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0 09:2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

篇1

一、体验式培训模式概述

体验式培训,是指参与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并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过程。

二、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文献查阅,体验式培训自引入我国后,多用于企事业单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应用于高校的大多是体育类课程,形式也多为户外拓展训练。具体来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足

心理健康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基本上都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堂讲授会比较枯燥,且容易学过即忘,达不到教育目的。体验式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团队精神

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习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触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所以,体验式培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等都大有裨益。

3.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承受挫折的能力――“挫商”已经变成一个热门词汇。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家人呵护备至的关怀,或许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但常常会缺乏较高的“挫商”。体验式培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挫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式培训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体验式培训中的活动和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尽可能发挥潜力,与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以全面提高。

三、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为探讨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笔者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1.方法

笔者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教学1班为实验班,教学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体验式培训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常规的期末考试,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学课程认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差异。

2.教学实施阶段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确定主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人格特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心理危机应对”五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在实验班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拓展培训中的分组方法,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8组,各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由组员自行选出组长,作为之后各项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常用的体验式培训模式:

(1)头脑风暴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讲解“人格”概念时,先请各组同学组内讨论一分钟,讨论内容为“形容一个人格的词语”。每组学生贡献三个以上形容人格的词语,教师按照学生描述将其写到黑板上,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们描述的词语归类,并引入“人格”中“气质”和“性格”概念。这样就由老师的枯燥讲解变成了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将真实带进课堂。在讲授“心理危机应对”课程时,教师从日常心理咨询记录中整理出8个典型案例,隐去基本人口学资料,分派给8组同学。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个案,找出问题症结,并寻找出最理想、最恰当的解决策略。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个案和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成员做出评判,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真实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正向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开展“情绪管理”课堂教学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法。首先提出一个情绪失控的咨询和治疗案例,案例中涉及的教师和学生角色都由各组学生扮演,教师视时间安排挑选3~4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做出点评。最后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入“情绪管理”方法和原理。通过对角色的切身体验,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理论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4)课堂游戏――小游戏大道理。每次课堂活动中,教师会视时机穿插体验式培训中常用的小游戏,如训练发散思维的“填充圆”游戏,训练反应能力的“握手游戏”,认识潜力的“鼓掌30秒”游戏等。通过游戏后的体验分享和教师点评,每个简单的游戏都可以引申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道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随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3.成绩评定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会根据各组活动成果质量、参与积极性等给予小组平时成绩。在对照班上,教师也会按照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给予平时成绩。

篇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培训需求调查

培训需求调查是保障培训效果的基础,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培训需求调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训目的:根据《2011-2015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求,广州市教育局每年举办教师培训项目。2014年广州市教育局将综合类(含特殊教育、民办、中职、教科研等)教师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委托我校承办,培训目的是加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的专业能力。二是培训内容:根据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的特点,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三级)培训要求,培训设计上突出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三是培训对象,尽快掌握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建议。本次培训班针对各单位选派参训教师进行了教学前问卷调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参训教师基本情况如下:

二、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是按照培训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框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教师、培训形式等。

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时间,培训班适当延长了培训时间跨度,注重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技能;三是考试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据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咨询、测量方面的复习。授课教师以学校心理系教师为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将培训目的、培训要求传达到全部任课老师,将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在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参训教师的互动,注重参训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开发从开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定制开发、半定制开发和直接引进。完全定制开发是完全基于课程的开发流程进行开发,需要解决的是既定的问题,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财力。半定制开发是进行内训的课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结构和案例,使得单次培训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直接引进的课程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进的课程大多是专门做课程开发的公司开发的课程。

本项目采用半定制开发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突出“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考试辅导三个部分。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专题。安排心理学系具有丰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与授课的13名教师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四、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过程的中心环节。培训目的能否实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培训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全依靠培训过程的实施。本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提高培训质量,便于参训教师自学和消化吸收授课内容,适当延长了授课时间跨度,培训班从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间共面授学习20天。通过培训,进一步打牢了参训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了观念、提高参训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决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提出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方式方法、经验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现有生存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心理引导、辅导、咨询和服务的需要。

在培训实施中,严格执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况。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以及周到细致的服务。依靠授课教师是指要有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生动,能让参训教师通过学习有促动、有提高,从而愿意听、愿意学。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参训教师都是一线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希望能通过培训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授课教师要乐于答疑,与参训教师多沟通交流,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是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车服务等,让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觉到处处被关怀,时时被关注。

五、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效果评价是检验培训的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的依据。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工作的质量分析、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发挥管理职能作用的情况等等。广州市教育局非常注重培训效果评价,并通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及培训项目进行管理,该网站既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的门户网站,也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门户网站,同时也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乃至整个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了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效果评价贯穿培训全过程,对培训项目的评估包括:项目自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学员评价。

其中学员评价主要是在线调查,包括:对培训主题、项目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和内容、培训方式、方法选择、培训活动、对主讲和指导教师、培训资源及设施(软件和硬件)、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培训目标达成度和实施进度、培训总体满意度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

专家评价是在培训结束后,组织专家到校评价,评价包括:项目方案设计科学性、项目按计划实施情况、项目资源统筹和师资情况、项目学员管理和组织教学情况、项目实施效果和学员优秀率、合格率综合情况、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培训结束后的项目自评包括培训总结和绩效评价等。

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前一个环节做得越好,后面环节就越容易,而后一环节的总结对前一环节的提高又起着促进作用。这样,培训过程就不是一个闭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本次培训中也出现的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由于各单位选派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大多不具备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在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时出现困难,而且报名部门不接受高校以培训机构的方式报名,造成部分参训教师放弃报考,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提前做好报考的准备工作。二是部分学校在暑假仍有其他工作安排,部分参训教师不能按时到课,影响了培训效果,作为培训部门可适当增加网络课程制作,使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以确保教学质量。三是培训质量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本项目,可将参训教师是否掌握培训内容和操作技能作为评价标准。另外,可进一步加强培训结束后效果评估,如增加参训教师培训后半年或一年后所在单位的工作评价作为一项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篇3

专业、科学、责任。——梁仲坤

了解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陈就芬

学习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只有身心健康也是最重要的。

——叶献凡

要育人,先懂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读人的科学方法。文学是人学,多读,有助于了解人性的复杂。古代兵法中的斗智斗勇,实际上就是一场场的心理战,读透了,育人艺术会日臻成熟。

——老邱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吕晓

实验小学

1、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罗湘元)

2、心理与品德比翼,情感与智力齐飞!(刘艳璋)

3、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乃国之幸,民之幸!(叶柳青)

4、

心理问题何时了,

方法知多少。

教室昨夜又东风,

愚昧不堪回首月明中。

讲台教鞭应犹在,只是怒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场培训向心流。(黄更祥)

5、人是不讲理的,请别给学生讲大道理!(黄东嫦)

6、心理健康的培植,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有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照应。(刘艳璋)

7、心理辅导更注重三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叶雪娥)

8、全面看待自己,适当调整自己。(李品珍)

9、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把特别的钥匙,只要找到那把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我们教育将变得充满希望!(黄学谦)

长塘小学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敞开你温暖的怀抱,让你的学生过好每一个瞬间。

——李佩仪

一次不枯燥的心理课程培训,虽然不知道后三次会是如何讲学,但培训的内容,对工作,对自己的人生或为人处事或交谈都有不少的启发和深思。不夸张不中庸地说一句:好。

——连运娇

过去对于学生,对于儿子的许多做法都是错误的。总认为为人师,为人母的权威,却忽略了他们的真正需要。我也很赞同郝老师的“火箭升天是能靠钱推上去,却不能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的基本素质提升才能让我国获得更多赞同。

——叶合笑

短短的一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收获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教育学生的理念与技巧,甚至是那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不得不说:“这次的培训课程,是指导我们走向美好人生的课程!”

