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篇1

一、引言

农村第三产业在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地位不容忽视。目前,关于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的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对其地位、性质认识不清,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并且富余劳动力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是解决深层矛盾的长远之计。故此,结合河南省实际,深入探讨农村第三产业的性质和发展思路,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内涵上看,农村第三产业是指在农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为农村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机构、组织、企业的集合。从外延上看,农村第三产业应该包括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视频服务业、物质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咨询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卫生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乡镇组织管理等行业。就其地位而言,农村第三产业是未来的支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产业。对农村第三产业性质的认识需要将第三产业理论与河南省农村状况结合起来。

二、农村第三产业的特征

1、第三产业的“二元性”、农村第三产业的地区差异性

第三产业的“二元性”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第三产业是城市第三产业的另一面,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由于城市先天的优越性和农村历史演变中的边缘化,导致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迅速、在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第三产业的地区差异性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指基于不同农村地区的地质、历史文化、资源、风俗、技术差异所形成的发展模式、经营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二是由第三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发生的特点决定的。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二者同时进行,而不同地区的需求偏好是有差异的。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质。河南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大量不同种族等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地域差异性质。

2、农村第三产业的“双高一低”特性

目前,人们对农村第三产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吸纳富裕劳动力。其实,农村第三产业具有“双高一低”的特性。“双高”是指劳动密集度高和技术密集度高。劳动密集度高就是农村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量大,比如旅游、餐饮等;技术密集度高是农村第三产业对技术要求高,比如科教文卫等领域。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倡导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宏观背景下,劳动密集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密集,从长远趋势来看,还应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一低”是指资源需求量低,因为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居民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其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具有低投入、高附加值的特点,对有形物质设备和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河南省农村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薄弱,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保持在0.03以下,并且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度也很低,不足6%,呈下降趋势。

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倒U型曲线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因其具有低能耗的特点,其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弱。当然,也有学者呼吁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管理,警惕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些担忧中,大都是可以管理和控制的,很多是因为粗放型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但是其中也不乏有无病之嫌。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其与环境改善之间大致存在倒U型曲线。第三产业发展初期,由于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对环境具有负面作用;第三产业充分发展阶段,其对环境改善的积极效应急剧凸现。其中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只要高要求、严标准、科学合理规划指导,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可以避免曲线的上升,将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体育、农村旅游、保险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不受耕地资源的制约,而且也是吸纳农村闲散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发展清洁无污染的环保型第三产业,完全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4、农村第三产业的高就业吸纳能力的特性

产业经济学中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所以三次产业相比较,在做好农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能缓解就业压力,快速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从实证角度看,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也相对较大。从2002年到2008年,河南省整个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表现为第一产业由3398万人下降到2847万人,第二产业由1038万人增加到1564万人,第三产业由1086万人增加到1424万人。2006年至2008年,乡村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第一产业由3039.48万人下降到2837.24万人,第二产业由999.02万人增加到1202.83万人,第三产业由738.43万人增加到819.06万人。2008年,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看,分别为10.638亿元、723.4687亿元、994.7831亿元,平均工资为2008年13631元、24438元、25324元。农村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服务性收入都在连年提高。

5、农村第三产业空间布局的“小集中、大分散”

产业经济学中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存在“集群理论”,意思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企业会出现“扎堆”现象,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明显。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河南省主要是农业大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02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17亩,而且还分布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土地产能差异很大,整体格局是分散的农村包围集中的城市。由于农村分布全省各个地区,农业以小户经营为主,所以说是“大分散”;再加上第三产业的服务提供与服务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农村第三产业就呈现了“小集中”的格局。由于大分散,呈散点图状分布,所以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布局也就相应小规模化;由于小集中,就要求第三产业要围绕各个小型的农业分布区聚集。当然,这样的性质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是可行的,也需要遵循这样的特点指导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理由是,首先,第

三产业的物质生产要素是可以分割的,适合小规模经营,并且容易达到规模经济。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可分割的特点以及企业最佳规模临界值比较小的特点,决定了“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服务需求。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交通运输、公共设施、旅游等行业需要的投资较大,有一定的规模进入壁垒,这些行业就需要政府出面指导完成。

