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学基本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学基本原理

篇1

1.绪论

社会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主、客观协同控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种管理学科的基础和总纲。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由于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同,或多或少地都参与着整个社会的调节和控制。所以社会管理学也可以称为“社会参与学”或者称为“政治学基本原理”。

要说社会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两种生产”的唯物主义观点,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为社会管理学的总纲;其次是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主、客观协同控制论就是后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而形成的一种方法论,是社会管理学展开思路的基本思想方法。

社会管理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群体控制,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从动物社会群体的控制,到原始人群的控制,直到现代社会的调控管理,社会在发展,管理形式在发展,但是主、客观协同控制的基本原理不会改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我们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学专著。《道德经》五千多字,其中心论题就是“无为而治”。他运用很深奥的哲学道理来阐述他的中心命题,致使后世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哲学道理。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用主、客观协同控制的理论来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说老子强调了社会自身的客观调控能力,而淡化了统治者的主观调控作用。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就象我们练气功一样,将大脑的主观意识抑制到“入静”的状态,将全身的客观意识控制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脏腑器官之间的平衡,让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功能态”。大脑主动地进入抑制状态,并不是完全放弃主观意识控制;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让侯王们完全放弃统治,而只是一种调动群体自控能力的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也确实具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在西汉早期,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出现“文景之治”的昌盛。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就功不可没。

现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是一种主观控制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客观控制经济,淡化主观控制经济,强化客观控制经济,一些地方政府思想观念转化不到位,急于创造业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干了一些劳民伤财的尴尬事。如果能借鉴一下老子的“无为而治,而无所不治”的社会管理思想,树立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或许能收到更好的社会管理效果。

老子的“道”恍惚迷离,虚无渺茫,让人费解。孔子与老子相比就踏实多了,他自命凡人,不问天事,却又能从凡事之中来阐发天理。一部《论语》通篇都是以事论事地讲述一些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他系统的社会管理学思想。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强调了社会管理系统中,主观控制系统上令下达的绝对性。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讲的是人际交往中道德行为规范。无形中起到了增强客观控制系统的协调、平衡的作用。后世人们将孔子的社会管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刚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的主、客观协同控制的思想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社会群体控制的认识要比老子更深刻一些。他不仅认识到了社会群体的主观调控和客观调控规律,更难能的是他认识到了二者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他紧贴人性,以诚恳求实的态度引导每一个不同阶层的人都积极向上地参与社会。被后世历代奉为“圣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从生命的基本属性到人性

人是地球上生命运动的最高级形态。人性的丰富内涵包括了生物进化各个阶段的基本属性,生物属性,动物属性和人的属性等等。所以,探求人性的奥秘应该从生命的基本属性开始。

A.生命的本体性和社会性

篇2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争做课堂主人,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原则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归宿点。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是知识探究的合作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强调把教学设计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上,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有利于学生学习做文章,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教学设计应由知识结构为框架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强调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2.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即在教学中结合传统地理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寓教于学",使教书与育人达到最佳的结合。这首先要做到传授的知识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检验的,利用的资料可靠,逻辑推理严谨。其次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因素,使知识与思想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再就是对教学过程的组织、选用的教法,必须是科学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模范行为,即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充沛的感情、正确的思想观点、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在传授过程中,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是经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学生虽然主要接受间接经验,但要使这些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也还要经过一定联系实际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才能学好理论。如许多地理原理包含了若干基本概念,必须先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理解原理;又如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是掌握分布规律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买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并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法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地理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环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无论是自然地理知识或是人文地理知识,都有很多内容可以印证、解释、对照,这是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4.民主性原则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学术权威,老师一讲到底,很少留给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不能随意发言,不能随便发表见解,更不能对课本知识、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质疑。因此,课堂气氛死沉,没有活力,效率极其低下。因此,高效地理课堂设计应把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对话,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老师放下权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师生课堂教学合作,加强对话和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大力倡导民主教学,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标准,要留出大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言、思考、分析和质疑,即师生双方在教学上平等互动,共同进步,相互促进,达成教学目标。

5.启发性原则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运用启发式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教师要设计灵活新颖的问题。循着突破问题的思路,逐步克服困难的干扰,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结论,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主要方式,这是相对注入式而言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认为讲解课、讲述课就不能贯彻启发式,同时那种形式上的谈话课也不能认为就是启发式。关键在于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思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如果课堂上简单地问一些"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的问题,或以课堂叫起来多少学生作为标志,都不能认为是启发式。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启发积极思维,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问题,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这样的谈话课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够满足其求知欲望,才是真正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篇3

