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教育授课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医护工作,并具有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时间控制、如何吸引听众等。同时先演讲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护人员听,听课的社区医护人员根据演讲的内容和技巧提出建议,必要时重新试讲到听课的医护人员认为成功成为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者。
2 健康教育的对象
社区群众:指各年龄段的人员,包括男、女、老、中、青少年等;妊娠妇女及家属:从妊娠16周后的妇女到分娩前的孕妇及家人;婴幼儿家长:出生后42 d-6岁的婴幼儿及儿童的家长:慢性病病人及家属:包括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及家务。
3 健康教育的形式
3.1 多媒体授课形式 从事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授课前。做好讲课内容通过多媒体,用上课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授课完后给时间听课者提问。
3.2 活动的形式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授教育者互相学习和促进。
3.3 授课、提问、参与的形式 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并提出问题让授教育者积极参与的方式。
4 健康教育的设置及安排
4.1 社区群众 根据其居住地、活动地点等提供健康教育,如工厂、学校、老干局、单位等,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到其居住地或活动地点进行健康教育,多数根据其需求安排健康教育次数。
4.2 妊娠妇女及家属 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定期和循环式的健康教育,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产前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每周五上午9:30-10:30,内容分5部分共用5周讲完,讲完五个课程后再重复讲授。
4.3 婴幼儿家长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举办一次的育儿知识、婴幼儿喂养等讲授根据授课内容提前通知家长。
4.4 慢性病病人及家属 根据疾病种类成立高血压、糖尿病支持小组,每月组织一次活动或健康教育。内容提前准备好,时间安排在本次活动约好下一次活动时间。每年更换新组员,旧的组员可做义工协助社区健康教育人员工作,如通知和动员新组员参加慢性病支持小组活动。
5 授课内容要求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而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输出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突出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发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潜能,着力塑造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人格品质。
高职院校在学制上多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两年的校内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再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并上交毕业作品。由于时间紧迫,课程繁重,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次断乳期”,能否顺利地度过,对高职学子顺利走向社会、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顺利对接产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过程中会不断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授课时间
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设32~36学时。毋庸置疑,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使许多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新生活。但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性改变等心理目标任务,如果一味灌输课程模块中的内容,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待到学生步入高年级,对生命教育、完善自我意识、情绪掌控、人际关系处理、恋爱与性心理、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深入的认知时,前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熵减。心理教育课程不能实现与学生成长的同步跟进,已成为影响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瓶颈问题。
2.授课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与同类的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计算机类、公共英语类课程一样,都属于通识类课程,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且多为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课程。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制,很难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这一综合性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面对将近百人的班级规模,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严重弱化了教学效果。对于教学体验活动,也难以很好地实施,只能选取时间地点均适宜的小部分体验活动(团辅活动),以此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也只是记录在教材上,或者拷贝教师的PPT 讲稿。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查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浏览其他学习网页。由于长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教学的需求会逐步弱化,乃至于最后不再关心课堂学习,消极应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主要涵盖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等内容。教材中存在一些瑕疵:首先,教材过于同质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以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都基本涵盖了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课程内容,但较为雷同,且很多教材的封面虽标注“高职专用教材”字样,内容却与普通高等教育毫无差别,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高水平的教材凤毛麟角。其次,教材缺乏个性。高职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同,需要有个性化的教材。如果以符合行业化、专业化特点的教材作为学习的专用读本,就能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心理健康的要求,使其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再次,教材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过多,实践问题中解决途径类的知识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这样的授课内容、教材(讲义读本)阻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4.考核评价
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基本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又多分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学期结束后把各项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按照比例进行分数核算。这样的考核评价形式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初衷难免有背道而驰之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优质心路历程的课程,如果采用上述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只是完成了知识点中重难点的简单背诵(复述),难以实现对学生行为表现与心灵感悟的培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摸索一条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考核评价模式。
5.授课教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缺乏,只有少数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只好委派临近学科的教师授课。这样的“兼职”教师队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训练,对于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认知,课堂上一味讲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效能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授课教师队伍也是阻碍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1.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面临角色转化的心理任务。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开展团体辅导、课堂讲授、名师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W生尽早融入新的环境中;第二学期学生会遇到适应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深入认识自我等新问题,面临自我统合的心理任务。大学二年级会遇到恋爱和协调人际关系等问题。大学三年级在顶岗实习阶段会遇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问题。在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一系列“单方”或“复方”的心理问题,需要承担不断复杂化的心理任务。学校应结合学生心智发展和专业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同步讲授,不断深化,为学生心路成长保驾护航。