——香月敬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笑声中度过,并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更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学会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想法,了解别人的心,这样对教学、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叶钰涛

在教育学生,谈话的方式很重要。往往是我们老师一句无心话会对学生影响一生。

——傅晓茹

郝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我获益匪浅。

——区杰源

参加了第一天的培训,收获良多。这周的教学工作里,我特别结合郝老师提及到的:“女人是左右脑同时接收信息的,而男人则只使用左脑接受信息。所以很多时候,男人的注意力会比女人差。”进行思考。是不是应该结合这一点的不同,转变一下我们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叶雪兰

这次课程,让我感受到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我们不能只看表现,要多从背后了解情况,从根源解决问题。

——叶耀棠

以前听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枯噪而乏味的,而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却是精彩又有趣的。为什么这次的课程如此吸引人呢?我想:是因为授课者掌握了人的心理,如果我们也能应用所学的心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来设计教学,课堂上不是也会令学生陶醉吗?

——林小菊

郝老师专业而幽默的讲解,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其说这是一个培训班,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教师减压班。

——陈妙兰

郝东老师的课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对经典电影片段的剖析、介绍老师教育孩子的正反案例等讲课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更清楚地了解自我,在教育孩子上还有许多不足和错误的做法,让我能更好地找到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叶积玉

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讲中,让我学到了处理任何事情,要学会倾听对方的话,能感受对方的情绪,同时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交谈。

——杨润连

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要掌握好谈话的技巧。

——叶婉娥

采用描述性的表扬方法,既可以使个别学生得到肯定,也不会变相地批评其他的学生。

——叶婉娥

参加了一天的心理健康培训,让我茅塞顿开。本周的教学工作也结合了郝老师的谈话方式进行辅导差生,感觉良好。

——韩映葵

对于这次的心理培训,我觉得非常好。第一,作为生活上不同角色的我首先明白和会调整摆好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第二,作为教师的我更好的去发现和引导我们的学生,使其能健康地成长。

——卓小丽

选择乐观、愉悦的生活方式,与学生保持平等的相处方法,时刻怀着美好的心境,努力把工作做好,成就每个孩子的梦想。

——张佛弟

尊重学生,任何事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叶巧珠

学会认真倾听学生讲话。

——叶巧珠

大朗一小

究竟是这几个学生不听话,还是我不懂得他们的心理特点呢?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醒了我,教育的方法在于深入了解受教育的孩子,在于冷静分析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多为自己提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 李庆培

教育者,要铸造明亮的心境。提醒自己,也许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别着急,别动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解清楚,加以引导,相信他是一个人才。

——李庆培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复杂的心理感受。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能只用单一的方法。而我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谈话,因此要求我们进行教育引导的时候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黄鲜艳

让心理咨询者畅快地释放内心,心理辅导者经常是这样开始帮助咨询者的。那么,我们的学生与老师是不是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释放他们的内心呢?

——唐丽贞

这个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灵鸡汤。

—— 李仲伦

这次的培训的老师课上的非常精彩,用了大量优秀的电影片段形象直观的举例说明,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何淑玲

大地,春风送暖花送香;

郝兄,心灵洗礼送鸡汤。

——陈玉莲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发展健康的品格,增强自身的体质,探求无尽的知识。

篇4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76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02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Demand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lated Factors

CHEN MinYan1,CHEN Hong1@,QIAN MingYi2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henhg@sw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demand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in China.Methods:The sample of 1391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as collected from 29 provinces by convenient sampling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actitioners had the highest demands for practice(4.2±1.0)and skill training(4.1±1.0).Their training demand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ree factors: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knowledge,practice and skill.The ones who had lower educational level,less work experience,or more knowledge training had more demands for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ining.For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raining,junior colleges had more demands than doctors [(14.9±3.9)vs.(13.1±3.9),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demand status;survey;crosssectional study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培训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特点是从业者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1]。经过20多年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现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培训机构水平、培训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培训标准不具体等问题较突出。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培训不足是心理健康专业工作发展的一大缺陷[2],而英美等国家的培训却相对规范和成熟。美国对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实践、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对于继续教育培训,美国大多数州强制要求职业心理学家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学分培训,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其资格认证,再从事相关的心理服务[3]。英国的所有培训课程标准都必须包含九大要素,即:入业政策、理论、技能、个性发展、职业发展、咨询实践、督导、测查、评估[4]。我国目前虽然有统一的培训教材,如以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为例,包含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多科知识,但基本上属于心理学入门知识,与专业化、技能化训练相距甚远[5]。

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如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可能仅需接受最基本的培训,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6]。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否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导致其培训模式不同?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业者的培训需求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合适的培训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全国29个省份进行调查,每个省份选择2个城市,其中1个为省会城市,每个城市选取40~50人。由于随机抽样存在实际困难,请当地同行专家尽量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方便取样。(1)教育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大学、中学(重点、非重点)心理咨询机构;(2)临床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省级综合医院和精神科专门医院;(3)社会取向从业者,选自私人开业和企业自办机构。每个机构中抽取负责人1人,全职或兼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2~3人。总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1份,男性519人,女性864人,8人性别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临床取向者381人(综合医院292人,精神科医院89人),教育取向者746人(大学540人,中小学206人),社会取向者264人。

1.2工具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自编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主要涉及心理咨询/治疗的管理与培训方面的内容,共有93个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培训方面包括培训动机、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类型、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需求、培训模式等。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培训需求量表,该量表共11个题项,参考英国培训课程标准的9大要素[4]并增加“行业伦理规范”[3]和“自我体验”[7]2个题项。采用1~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越需要该种培训。对该量表中培训内容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878,Bartlett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进行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旋转,得到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方差71.4%。第一个因素命名为督导评估(包括督导、评估、测查和自我体验4个题项);第二个因素命名为相关知识(含相关政策、理论、行业伦理规范、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5个题项);第三个因素命名为实践技能(含技能和咨询/治疗实践2个题项)。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9。

本研究还选取调查表中其他可能影响培训需求的条目,包括人口学变量、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年限、每周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小时数、是否担任督导、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为专职/兼职、已参加培训的次数、已参加培训的内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检验。

