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1 09:1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2

1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1.1银行业发展的收入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聚变,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猛烈冲击: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将调整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很明显的看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以往有很大下降,其以前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失去了以往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作用,其收入的锐减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性作用,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以往的银行“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过去式。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之后的发展之路必然遇到层层阻力,面对今后的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盈利水平将更加受到打压。今后的银行业发展之路必然如履薄冰。

1.2银行业人员素质情况

我国的许多服务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服务能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却很低的矛盾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26.62%,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表现在人力资源和人才素质方面,人员质量结构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低素质员工难以流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体制造成的,人员结构过死,流动性较低。而且,现行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很多发展型,能力型人才首先就被拒之门外,而有些没有能力的“关系户”或者理论水平较高却不注重实际水平的“学术派”却充斥在银行业阻碍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银行业中经过银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面临现在银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都选择去证券业,保险业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的银行业面临着低素质的人才难以流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的问题,在目前银行“新常态”的情况下银行业缺少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其发展趋势堪忧。

1.3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构成情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71.1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其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

总的分析,在我国银行业中传统的借贷业务占银行业总利息收入的很大部分,换句话说我国银行业比较依赖传统业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金融创新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具有发达混业经营。而我国还着重在借贷业务中的利息差,在当今多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理财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大受打击,为保持利润而提高的贷款利率也不利于国家其他企业稳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新常态

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银行业来说,“旧常态”的银行业代表着各种守旧,弊端。而“新常态”代表着高效率,高成就,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克服旧模式上的种种弊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业营运结构简单,盈利渠道单一依靠借贷业务,在放贷业务中贷款多流向粗放型发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很难筹到融资,而且银行本身的业务渠道简单,技术性、创新性能力不足,这都是“旧常态”的体现。以往的银行业在“旧常态”状态下的改革更多的内部的优化,整改。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潮流下,银行业的整改必然会在体制上加以整顿,着重加强创新性,技术性,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常态”下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2.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指标,利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开放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制和机制,使利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限额,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的根据市场水平调节利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革新趋势下,市场利率化无疑是改革的又一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多年前,西方国家很早就开放了利率市场化,而其中很多国家如日本就曾爆发过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因为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夭折。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放同业拆借,之后又陆续开放国债市场利率都为之后的市场利率化打下基础。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市场利率化有其必要性意义,能更好的结合市场,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并且自主利率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当然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的整体压力提高,自主的汇率拟定在当前商业银行技术性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多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又不损害银行自身盈利,对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总体而言是很难的。二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浮动的利率中,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如今银行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风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民经济的风险可见一斑。三是竞争的加剧,在如今民营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相互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对于一些本身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P2P等多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揭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业相对于保守,传统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首先,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打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工具的方便性,高收益,无手续等特点吸引了大批70,80,90后新兴社会消费人群将手中闲散资金放入互联网金融中,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借贷业务因为存款的减少受到打击。其次,是银行业中的金融理财项目受到打击,众所周知,银行业的金融理财项目准入门槛就在5万以上,收益率在5%―7%左右,而且还存在风险因素,而网上金融理财平台很多是没有经济限额的,收益率有时还要高于7%,虽然部分小平台存在安全患,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整体还是呈现着繁荣态势,这无疑在商业银行的基金理财方面是一次冲击。最后,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受到打击,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已经开展水电费、话费充值,彩票,火车票购买,汇率换算、基金代销为主的中间业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当前很多大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银行APP,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对顺应了时展,促进了技术的变革。

3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分析

3.1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

显而易见,银行业目前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未来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往银行收入模式单一,多数依靠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收入,而贷款流向大多为粗放型制造业、产能型行业。在对创新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放贷中收入也相对较小,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粗放型行业的扩张放缓,目前我国的创新性行业发展势头不明显,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靠单一存贷差维持生存的银行业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投入,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做专做精,打造银行盈利新模式。其次,是加强银行客户服务新模式,开设更多服务型新业务,最大程度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利用目前银行业中分支行点密集分布的特点,努力在业务范围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在我国对国际化业务中银行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而且国际化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所以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国际化展开,在国际机构网点的建设革新,对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创新,还有在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上都是重要的转型革新方面。

3.2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

在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开发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明晰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面对挑战,打破壁垒。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将会是银行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说新型银行理财业务必然是面向客户,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在往常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手续繁琐,门槛较高等缺乏人性化的情况,这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业务中必须要加以改正,做到真真切切以客户为主,以达到互利共赢。其次,在理财阶段银行更多的是体现的是通过存款利率,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来达到财产增值保值,而随着现代社会理财理念的变化,有部分人群追求的是传承,避险。参考西方的遗产管理和私人保险箱财产代管业务,在中国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遗产管理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最后,我们说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中以有明显收益率的期次型理财产品为主,其产品往往时间周期长,回报率一般。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以开放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特点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入,虽然存在着风险的因素,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篇2

本文在综合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利用空间相关性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和二元空间相关性检验,其次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交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2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2003-2012年,地区区间为31个省市。实证研究中数据变量主要有:金融发展指标,以历年各地区存贷款余额除以人口数表示,间记FIR;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如下三个,消费指标,以最终消费支出表示,简记CON;投资指标,以资本形成总额表示,简记INV;进出口发展指标,以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表示,简记EXP。另外为使数据反映真实的财富变动关系,对数据进行了价格指数调整。在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方面,为了体现各省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保证海南省存在相邻单位,空间权重矩阵以各省之间中心距离为基准进行构建。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1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空间相关状况进行分析,利用GeoDa软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指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出2003至2012年银行业发展状况的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省域银行发展状况指数均为正,这表明我国银行的发展并不完全呈随机状态,而是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现象,展现出强烈的空间集聚性。从Moran’I指数的变动趋势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在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存在轻微的趋势变动,从2003年到2009年银行业空间集聚性略微增强,2009年之后略微减小,此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银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并且银行业较发达的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微弱的阻碍作用,进而导致我国银行业空间发展趋势存在轻微变动。

2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元空间相关性研究。选定银行业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二元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由表中看出,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与经济发展的二元空间相关指数均为正,结果显示出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的趋势,银行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二元空间集聚性,即银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其邻近的省市经济通常比较发达,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对本地区的银行业有促进作用。

4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影响

前文阐述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关系,结论证实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与经济增长具有二元空间相关关系,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未能考虑空间交互效应,从而导致模型的设定与估计存在误差,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考虑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对银行业影响进行研究。

根据Elhorst的空间计量经济理论框架,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应包含哪种固定效应及选择怎样的空间面板结构。为选择最适合的模型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四重检验,根据检验结论,最终选择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并且具有随机效应,模型形式如下,

模型是基于Elhorst在2010编写Matlab程序(可参考其网站)进行估计的,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中看出银行业发展的空间滞后项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830,且在1%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经济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个变量系数检验概率水平上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发展的引致效应非常显著。消费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相邻省域单元消费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具有负的溢出影响;投资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相邻省域单元投资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的溢出影响为正。这表明我国各省之间银行业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竞争性仍然较强,存在某种程度的此消彼长关系,另外从消费对银行业促进作用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未达到现今经济发展水平的饱和点,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净出口对本地区经济具有正向影响,但相邻地区进出口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溢出影响并不显著。

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解能够得到各影响变量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过对其分析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空间影响及其贡献度,见表3。从表中看出,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但要小于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我国消费的增长对银行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通过空间交互作用带来的阻碍影响,其结果是消费对银行业发展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投资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两者相抵后使总影响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投资并未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带来影响。进出口水平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也为正却不显著,其对银行业发展的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从总效应的大小上看,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进出口水平影响次之,投资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比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系数与直接效应可看出,两者系数估计值方向及显著性水平均相似,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不同,其原因是存在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某一解释变量通过影响邻近区域的解释变量再反过来影响本地区的解释变量形成的,是空间滞后变量和空间被解释变量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综合效应。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是指本地的经济增长对邻近地区的银行发展影响后,邻近地区银行业又反过来对本地的银行法发展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比表6和表7,消费的直接效应0.9125比空间杜宾模型中的消费的系数0.9560估计小0.0435,具体而言就是,本地区消费的增长作用于邻近地区的银行业后,邻近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本地区的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为-0.0435,为负反馈效应,其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77%。另外可得出,投资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095,占其对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15%,进出口水平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105,占直接效应的4.37%。可以看出这些反馈效应都很小,这与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传导影响效应逐渐衰减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模型构建的正确性。

