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1]。大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支持的,必须统筹、协调起来。公共管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需要重视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方针,强化实验教学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实验教学改革,整体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教学考核考试办法,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其理念主要体现为:
1.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公共管理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即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性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受社会的挑选,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生放在教学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和改革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3.以系统论为指导,实施实验教学整体优化。学校整个教学工作应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多个子系统。要改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单独设置若干门实验课,形成与理论体系相平行的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相互协调、整合与优化,达到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
大学的课程,可以定义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计划。人才培养是由一个课程的总体来完成的[2]。分析美国的综合素质教育、英国的宽厚基础理论教育、欧洲大陆的专业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共同的特征是着重学术素养教育。在课程结构和形式上,注重文理、通专、自由选修与限定选修要求的结合。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计划强调人文与科学、伦理思辨与务实求证的有机统一,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中,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培养模式与分修制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注重基本技能(写作、外语运用、数学方法)的训练,体现其通才教育传统和通中有专的特点[3]。
我国本科与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授予管理学学位。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学门类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编制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如下二级学科(即专业):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我们将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可参见图1)。基础实验模块是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0-03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岗位,但因其专业性不强,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医疗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专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1]。
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医疗机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说明目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海南医学院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正式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97.14%。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实践能力需求、对学校的基本评价、专业课程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2]。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在34份有效问卷中,有76.47%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66.67%的在事业单位就业,88.24%的从事于公共管理类或相近的工作,这三项数据说明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源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符合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三)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 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 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四)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 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 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 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 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 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
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3.专业主干课及特色选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完成其培养目标,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体系基本规格的标志。建议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沟通学、医疗保险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一些特色性的专业选修课,如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监督实务、基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卫生服务评价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选修课,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休戚相关,这也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建议作为专业限选课,只是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技能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3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04-04
专业认知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学习又反过来影响专业认知,二者既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双螺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追求相互促进目标所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问题