2 结 果

2.1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需求量表评分情况

让受试对培训需求量表中所列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进行1~5点评分。结果表明从业者在咨询/治疗实践和技能上的培训需求最高,对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政策需求最低(表1)。

2.2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

2.2.1人口学因素

以性别(0=男性,1=女性)、年龄、受教育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高中,6=其他)为自变量,3种培训分别从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3种培训需求越高;年龄越小,督导评估和实践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女性(14.8±3.7)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男性(14.3±3.4)(表2)。

2.2.2 专业工作情况

临床、教育、社会3种取向从业者的培训需求比较。结果表明:3种取向从业者在督导评估上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22)。LSD多重比较表明:社会取向者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临床和教育取向[(15.2±3.6)vs.(14.4±3.6),(14.4±3.6)]。

采用逐步回归法考察工作年限和每周工作时间对3类培训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时间越短,培训需求越高(R2=0.005~0.017,均P

考察是否为专职、是否担任督导对培训需求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兼职者(N=774)对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需求高于专职者(N=570)[(16.7±4.5)vs.(16.1±4.3),(8.4±1.6)vs.(8.1±1.8);均P

2.2.3已参加培训情况

以已参加培训次数(分别用0~11表示0~10次以上)、培训类型为自变量对3类培训需求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培训次数越少,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参加相关知识培训越多,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越少,越需要相关知识培训,但越少需要实践技能培训(表3)。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考察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现目前从业者最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时间越短、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者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年龄小、女性、社会取向、非督导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高;年龄小、兼职、非督导、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多、督导评估培训少者对实践技能培训需求高;兼职、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少者对相关知识培训需求高。

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最需要实践和技能培训。该结果首先可能反映从业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这类培训较少。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亚对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培训遵从“4+2”模式,“2”表示在已注册心理学家督导下的2年工作经验[8]。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专业培训期间,大约需完成600小时~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9]。英国对高级从业人员的培训课时一般为450小时,其中200课时为咨询技能培训[4]。其次,对实践培训的高需求可能反映从业者的压力情况。从业者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怀疑是主要的职业压力来源[10],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也存在同样问题[11]。最后,接受较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从业者,更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可能是因为该类从业者专业功底越扎实,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提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仅应该在上岗前接受大量高质量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中也需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本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背景的从业人员存在不同培训需求。女性、社会取向及未担任督导的从业者更需要督导评估培训,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更顺从,或女性更易于表达求助的意图,而男性更不愿意示弱。此外,目前专业领域女性多于男性(专业人员),因此可能影响总体研究结果的应答倾向。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较高,提示该种取向从业者专业功底可能相对最薄,可能与美国的一般心理服务人员情况较相近[6],但由于国情所限,他们往往从事着超出专业能力的工作,因此急需督导评估类培训。美国的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6],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培训需求也存在层次性。因此,针对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实行分层培训,可能有益于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有序培训。

在本调查中,从业者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越需要各种培训,这表明知识培训对促进重视培训有积极作用。提示,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或对低标准进入者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可能对促进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李波,贾晓明,安芹.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14-516.

[2]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4]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304-311.

[5]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51-455.

[6]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7]孟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117-121.

[8]赵艳丽,陈红,刘艳梅,等.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24-226.

[9]Hall JE,Hurley G..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training,licensing,and credentialing[M]∥Weiner B,Stricker G,Widiger TA.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V.8: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篇5

21世纪,我们面临着世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教育挑战,随着全社会对教育领域的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因此,了解本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本校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本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的情况与特点,以及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从而为教育部门的有效管理和促进本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建议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昭通市实验中学年龄在24~45岁之间的200名青年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施测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6份,其中男教师73份,女教师113份,问卷回收率95.5%,有效率97.4%。

2. 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二、结果

1. 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SCL-90结果显示,各个因子上本校青年男教师与女教师均无显著差异,但男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都偏低,在多项因子上出现了临床症状。本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处于心理亚健康水平。

2. 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情况。社会支持量表显示在支持总分的分数上我校青年男教师显著低于青年女教师(P

3. 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维度分、支持利用度维度分以及支持总分,与除躯体化和恐怖外的其他SCL-90因子,多数呈显著负相关(P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低于全国常模,处于心理亚健康水平,男女教师无显著差异;在社会支持上,男教师的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得分方面显著低于女教师,当今社会,女教师比男教师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也更擅长利用得到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

(二)讨论

1. 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校青年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低于全国常模,处于心理亚健康水平,男女教师无显著差异。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几方面:①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②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③过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④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 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社会支持水平分析。社会支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当个体在面临困难或威胁时,这种联系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支持上,支持总分的得分男教师显著低于女教师,支持利用度得分方面男教师也低于女教师,在当今社会,女教师比男教师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也更擅长利用得到的社会支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有关。本校青年男教师在面对外界种种压力时,往往并不擅于也不大愿意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就总体情况而言,女教师的社会支持高于男教师,这一结果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相似。

3. 昭通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分析。那些客观的、实际的、可见的支持,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似乎不如多数人预想的那样明显。反倒是那些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不可见的支持”,即个体受到社会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以及个体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直接导致支持总分的差异,并对本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提示我们,社会支持对于本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于社会支持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为了促进本校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同时,还应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①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创造良好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

②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都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

③在青年教师培训课程内设置心理调适课程。教师个人角色的多元化,使教师面临多种问题与压力。在青年教师培训课程中加入心理调适课程,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调整心态,学习合理的思维方式,练习更有效的行为模式与应付方式。

篇6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2015年7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了明确界定,对心理辅导室的位置、环境布置、基本配置、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以此为规范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善建设阶段。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目前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区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区事物共商共治,学区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校级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层面对基层学校建设和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完善其建设,解决其问题,这对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市朝阳区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

206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参与了此次调研。在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学校硬件建设较完备。部分较早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在学校工作开展中已实现系统性和有序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心理教师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能力还需大力加强。

1.心理辅导室建设时间分布情况

96%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约占77.3%,其中2011年之后成立的占32.5%。

2.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资金情况

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的学校有63.5%。投入经费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51.3%, 其次11~20万元,占39.9%。

3.心理辅导室师资情况

目前的心理教师队伍, 62.3%的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23.5%有二级证书,87.2%的都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其中58%的学校有一个兼职心理教师,10%的学校有2个兼职心理教师,15%的学校有6个兼职心理教师,另外还有8%的W校没有兼职心理教师。

4.心理辅导开展及教师辅导能力情况

目前采用的辅导形式,用个别辅导的最多,其次是团体辅导,其他形式都用得较少;2015年辅导人次在100人次以下的教师最多,占63.3%, 500人次以上的只有16.1%。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有70.9%, 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74%。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

5.辅导室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从硬件来看,辅导室中配备最全的当属咨询椅或沙发、心理书籍、电脑,配备最少的是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皮肤电测试仪等小型心理专用仪器。没有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的占55.9%;只有79%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开放;定期开放的辅导室中,51.8%每周开放1~2次,5次以上只有26.5%; 每次开放时间在1~2小时的占80.6%,时间相对较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时间短,频率低,且对电话或网上预约的利用有待提高。

