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辩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坚信并努力教好每个学生,是人民教师的理想,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的追求,是人民教师起码的道德,是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本文结合当前的课改理念及作者多年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阐述转变学困生的一些途径与方法。
1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1 家庭因素。父母不和或离异,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变得冷漠自私、自卑、孤僻;“留守”子女,容易任性、懦弱,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学习上缺乏吃苦精神;家庭压力过大,事事要求孩子争第一,造成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受挫能力低下;有些家庭麻将、猜拳令不断,学生很自然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等坏毛病;父母管教方法简单,只会拳打脚踢,造成学生抵触心理强。
1.2 学校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红着眼睛死盯着分数,造成学困生心理的伤害,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对优等生关爱有加,而冷落学困生,使学困生对老师很反感: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冷嘲热讽,打骂训斥,使学更加心灰意冷,学生失去自尊心于是自暴自弃;学校校风、班风不良,管理秩序混乱,学习行为无所适从;一些偏远学校的生源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
1.3 社会因素。当今一些大大小小的黑色网吧成为学困生不良思想品德滋养的根源;受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不读书也能赚大钱,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1.4 学生自己个人因素。有的学生自身反应慢。老师在课堂上怕耽误自己讲课的时间,所以很少提问他们,基至经常遇到老师的冷眼,从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怯懦、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遇事冷漠,又缩手缩脚,总认为自己不行。
2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一些途径与方法
2.1 沟通师生感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困生由于成绩在班内相对落后,总有一种自卑感,和老师之间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隔阂,师生之间心理距离较远。课堂上怕回答不出问题挨老师骂,丢面子,所以他们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学习效率自然就低。要想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必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减轻他的心理负担,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做法是:
2.2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与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因材施教,他们今后都能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堂堂正正的人。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心理换位”,要多替学困生着想,理解、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及时捕捉他们在情感上的“兴奋点”,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而学生在与教师交谈过程中,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使师生间情感相融,心理相通,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3 转变角色,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尊重,赞赏和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当学生出现过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出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装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4 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是成功的教育基石。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师生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智慧,就会想方设法去追求成功,教师才能真正实施平等教育,真心实意地用心血、下功夫去教育每个学生。
3 充分启动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被动的,要想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必须充分启动他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可能,就有可能形成学习的动机、爱好。一步一步地发展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有可能学得生动,活泼。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做法是:
3.1 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以实践练习为主的学科,许多数学的理论和规律很大一部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总结又是学生认识数学的窗口,所以精心准备好每一节数学课,精心设计总结每条公式定理,例如: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而要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则是把同一类知识作为系统化,例证前两线段相等则有哪些定理;①、等角对等边;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④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⑤等分线段定理等;⑥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等弦心距等,弧等则可得弦等等。
3.2 从数学学科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观,见习,使学生深感数学的实用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室,学生遇到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请教工程师,如如何看图纸,如何设计,如何绘图等。数学内容的另一个特点是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把自然、社会、生活数学现象与课本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掌握知识、提高兴趣。此外,经常开展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举办数学讲座、数学学习专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3 从教师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以后,他们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参与和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后用在数学上的时间也会相应较多,思维便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营造一个和偕轻松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看法。讲话时要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幽默,就象平时和学生谈心一样,以此创造一个没有压力而愉快的氛围。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其他活动中,要让学困生想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时时留意着关心着他们。这样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薄弱;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想转变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扫除数学基础薄弱这一障碍。
初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在学习习惯及方法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大多数不预习,上课不记笔记,课堂不认真听课,课后抄袭别人的作业等。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势必恶性循环。所以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特别对学困生提出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要他们认定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看书有目的,不茫然。课堂上不时提问他们,促使他们听课,积极思考,课后尽量独立完成作业。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良习惯有很大的改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改进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这种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感受自由,快乐和自信,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产生无奈,烦恼和恐惧,从而产生厌学。甚至成了学困生。探究学习的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引导,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标志着从儿童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新奇、爱表现、喜表扬,同时缺乏毅力、精心考虑问题带片面性,稍遇困难就发问,爱模仿不爱钻研,精力不易集中,无法较长时间地聚精会神等。尤其是差生,后者表现更为突出。
