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1: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它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显著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
1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一是农业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淮北市成功引进江苏雨润、天津宝迪、山东六和、鲁王、湖南正虹、唐人神等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新加坡幸运方便面、香港锦泰饼干、台湾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南京润恒、浙江赛尔物流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项目。二是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16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家。2009年,安徽宝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口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三是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8万hm2,标准化养殖小区403个;已通过无公害种植基地认定面积2.67万hm2、无公害养殖规模303万头(只);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3万hm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化链条式发展。全市已初步建成濉溪县百善粮油食品工业园、淮北市口子工业园、相山区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烈山区宝迪食品工业园、杜集区六和肉鸭加工5大食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认证安全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个,11种农产品成为安徽省名牌,15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已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560多家,带动农户23万户,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在粮食和畜禽的初级加工上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已形成年加工粮食500万t、生猪300万头、禽类1.3亿只的能力,但产业链条仍不完善。2009年全市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不足7%。二是社会化服务与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食品加工业配套成本过高,产业配套、产业聚集等现代加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水平不高,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传统粮食和猪禽的生产占主导,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8.9%,猪禽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3%。规模高效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淮北市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四是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要求,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五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发展较为落后,贷款条件要求苛刻,数额较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3-4]。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转变政府角色,从自我完善、市场分析、组织建设、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3.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农产品市场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既有大中城市市场,又有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既有现实的和近期的市场,又有远期的和潜在的市场,故发展农业产业化要认真研究市场,收集大量的信息,分析市场需求与价格动态,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选择主导产业,重点开发优势产品,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2以培植主导产业为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或特色产品,并形成相当的规模,否则难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故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围绕某一产品培植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加工、营销等)建立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民(农业)进入市场的载体或媒介,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建议有关部门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在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同时,还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以改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远远低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扶持的现状。
3.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4参考文献
[1] 熊金水.龙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57-358,360.
1相关概述
1.1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概念
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农户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权益———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等方式而让他人耕种,但这是需要建立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他们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而转让其使用权。这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不是随意进行的,是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有双方平等的协商和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的原则、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用途等原则[1]。
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工业和商业运用到农业当中,即把市场看作主导因素,将效益放在中心位置,以此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积极带动农业的进步、促进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将农产品不断加工和再加工,使之精细再精细,体现出产品的专业化特征。同时,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将农业向农业、工业和商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生产系统,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体制创新[2]。
1.3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1.3.1土地流转规模小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其规模还比较小,而且发展还不够完善,并不能将土地流转的作用很好地表现出来。主要原因是农民向承包户索要的租地费用很高,再加上承包户种植的农作物特色少,以及农民的利润收入不稳定等。还有一种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因素是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比较少,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且流转的土地不集中,有的承包户承包的土地分布比较零散,给管理带来不便。1.3.2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我国土地流转的形式过于简单而且大致都一样。大部分以转包和转让的流转形式为主,因此,难以更大范围地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以及土地资源的配置。再加上土地流转的不规范性,使得土地在农村的流转成为一种口头的协议,甚至没有书面合同,这样导致农民和承包者之间的承包关系很不清晰,容易造成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增多。1.3.3土地流转占有率不高我国有67%的农户从来没有进行过土地转让。而在那些将土地曾转让给其他人的农户中,有65%的农户只将自己的一部分农田进行转让,有35%的农户把自己的全部土地进行了转让。但这35%的农户中,虽然将自己土地全部进行转让,其形式也仅仅是口头上转让给同村的亲戚,并没有支付过租金。所以,不能被看作是一种市场间的土地流转交易。1.4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土地流转能够集中分散的土地进行耕种,这样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带动土地流转的发生。所以,他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他们又能相互制约、相互依赖[3]。一方面,土地流转化解了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冲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将土地逐渐实行集约化管理,扩大了生产的规模。然而,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制约作用。土地流转发展的不成熟会使得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会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比较弱,加之土地流转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农民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让土地流转能够更加专业化、合理化,并且能够让更多的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农产品产业链条。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稳定会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纠纷较多,而且会导致农产品种类减少,并且使土地流转没有一个好的服务平台作为依托。因此,积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出两者相互促进作用的最大效果,认识到它们的制约因素,才能将消极影响最小化,使它们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
2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影响
2.1化解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冲突
我国农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经营比较分散、土地规模比较小以及农作物加工效率低等,这使得农产品与现代市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在农村,农业经营缺乏劳动力,以及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支持,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比较大的市场需要下是很难运作的。因此,需要解决由于土地分配所造成的土地规模过小的问题,把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没有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散的、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和没有区域特色产业的单个农户生产单位进行统一,在有偿的情况下将其交给有条件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土地流转是有必要的,并对农村土地的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使传统农业朝全面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使之在本地区进行推广,最终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这样既带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也化解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冲突。
2.2推动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土地经营权流转就是将生产规模比较小且比较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把工业手段利用到农产品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再将商业加入进去,进行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其表现形式是将农工商3个行业进行一体化发展,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即用合同或协议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互帮互助、共同承担风险,而且互利互惠。到目前为止,农户对农作物的原料还是处在对其进行买卖的现状,而直接买卖农作物获得的利润非常少,而且没有市场竞争力[4]。如果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突破这种机制,农户可以利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作物制作加工成农产品,再进行销售,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重视对农业机制的调控,给农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以调节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来保护农民利益,从而防止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2.3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
