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精神的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61-04

Abstract:Law values and sport spirits share the same ideal objectives, including justice, freedom, rightness, order etc., which are all belonging to consciousness. hus law values and sport spirits have high coherence essenti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realize sport spirits, we should use laws fully.Cultivation of law consciousness,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strict execution of law and fair judicature are needed absolutely in promoting and realizing sport spirits.

Key words:law value; sport spirit;justice;rightness;order

法律规范和体育规则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活动准则,不管是在实然层面的规则产生与实现过程上,还是在应然层面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上,法律规范与体育规则有诸多共通之处。在这些暗合与共通之中,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两者都坚持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有秩序竞争的维护,对不正当竞争的排斥与反对。因此,本文从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法律价值理论,演绎二者的共同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最后从实证的层面分析如何依靠法律的作用促进体育精神的实现。

1 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本质属性

一般来说,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1]在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因使用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人们以此来评价一部法律的好坏。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的价值。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公民自由、社会秩序稳定等。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社会价值目标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称为法的“目的价值”。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某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在这三种意义的价值中,法的目的价值是核心内容,所谓“价值评价标准”和“形式价值”都应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一般认为,公平、正义、秩序、自由和效益应作为法的基本价值。[2]从性质上看,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法的价值则是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内在精神特质和人们对于法律的意识观念。

与法的价值相似,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没有哪个学者为体育精神严格地定义过,这并不是现代体育或体育精神的缺憾,精神属于伦理的范畴,现代体育精神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复杂的思想道德体系,无法以一种固定化的理论模式来断然地概括体育精神。所以,体育精神留给人的印象往往十分抽象,这种抽象的精神在现实体育活动中内化于具体的体育规则与规范中,或者演化成为人们观念中的超越现实的体育理想。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说,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运动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它能造就和反映人的某种高贵品质,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积极意识。[3]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所蕴涵的基本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对体育属性的评价与追求。对于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不同的研究者做过不同的界定,主要包括:拼搏进取精神、公平竞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革故创新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开放观念和全球意识,等等。[4]

从基本属性上看,法律价值和体育精神二者都是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法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自身属性和法律运作过程的评价与追求,反映了法律本身的特性,具有主观和客观统一的特点。体育精神同样反映了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中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追求,反映人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基本评价与理想追求。与法的价值一样,体育精神同样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从体育活动中产生并不断指引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发展。因此,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暗合和共通之处,两者在基本的理念内涵和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2 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

2.1 法的效率价值与体育竞争精神

现代社会的法律基本上都有或应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宗旨: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最终促进社会和社会经济以比较高效的模式向前发展。这些要求在法律中就表现为法的效率价值。而从运动个体和具体运动项目的精神风貌要求来看,体育精神最集中地体现为竞争精神。对动员来说,最大心愿就是通过比赛在运动会上打破记录并获得奖牌,在体育运动史上写下自己的辉煌。“更快、高、更强” 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体现了顽强拼博、锐意进取的竞争精神。

法律通过产权关系维护和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合法地创造和追求自己的利益,鼓励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中进行商业竞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体育活动通过完整的竞技规则和现代化商业运作来鼓励运动员拼搏进取,既实现运动场上的奋斗目标,又实现合理的利益追求。在社会心理学中,满足既被人们当作需要的实现,又是新的需要的起点和契机。不管是法律促进的效率目标,还是体育活动弘扬的竞争精神,都是人们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一种追求和满足,二者必须为此目标而服务。追求效率和追求竞争二者的本质属性必然是一样的。

2.2 法的正义价值与体育公平意识

在法律思想史上,正义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范畴,它往往和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法律上的正义主要涉及形式的正义与实质的正义。形式正义保证社会主体对社会制度、社会自由的平等利用,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的时候往往与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相联系。而实质正义则在考虑社会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社会主体得到与自己优点、贡献、需要、身份等相对的待遇。[5]

而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竞赛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奥林匹克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之所以成为一种高境界的倡导,就在于它是体现了公平的竞争精神。现代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而要实现竞技体育的良性竞争与发展,实现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一个基本前提是保证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体育不仅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奥林匹克》规定运动员和裁判员都要宣誓遵守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关键有两条:一是靠公平竞争。奥林匹克运动的体制和它的一切规范和准则都必须确保公平竞争。否则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精神就无从谈起。二是靠体育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个人价值三者之间高度的一致,在神圣的五环旗下,体育的光荣、国家的荣誉和运动员实现自我价值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6]

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法律的正义价值与体育的公平精神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法律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满足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公平竞争的需要,体育通过体育规则实现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法律在起点的公平下承认社会主体竞争结果的差异性,体育活动中,完整的体育规则、公正的执法裁判也保障竞争结果的公正。只要起点和规则的公正,对于结果的不公正,社会的一般观念是加以认可,而这一点在体育竞技则是被完全赞同。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相等的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7]

2.3 法律的平等价值与体育的平等参与精神

这里的平等强调的是社会主体在法律地位和社会活动参与上的平等,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这一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人天生具有平等感的需求,“平等是人们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同等对待的社会关系或人的关系。”[8]法律对平等的实现主要是努力保障社会主体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现代法治的制度基础是民主,民主要摆脱特权,必然要求社会主体地位平等,要求社会主体平等参与社会各项活动,这是实现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前提。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要实现其社会功能与价值目标,也必须能够吸引社会主体的平等参与,在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支持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精英运动主体。“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奥林匹克运动在其活动中力求贯彻的原则之一是普遍性。它反对在体育活动中有任何的歧视,不管是民族、种族、宗教、政治派别或性别的。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称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最欢乐的聚会,参加的成员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公平平等地参与竞争。[9]

法律的平等价值与体育的平等参与精神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法律运作中反对特权和徇私枉法,体育运动中反对种族歧视、兴奋剂等都是为了最广泛地实现起点与机会的平等。

2.4 法的秩序价值与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与社会进程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10]“秩序”在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中,具有工具性价值的属性,它为其他价值目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没有秩序价值的存在,就没有法的其他价值。法所要实现的秩序包括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社会经济运作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等。只有贯彻遵纪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在法律建立的稳定社会秩序中,个人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才能产生竞争与创新。

体育运动中同样要坚决贯彻遵纪守法精神与规则意识。体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体育比赛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或令行禁止,这与规则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体育规则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是法律的秩序价值在体育活动中的彰显。奥运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最基本义务和职责就是遵守竞赛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公正,就没有比赛的存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竞技运动的规则性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守比赛规则,而且要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良好的道德规范。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也在无形中养成社会契约精神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教育专家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会使犯罪率大大下降。

2.5 法律规范下的自由与体育规则下的自由

古往今来,自由是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字眼,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崇高目标,追求自由是人类固的本性。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从法律的眼光看,自由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个人只能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由,社会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才承认和保护个人的自由。那么,社会用什么东西来确认和保护个人的这种自由呢?在政治社会中,显然是法律。“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之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它并不在受这法律约束的人们的一般范围之外作出规定。” “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12]自由是法律的价值目标,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必然是法律规范之下的自由,没有超越法律的自由。

与之相应,竞技体育则是一种规则之下的自由竞争。如前所述,体育精神提倡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激励人们为之不懈努力。这种理想是一种体育规则之下的自由理想,它期望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而进行自由公平的竞争,每个运动员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自由竞争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它激励人们不断超越和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除了以上论述的五点内容之外,体育精神中还蕴涵着协作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等,这些都与法律价值中的分工合作理念、国家至上等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囿于篇幅,不再赘述。

3 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

体育精神是从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不能脱离培养它的各种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否则体育精神将丧失现实性和真实性。社会文化是体育精神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存在,它必须通过体育法规、体育规则、体育习惯和惯例等对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规范和导向过程中体现出来。[13]因此,从法律价值的视角看待体育精神,并不是将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简单对应,还要把体育精神作为调整现代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一种规范来认识,研究如何在法律的视角下,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律价值目标的追求来推进体育精神的发展与实现。具体说,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体育精神的提升

根据一般的理解,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认识、知识与思想的总称。[14]法律意识在构成上是一个整体,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主要包括对法律的认识水平、守法意识、权利意识等。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文明和法治程度的标准之一。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社会主体的守法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主体的规则意识、观众的文明道德水准都将随社会总体的守法意识提升而提升,权利意识和权利追求能力也将随法律意识水平的加强而加强。从我国现在来看,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办,培养和提升全民奥运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普通公民和运动员的遵纪守法与规则意识。

