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8-10 09:21: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的价值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茶文化的价值观

篇1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篇2

一、前言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有的言语行为,如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双方的面子相悖,是最容易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实施拒绝。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需要采取一定的面子补救策略。和所有的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相同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带着深深的社会和文化烙印。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

拒绝言语行为一般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策略。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的行为,拒绝者直接地、尽可能清楚明了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这其实是一种不能算作策略的策略,因此被认为是最不礼貌的策略。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具有文化差异,据调查,就具体的交际情景而言,英语中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运用频率比较高。

日本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被视为万事的基础,言语拒绝行为对于被拒绝者而言是有损颜面的行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会用诸如“いけない”、“いかない”、“だめだ”、“いやだ”这样直接的语言来表达拒绝的意思。

2.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极易伤害交际双方的感情,使交际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影响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有策略地对别人提出而自己又无法满足的请求加以拒绝,这种拒绝行为就是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英语中,在使用拒绝的策略时,往往使用借口、原因、解释等,来避免伤害被拒绝者的面子。

例1.The old man:Another brandy.

The waiter:Finished.

例2.A:Can you help me move tomorrow morning?

B:Well,er,I have to take Kate to school.

例1中侍应生可能觉得太晚了不便再给一个老人供酒,就说卖完了,这很明显是个借口;例2中提出说话人无法控制的外因,使求助者知难而退。

此外,英语中还会采用开玩笑、推迟和含糊来表达拒绝。

例3.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Let me think it over,and I’ ll let you know later.

例4.A:Your age please?

B:Let me think over,sorry,I forget.

例3是推迟和含糊;例4很明显是开玩笑,显示对说话人问题的不满和拒绝。这两个例子都体现出拒绝者对说话人的需要的考虑,来避免直接的冲突和降低对说话人面子的冒犯。

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不仅要考虑到拒绝目的的达成,还必须降低因该行为给请求人带来不快而造成的对人际关系的伤害,这就使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在谈话策略中呈现出复杂的一面。它存在两种类型的谈话策略。第一种是通过回避话题或者对对方的要求不作出回答或答非所问,从而回避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完全回避。第二种是对对方的邀请作出比较正面的回应,但语言含糊暧昧,例如延期的表达方式,通过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暗示拒绝,从而弱化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不完全回避。

2.1完全回避

这种拒绝策略通常是答非所问,用不相关的事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制造出有问必答的对话形式,既维护了发话人的面子,同时也向对方表明不希望进入不愉快或尴尬话题的态度,最终达到拒绝的目的。

例5.A:今度の日曜日、に行かない?(这星期天去图书馆怎么样?)

B:このこひはおいしいですね。(咖啡很好喝啊!)

A:えっ?ああ、おいしいですね。(啊,嗯,很好喝。)

这段话中对于A提出的去图书馆的邀请,B就使用了完全回避型的拒绝策略。

完全回避的拒绝策略虽然并非日语中独有,但因其在日语中被大量使用,故不容忽视。这类言语拒绝行为除了答非所问、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外,还常用“~たいけど”、“残念ですが”、“せっかくですが”、“あのう”、“いや”、“ああそう”等表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回避型拒绝策略除了这些言语拒绝行为之外,还包括一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如沉默、不置可否的笑等。这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本身也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具有回避话题的特点。

2.2不完全回避

这类策略的特点是将言语表达“模糊化”,即表面上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正面的肯定的回应,实际上却是向对方暗示拒绝。

例6.A:映画をに行きましょうか。(一块儿去看电影吧。)

B:また いつか行きましょう。(有时间再去吧。)

例6中,表面上看是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实际上这些承诺都附加上了不确切的时间、条件限制(いつか)。即接受对方的要求,但至于什么时候实行则以后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维护了自己的立场。通过表示暂时作不出决定或者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表现出犹豫或迟疑的心情,向对方暗示拒绝。

可见,西方人在面对邀请、请求时往往采用强调理由的办法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日本人则会采取模糊的、回避的策略。

三、日英文化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变革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导致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然会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必然对该国言语行为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之,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日语和英语的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看,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日本文化是一种带着浓厚的群体色彩的集体主义文化,日本人自小在“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环境下成长,注重集体荣誉、社会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价值观,个人身份、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受“个人本位”的影响,英语文化推崇“直言快语”。因此,在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问题上,日本人为了避免得罪对方,语言中要保全对方的领域,尽可能将拒绝行为产生的负担感减轻,将抵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西方人则直接拒绝或者相对自由地采用各种策略,强调各自拒绝的理由。

2.权利差距

日本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日本人交往时注重社会地位,讲究上尊下卑,贬己尊人。此外,日本社会恪守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各守本分是日本关系的又一大特点。经验、年龄、资历就是权威的标志。因此,日本人在拒绝他人,特别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时,非常注重言语措辞的间接性,尽量做到“委婉”、“婉转”,唯恐“伤了别人的面子”。而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因此,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lose face”一词不能理解,他们常常会毫不顾忌地直接拒绝别人甚至是长辈的要求。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是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因此要准确理解语言的内在涵义,就必须先理解其文化背景。学习外语要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更要努力学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言语以及恰当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篇3

