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于德育的知识

篇1

班集体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一个优秀的、有利于职校学生成长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建设和管理。在职业学校,由于受到专业特殊性和专业选择的影响,班级中的男女比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如机电专业的班级以男生居多,而旅游专业的班级以女生为主。本期主题论文就分别从“女生班”和“男生班”这两种典型班集体入手,论述了职业学校班主任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使职校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合格中职生。

中职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作为一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课程,它的教学、教育方式和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区别。而如何在德育课程中强化价值观教育,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是一项战略性的工程。为了在德育课程中更好地强化价值观教育,本期主题论文以一门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论述了如何充分挖掘德育课程优势,对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助力中职生成才成长。

只有把德育工作摆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引路,为其顺利走向社会、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奠定基础。

【摘 要】当前中职德育课程在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和成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现实的挑战,在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中职德育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课程优势,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助力中职生人生成长。

【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中职德育课程

一、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德育课程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中职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各个中职学校都严格按照中职德育课程的要求,通过四门必修课和其他的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人在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时,经常发现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言行和德育教师在德育课上所引导的价值观念存在着种种反差。如此种种,导致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程陷入了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教育影响被弱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表现

首先,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教学安排的时间是在中职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较一年级相比,已经熟悉了中职学校的生活,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可以说,这个时间是中职生在中专时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转折期。所以,在中职二年级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就紧紧抓住了中职生自主构建科学价值观的敏感期。

其次,从内容上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在教材内容设计上顺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将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常识与中职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验和思辨人生。“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是本教材的特色。特别是每一单元中设置的“走进生活”“互动空间”“连线职场”等内容都在不同层面将价值观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再次,从效果上说,在完成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的教学之后,一方面通过知识考核的形式,可以了解中职生对这门课程中内含的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大部分中职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正逐步走向健康。比如,他们能抓住国家节日,将德育课程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深对国家的了解,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能抓住技能训练,将德育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激发职业道德;他们能抓住社会现象,将德育课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激发社会责任感。

(二)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中职生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存在消极认知的现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对信息好坏的敏锐的判断能力。但有些学生却认为价值观教育只是一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因为在职业学校,一向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对中职生未来就业有实际帮助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在中职二年级,他们要参加较多的专业技能测试和职业资格考试,忽视了德育课程可以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的作用,忽视了德育课程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升华。

其次,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中的某些价值观教育内容存在与学生实际脱节的现象。“人是世界上思想最复杂、情感最丰富的动物。”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了中职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如果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过分注重完美的正面教育,不重视中职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不针对性地解决个性化需求,那德育课程的价值观教育效果就会背道而驰,很容易引起中职生的逆反心理。

最后,部分德育教师存在价值观教育形式化的现象。虽然“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可以通过鲜活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帮助中职生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但部分德育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素养落伍,在教学中就变成只重理论知识认知,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变成用知识教育代替价值观教育,冲淡了塑造品格、端正心态的德育主题。如此一来,中职生貌似在理论上已经大致掌握了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道德问题、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

二、探索中职德育课程强化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课程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形成。因此,在德育课程中强化价值观教育,首先就要突出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即除了《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上基本的教学内容外,德育教师可根据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结合中职生思想特征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教育内容更具有时代感和合理性,形成能被中职生广泛接受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在学习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对整个社会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内容上,我加入南京市每年度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等社会热点话题,这些针对价值观教育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的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敢于、善于批评政府不良行为,维护并争取公民合法权利的途径,还激发了学生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了中职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二)关注德育课程教学对象的需求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育对象的中职生,只有在感受到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契合时,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反之,如果价值观教育与中职生的现实或潜在需要有很大差距,那么中职生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将会是麻木的、消极的,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在学习第二课“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内容时,我对学生的内在职业需求做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作为二年级的中职生,即将步入社会,接触职业岗位,他们迫切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要求。所以我列举我校校企合作中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代表性企业的用人标准,激发学生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目标。其次,有的学生在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创业者,那就需要了解企业经营之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了国际、国内和本地区一些知名企业的经营战略,在解析企业竞争秘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理管理企业的意识,增强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无论中职生自己以后是择业还是创业,都是社会上的一名劳动者,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列举相关行业劳动模范人物,使学生懂得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