3.2 立法对体育精神的推进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制定规则,因此要提高公民以及专业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我国十多年前就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彰显和强化体育精神,尤其是体育法第四章关于竞技体育的规定,更是体育精神的具体落实,强调体育要公平竞争、服从管理、遵守体育道德等。该法最后一章还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成为维护体育精神的底线。此外,国务院及下属的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都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来保障体育运动的合法有序进行,这些规定里面同样贯彻了基本的体育精神。从法的作用看,法律的制定可以实现指引、评价、教育等法律作用,相关体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助于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全民体育精神水平。

当然,我国目前仍特别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立法。现有的《体育法》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现实需要。首先是体育基本法过于粗疏,内容单薄,带有很强的政策纲领性。从体育法实施的实践来看,该法主要是起到纲领性引导作用,缺乏法律的具体规范作用,不利用执法和司法实践。其次,现有相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定存在混乱和冲突,不利于法律的执行,当然也就不利于推进体育精神。再次,从法律的效力等级看,现有的部门规章等级太低,明显不利于司法活动。

3.3 执法活动对体育精神的维护

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执行法律是直接、广泛、主动地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体育活动中的执法是国家体育行政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执法对体育精神的维护主要体现在:(1)加强治安,维持体育秩序。这既是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体育运动得以自由公平进行的保障。治安执法活动既可以促进观众的文明守法意识,也促进运动员的规则意识,避免运动员之间的冲突,也避免与观众的冲突。(2)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公平竞争。现代竞争法的调整领域已经多余化,超越了商业流通领域,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15]相关执法部门通过药检活动、行政处罚等行为,努力消除兴奋剂、假球、黑哨、商业贿赂等不公平不道德的体育现象,保障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公正进行。

3.4 司法活动对体育精神的保障

司法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从法律的实现来看,司法是法律实现的最后保障,也是维护法律精神的最后屏障。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16]体育精神在通过体育执法活动仍然得不到维护的情况下,必须诉诸最后的司法来加以解决。司法对体育精神的保障主要表现:(1)解决纠纷。在对体育活动和体育商业运作中的各种违约与侵权行为进行审判,维护和弥补相关主体的权益,主要途径包括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2)惩罚犯罪。对与严重体育违法行为进行审判,追求相关责任主体的刑事责任,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解决行政执法机关与相对人的体育管理纠纷,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从司法实践统计来看,我国的体育纠纷以及体育腐败现象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的比例仍比较低,这与我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国家体育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将体育纠纷纳入司法领域。

综上,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共通的,因此法律对体育精神的实现也必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奥运会的即将在我国举办,国家不妨以此为契机,完善体育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反对体育腐败,为奥运会的举办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用法律建设推动奥运精神必将是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项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著. 法哲学范畴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92.

[2] 张中秋,杨春福,陈金钊编著. 法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8-241.

[3] 张新. 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

[4] 参见:张新. 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徐丽丽. 谈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九种意识[J]. 宿周学院学报,2005, (2); 何振梁.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J]. 体育文史,1996, (5).

[5] 张文显著.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6,536.

[6] 孟建伟. 科学与奥林匹克精神. 载哲学研究, 1994, (11).

[7] 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3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2),48.

[9] 何振梁.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 体育文史,1996, (5).

10[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J].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206.

12[英]洛克著: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35.

13姚亚中,周宁. 现代体育精神的构建[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 (6).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

1917年4月份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012年6月19日,主席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示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厚重”的人才。“厚重”的内涵就包含体育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党的十提出了“建党百年,全面小康”,“建国百年,现代化中国”的“中国梦”。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是国家的需要,当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学校教育要担负起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重担。因为年轻一代的体魄、意志和品质就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当今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提出,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主要体现为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了解、友谊快乐的特征。体育精神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人类所共有的兴趣、偏爱和倾向性。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特别关注人类自身。人不仅是体育项目的发明者,体育规则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体育活动的实践者和体育发展的指挥着。体育活动中,人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重点。不论从速度、力量、耐力的体能角度,从表现难度,优美程度的技能角度,或从情绪、情感、意志等人格完善的角度,多层面,深入持久的关注人类自身,希望借助体育使人的各方面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持续不断的全面提升人的价值。

顾拜旦指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是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可见,顾拜旦在创办现代奥运会时,不是以体育为目的,而是借体育这种手段,是人类在体格和品质上变得给健壮勇敢、谨慎大方。国际奥委会最终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种价值取向源于“人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也是“人类中心论”在体育中的反映。

2、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追求真善美。知识价值的真、道德价值的善、审美价值的美在体育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真”反映人同世界的认知关系,同“假”相对。外部世界、体育运动规律、人的自身自然,乃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真”是人对客观事物、人的自身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体育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荟萃之地。与体育相关的各门学科都是人类把握“真”的一把把钥匙。真是把握世界的基础。

“善”反映人同世界的价值关系,同“恶’相对。善以真为基础和前提。“善”通常被当作伦理学的概念,主要用于评价人的行为。体育既追求人的活力、健康、快乐、勇敢、高尚、团结、友谊的价值,也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竞争合作、和平进步的价值。体育在谋求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永远憧憬着人类的更快、更高、更强,追求永无止境的善。

“美”反映人同世界的情感关系,同“丑”相对。当人的身体活动及其成果直观显示出人类战胜自然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时候,体育就是美的,能引起人的美感。顾美的本质在于即合规律又合目的,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

人类追求真善美。实质上是追求自由。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和升华,真善美是自由在不同领域内的表现。自由是真善美的结晶,自由高于真善美。

3、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

篇3

精神的完满是人类存在的最高意义。给世界赋予意义,使无意义的自在世界成为有意义的自为世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根本特征。自在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自为世界,就在于它经过了人类精神的重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事物之所以有意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具有了某种有意义的精神。体育旅游是近年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一个全新的旅游类型,是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它既包含着旅游活动中蕴含的人对自然与文明的敬畏、欣赏、和谐的精神,又包含有体育活动中体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与超越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可见,体育旅游的兴起与人的精神回归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在工具理性逐渐侵入人类日常生活的今天,体育旅游固有的精神追求与寻求人精神升级的价值属性,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因此体育旅游应运兴起。

一、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精神的升华

人的存在方式是超越的存在方式,属人的人世界就是超越自然的世界。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实践活动来印证自己是为人的存在,生活就是对生存的超越。在古代,人们的劳动是分散的、个体化的,每个人的劳动都有独特性,劳动的效率不高,但却有着创造性的超越感。如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工具理性深入人类的生活,劳动越来越异化,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僵化。人们在劳动中能够感受到的创造性越来越小,在这种异化的劳动中,人们很难体会到生命的超越感。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因此人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到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价值诉求,能够通过强身健体达到精神升华。人类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拥有“人类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指导下超越自我,挑战自然。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人的自然本性更容易迷失。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找回这种人类原始的天性和快乐,无论是竞技比赛项目,还是以养生为宗旨的传统体育活动,我们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与人的关爱、协作、拼搏、进取精神。通过体育,我们的精神就在深度上获得了感动和力量。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之间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而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就在于它所独有的体育特色。体育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个体身体健康的促进,另一方面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强化。它表征着人对自身潜力的探索与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表达了人类对健康与美的渴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与身心健康离不开自然。通过参加狩猎游、登山游、滑雪游、划船游、漂流游、骑马游等结合自然生态的体育旅游活动,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适时的在大自然的生命摇篮与精神家园中去调养身心,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二、体育旅游中旅游休闲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通过旅行获得的是比知识更高的感悟。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能带来高雅文明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二是在广闻博见中得到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三是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释放情感的欲望。欣赏景物形、声、色等形式美,是愉悦性精神需求,这是最普遍和大众化的审美需求。了解和探求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自然美中体现的人类文明到人文景观涉及的丰富内容,能够满足充实之美的心理需求。在审美中寓情于物,借景抒情,是主体情感对象化的表现,这是释放性精神需求,是带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高级精神满足。知识、智慧、思想在旅游的广闻博览中得到较快的丰富和发展,使人感到一种精神丰收的胜利感与自豪感。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它与休闲旅游一样,追求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即注重旅游者的身心,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一方面,它通过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中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和谐、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紧张与放松、竞技活动、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产生美感,拓展人的生命体验,实现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获得身心的解放。

三、在体育旅游活动中人的精神锤炼

人是一种自然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超自然的文明存在。人的价值在与自然、与文明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为自然的壮丽而谦恭因而能够感受到自己还是自然的存在,人为文明的伟大而骄傲因而能感受到自己是超自然的存在。当一个人这两种意识都具有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出乎其中又入乎其内”的超然生活状态。而目前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具理性却逐渐侵入人类的日常生活,破坏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人的精神被现代文明的成果所体现,同时又在其中“走失”。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如何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找到一种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时代性的话题。体育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应运兴起,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辩证解决方案。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在身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体育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也是基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旅游活动,既能在旅游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然的外在超越,又能在体育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己的内在超越。通过将旅游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其中的精神感悟既达到旅游的广度,又达到体育的深度,在砺炼人的精神的同时锻炼人的身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4

