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产业区域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生态学中,作为一种协同进化的结果,以“共生”、“互惠”及“偏利”为总体导向的生物“共栖”现象,体现了种群间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的生存智慧。借此内涵,本文所说的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意指两个或多个区域的传媒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叠加、资源补充融合、产业收益共享的现象。目前我国最富活力和潜力的传媒文化产业“共栖”区当属环渤海沿岸的京津冀三地,地理上的唇齿相依、历史上的彼此仰赖都为其“共栖”发展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除去地理和历史的源流,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的实现还应当具备以下两个前提,首先是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有数据表明,“国内30余个卫视频道的经济处境堪称悬殊,有广告收入10多亿元的,也有一两亿元的。卫视频道‘落地费’接近2亿元,多数省级卫视‘上星’后,都在亏损或微利经营,这就构成了台与台之间合作的前提之一”。以华北地区为例,目前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特别是北京的传媒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色和优势也各有侧重,因‘而极具“共栖”生存潜力。其次是区域间已自发形成了民间范围内的“共栖”趋势,比如,从历史上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冀京、冀津问的传媒合作实践便不断涌现,三地电台多个频率节目的彼此覆盖和“共栖”渗透大多是先于行政指令而完成的。
在具备了上述前提的基础上,传媒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共栖”所依托的主要是相关资源的流动、融合与共享,这不仅符合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科学主旨,也更加契合现代传媒重视“动态扩散”、“多向勾联”、“互为吐哺(互动)”的传播本质。在这样的观照下,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的策略选择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以“传播共栖”策略获得更广泛的“推介资源”
在文化产业的众多分支里,恐怕没有哪项比得过传媒业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广能效。既是传播者又是被传播者的身份便利,使传媒文化产业能够凭借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更加敏锐和准确地对产品内容进行设计、研发和推广。2007年4月,为宣传5月18日的节目改版,内蒙古卫视精心打造了北京地铁广告,以便在强手林立的北京电视市场里,赢得上班族的关注。从传播效果的反馈情况来看,此次地铁广告售卖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内蒙古卫视在首都受众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自身实现与北京的“传播共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独有偶,2008年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了一档立足于京津冀三地差异,热切关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推动该区域社会和谐的高端谈话节目《环渤海新视野》。这无疑成为了北京传媒文化产业试水与津冀两地建立生态共生关系的有益尝试。
受此启发,同属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在争取与北京和天津达成“传播共栖”方面应当勇于“走出去”,充分发挥自身传媒文化产业的特质,在地域的广度上多维辐射,为此可以成立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与政府合作进行国内外传媒文化活动交流。除此之外,“传播共栖”策略下的河北传媒文化还应着力于内容提升。毕竟京津地区受众与河北受众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尽管这其中交织着环渤海地区的大文化认同,但如何烹制出融合了京味、津味的河北传媒文化盛宴着实考验从业者的眼界和认识。以河北卫视为例,自1998年开播至今,其真正能够称得上产生过“传播共栖”效应的名牌栏目只有《激情久久》的“超级宝宝秀”、《读书》和最新的《家政女皇》三档节目,如此有限的节目内容资源严重制约了河北传媒文化产业品牌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确立,也导致了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生存的困境。
二、以“市场共栖”策略获得更丰富的“内容资源”
判断社会文化事业是否演进到了文化产业的阶段,一个核心的标志便是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而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发现优秀的文化创意作品、进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也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在我国,传媒文化产业近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趋势。2010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青海电视台与湖南电视台开始合作运营青海卫视,从而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深度合作的先河,并最终通过“市场共栖”策略获得了与“快乐中国”同样广阔的“时尚中国”的内容资源。几乎是与此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第一财经频道和宁夏广电总台也着手合办宁夏卫视。纵观这四家传媒文化产业主体的“市场共栖”策略,其真正目的在于以荧屏“帮扶”的方式重新划分或占据电视的内容制作和播出资源,以求“势力范围”的最大化。由是观之,那些占有广大市场份额的传媒集团常常通过内容输出,掌控相对弱势的传媒组织,使其面临被融合和被重组的可能。
反观目前仍处在壮大阶段的河北传媒文化产业,不仅正在经历着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与产业带动力的阵痛,而且同样受到全国范围内传媒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地区的竞争威胁。为此,河北省可以在构筑京津冀传媒文化产业市场一体化、实现三地合作共赢的同时,全力打造面向环渤海的河北传媒文化产业内容推广与采购信息平台,从而在主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避免沦为被市场消解的对象。具体来说,河北应集中优势力量向北京和天津广泛输入以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品,形成无线调频、卫视星空和互联网络交织的传媒通道,力争提高河北广播、河北卫视与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的门户网站)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吸引。同时,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还应主动联手省内出版和动漫等产业分支,以立体、交叉和多元复合的文化产品内容形态组合占领市场。
三、以“战略共栖”策略获得更雄厚的“资本资源”
当前,传媒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省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不仅代表了新型文化的消费前景,也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政府都对传媒机构的产业化进程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保证和政策扶持。如前所述的湖南卫视与上海电视台的跨地域发展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各自省份在传媒文化产业战略上的布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地或多地对于发展传媒文化产业的相近思路和彼此借鉴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以获得更多“资本资源”为诉求的“战略
共栖”。除此之外,资本的注入不仅会盘活传媒文化产业,同时还将衍生出与此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这显然也是“战略共栖”为传媒文化产业带来的又一增值效应。
一、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现存的问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经营的模式比较落后。一方面,行政化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存留在我国文化企业中,很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其跨区域发展都是政府行政手段催生的结果,不具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无法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区分开来,因此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都没有完全以营利为目的,无法有效吸纳社会资金且无法进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导致文化企业市场化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中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万,但调查表明,文化企业中既熟悉企业内部资源又良好把握市场发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却非常缺乏,这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本土化障碍比较突出。文化企业在所属区域经营时都有自己的主营方向和品牌定位,当进军异地市场后,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消费和风俗习惯进行调整,此时企业如何在融入异地市场和坚持品牌定位中进行取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中,都比较倾向于对当地文化企业的保护,可能对外地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制定排他政策,这会阻碍文化产业的跨区域良好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跨区域合作模式是指文化企业与异地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双方就人才培养、经营策略、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般而言,跨区域合作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资金层面的合作。通过兼并联合、上市融资等方式,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能够快速实现资本运作的全面提速,从而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资金层面的合作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充足资金,确保文化企业整体产品结构,实现了各子公司产品的单一化生产;另一方面使文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具备充足资金,从而确保文化企业能够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二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业务层面的合作。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通过业务层面的合作,能够保持各自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从而以合作的方式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在2009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下,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就进行了业务层面的合作,这使得青海卫视能够充分借鉴湖南卫视在频道运营、技术创新、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保持自身文化多元的特性,从而使改版后的青海卫视让人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创建模式
跨区域创建模式是指文化企业直接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此来延伸本企业在异地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理念等。一般而言,跨区域创建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通过在异地设立一个能够独立承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能子公司,文化企业可以确保子公司离开母公司的市场辐射范围,成功打开异地市场。但值得注意地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时,需要对当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此种方式适合管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完整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企业。
第二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文化企业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然后以企业文化和经济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为半径来形成一个经济圈,从而在此经济圈的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母体的延伸,分支机构能够提高母公司在异地的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促进母公司在经济圈的有效扩张。
三、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保障对策