二、思考及教育建议

(一)区域角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支持系统

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室以引导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作。区域性学校心理辅导室是针对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成立的教育及指导中心,它的定位是区域内示范性心理辅导室,是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参考标准;区域内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提供建设方案的评估与指导,承担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统筹工作。

区域性心理辅导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不过其服务对象应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某一片区,而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如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暨教师心理辅导室就是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区师生及家长享受免费八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工作,学校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第二,因需设课,构建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因此,区域心理辅导室还承担着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学研讨和搭建心理教师工作交流平台的任务。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教师集体备课,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送优质心理讲座、辅导专题等形式进学区,将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更多师生受益。

第三,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区域性心理辅导室要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进程,走访勘察其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评审工作来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通过区域心理辅导室的引领工作,可以制定符合区域实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工作小组、区级心理辅导室、医院等职责,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区内实现优化整合,资源共享

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学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教师的辅导能力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远不如中学,担任兼职的心理教师又经常出现调岗现象。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法独立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不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基于此,学区可以根据各校建设情况,优化整合各校心理o导室资源,实现学区内资源互补、共享。同时,引导学校发现各学校心理辅导室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容易形成心理工作特色。

(三)学校层面需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1.加强心理辅导室分层建设,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工作形式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及软件配置应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的资源。如小学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体现游戏和活动的特点,适应学生探究、好奇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处于心理塑型的阶段,宣泄诉求低,因此沙盘、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较适合;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有针对小学生的测评工具,如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HMRSP)、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感觉统和评定量表等。中学阶段学生主体性增强,初中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体验性,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生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宣泄室、测评室、心理自助仪等就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中学心理健康量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人际交往能力测验、应对方式问卷(WCQ)、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MATT),霍兰德职业倾向等测评工具。

另外,要规范管理,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学校要定期开放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多方面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校园师生个体,使生活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影响。虽然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中既有的环境、制度、办学使命以及价值准则不同,在校园活动主体上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同,但都会产生形形的校园心理现象,进而改变着活动主体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反过来,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校园心理现象,又会在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有时甚至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向。所以,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

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美化校园及班级,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上,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让心理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3.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需要构建心理辅导培训课程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为学生建立成长心理档案,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构建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术的专题培训,心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实践等多形式全面的培训。针对班主任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学常识培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训,使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步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学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要素的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体艺教育等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家长可以每学年开展1~2次亲子沟通、积极语言使用等专题培训,通过家校联动,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柳.江西省中学心理辅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朱丹霞.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5.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试行).2013.

[4]俞佳飞,庞红卫.201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3(6):7-12.

篇7

作者简介:鞠晓辉(1978-),女,山东平度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55)何召祥(1979-),男,山东五莲人,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山东 青岛 266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24-02

心理委员是指在高校中为班级同学、寝室同学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帮助的学生干部,他们以平等、尊重、服务同学的态度为有关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帮助,并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或活动。[1]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此后,国内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制度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借鉴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所做的进一步探索和尝试。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充分发挥了朋辈群体在心理互助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等问题。但从国内现状来看,高校心理委员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选拔和培训模式等方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开始设立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校心理委员的现状

1.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多数由其他班干部兼任,心理委员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许多心理委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展工作,其直接表现为很多学生不知班级设有心理委员。更有甚者,部分心理委员竟然不知自己兼任心理委员之职。

2.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心理委员培训的重要性,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包括各种专业培训、个人成长等。有的高校探讨了案例教学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有的高校探讨了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纵观各高校的心理委员培训现状发现,很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规范的教学目标、系统性和实效性。许多高校针对心理委员一个学期培训1~2次,多者达到4~5次。心理委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系统的培训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

3.心理委员选拔不规范

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心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质,能够关心同学的生活、情绪,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与同学相处融洽。但在很多高校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不重视,存在选拔不认真、不规范,竞选心理委员动机不纯等问题,导致有热情的学生有可能因为缺乏沟通技巧难以开展工作,或者工作能力具备但是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而不愿开展工作的问题。

二、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

1.明确选拔标准

首先,要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和任用期限。一个优秀的心理委员应具备的品质有以下几个方面: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自我概念、积极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完善的人格特征与灵活的技能技巧。

2.积极沟通,达成共识

为选出优秀的心理委员,要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辅导员作为心理委员选拔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对心理委员的认识程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拔的心理委员是否合格。为此,要提高辅导员对心理委员重要性及职责的认识。

3.规范选拔程序

为了保证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严格了心理委员的选拔程序,制定了选拔心理委员的资格条件。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主要采取自愿报名与班级推荐的原则进行。在心理委员选拔之前,充分做好二级院系辅导员工作,宣传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任职条件。

4.掌握选拔的时机

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对心理委员进行选拔。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一般在新生正式上课一个月左右开始选拔心理委员,此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稳定,班级人际关系也比较稳定。同学和教师之间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选出合适的人选。

三、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模式实践探索

作为一名心理委员,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各高校一般都根据自身情况对心理委员进行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培训。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多属于业余培训,培训时间短,信息量大,教学目标多元化。培训大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培训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教材,其结果是心理委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工作目标模糊,工作胜任感不强。

如何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使其顺利履行职责,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来燕等人探讨了案例教学在班级心理委员培养中的运用。[2]韦志兆探讨了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运用。[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制度化、课程化、体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心理委员培训模式。

1.培训制度化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规范的制度作保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实施意见》、《心理委员工作制度》、《优秀心理委员评选制度》、《心理委员工作职责》等多项工作制度。在这些制度中,对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做了严格的界定,明确了心理委员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培训方能上任,并将培训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心理委员的基本条件。

2.培训课程化

心理委员只有接受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才能掌握扎实的心理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同学服务。目前很多高校都为心理委员开展了专业培训。培训一般是在选出心理委员后,为心理委员开设几场讲座或开展几次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对心理委员的培训课程化,自2008年起为心理委员开设了必修课程“心理自助与朋辈心理辅导”,课程为32学时,2学分。课程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教案,并自编了课程讲义。

以课程形式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保证了心理委员培训的有效性和系统性,而且从心理上引起了心理委员对培训的重视,可有效防止心理委员因各种原因造成培训不系统。

3.培训方式多样

培训采用“课堂学习+课外培训+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现了理论知识、成长体验、个人实践三者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在讲授一般的理论知识时,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心理委员个人成长部分主要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将学生分成5~8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促进心理委员对自身的了解、认识、觉察。而在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上,则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如在“班级心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一节中,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第一步:教师讲解班级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第二步:心理委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班级活动。

第三步:课堂上心理委员分享自己设计的班级心理活动,进行10分钟左右的讲解和演示。

第四步:由学生组成评议团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第五步:完善班级活动方案。

第六步:心理委员在班级内实施班级心理活动。

第七步:根据班级反馈再次完善班级心理活动。

这种培训方式调动了心理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让心理委员清楚、扎实的掌握班级心理活动组织的套路与方案设计的方法,使其在短时间内可以尽快的开展班级心理活动。