(一)专业认知问题及其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专业意识以及从业后的职业表现。一般意义上,影响专业认知的主要因素既包括认知个体的特征,如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也包括与职业相关的若干外在因素,还包括专业对个体的价值认知,由于专业认知的重要性,专业认知教育体系受到广泛的推崇,不同的学校采取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教育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过程的专业认知,是累积和升华的结合,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特征非常明显,对于一部分专业而言,这些来自专家、同伴等方面的专业教育,缺乏连续性的知识累积,缺乏基于知识应用而获得的专业能力提升而形成的专业自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尽管班导师团队工作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制度设计本身可能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恐有难以推广和持续之困。总体看来,专业认知水平取决于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的理解,它依赖于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载体教程教学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及其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杜妍妍总结了《会展概论》在提高会展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度,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就业前景,树立从事会展业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志中等对《医学概论》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分析,等等。但是,大学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大多数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归属。这不利于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对于复合型的专业更是如此。从学生的角度,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分散的,通过全部课程的学习,也难以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价值,无法整体理解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无法满足管理工作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为管理工作总是处在复杂系统之中,需要经过整合的知识进行系统思考。
二、“双螺旋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专业认知特点和课程学习逻辑特点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两大割裂:一是专业能力的割裂。二是课程知识的割裂。“双螺旋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知识教学中,以专业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确立一个解决专业问题的目标状态,进一步找寻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引导把已经学习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变量间关系,以变量及变量间关系的理解为立足点,启发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如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经过多次循环后,实现学生课程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辩论,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现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在综合性应用已学知识来进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找到比以往有明显进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经过认知过程的反复,学生提升了对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认知。如图1。
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培养目标统率课程教学目标。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医药卫生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的基本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微观层次的行为研究与宏观层次的政策分析,以及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的相互影响机制。二是以面向专业问题开展课程教学。首先列出一个课程拟学习和探讨的专业问题清单,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开展专业问题讨论,进行讲评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引入卫生经济学理论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卫生服务供给为例,我们给出的问题是“如何治理过度医疗”,学生讨论后,我们的评价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正确的废话”。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治理目标,即想要达成的目标状态,运用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分析过度医疗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机理,适时提出“供给诱导需求”理论。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后,学生会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能力,会激发他们的深入探求的兴趣,逐步形成了他们的专业思维,然后组织学生建立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创新性应用理论知识和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建议,进而完成课程学习成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就感。
“双螺旋教学模式”与当代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估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把客观化测试的目的从测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发展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
三、“双螺旋教学模式”实验设计与效果评价
(一)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选择。选择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级《卫生经济学》课程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实验。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问题的突出性。自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后,至今已有500多所学校设置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上,这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形成的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相适应,但遭遇了就业率持续下降的尴尬,一项针对某985、211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内就业的比例下降至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需之间的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有研究表明,是影响学生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专业认知的主动性。
之所以选择该课程,一是因为卫生经济学是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二是因为,该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2.实验方法。采用比较实验的方法,评价实验班级课程教学创新实验前后的专业认知变化。以《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为基础,从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三个维度测量专业认知水平,用“明显积极变化”、“有一些积极变化”、“说不清楚”、“没有什么变化”、“变得更加糟糕”来测量学生专业认知的变化水平。
为了检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组为同期另一门专业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共15条目。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测度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创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实施了开放式评价环节。
3.数据及处理方法。发放《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两份)、《课程学习调查问卷》(两份)各39份,其中男生18人,女生21人。发放问卷数共计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问卷结果均采用Likert5级尺度衡量。问卷回收后,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由SPSSl7.0软件完成。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专业认知水平的比较。Y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如表1。
2.课程学习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如表2。
(三)开放式评价
1.80%以上的学生最初对脱离PPT的教学形式感到紧张,五周以后,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仍有一小部分同学难以适应。