篇3

*银行业变化在改革大背景下将出现新变化,竞争因素加大,混业经营趋势将加快,但行业总体利益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谨慎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快推出。

*改革的受益者将是四大国有银行和上市银行,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将有更多机会参与投资以分享银行业的成长回报。

*银监会作为正部级事业单位,其地位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平行。

*银监会的成立强调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职能的独立性。

*银监会的成立明晰了国内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架构,突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监管架构并没有固定的最优模式。

*银行监管架构的安排是一个权衡监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结果,受多种具体因素的影响。

一、银监会促生新的行业监管架构

根据国务院最新出台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被委以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的重任而成立。根据该改革方案,银监会将接收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并对原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银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拟订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负责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

继1983年将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使人民银行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以后,国家又于1992年10月成立中国证监会、1998年11月成立中国保监会,本次新设银监会,意味着沿用了近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合一的管理模式正式结束。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组织形式上理顺了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监管的分立关系,一方面强调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将不断加强,同时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和改进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明晰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监管架构,着重了金融特别是银行监管工作的发展。

二、各国银行监管架构及作用机理

近几十年来,伴随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机构类型迅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化、支付和流通渠道广泛并多样化、金融主体经营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这些巨变与混业经营、行业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糅合在一起,迫使各国监管架构不断革新。银行监管在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变化:第一,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第二,银行监管被纳入新成立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中。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等差异,各国的金融体系、银行监管架构以及运行机制仍显得各有特色。美、英、德、日四国各具特色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监管架构就是最好的例证。

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举足重轻,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目的和目标如出一辙,主要是增加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加强货币政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监管更肩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银行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架构的安排即要与金融业的总体发展和监管安排相适应,又要与市场约束、银行内部管理相协调,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国家特有的制度安排、信用发展状况、文化因素等所产生的监管成本,事实上是一个权衡监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结果。各国在权衡各种影响的得失和监管配套手段的发达程度之后,形成本国的监管架构和监管模式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

三、设立银监会是改变行业监管模式和促进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经济发展对央行和银行业的角色提出转换的要求,分立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来属于银行主导型体系,银行在金融产业中占据绝对地位,并与计划体系下的制度安排相适应,以资金调配功能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冲突,央行同时执行这两项职能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以宏观调控为主要任务,其调控手法虽然有一定变化,但其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仍带行政色彩,另一方面,银行本身是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其运行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目前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提高经营效益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不良贷款和提升竞争力等多重问题,监管要求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相适应。这两方面需要从不同角度开辟新的政策执行方法,央行的货币政策功能和银行监管功能相互独立更能体现政策效益。

2、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内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决定了独立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由于银行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高杠杆"的金融中介,极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利率和价格的变化在银行获利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高风险。另一方面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维持着社会支付机制的运行,单个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的目标会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难以保证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和主体平等获得资金的机会,而且银行利益最大化目标使银行经理层始终有一种冒险的冲动,一旦银行破产,会造成支付体系的混乱。对银行风险的控制来自市场约束、内部管理和政府监控,目前,国内相关立法不健全,银行业市场化程度非常低,总体的内部管理意识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而拥有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国有银行仍未建立市场运行和经营管理机制,但科技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又给该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留下风险隐患,摆在政府面前的监管任务非常重。独立的银监会形式更有利于全方位改造银行业的监管模式,从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角度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3、目前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监管技术和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独立的子行业监管格局更符合现状。

行业变化将突出表现在

*混业经营发展加速

*银行监管模式快速转化

*行业经营环境向市场化标准加速转化

*市场竞争主体和主体类型将增加

*利率改革谨慎,存款保险推出加快

从国际经验看,混业经营监管架构均是在先进的监管技术和混业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目前国内金融业存在子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内各经营主体的发展不平衡等多重问题,混业经营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而且政府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模式与混业经营下的全方位、多维度、全覆盖的监管要求之间差距还很大,贸然对金融行业进行统一监管不适应现有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反而将加大监管成本,并隐留监管不到位的巨大风险。保持分业监管的架构,虽然机构人员设置上有些庞杂,但与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相匹配,有利于发展监管技术和培育各子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特别有利于加大银行业的改革力度。

4、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转轨使银监会的成立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它是政府全盘考虑的结果,也是全盘改革的开始。

开放型经济体系所受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市场规律对经济的影响使政府的管理职能日趋向制定公平的市场制度、监督规则执行状况和保持市场运行秩序转化。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经济突飞猛进,目前已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选择职能转型和社会资金的运行机制作为再次改革的突破口,而银监会的成立既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社会资金运行机制改革的标志,其背后隐含的改革意义深远。

四、新的监管架构孵化行业新变化

银监会的设立向外界表明了政府进行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显示了政府以加强监管建设为引领,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的改革意图。在这一改革背景下,行业的变化将加速体现:

1、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和混业经营发展将加速。银监会的成立是一个制度性变革的标志,政府对银行业的指令性安排将全面退出,换之以监督和调控,市场成为银行经营最主要的风向标,而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将更为公平、透明和规范,因此银行业在经营、管理、准入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会迅速加大。此外,央行独立性增强以后,在制定货币政策及建设传导机制方面更能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度的安排将以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为目标,这将加快金融子行业的竞争程度,同时加快混业经营的发展步伐。由于目前存在分业经营管制,混业经营的突破口将最先表现在产品创新上。

2、国有银行的改革问题首当其冲。当前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及旗下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摆在银行监管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在确保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同时将四大银行成功改制。银监会的成立为国有银行扫清了以前存余的行政性负担和负面影响,同时本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将为银行的两权分离问题提供解决和明确的契机。加入WTO有如对银行的改革定了时限,国有银行的改制只能加速进行,股权转移方代表明确以后,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良资产的处理,从2002年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面持续走好和对新增贷款严控风险,不良贷款的下降便顺理成章,因此银监会成立以后必将致力于对监控贷款风险、鼓励扩大贷款总体规模、促进银行拓展新的盈利业务、维护行业盈利空间、向管理要效益等几项工作。

3、行业监管的规范化发展将使行业竞争规则产生较大的改变。银监会的最终任务之一是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适当的市场竞争和规范化监管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规范经营也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银监会必将更重视对银行的规范经营进行监管。以前以创造短暂业绩为目标钻政策空子的经营思想,或者通过行政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行为,都不再成为创造业绩的有效措施,行业竞争规则将朝市场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方向发展,而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客户认同度、市场占有率和内部管理效率。

4、市场竞争主体和类型将有较大幅度和范围的增加。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另一个渠道是适当增加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在国内目前的银行业发展现状下,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任务重,银行种类和格局布置受以前的行政指令和规划的影响大,行业主体普遍竞争力弱,类型和格局布置过于单一,现在又要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通过适当增加主体的种类和数量以提升行业竞争效率已被提上议程。银监会成立以后,在行业准入方面必将有新的举措,为了保证业内企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基于银行业特殊的资本要求,在准入主体的资本金、硬件配备、人员素质方面估计条件仍会往上调,但至于经营主体的性质、地域等其它限制则会相应放宽。这一改革取向使竞争行为朝多层次、多维度和多领域方向发展,竞争必将更为激烈。

5、利率改革措施将显得更为谨慎,存款保险制度可能配套推出。市场化改革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利率作为价格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直接体现。目前银行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已经朝市场化方向快速迈进,但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因素,特别是对目前的银行业而言:一方面,大额不良贷款需要依靠银行的经营利润不断化解,在贷款利差收入仍占各银行收入的60%以上的情况下,对存贷利率的改革需要谨慎为之;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经营手段和水平仍相对落后,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差距,在市场约束和监管无法即时配套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经营主体的违规操作可能性,使系统风险加大;此外,由于银行资产在整个经济中仍占据绝对地位,银行利率也使社会资金的风向标,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利率改革的社会影响无法估量,目前已经尝试的8家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推广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会以谨慎为主,配合国有银行的改革和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再逐步进行。估计提升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改革举措会很快推出,如果不良贷款的消化进展顺利,放松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和完全放开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将会随着推着,在此基础上,其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也才可能逐步推出,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改革过程,具体进度要视行业总体经营和改革状况而定。但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措施将在改革中作为配套措施加快推出。

五、谁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导致行业竞争更激烈、行业利润减少、行业集中度提高、产品创新加快,但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银行业本身的产业特征,使改革必然带有"保护"的性质,基于对行业变化的基本判断,改革的受益者包括:

