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0 09:21: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食品化学的概念

篇1

绿色和环保自联系到一起后,社会大众对于绿色的认识就不断进步,绿色食品、绿色化学等概念也被提出并广泛应用。在高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绿色化学概念被引入,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将化学知识与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宣扬绿色化学的新成果,提倡绿色化学的新思想。教师的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意义,他们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教课的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对于环保的意识。

 

1 绿色化学的概念

 

经济进步虽然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也将环境破坏严重。为了留给子孙后代更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视为发展我国经济与保护环境平衡的双重举措。绿色化学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提出,自1990年美国环境保护总署Anastas及其合作者首先提出,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和人们思想的转变,绿色化学深入人心。它所提倡的以化学方法减少或去除对于人体或者是对于环境有危害的材料、溶剂等等有毒害的物质,已经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它更好地保证了我们处理毒害物质的能力。

 

2 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则

 

常规性的化学实验中,污染的产生一般是由四个因素影响,即材料性质、实验过程及操作准确性、实验条件及装置、最终实验产物。绿色化学针对这四个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准则:第一是在化学实验最初采取手段去除可能产生废物的物质,避免后期的操作;第二是确定化学实验方法时将有毒物质进行充分的化学反应,中和掉它的毒性;第三是尽量使用那些无毒的或者毒性比较小的物质进行实验;第四是一些辅质的分离剂或者是合剂应该尽量不使用,实在需要的就选择那些毒性低的物质;第五是实验原料应该从质量和价格双重方面进行考虑,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第六是催化剂的挑选也要严格,选择毒副作用小的;第七是化学实验产物必须严格处理,能分解的分解,不能分解的要按标准进行销毁或者掩埋;第八是要保证实验的安全,避免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的发生。

 

3 绿色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的运用

 

3.1 注重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化学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教程中,以往经常是教师讲解化学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按照程序操作,自绿色化学引入以来,教师还适当性地增加关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污水改造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污染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一些绿色化学的思想讲解可以让学生增强关于绿色化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兴趣。

 

3.2 改革传统实验内容和方法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中,一些实验的素材是带有危险性的物质,很多都会发出有毒的气体,或者是实验的结果很难处理,极大的困扰着实验的师生。绿色化学概念的引入,让一些无毒的素材代替了传统的有毒物质,减少或者是避免了许多危险性的实验过程。比如说在对碘的升华试验中,传统的实验就是在试管中直接加热促使碘的挥发,这是一种浪费,并且碘的挥发气体带有毒性,危害着师生的健康。绿色化学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实验模式,它预先将碘晶体密封在玻璃试管中,当对试管的一端进行加热时,另一端就会产生碘的紫色气体,气体上升到试管顶端因为温度降低重新凝结成碘。这种操作模式无污染,可循环利用,是绿色化学的体现。

 

3.3 采用微型实验方法

 

微型化学实验是当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实验方式,它通常是利用微型化的化学仪器,采用更少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一般情况下,它所消耗的资源是常规性实验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产生的毒害物质也随之减少。微型化要求操作的技巧要更高,也要有很高的耐心。比如在添置小型酸碱滴定管、锥形瓶和移液管等教学中,常规采用的是50ml常规滴定管,而微型化的化学实验采用的是5ml双管式微型滴定管,数量的减少并没有改变实验的结果,相应的学生的操作技巧得到了锻炼,对于实验用量也能更好地把握。实验的废料毒性也减少了,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

 

3.4 增强对绿色化学知识的考核

 