2.学思结合,切实优化课程模式
⑴注重体验式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认知是体验的基础并渗透在教学体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情感来完成体验,并分享过程学习的心得,由此进一步自省、反思,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从教学形式来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传统的单边讲授形式为师生之间的多边互融形式。例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一章时,可让学生自编情景剧《我的大学宿舍》,自主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探讨如何解决宿舍中常见的矛盾和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讲授《自我意识》一章时,可以通过“优点轰炸”和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个体的独特性,逐步摆脱自卑、自负、自私等心理,树立起悦纳自我的意识。
⑵采用信息化手段,“线上线下”相融合
基于班级容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在课前应选取适合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专题,给学生布置探究题目,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自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上教师进行分组教学,认真听取各组关于问题的解决途径汇报,做出正确及时的点评和反馈。这种“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推广课堂即时评价,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变换教学策略,将教学时间用于心理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和技能的培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因材施教,高效对接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教材的内容多为雷同,且每章的内容都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和普及性。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开设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院内授课教师成立教材编写组,努力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和具有行业专业特点的心理发展读本。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培养多元智能的人才要求、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读本的编写要符合职业属性的专业要求、工作过程的课程要求、技术应用的教学要求。“双轨制”的教材和读本,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能够体现时代性,富有实用性,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学生普适性学习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渴望,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帮助。
4.知行统一,多元改进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组内的学生按照自身不同的分工,自主选取关注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案例,然后自编自演,由课程组的教师担任评委,把集中评判的分数作为期末考核成绩。也可以采用策划书的方式,结合“5・25”心理活动日,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策划书的调研、撰写、总结工作,然后现场答辩,以答辩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还可以采用团辅活动、案例教学等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5.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参加“专业理论与规范”“教学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块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等能力。通过专题讲授、实时教研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资格准入标准。
⑵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发展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要将心理健康教师培养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又熟悉企业员工心理的“双师型”心理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学理念,高等职业院校务必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要针对企业特点,对接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调试心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口腔疾病是在校大、中专学生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轻、中、重度龋齿、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炎、复发性口疮等。它不但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还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从2008年9月份开始,笔者对笔者所在学校就读的8个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在校男女学生,年龄16~18岁。
1.2 方法 通过集中授课、免费发放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手册、问卷调查、口腔体检等方式,进行口腔健康教育。(1)利用周六、周日两天休息日,在各专业、各班级集中授课,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模型、挂图把内容更形象化。授课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和生理、口腔常见病、口腔卫生保健等常识。(2)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卫生习惯、家族史、感染史及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情况等。(3)口腔体检包括牙体检查、牙周检查、口腔黏膜刮片细胞学检查等方法。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龋齿、牙周炎、牙龈炎、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医疗费用等变化。见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口腔疾病变化情况。见表2。
3 讨论
通过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口腔疾病明显降低。与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口腔预防保健有关。通过健康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了龋齿、牙龈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的发病原因与口腔的卫生保健密不可分的。这些疾病在发作的时候疼痛难忍,反复发作还容易并发全身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据有关资料显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患者免疫力明显低下。所以应该加强口腔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口腔预防保健,减少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通过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在校学生的口腔疾病明显降低。龋齿和口腔溃疡的发病率得到良好的控制,健康教育前2/5的学生不知道口腔疾病的危害性及如何预防。另外,约有1/3的学生有病不到医院治疗,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健康教育后90%以上的学生都能说出口腔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约97%的学生能做到有症状及时就诊。通过口腔卫生保健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广大学生认识疾病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缺乏,所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必须采取社会性预防保健措施,采取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入手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要根据各地情况,建立健全口腔疾病防治与保健体系,按照国家或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开展健康教育,然后有的放矢,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防治工作,才能显著提高广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劳樟森.五官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121.
[2] 张龙禄.五官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50.
