有严格的音义对应关系,汉字形义学在研究异体字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字典》并不是单纯对各种异体字形进行分类归纳与共时排比,而是在对字形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同时兼顾字义,实现字词关系、字际关系的对应。《字典》十分注意对字词关系的考察,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异体字各字形之间的关系。从异体字字词关系的不对应性展开研究,这就抓住了异体字研究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思路。
3.将隶书和楷书归并起来加以整理研究
作者认为异体字的判断严格限定书体应着眼于汉字发展史大的时段,即古文字(下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和今文字(下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附属隶、楷书)两大重要时段。以往,学界分析字形结构往往以书体作为划分的标准与依据,将隶书和楷书严格分开,这种将隶书和楷书对立起来研究异体字的思路,与汉字史的实际不太吻合,与隶变以后异体字生成、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如果排开文字体态的差异,隶书和楷书在构件、结构、造字理据等方面,其相同远远大于差异。”(毛远明 2012:10)因此,《字典》主要着眼于同,将隶、楷书归并起来加以考察;而又不混淆其异,异体字样的排列仍采用隶书与楷书分排,便于比较。裘锡圭先生(1988:94)曾经指出:“东晋时代的有些新隶体,跟行、楷已经相当接近。到了南北朝,就出现了在钟王楷书的影响下由新隶体演变而成的楷书。在南北朝早期的碑刻、墓志上,占统治地位的字体已经不是新隶体,而是这种楷书了。这种楷书在结体和笔法上保留了新隶体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痕迹,而且在使用于碑刻、墓志的时候,就跟东晋时代碑刻、墓志上的新隶体一样,往往有仿古的倾向,笔法略带八分的意味。”裘先生也是更多看到了隶、楷书在结体和笔法上的共同点,这与《字典》不谋而合。如果生硬地将隶书和楷书异体字割裂开分别加以研究,就看不到隶、楷书异体字之间的继承和发展,这不符合汉字发展史的实际。
三、《字典》的特点
1.内容真实可靠
《字典》的特点首先是内容真实可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研究材料真实可信。《字典》是在作者系列成果《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和《汉魏六朝碑刻语料库》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是以上成果的汇编总结,是作者对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整理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字典》引例来自《汉魏六朝碑刻校注》,该书录文对照拓片进行过严格的校勘和必要的考证,还有相应的拓片参验,读者可以复核,目的在于真实反映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的实际使用面貌。《字典》所用数据来自《汉魏六朝碑刻语料库》,便于对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进行分类归纳和类聚。既可进行定量分析,又为定性研究提供材料支撑。因此,《字典》研究材料真实可信,调查系统深入,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其二,所取字形真实可靠。过去受研究手段的限制,无论是对碑刻个别异体字的考辨,还是对碑刻异体字的汇集,大都是楷书转写,有失文字原貌;也有部分成果摹录文字,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异体字的大体轮廓,但仍不免失真。尤其严重的是,在楷书转写和摹录过程中,出现不少误释、误摹。如果凭借这些材料从事研究,必然会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字典》所有异体字都是直接从碑刻拓片上剪切下来,改变了过去楷书转写或手工摹录的传统做法,保持了字形的本来面貌,保证了字样的真实可靠,尽量避免了过去字形失真、异体脱漏、文字误读等种种弊端。
2.异体字搜集全面,数量众多,内容科学完备
前人时贤对碑刻异体字的汇集整理虽早已有之,如《隶辨》《隶篇》《金石文字辨异》《六朝别字记》《碑别字新编》等,但这些研究成果多为碑别字谱、字表,没有义项,没有例证,是原始性的资料汇集,存在诸多缺陷。其所收异体是通代的,各时代异体字的面貌难以显示;而且其所列异体字仍然仅是举例性质,未能反映全貌,不利于汉字史的全面系统研究,更谈不上规律的揭示。而《字典》不仅收字完备,数量巨大,而且有字形、字音、字义和书证。其成果超过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碑别字原始性资料汇集,也能为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确凿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以《碑别字新编》《广碑别字》为例。秦公《碑别字新编》共收录字头2528个,俗字别体12844个;秦公、刘大新《广碑别字》数量略有增加,收录字头3450余个,俗字别体21300个。两部书算是之前收录历代碑别字较多的工具书,但跟《字典》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字典》收录字头达5024个,碑刻异体、俗体51188个。不仅数量上远远超出二书,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准确的字音、详细的释义和具体的书证,内容科学完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字典。
