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企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转贴于中国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中国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我国需要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他认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除了把没有完全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会威胁粮食安全以外,有毒食品是粮食安全的又一大祸患。在食用后会引起人身体乏力、恶心、头疼等症状的毒大米事件曝光后,国人一片震惊。认为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除了遵纪守法以外,企业就像人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道德一样要遵守行业道德,正如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说的那样:企业家身上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尤其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中应自觉不越雷池一步。如果粮食加工企业连最起码的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底线都守不住,企业的存在不但没有了社会价值,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反倒对社会起到了危害作用,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二、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一些地区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内外不接轨;加工企业繁多,但有实力的甚少,粮食加工的科技含量很低,呈现小而散且不精的局面,不像国外的大米加工企业等粮食加工企业那样,虽然少但个个都有雄厚的实力,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三、对粮食加工行业总结与指导办法
1重视产品品牌效应笔者认为应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自身实力弱小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难以维继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起死回生,又能使本来就有一定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随时关注国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不断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对大米及其他粮食作物的先进加工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粮食深加工技术武装企业。放眼世界,将粮食加工标准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只有目标立下了,企业才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很重视所生产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世界500强企业正是靠品牌赢得世界的尊敬,一家名企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品牌做支撑。食品行业的品牌效应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吃饭穿衣。大米加工企业生产的是食品,如果在这食品领域创立起了品牌,那么势必会比其他行业的品牌吸引人们更多的目光。
2粮食加工企业需要与种粮农户紧密联系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多种粮食,种好粮食,这样保证了企业有稳定充足的粮食供应,生产加工无后顾之忧,为企业赢利奠定了基础。反过来,企业赢利后需让与之有合作关系的种粮农户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从而提高了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由此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出的食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带动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3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是硬实力;在互联网上的企业品牌宣传、企业道德是软实力,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哪一个方面欠缺了都不行,只有这“两只手”同时抓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做大做强。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9
前言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改变魍撑┮稻济形式,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将联系当前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1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应对策略。
1 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增产需要施化肥,为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喷洒农药,农药虽然对害虫有杀伤作用,但对益虫益鸟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农药会与土壤中的固、气、液态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反应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长期使用,对自然资源,比如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坏。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分布广泛,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这样的农业种植现状,使得农业很难实现土地统筹利用,而且农民对市场没有预判力,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需求,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滞后的现象。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特质和农作物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指导,从而让农民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的支撑,提高农民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2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仅技术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农民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这样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实行对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结束语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进行计划指导,还必须发挥其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智慧气象;气象服务;前景探究和思考
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天气质量的下降,天气变化无常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智慧气象服务等,通过对气候进行及时的了解来减少农业损失。
1 智慧气象
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理念,近年来,智慧气象不断被引进使用。智慧气象主要是依托气象科学系统使气象各个方面的管理都具有智慧性,使气象系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新型的农业不断出现,而气象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也逐渐增大,也就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慧气象为农业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2 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
由于气候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得农作物对气候的抵御能力不断降低。所以,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逐步提升,之前的气象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引进新的技术,提高监控的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质量。
2.1 气象与农业大数据整合
大家都知道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在很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候信息处理平台,对气候信息进行及时的预测和监督。然而,因为气象的多变性,预测的时候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但是经过多方努力,已经能够将准确性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进行大数据的整合和集约化数据的处理,进而得到比较精准的气象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预防的能力。如果能够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就能够相应地提高保障的措施,减少经济损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实现观测的自动化,在全国的范围内都实现了检测,保障了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2.2 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天气预报是比较基础的天气预测方式,其功能并非简单的提供预报,而是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能够衍生出其他的功能和其他一些专业化的产品。在提高预测分辨率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精准度,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产业所需要的气象服务功能是不同的。首先,应该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范围和精准度,针对不同的行业,不断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的能力,对不同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实现开发利用。其次,改变以往单一预报的方式,提升为预报+指南。目前的天气播报只进行天气情况的预报,而对一些灾害性的天气未提出处理的方式和手段,一旦遇到灾害性的天气,农民急需得到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应该将气象预报转变为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如何防御,一旦遇到气象灾害,农户就能实现技术的预防并找到解决的措施,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的御防能力。再次,对先进的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开发能够提升惠民的理念,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进行定期的普及。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在线咨询平台,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依托地面观测站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
3 对智慧气象未来前景的探究和思考
3.1 互联网+气象服务
随着我国乡镇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年轻人投身城市工作,留下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但是随着农业种植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往的耕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着机械化发展,农业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气象服务类型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服务和农户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技术平台将种植户、运输户和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气象对农业的垂直服务体系。