[中图分类号] R7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022-02
Influence of health
由于初孕妇是非常特殊的人群,她们正处于人生特殊阶段,面对的健康问题较多,而她们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强盛,由此有必要对她们提供以预防保健、心理护理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服务,从而降低难产率[1]。本院对100例初孕妇在孕妇学校进行了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常规建立围生保健档案、孕前无任何合并症的初孕妇200例,年龄19~26岁,孕37~42周,本着自愿的原则,将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的100例初孕妇作为实验组,将常规建档的100例初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及健康教育 对照组的初孕妇只在普通门诊做常规围生检查,一般1次/月,至妊娠晚期每周检查1次,待有分娩先兆时收住入院。
实验组的初孕妇完全按照国家爱婴医院的要求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具体措施:妊娠>28周的初孕妇每周由亲属陪同在孕妇学校接受健康教育。为实施孕妇学校培训,制订了授课计划,将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编成课程表,发放到每一位来本院产前检查的孕妇及家属手中,让她们做好按时听课准备。授课内容:孕期营养卫生知识、胎儿自我监护方法、临床分娩知识的讲解、围生期准备(精神、心理及物质上做充分的准备)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方法和技巧、新生儿护理、产褥期护理。采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形象讲解、模型演示、有奖问答、现场互动等授课形式,并设问卷调查、课后咨询进行反馈,保证授课效果,针对不足再重复教育,直至达到教育目标。
当初产妇临产时收入住院,实施全程陪伴助产责任制,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除严密观察孕妇的动态变化外,还认真做好初产妇个性化心理护理,了解她们的情绪状态以及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孕妇及家属临产知识、分娩的认知行为进行健康教育,使初产妇对分娩过程有全方位的认知和行为承受理念,消除产妇的紧张心理,使产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缩短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起重要作用[2]。
1.2.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引导初产妇自行填写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对两组初产妇产前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SAS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状态,SDS>50分表明有抑郁状态[4]。分别记录两组初产妇的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初产妇产程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孕期宣教的积极作用
分娩虽然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对于初产妇来说则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由于初产妇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对孕产宣教知识接受不够,主观上又有较高的优生愿望,均易使她们产生异常心理,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引起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症状和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5]。本院对妊娠>28周的孕妇及其家属定期在孕妇学校进行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如有关分娩知识讲解及心理辅导,使其了解分娩的机制,以便于其尽早适应新的角色及住院环境,帮助她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初产妇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应激能力,积极应对各种不良刺激,从而减少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6]。
3.2 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反应
孕妇在产前过分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是她们在没有医学指征的情况下自愿选择剖宫产的一个重要原因[7]。经过产前健康教育的初孕妇对分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分娩也不会产生恐惧。本院为消除产妇的紧张心理,在产房播放一些产妇喜欢或舒缓的背景音乐,音量适可,帮助产妇分散注意力,使其放松心情,对接受过健康教育的产妇确实能减轻产痛、缓解疲劳,促使其自然分娩[8]。
3.3 陪产者参加孕期宣教的好处
陪产者如果接受了必要的陪伴分娩知识培训,了解分娩过程及宫缩性阵痛的性质及规律,可防止陪产时惊慌、手足无措,且还能安抚产妇,保持其情绪稳定,适应分娩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从而保证了有效分娩,促使产程顺利进展,缩短产程时间,减轻产妇的痛苦。
3.4 助产人员扮好双重角色
助产人员除密切观察产程进展、胎心变化、处理分娩外,还可根据医源性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受教育程度等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模式[9],使她们接受分娩知识教育、饮食、活动、心理护理及拉玛泽分娩法训练等产前健康教育,提高初产妇及家属对分娩的认知水平,消除其不良情绪,增强自然分娩应对的自信心,让整个产程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氛围中进行,使其顺利完成分娩过程,其中,顺产率由45%提高到60%、剖宫产率由55%降低到40%,明显降低了难产率。
[参考文献]
[1] 宫本英,王玉玲.实施孕妇教育 降低难产率[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82-483.
[2] 陆键华.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对200例自然分娩初产孕妇的影响探讨[J].中外医疗,2013,(3):165.
[3] 彭明惠.舒适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110-111.
[4] 崔慧娟,徐宏宁.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情绪状态及分娩结局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04.
[5] 翟晓珍,郑淑萍.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01-102.
[6] 刘叶红,高静.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38-139.