4.培训内容丰富

心理委员工作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辨别心理异常的方法,能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的干预处理,还要学习如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因此,仅仅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远远不能很好地胜任心理委员的工作,学习咨询的相关技巧,学会简单处理心理事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心理委员工作需要较多的情感卷入,除了一般的技能培训之外,自我的成长同样重要。

基于以上考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编写了心理委员培训教程。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在实际生活中初步识别有心理倾向的同学,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危机干预原理、学习心理自助和助人。

根据课程目标将教程分为理论部分和个人成长部分,其中理论部分18课时,个人成长部分14课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团体辅导活动、朋辈心理辅导基础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分析、心理面谈技术、班级心理活动组织与开发等。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心理辅导与治疗,乃现代行为科学中较强的一门学科,在中国人聚居的几个主要地方.也的确是一新兴的事业。在中国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约15年的历史。在香港约为25年。至于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亦只不过是40余年。各地发展的情况与步伐有所不同。但发展到今天,可喜的是无论是参与工作的人员,还是政府当局与社会群体,都越来越重视这专业,因而亦对此专业产生更大的期望.故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朝着专业化方向作出改善、发展与开拓,以期有效并及时地回应时代带给我们的任务与挑战。

二、心理辅导的概念与功能

什么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的范围中.我们该如何给它定位?在香港,心理辅导的地位逐渐清晰。在台湾情况亦颇乐观。惟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内地,情况则较为复杂和混乱.除了偏重医疗与病态取向之外,还夹杂着与思政教育和德育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搞清楚心理辅导是什么之前,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聚焦于内地热门的争辩,我要首先说明,心理辅导不是思政教育.心理辅导亦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是在说教,却又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是仅仅进行逻辑分析,给与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往往会包括资料的提供,但单单提供资评,开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曾尝试为心理辅导下一个定义:“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拥有自尊自信,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林孟平,1998)

当我们将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辅导所作的定义作出整理时,会发现其中无例外地都包括有改变、发展和成长的含意.个人身心发展,传统上是心理辅导的核心(mytick,1987).remley(1991)曾指出.心理辅导专业已否定了在服务工作中的医疗和疾病取向的模式.论到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性,他认为诊断并不是人们接受心及辅导的必经步骤,并强调人人都可以透过心理辅导而得助益。他深信一个建基于发展取向、聚焦于预防和身心健康的信念.会让当事人达至明天会更好的人生。ivey(1991)等的看法与remley相同,他相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发展取向的(vanhes1eren&ivey,1990),不过,不同于remley的是,他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去促进人的发展。人生中免不了有问题发生,故此,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论到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定位,我很认同以上的信念。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其功能往往只是将人的病医治好。不像发展与成长取向的心理辅导,其功能是促进人整体上积极的改变与成长。我乐意委身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为我个人深信,它是一项优化国民素质的重要而庄严的专业。

三、研究与本土化

心理辅导的本土化,自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课题.杨国枢(1993)强调,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是一种学术运动。在此运动中,所有有志于此的心理学者应当同心协力地促进中国人本上心理学的发展.他建议内地、台湾及香港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在当地努力。同时也要不断分析与比较三地民众在各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异同.然后加以组织与统合。不过,在1994年,他又补充指出,过去40多年来,内地、台湾和香港的变化和发展很不同。结果是使三地的中国人在心理、行为及生活等方面各有特点。故此在心理学的探究上,他提醒大家,除了要留意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性外,一定不能忽略其独特性(杨国枢等,1994)。

杨中芳(1992)多年来对本土心理学努力不懈。她指出本土心理学致力于把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放人我们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架构中.至于如何将这个体系放入研究架构中,则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在探索的问题。令人遗憾与担忧的是,对于以上的问题,当大家仍然未有把握的时候,已有不少人在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有关课题上,作出了结论,其中包括“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方法,不适用于中国人”这样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受到重视,公众亦纷纷要求此专业提出研究的实证.为了能给当事人提供有信誉保证的优质服务,也为了发展高学术和专业水平的培训课程,使新的心理辅导人员有能力在事业发展上与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竞争,我们除了要将研究成果整合于心理辅导的培训课程外,还要将它整合于我们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中,来保证工作的质量(sexton等,1997)。

心理辅导的从业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带来的知识,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许多人声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实际上,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表现之一是心理辅导从业人员很少做研究,同时也不会研读有关研究报告(morrow-bradley&elliot.1986;nor-cross,plochaska&gallagher,1989)。如果我们不努力改善工作,将研究成果带来的知识整合于临床的工作与培训中,则心理辅导专业的信誉将会出现危机(kanfer.1990)。

前述西方学者指出,不少心理辅导从业人员忽视研究工作.往往过分依靠个人的直觉与经验。与此同时,江光荣也指出,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所出现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有相当多是谈论中国人的心理与性格的。但在这些讨论中,却有几个值得引为鉴戒的消极特点:1.研究死人多,研究活人少。2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3.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4.文史哲学者参与研究的多.心理学工作者参与研究的少。我个人很认同江氏的观察,而且发觉近年参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研究人员,良莠不齐。不少人既缺乏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基础,又缺乏临床经验。在根本来弄清楚什么是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情况下,就草率作出种种素质有问题的研究。亦有些号称专家的研究者,自己对某些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并未有所认识和尝试,更未具体验证,就草率地作出否定。

就本土化的重点来所,情况亦不乐观。有些人强调文化的差异,在未经实证检验的情况下,就言之凿凿地作出了结论.只凭直觉与个人臆测.就肯定地宣告:西方建立的心理辅导理论,绝对不适用于中国人!与此同时,一些欠缺实证支持的、新颖的、甚至流于哗众取宠的新模式亦应运而生。在眼花缭乱之余,想到我们这专业必须承担的专业职责和服务质量的保证,难免感到担忧、不安与焦虑。

在个人的观察中,多年来,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不同民族、国籍、地域的人,在心理、认知与行为上,到底是相同的多,抑或是相异的多?不过,在这问题未经实证检验之前,一些学者专家们就纷纷在认定差异较大、较多的前提下立论和操作.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民族的人,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的不同,其心理与行为自有一些差别,我们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对于由文化、社会环境造成的群体或个人的差异需要心理辅导从业人员敏锐地观察、知觉和关注,如此才可为当事人提供最高效能的服务。但过分注重差异,而忽视相同相似之点的时候,许多流弊也就随之出现;而且许多基本的课题,看来亦难以解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美国在心理辅导研究和服务上,通常将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印尼人、印度入等都归入亚裔美国人。这一个人口类别(paniagua,1994corev,1996;ivey,1997)内的不同民族,是在历史、文化、社会上差异极其巨大的群体,却就被视为一个定型,实在很有问题。心理辅导的一个很基本的信念,是接纳与尊重个别的差异;而上述的文化定型所引发出的理念和操作上的矛盾与问题,就变得十分严峻。