实行土地经营流转可以把比较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且便于进行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现代化科技以及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当中,能够提升农业给农民所带来的利润和效益。现如今,土地集中规模运营的前提是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但是小规模的运营对于现代农业来说是一种阻碍,其技术的发展速度缓慢,而集约化生产能够将土地的利用率发展到最大程度,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种植更多的农作物,而小规模的生产则会使土地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甚至有人认为土地太小,种植某种农作物不划算。因此,实现集约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就要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2.4提高劳动生产率
发展现代农业是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高效产业的需要,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实行针对农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对每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规模化的发展,能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5]。土地流转可以很好地对农业生产成本、劳动力以及土地等因素进行整合和调整,并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助于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步以及规模化的发展,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意义。
3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消极影响
3.1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我国龙头企业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小,导致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小,并且没有高科技人才的参与,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其中的客观问题还是存在的。例如,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足,很多加工企业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作支撑,加之缺乏人才等,导致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能很好地发展龙头企业,就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并且不要只关注于出售农作物,而应该将农作物进行加工,使其变成农产品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确实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除了这些国家级的龙头企业,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而且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没有和农民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利共赢的长期关系,只是买卖关系,并非合作关系,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这样会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6]。
3.2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由于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小,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产品在现代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远比不上其他商业化较高的产品。农产品在质量上也满足不了现代市场需求的变化,表现为所生产的农产品比较多,质量好的新产品比较少;质量一般的产品比较多,针对性强的产品比较少。我国农业的产值与加工业的产值之比为1:0.6[7],而欧美国家在农业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比我国高5倍。说明我国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存在严重不足。比如,在对小麦的加工上,发达国家可以将小麦通过加工转变为2000多种产品,而在我国只有几百种。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严重不足,无法与进口商品竞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将科学技术引入到农业应用当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尤其没有把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进行适当的连接。
3.3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足
土地流转的表现形式是将土地集中而进行生产的,这会使一些农民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搭建几个大棚或者是建几个农贸市场,导致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有一定的伪农业产业化的现象出现。如他们建了几个农产品市场,盖了几个大棚进行农作物耕种,就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说明农户还是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含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建设,还要将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到其中,并且土地也要形成大规模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加工是农产品附加值增值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手段,销售是实现经济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不是单纯处理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养什么、养多少的问题,更不是简简单单地办几个农产品加工厂或是建几个农贸市场,而是要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生产和加工、加工和销售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要有全局的观念。
4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4.1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业加工业的发展,要合理分析农业发展的各个要素。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需要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要进行市场调查,合理分析市场需要哪些东西,从而确定产品生产方向,使产品与销售对接,而不是盲目销售。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将科技应用到其中。还要积极推动并加强大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和引导,进行更专业的市场分析,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从小农生产者逐渐转变为地租的收益者,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8]。
4.2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民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设好生产基地。如何建设好生产基地,这需要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做不同的规划,而且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市场需求,使其凸显出不同的区域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树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形象。因为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一个重要桥梁,只有积极鼓励其发展,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并实时保障农民的利益。农业龙头企业能够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并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引导农户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便更好地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当地政府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对龙头企业进行优化重组,还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并使其与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利互惠关系,提高农民收入。
4.3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主动并积极领会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实施的主体就是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依托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并推广领先的科学技术,培养一批高素质新型农民。与此同时,要统一思想,提高农民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领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一项很艰难的工程,如果只通过一部分人来完成这个工程,难以达到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所以,必须通过激励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先刚,熊楚国,邱兴,等.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以金沙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农技服务,2008,25(12):141-143.
[2]王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8):93-95.
[3]白书祥.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7):14-18.
[4]李小斌.土地流转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2(4):73-74.
[5]李尚宁.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37-40.
[6]关建勋.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刍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6):47-51.
如何建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部合理利益机制呢?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过程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农副产品项目的生产经营而组织各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结构的发育都是由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活动促成的。在经济结构发育的可能性中,永远都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额的增加、新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运用,都会使某些成本的增率递减,或者在成本方面作等量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变革现存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获取潜在的利益。于是,主体利益集团中一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或是个人、集团,也可是政府部门)组成行动集团,根据最大利润原则进行几种创新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充分估计到预期成本后开始制度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原因的最好注解。
农业产业化按组织结合的特点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为松散式,二为过渡式,三为紧密式。松散式表现为,农户和龙头的结合没有任何经济约束,某一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纯粹的、偶然的市场活动进行的。这种关系既不稳定也互相不负责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易的对象随时可能变化。过渡型表现为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进行交易活动,这些约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约,期限可长可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协约由各方协商,经营和管理职能仍保持在各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内,但龙头企业起制导作用。紧密式的产业化除具有上述过渡式的特点外,参与的各方不仅有经济约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各自的经营管理权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利益分配等为总公司或集团决定,各方进行统一的活动。在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时,很多经济联系都只是简单的甚至是无任何约束力的协议。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这些经济关系都必须按照规范方式进行规定,以理顺经济责任和权利。同理,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必将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松散式向过渡式、紧密式发展。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化中,各利益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自动地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群体将依据其所处的地位对利益进行分割,而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的竞争力总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各种以减少农民以外的利益群体拥有的利益来增加农民利益的办法,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平衡工具或者手段往往是以利益在各环节上的分配是否合理为依据的。