[7] 王爱华,刘丽,王蕊.无指征剖宫产孕妇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29-930.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5~2007年间参加产后健康教育的产妇2342人,产妇的丈大1630人,产妇的婆婆或母亲1753人,共计5815人。其中产妇及其丈大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婆婆或母亲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l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41人。
1.2 方法每周两次组织产妇及其家属参加产后妇女儿童保健知识教育。内容包括:(1)观看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录象;(2)讲授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异常情况处理,儿童保健要点,产褥期曰常护理和产褥期心理保健;(3)现场咨询;(4)发放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宣传资料。授课时间为1.5~2小时/次。
每次授课完毕发放“健康知识需求调查表”利“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表”,要求参加学习者当场独立填写后回收。健康知识需求调查采取先列举出课堂讲述的五项内容,由答卷者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填写,最后算出需求率;核心知识知晓率洲试办法为:在每项授课内容中选出1~3点重要知识点共10条,能正确同答8条以上算合格。最后将全年合格人数比参加培训的该类人员总数即为该类人员的核心知识知晓率。
2 结 果
见表1、表2。
3 结 论
3.1 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欲望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由表1、表2提供的信息得知:产妇本人由于对健康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经培训后核心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丈夫由于受我国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心理护理知识需求率不高,而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异常情况处理和儿童保健要点等知识却有较高的需求,表现到培训后各项内容的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明显的差异。婆婆和母亲则由于文化、身份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除对直观讲授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录象内容有兴趣并乐于接受外,对其他几项内容均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培训后核心知识知晓率仍很低,无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各级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均应成立孕妇学校。承担地段防保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办各种形式的孕妇学校进行孕产期保健知识宣教。
(二)综合性医院的孕妇学校隶属于产科,由产科主任主管;妇幼保健机构的孕妇学校隶属于保健部,由保健部主任主管。医疗保健机构要保障孕妇学校经费、人员、设施及教学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二、孕妇学校职责
(一)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孕妇学校制度与常规。
(二)针对妇女妊娠的不同时期,分别开设孕早、中、晚期和产后培训班,不同班别宣教重点应各有侧重。
(三)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对参加授课的孕产妇进行孕产期保健知识的班前、班后问卷测试,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每季度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满意度调查,根据常见问题及满意度调查表,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调整改进工作。
(五)每次授课必须派发宣教资料,并制作健康教育处方及孕产期健康教育宣传单张供孕产妇免费取阅。
(六)与医院相关科室协调,保障本院门诊产检孕妇及时参加孕妇学校学习。
(七)根据情况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如讨论、答疑、角色扮演、模仿操作和游戏等,增强宣教效果。
(八)进行促进母乳喂养工作,巩固爱婴医院成果。
三、人员要求及设施设备配备
(一)人员及师资:
1.孕妇学校要设人专管,负责孕妇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2.孕妇学校授课老师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从事妇产科临床或妇幼保健或妇产科护理专业5年以上,掌握孕产期临床与保健相关知识技能,并具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医护人员。
3.授课老师需参加*市孕妇学校师资培训班且经考核合格取得培训合格证者。
(二)设施和设备:
1.孕妇学校应设有固定课室,面积与本院产检门诊量和住院分娩量相适应,一般不能少于2m2/人。
2.课室环境应整洁优雅、安静舒适、通风设备良好,有孕产期保健相关知识的宣传栏或橱窗。
3.根据宣教人数配备适量桌椅,有黑板或屏幕,有电教设备如电视机、放像机或VCD机。每次授课人数超过20人时应配备音响器材。
4.配备适宜教具,包括模型、新生儿模型、骨盆模型、营养食品模型、录像带、VCD等教具。
5.使用全市统一的孕妇学校讲义和学员培训手册。
6.备有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如《孕产期保健应知应会》、《心系新生命》、《孕期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母乳喂养好》、《生儿育女》杂志等宣传小册子或孕产期保健的健康教育处方。
四、质控要求
(一)质控指标
1.孕妇学校授课覆盖率≥95%(覆盖率=参加孕妇学校培训的孕妇人数/产检孕妇总数×100);
2.两次以上孕妇学校授课率≥90%(两次以上孕妇学校授课率=听课≥2次的孕妇人数/产检孕妇总数×100);
3.孕妇班后问卷合格率≥95%;
4.孕妇满意率≥95%。
(二)质控方法
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每季对孕妇学校工作进行班前、班后问卷效果评价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孕妇学校工作应纳入到本院助产技术服务质控方案中,按季度进行院科两级质控。
2.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每年定期对辖区孕妇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质控。
3.*市妇幼保健院定期组织市级质控和孕妇学校师资培训。
(三)质控要求
孕妇学校工作纳入助产技术服务质量检查标准中,未开展孕妇学校工作和开展不合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将不予《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校验和换证。
五、孕妇学校教学大纲
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孕期的特点讲授各期的保健重点。每期班的内容不宜过多过杂,授课内容以通俗易懂、便于孕妇掌握为原则。
(一)孕早期班
目的:让孕妇了解优生优育的基本知识;了解孕早期常见的生理情况及异常情况;了解孕早期营养、卫生、起居等保健知识。
内容:生育健康宝宝的孕前准备;早孕期可能引起胎儿发育异常的常见因素;孕早期常见的生理情况及异常症状;孕早期保健知识。
(二)孕中期班
目的:让孕妇掌握孕中期饮食、起居的日常保健知识;掌握胎动出现的适宜时间;了解孕中期常见的生理及异常情况;了解促进胎儿各系统发育的胎教方法。
内容:孕中期常见的生理情况及异常症状;孕中期营养、卫生、起居等日常自我保健方法;介绍利于胎儿各系统发育的胎教方法。
(三)孕晚期班
目的:让孕妇掌握家庭自我监护方法;懂得区分孕晚期正常生理情况及异常生理情况,掌握临产征兆;了解母乳喂养知识;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家庭自我护理方法。