事实上,对于偏重差异的取向,90年代初权威学者已作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在1991年,pedersen与ibraham不约而同界定心理辅导是共性的。在此之前,pedersen(1990)已提到,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心理健康辅导都是多元文化的心理辅导。同时他亦曾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其差异被过分重视;而相同之处,则过分被忽略。至于sue&sue(1990)亦清楚地对多元文化心理辅导作出结论。他们认为心理辅导重在治疗过程中所提供的接纳、尊重、同感、信任和关爱,这些令心理辅导产生成效的基本条件,是超越了文化的限制的。

早在1978年,patterson就已经指出心理辅导与治疗过程中的辅导人员必备的一些基要的本质。他强调具有尊重、真诚和同感等条件的人际关系,是一般心理辅导的核心。它也适用于多元文化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总的来说,约20年有关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辅导的争议中,主流的声音是:面对来自不同种族、宗教、文化、社经阶层、年龄和性别组合的人.学者专家曾主张依个人之不同.选用特别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来处理和治疗。然而.到了90年代初.这信念开始动摇。转变的结果是:视所有的心理辅导治疗都是多文化的。而成功有效的治疗,其关键乃在于心理辅导员本人的素质与修养.

在个人的临床经验中,无论在美国面对美国人、美籍华人,还是面对现代化社会居于香港的中国人(杨国枢,1994),或者是面对内地出生与成长的中国人时,我当然会发现各人之间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是,我发现各人有更多相同相似之处。vontress。(1988)就提醒大家: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人。在人性与感情需要上有众多的共通点。同时,他亦曾指出.文化可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是普遍性的文化.在其中,人类乃具有相类似的需要和权利(vontress.1986)。

随着科技与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跨地域的互动和沟通.令人类的同质性不断增强;而地球村的概念.亦日益显著.在今天,心理辅导与治疗在中国要向本主化发展.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前述西方学者所走过的路,可以做我们的参考和借鉴。的确,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人。在我的工作中,我重视与专注的是来谈的这个人。而这个人最基本的特性和需要,乃来自他身为一个人的本质。其次,才是文化、历史、社会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固然,我对后者保持敏锐的知觉,但却不会与前者先后倒置。

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我们要对西方的理论存有一种开明的态度,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以实证方式如结果研究,来检验有关理论在中国人中之有效性,然后去芜存箐。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在个人与集体的努力下,发展或创造出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四、政府的认同、支持并专业的制度化

基于1966至1967年香港出现的动荡不安,在香港政府回应市民的需要与问题的过程中,心理辅导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1970年香港大学聘用了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心理辅导员,第二年还增聘了两人(educatots’socislactionlcouncil,1980)。随着香港大学的倡导,香港浸会大学(当时为浸会学院)亦于1971年第一次聘用了两位部分时间工作的心理辅导员。至于在中学.虽然完全欠缺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却早在1965年的一个研讨会上,讲者曾提出应该聘请心理辅导员来协助学生的成长。可借,直到12年后,政府才回应此需要。当时,社会工作者被安排在中学工作。至于小学,则由学生辅导主任来负责(林孟平,1997)。

香港的心理辅导,已有将近3o年的历史,可是发展很不理想。虽然从服务的层面与多元化上,应该是所有华人社区中情况最好的一个地区;但在质与量方面.较诸其他先进国家,则仍需要大力改善。在研究与培训上,政府认可的学位课程,时至今天,仍还只有一个。虽然中文大学的课程,除了提供硕士学位的研读外,还有哲学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研读,但为硕士与博士学位提供的名额,每年不多于10人,无法回应需求。持有高等学位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学者,屈指可数。香港的心理辅导专业协会(前为亚洲教育与心理人员协会·香港分会)虽然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由于政府的支持很不足,人力并其他资源的限制太大,往往是举步维艰,但却仍然在学术与专业上为专业人员提供支援。其中包括开设培训课程、从事研究与出版学术期刊“亚洲辅导学报”。此外,亦于年前完成了香港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道德守则。

总的来说,香港的心理辅导仍在始创阶段.未能做到专业上的制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政府虽然认可,亦一再强调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家庭、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但却欠缺具体计划与实质上的支援.反观台湾,它除了是所有华人社区最早(1960)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外(hwang,1972;kuo,1977),也是本专业领域人才最多,发展亦较佳的一个地方.探索其原因,关键是从6o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政府一直重视,并且实际上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早在60年代末期,台湾心理辅导的服务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到1983年,台湾所有学校,包括小学至高校,都已开展了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服务(barclay&wu,1986)。此外,政府亦强调心理辅导与治疗在社会发展方面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in-istryofeducationdepartment,taiwan.1991)。

一门新的科学与专业.其发展往往与学术机构的支援、经济条件都有关.台湾由于省政府认可与推动,高校中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专业点有好几个.质量亦不错.持有高等学位的学者专家,数目相当可观.至于资源方面,除了长久以来的支援外,在1991年至1997年实施的“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中,政府所提供的经济支援,数额高达约24亿元人民币。虽然此计划的开始,是针对台湾近年青少年罪犯人数急剧上升的现实,惟计划的总目标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外资源,建立全面辅导计划,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亦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从总目标中,喜见计划的目标没有局限于解决问题的层面,而且确实是反映了心理辅导的哲学与精神。例如前述的“发展”与“成长”这两项特质,就具体整合于总目标之中。

香港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曾经透过专业协会,尝试在专业化的重要课题上跨步前进。香港迫切需要建立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很可借,多次的努力,因为种种因素,包括缺乏官方的支援,至今毫无进展。再看台湾的情况,由于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中,在第二阶段就包括了这一项重要的项目。事实上,证照制度的建立,是将专业上监管工作制度化,的确是心理辅导专业服务质量保证的重要关卡。在人员的编制上,由于资源充足,台湾今年在此一方面的发展,亦不断完善,吸引和培育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在日本,教育界人士对辅导的诠释纵有不同,但未闻有否定辅导功能者.而早在1956年文部省已经对学校辅导作出肯定和支持。从所出版的《辅导手册》亦可窥见,文部省对辅导的定义已经有正确的掌握。手册中说明了辅导的意义并非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对策而己,应该在积极方面促进各个学生的性格发展。同时,文部省强调“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文部省.1956)

日本70年代教育核心问题“学校人性化”,亦直接间接催化了学校辅导的良好发展。“学校人性化”是回应日本社会之非人住环境.面对这挑战,教育工作者所厘定的学校辅导目标为:根据人性尊严的观念,重视每一个学生。辅导是帮助具有内在价值之个人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发展人性为目的。因为政府之认同与肯定,心理辅导的正确概念,很快落实于教育界,更得到校领导与决策者的认同。例如在全国中学校长中,有94%相信心理辅导是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环(仙崎武,吉田辰雄,198o)。

