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潜力
1.给予高中学生充分思考空间
高中的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新课改实施后,在课本中选择性学习的材料是非常有意思,同时也充满了散发性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选修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身的化学课本知识的联系性理解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和促进思维的跳跃性发展.
2. 完善学生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由于传统教学观的根深蒂固,以往的学习方式一直处于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对于知识进行一味的灌输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反而将学生的思维凝固化,对于知识的扩充面非常狭窄,整个化学课堂都属于教师,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只占据了屈指可数的一小部分.就算是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教学也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供发散思维的空间,也得不到良好的施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意识就会一味的保留在死板状态,逐渐失去对于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情境教学,逐步渗透创新精神
1.全力营造舒适放松的教学环境
构建一个舒适,放松的教学环境对于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中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技巧性和知识性的学科,那么,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改变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流学习,创设问题的情境,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教师不局限于对于知识的评述和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发言,那么,一方面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恐惧紧张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一件事,好奇心都是促使一个人做这件事的首要因素.高中化学这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不同的化学公式,化学术语的使用和出现,学生时常会感觉到枯燥.人类发展到现在为止,好奇心的启迪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爱迪生,居里夫人,发明了如此多的科学元素,唯一的驱动能量就是他们的好奇心,没有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例如,在巴普洛夫进行狗的实验的时候,研究狗对唾液的反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狗流唾液这一个现象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心,那么驱使他进行各种实验,最后得出了重要的刺激反应结论;也如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因此,好奇心是创新思想的第一步.例如,学生对于盐类水解的问题思考时,教师首先会告诉学生碱溶液pH>7,酸溶液pH
三、充分利用实验性教学,贯穿创新思维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教育学生应用化学问题来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化学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规范性使用化学专用术语.那么,核心就落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方程的精确陈述,而不是仅仅单一的做化学实验,要将化学思维和实验结果联系到生活中,运用在实际.逐步提高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技巧性学科,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步骤,对于以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化学实践意义有很大帮助.不论是探究性实验还是设计性实验,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和体系有很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化学结果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思维.
例如,只运用分别一大一小两个试管加上稀硫酸来制取氢气的实验,属于探究实验的一种,那么就要求学生对于创新思维具有很好的掌握度.有的学生选择利用生活中的铝制牙膏皮.虽然这些材质都是相当的简单轻便,但是却无意中体现了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进行了思想的飞跃,对于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应给与高度评价和鼓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夯实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逐渐渗透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作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化学教学贴近生活的主题.更好的优化了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加深了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充分运用灵活的思维,对于培养创新能力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夙翔.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5).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好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进入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教学效率不高。如果教师从有趣的课堂导入入手,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并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课堂导入能够成功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让他们开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学生对音乐都很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导入环节,运用音乐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首《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积极的进入到了学习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探究,他们有效理解了学习内容。通过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
二、摆脱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分析思想品德问题时,经常采用同一种思路和方法,时间一长,就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遇到没有见过的问题时,就会不知道从哪入手进行分析。在这种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到的都是课本上的死知识,他们在运用知识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分析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初中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和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在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懂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认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本质,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在探究和解决问题时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问题探究中。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能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顺利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思想品德知识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使他们摆脱了毫无头绪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探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同时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问题提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好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促使他们综合全面的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时,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化学在高中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提高他们实践操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教师必须注重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思想,充分培养与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提高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高中阶段化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为高中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后,“选学”“阅读”的材料以及有趣的新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大大地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加大对这方面内容的自学后,就会提高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化学知识带到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化学的自学能力。
2.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化学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接受的地位,教师自始至终都在一味地灌输既定的所谓的化学知识,整个课堂都是教师的,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理所当然的,学生对该课程也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影响该课程的最终效果。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地,教师应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并积极地鼓励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当引导启发的角色,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寻求解题过程,使其有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实行情境教学法,渗透创新思想
1.尽最大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自然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个新的教学环境里,不是传统的单向交流,而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有利于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才会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无形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体现和充分发挥。