(三)拓展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著名学者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中指出:“抛开情感因素,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道德的深层意义应该是受教育对象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所以,价值观教育活动不是教师机械地向中职生进行单向灌输,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中职生这个教学对象的主体意识,关注他们对于价值观教育的信息反馈,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重视德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双向互动的教学中,德育教师和中职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合中职生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就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互动性探讨、研究,而作为学习主体的中职生也能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第三课“消费和消费观”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消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先设计了一个调查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教室直接参与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消费行为的多样性有了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结合学生的调研材料,将代表性的消费行为设计成典型案例在教学中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双向互动,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去探究消费行为背后的消费心理,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做了充分铺垫;最后,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收入情况拟定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书,将这种双向互动延伸到了课后,学生也培养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四)创设德育课程教学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篇2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我们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校多年没有很好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式下,德育方式的改进更迫在眉睫。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我校提出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建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管理育人,教育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模式。针对目前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与时俱进,改进创新,目的是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明确任务,加强管理,落实学校办学目标,推进我校德育达标的进程。该制度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系统。

一、全员育人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

高中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意义、性质和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时甚至由错误的认识支配了行动,特别是我现在任教的学校,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后进生,我校班主任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后进生的素质问题,这比其他问题更有重要性和现实性。找后进生转化的方法,使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等生,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关键,但是德育工作全靠班主任一人是行不通的,所以我校采取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组,在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实施方案

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但要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教师把握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妙用心理效应,排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自己承包的学生充满爱心,要了解指导学生的状况,建立学生情况一览表。例如:年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爱好等等。导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承包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一位法国作家曾写过一则寓言,讲南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行人把衣裹得紧;南风徐徐,使人自觉把衣脱掉。这一现象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要想别人接受你的行为就要先让人家接受你的为人。导师如果一开始就摆出一幅北风的面孔,对后进生进行训斥、责备甚至挖苦、讽刺,很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转化工作的开展;而导师若避开问题的实质,平时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并通过语言、眼神、表情、行动等将自己对学生的高度期望表现出来,使他们需要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在心理接受导师,继而接受导师的做法和要求。

(二)、以“参与式赏识教育”为指导,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

“赏识教育”理论的实质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德育要有实效,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参与式赏识教育”是指德育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德育的形式要让学生接受、德育的成效要让学生认同。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理解、肯定、支持、鼓励、激励,在参与中走向成功。近几年来“参与式赏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使我校的德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例如,我校实行值周班,就属于让学生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校领导、班主任及教师就需要给与支持、鼓励和指导,达到无形的育人目的。

在自己承包的学生中,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找出后进生的“闪光点”,通过正面激励,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扩大,最终扩大为“闪光面”,从而达到了转化的目的。我们应当多给学生提供和创设一些参与活动、锻炼能力的机会,肯定和尊重他们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品尝成功的滋味。虽然有些问题很简单,但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应该同样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在集中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参与中,在老师信任的目光和集体的鼓励中,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驱动力。

(三)、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导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要求年级组长在本年级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案例、问题“会诊”制度;其次,建议能与学生家长联系,建立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两周至少与指导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第三,每周导师至少到所“承包”的宿舍走访两次,及时了解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纪律情况,并且可以从宿舍管理员和生活指导老师那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督促学生维护好宿舍卫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

总之,建立和实施全员德育导师制,旨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每一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新的时代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在德育过程中适时的运用新的教育手段,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共同探索吧!