利益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创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据;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创造利益的最直接主体,分为农户和加工、运销企业两级,他们都为整个体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贡献,都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在产业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广大缺技术、少资本的农户的培训、扶持尤为重要。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是整个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但影响体系利益规模的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产业风险、经济区位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加工和运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多,周转快,利润较大,资金利润率常高于农业生产。为扶持农户生产,与之签定经济合作协议是分配利益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通过协调渠道或中介组织进行相应的监督,对于协议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关于其他相关的经济技术服务部门如畜牧部门,其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式有关。在松散式或过渡式的产业化形式中,服务费用往往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农户把它计入生产成本并转入农产品收购价中;或者是龙头企业与之签定协议,按协议收取费用。而在紧密式的产业化中,服务部门的服务支出作为一种投资入伙,按协议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为提高经济效率而相互寻找代表更高生产力的主体,并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活动,这就是效率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在发展之初,龙头企业资金报酬率是最高的,而农户与各服务环节的资金报酬率相对要小,这是由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一般生产率水平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此阶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厂,而当加工厂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时,其边际报酬率会下降。为稳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就应向农户和各服务组织倾斜。这是一体化建设中利益分配总是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二
任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共同体或农工贸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下几项是关键性的工作:
1.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划分各方权、责、利在农业产业系统中的关系。从性质上划分,所谓主体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尚不发达,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国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单位经济力量薄弱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①组织有关部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资金、信贷、人员的安排和计划;②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管理,在龙头企业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财税支持;③作为产业化体系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对一体化内部各组织间的经济协议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议,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④对职能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组织服务组织会使产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这已被相当多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政府部门的角色、作用必须慎重处理。当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或者跨越行政区域时,政府部门的这些行政性作用将逐步被觉悟的、有经济能力的各“经济人”之间的理性协作所取代。
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单位本身,而且影响到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农户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加工厂在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料供应者——农户的生产也进行相应扶持,以取得农户的长期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
如何建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部合理利益机制呢?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过程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农副产品项目的生产经营而组织各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结构的发育都是由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活动促成的。在经济结构发育的可能性中,永远都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额的增加、新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运用,都会使某些成本的增率递减,或者在成本方面作等量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变革现存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获取潜在的利益。于是,主体利益集团中一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或是个人、集团,也可是政府部门)组成行动集团,根据最大利润原则进行几种创新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充分估计到预期成本后开始制度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原因的最好注解。
农业产业化按组织结合的特点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为松散式,二为过渡式,三为紧密式。松散式表现为,农户和龙头的结合没有任何经济约束,某一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纯粹的、偶然的市场活动进行的。这种关系既不稳定也互相不负责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易的对象随时可能变化。过渡型表现为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进行交易活动,这些约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约,期限可长可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协约由各方协商,经营和管理职能仍保持在各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内,但龙头企业起制导作用。紧密式的产业化除具有上述过渡式的特点外,参与的各方不仅有经济约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各自的经营管理权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利益分配等为总公司或集团决定,各方进行统一的活动。在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时,很多经济联系都只是简单的甚至是无任何约束力的协议。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这些经济关系都必须按照规范方式进行规定,以理顺经济责任和权利。同理,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必将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松散式向过渡式、紧密式发展。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化中,各利益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自动地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群体将依据其所处的地位对利益进行分割,而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的竞争力总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各种以减少农民以外的利益群体拥有的利益来增加农民利益的办法,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平衡工具或者手段往往是以利益在各环节上的分配是否合理为依据的。
利益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创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据;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创造利益的最直接主体,分为农户和加工、运销企业两级,他们都为整个体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贡献,都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在产业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广大缺技术、少资本的农户的培训、扶持尤为重要。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是整个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但影响体系利益规模的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产业风险、经济区位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加工和运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多,周转快,利润较大,资金利润率常高于农业生产。为扶持农户生产,与之签定经济合作协议是分配利益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通过协调渠道或中介组织进行相应的监督,对于协议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关于其他相关的经济技术服务部门如畜牧部门,其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式有关。在松散式或过渡式的产业化形式中,服务费用往往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农户把它计入生产成本并转入农产品收购价中;或者是龙头企业与之签定协议,按协议收取费用。而在紧密式的产业化中,服务部门的服务支出作为一种投资入伙,按协议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为提高经济效率而相互寻找代表更高生产力的主体,并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活动,这就是效率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在发展之初,龙头企业资金报酬率是最高的,而农户与各服务环节的资金报酬率相对要小,这是由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一般生产率水平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此阶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厂,而当加工厂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时,其边际报酬率会下降。为稳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就应向农户和各服务组织倾斜。这是一体化建设中利益分配总是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二
任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共同体或农工贸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下几项是关键性的工作:
1.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划分各方权、责、利在农业产业系统中的关系。从性质上划分,所谓主体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尚不发达,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国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单位经济力量薄弱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①组织有关部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和可
行性论证,资金、信贷、人员的安排和计划;②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管理,在龙头企业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财税支持;③作为产业化体系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对一体化内部各组织间的经济协议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议,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④对职能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组织服务组织会使产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这已被相当多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政府部门的角色、作用必须慎重处理。当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或者跨越行政区域时,政府部门的这些行政性作用将逐步被觉悟的、有经济能力的各“经济人”之间的理性协作所取代。
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单位本身,而且影响到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农户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加工厂在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料供应者——农户的生产也进行相应扶持,以取得农户的长期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