(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化产业要致力于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除了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文化企业还要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竞争平台,从企业内部挖掘既有技能又有领导才能的全能型人才,让员工用创业者的心态参与到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中,从而发挥人才在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资本市场让资金集结到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上来
一方面,文化产业现有的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财政性拨款和风险投资等,但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低,这就要求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要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将民营资本的生机和活力引入到企业跨区域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高度融合。
(三)行政区划限制的放宽
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政府要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放宽行政区划的限制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异地优秀的文化企业到当地来进行发展,从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有跨区域创建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两种,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结合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还将更加多元化,这有待于日后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0402
1 引言
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今天,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文化产业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强势的发展动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国外学者一般从三个层面来研究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个层面是研究文化产业的某一子行业的经济效用,如Greco(1999)对美国的出版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二个层面是研究文化产业整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如Dominic Power(2002)认为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第三个层面是研究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效应,如Jane Bryan(2000)等人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威尔士的文化产业,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中就业的乘数效应最高。
在国内,学者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理论方面,高波等(2004)认为文化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解释变量。李国璋等(2013)认为文化通过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影响其行为选择从而决定最终经济增长。实证方面,李增福等(2011)发现文化产业对GDP的影响力超过了第一产业。边璐等(2013)发现现阶段中国文艺娱乐科研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均GDP增速起到促进作用。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为广西等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广西地区为研究对象,将文化产业中的要素进行细分,利用1996-2013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探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文化产业的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研究的准确性,此处采用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作为文化产业的度量,分别计为vaci,cfa,ci和cp。广西经济增长是被解释变量,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记为gdp。
文中所采取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1997-2014)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7-2013),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选择的时间跨度为1996-2013年。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各年生产总值、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转化为1996年不变价。同时,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每个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vaci,lncfa,lnci和lncp。在罗默(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本文设定检验1996-2013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为:
ln gdpt=β0+β1ln vacit+β2ln cfat+β3ln cit+β4ln cpt+μt
3 实证分析
对于时间序列,为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
3.1 单位根检验
注:检验类型(c,k,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的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本文采取最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运用stata 12.0软件对各个序列的单整性进行分析。ADF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结果可知,lngdp,lnvaci,lncfa,lnci和lncp的水平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这就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下面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2 协整检验
本文采取Johansen检验法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结果见表2。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ecm是平稳序列,说明各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协整方程的结果可知,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与经济增长间呈正相关关系,产业增加值、财政拨款和从业人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分别增加0.0838、0.4405、0.773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广西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和从业人数。而文化机构数与经济增加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文化机构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将下降0.5239个百分点,这说明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并不总是多多益善,与市场发展阶段不相符的机构数量不仅未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反而会有所阻碍。
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得:
Δlngdpt=0.0595Δlnvacit+0.4361Δlncfat-02282Δlncit+0.3573Δlncpt-0.8014ecmt-1
(0.93)(6.46)(-1.45)(1.75)(-3.31)
R2=0.8581 adj.R2=0.7990 D.W=1.7901
由回归结果可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8014,显著不为0,且数值在-1到0之间,完全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各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对长期的均衡具有反向修正作用。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会以0.8014的力度作反向修正,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短期内,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有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以文化事业财政拨款为最主要因素,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过多,边际效应为负。
3.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上面协整检验的结果证明了lngdp和lnvaci、lncfa、lnci、lncp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取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行验证,具体结果见表4。
注:此处仅列出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lnvaci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的P值是0.008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相反lngdp不是lnvaci的格兰杰原因的P值是0.2679,无法拒绝原假设,说明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观测期内存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同理,在观测期内存在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产业机构数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到文化产业机构数和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单向因果关系。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1996-2013年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相关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在短期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以财政拨款为主,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通过国家财政的投入促使自身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
王喜荣(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吴玉红,女,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广西作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位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面临着中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国际区域合作机遇。在此背景下,广西需要进一步提升与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以自身民族文化产业为载体向东盟国家传播文化,从而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并提高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促进文化产业机构进一步发展,不可盲目追求机构数量的增加,要注重机构质量的提升,整治市场乱象,避免低水平竞争的发生。文化企业要通过建立多元化产业链,与其他产业进行结合互动,实现产销一体化,开阔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Greco.A.The Impact of Horizon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Corpor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U.S.Book Publishing Industry:19891994[J].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9,(3): 165180.
[2]Dominic Power.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An Assessment of 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J].Economic Geography,2002,(2):103127.
[3]Bryan J,Hill S,Munday M,Roberts A.Assessing the Role of the Ar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in a Local Econom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0,(8): 13911408.
[4]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2004,(5):102112.