三、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农村市场价格机制,消除“剪刀差”。通过市场引入,健全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第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通过网络化、产业化和中间机构确保信息流动畅通;通过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确保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充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通过科研服务、政策引导提升第三产业技术含量。第三,健全农村市场管理法规。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管理混乱,市场秩序不是很规范,存在欺行霸市、偷摸盗的现象,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欠缺等方面原因,管理起来相当困难,所以,亟需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第四,缩小城乡福利保障和教育的差别。城乡在诸如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差别甚大,农村居民缺乏应有保障和福利,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议实行无差别待遇。

2、因地制宜抓特色第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建好信息网

省属县市农村基于历史、文化、地貌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不必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在做好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全可以有规划地发展一些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浓厚的城镇农村可以重点在文化上做文章;风景秀美、地质奇特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具一定特色的地区可结合自身农产品和农民需求的差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离研发中心比较近或者研发实力强的地区,可以结合相关机构发展科技服务业,等等。要做到这些,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行调节,但是,政府也需要因势利导做好规划、指导、帮扶工作,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另外,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纽带和推广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河南省内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整理、汇总,从而方便管理、规划指导。通过信息网、物流网的实施,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就可以统一起来。

3、高起点、严要求,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村第三产业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河南省不可能走过去粗放型的老路子,需要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起点、严要求,科学规划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按照这个要求执行。首先,第三产业要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对于那些消耗高、效率低、经济效益低的行业要严格控制甚至不予立项;鼓励那些低能耗、效益好的行业发展。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环境友好型的原则。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产业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增强节约意识,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环保型第三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控制白色污染、光污染等。

(注:本文是河南工程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篇2

一是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城口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业效益上的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全县林草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水系发达,而且水质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高低差2204.5米,气候垂直差异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城口县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多种动物栖息,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境内成土母质年代古老,富含硒、锌等稀有矿物质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比较适中。特定的自然、气候、土质、水质等环境决定了城口县不但适宜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且决定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好,无污染。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几年,城口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打破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创建了一批以“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茶”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推动、基地带动、企业促动,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市场前景看好。城口是重庆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城口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城口县创建了以“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公司”、“城口阜升酒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农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城口老腊肉”等十多个产品远销市内外,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78-02

近年来,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积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支撑进一步突显,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已见雏形,农业产业化工作在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突破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1发展思路

1.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西吉县农业产业化资源及区位优势,依托西吉县重点发展万亩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和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五大工程”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2培育主导产业

1.2.1马铃薯产业。建设完成西吉马铃薯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扩大原原种生产规模,完善种薯交易市场。加强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1.2.2特色蔬菜产业。充分利用西吉县气候冷凉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1-2]。

1.2.3草畜产业。大力实施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以提高草畜产业综合效益为目的,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肉牛养殖,突出基础母牛扩繁、肉牛育肥和品种改良,适度扶持发展肉羊育肥和生态养鸡,加大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加工调制,狠抓畜牧业关键技术推广,促进草畜产业扩量增效。

1.2.4旱作节水农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沟播、节水补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扩大示范规模,合理布局作物,提高技术标准,提升示范效果。

1.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农村集镇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专业户。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设和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速。

1.4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西吉县马铃薯、西芹等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及人才,突破农产品加工、流通薄弱环节,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争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努力把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转换职能,搞好服务。在整体布局规划、政策信息引导、协调利益关系、调控市场供应、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确保西吉县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2发展措施

2.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既要考虑当地和周边市场,又要考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注重潜在的市场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着眼于提高西吉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2.2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西吉县马铃薯、西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改变以前规模小而分散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2.3坚持以质取胜,促进产业升级

质量安全是检验优势农产品成效的重要标准。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从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4坚持尊重农民意愿

实行区域布局、规模化生产,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

3建议

一是加大对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和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项目要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引进和应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贮运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积聚[3-4]。三是加大对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根据生态移民的实际,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四是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4参考文献

[1]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篇4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发展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乡镇、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的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大的现实意义