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家的轶事及趣味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数学在当今科技瞬息万变时代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指出学习数学的征途坎坷不平,从责任角度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知识好奇心之火,他们就会发生巨大的学习能动力,兴趣产生动机,动机产生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教学成功的起点,更是转差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创造为差生取得成绩的情景,更是刺激差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教师能给差生多表扬、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对他们在回答不出问题时能做正面启发,不在课堂上训斥,使差生体验到获得成绩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就能减轻他们信心不足和畏惧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进步的转机或前奏。
二、 了解认识规律,转变教学方法,是转差工作的重要措施
1. 所谓差生,他们是“一听就蒙,一做就错,一放就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求实不过急,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在尽量帮助学生“还清旧债”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赶进度,着重抓好起始质量。如初一教有理数一章前,不必急于上新课,应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算术数掌握的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一环套一环地循序渐进。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讲清概念。根据学生“先入为主”的特点,教师务必做到在讲述概念时,既不模棱两可,也不自相矛盾,使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定义。例如“绝对值”的概念是差生最感困惑的知识,他们虽能算出诸如|4|=4,|-12|=12,|0|=0,一类题目,但一旦涉及到字母|a-2|一类题的讨论就一筹莫展,有的即使能背出|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理解,稍有变化,又觉茫然。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应始终抓住数轴这一工具,从绝对值是“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点展开,使学生真正把握住“绝对值”到“距离”这个本质属性,那么讨论|a-2|时出现的某些毛病也就可以避免了。
3. 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差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尽量多用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时,要充分利用“数轴”这一图形直观;讲到平行线可用“两条笔直的铁轨”这个实际形象来谈起;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当堂剪下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旁边,在直观上使学生确信定理的结论。在学生对特殊、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就要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一般化、抽象化,逐步引导学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联系。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可举一些生活实例:象时针、分针所成的角,园规两“脚”所张开的角等,接着要抽象概括出角的本质:“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角的理性认识。同时强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得出这就是角的内部联系。学生对类似这种内部联系掌握得越多,其数学知识也就越丰富。
三、 培养良好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转差的关键
1.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够磨练智力,发展能力,当前,差生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动脑,缺乏正确判断力,不敢自己运用知识合理地作出判断,喜欢对答案、甚至懒得动脑,动辄抄袭他人作业。因此教师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在教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完整的知识,有目的地上好习题讲评课,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会诊断一些“常见病”与“多发病”,通过订正提高识别真伪、准确判断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联想、类比的思考方法,善于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思考问题,温故知新,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坚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7
一、前言
从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探究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等再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生物界的认识。笔者认为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具有贴近生活、启发性强、步骤科学合理、拓展延伸空间大等特点,较好地适应了现代教育要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初中生物学的探究活动是比较浅显的、基础性的探究,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出一种比较严谨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通过实地探究和过程学习加深对相关动植物等生物的多样性、规律性印象,并培养基本的探究能力。尽管初中阶段生物探究不够深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整体探究流程依然是全面的,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过渡性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出一种契合课本的结论就足够了。
1. 创设探究活动情境
教材通过对知识点的介绍,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1单元――“生物的繁殖与发育”,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引入学生对繁殖的思考。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初,引导学生对要探究的目标进行初步认识。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开展实践的能力有限,因此出现的探究活动是最基础性的,不像科学研究那么严谨。这里创设一种情境,就是让学生能处于一个发现繁殖与发育的环境,自然而然就可引入到下一个提出问题的环节。
2. 提出问题和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什么是繁殖,联想到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便是繁殖,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呢?是不是存在其他的繁殖方式。于是便做出假设,假设存在一种繁殖方式,不是有性繁殖。因为学生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人,而且由于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所了解,所以这些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学生便可做出一些假设。
3. 设计计划并开展活动
既然假设还有一种繁殖方式,那么一定要有事实依据,这时候就要制定可行的验证计划。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可行的探究方法。根据教学条件,教师可以提出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的生长情况。但是具体如何设计活动计划,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沟通讨论,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可行性上进行有效的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实验。通过分成几人一组,开展相关实验活动。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指导,但是同时也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
4. 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最后,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酵母出芽生殖的情况,这个现象说明了有些生物的繁殖是不需要与卵子结合就能进行的,从而验证了假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观察,探究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因为人们往往眼见为实,对自己看到的确信无疑。学生通过探究并验证,知道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很多事实依据来佐证的,更加认识到在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规律。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在迈入社会后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弱的现象,他们都学习过探究活动,也参加了不少实践活动,竟也这般,所以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通过对新编教材的研究分析,认为其探究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实验条件与生活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文中提到的观察酵母出芽生殖,从实验条件来看是非常适合教学的,因为酵母的生长周期短,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不同生长期的形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很低的教学成本下,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酵母是什么,酵母作为一种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一些家庭对酵母的应用也很少,在一定程度上,该实验条件与生活环境仍有一定差异。能不能找到更广为人知的教学实例来放到实验课上呢?笔者认为霉菌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大家都知道东西放久了会生霉。很明显,这种繁殖方式不是有性生殖,而且肉眼可见。但是从教学角度上讲,霉菌具有污染环境、影响学生健康等缺点。对此,笔者认为,酵母作为出芽生殖的实例是最优化选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酵母实验延伸到更贴近生活的实例。