[中图分类号] R722.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c)-007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HFNC) o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neumonia.Methods 60 children with neonatal pneumonia hospitalized in Paediatrics of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from Dec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had 30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treatment,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treatment,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HFNC therapy.and then,the result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both two groups after 24 h treatment.Results After 24 h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of PaO2,PaCO2 from blood gas analysis of the children in the both two group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use of sedativ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had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Neonatal pneumonia;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新生儿肺炎可出现呼吸衰竭,继而可发生心功能不全、新生儿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氧疗措施是改善新生儿肺炎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的关键,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Y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6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①32周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及补液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inuous positive air way pressure,nCPAP)治疗。采用斯蒂芬公司生产的小儿nCPAP,具有空气氧气混合,流量及氧浓度调节,恒温气体加温、加湿等功能。参数设置:Peep为4~8 cmH2O,吸入氧浓度(FiO2)为21%~60%,调节参数使血气维持PaCO2>60 mmHg、PaCO2在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及HHFNC治疗。仪器设备由空氧混合器及Fisher-Paykel MR850湿化器、RT329专用的呼吸通路及鼻导管组成。参数设置:FiO2 21%~60%,流量2~8 L/min,调节氧浓度及流量,调节参数使血气维持PaCO2>60 mmHg、PaCO2在

1.3观察指标

观察及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记录患儿入院时及治疗后第2、12、24小时的血气分析。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及镇静剂使用情况。住院期间其他检查项目:血常规、血CRP、血清降钙素原、电解质、心肝肾功能、血培养、痰培养、胸片等检查。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12 h内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临床症状改善,PaO2、PaCO2正常;有效:24 h内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临床症状改善,PaO2、PaCO2正常;无效:24 h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临床症状改善,PaO2、PaCO2无明显改善或改用机械辅助通气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的PaO2、PaC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表2)。

2.3两组并发症及镇静剂使用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发生腹胀4例,鼻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腹胀1例,无鼻黏膜损伤病例,两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据统计围生期感染性肺炎的死亡率为5%~20%[1],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儿童死于新生儿肺炎[2],死亡最主要原因是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出现呼吸衰竭,故氧疗纠正低氧血症及改善通气是治疗新生儿肺炎的重要的措施。

普通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使用的室温蒸馏水作湿化液,吸入低温气体需在鼻腔及支气管内加温及湿化,需从气道蒸发大量水分及吸收热量。若长时间普通氧疗会导致鼻腔和呼吸道黏膜干燥[3-4]、痰液黏稠,造成纤毛系统清除功能障碍及排痰困难,从而阻塞细支气管,形成肺泡或肺小叶不张,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可有效解决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然而机械通气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正压通气可造成肺损伤,因存在人工气道而易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肺气漏、循环障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5],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与否,常常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有关专家在防治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方面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研究其发生的高危因素[6-7],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8-10],但仍无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无创通气因对肺的损伤远远小于有创的通气,同时避免了大部分呼吸机相关并发症而日益得到重视,并大量用于临床。目前常用模式有nCPAP,应用于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1-14],但仍存在气压伤、鼻塞难固定、鼻纵膈损伤、不便于护理等不足之处。

HHFNC是通过无需密封的鼻塞导管,经鼻输入高流量被加温湿化(温度37℃,湿度为100%)的气体,且气体氧浓度可控制在21%~100%。有研究表明,HHFNC输送湿化气体,可减少了气道热量及水分的丢失[15],保护黏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功能,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等优点,有助于改善肺顺应性。HHFNC增加气流时可呈线性增加气道正压[16],提供类似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17],防止肺不张,促进肺复张。HHFNC 较nCPAP 使用时更加舒适[18],不会有鼻纵膈损伤,不引起气胸等优点,且使用时不影响袋鼠式护理及喂养,使 HHFNC的患儿亦较容易护理,更容易耐受治疗,并发症更少。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治疗24 h后的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的PaO2、PaCO2,HHFNC与n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相当,但HHFNC治疗并发症更少,更舒适,是治疗新生儿肺炎有效的呼吸支持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毛萌,李廷玉.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9-130.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1-408.

[3]Ward JJ.High-flow oxygen administration by nasal cannula forand perinatal patients[J].Respir Care,2013,58(1):98-122.

[4]Dani C,Pratesi S,Miiori C,et al.High flow nasal cannula therapy as respiratory support in the preterm infant[J].Pediatr Pulmono1,2009,44(7):629-634.

[5]周晓光,肖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261.

[6]徐慧香.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9):926-927.

[7]赵才祥.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8):653-654,657.

[8]储晓彬,康爱建,魏燕.密闭式吸痰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12):1764-1765.

[9]左玉芝,焦丽强,于明克.急诊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9):34-36.

[10]赵丹凤.有创机械通气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4):3383-3384.

[11]郑凤龙,林丽音.气管内冲洗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26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157-158.

[12]王伏东,吴明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111-1112.

[13]徐学英.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9):145-146.

[14]刘启洁,钱涪屏,曾丽娜.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6):981-983.

[15]Jaber S,Pigeot J,Fodil R,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different humidification systems on endotracheal tube patency[J].Anesthesiology,2004,100(4):782-788.

[16]Chang GY,Cox CA,Shaffer TH.Nasalcannula,CPAP,and high-flow nasal cannula:effect of flow on temperature,humidity,pressure,and resistance[J].Biomed Instrum Technol,201l,45(1):69-74.