[2]刘凯柴新:试论体育旅游[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32-34

篇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69-04

A study of the value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pirit construction

HUANG Zi-xiang

(Department of Publicity and United Fro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 Sports culture and college spirit are closely related; studying sports culture’s in-depth influence and its roles in college spirit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uch elements as freedom, excellence, unity and innovation pursued in sports culture are connotations which should be contained by college spirit, while value contradictions of sports culture form reflections in college spirit. In the long ru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completely blended into the connotations and presentation process of college spirit, there should be new ori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ions such as elite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steady exten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ions such as lifetime spor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culture;college spirit

体育文化是一种为大家所熟悉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学生不仅是体育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创造者,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存在诸多交集。少年强则中国强,具备阳光健康的体育文化,才能张扬奋发图强的大学精神,进而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这种内在联系看,探讨体育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及其在大学精神建构中的作用,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联系紧密,在任何时候体育文化都为大学精神提供源泉和支撑。

1 体育文化在大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

体育文化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1]。

1)以强健之体魄求自由之精神。

无论是在比赛中超越自我,享受胜利的喜悦,还是在持续锻炼中实现体质上的增强,都是人们突破界限对自由的获取。在对“体育文化”的诸多界定中,“自由”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体育与游戏的紧密联系,如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游戏的延伸,游戏是自由的象征,虽然存在规则,但不依赖规则,可以独立存在[2]。基于战争、生存和劳作需要的训练不是体育的本质,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附属功能,只有基于身心发展的自由要求,体育才不会异化或被外化。马克思[3]在谈及异化问题时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如果缺乏自由,那么体育之于人,将同样面临劳动产品之于工人的敌对和反制关系。

2)以艰苦之奋斗求卓越之目标。

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但竞技比赛在客观上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体制优势,中国在许多项目上取得领先地位,尽管对资源内耗的巨大代价质疑声众,但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卓越目标的拼搏精神客观上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这些运动员更是大学生的励志榜样,与大学精神相互契合、相生相长。纵观历届夏季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和排名不断攀升,并在2008年达到51金排名第1的顶峰。这些成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而易见。根据权威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连续十多天收视热潮,到其闭幕式时,收视观众规模达到6.58亿,占到当时全国电视总人口的53.7%,收看时间超过1小时的观众比例高达33.9%。

3)以兼容之度量求团结之合力。

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维度,就是不同体育文化之间发生联系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相同,早期高度分离、零散的体育文化逐渐汇聚成几个较大的体育文化区域。在20世纪中,现代体育突破欧洲和北美地域真正发展成为世界体育,最充分、最全面、最深刻地展现了它的内在统一性:从体育的形式、体育的组织方式到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理解,从穷乡僻壤的学校体育课堂到各种大型运动竞赛,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性”[4]。这种海纳百川的兼容度量与大学精神中的和谐元素相契合。例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高校的民族工作就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收非生源定向培养和内地班、新疆高中班学生,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同时也是高校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于大学体育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通过体育交流,既能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又能增进民族感情,消除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带来的隔阂[5]。

4)以协同之默契求创新之发展。

协同意识强调既要发挥主力运动员的重点突破作用,也要发挥其他运动员辅助进攻的支撑作用。协同意识还强调团队内部密切的协作互助,有相当强的整体效应[6]。协同意识所形成的默契是团队发挥整体实力的剂和助推器,也是整个团队不断创新、共同发展的前提。在运动队中,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任务以及自由发挥的空间,某个队员竞技状态的突出表现可以带动整个队伍的士气,但整体状态的提升还必须依靠所有人的协作。在体育文化层面,协同创新精神是一种更为直观和直接的经验体现,这种体现将为大学精神的最终成型奠定坚实基础,为高校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2 体育文化中的价值矛盾及其对大学精神的映射

1)对获胜的过分侧重产生功利性影响。

“参与”和“获胜”涉及到人在体育比赛中究竟是追求超越自己和对手,还是一味想要赢得比赛。前者目标趋向体育本质,追求超越,不断奋进;后者过于功利和短视,难以用健康的心态看待比赛过程,无视或不理解体育真义,甚至以损害体育真义为代价换取胜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今人对这种体育精神的理解为何偏离初衷,究其原因,在于以古代奥运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具备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即包涵、教育理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内的古希腊哲学。在此基础上的竞技是展现真实自我的方式,英雄崇拜满足了对个人价值充分尊重的前提条件,“获胜”和“参与”并不冲突,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智育、德育与体育是一体的,“参与”是常态,不单是在比赛中获胜的人才是英雄,在“参与”过程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是英雄。而当下的竞技体育却缺乏应有的哲学基础、崇高理想和历史积淀,所导致的结果是在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心口不一”:口头上是“重在参与”,内心则倾向于为获取胜利不计伦理道德上的得失,尤其是公众意识的缺乏,忽视自身作为公众形象在犯原则性错误时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环法7冠王阿姆斯特朗,由于多次服用禁药,其职业生涯中获得的7个环法冠军头衔被剥夺。“环法传奇车王”、“无畏的抗癌斗士”、“组建慈善基金的爱心人士”……公众一直给予阿姆斯特朗崇高的赞誉。这种颠覆性的转变,强烈冲击了崇拜体育明星的青年学子们,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明星崇拜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明星是大学生“英雄世界”的主体,其“榜样”作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一是过度的求胜心理导致大学生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压力之下,不少大学生常常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和与自身的“纵向比较”中迷失自我,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和乐趣,忽视了大学生活中其他多姿多彩的存在,正如竞技者忘记运动本身的欢乐,或者无法意识到体育作为文化及精神的存在。二是非理性的消费观使校园体育活动蒙上物质化和异化的阴影,不少大学生追逐体育明星穿戴或代言的名牌,为此不惜倾囊求购,甚或以荒废学习时间为代价打工赚钱,目的仅仅是一次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消费。

2)追求自我突破的初衷让位于利益操控,对个体的忽视背后是其难以摆脱的依附性。

在古代希腊,体育是愉悦的,纯真的古希腊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各种不流血的高贵竞技,并从中收获愉悦。而罗马人更喜欢武力冲突带来的刺激。“希腊人的欢乐来自于人与人的体育游戏;而罗马人的欢乐则在于观赏奴隶们的互相残杀”[7]。当然这样的场景在文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细看当前一些商业化的体育比赛中已然变味的竞技活动,似乎仍然能够找到古罗马角斗士的踪迹。其共通之处在于,鼓励观众通过观赛获取刺激,并通过异化体育强化这种刺激,反过来吸引观众达到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虽然没有古罗马时期那么残酷,但由于赛场的刺激与利益成正比,体育变成演出,遭受肆意编排,体育的精神原旨被淡化甚至遗忘。于是就有了足坛黑幕,官哨、黑哨、假球、使中国足球跌入谷底。

回望大学文化,功利主义所衍生的依附性导致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总是画地为牢。学习与就业、经济收入日趋紧密,教育成为一种变相的长期投资,导致教育产业化呼声不断[8]。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国际化等功能发展上愈发缺乏自主性,高校资源配置过分依赖各类项目和工程,跟项目赶工程“跑部钱进”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互促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1)体育文化应融入大学精神内涵及其呈现过程。

作为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倡“自强保种”,其途径是鼓励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救国图强必须以“民之手足体力”为基础。作为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播者,对大学教育胸怀远大抱负。面对当时救亡图强的国家局势,十分重视人才,并形成了培养“完全人格”的先进理念,其中,对体育尤其重视:“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重要之事为运动”,并认为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将体育置于首位[9]。他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到的“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正是他为北大树立的大学精神的基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前文论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但现实中“应有”仍未真正转化为“实有”,大学精神无法从中汲取优秀养分。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也与大学精神存在隔膜,未能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对高等教育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常见现象表现为大学生体育意识淡漠和认识偏差。有研究者总结出“三多三少”的问题:“以局外人的心态欣赏议论的多,亲自参与的少;被动的应付一时的考试或达标的多,主动长期坚持锻炼的少;关心体育分数的多,追求体育的真正价值的少。”[10]以此为参照,大学文化中所弥漫的竞争意识同样发生了初衷被扭曲的现象。本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却充斥着无数考试和竞争,个人的发展程度完全依赖证书、奖状等物质性标志来呈现,无法顾及个人真正价值的实现。

