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8-09 09:2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

篇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处于借阅工作还是手工管理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低下,并且不能及时提供图书种类信息和读者所需,为了更好地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各个高校图书馆理工作急需一种高效完备的管理系统对其进行信息自动化管理。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简称为VBA)作为Office 2000组件的一部分,用来指定和拓展Office 2000的功能,让使用者完成了其自身所不具备的功能,本图书管理系统旨在给图书管理员和读者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益处,具有使用方便、可靠性高、检索省时、存储量大,准确度高、保密性好、成本低下等优点,使得图书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1 图书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本软件主要实现图书管理中的多种信息管理。在设计这个管理系统时,应尽可能贴近管理者和读者的实际需求,便于其实现相应操作。

(1)该图书管理系统要求使用者先要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授予相应使用权限后才能进入,然后执行所需相应操作,实现对应需要的功能。

(2)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提供图书部分相关信息和使用功能的简单介绍。

(3)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提供读者基本信息的登记管理。

(4)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提供读者借阅权限的管理说明。

(5)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提供图书查询功能,方便读者进行图书基本信息的查询(并可实现按多种条件查询)。

(6)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提供添加图书、查找图书、借还图书以及安全退出的基本常用功能。

综合以上设计实现,本图书管理系统应该不仅可以在图书馆中进行图书检索,还可以在办公室、实验室、甚至家中访问该系统。

2 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设计

本图书管理系统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第一部分:介绍图书馆的图书采编情况;第二部分:介绍读者管理;第三部分:介绍了图书流通情况;第四部分:介绍了图书查询情况。其中论文分别对这几部分进行了浅析和论述。

通过本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图书管理人员对前来读者进行条理化管理,具体设计了读者管理(包括借还情况),图书流通、查询等常用功能。整体设计思路以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互利为目标。大体上满足了管理者和读者对图书运营状况的全面快速了解,也通过了图书采编模块实现了读者对图书信息做出了快捷的选择,充分展示了信息化自动管理。

以下为图书管理系统的关键代码实现。

图书管理系统相关代码:

Sub 添加图书()

Dim i As Long

Dim j As Integer

Sheets("sheet1").Select

If Trim(Cells(5, 1).Value) = "" Then

MsgBox "请输入图书编号!", vbOKOnly

Exit Sub

End If

If Trim(Cells(5, 2).Value) = "" Then

MsgBox "请输入图书名称!", vbOKOnly

Exit Sub

End If

If Trim(Cells(5, 3).Value) = "" Then

MsgBox "请输入图书类型!", vbOKOnly

Exit Sub

End If

If Trim(Cells(5, 4).Value) = "" Then

MsgBox "请输入添加时间!", vbOKOnly

Exit Sub

End If

If Trim(Cells(5, 5).Value) = "" Then

MsgBox "请输入所在科室!", vbOKOnly

Exit Sub

End If

i = Val(Sheet1.Cells(1, 3).Value)

For j = 1 To 5

Cells(i + 9, j).Value = Cells(5, j).Value

Next j

End Sub

Sub 查询图书()

Dim h As Long

Dim m As Integer

Dim n As Integer

Sheets("sheet1").Select

If Cells(5, 2).Value = "" Then

MsgBox "请输入图书名称查询", vbOKOnly

Exit Sub

End If

h = Val(Cells(1, 3).Value) + 8

m = 9

Do Until Trim(Cells(m, 2).Value) = Trim(Cells(5, 2).Value) Or m = h

m = m + 1

Loop

If Trim(Cells(m, 2).Value) = Trim(Cells(5, 2).Value) Then

For n = 1 To 5

Cells(5, n).Value = Cells(m, n).Value

Next n

End If

If Trim(Cells(5, 1).Value) = "" Then

MsgBox "图书存储区内没有您要查询的图书!"

Exit Sub

End If

End Sub

3 结束语

本图书管理系统结合了当下势在必行的Excel VBA编程语言进行开发,通过了在软件中实现的具体功能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的图书管理中切实做到了方便图书管理者和读者的一般需求。本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交互性较好、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提供数据安全可靠,很好的提高了图书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满足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日常需求,具有较高的现代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俐.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175-176.

[2]蒋志荣.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图书管理的重要影响[J].科技资讯,2013(02):254.

[3]曾雪君.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图苑论坛,2014(07).

[4]努尔古丽.吐尔逊.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篇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14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0-0-02 

0 引 言 

职工书屋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保障广大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国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及公益工程。 

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书屋,在规模、藏书量、服务对象和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有别于对外开放的图书馆,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图书管理系统,提高职工书屋现代化管理水平。 

1 职工书屋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总体规划设计遵循方便、实用、简洁、安全的原则,结合实际,分析图书管理系统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提出系统设计策略。单位职工书屋主要面对本单位职工开放,服务对象明确,数量可控。书屋管理人员少,服务时间短。书屋藏书量不会太大,种类不会太多。因此,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①根据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数据采集和管理活动以及借阅者的计算机素质的要求,采用一个综合数据库是合理的;②具有方便的人员和图书管理,以及管理员、服务对象权限可控的功能;③系统内各类信息能实现便捷查找、分类、识别、快速检索;④系统应符合图书借阅管理规定,满足日常图书管理工作需要;⑤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需求进行信息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2 图书管理系统设计理念 