“十二五”期间,不仅是湛江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部署文化湛江这一战略的重要阶段。加快对湛江文化的打造,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能够促进湛江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做好关于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之外,还要和湛江文化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湛江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另外,本土文化的特征也是湛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湛江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在这里,中原文化、闽、楚文化的脉络非常清晰,而且各种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其文化整体具有很多特色。
(1)结构多元,在湛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构成元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的变迁。而这种结构多元的文化反映在了宗教、戏剧、建筑、艺术、音乐、绘画、工艺、文学、园林、风俗、以及饮食等领域,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结构。
(2)行为理性,这是湛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象。由于海外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民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整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另外,频繁的商业环境也使得这里的民众在商品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上表现的比较强烈,对于理性思维和行为非常推崇。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虽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市侩和投机,但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时候则会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3)重义冒险,由于历史的影响,加之商业意识比较重,生活在这片地域的民众具有更强的冒险精神。无论是“爱拼才会赢”的行为取向,还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特质无不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另外,在湛江的文化特质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同源同根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表现出了很强的凝聚力,这也是湛江人之间抱团性以及排他性比较强的根源所在。
(4)自强自立,这里以客家民系来分析,由于在沿海地区,较好的地段都已经被早期移民占据,在这种压力下,客家人更注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客家民系的文化已经逐步成为了湛江文化的品质。当然,从里一个角度看,当前湛江文化中也有着较强的宗族意识。
(5)开放兼容,由于湛江的区域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中土文化、闽文化、楚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等融合而成的,这就使得在湛江文化中,有着极其强烈的开放兼容特点,而这种文化特质在社会的洪流中正在进一步的巩固,也为湛江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当前湛江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湛江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整体来说,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我们文化强市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另外,由于湛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也对湛江市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湛江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设施的欠账比较多。目前,湛江市在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书画院、音乐厅以及主题公园都比较落后。至于“三馆一站”,则在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存在着落后严重的情况。举例来说,湛江市四个建制区之内的文化馆存在着有管无舍的情况,而在县级图书馆方面上,则存在着较多的残、旧、小等问题。另外,由于市级群众艺术馆建立了已经50多年,加之全市文化站中大部分都存在这不合格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很多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二,文化的建设规划比较滞后,整体设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配套现象,很多住宅区、社区以及商用房区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
第三,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慢,缺乏影响力较大或者品牌比较强的企业及文化,而且在湛江市的文化产业链规模比较小,这一点在文化创意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文化产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四,在文化体制的改革方面,整体呈现出较为缓慢的状态,举例来说,根据计划,在2010年底的时候,本来应最少要完成1个市直专业文艺团体的改制工作。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本来需要完成的改革整体效果却并不好。
第五,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整体经费比较紧张,这不仅加大了我们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难度,也使得部分文化产业设施不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严重的时候会使湛江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阵地缺失等问题。
第六,由于文化产业方面的单位整体待遇比较低,使得这方面的人才出现流失严重的现象,导致了队伍中青黄不接。另外,由于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很少属于复合型人才,使得文化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情况。
三、发展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措施
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发展湛江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和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这二者是一致的。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打造文艺精品。这主要是实践文艺精品战略。具体的工作中要大力开展“写湛江、唱湛江、画湛江、影湛江、舞湛江”,这有利于做好和本体文化结合的工作。此外,积极的举办“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四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城乡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
在这个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培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动力。另外,我们还要积极的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这样才能起到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群众更好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2)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这项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当前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行完善,尽快完成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其次,我们要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推进,举例来说,湛江市粤剧团、湛江大剧院、湛江市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湛江市文化艺术中心等。第三,做好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对村村通等项目进行大力推广,还要实施公共文化入户工程并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然,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及供给能力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提升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需要建设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设,更好的利用爱国主义以及红色旅游等文化遗产来促进湛江文化产业的发展。
(3)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项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湛江市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断的培育自主品牌,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和完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新闻产业的作用,针对湛江市的“三报一网”,我们要做好其品牌的建设。其次,对当前湛江市的文化市场体系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的政策,特别要对农村文化消费进行鼓励和支持,此外,针对新兴市场,我们要发展各种相关的延伸产业,健全产业链。第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出“黄金海岸,休闲胜地,生态海岛”的形象,使湛江成为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此外,针对红色文化等,我们还要坚持“旅游产业带动发展”以及“文化兴旅”等战略。
(4)增强现代文化的传播能力。首先,我们要加强舆论的引导能力,确保舆论导向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这样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弘扬党的文化。其次,发展新兴的媒体,积极的促进三网融合工作,使其成为湛江文化的新载体。第三,开展更多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结合湛江文化的基础上,实行“走出去”这一战略,并对向外型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5)深化文化改革。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对当前的文化单位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考核制度,这可以使这些单位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积极形成全民参格局,我们需注意到,要想促进湛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离不开资金的,而只靠国家及政府的投入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因此,形成全面参与的格局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
(6)注重文化人才培养。首先,我们要实施人才强市这一战略,将湛江打造成一个人才聚集的区域,这也是构建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加高校是一个有效地途径。其次,建设一个完善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这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引进。
四、实例分析
针对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实现文化引领及辐射的目标,我们要加强大型传媒文化企业的建设,并建设处一批高水准的文化服务平台,比如湛江歌剧院、湛江市文化主题公园等。通过这一措施,就可以形成一个能够带动全市,并且可以辐射到北部湾,甚至能影响东南亚的区域文化中心。
在湛江市的市区,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布局,这有利于促进市区文化产业往园区聚集。
在开发区,我们要提升娱乐产业的地位,比如在霞山和赤坎位置,我们要做好历史文化街以及商贸文化圈的建设,而麻章、东海岛以及坡头要对文化休闲等产业进行大力的发展。此外,在国道沿线,我们要做好市域绿道网的建设,并把有城市特使文化的亮点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南疆文化走廊”。
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这里取这一例子主要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还要以一个更积极饱满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工作。笔者相信,未来的湛江文化产业将会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65-02
引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作为各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视则相对较低,有关研究也较少。然而国内外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定性的层面进行分析,如熊耀平(2002)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2];马黎明(2010)对济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挖掘其中内含的文化产业发展机理,研究探讨了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也有学者从单个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王重远(2012)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选取了21个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
已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如创意等)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且大部分都是运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做相关分析,力求为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指以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文化生存、文化繁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包括人文、社会、政府、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本文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内涵及特点,在文献借鉴的基础上,从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关联产业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6个方面构建描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其中,产业资源环境包括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博物馆机构数、群众文化机构数、文化事业费、文化产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8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环境包括邮政营业网点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卫生医疗机构数共5个二级指标;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文物部门所属机构总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资产总额共6个二级指标;关联产业环境包括旅游产业、技术产业、教育行业共3个二级指标;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地区R&D投入、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数、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高级职称人数共3个二级指标;政府政策环境包括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共3个二级指标。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得到各地区2007―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分如图1所示(按平均得分进行排序)。
(二)结果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由表1可以直观的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区域差异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依存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不同区域空间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等的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
2.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07―2011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排名和所属类型变化不是很大,但得分却存在较大的变动性。排名前六的地区在这5年间得分都大于2,而且其得分具有持续或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排名后七位的地区其得分一直都小于-1,且其得分都有持续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性。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呈现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格局,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的不同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但与此同时,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各具特色,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地区资源相对更为丰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慢从而更具发展潜力等等。因此,各地区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走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第二,从总体上看,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导致其差距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两极分化也逐渐严重,进而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时,相关政府应不同地区不同对待,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Alessandro Federici,Andrea Mazzitelli.Dynamic Factor Analysis with Stata [EB/OL].http:///meeting/Italian/Federici.pdf.
[2] 熊耀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2-35.