1、保护行业总体利益的取向使现有银行能够利用"最后的晚餐"加速提升竞争力。目前银行汇集的资金量非常大,银行业改革必须以社会安全为前提条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内向型改革,即通过改良银行系统逐步实现改革目标,改革的成本需要在行业经营过程中逐步消化,对不良贷款的处置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总量、降低新增贷款不良率和利用银行利润化解,四大银行的改制也需要充足的资本金,这就决定政府对行业的保护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现有银行在价格机制的保护下主营业务利润得以保证,再加上中间业务市场的日渐成熟,银行的总体收入来源有望得到保障。

2、上市银行将先行一步,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上市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场内部资产和管理上的市场化改革,在现有银行之中资产质量相对较好,透明度也较高。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上市银行机制灵活创新力强,市场活力足,更容易获得外国战略投资者的青睐。相对于其他股份制银行而言,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好、融资渠道广,并已经通过上市筹资在总体规模和内部技术系统的建设上先行一步,无疑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可以说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下,上市银行将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并凭借已有优势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回报。

3、各种投资主体将有机会获得银行业的投资资格,分享行业的成长回报。基于对银监会成立以后改革措施的基本判断,为增强行业总体竞争力和加大行业竞争度,对银行业经营主体的性质、地域等限制将有可能放宽。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银行业属于红筹投资行业,目前业界对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看好,银行业的成长空间有目共睹,改革给各种投资主体提供了一个参与银行业投资分享行业成长回报的机会。

表一:外国典型的金融体系与监管架构的安排

国家

金融系统

改革前的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新变化

美国

市场主导型

银行资产小于股票市值

*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主要是制定货币政策,同时监管银行)*货币监理署(国民银行管理机构,隶属财政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督联储外的投保银行)*储蓄监督局(监督储贷协会)*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监管联邦信用社协会)

1999年赋予美联储对金融持股公司的监管权力,目前是美国唯一同时监管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联邦级机构。--伞式功能型金融监管

英国

市场主导型

银行资产大于股票市值,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持有的家庭金融资产最多

*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没有独立指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监管银行业)*证券投资委员会(监管证券业)*其他金融自律组织

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同年分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职能,与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为金融监管局,监管所有金融机构。财政部负责法规和组织体系建设、英格兰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及金融安全问题、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金融机构监管。--分立监管

日本

银行主导型

银行资产大于股票市值

*财政部(下设官方金融检查部和证券交易等监督委员会)*日本银行(中央银行,没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监管银行业)

1998年进行重大改革,财政部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全面淡出,日本银行独立性增强并对银行有现场稽核权,成立金融监管厅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双重监管

德国

银行主导型

篇4

*银行业变化在改革大背景下将出现新变化,竞争因素加大,混业经营趋势将加快,但行业总体利益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谨慎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快推出。

*改革的受益者将是四大国有银行和上市银行,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将有更多机会参与投资以分享银行业的成长回报。

*银监会作为正部级事业单位,其地位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平行。

*银监会的成立强调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职能的独立性。

*银监会的成立明晰了国内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架构,突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监管架构并没有固定的最优模式。

*银行监管架构的安排是一个权衡监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结果,受多种具体因素的影响。

一、银监会促生新的行业监管架构

根据国务院最新出台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被委以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的重任而成立。根据该改革方案,银监会将接收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并对原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银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拟订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负责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

继1983年将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使人民银行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以后,国家又于1992年10月成立中国证监会、1998年11月成立中国保监会,本次新设银监会,意味着沿用了近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合一的管理模式正式结束。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组织形式上理顺了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监管的分立关系,一方面强调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将不断加强,同时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和改进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明晰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监管架构,着重了金融特别是银行监管工作的发展。

二、各国银行监管架构及作用机理

近几十年来,伴随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机构类型迅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化、支付和流通渠道广泛并多样化、金融主体经营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这些巨变与混业经营、行业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糅合在一起,迫使各国监管架构不断革新。银行监管在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变化:第一,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第二,银行监管被纳入新成立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中。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等差异,各国的金融体系、银行监管架构以及运行机制仍显得各有特色。美、英、德、日四国各具特色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监管架构就是最好的例证。

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举足重轻,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目的和目标如出一辙,主要是增加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加强货币政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监管更肩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银行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架构的安排即要与金融业的总体发展和监管安排相适应,又要与市场约束、银行内部管理相协调,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国家特有的制度安排、信用发展状况、文化因素等所产生的监管成本,事实上是一个权衡监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结果。各国在权衡各种影响的得失和监管配套手段的发达程度之后,形成本国的监管架构和监管模式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

三、设立银监会是改变行业监管模式和促进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经济发展对央行和银行业的角色提出转换的要求,分立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来属于银行主导型体系,银行在金融产业中占据绝对地位,并与计划体系下的制度安排相适应,以资金调配功能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冲突,央行同时执行这两项职能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以宏观调控为主要任务,其调控手法虽然有一定变化,但其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仍带行政色彩,另一方面,银行本身是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其运行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目前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提高经营效益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不良贷款和提升竞争力等多重问题,监管要求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相适应。这两方面需要从不同角度开辟新的政策执行方法,央行的货币政策功能和银行监管功能相互独立更能体现政策效益。

2、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内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决定了独立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由于银行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高杠杆"的金融中介,极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利率和价格的变化在银行获利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高风险。另一方面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维持着社会支付机制的运行,单个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的目标会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难以保证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和主体平等获得资金的机会,而且银行利益最大化目标使银行经理层始终有一种冒险的冲动,一旦银行破产,会造成支付体系的混乱。对银行风险的控制来自市场约束、内部管理和政府监控,目前,国内相关立法不健全,银行业市场化程度非常低,总体的内部管理意识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而拥有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国有银行仍未建立市场运行和经营管理机制,但科技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又给该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留下风险隐患,摆在政府面前的监管任务非常重。独立的银监会形式更有利于全方位改造银行业的监管模式,从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角度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3、目前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监管技术和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独立的子行业监管格局更符合现状。

行业变化将突出表现在

*混业经营发展加速

*银行监管模式快速转化

*行业经营环境向市场化标准加速转化

*市场竞争主体和主体类型将增加

*利率改革谨慎,存款保险推出加快

从国际经验看,混业经营监管架构均是在先进的监管技术和混业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目前国内金融业存在子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内各经营主体的发展不平衡等多重问题,混业经营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而且政府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模式与混业经营下的全方位、多维度、全覆盖的监管要求之间差距还很大,贸然对金融行业进行统一监管不适应现有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反而将加大监管成本,并隐留监管不到位的巨大风险。保持分业监管的架构,虽然机构人员设置上有些庞杂,但与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相匹配,有利于发展监管技术和培育各子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特别有利于加大银行业的改革力度。

4、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转轨使银监会的成立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它是政府全盘考虑的结果,也是全盘改革的开始。

开放型经济体系所受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市场规律对经济的影响使政府的管理职能日趋向制定公平的市场制度、监督规则执行状况和保持市场运行秩序转化。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经济突飞猛进,目前已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选择职能转型和社会资金的运行机制作为再次改革的突破口,而银监会的成立既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社会资金运行机制改革的标志,其背后隐含的改革意义深远。

四、新的监管架构孵化行业新变化

银监会的设立向外界表明了政府进行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显示了政府以加强监管建设为引领,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的改革意图。在这一改革背景下,行业的变化将加速体现:

1、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和混业经营发展将加速。银监会的成立是一个制度性变革的标志,政府对银行业的指令性安排将全面退出,换之以监督和调控,市场成为银行经营最主要的风向标,而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将更为公平、透明和规范,因此银行业在经营、管理、准入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会迅速加大。此外,央行独立性增强以后,在制定货币政策及建设传导机制方面更能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度的安排将以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为目标,这将加快金融子行业的竞争程度,同时加快混业经营的发展步伐。由于目前存在分业经营管制,混业经营的突破口将最先表现在产品创新上。

2、国有银行的改革问题首当其冲。当前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及旗下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摆在银行监管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在确保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同时将四大银行成功改制。银监会的成立为国有银行扫清了以前存余的行政性负担和负面影响,同时本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将为银行的两权分离问题提供解决和明确的契机。加入WTO有如对银行的改革定了时限,国有银行的改制只能加速进行,股权转移方代表明确以后,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良资产的处理,从2002年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面持续走好和对新增贷款严控风险,不良贷款的下降便顺理成章,因此银监会成立以后必将致力于对监控贷款风险、鼓励扩大贷款总体规模、促进银行拓展新的盈利业务、维护行业盈利空间、向管理要效益等几项工作。