根据单位职工书屋需求设计人机友好界面,运用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的思想,使用C#平台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完成用户登记、图书录入借阅等主要功能。 

2.1 运行环境 

2.1.1 硬件环境 

推荐配置CPU:Pentium 4 1.6 G;内存:512 M以上;硬盘: 

100 GB以上空间。 

2.1.2 软件环境 

Windows Server 2003;SQL Server 2005;NET Framework 2.0 

2.2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过程 

2.2.1 更新图书等资料处理流程 

2.2.2 读者借还图书处理流程 

2.3 图书管理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本系统采用了以下的关键技术。 

2.3.1 身份证采集 

身份证是每位成年人必备的证件,具有唯一性。面对可控用户范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八三一台职工书屋未采用大型图书馆常用的借阅证借阅图书方式,而是采用身份证采集器,有效地节约了管理成本。 

华视CVR-100U/D联机型二代身份证智能采集器是数据采集器的一种。它能快速鉴别二代身份证的真假,读者只需使用将二代身份证放置在采集器上,即可快速读取读者身份信息与预先录入信息库进行比对,通过后既完成身份确认。 

2.3.2 条形码扫描枪 

条码扫描枪也称条码扫描器,本系统采用手持式扫描枪对馆藏图书进行扫描,实现图书信息的录入、定位、借阅、归还等功能。 

2.3.3 多功能列表控件 

为了达到良好的人机交互效果,本系统采用了多功能列表,可实现根据不同条件进行分组、关键字高亮显示、查询结果快速定位等功能,让使用者可以非常直观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栏目。 

2.4 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2.4.1 图书管理 

通过图书管理模块,实现图书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浏览等功能,如图1所示。 

2.4.2 用户管理 

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浏览等功能,如图2所示。 

2.4.3 借阅管理 

通过图书借阅管理模块,实现图书的借阅功能,如图3所示。当用户借阅图书时,必需使用身份证进入登记,此模块会显示用户已借阅的图书信息,没有过期未归还的图书时用户才可借阅,否则需要用户归还图书后方可借阅。 

2.4.4 图书归还 

通过图书归还模块,实现图书的归还功能。用户在归还图书时,只需要将书放入图书归还点即可,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进行图书回馆入库,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4.5 催讨管理 

图书管理系统根据管理规定,图书在有效期内没有归还,系统会自动提醒管理人员,用户归还图书后,才可借阅新书。 

2.4.6 扣款管理 

扣款管理模块,可以查看超过有效期还没有归还的图书借阅信息。超期系统将默认为用户已将书本遗失,用户将要按相关的规定进行赔偿。 

3 图书借阅系统设置 

系统中对用户权限进行了设置,分别为超级管理员、管理员、用户,同时根据职工书屋管理规定对图书位置、图书类别、借阅时限和借阅数量进行了设置,为规范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4 图书管理系统的特点 

4.1 操作方便 

当进入图书录入工作时,管理员可通过扫描条形码,录入相关图书信息,即可完成图书的入馆工作。用户借阅图书时,只需用身份证采集器读取身份信息,然后扫描借阅的图书,即可完成借阅图书借阅。用户还书时,只需要扫描图书条形码,即可归还图书。 

4.2 快速定位 

管理员可以通过本系统,输入用户名、图书条形码、书名、类别、作者和出版社等相关字符,通过数据库比对就能快速精确地定位到用户感兴趣的项目,实现快速查找定位功能。 

4.3 简单易用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图书馆规模的壮大,各种图书信息量成倍增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管理杂乱无章,从而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作。因此为了保证整个图书馆正常运行和管理,这时就需要一套新的有效、合理、实用和规范的系统,来满足管理需求。然而在进行管理系统开发之前,我们必须先做好需求分析,分析越是详细越是节约系统开发所需的时间。

1 UML简介

1.1 UML的概念

UML即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的标准建模语言。它采用统一的图形和符号来代表模型元素,可避免一些不太必要的差异存在,这就是图书管理系统开发所需的成熟性的建模语言。

1.2 UML建模机制

UML主要包括静态建模机制与动态建模机制两种形式。

(1)静态建模机制主要有力图、对象图、类图、组件、包等。

(2)动态建模之地主要有消息、协作图、顺序图、活动图等。

2 图书管理系统需求与功能分析

2.1 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

图书管理系统是用来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他们对系统的需求:(1)能依照譬如书名、作者、编号等多种方式来查询图书馆的藏书,以便更好的借阅、续借、预借和归还;(2)能及时的查询和更新图书借阅情况、浏览动态信息和自己的基本资料等。

图书管理人员对系统的需求:(1)能便于查询图书和图书借阅情况,对借书还书进行处理,以及浏览图书动态信息;(2)能随时更新一些学生借阅图书超期通知、及图书借阅情况、藏书情况,方便学生能及时获取一些借书信息。

图书系统管理对系统的需求:(1)能提供录入、修改、登记、注销图书等功能;(2)能轻松进行新生信息登记和已毕业学生信息的注销等信息。

2.2 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

系统开发前首先必须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我们主要把管理系统的使用成员分为三类:借阅者、工作人员及系统管理员。其中借阅者所需的功能主要是查询图书信息与个人借阅信息等;工作人员所需的功能主要是查询图书信息、借阅者借阅信息与借阅者还书信息等;系统管理员所需的功能主要有管理借阅者信息、图书信息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等。下面主要从三大模块来讲述所需功能:

