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金融危机的表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外奢侈品行业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奢侈品尤其是服装业像是巴黎,米兰时装周很多都打出“奢华到不可收拾”的品牌定位!他们大多使用皮草或者珍珠,钻石等很奢侈的东西装饰衣服,饰品。以及在高端的汽车制造业,私人飞机厂商和私人银行都有较稳定的销售业绩。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过后,很多媒体对这些人们很熟知的奢侈品牌也是争相报道,非常关注。米兰、巴黎时装周上,那些之前奢华或前卫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服装已经很难觅见踪影,代之的是更趋保守和经典的服装、配饰设计和颜色运用,因为这样的服装能够经受住潮流的冲击。在此危机的非常时期,豪华游艇、私人飞机等奢侈品行业也未能例外。英国《金融时报》对此撰文,高端奢侈品市场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有迹象表明富豪们正在减少这方面的消费,而不再是“只买最贵的”了。最近,英国高级定制时装生产商哈迪·埃米斯濒临破产,这让奢侈品行业也开始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 %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 %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 %和46 %的人不再购买whisky 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所以对于各大奢侈品商来说,寻找新的营销策略或者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是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大多奢侈品商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这块新兴的市场!
奢侈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奢侈品市场可以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其中,成熟市场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其它欧洲国家、美国等,共同特点是都是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原产地,引导成熟市场消费的享受主义,讲究娱乐消费,追求小众感觉和满足品味『生炫耀。新兴市场如中国、俄罗斯等,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指导新兴市场消费的思潮是新奢侈主义,主要消费群体是新富阶级,追求认同度和功利性炫耀。”(--摘自《当代经济》)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奢侈品还是很受追捧的。很多现代白领甚至几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个国际大牌的手袋,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愿意去追寻这种地位象征,品味象征的代表。甚至愿意掏腰包去购买!
中国是奢侈品牌避风港湾,高端奢侈品的销路依然在走高
很难想象,在金融海啸席卷欧洲后,奢侈品的生意却更加红火。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公布了中国内地近期营业状况:10月份第一周的收入竟然比上一周增长12%,而此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据统计,法国奢侈品集团PPR第二季度增长4.5%,较去年同期的44.7亿欧元上升到49.7亿欧元,其中奢侈品业务增长8.8%,Puma增长6.3%。其中,Gucci的销售额上升3.8%,达到5.05亿欧元,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曾经下降3.3%。整个奢侈品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其中,中东上升60%,中国就上升83%居全球之最;而欧洲和美国的增长分别为14%和10%。Bottega Veneta继续表现强劲,上升13.6%,达到9100万欧元,其中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增长56%。Yves Saint Laurent增长25.4%,达到5700万欧元。Balenciaga、Boucheron、Stella McCartney和Alexander McQueen等品牌总共上升23.9%,达到1.08亿欧元。到了第三季度则只维持了1.7%的缓慢增长。(--摘自《网易新闻》)
但是,中国成为躲避强大金融风暴的港湾,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并不都是益处。很多奢侈品在中国也争相改变销售策略,广告,更是必不可少的宣传方式!而很多奢侈品在传播过程中,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例如:让消费者直接体验以往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奢侈品牌,奢侈品牌经常通过偶像、明星来激发消费者,增加他们的身体体验。这也就是广告体验!通过信息的传递与互动,可以改变一些我国的现有的奢侈品市场中不好的影响,中国的新富群体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价值的关怀。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虽然免受了金融风暴的侵害或者说是严重打击,可是中国的经济已经现在年轻人对于奢侈品持有的态度都是岌岌可危的。中国在奢侈品市场上不仅要注重消费,而且要注重生产,特别是蕴涵有中国文化的奢侈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奢侈品市场上更多的是表现为奢侈品的进口国、消费国;而不是出口国、生产国。
所以,我们应致力于改善这种被动的销售局面,改“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对此,中国要由注重奢侈品的消费转向注重奢侈品的生产。当然,奢侈品的生产要求有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精心培育而成的。如大多数国际知名奢侈品牌都是植根于欧美文化土壤。对于中国这种历史沉淀相当深厚的国家来说,我们才拥有真正的奢侈品!