[作者简介]刘必荣(1973- ),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33-02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高校办学规模得到有效扩大,目的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让更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其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管理权隶属于地方,类似于美国的州立大学或州立学院。这类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其发展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慢慢成为地方科学文化和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上逐步采用校院组合、二级学院为主的学院制体系,将上下领导与水平联系、高度集中与民主自治有序结合起来的管理实体,是许多高校采纳的校内管理模式。二级学院管理职能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整体工作,因此,在继承学校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构建具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 二级学院管理体系改革发展历史过程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校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起始于中世纪欧洲大学,随着大学发展而完善。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依据所探讨问题方向来划分;15世纪后期,英国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寄宿,形成师生同住的组织形式;16世纪以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处于初始状态;19世纪美国颁布莫奈尔法案后,出现了州立大学下设学院管理体系,改变了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具体表现在能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直接为社会各领域服务为目标来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院划分上也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形成了主要按学科分类又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院制度。

第二,我国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我国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参考、撤销、二次发展的历程。在我国建立学院制可追本溯源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参考了西方学院制模式。195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可设学院,采取校―院管理体制。1952年院系调整,学院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由“校―院―系”转变为“校―系”两级管理建制。该模式不利于学科交融发展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不利于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外部环境对高校影响不断增强,校系管理体制缺陷也日益突显。新形势下,地方一般本科高校采用类似于美国州立大学及州立学院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校、院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高校所接纳,不但可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率,还能促进学科发展及提高办学活力。①

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创新建设的基础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建设的环境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内下设的二级学院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二级管理成功经验,按学校整体目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院内专业系、课程组、实验中心、研究所等,在实施学校既定目标下,对学科发展、师资力量培养、教育教学资源配备、创新校园文化及民主管理等拥有一定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二级学院设立主要是为了整合校内相关学科,提升学科优势,使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越的培育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再次,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专业口径和内涵,增强学科、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有利于实施培养理论基础实、创新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因为二级学院机构设置小,只需设置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分团委等职能部门,在专业系、研究所等机构可聘用部分兼职工作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配置能减轻专业系主任等机构负责人的非学术性日常行政负担,以便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创新民主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效益。

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创新与完善

(一)正确认识与定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作用

篇4

中国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混沌;现代系统科学也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宇宙观遥相呼应。所以研究系统科学越是深入就越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越是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明智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现代科学。

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生命的呢?虽然现在的宇宙是膨胀运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但是自由运动的势力仍然是无处不在,自由运动的物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科学认识不到它的存在。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认识到的不确定现象其实就是两种势力相互抗衡的表象。在现宇宙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星球,只要能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让自由运动势力能够相对地控制分子、原子的运动。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就是自由运动势力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中国人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形和无形物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是元气相对地控制着有形物质;一般的物质是元气完全依附着有形物质。

生命之灵大致可以分为生灵和亡灵两大类。中国人对生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占卜巫祝等等方面;对亡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鬼魂、神仙的认识方面。在灵或者说在元气这个物质层面,人和动物、植物的灵气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到后面我将按照这样的分类,大致上谈谈自己对生命之灵的系统认识。

2.研究生命之灵的意义

A.重大的历史意义

认识不到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科学的巨大缺陷。这是现代科学的先天性的一个残缺。因为现代科学孕育产生于宗教文化之中,宗教文化的思维缺陷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代科学的灵魂深处。尽管现代科学是以质疑宗教起家的,二者看似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其实他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两个部分,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基点就是对生命之灵的认识不足。宗教把生命之灵表现出的种种自然现象统统归属于神灵、上帝的创造,阻止了人们对生命之灵的深入认识;而科学是以实证的思想方法去质疑上帝,用尽各种办法去否定上帝,同样也失去了对生命之灵的正确认识。加上实证的科学方法只能认识四维时空中的物质,不能认识生命之灵这样多维时空的物质。相同的思维缺陷向两个极端发展,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统一,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结构。

科学的迅速发展,让西方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溃不成军濒临于消亡的边缘,只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技艺苟存于世,像中医针灸、武术气功之类,对科学的发展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科学的制约能力也日渐消失。现代科学在残缺的思维方式驾驭下狂奔,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彰显出来。由现代科学完全主导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在畸形发展。因为,对生命之灵缺乏认识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前途可悲。

现代科学的思维缺陷是先天性的缺陷。他很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目前系统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息论已经发表五、六十年了,什么叫“信息”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这些系统科学理论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犹如一盘散沙怎么也统一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宇宙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只能到此为止。整个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发展。

