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19:3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冷战结束前后,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强化研究开发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夺取下个世纪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并将其作为各自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和国家战略的重点。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除了外部因素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可以预见,谁抢先把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将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在这次危机过后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世纪之交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前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工业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协化,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不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
在巨大的全球性信息网络上,日本商人正跃跃欲试,积极研究对因特网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日本企业开设的主页(Ho~一page)已经涵盖了有商业价值的电子读物、广告、招聘信息、重大商业活动信息、金融服务、住处检索服务、通讯贩卖等方面。关联企业之间利用因特网进行即时信息交换和推销订货业务,使效率大为提高。由于因特网是直接连通个人用户的,所以,因特网上的商务活动将首先在与个人相关的经营领域中活跃起来,地域性的网上商务活动将先于跨国商务活动而得到发展。从技术上讲,信息通讯革命是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不过,数字化与光纤通讯网的完善,以及卫星的利用,才使大量信息即时、双向传递成为可能。随着软件开发的扩展,多媒体产业正在形成巨大的新消费市场。日本当前正在加紧开发多媒体技术,其应用范围将涵盖汽车制造业(在汽车中安装电视接收及卫星导航装置等)、流通业、教育和宗教界、广告与出版和印刷业等。可以预料,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游戏、MTV}VCD与通讯、电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改变以往的住处传播方式。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及纳米技术的进步,卫生通信、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信息压缩与高速传输、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技术将取得进展,人类将逐渐地全面进人信息时代。为此,各国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十分重视,如美国就确定了2010年前重点开发的10项电子信息技术,它们是虚拟现实技术、高清晰度电视和显示器、光子学与光电子学、定点通信、X射线光刻技术、多芯片模块、超导技术、神经网络、语言和图形识别、人工智能。美国为继续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加强了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2月在其199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出,联邦政府将投资1.1亿美元以加快“新一代因特网”计划的全面实施。“新一代因特网”计划于1996年10月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开展先进网络应用领域。该计划的实施时间为5年。计划完全实施后,将彻底更新遍布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其以比目前因特网快100(〕倍的速度传信息,从而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二)生物技术将加速商品化。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正在影响社会,深人人们的生活。199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下个世纪显然是生物学的世纪。”
目前,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有100(〕多家公司、研究所或大学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走在前列。基因的分离、拄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探明。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人实用阶段。
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人研究,将发生新的农业革命。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人田间试验,抗虫害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稻”,在3年内可推广种植,它可以使水稻单产提高20%-25%。美国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抗病育种的研究工作,1997年时已育成6个能自体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该校目前正集中力量培育能自体抗病的黄豆新品种。
正在实施中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将在本世纪初完成,这将极大地推动医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将得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美国有数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药物设计”法设计超级药物,这种方法能把生物技术和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研制的超级药物能医治目前药物不能医治的癌症、艾滋病和多发性硬化病等多种致命疾病,有的已经进人人体试验阶段。专家们预计,这方面的研究将对遗传机制、发育机制和免疫机制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也有重大的意义。
克隆技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7年英国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科学家认为它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人克隆时代”。克隆的本意是指无性繁殖,即复制、拷贝生物,而不用依靠父母来繁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良种家畜物业的繁殖,从而有可能使畜牧业发生一场革命;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牛羊品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可在医学领域大量生产人们所急需的许多名贵药品。此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等进行克隆,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大大造福于人类。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也逐渐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新趋势。生物芯片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美国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制成生物芯片,可用于读取活组织基因进化而来的涌动信息流。这是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晶。
