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搞好课题研究管理首先要求行政职能部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要为教育科研提供优先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尤其要关注科研经费的提供与使用。
2、完善课题管理机构,是使课题研究过程更规范、扎实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为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管理,使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怀柔教科所组建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组”,负责对全区各级各类课题的建档、督导检查、成果推介等工作。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区注重加强校科研室建设与指导,充分发挥科研主任的作用,使其在基层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建立项目负责制,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是课题管理的最好方法
“十五”期间,怀柔区教科所将十一项“十五”课题都分别指定了联系人。联系人对每项课题从开题论证直至结题,参与整个过程的研究与管理。指派联系人相当于项目负责制,对于重点课题只靠教科所科研人员的笼统管理是不够的,要使每项课题都能扎实开展研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采取项目负责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怀柔区教科所为科研人员指定、确立了责任课题。
4、开展“问题式培训”,是做好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的重要经验
开展“问题式培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与课题同成长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是怀柔教科所科研人员在该方面通过多年对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导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
对一线教师的理论培训是科研人员的应尽义务。一线教师的最大不足是理论欠缺,而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应注意的是,科研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能只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从教师的研究课题立项开始,就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们切实需要补充哪些理论知识,然后与一线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师潜移默化的理论培训。这种深层次的培训方式,非常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易接受。通过这种培训方式,一般一项研究课题结束后,就会诞生一批科研骨干教师。
5、进行“交流反思式指导”,是搞好课题研究指导的重要途径
交流与反思是教师成长、搞好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要搞好课题研究,一是要多读书、多浏览。丰厚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理论,是搞好教育科研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求研究人员要多读书。二是要多交流、多反思。
在交流中反思。在研究过程中多与专家、同行等他人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并对照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认真的思考、比较,从中得到启发。
在实践中反思,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经常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进行理性化、自觉化的总结,从中可以提炼出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
如,教科所科研员在指导“……主动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在实验老师实施教学模式基础上召开研讨会,教师逐个展示自己的做法让大家观摩,看这位教师是如何落实每个环节的。然后,大家坐在一起,介绍经验体会、谈见解、分析效果。通过研讨交流、相互鉴赏及比较、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做法。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中,教科所科研员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们设计了《教学反思》表,为教师提供进行重要反思的框架。倡导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如相互观摩;写教学日记;写教学案例,专题论文;积极参与各类研讨活动等。
6、“典型引路”,是深入开展区域性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由于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所在的环境不同,因此对于同类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在课题研究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了“典型引路,引导课题深入开展”的方法。此方法在对全区的课题研究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怀柔“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这一区域性课题。教科所科研员以怀柔一小为试点,在该校先行研究二年取得经验,然后分别召开低、中、高三次研讨会,进行成果推广、典型引路。在研讨会上一小课题组人员介绍了如何组建队伍、如何培训队伍、如何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并确定了研究过程的九项操作措施等。使其他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有可借鉴之处、有方法可依,少走弯路。由于典型引路,该项课题研究在全区开展得非常深入,并取得了优秀研究成果。
7、“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学校开展自评”是实现科研工作自我诊断有效方法
在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评价中,我区建立了较完善的《怀柔区中、小、幼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度,各校对照评价细则,针对科研情况,进行逐项自评,并打分。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因此,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干部教师。在评价工作过程中,让干部教师了解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让干部教师认真自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改进措施,实现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教科所科研人员帮助、指导干部教师准确依照评价细则客观且科学地诊断,帮助干部教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组织干部教师思考、设计改进措施并依学校需要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依此细则,学校的干部教师可以全面了解,研究学校科研工作,对每个项目或具体内容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发现学校科研工作的成绩或经验,准确查找、认识科研工作的不足或问题。有了这个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学校干部教师才能深刻认识自己开展的科研工作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才能客观冷静地思考已有成果、经验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既不为成绩沾沾自喜,又不为存在不足而灰心松懈,真正为学校干部教师起到导向作用。
8、唤起学校干部教师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最佳途径
多年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具备下述条件的学校,课题研究的就扎实、教育科研成果就不断涌现,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首先,校长、学校领导集体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其次,校长应当是研究的内行。他们对课题研究不是做简单的要求、布置和提供经费,而是亲自承担课题或参与指导课题,营造研究氛围。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课程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兴趣。“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概念抽象,数学公式推导多,与基础课联系紧密。“通信原理”课程实验,能够实现加深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起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提升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专业实验室研究探索的目标之一。