通过实验可以对比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操作模式和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出优劣,增强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意识。日常考核中也可以将绿色化学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化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3.5 加强化学实验中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让绿色化学的概念更好地表现出来。一些化学实验是危险的,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是昂贵的,所以一次实验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可能带来这样那样的危险。多媒体的大面积应用让绿色化学的概念贯彻其中,它对于实验过程完美地展现,通过文字或者视频进行的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亚于在实验现场的感受。这种仿真性的多媒体应用让绿色化学变得切实可行,让学校节省了资源,让学生增强了绿色化学的感受,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束语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让他们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动态,关心人类社会发展与化学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卫生健康、材料运用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前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化学教学紧跟时展步伐,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特征。因此,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亲切性和真实性,缩短与化学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是为运用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强调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与研究。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目前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一切技术领域。它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能为今后投身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提高生活素养做好准备。初中阶段的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化学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它有着浓厚兴趣,怎样保持、提高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活中的化学离学生最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保持浓厚兴趣,增强教学活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概念,帮助学习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在讲分子间的间隔时,老师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证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学生虽然看见了事实但难于理解。但老师如果再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半袋芝麻和一半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下?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芝麻会落进黄豆间的缝隙里。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理解摸不到的微观世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教学生活化效果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富有创意的作业可以巩固教学生活化的效果,使化学知识能更好地直接应用于生活中。当我们学到不同的化学知识时,都可以与相关的生活相联系,布置合理的家庭作业。在讲授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各种调料,再让学生在课上描述每种物质的性质。在讲授物质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里观察每种商品的标签,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中各种铁制品的生锈情况,分析生锈的原因及防锈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家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搜集有关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在讲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后让学生回家帮家长蒸馒头。类似的作业设置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枯燥的作业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有了内在动力,心情自然不同,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作业完成的效果自然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

四、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山西溯州假酒和安徽阜阳劣质奶粉的原因和危害;结合燃料与燃烧,参观附近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化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它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化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化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化学知识,让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化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化学、热爱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化学,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化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养成学化学、用化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洪明.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科学咨询,2009.10.

篇4

真正有效地教学方式是着眼于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该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上,提出相关启发式的问题,例如毕业后想干什么?学生会答:到食品加工及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监测、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还可以到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等部门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接着设问:那么从事这些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什么?学生答:有机化学!由此回顾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并借此展示一些最近发现的有机物的结构,吊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动脑动手,去网上找资料,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学生们自己亲身经历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更加深刻。

2实验教学和素质的培养

以往大多数有机化学实验内容都是通用的,没具食品的特色,让学生觉得这些实验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学生不愿思考、不愿动手,缺乏主动性,从而失去做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结合食品专业特点,除了在有机化学理论课上多举一些食品加工的例子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接触食品、了解食品,改造食品,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听课和看教师示范,然后“照方抓药”式开展实验,教师较少提问,课堂很少讨论,师生缺乏交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与交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篇5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低质量的生源进入中专学校,低质量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心理,尤其是对化学的学习。而化学课程是我校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课,学生必须要受到必要的化学教育,提高化学素养,才能为学习各专业课程和今后的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也才能满足我国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的现实需要。

1.中专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化学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及学习兴趣不浓厚。大多数学生还不清楚化学对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学习目的不明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关于化学对生活的影响一点认知也没有,认为学习化学只是学校安排的课程。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2)不良的化学学习习惯。中专学生大多数没有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的习惯,能把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则更少。

(3)化学学习自主能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完成化学课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及未听懂的课程等方面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较少,一般要与同学讨论或是向老师请教才能完成,更有少数部分学生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

另外,中专学校学习风气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的新奇信息、游戏对于学生的诱惑, 家庭教育都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2.基于中专生化学学习困难改革的内容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专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源于各个不同的方面,解决这些困难就需要对其形成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1)明确化学与食品加工专业的关系。上化学的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讲化学与食品专业的关系,向学生讲解食品营养成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系列的化学物质,只有掌握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积极推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实验、趣味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相互衔接。在学习化学教材前,我有选择、有重点的复习初中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及在食品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初中与中专知识的衔接。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复习、做笔记,等等。并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专教学环境。

(5)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德育教育。中专学校注重技能培训,有明确的职业定向,且与企业单位、实习基地结合紧密,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做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6)深入食品企业参观学习,体验专业技能的应用。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带领学生去雨润公司参观生产线和检验车间,请生产技术员讲解生产流程等,并利用周末调查食品的色、香、味及其化学变化。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具体认识到化学在食品专业中的重要性,增加了学生对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思想上对化学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