参考文献:

篇3

1、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现代天文观测证明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2、现代宇宙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的起源,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是在过去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的膨胀达到的状态,这种观点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或奇点大爆炸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3、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4、胸中有知识,胜于手中有钱;

5、为了求知识,代价虽高也值得;

6、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8、刻苦耐劳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篇5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及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规范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行思考。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规范时,通过比较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接受一种规范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清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总之, 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验开放。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规范也不能充分体现该行为的道德品性。主体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认知发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 (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向下一阶段发展。英国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威尔逊(JohnWilson)也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思维。他反对那种缺乏理性支持的灌输方法,认为培养道德思维可以使学生逐步脱离错误的思维方式。

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二、理论对实践的启示

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

(一)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

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 ,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只有先有思考的对象才可进行必要的思考,只有先提供选择的机会才有选择的可能。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构成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但主流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有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着与其同质或异质的各种规范取向比较鉴别,采真去伪。“任何一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都只有在同其他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只有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我们所倡导宣扬的规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异质规范的不合理性时(价值澄清),他们才会给自己下命令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从合理的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既重视课程的内容,也重视课程教学的形式;既重视正面的教育,也重视学生的选择;既重视整合性课程,也重视偶发性课程;既重视隐性课程,也重视活动性课程。

(三)实施“苏格拉底法”

迄今为止,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灌输尚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主流。普遍的灌输除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些僵死的教条,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在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无济于事。 “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用提问、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发展道德思维的方法。柯尔伯格提倡的“新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诱发学生在道德上的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的方法。而道德思维的功能就是解决个人之间基于原则而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冲突。因此,“认知刺激”是实施“新苏格拉底法”的核心,学生可以在两难的认知冲突中,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而后建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

(四)提倡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对话法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互动的。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自己权利、富有个人思想的人,他们不是等着师去操纵的傀儡。教师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公平待他们,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并允许和宽容他经意或不经意中所犯的某些失误。平等对话不强调惟一确答案,也不会因为期望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一去阻止冲突和不一。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外部规强制执行者但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五)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效果,方法多样

西方的道德教育特别注重效果, 从理论上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和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都试图有效地解决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问题, 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也十分关注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问题;是以,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仅仅靠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解决道德教育实践中最紧要的问题,它是无法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难题,注重对实践等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者的道德共识。故道德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方法的使用, 强调各门学科的相互配合,强调学校、家长、社区的协作, 强调德育内容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强调道德教育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的灌输, 而且还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活动注重社会生活清静的模拟、角色模拟,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校还通过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的道德教育,形成综合的校园道德教育工程,做到生活德育,而非知识德育。

(六)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品得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的和外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实证研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频道,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必要的。

(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吴俊. 木子. 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 道德与文明. 2001.5

佘双好.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篇6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是基础性的,它一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工具与媒介。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思想: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语文,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好语文。由于语文能力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具备的,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一、素质教育的概述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学科的落实密切相关。纵观初中的所有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作为基础,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慧,从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掌握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大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不可以仅仅为了培养一部分优等生而使大多数的学生变成陪读者,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所有的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实施“设疑激趣法”,由于设置疑问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2)注重教学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果,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实时地调整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对教学效果信息的收集上,可以实施单元测试、作业批改、课堂提问,以及个别谈话的策略。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促中间、顾两头”,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显著的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3)指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合理规划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重层次性,要跟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施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指的是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处理好个人和家庭、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是人文科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师有义务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其中,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人文教育的素材,比如,通过《论语》,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哲理。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以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3.实施德育

在素质教育当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做人的根本。因此,教师不可以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育,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对学生实施德育的素材,比如,《岳阳楼记》描绘了岳阳楼美丽迷人的景色,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倡忧患意识,否定了贪图享受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这就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黎安华.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篇7

目前的中职德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德育教育管理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之中实F社会价值,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针对其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针这些问题,在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在理论的层面上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性的开展。

一、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工作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因为中职院校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侧重于实用性,但是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会存在一定的教育偏差。

另外,如果从学生本身的特性角度上进行探究,许多中职学生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较为松散,所以学生处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收到了较多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其次,中职院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没有认识到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是所有中职院校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所以中职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德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从宏观角度上看,中职院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顺应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先进性人才,所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完善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另外,学生也应该重视德育,认真进行德育学习,只有从内心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

2.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想要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就需要从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德育环境。因为德育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很大,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熏陶。中职学校要对其环境进行优化与管理,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德育环境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明等方式实现。

此外,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提升其相应的执行能力。给予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的管理标准与管理准则,不仅仅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实现个性化教育。这里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指不同标准的道德准则,因为道德准则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对不同学生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所以在德育进行之中,要尽量做到个性化教育,基于对于不同学生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自身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4.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也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职院校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内可以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在校外学校也可以组织拜访养老院、做社区义工等多种活动,以此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并且促进其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

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也在随着教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依然在理论体系、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中职学校需要在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工作规范性、实现个性化教育以及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文林.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提高的有效途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4(18):105.