2.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行为的伊始,是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动力之一。化学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公式、化学术语、分子式比较多,学生时常感觉到枯燥无味,更别提创新思想的培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他并没有什么天赋,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创新的筹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正是由于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了好奇心,从而有了这样那样著名的发明创造。例如,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有了好奇心,经过努力研究探索,最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瓦特对蒸汽冲动壶产生了好奇心,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摸索,发明了蒸汽机。若没有好奇心的推动,创新也会无从谈起。如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时,教师会告诉学生碱溶液pH>7,酸溶液pH<7,然后问HCl、NH4Cl的水溶液pH是多少,有的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回答。但是通过做实验后,学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答案不一样呢,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探索新知。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渗透创新思想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高中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进一步规范高中化学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叙述、精确地表达,不能单纯地只会做化学实验,而且要会联系、会创新,不断提高高中生表达与分析化学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际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高中教育阶段,熟练掌握做化学实验的技巧,对于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形成一定的化学能力有深远的意义。探究性或者设计性实验,既要求高中生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 又要求他们能创造性地、灵活性地综合运用相应的化学技能与知识。探究性或者设计性实验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欲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其它的常规实验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只有稀硫酸与一大一小两只试管,怎样设计才能做好制取氢气的化学实验,像这样的探究性的化学实验,要求对高中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帮助,有的学生用铝制废牙膏皮或者废弃的铝片制取氢气。虽然这些想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完美体现。高中生做完自己的作业后,组织在一起比较、分析、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与可行性等,对优秀化学作业设计进行一定奖励,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思维创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思想是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充满创新活力的化学课程教学,才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活化教学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同。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采取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解决了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所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模式,试图颠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
一、在预习过程中要确立生活主题,探究生活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预习的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在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但因为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可能既影响了学生休息,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做到因材施教。这些传统做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并不明显。
我认为,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预习过程中确立生活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预习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纸杂志,报亭和图书馆是学生应该经常光顾的地方。我每天坚持读报,看到报上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就拿出来与学生分享。通过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启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课本上的知识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远远超过被动地做作业。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营造一定的生活氛围,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目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巩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对生活有一个切身的体验。当然,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生活问题,这为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开展,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了切入点。
二、在讨论过程中联系社会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不断增强,学生不再是关在书斋里的秀才,他们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视野也越来越广,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有关社会热点的作业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课堂讨论提供了素材。
课堂讨论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方法僵化、内容枯燥的缺陷。高中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前重大热点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题目来源于学生自学过程中,可以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的分歧,或者是学生在读书看报过程中,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出现的偏差。当若干学生向老师请教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可以围绕“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明确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层面,更要看精神层面,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师在备课中,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讨论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还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当然,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对课本知识不仅做到熟悉,而且能较为深刻地理解。
三、在归纳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除生活中的疑惑。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归纳要有针对性,着重启发学生,指导他们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归纳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学生。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他们有自我意识和尊严,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主见,对人和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他们渴望别人理解自己的言行,尊重自己的判断;他们有较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讨论过程进行总结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上分析他们讨论中的对与错、得与失。在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将书本知识,尤其是基本原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使课堂讨论实现和谐而有成效的目的。
其次,在生活中寻找论据。有些教师在归纳总结阶段喜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实,学生也许更喜欢教师从实践中,从生活中寻找有说服力的论据。如在讲“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问题时,可以列举“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这一事实,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存款准备金是什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等内容。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于理论化,过于强调传授知识,导致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政治课缺乏活泼性、趣味性。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便能让高中政治在生活化教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场景及知识背景出发,密切联系生活现实,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政治化,将政治知识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一、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的生活化就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前提条件,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从教学者向引路人转变,从而确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大转变。客观而言,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的挑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在教学观念上有根本性的真正转变,才能在推进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入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深深烙上生活化的印鉴呢?怎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真正体现出生活化的元素呢?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生活化教学: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密切观察生活,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其次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生活化教学内容;最后是结合课堂实际,不断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重归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捕捉学生生活经历中精彩的亮点,并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
二、让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步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高深,与学生生活是脱节的,特别是在讲哲学价值观的知识点时,如果都是将社会精英、杰出人物、伟人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典型人物,可能是听起来好听,讲起来好讲,但是感染力一般,因为他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差距太大了,难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就在课堂上采用学生既熟悉又参与的事情作为典型教例,比如,我在讲到人生价值时,就以学校组织的为汶川大地震爱心捐款活动为切入点,先表扬了助灾区、献爱心的同学们,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的善举能帮到不少帮助灾民,请大家思考一下,是将自己的零用钱用于购买零食有意义,还是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有意义?因为学生已经参与过此事,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所以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价值观这一知识点产生情感共鸣。又如,“保险”知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点的难度,我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就采用本校一位因为踢足球而受伤骨折的同学向保险公司理赔的真实事例,来解释“保险”的概念,因为此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大家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我的精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此事积极地进行了剖析、讨论和辩论,逐步从此事件中概括和总结出保险的基本宗旨、主要功能和重大意义,并且了解和掌握了保险办理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步骤,不仅丰富了生活的经验,而且强化了保险意识。