什么叫“信息”?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信息是哲学层次的东西,在数学这个知识层次是不可能认识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的。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进入到“灵气”、“元气”这个物质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什么叫“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生命之灵”的时候了,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的唯一出路。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透过人体这个小宇宙来感受和认识物质世界大宇宙,用的是心灵;而现代科学则是从一般的物质运动入手逐渐认识复杂的人体,用的是大脑。一个是透过复杂去认识简单;一个是通过简单去认识复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宇宙观和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相互贯通的时候了。相互贯通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出路;相互贯通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科学向中国文化的贯通就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承认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B.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北京坐火车沿京广线南下,一路上可以看到新盖的高楼、厂房日新月异,同时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来到瑞士,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非常虔诚地在教会受洗。这究竟是怎么了,中国文化难道真的低俗难耐,不能承载和护佑现代中国人高雅的灵魂了吗?不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科学而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看成是封建迷信,岂不是更可悲!与其成为一个偏执的科学狂人、科学怪人还不如有一个更好一些。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这些接受洗礼的年轻人。

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出现的全面西化倾向让我倍感痛心。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通过对生命之灵的客观认识,带领我们从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中走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几千年之后,我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竟然要回归宗教,这究竟是谁之过?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太偏执了,学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家每天都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沉思,思维机械化,思想物质化。他们确实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国人对生命之灵的认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归属。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不相信《易经》能算命,不相信气功能产生超人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他们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是科学化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丢弃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未来中国人能站立到世界发展前沿的根本。

中国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对生命之灵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认识生命之灵是中国人的立足之本。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客观系统地研究生命之灵。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可以让我们站在比现代科学更高的高度去认识世界,从而引领现代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更现实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充实。

3.研究生命之灵的基本思路和愿景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通过人体自身来认识生命之灵的。通过像练气功那样,古人称之为:引导,坐忘,冥想之类;还有可能通过一些经络敏感人来认识经络;通过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去认识鬼魂;通过占卜去感受生命之灵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感受和摸索,中国人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物质性,从“以神为本”中走了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此。

在科学发展全面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去研究生命之灵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讨生命之灵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中医经络的实质性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展?关键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科学家们总想用科学的方法、用电磁波来认识生命之灵。其实,按照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之灵是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把生命之灵认定为某种电磁波的研究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生命之灵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

有一个研究思路是:生命之灵存在于每一个生物细胞,毫无疑问,生命之灵可以在生物细胞内不断地产生。由于它是一种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把生物细胞内复杂的磁电场变化模拟出来,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出来。应该说,生命之灵就躲藏在磁场的背后。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这种物质的测定问题。用电磁波来测定生命之灵的存在是根本行不通的。说不清还需要借助人体对生命之灵的感受,让气功师去感觉生命之灵的存在。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思路: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并不是生物体所独有的物质,它是膨胀势力创造出四维时空之前的物质形态。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只要能摆脱了膨胀势力的控制都会迅速回归到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状态。现代科学在黑洞附近发现有大量离子体的存在。离子体是万有引力与膨胀势力相互抗衡,物质在脱离膨胀势力控制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如果能让离子体自由运动起来就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由此我曾经断定: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是具有生命灵性的计算机。

总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能量)形式已经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最根本是思想障碍。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能很快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几年、几十年内人类就有可能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能量)。

人类一旦开始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世界要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这种能量可以向人体直接输送,可以减少人类粮食需求,可以防病治病。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加油站,将来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应该是人体加能站。

我们可以让人体和物体变化成无形状态然后再进行远距离转运,比现在节约90%以上的能量,而且速度极快,向地球上任何地方转运物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上火星也就几分钟。现在的航空航天业都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事情距我们并不遥远。

4.生命之灵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工医商无不是围绕着《易经》展开理论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而《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占卜专著。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与占卜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不要把易经和街头算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街头算命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经济利益在里边,他们要用100%的准确率来满足顾客,而占卜是没有100%准确率的,一般来说有70-80%左右的准确率。他们需要用各种技巧来蒙混过关。我们不能由此就对易经占卜一概否定。

人们常说易经是一本天书,实际上它是一本把生命之灵与现实物质世界相互衔接起来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潜意识。用易经摇卦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暗示或提示。在算卦人面前摇卦,算卦人的神灵就参与其中了。生命之灵是多维时空的物质。它可以向我们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摇卦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们一些警示。

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从小就接触易经摇卦的。我们常常把摇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把玩。过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你一卦我一卦看看来年运气。遇到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了,摇一卦看看神灵的提示。满有意思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奥秘也似乎有所感觉。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卦的现象。在卦摇好了以后,在计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算错了。算错的卦是非常准确的,而原来摇的卦一点不准确。这说明是我的潜意识,或者说是我的神灵在有意调整我摇卦的准确度。这样的事情不仅多次发生在我摇卦的过程中,我在网上、书上也看到其他人谈到这样的事情。