2.90%以上的学生对最初的综合性教学感到紧张,主要是因为已学专业知识基本处于忘记状态,致使一部分学生带着五六本教材来上课。大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这种教学巩固了基础知识,学会了综合运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理解了管理学理论的价值。但也使一小部分学生感到更加迷茫。
3.70%以上的同学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就业方向有了新的理解,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早一些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好了。
4.60%以上的同学对课程充满兴趣,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其中,有同学说道,“静静地听着,跟着老师认真地想着,除了利用手机进行一些查询外,没有谁还会去玩手机。”
四、结论与思考
兴趣在本质上不是一时起兴就能获得或产生的情绪状态,而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就是将自身完全投身于其中,就是对该事物的持续关心和全神贯注,从而使自身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只有把课程融入学生成长的需要之中,把课程学习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实验表明,“双螺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专业认知上,取得了较好的良性互动,既促进了课程学习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基于此,我们对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专业认知的非线性特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建设工程在工程管理上的要求也日益规范化、系统化,工程成本、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等方面与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当前,如何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将成为每一个项目经理所面临的最大考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工程建设的总指挥,肩负着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重任。 必须要以质量立信誉,以管理求效益,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参考。
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关键在于要保证工程项目在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其施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以及质量要求,施工方法不同,体形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故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必须推行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面管理:
1.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制定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是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要部分。论文参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要遵循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道理,项目经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是抓好工程质量的前提。并且要抓好督促及落实工作,要在原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工地管理人员的职责,且张贴于工地办公室,以便对照执行。同时明确各种机具、用电、井字架以及外墙脚手架等设备的操作和维修制度,由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使企业全体员工都真正树立“ 质量第一”、以质量为本的理念, 强化“ 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质量管理责任, 强化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质量检查制度, 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合格, 争创工程精品。
2.要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加强劳动力队伍管理, 作为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
施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情况, 在各项目部及各工地之间, 对实在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 有效流动, 合理调配, 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劳动效率, 实现动态平衡、统筹优化、整体优化, 达到技术资源和管理力量供给与项目需求的最佳组合, 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质量, 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 使质量体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论文参考。
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管理意识。由于生产工人流动性大,普遍技术素质差,质量意识淡薄,只顾拿到自己一天的工资,只求速度不讲质量,贪图方便,盲目求快,责任性不强,安全意识差,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对有这种意识和做法的工人要进行思想教育,彻底改变这种做法。 具体的做法是实施“一选择,二教育 ,三管理”的原则。一选择即对生产工人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对那些安全意识差、技术素质低、不服从管理的生产工人必须淘汰。二教育既是对工人上岗前必须实行“三级教育”,进场前作好各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进行安全技术签证。对各施工班组工人必须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发挥工人的主导作用。对各工种,各项目主要部位操作人员等也要实行岗前培训,五大员一定要按规定持证上岗。三管理即是在施工前必须向生产工人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道工序,实行跟踪、监督、记录、复查或抽查,从技术措施到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好质量关。
3. 组织施工,努力抓好工程质安管理
项目经理在指挥各项工程中,必须认真搞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要把一个施工现场的许多单位组织起来,有节奏地、均衡地统筹进行施工,使其达到工期短、质量好、保安全、成本低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包括技术、质量、安全、材料、进度和施工现场等各项管理工作。
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实行制度化、网络化,理顺公司的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形成制度化。项目经理要经常组织召开专业业务分析会,并把各种业务分析的结论、信息及时反馈给总公司,使其更好地实现对现场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及管理。
在工程的管理上要严格遵循先自检后互检再复检的过程,坚持按设计图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原材料过硬并通过材料实验后才用到工程中的原则来严格施工。做到挂牌施工,责任到每一个人,对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验收,力争将质量隐患消灭在施工过程的萌芽中 。 力图以管理制度来提高工程质量,以技术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工人的安全意识。公司要舍得投入成本搞好安全设施,施工管理人员要尽职尽责。脚手架、卷扬机、上板机等要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安排专人负责消防工作,并由项目经理直接领导。在施工现场随处要见到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标语,要让全员动员起来搞好安全生产。
在技术资料管理方面,应设专人负责项目施工日记的填写,把每天的施工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利工程前后的联系。各类施工技术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时进行并按类别整理归档,为甲方及建设管理部门的竣工验收,出具验收报告做好资料的基础工作。
4.材料控制是保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现代的新材料新工艺日新月异,项目经理必须充分清楚和了解国内外建筑市场的新材料、新动态。先以设计图为依据,进行村料分析 ,并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杜绝不合格产品的进场使用。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那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合格。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的基础。
