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生辩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坚信并努力教好每个学生,是人民教师的理想,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的追求,是人民教师起码的道德,是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本文结合当前的课改理念及作者多年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阐述转变学困生的一些途径与方法。
1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1 家庭因素。父母不和或离异,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变得冷漠自私、自卑、孤僻;“留守”子女,容易任性、懦弱,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学习上缺乏吃苦精神;家庭压力过大,事事要求孩子争第一,造成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受挫能力低下;有些家庭麻将、猜拳令不断,学生很自然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等坏毛病;父母管教方法简单,只会拳打脚踢,造成学生抵触心理强。
1.2 学校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红着眼睛死盯着分数,造成学困生心理的伤害,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对优等生关爱有加,而冷落学困生,使学困生对老师很反感: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冷嘲热讽,打骂训斥,使学更加心灰意冷,学生失去自尊心于是自暴自弃;学校校风、班风不良,管理秩序混乱,学习行为无所适从;一些偏远学校的生源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
1.3 社会因素。当今一些大大小小的黑色网吧成为学困生不良思想品德滋养的根源;受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不读书也能赚大钱,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1.4 学生自己个人因素。有的学生自身反应慢。老师在课堂上怕耽误自己讲课的时间,所以很少提问他们,基至经常遇到老师的冷眼,从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怯懦、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遇事冷漠,又缩手缩脚,总认为自己不行。
2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一些途径与方法
2.1 沟通师生感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困生由于成绩在班内相对落后,总有一种自卑感,和老师之间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隔阂,师生之间心理距离较远。课堂上怕回答不出问题挨老师骂,丢面子,所以他们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学习效率自然就低。要想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必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减轻他的心理负担,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做法是:
2.2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与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因材施教,他们今后都能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堂堂正正的人。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心理换位”,要多替学困生着想,理解、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及时捕捉他们在情感上的“兴奋点”,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而学生在与教师交谈过程中,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使师生间情感相融,心理相通,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3 转变角色,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尊重,赞赏和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当学生出现过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出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装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4 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是成功的教育基石。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师生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智慧,就会想方设法去追求成功,教师才能真正实施平等教育,真心实意地用心血、下功夫去教育每个学生。
3 充分启动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被动的,要想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必须充分启动他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可能,就有可能形成学习的动机、爱好。一步一步地发展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有可能学得生动,活泼。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做法是:
3.1 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以实践练习为主的学科,许多数学的理论和规律很大一部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总结又是学生认识数学的窗口,所以精心准备好每一节数学课,精心设计总结每条公式定理,例如: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而要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则是把同一类知识作为系统化,例证前两线段相等则有哪些定理;①、等角对等边;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④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⑤等分线段定理等;⑥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等弦心距等,弧等则可得弦等等。
3.2 从数学学科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观,见习,使学生深感数学的实用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室,学生遇到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请教工程师,如如何看图纸,如何设计,如何绘图等。数学内容的另一个特点是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把自然、社会、生活数学现象与课本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掌握知识、提高兴趣。此外,经常开展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举办数学讲座、数学学习专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3 从教师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以后,他们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参与和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后用在数学上的时间也会相应较多,思维便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营造一个和偕轻松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看法。讲话时要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幽默,就象平时和学生谈心一样,以此创造一个没有压力而愉快的氛围。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其他活动中,要让学困生想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时时留意着关心着他们。这样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薄弱;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想转变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扫除数学基础薄弱这一障碍。
初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在学习习惯及方法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大多数不预习,上课不记笔记,课堂不认真听课,课后抄袭别人的作业等。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势必恶性循环。所以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特别对学困生提出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要他们认定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看书有目的,不茫然。课堂上不时提问他们,促使他们听课,积极思考,课后尽量独立完成作业。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良习惯有很大的改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改进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这种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感受自由,快乐和自信,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产生无奈,烦恼和恐惧,从而产生厌学。甚至成了学困生。探究学习的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引导,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标志着从儿童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新奇、爱表现、喜表扬,同时缺乏毅力、精心考虑问题带片面性,稍遇困难就发问,爱模仿不爱钻研,精力不易集中,无法较长时间地聚精会神等。尤其是差生,后者表现更为突出。
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家的轶事及趣味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数学在当今科技瞬息万变时代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指出学习数学的征途坎坷不平,从责任角度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知识好奇心之火,他们就会发生巨大的学习能动力,兴趣产生动机,动机产生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教学成功的起点,更是转差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创造为差生取得成绩的情景,更是刺激差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教师能给差生多表扬、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对他们在回答不出问题时能做正面启发,不在课堂上训斥,使差生体验到获得成绩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就能减轻他们信心不足和畏惧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进步的转机或前奏。