3、行业监管的规范化发展将使行业竞争规则产生较大的改变。银监会的最终任务之一是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适当的市场竞争和规范化监管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规范经营也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银监会必将更重视对银行的规范经营进行监管。以前以创造短暂业绩为目标钻政策空子的经营思想,或者通过行政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行为,都不再成为创造业绩的有效措施,行业竞争规则将朝市场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方向发展,而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客户认同度、市场占有率和内部管理效率。

4、市场竞争主体和类型将有较大幅度和范围的增加。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另一个渠道是适当增加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在国内目前的银行业发展现状下,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任务重,银行种类和格局布置受以前的行政指令和规划的影响大,行业主体普遍竞争力弱,类型和格局布置过于单一,现在又要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通过适当增加主体的种类和数量以提升行业竞争效率已被提上议程。银监会成立以后,在行业准入方面必将有新的举措,为了保证业内企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基于银行业特殊的资本要求,在准入主体的资本金、硬件配备、人员素质方面估计条件仍会往上调,但至于经营主体的性质、地域等其它限制则会相应放宽。这一改革取向使竞争行为朝多层次、多维度和多领域方向发展,竞争必将更为激烈。

5、利率改革措施将显得更为谨慎,存款保险制度可能配套推出。市场化改革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利率作为价格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直接体现。目前银行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已经朝市场化方向快速迈进,但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因素,特别是对目前的银行业而言:一方面,大额不良贷款需要依靠银行的经营利润不断化解,在贷款利差收入仍占各银行收入的60%以上的情况下,对存贷利率的改革需要谨慎为之;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经营手段和水平仍相对落后,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差距,在市场约束和监管无法即时配套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经营主体的违规操作可能性,使系统风险加大;此外,由于银行资产在整个经济中仍占据绝对地位,银行利率也使社会资金的风向标,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利率改革的社会影响无法估量,目前已经尝试的8家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推广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会以谨慎为主,配合国有银行的改革和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再逐步进行。估计提升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改革举措会很快推出,如果不良贷款的消化进展顺利,放松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和完全放开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将会随着推着,在此基础上,其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也才可能逐步推出,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改革过程,具体进度要视行业总体经营和改革状况而定。但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措施将在改革中作为配套措施加快推出。

五、谁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导致行业竞争更激烈、行业利润减少、行业集中度提高、产品创新加快,但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银行业本身的产业特征,使改革必然带有"保护"的性质,基于对行业变化的基本判断,改革的受益者包括:

1、保护行业总体利益的取向使现有银行能够利用"最后的晚餐"加速提升竞争力。目前银行汇集的资金量非常大,银行业改革必须以社会安全为前提条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内向型改革,即通过改良银行系统逐步实现改革目标,改革的成本需要在行业经营过程中逐步消化,对不良贷款的处置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总量、降低新增贷款不良率和利用银行利润化解,四大银行的改制也需要充足的资本金,这就决定政府对行业的保护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现有银行在价格机制的保护下主营业务利润得以保证,再加上中间业务市场的日渐成熟,银行的总体收入来源有望得到保障。

2、上市银行将先行一步,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上市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场内部资产和管理上的市场化改革,在现有银行之中资产质量相对较好,透明度也较高。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上市银行机制灵活创新力强,市场活力足,更容易获得外国战略投资者的青睐。相对于其他股份制银行而言,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好、融资渠道广,并已经通过上市筹资在总体规模和内部技术系统的建设上先行一步,无疑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可以说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下,上市银行将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并凭借已有优势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回报。

3、各种投资主体将有机会获得银行业的投资资格,分享行业的成长回报。基于对银监会成立以后改革措施的基本判断,为增强行业总体竞争力和加大行业竞争度,对银行业经营主体的性质、地域等限制将有可能放宽。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银行业属于红筹投资行业,目前业界对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看好,银行业的成长空间有目共睹,改革给各种投资主体提供了一个参与银行业投资分享行业成长回报的机会。

表一:外国典型的金融体系与监管架构的安排

国家

金融系统

改革前的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新变化

美国

市场主导型

银行资产小于股票市值

*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主要是制定货币政策,同时监管银行)*货币监理署(国民银行管理机构,隶属财政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督联储外的投保银行)*储蓄监督局(监督储贷协会)*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监管联邦信用社协会)

1999年赋予美联储对金融持股公司的监管权力,目前是美国唯一同时监管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联邦级机构。--伞式功能型金融监管

英国

市场主导型

银行资产大于股票市值,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持有的家庭金融资产最多

*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没有独立指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监管银行业)*证券投资委员会(监管证券业)*其他金融自律组织

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同年分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职能,与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为金融监管局,监管所有金融机构。财政部负责法规和组织体系建设、英格兰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及金融安全问题、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金融机构监管。--分立监管

日本

银行主导型

银行资产大于股票市值

*财政部(下设官方金融检查部和证券交易等监督委员会)*日本银行(中央银行,没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监管银行业)

1998年进行重大改革,财政部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全面淡出,日本银行独立性增强并对银行有现场稽核权,成立金融监管厅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双重监管

德国

银行主导型

篇5

一、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现状及影响分析

结合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其中,不同行业之间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体系中,如果在资产结构以及投资组合等经营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与相似性问题,就会造成其共同暴露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银行机构之间的投资组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其相似性越高,即表明其在经营同质化方面的水平表现也越明显,从而造成银行对冲击下的共同暴露风险越大,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扰动影响也就越明显。同样,银行业发展中,如果不同的银行机构之间在产品组合与区域选择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同质化程度,就会导致银行之间的内在紧密度加强,从而引起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与发展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较晚,因此,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完善与管理中就存在着较多的制度缺失以及过度投机等不良行为,对整个金融市场良好秩序的形成及正常波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其出现非正常波动情况,并且在这种非正常波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形成制约。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由于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主体的银行与保险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一旦其经营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同质化问题后,在其中一个行业发展出现危机与风险的情况下,就会通过共同暴露等渠道、方式向其他行业传递,使其他行业发展面临相应的外部风险,进而形成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危机,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同质化水平进行研究,以结合其经营同质化程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调控,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结合当前对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主要包括欧式距离模型分析法与关联度模型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余弦相似度模型分析等多种不同方法。其中,欧式距离模型分析在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中,所测度获取的数值越大即表示其经营同质化水平也越高,有研究利用该分析方法中模型计算对银行银团贷款组合的重叠实现了较好的测度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中通过其计算模型进行计算获取的杰卡德距离越大,即表示其同质化水平也越高,该方法在金融领域的相似度测定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其中,就有研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我国上市银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和分析。

三、对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研究

篇6

有关银行业竞争程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判断、银行竞争程度与效率的相关关系、银行竞争程度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多数研究表明,各发达国家银行业大多处于垄断竞争环境。SCP假说认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策略选择,进而对企业效率产生影响。

如果市场集中度较高,则少数大银行之间只需付出较低成本便可形成合谋,并采取限制竞争对手进入的手段巩固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例如斯米洛克(Smirlock,1985)认为垄断导致过高的贷款利率、过低的存款利率以及花样繁多的不合理收费等。同时市场集中度高,几个大银行对政府影响力就强。

但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芝加哥学派的戴穆赛特兹(Demsetz,1973)和拉姆森(Lambson,1987)等就认为,恰恰是金融机构的高效率导致金融市场的集中,这部分高效企业凭借自身的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引起行业集中度的上升,而非市场集中带来了金融企业的高效率。

银行垄断是否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斯(Marcus,1984)、科勒(Keeley,1990)、戴穆赛特兹(Demsetz,1996)、卡雷特和哈特曼(Carletti & Hartmann,2003)等人认为,竞争程度的加剧将侵蚀银行机构的市场力量,降低银行的收益,从而可能导致银行采取风险更大的市场行为以增加利润,使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更大风险,因此,适当的垄断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吉门兹(Jimenez,2007)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他发现更高的竞争程度往往与更高风险的贷款行为联系在一起。