(一)安徽油脂加工业现状。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气候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油菜籽种植处于长江流域优势区域带,油料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居全国前两位,正常年景油料总产量280万吨。全省油料加工能力166万吨,油脂精炼能力75万吨,常年油脂产量40万吨。在20__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油脂加工企业6家。我省油脂产品在基本满足本省消费需求的同时,外销上海、江苏、浙江、陕西、青海等地,菜粕、豆粕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
另一方面,目前我省优质油料加工水平较低,二级油产量所占比重较大,产加销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分析。目前国内外油脂、油料生产消费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全球油料产量略有下降。二是国内油料种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实施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我国大豆、菜籽播种面积增加,亩产、总产都呈增长趋势。三是国内油脂消费稳步增加。我国由原来的油料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油脂、油菜籽进口逐年增加。因此,发展优质油生产前景看好。
二、目标与重点
(一)总体目标
——到20__年全省(规划基地)优质油料生产面积150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1200万亩,比20__年优质率提高10,达到90;优质花生300万亩。优质油料实行订单收购、产业化经营。
——培育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其中:1—2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2—3个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油料120万吨。到20__年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大力发展油脂深加工项目。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油脂品牌。——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00万户,亩均增收30元,全省农民从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4.5亿元。
(二)优质油料种植基地布局。按照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皖政〔20__〕56号)确定的“双低”油菜和优质花生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组织优质油料生产。
(三)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布局。全省培育和扶持12个油脂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含山华阳牧业公司、安徽华康粮油食品集团、安徽丰大集团、安徽江坝油脂化工总厂、金田花油脂有限公司、蚌埠市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郎溪昌发油脂公司、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滁州康来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池州美思隹油脂公司、当涂县恒升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三、主要措施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油脂龙头企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把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把产、购、销、加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范围。集团可以是紧密型的,以资产为纽带,办成股份制公司;可以是半紧密型的,以经营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化高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省外、国外客商对我省优质油骨干加工企业投入。三是选择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专、新、特、精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在上述12个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中,选择部分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宣传。
(二)加强优质油料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扩大优质油料生产。根据我省地域特点,重点发展长江流域及江淮之间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各地要根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相对集中,建立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保证油料品种优质。到20__年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90%以上。
(三)大力实施优质油料订单经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等经营模式,开展优质油料订单经营。龙头企业要为农民提供油料良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按照企业需要,进行优质油料生产,变原料基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规范产、购订单,对订单农户生产的优质油料,实行优质优价。鼓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发挥购销企业点多面广的收购优势,组织优质油料订单收购。逐步探索建立农民参股的大型联合企业,在不改变土地度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向资源经营公司集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
(四)积极培育优质油产业化中介组织。建立省油脂专业协会,作为省粮食行业协会的专业分会,可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发起,油脂加工、购销企业、农民组织、油料种植大户参加。充分发挥产业化中介组织联结市场、企业与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社会化服务,互通信息,互商价格,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不仅从优质油料生产环节得到好处,也能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收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要加强全省优质油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由省粮食局牵头,负责制定全省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重点,评定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出优质油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方向,加强产业化经营情况统计和指导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和扶持措施,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粮食、农业、 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推动我省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__〕62号)和省政府《批转省农委等十部门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意见的通知》(皖政〔20__〕56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油产业化发展。
一、引言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 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4、竞争对手分析
秦皇岛市目前已形成了秦皇岛市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秦皇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戴河杨各庄蔬菜批发市场和卢龙县北方粉条市场等四个客源稳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拟建的抚宁县千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北接上庄、临102国道,南接赵家庄,东与下庄相邻,西侧紧邻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面对本市的消费而言,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分析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该如何面对对手的竞争,如何塑造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产品2007年批发市场经营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北戴河和卢龙县市场距离市区较远,成交额相对较小,但是其单位面积销售利润均远高于市区两个市场,而且利润费用率也远高于这两个市场。这说明:距离的远近对市场的收益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相反,由于地价便宜、租金低廉,虽然成交量相对较小,但是单位营业面积的利润率要高的多。因此,虽然对于物流中心而言,区位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对于千奥物流中心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5、农村非农行业分析
对抚宁县农村非农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在全市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的比重最大(25%)。而运输业货运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32%,远远高于其他三县。此外,在全市四县里面,抚宁县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29%)也高于其他三县。这说明:抚宁县的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较好,且运输业基础雄厚,而这为抚宁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抚宁县这三项指标占本县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16%和18%)相对于其他县的该指标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这说明:抚宁县运能的潜力还利用的很不够,亟待挖掘。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本县的运力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闲置和零散的运力资源,使得运输合理化。
6、农机农资市场分析
针对抚宁县的农机农资市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农机和农资市场相当大。千奥物流中心项目应树立市场意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物流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当地三农,牢固抓住本地市场,为开拓周边地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本文对千奥物流中心的项目定位为:以蔬菜水果和农机农资为主导产品,以信息化为平台,以低成本、高质量取胜,满足顾客要求,不断提供增值服务,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集散、仓储、分销和配送中心。
参考文献:
[1] 赵启兰等. 基于趋势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分析[J]. 北京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 李伟.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徐娟.区域物流中心建设[J]. 物流科技. 2010(01)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开始步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随后,环保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于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绿色营销思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于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激发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质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了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之后,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卫生和无公害。因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其次,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临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来实现。所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的落脚点。第三,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很大,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世界绿色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相当发达的地区消费能力要强一些,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相当落后的地区则需求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环境不成熟与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2、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布局也不合理。
绿色生产技术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它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开发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应用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等。在生产布局上表现为区域特色突出不够,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生产企业的收益不稳定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绿色生产与营销的环境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环境的恶化。如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其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改善,以提升绿色标志的权威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4、绿色营销的措施不力。