1 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大致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是依托现有的通信原理实验箱开设相应的验证性实验,硬件实现较多,学员动手操作范围受到限制,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足。综合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要求学员运用多方面理论、多种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设计性实验不但具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的性质,还具有项目(工程)设计、优化、改进等特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是课程实验改革的主流,对全面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现工科各专业进行科研探索和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系统建模与仿真。而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恰恰缺少这一环节。随着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函数库和专业工具箱的完善,仿真软件在通信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系统设计、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验证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为广大通信技术领域专家和工程师的日常工具。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可以满足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实验箱的基础上对硬件进行编程控制,缺少对仿真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实验课上掌握一种或两种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对学员开展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具有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此外,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课均是开设在本学期理论教学的全部内容结束之后,利用10学时进行实验。而当学员着手实验时,往往对开始所学习的原理有所淡忘,实验效果不好,对原理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另外,现有的课内实验学时量不能够保证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所以,将这部分实验课开设在通信原理课程结束后的第二个学期,在“信息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加入通信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使学员的动手实践环节有了连贯性,加深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认识,而且会使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大幅提升。
2 多种实验方法的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在现有的实验学时的条件下,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融合,不但能够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技能和工程基础。
在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们选用的实验箱是南京捷辉公司的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该实验箱能够满足验证性实验的基本要求。验证性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在什么时候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由主讲教员根据理论课的教学的需要与实验教员共同商定。为了形象地说明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加深学员对原理的理解,主讲教员可以将部分实验在课堂作以仿真演示,然后在原理课程学习完之后,马上安排学员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让学员自己动手具体验证这部分原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对这部分理论课程的理解。比如用户环路接口实验、PAM编译码系统、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帧同步实验等,都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内容讲解完相关原理之后立即安排学员着手实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相得益彰,两方面的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利用通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及信息通信类综合创新实践平台的综合性实验中,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开始前为学员提供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部分实验步骤,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实验问题,采取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使学员了解FPGA/CPLD可编程开发技术、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等,提高学员的综合开发能力。
在全部理论课内容结束之后,由教员给出实验应完成的设计指标,让学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员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这使学员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员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在满足实验预期的设计指标后,选择部分仿真效果好,电路设计合理且易实现的电路独立制作成电路板,通过仪器测量,进行可变参数器件的调整,使电路达到设计要求。例如:电话机呼叫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测试以及单边带调制系统的调制、解调和抗噪声性能的仿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让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反复实践,促进了学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 仿真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通信和电子工程领域,系统仿真技术一直是新型通信协议研发、通信体制的性能研究、通信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的重要手段。仿真软件,提供丰富的部件资源可方便、直观、形象地构建通信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可对硬件开发提供方案论证和实践指导。在通信原理实验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以把系统性能和参数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箱和仿真软件结合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员对通信系统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目前,各高校用于通信原理仿真实验的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Simulink。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员构建系统的整体概念,可让学员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
以System View为例,它是美国ELANIX公司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设计环境,是一个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工具平台,提供开发各种系统的模拟和数字工具,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控制以及构造通用数学模型。该软件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只通过点击图标和参数输入的方式来完成复杂系统的建模、设计和测试。在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中,利用System View进行仿真实验的步骤一般为:
①根据2ASK的调制解调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画出系统框图;
②根据原理图,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③进行2ASK调制参数设置;
④系统仿真,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善。
它要求学员在把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进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建立系统模型,有利于克服硬件实验箱电路固定、学员缺乏参与性的弊端。利用SystemView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及相关模块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够很好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将仿真软件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增强了实验的多样性,扩大了实验范围。不但将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软件仿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自主性实验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实验模式往往受到学时和资源的制约,而自主性实验模式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类似,是指学员在课程实验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实验,不占用实验教学学时,但是实验室对学员全天候开放,学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实验教员全程跟踪给予保障和指导。对于自主性实验,自行命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首先是学员要想到什么?这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积累,也是钻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命题”是学员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这一环节,实验指导教员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论证,帮助学员改进命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其次是如何做?在学员命题后,要进行方案设计、选择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方法等,这是实验过程的再造,是在科研技术方法上的提高。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员给出实验评价,通过自主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总结,检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验方法的合理性,这对培养学员的科研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这部分实验要在学有余力的学员中开设。将科学研究融人实验教学中,会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5 结束语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实验仅采用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方式单一,效果较差,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情况,将多种类型的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目录框架下,将课程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使实验内容既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又与现代通信技术同步发展,使课程实验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较大改观。总之,通过采取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使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鸿雁,刘敏.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