(三)新材料得到广泛采用。科学家和工程学家预测,21世纪的新材料将向着不同材料复合方面发展,研制的一种性能优于母体单体材料的“先进复合材料”将是解决适应各高技术的特殊需要的全新概念的新材料技术。本世纪材料科技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磨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新材料发展的经历和趋势表明,新材料技术对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其他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起着基础作用,专家们预测新材料产业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德国分析了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计划,总结出21世纪九大重点领域,首选是先进材料,其次是纳米技术、微电子学、光子学、微系统工程、软件与计算机模拟、分子电子学、细胞生物技术、生产与管理工程。在这9个领域中列出多个课题,其中属于先进材料的有2}’项,在其他领域中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课题有27项,如纳米技术的纳米材料、微电子学中的信息存储微电子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在未来高技术课题中,有关先进材料的课题占60%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设计新材料,目前材料设计已日益发展成为现代材料科技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材料设计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在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性能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提示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在突破已知理论或总结实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术来研制新材料;深人研究各种条件下材料的生长过程,探索和开创合成材料的新途径;选定重点目标,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设计某种新材料。
(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竞争热点。在21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理性、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注重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
随着环保观念和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各国环保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获得优势,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热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发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已成为根治环境恶化、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世界许多地方荒漠化严重蔓延,在这个地区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能根治环境恶化,提高系统生产力,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各发达国家空前重视开发环保技术,目前,一场争夺环保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无氟制冷技术上,美国和西欧之间展开争夺;在资源回收方面,日本和西欧互相竞赛。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微软公司、日本、西欧在环保产业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产品。
科学家们还在环保领域大量采用生物技术,以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开发的主要技术有: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用微生物脱硫防治大气污染;用细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无污染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培育抗病虫害农作物;开发实用的生物降解塑料。
1选用早熟品种
小麦选用春性早熟品种,如豫麦18;棉花选用生育期在125d以内的品种,如中棉所17号、泗棉3号等。根据经验,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麦茬、大蒜茬为好,如果是小麦以豫麦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种为好,而后茬棉花品种的早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长成或者开絮,才不至于使纤维形成因受低温影响而变劣。在本地常年种植的夏棉品种为中棉所17、泗棉3号等中早熟品种。
2培育壮苗
要使夏棉丰产,必须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是5月10日左右,苗龄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直径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内摆入苗床内,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保证棉苗健壮成长。
2.1选好种
营养钵育苗下种量不能大,要求发芽率在90%以上而且不能混杂,要特别注意精选。
2.2选好土
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是壮苗的基础。同时在制钵时土壤过黏,制出来的钵容易过于坚实,透水透气性能差,不利于壮苗;若土壤性质过松,如砂性太强的土,制钵时容易破碎,移栽时更容易损伤,造成人工上的浪费,所以应选无病虫害、地力较高、结构良好的菜园地土为好。
2.3配好肥
营养钵营养土的土肥比例大致为7∶3,肥料要尽可能用腐熟细碎的鸡粪或者猪羊粪拌均掺匀,以备制钵。
2.4建好床
育苗床为便于省工和及时移栽,最好分段建于大田里,一般南北向,长10m,宽1.2m,床深于钵高3cm,四边床沿拍实,周围挖排水沟,最好随制钵、随建床、随播种以利壮苗,过早建床容易跑墒,应引起注意。
2.5制好钵
制钵时3人1组,一人配土,一人制钵,一人摆钵。配土时适量加水,加水多少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度。一般钵土含水量为30%时制钵质量较好,制成钵后要随即向苗床摆钵,钵面低于床面3cm,做到上齐下不齐、第2行挤第1行空隙,摆好后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以利增温保墒并准备下种。
2.6灌透水
重点要求底墒足、钵土湿,一般应在1m2面积内灌水25kg以上。摆好钵再浇透水,以麦秆能插透钵而不断为准。苗床灌足水以后可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不缺墒。
2.7下好种
播种要采用人工摆播的方法,每钵2~3粒,良种可1钵1粒,下种多害多利少,下种后覆土宜薄不宜厚,1.0~1.5cm厚较为恰当。覆土应分2次进行,先用细碎土把钵间隙填实,然后再覆土盖种,再用木板推平拍实使厚薄一致。
2.8加强苗床管理
苗出齐后拔草间苗,若湿度过大可覆干细土1~2次,土厚2cm,既可降低床内湿度,又可保墒,对防止出现高脚苗和病苗十分有效。
3抢时早栽,合理密植