(1)图书系统维护模块:对系统用户的身份进行录入、修改、分类和删除;对图书数据进行录入、校审、修改和删除;对借阅者数据进行录入、修改和删除,以及、删除和修改图书动态信息等。

(2)图书工作人员模块:主要是查询图书信息;借阅、预借、续借和返还图书;修改和删除图书的借阅信息;查询借阅者信息等。

(3)图书借阅者模块:譬如查询图书数目;查询个人借阅图书情况;修改部分限定的借阅者个人信息等。

2.3 系统例图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建立例图来分析,用例图的形式来表现用户所期望的功能,它能被所有想成为参与者的外部用户看到。利用用户视图,使用者能清楚的看到系统后续每个阶段所需完成的任务,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都是环绕所建的用例图来进行的。譬如在建设图书管理系统用例图的时候,要考虑到系统中书目消息和信息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任何用户都可以随意浏览。

3 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

采用UML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建模,分析系统必须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然后建立可视化的模型用图形直观地表现信息,从而架设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

3.1 静态系统模型

系统设计中最主要就是类图,使用者想要一步步的完善整个系统,就首先必须了解系统基本的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类图来描绘系统中那些类的静态结构,不但对系统中的类以及各组类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定义,而且确定了类的属性和操作。因此它在定义信息结构的同时更阐述了系统的行为,与数据模型大不一样。

3.1.1 参与者类

参与者类主要有Borrower、librarian、Administrator三大类,Borrower类是表示借阅者类,它所包含的属性比较多,例如账户姓名、ID、地址等等,但是借阅和还书是最主要的操作;librarian类是表示工作人员类,包含的属性有账户、姓名、地址等;Administrator类是表示系统的管理员类。

3.1.2 其他类

除了上面的三种类别外,系统还包括譬如Item、Load、Title、Reservation等类别,其中Item类是表示固定某本图书的类,它包括书的编号等属性,一般用来进行预订、查询等操作;Load类是表示具体某本书的借阅情况类,它包括所借图书的借书时间、ISBN等属性;Title类是表示书目信息记录的类,它基本包括图书名称、ISBN、作者、图书总量等属性,用来进行查询、借出、撤销、创建、归还等操作;Reservation类是表示预借信息类,它包括预借书的ISBN、预借时间等属性。

3.2 动态系统模型

一般由消息、协作图、顺序图、状态图以及活动图构成系统的动态行为,这些图形一般被用在系统的主要的用例和对象上,方便更准确的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和特征。图书管理系统里包括的每个服务操作,都是由各个对象相互合作提供的。下面主要是介绍如何绘制协作图、顺序图和活动图,以及它们如何从动态层面上来描述系统内部的行为过程和协助关系。

3.2.1 顺序图

顺序图主要是各对象间的动态交互关系的描述,主要是表现对象间消息传送的时间顺序。顺序图包括水平轴和垂直轴,水平轴用来表示各个对象,垂直抽用来表示时间。顺序图中用一个个垂直虚线矩形框来表示对象,并在上面标明类名和对象名。

图书管理系统中需要绘制的顺序图非常多,主要包括借阅者还书顺序图、借阅者借书顺序图、工作人员处理还书顺序图、工作人员处理借书顺序图、借阅者查询书顺序图以及系统管理员增加图书顺序图等等。

3.2.2 协助图

协作图主要是各个对象间的链接关系和交互合作关系的描述。尽管它和顺序图一样都是用来描绘对象间的交互合作关系,但是它们所注重的地方有差异。顺序图侧重于表现各个对象交互关系的时间顺序,而协作图则是侧重于表现各个交互对象之间的静态链接关系。

3.2.3 活动图

活动图主要是各操作行为的描述,或是对象和用例内部工作过程的描述。活动图虽然是由状态图变化而成的,可是他们却有不同的利用价值。活动图是利用对象的状态变化来获知动作以及动作的结果。活动图中的活动不间断,在一个活动结束后立马进入另外一个活动。

图书管理系统中标明有确切的活动的类别主要有借阅者、图书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这三个类别都包括很多的活动。

4 总结

只有选择了最适合的图书管理系统的UML分析和设计工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工作量,让用户更准确地理解模型,从而进行良好的沟通。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建模语言UML来创建图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利用了UML可视化建模工具的各种图形,从而实现整个系统面对对象分析、设计和开发,大大的节省了开发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姜慧霖,杨克领.基于UML的图书管理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2]周莹,张宇华.UML及其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4(04).