(7)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得好,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老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及业务的熟练程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采取的措施对学生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都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现象。中专生这个年龄,情绪波动比较大以及本身对学习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了化学的学习。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2)化学学习困难的情况一旦形成,转化的难度非常大,其转化单靠教学改革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需要化学教师、班主任、教务处以及学校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要求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将绿色化学的概念融入初中化学中,再将这种概念融入整个初中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在学习科学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将专业知识进行绿色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因此,将绿色化学概念融入到初中化学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绿色化学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随着各种化学事故的发生,人类对绿色化学和绿色食品有了进一步认识的欲望。新课程的改革,使现代初中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经过不断的探究与学习,将绿色化学概念进一步的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已经得到初步实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绿色环保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将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带入生活中,从根本上做到绿色、环保。

二、将绿色化学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中学,已经渐渐将绿色化学的教学模式,规划入初中化学教程中,但其教学内容仍有待完善。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初中,甚至,完全不知道绿色化学的概念,一些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是将绿色化学一笔带过,其作用并不大。因此,加强绿色化学的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化学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主要以实验检测为主,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学生学习了解化学知识最重要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化学实验,完事之后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并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的化学药品和材料,经过试验后都会不受控制的向空气中排放,因此,化学也被人称为最危险的学科。通过各种例子可以得出,要让人类得到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减少环境污染是关键。首先,我们应将绿色化学的概念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心里,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中都应尽量多的体现出绿色化学,如节省资源、无废物、多利用、多循环以及无污染等都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内容。要让学生牢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另外,必须加强实验改革,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了解最新的实验改革资料,并充分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1、在化学的实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废气、废渣以及废液等,这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需要处理的问题,俗称“三废”。如何将其妥善的处理是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良好开端。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实验要遵循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保证清洁、安全以及经济。计划制定完毕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共同综合出一个最为科学和先进的实验方案。

2、在绿色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尽量多运用微型实验。所谓微型实验就是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进行微型化,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也应进行微型化,这样能够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减小废气的排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对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指减少在实验中所采用的玻璃仪器的数量,以免对其太过依赖。例如可以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以此减少玻璃仪器的使用数量。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扩大加强绿色化学的教育

由于近几年生活中出现各种饮食安全问题使群众对绿色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初中生也是如此,随着不断的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物品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生产中形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化学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绿色化学,将绿色化学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绿色化学,同时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带入生活中,时时刻刻关注绿色环保,热爱生命。

实验是初中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化学反应影响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这种影响在初期往往是难以察觉的,但若长期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一再强调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门已经在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并加入了适当的环保知识。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到绿色化学,必须通过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育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绿色化学进行不断的探究和自我突破,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中总结经验,用心投入这项教育事业上。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转换试剂来达到绿色化学的目的。例如,原本在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一端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运用的是敞口容器,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避免扩散到空气中,在污染了空气的同时也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因此,在该实验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节约环保的绿色化学知识理念,还能更加透彻的把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生活中,更突出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应对初中绿色化学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将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引进到课堂上,增设科学的实验设备,使实验条件加强,这样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随之增加。

结束语:

对于初中化学绿色化学模式的建设,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树立起绿色意识和绿色行动的榜样,让学生从心认识和肯定绿色化学。本文认为绿色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减少大自然的环境污染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初中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才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薛秀芳.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效果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2):86-86.

篇7

一、热点渗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热点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如,近年被持续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进行食品添加剂相关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收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材料知识,并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大米等,强化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让学生加强对食品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在进行二氧化硫相关内容教学时,结合近年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负面影响,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些生活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和原因,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其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化学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化学思维,调动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化学生活案例,如果引入学生熟知的案例,从学生的兴趣点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在学习原电池时,用假牙作为问题切入点。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的一集作为引入,为什么把两种不同的消毒液混在一起,会置人于死地?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思维。

三、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借助于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出需要的理论,提取涵盖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将繁难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苹果,一个是刚削好的,另一个是削好后放置了半个小时的,可以看到两个苹果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放置半个小时的苹果颜色变得很深,这是因为被氧化了,这就是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逐步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认识它的本质,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冰箱异味怎样除去?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时应该怎样应对?