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应使其充分融入大学精神的展现过程。物质文化层面,应当努力形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设施,这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财富。哈佛大学的学生因为哈佛运动场而自豪,正是这个凝结了无数美好记忆的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运动的历史,这不仅是大学体育文化的里程碑,更形成了优秀的大学精神传统。

在行为文化层面,应当存有长期坚持、定期举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体育赛事项目。无论对于参赛者还是普通观众,这都是一种文化洗礼,并作为精神烙印由学生们带进社会。例如持续近200年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抗性划船赛、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等等,记录和传递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历史、个性、人物,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

在精神文化层面,应当使大学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使其能够有效承载每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同时,也能通过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形成新的呈现方式。

2)精英文化等传统理念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新的定位和传播。

从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精英文化一直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即使在高校扩招、规模膨胀的趋势下,拔尖选优与有教无类等悖论依然并存。作为指挥棒,精英文化本身不应该承载道德衡量和价值判断,不能简单论及好坏优劣,因为关键还是在于指挥者对于这一指挥棒的使用。对于体育文化来说,高水平竞技运动属于精英文化,但体育精英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是要成为资源的掠夺者,使资源完全倾斜于竞技运动,简言之,不是要构建贵族化的精英文化,而是要构建理想的精英文化。“理想的精英文化表现为高尚道德的自持,对知识的无尽追求,以及对全社会的强烈责任心”[11]。因此必须以理想的精英文化为引领或榜样,带动体育大众化格局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体育强国文化。

精英文化的异化表现为:一是不追求身心的精英化,偏向追求科技装备、物质环境等身心之外的高端化,正如前文所述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透支”现象。二是将精英的内涵局限于成功者或胜利的一方,这是贵族化的精英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被曲解或利用的体现,企图永远占据顶层位置,必然忽略求胜的本意,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实质上是文化的退步。三是过分追求完美。对完美的偏执追求使体育体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表现为牺牲众多体育人才来成就仅占极小比例的尖子,而且这些尖子运动员被视为“精英”也只是在他们处于巅峰状态的人生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状态下滑,他们也会被遗弃,不少冠军运动员退役后处境窘迫艰难就是例证。

转变精英文化的引领方向,尤其在大学文化、大学体育文化中倡导新的精英文化内涵,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根本性内容之一。只有以人人都精英化为出发点,榜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众与精英才能找到平衡点。

3)推进终身体育等科学发展理念的树立、践行与稳定延续。

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体育教育,而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教育和体育的顶层目标,是大学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至高要求。终身教育是对现有教育格局的创新和升华,是面向未来教育体系的战略指向,它所要覆盖的是人们生活各个领域并贯穿整个一生,其目标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共融,包括人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促进。终身体育的基本思想是从终身教育学说中派生而来的,它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12]。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树立贯穿人生的每一个时期,相关研究表明,体育人口与文化发展水平成正比。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而言,大学应该是牢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的最重要时期。其原因在于:一是高校处于教育发展的顶层,汇集了众多富有活力且乐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的青年,他们思想日趋成熟稳定,易于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并能稳固延续。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仍然存在于中小学之中,终身发展的理念缺乏生成的土壤和环境,只有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种条件。理念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大学推进终身化理念的共同践行,需要充分建设和完善以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等终身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成熟的校园文化,高度重视大学生终身发展意识的树立,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并传授其终身发展的技能。从整体上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文化,为理念践行营造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冯霞. 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体育学刊,2006,13(1):4-7.

[2] 于涛. 体育哲学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4] 谭华.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6.

[5] 马艳军. 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人民论坛,2012(9):200-201.

[6]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3-17.

[7] 李力研. 历史进步的精神杠杆——古奥运会之后的“体育精神”及对历史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1-9.

[8] 何中华. 现代语境中的大学精神及其悖论[J]. 文史哲,2002(1):9-16.

[9] .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G]//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6-49.

篇5

[作者简介]刘晓红(1966-),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辽宁 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86-02

人生境界或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家一般在表现艺术作品时,会反映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等因素。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者大多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学习艺术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缺乏兴趣,但渴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需求较为强烈。影像视觉文化的来临使读图式的文化消费成为主流,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高校学生的联想、思辨能力下降,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退化。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过度地追求物欲和功利,人的情感、直觉、感受力受到了压制,更多的大学生感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高校通过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不仅可使大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还能使其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增强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人民精神”建设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问题。教育部的专家们指出,“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

教育部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第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继承、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统。艺术教育自然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作为基石,继承、发展我国艺术文化特有的品格。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物质优势和国际霸权,空前地动摇了部分中国人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自信心和现实基础,妄自菲薄、崇洋的心理畸变成一种社会心理,一些大学生也成为洋文化的追随者。人们逐渐淡忘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离得越来越远,从中我们窥视到我国对艺术教育,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现在,我们唯有在学校教育理念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一课,才能让年青一代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

同志于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适应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内容融于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组织他们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尽可能地使他们多接触不同门类的艺术现象。还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完成大学生对艺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即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精神。从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方面来说,要选定、开设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探讨。如理论型欣赏课、实践课、合作型排练课。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上,布局要合理,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重点要突出,要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兼顾认知与创造力为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通过多种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直接与间接,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热爱民族艺术,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

二、激发时代精神,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

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社会最敏感、最直接和最富于象征的表现。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在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在大学生的心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艺术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清新怡人、魅力常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在前言中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感受能力的深化,它使审美主体上升到一个能区分美与丑、崇高与卑下、高雅与庸俗的审美判断、鉴赏境界。一幅幅优秀的历史画,本身就承担了特定的精神使命,阐释丰富的历史内容,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伟大作用。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欣赏者能深入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即人的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够理解人类的心灵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欣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会领悟到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心声,体悟到中国人民与苦难生活顽强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并成为激励我们奋斗前进的最强音。

艺术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先行者,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作品像镜子一样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艺术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历史上一些曾灿烂于世的文明古国之所以从辉煌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与时俱进、求变求新。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名垂青史、受人崇敬的爱国者,他们总是能够站到时代的前沿,感受时代的变化,捕捉生活和人们内心的律动,集中概括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发出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声音。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发展、成熟时期,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非常重要。高校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要求大学生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要自觉通过艺术教育高扬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共同激发时代精神。

三、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

按照人生意义、价值的高低,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四个境界是“审美的境界”,人们的行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而是出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需要和追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中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既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国格教育和国耻教育,使人们自觉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以唤起健全的民族情感,又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注重引导学生们保持谦逊理性的民族心态,以自信的姿态和敞开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并不意味着在文化建设上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种健康有益因素,促进民族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还强调“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目前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例。在经历过经济萧条的时期后,他们在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大力地发展、培植本土的民族文化艺术,将各种产品和文艺影视作品大量地对外输出,为日、韩带去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千百年来,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也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人文景观,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饮食文化和婚丧习俗,以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涵交汇成的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作为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要以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高尚艺术、主流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是需要加以明确阐释和把握的艺术蕴涵。将课本剧引进校园也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方法。要从艺术教育课本中选出文学性、趣味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课文,改编成戏剧,自编自演。具有参与性、游戏性、形象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实践课本剧,会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开拓创造的心理需求。此外,艺术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场所,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活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如加强校园社团的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美术社团、乐队的建设,定期开展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大学生亲自去组织、去感悟、去体验艺术,走上街头广场,为市民演奏各种形式的音乐等都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方法之一。从战略的眼光看,我们在学校实行这样的艺术教育,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又可增强其人格力量。只有广泛借鉴世界优秀艺术文化成果,以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多元艺术文化为广泛的精神共同体,自觉地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它支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当今高校必须用精致的艺术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教益和向上的力量;要鼓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的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高校艺术教育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起着特殊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教科规办函[2010]08号)[Z].2010-06-08.

[2]李小伟.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10-11.