让我们再看辅导与治疗发展得最好的美国。虽还早在193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就已经设立了具有辅导功能的机构(williams.1939).但这一专业发展的转机,却要等待四分之一个世纪.1957年俄罗斯(当时的苏联)在太空科学上的一次超前,给美国政府带来极大的震撼。在检讨该次竞争的失败过程中,教育的检讨是其重点。结果是第二年,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国防教育计划”(nationaldefenseeducationact)。此计划为当时学者专家正努力推展的辅导专业,带来了一次,且成为美国教育史,并学校辅导的界石.此计划不但有效地回应国民之个人需要,同时,还确认了心理辅导乃国家富强并教育生命力所在(gibson&mitchell,1995)。

“国防教育计划”使美国教育从根本上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意义是深远的。它令美国教育从传统的大量生产形式转变为重视每一个个体,在尊重个别差异的教育原则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人化的关注与教育。在辅导这一领域,其支持力度大而且是多方面的。例如:自计划开始推展的1958年至1964年的六年内,在人员编制上,高中的心理辅导员由12,0o0增加到30,000,增幅达150%。在实质工作上,亦由1:96o的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改善到l:510。而在培训方面,在1964至1965年,此计划支持了480所高校改进了他们的培训质量与数量,共有15,700位中学辅导员接受了培训。

在中国内地,心理辅导真正萌芽始自80年代中期。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再次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为内地心理卫生展开了新的一页。在协会的组织推动下,相继成立了协会居下的专业委员会、分会与地方协会。与此同时,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亦在各地不同人群中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马建青,1995)。

近十几年来,内地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发展相当快,除了精神疾病防治机构以外,各类医院、许多大中小学校、群众团体,纷纷设立了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服务单位。目前,卫生系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内地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心理辅导的另一个主要领域是学校,尤其是高校。不过从整体来说,多数学校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因而工作开展出现重重困难,包括人材不足、流失与设施上的匾乏。至于在理念上·人们对心理辅导与治疗仍然模糊不清。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价值观的急速改变,人们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关心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感到传统的“思想工作”模式似难以收效,寄望于心理辅导。甚至有人视心理辅导为“思想工作的现代化”(钟友彬.1995)、至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另一重要范畴——评鉴与测量,虽然已有专业协会,但由于未能制度化规范化,故心理测验与评鉴工具随意售卖和被滥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者们对种种问题作出分析,指出主要原因为:政府有夫部门认识不足,行动迟缓.除卫生部门外,教育、民政等有关行政机构未采取得力举措来推动这项专业的发展;专业人员奇缺;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是正规的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跟不上;治疗和咨询效果参差不齐等(江光荣,1995).不过,近两年来,喜见教育部已确认心理健康的重要,主张思政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了心理性的干预方法.来协助学生(中国卫生协会.1995。国家教育部,1997).基于官方的认同,时至今天.有越来越多省市的学校开始将心理辅导与治疗纳入课程,或者设立服务单位.

五、专业系统培训课程

香港心理辅导专业的发展.相当差强人意。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专业的系统培训课程,远远未能回应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即使是全港唯一开设心理辅导学位课程的中文大学.多年来挣扎求存至今,无论在开设的科目,还是在教导人员的编制上,都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该课程的名额有限.培训的人员亦不能满足社会急剧转变所带来日益增多的心理辅导需要。幸而多年来有不少人在外地获得适当培训后,回港参与此项重要的专业.不过,由于心理辅导和治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切,长远来说,我们仍需要在香港本土上开创更多的培训机会。

至于台湾,前文曾说明了,由于四十年来省政府对此专业的认同与大力支持,各方面的发展相当可观。在内地,随着社会的转变,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大和迫切。最急切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展专业的系统培训。钟友彬(1995)对这个问题有相当透彻的分析,他说: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合格从业人员太少了。尽管全国各地办了许多讲习班、培训班、派人出国或请外国的专家来讲学,并于1990年成立了全国性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委员会,出版了一些书刊,培养了不少从业人员,但水平参差不齐,至今还没有培养心理咨询人才的专业机构和系统的培训课程,也还没有正规的资格考试制度。”(江光荣,p4)

据过去几年个人在内地的访学中所见,具有心理辅导与治疗系统本科培训资历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不少已担任培训的人员,通过自学,理论上的知识往往很充实,令人钦佩与尊敬。但问题是,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心理学中一门实用科学。上述的学者专家因着他们缺乏了临床实践经验,实在带给他们很巨大的限制.甚至是流弊。另一批负责培训的主力,来源是心理学本科毕业生.

遗憾的是,在心理学这庞大的领域中.各个专门领域的主导哲学与理念并不一定协调.其中部分的信念.与强调入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潜能、主导性和创造性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正恰恰背道而驰。故此,个人要强调;一个人若已具有心理学本科基础,再研读心理辅导,往往事半功倍;但并不是每一位心理学本科的学者都适合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一个人是否适合作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专业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后者正是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上学者专家公认的信念:在辅导与治疗过程中,产生成效的关键是从业者本人的素质与修养。换言之,心理学其他专业方向人员的培训,往往不像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那样重视学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中国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发展,若要迈向专业化,专业系统培训的设施.乃燃眉之急。一个专业系统性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carkhuff,1987;walkins,1997:):首先是理论学习。心理辅导与治疗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自然少不了理论基础。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操作。他必须清楚,并且能解释他操作行为背后的理念。其次是从业员本身的素质与修养.故要为学员提供自我探讨的机会。在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中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第三是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第四就是实习.学员要有机会实际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与治疗.同时,他会接受导师严谨的督导。在专业的评核上,通常对实习的时间和接受督导的时间,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负责督导的人员,在学术、临床经验与督导的资历上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与水平。

香港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道路漫长而工作艰难。我们一方面继续致力于专业化工作的改善和发展。另一方面,自垦荒工作之始,就同时尝试脚踏实地地开展半专业和非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这一层面的培训,由于需时较短,各方面的资源要求亦较易解决.故此在量的供应方面.确实是舒缓了香港社会多年来工作人手的短缺问题,不过.无论是高校和社会团体所主办的半专业和非专业培训课程,都相当严谨认真。各有关方面对他们服务还质的评估,相当不错。

举例来说,在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教育署所主办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课程,为期一年。上课的时间约相当于研究院三学科的要求。在课程的中段,学员要实习.并且以六人一小组的方式,接受督导,进行学习。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三次工作坊与个入成长的小组活动,整合于一年的学习中.学员获得的证书与资历,有助于他们职称的提升。

中文大学所提供的心理辅导课程,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由于求过于供,往往可以甄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纳入课程。在多年的培训经验中,前述的半专业和非专业培训,实在是为我们的研究部课程作了不少准备工作。凡有此类背景的学员,学业上表现往往相对地良好。故此类课程,在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的道路上,事实上扮演若重要的角色。在内地辽阔的国土上,在可见的将来,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需求会日益增加.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化的挑战,香港的经验,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六、总结与建议