学生学习化学的真正目的是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有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开展社会调查,拓展教学形式,增强探究能力

篇8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研究性教学要和传统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本科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获取,授课教师从事专业研究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要要优于学生,因此理论教学模块仍然是学生获取项目所需基本知识的主要来源。所有知识均通过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全面而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遇水架桥”式的学习方式效率也是很低下的。

 

2.鼓励学生对于课程中的小课题提出自己的技术方案、并亲自动手实践和验证该方案。只有通过实际的动手设计、制作和实验,才能促使学生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知识不足,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素养。

 

3.教学过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针对关键重点的知识点需要利用教师的自身科研知识积累,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将其讲透,同时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课后通过文献借阅、网络搜索等方式自我理解和消化。

 

4.教学改革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以及课程特点,不能完全照搬某种模式。一堂课、一章节均可以作为试验点,看看对比效果如何。

 

近几年来,经过在测试技术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优势有如下几点:(1)通过采用研究性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2)研究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利用课堂讨论以及教师引导确定的研究小课题,10界和11界两届学生已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重点创新项目1项,校级机器人大赛和节能减排大赛一项,均取得了不错的名次。同时申报专利7项,发表了若干篇学术论文。(3)在测试技术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学生的课程成绩也有所提升。(4开展研究性教学后,参加过项目后的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信力均得到加强。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均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了解了自身的兴趣特长,不少学生在申报至国外高校继续进修使对于将来所从事的专业也有了一定认识。在测试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对其他专业和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开发与利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数据(bigdata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正面临着很大挑战,海量数据处理、垃圾数据、垃圾信息和专业化知识需求的矛盾亦日益突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提高统计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统计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统计学的学生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进行优化和重构,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提升我国在数据领域的国际地位。就我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还非常突出,如何培养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作力点。本文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内外要求、教师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1.偏重课堂内的理论讲授,不重视课堂外的训练。根据对毕业生和雇主的调查分析,集中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雇主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太满意。虽然我们近年来在实践教学环节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没有对理论课堂讲授与课外的训练结合。课堂内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很突出,学生外出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够,学生自己课外下的功夫没有办法监控,从而导致学生与实际脱离,影响了其就业的质量,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

 

2.实践模块形同虚设,教师的管控能力不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与实践模块融合,学生到底如何进行实践环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模式。实践教学的形式还是比较虚的,需要切实加强,老师对实践仍然无法胜任,因为大多数老师没有实践的经历和经验,需要花大力气去培养,才能更好地把控统计学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实践实训。

 

3.设施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都不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室已经像一个多功能的实验室了。我们的教师还只能满足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如何开展讨论式学习、基于问题式的互动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模式?同时我们的统计学还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认为统计学实验室就是几台电脑而已,其实统计学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海量信息、海量数据,同时也是垃圾信息、垃圾数据并存的时代:通信模式、网络互联、数据仓库技术、电子商务和各种其他新兴技术使我们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和利用数据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正在不断深入、全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也影响着社会、文化、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主要支柱。数据和信息资源已成为继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外的第三大资源。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统计学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利用统计学模型、方法与技术,并结合新信息技术和数据展示模式,来培养具有扎实的统计学、数据处理基础,能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金融、管理科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开发与挖掘、量化分析、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等能力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局限,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实践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理论教学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造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1.需要构建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社会需求强调应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培养应用型统计学人才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贯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的十二字方针,构建和优化统计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修订和完善统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和环节。

 

2.大力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力发展实习实训软硬件环境。系统地优化和整合现有实践模式,从实验课程的门数、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实验室外的实训、课程论文设计、调查与分析、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环节,形成以学生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大力配置与数据分析有关的软硬件环境,如数据分析软件系统、数据来源、实训仿真模拟等。

 

3.革新实践教学模式。依托校外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平台,通过培育实践教学通道,构建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以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内外实训、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4.教师要有到公司的经历。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与公司协同创新,鼓励老师到公司去了解当前社会的真实需求,并形成定期到公司锻炼的机制,必须把老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公司的需求相结合,从而提高老师的水平,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派遣老师到相关的公司去锻炼,计算相应的工作量,让老师无后顾之忧,当然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切合,如对老师的考核评价模式等都需要与此相适应。

 

5.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要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要让老师乐意到公司去锻炼,去实践,从而提升老师可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交给学生,学生才会相信学到的东西确实有用处。

 

6.大力推广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为了促进教师教好学、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hg,以下简称PBL就是使得教与学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PBL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医学教育,现在这种方式在诸如经济管理教育、建筑教育、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等方面受到高度重视。PBL模式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突出大作业模式,把教学放到具体的、与实际结合的问题中,通过合作解决客观的真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有利于学生踏上就业的高速路,有利于我国数据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信息服务产业的大发展。