篇4

一 、引言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的过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本文拟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翻译的关系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来论述。

二、 语言与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语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体现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特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该语言的基础结构。

三 、价值观念与英语翻译

1.宇宙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既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先整体后局部。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既分异型思维, 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办公室里有一个老师”(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如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三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误: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 ( 先整体后局部) 而不说。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在致谢时,英美人自信地说:“Thank you ”,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

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但英美人的“privacy”范围很广,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此类问题。如在打招呼时,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 如翻译为英语则为“Have you eaten yet?”外国人常对此莫名其妙,常作此问,有的外国人甚至会误解为你以为他吃不起饭,而觉得受“hurt”。

3.时间取向与时间顺序

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而西方人着眼于未来,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如:“下课后我回家”总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 ”,而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这种结构。虽然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语句式中的差别。

四、 文化思维模式与英语翻译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等方面,汉语的顺序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好相反。如:“2009年12 月1 日”英语则表达为“December 11, 2009”,“盐城师专英语系系主任”用英语表达则为“The dean of English Department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汉语中,定语从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谓宾结构之内,例:“上个月我们考察了那个有溶洞的城市”在英语中,“考察城市”这个核心结构是不能分开的,修饰语或用介词短语,或用定语从句,应尾随在核心结构之后――主结构与次结构是分异的。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不听完全句就不能获得该句的主要信息,相反,英语可以先获得主要信息再获得次要信息。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

五、结语

以上仅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语言的相互影响作了整体分析,如果在英语翻译中,把文化的主要层面(价值观,思维模式)作宏观的理论认识,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翻译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具体差异,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再来指导一般的文化行为。这在翻译中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1992,《中国翻译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1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1697-02

重型破伤风是急性特异性感染中较为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其潜伏期短,症状于3天内即发展至高峰,病死率为30%-50%[1]。主要致死原因为呼吸肌持续痉挛所致的呼吸衰竭,应用肌肉松弛剂和呼吸机控制通气是治疗重型全身痉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2]。使用呼吸机治疗易感染VAP,停机拔气切管前气道湿化显得非常重要,为了预防痰痂的形成,我科采用自制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为顺利拔管创造了条件,治愈率为10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18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5岁,全身性抽搐控制时间平均为17天,平均住院时间29天。

1.2方法选择气切停呼吸机拔管前的患者,将加温湿化装置湿化器放2/3满的灭菌注射用水,一进气口接氧气管并用保鲜膜和胶带固定,另一出气口接呼吸机管路中的短管,短管另一头接一有孔的氧气面罩,为防CO2潴留可适当多剪几个排气口,固定在气切管口上,根据患者情况给氧3-5L/min,加温湿化器温度可调节到呼吸机短管里有少量水雾为宜。使用期间可按需或按时吸痰,吸痰前后可给予少量1.25%碳酸氢钠溶液湿化液[3]湿化,刺激患者咳嗽便于清除痰液。

1.3评价指标以下列方法判别痰液黏稠度: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液)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粘液)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接头内壁上滞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

2结果

本科18例破伤风气切患者无一例因湿化问题造成痰痂,患者停机后主动咳嗽能力加强,应用自制加温湿化后痰液更容易被咳出,痰液以Ⅰ度和Ⅱ度为主,听诊呼吸音明显增强,各项指标渐渐好转,为顺利拔除气切导管打下了基础,治愈率为100%。

3结论

重型破伤风患者气切后因怕湿化不足引起痰痂常常延长带机时间,气道湿化一直被列为首要问题,气体湿化不足可以引起①破坏气道纤毛和黏液腺;②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破坏和扁平化;③基膜破坏;④气管、支气管黏膜细膜和细胞质变性;⑤细胞脱落;⑥黏膜溃疡;气道损伤后反应性充血最终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小气道塌陷,肺不张。损伤的程度与无湿化气体通气时间成正比。湿化器大多数是通过湿化罐中的水,使其加温后蒸发,并进入吸入的气体中,最终达到使吸入气加温和湿化的作用。为达到较好的加温和湿化的效果,一般使吸入气体通过被加温罐中的水面,理想的湿化器应当具有以下特点:①吸入气管的气体温度为32-36℃,含水量为33-43g/m3,(43g/m3即37℃时湿度为100%);②容易使用和保养;③吸入的气体能保持无菌。本科自制的加温湿化器解决了气道直接给氧湿化不足的问题,温度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临床应用方使、实用,提前停呼吸机节省了患者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

眼下国内外经济发展日益加速,文化的多元性和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高校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具备理性的自我判断意识和较强的约束力,如此一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这种情况。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它充分融合了儒道佛三派的精髓和哲理,体现出鲜明的教育与文化功效[1]。它的教育、德育功能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验证。所以可以将茶文化运用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中,以独特的茶道浸润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该领域带来较多的裨益和启迪。这样一来,茶文化能够被运用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其感染力,以其精神内涵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修养。高校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端正人生态度,稳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与较强的专业技能的现代化人才。

1茶文化内涵的解读

1.1茶艺

一般来看,茶艺在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茶文化通常情况下分成四步,即食茶、饮茶、喝茶与品茶。品茶让食茶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性,乃是真正的茶艺。品茶成为了艺术行为,蜕去其本意,影响到品茶者的心理层面和精神,演变为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如茶馆、茶道、茶艺等,凸显了茶艺存在的价值。

1.2茶道

它指的是品茗之道,是在研习和操作茶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它是茶艺之魂,是我国茶文化之核心。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茶文化体现出厚德载物的秉性,道与器二者紧密融为一体,茶之内涵同时升华了茶与道。品茶者的心理和精神受到冲击。茶道追求对现实生活和对人生的超越,为人们持续寻求摆脱身心与超越现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行路径,进而解放身心与释放情感。雅与静是它的关键特征,它吻合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契合品茶艺术的文化特性。茶圣陆羽首创茶道精神,在茶文化中融入诸家思想,糅合唐代文化的特质,此乃茶文化之雏形[2]。