[3] 马黎明.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6):101-103.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研究背景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但长期以来,其文化优势并未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文化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一直是甘肃并存的两大问题。近期,甘肃省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
本文试图通过区位商方法,对甘肃十四个城市文化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找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潜在竞争优势、竞争劣势的区域,以期在未来发展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有规划,提出相应发展战略。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03亿元,较上年增长19.1%,占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4%。甘肃省现有文化产业机构3887家,从业人员9.65万人,资产为259.51亿元,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内部结构变化明显,重点行业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分布高度集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三、区位商分析法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本文运用的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除所得的商。
其计算公式为:LQ=(N1/A1)/(N0/A0),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
一般说来,LQ>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同时也意味着该地区该行业的产出除满足本区域需求外还对外提品或服务。LQ=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省相当,竞争力一般,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LQ
四、实证分析
根据测算,甘肃省十四市(州)的区位商如下:庆阳市1.37、嘉峪关市1.12、酒泉市0.97、兰州市0.96、定西市0.89、平凉市0.86、武威市0.83、张掖市0.70、临夏州0.69、金昌市0.66、天水市0.66、白银市0.59、甘南州0.58、陇南市0.43。为了进一步考察和分析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优势的城市,我们将区位商值大于1的地区列为“显著优势地区”;区位商值大于0.8小于1的行业列为“潜在优势地区”;区位商值小于0.8的地区列为“比较劣势地区”。
显著优势地区。甘肃省文化产业具有显著优势的地区分别是庆阳市与嘉峪关市。庆阳市文化产业优势集中体现在其民俗文化上,以香包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其黄土风情在全国独树一帜。而嘉峪关市境内有西部长城、大漠风光,现已围绕长城的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中,庆阳市位于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而嘉峪关市位于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这两个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各自集群优势,迅速积累资金及人才,并向周围辐射。
潜在优势地区。甘肃省文化产业具有潜在优势的地区分别是酒泉市、兰州市、定西市、平凉市、武威市。这其中酒泉市的敦煌莫高窟,兰州市的黄河城市风光,定西市的森林资源,平凉市的崆峒山,武威的西夏文化都各具特色。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中,兰州市是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中心,兰州市无论是文化产业人员还是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占有绝对优势,不但要发展文化旅游业,更要全面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而其他几个地区,可以作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有力补充。
比较劣势地区。甘肃省文化产业具有比较劣势的地区分别是张掖市、临夏州、金昌市、天水市、白银市、甘南州、陇南市。这些城市中张掖市的大佛寺,天水市的伏羲庙,甘南州的拉卜楞寺等资源都久负盛名,但大多点状分布,没有形成集群优势,虽然类似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并不低,甚至名列前茅,但根据本文区位商的测算方法,这几个城市的问题在于从业人员的相对量较少,所以专业化程度较低,竞争优势不明显,只是单纯依赖自身资源,发展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没有做大做强。
五、结论与对策
甘肃省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但总量少、单位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潜力有待开发和培育,其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投资不足,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居民的文化消费力不强,人才比较匮乏。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会有相应的扶持措施,根据本文的分析,甘肃文化产业一方面要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兰州市、嘉峪关市、庆阳市、酒泉市等较成熟的中心地区,通过招商引资与政府投入,以品牌龙头企业与大型产业园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对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城市的文化资源要进行保护与传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宣传,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并完善以景点为中心的服务配套设施,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让每处文化资源都成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引擎。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 聚类分析
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
目前,国内探讨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式:
采用波特钻石模型评价体系。祁述裕、殷国俊等人(2004)在研究中主要借用了波特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了一个全面反映一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李高业(2008)进一步将五个系统归类分为三大模块:核心竞争力模块、基础竞争力模块和软环境竞争力模块。
采用其他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标准。花建(2005)概括总结了文化产业的四大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邓燕雯、郑淼茜等人(2008)构建了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以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文化传播与渗透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能力四种能力为支撑的整体系统;徐萍(2006)选取和构建了17项指标组成反映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
本文试图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及其编制说明,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细化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状况。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及文化产业分类的选取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
本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综合性原则、符合实际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了可量化的、代表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21项指标,具体反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经济贡献、成长能力和发展基础等主要方面,用以研究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的影响关系。具体的21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如下: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城乡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缴税收增长率、文化企业机构利润率、地区总产出占地区GDP比重。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选取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对于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定义,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本文依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分类下各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属于核心层和层的主要文化产业门类进行了分类选取。本文从文化产业核心层选取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从层则选取了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这三类进行分析。
(三)数据采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统计数据口径有一定改变,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08-2009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文化产业方面的统计数据,再综合整理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有关数据,对我国内地除北京、上海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除北京、上海外,是因为:在统计年鉴中存在“中央”这个地区分类,其数据很难客观地反映北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各省市的网络文化服务中,上海占全国比重过高,超过80%,在统计分析时,上海表现出异常值的特性,因此在聚类分析时,未予考虑)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指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其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小。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我国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依据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水平,除北京和上海以外,我国内地其他29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分为三组,具体如表1及图1所示。
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聚类分组的情况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对于研究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有较大的适用性。第2组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目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相对最强的区域;第3组主要是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省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力次强的区域;第1组则主要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省份(属于第1组的18个省市区中,西部地区占了多数),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虽然聚类分组中也存在一些东、中、西部省区省份交叉的情况。这其实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会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会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从分组的趋势来看,各地的文化产业结构中,核心层和层大致呈现一定的比例趋势,且产业发展规模越低,比例越趋于集中。这表明,文化产业核心层与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当某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低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核心层与层相互制约的情形。
三类分组之间的SIG指标都明显小于0.05,表明三组之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层具有显著差异;检验三组在核心层与层的比较排序,SIG指标也都明显小于0.05,表明第2组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层显著大于第3组地区,第3组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层显著大于第1组地区。
(二)聚类分析分组之间的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城乡人均纯收入这些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三个分组之间的SIG指标均明显小于0.05,表明它们在这些相关竞争力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
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三组之间的比较排序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这些指标的SIG均明显小于0.05,组与组之间排序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第2组各项指标明显大于第3组各项指标;第3组各项指标明显大于第1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还表明,文化产业的运营状况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很大联系;同时文化产业的运营状况与劳动者报酬、工资福利等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固定资产折旧、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城乡人均纯收入这些指标的部分SIG大于0.05,组与组之间的排序不明显。
对于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缴税收增长率、文化企业机构利润率、地区总产出占地区GDP比重这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的SIG指标均显著大于0.1,表明三个分组之间在这些相关竞争力指标不具有显著差异。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其利润率及其资产报酬率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整个文化产业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产业规模效应。
对我国发展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注重促进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情况类似,中部部分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国家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布局上,从政策上引导、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创新,提高区域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以促进我国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政府的财政拨款会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弱小时,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发展规模偏低,会制约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并注重核心层和层文化产业之间整体规模的协调发展;当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可以考虑集中资源推动某些地区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并提升文化生产力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从各地区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的发展情况看,仍然分散而不具备规模效应,因此,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整合,提高文化生产效率。除规模的因素外,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与文化产品生产往往带有很强的创新性相关,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文化产业机构和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应该落脚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人才培育战略,以文化创新推动地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从上述统计结果看,文化产业规模与员工福利收入的正相关性也间接地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理论学习,2008(4)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2)
4.邓燕雯,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
5.徐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
如何促进衡水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进一步增强衡水网络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和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是必须予以重视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产业涵盖文化与网络的所有上下游厂商相联系时所衍生出的产业集群。包括两方面: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包括数字图书馆、网上的在线报纸等;和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产业,包括网络在线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社区、网络广告、网络教育、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移动网络APP产业等。
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具有网络经济和创意科技的双重特点。作为新兴产业形态,不仅推动着不同产业的融合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兴支点。
二、衡水网络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衡水新闻网、衡水政府网、衡水广播电视网以及衡水老白干、大营皮草、内画企业等一批网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站和企业网站已初具规模,不仅满足了网民对地方信息不同层次的需求,还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衡水的窗口。
衡水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时间较短,规模小,影响范围小。市级部门开通49个政务微博,但是多数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衡水网络广播电视台2013年开通,起步较晚。无论是政府和媒体新闻网站,还是企业的门户网站,在全国网站中的排位部不靠前,有的还没有在全市内产生应有的影响,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和利会效益。