 

本文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培养能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型人才是统计学教育者的共同责任。本文从统计学实践的维度进行分析,从实验课程、课题内外、数据分析、教师公司实习经历等方面进行多维的研讨,以求更新统计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持设备等新的社交网络出现,对数据分析的层次和要求都有相应的提高,如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是需要系统地探讨的问题。

 

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其中,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与安全性质以及食品中各类物质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与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与安全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以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因此,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下是对于食品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

 

食品化学从食品的化学组成成分以及食品感官品质的角度,研究了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酶以及食品的色素和风味的组成、结构以及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一般院校都是在完成食品生物化学的前提下,才开设食品化学这门课。食品化学与食品生物化学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食品中的化学组成,同时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里面都有阐述,二者从结构和组成上是有所重叠的,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上,重点强调加工单元操作以及贮藏方式对于这些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指导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参数选择,更好地控制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安全。我院食品化学的课程设置是40学时讲课,24学时的实验。在有限的40学时之内,把相关的变化讲述清楚也并非容易。因此,重点应放在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及色素和风味化学的讲授上,让学生掌握变化的原因,结合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对于组分变化有个理论层面的深刻认识。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

 

俗语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既快又牢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渗透着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的理念认识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作用。本课程在讲授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在课堂上结合化学组分的化学的结构特点、组成特点以及专业层面的加工和贮藏的具体产品,启发学生对于具体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打破教材本身对于内容的前后顺序,本着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需要,调节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真谛。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了蛋白质功能性质实验,通过蛋白质的溶解性、乳化性、凝胶性的定性实验,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通过实验现象,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结合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体会深层次的功能性质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三、拓宽教学思路

 

食品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若单从专业基础课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更偏重基础课的教学,在讲授上偏重结构和组成,但是食品化学不同于生物化学,是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所有涉及到的化学成分变化的—门专业基础课,如不能在教学思路上多考虑实际课程的需要,会使得后续的专业课讲授上和食品化学脱节,因此在教学思路上更偏重于专业角度来研究化学组成。如何系统又全面地进行教学,需要我们这些老师考虑清楚教学的重点和讲授的重点,教学思路一定要拓宽。把专业和基础很好地结合起来,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也要求教师丰富自己的食品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19-01

化学是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包含了初、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包含了化学在相关专业中的的应用,更大地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所以,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的几个策略,供大家参考。

1 创设优异的化学讲授情境,实现高效学习

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首先要设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总结创设情境的策略如下:

1.1应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在化学讲授历程中贯通化学史,可使讲授不仅局限于现成知识自身的动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以及动态变质,使学生学到成长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1.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生产、生活情境,不仅不会降低讲授质量,还会使讲堂讲授向学以致用的方向趋近,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铝的性子时,提出“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会有玄色斑点产生,这是为什么?”作为讲堂引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实现学习;在“铁以及铁的化合物”的讲授中,设计如许的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会变黄,谁能知道原因吗?”引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思索,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1.3通过仿真软件,创设实验情境

充分应用好多媒体技巧,依据学科内容、课程特色、讲授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实验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忱。

比如,可以创立一个仿真化学实验室。.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烧瓶、锥形瓶、集气瓶、漏斗、导管等这些真实实验室中的器具,在仿真实验室中应有尽有。学生可以自由的搭建实验仪器、削减药品,进行模拟实验。比如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还原CuO,用NaOH中和滴定HCl溶液等实验。通过逼真的仿真实验,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高学习的效果。

2 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3 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规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

3.1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对比记忆策略

篇10

一、初三化学教学的问题

1.与生活实际脱轨

在对初三化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脱轨,是现阶段化学教学中面临的巨大问题。由于化学课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授课的过程中化学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复杂,连接性比较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重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往往只需要学生记住公式、会理论,考试能拿到满意的分数就够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与生活实际脱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不利。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化学是一种对公式、概念、符号进行教学的学科,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显得比较枯燥和无聊,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甚至因为长时间的学习、背诵,他们会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精力无法集中,无法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二、初三化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实现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关系到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化学的教学中要将教学方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化学现象。