篇4

图书管理是一项程序非常复杂,对管理质量有超高要求的工作。图书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图书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图书阅览、流通过程中对图书的管理和保护等,同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有极大的耐心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计算机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工作效率也很高,因此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技术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会对图书管理工作产生巨大影响。计算机技术能够将繁杂的图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直观简单,建立一个能够包含所有图书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大幅度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

1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显现出的优势

1.1 避免资源浪费

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在进行书目清点工作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无法及时快捷的核查图书的去向,会导致采购的图书有重复的现象发生,浪费图书馆的采购经费。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图书,数据信息和统计表格的打印速度飞快,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重复采购图书而导致的经费流失现象,提升经费的使用价值。

1.2 借阅方式的改变

计算机技术进入图书管理工作之后,图书管理中的借阅工作也变得轻松方便。由传统的闭架借阅方式转变为先进的开架借阅,也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不但使传统的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还改变了传统图书管理中,图书的收藏、外借和阅读的分割管理模式。运用图书藏阅相结合、合理布局藏书和开架借阅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了图书馆的空间,提升了图书馆图书的利用率。

1.3 节约工作时间

图书的开架借阅管理方式,能够大幅度的节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取书时间,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选取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图书。图书开架借阅方法可以激发读者对图书的阅读兴趣,节省了读者填写借书单据和查找图书目录的时间,提高馆内图书的流通率,增强读者的阅读效果。此外,图书的开架借阅方式使工作人员查找图书位置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减轻了工作人员的部分工作压力。让工作人员有时间去接触读者,了解读者的图书需求,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中的流通管理环节有着很大的作用,电脑端的借书登记系统能够清晰快速的完成借书登记工作和还书注销工作,代替了传统繁杂的借书步骤。而且,针对一些读者所借图书逾期不还的现象,电脑端的图书管理系统能及时的打印出催还书通知,大幅度的提升了图书馆内图书的使用效率。

1.4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流通环节中的作用

图书流通环节能够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对图书的外借和归还信息、读者的借书和还书信息等自动生成相关记录,可以记录图书在书库中的位置坐标和借出的图书总数量,还可以自动控制借书的数量等一系列的信息记录和监理工作,管理人员可以依据上述记录的信息整合提出图书馆发展策略。

1.5 图书编制工作效率的提升

为了提升馆内典藏文献的利用率,对图书的搜索目录和文摘进行一次科学的编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目录和文摘编制工作均是依靠人工力量完成的,但是编制工作的工程量十分庞大,人工编制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了大量的物资。但是,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做文摘的编制工作就非常的简单方便,只需要将二次文献的数据保存在系统中,就能够根据要求在系统中进行搜索。

1.6 图书馆采编工作效率的提升

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采访工作和图书的编目工作。图书完成采编工作流程之后,才能进入流通,传统采编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已经无法满足图书馆的发展需求。然而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校对图书的目录信息,并打印出图书目录卡,还可以在系统中保存每本图书的相关信息,为今后重复编制不同形式的图书目录提供数据支持。

2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解决措施

先进的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在短时间内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各个图书馆,确实改善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但是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不足之处,针对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

2.1 软件设备的落后和破损

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中所使用的软件设备可能会出现质量问题,比如,该系统未能及时提醒管理人员,有超出借书时限未归还图书的情况;无法扫描录入图书的条形码信息;借阅时间出现错误等。

任何一种电子软件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出一些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就是,安排熟悉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对软件进行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更新软件的最新系统,为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根据系统使用者反应的软件问题和需求来补充系统功能,实现系统服务的高质量。

2.2 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

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的工作形式和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有相当大的差异,一时之间,工作人员很难适应新系统的工作形式,需要一段时间来了解和熟悉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的运作方式。在适应期间工作人员的操作与新系统的实际操作会产生摩擦,引发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读者的还书信息没有被记录成功,而有些读者还未归还图书却已经记录了还书信息等。此类问题的出现容易使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之间发成争执,也说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严谨认真。此类问题的解决措施是,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新系统的操作流程,明确每一项功能的职责,避免出现功能混淆的现象。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将不外借的图书与可以外借的图书加以区分,避免出现系统中显示可以外借实际上不能借阅的问题。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2.3 读者的不恰当使用

读者借阅图书,有可能会出现在无意之中将图书损坏的现象,比如图书内页丢失、表面有缺口、条形码模糊,甚至会有人恶意偷书等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措施就是,读者进馆需要登记,图书管理人员对读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加大对违反图书馆纪律的读者的惩罚力度,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良好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适合图书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助于简化传统复杂的图书管理程序,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提升图书馆内各类图书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总体质量,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操作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了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的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还应不断的对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进行完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柴稳.有关计算机在图书管理上的实践应用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4(23).

[2].小议计算机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篇5

中图分类号:G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32-01

各高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我学院现有多个单机版本的图书管理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数据严重冗余等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整个改造并结合学院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整合情况,采用XML表示各子系统中的数据,形成图书综合管理系统。

1、使用XML表示数据的优势

1.1 XML文档的内容和结构完全分离

这个特性为XML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基于这样的特点,企业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内容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彻底分离,例如系统架构师可以只关注流程运转中各环节的接口定义,而各部门则可以专注在内容和维护之上。

举例来说,微软公司的产品Biztalk正是利用了XML内容和结构分离的特点来实现内容和流程定义的分离。另外一个广泛的应用是XSL技术,由于XML文件的内容和结构分离,XSL才可以在不影响内容的情况下改变XML文件结构。

1.2 互操作性强

大多数纯文本的文件格式都具有这个优点。纯文本文件可以方便地穿越防火墙,在不同操作系统上的不同系统之间通信。而作为纯文本文件格式,XML同样具有这个优点。

1.3 规范统一

XML具有统一的标准语法,任何系统和产品所支持的XML文档,都具有统一的格式和语法。这样就使得XML具有了跨平台跨系统的特性。作为对比,同样作为文本语言,JavaScript的标准就远没有XML这样统一,以至于经常出现同一静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中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脚本程序员往往需要在程序的入口处费力地判断客户端所支持的脚本版本。