3.2 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效率
本课题为2015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SK201504-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河北省处于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对农户有切实可行的服务措施和利益联结方式的企业。这类企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尖兵,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于其规模实力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区域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有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资金困难,基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品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融资难一直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现有数据,近年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666.1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2%,石家庄、唐山、邯郸和沧州四个市的产业化经营总量均超过700亿元,保定和邢台两市产业化经营总量超过600亿元。全省龙头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974个,其中龙头企业(集团)达到1,703个,涉及粮食、蔬菜、肉类、蛋类、奶类等行业。当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3,158.4亿元,带动农户数1,101.9万户,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63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7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26个,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是相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信誉较好,这是企业取得外部融资的有利条件。根据《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应当在5,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在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先进水平。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多年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提出目标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同年河北省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2]100号),提出了包括投资、税收、用地、融资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在融资方面指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多是区域性企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这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不利因素
一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实力有待提升。龙头企业相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在规模实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对于投资动辄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工商企业而言,无论营业收入或是利润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这也是长期以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的原因。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很多农业龙头企业都是近些年来新设立的企业,缺乏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务制度有待完善,信誉观念有待加强。2014年,河北省1,70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1%,30亿元以上的只占0.5%。从企业发展质量看,整体产品档次偏低,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全部龙头企业中,只有17.8%的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只占2.3%。无论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与国内先进省份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整体来看,目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融资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企业原始投资及经营积累,个别企业采用以较高利息向职工集资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及政府的投资,也有部分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资本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以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形式融资的企业很少,目前全省1,700多家龙头企业中只有32家是上市企业,上市率只有1.9%。这与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以及我国企业上市融资条件设置比较高有关系。受到生产周期的影响,农业企业对资金的占用时间较长,但是出于风险的考虑,多数金融企业仅提供短期贷款,导致农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问题,提高了融资成本。
三是农业企业缺乏有效担保,导致贷款困难。农业企业相对于工商企业而言,建筑物、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比较少,银行通常不认可牲畜、林木、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作为抵押物,造成融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地方政府组建了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为化解农业企业的贷款担保困难发挥了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市县级农业担保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政府行为,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同时,一些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较少,对于贷款担保的范围、金额和主体都有很多限制,使其作用大打折扣。
三、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企业自身实力是对外融资的信用保证,针对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的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一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农业龙头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股权比较集中,投资者个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少企业主是农业技术出身,缺乏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新一代农民企业家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二是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度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特有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农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规范财务在内的各项制度。同时,采用公司形式不仅可以方便农户投资入股,也是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前提;三是注重科技与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实验室、学生实践基地等方式,帮助企业引进最新的技术和品种,同时也可以解决农业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政府投资是农业产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各级政府应当多渠道整合和统筹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其次,政府应当为农业企业融资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从国内外引入资金,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其规模实力。同时,政府应当改善农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双方提供信息沟通,为银企对接创造条件,帮助农业龙头企业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使银行充分了解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鼓励金融企业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对涉农贷款采取税收减免措施,促进贷款资金向农业企业流动。
(三)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农业融资担保是指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农业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行为。农业融资担保解决了农业企业缺乏有效贷款抵押物的问题,同时也帮助金融企业降低了贷款风险,是一项有助于农业企业提升贷款通过率的措施。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应当主动积极的与担保公司建立联系,争取担保服务;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自身职能,与银行合作建立农业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风险共御机制帮助农业企业降低融资难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哲,曲玮.促进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问题与建议[J].开发研究,2011.6.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就是合理避税。税收筹划专家赵连志认为: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外在表现就是‘缴税最晚、缴税最少’。”
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税收筹划是合法行为,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促进税收负担减轻的一种活动。