下面我介绍一种简单的用《易经》摇卦的方法:

准备8枚小一点的硬币。

放在手里多把玩一会儿。

摇三次。第一,第二次都是用8枚硬币,第三次用6枚硬币。数一下有几个国徽面向上。摇三次的可以得到三个数字。假如摇三次得到是5、3、2三个数字。

按乾1,坎2,艮3,震4,巽5,离6,坤7,兑8.顺序,第一个数字5得到:巽卦。

第二个数字是3,就把巽卦从下向上变三个爻。得到:益卦

第三个数字是2,打开易经书,看益卦的第二爻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提示。

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易经摇卦方法,挺准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其中体验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5.中医对生命之灵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而元气又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初始。元气在人体沿经络不停地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元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开来称呼。在体表运行的是“卫气”;在体内沿血脉运行,蕴藏在体液之中的是“营气”;运行在胸廓心肺之间的是“宗气”;运行在小腹内,两肾之间的仍然叫“元气”,是人体本原的意思、狭义的元气。沿经络运行的是经气。藏于五脏的元气分别以五脏命名: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元气产生于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又相对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实际上,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就是元气与有形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的控制关系,元气只是相对占主动一些而已。每一个细胞都产生元气,除了维持本细胞的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元气走出来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代谢平衡。走出细胞的元气聚集到一起在机体内循环运行,其运行轨迹就是经络。由于元气具有多维时空属性,在体内运行不需要有形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不到经络的存在。

元气在人体不仅控制着机体代谢全过程,而且还参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讲的神、魄、魂、意、志都是不同功能的元气。由于元气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与功能的同一,让我们很难理解它就是一种物质。有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就是经过心脏置换手术的病人,往往会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不爱看书的屠夫因为换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脏而手不释卷;一个从未钓过鱼的人因为心脏置换而突然喜欢上了垂钓。这不正是中医《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最好解释。

我们只看到了生命的灵性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无形物质——元气。实际上,大脑本身就是在元气的控制下产生出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元气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有一些信息的处理是在元气这个物质层次进行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元气就象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而中医比较看重这个董事会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心领神会”,“聚精会神”,“三心二意”等等一些说法。中医认识不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吗?不是,中医不仅知道大脑的功能,还明白大脑背后元气的功能。中医不仅知道人体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谁,还明白他背后的董事会在干什么。

有一位信奉上帝的朋友给我讲:“宇宙产生之前的混沌就是上帝;中医讲的元气就是上帝。上帝知道我们都长了几根头发”。我不这样认为。元气虽然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物质,在它没有参与生物的生长、进化之前是没有承载生物信息的自由运动的能量。只有在它与分子、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生命活动之后,它才开始携带生命信息成为具有生命灵性的物质。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活动是无形的元气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6.生命之灵与人体特异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形体和调整意识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普水平的说法,没有道出其实质性的内涵。因为现代科学认识不了气功的实质,真正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科学地去解释气功,只能被看作是假说而不受重视。气功实际上就是元气之功。练气功就是增强人体元气功能的过程。

不管是站桩,还是马步,多数功法都是“下紧上松”,让下肢的肌肉处于静态的、持续的做功状态。这是一种让下肢肌肉细胞产生更多元气的方法。更多的元气从细胞里走出来进入整体经络循环是练气功的首要目标。

元气是人体的客观意识;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观意识。为了给元气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还需要抑制大脑的主观意识,让大脑处于安静的朦胧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客观意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原始的生物机体自控能力。当元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主观意识再逐步与客观意识融为一体。人体就能显示出一些特异的、潜在的功能。

元气是自由运动的能量,具有超越四维时空的特性。它既可以储存信息,也可以处理信息,还能直接做功。所以元气功能增强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如:腋下认字、透视人体、意念折断钢丝、意念搬运物体等等,不可胜数。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质因素所决定的。

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科学的。有些魔术师在舞台上,时而运用技巧,时而运用科学知识,时而运用特异功能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由此就把特异功能都看作是魔术。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2011年春节的舞台上让两个鸡蛋融合在一起,很明显就是一种特异功能表演。

7.中国人对“鬼神”的认识

生命可以说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肉体腐烂变质回归大地,变成其它生物生存的营养;他的元气,特别是参与全身经络循环的一部分元气,会离开肉体飘荡在空中,逐渐地支离破碎,最后回归到地球的元气场中去,成为维持其它生灵的精神食粮。元气是一种信息物质。它可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脱离开肉体的一团元气它承载着这个人生前的生命信息,并且它还能自动进行一些信息处理工作。在它没有完全支离破碎之前能够影响活着的生灵,偶然还会导致鬼魂附体、灵童转世这样的鬼魂现象出现。