1.4 支持多种编码

相对于普通文本文档而言,XML文档本身包含了所使用编码的记录,这方便了多语言系统对数据的处理。

1.5 可扩展性

XML是一种可扩展的语言,可以根据XML的基本语法来进一步限定使用范围和文档格式,从而定义一种新的语言。例如:MathML(数学标记语言)、CML(化学标记语言)和TecML(技术数据标记语言),每种语言都用于其特定的环境。

2、使用XML表示图书馆数据的途径

本论文是基于我院的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表示为主要研究内容。我学院是省骨干高职院校。

2.1招生规模在省内高职中处于前列,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2.2 我学院现有多个单机版本的图书管理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数据严重冗余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整个改造并结合学院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整合情况,采用XML表示各子系统中的数据,形成图书综合管理系统。

2.3 使用基于DTD技术实现图书馆数据的表示,并最终通过XSLT技术实现XML数据的转换,并适当的应用DOM技术和XML技术结合对转换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处理。

2.4 最终通过SAX技术对转换过的文档进行顺序处理,并可以通过XQuery查询技术和Xpoint寻址技术及XLink链接技术对已经信息化的文档进一步处理。

3、具体实现方法

3.1 专业调查(社会调查法)

通过调查,目前我院图书馆面临多套单机系统并存的运行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混乱,相互之间不兼容,没有一种数据格式可以通用,导致系统间因为数据不能协同工作,数据冗余情况严重。

3.2 文献资料法:通过专业图书、期刊及网络资料等资料文献检索方式,查阅国内外有关XML技术方面的资料,结合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吸取前人的先进经验,做为我们课题组研究XML技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中的应用的条件。

3.3 数据搜集法:搜集学院各图书管理系统的相关开发手册资料等。主要是针对XML语言进行研究与应用,研究XML语言中的各种表示、转换、查询和链接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对高职院校图书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化表示。

3.4 XML相关技术法:XML语言是一种结构化语言,其相应技术比较繁杂,我们从数以百计的技术中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用的几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几种技术的结合应用,实现几种图书管理系统数据的转换。

3.5 主要观点和创新价值:

主要针对图书管理系统不同数据平台下进行整合时,遇到的数据交换及数据不兼容等问题。提出了使用XML数据来描述信息。充分利用XML可以自定义格式的特点,以及XQuery对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查询的优势,并且以学院图书管理系统为实例,使用以上提出的技术手段,进行应用研究。

创新之处在于使用XML数据组织不同图书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并应用相关XML技术对数据进行转换。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同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系统升级、迁移、多系统整合时遇到数据不兼容、数据高度冗余等问题时的样例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顺利使用XML语言及其相关技术对高职院校图管理系统进行数据转换,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使用更为便捷的技术实现高职院校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转换。

参考文献

[1] 张咏.XML及其在图书馆和情报检索中的应用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

[2] 唐振宇.基于XML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7)

[3] 庄青青XML技术在数字图书馆跨库检索中的应用?情报探索2011(7)

[4] 万常选.XML数据库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行业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图书管理是囊括了图书登记、分类、资料、注销和阅览等多种内容的一项非常复杂与细致的管理工作。由于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处理数据快速、准确的特点,被逐渐应用到了如今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

一、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由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大且十分繁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量大。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十分巨大且繁重的工作任务。通常一个图书馆便是一个单位的主要资料库,图书的基础工作包括了图书的总括、个别和注销登记,同时需将图书做好严格的分类,设立好书名目录、分类目录,并且还需要仔细做好图书的收藏、借阅、借阅归还等各个环节的流通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图书的保养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图书的防火、防晒、防尘等,通过定期的打扫来保证图书的清洁与完整。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图书管理的基础工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项目混乱。由于对图书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分类、编目和资料检索等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使得图书管理的项目混乱,严重阻碍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服务受限。给单位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图书馆设立的主要目的,因而图书管理的重点便是其服务性,图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员工的图书服务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借阅者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给其提供一定的服务与帮助。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常常受到不恰当的图书管理的影响导致图书的服务水平受到限制。

二、图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图书资源的存储量。计算机庞大的资料储存功能适应了图书管理的需求,在图书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存储大量内容具体的信息与资料,而借助计算机技术使得这些内容实现了存储的系统化。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将每一个图书馆当中的大量书籍按照种类、年限、形式、名称等标准来进行分类,有效地实现了图书存储的规范化。

2.实现了对用户查阅信息的准确识别。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数学方法,图书管理实现了格式、精细程度和查询路径等多方面的统一。在管理过程当中可以借助模块来对信息进行整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识别用户查阅的相关内容,在给用户通过必要的资料服务的同时,系统还进行了相关词条的延伸,使用户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加广泛的价值。除此之外,计算机管理系统还能够对用户所查阅的信息做出必要的解释,大大简化了用户分析资料的繁琐程序。