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最直接的方法,它具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高效、优质管理来提高企业发展内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利用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七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场、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潍坊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到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多万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涉及领域为: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虽然农业产业化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自身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粮食、鲜奶、食用植物油、天然气、沼气、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13%的低税率计征增值税,其他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事农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免收营业税。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税种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的方法和基本流程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税基筹划。税基筹划分为缩小税基和递延税基两种。缩小税基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成本费用,如将资产盘亏中的合理部分列为费用。
第二,税率筹划。税率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收13%的增值税,免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较低税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流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税收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管理一步步迈进。具体来说,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详细分析企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是初加工还是深加工、生产规模大小、销售结构等。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二步,财务状况。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因此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第三步,如何看待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节税多,风险大;节税少,风险小。明确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步,财税政策盘点。对财税状况进行盘点之后将各个政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做好税收筹划。
第五步,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以往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进行评估。进行纳税评估后充分了解到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根据前面几步所得到的信息来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下得出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七步,税收筹划涉税纠纷处理。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开展的,但是制定者对某些税收法规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还需要与税务机关人员进行交流,做好涉税纠纷处理,进一步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第八步,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后的跟踪反馈。在税收筹划方案实行后,要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促进税收筹划方案根据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通过制定灵活多变的税收筹划方案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化战略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发展绿色食品是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居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区发展仍然欠佳,特别是苏北地区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潜力大,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地面积大,产地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对此,笔者近来通过对江苏省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深入调查了解,总结出加快响水绿色食品发展的新思路,即必须强化农业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1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最早由江苏桂花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黄海牌野冻光鸭冶尧江苏省黄海农场申报的绿色食品野啤酒大麦冶,经过16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今天的规模。目前,响水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7180hm2,通过认证的有效产品数达33个,绿色原料基地1个,种植业产品产量98032t,养殖业2049t,加工业290万t。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10.18%。生产的产品种类有种植业尧养殖业和加工业,由原来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种类尧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时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有很大发展[1]。但是目前,响水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总数尧产品产量尧种植规模尧销售收入尧出口贸易额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数,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优势。
2响水县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面积较大
首先,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7.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线尧16.1hm2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其次,通过近几年对秸秆还田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肥料的有效指导与控制,响水县适宜种植的土地质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2.2污染源较少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建立让响水县的重工业产业得到集中,减少了污染源分散扩大的可能。针对化工园区污染的处理,首先,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今化工园区已建成5万t/d污水处理能力,江苏森达热电公司通过2次改造,集中供热已全部保障园区的蒸汽需要,盐城新宇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投产,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完成38家。其次,响水县按照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叶关于加强证据收集建立查处环境污染案件联动机制的意见曳,加强了检察尧公安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2-4]。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企业问题
响水县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弱[5-7]。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有37家,产值1.2亿元,年均企业产值324万元。农业企业存在外强中干现象。部分企业有形式尧无内容,设备尧人员尧技术尧品牌等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企业体制不全,盲目扩张,产品效益低下。
3.2品牌问题
绿色食品品牌虽然获得认证,但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响水地区独特优势品牌[8]。
3.3营销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影响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使消费者在对响水县绿色食品进行识别和选择时造成困难[9-11]。二是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尧产品形象和声誉尧顾客满意度尧忠诚度和巩固率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政府仍然没有落实奖补政策,县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申报绿色食品没有补助,导致农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愿申请认证,严重阻碍了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12]。
4发展对策
4.1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企业。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农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县政府要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本县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组建绿色食品农业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企业对小企业兼并和联合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生命力[13]。
4.2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抓住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生产者,包括农业部门,都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县自身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优质特色产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产品的内在品质到外在的标志尧包装设计,都要充分显示出江苏苏北响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创立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农业部门科技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技术创新与响水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起来,推进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开发。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首先是制定规划。搞好绿色食品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尧战略目标尧合理布局和相应对策[15-16]。根据规划要求,有组织尧有步骤地实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产品宣传尧组织申报尧协调和规划基地,以及市场基础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或奖补。再次是政策供给。集中精力尧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响水县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食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尧企业尧农户的共同努力,提高响水县在绿色食品中的竞争力,让响水县在新的时代走上绿色食品的高速发展通道[17-18]。
5参考文献
[1]陈晓华.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9.
[2]夏兆刚,谢焱.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25-28.
[3]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1-14.
[4]唐黎标.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6(2):38-39.
[5]陈彩杏,字丽云.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5-256.