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腹地而展开的,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处,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农民增收、经济总量扩张、财政收入增长,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的便捷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和关键点。如果没有一个繁荣发展的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观就落不到实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也是不可能的。

二、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加快镇域经济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镇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是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在招商引资上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是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招引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最后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蹲点招商、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抓培植,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投资兴业;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共赢发展。

1、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搞好小城镇的建设。特别要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要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建成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要加强城镇管理,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城镇建设靠产业发展来驱动,产业发展靠城镇环境来支撑。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特别是中心镇和地处城郊的乡镇,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努力让城镇繁荣起来。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地

镇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紧紧抓住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1、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必须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等路子。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做好信息、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篇5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着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篇6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40-01

一、基本情况

中枢街道地处陆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街道平均海拔1840米,总面积82.05平方千米,全镇总面积82.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000亩,辖有19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末全镇总人口14616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980元近年来。

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滇东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中心、曲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陆良率先发展的先行区四大目标,积极争取项目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全街道已形成以粮食为主导,畜牧、蚕桑为支柱,林果、蔬菜、水产为后续的传统高原特色产业。2013年全街道粮食总播面积39800亩,林地面积20980亩(包括桑树),桑树5805.55亩、红提葡萄种植面积10010亩。蔬菜产业作为中枢街道充实城郊经济的一个后续产业,已建成以四河水生蔬菜(浅水藕),中纪旱地蔬菜为主的东片区蔬菜基地,2013年全街道共栽种各类蔬菜41000亩(含复种面积)。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来,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稳粮食、重养殖、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体系,因灾制宜抗大旱,依托项目建基地,突出重点抓样板,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借助高产创建样板,打造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以全县打造爨乡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园区为契机,从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建设部级水稻高产样板,2011和2012年连续二年建设省级万亩水稻高产样板,推广了扣种稀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树立县高产典型,创造了曲靖市常规粳稻最高单产新记录。经多年努力,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全街道粮食产量稳增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

2. 大力推进了畜禽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滇陆猪育种和100万头规模化养殖园区为契机,大力推进畜禽产业发展。2013年,全街道畜牧业工作按照“抓特、促优、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养殖、努力转变养殖方式,以推广LY、滇陆猪为重点,围绕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和科技培训“四个体系”建设,现已建成规模猪场25家,50万只麻鸭基地一个,完成畜禽产品产量22577吨,完成畜牧业产值42566万元,实现畜牧业收入26126万元。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在畜禽疫病高发季节,特别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按照“精心组织,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采取 “三统一、一集中、一同步”的组织形式对分散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强化监测,提高预警能力。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加强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严格疫情监测报告制和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

3. 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优质蚕丝绸产业园区为契机,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稳定桑园面积5805亩,有养蚕户2100多户,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等措施,2012年养蚕12858张,产茧428.76吨,产值达1815万元。

4. 努力推进果林产业发展

4.1 建成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

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干旱给全街道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中枢街道高度重视,积极抓好抗旱救灾工作,顺势引导做好水改旱规划,着力建设阎芳桥、四河社区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现已建成示范园面积10010亩,仅2011发展红提葡萄3670亩,目前两社区水改旱面积已达80%以上,红提种植农户已达2860户,确保大旱之年农民收入稳增。

4.2 积极推进水果种植业发展

中枢街道现有苹果1756亩、桃子1323亩、梨1821亩的基础上,建设成300亩苹果、桃子、梨品种试验基地,?2014年至2015年每年发展苹果、桃子、梨种植1200亩,。

4.3 稳步推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全街道各社区地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情况,于2008年制订了核桃林业发展规划,全街道囤出好田肥地大干核桃干果经济林,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建成3600亩核桃干果基地。为做好典型,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现已在西桥社区位于机场西面、324国道的东面位置建成520亩的中枢街道核桃种植示范园,该示范园于2008年11月1日开始施工,?2009年1月15日完成定植,品种以云新高原为主,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目前,果树长势喜人,已进入初挂果期。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完成核桃林的规划种植2800亩,重点在茶花青山片区、中纪中所堡松山及黑龙村片区实施大面积连片种植,目前来看,果树普遍长势良好,其中2000亩已进入初挂果期,挂果率达71%。逐步完成在茶花、中纪2个社区建成的核桃干果基地,推进带动全街道核桃产业发展及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真正把核桃产业做成一项增收工程、惠民工程。