2. 很多动植物生长周期长,短期的探究活动效果有限
真正的实验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比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以年为一个阶段。但是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初中生物探究活动往往是一两节课的时间,尽管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但往往深感时间不够,而离开课堂又没有条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课本上提出让学生课后去观察一些动植物、查阅资料等,但是由于一些实际条件的约束,加上时间有限,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四、结语
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地学院一名大二的男生说,坠楼的女孩姓杨,天津人,是家中的独生女,事发前在该学院读研三,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要毕业。“我在学院的活动中见过她,感觉不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该男生说,他听人提起过,死者的毕业论文不符合要求,并在答辩中出现差错,怀疑其坠楼可能与此有关。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吴军老师昨日证实此事,并表示深深的惋惜。他说,事情发生后,学校相关领导也立刻赶到了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死者的父母已于前天晚上从天津赶到地大,其母一直情绪激动,泪流不止。“地学院的领导进行了接待,并会配合家属进行后事的安排。”
新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它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新教材内容的表达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活动,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些优势,在上课前以单元或以课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学,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自学,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可能认为这是一句口号,觉得不可思议。但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将它变为现实。教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空,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忆自己试教新教材近一年来,我上得不很成功的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当然,学生自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单元为单位,有的可以课为单位,有的也可以框为单位,有的可放在课堂上“现场办公”,有的也可放在课外,有的可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有的可让学生互助合作,有的还必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但自学务求实效,要强调学生“心静气顺地读,放飞思维地想,大胆创造地去写、去演”。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一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四要逐步地由课内向课外转轨。总之,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首先要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充分地“对话”。
二、注重互动,突出师生交流合作
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在应试教育压迫下,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填鸭”,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地抄”,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老师须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其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初中历史要求要注意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以便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普遍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合作性教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初中生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实践教学证明,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初中的反应速度,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依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育质量。我国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讲授基本的历史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主要学习任务便是死记硬背各种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被动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背景下合作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辩论,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开阔学生思维。比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明”这节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布置课外作业,并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各种途径搜集与古明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这样通过合作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注重合作性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变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其一,为了吸引初中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性学习中,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营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其二,初中历史教师在将学生按照4―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注意成员之间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性,以便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初中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集体意识随之增强,提高了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对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这节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针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利多还是弊多?”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辩论,让不同的组选择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然后一分为二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集合整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以便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去,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合作性教学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坚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合作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历史教学理念,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合作性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要了解该阶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系列与之相应的可行性策略。
一、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代替,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从自身的狭小世界中走出来。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认识到更为广泛的天地,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更迅速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将时政引入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促进其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以确保他们能够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
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今时今日,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并在对时事的分析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将时政教学成功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中呢?
