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10 09:21: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篇1

[关键词]网页设计能力本位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吕玉珠(1971-),女,广西宾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设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站建设、电子商

务及Flas设计。(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32-02

一、引言教学模式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因为计算机类课程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企业事业单性强,知识内容更新快,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分

位和个人展示价值、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经济的增长使企业加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了在互联网领域的投入,市场对网页设计人员的需求量日益“能力本位”结合“任务驱动”模式是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而

增加,同时对网页设计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拥有出色美术功探讨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职业发展

底、良好的创意和制作能力的设计师最受欢迎。作为培养各行的需要和职业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

业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任务,再把大任务细化为多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围绕任务展

网页设计制作人才是许多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课题。开学习,将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合理整合,突出技能的核心

二、“能力本位”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地位,力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三、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标而设计的培养方式,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1.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若干部分,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一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安排,验证教材案

其更具就业竞争力。例步骤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记忆,侧重在“制作”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设计”能力的培养。

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这种2.现行教材中的内容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脱离,缺乏与时

俱进的更新和完善。网页设计制作技术也一样在不断更新,但

教材中的内容并没有随之更新。如传统的表格排版布局网页技

术已逐渐淡出,目前社会上基本都用

div+css布局技术,然而现

行多数教程仍着重介绍表格布局技术,对于

div+css布局这一块

的内容介绍不足,相应的案例缺乏,知识的表述也不够完善,难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课程教学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

师一般都很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

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学生能完成网页作品的制作,却不能很好

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意图、思路和技术特点的问题。

4.课程的考核和评价形式单一,缺乏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

合。目前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

和解决问题、知识的运用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的考察不足。在教

学评价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

5.教学过程缺乏学生参与的双向互动。传统的教学以师本

教育模式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学生在教学中处于

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能力本位”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网

页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培养

的是应用型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目标

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设计网站所需的知

识、技能和素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教学任务,

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符,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能力本

位”的教学改革思想,在进行本课程内容选择时,以职业能力为

核心,将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划分成若干个任务,这些任务应能体

现适应行业技术的发展状况,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

性,并将学生在以后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中,突出

“学以致用”。

3.以任务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进度。

根据“任务驱动”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与任务或问题结

合,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

提高学习兴趣。依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我们将课程分为

四个大教学任务,再分解为

25个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

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这四大任务的划

分如下:

任务一:基础制作技术。这个大任务主要要求学生熟悉网

页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网页制作技术,包括站点的管

理、表格布局网页、超链接的建立,css基本语法及应用、框架和模

板网页、表单的设计、HTML基本标签,网页布局新技术div+css。

任务二:职业技能任务。这个大任务要求学生掌握网页版

面设计要领,常见网页布局类型;能熟练进行设计素材的搜集和

处理;了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能用

Photoshop软件或

Fire.

works软件设计网页页面版型图;掌握版型图分割技法,并将设

计图纸转换成

HTML网页的方法;掌握页面和代码的优化的方

法;掌握网站的测试。

任务三:能力拓展任务。这个任务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网站

制作能力,如页面特效的处理,包括在网页中增加焦点图、滑动

门效果,css菜单效果、修改代码改变特效外观,学会搜索代码、

将代码插入相应的位置,优化代码的方法等。

任务四:实践技能训练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或组团队合作

完成一个完整网站设计制作,包括调查分析、网站主题的选择、

网站栏目的确定、设计素材的搜集和处理、书写网站设计规划

书、网站页面的设计、动画的制作、特效的添加、代码的优化、网

站测试和上传。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网站制

作设计的知识串起来,较好地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4.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创新教学过程。第一,课程的设

计贯穿“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训练”。在课程的设计上

应打破传统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的束缚,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学

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教师要不断地根据需要,将新知识和

技术融入教学,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调整和修正课程内容,使

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工作任务为

线索,串联知识模块,以项目驱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参与

任务自主探讨。

第二,灵活组织教学形式,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课程学

习中除了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灵活多样的教

学形式,如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讨论学习,教师点评总结;请有

网站开发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讲解课程的某些部分;带学生到

企业参观学习或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

企业对于网页设计制作人员的相关要求,网页设计技术的最新

发展动态等。

第三,分层次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教师可以按

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愉

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较高的技能,尤其是专项技能的掌握。

第四,设置专业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工作技能。专业实训环

节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分组以团

队的形式完成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各团队的组长负责安排和

协调组员开始一系列工作,并负责向老师汇报工作进度和情况,

教师也应及时给予指导。实训时,应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各团

队要进行投标竞标,邀请专业老师和企业人员评标,并给团队工

作进行点评和打分,分数计入期末考试成绩。

第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网页设计是

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应该是多元

化的,不仅仅看最终设计的作品,还应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独

立思考及应用能力、沟通和团体协作能力,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应突出“能力本位”,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缩短与企业对网页设计