3.异体字整理与异体字典编纂的示范
《字典》创制了科学、严密、细致、实用的异体字字典体例,并严格按照预设凡例,对该时期碑刻异体字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然后将整理后的材料组织起来,编纂成既科学合理,又方便查询的异体字字典。不仅为异体字字典的编写提供了一种样式,而且对今后异体字的整理以及辞书学的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凡例对“条目安排”“字形和字体”“注音”“释义与例证”等都做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在“字形和字体”方面,《字典》以通行楷书繁体字为字头,在“以正字带异体”原则的统辖下,异体字内部根据字形之间的结构关系及演变脉络合理排比布局,以展示各字形之间发展演变的路径,从而为研究异体字的来源、成因及梳理异体字发展演变的脉络、类型及其规律提供实证材料,亦可为后续深入研究该时期碑刻异体字乃至汉字发展史提供线索和依据。具体到字头条目的安排方面,字头下各异体字形首出通行体,然后是篆书、隶书、楷书;均为扫描原拓剪切,每个字形下方均标明碑刻拓片编号、拓片数、行数、行第几字等,以便读者查检核对。根据碑刻字料实际,有时为了更好展示字形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发展演变脉络,允许打乱书体界限,各体尽量按字形相近原则排列。如《字典》“貌”字头:
貌 mào 莫教切,去,效韵,明。药部。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字典》“貌”字头下各碑刻异体字形的排列顺序显然是经过精心编排的。通过其提供的各异体字形排比布局展现的线索,结合“貌”字的古文、小篆等更早的文字形体,如果对各异体字形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出“貌”字各异体字形在该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规律:
在“注音”方面,字头下依次标注现代音、中古音及上古韵部。现代音用汉语拼音方案标注。中古音采用《广韵》反切;《广韵》未收的,采用《集韵》反切;《广韵》《集韵》未收的,则列其他字书的反切;《广韵》不标书名。后列声调、韵类与声类。上古音只标韵部,以王力考订的三十韵部为准。出现于中古的字不标注上古音。例如:
碛 qì 七迹切,入,昔韵,清。锡部。 末 mò 莫拨切,入,末韵,明。月部。
Y bò 《集韵》博厄切,入,麦韵,帮。魔 mó 莫婆切,平,戈韵,明。歌部。
以往的异体字编、字谱等原始资料汇集成果是很少兼顾注音的,仅能提供异体字形例证,而《字典》在满足基本的字形查询的同时,又标注了各字头的古今音。既提供了字音查询的便利,又为深入研究该时期碑刻文献的声母、韵母乃至韵部的状况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从而推动汉魏六朝碑刻音韵方面的相关研究,这亦是《字典》的一大创新。
在“释义与例证”方面,《字典》另一个别出心裁之处在于在关键异体字形及特殊字形下面附了按语。按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对部分异体字、同形字等做出说明;二是对疑似字做提示。这些按语是在深入研究总结该时期碑刻异体字发展演变规律基础上做出的高度概括与提示,旨在给出自己的意见及评判。对部分异体字做出说明,意在说明字形关系;对部分同形字进行分析,意在说明字词关系;对疑似字做提示,意在推动学术研究与大胆创新。如《字典》“宇”字头下按语:“形符‘宀’、‘穴’形近义通,声符‘于’、‘禹’同音,‘宇’又作‘’、‘’、‘’。”《字典》意在理清“”“”“”之间的异体关系并对同形字“”的复杂关系做出提示与说明。“”字在碑刻文献中记录了“寄寓、寓所”和“宇宙、区宇”两个不同的词,“寓所”的“”与“宇宙”的“”成为同形字。“”又有异体“”“”。“寓”的异体作“”“鳌保欢“宇”的异体又作“”“”,本各自表意。但“”及其异体“”“”,既同“寓”“”“鳌惫钩梢焯澹又同“宇”“”“”构成异体,属于同形字。如果不加区分,释读便会出错。东汉《张迁碑》“开定畿”,《汉碑集释》释作“寓”,同形误读,当为“宇”。“畿宇”,即疆宇,疆域。《字典》该字头下罗列的各异体字形、所附书证及所下按语很好地揭示和说明了这个问题。又如《字典》“A”字头下按语:“‘’,字书不载,疑似‘A’的简俗字,录以备参。”“”,前人未识,《字典》释作“A”的简俗字,给出自己的判断供学界参考。如果说对了,固然可喜;如果说错了,《字典》也甘愿当批驳的“靶子”,意在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和提倡大胆创新,这种学术精神值得肯定和鼓励。