5. 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以打造外向型蔬菜产业园区为契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中枢街道茶花、中纪旱地蔬菜、四河浅水藕为主的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产业得到壮大。

总之,多年来,中枢街道围绕“优粮、旺畜、扩菜、壮果、稳桑、育林”的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壮大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做实精细农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其表现为:一是基地初具规模。建设成阎芳桥、四河高原特色葡萄示范园,引进浅水藕优良品种,走科技之路,加快生态观光和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茶花、中纪依据资源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大泼、盘新、茶花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二是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畜牧、粮食、蔬菜、林果是中枢街道的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4%。“绿源”大米、“众益”分割肉、“南盘江”水果、“高原水乡”蔬菜、阎芳桥红提提葡萄、四河板鸭等在省内外逐渐走俏,享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中枢街道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立足中枢农业实际,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整合支持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土地流转和项目引进为载体,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设施化、循环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探索中枢街道城郊经济发展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1. 加大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推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农业资源流转与整合,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变,有效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以城外社区为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使土地向科技人员、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先富农民向城街道集中,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探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2.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推动以粮、畜、蔬菜、林果、蚕桑为主的5大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社区的资源优势,以中纪、茶花、盘新、四河、阎芳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建设中枢现代粮食示范区、畜牧生产示范区、蔬果示范区和蚕桑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稻、标准化商品猪、四河麻鸭、无公害蔬果、优质蚕桑和优质红堤葡萄等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打造陆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技术农民转移承接基地和绿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以城区和城郊的其他社区作为城区和城外的结合部,建立休闲农业服务区,充分利用好郊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家生活,乡村文化。加快郊区酒店、餐饮、商场、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林中乐以及农产品、旅游产品超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经济,推动农业向城市型、生态观光型和科普教育型等都市休闲农业升级,并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3.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规范化栽培管理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树立农业品牌效益,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形成专业化特色。

4. 进一步抓好科技培训,不断向农民传播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措施,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

5. 继续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推动政策配套实施,抓好责任和制度的落实,强化指导和服务,上下团结,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今后,中枢街道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各职能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工作文件会议精神,以“稳粮食、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为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工作,同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绿色认证品牌创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力实现粮食总产、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前言

以往靠资金、物质等投入实现的产业扶贫,当这些投入逐渐减少时,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失去生命力。但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则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2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的关系

2.1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巍山农业产业发展相对单一,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相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及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而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深入人心,县域农业产业扶贫与科技创新的相结合,将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而且,随着科技创新理念的引入,任何产业的发展脱轨技术和知识,都将失去市场立足之地,逐渐被淘汰。而融合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必将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之,科技创新实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创新是提升扶贫产业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的推广实施,是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应用主体,以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主要载体,旨在提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创业生存的能力,是实现劳动力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总之,在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科技创新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是不断增强扶贫主体不足的关键措施。

2.3产业扶贫强县是科技创新思想发展重要的内源动力

增强县域经济势力水平,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扶贫是以实现贫困户的高盈利水平为主导,通过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和产品,以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势力水平。而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必然要联系扶贫产业的具体实际。无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经营模式创新都要结合县域产业扶贫的具体需求实事求是。

2.4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

每一个扶贫产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不同的扶贫产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扶贫产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优势才能生存。整个扶贫产业链而言,能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基于价值链某个或某些环节的创新实践。而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产业扶贫想要体现发展动力,同样要存在市场、环境等中的对等竞争。可以说,强竞争力是企业存活的根本,同样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持久推动力,是扶贫产业谋生存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性能的关键。总而言之,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没有竞争威胁,就没有创新机制的投入,就没有新旧产业的优化重组。