文化产业与网络融合发展缓慢。冀派内画、武强年画、侯店毛笔、深州黑陶、武强西洋乐器、饶阳民族乐器、阜城剪纸等文化产业虽然独具地方特色,但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旅游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嫁接不多,缺少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引导支持力度不大。网络文化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业态,其企业又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生产的又是虚拟的内容和产品,地方政府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经验不多。
轻视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积极性很高,偏重招商引资文化实体项目,轻视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很多园区不具备孵化文化产业所需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经营咨询服务、高效灵活的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不足。衡水拥有一大批IT应用型人才,但缺乏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热悉网络文化产业创作的复合刑专业人才。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衡水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对策建议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良好政策环境。同志强调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与沟通;鼓励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委、省政府也推出了加快网络文化发展的举措。衡水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娱乐等产业上层次、创品牌、增效益。
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发展的基础。衡水是文化部命名的内画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西洋管弦乐器生产基地。武强年画、侯店毛笔、阜城剪纸、武邑硬木雕刻、深州黑陶、饶阳铜雕是衡水的特色文化产品,九州之首文化、董仲舒文化以及古玩业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内画和乐器两大产业,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衡水习三内画公司和衡水“一壶斋”工艺品公司、河北金音乐器制造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着眼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发以手机为终端的网络文化产品前景广阔,带动文化产业弯道超车。
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强与京津两地的网络文化产业合作。随着京津冀三地产业区分、功能明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衡水的文化与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与京津网络文化产业的对接,推进建设一批文化创意项目和作品。
加强政策扶持,改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设立网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和创业孵化器。网络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成立初期需要大量投资,但收益却往往很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创业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重点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网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网络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等。增加网络文化专项资金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上市。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孵化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24-02
环渤海区域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市共同构成。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资源开发及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环渤海五省市地域相连、文化背景相似,区域的文化创意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资源整合与创意产业对接、分工合作方面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原因影响了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章将从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资源的整合及创意产业合作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推动。在文化创意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
环渤海区域五省市都通过创意产业规划、创意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等方式,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北京市到2008年已经建设成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0个,目前,经过资源整合之后剩下19个创意产业功能区。初步解决了园区过去那种重复建设、定位模糊、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提高了北京市创意园区的竞争力。在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全国前列。
天津市到2011年底,已建成各类创意产业园区、聚集区49个,其中市级创意产业园区19个。代表性的产业园区主要有:天津凌奥创意产业园、6号院创意产业园、华轮创意工场等。
河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四带一区”的发展战略。“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等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等10大行业。到2011年底,河北省已拥有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4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山东省近年来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步伐。目前,山东省已经有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近年来,辽宁省重点推动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2011年底,辽宁省拥有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及12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1%,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天津市近年来创意产业年产值逐年递增。2006年以来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2%,2011年天津市创意产业年总产值达到近700亿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左右。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成为河北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增长迅速。在2007~2011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11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6%。近年来,辽宁省以网络、软件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1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688.1亿元。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优势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在文化创意资源资源开发、创意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五省市在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许多共同与相似之处,也存有不同与差异。这些需要进行总结,来更准确地对环渤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
(一)环渤海区域五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特征
第一,环渤海区域五省市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五省市及区域重点城市大连、青岛、沈阳等都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纲要或规划。如《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在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等。
第二,区域五省市都把创意基地(园区)建设方面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五省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五省市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为各地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支撑。如天津市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达到49个,河北省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达到了109个。
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五省市文化创意产业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环渤海五省市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如天津市2006年以来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2%。
(二)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文化创意产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无论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还是行业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此外,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人才优势逐步形成了其优势产业与特色行业。
1 北京市创意产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东方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北京市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人才优势,初步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四大优势行业。其中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和新闻出版业这两个行业2011年实现的增加值就占到北京市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的51%,优势非常突出。
2 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在研发设计等行业优势突出。近年来,天津市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托天津本地工业与科技资源,逐渐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娱乐和演出。
3 河北省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优势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重点发展演艺业、动漫游戏业、出版发行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创意设计业、文化用品制售业等十个文化产业。目前,河北省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销售这几个行业,具有较强优势。
4 山东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较好。近年来,山东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播影视业发展较快。此外,山东省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取得显著效果。
5 辽宁省在软件服务等领域优势突出。辽宁省以网络、软件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有了推动了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此外,辽宁的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具代表性如本山传媒。另外,辽宁省的文博、旅游、娱乐等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三、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的文化创意聚集区发展迅速,在园区的入住企业数量、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方面都有较大增长,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支撑。由于多数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导致盲目跟风建设现象。许多园区的功能和产业定位都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导致重复建设及互相竞争。
(二)环渤海区域各创意园区之间合作程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环渤海五省市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环渤海区域各地方的创意产业园区分属不同的省市,缺乏区域性的统一规划。一方面,各创意产业园区主管单位又多缺乏联盟合作意识,不能有效筹措资金,联合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内各省市产业园区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此外,区域间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园区之间的企业合作与园区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文化创意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创意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五省市都在忙于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而区域五省市之间的文化创意资源的整合程度仍比较低。就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的信息共享、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等进展还不够快。
四、推动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合作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从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环渤海区域五省市之间在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合作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区域五省市之间的创意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
(一)做好区域各省市创意产业规划,依托本地资源,培育优势产业
北京市的出版、影视传媒等资源非常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因此,北京市应当重点发展软件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等优势产业。近年来,天津经济及开发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因而,可以利用开发区的科技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多媒体等产业。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在国际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取得较大发展。相关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好、人才齐全,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软件外包、动漫游戏等产业。
(二)以环渤海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合作
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有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大连市、青岛市等,这些中心城市文化创意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此外,这些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小。这些都为这些中心城市之间创意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目前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合作的重点应当放在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链建设方面。
(三)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做大做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55-05
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体育、娱乐等发展性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标。近年来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增加,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致使不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显得过于笼统,可比性与相互借鉴性不强。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政府1997 年提出的Creative Industry 的说法,将其定义为源自个别创意、技术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开拓及利用,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1]。而随着对该产业研究的丰富,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查德・E.凯夫斯为代表的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2],将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另一类是以霍金斯为代表的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3],将内容涉及创造与文化,产品属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归于文化创意产业。
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下,以文化为根本、以创造为核心,借助高新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兴产业。
(二)文创创意产业的特征