为了早移栽,植棉地选油菜茬最为合适,但是在颍东这个地方早茬面积很少,80%以小麦茬为主。这就要求施肥整地,要抢时间、争速度,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施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6月5~10日移栽。中棉所17号栽5.4万株/hm2,要放宽行距,缩小株距。行距85cm,株距27cm,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棉田通风透光状况,塑造棉田立体结构,而且给枝叶的生长准备了必要的空间。结合化调,培育中壮株型,增加铃数,提高铃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之目的。移栽时先浇水起钵,栽后覆土2次,第1次覆一半细土压实,浇足水,待水渗完后再覆土1次,使2次覆土与地面平齐,达到上松下实,利于根系发育,缓苗也快。
根据棉花的生育期长短,进行科学管理。在苗期、蕾期进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使棉田始终保持疏松无杂草。在盛花期穴追尿素225kg/hm2,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为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在花铃期可进行根外追肥,以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
适时整枝,调节养分,也是保证棉花正常生长,促进早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做到叉不过寸、芽不过指,及时打去。打顶要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7月下旬分期分批进行打顶,一般每株留果枝11台左右,7月21日前去掉全部无效花蕾,促使桃大早熟,减少霜后花,提高棉花品质。在初花期如出现旺长,可用助壮素进行调节,防止旺长,一般用助壮素30.0~37.5g/hm2。
5加强病虫害防治
棉花的病虫害较多,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等,虫害有棉铃虫、红铃虫、蚜虫等,最主要的是棉铃虫,其危害性很大。1头棉铃虫的幼虫一生可为害蕾或花铃10多个,1年可发生4~5代,在本地最主要的是3~4代棉铃虫。防治方法:一是摘除虫源,根据棉铃虫卵多产在嫩顶嫩尖的习性,整枝时要把打去的顶心、边心、赘芽、营养枝等带出田外处理;二是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蛾杀死;三是药剂防治,可用敌百虫、杀虫精等防治。总之,要根据病虫测报情况,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防治。
6适时化控
关键词: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集群 演进机制
产业集群演进理论综述
(一)宏观视角综述
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作为生物学的概念被引入管理学理论中首先应用于产品,随后又扩展到企业、产业、技术和产业集群。
国外学者从宏观视角对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从时间维度和成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从集群的整体来研究集群演进的过程,总结出企业从诞生、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历程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国内目前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现有文献缺少专门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以及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集群等集群类型的生命周期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对如何判定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特征,企业的迁入迁出对集群的影响,如何加强集群自身持续竞争优势,如何改造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群等方面鲜有涉及。
2.产业集群进化理论。一些学者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从进化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荷兰经济学家范迪克(M.P. Van Dijk,1997)基于进化理论,在长期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并对印度、秘鲁和非洲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调研后,提出了5阶段成长模型,即地理区位型集群、贸易集散地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功能齐全的工业区。
(二)微观视角综述
1.集群企业同质性研究。以微观企业为视角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必然表现为新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建立或迁入;集群的增长和发展时期,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密切的联系而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随着企业的壮大,一部分企业对集群的依赖性降低,表现出衰退或迁出集群的现象。Thomas(1999)认为企业的迁入与迁出与集群发展阶段的关系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一个关键问题。Censis从微观角度,在对意大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区生命周期模型,他将产业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发展和成熟。形成阶段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区内或区外的大企业促成的工匠式小企业的地理集中。二是由小企业自发聚集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集群企业异质性研究。从微观视角对集群演进过程的研究,大多是以集群内企业的同质性为前提,即认为集群内所有企业的角色和任务是同质的,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均等的,而忽略了集群中个别企业的特殊作用。后来一些学者通过对集群演进过程的研究发现,任何一个自然成长的产业集群中都有一个或几个焦点企业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引导着产业集群的演进方向,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已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并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共识。
焦点企业概念综述。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焦点企业有时会被称为领导企业(Leader Firm)、核心企业(core firm),国内的研究文献中,焦点企业被称为主企业、主导企业和龙头企业。国外对焦点企业的界定有多种方式,基本上是以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视角,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集群网络嵌入性方面来进行界定。Lorenzoni和Badenfuller(1995)认为焦点企业是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战略中心,它们通过外包战略,知识分享,通过在不同网络之间建立桥梁,增强某一价值链环节或网络水平的竞争力而提高与其合作伙伴的竞争能力。Lazerson和Lorenzoni(1999)认为焦点企业是拥有与众多供应商和顾客的深入关系而处于集群战略中心地位的企业,焦点企业在创新中所起的作用是其所处的中心地位最突出的表现。以上的定义探讨了焦点企业对集群整体的作用。
国内对于焦点企业的界定大多均是借鉴国外的研究,其中,朱嘉红和邬爱其认为从企业规模、年龄和国籍等方面很难对焦点企业进行界定,焦点企业必须具备能够创造可共享的商业理念,投资于领导伙伴,或选择合适的伙伴,识别市场机会,并且对网络进行有效控制的核心能力。刘友金(2005)认为焦点企业是在集群演进过程中,处于集群网络的中心节点或关键节点,具有网络构建于扩展功能,能够引导集群演进方向的异质性企业,具有角色不可替换性、快速成长性、网络联系多向性和行为示范性的特征。