前文初步讨论了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概念与功能,研究与本土化,政府的认同、支持和专业的制度化;专业系统的培训等四个课题。当中固然有值得雀跃与欣慰之处,但同时亦有不少令人沮丧与担忧的事实。不过,透过反思与自省,肯定会帮助我们对现实有较清晰的洞悉和觉察。个人深信,这会引发和促进我们更有决心、更有力地向着专业化的目标努力。面对这艰巨的任务.个人有以下九点建议:

(一)透过学术与专业的研讨,澄清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概念,并且界定心理辅导与治疗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位置与功能.我们的专业,在本质上是对人类个体的重视与尊重.是发展与成长取向的,而自我实现则是不同学派最能协调与认同的终极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治疗(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在中国不同的地域地注.名称各有不同。多年来,无论在学术交流与沟通,甚至在日常的运作上,已导致了不少的混乱与问题,实在是我们迈向专业化的障碍。故此,有必要尽快汇聚才智精英,以彼此尊重、欣赏的态度,超越各人的习惯与传统的限制,从学理上为这专业找出最正确的名称。

(三)为了专业的信誉和对社群的负责,我们必须留意监察培训质量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不同地区的人员.应加速专业制度化与规范化。工作要项包括设立专业道德守则.建立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并对培训课程订出审核的标准等.同时亦配合实务,发展心理辅导法规。

(四)组织各地人才,有计划地整理现有测验与评鉴的工具,尤其是常用的、重要的测验等。务必要建立中国人的常模。同时,将工作人员的资历规范化.并严格禁止测评工具随便售卖与滥用。

(五)探讨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课程设计,规划各级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亦配合实务与实况,编制与修订各级学核心理辅导工作纲要.

(六)在学术与专业上,我们应面向国际,努力发展国际网络。同时摈弃不必要的民族偏见,在尊重学术无分国界的前提下,以开放的心灵与开明的态度,透过个人并集体的努力,进行跨文化与多文化的研究。认真探索与发展本土化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篇9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篇10

德育活动课程化,打造特色品牌

学校构建了具有二实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积极实现德育的课程化、系列化、生活化。

集会课程精心设计,培养健全人格。学校以“培育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为核心,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升旗课程系列,不断改革创新,力求升旗课程内容阳光、形式新颖。传统与特色并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满满的正能量。

班会课程主题鲜明,提升公民素养。班会课主题系列化,从初中到高中,班会主题分6大模块12个专题108个主题。组织优秀班主任,设计出版班会教材,指导各班围绕系列主题开展班会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

心灵课程全面立体,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点、线、面结合,构建立体心理安全网络,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指导与督促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室全天候接受学生的咨询,对心理、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跟踪、反馈。对高一、初一新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适应专题训练;对高二、初二的学生,以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同质小组团体训练;对高三、初三的学生,开展升学助推辅导。

实践课程深入社会,沟通课堂内外。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实施主题不同的系列综合实践课程。这些实践活动或通过军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或组织学生到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等地深入农家地头学习劳作技能,或组织学生到广州大学城参观,开阔视野、激发斗志。

培训课程形式多样,打造专业团队。为班主任培养建立了制度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做好青年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的梯级培养工作;定期开展讲座式、沙龙式、反思式培训,凝聚智慧、解决问题;定期组织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与水平,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

家长课程务实高效,增强家校合力。开办家长学校,各年级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家长培训,培训内容课程化。初中和高中六个年级主题分别为“让我走近你”“沟通从心开始”“家有毕业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让孩子自信起来”“做孩子坚强的后盾”。成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志愿者服务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

讲座课程高端前卫,拓展学生视野。讲座课程是二实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校邀请校内外名师以及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座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部分热门讲座更是“一票难求”。

校园文化多元化,践行体验德育

学校进行创建校园文化的系列化探索,努力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书香校园,底蕴深厚。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设置年级书屋、流动书架,组织经典剧目改编、电影配音比赛、书签设计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科技校园,创意无限。学校组织活动层次高、引领性强、参与面广的科技节,精彩无限的航模飞行展示与表演、机器人展示、激光雕刻制作比赛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艺术校园,美不胜收。创意无限的游园会是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展示平台,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性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投资方向、广告文字、美图美编……忙得不亦乐乎。艺术节流光溢彩,美声、流行歌曲争奇斗艳;街舞、民族舞夺人眼球;跆拳道、瑜伽、健美操美不胜收。

篇11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篇12

近年来,心理健康一词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与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悄然走进企业职工培训的课堂。2011年我校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到职工培训课程中,作为任课教师感触颇深,现谈谈对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企业或管理部门改革,员工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给员工造成的压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造成的束缚压抑员工热情的压力;工作中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等人际关系造成的压力;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还有因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无法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等等。这些职业压力如影随形地影响着职工的心理健康。

华为“自残门”、富士康“13连跳”……近年来的一系列企业员工自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热议。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仅会给员工及其家人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也会给企业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不利影响,其程度不低于“刹车门”对丰田汽车的影响和“漏油门”对英国石油的影响。作为国有企业的胜利油田,虽然从管理制度到人员构成与华为、富士康公司有很大区别,但石油开发企业不是生存于真空中,生产一线的很多工种都是常年在野外作业,又面临着施工工期紧,技术要求高,条件比较艰苦等情况,有部分员工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存在员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事故等情况,给企业和员工本人带来了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企业本身在抓发展提效益的同时,必须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要日程。

2.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合理设置教学板块

在授课过程中观察,许多学员对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资料表明,我国职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体性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有60%以上的员工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压力。究其原因是员工所受到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压力的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了员工心理与行为的扭曲、变形与改变,积之成疾,聚之成患。但是,员工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怎样解决,大部分情况可能是自我改善,并不习惯去做心理咨询或治疗,如果自行解决不了,有些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因此很多职工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职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设置授课内容,不能急于求成,不宜理论性太强。可设置以下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基本内容板块,可讲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咨询?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原则是什么?让学员明确以下问题:1)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2)心理学不是窥见内心;3)心理咨询不是无所不能;4)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5)心理咨询不是思想工作;6)心理咨询的原则是:保密原则、无条件关注的原则、助人自助的原则、来访者自愿原则。第二个板块可设置简单的心理小测试,让学员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应注意的是,测试不宜过于复杂或专业化,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使学员感兴趣,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第三个板块可设置心理调节方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宜过深,要力求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有些方法可设置在课堂让学员去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第四个板块,可设置案例进行教学,但要注意的是:案例不宜过长,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案例的分析要通俗易懂,避免生硬或过于专业化。

3.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

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给学员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学员感兴趣的问题或案例引导学员积极讨论,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员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4.企业有必要成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教师讲上几堂课还远远不够,必须引起企业相关部门的重视,党、政、工、团共同参与,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员工中的特殊情况,经常深入到一线职工中,引导他们开展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用积极因素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将生产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胜任简单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工作,为员工服务。

企业还可以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公司接洽,当企业有此方面需求时,心理咨询公司派人对问题进行评估、咨询,对员工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并在突发灾难引发大范围心理问题时,提供及时全面的服务。心理服务公司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员工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咨询公司预约,咨询内容(甚至员工姓名)对企业完全保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