由于元气的多维时空特性,在现实的四维时空世界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鬼神”如同虚幻一般,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不清的事情。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以后,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就是说:相信鬼神不迷信鬼神;尊重鬼神且远离鬼神,才是聪明之举。中国民间世代相传,比较流行的鬼神观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点。

篇5

目前,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围绕高效课堂教学,各种课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笔者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认为:不管是哪一类课型,高效地理课堂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享受课堂学习乐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高效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争做课堂主人,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原则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归宿点。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是知识探究的合作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强调把教学设计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上,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有利于学生学习做文章,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教学设计应由知识结构为框架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强调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二、民主性原则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学术权威,老师一讲到底,很少留给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不能随意发言,不能随便发表见解,更不能对课本知识、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质疑。因此,课堂气氛死沉,没有活力,效率极其低下。因此,高效地理课堂设计应把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对话,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老师放下权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师生课堂教学合作,加强对话和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大力倡导民主教学,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标准,要留出大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言、思考、分析和质疑,即师生双方在教学上平等互动,共同进步,相互促进,达成教学目标。

三、实践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高效地理课堂设计应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不唯书、不唯师,而应以地理事实和地理实践为根据,让学生提出独特见解,适当把乡土地理引入地理课堂,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有鲜活的感知,在体验中获取知识,感悟地理实践的魅力。教学设计应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方面的设计,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拓展地理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地理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和操作能力。

四、创新性原则

篇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其顺利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也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学资源建设不力、教学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学管理的问题很多,严重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科层制教学管理工作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有效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虚空、教学管理制度错位、教学管理制度乏味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是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问题的基本前提。

1.教学管理制度虚空

教学管理制度虚空,直接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管理措施无法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教学管理制度虚空,逐渐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管理制度错位

教学管理制度错位主要表现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部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主体,在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工作力度及工作积极性都较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无法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导致教学管理制度错位,这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发展的不利因素。

3.教学管理制度乏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中,教学管理制度乏味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制度乏味,使工作人员在执行力度方面存在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发展。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淡化权力意识,消除科层压力

淡化权力意识,消除科层压力,切实落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合理的工作管理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2.科学决策,优化教W管理制度

重视科学决策,优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改善以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有效地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及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很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发展非常重要。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以及当前本科教学发展的需求,深入开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究,将极大促进其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逐渐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之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3-03

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的立校之本依赖于人才质量,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因此,高校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高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不仅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步骤和重要途径。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概述

1.团队。最初在企业管理中诞生出了团队的概念,也就是说“团队”一词属于管理学概念。具体含义指的是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中每位成员均拥有一定的技能、知识、信息以及其他资源,团结一致,协同合作,达到最初的目标。同时,团队具有如下特点:首要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其次就是在团队中每个团员均要发挥作用;再次就是有一个共同目标;最后一点就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2.教学团队。基于团队的理解和阐述,我们可以将教学团队概括如下:教学团队指的是由学术水平和造诣较高的教授专家带头,以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并且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其中,组成人员主要为教师和教辅人员,知识和能力互补,彼此共同承担责任,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应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业务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几个方面着重建设。(1)学历结构:不仅是教学团队中检验和衡量其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指标,同时还体现出了团队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当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据的比例。每一个教学团队追逐的目标就是构成高学历的团队成员。(2)年龄结构:直接反应了教学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活力,也是体现教学团队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体征。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中所包括的团员的年龄以及各个年龄段所占据的比例。(3)职称结构:直接反映出了团队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具体指的是团队成员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据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4)业务能力结构:指的是教学团队成员中科研、教学和创新能力。以所担任的课程数量、所承担的课题质量以及的数量作为具体的衡量标准。(5)综合素质结构:用来要求团队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拥有做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些因素容易在团队中忽视,但是也是建设团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至此,我们可以给出高校教学团队的具体概念:即由大学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共同目标,根据合理的年龄结构、适当人数、专长特点等,产生对教学效果好、影响高的制约因素,并且共同承担教学责任、技能互补的基层学术组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51-01

引言:在二十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改革,民族地区一批高等专科院校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高等院校为国家改善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类高校也面临着巨大变革,如何快速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这类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体现大学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民族地区新生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问卷调查实施的情况

(一)方法

1、被试

笔者选取具有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共性的广西某大学中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来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0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3%,有效问卷295份,问卷有效率为95.78%。

2、材料

该问卷是在贺小格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基础上经过部分调整而编制而成,共66道题。