内容:孕晚期家庭自我监护方法;孕晚期常见的生理情况及异常症状;分娩时的心理调适及辅助方法;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正确方法;产妇及新生儿自我护理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既具有许多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又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但在基础知识、自身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健全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对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本文对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切实有效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分析,做出了以下思考。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多数独立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多数独立院校中这个课程多数被定性为选修、辅修课,学时数不多。同时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系统的规划,内容缺乏针对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教材选择、课程内容由心理教师自主决定。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因此不少师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学敷衍了事,学生完全没有从课程中学到有用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2.课程教学方法过于老套、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目前独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没有互相融合,大部分均采取传统的讲授式和讨论式,很多独立学院仍在灌输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的理论,上课地点大都选择在课室或电教室,学生排排坐,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修学分的手段。这显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不符合的,这也严重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急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3.课程的专职任课教师资源匮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要具有真正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据调查,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胜任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独立院校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往往让邻近学科的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学,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虽然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这就导致有的任课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贫乏,不足以承担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一系列任务。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对策
1.改进教学内容、模式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改变而更新。学校可考虑三本学生的特性,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选择针对性强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并在上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探究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可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大一到大四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各年级阶段学生的需求。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考试和测验等形式并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应逐步淘汰。
2.采用丰富心理健康教学的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有效、方便的预防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孕妇将是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监护人,她们的知识水平将对儿童的接种率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该人群开展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提高该人群保健意识和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意识至关重要。现将2012年1月~12月对产前检查的孕妇开展婴幼儿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做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的孕妇360例,年龄20~39岁,平均27岁;孕20~39w,平均30w。初产妇312例,经产妇4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9例,高中(中专)188例,大专及以上73例。职业:医务工作者35例,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180例,教师25例,商人25例,农民57例,家庭妇女38例。
1.2方法
1.2.1健康小组 由预防保健科与产科医护人员共同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市疾控每年对具有预防接种资格的健康教育小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预防接种的一般常识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疫苗使用管理、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等,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执业。
1.2.2个性化干预 ①集中授课:将来院行产前检查的所有孕妇及陪伴家属,吸纳进入孕妇学校,对她们进行集中面授,每周三、六上午各讲解一个内容。授课内容包括:介绍预防接种知识、计划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日期、接种前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②发放光碟、阅读资料,将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打印成册,发放给孕妇及家属。③互留电话联系方式或加入QQ群,孕妇可随时就疑难问题进行咨询。④利用健教处方进行预防接种的健康宣教,1年发放健教处方约1800余份。通过对接受能力不同者采取不同的干预形式[1],使孕妇对预防接种得到系统了解。
1.3评价方法 采用我院预防保健科自行设计的预防接种知识问卷,由教育人员于孕妇入组时(教育前)及参加讲座后发放,统一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孕妇自行执笔完成,填写后当场收回。若孕妇对问题的回答基本正确为了解,含糊不清及不正确为不了解。教育前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教育后发放问卷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48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国内、国际上预防接种工作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2]。自我国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随着接种率的不断提高,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和消除。从调查中发现,相当比例的孕妇对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缺乏系统了解。表1结果显示,通过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后,孕妇对预防接种的目的、预防接种常识、预防接种反应等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均P
因此在该人群中开展健康干预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通过健康教育指导,降低了预防接种的各种风险,家长主动地参与和配合,避免了由解释不到位引发的预防接种纠纷,在对孕妇实施健康教育的时候,也是对我们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验。