因此,《字典》凡例其实就是编写异体字字典的一部实用手册,它提出了编写异体字字典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字典》凡例为今后异体字的整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给未来异体字字典的编写提供了一种范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的重要资料,为多学科研究提供材料支撑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都关注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但大都缺乏理论阐释。既没有对碑刻异体字进行溯本清源,也没有全面系统分析,更没有进行理论概括与规律总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界缺乏对该时期碑刻异体字的全面调查、搜集和科学整理,更缺少一批重要的碑刻异体字的资料汇集成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全面系统、坚实可靠的研究材料支撑,对该时期碑刻异体字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乃至深入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陆明君先生(2009:6―7)说:“目前,对石刻别字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辑录工作上,涉及字例时少有分析,不究字源,多以排列举例的方式归类出现,并且所采集的碑别字多为常见的字例。可以说碑别字尤其是六朝碑别字,这一领域尚是一片较为荒凉的处女地,期待着人们开垦。”黄征先生(2005:9)亦曾指出:“我们以往研究俗字时存在着一种‘楷书中心论’,即搜寻、考察、辨析的基本上都是隋唐以来的楷书,根本就把隶书俗字遗忘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以为某字就是隋唐以后产生的,不再追寻其来源。而实际上这个字形可能早已有之,通过隶变俗字的搜寻排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讹变轨迹。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其他原因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要算资料短缺。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有时可能也想知道更早的字形情况,但是目前并无一本这样的字典辞书,也没有这样一本图集。”《字典》正是这样一部学界急需的辞书。作者以汉字系统论统领全书,字形图片的罗列也在“字形节点”[1]的有效统辖下尽量做到合理的排列布局,依照时代先后顺序,遵循“先隶后楷”的原则,有利于异体字发展演变规律的揭示和总结。《字典》的出版,为全面系统总结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使后续深入研究碑刻异体字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字典》提供的信息准确、规范、全面、系统,不仅为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而且为普通文字学、汉字形义学、汉字构形学、汉字字样学、传抄古文研究提供了科学可信的材料证据;收录了大量的简体字,为现代汉字改革也提供了切实的参考和借鉴;由于形、音、义、书证兼备,又能为深入理解文献语言的字词关系,有效解决文字学、汉语词汇学、词汇史、书法史研究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提供材料支撑;还为正确释读碑刻文献以及其他文献,科学整理古代文献典籍提供必要的查询工具。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字典》存在的不足
《字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字典》后所附《碑刻拓片目录》存在一定缺憾
由于《字典》所列字形图片采取了数字代码编写的方式,字形编号前四位与《字典》后所附《碑刻拓片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的拓片编号一一对应。因此,《字典》后所附《碑刻拓片目录》实际上担负着类似整部《字典》索引的功能。《字典》后所附《目录》编写的好坏对于整部《字典》的查检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录》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其一,《目录》未严格依照时代先后顺序依次统一编号。按照最初的编纂设想,《字典》所附《目录》本应该是严格依照拓片出现的时代先后顺序依次编号,但是,《目录》未做到有效贯彻。正如《字典》附录补充说明所言:“拓片目录按照材料获得的先后包括主体、后补、续后补、再后补四部分,均以时代为序排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拓片主体目录”“后补目录”“续后补目录”“再后补目录”中都分别出现了西汉、东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不同时期的拓片编号,这会给读者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惑与不便。