3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发展的思路

3.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以农民需求为发展导向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惠民工程。正因为此,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群众,要注意创新工作机制,不能一味的上行下效,强行给民众灌注新技术。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以需求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实现由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向民众热衷掌握新技术过渡。尤其巍山县贫困村落较多,要引导民众致富,就要逐渐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满足民众需求为出发点的科技支撑产业模式发展。

3.2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立足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对基层民众而言,单纯的扶贫补贴、物质帮扶,只能起到暂时“输血”的功效,不能保证拓宽民众增收渠道。为此,要逐渐改变单一的“输血”扶贫,逐渐向“造血”的扶贫创业模式靠拢。必须要走向基层做好实地考察,结合特色农业项目融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扶贫的良性发展。同时,变革实用科技推广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粗放的下乡送科技,努力做好创新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以规范基地建设向周边推广实践扩散,逐步推进优势扶贫农业产业项目,实现带动民众增收增产的目的。

3.3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耦合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1-01

一、前言

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我国将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现代化,把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三农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响应号召,香格里拉县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地势地形气候特点的优势和潜力,结合自身实际,作出一系列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在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努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完善现有的农业发展产业体系。

二、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概括

1.农业品种资源丰富

香格里拉县因其地形地势的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著,农作物种类多,特色品种尤为丰富。一来,香格里拉县重点培育青稞、反季节蔬菜、春油菜、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和燕麦、白芸豆、荞麦、豌豆等优质小杂粮。二来,我县重点培育尼西鸡、牦牛、黄牛、野猪、黑山羊等特色畜禽。三来,我县重点培育羊肚菌、人工食用菌、木耳和竹叶菜等以蕨类、菌类为主的人工种植野生蔬菜基地。四来,我县重点培育桔梗、重楼、天麻、白术、木香、红豆杉、当归、贝母等具有地区优势的药材基地。不仅如此,我县还重点培育以核桃、花卉、蚕桑、葡萄为主的特色林产业基地。

2.农业政策到位有效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努力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突出显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为响应号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香格里拉县始终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首先,我县不但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州级财政提供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而且县财政每年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为农业特色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财政担保。同时,我县利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不断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共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良好政策氛围。

3.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香格里拉县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系统机构相对建全,不仅拥有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而且十一乡镇有乡镇农科站。全县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级农艺师和农艺师等。所有的科技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负责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技术的推广,长期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让我县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

4.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县委政府充分利用云南省推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背景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制订强有力的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让农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大队伍中来。

三、如何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的措施

1.切实转变发展思路

要想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首先需要转变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思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政府应结合本地优势和实际特点,进一步拓宽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一方面政府坚持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制定激励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应主动大胆创新,扩大项目的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引进试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要发动农民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培育新项目新品种,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2.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香格里拉县作为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的高原农村,必须发挥区域的独有优势,着重培育特色产业。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势地形、丰富的生态资源、特殊的气候条件、优越的旅游资源等,大力培育属于我县自己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懂得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使农民群众效益增长明显的产业。如高原坝区以纳帕海环湖路、国道“214”线和顺鑫菜籽油加工企业为根据着重发展春油菜等。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才能带来更显著的收益。

3.发展绿色健康产业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县应注重将农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要与日俱增,我县应紧紧抓住这一需求,推动绿色健康产品的创新发展,在利用专业技术和科技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能源,不断试验并推广各种新产品,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推动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总结

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农业政策到位有效、农业技术力量雄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问题的大环境下,我县应当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和资源特点,完善技术加深研究,将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和发展绿色健康产业充分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全. 香格里拉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2+36.

篇10

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2万hm2,占水田面积的70%,旱涝保收面积仅7070hm2[1],占44.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生产,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二是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高新、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地区、部分农业生产项目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水平较低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得到突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管理较粗放,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较淡薄。

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环江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家,其中制糖业1家,巢丝企业2家,均为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

环江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安全

着重加大两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重点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良种及节本增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主产区超级稻推广面积要达70%以上,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95%以上,确保粮食单产年递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大户,发展农民经济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无公害优质商品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北部高海拨地区,大力发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现有特色优势产业