篇6

2012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2013年是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历经50年的发展,每个时代的雷锋精神都各具特色。6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真善美”,7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岗敬业”。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创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雷锋精神不仅仅是雷锋一人更是一大批雷锋式的人物,崇高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珍宝。十报告在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更是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90后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但是在现实中90后常被称为“抱大的一代”,身上也被质疑存在许多的缺点,强调自我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中心”、“享乐主义”倾向日益加重,家庭的“宠爱”又助长了其“公主病”、“皇帝病”,滋生惰性、任性等不良的习惯。“今天的问题孩子,也许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要有一种危机意识,注重90后精神价值的培养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对此番现状,要做的就是将优秀的民族精神与90后新生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同时90后大学生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一、雷锋精神认知、认同与行动的现状

(一)认知上的现状

很多人包括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以及雷锋精神都有这样普遍的印象:雷锋是一名普通但不平凡的士兵,他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勤奋学习,关爱集体,对党忠诚,热爱祖国,能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一的雷锋精神”。但是对于雷锋精神具有哪些特点,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90后大学生们普遍呈现出一种不太了解的状态。通过针对南京15所高校,2682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钉子精神”是否属于雷锋精神的问题中,55.1%的学生认为“钉子精神”不属于雷锋精神的范畴。但是事实上,钉子精神是属于雷锋精神并且有明确的出处,钉子精神是雷锋在世时与战友赵明才的一次谈话中产生并沿用至今。《雷锋日记》里写道:“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现在总在提雷锋精神,包括十报告中也指出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加强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但是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雷锋精神?都知之甚少,印象模糊不清,对于雷锋精神的了解永远是止步于口头上“雷锋精神”四个字而已。

(二)认同上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意思:(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在这两层意思上,笔者认为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比“承认、认可”感情更加丰富,程度也更加深。根据调查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程度普遍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即“承认、认可”,并且从现实情况与第二个层面“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相差很远。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的意义及其价值都有所了解并且对于雷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具有很清晰的认识。比如问到“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82.8%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并且超过70%以上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仍然需要雷锋精神。但是当上升到“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这个层面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其实更多地可以通过行动上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觉得与自己有共同之处便会更好的了解雷锋精神的精髓实质所在,更容易将雷锋精神以“亲切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彰显在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行动上。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这种认同层面还远远不够,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并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比如在调查中问道,“您对于在各大高校展开学习雷锋的活动的态度是什么”的时候,54.6%的90后大学生只是在精神上表示支持,不愿意采取任何的行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好地感受雷锋精神,相对而言仅仅只有31.9%的90后大学生对活动表示支持,并且付诸于实践中去。

(三)行动上的现状

在讨论认同时已经提到了一些行动上的现状——90后大学生中真正愿意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中的人很少。但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会有一些参加志愿者活动、公交车让座、献血、捐钱捐物等好人好事的行为。其实,上述的好人好事都体现了一种雷锋精神,都是在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的表现。90后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在践行雷锋精神,但是却毫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雷锋精神,有时候甚至排斥对于学习雷锋等活动的参与。在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就是志愿者活动,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甚至并未意识到志愿者精神也是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一种体现,所以在被问到“对于参加学习雷锋活动的态度”时,他们想到的大多是宏大的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距离感、陌生感很强,因此就存在一定的不理解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90后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但是如果将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囿于志愿活动,那么就会导致雷锋精神的狭隘,也会使他们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上存在更大的问题。另外也要注意到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体现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指标或者是评奖评优。如果将这种目的性较强的志愿活动也归结于雷锋精神的话,则会导致雷锋精神的不纯洁,会在以后影响更多的人对于雷锋精神的践行,使得90后大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视野上不够宽阔,从而局限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提高。

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行动上的主要表现为:认知上不全面,认同上不深刻,行动上不充分。

二、现状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

在上文现状分析中,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熟知,对于雷锋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更是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雷锋精神”四个字。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缺少对于雷锋精神的有以下原因:1、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更多对于“雷锋精神”学习主要集中统一于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雷锋精神的由来,雷锋是一位怎样的人物,雷锋精神有哪些基本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作为90后大学生目前仍在接受知识的熏陶,素养的提升,仍有很多机会对这方面进行完善,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打好基础。2、学校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学习,那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校并不是单单指大学等高等院校,更是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雷锋精神作为优秀民族精神应该在90后大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进行学习。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对于雷锋精神的教育比大学更重视雷锋教育,90后大学生都有深切感受。因为当在问卷调查被问到,“您觉得和小学、初中或者高中相比,学习雷锋的风气变淡还是变浓了?”,60.2%的学生认为是变淡了。面对此种情形,大学更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现在的学校很容易将学习雷锋精神形式化,局限化。比如,每到3月5日学雷锋日,就在学校进行各种展板宣传组织各种活动,但是过了这天学校对于雷锋精神的学习可以降至为零,将学习雷锋精神局限在某一时段、某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们感受和了解雷锋精神,更加不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搞突击的方式一时有用,但却不能整个大学时期都有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反感排斥。

(二)认同上

在现状分析中已将认同分为两个层次: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90后大学生们普遍已经达到第一层面,对于雷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90后大学生们虽然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通过社会的宣传、学雷锋活动的举办能够感受到雷锋精神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够承认雷锋精神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是在这种理性承认中,90后大学生却对于雷锋精神缺乏共鸣不能产生亲切之感。因为他们是根据社会行动推导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而并非本身深知雷锋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学雷锋的活动。虽然表面只是顺序上的差异,但是却反映了90后大学生们面对雷锋精神的思考方式,更是体现了他们是否与雷锋精神有共同之处,能有情感上的交流共鸣,能否以雷锋精神为依托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认知上无法达到第二层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90后大学生满足于现状,认为对于雷锋精神有“承认、认可”的理解就足够了,只有那些准备着奉献的人需要更深的理解,而自己只要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缺少向更高一层认知发展的动力。另外,现在社会有时候树立雷锋榜样过于高大,当90后大学生接触这些榜样时只能远观不能近学,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自己,自己也无法达到雷锋精神的标准,从而拉开了与雷锋精神的距离。甚至有时候宣传的榜样是几十年前的先锋人物,时间相距太久,90后大学生无法体会,更不容易产生共鸣和亲切感。雷锋精神大众化欠缺,榜样生活化、时代创新性不足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行动上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90后大学生们通过志愿活动在行动上已经对雷锋精神进行了实践。由于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活动单独进行说明,并未与雷锋精神挂钩,所以很多9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者某些学雷锋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功利心的,比如某些高校有志愿服务时间的规定,院系评奖评优的要求。功利的熏染,让志愿精神、雷锋精神变得不再纯粹,更甚者会引起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排斥。参加志愿服务或者学习雷锋活动时都要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付出,有时候活动的开展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高校对学生缺少在生活中学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倡导,仅仅是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学雷锋,不免让学生有疲倦感更甚至是排斥感。除此之外,高校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老套,对于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吸引力不够,积极性不够,有时候活动甚至会流于形式,局限在校园,这更会让学生难以真正投入雷锋精神的行动上来。2013年3月4日,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我与雷锋战友话雷锋”的活动,邀请了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老先生,会上赵明才表示:“不赞成停课学雷锋,遇什么事做什么事,不要放下做这个,要常态化发展,有时候造点声势是可以的但是长期做是不可以的。当代大学生发扬雷锋精神责无旁贷,学雷锋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院校学雷锋,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能够读书成才,报效祖国。”

认知、认同与行动是三者并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彼此都会成为彼此的原因和结果。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由于很多90后大学生未把志愿精神看成一种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导致在行动上有所欠缺,其实这就是认知不足导致行动欠缺的表现。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不够导致在认同上不能从承认上升到感情上的亲切,从而未能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在行动上未能积极投入。正确认识这三者本身的因果关系,梳理三者的内部关系,更好地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

三、如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

根据上文一系列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做到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当然目前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需要依托高校,结和高校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等课程进行教学,让他们有机会有途径去了解个感受真正的雷锋精神。当然,除此之外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更要能够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将在教学的过程应注重常态化,而不能流于形式化。在学校进行有关雷锋精神的宣传时,要注意雷锋精神基本内涵的介绍,要使学生们能够明其大义,深知内涵。

其次,如何实现认知上从“承认”突破到“情感上的亲切”,除了要有完全、正确的认知之外,还需要在理性的认知做出正确归因,能够有“亲近雷锋精舍”的动力,能够投入自己的感情,真正意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所在,主动去感受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诠释身边的好人好事。学校和社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而不仅仅是在银屏上,将榜样生活化,雷锋精神大众化。同时,榜样也要有时代特色,能够与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最好是身边的人的事例,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距离。比如,评选学校、院系甚至是班级的雷锋好榜样,并进行巡展,让更多认识他们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雷锋精神,让他们切实处在一个到处都是雷锋式人物,充满雷锋精神的一个环境中。这些活动有必要制造一定的声势,但是关键在于坚持,做到“滴水石穿,”而不是“唱”雷锋,洪水般突然袭来,学生会受不住。