国内外关于集群焦点企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但所进行的研究均探讨了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中的作用。朱嘉红和邬爱其(2004)以集群成长的四个典型成长阶段为基础,认为在准纵向一体化阶段,焦点企业发挥识别机会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在纵向依赖关系阶段,焦点企业通过努力培育企业的业务聚集能力而与群内合作伙伴共同获得了发展;在纵横双向关系阶段,随着焦点企业增强设计方面的核心能力,群内合作伙伴开始成长壮大,焦点企业的核心地位开始丧失;在网络层级关系阶段,原有的焦点企业可能由其他成长起来的具备焦点企业核心能力和组织架构能力的企业所交替。刘友金和罗友发(2005)在朱嘉红的研究基础上,以集群成长的四阶段生命周期为基础,探讨了核心企业在集群演化过程中从创新型企业为成长基点到焦点位置被取代的成长过程。项后军(2007)认为焦点企业基于所掌握的内生资源和外源性资源的动态整合的过程对集群的形态产生着影响。
(三)总结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群演进的宏观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主要体现在尚未对产业集群形态演化的动因和机制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国外传统经济理论对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等问题的研究较为系统,其不足之处在于过分集中于研究强调区域流动的两个要素―劳动力和资金,忽略了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对于像高科技产业集群这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集群的研究还未有太多论及。由于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在网络功能和外部表现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现有的对于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在应用于这类创新型集群的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国内学者以微观视角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焦点企业成长与集群演进关系(如对长沙工程机械集群、扬中工程电器产业集群和浙江慈溪电器集群演进与焦点企业成长的研究),但国内研究所默认的研究对象均为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而针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研究同样没有文献论及。由于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的制造型产业集群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那么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的过程中焦点企业的组织类型发生了哪些改变以及焦点企业在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的过程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尚未有文献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着空白。
高科技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综述
盛世豪(2004)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以R&D的高投入、风险资本的巨大收益和精致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周兵(2004)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在科技实业家创业基础上形成的,如中关村IT产业集群。王雷(2003)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的。可见,高科技产业集群是以生产高科技产品或提供高科技服务的企业、技术支持机构(大学与科研机构)及服务型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所组成的知识密集型的组织群落。
由于高科技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一些学者基于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异。蔡月祥(2006)通过研究发现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基本特性、创新能力、网络功能以及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根植性强,互动密切,外部创新资源丰富的区域创新环境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綦良群和李楠(2007)在形成机理以及其产生的聚集效应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如表1所示,得出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水平高于传统的产业集群。
(二)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研究
1.对集群演进过程表现形式的研究,李国平等人(2003)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发现集群内企业主体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校办和民营科技企业转变为跨国公司和本土中小企业;王仕卿和韩福荣(2006)以组织生态学种群演化理论和组织群落的密度依赖理论解释了在高科技产业演进过程中,企业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张贵林和周寄中通过产业空间聚集度的定量分析在集群不同成长阶段其演变模式的变化。
2.对集群演进方向的研究,米娟(2008)在学位论文中认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是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演进方向。
3.对集群演进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陈平(2006)分析归纳了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成长的四大驱动因素,即投资因素、科技因素、产业因素和环境因素;王渝(2003)在学位论文中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集群所需的条件。
4.对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研究,陈平(2007)通过对印度班加罗尔信息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和集群效应研究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议;刘春香在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形成基础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其中,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主要以知识创新和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为基础,对集群网络的节点、体系对集群整体成长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三) 总结