[6]孙花,高文俊.金昌市绿色食品工作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7(1):58-59.
[7]严莉.关于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6(16):32.
[8]秦风明,秦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发展[J].大众标准化,2016(10):25-27.
[9]张俊飚,张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6(7):18-19.
[10]栾其琛.浅析大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5):15-16.
[11]韩沛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7-11.
[12]张金凤.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农业,2014(24):7.[13]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业科技与信息,2016(5):16.
[14]卢意,崔慧,陈美思,等.绿色食品发展现状[J].现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静雅,杨毅哲.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25-326.
[16]贺景平.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102-104.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
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改变分散、全线缓慢推进的做法。要选择若干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带动整个北京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如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温室构建和温室规模化栽培技术、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
众所周知,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延长北京农业的产业链条,即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突出北京特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先进、成熟、应用面积广、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体系、畜禽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示范基地、蓝色农业基地等,促进北京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从而提高北京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层次: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成果后,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可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其中包括种苗类、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药物类、化学调节剂类和农产品加工类等。
第三层次: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北京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特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1-3年减免税收的优惠,或税后返还待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刚起步且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促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通过金融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等;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保险政策,设立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开发专项基金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提高专项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政策
对由农业科研院所转制后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以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中转制的农业科技企业为依托,进行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形成种子、种苗、生物、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以联营、控股、参股、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一批具有优势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对上下游联系紧密、接口集中的产品与技术开发行业,鼓励组建以科技为先导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六)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的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北京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中,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扶持技术高、档次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使之成为该产业或产品的主导。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主要是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的、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进一步加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向股权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形成对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高新技术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窗口;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农业商品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产品的辐射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在小区域范围内率先实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社会创新体系建设,为北京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提供“科技载体”、“加工载体”和“流通载体”。当然,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点带面,对带动北京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换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保障各方面增加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北京财政部门和银行出资成立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政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政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
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政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
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九)完善和健全农业科技市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北京市政府应立足当前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的现状,根据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积极制定北京市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成果和发明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大力推进北京市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的进程。要率先在籽种产业、疫苗产业、园艺设施产业、新型肥料及饲料添加剂、新型农药、新型农机具等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领域,制定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制度,并逐步过渡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北京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十)加强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开发
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和变化趋势,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快速引进和吸收,而且有利于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作出及时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
北京要围绕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交流。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领域是: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畜禽新疫苗、新药物,农田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环境科学和绿色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病菌、病毒的识别、检测和快速诊断等。
此外,积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借助一些在国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的留学人员回京合作、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梗概,2000.10;
2.北京市农委科教处,科教情况反映,2000.5;