项目经理必须了解并掌握建筑材料的市场行情,以及材料的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督促材料采购,广开材料进货渠道,实行货比三家,争取从厂家直接进货,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建立一套严密的建筑材料采购计划和调度体系,实行各项目之间材料统一调剂,加速材料资金周转,以确保正常施工。所有进场材料必须有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书。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构件,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对新型建筑材料,先按规定做好试配,经有资质的试验室试配合格后方可使用。
5. 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提高工程质量
优良的工程质量直接产生于施工过程之中,项目部施工员、质安员必须对作业班组的施工操作过程 、操作方法、操作流程时刻进行监督检查,以最大限度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学生管理 启示
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里,就是要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观念。所谓顾客,是指公共部门运作时所需回应的对象。公共部门在市场运作下必须随时保持竞争姿态,对顾客需求的回应成为必要的工作。教育的顾客即学生。但是,教育市场毕竟不是一般的市场,这里的顾客也不是一般的顾客。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念,才能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于有完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坚强支撑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强大力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成为近年来西方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有益尝试,既符合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需要,也满足了信息时代学习化社会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应主要发挥学生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责任减少了,负担变轻了。相反,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大了。从对社会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管理者到每一位教师都不应该产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教师无关,甚至放松管理的错误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法向注重学习者的需要转变。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适用性
公共管理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实际体现就是“以生为本”,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其丰富内涵在于:以人为本是一种执政理念。为谁掌权、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一种衡量标准。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结合起来,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2)“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涵义
首先,培养人才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次,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要把教师的主体精神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办学。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来营造学校师生身心愉悦的、亲和的良好氛围。
(3)“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涵义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关心学生为关键,服务学生为方式,发展学生为目的,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重点和关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构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放下架子、抛弃权威,将自己与学生置于“人与人”的生活关系上来,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情感关系。关心学生,即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实施个性化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主动去研究、去理解学生,及时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等方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学生,即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管教为服务,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真正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并以服务的方式做好对学生的成才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发展学生,即学生工作要以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最终归宿。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一些决策机构可以邀请学生会的代表参加,保证学生在学生管理的决策中发挥作用,这是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即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利益得到重视。转贴于
第二,以学生工作者为本,发挥学生工作者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首先,明确学生工作者地位,激发工作热情,学生工作者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他们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学生实际,同时要积极做好学生工作者的后勤保障工作,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
第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备突出的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就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均匀,总体看身心发展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不稳定。因此,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要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二、凸显人性化管理
管理中要注重人际的和谐。首先,管理措施要科学、合理、突出服务性。学校要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一切都要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和谐校园建设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有效监督,使学生管理工作尽快驶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其次,管理内容要更加人性化、宽泛化,突出个性发展。对高职学生来说,发挥个性,就是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主动性,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和方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选择,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不能硬管,也不能管死,更不能不管和放任自流。既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又要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走尊重学生权利、科学管理之路,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最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做好服务者。只有这样,才会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管理和服务中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他们、尊重他们、服务他们,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到主人翁的地位,主动地以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的角色管理好自身,推动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 、员工须严格保管办公室设备有关密码,不得将密码告诉非办公室员工;