最后,要在全面认知的基础帮助90后大学生知道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对雷锋精神的践行,比如目前正在忙碌的南京亚洲青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们,他们不仅展现的是90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更体现的是一种雷锋精神。要积极倡导一种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学雷锋,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用,营造轻松的学雷锋的氛围。对于90后大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志愿活动需要予以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但是应该减少物质的奖励,予以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同时,高校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评优制度,合理对待90后大学生们所做的好人好事,避免功利性目的的产生。高校宣传雷锋精神,进行学雷锋活动要创新活动方式,能够让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高校完全可以让90后大学生自己创办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多与社会接触,扩宽视野,减少对活动的干预,增强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时代性。与此同时,活动的举办更要坚持持久性。现在很多高校将3月5日学雷锋日演变成3月学雷锋月,这明显是一个进步。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要争取做到的是将一个月向一个季度向一年出发,让90后大学生们有一个能实时参与的环境,从而逐渐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精神价值体系,使得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实现认知上全面,认同上深刻,行动上完全。

笔者之前提到,认知、认同与行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好的认知能够为认同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认同的升华和提高,只有在深层次的认同上才能促进行动上感情的投入,从而在行动中获得更多感悟和经验,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与认知也会个更加深刻和全面。三者相互促进,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从而实现对“雷锋精神”继承和弘扬。90后大学生很好地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很好地理解雷锋精神,发现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学习其艰苦奋斗的品质,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从而丰富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提高素养树立更好的形象,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创新性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99-01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地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有利于体育教学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很多,并且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评价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学解析式表示,它属于非线性分类问题。BP神经网络又称“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Error Back Propagation)。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类由大量信息处理单元通过广泛联结而构成的动态信息处理系统。这种系统在处理各种模糊、随机、动态、量大信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一、传统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传统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常用不同的等级或状态来表示,如A、B、C、D或优、良、及格、不及格。这些等级或状态就是对评价内容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取决于两个问题:一是对内容的评价计分,二是定级准则的制定。

为了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首先应分析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指标(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各指标所占的比例(在算法中通过权值来体现)。例如,评价一名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时,经认真分析,找出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见表1:

开展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

“中”“差”4个等级。由教学对象学生、同行、专家和任课教师分别填写“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表1)认为被评对象属于哪一级,就在该级下划“√”,然后计算各因素指标各级评语所获得的频率(划记数/考评划记的人数),这就使定性的因素转成了定量的指标。得的频率(划记数/考评划记的人数),i=1……m,j=1……n,总评价指标个数为m×n个。

设B=(w11w12w21…w27w31…w35w41…w44w51…w53…wij…wmn)

wij表示各因素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占的权重,

i=1……m,j=1……n,对应于m×n个评价指标,权重个数也为m×n个。

在传统评法中,权重人为给定。

C=BA=(uAuBuCuD)

uAuBuCuD表示质量等级系数。

根据质量等级系数:uA=?,uB=?,uC=?,uD=?拟定一个定级方案。优秀标准:uA≥0.7,uD=0;良好标准:uA+uB≥

0.70,uD=0;合格标准:uA+uB+uC≥0.8,uD≤0.2;不合格标准:uD≥0.2。根据这个定级方案,得出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二、用于教学质量评价的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

设评价系统的评价总指标(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主要因素)为m×n个,质量等级系数为4个,uA、uB、uC、uD。将各因素评价指标各级评语所获得的频率(划记数/考评划记的人数)xij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即行列式A。

将质量等级系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即:C=uA、uB、uC、

uD。

根据输出的质量等级系数,按照定级方案确定评价结果。

将以往的成功的教学质量评价案例作为标准样本存入网络训练。然后,将未知样本的测量信息(具体某位教师的各因素评价指标各级评语所获得的频率)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瞬间可预报出未知样本的需求信息(质量等级系数)。

BP神经网络的评价精度和科学性不仅取决于标准样本的数量,也决定于标准样本的质量。标准样本数量越多、质量越优,越能准确地定位教学质量的等级。所以,标准样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平、准确。

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凌.AHP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中的应用.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3):37-43.

[2]谭斌,刘美蓉.因子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教学参考,2001,6:23-25.

[3]冯虹,邹华,魏文元.马尔可夫链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1):5-9.

篇8

一、大数据时代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是审计抽样让位于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是建立在全部数据的基础上,所以“样本=总体”,抽样的作用将退居其次。

二是审计计划更有针对性。由于数据量化以及各类预测模型的使用,银行经营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更容易以数据的形式获取,因此,审计计划将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目前实行的年度制定审计计划的方式将可能被“年度计划+实时调整”的审计计划方式取代。

三是审计职业判断逐渐让位于数据量化。审计是一门实践学科,经验与直觉起到很大作用,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最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能力。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一切皆以量化为基础,审计职业判断将会更多以数据量化为基础,经验与直觉将退居其次。

四是审计队伍将不再是单一的审计人员,而是由IT技术人员、统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审计人员的组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将由单一的知识结构变更为更具广度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五是深化审计职能。由于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因此审计建设职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将更多地参与到银行决策过程中。

六是影响审计独立性。大数据挖掘除用于审计模型编制外,还可以用于审计发挥建设职能,提供增值服务,即通过挖掘大数据的相关关系用于预测未来。为此,内部审计将与银行业务流程,特别是决策环节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如何既能发挥内部审计在数据挖掘分析方面的优势,又能保持独立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七是对硬件设备的要求更高。大数据时代开启后,数据量成倍增长,所以对存储、运算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非现场审计系统运算时间长,速度慢,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运算的要求。

二、银行内部审计数据挖掘应用的现状

目前银行内部审计中非现场审计技术主要构建在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审计模型的编制。按用途与特性,审计模型主要可划分为四大类,一是统计类模型,用于对审计所需数据进行统计;二是抽样类模型,用于对审计机构或某个审计事项进行抽样;三是账务特征类模型,通过分析某类问题或舞弊行为在账务上的特殊表现痕迹找出问题疑点,为现场审计提供方向,如某个不该出现贷方余额的账户出现了贷方余额,某账户日终应该结平却有余额等;四是行为特征类模型,通过分析作案手法的特征来寻找疑点,如多次小额转账到某个固定账户。

前两类模型用于审计管理,后两类模型用于查找问题疑点。虽然审计模型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但与大数据要求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问题查找审计模型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发现问题在账务或行为上表现出的痕迹从而发现可能的线索。

因此,目前的内部审计虽然运用了数据挖掘分析的技术手段,但只是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的序幕,还没有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目前银行数据量已经非常大,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各类交易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以及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都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与大数据时代海量和非结构性数据要求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还远远不够;内部审计非现场数据挖掘加载的数据还不是银行的全量数据,仅涉及主要业务系统数据,因此仍然是“小数据”。二是非现场数据挖掘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之上,与大数据建立在相关关系基础之上有很大不同。三是非现场审计模型建立的目的是发现已经发生的各类舞弊行为、风险事件、违规操作,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预测。

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大数据挖掘中已占有先发优势,掌握了大量历史数据的存储、加载以及非现场数据挖掘技术,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在通过大数据时代的路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是审计队伍的能力还达不能新的要求,目前审计队伍仍以审计业务人员为主体,缺少专业数据分析人员、IT技术人员、统计分析人员等;二是审计技术工具还达不到新的要求,一般审计人员仅对通用审计软件、SAS统计分析软件比较熟悉,对其它数据挖掘工具了解非常少;三是思维方式还达不到要求,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特征了解不多,思维方式停留在因果关系,对于相关关系在大数据中的应用缺乏理解。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方式及路径

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拓展数据源。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就具有巨大价值。目前内部审计使用的数据只是银行全量数据的一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未能加载使用;同时,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也还有很多环节未能量化,未能形成数据源,而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对于大数据挖掘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应大力拓展数据源,研究将未量化的信息进行量化收集、存储。二是拓展审计模型。转换思维方式,从目前研究因果关系寻找问题疑点,拓展为研究相关关系寻找问题疑点。三是拓展审计建设职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风险建立内部审计预警系统,为决策提供参考。

因此,在银行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外包,二是引进大数据挖掘技术,三是联合进行数据挖掘,四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进行自主数据利用。四种途径各有优缺点。外包能迅速产生效果,但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也不利于银行数据的保密。自主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和保密,但能力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容易迅速产生成果。引进技术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能较快产生成果,但投入较大。联合开展数据挖掘也存在保密的问题。因此,银行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仍应坚持以我为主,初期可以就一些非核心数据和保密级别要求不太高的数据开展联合挖掘或外包,并积极引进技术,引进和培训人才,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审计能力,更多更好地为组织创造价值。(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成都审计分部)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79-02