从整体上看表现为绿色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即生产的不稳定性、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产品品牌战略考虑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影响营销渠道的形成,对于鲜活类农产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无法满足,最终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即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市场分析与决策。同时也较少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市场。
三、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并不是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水平、绿色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绿色农产品的识别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度提高,绿色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在绿色生产与流通方面,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符合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要的高品质产品,这是营销的关键。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直接,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鲜活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虽然较好,但保质期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保持绿色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防止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的绿色产品识别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质量标准,严格绿色标志的使用与监管是解决绿色产品识别的有效途径。
2、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环境
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治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乡镇工业非规范性发展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整个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恶化态势,尤其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这些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治理。一是要对外来因子进行监控。如大气监测,灌溉水源的监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请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二是要从内部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产环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一是扶持与引导。二是监管与维护。因此,必须把生态保护、人文环境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速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应从三方面开发与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相适应技术: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技术,它是绿色农产品品质的保证;二是用于流通环节的储运保质技术,它是扩大鲜活绿色产品市场营销范围保证;三是用于产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术,它是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主要手段。当地政府与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农业绿色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制度与政策,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查,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科技人员的激励,稳定绿色技术推广网络,加快技术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农业绿色技术普及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原则应体现生态优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向大规模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对内通过生态优势与区域特色进行整体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统一标准进行投资、技术培训,实行规模化生产,以保证绿色产品品质的稳定。对外建立长期的市场策略,在互惠基础之上寻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以深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创建自己品牌,增强竞争与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有利于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结合在一起并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逐步改造成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如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保险、农民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运作环境。
(2)积极构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鲜活的绿色产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将更加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一是可以采取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即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5] 。二是采取选择性分销策略。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销售商来负责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三是采取特许加盟连销经营的分销策略。在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品牌优势后即采用此形式,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装修,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3)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努力。如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完善地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参加各种展会与竞争评级,扩大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营销活动达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积极培养和引入营销人才,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场与开拓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这是农业生产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来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营销人才,学会利用市场资源,从被动地适应市场到主动地适应市场、再到主动地引导市场。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企业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积极引进网络广告、拍卖、网络交易、、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和开拓市场。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岳溪镇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830户,总人口71736人,其中农业人口68483人;农村劳动力41286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万余人;总耕地面积56866亩,人均0.83亩。针对农业产业化推进难,传统经营模式变革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镇党委政府坚持“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大力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之路。目前,全镇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4000余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0%,流转土地面积约18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其中*0亩以上的大户3户、流转土地9500余亩,20亩以上的88户、流转土地3000余亩。全镇土地流转初具规模,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多种有效的流转模式。
(一)无偿转包模式。农民在承包期内,自找对象,自行协商权利义务,自定转包期限,将种不了或不愿种的土地转包给愿意种又种得好的农户。这种流转形式多发生在父子、兄弟及亲朋好友之间,一般为无偿转包,期限较短,流转面积较小,集体与原承包关系不变。这种不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形式约占整个流转户的5%,转包面积约670亩。
(二)地块互换模式。为方便耕作管理和规模发展特色农业,通过集体出面协调,农户自愿协商的办法,将农户经营的地块相互交换经营权,流转期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块互换,使土地“化零为整”,较好地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的矛盾,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规模经营。九亭村农民李启元,从*3年以来采用互换流转的办法,先后与12户农民互换土地40多亩,建起了54亩杂水果规模种植园。
(三)租赁经营模式。农户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开发性农业,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一般是荒山荒坡边远地,流转期限较长,履行租赁合同或协议手续。如张家村的李代生,以每亩一年246元租金,租赁本组村民的土地380亩,发展枇杷、葡萄、草莓、优质梨,年均纯收入15万元,并带动毗邻的沈家、龙安等村发展果园800余亩。
(四)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兴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或连片发展规模经营项目,所得利润按股分红。胡家村村民安常乐,利用多年外出务工收入回乡创办梨园,计划在五年内流转土地10000亩。*1年以来先后与本村和邻村300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流转土地近*0亩,今年第一批入股土地150亩雪梨投产后初见成效,收入达3万多元。
(五)反租倒包模式。业主对农户的土地进行租赁,经过投资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后再承包给农民,并由业主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和销售,农户负责田间管理,双方签定产销合同,业主按时到田间收购。*6年3月,胡家村引进万州三峡蔬菜批发市场老板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2500亩,农民只管种菜、收菜、将菜挑到公路上,过秤就拿钱。
(六)能人代耕模式。由村组干部组织协调,农户自愿将土地交给能人代耕实行产业化经营,前5年免费使用,什么也不要,5年后按6:4比例分成(业主6农户4)。三合村的黄德坤、黄强父子,按照代耕模式将农户荒芜土地160多亩用来种植大枣、甜柿、葡萄、梨、西瓜等,按照分成比例,农户人均可增收400元。
(七)公司承包模式。农户将土地交给业主,业主出资金,由业主经营管理,投产后的效益按3:7分配(农户3业主7),20年后土地归还农民,业主投入的硬件设施设备归农户所有。*6年4月,万州吉祥农资有限公司在岳溪镇插腊村承包5000亩茶园,建生态茶叶基地,并雇用当地农民30余人在茶园打工。
(八)协会带动模式。由村级组织成立土地流转协会,吸纳发展土地流转大户,协会统一管理服务,大户负责生产经营。竹园村土地流转协会以业主为主体,按地域海拔的不同,高段发展蔬菜、中段孵化小家禽、低段发展优质水稻和蚕桑,由协会为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土地流转大户的发展。协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各地段产业互不重叠,目前发展土地种植大户25户、年孵化1万只家禽的大户8户,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12户,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500亩。协会还以股份形式在村内兴办起4座小型水电站。
二、岳溪镇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随着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深入,岳溪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农民反映:效益随着土地“流转”,如今农用土地不再是负担随意撂荒,而是越来越值钱了。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积极的作用。
(一)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前几年,一些农户为了完成定购任务或避免抛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皮”转包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而且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加速发展。近年来,岳溪镇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2万人左右,年实现务工收入8000多万元。胡家村民安章州,全家4口,流转土地6亩,妻子外出打工,本人应聘到流转大户赚取劳务费,年增收1万余元。