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现有研究,主要以知识创新和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为基础,对集群网络的节点、体系对集群整体成长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是用静态的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集群的特点;大多数成果是从宏观的视角以集群整体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集群效应及网络体系进行的分析;大多数探讨是以定性的案例分析方法在借鉴国外集群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研究评述
本文发现从微观视角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研究在理论的数量和质量不及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现有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领域的研究重点,发现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欠缺:对高科技产业集群阶段的划分缺乏系统的分析框架以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方面,缺乏从微观视角以动态的分析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方面,以企业异质性为假设前提的微观视角研究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上都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隋广军,沈明浩.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11)
2.王文亮,孟丽莎,冯军政.民营科技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特点与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5,(3)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2004—2011年期间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发展十分迅速。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从38 565个增加到了57 033个,平均每个园区的企业数量约为543家。在高科技产业园内从业的人员数也超过了1 000万人。这些高科技产业园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在这些高科技产业园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随着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对于这些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企业而言,融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的研究将从金融服务这一视角,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区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园的更快发展。
二、国外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特征
这里以美国和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的先进经验。
1.美国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特征
美国高科技产业园的典型代表就是硅谷。硅谷以孕育了微软、苹果、GOOGLE等世界知名电子信息企业而闻名于世。硅谷之所以能够出现如此众多的成功企业,除了其本身的地理优势、技术环境优势之外,其独特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也功不可没。实际上,在美国的高科技园中,金融服务的体系就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推手,商业银行仅仅作为辅助。在硅谷,由于风险投资资金的大力扶持,其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可以实现每个星期新诞生十余家企业。而这些企业未来就可能是纳斯达克市场的风云企业。
表1说明了在2000—2011年期间,美国全国和硅谷地区风险投资资金的流向和比重。从中不难看出,硅谷所获得的风险投资资金在2000年互联网科技泡沫期间曾经达到一个最高值,随后回落,但是近几年来仍然稳步上升,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仍然不改变其上升趋势。与此对应的是,硅谷这一地所获得的风险投资基金占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比重始终是逐年稳步上升,到2011年这一比重已经超过40%。我们认为,这也是直到今天,类似于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神话仍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所在。
除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活跃以外,美国还为高科技产业园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NASDAQ)。NASDAQ市场成立于1971年,其宗旨就是为中小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一个上市融资平台。因此,该交易市场对于那些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的高科技企业的上市并没有提供过多的约束,从而为高科技园企业融资提供了更为便利、丰富的融资渠道。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园的快速发展。
除此以外,在美国丰富的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中,“垃圾债券”作为一种创新品种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类债券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主要发行对象是一些高科技产业园中的小型企业,由于其处于事业发展阶段,不确定性程度高,其企业债券风险高,因而只能够获得较低的风险评级,被称之为“垃圾债券”。
2.日本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特征
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园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东京地区高科技产业园;第二种是筑波科学城高技术产业,这个产业园与美国硅谷地区高科技产业园特征非常类似,对日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大;第三种则是地区性的高科技产业园。筑波科学城从1963年成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日本的科技研发中心,它是日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研发、培训、生产的基地。
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带有非常明显的银行主导金融财阀的痕迹,这也使得日本的科技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地主要依靠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因此,在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的特征上与美国呈现完全不相同的轨迹,风险投资基金在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园发展中并没有扮演完全主导的角色。而且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一般都隶属于各类银行,使得其高科技产业园的融资渠道最终仍然是商业银行。
日本也效仿美国引进了创业板交易市场,即JASDAQ。但是其制定了较NASDAQ更为严格的上市门槛制度,因此对于那些中小型的高科技企业而言通过IPO上市融资存在较大的困难。