引言

黄金期货价格与其他大宗期货价格一样,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期货价格预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Brock & Hommes [1]阐述了市场中交易者的不同类型,对交易者同质性、市场有效性假设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交易者的异质性;Hommes [2]对异质主体模型(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进行了综述;在异质主体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Frankel & Froot [3~4],他们将市场交易者划分为图表分析者和基本面分析者;Zwinkels等 [5]以及Reitz等[6]沿用这种划分方式,研究了市场上的异质主体对价格的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本文采取这种划分交易者的方法,分析他们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数据处理以及非线性模拟能力[7]。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研究是神经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8]。但是,目前在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的文献中[9~10],较多的只是单纯使用RBF神经网络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模拟,而较少考虑标的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首先考虑异质主体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寻找可能影响交易者的价格信号,综合考虑这些影响设计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实现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达到对黄金期货价格预测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异质主体模型

根据前述文献,将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划分为图表分者和基本面分析者。图表分析者认为价格的波动趋势会延续到下一时刻。设定pt是在t时刻的现时价格,wi·pt-i代表前i期价格对t期价格的影响。另一种投资者是基本面分析者,他们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将回复到资产的长期价值上。当长期价值高于现价时,基本面分析者认为被低估的资产价格会上升,直到价格恢复到其长期价值水平上去。反之同理。在本模型中,F代表期货市场上的长期价值,由市场基本面因素例如供求因素、政治因素等决定。但该值的精确测定存在困难,因此选择多个时间段的价格平均值作为长期价值的变量,即F t-1

(二)RBF神经网络

根据上文的异质主体模型,设计PBF神经网络。

1.输入向量设计。通过观察图表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前N个时刻的价格)和基本面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一定时期内标的的固有价值),预测出后M个时刻的值。因此采用序列的前N个时刻的数据为前N个输入,同时取K个价格移动平均值作为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固有价格,为后K个输入。

本研究中,取每日价格之前3天的期货价格数据作为前N个输入。再取5日平均价格(对应市场中的周平均线)、30日平均价格(对应月平均线)、180日平均价格(对应半年平均线)作为后K个固有价值输入。即:。

2.目标向量设计。将每个样本的前N个值和K个移动平均值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后M个值作为目标输出。由于是对后期的价格进行预测,可以设定M=1。

3.RBF网络设计。本次研究将前812个样本中的7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之后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初值为5。可以不断改变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这一部分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说明。

二、预测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预测

1.数据说明及归一化。本研究所采用原始数据为2008年1月9日至2011年5月25日黄金期货每日收盘价,数据均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官方网站。① 在网络学习之前需要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预测结果。由于spread的大小对网络的最终逼近精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直到达到比较理想的精度。将不同spread值下的输出进行汇总(见表1):

可以发现,当spread取值为5时,误差输出最小。

(二)结果分析

理论研究中,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可以对RBF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理论上spread越小,对函数的逼近就越精确,但是逼近的过程就越不平滑;spread越大,逼近过程就越平滑,但是逼近误差就会比较大。

因此,将spread分别设置并绘制出各值下测试值与输出值的图像。发现当spread=7时,预测值优于其他值的表现,曲线拟合更加平滑。综上所述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

结论

本文从微观层面的异质主体决策机制进行分析,对黄金期货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对非线性系统具有良好的逼近能力。对短期(30日)内的价格走势体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实现了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研究与已有的时间序列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非线性、复杂系统形成进行预测,且不需要进行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分析、显著性检验等繁杂过程。当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交易主体的其他市场信号,引入更加广泛的输入变量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Brock,W.A,Hommes,C.H.Heterogeneous beliefs and routes to chaos in a simple asset pricing model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

ics and Control,1998,22,1235-1274.

[2] Hommes,C.H.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M].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Agent-Based Com-

putational Economics,Volume 2.2006.

[3] Frankel,J,A.Froot,K,A.Chartists,fundamentalists,and trading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80(2),181-185.

[4] Frankel,J,A.Froot,K,A.Using survey data to test standard propositions regarding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133-153.

[5] Saskia ter Ellen,Remco C.J.Zwinkels.Oil price dynamics: A behavioral finance approach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J].Energy Eco-

nomics,2010.

[6] Reitz,S.Slopek,U.Non-linear oil price dynamics — a tale of heterogeneous speculators? [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9,10 (3),

270-283.

[7] 蒋综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7-02

一、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多为独生子女,一直在祖辈、父辈的疼爱下长大,成长中多受宠爱,缺少兄弟姐妹式的沟通、理解、谦让和合作,使得这些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上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较强,缺少心理相容性。到了大学以后,寝室成员之间的问题会随之而来,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因家庭状况差异导致寝室合作意愿淡薄

学生的家庭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城乡环境差异、家庭贫富差异等会让很多学生不能正视这些差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炫富心理、攀比心理,还有些同学从个人获得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家庭的贫富情况作为交友观的衡量标准,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合作意愿淡薄。

(二)因寝室成员间互视为竞争对手导致寝室合作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我防卫、自我保护心理较强,寝室成员之间经常会出现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偏差。一些学生盲目地认为寝室的成员都将成为未来的对手,在各方面暗自进行较量,易引发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冲突,如果再遇到情绪控制力较低的情况,很可能产生直接的行为对抗,进而造成寝室成员的对抗意识。

(三)因评奖评优形成互相攀比、猜疑嫉妒导致寝室合作能力差

大学中有许多评奖评优,得到的同学必定欣喜,得不到的同学难免会心里不舒服,甚至可能会互相猜疑嫉妒。特别在评定奖学金时,学校多结合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势必会给那些只顾埋头学习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寝室之间、同学之间会产生矛盾。另外,在助学金的评比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出现。如家庭贫困但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不如家庭贫困程度一般但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得票多,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和猜疑嫉妒心理,致使寝室合作能力差。

(四)因人际交往差异导致合作差异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将自己的内心思想表现出来,让他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同样也能够理解他人的表达。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交往能力不同,对于他人的信赖程度和与他人间的沟通深入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的社会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造成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呈现出不对称性,一些学生显得较为孤僻。这种人际交往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合作的差异性。

二、集体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集体性体育项目是指以二人或以上为单位参赛的项目,通过集体的努力,发挥每位成员的竞技水平,完成比赛项目。依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理论分类,集体性项目主要包括技能主导同场对抗性项群(如篮球、足球、手球等)和技能主导隔网对抗性项群(如排球、沙滩排球等)。就其两类项群的共同点分析发现,集体性体育项目都以强调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掌控情绪能力、独立思考问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组合战术协调发展等能力为主。这种集体的共同努力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凝聚性,它需要参加集体项目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配合默契、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整体水平,赢得比赛胜利。由此看出,集体项目强调的就是团队合作能力。高校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为主要形式,根据项目的主要特点可将其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强度凝聚性

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的全体成员及教练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到领先与落后、主动与被动、优势和劣势交替出现等现象,成员心理难免受到变化无常的情境的影响,因此,集体性体育项目比拼的不仅是集体的技术高低、实力强弱、实效优劣,而且是针对集体的风格优劣、士气高低、意志强弱的比拼。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强度凝聚力是集体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二)目标一致性

集体性体育项目就是为集体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目标的体育项目。其特点是有与活动目的相符合的动机的共性,成员的个人目标必须趋向于集体目标,与集体统一目标相适应的动机促使成员积极活动,取得比赛的胜利。运动过程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统一的过程。

(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合作指共同创作、共同从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进行联合作战或操作。这一点在集体性体育项目中体现尤为显著,通常是在接到比赛通知后组建参赛队伍,根据队伍的实力情况制定比赛目标(即集体目标),在教练的指导下发挥个人所长,协调配合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赛前训练、准备工作、比赛中等各时期,均需要全体成员默契配合、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比赛。

三、集体性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价值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其中体育项目比赛也是精彩纷呈。集体性体育项目更是因参与人数多、场面激烈等因素具有吸引力,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从当前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着手,以寝室为单位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培养团队精神,激发个人潜能,兼容个性,培养沟通技能,对于提升寝室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互相尊重是基础,团结一致是动力,默契配合是核心。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缺少培养团队精神方面的内容。笔者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中发现,56%的大学生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但只有15%的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过程中,会使学生能够领悟同休戚共进退、互助互进的益处,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强化学生的合作责任意识,站在团队高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角色转换,应多培养大学生团队归属感,学会与团队成员及客户的沟通交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因此,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开展集体性体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十分必要。