(一)建立广播站,播报新闻事件
想要初中生更好地了解时事,接触社会热点要闻,广播站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广播站顺利建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及时地传递到学生的耳朵中,使之对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国际形势等做出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时事要闻的筛选。
在社会上,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难以计数的新闻事件。想要初中生能够从这些时事中有所获益,我们就必须从中筛选出一些既具有教育价值,又与教材知识具有关联性的事件。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利用时事激发学生对政治内容的深度思考与认真分析。
比如,在学习“身边的诱惑”时,我们可以将一些中学生在诱惑下保持本心或者丧失理智的社会性事件来引导中学生认真思考,进而学会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面对诱惑。
其次,因材施教,激发探索热情。
在建立广播站后,我们可以按照初中生的特长和兴趣等,为他们划定相应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安排那些喜欢科技类内容的学生负责科技类新闻的收集与播报;安排那些喜欢体育类内容的学生负责体育类新闻的收集与播报;安排那些喜欢文意内容的学生负责文艺类新闻的播报……如此一来,这些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尽情翱翔,还能将自己在此期间的所获分享给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从而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在此活动过程中,初中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建立小论坛,提升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时政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想要将时政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教师的知识容量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些可供学生分析、讨论社会热点现象的时政小论坛。在这个小论坛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身所搜集、整理到的时事资料等拿出来与他人共同讨论,比如,疫苗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等。
在此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初中生不仅能够对时政热点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还能有效培养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从而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展开辩论赛,指导热点透析
辩论赛不仅能够让初中生对时事热点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有效培养初中生对时政热点的高度敏锐性。在此基础上,初中生方能对社会热点等作出客观而精准的分析。众所周知,老人跌倒扶不扶已经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对此,卫生部特别制作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此,笔者曾在班级中展开以“搀扶老人需要的是什么”为主题的辩论赛。在此过程中,正方以“科学指南”为论点,反方以“道德指南”为论点展开了非常激烈而精彩的辩论。
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时,教师务必要将这些热点与初中教材相结合。如此,学生才能在时事分析与理解中有所得。通过诸如此类的辩论活动,初中生们不仅能够在有效锻炼自身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熟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还能在与他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沟通中对事件本身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总而言之,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欲望,还能使之在精彩的活动与分析中对时政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有效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翁剑钊.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广东科技,2014(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39-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到,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教学方式,要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内容具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材呈现的历史内容具有静态性与单一性的特点,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而视频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视频资源能够有效地调动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一、借助视频资源,点燃研究性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场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从老师的角度看,是学生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从学生角度看,是课堂没有趣味,自然提不起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导入点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时,我在导入阶段给学生播放《大刀王五》的视频片段,以生动、感性、直观的历史剧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题,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在视频中,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的交织,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把有限的教材知识进行了拓展,僵化、枯燥的历史教材生动化、丰富化。
历史教学素材应该具有丰富性,在教学导入过程中,趣味性、生动化的导入材料需要教师进行挖掘,而视频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是调动初中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热情的一剂良方。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环节,视频资源的穿插运用要为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热情服务,选择的视频资源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短而小”,不能过多占用他们接下来研究性学习的时间。
二、借助视频资源,优化研究性学习过程
问题是研究的基础,缺乏问题就缺乏研究的动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初中生对历史问题的研讨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他们思辨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视频资源引出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优化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视频,结合这段视频,我引导学生针对秦始皇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学界和民间对这一人物褒贬不一的争论展开辩论赛。正方,千古一帝秦始皇,功在千秋;反方,一代暴君,罪恶滔天。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分工合作,课前做好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在辩论赛上,双方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秦始皇的形象凸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总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也是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视频资源,拓展研究性学习空间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引导初中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提高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主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初中生走出历史课堂,让他们在课后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历史学习。确实如此,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也不利于初中生进行拓展性学习。