1.3茶德

如前文所述,茶道之基础在于茶德,茶道乃茶艺之魂,茶德乃茶道之魂。在传统茶文化持续演变的过程中,茶德早已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并对其推崇备至。“精行俭德”一词反映出,茶德的具体标准是将茶本身的优良品质和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相互匹配,此乃茶道之核心精神,也就是所谓的茶德[3]。因此茶文化重在培育人们的健全和高尚品德、持续实现自我奋斗目标。茶品意味着人品,茶品是象征性的一种品貌,它不激扬、不喧嚣。茶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由此浮现出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茶本身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除垢防疾、缓解心理压力的功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茶道与茶德让我们欣赏茶艺与茶道的文化情趣,陶冶思想和情操。在此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端正的品行、平稳的心态,促使身心健康,做到勤俭朴素、善于自制、宁静致远、和衷共济、清正廉明。人们可以在此过程中品味深厚的茶文化,进而修身养性,遵循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在饮茶时将自我、大自然和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在品茗中体味到世间的真。理解和感受佛教关注道德、思想和人类心灵层面的觉悟和进步。提倡在参禅礼佛时感受世间道理,在品茗时释放心灵[4]。以身心强烈的直观性感受,参透和品味生命的真谛,领悟茶道与茶德的精神追求,追求“怡”和“真”。

2茶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2.1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了呈现出茶文化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丰富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专题讲桌与茶艺表演等。也可以录制相应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自主掌握和学习这些资源。配以必要的茶德茶道教育阐述和讲解,提升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播力度。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茶文化教育的内容,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他们的思想、疏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让学生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育茶文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茶艺实践活动的热忱。学生主动参与泡茶、辨茶、泡茶、品茶与敬茶的过程,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专题辅助中积极融入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追求。

2.2规范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茶文化得以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丰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在这其中,人们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诸多行为和价值观念,都蕴含于其中。茶文化涵盖了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平淡地对待生活状态的精神,恰恰是当代社会成员迫切需要的。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不少学生非常看重名利,这会对其形成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得到这些东西。引入茶文化,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文化,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让他们平淡地看待这些事物,以积极乐观、合法正面的方式和渠道,追求这些事物,这也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

2.3启迪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奉献坚韧精神

茶固有的本性能够有效地启迪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茶生长于各种环境中,体现出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特性。它发散出不可抵御的独特香气,然而却不会因此而妖娆。茶的用途和功能较多,却能够自甘低调。这些都可以启迪高校的德育教育,让高校学生获得下列启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背景下,自己应该为家庭、为社会、为学校做出应有的努力和奉献。绝不可将自己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可只关注所得到的回报。可以宣扬茶固有的属性:奉献而不浮夸、低调而不在乎索取,这些高贵的茶性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茶叶可以生长在极为贫瘠、崎岖之地,本身具备了坚忍不拔的特性和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茶性,它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启迪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4“茶人”精神品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性

“茶人”指的是以贩卖和种植茶叶为生的群体。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茶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开来,它包括茶叶生产、销售、茶文化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人员。他们的身上展示出了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茶人”精神[5]。它的精神内涵涵盖了下列方面:首先是以茶喻人。通过褒扬茶树的优良品质,颂赞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其次是以茶言志。通过茶叶的品质和茶道,表明志向,传达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要义。第三,以茶喻理。借助这种“茶人”精神,培育人们的茶德,揭示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比如先苦后甘、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等。

2.5培育高校正确健全理性的观念

眼下我国不少教育机构中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偏差,乃至于部分不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鲜明的现实主义导向和趋利导向等。如果过分关注这些内容,就会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它还会越来越淡化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正确而充足的价值观念引领。在此过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讲解和宣扬其蕴藏的知书达理、修身养性等多种价值内涵。有效地弥补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的错误做法。这样一来,可以让广大高校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和健全自身的价值观念,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未来发展路径和人生价值选择。因此引入茶文化,可以更加鲜明地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

2.6在对比中掌握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网络化趋势不可逆转,不少学生面临着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很多学生既接触到传统文化又了解了不少外国文化,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不少学生觉得西方文化好像更先进,将传统文化给比下去了。但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让学生充分注意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适用性,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看待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慢慢地产生兴趣,并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对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它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对茶的偏好极大地超越了对普通饮品的喜欢程度。将茶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兼顾理论性和现实性,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继承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2]安建良,边宇璇.校园茶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175.

[3]周庆,罗孝友,李菊顺.论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2):166-167.

篇7

刚刚接触中国茶文化的人们,往往会首先陶醉于它那博大精深且优美精致的物质文化,如那婀娜多姿、韵味十足的茶歌茶舞,又如那古朴典雅、巧夺天工的各类茶具,还有那种类丰富的茶叶。但要看到,这只是中国茶文化的表面和基础,茶文化还蕴含着十分丰厚的哲学思想和优秀的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等等,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性格和心态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并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行为习惯当中。可以说,在当前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面对高校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国茶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思想元素和价值观念,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利用茶文化形态丰富的特点,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必定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1当代大学生思想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偏差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且瞬息万变的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种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念扑面而来,这让我们的一些传统价值理念愈来愈弱,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如此。这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当然有积极和正面的,但其中也难免鱼龙混杂,夹杂着许多消沉负面的内容,譬如说奋斗不如及时行乐、有钱就有一切等等。可以说,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会让大学生失去积极向上的心态,变得懒散低俗甚至是心理扭曲。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从不少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当前我们的高校思政工作还存在很多偏差,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死板等,这就让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鸡肋”,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取得不了预期的目的。