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原创性。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创意”为核心。首先,独特的内容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另外,创意还贯穿于产品生产、营销的整个过程,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2)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是多种文化、多个学科、多类人才以及多项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它融合了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跨越了实体和非实体经济,推动了不同领域、不同产业间的紧密合作。(3)高附加值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非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实现效益、促进产业发展,这些非物质要素包括文化、技术等。文化创意产品较高的文化和技术附加值可以提升产品的性能,超越产品的原本价值,衍生出附属价值。(4)渗透性。文化创意产业并不独立于传统产业,而是渗透于传统产业之中。一方面,只有通过传统产业的生产、营销,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产品的生产、营销过程中,创意也贯穿始终。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一)“钻石模型”的改进
本文主要是研究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因素,进而推演出相关评价指标,而钻石模型正是阐释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联系。但由于钻石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且不同产业本身差异较大且竞争态势不同,因此,我们需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中国国情提出改进的钻石模型来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涵盖多个细分行业的新型产业,目前行业界限并不清晰,若仅采用钻石模型中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一微观层面要素进行分析不够恰当。因此,本文选取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性因素――“产业运作”要素进行分析。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等不够健全,缺乏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的管制。因此,我们将政府作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归入到模型内部。此外,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创新是其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所以需将创新能力加入到模型的内生变量中(如图1所示)。
(二)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1.生产要素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文创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依赖的不再是物质、生态、环境等自生性资源,而是由知识、技术、创意、智力等组成的再生性资源,基本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鉴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本文将从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设施资源、文化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是生产出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文化产品,而创新能力主要依附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因此,本文选取了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从业人员比率评判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是否充沛,并通过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工作年限、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数衡量该地区文创产业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创新意识。(2)资本资源。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其企业自身也呈现出小型化、灵活化、集群化的特点,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金短缺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介入,仅凭企业自身实力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很难有效地帮助文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而金融机构贷款是文化创意产业获得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通过金融机构数分析文创企业可获得资金的便利程度,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反映文创企业可获得的资金规模。(3)设施资源。区域具备丰富的设施资源将最大程度地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鉴于交通、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在文创产业集聚区大都建设的较为完备,因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选取与文创产业更为相关的文创产业园区注册企业数衡量该地区文创产业园区的规模,服务平台数来考察公共平台是否在企业产品信息传播、技术服务、产品展示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公共设施数反映了该地区是否为居民提供了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相关公共文化场馆,如群众艺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量,衡量该地区文化设施资源是否丰富。(4)文化资源。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意环境、精神环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底蕴相对较为深厚,如伦敦、纽约、巴黎等都已经成为典型的创意之都。因此,本文选取了该地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来反映该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和开发利用程度。
2.需求要素
同其他产业一样,需求基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需要通过交易进入消费系统,进而实现价值回收和增值,再生产才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该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需求量。文化产品消费需求量主要反映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其需求主体包括该地区范围内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具体的需求规模可通过其在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总额,以及该地区人口数量进行衡量。(2)需求水平。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文化产品消费作为非生活必须品,具有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等特点,属于高消费层次的消费,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只有当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居民消费观念较为成熟时,才会倾向于此类消费。因此,本文选取人均文化产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考察消费者在文化类产品及服务上的消费意愿。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该指标是人们在消费开支上的决定性因素。人均学历水平,体现该地区文化产品消费的成熟度。
3.相关产业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包括内容创意、产品研发、产品生产、营销推广等环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了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支持性产业。
(1)只有具备了资金的保证,文化创意企业才可能投入生产、加快规模升级并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因此,金融业是文化创意产业首要的支持产业。(2)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性的内容密集型产业,主要通过高科技技术将无形的内容创意转化为创意产品。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3)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够将创意产品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批量大规模生产。只有通过制造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制造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辅助产业。
本文选取了“该地区金融业总产值占该地区GDP比重”和“该地区金融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程度。前者反映了本地区金融业的规模情况,后者反映了本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水平。这两个比重越高,代表金融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本文均选取了类似的指标。
4.产业运作要素
前人研究中一般用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来衡量产业运作要素。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文化创意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进而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增加了龙头企业这一指标。
(1)产业规模。一个地区某产业的竞争力情况最直观反映在产业规模上。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才能得到各界的关注,才有可能制定竞争规则。此外,产业规模越大越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增加利润。本文选取了文创产业增加值、文创产业总产值、文创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GDP比重及文创企业数量四个指标来衡量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文创产业增加值”和“文创产业总产值”用来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绝对规模,“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对规模,而“文创企业的数量”则可以直接反映文创产业的规模情况。(2)产业效益。产业效益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情况。产业效益越高,说明产业运作能力越强,所以产业竞争力越高。本文选取了文创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文创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GDP比重及文创产业上缴税收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产业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该地区每个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生产的产品量,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生产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计算公式为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可以反映出某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文创产业上缴税收增长率”也可以直观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效益。(3)龙头企业。本文选取了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及该地区百强企业中文创企业个数两个指标来衡量龙头企业。“文创产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龙头企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该比重越大,说明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越大,从而能够发挥带头作用,引领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而提升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地区百强企业中文创企业个数”反映了该地区文创龙头企业的个数。
5.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
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只有在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条件下,创意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人才、贷款、服务和帮助等[4]。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是由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方面构成,用来评估政府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性和导向性。资金支持是解决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设立的。政府政策是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支持。法律法规即建立各项法律制度,来约束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经济体制的行为,从法律上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1)资金支持。资金支持主要由文创专项基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财政补贴金额两个指标构成。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通过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严格地管理和评审,按照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导向,对文化创意企业或项目予以支持。其中,文创专项基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指该地区政府提供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投资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情况,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进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政府补贴金额,是指该地区政府该指标反映了当地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2)政府政策。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人才吸引与鼓励政策数和产业建设政策三个指标构成。其中,财政政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专项基金政策和文化惠民工程等,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人才吸引与鼓励政策主要指政府鼓励人才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同时鼓励市民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的相关政策,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及居民相关消费鼓励力度。产业建设政策主要指政府对园区建设提出的相关政策、用于产业引导的政策及对文化创意企业扶持政策,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建设的支持力度。(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知识产权案件开庭数三个指标构成。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蕴含的独特创意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是以创新为核心,创意本身属于无形产品,属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范畴。它的知识财产属性决定了创意应主要有知识产权法保护[5]。行业标准健全可以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标准完整程度可以体现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上的重视程度。文化创意产业其产品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障创意主体、创意企业的合法收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从而选择知识产权案件开庭数来衡量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上的保护力度。
6.创新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作为核心价值,则创新能力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创新潜力和创新成果两方面,用来评估城市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实力及产业技术竞争能力。创新潜力是指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从潜在创新人才角度考察该地区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主要是从创新直接成果的角度考察该地区创新能力。
(1)创新潜力。创新潜力主要包括开设文创相关专业高校数、文创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研究机构数和培训机构数四个方面。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高等院校数可以反映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投入程度;文创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反映该地区潜在文化创意从业人才储备情况;研究机构数反映该地区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培训年机构数反映该地区文创从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能力提升的认知水平。(2)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由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总支出的比重、文创产业每年专利申请量和版权交易额四方面构成。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从文创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的角度反映文创产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总支出的比重是从产业经费支出的角度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创产业每年专利申请量是指该地区的专利创新成果的数量,该指标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研发实力和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水平程度,版权交易额是指版权交易指作品版权中全部或部分经济权利,通过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的方式,以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交易行为,该指标通过创新成果交易价值来反映文创产业创新能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知识、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凭借独特的产业内容与特征、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该评价指标集的建立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为中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合、调控,促进其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CITF.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R].London:UK Government 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1998.