(二)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动,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集聚,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带动全镇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基地。目前,岳溪镇建成了4000亩水果、10000亩优质大米、5000亩优质油桐、40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10000亩良种洋芋生产基地和3个家禽基地村,对农业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业主农户互利双赢。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一定规模后,业主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兴建公路、整修水利、购买农机、办电改水,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胡家村土地流转大户安常乐,*4年与桂坪村达成协议,以土地入股模式流转凤凰山500亩茶园后,为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生产成本、方便产品运销,自筹资金14万元,修建公路4公里,业主生产效益明显改观,沿途两个村3个社*多户村民也从中受益。
(四)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意识,推动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农技推广新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在寻求农技部门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主动与万州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学习适用、科学的生产经营方法,推进一条龙生产经营。岳溪村农民李明春引进优质水果发展果园180亩,在果园内间作蔬菜,并以自产蔬菜为饲养原料,自办80余头的养猪场,猪粪为果园、菜地提供有机肥,既节约了成本投入,又有效利用了附产物。节能、环保、循环型农业得以较好发展。
(五)从根本上解决了弃耕撂荒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农民富裕起来,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但也产生了新的农村矛盾——“人走了,地荒了”。前几年土地经营演变成一个个怪现象:娶媳妇的要人不要地,嫁女儿的人嫁了七八年,地却退不了。原双碾村二组仅剩6位老人、3个小孩留守在家,有三户长年紧闭,老人们就只种了房屋周围的菜园地,大部分土地荒芜。通过多渠道提供土地流转信息,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土地弃耕撂荒问题有效解决。近年来,全镇解决撂荒土地1300多亩,农村土地的利用率达到了99%。
(六)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招商引资。土地流转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品牌难以形成等不良现状。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岳溪镇党委政府积极“内引外联”,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先后引进九龙山米业、烟草公司等县内企业。毗邻的万州民营企业也纷纷来岳溪寻求与农业产业化“联姻”,万州三峡蔬菜批发市场老板陈先富与岳溪镇胡家村签定了2500亩蔬菜产销合同,万州吉祥农资有限公司承包了岳溪镇插腊村5000亩茶园,建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完善土地流转的对策思考和建议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党在农村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尽管出现了多种流转形式的典型,对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地矛盾和发展规模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流转自由化、流向不尽合理、权责不清晰、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一些应引起注意与防范的问题。针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走上规范健康的轨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在土地流转中,政府既要克服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越位”行为,又要克服对土地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疏于规范服务的“缺位”行为。要坚持多引导,多服务,抓好土地流转的宏观调控、监督监测和引导中介服务。一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好土地流转总量、结构和动态平衡,引导农用耕地流向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二是建立流转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三是强化耕地保护,依法查处巧立名目改变土地用途或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坑农行为。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对流转土地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开发。
(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一是要科学界定土地流转程序,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流转合同是否规范合法,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土地流转。二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度、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协调化解土地流转纠纷。三是要完善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和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在兼顾集体、农户和业主利益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利益分配比例以及兑现时间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流转纠纷。四是积极落实《土地承包法》,坚持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促使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长期化,为顺利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奠定法理基础。
(三)创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和投资者意愿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直接参与投资方的利润分红,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引导农民将不能流转的分散土地资源进行互换整合,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局面,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对因出外打工缺乏劳力而荒芜的土地实行代耕、转包、转让、出租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收益分配由双方商定,优化人地资源配置;对闲置撂荒土地采取约束措施,实现高效流转。总之,要鼓励农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
(四)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土地要素市场。以县乡土地服务部门为依托,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构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网络。有关单位要普查流转土地资源,收集供求信息,进行供求登记建档;乡镇政府要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提供合同范本,调解流转纠纷;土地评估机构进行土地等级评估定价,大面积流转土地进行租赁招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代办土地流转手续,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042-01
一、白象方便面的企业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含了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口环境
人口环境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人口正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趋势。我国人口已由再生产类型转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据。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对商业有很大的影响,人口增长意味着人类需求的增长,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构成大市场的第一基本因素。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从经济环境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增涨,人均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据康师傅去年的财务数据,其方便面、饮品及糕饼的营业额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40.10%、26.65%及36.72%。营销专家李志起对CBN记者表示:“经济衰退对快速消费品行业没有很大影响。”所以从经济大环境来看,是有利白象发展的。
(三)科学技术环境
从1992年康师傅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中国人对方便面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到近两年面体创新的新宠――五谷道场的出现。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业内两种主要创新方式:一是以大企业为主的对油炸方便面调味料的价值提升。二是非油炸面的成功上市。主要体现为对面体的结构性创新。科技将使已经成长壮大的中国方便面行业,获得更健康的长久发展。
(四)政治法律环境
河南是全国的粮食大省,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迅速,白象集团作为一个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30多亿元,为河南和全国的粮食深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直接带动相关企业发展,拉长了产业链,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社会文化环境
面食是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炸酱面、拉面、烩面等面食类食品一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饮食生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快捷、简单、美味和廉价的方便面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六)自然环境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四年超千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0,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从自然环境看,是有利于白象集团的长久发展的。
二、白象方便面的企业市场微观环境管理分析
微观环境主要是从企业自身、消费者、竞争者、行业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企业自身分析
白象集团始终坚持“食泽民众、业润社会”的经营理念,专心食品,专注品质,以人为本,以食为天,创新领先,塑造健康的行业典范,不断刷新面食主张,引领新食界。白象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粮食深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并直接带动了面粉厂、造纸厂、纸箱厂、精装纸公司、调味料公司和运输公司等近千家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白象集团为促进国家的“三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消费者分析
在问及消费者主要在什么情况下吃方便面时,有近四成的消费者回答是“时间紧”,占到38.4%,其他几种情况基本上都不超过10%。表明现在吃方便面的消费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所以才选择,而方便面正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随着人们对营养膳食愈加重视,白象集团在保证方便的前提下,使方便面更加符合人们追求营养的需求。
(三)竞争者分析
方便面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仅康师傅和统一两个品牌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48%。康师傅在市场份额(全国27%以上的市场份额)和忠诚度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统一是惟一一个有实力能与康师傅抗衡的品牌,但它的品牌忠诚度与康师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二者的产品线非常相似,不仅在方便面市场上,在其他市场上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白象集团能够正确认识现在的竞争――双赢,从而使自己占有有利之势。
(四)行业分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中国面制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方便面在产量下滑10%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3.94%的下跌,成为构成中国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四个主要板块中唯一落寞的板块。同期公告的统一企业数据也不那么让人欣慰,方便面业务连续三年下滑。但目前中国方便面产量仍然占全球的50%,中国人消费掉的方便面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通过以上的市场环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白象集团方便面产业是有发展空间的。从宏观环境来看,虽然面对一定的威胁,但机会是非常多的。从微观环境来看,白象更是拥有很多自身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盐津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要让农民富裕,必须紧紧抓住具有地方特色同时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打造能与市场接轨的龙头产品,才能使农民增收得实惠。
一、打造“农特产品基地县”的现实基础