2 、员工须严格保管办公室门钥匙,不得将钥匙转借非办公室员工。
二、员工上班时应注重仪表,穿戴整齐大方。待人热情、友好真诚,待客精神饱满,不卑不亢,无不礼貌行为。
三、所有员工不得在办公室区域内吸烟。
四、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办公室交谈注意音量控制,禁止聚众聊天,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办公。
五、一切来访须在门卫处登记,由门卫联系相关部门并经同意后方可接待。外来方可统一由行政办公室接待,询明客人来访目的后,尽快通知有关部门或人员,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办公区。办公时间严禁会客。
六、严禁办公时间在计算机上玩游戏、聊天、发私人邮件,违反者每次罚款 100 元。
七、为保证办公区域干净整洁,不准在办公室、柜子及窗台上搭晾毛巾、放置衣服;办公用品应尽量放整齐、合理;爱护使用办公设备,若有损坏、丢失、污染,应予以赔偿。
八、员工下班或外出时,应妥善保管好办公物品,如 : 文件、资料等,下班后,应将有关抽屉、柜子锁好,并确保电脑关闭。
九、禁止在办公室做私事或或从事于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
十、员工加班时应保证办公区域的安全,加班结束时,要将办公计算机及电灯关闭,结束后确认门窗一锁好方可离开。
一、把学校食堂管理服务保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食堂的管理服务保障工作是一项重大教育民生,必须坚持把学校食堂管理服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管理目标,务必抓实抓好。
二、细化落实学校食堂管理的各项举措。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的领导、指导、督查等工作;
二是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做到管理有依据,考核有标准,操作有规范,过程有记载,消费有保障,权益可维护,应急有预案,全面提升食堂抵御食品安全风险能力;
三是坚持学校食堂的公益性,明确学校食堂非盈利性质,实行自主经营,严格成本核算,绝不允许将食堂作为学校的创收手段。凡承包经营到期的食堂一律收回由学校自办自管;四是倡导“绿色环保、节俭用餐、文明用餐”理念,开展“文明餐桌行动”。
三、构建和完善学校食堂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要把稳定饭菜质量和价格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在严格成本核算、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尽量降低营运成本上狠下功夫,努力消解物价上涨因素,确保饭菜质量不降,份量不少,价格不涨;
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里,就是要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观念。所谓顾客,是指公共部门运作时所需回应的对象。公共部门在市场运作下必须随时保持竞争姿态,对顾客需求的回应成为必要的工作。教育的顾客即学生。但是,教育市场毕竟不是一般的市场,这里的顾客也不是一般的顾客。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念,才能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于有完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坚强支撑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强大力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成为近年来西方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有益尝试,既符合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需要,也满足了信息时代学习化社会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应主要发挥学生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责任减少了,负担变轻了。相反,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大了。从对社会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管理者到每一位教师都不应该产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教师无关,甚至放松管理的错误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法向注重学习者的需要转变。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适用性
公共管理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实际体现就是“以生为本”,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其丰富内涵在于:以人为本是一种执政理念。为谁掌权、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一种衡量标准。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结合起来,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2)“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涵义
首先,培养人才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次,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要把教师的主体精神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办学。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来营造学校师生身心愉悦的、亲和的良好氛围。
(3)“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涵义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关心学生为关键,服务学生为方式,发展学生为目的,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重点和关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构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放下架子、抛弃权威,将自己与学生置于“人与人”的生活关系上来,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情感关系。关心学生,即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实施个性化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主动去研究、去理解学生,及时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等方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学生,即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管教为服务,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真正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并以服务的方式做好对学生的成才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发展学生,即学生工作要以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最终归宿。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一些决策机构可以邀请学生会的代表参加,保证学生在学生管理的决策中发挥作用,这是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即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利益得到重视。
第二,以学生工作者为本,发挥学生工作者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首先,明确学生工作者地位,激发工作热情,学生工作者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他们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学生实际,同时要积极做好学生工作者的后勤保障工作,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
第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备突出的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就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均匀,总体看身心发展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不稳定。因此,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要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二、凸显人性化管理