还有,对于价值观念上,要引导人们注重对社会的责任和价值关怀。有调查显示,中国45%的财富掌握在10%的富人手中,而对于奢侈品的购买,又不仅仅限制于这些富人。所以,改变我国国人的现有消费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15-04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目前国际金融中心(IFC)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具有全球主导地位和统治力的IFC,即伦敦和纽约。伦敦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是全球最高的,其外国股票交易、国际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航空和海运保险净收入以及跨境银行借贷额均居世界第一位。而纽约金融衍生产品的场内交易额则位居全球首位,美国也拥有世界最大的企业债市场。与伦敦外资外用型金融中心模式不同的是,纽约IFC地位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与国内经济相联系。
除了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IFC之外,世界各地还有一些区域性IFC,如欧洲的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亚洲的新加坡、东京、香港,北美的洛杉矶、多伦多等。这些区域性IFC的业务率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10%,国际化程度与全球主导性IFC相比有一定差距。如香港、新加坡的国际债券发行有限,证券市场的外国公司不多,到2003年2月底,香港证券市场外国公司数量仅为9家,新加坡为63家。
还有一种纯粹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记账服务的IFC,这类IFC一般不发生实际的金融活动,具有严格的保密规定和税收优惠,对各种资产和收入几乎不征税或征很少的税,只要交纳少数管理费即可开业,没有金融管制,各类金融机构多是“空壳机构”。目前这类IFC主要包括巴哈马、百慕大、开曼、巴巴多斯、安圭拉、维尔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波多黎各等。
从IFC的发展趋势与运营效率看,不同模式与规模的IFC存在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上。有的IFC得到了稳妥的发展(如伦敦),有的却正在衰落(如东京)。有的在由区域性IFC向全球性IFC转变中遇到各种问题(如新加坡)。综合考察各个IFC的目标选择和演化模式,笔枵认为上海IFC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从制发设计上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
首先,中国庞大且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IFC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个城市是否具有IFC的潜力并保持其竞争力,与母国金融市场需求的规模和质量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等IFC的发展就是例证。威尼斯、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都曾经是地方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到十九世纪末,伴随着英国经济以及国际贸易的鼎盛,伦敦成为世界性金融中心。五十年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纽约送上了世界级IFC的宝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造就了东京金融中心,东京IFC地位也因为日本经济的起落而消涨。无可置疑,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民间财富迅速积累。至2005年年底,中国GDP总量已列全球第四,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并将在10年后赶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陆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为上海成为未来IFC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占国内总融资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融资结构的改善,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还将进一步壮大。当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资本市场更加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和资金可以更便捷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上海的国际地位将迅速攀升,上海成为IFC是有潜力的。
其次,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强国战略决定了上海需要建设成为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的IFC。中国是经济大国,却并不是经济强国。究其原因,金融发展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就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金融市场化改革(如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相对滞后,以及国内金融中介的低效率和发展不平衡,国内社会资源的配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扭曲。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外部资源和外资有效率的企业组织依赖型较大。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国内经济的脆弱性增强,另一方面导致国内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实施经济和金融平衡发展的战略,以金融发展解决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矛盾,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品质,促进社会进步。并且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基于制造和成本定价体系的实体经济,以资本和金融定价体系为特征的虚拟经济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要害中枢。金融业既是一个大型经济体系的命脉所在,又是不同权利主体竞相逐利的基本场所。因此上海建设IFC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国内金融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快速发展,确立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或定价权,促进我国金融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实现。上述目标也决定了上海建设IFC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中国经济内在发展的要求。上海建设IFC一定是建立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之上,更多立足于为本国经济服务的IFC,这既是中国大国地位和强国战略的内在规定性,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比较而言,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离岸IFC都是小国、岛国和经济规模已不足以支撑有竞争力的在岸IFC的国家的选择。离岸IFC的发展固然能够为小经济体的东道国带来就业、税收、投资便利、人才培训和GDP贡献,但对大国经济发展则很少能有拉动作用。因此,上海IFC建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和“做大做强”我国金融业的需要,更是巩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
再次,政府的推动将有助于实现上海IFC的宏伟战略。在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放松管制,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二是以优惠政策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提供有效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IFC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政府的作用显而易见。伦敦在一战前能够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稳固的基石就是英国政府实行平衡财政预算和金本位制度,使英镑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货币。一战后,美联储积极扶持纽约发展成为IFC与伦敦竞争。二战后英格兰银行在促进伦敦欧洲货币市场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壮大又直接促进伦敦重新崛起为全球IFC。国际经验表明,IFC的形成无一不是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共同推