从美日两国的高科技产业园融资服务特征看,融资服务环境有赖于各个国家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国情特色。美国融资服务中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主导,而日本却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当然日本的商业银行并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业务。
三、我国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
1.我国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主体单一
与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主体类似,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主体就是商业银行。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内源融资(主要是如配股、送股);其二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可以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也可以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借贷。从我国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现状看,起主导作用的融资渠道仍然是商业银行借贷。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对于高科技产业园区企业而言,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渠道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般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审核流程。这里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不高,另外一方面则是相比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更高,更愿意为后者进行融资。这就造成了现在高科技产业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悖论,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富余资金想提供贷款,另外一方面中小企业又局限于商业银行单一通道却苦苦难以融资。
2.金融服务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经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资本市场体系。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对于高科技产业园的中小企业而言,无论是权益类融资还是债权类融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从权益类融资方式看,我国的股票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多层次市场。但是由于股票发行仍然采用核准制,且设置了较高的上市门槛,导致一些未来可能存在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即使在2010年已经开始运行的创业板市场,尽管其交易机制和对象都是模仿美国NASDAQ市场,但是与后者相比存在更多的障碍。从债权融资方式看,目前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且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同时对于可发行企业债的企业设定了很高的门槛,实际上对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而言并不适合。
3.风险投资领域尚不规范
尽管2010开始运行的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退出渠道,但是由于该资本市场仍然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因而对于风险投资基金而言退出渠道并不如美国那么顺畅。另外,相关的制度和规范缺失也制约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四、我国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从我国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该从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出发,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种子期、创业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企业经营的风险和收益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种子期,主要面临技术风险。而到了创业期,同时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四个时期中,种子期和创业期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当然如果这个时候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果企业能够逐渐成长起来获得投资回报收益也是最高的。企业到了发展期和成熟期之后,将主要面临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越是到了后期企业越来越成熟,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就最低,此时介入企业融资需求,尽管风险很低,但是投资回报收益相比之前将会低很多。
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笔者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体系。
在图2中,将我国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体系划分为多个层次:分别来自政府部门、信托机构、商业银行、VC(Venture Capital,即风险资本)和PE(Private Equity,即私人权益资本)的金融服务。
在这一个体系中将风险资本按照其投资目的和特征不同划分为两类,即VC和PE。对于VC而言,其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具有更强的逐利特性,因而愿意在高科技产业园中小企业的种子期和创业期这样的高风险时期进行投资。对于PE而言,其风险承受能力不高,要求投资回报期较短,因而一般在中小企业发展期和成熟期进行投资。
政府部门应该在高科技产业园金融服务体系中扮演引路人和保姆的角色。相比园区企业成熟期而言,种子期和创业期由于风险太高,一般的融资渠道都不顺畅,即使VC介入也有一定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上需要政府部门及时补位,比如设立高技术中小企业扶持基金,大力支持产业孵化器的建设,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合作平台等工作,为高科技产业园的企业提供更为细致的金融服务。
信托和商业银行仍然是高科技产业园不可获缺的金融服务主体。首先,可以通过高科技产业园为园区内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征信评价体系。这样为企业通过信托机构融资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大力引进商业担保公司进入园区为中小企业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要改变对中小企业在贷款需求上的不平等地位,放宽对高科技园区企业信贷的限制条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企业财务管理、融资需求和并购等各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尹玲.我国高新科技园区产业金融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梁少群.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