管理中要注重人际的和谐。首先,管理措施要科学、合理、突出服务性。学校要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一切都要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和谐校园建设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有效监督,使学生管理工作尽快驶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其次,管理内容要更加人性化、宽泛化,突出个性发展。对高职学生来说,发挥个性,就是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主动性,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和方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选择,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不能硬管,也不能管死,更不能不管和放任自流。既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又要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走尊重学生权利、科学管理之路,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最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做好服务者。只有这样,才会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管理和服务中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他们、尊重他们、服务他们,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到主人翁的地位,主动地以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的角色管理好自身,推动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规范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科学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的特征
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他们对施工项目全权负责;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施工项目管理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集约性、创造性三大特征。
1.1复杂性
项目管理属于临时性的项目,它一般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项目涉及的工作跨越多个组织,并要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每个因素又常常带有不确定性。正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项目管理工作很复杂。
1.2集约性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整个工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工期,因此十分重视管理的集约化,重视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管理成本,杜绝资源的浪费,强调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1.3创造性
项目管理与一般的重复性管理不一样,它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加上项目管理的复杂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管理具有创新性,不同于一般管理的模式。
2.科学应用施工技术.强化工程建设质量
(1)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包含了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质量来进行,它要求从企业最高决策者到一般员工均应参加到质量管理过程中。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
(2)在科学开展施工技术组织实践中我们应确保各项工程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及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流程的前提下完善质量建设,遵循拟建工程的客观特征、施工组织方式、选用的机械设备及施工现场现实环境进行完善的控制管理。首先对拟建对象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问题通病建立防控措施,用全面质量控制方式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类新工艺、新施工方式、新技术、新材料与新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这一创新发展环境我们应切实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技术措施;对工程施工进程中的定位、轴线、放线控制、标高控制做到精准、完备、毫无疏漏,同时应适应性制定基坑保护措施。在地基施工环节我们应做到夯实基础,尤其注重对特殊地基、复杂地基的基础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主体承重部位及结构的施工进程中我们应确保各项预制承重构件、工程主体结构中的各关键部位在完善的保护措施中提升建设质量。在建筑工程屋顶、地下防水及装修子项目中我们应切实进行细化控制,不留任何死角。再者我们还应强化执行针对各项施工建设的质量检查、严格验收、实时监控,对各项分部、分项工程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与实施计划、,并充分注重对各项隐蔽工程的阶段性验收,就砂浆、混凝土试块等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
3.安全施工、全面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1)安全施工的管理。承建工程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质量认证体系中的标准,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优质、快速、高效,力争干好每一项工程。从严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通过不断技术进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引进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加快建设速度,从而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要想实现安全、高质量的施工我们应全面贯彻各项安全技术的操作规程,依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展开全面核查,发掘施工进程中可能引发工程不良安全问题的细节部位,合理进行事前预测,制定预防管控措施,从而切实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例如针对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我们可有效制定预防措施、应急预案,总结各类自然灾害的特征、认清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安全问题,在整体建设过程中注重防雷接地措施的完善、防洪排水设施的安全布设,在夏季合理防暑降温、在冬季防止各类精密设备受冻、受寒导致失灵,构建完备的防火排烟消防系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科学实施防爆、防震措施;对各项施工工程的用电环节进行安全控制,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另外在高层建筑的高空作业及各项立体交叉环节中我们应构建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高难度作业的规范、高质量、紧凑性开展。
4.深入现场控制、合理开展文明施工
(1)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
(2)高质量施工离不开深入现场的严格控制。因此我们应充分遵循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合理制定施工阶段的规范控制措施,减少其破坏周围环境、扰民、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停水停电、砍树毁坏绿地等不良影响行为。同时应督促各施工环节充分依据施工设计平面图的相关要求进行材料的布置、构件及暂设工程的规划,严格制定对各项成品的保护制度及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督与控制。对施工的操作工序及步骤我们应合理控制,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文明施工、科学施工,树立他们以文明建设为己任的科学目标。
5.适应性降低施工成本
一、办班方式
由**区教育局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并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教学管理等工作。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具体承办单位,负责办班日常管理工作。
二、报考条件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有3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党政机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三、入学考试、录取与学位授予
1、入学考试时间:**年10月底(全国联考)。
2、入学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其中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为全国联考,政治理论考试由扬州大学命题。
3、录取:由扬州大学根据国家规定,结合联考成绩以及面试成绩,自主择优录取。如今年未能通过入学考试可先跟班就读,于明年再考以取得正式学籍。取得正式学籍即可与今年录取者同步完成学业,但学位授予推后一年。