其二,《目录》中个别拓片编号存在空号、并号现象。《字典》言明:“经考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8册213页所收《二圣庙碑》非北周时期的石刻,而是五代后周所刻,不在收录范围,故原1232号空缺。”“0261、0267;0934、1294;1155、1296;1198、1406拓片重出,现合并一处。”一部完美的《字典》索引目录是不应出现空号、并号现象的。造成《目录》存在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拓片来源多途,以一己之力收集整理本就不易;作者在《字典》编纂主体已经接近完成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些小问题及时自我纠正并诚实向读者言明,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更值得鼓励。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Access数据库技术在语言文字研究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果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目录》存在的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目录》可以更加完善。利用Access数据库,可以给任意一张拓片进行编号。当我们发现个别拓片存在重出、伪刻或者时代错置等情况时,只要删除或者修改相应编号的数据记录并更新数据库即可实现拓片编号的重新排列,不会出现重号、空号问题。同时,Access数据库有的“超级链接”等功能可以实现不同子数据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嵌入,一处数据的修改可以实现相关联的整个数据库的自动修改更新和关联,省时省力。华东师范大学臧克和先生主编的《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就是完全依托Access数据库技术进行科学设计和编纂完成的,后期研究成果可从数据库中直接导出,值得《字典》借鉴。
2.《字典》字形图片采用数字代码编纂,给读者查检和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
《字典》所罗列的碑刻异体字图片采用了数字代码方式,这样做固然有简洁的优点。一方面,它可以实现对每个碑刻异体字形在拓片位置中的精确定位(可以精确到每个字形出现在拓片铭文中的哪一行,是这一行中的第几个字)。另一方面,数字编码实现了双栏排版,字形图片排列整齐美观,有效节约了版面空间。但是,这种编码方式,让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转码”[2],这会给查检和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以《字典》“然”字头为例,其字头下共列有异体字形多达72个。如果我们想引用其字头下的字形,引用一次就要去《字典》后所附《目录》相应的拓片编号中查检转码一次,需要先将拓片编码转换成碑刻题名才便于使用。引用“然”字头下的全部字形,就需要查检转码72次,十分不便。
总之,《字典》作为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系统整理研究的开拓之作,对该领域研究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字典》是对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进行的一次全面搜集和科学整理,提供的信息全面、系统、准确、规范,不仅为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而且为普通文字学、汉字形义学、汉字构形学、汉字字样学等其他诸多学科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可信的材料支撑。它的出版,必将推动文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附 注
[1]“字形节点”是指一个字众多异体中最主要的典型异体、俗体的写法。在碑刻异体字形排比罗列的过程中,我们以这些典型异体、俗体的写法为参照,在其统辖下将字形写法接近的字形图片尽量归并排比到一起,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这一个个“典型异体、俗体”对于众多异体字形来说就是“字形节点”。
[2]“二次转码”是指由于《字典》所罗列的碑刻异体字图片采用了数字代码方式,引用《字典》碑刻异体字形时,需要根据《字典》提供的异体字图片数字代码,去《字典》后所附《碑刻拓片目录》查检到相应的拓片编号,最后再将拓片编码转换成对应的碑刻题名。
参考文献
1.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毛远明.异写字也应是异体字――以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为例.中国文字学报,2010(3).
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