进的结果。其中世界级IFC的形成,市场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区域性IFC的形成,政府的政策推动又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上海IFC的建设,必须坚持国家支持和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
二、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在上海建设IFC的目标定位明确后,还必须认识到各种约束和限制条件(如法律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上海IFC建设的影响。受制于各种约束条件,上海IFC建设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性的特征,也必然遵循着国内金融中心一区域(亚洲)IFC-全球IFC这一发展路径。
(一)巩固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已经建成中国的国内金融中心,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国家一直把上海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试点,支持上海在金融发展上先行先试。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政策,上海也始终把金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5年8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成立,更标志着中央对上海发展金融中心的决心未变,信心不减。第二,全国的货币、证券、黄金、金融期货、外汇五大金融交易市场全都落户在上海,上海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并成为全国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中心。第三,上海吸引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积聚,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局面。上海是中国外资金融机构积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05年底,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外合作的金融机构已达326家,在沪外资银行资产余额达到近4000亿元。今年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完全放开后,首批成功转制的四家外资银行,都选择上海作为其法人银行的注册地。
目前,上海已经具备了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其功能还不是非常凸显。要巩固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地位,上海还需要再聚金融资源,再造金融制度。首先要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着力扩大市场规模、创新交易品种、拓展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1)上海证券交易所要做大市场规模,巩固和增强股票市场的主板地位。(2)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扩大企业债的发行规模。美国公司债券约占证券市场的60%,股票份额仅占20%,而我国企业债的融资规模仅为股票的20%,“短腿”现象十分明显,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应以货币经纪公司的建立为契机,继续完善外汇市场,建立货币经纪人制度,提高市场平衡外汇供求的能力。(4)应稳步推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利用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将上海打造成为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中心。(5)应规范产权市场的发展,支持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提升服务功能,力争成为全国性的综合产权交易所之一。(6)应加快推进资金结算中心的建设,提升交易、登记及结算系统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
其次,要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把上海建成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中心。上海金融创新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要、跨国公司发展需要。应积极开发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重点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融资票据、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等。应稳步开发股指期货类、利率类、汇率类金融衍生产品。应初步推出新的商品期货,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需求者提供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
再次,应继续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把上海作为外资金融机构率先开展业务的试验区。上海在继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积聚上海的同时,应鼓励在沪外资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并支持其跨地区开展业务。可率先扩展至长三角地区,并进一步延伸到全国。不仅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发挥其在高端市场的现代金融服务优势,而且还要逐步取消不合时宜的外汇管制措施,鼓励外资银行发展跨国金融业务。
(二)力争尽快将上海建成区域(亚洲)IFC
目前在亚洲IFC的争夺中,东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孟买等都是有实力的竞争者。这样一个区域化的竞争格局中,上海应联手香港,共同竞争亚洲IFC,并增强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区域IFC,沪港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二者并非只是竞争关系,更需要互补。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IFC,拥有独立的货币体系,市场规模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均超过上海。但也正是由于港币与美元之间的联系汇率制度以及香立的货币体系,决定了香港不具备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的条件。而对上海来说,人民币自由兑换尚需时日,这一限制,始终是上海建设IFC的一道不容忽视的障碍。
因此,合作无疑将是上海建设IFC过程中的必备策略。在人民币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前,上海应与香港密切合作,共同竞争亚洲IFC。期间上海IFC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是人民币金融中心,香港特区则将是祖国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战略重点是提升两大城市在亚洲地区的竞争力。
香港作为祖国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其发展的重点应是与新加坡等城市竞争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从以往的历史经验看,香港特区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一直领先于东京和新加坡。香港与新加坡相比的重要优势在于其内地广大的腹地,使其能够发挥祖国大陆与世界各地经济的转运港功能和金融往来。尽管近年来香港由于商务成本过高,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新加坡,但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整体地位和基础仍然强于新加坡,且能够得到祖国大陆的继续支持。
上海在建设区域IFC的过程中,对外需要与香港等城市展开更密切、更深入的合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论在监管方式方面,还是在产品创新、公司治理方面,都值得上海更深入地学习。上海还可出台更新一些政策吸引香港金融人才来沪。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瓶颈。而香港已经形成一个金融人才的蓄水池。目前在上海众多外资金融机构中,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都来自香港。上海还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环境吸引香港更多的专业人才。上海在与香港开展金融合作过程中,还应鼓励两地金融机构之间互设机构,设立双总部甚至多总部制。在首批落户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法人银行中,有3家来自香港,占到三分之一。同时,中国平安等一些内地领军企业,在上海和香港分别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其人民币和外币资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型金融机构向“多中心”架构发展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提升上海金融机构的能级和层次。