3、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1、民族地区大学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显示,从整体来看,295名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的大学生中有50.88%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从对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的各个维度来看,295名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组织计划、研究思考、交流能力、观念意识、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六个方面高于平均水平,而在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工作态度、趋势需要动力四方面则低于平均水平。

表一:民族地区大学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问题分析

(一)社会环境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负面因素普遍存在,而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由于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他们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时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了部分学生易于盲从,急功近利,从而不能静心修身,做好规划,做好自我管理。

(二)家庭环境

很多民族地区农村的学生习惯于被父母安排,父母往往也忽略了如何培养子女学会独立和自我管理。这使得子女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协作精神,软弱心态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个性缺陷较突出。

(三)学校环境

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多秉承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说服、灌输教育为主,对学生采取的是统一的说教方式,较少考虑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他们人格的独立性,缺乏这种独立人格教育,学生自然就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民族地区新生本院校的学生们在中学时代,也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过多地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自我管理理念。

总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能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及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了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为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提供一定的依据,学校应充分整合家长、学校、学生自身资源,培养出能够自我科学管理、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作者简介:李晓东(1982― ),男,汉族,陕西蒲城人,河池学院政治与法律系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吴迪,谢志远,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

篇9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7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18

1 . 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而对于语言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下简称CALL)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CALL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视听电教阶段、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计算机工具辅助阶段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融合阶段(曹超,2009: 40)。杨维东、仇晓春认为信息技术为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真实情境学习和社会性学习提供保障,改变了外语教与学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在新时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杨维东、仇晓春,2011: 143)。邵红万、陈新仁指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的常态化已初露端倪(邵红万、陈新仁,2012: 37)。而从学生自身来讲,除了使用电脑外,使用手机、MP3、MP4、Ipad等也非常普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也呈现出常态化。纵观近年来学者们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索,或是课堂环境的构建,网络课程软件的开发,那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状况究竟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作者对两所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2 .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阳市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二三年级的学生,对本校外语教学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教学模式也比较了解,设备上该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有自主学习室,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66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3级Likert量表:1=不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2=没有明确看法;3=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问卷涉及三个维度:学生可利用的信息设备状况、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态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状况。

3 . 结果及讨论

3 . 1 信息设备状况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6.6%的同学肯定本校有自主听力室及自主学习室,还有21.8%的学生否认这一说法,究其原因是由于设备不足,有的班级的学生能够享受自主学习系统,有的还不能享受,这在后来的访谈中也得到证实。对于第二项,同意自主学习室中资源丰富的占26.3%,不同意的占38.4%,可见在自主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还有待改进。第三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4%的同学否定能够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互动,有21.8%的同学承认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互动,这说明该校自主学习室中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平台系统欠完善。后面三项是了解学生个人拥有信息设备状况,结果显示有64.0%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95.5%的学生有手机或收音机,90.2%的同学有MP3或MP4,这说明多数学生拥有信息设备。

为弥补问卷的不足,本人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访谈结果:

问:在设备方面学校除了自主学习系统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可供外语学习设施?如语音室、广播、电视等。

同学1:一周有一两次英语广播,时间短,都是在放学时间播放,有时候能听两句。有电视但很少放,放也不是英语节目,不过周末好多电影都是英语的,可以看。

问:你在自主学习室上过课吗?你觉得自主学习室的资源丰富吗?

同学2:上过一学期,觉得挺好的,可练听力,还可练阅读和写作,进行自我测试,看原版电影,还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比在普通教室丰富多了。

问:对自主学习室设备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同学3:机器总不够用,坏机器太多而且速度慢,由于没联网,在教室不能随时与老师互动。

从以上结果我们发现,不论从校方还是学生自身都具备外语学习基本的信息设备,但学校设施并不完善,自主学习室的学习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交互式的学习。

3 . 2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态度

表2表明了有51.8%的同学喜欢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信息平台学习英语,有21.1%的同学不喜欢;有52.6%的同学认为通过虚拟平台的互动能提高语用能力,而20.3%的同学否定此说法;62.3%的同学肯定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的运用,12.1%的同学对此持否定态度。总体来说对以上三项持肯定态度的居多数,这说明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外语学习,多数同学是比较欢迎的。也进一步印证了陈波(2005)、丁金淑(2012)等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网络所具有的学习功能(陈波,2005),学生正慢慢树立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丁金淑,2012: 209)。

为进一步探究该校自主学习系统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还对持不同态度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归因分析,以下是分析结果:在266份有效问卷中有160人选择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占60.2%,选择不喜欢的有92人,占34.6%,有14人未选。喜欢利用自主学习系统的占多数,这也印证了之前的调查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为自主学习系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的英文,能极大地丰富学习资源,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的、快乐的学习体验。这正是提倡自主学习所期待的结果,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校自主学习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价值,在学生外语学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自主学习教室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迟到、旷课、早退现象频频发生,以下是对自主学习教室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归因分析:

表4结果显示,在不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同学中,有56.5%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学习目的是考四级,自主学习系统满足不了他们的考试需要。54.3%的同学认为没有网上学习的习惯,上机不方便,硬件和速度跟不上,而且还要收费。可见在硬件设施上没有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45.7%的学生表示网络上诱惑太多,控制不自己。选F、G的比率虽小,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学校设施不足或欠完善。可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难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新的学习方式无法适应;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以考试为向导的教育已经消磨了广大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思维模式固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并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适应新时期新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3 . 3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

表5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是否会有目的地利用网络,结果显示有36.1%的同学会在课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而后参与课堂,36.8%的同学不会如此,而其他同学则没有明确看法,这说明多数学生缺乏有目的的学习意识,网络还没有真正和学习结合起来。对于第二项,多数同学表示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这说明多数同学并非用英语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多数是母语抑或是并不互动。第三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有44.3%的同学表明自己能,24.1%的同学表明不能,总之多数同学能够利用网络快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信息设备中,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当代大学生可以说人手必备,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然而订阅手机英文报的同学却只有25.6%。为进一步了解利用手机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此也进行了调查,在26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喜欢通过手机学习英语的有182,占68.4%,选择不喜欢的有76人占28.6%,有8人未选。总体来说喜欢通过手机学习英语的占多数。笔者对不喜欢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表6结果显示,73.7%的同学表示根本不知如何利用手机学习英语,但其实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电脑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下手机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就是电子词典、手机英文报,还有英语学习软件,还可登录英语网站,让自己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手机屏幕小,看得人费劲,这是客观原因无法改变,手机自然与大屏幕的电脑无法相比。另外,39.5%的同学认为手机学英语太盲目,考试用不上,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过于关注考试,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暴露了长期以考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的弊端。总体来说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学习的状况不太理想,这与马武林、王露、蒋艳(2010)的调查结果相当。

4 . 结语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设备不够完善,在基础硬件设施上似乎样样齐备,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同学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外语学习表示欢迎,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状况并不理想,信息技术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基于以上总结,笔者有两点启示:(1)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完善信息设备,让其真正为学生服务;完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策略也受到很大的挑战,而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也将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曹超.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30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40.

陈波.宁波大学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学生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5(1):38.

丁金淑.大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209.

篇10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35-02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学习结构设计、结构抗震方面的专业课程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课,在教学中起着沟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其教学质量决定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各高校纷纷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对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土木工程师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土木专业而言,如何使《结构力学》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卓越计划”的需求,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结构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以此引申出结构优化的原理,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第二个模块为结构动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对动力载荷的响应和性能[1]。通过近年来对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反馈意见的总结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论化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割裂。结构力学作为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力学课程,通常都是将其直接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理论讲解为重点,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在完成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后,纵使掌握了对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却不知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无法将理论分析时简化的刚架、桁架等典型结构和实际建筑联系到一起。而且随着计算机性能日益提高,工程结构形式日趋复杂,电算取代手算成为结构分析、设计与优化的首选。走向工作岗位的土木毕业生是否已经掌握或已经具备了迅速掌握结构分析程序的基础已成为就业的重要砝码。但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将结构力学知识的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对结构设计软件单独开课,两门课程开课时间往往相隔一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设计软件时往往只着眼于如何使用软件,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软件,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毕业后快速成长为能够胜任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等多种岗位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2.固定教学模式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矛盾。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以板书、教科书为载体,并采取口授方式进行教学,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模式枯燥单调,理论表达形式抽象,推导公式过程繁琐,重复性、机械性工作较多,效率低下。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舍弃板书教学,只采用多媒体,授课时间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没有充分时间理解授课内容,重点难以把握,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与卓越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矛盾。

3.师资力量与卓越计划执行的矛盾。除少数开办土木工程专业时间较长的老牌地方高校外,多数地方高校的土木专业都只有数年历史,都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结构力学的师资往往都是力学专业出身或者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直接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在教育部构建大土木专业的要求下,结构力学在土木专业的授课对象往往要涵盖房建、道桥、岩土等多个方向的学生,青年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卓越计划”培养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的人才这个任务相矛盾。

二、《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结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基础扎实的工程应用人才[2]。因此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足进行的改革也应该围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牢固基础这个核心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索。