[2][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Howkins,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Penguin Global Press,2004.
[4]王艳,侯合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意产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16):176-179.
[5]杨张博,高山行.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企业的创意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51-55.
文化资本化即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增值的过程。文化资本化是一种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开发利用模式,其具有价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实现资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内涵、吸引性不够以及特色性不强的文化就很难实现其资本化。文化资本化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备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开发的潜力和价值,其体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广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刘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文化的垄断性。文化垄断性体现为文化在区域的独有性。拥有地域垄断性的文化其所开发的文化产品在区域范围内因其垄断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实现文化的资本化开发,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强,即文化具有系统性,能够被开发成文化产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将其开发成系列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机制
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根据其作用层级关系分为初级作用和深度作用两个层次(见图1)。1.初级作用初级作用即通过文化资本化所引发的对于文化自身及其相关延伸产品的作用和影响,其包括文化产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产品化即通过对文化进行深度、系统和全面开发,将其开发成能满足文化审美诉求、且能够为经营者盈利的产品模式,如温州横店影视城。文化产品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文化有形化即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文化由无形向有形化的转变,公众能够通过有形的文化形式,体验和欣赏无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类文化类旅游节庆;文化品牌化即通过文化的产品化和营销,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苏的园林文化等均属于此。通过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区域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基础上,文化产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终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合理演进。(1)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文化旅游业包含若干子产业。文化旅游各子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即内部各系统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区间的等级关系、文化旅游商品间的类别和档次结构的协调等。文化资本化在实现文化产品化和有形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调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2)促进产业间结构协调[3]。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包括了诸如文化性旅游景区、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文化资本化的作用下,资源各要素按照价值和市场规律合理有序流动,文化旅游产业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协调。(3)促进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各区域由于比较优势的差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潜力和竞争力差异较大,因此,区域间应该进行有效协作。在文化资本化的影响下,各区域发展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旅游产业空间演进形态与阶段
1.演进形态
在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的形态具体表现为:(1)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宣传。即在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提高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地域有代表性的文化便被提炼成营销口号,用作区域营销推广;(2)主题景区开发。主题景区开发即开发以某一历史事件、文化等为主题的景区。其是通过文化的显性化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现与活化。通过主题景区的开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3)节事活动的开发。节事活动包括节日、庆典、事件、活动等诸多范畴。节事活动的开发实现了文化的动态化、舞台化、显性化,是旅游产业结构演进的高级阶段。通过节事活动的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结构向多元化、系统化产品结构的进化。
2.阶段
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旅游产业结构空间演进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单一产业结构阶段。在文化资本化的初期,由于文化仅用作区域营销宣传,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六个要素存在短板。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参与性、文化性的旅游产品相对缺乏;(2)调整与协调阶段。随着文化资本化的进程,主题景区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开始调整,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不断得到协调;(3)系统优化阶段。随着节事活动的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出现,导致旅游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结构实现了系统发展,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核心产业实现了系统优化。
二、宁德市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现状及原因
环三都澳区域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距温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圈层2523km,位于其协作圈层,距福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圈层118km。该区域包括福建省宁德市蕉城、福安、霞浦、东侨4个县(市、区、开发区)的20个乡镇(街道),陆地面积163010km2,占宁德全市面积的122%;海域面积714km2,占宁德全市面积的16%。
(一)现状
目前,宁德市主打“闽东北”亲水游。在此运作理念下,宁德市塑造了基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景区。受其影响,环三都澳区域仅开发了杨家溪、葡萄沟、三都澳景区等观光型旅游产品。然而,拥有强大市场需求的文化性旅游产业发展则不健全。具体表现为。1.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受到旅游业发展理念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到目前为止,环三都澳区域所开发的旅游资源以文化性旅游资源为主,如滨海旅游资源、海岛旅游资源等。而文化性旅游资源因开发理念、开发利用模式以及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文化资本化实现程度较低,其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始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从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目前仅开发了畲族民俗文化,即开发蕉城区上金贝村。但从资源的禀赋程度分析,环三都澳区域拥有丰富的民俗、红色、宗教以及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但是从上金贝村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没有真正地作为一种资本进行运作,而是存于原生的状态;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分析,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系统开发。蕉城区上金贝村景区的建设,仅仅通过建筑复原的方式建设了金贝寺、古墓游览区、村落景观游览区等。资本化的过程就是需要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优化,资源的低水平利用和零散开发模式不是真正的文化资本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独具特色的畲族民俗文化没有通过舞台化和有形化的方式实现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整合。2.文化旅游产品较少,且结构单一文化性旅游产品从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两个角度分析。对于旅游景区而言,目前宁德市重点打造了以蕉城区上金贝村为代表的文化性景区。文化资本化的广度与其文化赋存是不成正比的。综合比较该区域旅游资源赋存现状,具有区域重大影响力的霞浦县赤岸及其空海文化、蕉城霍童古镇及民俗文化、蕉城支提山及其宗教文化等均没有实现资本化运作。因此,其文化性旅游产品较少,且相对于其文化类别而言,结构过于单一。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感知。目前,环三都澳区域所开发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依托地方农副产品开发的商品。而真正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则较少,比如畲族民俗服饰、发饰及头饰等旅游商品则开发过少。文化资本化的过程需要与相关产业实现高效地整合,实现其产业化运作。宁德市市面上所销售的畲族银饰更多是以工艺品或奢侈品进行销售的,没有与旅游产业较好的结合,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区域文化的资本化进程。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化过程中,其产业发展存在短板,且结构搭配失调。环三都澳区域文化资本化广度的缺失,导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问题。文化性景区仅蕉城区上金贝村和支提寺,文化性旅游节庆活动仅每年定期举办的蕉城区“三月三”赛歌会。已开发的支提寺以及实现资本化运营的上金贝村以及相关的旅游商品与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禀赋相比较而言,极不匹配。文化性景区建设的滞后以及文化性旅游节庆活动的缺失成为了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导致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作为文化的边缘地带,文化资本化进程的缓慢,为环三都澳区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闽东畲族传统民俗文化、“二月二”灯会、线狮表演、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等。从文化性景区的结构分析,蕉城区上金贝村,支提寺景区分别是基于畲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开发出来的。相较于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赋存度而言,其结构过于单一,且结构搭配不合理。4.