二、 了解认识规律,转变教学方法,是转差工作的重要措施
1. 所谓差生,他们是“一听就蒙,一做就错,一放就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求实不过急,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在尽量帮助学生“还清旧债”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赶进度,着重抓好起始质量。如初一教有理数一章前,不必急于上新课,应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算术数掌握的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一环套一环地循序渐进。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讲清概念。根据学生“先入为主”的特点,教师务必做到在讲述概念时,既不模棱两可,也不自相矛盾,使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定义。例如“绝对值”的概念是差生最感困惑的知识,他们虽能算出诸如|4|=4,|-12|=12,|0|=0,一类题目,但一旦涉及到字母|a-2|一类题的讨论就一筹莫展,有的即使能背出|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理解,稍有变化,又觉茫然。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应始终抓住数轴这一工具,从绝对值是“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点展开,使学生真正把握住“绝对值”到“距离”这个本质属性,那么讨论|a-2|时出现的某些毛病也就可以避免了。
3. 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差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尽量多用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时,要充分利用“数轴”这一图形直观;讲到平行线可用“两条笔直的铁轨”这个实际形象来谈起;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当堂剪下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旁边,在直观上使学生确信定理的结论。在学生对特殊、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就要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一般化、抽象化,逐步引导学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联系。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可举一些生活实例:象时针、分针所成的角,园规两“脚”所张开的角等,接着要抽象概括出角的本质:“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角的理性认识。同时强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得出这就是角的内部联系。学生对类似这种内部联系掌握得越多,其数学知识也就越丰富。
三、 培养良好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转差的关键
1.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够磨练智力,发展能力,当前,差生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动脑,缺乏正确判断力,不敢自己运用知识合理地作出判断,喜欢对答案、甚至懒得动脑,动辄抄袭他人作业。因此教师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在教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完整的知识,有目的地上好习题讲评课,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会诊断一些“常见病”与“多发病”,通过订正提高识别真伪、准确判断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联想、类比的思考方法,善于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思考问题,温故知新,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坚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7
一、前言
从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探究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等再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生物界的认识。笔者认为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具有贴近生活、启发性强、步骤科学合理、拓展延伸空间大等特点,较好地适应了现代教育要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初中生物学的探究活动是比较浅显的、基础性的探究,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出一种比较严谨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通过实地探究和过程学习加深对相关动植物等生物的多样性、规律性印象,并培养基本的探究能力。尽管初中阶段生物探究不够深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整体探究流程依然是全面的,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过渡性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出一种契合课本的结论就足够了。
1. 创设探究活动情境
教材通过对知识点的介绍,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1单元――“生物的繁殖与发育”,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引入学生对繁殖的思考。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初,引导学生对要探究的目标进行初步认识。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开展实践的能力有限,因此出现的探究活动是最基础性的,不像科学研究那么严谨。这里创设一种情境,就是让学生能处于一个发现繁殖与发育的环境,自然而然就可引入到下一个提出问题的环节。
2. 提出问题和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什么是繁殖,联想到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便是繁殖,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呢?是不是存在其他的繁殖方式。于是便做出假设,假设存在一种繁殖方式,不是有性繁殖。因为学生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人,而且由于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所了解,所以这些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学生便可做出一些假设。
3. 设计计划并开展活动
既然假设还有一种繁殖方式,那么一定要有事实依据,这时候就要制定可行的验证计划。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可行的探究方法。根据教学条件,教师可以提出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的生长情况。但是具体如何设计活动计划,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沟通讨论,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可行性上进行有效的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实验。通过分成几人一组,开展相关实验活动。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指导,但是同时也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
4. 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最后,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酵母出芽生殖的情况,这个现象说明了有些生物的繁殖是不需要与卵子结合就能进行的,从而验证了假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观察,探究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因为人们往往眼见为实,对自己看到的确信无疑。学生通过探究并验证,知道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很多事实依据来佐证的,更加认识到在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规律。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在迈入社会后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弱的现象,他们都学习过探究活动,也参加了不少实践活动,竟也这般,所以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通过对新编教材的研究分析,认为其探究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实验条件与生活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文中提到的观察酵母出芽生殖,从实验条件来看是非常适合教学的,因为酵母的生长周期短,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不同生长期的形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很低的教学成本下,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酵母是什么,酵母作为一种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一些家庭对酵母的应用也很少,在一定程度上,该实验条件与生活环境仍有一定差异。能不能找到更广为人知的教学实例来放到实验课上呢?笔者认为霉菌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大家都知道东西放久了会生霉。很明显,这种繁殖方式不是有性生殖,而且肉眼可见。但是从教学角度上讲,霉菌具有污染环境、影响学生健康等缺点。对此,笔者认为,酵母作为出芽生殖的实例是最优化选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酵母实验延伸到更贴近生活的实例。
2. 很多动植物生长周期长,短期的探究活动效果有限
真正的实验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比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以年为一个阶段。但是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初中生物探究活动往往是一两节课的时间,尽管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但往往深感时间不够,而离开课堂又没有条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课本上提出让学生课后去观察一些动植物、查阅资料等,但是由于一些实际条件的约束,加上时间有限,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四、结语
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地学院一名大二的男生说,坠楼的女孩姓杨,天津人,是家中的独生女,事发前在该学院读研三,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要毕业。“我在学院的活动中见过她,感觉不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该男生说,他听人提起过,死者的毕业论文不符合要求,并在答辩中出现差错,怀疑其坠楼可能与此有关。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吴军老师昨日证实此事,并表示深深的惋惜。他说,事情发生后,学校相关领导也立刻赶到了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死者的父母已于前天晚上从天津赶到地大,其母一直情绪激动,泪流不止。“地学院的领导进行了接待,并会配合家属进行后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