1.1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一些误区

1.1.1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集体意识,过于自私自利

从时间上看,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为95后,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便如“小皇帝”、“小公主”一般受到家庭的万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这一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后的清贫生活,赶上了我国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时代,大多数家庭都衣食无忧,很大一部分家庭还较为富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多了几分享乐的心,缺乏必要的吃苦精神。由是言之,这些元素的叠加,就让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缺少足够的集体主义意识,在与同学或是他人相处时,更多去考虑自己的得与失,过于注重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把集体的利益抛在一边,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

1.1.2很多大学生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是价值观变得扭曲而极端

在这方面,尤其要说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来自西方的影视剧以及歌曲等,带来了大量的资本主义社会纸醉金迷的内容,让不少大学生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盲目崇拜,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凡事必称西方如何如何,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甚重视甚至是嗤之以鼻。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辨别力还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敌对分子的误导,把网上很多别有用心的负面言论视为真理,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民族性格产生抵触心理。这些原因就很容易让大学生沉迷于各种物质上的享受中,同时失去正确的人生信念,觉得人生在世只要及时行乐就好,把为国为民而奋斗的价值观念抛在脑后,甚至是误入歧途,自毁前程。

1.2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偏差

1.2.1不少高校并没有把思政教育置于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当中,其背后是高校的功利心在作祟

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让高校“头疼不已”,因此很多高校从一开始便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和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提升就业率上面。如何提升就业率?对于高校来讲就是要围绕社会需求,把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摆在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课程设计安排,还是教学内容,学校都会围绕“就业”两个字来做文章。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度”字,高校把精力基本全放到就业率上面,必然会造成“一头轻一头沉”的情形,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可有可无。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和考评制度还不太完善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准确性、渗透性,一个不可忽视的办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和考评制度,用制度去监管和奖惩老师,用制度去考评学生,这样才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缺乏这样的监管和考评制度。一方面在教师的课程管理上不甚重视,导致不少老师是照本宣科,随便讲讲即可,让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考评上不甚用心,很少会去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测评,有的尽管会进行相应的考试,但是也以开卷为主,学生们翻翻书抄抄内容即可,基本都会及格。同时也没有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测评,难以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约束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受约束,加剧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偏差。

2中国茶文化的思想教育意义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其深厚,这并非是盲目赞誉,而是客观评价。一方面,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价值,譬如说那些精致的茶具、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等,另一方面是我们本节重点来讲的内容,也就是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教育价值。中国茶文化发展之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包容的,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它不断吸收其它思想和哲学的优秀内容,如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佛教的“禅茶一味”等,最终形成了茶文化别具特色的思想价值体系。这种思想价值体系内涵宽广,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将其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第二是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1茶文化思想价值体系中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一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重德”。重德的内涵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如字面所言,就是重视道德和秩序,这是茶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基础。重德首先体现在茶德上面,茶德源自于茶叶的天然特质,因为茶叶的生存环境大多为野外的山谷中、丘陵上,一方面其远离市井的喧嚣,没有什么污染,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是原生态的,这就赋予了茶叶幽雅纯净、平和质朴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山间与平原不同,气候变化无常,且四季温差较大,因此茶树在成长中难免会遭受一些雨雪风霜的考验,这就为茶树增添了几分坚韧不拔的气质。而茶树的这些自然特性,会浓缩到一碗茶汤之中。经过开水的冲泡,茶叶会充分释放自己的性情,有的茶汤色泽碧绿,口感甘甜,让人品之如身处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中;有的茶汤色泽亮黄,口感醇厚,让人饮之如同在聆听层次分明、节奏明快的大自然之声,无论从口感还是观感上,都能带给品茗者非常大的享受。

应该说,茶的这些特性让茶犹如一个风度翩翩、品位高雅的君子,没有凡人之市侩劳碌,也没有庸人之媚俗之态,有的只是高洁、积极、平和、乐观和优雅。而中国人饮茶,并非单纯去为了茶的外观和味道,而是在品其背后的韵味,因此在千百年间,茶文化的这些茶德,会在经意和不经意中,通过人们的茶事活动,一点点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深处,并引导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展开去讲,就是说茶文化的茶德,能够让茶人产生对美的追求,这一方面是体现在各种艺术美上面,如环境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等,让他们建立起更加积极且高尚的美学观念。茶德还体现在饮茶对自身高雅人格的孜孜追求上面。我国著名茶学家陆羽所著的经典著作《茶经》,就指出饮茶者要注重“精行俭德”,其大意就是说饮茶者的品行要能够与茶叶相匹配,这个观点也是中国茶文化对茶德标准的最早文字记载。唐朝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饮茶者,在陆羽的基础上,把茶文化的茶德进一步归纳并提炼,将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找寻自我的良好载体。因此,我国茶人经常利用茶文化“廉美和静”的茶德,来严格规范和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高洁,行为也更加优雅。

2.2茶文化思想价值体系中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这方面同样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尚和”。从思想渊源上看,茶文化中的“尚和”理念来自于儒家文化,另外也有一些道家和佛教的影子。从根子上讲,这三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于“尚和”的诠释尽管大体相同,但是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举例来讲,儒家的“尚和”主张个人要与他人和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及和谐,距离上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在礼节上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这也是中庸之道在茶文化中的体现。而道教的“尚和”则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统一,颇有几分潇洒之意,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层面。至于佛教的“尚和”,主要体现在人与心灵的对话上,主张其教徒要通过茶事活动,去感悟宇宙万物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最终目的,抛弃凡尘种种欲望,最终达到“言色相和”的境界。而茶文化则巧妙地将三者的特征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不同的茶人结合自身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去很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茶德。

分类来说,儒家的“尚和”可以激励人们去修身养性,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中,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的“尚和”,则可以帮助那些浮躁不安的人平静下来,用平和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而佛教的“尚和”,则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真谛,做到内心透彻,达到“顿悟”的目的。