主要措施:坚持“政府发动、技术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以“三高”蚕业为突破口,以良种良法及产业化为途径,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小蚕共育、省力化养殖等技术,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强化桑蚕种等物资的生产和管理,规范生产物资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建立健全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广西茧丝质量第一县”品牌。糖蔗生产到2015年,全县糖蔗总面积发展到1.67万hm2,原料蔗总产量达95万t,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达到3.85亿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原料蔗生产基地,扩大糖蔗生产规模;抓好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糖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原。水果生产到2015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1万hm2,水果总产量3万t,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强老果园的品种改良,提高果树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完成果树品种改良1000hm2;强化技术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生产的技术含量;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出台扶持倾斜政策,鼓励发展水果种植大户和旅游休闲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种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销售等龙头企业。

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农业新产业

开发桑枝资源优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环江是广西桑蚕大县。2010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8465hm2[1],每年两次砍伐约产出14万t以上的桑枝。据相关资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纤维素51.48%、木质素18.01%、半纤维23.02%、灰分1.57%[3],是生产食用菌特别是生产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环保、生态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园可增加产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来开发种植云耳(黑木耳),可满足667hm2规模以上的产业生产原料需求,资源的开发价值达4~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桑蚕产业。所以,从桑枝资源量看,加上气候条件适宜云耳生长,环江完全具备开发桑枝云耳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出菌后的废菌棒(菌糠)可做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从而实现“桑—菌—肥—田”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措施: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调研和规划,根据原料、气候、水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方案;二是各级政府要认清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开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季农业环江的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各种秋冬种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绿肥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环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产品的销售流通工作,保障农民利益。开发生态旅游农业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乡土、回归自然。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充分开发利用环江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将旅游和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篇11

吉县是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所辖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西省西南部,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辖3镇5乡,79个行政村,567个自然村,11万人。境内三面环山,一面滨水,海拔最高1820.5米,最低393.4米,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同比增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同比增2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26.3%;财政总收入完成15605万元,同比增53.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944万元,同比增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320元,同比增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82元,同比增15.3%。

东城乡位于县城以西15公里,距黄河壶口瀑布25公里,东西长14.1公里,南北宽10.7公里,总面积8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7公顷,共辖8个村委,23个自然村,1905户,7658口人。以苹果、养殖为主导产业,全乡苹果面积16800亩,人均2.3亩,盛果期面积8610亩,人均果品收入4000兀。

柏东村是东城乡政府的所在地。

1、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辖柏东、向阳、拐窑3个自然村,365户1200口人。有劳动力480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5.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4.6%。

2、经济发展状况

柏东村土地总面积12000亩,耕地2860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2760亩,人均2.3亩,盛果期面积1200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2万元,人均3300元,其中种植苹果收入3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0%。

3、基础设施状况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365户1200人用上了照明电,家家户户饮用上了自来水,拓宽整修村道5.8公里。大力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清洁工程”,建设沼气池280眼(户),果园管护房38座,猪舍58座。

4、社会保障状况

社会保障逐年得到加大,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有65户74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22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缴存社会养老保险580人,占应参保人数的100%。参与新型合作医疗320户1105人,占到全村应参户数和人数的100%和95%,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5、基层组织状况

现有村干部5名,支委委员3名,村级后备干部1名。支部设党小组1个,党员27名,近三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发展党员6名。有配套农家书屋、党员活动阵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二、产业发展现状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吉县苹果是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以创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多措施发展苹果产业。一是科学布局。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布局,形成区域化、专业村、重点户的产业布局。目前,全县苹果产业已达到了“四个80%”:全县超过80%的耕地栽植苹果,80%的村是“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80%的农民是果农,农村收入的80%来自苹果。

二是生产标准化。该县全面推广苹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并将剪纸文化融入苹果生产,使苹果成为传播健康、传承文化、传递感情的桥梁,大幅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

三是经营产业化。该县积极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实行了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组织修剪、统一对外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果园变成了“农业工厂”,果农转变为“产业工人”。

四是营销品牌化。该县积极利用各类会展平台,借壶口瀑布之声,扬吉县苹果之名,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苹果产品先后获得9项质量认证和22项国家级大奖,进一步叫响吉县苹果的品牌。该县按照“网络化、连锁化、高端化”思路,在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国家多个部委签订了销售协议,进驻首都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吉县还极申报出口基地认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了完善的销售网络。