三、让生活化教学评价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评价的生活化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打造者、积极欣赏者,不断采取“放大镜”的模式来欣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在此基础上,还要以选用恰当、合适的评价方式反馈给学生。生活化教学评价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在具体方法上,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而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变革和改进校内评价模式,要不断按照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原则进行,不断采取观察、交流、测试、实践操作、自评及互评等评价手段,确保真正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历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缺点反思卡、优点反馈卡、教学个案跟踪等方式,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获取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信息,并且以此为载体,不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引导和评价。例如: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通过将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及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作出自我评定,同时也适时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教材,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实际生活技能和思想品德修养,值得各位同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广泛开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生命性。这种生命存在价值的体现,要求教学各个方面都应具有生成性。教学活动需要有预设,但不应照本宣科、照搬预设。生命化教学主张以生命质量的发展为基础,通过对师生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师生在互动式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知识的习得、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完善生命,提升价值的目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从教师观念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教学主体归还学生。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探讨某些问题的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导,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维护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思考创新的机会,从而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局面。
教育学家第斯多德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获得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要保证,而生命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人发展的动力所在。生命化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通过生命的交往、互动、体验展示自我生命个性、重构自我知识体系、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地在于润泽学生生命的成长。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成功渗透生命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即“以生为本”的尊重观和平等双向的交流观。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尊重观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人的本性、人的尊严及价值,提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无论是从人本主义的理论根源还是从其方法论基础、基本理念方面,我们都可以了解到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非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非教学的结果。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应是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获得对世界的理解,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个体的独特性不应该被忽视,学生的个性也不应该被“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所抹杀。学生的个性品质如若得不到尊重,那教学活动也只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命力。学生的个性应被视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古语有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教师,既要欣赏学生独特的睿智,也要正确看待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以期待的心情,鼓励的眼神守护每一朵花的`放,推动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方式、家庭成长环境、情感体验等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平等双向的交流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一书中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劳动”。以往的高中政治课堂强调以师为本,采用 “单向操作”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生命化教学强调“生命在场”,倡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课堂活动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其实,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有部分教师往往重“预设”,轻“生成”,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上演 “独角戏”,很少关注或者直接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想转变现状,使高中政治课成为润泽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与学生平等双向交流的观念,将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归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才会充满生成性,才有可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
二、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教学不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展示过程,也不是知识大纲、教案的呈现过程,而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教师陪伴下的创造与生成。”生命知识论者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中不断生成的存在;体验不是把教师的意识或固有的知识强加给学生,也不是把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师生积极地参与、双向互动、创造生成的过程。生命化教学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自我。生命化教学在完成“知识掌握”这一要务的过程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充分信任以及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广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以生命化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一)活动设计,充分开发学生生活情境资源
生命化教学是富有灵性的教学,主张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资源。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产生共鸣,内化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企业的经营”时,我鼓励学生向父母咨询所在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机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以及企业的日常运作,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硬件和软件等;在教学“劳动和就业”前,我组织学生到本地的人才交流市场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切实观察、随机访谈、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劳动者的就业心理;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做中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记忆深刻。可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人生命的独特性突出体现在人最具有智慧,其次便是人的社会性特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焕发生命的灵性,达到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创设多个教学活动情境,逐次展示分析。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分别编排一个课堂小品,要求是结合社会现实,每个小品主要违反一个市场交易原则,由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在教学时,首先由学生逐次表演课堂小品,然后由学生分析小品反映的现象违反了什么市场交易原则,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教学真正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从教学手段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指出,从生命的角度全面认识课堂,以激发课堂的灵性和生命力。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不断焕发学生生命活力,逐步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以往政治课教师多以“一张嘴,一支笔”的模式开展教学,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且一对多的授课模式也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应接不暇。显然,传统教学手段对于生命化教学提出的“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求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改变教学现状。当然,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我们要避免流于形式,比如说只是使用幻灯片替代板书呈现教学内容或是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我们应该注意教学技术开发的深度以及与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明白现代化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例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代表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特色的乐器、建筑等图片制成一个影集,以该地区有特色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有强烈的冲击,从而潜意识里真正认同文化区域性的特点。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流程以及知识重难点和相关习题训练放在网上,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页贴吧进行学习心得的及时交流。这样既充分开发了学生自身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通过网页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实现同伴间的教育和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较为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
(二)借助情境创设手段,深化学生生命体验
“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所谓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对象,并对此思考、领悟,进而认识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若选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形成情感认同,甚至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学生如若处于熟悉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中,就可以产生情感体验,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价值认同。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助情境创设的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深化学生生命体验。例如政治课教学可以采用视频还原情境、朗诵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直观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特定教学情境,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参与情境活动,产生自身深刻的生活体验,去体会生命;通过体验将学习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去感悟生命;通过自我认知的重构以及价值观的重塑去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培养有质量的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我们教师应该尊重生命的差异,关注生命的成长,不断激发生命的活力,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渗透生命化教学。
作者简介:吴威(198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高中政治教师,法学硕士,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新丰一中。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主编.回望[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和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5]肖川.泽生命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6]黄克剑.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J].福建论坛,2007(04).