例如,在给学生教学《第二次》时,当初中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第二次的主要经过及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把《林则徐》和《》两部电影中的部分片段给学生播放。因为在教材中对第二次的介绍与呈现是以线性形式进行的,缺乏了深入性,而这两部电影是对第二次的形象化反映,具有放大历史背景的效果。当把这两部电影片段给学生播放以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实施了哪一些禁烟运动?对林则徐大人你是如何评价的?”这样,初中生就能在这两部电影片段的引导下,对第二次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结课环节为初中生适当地穿插视频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就能为他们拓展历史学习的时空,从而让他们的课后研究性学习更有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逾越的藩篱,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一些视频资源的穿插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视频资源能够活化历史教材,能够点燃初中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优化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拓展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为学生提供更便捷和完善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实践和理解逐步形成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人生真谛,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和开发。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初中阶段德育的关键课程,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教学效果,比如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使学生对枯燥的课文失去兴趣;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太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思想落后,不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等。如何改变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就成了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难题。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初中生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初中生成为懂纪律、讲文明、爱生活的阳光少年。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优化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断创新,挖掘教材背后的真谛,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对初中生的综合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行为规范和心灵启迪,帮助初中生摆脱错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装备,密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我制作形式多样的微课,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将生活中的小事件体现在微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我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实现由文字向音频视频的转化,在新旧知识衔接方面更顺畅和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讲到《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生活中初中生犯罪的视频,告诫学生要做守法的好公民,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否则将会给自己的人生画上污点,对学校和家庭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给学生分享一些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法律条款。还给他们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升对法律的认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很多内容都要放到具体的生活中感悟和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丰富人生阅历,提高道德素养。比如在讲《做自立自强的人》时,针对初中生过于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现象,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提出改进策略。当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和听取他人评价的时候,也是一种锻炼。然后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比如模拟辩论赛,双方辩论的题目是“初中生是否应该自立”,然后我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和观点,给予他们详细的指导。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主观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给予心理和道德方面的辅导,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在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初中生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厉,只有自身提高重视,才会有新的进步。比如在讲到《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我会让学生模拟法庭审案,分别选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和律师,思想品德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让学生对法律有深入的了解,防患于未然,做守纪律的好学生。
三、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因为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也可以让初中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安排进行设计,使班级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促进初中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我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园里或者广场上进行分小组问卷调查,并将收集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调查结果。学生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发挥能力,还使随机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网络时代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新的机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初中生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让初中生了解网络中的陷阱和误区。比如我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设计一期以“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黑板报,当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聪明才智时,对学习更感兴趣,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更和谐。在具体绘制黑板报时,锻炼初中生的编辑排版和色彩搭配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使初中生保持爱生活、爱学习的好习惯。