(二)激发个人潜能

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意识强调的是通过整体配合将个人实力最大化发挥出来的一种参与意识,而不是单纯强调某个人的卓越技能。在这一特定要求下,寝室成员之间的技能差异就会显现出来,相对较差的同W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较好的同学也会不断努力,力争发挥出最佳状态,寝室成员的整体竞技水平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升,这就是激发个人潜能的过程。为了寝室的荣誉和担心拖后腿的心理,自然而然主动投入训练,个人成绩必然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个人技能较强的同学,在寝室荣誉的引导下也会主动帮助相对较弱同学。通过这些集体体育项目的比赛,能够让寝室成员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增进个人感情,避免寝室之间互为竞争对手的不利局面,增强合作意识。

(三)兼容个性

参加集体性体育项目的成员性格不同,既要张扬个性又要互相包容,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默契配合、发挥个人长处、善待队友,以及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和保持稳定的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和得失等行为都是兼容个性的行为。寝室成员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相互配合的过程就是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好成绩的取得必然是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到最佳状态的结果。每位成员都从大局出发,遇事换位思考,面对压力和失误及时给予他人积极的理解和鼓励,就很容易在团队中达到共同的认知。这种心理上、行为上的互相影响就是兼容个性的过程,能够使寝室团队在合作中体会到情感上的信任与愉悦。

(四)培养社会技能

集体性体育项目无论是在场上、场下都需要成员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训练队的组建、队长的选拔、队员的角色定位、与教练员的配合、训练计划的实施、战术配合等,尤其是比赛场上,一个默契的眼神或者是肢体语言,同伴都能心领神会,这种整体配合的实力就会增强,很容易发挥竞技水平,取得胜利。如何分配每位成员在合作中的角色、如何组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具体任务等都需要成员间密切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通过多参与活动、多与人交往锻炼出来的,寝室成员经常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能够很好培养以沟通和协作为核心的社会技能,会逐渐缩小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提高个人社会活动能力。

(五)融洽社会关系

在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比赛中,如果同伴发挥出色,本队赢球了,成员之间会以各种方式来传递对同伴的认可,比如击掌、一句鼓励的话如:加油!同样,如果同伴发挥失误,本队输球了,成员之间也会以各种方式来传递对同伴的鼓励,比如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举手、一句激励的话:没事,继续!通过这样的集体性体育项目,既有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有利于让参与者获得他人的支持,让优秀者保持谦虚。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其正确表达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形成积极生活态度,融洽社会关系。寝室成员参与类似的集体性体育活动,对于消除各种原因造成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差等团队合作的不利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宣海德.论拓展运动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 颜军.论集体项目运动队的凝聚性[J].安徽体育科技,1987,(2).

[4] 贾砚林,颜寒松.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11

文化的最内层包括了人的精神状态、信仰追求、价值观念、情感倾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文化因子。[1]街舞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流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展,既保留了其原貌又得到中国舞者的外拓,街舞之所以受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与它自身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有直接关系。

1 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2]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 街舞的人文价值

街舞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将街舞运动视为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关于街舞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街舞认识、街舞情感、街舞价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质条件等。[3]

2.1 健身价值

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4]可以根据锻炼者的水平加大或减小其难度。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街舞以随意性和夸张的表现著称,配以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让人完全沉溺其中,尽情释放心中的情感。相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的特色和喜好选择动作和音乐的风格,无限制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风采,展示其个性。舞者通过锻炼宣泄焦虑等不安情绪,舒缓受压抑的神经和机体,使心理达到平和的状态。

2.3 艺术价值

街舞是一项比较青春有活力的体育项目,它将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和体育美学融为一体。[4]街舞动作大多不具有对称性且节奏多变,以洒脱、性感、诙谐、力量及视觉冲击的动作为主,尤为突出个人风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创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舞运动将进一步国际化。[3]街舞起源于美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魅力快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的街舞组织均按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街舞比赛。如每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街舞冠军赛(B-BOY CHAMPION),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参与其中,200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均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我国舞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与街舞相结合,使街舞出现了新的视觉效果。

2.5 思想品德价值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街舞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一般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价值。街舞包括个人和集体比赛,其动作技术十分细腻,需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互相配合来完成,培养了舞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3 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5]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和诱惑,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观等陷入偏离的危机,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街舞比赛中始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交流、学习,用以规范运动行为,这无形对所有比赛的参与者产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导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尤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及勇于创新等人文价值,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服务,有助于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街舞具有独特的动作类型、音乐风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随意发挥,充分突出人性化,将人的主体摆在首位,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主旨涵义。锻炼者在街舞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热情、运动乐趣、社交能力及审美情操。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挑战的重要因素。若将街舞的舞种以难度进行排列,则首推霹雳舞(BREAKIN),其比赛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对一或团体对团体的PK。BREAKIN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舞种,原因是BREAKIN对高难度的挑战性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让他们从汗水、泪水与喜悦等情感中获得成长和完善,塑造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 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6]街舞运动和比赛通过独特的编排、刻苦的训练、积极与队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来得以实现,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街舞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艺术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勇于拼搏、社会适应及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可促进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娱乐调节、充实情愫及激励凝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3]张磊.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47-49.

篇12

论文关键词: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0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先后经历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设阶段。目前,电力信息化呈现出基础设施齐备、数据庞杂、应用广泛等特点,已从量化范畴提升到质的高度。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评价和管理,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实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何种指标来科学评价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电力行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正式。通过构建科学、实用、有效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具有学习、记忆、归纳、容错及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科学、有效、客观地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和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1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的原则

(1)简明科学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明确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与指标间的关系,避免无关的指标列入,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应适宜。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则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问题上;而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充分反映和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与使用情况。

(2)公正合理原则。即评价指标应能客观、公正、合理地体现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动态性。

(3)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含义明确、可靠,数据易于收集,可供不了解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人员进行操作与应用。

(4)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一定的定性指标。评价指标尽可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但全部采用定量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情况,所以要辅以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3个层次来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技术水平、IT管理能力、IT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大方面构成,如表l所示。

1.3指标值的确定及归一化处理

在上述55个三级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分。根据指标的评价准则又可分为3类指标: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和优化指标。由于不同的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之间又由于量纲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为了便于最终评价值的确定,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正规化处理,以便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考虑神经网络训练的收敛问题,对所有指标分3种情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有工程建设情况、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制度的完善程度、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职工IT素质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值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进行评价,取值为0.0~1.0之间。

(2)正向定量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包括:设备的运行率、安全运行时间、物资供应保障率、劳动生产率、网络覆盖率、联通率等。因这类指标越大越好,故选用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大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负向定量指标。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平均响应时间等。这类指标是越小越好,因此,选取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小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优化指标。是指标具有一个最优的取值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标,包括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该指标如果太大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投资建设中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该指标值很小则说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发挥有限资本的价值。一般该指标取40%~60%比较理想,然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1)有量纲向无量纲的转化。采取一种二次抛物偏大型分布的数学模型描述:

(2)无量纲指标的处理。采取线性递增函数进行描述:

2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记忆和处理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分类、模式识别和过程控制等各种数据处理场合,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更适合处理模糊、非线性和模式特征不明确的问题。

BP神经网络是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网络可分为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和输出都只有1层,中间层可有1层或多层。同层的网络结点之间没有连接,每个网络结点表示一个神经元,其传递函数通常采用Sigmoid型函数。每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有一个加权系数W,它可以加强或减弱上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这个加权系数通常称为权值,修改权值的规则称为权值算法。建立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的专家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确定网络权值。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权值确定、结构稳定后,就可以处理新的数据,给出相应的输出。

2.2基于BP网络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学习过程

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输入层包含55个神经元,分别接受55个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三级指标的样本数据输入;中间层包含26个神经元;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就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相应的BP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神经网络各层的初始连接权值是任意的,必须先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实际输出与期望值的偏差尽可能小。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将学习样本的真实值与网络输出的误差反向传播到各层的神经元,采用梯度下降法不断调节各层的权值,减小因权值带来的偏差,从而使训练样本真实输出与网络输出的误差控制在设定的0.001误差范围内。具体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1)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求,提供训练集。选人对网络输出即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三级指标x1,x2,……,x55作为输入自变量,以此确定输入节点的个数(本网络有55个输入节点);

(2)进行初始化。置所有权值为随机任意小,给定学习精度£一10,目标误差为0.001,读入网络初始权重及学习样本。这里可通过对电力企业300名职工开展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前100组记录(样本序号为1~100)作为神经网络辩识模型的训练样本;

(3)按BP算法训练网络。学习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4)判断学习精度是否达到要求,如达到转入下一步执行;否则返回上一步继续学习;

(5)储存并输出权值。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测试(采用10个样本记录为例),输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终评价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