根据门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大课堂课程设计。门诊患者就医通常有陪伴。70%的患者在诊区候诊2小时左右。我院就诊患者中外地患者占60%以上,且农村患者的健康知识缺乏较城市患者严重,二次就诊的患者健康需求较少,因此,门诊科普课程设计应把握基本方向,提高就诊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①结合就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内容多为季节性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科普知识、自我保健、疾病预防、专题讲座和健康指导。如乳腺的自我保健、高血压的健康指导、流感的防控、骨质增生与酸性体质、小儿发热的处理以及家庭急救常识等。教育内容侧重普遍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②授课的时间:根据门诊患者和家属流动性大的现状,选择在午间患者等候时间进行集中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医务人员讲解、急救演示、伤口处理、PICC自我维护操作,并邀请患者及家属进行现场演练。每次时间在30分钟左右。③在世界艾滋病日、糖尿病日、无烟日等与医疗相关的日期配合医院整体安排进行相关主题科普宣传。
1.2门诊健康大课堂管理方法
医院首先由护理部、门诊部及科护士长组成活动的领导小组,具体由各门诊护士长负责,明确小组及各成员的职责。要求根据医院门诊分布特点每周开展一次健康科普大课堂活动,根据门诊科普教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制定年授课计划和月计划,于月末将下个月的计划张贴在门诊各宣传栏内并在医院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同时护理部建立健康大课堂活动登记、统计制度,并制定和发放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1.3授课护士培训
以往门诊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以护士被动地接待咨询为主,表现的形式是分散的个别指导,患者问则答,每名护士每天要回答患者上百个问题,且多数问题是重复的,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让患者去问其他护士或找医生,门诊部每月接到患者投诉1~2例。针对上述情况护理部要求每名护士参加大讲堂授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分散指导为有针对性地集中指导,并对授课护士进行健康授课的基本功训练,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包括:疾病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理论、授课技巧、患者就诊流程等;技能培训包括伤口处理、管路固定、急救技能等。课前进行试讲并集体备课,收集制作的PPT课件和要发放的健康大课堂相关宣传资料并存档。此外门诊护士除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护士培训和考核外,护理部为门诊护士举办一期基础生命支持课程(BasicLifeSupport,BLS),18名护士参加。
1.4保障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可持续性
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患者需求不断改进活动质量。活动结束后由活动小组成员发放测试问卷评价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按分工职责参加每次的健康大课堂工作,并于课后对护士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和交流各门诊健康大课堂工作开展情况。
2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效果
2.1护士熟练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科普授课能力
医院门诊护士72人,平均年龄38岁。门诊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1%,比全院平均水平低13%;主管护师及以上占89%,比全院平均水平高55%。门诊护士工作经验丰富,但多数护士身体状况欠佳,且缺乏进取心。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后门诊护士工作职责和管理内容有了改变。咨询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众多患者共性咨询的问题得到归纳,科普的知识宣传或宣教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实,同时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能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多次成功抢救候诊患者,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好评;护士在授课的同时得到锻炼,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门诊护士中营造出比知识、比技能、比服务、比奉献的氛围。2014年门诊护士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
2.2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疾病防治意识及患者满意率,门诊就诊秩序得到了改善
患者及家属的候诊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有效改善了门诊候诊秩序,同时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防治意识。2008-2012年和2014年共发放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2199份,每年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009年和2010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与2008年相比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2012年和2014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与2008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患者对门诊护士的投诉仅1例。说明随着门诊健康大课堂的不断深入开展,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3体会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大课堂难度大,对护理管理要求高。医院门诊诊区涉及多个科室,护士平均年龄38岁,高年资护士比例大,大专学历偏多;但门诊护士大多数是从事病房工作多年,工作经验较丰富,由于上夜班困难或身体状况欠佳等诸多因素被调入门诊。门诊的护士工作内容简单,分诊、维持秩序是主体工作,久而久之失去了进取心。因此,门诊健康科普活动是机遇更是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方法极其重要。整合资源,科室病房与门诊是个整体,本科生护士发挥知识创新优势,年资高的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护士发挥他们善于沟通的长处,制作课件,集体备课。让护士体会到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让患者感兴趣、授课时间短、需要学习者参与,它不仅包括了知识和技能,还要授课者结合患者的感受讲解或穿插小故事情节。因此,采取集体备课,诱导式授课方法,将主要的健康行为尽可能流程化,将知识点变为容易上口的短句,采用反示教方式,如心肺复苏的操作课,护士指导家属或患者进行模拟人的操作,又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形象化,使用挂图和食物模型橱窗展进行授课,门诊科普健康大讲堂生动,让门诊候诊患者愉快且有收获地度过等候就医的时间,是护理管理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近年来医院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门诊护士更加珍惜目前的工作岗位,自愿利用午休时间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活动,积极配合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部充分调动这部分护士工作积极性,创造一系列方便条件,积极发挥护士在疾病健康指导方面的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康琳 李维青 单位:新疆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服糖丸后2小时后才能喝热开水、饮料或者喂奶。首次免疫为出生后第8周开始,每间隔4~6周服用1次,连续服用3次,到4岁时再加强免疫1次。如遇脊髓灰质炎流行季节可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加服。合理使用消毒剂虽然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力较强,但加热温度至56℃以上的环境就可使之失去活性。