目前,“公益中行”平台在线登记注册了“北四县”贫困人口近13万,购买端面向中行境内全体员工。员工在手机安装平台APP并实名注册后,只需手指轻轻一点,购买贫困群众的农副产品,就能帮助他们增收,做到精准帮扶、长期帮扶。
“公益中行”平台创新扶贫方式,不以盈利为目的。中行员工在责任和爱心驱动下,购买农副及生活用品,让公益走进员工生活,培养员工公益消费习惯,并专注服务‘三农’,实现了让农民有钱赚、让农业有市场、让农村有发展。
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表示:“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国有大行,中国银行要举全行之力,把党的要求、国家的需求转化成可行的市场模式,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精准扶贫之路。”
下一步,中国银行将向陕西乃至全国推广“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力争覆盖更多贫困人口,建立社会公民开展公益活动的渠道。
中国银行让普惠金融落地生根
2016年,中国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坚定发展普惠金融,在支农和扶贫领域做出了特色。
以金融之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过去几年里,中国银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金融之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目前,我国大型农业企业销售收入多在100至200亿元的水平,超过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的企业相对较少。为此,中国银行选择了一批经受住市场考验、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支持他们发展成为世界级农业企业。如与新希望集团合作,助其成为世界领先的饲料企业;与广东农垦集团在跨境现金管理、海外银团等开展合作,助其在东南亚建立橡胶产销基地和在澳大利亚布局农牧产能。
对于有“走出去”需求的农业龙头企业,中国银行发挥自身国际化优势,提供银团贷款、跨境并购等服务,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国际资源)”。近年来,在中国银行的支持下,中粮、光明、双汇等一批龙头企业均已走出国门,万洲国际还成功在境外上市。
中国银行除了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外,还着眼基层,开展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信贷支持,优化个人信贷客户抵押品管理,丰富农村客户抵押品种类,盘活农村财富。截至2016年末,相关业务已在江西、安徽、浙江等多家分行落地,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余额1782万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余额1.88亿元。
为金融扶贫插上创新的翅膀
在金融扶贫方面,中国银行兼顾公益性与商业性原则,以公益的理念、市场的力量和商业的模式实现精准扶贫,注重服务创新,将产业扶贫做出特色。
中国银行加大对农业、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授信支持;发挥客户资源优势,由总行直接推荐撮合养殖、食品等行业的国际龙头企业赴定点扶贫县――陕西咸阳北四县开展调研和投资;各省分行开展跨区域扶贫协作,推荐上海、吉林等地区企业赴等贫困地区投资,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另外,为促进扶贫资源优势互补,2016年11月,中国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签署《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并在若干领域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
此外,中国银行针对贫困人口、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客户群,积极开展个人信贷定点扶贫及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末,全辖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85.97亿元,服务建档立卡贫困客户5万余名。针对商圈、产业链等不同经营模式的个人经营客户群,通过分析客户经营特点,创新特色业务模式,做好业务推广,2016年顺利完成“三个不低于”监管要求。中国银行还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为低收入客户群的就业创业提供信贷支持。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已在湖北、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7家分行开办相关业务,贷款余额5.31亿元。
云南省中行创新党建方式
4月14日,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举行了一场“走心”的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暨党建共建、“蔡淑娟班组”授牌仪式。通过邀请新党员的家人现场见证其入党宣誓仪式,强化入党宣誓的庄严感、仪式感,搭建组织与家庭共同培养和监督党员的沟通桥梁。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可以分别从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集群竞争优势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性动因是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群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创新优势与集群整体品牌优势。
(1)交易成本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交易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也随之越来越细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来获得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率也就不断增加,交易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的比重也会增加。而且,由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包含着区位成本,企业在空间上越分散,交易频率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来说,由于邻近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间的空间接近特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3]其二,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农户与农业的经济活动是植根于当地社会网络之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拥有良好的信任基础。若从交易效率来看,地方社会网络十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从而促使交易双方迅速签订合同。地方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因此,基于地方社会网络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或合作,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2)外部经济优势[4]。外部经济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两方面。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实现的这种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首先,集群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能够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同时,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产品和信息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通过农业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使同类企业数量增加,进而使难以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取得合作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且,通过企业在相关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在生产与交易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可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与企业数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并且它们都能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旦某一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集群,外部经济优势就会成为新企业选择这一区位的推动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优势。二是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率。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内,使得区内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同时,对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量也将增大,这就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而逐渐提高的专业化水平,将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3)创新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及植根性。
一是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从人才资源来看,农业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个地方,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也更倾向于在集群企业的区域就业,因为集群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资金资源来看,农业产业集群更容易使投资者了解农业发展趋势,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农业产业集群也降低了投资者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区域易于获得资金支持。从技术资源来看,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总之,产业集群可以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创新资源,有利于使企业迅速获得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二是植根性。在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使经济主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在这一套行为规范的指导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思想、信息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我们称这种特性为植根性。植根性对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极为重要。