3用茶文化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要利用茶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多样性,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外在表现。比如说江西客家人的采茶戏、广西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敬茶礼、江南地区的茶艺表演等等。当然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背后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内涵不仅具有很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茶文化的不同方面去有针对性地提取其精神文化内涵,并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去融入到他们的课程中。举例来说,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如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历史,将其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去,如此便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对我们民族和国家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让他们在思想上更加钦佩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当然,茶文化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内涵,同样可以融入到其它专业的课程中,这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大学思政工作的水平大有裨益。

3.2要创新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考评制度

为什么一些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深究其因不难发现,问题还是出在缺乏严格的监管和考评制度上。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陈旧而不合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方式,将其与其它考试放到同等地位,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学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乏味,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为了让大学生的对思政教育产生兴趣,就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与此相对的茶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评当中,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学、带着热情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2]李瑞.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篇8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篇9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国千年劳动智慧的凝结,需在教育领域发挥功效和作用。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指引师生修身养性和乐观面对困境,更有效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教育工作者需对茶文化的育人价值给予积极肯定,采用适合和可行的方式,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根据旅游领域发展趋势、学生职业目标定位等,从不同维度和角度思考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问题。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以茶文化为抓手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制定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认知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案。

1茶文化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1.1基于深刻的茶思想和茶精神为素质教育赋能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可发挥显著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将优质的茶文化元素合理渗透到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改善学生对既往教学内容的刻板印象,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利用茶事活动丰富教学模式,依托声影并茂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深度学习和知识探讨。教师应利用深刻的茶思想和茶精神对素质教育赋能,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富,培育出具备良好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劳育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进行多维考量,不拘泥于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需着重塑造学生价值,对旅游服务建立积极的认识,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文化。将茶文化元素多渠道的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以实现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目的。

1.2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

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价值观正确塑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相较于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更加重要。教师应通过丰富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形式,实现多重的育人目标,即在有效培养学生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需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心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校若不能全面剥离学科课程独立开展价值教育,就应通过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如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基于具有交叉性的课程内容,同时开展知识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3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塑造

学生对社会认知和行业服务理解受限于个体的思维品质。具备奉献精神的个体,更易于产生积极的服务意识。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责任认识的个体,会主动将个人理想实现对接到国家整体发展中。院校若想培育出对社会发展产生助力和服务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进行塑造。教育工作者需将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作为培育时代需求人才的抓手,科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茶文化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发挥催化和启迪作用,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拓展和高品格的形成。因此,将茶文化应用于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逻辑框架

2.1符合教育对象认知基础的教学新思想

茶文化对人们思想升华和优良品质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从博大精神茶文化中获得新启示,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学处理各教学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重满足学生趣味学习体验需求,设计可迎合他们学习习惯的教学形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基础,形成先进的教学新思想。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根据教育现代化要求和行业人才结构,及时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思想体系。缺乏趣味性和与时俱性教育教学,教学信息流通是单向和浅薄的。教师需形成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教学新思想,导向科学和现代的教

2.2可导向深度学习行为的教学新模式

旅游服务课程教学创新应有深度和广度,多层次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活动。教师需利用茶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模式,构建可探讨、可深思、可延伸的高效课堂。教师应增强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娱乐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产生深度学习行为,对知识和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设计需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保证学生深度和积极的参与其中。

2.3体现人文精神的专业化教育教学行为

茶文化中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启迪人们以辩证思想审视社会的多元性以及生活困境。针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的研究,教师需在教学行为上凸显人文属性,对学生负面情绪进行正确干扰,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谦和的处世思想。茶文化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需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爱和尊重,而不再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和理论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需通过科学融入茶文化实现教育教学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

3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3.1以茶文化教育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

茶文化本身拥有的文化魅力可对学生追溯历史和学习传统文化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教师既要利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还需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作用,科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教师需使学生了解应用于旅游服务的礼仪是表达热情和积极服务态度的具体的行为体现,不应成为冰冷的职业习惯。教师应利用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谦恭有礼的品质,将其延伸至旅游服务行为中。教师需以茶文化教育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到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中。系统和科学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培育具备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2构建可实施跨越时空践行教育行动的教学模式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工作者需对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正确认识并加强理解。即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根据学生诉求和身心成长特点,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内容进行扩充,生成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突破时空限制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新模式。依托远程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在课堂外学习旅游业转型和升级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标准建立深刻认识。基于传统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反馈和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难点、要点和疑点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直至内化吸收。此外,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结果,设计开放型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结成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基础知识和现实行业发展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教师需以移动设备终端为工具,对学生的疑问和咨询信息予以有效反馈和处理。以网络为媒介,跨越时空的开展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培育出具备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3.3以史为鉴、以学生需求为参照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将茶历史、茶政和茶精神,科学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史为鉴,重视学生价值塑造和思维品质培养,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和丰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可利用理论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深度学习旅游服务礼仪,以及既定行业发展理论知识和文化。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实践和应用理论知识,令他们对服务礼仪和客户意见处理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授课,构建集理论、探讨、互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愉悦和多样的学习体验。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利用有趣和深刻的茶文化元素对课堂教学赋能,有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产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基于以史论史的课堂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从理论探究和行为实践两方面加强认知和理解。实现以史明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建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形成持续和自觉的学习行为。总而言之,教育工作者需对人才培养和既定领域人才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以市场需求和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为参照,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基于茶文化,对原本课程内容进行丰富,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动态,通过将茶文化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深度融合,协同开展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能获得科学引领。此外,教师需根据学生反馈和需求,科学的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无限延伸传统教学空间,从不同维度和渠道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且在旅游服务课程教学设计中合理融入技术要素和文化要素,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有趣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向辉.浅谈中职院校礼仪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20(20):129+128.