4、学位授予:对于参加全国联考并正式取得学籍的学员,在完成全部课程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国务院学位办MPA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四、学制、学习方式及费用
学制三年;以不脱产学习为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区教师进修学校上课;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为1—1.5年;培养费用共28000元/人。
五、组织实施
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班,是加强我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机关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报考人员的组织推荐工作。
2014年7月6日至13日,笔者有幸作为学院赴新加坡培训班的一员,到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他们认为“全面发展学生”的理想素质应该包括:领导才能、沟通技巧、服务意识、专业精神、国际思维、均衡发展、创新精神。因此,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专业的辅导与管理、国民教育计划、职业与竞争能力的提升、全方位的社团活动等方面。
1.南洋理工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概况
1.1 学生日常管理
南洋理工学院没有院学工处和系学工办,也没有学生宿舍。学生的日常管理都是由各个系部安排个人导师来负责。一个班有24名学生,个人导师定期与他们交流,安排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并将学生情况反馈至经理。年级不同,活动的主题也不一样。例如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通常会组织他们一些认识学院的主题活动。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学院教学活动。大三学生的话,就会安排一些面向未来的活动,如职场面试等。
1.2 学生处罚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违反校规,有“大过”,“小过”之分。对于小过,由学院注册处报告系主任,系主任采取辅导、警告等适当行动,以此诫勉;对于为数不多的大过,由注册处报到学院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调查清楚后,给予停学或者开除的处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处分可以申诉,提出申请后由申诉委员会进行调查。对于记“大过”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生生涯也不会就此结束。因为只要过了一段年限,他们还可以申请复学,只要修够相应的学分,还是可以拿到毕业证。这就充分说明了南阳理工是以“学生为本”,不会因为学生一时犯错就不再给他们反思和进步的机会了,印证了他们学校“人都是可教的”的理念。
1.3. 学生心理辅导与互助计划
学生如有心理问题,通常先由导师进行心理疏导,严重者送至学院由两名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还不行的直接送至心理医院。专业心理辅导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学生的家长。就学习、人际关系、爱情等方面展开一些专题讲座。
南阳理工学院通过高年级学生来充当低年级学生的导师的方式,来完成互助计划,达到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目的。
1.4 国民教育与职业能力
新加坡由于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宗教成分复杂等原因,教育局要求学校要开设国民教育课程。南洋理工学院的国民教育课程是必修课,虽然没有学分,但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及格。其涉及的内容有安全研讨会,参观基本军事训练基地、与政府官员的对话与交流、讲座等。主要向学生灌输新加坡的生存之道、立国之道、国家的局限等,旨在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巩固国民核心价值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意识、宗教和谐的意识和自力更生、全面防卫等意识。
南洋理工学院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主要通过让他们到企业实习,去海外交流以及参加各类科学竞赛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5 丰富、有序、全方位的学生课外活动
南洋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社团等来开展。学生推选的社团负责人功课必须及格,这是因为课外活动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耽误自身学业。学生活动经费有两部分构成,学生一部分是学生入学时统一缴纳的,另外一部分是学校补贴。如学生需要聘请教练时,其费用可向学生事务办公室申请,核查批准后、即可报销。由于活动审批程序简单,学生的自主灵活性很强,所以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体能健康、组织能力、领导才能等。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价值观、坚忍不拔精神和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2.对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2.1 年级不同,工作重心不同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整体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和管理。对于刚入学不久新生,我们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在校两年半的课程目标和职业规划,这样使得他们面对未来少了份迷茫,多了份目标和方向。对于要毕业的学生,学校或者至少是二级学院领导给他们颁发毕业证书,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功意识。
2.2 班主任、专业导师和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制
专业老师负责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管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南洋理工的专业教师既有企业经验,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是该专业的行家,是项目的负责人或参与者,在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项目建设,包括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我校的班主任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年龄偏向年轻,或者不是这个专业的老师,在专业方面对学生的帮助很小,只能做一些日常事务上的工作,是纯粹的事务主义者。我校现在也引入专业导师的概念,但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建议班主任,专业导师,任课教师一个月至少座谈一次,做到信息互通有无,把班级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2.3 思想政治课的改革
关于思想政治等课,大多高校都是照本宣科、说教,使得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一些有益、有趣的活动把我们枯燥的思品课改成学生非常愿意参加的一项寓教于乐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4 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升职业竞争力
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南洋理工学院有着自身的解决办法。如能把校内的教学工厂和社会上的企业联合起来,使学生即使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企业的真实氛围,这样学生的职业和竞争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我校也有校企合作,但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流于形式,不能深度融合。南洋理工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新加坡政府针对本国产业发展需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校企合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鉴于我校居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带,有大量的外企和合资企业,只要地方政府能够适当引导,从宏观上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等进行适当地调整,深度的校企合作就会实现,从而提升我们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2.5 加大社团建设力度
关于学生的社团活动,我校由于经费问题,大多活动都在室内,达不到真正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目的。因此我们也应该不遗余力加大社团建设力度。首先,在社团的活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其次,除了专业教师参与到社团给予社团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外,还需要给予社团以充分的自,像活动的策划、组织等环节就可以完全交给学生来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发学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等。
3.结语