(4)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优势[5]。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建立集群的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的构建,以此取得协同效应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大量农业企业形成集群后可以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打造农业集群整体品牌。在广告宣传上,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的状况,集中众多企业的财力开展广告宣传,能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具有持续性的品牌效应。
2.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集聚现象,它的形成是市场需求、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自然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市场需求条件。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推动力。旺盛的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且带来创新的压力,促使企业发现市场上新的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保证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活力。例如,荷兰花卉集群的形成,就得益于该国传统上对花卉的喜爱所产生的巨大需求。
(2)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条件。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紧密联系可以使企业易于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支持,提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进而促使农业产业集群 的形成。另一方面,拥有共同历史传统的同类企业也易于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一般都是当地历史上有特色的农产品。具有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如广东顺德陈村镇的花卉集群,就具有上千年种花、卖花历史。
(3)政策条件。优惠的政策条件也会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政策和激励制度;二是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三是制定对农业生产园区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四是树立良好区域形象并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4)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条件。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条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所需配套的服务主要包括:第一,农业产业集群内金融服务类行业,如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农业产业集群内生活服务类行业,如零售、餐饮、医疗卫生、文化休闲及家庭服务等;第三,农业产业集群内中介服务类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人才服务机构等;第四,农业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服务,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和增强服务意识等。
此外,农业产业集群内配套基础设施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还包括专业市场、公共实验室、公用图书馆、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采购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集群的长远发展。
(5)自然条件。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优势等自然条件分不开。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往往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包括: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邻近市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使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以及迅速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吸引企业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集中并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要素资源配置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农业产业集群生产顺利进行和形成生产成本优势的重要前提,除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禀赋、资金和劳动力外,生产要素还包括企业家资源。
(1)资金的供给。农业产业集群的单个企业由于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从资本市场融资就更加困难。因而制定政府政策时应设法将金融机构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融为一体,加强银企合作。
首先,政府利用银行的信息、人才等优势对农业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的产业情况研究。银行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通过合作,可以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银行拥有财务管理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和分析能力都很强,具备对产业集群宏观发展的指导能力;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所在行业往往是当地的主导农业,因而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会给予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对本地的企业又非常了解,所以,通过加强银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能制定科学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银行通过调查研究,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当市场需求下降,销售减少时,会产生巨大的风险,从而加大企业还贷风险。因此,银行需要进行深入的产业集群,提前防范产业风险。
其次,选择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对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这样才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提高集群整体竞争力。
第三,改善对农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改进信贷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信贷环节和简化信贷手续,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应积极提供针对农业中小企业的结算、汇函、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对农业中小企业进行扶持。这样可以使企业和本地机构(包括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和其他团队)共同分担高风险、高投资,分享高收益。
(2)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本地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于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劳动力的高流动率加快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增加了创新的机会。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因而政府政策不仅要支持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形成本地劳动力市场。
(3)企业家精神的培育。[6]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能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农业产业集群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培育企业家。因为对优秀企业家的培育,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中介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应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而这需要集群中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2.产业集群整体营销
营销对现代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正确地营销策略能确保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制定与实施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营销政策,提升集群的专业形象。一是建立整体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二是通过农业博览会等活动宣传企业集群整体形象;三是建立农业产业集群营销中心,形成农产品的集散地,从而降低本地农业企业的运输、库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
3.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并联网
政府或行业协会应积极帮助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围绕产业链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从而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率。