近年来,东城乡紧紧围绕“抓基础、强产业、办大事”发展思路,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乡情民情,锐意进取,把“果畜富民”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最大抓手,始终坚持全乡一盘棋,使该乡农业产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引导全乡23个自然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看,全乡粮食生产比较稳定,苹果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特色(苹果)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在群众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连年增长。

全乡苹果、养殖业的发展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县、乡(镇)、村”三级领导班子一直秉承“兴果富农”的工作理念,积极引导果农群众发展苹果产业,坚持把苹果产业当作让群众快速致富的龙头产业来抓,引导和帮助群众提高苹果栽植管理技术。全乡种植苹果16800亩,挂果面积8610亩。苹果产量达到3500万斤,人均果品收入4000元。

为提升苹果果品品质,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吉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扩规模、提品质、创名牌、上效益”的新思路。东城乡政府提出了“果成园、沼配套、畜发财”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思路。截止目前,共建成户用沼气池1300个,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为了让广大沼气用户用上沼气、用沼液叶面施肥、用沼渣做肥料,实现了捆绑发展“养一栏猪、管一片果、建一个沼气池、一户小康家”,不断延伸农业资源的循环链条。形成“畜多肥多、肥多果多、果多钱多、钱多畜多”的良性循环。

通过“三沼”综合利用,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同时对红蜘蛛、蚜虫及早期落叶病等病虫有一定控制作用,使得苹果树树势生长旺盛,新梢生长量、叶片厚度和果实着色度增加,果品品质显著改善,商品果率明显增加。

科学生态畜禽养殖,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户用沼气,通过上接养殖,下连种植,不仅带动了苹果主导产业,而且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畜禽粪便加入沼气池经密闭发酵处理,净化了环境,改变了“粪水四处流、苍蝇满天飞”的脏、乱、差、臭现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吉县属退耕还林大县,面积达40.9万亩,发展“猪-沼-果”循环经济,提供了充足的沼气发酵原料,技术到位,管理得好,解决了点灯、做饭燃料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通过使用沼气,从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方式中解脱了出来。改变了农村烧柴薪的习惯,有效地保护了林业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拓宽了就业途径,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发展“畜-沼-果”循环经济,一方面直接从事沼气事业的人不断增加,目前持有沼气生产国家技能资格证的达148人,全年从事沼气生产或沼气建设后续服务;另一方面,带动苹果和养殖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途径,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本地转移,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提高了农业效益,实现了苹果丰收农民增收。通过建“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每亩果园减少农药化肥投资500元,商品果经济效益提高了10%左右,亩产平均增产300公斤,增收1500元,每亩增收达2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产业发展趋势

1、精细管理、积极投入,走生态果业的发展路子

柏东村以苹果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保证苹果产业的质量,建成“畜-沼-果”配套设施、专业合作社、果农培训班,他们按照东城乡政府提出“果成园、沼配套、畜发财”的“畜、沼、果”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思路,全村建设成沼气池280户,果园管护房38座,猪舍58座。尝试推广实施科学的新型果园管理办法,积极宣传,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入田间地头,让果农看到科学精细管理所带来的收益和好处。

不断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积极联系有关涉农部门,为果农争取资金项目,用项目带动科学管理,用资金推动精细耕作。不断增加每年果农科技培训的场次,争取覆盖更多的果农,让广大果农了解新技术、掌握应用新技术。不断加大苹果改型、拉枝、巧施肥、套袋、贴字等重点技术项目的实施力度,引导果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耕作的转变。不断加快生态果园的建设速度,用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引导果农发展果业、养殖、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把生物质炉、吊炕、太阳能路灯作为新的农村能源推广项目,与果农的管护房结合起来,让灯亮起来、炉用起来、炕暖起来,使果农感到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小小的投资,却是伟大的革命,给他们带来了实惠。积极推进太阳能灭虫器、果园有机肥料、秸秆覆盖、间作套种等新方法在果园管理中的应用。