例如,在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时候,教师有效地引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食品,“面包在家里放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这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从生活实际中渗透化学知识,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关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材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因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相对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调动起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兴趣,然后教师具体地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1

1引言

初中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处于形成阶段,此时此刻接受的教育是影响终身的。在化学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渗透绿色化学观,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地、受益终身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社会的环境责任感;另一方面为国家的环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化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学习,主要是借以多媒体的辅助,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并以绿色化学的观念审视生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的污染与恶化速度。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观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绿色化学观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观指的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负面作用的化学品或化学过程,以达到防治、阻止环境污染的化学观念,因此又被称为环境无害化学观、环境友好化学观、清洁化学观等。绿色化学观是站在手段、战略、理念的角度的一种思想观念,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环境生态协调21世纪的环境由于受到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工业化生产大范围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严重环境危机的局面,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化学工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排出,也为人类的环境与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随着人们绿色化学观的形成,绿色化学的绿色技术可以从污染源头抓起,绿色化的化学反应将对环境的污染标本兼治,有效促进环境生态的协调、平衡发展。推动国家科学发展绿色化学观理念下的基本科学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1)绿色的起始原料与试剂;2)绿色的溶剂、反应条件和催化剂;3)绿色的产品、目标分子和安全化学品。绿色化学观推动绿色科学的发展,减少了对人和环境有害的原始材料的使用,避免了有毒挥发性有机溶剂对空气与水造成的污染,降低反应能耗,提高反应转化率,有效推动国家可持续、科学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相关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并加以解决。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势必将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并受益终身。

3多媒体教学中的绿色化学观渗透途径

在多媒体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实时关注绿色化学的相关科研成果以及进展,在将化学教材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基于绿色化学观念的教案设计与实施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绿色化学观结合时事热点与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逐渐融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媒体绿色化学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设计出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潜意识的教学方案,只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理交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绿色化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可以揭示出学习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绿色化学观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声光电效果,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绿色化学观念下的特定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对于知识的学习更易于认识、理解。例如:在燃料与热量的教学中,可以制作一个关于酸雨是怎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对人类有哪些危害的视频课件,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观看与体验;在教学酸碱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日常运用频繁的手机、平板电脑、遥控器等电子器具使用后的废电池,制作一个微型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了解废电池中所含有的汞、铅、镉、镍等重金属对生态环境产生地极大危害性,同时说明绿色化学应用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环节适时融入绿色化学观目前的初中化学教材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绿色化学观,因此,教学环节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根据教材将绿色化学部分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理论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得到强化。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就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结合生活中的身边事解释绿色化学,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如在讲解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白色污染”与“绿色食品”为主题的两部动画片,讲解“白色污染”是由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而形成,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长久的污染,是对人体有害的;“绿色食品”正好相反,是无污染无公害食品,可以维护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可以从减量、减废的角度指导学生掌握循环操作、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让学生从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了解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化学实验导入绿色化学观理念绿色化学提倡的是减量、减废,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本身就有一定的绿色化学性,屏幕上的化学实验真实再现,可以任意出现爆炸、火星等现象,指导学生认识哪一类化学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促进学生提高绿色化学安全意识。对一些难度较大、危险系数高、易产生污染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存在危险隐患问题。如在教学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实验时,实验过程会释放有毒气体而污染空气,并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在采用多媒体播放模拟实验时,一方面可以将实验演示过程放大,让学生直观、清晰、明了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将实验改进成可操作的实验: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用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如汞可通过洒硫粉来吸收,转化为HgS沉淀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懂得正确处理废液和用剩药品。例如:废液要倒入废液缸并经处理后方可排放或埋掉,有毒物必须经过分解,废酸要用石灰乳中和等。通过指导学生改进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的效果。教学活动以绿色化学观为主旨为了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观,教师应多组织以绿色化学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绿色化学观的重要性。以学生为本,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对教学活动所分配的任务,积极学习、分析与探讨。1)开展绿色化学主题班会。班会活动前,教师可先带学生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水泥厂、造纸厂进行参观与摄像,然后将拍摄到的排污、过滤等画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然后根据家乡的环境污染状况,分组分派任务进行原因分析、寻找相应对策。学生经过亲眼所见与屏幕再现,加深了印象,在接受绿色化学教育的同时,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组织绿色化学知识竞赛。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绿色化学视频,播放三次后,屏幕上依次出现关于绿色化学的问题,每个小组的组长代表全体组员举手抢答,答对最多的小组为胜利方。3)开展绿色化学课内外阅读。对于初中化学课本上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组织阅读,课后或者业余时间也应鼓励学生多阅读绿色化学课外读物。4)绿色化学板报设计比赛。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看谁设计的绿色化学板报科学性与趣味性更强,以全班学生投票作为评审依据,票数最多者便是冠军获得者。通过一系列的绿色化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绿色化学知识,从对绿色化学的理想认识发展到感性认识,了解绿色化学观与环保的宗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学生的绿色化学观会得到有效增强。