但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博迪和德尼克鲁(Boyd & De Nicolo,2005)就提出,过高的垄断力量让银行得以向借款人索取过高的利率,增大还款难度,并激励银行采取更高风险的市场操作,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的增加。博迪(Boyd,2006)、德尼克鲁和露克艾诺娃(De Nicolo & Loukoianova,2006)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上升而上升。

我国学者也逐步认识到银行业垄断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对象大多为全国总体和城市地区。于良春与鞠源(1999)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方面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孙天琦(2002)提出了“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合作竞争型金融组织结构”;秦宛顺与欧阳俊(2001)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进行了研究;赵子铱等人(2005)、曹源芳(2009)分别采用市场集中度、Panzar-Rosse模型以及勒纳指数等方法对全国以及各省的金融垄断程度进行了测算。

西北金融样本

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县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农商行)作为研究对象,形成100个基本观察样本,研究区间选定为2006年至2010年。虽未涵盖当地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但是上述五家机构在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中占比较大,因此能够反映各区县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一)结构法分析

一是对市场集中度分析。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计算公式,从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两个方面,对100个县域2006年至2010年的存款、贷款CR5(指前五大银行的市场集中度或者市场占有率)指标进行测算发现:县域贷款的CR5指标五年间一直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存款的CR5指标由2006年的79%增加到2010年的91%,总体来看,各县域的银行市场表现出较高的寡占特征。

需要指出,CR5计算的是最大五家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但有些县垄断度可能更高,因为实际上可能只有三家银行:农信社、一家国有银行的县支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县支行,这些县存款的CR3(即前三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邮政储蓄发放的贷款基本可忽略不计,所以贷款的CR2(即前两大银行的贷款占有率)在90%以上。当然也有些县银行类机构较全,农发、工、农、中、建、邮储、城商行都有县支行,还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竞争较为充分。

二是分机构类别市场份额占比分析。分机构来看:2006年至2008年,县域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而四大国有银行县支行贷款的市场份额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市场份额维持在60%左右,明显高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县支行。

(二)非结构法分析——PR模型

PR模型是由Panzar和Rosse(1987)提出的一种非结构化的行业竞争性模型,也称为H统计法。该方法假设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将对投入品价格的变动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因此,通过对企业总收益对投入品价格弹性大小的分析可以判定出企业所处的市场的竞争程度。该模型后被广泛应用于对银行业垄断程度的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在长期均衡下,第i家银行的收入,Wi是一个表示投入品价格的m维向量,银行的产出是贷款、证券等,银行的投入为存款、人力资本与资本金等。在垄断市场中,投入品的价格变动引起银行边际成本的变动,进而引发收益的变动,银行会根据不同市场结构所确定的各类投入要素的价格来制定供给价格策略,因此,通过银行总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变动弹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所处市场的竞争状况。判断标准为,总体上,H值越大,说明竞争程度越高,具体而言,当H

课题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样本地区实际金融发展状况,选用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人均管理费用、利息支出占总存款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并以存贷比、银行所在县人均GDP为控制变量。运用PR模型分析,计算西部100个县域的H值大小。结果显示:各县的H值均在0.15以下,大部分集中在0附近,其中有10个县的H值为负。根据PR模型的评价标准判断,大多数县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垄断竞争特征,而且更加偏向垄断,甚至有些县域已经达到了完全垄断的程度。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普遍高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于全国银行业总体垄断程度的测算(参见赵子铱2005,黄隽2007等)。

(三)县域金融垄断程度高的原因

造成西北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高的原因:1.准入壁垒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民间资本进而转向地下,部分县域民间借贷比较活跃;2.欠发达地区经济不活跃、银行效益低,加上近10多年几大银行市场化转型、股份制改造的大背景,导致商业银行对很多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效益低的网点进行了裁撤,包括撤离欠发达地区县域甚至撤离欠发达地市,股份制银行也不十分愿意大面积进入。同时,造成了一些商业银行的县支行虽然存在,但在县域仅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很少,部分行的存贷比低于2%,极端的一个例子近五年存款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贷款一直是0;3.一些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经营环境不理想,导致这些地区的银行业风险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县域银行业市场机构类型单一,竞争程度较低,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县域金融市场准入亟待放开

(一)西北县域银行业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竞争偏垄断状态

被考察的100个县域银行业在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占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寡占特征,而且基于PR模型所计算出的各县域银行业H值与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占比的研究结论也相吻合,大多数县域的H值接近于0,呈现垄断竞争且更加偏垄断的特征,个别县域H值小于0,达到了垄断的程度。

(二)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不充分

赵子铱(2005)、黄隽(2007)、郁方(2009)、赵玉龙(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银行业总体竞争状况为垄断竞争,且垄断程度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市场化进程呈现逐步减弱的态势。已有研究测算的我国银行业H值指标在0.4至0.7,市场表现出垄断竞争但偏向竞争的特点。而本文测算的西北县域银行业H值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西部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不充分。

篇7

贷款是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要经营业务,信贷资产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美国的金融危机,对美国是一场灾难,对全球的金融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危机时代各大商业银行均应从中吸取教训,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率,降低信贷工作的风险。此时,为缓解信贷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大商业银行都需积极推行先进的信贷技术。在我国, 各类信贷技术中, 基于财务报表的信贷技术和关系型信贷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基于财务报表的信贷技术指贷款的发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借助于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关系型信贷技术指信贷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信息而做出。可见,财务报表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评审的基本资料来源,在财务分析和信贷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各大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要求在信贷评审工作中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可是,由于信贷工作本身比较繁忙,评审过程中缺乏团队对授信对象进行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分析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分析报告过于“八股化”,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通过介绍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试图挖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在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以期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风险,提高工作的质量,保障银行业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中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料的真实性难以辨别

在现实的贷款活动中,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往往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骗取银行信用。更有甚者,银行有关人员与借款人串通,为其提供虚假报表出谋划策,以规避法律和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达到骗贷逃债的目的,从中渔利。如果银行仅依靠报表表面的数据做出贷款决策,往往容易造成贷款落空。

(二)盲目相信财务比率分析的结果

在如今的贷款活动中,经常运用一些财务比率指标来衡量授信对象是否具备授信要求。有时尽管借款企业各项指标良好,但实际上借款人或保证人其本身财务状况并不佳,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并且由于所有的财务指标都是静态指标,非常容易受到操纵,有些信贷人员财务分析水平低,便会盲目相信财务比率分析的结果,搞形式主义, 结果造成财务报表分析名存实亡。

(三)财务报表分析与抵押、质押贷款脱节

由于历史因素及银行信贷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银行注重形式上的财务报表分析,注重信用贷款,而对担保贷款中的抵押和质押贷款重视不够,所以形成大量的贷款坏账;再者,银行往往注重贷款的贷前调查,而疏于跟踪调查,但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何况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已到无财产可供支配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银行贷款无任何财产担保,那么以前的财务报表分析就毫无实际意义。银行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人员的跨行业流动性差,银行业太注重自身的专业训练,而忽视法律、经济、财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所以, 造成银行信贷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对工商企业财务活动缺少经验,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常有许多主观片面的成分,更不能将财务分析与抵押、质押贷款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熟练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巧降低授信风险

以上问题均与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运用不到位有关,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降低授信风险,笔者认为应注意结合以下分析技巧,并在授信工作中熟练运用。

(一)明确分析的目的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分为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作为短期授信工作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主要应评价客户近期是否有能力进行贷款的归还,及是否愿意进行贷款的归还。首先通过考察企业以往的资信程度解决愿不愿意偿还的问题,然后重点分析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质量及现金流量情况来判断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作为长期贷款的授信工作者,此时仅关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以及考察企业以往的资信程度,肯定是不行的。首先必须关注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从资本结构的角度进行评价,然后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为对资本结构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其写入贷款合约,但盈利能力是无法控制的,此时信贷资金的安全完全取绝于客户的盈利能力。显然,不同的分析目的,其分析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二)围绕分析目的,进行资料的搜集

在明确相关的分析目的后,围绕分析的侧重点,进行资料的搜集,所搜集的资料包括授信对象3~5年的中期及年度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至少进行近3年的资料搜集。当然短期信贷工作者只需围绕其分析目标收集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客户信用档案,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长期信贷工作者不仅要收集上述资料,还必须收集其他资产、负债、收益、费用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为盈利预测、财务状况的评价作充分的准备。此时重点明确,也容易搜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节省人力和时间,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阅读分析资料