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对改进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根据我校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有选择的吸纳和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自己的发展之路,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科学管理;施工质量
Key words: construc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construc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72-01
1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在建筑工程初期,由于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没有沟通,造成施工难度大,施工进度慢的工程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设计单位没有对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造成设计中一些施工项目无法实现。在分包给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施工单位,其施工质量很难有保障。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也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和构配件在进场过程中检验不到位,或者出现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施工材料质量低下或不合格的情况发生,这会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质量保障企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有的企业由于科学管理不到位,只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企业产品的质量,造成建筑产生质量问题。天气对建筑施工质量也十分明显,建筑工程项目往往会遇到冬季施工,由其是在我国的北方,冬季温度较低,这就对建筑施工十分不利,施工企业如果没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就会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企业施工工艺的不完备,施工技术不健全也会影响到施工质量,例如:砌筑砂浆不严格按照配合比来设计,拌制时不严格执行重量计量,塌落度不按构件的具体使用条件及环境确定,空心板不堵孔或堵孔不按规定进行,或用混合砂浆强度达不到要求,板缝设置太小嵌缝砼灌不密实;钢筋成形绑扎不正确,柱与楼层、梁与柱交接处或横梁交接处区域箍筋不加密;圆梁转角处和构造柱钢筋搭接处箍筋不加密,箍筋不均匀排列,箍筋弯钩形式达不到抗展要求等。
2工程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以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为现场负责人,以总工程师、技术员和工长为质量管理的执行人,对整体工程实行分部分项的质量管理,并形成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中要发挥以人为本的特点,把施工人员的控制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重点,并充分的利用职权分清具体的施工任务和责任,使得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作好本职工作和团结合作。在对分包单位施工队伍的审核上,要严格把关,实行考核上岗,施工中要有计划的考虑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和施工任务的平衡,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中制定好施工效率和施工进度的计划,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施工难度、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技术合理的安排施工,如遇到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矛盾的情况,要以施工质量为主,通过科学的施工调配来完成施工进度。现场施工中要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着采购程序和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采购,并建立材料批次的质量档案,严把质量、数量、品种、规格验收关,必要时请有关技术、质检人员参加。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履行成品检查制度,对于有隐蔽的工程,要联系质检站、承建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细致的验收以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对于未合格的隐蔽工程必须进行返工,所有工序都要有监理单位进行从新确认,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施工过程也要坚持以样板工程为标准的制度进行施工,工序及各分项分部工程在施工前都必须做样板,相关的人员进行监控指导。样板完成后要由项目专业质检员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验收,满足要求后才能全面施工。对样板间和主要项目的样板,还必须经公司或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后才能施工。
3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1 人员的意识培养的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一定要以人员思想的转变为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通过科学管理来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目地。建筑施工中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并有利于加强加快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要使施工人员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质量是工程的必要保障,就需要对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控制,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意识,强调其自身的质量责任感,使工程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3.2 规章制度和监理制度的管理现今,我国的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健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力度相对不足,这样就造成法律法规失去了其原有的权威性,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着规章制度办事才能确保工程质量,才能更好的通过科学管理达到工程预期的经济效益。在工程施工中违规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于违反规定的工程,一定要进行整改,并追究其责任,平稳的进行处理,及时的对工程进行补救。工程中也要加强监理人员的权威性,从工程设计阶段就需要监理人员进行设计技术监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而现今的很多工程,监理人员素质相关较低,技术薄弱,有的甚至在工程监督工作中才学习相关知识,这样对工程的质量监督影响十分恶劣,十分有必要建立全新的质量监督体系,对建筑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3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有效控制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所以必须优化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专业及工种和岗位复杂众多,造成现场管理复杂,而施工现场的一切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人员去实现,所以要依靠现场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3.4 工程施工队伍素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更主要的是需要有能力之人,带领施工人员顺利完成工程质量标准,所以说,这个有能力之人非项目经理莫属。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的决策领导会决定整个工程的优劣水平,一项错误的决定会毁掉整个工程,因此,项目经理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可针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的培训,实践证明,凡是培训过的人员建造的工程,其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低于不培训的工程。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不仅能加快施工进程,而且还能在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有力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邵建国.对建筑施工项目创新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
[2]林振荣,王瑞,吕波,等.浅析施工项目的管理[J].广东建材,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