3.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器来对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管理。借助信息处理器,信息资料的保存与加工更加便捷,同时实现了对存储资源的合理控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需求界面十分直观,且使用与输入过程非常简单方便,给用户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帮助。其中,纠错功能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所具备的明显优势,系统会对信息处理中出现的错误给出明显的提示,并告知用户哪些操作需要更改,从而实现了图书管理程序的改善。

4.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数据化。数据化可以借助控制软件对建立起的图书属性根据窗口所设定的类型来进行菜单选择。数据化管理即对图书具体项目做好编号,让程序与类容一一对应,使得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数据化管理统一整合了图书管理对象的过程、原理以及结果,使其达到了数据的组织形式并依照一定的格式来对不同的风格进行显示。

5.有利于人力书库管理的解放。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借阅、归还等工作都十分复杂与盲目,具有借阅人员多、工作效率低的弊端,在借阅时还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借阅后的归还工作也极易产生差错。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图书查阅过程当中的各种弊端得以避免。同时计算机管理系统还设立了相应的查询窗口、还书期限、借阅人库维护与书库维护等等多种功能各异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图书管理的人力。

三、总结

计算机管理系统让图书管理工作变得简单、直观,纳入了图书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实现了图书的随时调阅、随时查询以及随时检索,大大推动了图书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当中的应用,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强度,也给图书借阅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因此,在图书管理中大力推广与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志荣. 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图书管理的重要影响[J]. 科技资讯,2013,35:254.

篇7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水平迅猛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各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图书馆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文化传播速度的基础前提,如何做好图书管理系统就成为了学校关注的焦点。以往的图书馆管理形式为手动人工作业,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消耗的时间较长,图书的整理活动也相对复杂,在具体借阅图书的数据记录上也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切实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借阅信息,各中学学校不断引进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信息,优化图书馆布局,帮助读者实现快速检索,切实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1国内外数据挖掘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图书馆管理系统之中,使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成为了可能。美国政府早在1990年就开始着手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并于1999年提出了个性化服务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之中,该项技术实现了实际应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发了Mylibrary@comell系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提供图书信息的变化。现如今,国外很多图书馆都实现了数字挖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与国外的数据挖掘技术相比,我国该项技术的起步时间较短,应用范围还较为狭小。自该项技术应用以来,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分析海量数据,还能够发现管理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做到个性化服务。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有了明显发展,中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对读者信息的记录,建立个性化模型,提供信息推荐服务,做好资源配置工作。当然,由于该项技术在国内的起步较晚,现代化设施的运用需要较多的物力、财力,为其有效开展应用提供了阻碍,想要将数字挖掘技术真正应用到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还需较为漫长的过程。

2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定义

为了实现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数字挖掘技术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在充分掌握其内涵的基础上,保证现代化技术的科学使用。

顾名思义,数据挖掘技术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施的管理。具体而言,数据挖掘就是指在庞大的数据资料中,能够找到隐藏在内部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取有用信息的对策。该项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企业、单位、图书馆等地都能切实运用。在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利用数字挖掘技术,不仅能够了解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阅读特征,更新管理办法,提升服务质量,做到数据的精准分析。

3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3.1学生信息资源管理

中学学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提升图书馆的引导作用。利用该技术对中学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他们的阅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从而结合实际完善图书馆管理,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3.2做好图书采购管理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学习的知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在中学图书馆管理中引进数据挖掘管理系统,能够将学生阅读的流通数据和访问数据库数目的真实情况进行关联性分析,从而将信息予以科学整合,了解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帮助学校在图书采购中做到有的放矢,选取健康的、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书籍。

3.3对学生的图书借阅流量情况进行分析

中学生上课频率较高,除了周末和晚上时间,很少有空闲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准确分析出学生阅读书籍的周期性规律,了解借阅的高峰期和的低潮期,进而帮助校方结合实际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学生借阅的高峰段加强人员数量,做好图书馆内部管理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将数据挖掘技术引用到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中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它能够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开展个性化服务,对学生的阅读信息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完善管理系统,做好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篇8

①系统登陆模块。该模块是初始模块,管理人员和用户需要注册自己的账号并设置相应的密码,登录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二者相符才能进入系统。在登陆界面,有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的权限类型,前者负责各项信息的管理操作,后者可查询书籍信息和个人信息。

②图书管理模块。管理员通过验证后即可进入该模块,可查询修改图书信息,包括图书的添加和删除等。当有新书入库时,需将其名称、编号等基本信息输入到数据库进行保存;在图书管理中,针对那些被严重损坏或知识过于陈旧失去价值的图书,需及时进行清理,管理员应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的记录删除;若在信息输入中出现失误,或其他情况造成的图书实际信息和输入信息不符,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即通过该系统实现。

③学生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借阅者的信息(也叫读者借书证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借书证的办理,新读者需要借书证才能借阅管内图书,主要是学生的姓名、院系等基本信息;当学生离校后,借书证就失效了,须将其注销,将读者的信息删除;学生由于管理不当,可能会丢失借书证,挂失后,管理员将其信息改为挂失状态;当图书证的信息与学生实际信息有出入时,需对图书证信息进行修改。

④借阅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信息,在用户借书时,需将图书和图书证编号同时记录,并包括借阅和归还日期等;归还图书时,图书编号和图书证编号要和借阅时保持一致,同时删除借阅记录,并将数据记录到借阅历史。在图书外借期间,如遭遇丢失或延期归还,需要有相应的罚款,也在该模块实现。⑤图书检索模块。此功能为用户和管理员所共享,可根据所需对图书的名称、类型、ID等信息进行查阅。