[2]郭江虹.高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62.

篇10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篇1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四个服务”要求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以及能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中的“理敬清融”理念,能够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价值观塑造。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运用的也不够到位,还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其意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学、茶艺等。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茶文化发展形成过程中不难发现其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教育素材,深入发掘其教育功能效果显著。从古至今诸多文人雅士将品茶作为体悟人生和励志的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由于其具有很多思想性,因而能够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茶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已经形成了洒脱、宽容、仁爱等一系列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因而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茶文化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用来开展思想教育,比如“茶艺、茶德”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培养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理敬清融”文化,能够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一定要重视茶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二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前很多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较薄弱,这与“德才兼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心灵十分脆弱,因而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茶文化“和敬融礼”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能够解决大学生的一系列困扰和困惑。茶文化还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茶文化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得到升华、世界观得到改进,这必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属于“集大成”的文化,可以说属于中华民族的财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比如“茶道、茶礼、茶德”蕴含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更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会使学生变得成熟,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不再是“玻璃娃娃”。

2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已经对茶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茶文化在促进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重视不足。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运用茶文化,而且也有目的的开展了一些课程,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将运用茶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只是开展了一些渗透的工作,因而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个别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虽然认为茶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根本不可以将茶文化更有效的应用于思想教育当中,而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二是缺乏融合。从当前一些高校的运用情况看,尽管已经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融合度相对较低,同样会制约运用的效果。比如从茶文化来看,不仅包括简单的茶事活动,而且还有很多的延伸以及文化活动,比如茶戏剧、茶故事、茶诗等等,这些都能够运用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没有与思想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很多教师本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不够深入、也不够到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时也根本不可能起到很好的融合效果,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教师一定首先要深入了解、体会和理解茶文化,进而进行融合教学。三是实践较少。当前一些高校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论说教”,但与茶文化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这就无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只能是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行合一”的目标根本无法体现。众所周知,对于茶文化来说,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应当多开发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项目,并且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引导以及服务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按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来看,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当将茶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运用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茶文化的运用,要鼓励、支持、引导,这样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茶文化“集大成”的重要优势,积极探索运用茶文化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模式。高校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建立“茶文化学堂”,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接触茶文化。而是要真真切切的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茶文化、运用茶文化。二是强化相互融合。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运用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否则根本不可能起到效果。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合于思想教育当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茶文化当中能够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比如教师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找出茶文化当中的“现代气息”,并与之有效结合,进而融入到思想教育当中,这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茶道、茶艺、茶德”的“高手”,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思想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三是加大实践教育。“知行合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这方面,高校一定要为教师开展茶文化实践教学开辟渠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多与茶艺馆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对茶艺馆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茶艺馆开展一些实践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茶文化的生活气息,而不只是简单的说教。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内容的拓展,高校以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既有利于宣传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茶文化社团”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茶文化论坛、茶文化相关方面的比赛活动,更应当开展一些庆典,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通过对高校思想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茶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必须下力气解决,特别是要在提高重视程度、强化相互融合、加大实践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模式,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篇12

“七万家中国茶厂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的媒体报道给萎靡不振的中国茶业当头一棒,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业的心腹之患,争创“响当当”茶叶品牌成了众多中国茶企的首要追求。于是乎,对农耕文化进行再次包装的传统茶文化成了茶叶品牌的“皇帝新装”,茶企拼命鼓吹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宣传,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炒作。

殊不知,这种极端的炒作不仅不利于茶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是有害的。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大国,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沉重的传统茶文化枷锁导致“80后”近70%不喜欢喝茶,“90后”不爱喝茶者更是高达95%……以传统茶文化为品牌之魂的中国茶企到了经营模式版本升级的时代,原来的那套方式不好用了,不是企业家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是环境变了,只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

市场环境变了,七万家茶企在苦苦思索中国茶叶品牌如何传承历史,继往开来,从“边缘”走向“主流”而一筹莫展。而笔者认为,七万家中国茶企分阶段实现突围的路可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在中国传统茶文化里保留闪光的内容,在茶叶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贴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实现“优质优价”,把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新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消费品;第二阶段,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再更上一层楼之后,以一种强势手段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先行,商业紧随其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中国茶文化就能输出价值观了,能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时,中国茶叶品牌自然就会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中国茶企、中国茶叶品牌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输出价值观,仅靠输出物美价廉的茶叶是无法征服世界的。所以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可以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就要回到“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能否赋予茶文化价值观一些可以操作、可以衡量的标准”上来。而价值观的背后就是一种信念与坚持。我们能否输出价值观,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尽管这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但是这种繁荣是靠补贴形成的,而我们的补贴能持续多久?另外,孔子学院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是推广汉语,还是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如何接轨?孔子学院兴旺了,我们的生意是否也跟着兴旺了?如何把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就像韩国的影视剧一样,文化先行,商业殿后,先卖思想,再卖产品。他们的影视剧不是孤立的艺术刨作,而是与商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中国茶业的雄起,至少从目前看,还不是完全向传统茶文化要答案的时候!