[7]艾诗根.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J].教学经纬,2007(09).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推行生活化教学有诸多益处,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此,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朗曾说:“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由此可见,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刘晓庆偷税漏税情况及财产拍卖事实”的相关录像,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偷税漏税严重后果的认识。又如在教授“供求影响价格”的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春节前后商场里人数、商品价格的视频画面,之后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为什么春节前价格高,春节后价格低?”“影响商品价格出现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时学习内容之中,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巧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面,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研究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元素,并据此巧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请学生对如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某郊区奶牛场的工人,每天都要把自家所产鲜奶的10%像污水一样倒掉,这种情形在入冬之后大约持续一月有余,请问这是为什么?”相信这一问题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纷纷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教师继续对学生予以问题的引导,“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避免牛奶场的资源浪费呢?”结果学生提出许多新颖、有创意的想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把多余的牛奶送给福利院和孤儿院,尽量提高牛奶质量等。在这一课堂讨论和问答的过程中,不但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式,还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
三、积极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还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此相关的实践作业。比如在教学完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身边村委会和居委会作为切入口,以此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展开广泛调查和分析,并根据本小组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措施。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未知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注意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并不十分领情。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地位,首先要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学科魅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觉得政治课不再是可敬可畏,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因此,怎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三贴近,使学生乐意接近和接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巧化学生思想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这学年我们开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的认识,百人百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不管大师们怎么去定义哲学,我所关注的是怎么把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悟哲学,体验政治课的魅力,能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做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案例一: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校服着装问题
这段时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的校服着装问题,作为班主任虽然再三强调,但是个别同学却不能做到自觉自律。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于教材能理解,我就很快结束课程与同学们聊起了最近的篮球赛,我说道:“同学们,这俩天的篮球赛怎么样?”我一开腔,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每天下午都看,给队友加油助威!”“XXX班的同学抢篮板好厉害,个人能力很强!”“XXX班能取的好成绩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那前锋、后卫、中锋之间的默契那不是盖的!”见到同学们兴致高昂,我就趁热打铁:“那个抢篮板的同学是他们班篮球队的一部分吗?同学们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图,有同学小声答道:“肯定是一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的部分!”“非常好!某某同学对咱们这节课的理解非常透彻!”“是呀,他是关键部分,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咱班的关键部分,看看咱们身上的校服,你是那个关键部分吗?这个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咱班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是一块短板,咱班的形象就是这一俩块短板决定的呀!”而不穿校服的同学此时慢慢低下了头。看到此情景,我开始转移话题“刚才同学们说到篮球队队员的配合默契,才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呢?”“老师,我认为是部分之间的顺序或者说……”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了挠挠头。“其实呢,光有部分是不够的,部分之间必须有一种有序、优化的状态出现,整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补充到。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呀……”“对呀,咱班光有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有序、积极的氛围,那咱们班才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希望咱们都能携起手来,为振兴咱班尽自己的一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课改后的思想政治与传统思想政治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讲的道理是通过现实生活实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教材中找到现实生活的缩影,在生活中内化知识,提高思想觉悟。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那么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学生把老师看作权威,而自己更多扮演“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教学环境压抑,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教学相长。老师放下架子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允许他们有不同见解。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主动地与教师沟通,感悟生活。比如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由各小组共同讨论教材问题,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作适当点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学生的发言中还能看出他们有无尽的潜能,而且有些观点是我们老师无法想到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紧贴学生生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他们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应将思想政治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生活。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调整,让思想政治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更贴近。有些教材内容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乏味,教师在教学中要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中关于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身处地这样提问:“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怎样才能选择正确的专业?”俗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所揭示的“一个选择会影响人一生的命运”的道理,至今仍然通行。专业的选择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不少学生往往对自己喜欢什么专业还不是完全了解,家长们也容易陷入“热门”与“冷门”的困惑,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缺乏必要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了选择志愿不仅要参考父母的意见,弄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还要把专业“兴趣”与发展前景相统一,这样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自己满意的人才。
(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学生对生活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如果过多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则会使他们感到厌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拖沓。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有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设计的教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经济生活》中“如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针对本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让学生提出建议,学生根据所见所闻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生活中更注意践行“低碳”理念。