篇8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以来,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可以说,学分制对于学生知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质量的过度强调,造成了部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相关事务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完成学习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规定细节的忽视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手册》,详细讲述了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习管理规定、奖惩措施等。但是,部分学生仍会无意识中违反学校规定。例如:无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考试过程会交头接耳、夹带纸条、使用通讯设备等;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饲养宠物等。可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自我约束得到解决的。

(二)校纪校规的执行方式有待改善

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了:违纪处理程序,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旦一种错误行为的参与主体成为大多数,我们该怎么办?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学生生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了一定处分,是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本身思想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育氛围”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为惩罚方式,转变为思想引导是值得探讨的。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

基于独立学院实际,一方面,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并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来说较短,而文化底蕴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所以,实行德育学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

德育学分是指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日常行为等方面现实表现的一种量化指标。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可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由两个子标系统组成。一级指标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心理心态系列,二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反映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参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附加分是反映学生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期(年)评优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学生违反相关纪律规定,除了给予相关处分,还要按照德育学分制量化系统,扣除一定的学分。学生德育学分学期评定成绩与毕业成绩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必须补修,否则不能按时毕业。补修既开设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等课,又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或义务劳动,并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纪竞赛(具体量化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外八学分制”、齐齐哈尔大学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长安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定德育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

(二)强化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创新德育形式。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奖惩机制。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信息发达、接触的东西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强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应逐步发生变化。学校首先就要从正面教育入手,着重从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礼仪、纪律、环保卫生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表现,树立优秀的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学生心中,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是非谁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如有违纪同学,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处分,如扣罚学分,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道德自觉的氛围。

(三)建设德育阵地,营造德育氛围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却是永恒的。学校要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3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导向和激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使得单纯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导和德育强化,学生在德育规范的约束下主动向制度规范靠近,提高了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学分制客观上要求德育学分与之配套,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酝酿实行学分制改革,如果单纯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学分制改革,而忽视德育学分制的跟进,就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类学分,一心只想修满学分毕业,而忽视德育方面的修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是无法适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据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德育学分制试行以前,继续教育分院学生宿舍违纪、内务卫生、公共区卫生等“三项”指标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处于倒数一、二名,然而,自从试行德育学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处于前3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视德育学分制和智育学分制的实施,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益的人,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德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践,将德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全校师生员工:

因12月20日我校将举行成都大学2016年环校越野赛的比赛,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经学校研究将对校园部分道路实施分时段交通管制。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1.12月20日14:00--15:00社会车辆禁止进入校园;

2.13:40--16:00将暂时关闭学校第五号门;

3.从当日16:00起,恢复原有的校内交通管理规定。

请师生配合执勤人员的指挥,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通告

成都大学综合治理委员会

成都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

年12月19日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范文二

各位老师、同学们:

12月2日,重庆市2017年(美术/设计类)毕业生双选会、沙坪坝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工作等大型活动将在我校虎溪校区举办,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校内有序的交通秩序,经学校研究,决定对相关路段进行临时交通管制,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临时交通管制时间及路段:

1、12月1日8:30起,封闭行政楼室外停车场,布置双选会场地。

2、12月2日8:00-18:00,对行政楼周边路段、绘画楼至操场路段双向进行临时交通管制。

二、校园交通管制措施

1、交通管制期间,除参加双选会的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不得驶入管制路段,行政楼室外场地禁止停放机动车辆。双选会车辆在行政楼外即停即走,由安保人员引导至校园其他路段停放。