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集体大课教育应将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及患者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集体授课。集中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和婴幼儿孩子家长进行授课,授课的内容应简单、易记、实用、有说服力。大课教育中可配合发一些彩色宣传单、小折页,也可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和橱窗在街道明显的位置集中展出,以增强宣传教育的力度,普及防治常识。运用多媒体教育在信息时代中,多媒体的便捷也是健康教育可依托的方式。可建立一个脊髓灰质炎的健康教育网站,由疾病预防控制专家现场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问,能针对性的解决一些专业性问题;还可依托短信平台群发一些疾病流行动态以及疾病防护小知识,给更多的人群以温馨的健康提示;或者与电视台合作,将疾病防控常识制作成动漫,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循环播放,这样能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特殊群体教育脊髓灰质炎的高发人群是免疫力低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儿童,要做好儿童的健康宣教工作就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可以用小动画或者漫画等形式告诉小朋友应该怎么做。要加大对监护人和托幼机构的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提高他们的重视度,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防控中来。因本病发病初期与感冒类似,因此家长和幼儿机构在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季节需要加强对发烧小患者的监护,如遇不明原因发烧应及时送往医疗单位接受正规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正确的心理应对方式在新疆和田发生的脊髓灰质炎已确认为输入性野病毒,而目前我国已经使用的疫苗对这种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防控率可达到95%以上,因此我们不要恐慌,只要按时在医疗部门服用正规疫苗的人群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被疾病所感染,而疫区之外大部分地区的人群都是相对安全的。因此要正确看待本次疫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做到适度防护,不要盲目轻信流言蜚语,更不能以讹传讹。融入积极心理学因素将积极心理学因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变群众为知识被动接受者和被动的学习者为健康知识积极的传播者和主动的学习者。增加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社会态度,使健康知识在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情境下内化[1]。群众在合理学习中增长健康知识,在认知改变后强化健康行为,努力实现接受健康教育群众行为“知-信-行”改变的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定根据接受教育群众的文化层次、生长环境、、生活习惯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科学性、针对性,避免内容满篇的心理专业名词,避免照搬书本内容,避免授课内容死板。也可类似广告提出心理健康口号,如用“疾病不恐惧,恐惧源于心”等,使接受教育者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2]。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一种积极的生活理念,提升一个地区的卫生状况,加强一个部门的监管力度,无一不是我们掌握传播健康养生知识和付诸维护健康行动的法宝[3]。并且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普通传染性疾病,只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应对,就会顺利度过这个难关。
[中图分类号] R71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99-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科学的日益更新发展,人们对医学护理越来越倾向于“以人为本”的现念,与此同时,护理健康教育也自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孕妇。分娩这种很自然生理现象在当今大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产妇的期盼、喜悦、惧怕以及担心新生儿是否正常等复杂心情的影响。对于产妇来说,这种强烈的刺激给产妇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过度的应激,孕妇学校教育成为孕妇能够顺利度过怀孕、分娩及哺乳期而开办的对孕期保健、产时、产后的健康教育,使孕产妇从心理上与精神上作好准备。我院开办孕妇学校以来,对已参加及未参加孕妇学校教育的产妇的分娩结局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产科产妇600例其中,产妇孕37~41周;年龄20~42岁,平均(25.4±2.6)岁,无剖宫产指征,无严重并发症,既往无任何心理疾病。将此期间参加孕妇大学的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参加孕妇大学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观察组的孕妇采用自愿接受孕妇大学培训及产前教育,讲解分娩的有关知识,安排她们参观产房,观看分娩的录像,客观地给她们讲解阴道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的利弊,消除其恐惧心理。指导她们练习分娩时的呼吸技巧和躯体放松方法。对照组的孕妇未参加孕妇大学的培训,随访宣教前后孕产妇及家属对分娩方式的意向、最终实际的分娩方式及转归,比较两组剖宫产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宣教前对分娩方式意向的比较
两组孕产妇及家属在宣教前对分娩方式意向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宣教前对分娩方式意向的比较(x±s,%)
2.2 宣教后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宣教后两组产妇实际分娩方式的比较中,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宣教后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x±s,%)
与实验组比较,*P
3 讨论
消除孕产妇对分娩的顾及与恐惧,医院开展孕妇学校教育,对孕产妇进行孕期保健、产时、产后健康教育,以稳定孕产妇情绪,使其精神愉快,在心理上与精神上做好准备,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孕妇学校的授课内容,结合实例、模拟操作等授课方式,通俗易懂、易于记忆的授课语言有利于孕妇接受、效仿和自我观察,所以孕妇学校是孕妇在怀孕期间了解产科知识的最好课堂[1]。我院在孕妇学校宣教教育内容中增加了分娩镇痛技术的介绍,产前使孕产妇接触、了解分娩镇痛技术的相关知识,能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很多情况下,孕产妇是因惧怕分娩疼痛,或在产程中因疼痛难忍而要求剖宫产的,这种情况便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由医生、助产士授课与电视播放录像相结合的宣教方式,可增进医患间的沟通与相互理解,进一步提高了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3]。当产妇进入产程时,医务人员能更加贴近产妇及家属,更能进一步了解产妇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便于正确指导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
通过本次对参加及未参加孕妇学校教育的孕产妇的观察研究比较,发现现代孕产妇的心理因素对分娩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尤其临近分娩时孕妇的恐惧、紧张情绪,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因素[4],所以,开展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更好地让孕产妇及家属了解妊娠分娩的生理过程及相关知识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范植蓉,陈红宇.孕妇学校规范性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与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1):64-65.