2、成立并依靠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果业合作经济组织

针对农资价格和人力资源价格上涨这个果农个体不可控制的现状,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成立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果业协会、果业合作社、果业服务所。可以采取利益“捆绑式”把散户果农聚集在一起,利用大集团的优势实行农资的团购、果品的团收、耕作人力的团雇佣服务等方式,来破解果农“单打独斗”所带来的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此外,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提供便利及时的农资信息、考察推荐新品种、行业实时价格等利于果农的信息,最大程度上的为果农带来效益,提高果农发展果业的积极性。

四、对策及建议

通过这次驻点调研,我们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制约当地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我们结合部门职能、乡、村实际和群众需要,多次与市、县、乡、村干部、群众合力共商柏东村现代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思路和措施。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该村实际,建议该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养殖业这些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苹果发展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促进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牛、养猪、养羊、养鸡等养殖业和油料作物、苹果等种植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兴办旺源苹果农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投资建设食用茵生产基地;建设果树盆景、草花生产大棚一座。

组建乡干部排忧解难服务队、村干部发动引导服务队、农民技术能手专业修剪队、“畜-沼-果”循环模式技术指导服务队、苹果营销服务队五支队伍,帮助果农解决在苹果生产、管理以及营销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用优质的服务促进苹果产业科学、快速发展。

2、做实做优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力度,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一是完成柏东村5.3公里街巷化工程、硬化东坪田间路2.5公里。二是实施好“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接水设施配套工程,解决2500亩果园接水,实现果园接水全覆盖。三是完成沟东老村改造工程,平整土地200亩。四是完成向阳村、拐窑村电网改造工程。五是完成柏东村、向阳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3、做精做细亮点工程,全力打造别具一格地方特色

发展观光农业。投资20万元建设观光型果园、采摘园30座;投资30万元修建特色“农家乐”5家;投资100万元建休闲新村1个;投资50万元建成了集培训、展览、观光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室,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延伸发展链条,形成游客吃、住、行,果农产、供、销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4、做响做好苹果品牌,扩大中国苹果之乡声誉度

苹果作为吉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一是坚持品牌兴农,以新技术、新设施为抓手,促进苹果有机化、标准化生产;安装生物灭虫灯,减少果园对农药的过度依赖,降低苹果残留农药的含量。

篇12

华寨村将弘扬法治精神与推进村民自治相结合,通过引导群众修订《村规民约》,改善农村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层基础,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同步小康建设提供保障。

支部带头修订合约。按照“遵守现行法律法规、体现全体村民意愿”的原则,由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将原有的《村规民约》修订为《村民自治合约》,新《合约》涵盖7个方面21款,由全体村民签字认可后推广执行。

村委主导村民执约。按照“村民自治”精神,由全体村民担当自治合约的执行主体,组建劝和小组、执行小组和监督小组。执行小组采取“一说理二唱劝三批评四处罚”方式,有礼、有利、有节地调处矛盾纠纷。

以歌劝和促进和谐。“以歌劝和”是华寨村特有的村民矛盾纠纷调解方式,凡家庭邻里发生矛盾纠纷,劝和小组就通过送“劝和匾”、吃“劝和饭”、喝“劝和酒”、唱“劝和歌”等形式,调解矛盾纠纷。自治合约推行以来,共成功调解15起家庭矛盾、33起山林纠纷,实现10年无刑事案件、无吸毒人员、无人员、无火警火灾等管理目标。

优化土地经营方式

华寨村集中开发整合全村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土地单位产值,为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流转土地统一经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每亩地每年700元”的补偿标准,将村民承包自主经营的98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以村集体的名义统一开发、统一经营。

建设基地集中开发。在帮助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等传统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成5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和48亩绿化苗圃示范基地,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空间。

股份经营多方创收。按照“合作社(公司)+党支部+农户”的运作模式,村集体按10%的股份比例,将土地连同相关附属设施以股份的形式,入股经营共同创收。

培育富民增收产业

华寨村发挥好企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土地资源两个优势,引进企业入驻基地投资开发,培育富民增收新产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