有针对性地搜集好资料后,阅读分析资料。首先,从审计角度考察分析资料的可靠性,这是验证资料真实性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在财务报告中找出审计报告,如果审计报告是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财务报告中的审计收费稳定,未变更会计事务所,那么分析资料相对可靠;如果该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鉴证,可以从报表的数量关系进行初步验证。然后,进一步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事项(特别是担保、抵押贷款等问题),阅读关联方关系披露,熟悉企业的往来客户。再次,阅读会计报表附注,特别注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发生变更。最后,通过几大会计报表,简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方面的情况,从而熟悉分析对象,为授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基本分析技术

基本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授信对象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包括:(1) 财务数据的静态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告项目的静态分析;(2)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包括计算各种财务比率,熟悉报告项目的相互联系;(3)静态的结构分析,包括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分析,利润表的结构分析,及现金流量表的流入、流出结构分析等。

2.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将分析期与前期或连续数期项目金额进行对比,这种财务报表项目纵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分析财务报表的具体做法是:(1)对前后期各项目的绝对金额进行比较,求出增减的差额;(2)将增或减的差额作为分子,将前期的绝对金额作为分母,求出增或减差额的变化程度(百分比);(3)根据连续数期变化的统计数字,可以绘出一个统计图表,更形象地显示变化趋势。

如果某一分析对象的经营活动处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趋势,那么其主要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应该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若其主要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变动,突然大幅度上下波动;或者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之间出现背离;或者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出现恶化的趋势,那么,这些意味着公司的某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是授信过程中判断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的重要线索。

3.同业分析

同业分析是指将授信对象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放在其行业背景下进行分析。

所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行业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闭关自守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放在其行业背景下,与行业平均数进行比较,才可以如实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具体操作时首先应细分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特别是综合类公司,我们要注意细分行业进行比较,分行业计算平均数;其次,找出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最后,重点分析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

(五)结合企业基本面

企业基本面包括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及发展、企业分析3个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与经营策略、公司的组织结构等均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只有结合企业的基本面才能得出恰当的评价。商业银行信贷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对企业基本面的敏锐洞察力。

(六)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小企业的信贷评审工作,由于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甚至没有专职的会计,会计核算资料质量极低,不真实成分较大,不可以作为信贷评审的依据,此时,现场调查、现场办公最能奏效。当然,中大型企业的信贷工作也不可忽视现场调查的作用,它能让结论更加可靠。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信贷评审工作责任重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关系到民生。每一位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降低信贷风险。

最后,笔者认为,应制定《商业银行信贷中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规范》,加强对信贷工作者报表分析技术的培训,提高信贷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占美松.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j].会计研究,2008(5).

[2]金中泉.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张先治.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6).

[4]周朝平.透视商业银行信贷财务分析中的模糊认识[j].安徽农村金融,2006(6).

[5]刘姝威.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8

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开放,外资银行大举入侵,它们在给银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中国银行业给予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从兴起到潮起潮涨仅用了2年不到――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中外资银行你追我赶,各大银行不甘示弱,不断推陈出新。

银行业迎来了新的“中国机会”,同时,中外双方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也进入新的阶段。

银行业的“中国机会”

自2006年年底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资银行的角逐日益激烈。然而,各家银行无论中外都使尽浑身解数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开始抢滩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难”似乎将成为过去,这一令中小企业头疼的大问题也一跃成为银行业的“香饽饽”!

“中国中小企业的群体力量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走向,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重点将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业迎来了独特的“中国机会”!

据了解,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市场竞争力在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在创造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有着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努力贡献着,如遍布沿海城市、江浙一带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这类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力。甚至有人说,“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显然,正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高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中国机会。

正因如此,面对千载难逢的“中国机会”,在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一个月,大量外资便一齐涌入。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据2007年年底的《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中国银行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2007年以来,银行业的核心话题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面对大企业信贷衰退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零售银行业务成为新方向,大企业信贷衰退之后的另一个补充是中小企业银行业务。据悉,“努力提升中间业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已成为银行业的共识。

外资银行:虎视眈眈,谋求未来

“融资贷款,外资比中资银行更过硬!”一家玩具生产企业老板这样感慨道。在他看来,一些外资银行办事效率、产品范围都较中资银行来得实在。

实际上,因为有着独特的背景及实力支持,外资银行巨头对中国金融市场很敏感,在银行业开放之前便已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大力实践,而实践所积累出的经验又帮助它们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

有专家分析,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并非外资银行的最终目的,抓住“中小企业长期受到冷落”的切入点,即宣传效应与打开局面才是其长远所图。尽管如此,外资银行还是掀起了一股“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

具体而言,在这种金融服务的初级阶段,获得中小企业的青睐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从占有率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势力远远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

“现在,第一批9家外资银行获批改制为本地法人银行,要想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外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财经大学教授陈君平认为,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尚远低于内资银行,但不管如何,外资银行如今已奠定了良好的融资基础。

事实上,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巨头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不断进行布局,融资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早在2004年,花旗银行就发起了“中小企业(SME)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较早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门服务部门。如今,花旗商业银行部业务覆盖中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渣打银行很早便设有专门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团队,不但设有产品研发部门,而且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与状况设计产品,因此被誉为“领跑者”。

中资银行:固守阵地,全面开花

对中小企业的冷落礼遇造就了外资银行的急速切入,而卷入美国次级债以及国有大企业债务的长期纠纷使得中资银行开始重视中小企业融资这块阵地,各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产品全面开花。

长期以来,国有大企业客户一直是中资银行的座上宾,80%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而就在2007年年初外资挺进银行业之时,一场中资银行业务变革忽然来临。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成了银行业摩拳擦掌的阵地: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几大国有银行巨头齐齐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及政策,而各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力度。

2007年年初,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透露,面向中小企业最新推出了“临时性贷款额度”,在小企业主贷款等品种上将重拳出击。“企业可以在现有抵押物授信额度之外,同时申请获得相当于抵押物评估价值10%~15%的额度。缓解资金困境。”这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不啻是福音,而这也拉响了中资银行抢占中小企业融资高地的警报!

紧接着,光大银行也对企业融资业务大刀阔斧,取消了原先禁止向经营有季节性的企业授信的规定,开始重拳出击小企业主贷款等新领域。农村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全国各地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新品,无论是力度还是范围都堪称史无前例。

篇9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分析、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工具等被广泛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去,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一系列金融产品,如余额宝、蚂蚁花呗等的出现,加剧了我国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局面。而传统银行的大部分业务被限制在柜台交易上,即便有自身的电子银行或网上支付系统,但大多还是搭载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平台上来使用,充当幕后支付的角色,在网上交易市场中的影响力已被极度弱化,这可能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早期,传统商业银行因在市场地位与份额上占据绝对优势,导致其对于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并不重视所致。传统商业银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短时间内几乎不太可能。

(二)互联网金融较低的交易成本和准入门槛给传统银行的冲击

对于传统银行而言,无论是在固定成本方面还是在人工成本方面,都普遍较高。在互联网金融尚未兴起的早期,传统银行商业理财产品也是大部分民众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高额的成本给传统银行带来了安全性上的优势,但随着2014年银监会正式行使对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职能到如今,互联网金融业对资本的安全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保护日益重视,一旦互联网金融在安全性上有了可靠保证,传统银行业这一优势不存,那么互联网金融较低的交易成本和准入门槛必然会使自身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处在优势地位。

(三)互联网金融经营管理的优越性给传统银行的冲击

对于金融业来说,企业能否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关联。互联网金融在促进低成本、多渠道线上交易的实现的同时,能够借助网络实施经营管理,其在经营管理活动执行过程中所占据的优越性可见一斑。

传统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复杂,特别体现在业务流程方面,层层审批、分级管理的模式使传统银行的业务效率较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做出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业务流程复杂”与“服务人员太少”是传统银行营业网点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且在营业网点办理不同的业务时,往往还需要在多个部门或窗口跑来跑去,进行不同的审核,浪费了客户的时间。并且在具体的交易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消费者进行事前信息的采集和评估,难免会在中间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民众对传统银行服务的满意度一直不高。而在互联网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几乎退去了人工服务的影子,在同一时间借助平台可办理多项业务,具备较高的优越性。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为了了解武汉市社区银行的发展状况,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相关信息,分别针对银行工作人员和民众来设定问卷。

(一)问卷设计和发放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分别设计出了针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与民众的调查问卷。