(三)吸收时事政治充实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之一是根据时事来联系教材,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扩大视野,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新闻内容让学生点评,或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新闻。教师要多选择正面的题材,来激励学生,如果是反面材料必须能给学生起到鞭策作用。例如,从校园暴力事件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自我保护;食品安全日益恶化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生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特征,生活化教学又涵盖了这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意义。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相适应,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方案中首次出现“模块”设置,要求老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选择一种紧扣政治课各模块的内涵,体现模块教学优势,能促进学生当下和今后发展需求的策略,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探析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
现今,学习者走进教室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内容是学生较陌生的,我就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银行信用卡、外汇的情境。这样,把课堂引入了生活世界,为学生创设赋予生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再现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社会热点。教学中应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如:“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等,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还可结合时事演讲、时政知识竞赛形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漫画,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漫画会使学生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教材中增加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老师如能适时运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如在讲资源环境问题时,展示环境被破坏的漫画,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比抽象的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既能掌握知识,又能用课本知识理解社会现象。
3、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性、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4、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老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后,结合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指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三、当前高中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活动形式,忽视教学实效
新课程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生活化教学,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但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无实效性,二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致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不顾教学实际效果,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的做法。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活动不仅要有表面热闹,更要有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心灵的共鸣,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只有这样,老师在适应新课程的路上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2、将生活化变成了庸俗化、无序化
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要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在教学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略科学知识重要性,要防止出现过于追求生活化而背离科学世界的倾向,要牢记生活化必须建构在科学化基础上,不能离开科学化片面去谈生活化。笔者认为,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于作生活化处理,有些则不适合。那种把政治课教学只停在日常琐事上的做法,实际上把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课堂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既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又要老师精心组织安排,有一定目的性,而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纯粹玩玩,走过场,那样,必然会导致教学无序化。
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政治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政治课本的密切联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98
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2009年秋季开始试行导学案,在实践中探索,在摸索中前进。运用导学案教学,已在本校进行了两年半的尝试,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过程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与不断改进的过程。
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中也尝试运用导学案模式。将学生的课本及复习资料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复习目标的编写及实施
复习目标的编写坚持:针对性、明确性、导向性
备课前,笔者先认真研究大纲、考纲,对于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点、考的深度要铭记于心,在设计复习目标时细化复习目标,让学生对每个考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复习完本节内容后能够较为明确的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课时利用两三分钟给学生讲明。1. 本节知识在考纲中的要求,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2. 本节知识高考热点,出题形式,所占分值及高考趋势等;3. 本节课对于不同班学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要求。
二、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自主学习”形式落实
知识梳理的编写坚持:基础性、全面性、重点性
在备课时,笔者先对本节课所设计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的编排,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可行性,将课本内容进行重组,采用填空、框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具体做法:刚开始复习一节新课,课前预习我先要求学生翻看化学课本相关内容至少一遍,重点关注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思考与交流、重点规律及方程式。然后完成复习资料上的基础盘点问题。课堂上采用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学生容易书写错误、容易忽略,以及概念、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必须让学生过手,对于重要的文字描述一定让学生组织语言书写或描述。这样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率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
三、“考点精讲”以“精讲互动”和“达标训练”的形式落实
“考点精讲”坚持: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这一部分是一节课的重点,通过本环节,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1. 知识结构的落实;2. 认知方法的形成。
对于一个考点的复习笔者这样完成:首先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复习资料上划出重点;然后师生互动,对于重点难点理论知识的突破采用举例子说明、强调讲解;接着通过让学生先做例题,笔者再分析、讲评(侧重培养学生分析试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点并灵活运用知识,教给他们具体的分析思路和正确的做题方法。最后就是举一反三,巩固练习几道同类型题。
在巩固练习时,可让学生先尝试在限定时间内解题,我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同桌讨论交流总结出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技巧和思路,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复习的考点搞懂。还可对某些典型题目进行拓展,指导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做题的效率及准确率都提高了,而且做题时学生几乎都是很认真地思考,注意力特别集中。
四、练习课上注重调动每名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练习课,笔者也注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尽可能少讲些。每次习题课讲评,笔者尽可能叫很多学生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练习课上都很积极,在课前也会认真做,否则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就会觉得很尴尬。
即使我们的课堂很扎实,学生出错也在所难免。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笔者加强了错题训练及纠错,并坚持针对性、及时性。
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选取与定时训练题型相似、数量相近的试题做好准备,根据每次作业及课堂统计的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率相对较高的试题,我准备好同类型试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解决学生易错试题,做到错题训练的针对性、学生纠错的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