1.与“卓越计划”匹配的教学内容研究。土木专业应用型“卓越计划”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结构力学教学首先要保证能够有效地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让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训练,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结构力学教学的核心是理论分析背景下的数值计算,尽管教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力的平衡方程、变形的几何连续方程、应力与变形的物理方程这三类基本方程进行分析计算。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将对三类基本方程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工程中已经用电算代替了手算,所以作为电算理论基础的能量原理、结构矩阵分析也是需要加强讲授的内容。并且必须要考虑到地方院校生源质量,和学生在之前大学课程中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作用。

2.结构力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在教育部大土木规划和应用型“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课程大为增加,而结构力学的学时则一再压缩。传统的板书教学速度太慢,难以在有限的课题时间传授清晰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讲解速度太快,由于结构力学计算都比较复杂,学生需要思考时间,很容易产生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学进度脱节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办法,对理论讲解使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让学生对理论能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板书教学,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分析题目。而且在课堂中还应该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用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结合实践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研究。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以土木工程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结构力学虽然是理论课程,却依然可以加入实践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计算是连接结构力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计算也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所以可以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设置配套的计算机实验课时,每教授一章知识点,就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学习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分析简单结构,并与手算内容相对照。在结构力学课程后期还可以增加对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PK模块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简单排架结构的分析,发现工程中实际使用软件和教学软件,以及手工计算的异同,启发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于立足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将结构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力学模型,选定合理计算方法,掌握先进计算工具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工程思维,增强工程创新意识,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成长为卓越土木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廉锟.结构力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龙驭球,包世华,袁驷.结构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3

C程序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以及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方法,进而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应用等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当中,能够把计算机与专业课程更好的结合,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养。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教学实践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前C程序设计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状况

C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基础课,为后续学习的许多专业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从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本科院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大而全,脱离实际需求

计算机发展速度快,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多,大而全的知识往往让学生只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编程思想、程序设计的能力及利用编程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

1.2创新型实践重视不够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C程序设计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撰写作业等情况核计)+期中成绩+上机实验+期末成绩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动手能力较差

2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C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现实、最具操作性的平台。所以对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改革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从第一章开始讲,而课本的安排都是语法在前,举例说明在后。语法知识繁多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出当堂课的语法及重难点等知识,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有效的对知识点串联成珠,高效的完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本名课程兴趣的目的。多样化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到该名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着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案例设计、选取原则

教师备课时,首先当把每一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出来,然后设计案例的模式,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选取的案例,案例教学才会有保障,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样化案例设计、选取的原则:

(1)案例应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生活中碰到的简单常见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程当中来,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一堂课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综合案例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太多,学生的思维难转换、易混淆。在能够讲清楚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整堂课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难点。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难点这条主干线。学生刚学很难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这样也就很难将其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抽象概念、难懂语法知识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抽象概念具体化。

2.2案例多样化设计分析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内容,多样化案例教学法采用三种方案进行实施,他们分别是:一种是使用flash软件做成的动画案例教学,一种是基于语句、语法等知识点的基础案例教学,一种是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

(1)动画案例教学。在讲授过程中确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反映这些知识点的案例。在案例的设计中要巧妙使用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或Flas设计软件。注重案例的生动、形象,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教学容量大,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深,能灵活运用。例如:指针是c程序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能够灵活运用指针解决c语言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该课程的灵魂。但是,指针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以下图1是用flash做的一个案例,课堂效果非常好。

图1flash指针案例

(2)基础知识点案例教学。该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零散较多的c语法知识、选择条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利用案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是懂得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语法知识。

我们在设计案例时,教学内容是关键,把每个知识点、概念讲解清楚,找到贯穿整条学习内容的主线进行设计,从而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循环控制语句时,首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环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作用是和优势在哪里。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循环语句,对比这三种语句的联系及区别。最后设计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内容贯穿起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三条循环语句的功能及执行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养。在课堂中,案例教学实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学的牵引下,加强管理、多种技术方法结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C语言。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懒散,效率非常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着现成的答案。针对种种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采用任务和分组的方式完成,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每个组由喜欢学习、较贪玩但性格相近的学生组成,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或者某一个案例当中的某一块,案例由教师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某几行代码考核学生,如果能够非常流畅的把代码写出来,则说明是学生本人编写的。采用实验结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须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现在比较普及,对于C语言来说它是一种工具,在教学时,把相应的程序运行给学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针时,用一个推拉的游戏,形象化的说明指针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内涵,每个指针的指向是什么含义。而网络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有很多的定义或者程序源代码受时间等的影响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够透彻。

4总结与展望

案例教学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的学习,也解决了C语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综合实验案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也增强其学生之间的感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计算机更新较快,C语言的教学也是在不断创新、探讨中进行,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将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不断提升、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海花.多样化的求解法在C语言解题中的妙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5.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65-68.

[4]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