4结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在多媒体初中绿色化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教与学同步发展,情与感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认知需要上得到情感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具有很大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采取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促进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学习、了解、接受、树立绿色化学观地过程中,以绿色化学观的角度看待化学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科学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兰香.运用多媒体打造绿色化学课堂[J].中小学电教,2014(3):32.

[2]龚卫民.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新课程,2012(6):181-182.

[3]陈国雄.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2008(12):61.

篇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应该从人们的理念和思想出发,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是针对全球化学污染、环境保护提出的教学理念,它不仅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初中化学教育是学生化学的启蒙阶段,因此也是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的最佳时机。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绿色化学理念,将绿色化学融入化学教育课堂之中,对培养学生健康化学观,树立正确环保意识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含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的过程中,应有效利用可再生原料,一方面消除废物,另一方面避免使用有毒的、危险的试剂和溶剂。同时,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造成环境负担和有害物质排放的一种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分析化学等多种学科。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始端便采用科学的预防污染措施,使整个过程以及终端形成零排放或零污染。初中化学教育正是秉承这样的环保意识,将绿色化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为国家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及意义。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在化学教育中还处于初始渗入阶段。从目前的初中化学教育来看,开展的绿色化学教育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教师对绿色化学理念也不甚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渗入绿色化学理念还显得比较困难,甚至有教师认为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教育活动。同时,部分初中化学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得到转变,教师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对于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不够重视,抑或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将绿色化学理念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随处可见化学品的世界里,食品添加剂、汽车燃料、清洁洗涤等物品,都存在着大量的化学添加剂。虽然这些化学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却也给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负担。现如今,环境污染严重是一个全球化问题,教育教学秉承可持续发展观引入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对刚接触化学启蒙的初中学生推广绿色化学成果,是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对社会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1)以教材为基本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树立学生环保观念。初中化学教师在最初就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课堂,从教材入手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教育过程。

首先,要确立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课堂之初,教师就应该明确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意义及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绿色化学对社会及环境带来的益处,才能确立学生的彩色化学思想。同时,绿色化学思想还是化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加强自身绿色化学意识,才能有效地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绿色化学意识。化学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主要场所之一,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知识直接而高效地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研究绿色化学内容和课本知识的有效整合,尽可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环保思想、绿色理念、环境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在初中化学中也涉及许多相关内容,如“自然界中的水”这一章节中涉及爱护水资源、水资源净化等相关环境问题。在这一章节,正好可以指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都严重破坏了我国水资源环境。还可以结合“赤潮”现象和“水俣病”等事件,形象且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又能够加深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认真发掘教材中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有效地为化学教育作补充。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时,可以渗透诸多关于大气污染与防治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料等,与学生一起讨论环境与化学的关联,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

第三,课后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活动。在课后,举办与绿色化学为主题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绿色化学理念。比如,开展适合初中生的自来水消毒剂成分调查、参与附近水质检测酸碱性检测、测定雨水PH值、废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关于绿色化学的一些演讲活动来宣传绿色文化。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初中化学实验课也应该注重绿色化学理念的渗入,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时,应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利用尽可能少的化学实验物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渣等进行有效处理,将可以再利用的废液或废渣进行分类回收。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中,实验过程所产生的废酸液可用来中和废碱液。在试验中要充分利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用品作为实验原材料,如利用鸡蛋壳和白醋制取二氧化碳,注射器可以在某些试验中代替胶头滴管。

总之,“绿色化学”已经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阶段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视,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初探[J].数理化解

题研究,201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