四、布置探究性的作业内容,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即初中生运用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我在布置作业内容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贴近生活的实践内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近年来我国各地雾霾严重,污染人们的生活,我会让学生走上街头,进行义务宣传,提倡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初中生在宣传的过程中,更坚定了信念,以后在生活中注重环保。比如我会让初中生课后探究如何打破消费陷阱,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到自己家附近的超市或者商场了解他们的促销政策和打折力度,这样当受到消费欺诈时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打破不正当竞争带来的隐患。比如我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或者写一封信,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爱,可想而知,父母一定都会感到很欣慰,也会使初中生学会表达,逐渐成长。具有生活化的作业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新型教学观念的体现,并且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一:(2009年浙江湖州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时下,在繁忙的都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慢活族。在教育部公布的新增171条词语中,“慢活族”一词解释为:“慢活族”是“慢并快乐”的一群人。这个名称缘自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由小说延伸出一种名叫“慢生活”的国际运动,并出现了“找回失去的时间”这样的组织,他们思考“生命的过程除了工作,还应该拥有什么”,呼吁品味缓慢的生活节奏,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提倡“慢生活”观念,用适当的慢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与“慢活族”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快活族”。早上,他们在闹钟的“滴滴”声中匆忙起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公车站,以最简短的时间解决“快餐式”的午饭,在繁忙而充实中度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回到家或许还要在灯光下继续查阅文件或者起草策划书。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是“快活族”的真实写照。
某班就上述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慢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乙方认为“快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你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字)
例二:(2009年江苏连云港卷)
最近,一款网络游戏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的写出你方的辩词。
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反方:――――――――
典型解析
这是两道典型的辩论题,两道试题都先提供了文字材料,创设了辩论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是,第一题答题者可以任选正方或反方的观点进行辩论,第二题已出示正方的观点及辩词,要求考生写出反方的辩词。
解答例一要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慢活族”和“快活族”这两种生活理念的不同特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阐明具体的理由。示例:我支持甲方的观点,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的天性,它的实质就是宁静与浮躁的一种对抗,拥有简单而豁达的平常心,享受慢生活的悠闲与乐趣。我支持乙方的观点,他们讲究效率,在忙碌中享受“自我满足感”。在现在这样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快活族”的高速度、高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答第二要先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的观点,了解具体事件及正文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示例: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社会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无必然联系;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都有许多更好的途径。
知识链接
辫论技巧
寻攻击点。在分析辩题时就要注意考虑对方可能的立论和比较薄弱的地方,一般选择两个地方比较合适。可以选择对方论点的缺陷、论据的缺陷、论证思路上的缺陷。
类比引申。注意从对方的立论或提供的前提中巧妙引申到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起到驳斥的作用。
以用矛盾。借用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对方队员之间的矛盾进行推理,驳斥对方观点。
诱敌深入。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出对方辩论中的矛盾,然后加以攻击。
答问结合。一般地,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也要向对方抛出一定的问题。回答问题时要简洁,重要的是进攻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对方的问题,如果与辩题无关不必回答。
艺术表达。一般地,在提问、申诉观点、摆出论据时,语速可慢一点,关键字眼要一字一顿加以突出;反击时语速可快一点,以示锋芒。同时要注意用语的坚决、干脆、简洁、幽默,以此来感染在场观众及评委。处下风时要据理力争,占上风时也不要得理不让人,少用挑衅性的语言。
实践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2.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针对这种情况,初三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正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①假如你是反方主辩,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②请你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3.某班举行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
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初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先摆出你方观点,再进行反驳。
观点:――――――
反驳:――――――
4.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初中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大胆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为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这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应有的重视,感觉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对于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的设置,关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要从以下方面设置问题。
2.1设置趣味的问题。例如,设置题目“环境对个人成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后,我为学生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汤姆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嗜酒如命且毒瘾很深,有几次差点送命。有一次,他喝醉了,看酒保不顺眼,就把人打死,犯下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他有两个儿子杰克和威廉,年龄仅仅相差一岁。杰克和父亲汤姆几乎一样,也吸毒、偷窃、抢劫勒索,最后也因抢劫杀人,判处终身监禁。而威廉与父亲和哥哥杰克完全不同,他自幼好学、谦逊,不喝酒、吸毒,最终当上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根据这一事例,提出:“为什么同出生于一个环境,兄弟两人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的及具有普遍联系的问题,可辨性很强,同时也很难辨清的问题。但学生兴趣很浓厚,经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得出“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观点,而这些观点都有社会现实与之对应,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利用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明白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
2.2设置可辩的问题。问题的可辩性是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争议,答案不唯一。例如,设置争议性问题:“你认为外向型性格好还是内向型性格好?”通过讨论,一方面促使学生看到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故不能单纯地说谁好谁坏的问题。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是非争辩中通过现象看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个人性格内向或外向,而是看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点。提出可辩性问题是引起学生辩证思维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提出可辩性问题并达到目的。