首先,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促进农业企业进行相互合作。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当遇到大额订单时,单个企业可通过外包的形式,将部分订单外包给集群内其他企业。
其次,帮助企业实现灵活的专业化生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的加速发展与扩散,产品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特征等日益明显,众多农业企业通过产业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在产业链上进行分工与合作,产业集群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特点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完备的 信息服务,还需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将农业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网络结构。
2主要经验
2.1发挥优势,因势利导
东辽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辽源市区位于县域中心位置,因此可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一是引导劳动力进城,发展合作社。由于市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县里农业剩余劳动力常年在辽源市区打工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土地大量流转带来了机遇,使农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并壮大。东辽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共成立98个合作社,流转土地量达到总耕地面积的15%。二是引导城市资金出城,成立现代企业。如金州现代农业企业就是引资的典范。
2.2政策倾斜,扶持能人
惠农政策向农业产业化倾斜,如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牧业小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机械深松补贴等都尽可能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另外保护性耕作、千亿斤粮食增产、高产田创建等农业项目全部由产业化经营单位承担。与此相配套,东辽县还应大力扶持能人。
2.3立足资源,特色发展
东辽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8亿kg的阶段性水平上,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水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8户。围绕金翼集团等龙头企业[3],推动各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企业引导下,全县生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72.57万头、59.86万头、5.74万头和2209.9万只。在特色养殖方面,东辽黑猪共存栏3900头,梅花鹿发展到21580头,放养柞蚕1250把。全县有国家和省认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8家,创建名牌产品15个,其中省名牌7个,各类农博会名牌8个。
2.4科技下乡,支持园区
辽源市科技下乡,经常选择离辽源市较近的东辽县所属乡镇,尤其是那些具有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市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专家队伍走到哪里都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欢迎。县政府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让农民点菜,请专家掌勺,在园区成就大餐。在安恕镇形成四个绿色农业产业化格局:年加工能力5000kg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年吞吐能力20000kg的迅驰冷链物流有限公司,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农业园区,花卉苗木示范区。凌云乡东辽黑猪养殖即将成为特色园区,年出栏3200头,向产业化迈进。
3存在问题
3.1区划设计不够长远
东辽县的产业发展常常锦上添花,谁行扶持谁,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表现在不同产业间常有冲突矛盾发生,如耕林争地、牧林争山、田渔争水等,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3.2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近几年来,在荒山、荒水利用方面,全县虽然建成多家牧业小区和多片榛子等经济园,但是其实际利用程度还很不够。传统产业资源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3.3社会化服务不够及时
产前、产中、产后的政府办服务组织在城镇,服务远不及时;民间服务组织水平和被服务者水平接近,服务态度好,质量上不去。总体来说是缺乏高水平、就近服务的社会组织,这给产业化进程中的种植、养殖增添制约因素。
4前景展望
4.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4.1.1辽源城市资金正向农村、农业转移一是直接兴办农业企业,如金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二是携带资金同农民合伙办农民合作社。截止到2014年11月30日,这类合作社达到8个,而且规模大、素质高。三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出资,通过定单或合同,组织农民生产指定产品,包供包收,养殖业多采取这种方式。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进城谋业、安家、落户增多,城乡交流和一体化发展,城市资金会源源不断地就流到东辽县。4.1.2年轻农民弃农进城越来越多一是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怕苦、怕累、嫌脏,期望且有能力到城市发展。二是考虑子女的就学条件,想通过改善教育水平来重点培养下一代,这些人多数是较富裕的人。三是集体进城,在城里有一片天地和事业,比如包工程等。4.1.3农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年轻农民在农村出现分化,一部分农民在进城的同时,把土地留在农村;另一部分接管土地成立合作组织,两全其美。这部分农民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子承父业,另一类是在农村有牵挂的村组干部和后备村组干部。4.1.4农业产业化基础坚实东辽县通过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形象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产品向产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经营模式,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4.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东辽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但制约因素也不少。一是土地流转价格偏高。由于城市资金大量涌入,土地价格被迅速抬高,平均价格1.1万元/hm2。二是年龄大的劳动力同土地有感情。他们从联产承包开始,在自家土地上经营已有30年的时间,精耕细作,培养出深厚感情,不愿意转出。三是农业生产者产业化生产能力还需要提高。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的人之间互不认可,协调困难。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4.2.1普查资源,科学区划应当对现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传统产业、农业产业化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分析现状,比较优势,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总思路和框架。根据调查,综合考虑资源、市场、区位、政策等情况,作出科学区划[4]。把玉米、水稻种植和家畜、特色动物养殖放在区划首位。重点做好基地和园区区划,眼光要远,影响要深。要迅速做好山、水开发区划,尽早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4.2.2整合职能,加强协调为落实好区划,应当整合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农机局、粮食局、商务局产业化职能,形成合力。加强同发改、财政、土地、环保、电力、工商等部门的协调,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5]。县、乡(镇)、村应当划分职责,明确责任,限定权力,保证产业化健康发展。4.2.3培养人才,推广科技发挥培训机构作用,运用资格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等机会,讲授种植、养殖、加工、农机操作等技术,提高新型农民科学从业能力。推广机构应当按照农业产业化需要,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农机新技术,适应不断进步的产业化需要。发挥科技中介组织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快速传播和应用。4.2.4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全县应当推动现有产业化发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以安石万亩稻田种养基地为典范,围绕鴜鹭湖、椅山水库、三良水库、辽河水库,开发4个万亩稻田种养基地[6]。提升东辽黑猪、柞蚕养殖规模和质量,坚持特色基地建设。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农业[7],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东辽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进一步发展有利条件多、区位优势强、交通优势明显、制约因素少的产业。通过资源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和保护利用,承接辽源市转型产业,配合创建市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升级、调整结构、科学布局、系统整合,东辽县农业产业化必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凤娟.长—吉—平农业产业化密集带建设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3.
[2]李雷.浅析吉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A].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2.
[3]张红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刘北桦.强化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工作积极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1-5.
[5]刘康华,赵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