上海建设区域IFC,对内也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上海又不是监管机构的所在地,因此上海既要面临来自总部的纵向性监管,又要面临跨行业的横向性监管,这种纵横交错的监管格局,将极大地影响监管效率和金融创新。上海可参照其他IFC模式,试行金融统一监管。具体做法是设立上海金融监管局,并赋予其相对独立的金融立法和司法权。这样监管当局就能够根据上海建设IFC的特殊要求与环境,制定地方性的金融法规和监管规则,执行或落实中央金融监管任务,协调国
家金融监管一般要求与上海特殊监管要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IFC发展的内在要求。该监管模式将率先与国际监管模式接轨,重在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国际标准的实行。综合的或统一的上海金融监管局可下设银行、保险和证券部门,以进行日常的监管工作。
其次,上海应积极推进以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健全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和相关市场制度,加快社会信用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审计制度的建设。
(三)渐进实现上海全球IFC的目标
2005年11月,伦敦市政当局(Corporation ofLondon,2005)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IFC建设方面,“亚洲的未来在中国,上海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成为一个新的全球金融中心。进出中国的资本规模的急剧增加将为此提供保证”。这意味着上海有可能成为继伦敦和纽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全球统治力的IFC。上海发展成为全球IFC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上海要实现全球IFC的目标,还面临很多现实困难。上海距离真正建成全球IFC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渐进实现。从国际视角看,对照国际上通行的IFC指标体系,依据国际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判断,上海至少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上海金融市场的法律环境应达到基本完善,包括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执法的有效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公平有序。
第二,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应达到与国际基本接轨。除极少数市场的运行规则与制度外,绝大部分上海金融市场的规则和制度要与国际完全接轨。
第三,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应达到国际中高水平以上。上海金融市场从中介经营机构到投资者、融资者的对外开放程度都要不断扩大,资本流动的自由度要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汇率制度的弹性逐步加大。
第四,上海金融市场的品种与创新应至少达到国际中等水平。上海金融市场要形成基本完整的品种布局,做到各大类品种基本完整、小品种较为丰富。同时,金融产品创新活力(包括模仿类创新和自主类创新)达到国际中等水平。
第五,金融专业人才的聚集,尤其是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模应达到国际中高水平。上海现在可能有很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但缺乏比较高级的、会做产品、会进行风险控制的人员。从质量水平来讲,上海缺乏通晓国际惯例、娴熟运用金融工具、精通国际语言的高层次的金融从业人员。
1金融危机对河南省中小型内销服装企业影响 的历程
1.1第一阶段(2008年下半年):初步影响期
1.1.1划分依据
在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开始影响时间进行调研时,在 100 个样本中,选择2008年8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的企业分别占 20%、10%、10%、30% 和 30%。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波及河南省。
1.1.2初步影响期特点
(1)金融危机刚刚波及河南省;
(2)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在该阶段对中小型内销服装企业的主要影响表现和该影响项目在调研样本中所占比例见表 1。
由此可见,该阶段以库存积压量开始增加为代表 形式。
1.2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上半年):影响
深入期
1.2.1划分依据
在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明显加深的时间进行调研时,在 100 个样本中,选择2008年11月、12月,2009年1月、 3月和4月的企业均为 20%。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河南省服装企业深入影响期为2008年11月到2009年上半年。
1.2.2影响深入期的特点
(1)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加大,部分企业受到较大冲击;
(2)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在该阶段对中小型内销服装企业的主要影响表现和该影响项目在调研样本中所占比例见表 2。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河南内销服装企业影响深入期以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订单不足为最主要表现形式。服装市场中订单包括生产订单和库存订单两种。对内销服装企业而言,由于内销市场中国际大牌的打压、国内大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内销,使得内销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价格战使得原有的价格空间一再压缩,甚至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亏损经营。市场中顾客的可选择性太多,加上金融危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使得众多顾客少消费或不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日趋显现。因此,无论是生产订单还是库存订单都随之不断 减少。
1.3第三阶段(2009年下半年):影响最深时期
1.3.1划分依据
在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最深入时期进行调研时,在 100 个样本中,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月和2月分别为 8%、6% 和 6%,而选择2009年10月、12月,2010年1月、4月的企业均为 20%。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河南省服装企业深入影响期主要在2009年下半年。
1.3.2影响最深入时期的特点
(1)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大;
(2)危机已触底,企业各项指标达到最低;
(3)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在该阶段对中小型内销服装企业的主要影响表现和该影响项目在调研样本中所占比例见表 3。
由此可见,该阶段以市场需求已到最低,订单极度不足为主要表现形式。服装在市场中甚至出现商品滞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停产、半停产、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濒临倒闭困境。而大量外出打工者返乡在本阶段也是最多的。
1.4第四阶段(2010年上半年):影响回暖期
1.4.1划分依据
在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开始减退的时间进行调研时,在 100 个样本中,选择2009年8月、9月分别占 15%、10%;而选择2010年上半年的占 75%。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河南省服装企业影响回暖期为2010年上半年。
1.4.2影响回暖期的特点
(1)经济停止下滑,但复苏尚未开始;
(2)前景明朗:抵御危机的各种扶持政策还在,投资成本低;
(3)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并存;
(4)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在该阶段对中小型内销服装企业的主要影响表现和该影响项目在调研样本中所占比例见表 4。
由此可见,该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市场需求回升,订单逐渐恢复”,其次是由于订单量逐渐恢复而使得工人开始恢复上工。在该阶段,不少企业表示,可以逐渐接到一些“一手订单”,这样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出现或加大。
2结语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其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一般表现为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最后,金融危机的往往表现出如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造成经济危机;影响深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