[2]王文敏,郑晓兰,范薇,等.孕妇学校分娩方式健康教育与降低剖宫产率关系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2):84-85.
[3]杨整哉,杜稳侠.孕产妇住院期健康教育需求及施教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1,6(8):50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各界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尤其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新生儿科是全封闭、无陪人的科室,在长期见不到婴儿的情况下,家属的焦虑及担忧心情可想而知。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新生儿是生命力极其脆弱的个体,需要家庭悉心照顾,这就需要其家人有相关育儿知识支持【1】。
张素珍等[2]人的调查显示,新生儿科的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方式需求主要是护士个别指导与专家集体讲课为主,这与我们科调查的结果一致,所以我科自2011年8月至今开展了系统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普通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623例,,愿意接受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家长共468人,选择作为实验组,患儿父亲346 人,母亲54人,(外)祖母37人,(外)祖父5人,其他26人。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普通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536例,全部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选择作为对照组,患儿父亲415 人,母亲85人,(外)祖母17人,(外)祖父3人,其他16人。两组患儿家长在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观察组468例,对照组536例。观察组按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即入院时简单告知住院规则,出院时进行随机出院指导。
2.1 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2.2培训与考核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及评价方法,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掌握。
2.3实施
2.3.1系统化健康教育
2.3.1.1专家授课 在患儿入院时,由入院护士告知家长,每周二、五下午科室会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的人员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是新生儿喂养、新生儿疾病观察的方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新生儿预防接种、抚触等,方式主要是理论讲授和现场示范。并且在课后对家长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并登记,当然授课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态度诚恳,善于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举例,使家长易于接受和掌握,既要使家长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又要注意避免造成心理恐慌。
2.3.1.2文字图画教育 主要是由科室编制,经过医院审核之后,制成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册子或单张,内容主要有防病育儿指导、住院指南、出院后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疾病病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等。因为健康教育小册子则便于携带,阅读受时间和条件限制少,重要的内容便于查找,而且可反复参阅。
2.3.1.3录像 在医院病房的多媒体视频上播放相关的录像。主要内容①安全教育,如防止婴儿跌倒、丢失、坠床等,我院是专科医院,住院的绝大部分是儿童,其次是孕产妇,这两种高危人群的安全都是社会与医院关注的重点,所以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教育是健康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②用药教育,自卫生部开展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标准以来,很多病人不理解,所以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使病人和家属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也是我们目前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③消防安全,告知病人及家属住院期间万一发生火灾、停电、水浸、地震时应该如何处理等。④病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医患矛盾日益严重的今天,医护人员在做所有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病人的知情权及参与权,方能在沟通、协调方面取得主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3.2个性化健康教育
2.3.2.1入院宣教 入院护士接收患儿后,对病情作初步了解,介绍自己及主管医生,告知亲属探病时间、大概住院天数及费用。视患儿病情让亲属了解各种检查化验知识,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X先等。对其进行医学知识教育,讲解该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可能要给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给予安慰、鼓励,减轻焦虑情绪。
2.3.2.2住院教育 住院过程中,利用探视时间或是电话沟通,配合医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目前的病情进展,主要的治疗护理措施,辅助检查结果,向家长指导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方法,让家长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并咨询住院期间的家属的特殊需求如给婴儿拍照、摄影等,进一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发放费用一日清单,对有疑问的收费项目进行解释, 促进护患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发生,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3.2.3出院指导 与家长一起给新生儿做体格检查,包括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方法及各项生理反射等,并告知其代表的意义。告知其出院后注意事项,如小孩发热的处理、用药方法、皮肤、脐部护理、预防接种等,并预约复诊及保健的时间。同时请家长对我们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质量和健康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征询改进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