2.3设置现实的问题。问题的现实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有一种求实心理,希望所谈内容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在讲到什么是自律,青少年如何做到自律这个课题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初中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实生活中,要使中学生能健康成长,是通过各种手段改善环境影响呢,还是重在学生自己加强自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一下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可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及自身问题进行论证,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中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自律能力。
3.掌握教学形式
教师要使学生通过教学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3.1对抗辩论的形式。真理越辩越明。一个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去讨论、辩论。对抗辩论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竭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这样的形式表面是要学生片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意图相悖,实际上正是在与对手的激烈对抗中意识到双方的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如:“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好,还是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好?”“近墨者黑还是近墨者未必黑?”“本性难移,本性真的难移吗?”采用对抗辩论的形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2综合分析的形式。如果说对抗辩论是学生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形成辩证思维的过程,那么综合分析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辩证思维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辩证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材料分析是常用的形式,如在讲挫折是把双刃剑时,列举历史故事“楚汉相争”和“卧薪尝胆”。对这两则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思考:“项羽的失败与越王的胜利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同样是一个挫折,为什么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后果呢?”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得出结论:挫折是把双刃剑,关键看用剑的人如何利用它、用得好,它能为你披荆斩棘,用得不好,反而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伤着自己。
随着教学的不断革新,初中语文教学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从原来的重视分数论转化成重视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初中生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也是评价语文成果的标准。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必要要重视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完善教学环境,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1.老师教学观念方面
老师的教学观念对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老师不可以在限制于教材之中。语文教学的素材必须要广泛和多元化,而目前的教材只是这些素材中的一小部分。老师也不可以再限制于课堂中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知识的来源是非常有广度的,如果单纯的局限于课堂中学习,便犹如井底之蛙,学习范围很小。而正确的教学环境应该把社会、家庭、生活和大自然融合到教学中。比如在进行以景寄情写作技巧的传授时,可以灵活的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利用丰富的画面引导学生对观景的兴致,关注保护环境的创意广告;还可以组织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和家人有去过哪些地区游玩;老师还可以组织出去游玩,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多和大自然进行交流,把想要和大自然说的话语全都说出来,多收集一些大自然相关的材料。这样下来,不但使语文的学习与家庭、社会和自然亲密的联系起来,更为语文的写作提供题材和创意。
2.教学条件方面
教学条件是初中生学习好语文学科的必要条件,必须要有基础的教室、图书馆、信息技术教室等,只有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更好的学习好初中语文科目。
二、利用生活中的体验陶冶初中生的情感,培育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据心理研究表示:人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初中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找寻和生活相关的体验,让初中生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心灵感应,这样便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实践,这样便会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冻死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天气才能将人冻死,现在就请同学阅读1至4自然段,找出能看出天气冷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这样初中生可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这样调动初中生已有的情感生化,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而进行深入的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死因?再问作者最后看到的美好东西意味着什么?很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自身的体验,知道了由于贫富悬殊社会现实,导致小女孩没有卖出去一个火柴,最后安详死去的事实。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要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已有生活体验进行教学,便可以使学生愿意探究课文内容,养成阅读、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三、进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进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是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是关键点。而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呈现出来的,一个具有语文能力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很强,也善于吸纳优秀的知识进而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表达,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实践的机会。一,可以多读一些课外书、文学作品等,引导初中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课外作业,让学生们独立完成,进行抄写黑板报等;二,多看电视和电影。现在的初中生都喜欢看电视和电影,老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在课外组织初中生一起观看有利于学习的电视和电影,之后在针对所看让初中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同时老师要适当地引导,使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可偏离主题,这样便可以从全方位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致和求知欲,以便于在适合的时机进行这些知识的运用。三,多发言、朗读。所谓开展课外活动,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言和朗读的机会。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组织适合的活动,让学生多去讨论、辩论,以便于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铺垫。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便是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语文老师需要先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后再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用正_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