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不协调受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蕉城区的三都澳景区、霞浦的杨家溪景区和福安葡萄沟景区开发较早,且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相比之下,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本化进程中,空间发展不协调。(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有别。福安将畲族民俗文化表演与西塔葡萄沟整合为一体,在旅游者采摘南国刺葡萄的同时欣赏畲族民俗文化表演,并已实现其文化资本化及产业化运作。蕉城的上金贝村景区建设如火如荼,且每年吸引一定的旅游者,虽为该村带来了一定的餐饮销售收入,但是整个景区仍未进入产业链整合。霞浦县没有进行文化景区的建设。因此,该区域文化资本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有别;(2)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大。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度分析,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且均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从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蕉城区的上金贝村主打畲族民俗文化牌,景区建设初具规模,且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福安西塔葡萄沟除了葡萄收获的季节举办畲族民俗文化活动表演之外,其它时间基本是开放状态。因此,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大;(3)区域间发展缺乏协调。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才能实现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蕉城区、福安市和霞浦县虽然各自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各自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因此,以致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有别,竞争力差异大。
(二)原因
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存在的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资源资本化利用理念落后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利用则相对复杂、系统且技术要求较高。以“闽东北”亲水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较早,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文化旅游产业则因为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利用理念落后发展缓慢。首先,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未受到重视。环三都澳区域的山岳、水体、岛屿等旅游资源丰富,且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具有极大开发潜力、能够改变目前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产业明显季节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文化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少,且资本化开发利用层次浅;其次,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深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深度开发即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实现文化的有形化和舞台化开发。每年定期举办的蕉城区“三月三”赛歌会以及福安西塔葡萄沟的畲族民俗活动表演是实现畲族民俗文化舞台化的重要表现。但是就其策划的节庆活动产品而言,资本化开发的理念落后、对文化精髓挖掘不够、产品的策划缺乏创新。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从两方面影响该区域文化资本化及其旅游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影响了文化资本化及产业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理念越先进。反之,则理念落后。环三都澳区域作为海西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城市群,因其处于温州都市经济圈与福州都市经济圈的断裂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4]。因此,从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轨迹分析,其过度重视以闽东北“亲水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价值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相对于观光旅游产业而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则更大。其主要表现在用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节庆活动策划与运作、文化性景区的建设、策划团队的管理以及营销等各方面。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各方面的资金来源。3.区域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文化资本化进程需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资源的整合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群因区位相邻、文化同源而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具有一定同质化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下,受利益诉求刺激,各城市在文化资本化利用过程中,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协调,造成文化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蕉城区“三月三”赛歌会和福安西塔葡萄沟的畲族歌舞表演就存在同质化问题。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包括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以及风物特产等。因资源整合力度欠缺,霍童“二月二”灯会举办的线狮表演、铁枝表演、踩高跷等活动,蕉城的霍童古镇、贵村古镇村落文化及支提寺宗教文化等均没有开发成文化类节庆旅游产品4.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缺失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其也存在滞后性。因此,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没有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文化资本化的过程需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协作开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合理和系统规划,造成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在旅游产品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方面,现行的旅游线路均为观光旅游景区。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被系统开发出来,并整合到旅游线路中去,这也是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三、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路径
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结构的合理演进。文化作为环三都澳区域重要的资源,应通过其资本化实现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演进。
(一)实现产品结构最优组合,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
结构的优化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应该通过基于产品类别多样化和景区层次结构的优化实现。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赋存度较高,且类别多样。因此,首先应该产品类别多样化。该区域的畲族传统民俗的畲歌、畲舞、嫁娶习俗、上刀山、下火海,霍童镇的线狮表演、铁枝和踩高跷,支提寺的宗教文化,福安的红色文化资源,霞浦的海洋捕捞文化及赤岸空海文化等是该区域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本化进程中,应基于文化的类别进行开发,实现产品类别多样化。因此,应通过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景区,如蕉城区的上金贝村和支提寺景区、福安西塔葡萄沟景区、霞浦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区和蕉城区的霍童镇古镇文化旅游区实现景区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应在文化景区开发的基础上,策划一系列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三月三”赛歌会、“二月二”灯会、霞浦海洋捕捞文化旅游节等。通过将这些节庆活动与景区建设整合,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基于“闽东北”亲水游的单一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该区域资本化效率。其次,优化景区层次结构。景区层次结构的质量等级结构,其从1A到5A,分为五个级别。环三都澳区域仅蕉城区上金贝村被评为2A级旅游景区。因此,应该加强诸如西塔葡萄沟、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区及支提寺景区等文化性旅游景区的建设,优化不同质量等级旅游景区。
(二)塑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
文化品牌是市场对地域文化市场价值的认可程度,是文化资本化进程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表现。塑造环三都澳区域文化品牌有利于引导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及发展方向,并同时能够增强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畲族及闽东民俗文化、地方特产、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可以策划成区域系列文化品牌,然后从以下两方面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首先,完善产业结构。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了文化性旅游景区、文化性旅游节庆活动、地域文化性旅游商品、特产餐饮业、文化性娱乐业等。环三都澳区域应在已有的上金贝村、西塔葡萄沟、支提寺等景区基础上,进而通过资本化理念,开发其它如蔡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性景区,并开发各类主题的节庆活动,如霍童“二月二”灯会等,同时开发以竹、螺、槟榔芋等为原料的旅游商品以及带有闽东特色的食补特色餐饮业等,实现产业结构完善。其次,实现产业对接。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演进的重要方面。文化旅游产业的六个相关要素产业之间应该实现有效对接,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性景区和特色旅游商品在环三都澳区域已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但是文化类节庆活动、娱乐等行业还没有与景区等实现对接。因此,应该促进发展滞后产业,实现其对接。
(三)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环三都澳区域不同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各自优势产业。环三都澳区域蕉城区和东侨区是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该区域旅游集散地,其基础设施发达。因此,应该重点打造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相关文化性景区建设。福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各类文化性景区建设。霞浦应深度挖掘赤岸空海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景区。该区域已有的节庆类活动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通过与景区的整合,开发基于闽东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捕捞文化等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