[2]王卫红,袁少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型自主性综合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让位于科研创新优势,为提高电网科研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能力,电力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电力科研发展,然后众多科研成果却面临转化率低,不能创收的瓶颈,科研成果增值成为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增值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构建了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体系,对于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工作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特点
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企业为确保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在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之上,还必须进行一些前瞻性探索。电力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科研成果具有如下特点:(1)电力科研成果前期投入大。电力科研成果需兼顾技术、经济和电网安全等多种因素,前期投入科研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时间久。(2)科研成果价值衡量困难。电力科研成果解决电力生产中实际问题,并产生无形的效益,其价值衡量难。(3)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少。科研成果针对性高,解决目标问题,只能在特定领域使用,此外,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的应用还需要配套基础设备的逐步完善。
二、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止步于科研成果报奖的问题。深入探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过程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积极性低。目前电力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2)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投入不足。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和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上人、财、物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支撑。(3)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中介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技术交易市场不健全,电力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少,不能满足企业成果增值转化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科研成果增值即采取各种手段、方法将蕴含在研发人员的技术研发成果中的价值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过程。科研成果增值是科研成果价值得以成功转化的结果,科研成果的价值是其转化的基础,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则是其价值的最终目的,因此对科研成果进行增值评估应包含科研成果价值评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两方面。
关于科研成果评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我国开展科研成果评估工作稍晚,但是仍进行了不少研究,洪晓枫设计了交通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技术、法律和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1]。杨斯博对不同种类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2]。王晓鹤提出了包括技术、市场、效益和推广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3]。彭修娟主要从经济效果、技术水平、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适用性等方面构建了科研成果后评价指标体系[4]。
随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尹航等认为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扩散效应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后评价研究[5]。魏猛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工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6]。徐小钦和余海霞则主要从科技成果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3方面构建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7]。苏俊宏等主要从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和科研产出三方面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8]。
四、评估体系的建立
1.指标选择的原则
由于科研成果增值评估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选取的评估指标应尽可能完整、系统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全部信息。(2)可比性原则。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同时评估指标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便于比较。(3)独立性原则。评估指标之间要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亦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4)科学性原则。指标从计算内容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准确。
2.指标体系的构建
(1)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
本文从经济、技术、市场、法律等方面构建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经济因素: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是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首要因素。实施科研成果能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减少成本金额节约费用。技术因素:科研成果应该技术上先进,并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技术上成熟,且不可被替代都说明科研成果价值比较高。市场因素:市场化能力越强,市场需求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科研成果价值越大,科研成果的剩余经济寿命则表明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时间期限。法律因素:科研成果不依赖其他技术,独立性较强,许可发放较多,而且法律地位比较稳固,则科研成果的价值较大。
(2)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指标
科研成果转化需在市场化环境中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转化投入,并取得转化效果。本文从转化基础、转化投入和转化机制与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
转化基础:研发人员数量越多,科研项目数越多,科研经费数也相应增多,科研成果转化也就有了相应的人、财、物基础。
转化投入: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市场推广人员在相应推广经费的支撑下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转化机制与环境: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励,同时健全的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交易的空间,此外科研成果符合政策规定也会加速成果增值转化。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语
本文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构建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宏观,对于一些指标的评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而且还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种类的不同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随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工作的开展,各地将制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实施方案,继续深化和完善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加快电力企业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晓枫.交通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杨斯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及其软件系统的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02.
[3]王晓鹤.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彭修娟.华北油田科技成果后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