(二)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共向银行从业人员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6份,问卷回收率97.3%,有效问卷143份,问卷有效率97.9%,符合统计要求。共向民众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8份,问卷回收率94.5%,有效问卷369份,问卷有效率97.6%,符合统计要求。

三、问卷调查分析

(一)武汉市社区银行发展状况

1.银行从业人员与市民对社区银行的看法并不一致。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上来看,有超过80%以上的银行从业人员表示看好这一创新经营模式。而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同时对传统银行自身的发展也能带来诸多好处,传统银行向社区银行这一方向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站在民众角度上来看,在受访民众当中,了解社区银行这一概念的不超过半数,但通过我们团队成员进行基本讲解之后,其中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曾在社区银行办理过业务,只是不知道该网点是社区银行而已。可见社区银行在武汉市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2.社区银行业务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在业务方面,武汉市社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业务与传统银行几乎没有差别,而社区银行所提供的业务与民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对于日常生活服务除了代缴水电费、物业费等要求之外,还对普及金融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可见武汉市民众对于个人理财的意识和需求日益提升。

3.社区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客户重叠。通过团队成员的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武汉市社区银行的客户与营业网点的客户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主要以普通市民为主,真正为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社区银行较少,只有在汉阳、新洲等工业集中区域的银行开设企业贷款服务的较多。相对社区银行的客户主要针对小型存贷款、服务社区居民,然而商业银行如今也对小额信贷等业务十分重视,二者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重叠,从而导致了社区银行的地位较为尴尬。

4.社区银行经营上还存在诸多问题。(1)社区银行经营状况欠佳。武汉市社区银行总体经营状况,我们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市社区银行总体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有43.64%的社区银行出于入不敷出的状况。基于这一状况,我们针对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做出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银行内部人员多主张以“减少人员安排”和“提高员工综合业务能力”来改变经营状况,这与传统银行现阶段发展方向基本相符。

(2)民众满意度不高。从民众角度来看,武汉市社区银行的经营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民众对社区银行的满意度并不高,无法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只有在业务上与传统银行的营业网点形成差异化经营,社区银行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从前面的调查可知,武汉市市民的理财意识和理财需求日益提升,但针对社区银行能否满足居民的日常理财需求的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的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营销服务存在缺陷。通过我们调查显示,社区银行在营销服务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当前社区银行在经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上没有与总行形成协调的发展,但又无法自成体系,同时产品设计、网点分布方面也存在问题。

(4)并未真正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在调查的最后,我们针对民众提出了“办理业务时,您希望去社区银行网点办理办理还是传统大型银行”这一问题,得到的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社区银行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但从心理角度上来讲,民众还是更青睐传统银行,社区银行并没有真正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武汉市社区银行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调查结论

1.社区银行业务有所创新但力度不够。在业务方面,撇开自助设备之外,我国社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非现金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类权限的开通及其应对服务的体验(如指导使用电子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为社区民众代缴水电费等日常生活服务,同时还会受理小额贷款申请。部分社区银行还会派出专员,不定期给社区民众讲解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及金融工具应用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区居民对金融知识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2.对市场进行细分但定位不清。在客户方面,社区银行结合自身地缘优势与便利优势,主要针对需要日常生活服务、小型存贷服务、小额理财产品服务的社区居民。随着国有银行提升对小额信贷的关注度,二者针对客户资源的争夺逐步加剧。但在对自身的定位上,社区银行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人+自助设备”经营模式使得社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依然拘泥于营业网点的发展框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既无法自成体系,也难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同时,也造成了社区银行与商业银行客户大面积重叠的状况,难以摆脱传统银行营业网点的束缚,因而使自身处在一个介于营业网点与自助网点之间的尴尬地位,难以真正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同时,社区银行在经营模式上,仍以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为主,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必然使得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既定目标与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另外,社区银行在营销服务环节也存在缺乏主体方向的问题,主要是以为各社区银行的总行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指定所致,这也是导致社区银行市场定位不明确的原因之一。

3.经营理念具备优越性但未得到有效贯彻。“拉近与客户距离,进行贴身服务”,这是社区银行的经营理念之一,传统银行之所以发展社区银行,就是为了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以此来拉近与互联网金融的差距,这一经营理念的确符合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武汉市社区银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银行并没有将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充分贯彻,无法从根本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服务来提高民众对社区银行的满意度,无法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

4.市场缺乏监管导致业务行为不规范。在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走访过程中,大部分社区银行的业务服务一栏虽然列出了银行卡、电子银行等权限的开通,受理小额贷款申请等,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往往以负责人不在、系统升级等等理由来推脱,仅仅只提供咨询和销售个人理财产品为主。而在推销个人理财产品时,社区银行业务人员因为对社区民众较为熟稔,偶尔会省略某些必须环节,譬如投资风险调查环节等。对于这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社区银行时,其战略目标仍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而不是以提供优良服务来促进利润的提升。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优化社区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贯彻经营理念,明确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应当充分贯彻其贴近民众的经营理念,只有真正为社区民众提供实际、有效的金融服务,才能真正拉近社区民众的距离。社区银行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发挥自身地缘优势,脱离营业网点注重大客户的框架,专注于服务小客户,如此才能有效的融入社区,明确自身定位,强化细分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促进自身发展,发挥自身定位优势,拉近与互联网金融的差距,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二)优化经营模式,提升经营稳定性

社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应当跳出营业网店经营模式的制约,而不是作为营业网点的延伸。在这一方面,社区银行可以考虑以个人金融服务为中心,多种服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例如现今大型小区或社区都设有综合性的商区,社区银行可以参考这一模式,在社区银行内开设小型超市,也可以代小区住户收发快递等等,如此跨行业联动发展,可以增强自身经营的稳定性,保证自身持久发展。

(三)加强服务创新,转变业务结构

篇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了一份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分析报告,在该报告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全球184个国家从1978年到2009年的时间区间内跨境银行借贷数据,以此来描述全球金融市场跨境交易的特征,作为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银行业网络是相对不稳定的,而且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特别是在2002年-2008年的全球资本流动中,金砖国家(BRIC)和高速发展的东欧经济体成为了全球银行网络中的主要借贷方。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的冲击了21世纪上半段较为稳定的全球银行业借贷结构,当发达经济体受到危机冲击的时候,全球银行业的资本流动结构也会变得极为不稳定,而这种状况又反过来阻碍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进程。总体而言,全球银行业需要结构性的改革,防止金融危机冲击资本流动的结构,造成实体经济的衰退。IMF的这份报告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球银行业跨境经营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对全球银行业具体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依据,就需要从微观角度,对银行业跨境经营的状况加以说明,主要包括三个指标:银行的法律实体、资产以及金融债权的跨境分布。

一、跨境银行法律实体的全球分布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分散风险,跨境银行集团跨境设置复杂的组织结构的目标之一是降低集团的运营风险,因此是一种管理风险的安排。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跨境银行集团的组织机构十分的复杂,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全球15个最大的复杂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

资料来源:Cited from Christine Cumming and Robert A. Eisenbeis, Resolving Troubled Systemically Important Cross-Bord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Is a New Corporate Organizational Form Require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No. 457, 2010.

银行集团子公司的数量指标反映了集团组织规模的复杂程度,其中子公司数量最多的是花旗集团,达到了2435个,而平均值是1005个。外国子公司所占子公司总数的比重以及所在国家数量指标放映了银行集团的跨境经营程度,其中外国子公司占集团法律实体比重最大的是瑞士银行,达到96%,而平均值是57%;集团实体所在国家数量最多的花旗集团,分布在全球84个国家,而平均值是44个。以上数据显示了银行集团的跨境经营的深化程度,在这15个银行集团中,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美林证券在危机中均发生了问题,尽管并未引发银行集团整体关闭清算的严重后果,对其进行危机管理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以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例(其外国子公司数量占比以及实体分布国家在数量上,在15个银行集团样本中都是最低的),首先,苏格兰皇家银行在15个国家经营,意味着集团实体会面临15个国家在监管、税收、公司治理要求方面不同的要求,这是对其进行危机处置需要面临的首要事实问题。其次,当苏格兰银行发生问题时,在极端情况下,会有15种不同的危机处置方法和程序。在事实上,不同国家相互冲突的处置措施和程序往往会增加危机的成本,这种碎片化的处置安排是对其进行有效处置需要解决的最大制度困境。

二、银行资产的跨境分布

衡量银行跨境经营的第二个指标是境外资产占银行集团总资产的比重,如表2所示.