盐津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总人口38.4万,其中农业人口34.5万,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大关河与白水江把全县分为三大块,东北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徒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征。高山区占总面积的23.5%,二半山区占45.5%,矮山河谷区占31%。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30米。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四季较为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年降雨量1226.2毫米,年日照在841~1170小时之间。极为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单就森林资源而言,就有用材林26科63种,主要树种有杉、松、栎、秋、杨、桦、桤、榕、桐、楠等。经济林果有茶叶、蚕桑、五倍子、竹类、黄柏、杜仲、干果等,特别是在茶叶和五倍子的开发上,“苗岭碧芽”、“摩崖银毫”、“苗岭松针”、“靓颜苦丁茶”等茶叶品牌和“天林”牌系列高纯度单宁酸产品分别荣获国内国外金奖、银奖或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及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大豆、花生等。畜牧业以猪、牛、羊、乌鸡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58%。
盐津是一个传统农业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盐津县就实施“五个五万亩”工程。即发展茶叶、蚕桑、五棓子、竹子、果林各五万亩,经过十来年的努力,老百姓逐渐获得了实惠。
二、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盐津地处滇川结合部,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偎彝良,西与大关、永善毗邻,北与绥江、水富相依。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尤其是内昆铁路建成后,在我县境内开辟有6个客货站,周边县(区)大量的人流、物流都从我县站场吞吐。加之,我县处于长江经济带、攀西,是赤水河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的前沿,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具有建设“农特产品基地县”的良好交通条件。
三、初具规模的农特产业
近年来,盐津重点发展壮大了以竹子为主的林产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茶叶、蔬菜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茶产业。我县作为全省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借助无公害比重大的优势,把茶叶作为绿色产业原料基地进行培植,粗制茶厂生产的半成品深受客商青睐。
全县乌骨鸡存栏在120万只左右,年出栏150万只左右。如牛寨乡着力构建乌鸡之乡,目前乌骨鸡产业产值达到400万元以上,带动每户养殖农户增收500元以上。由于盐津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基本供不应求,是一项极具开发前景的特色产业。
仔猪产业,单就落雁乡而言,该乡大力发展仔猪产业,目前覆盖全乡5个行政村涉及398户农民的1568头种猪已经产仔,预计今年内种猪将发展到1800头以上,实现产值1800万元,纯利900余万元,使全乡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在农业产业化为重要力量的推动下,全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180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四、进一步强化农特产品基地县建设的措施
“农特产品基地县”,第一必须要有产业基础。第二要有规模支撑。第三要有经济效益。所以,盐津这个“农特产品基地县”,应该是一个“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板块化、规模生产市场化、经营机制产业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和优质产品品牌化”的农特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为使“农特产品基地县”更加名副其实,盐津县在今后工作中应该狠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高点定位,置身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运筹盐津现代农业建设规划思路,突出地方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化生产,构筑农业“板块”经济﹔对确定为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从种子供应、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重点予以扶持引导,促进优势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宣传和推销我县优质产品品牌。
(一)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成效显著
汇生源农业产业园是以下梁镇的沙坪、新合、金盆等村为核心区,以乾佑河流域为辐射区,并以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农业综合示范园C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7月,先后投资1,5亿元,现已建成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高山绿色蔬菜种植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生产区、物流配送销售区等6大生产经营功能区,园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104亩,建成占地80亩的万头生猪繁育基地,猪舍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已出栏160多头,现存栏2600余头,有年产4000吨豆制品和年产3000吨的山野菜食品加工流水生产线2条,建成年产50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目前绿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均已批量生产,并上市销售。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基本形成。该产业园先后被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中国投资协会领导、原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姚引良、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杨冠军等省市领导经常到公司园区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几年来,“汇生源”免费培训园区农民45批2600多人,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聘请3名教授和技术员常年驻园传授栽培技术,使园区职工和基地农民技术素质明显提高,保证了园区产品的质量。他们生产的大棚菜9个品种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已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生产的豆腐干、手撕肉、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已获国家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产品。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抓好市场销售的网络体系建设。分别与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型超市建立了经营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全县的下梁、九间房、丰北河等5个乡镇18个村2436户发展订单种植蔬菜1400多亩,亩均收人达到2500元以上,带动200多户百头以上的规模发展生猪养殖。在园区建设中,公司共安置退伍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69人,安置3000多农民就业和从事相关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作用增强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马家台乡金台村杨家湾,并以该乡的金台和金狮村为核心区,以柞水北线其他乡镇为辐射区,该园区始建于2008年8月,占地270亩,计划投资1600万元,在该园区落户的龙头企业2个,分别是柞水卉丰农林公司和明月生态养殖公司,设施蔬菜生产大户1个,水产养殖大户l个,主要经营设施蔬菜、花卉种植、生态养猪、水产养殖等种养产业。目前,已完成前期投资65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花卉大棚102个,设施蔬菜大棚6个,引进良种猪200头,饲养量达到600头,水产养殖达4000平方米。园内花卉种植、生态种猪厂、设施蔬菜、水产养殖四家企业大户已建成试产运营。园区企业大户每年安置闲散劳力110人,创收71.5万元,该产业园于2009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带动了本乡6个村的黄羊养殖、土鸡散养、环保养猪和中药材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相邻乡镇瓦房口农业产业园发展和曹坪镇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瓦房口乡瓦房村农民樊兴国利用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投资500万元,在街垣村兴建百亩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栽植的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已上市销售,收人可观。此外,该乡还建成能繁母猪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猪570多头;建成养兔场2个,养鸡场2个;发展猪荃205万平方米、天麻12万平方米,种植烤烟250亩。据专家预计,这些项目可望年底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人均2.2万元。曹坪镇中坪村由村主任李龙林领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营人股的形式,通过返祖农民土地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0亩,同时吸纳本地能人投资100万创办渔业公司,已建成占地30亩水面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并试种莲菜5亩。据了解,九间房、丰北河等周边乡镇的种养产业集群也正在积极筹划中,有望下半年得以实施。
(三)杏坪农业产业园区起步良好
该园区位于柞水县的杏坪镇杏坪村,并以杏坪和凤凰镇为核心区,以社川河流域为辐射区。园区始建于2009年,规划占地350亩,园区内涉及的建设项目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肉鸡养殖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皮纸生产作坊等。计划建标准鸡舍40个,蔬菜大棚100个,烤烟育苗大棚10个,皮纸加工作坊300个,实现总投资达1280万元。为使园区建设有序快速推进,杏坪镇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管理办公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截至目前,人园企业和农户达9户,修建标准鸡舍巧个9000平方米,温室育苗大棚5个2500平方米,累计投资达360余万元,现已投产运营。
二、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间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柞水县农业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函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各乡镇村组和企业大户自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要求、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功能和产业类型,达不到高点起步、高标建设、高效运转的园区建设总体要求;二是资金投人不足,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上马,特别是需要配套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无投资渠道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只是配套服务滞后,各乡镇涉农部门对园区的服务跟不上,同时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建设环境欠佳,导致园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四是园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园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在产业项目选择上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导致高投低产,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六是部分园区建设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园区内部缺乏科技人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市县尚未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此前,虽然部分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园区发展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园区建设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二是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就农业产业园总体建设上,省市暂无专项投资,加之本县财力困难,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又较弱,社会融资渠道不畅、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从而使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人才断档,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表现为技术力量单薄,无专业人才。由于涉农部门在乡镇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加之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企业又对人才引进缺乏认识,因而导致对园区服务跟不上;四是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足,销售网络尚未建立。表现为企业的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销售,同时对市场分析预测研究不够,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营销网络尚未建立;五是园区建设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监督管理目前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园区企业缺乏正面引导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六是园区建设土地供应不足。从客观上讲,全县土地资源较少,土地质量不高,但租地费用很高(每亩高达800一1000元),园区产业发展在规模上没有优势,也只能在做优、做精、做强上狠下功夫。