人才的距离,达到高职院校网页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

目标。

[参考文献]

[1]莫文锋.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改革与实践[J].装备制造

篇2

(1)社区教育深入持久,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志丹、爱社区,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区内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开展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活动,引导人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xx,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社区和各项工作之中。

(2)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社区文艺广场、体育活动场所、市民文明学校,为活跃居民文体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开发社会文化、体育资源,本着自愿互惠原则,开放驻区单位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发展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遏制不良文化在社区的传播。

(3)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居民生活方便有保障。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发展方便居民的供水、供电、供气、购物、邮电、清洁等公共服务,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扶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发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所站,发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开展群众性的互帮互助活动。不断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4)社区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

篇3

[中图分类号]D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16-02

公民为什么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基层(社会自治)政治生活?理论家的回答不一而足。认为,社会成员是作为其所属的某个阶级来进行政治参与的,参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争取个人或者阶级的种种利益。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内,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和学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一、治理理论

由于基层自治不只是村民、居民本身的日常或公共生活,它还是国家治理社会的社会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源自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善治理论常常被援引。“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在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导致的“治理”复兴中,“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这就意味着:(1)治理或者说公共治理与政府管理不同,其主体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2)治理权威的运用并不像政府管理那样,采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而是采用上下互动、相互协商、彼此合作的方式;(3)治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网络状的合作管理,是“多中心”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但最终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需求,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简言之,治理是包括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机构在内的多个主体,协同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状态。在此背景下,治理(而不是统治)应成为探索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理论起点。

善治理论的支持者主张,当代社会结构复杂,需要政府与民众精诚合作,对于政府来说,要还政于民;对民众来说,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有关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社区自治的定性纷争不已的时候,善治论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不必拘泥于自治机构是为政府跑腿,还是直接服务基层社会的民众,应将讨论的重心放在国家与社会的链接机制上。善治理论主张,社会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因此,群众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等都可以被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人们不只是通过“从政”才能参与或解决区域性公共事务。因之,善治理论通过治理多元化强化了公民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多元之路的逻辑。

二、事件与制度理论

受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及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启发,中国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主张,观察社会行动更应注重行动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更能够体现出隐藏在社会结构之下的不易为人知的因素。如,通过对一起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农村收粮事件的分析,孙立平等人展示了公共权力进入基层后,面对基层社会结构与网络,不得不“非正式运作”的过程。

张静认为,既然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么,考察制度的研究路径将更能观察到变量之间的模式化影响。她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即,关注制度的性质、制度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如何解释人们在特定制度中的行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文化、社会规范和习惯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国外学者瓦莱利注重制度对行动者的影响,他在讨论当代美国公民不再像托克维尔所观察到的美国人那样积极参与村镇自治时,他认为,公民参与基层自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通过对一起社区业主委员会的维权活动的细致分析,张静认为,业主委员会这一制度的诞生,将启动中国市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不过,不是在社区建设或是社区自治委员会这一“政治制度”里,而是在商业活动所催生的“社会制度”中。

三、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学说最初在社会契约论的框架内展开――基于天赋人权的理念,社会成员可以设计制度并依其行事。不过,一方面,不平等的现实令公民参与率下降,另一方面,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反感这种想当然式的思路。因此,在行为科学大行其道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轫于经济学继而在各学科形成松散联盟的新型的理性选择问世。简单地说,理性选择将社会成员假定为可以为自己的行动作出最佳选择的“理性人”。此论最著名的提倡者奥尔森认为,个人能够在可供选择的各种路径面前作出抉择。他发现,作出一致行动的激励机制主要有:群体规模不宜过大;在群体内行动的所得要多于在群体外行动的所得。

这种理论在解释公民在相同的制度面前作出不同的个人选择方面具有相当力度。当代中国学者更将利益与公民政治参与连接起来进行考察,借用囚徒困境、公地悲剧等理论框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实证研究成果。如,学者罗兴佐通过对乡村水利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组织与文化的规定下,村民个体所获得的自由选择的空间的大小亦不一致。一些地区的村民在强大的组织、文化等外在结构的规定下,保持着极高的参与率。在社区自治的研究中,学者多将市民的低政治参与率视为市民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也几乎成为此类研究的不证自明的前提假设。