中国茶叶营销的变革方向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

在中国悠久的茶发展史中,只有产地品牌,而没有产品品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个品种都是以产地为茶品质的衡量标准。其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可以把产品冠上龙井、铁观音等,造成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各异、价格各异的茶品,结果是消费者雾里看花,市场缺乏信任度。试问:目前,哪个产品品牌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这是典型的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市场特征。因此,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突破和改变。

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很多茶企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这要看你给茶叶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为一个供消费者解渴的饮品原料,那么你的茶叶品牌可以走规模经济效益路线,低成本运营的模式,满足低端消费人群需求。大规模种植,在生产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产;走特定路线,不去强调茶叶的生长环境,精湛工艺;减少服务内容,如在低价格超市销售,这些超市服务人员极少,消费者要自己找产品,自己取产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特别是在中产阶层主导消费的今天,当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他们还是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每斤售价上万元的“贵族品牌”,它们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以小众化的姿态而不以规模著称,尽管规模有限,但是利润较高,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如果走高端路线,我们在经营思想上要做调整,不再追求销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而要想换取利润就得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给他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会赚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是要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

很多茶叶品牌都在诉求传统茶文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文化只是茶叶经营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并非茶叶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以传统茶文化为诉求的中国茶叶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扬老祖宗的理念?还是营造品茗的心境?还是倡导养生之道?茶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给茶叶品牌带来附加值?是否赋予了品牌更高的溢价能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以消费茶文化为荣?可以说中国茶企无一知晓,大家都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营销,而无人去探寻文化营销的本质。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不透明,消费者相对比较愚昧,会盲目跟风,变成集体无意识。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80后意见为主导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是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在消费茶叶时,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实实在在的保健养生功效,是否方便饮用,以及代表他们群体特征的时尚个性,可见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实现这种转变。

从“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当我们忙着卖文化的时候,国外的快销茶跑到自家门前来了,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按照当下流行的“传统茶文化”营销理念,立顿毫无“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销售额却让所有中国茶企羡慕不已,偏偏没有哪个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顿的地位。等我们回过神来时,也就开始郁闷了。

立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立顿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将传统变为时尚,这无疑是一种质的变化。当中国茶企还在耕耘自己门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立顿早已开始琢磨如何让中国人能接受的一种标准口味;当别的茶企正在乐此不疲地包装文化、弘扬传统时,立顿在想怎么让消费者更快速、便捷、卫生地饮茶;当别的茶企还在享受“慢销”的乐趣时,立顿在想如何利用快销渠道大量铺货;当别的茶企绞尽脑汁想打造一种茶品时,立顿已经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中国的茶叶不好吗?好!中国的生活节奏慢吗?不慢!中国的茶文化深吗?深!中国喝茶的人多吗?不多!人家调饮,我们清饮,是现实;中国茶的“慢”与立顿茶的“快”也是现实。的确,在“快”的消费理念和文化驱使下,诞生了立顿;在“慢”的文化哲学下产生了中国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没有优劣,没有对错,但有危机。我们并不“崇洋”,中国茶立足中国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文化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塑造品牌的障碍。

构建茶叶体验营销策略的六个纬度

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叶品质标准化的加速推进,茶叶的有形产品部分正在走向无差异时代;而茶叶又是比较复杂的商品,服务“弹性”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茶企开始把目光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深入研究、实施体验营销策略,这个趋势终将成为未来几年茶企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同的茶品所具有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差异性传播在茶产品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社会的营销模式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播,因此,今天的茶叶营销更加注重针对消费者愉悦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营销策略至少需要中国茶企从新奇感、安全感、识别感、交互感、舒适感和成就感这六个纬度上努力。

新奇感――要以创新的品牌名称或产品形态激发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对于食品,中国人历来喜欢尝鲜,不断追求味觉的满足。在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茶、君山银针、祁门红茶等历史名茶再熟悉不过。如果市场上能出现一种品牌名称与传统茶叶完全不同的产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个茶叶品牌名称就能产生正面联想,把该品牌归属到新产品的行列,而且该茶叶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形态都有别于传统茶,那么这个品牌的茶叶自然有消费者愿意尝试。

安全感――食品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能够快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食用安全有保障是前提。立顿产品的成功传播可谓这方面的范例。其实,立顿无非是全世界标准化口味配方加上现代化生产设施生产出来的卫生、便利产品。但正是这种严格标准化的生产,让消费者有了安全感,也奠定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识别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心志。有了新品类特征的产品名称和独特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产品形态,随之要做的是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牌包装,形成完整的差异化硬件体系。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品牌元素的应用,都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来创意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交互感――以顾问式沟通风格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茶叶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可以是解渴的饮料原料,也可以是保健养生的茶品。这就要求茶叶客服人员必须有行业背景、产品知识和用户知识,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向客户提供建议,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朋友。同时,要使消费者通过消费过程学到东西,知道今后该如何选择茶叶和服务,并且在必要时帮助他人进行选择。

舒适感――以贴切的现场服务轻松化解消费者的抗拒心理。据茶叶销售终端数据反馈,95%以上的茶叶消费者是先尝后买:新茶客对一种茶叶的品饮次数在3次以上、老茶客则至少要品饮6次以上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新茶品的口感。针对这种情况,茶叶终端销售人员一定要慢慢引导消费者,强调口感之外的产品利益,比如养生功效,以此来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因为口感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指标,最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当消费者要离开店铺时,还可以适当赠送消费者一些尝试装茶叶,让消费者在家品尝,也许他在家多喝几次就能接受新茶叶的口感,下次就会主动前来购买茶叶。

成就感――以显著的标签效应强化消费者的群体属性。近两年,中国茶叶界诞生了一批“贵族”,出现了每0.5公斤售价万元以上的茶叶品牌。一种茶叶要想卖出好价钱,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只有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价值高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从成功的茶叶品牌传播看,这些茶叶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品质高,而是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服务或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