同时,全县农民收人较低,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户不多,培育寻找一个既有经济基础又善经营管理的企业业主和生产大户较难,加之招商引资的环境和力度欠缺等都是影响农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各地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应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专业组织为依托,通过2一3年的努力,把全县三大农业园区建成集种、养、加、销一体化,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并举,能指导和带动全县整体发展的创业园、示范园、观光园,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基地,实现企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议县上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如“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常设专职管理机构,统筹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有关事宜,研究扶持政策、督促规划落实、对年度目标进行考核。承担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的乡镇和村组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建一套班子具体包抓协调示范园区建设,负责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二)加强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切人点,是新形势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各自工作职能,把农业产业园建设纳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议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一是金融部门要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议借鉴我省平利县关于产业园担保借贷的经验,将企业厂房、设备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对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从事产业开发优先扶持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资金;二是县水务局要选派技术人员人驻园区,负责农田排灌和河堤修复加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确保水利灌溉设施及时配套到位,提高抗洪排涝防御能力。并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加工改造和修复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三是电力部门要解决园区企业的生产用电和电价过高的问题。具体要按照服务三农、特事特办的原则,负责及时接通园区需要配套的动力电和照明电,并做到只收取材料费,免收施工费和其他费用,电价收费要与农户照明用电同等价格;四是县农业部门要在技术力量上给予支持,根据需要按排专业技术人员人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五是交通和住建部门要负责园区内生产道路和交通桥梁规划、设计、建造和园区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工作;六是工商、质检部门要进入园区,主动上门服务,在产品商标注册、质量检测等环节上敞开绿灯,全力为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七是国土部门要提供用地支持,简化农业园区用地审批手续,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建设用地。并对规划为园区的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控制措施;八是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园列人重点扶持项目区和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区,并在其他方面简化程序,尽量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园区企业负担。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园建设涉及的项目类型多,尤其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大,财政应无偿予以配套。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一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关乡镇也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高标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引进配备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以及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县级各相关部门在科学制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具体补贴办法的同时,要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用足用好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发挥部门优势,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都要向园区集中,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共同推进园区建设进程。
(四)实施项目倾斜
今后,凡是国家、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农业产业园实施。通过积极引导和重点倾斜,实现重大项目进园、科技成果进园、科技人才进园,促进农业产业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
农业产业园内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各乡镇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和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进驻农业产业园,创办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企业、专业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园的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产业园的生命力。并积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支持全民创业和企业建设,树立农民群众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凝聚民心,发挥民智,聚集民力,为该园区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的建设条件和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六)强化技术保障
园区建设要引进示范种植、养殖、生态、环保有机结合的循环利用组装配套新技术和其他相关产业高新技术,普及应用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山区淡水养鱼、食用菌等绿色无害化先进技术和节本增效节能减排配套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市场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在园区建设和生产技术服务上要以专门的科研院所和县乡业务对口技术单位为依托,日常生产管理要根据产业类型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县乡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农户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前景预测和产品营销,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七)出台优惠政策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包含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5个方面的内容。
(1)人口环境。有份数据公报中曾提到,截止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中国已经具备了构成大市场的第一基本因素。事实证明对于白象集团而言,这正是其所瞄准的市场机会。
(2)经济环境。从经济环境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增涨,人均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虽然现全球都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但按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所给出的“恩格尔定律”来看,对食品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据康师傅去年的财务数据,其方便面、饮品及糕饼的营业额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40.10%、26.65%及36.72%。这也恰恰被证明!营销专家李志起对CBN记者表示:“经济衰退对快速消费品行业没有很大影响。”所以从经济大环境来看,是有利白象发展的。
(3)科学技术环境。从1992年康师傅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中国人对方便面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到近两年面体创新的新宠——五谷道场的出现。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业内两种主要创新方式:一是以大企业为主的对油炸方便面调味料的价值提升。二是非油炸面的成功上市。主要体现为对面体的结构性创新。科技将使已经成长壮大的中国方便面行业,获得更健康的长久发展。
(4)政治法律环境。解决三农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分析,河南是全国的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南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迅速,白象集团作为一个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30多亿元,是目前国内方便面最大的民族企业。为河南和全国的粮食深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直接带动的面粉厂、造纸厂、纸箱厂、精装纸公司、机械制造厂、调味料公司、运输公司等相关企业数千家,拉长了产业链,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社会文化环境。面食是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炸酱面、拉面、烩面等面食类食品一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饮食生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快捷、简单、美味和廉价的方便面迅速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2.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主要是从企业自身、消费者、竞争者、行业四个方面来分析。
(1)企业自身分析。就白象而言,始终坚持“食泽民众、业润社会”的经营理念,专心食品,专注品质,以人为本,以食为天,创新领先,塑造健康的行业典范,不断刷新面食主张,引领新食界。白象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粮食深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并直接带动了面粉厂、造纸厂、纸箱厂、精装纸公司、机械制造厂、调味料公司和运输公司等近千家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白象集团为促进国家的“三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费者分析。很多消费者离不开方便面,那他们追求的核心产品是什么呢?两“便”和健康。一“便”是方便。例如,网吧中有很大一部分喜欢游戏或者学习电脑软件,这部分人对着电脑就不愿意离开,很多时候会选择方便面这种快餐式的食品;有些单身人士,不喜欢单独去吃饭,会选择方便面。二“便”就是便宜。随着人们对营养膳食愈加重视,消费者对方便面的需要已不仅限于两“便”的简单概念。伴随食品产业近期此起彼伏的“健康“呼声,人们对方便面的健康营养也更加重视起来,究竟怎样才能在保证方便的前提下,使方便面更加符合人们追求营养的需求,已经成为方便面企业和消费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3)竞争者分析。方便面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仅康师傅和统一两个品牌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60%。康师傅在市场份额(在全国占有34%以上的市场份额)和忠诚度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很难有快速消费品的忠诚度能达到康师傅的76%这么高。统一是惟一一个有实力能与康师傅抗衡的品牌,但它的品牌忠诚度与康师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二者的产品线非常相似,不仅在方便面市场上,在茶饮料等其他市场上他们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19日,是河北华龙面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强强联合”组建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时更要正确认识现在的竞争——双赢。从而使自己占有有利之势。
(4)行业分析。2001年~2003年方便面年度产量
从此表格来看,整个方便面行业就成增长的趋势。
通过以上的市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白象是有发展空间的。从宏观环境来看,虽然面对一定的威胁,但机会是非常多的;从微观环境来看,白象更是拥有很多自身的发展优势。
二、营销策略
结合以上的市场分析,当务之急就是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的发展。我们在这里主要是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来制定营销组合策略。
1.产品策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过去的吃饱,很多人在吃方便面时会加入鸡蛋、火腿肠等食品,这说明方便面没营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曾有企业对消费者在营养与价格的选择上做过一个测试,即消费者是否会购买高价位的营养型方便面,发现人们对方便面的营养价值越来越重视,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表示肯定会或会购买营养型的方便面。技术要进步,工艺要改进,产品要出新,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规律,也是时代的要求。
(1)新营养。基于目前我国居民的慢性病增长较快,年轻人患高血压、高血脂的数量明显增多,均衡营养成为现代都市人面临的重要问题等现实情况。企业可以生产象粗粮,野菜,鱼,中药(亮桑面),儿童面(含儿童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等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的需求。
(2)新面饼。大部分的方便面都是方形的,也有圆形,形状上很单一。作为白象而言,是不是结合白象的企业文化,作成象形的呢。还有就是方便面的面饼颜色,可以作成绿色(加入绿色蔬菜汁)菊黄色(加入胡萝卜汁)。从视觉上给消费者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