不过,理性选择理论却无法面对社会成员的利他行为。在基层社会自治的讨论中,如何解释社会成员参与与自己利益无关或不甚相关的基层政治活动,将是此论拥趸的心中之痛。

四、自由与社群理论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24-02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更是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保健机制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基本知识全面的全科医师,然而在现行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求知欲望、兴趣爱好等。

1高职高专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临床医学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过深,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淡化了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偏重学科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加上课程的开发很少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这就造成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基层医疗一线对卫生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

1.2教学方法问题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为先基础、后临床,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时间。这种传统的为了教而教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只擅长理论考试,缺乏临床分析能力[1]。

1.3师资力量问题

高职高专教师大多数属于理论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极少,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1.4学生学习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欠佳,加之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不够,临床见习次数少,导致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学生初到临床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处理临物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顺利实施临床救治和为患者很好地服务。

1.5实践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实验室设备有限,影响了实验课的开出率,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比如外科、妇产科的各种术式,学生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1.6教学评价问题

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2解决对策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实际特点,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以基层社区单位岗位需求为基础;紧紧围绕:面向基层培养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疾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可持续发展的医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对社区、民营、乡镇医疗岗位能力的分析,将岗位能力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采取“教师与医师合一、教室与医院合一、教学项目与工作过程合一、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合一”的教改方法。培养学生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5种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基层社会服务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由此逐渐开发课程,构建环境三融合、能力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临床专业教师培养规划,要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医院进修培训,顶岗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经验,掌握临床前沿技术和理论,为下一步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引进和聘请临床各学科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能紧密联系实践,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此外,兼职教师熟悉行业的资格标准,有利于学生尽早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2.3改进教学方法

2.3.1病案教学法

以典型病例为先导,让学生进入看病、治病的情景,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再将答案进行综合和总结,将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方法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景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2.3.2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静态知识动态加工、动态知识分层分析,并在分析、比较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渗透科学素质的教育,把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型教学模式。见习实行床旁病例讨论,让学生按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2.3.3积极开展技能训练

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将外科与妇科、内科与儿科结成实验单元组,对存共性的问题共同开展实验,打破传统独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间的交叉点。如:我们外科实验室开展的“气管插管术”“静脉切开术”,可以与妇科实验室同时开展“输卵管结扎术”(雌性)、“输精管结扎术”(雄性),每个小组4~6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节省实验经费,又达到了一次实验多技能训练。

2.3.4布置临床课大型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了学科大型作业,要求同学以本学科重点为主脉,以一章节教学为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图片、幻灯片、视频)展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4完善实践教学场所

2.4.1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

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急救室、重症监护室(ICU)、SP模拟诊室(OSCE考核室)、PBL讨论室、心肺腹听触诊训练室、标准化手术室、无菌流程、消毒洗手室、模拟产房、多功能训练室等,实训中心能够加强“三基”练习(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三严”要求(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强化“四化”治理(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定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更好地为白城地区乃至周边区域发展服务。

2.4.2开设模拟病房

购进临床技能仿真实验训练软件,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四个方面。虚拟单元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可以模拟看病的环境,完成病史的采集、体征记录、心电图阅读,开具化验单及结果回报,并就此完成病历的书写、做出初步诊断。还可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经常行训练各种诊疗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各种穿刺术、助产术等,这种真实感的实验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显著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效果。临床仿真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面向全校开放,进行课外各相关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及大学生科协、社团等各项科学创新活动;还可以面向各医疗机构开放,承担全国职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技能培训考核、全科医生技能培训考核的任务,集教学、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4.3建立社区门诊

对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主要在社区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医疗卫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社区门诊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课间见习需要。

2.5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2.5.1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医疗卫生单位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我校制定临床技能过站考核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前,要通6站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到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回校后,要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毕业。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技能考核的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笔试等考核方法,采取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口试、操作、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2.5.2毕业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采用OSCE:第一步:收集资料,即问诊和体格检查,包括问诊技巧、职业态度、医患交流技能;第二步:病案分析,即诊断技能,提出治疗方案;第三步: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站。第四步:内外科、妇产科操作技能;第五步:模拟急救。

3职业素质教育

3.1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结合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医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