2、交通管制期间,教职工的车辆请从西门、北门进入家属区停放,请勿行驶至交通管制路段。

3、交通管制期间,社会车辆请勿驶入校园,请行驶到大学城西路、熙街停车位停放。

三、请广大师生员工理解配合,自觉遵守校园临时交通管制的相关规定,并服从现场安保人员的引导。

四川美术学院

年11月28日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范文三

   9月3日、4日为我校新生报到日期,为维护校园道路交通秩序,保证迎新工作顺利进行。经研究决定,校园部分区域实行交通管制,青年广场、行政1号楼以西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特种车辆、银行等相关业务车辆除外)。在此提醒广大教职工在新生报到期间尽量不要开机动车到校,以减轻校园交通压力。确需进入校园的,须服从交通管理人员指挥,将车辆停放于规定区域。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通告

校园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年8月29日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相关文章:

1.关于交通管制通告范文

2.交通管制通告范文3篇

3.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

篇10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篇1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就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其中的“传道”就是指师德,也就是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师德的外化形式就是师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形象,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从古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重视的事业了。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不然怎么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俗语呢?怎么会有与天、地、君、亲同样的地位呢?怎么会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呼呢?

热爱学生,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尊重学生,做学生敬重的教师。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去爱学生、感化学生,只有真心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自己爱教育事业。“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爱生如子”,此言得之。教育的贯彻需要愉悦的心境,只有爱才能将师生关系从简单的说教发展到“润物细无声”的感知。当然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良苦用心的爱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这种严慈刚柔相加的爱是神圣的、含蓄的。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穿戴都受到学生的监督,教师的美德将成为学生的表率。一位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必须树立当代教师的荣辱观: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本准则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教师所承担的重任是培养和塑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献身祖国建设的人才。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上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又算得上什么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在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教师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教师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荣。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教师要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要在广大的青少年中营造出“学科学、爱科学、重科学”的良好风尚,通过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受财富的前提。教师的辛勤劳动不但可以体现自身价值,而且有助于鼓励和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创造活力和力量,创造积极人生。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

教师要崇尚集体主义、讲求合作精神、注重团结互助,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尤其是合作精神,社会愈进步,合作愈广泛。人际关系是生产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 转贴于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青少年的现代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从而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要培养青少年“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而不在于索取”的人生观。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必须按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生。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并且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才具备知识魅力;拥有高尚的人格才具备人格魅力。只有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兼备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长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学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艰辛与挑战。君不见那些为了学生,忘记了自己的病痛,死在三尺讲台之上的教者;君不见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学生安全的教者;君不见那些为了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必需一桶水、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多在新疆支教时,强忍病痛,病倒在讲坛上。金坛市城南小学教师殷秀梅在车祸来临之时,张开双臂将五六名学生一起推到路边,学生的生命保住了,可她却被车子抛出25米,以身殉职。于漪为了把学生教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执着地探索语文教学的“地狱之门”,甘愿做被天火熏烤的普罗米修斯。她讲究不拘一格的教法,直到白发苍苍,还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授课,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地写书……

当今社会,胸无点墨却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篇12

2、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3、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4、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5、少时所学至死不忘。

6、打水靠井绳,学问靠实践。

7、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8、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9、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10、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11、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12、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13、凡事都得从头学。

14、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15、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16、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17、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8、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19、从胜利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

20、天才在于磨炼。

21、无生而知之。

22、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23、欲速则不达。

24、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25、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26、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27、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8、羽毛使孔雀千姿百态,知识使人聪明能干。

29、一分学问,百倍工夫。

3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3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32、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萧伯纳

33、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34、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3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6、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37、知识贵于纯金。

38、久住坡,不嫌陡。

39、两脚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40、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41、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42、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4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4、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45、十艺半懂,不如一艺精通。

46、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47、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48、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49、贪多学百艺,一事无成白费力。

50、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自己亲自尝一尝

51、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52、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5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5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55、学习不日进则日退。

56、追逐双兔两落空。()

57、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5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