篇9

一、传统图书管理的特点

传统图书管理以保证藏书和管理藏书为重点,主要开展馆藏,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和传递等工作,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图书的管理呈封闭式,具有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联网式地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集合,没有资源共享。作为教育机构,与现今信息时代的知识信息传递特点相比非常落后。第二,管理和服务被动。图书馆通常是等待读者自己上门,图书馆人员的工作只局限在做馆内图书的管理和保存工作,而不做新资源宣传与公布的工作。其实在绝大多数时候,信息使用者们不会轻易想到图书馆拥有他们需要的一些重要信息。因此图书馆也需要主动进行信息宣传工作和适当的信息介绍工作,主动寻找读者和市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服务层次单一。大多数图书馆由于是院校或城市政府的公共附属机构,由于长期拥有固定的读者群而逐渐具有行政机构的气质,没有竞争,没有主动寻求市场的必要性,难免服务效率低下,服务层次单一。

二、图书管理系统应用需求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并生成催还图书报表。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三、建立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系统属于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图书进行合理化、信息化管理,这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部分。为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应率先开发与设计适合管理特征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同时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

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信息比较多,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管理员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一长,如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图书进行更改就更加困难了。

基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篇10

一、高中图书管理工作人员

现今的高中学校几乎都配有图书馆和相应的阅览室,但一些高中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仅仅把功能强大的图书馆当作了办学的配套工程。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图书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水平,业务技能不高,对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没有了解和掌握。而当前的图书管理的方式方法已经逐步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大多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的图书管理系统,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如果高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养偏低的话,就难以达到这项工作的需求。针对此状况,高中图书馆应当建立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高中学校应高度重视当前图书管理人员素养问题,切实加强高素养的管理队伍建设,给图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其次,高中学校应让图书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使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第三,引进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引进图书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建立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工作队伍。

二、图书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学校图书馆的生均图书数量已经制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没有对各校图书馆中的图书质量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使得一些高中学校只是追求数量,采取大量集中采购的方式来实现图书数量的“达标”,却没有重视师生在图书质量上的真实需求。这样的图书质量管理方式,严重违背了图书管理工作的初衷。另外,还有部分学校虽然已经满足了图书在数量上的具体要求,但在这些图书中依旧保存着很多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和过时的资料,图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师生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此状况,高中学校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图书服务和交流的平台。特别是针对高中师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图书管理人员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对应的服务体系和交流平台, 切实做好图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各种交流互动。比如,在图书采购之前对师生的教学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需要。同时,师生也可以通过图书交流平台把自己的长期与短期的需要反馈给图书管理人员,便于图书管理员及时更新和?a充图书资源。

三、图书管理的方法方式

虽然部分学校在图书管理方面强调开放式管理,但依旧是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实施,缺乏创新。比如,一些高中学校的图书管理都是实行封闭化管理,要求师生必须佩带校园卡方能进出图书馆和阅览室,服务的对象仅仅是本校的教师和学生,这不符合区域共享资源的要求。同时,在给师生服务的过程之中,图书管理人员没有能够与师生之间进行友好的沟通、具体的交流,这样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方法,无法从师生那里得到需要完善和更正的信息,也无法满足师生的要求,师生也无法从图书馆中得到最新的教学和学习信息。针对此状况,图书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更新管理方法方式。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应坚决落实开放式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积极面向校内外的读者,并做好与学生、教师的沟通与互动,充分利用图书管理系统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对各个方面反馈的意见要加以整理、反思和总结,并根据师生的需求来改变自己,改变服务的态度和行为,给师生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四、图书管理的经费问题

篇11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图书以让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科普图书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网络计算机手段对科普图书信息进行管理,便于对科学知识、思想的传播和利用,有助于推广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服务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这一崭新的课题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科普图书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一)科普图书推广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随着网络技术和硬件技术的革新,科普图书推广方式发生着重要变化。现阶段科普图书资料编辑推广单位的硬件设备的更新远远超出了图书内容信息化的发展,科普图书的信息化并没有完全展开,当前图书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硬件设施的发展,图书资源使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科普图书的传播推广形式亟须革新,在科普信息化的今天,科普图书推广方式的变革面临重大挑战。(二)科普图书的数据资源共享困难。随着人们获得数据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走进图书馆检索需要的图书资源,离开信息化的科普图书资源并不能被共享,传统的图书资源以书本的形式,传播共享效率较低。人们在获取科普知识的过程中明显变得更加实用主义,通过手机、互联网直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而传统科普图书则躺在图书馆里,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下降。(三)科普图书信息化对图书编辑管理者带来挑战。科普图书的编辑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挑战,软件的角度看其应该会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情况,对其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也提出挑战,固有的网络知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科普信息化需求。在网络信息安全、软硬件的维护上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网络信息共享开放的网络环境对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也构成威胁,因此对科普图书编辑管理者的水平要求更高。

二、科普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安全便捷的图书分享平台。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要求较高,科普图书共享平台的构建需要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一方面能够让图书的受众自由分享图书资源,而不受网络漏洞的困扰;另一方面科普图书资源的共享系统还需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科普图书管理系统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图书管理者与出版社之间有一个科学的互动,让图书资源能够在图书管理系统每个环节得到充分的展示。二是加强与广大社会单位的沟通联系,更广泛地吸纳科普图书资源。三是图书管理系统应当能够让读者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得图书资源。(二)更新科普图书传播方式。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读者喜爱,将科普图书内容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图书管理系统与网络平台挂钩,让读者通过手机APP就能够获得图书资源,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科普资源。2.拓宽科普图书内容形式。在借助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将大量的科普图书资源转化为视频、音频等形式,对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三维立体形象,从而将科普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形式,不断增强科普资源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3.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科普图书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将科普图书资源与受众链接,现代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为科普图书信息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较之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媒体技术,新媒体具有方便高效的特点,科普图书资源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能够以更低廉的成本展现给受众。(三)加强对科普图书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普图书的信息化传播对科普图书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网络共享情况下,侵权行为的发生更加普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容忽视。在科普图书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对科普图书资源的使用设置授权环节,未经授权对相关的图书进行转载用于商业用途的行为应当被禁止。应当建立科学的图书管理制度,为每个图书使用者建立个人账户,账户记录个人使用图书的情况,与个人的信誉挂钩,培养读者的自律意识。(四)提升科普图书编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加强科普图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图书编辑管理人员,要求图书编辑管理人员在掌握基本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对图书编辑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科普图书的网络应用与推广水平;另一方面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网络安全的能力。

三、结语

图书信息化管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科普图书作为图书的一部分,既有图书的普遍性,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信息应用要求,只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对科普图书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强化科普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科普图书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

作者:吴芮 单位:昆明科普中心

【参考文献】

[1]李世喜.科普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协作共建探索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07):125-127.

篇12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办公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学校图书馆也要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做出相应的调整。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由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管理上的实际需求,基于B/S模式开发的办公用品管理系统实施后,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①图书管理信息化,可随时掌握图书的使用状态和流向。②提供快速、准确的图书的最新统计信息。③界面友好美观,操作简单易行,查询灵活方便。④通过系统实施,可提高学校人员的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⑤系统可维护性方便可靠,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满足实用性、先进性的要求。

1 经济可行性

软件经济可行性是指软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开发设计所需要的投资相比是否相适宜,同时还要看此软件能否真正给用户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

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包括估计项目的开发成本,估算开发成本是否会高于项目的全部利润。开发此系统主要是为了减轻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和加强学校在图书管理财务上的管理而进行设计的。例如:此系统运行后可以提供那些以前无法及时提供的信息,各类图书的库存和使用情况提高多少,效率增加多少,对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多少帮助等。所以本软件的开发会在市场经济上占有相当比重的份额。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系统初期投资 计算系统初期投资是为了估算开发项目要花费多少经费。本系统采用的费用估计方法为任务分解技术,这种方法首先把软件开发工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确定每项任务的工作量和估算需要的人月数,找出每项任务相对应的劳务费数据,再分别估计每个单独的开发任务的成本,最后加起来得出软件开发工程的总成本。

1.2 系统货币的时间价值 成本估算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投资。但投资在前,取得效益在后。因此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通常用利率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设年利率为i,现已存入P元,则n年后可得到的钱数为:F=P(1+i)n。这就是P元在n年后的价值。反之,若n年后能收入F元,那么这些钱现在的价值是:P=F/(1+i)n。

1.3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衡量一个开发工程价值的经济指标,投资回收期就是积累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1.4 纯收入 工程的纯收入是衡量工程价值的另一项经济指标。纯收入就是在整个生存周期之内系统的累计经济效益与投资之差。如果累计经济效益与投资之差大于等于零,则可以投资该项目,否则不值得投资。

2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最难决断和最关键的问题。根据客户提出的系统功能、性能及实现系统的各项约束条件,从技术的角度研究系统实现的可行性,看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否支持这个系统。本系统属于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尽管其在组织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就整个系统的技术构成上来看,它还是属于一个数据库应用类的系统。其基本操作还是对存在的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删除、查询、编辑等。就单纯的数据库应用来看,暂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问题。考虑到系统实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软件开发思想采用三层架构设计思想,基于B/S开发模式,并且开发工具选择了目前比较流行的 2.0来进行开发管理平台的设计,后台数据库采用安全可靠的SQL Server 2005来存储数据。从软件技术开发角度来讲,由于 2.0和SQL Server 2005都是非常成熟的开发工具,无论在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还是可扩展性都是毫无疑问的;从硬件技术角度来讲,其选择空间更大,PentiumIII系列及以上的计算机,内存在128M以上,硬盘在1G以上,都可以满足系统的开发需要。所以,在目前软、硬件技术条件下,该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3 操作可行性

运行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新系统规定的运行方式是否可行,如果新系统是建立在原来已担负其它任务的计算机系统上的,就不能要求它在实时在线状态下运行,以免与原有的任务相矛盾。

由于本系统遵循实用性、系统性、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以 2.0作为前台界面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并且采用了当前最流行的C/S运算模式,使其既有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高效稳定的性能,又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

本系统具有图书编目、典藏、流通、查询以及读者管理和报表生成打印输出等功能,基本实现了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并且操作简单,让人们可以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借阅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简单方便具有操作可行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