表2 (2008年底)全球主要银行资产的跨境分布

资料来源:Cited from Stijn Claessens,Richard J. Herring,Dirk Schoenmaker,Kimberly A. Summe,2010,“A Safer World Financial System: Improving the Resolution of Systemic Institutions”,Geneva Reports on the World Economy 12,p. 14.

篇11

关键词市场约束银行业监管效率影响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分析

2003年以来,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和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改革,审慎监管制度的各项措施开始逐步实施,政府监管对市场约束的屏蔽作用逐渐减轻,公众的市场参与意识和对银行的外部监督意识开始发育,市场约束力量才开始得以成长。但是,对我国来说,银行业自我约束能力和市场本身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市场的约束作用。阮建文等(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中的市场约束力量在1998年以后有所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市场约束力量仍然较为薄弱,存款人对银行的风险变化反应不敏感。

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状况对市场约束的制约。首先,审计标准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息质量不高。目前,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会计制度不仅与国际规范相比还存在许多过于宽松的作法,而且各类银行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制约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同时,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从技术上对风险的具体测量、确认存在障碍, 对会计制度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其次,银行缺乏及时和准确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出于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担心等原因,我国政府监管当局对银行公开披露信息的强制性监管规定和法律处罚措施的力度不足,导致银行缺乏及时、准确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有效约束。

再次,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滞后,难以提供客观、公正的评级信息。我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受资金规模、法律支持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对被评级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依赖关系,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信息中介机构。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市场参与者无法准确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良莠,缺乏实施市场约束的决策依据,尤其是虚假、非充分性财务信息还会误导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力,导致逆向选择行为。

(二)我国市场参与者激励状况对市场约束的制约。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而且无论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抑或是城市商业银行,各级政府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拥有绝对比例的控制权,这样,存款者通常把银行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认为存款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谢平等( 2004)的研究发现,从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看,国家事实上承担了对银行存款的保险责任,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对个人进行“全额偿付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所以,存款人没有激励去关心银行的风险状况,也没有激励去施加市场约束。

以上理论分析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状况和市场参与者实施市场约束的激励都存在缺陷,致使银行所受到的市场约束力量非常薄弱。市场不能及时、充分披露信息,使存款人和投资人不能对银行的风险做出适时、客观的判断;使监管当局不能及时监测、评价和控制银行的风险,致使银行的自我约束放松,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是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约束状况对我国银行监管效率的影响

市场约束对实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我国银行业受到的市场约束力量相当有限,当前市场约束的不足给我国银行监管效率带来较复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不利于银行自我约束和政府监管发挥作用。市场约束力量的薄弱,银行业发展缺乏来自市场压力的淘汰和竞争机制。监管当局对问题银行缺乏及时的市场退出或纠正措施的制度安排,银行很容易过度承担风险,致使银行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同时,由于道德风险,银行业仅关心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如何满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并不真正关心贷款的质量和安全性,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和增值。这样的结果自然背离了政府监管要求的初衷,使政府监管力量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监管者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助长腐败行为。市场约束的缺乏可以使银行业的过度承担风险行为不为公众知晓,监管当局面临市场压力较小,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这样问题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疏忽甚或庇护下继续生存,加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同时过分依赖政府监管,会造成权力的膨胀,易滋生腐败行为。

(三)存款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给各种非法揽储活动可乘之机。由于利率受到管制,金融市场欠发达,在高利率回报的诱惑下,居民可能会把资金投向违规吸存的机构。存款者对违规机构的赌博行为缺乏鉴别能力,或者认为即使出现问题,政府也会出手相救,保障本金安全,所以,往往在选择存款机构时产生道德风险,造成非法集资泛滥。发生在浙江的非法集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四)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在一定时期内易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由于缺乏市场约束,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受其经营状况的制约,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为银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这种银行发展道路使银行业的问题不断累积,但是,市场约束的缺乏使问题易于被掩盖。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易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当然,从长期来看,这种表面和暂时的稳定可能会面临着在未来更严重银行危机。

(五)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传染风险的影响,加大了危机爆发的概率。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有问题的银行机构,受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别银行的倒闭破产容易引发传染性地银行挤兑。如果公众的行为是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之上,就会减少因单个银行破产而引发的恐慌性挤兑。

但是,在缺乏市场约束的环境中,存款人不能根据各主要银行的清偿力和经营活动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当银行体系面临冲击时,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问题会恶化,使得识别有用信息变得更加困难,这样就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较小的冲击就可能导致不稳定。因为无法进行区分和选择,存款人只能选择保护自身利益最后的手段,即将资金兑现或者转换成其他政府担保的金融工具,或者转向海外,这样,银行的信用供给就会降低,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传染风险的影响,危机就更易于发生。

(六)造成昂贵的监管成本。我国银行监管的成本之所以高昂,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约束缺乏造成的道德风险,导致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成本扩大化;另一方面市场约束的缺乏导致过度依赖政府监管来控制风险,这必然带来政府监管机构的扩张和人员的臃肿,既会增加监管的直接成本,又会增加银行的执行成本。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的薄弱对于银行监管效率产生了诸多制约因素,从总体上看,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正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市场约束的理论分析,为强化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力量、提高监管效率提供依据。由于市场约束是市场力量主导型银行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强化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将成为提高银行监管效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阮建文,朴一,杜艳.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及其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金融监管.2009(2).

[2]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

篇12

一、引言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类产品占据了商业银行一定的业务市场份额。在2013年9月,继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合作开通了全国第一家直销银行后,直销银行在中国便快速发展,多家金融机构试水直销银行,使之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大格局下又一新兴事物。直销银行是个舶来品,对于其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在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直销银行就是无实体网点、不设柜台、不发放实体银行卡、目标客户精准、24h营业、通过电子设备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办理业务互动的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促进直销银行将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本文就是探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直销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存款理财化的影响,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和存款理财化发展现状

直销银行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快速发展。随着2013年9月北京银行与ING Direct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了国内的直销银行业务后,直销银行的在中国的发展便势如破竹。

(一)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现状

截止到2015年4月,我国已经有23家直销银行成立,在这23家直销银行中有12家直销银行是依托于母银行的品牌优势开展的,取名为“XX银行直销银行”如“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其余11家则使用了独立的名称如“小马Bank”。前者在前期推广中比较容易,但是缺点在于会让用户混淆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后者则推成出新,让客户眼前一亮。

目前上线的直销银行中包商银行、台州银行、南粤银行、宁波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兰州银行这7家直销银行目前只有PC客户端,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徽商银行、恒丰银行、长沙银行和工商银行6家银行则只推出了手机APP,剩下的10家采用了PC客户端和手机APP共同开发的。

(二)存款理财化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对金融业的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的传统存贷款业务等表内业务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创新不断,为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促使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在上一年度的银行业发展具有:资本市场低迷、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较差、银行业存款“活期化”趋势较上年同步放缓等特征。在上市银行中,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为51.48%,比2013年末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三、直销银行发展对存款理财化的影响

作为储蓄大国的中国,受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和人们持币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断增长。2003年~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平稳中增长;而储蓄增长率基本都保持在13%以上的稳定增长中。仅在08年股市动荡引起的资金回笼导致2009年经济增长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时,储蓄存款出现较大波动。在2011年之后经济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都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直销银行在201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环境中试水的,发展时间短。本文便选取2010年至2014年的数据对我国储蓄存款变动趋势做分析。我国近五年的储蓄存款变动趋势趋于一致:2、6、9、12月都是增长的高峰期,1、4、7、10月都是呈现下降趋势,即其变动呈季度性变化,每个季度都有一个高峰期一个低峰期。同时,五年里我国活期储蓄存款每年的变动也是有规律的:每个季度都有高峰期和低峰期。其中3、6、9、12月是增长高峰期;4、7、10月是低峰期,甚至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而我国2010至2013年全年的定期储蓄存款变动情况,全年中定期存款的变动相比储蓄存款总额和活期存款总额的变动更趋于稳定。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直销银行的发展对我国的存款理财化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居民进一步增强了投资理财意识。但是我国存在着实际利率出现负利率的现象,所以在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的情况下,这一现象会削弱居民和企业手中的财富。而存款理财化的推进,又会促使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而直销银行的发展对存款理财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销银行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在网点进行业务办理的方式相比,服务渠道更广,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业务办理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利用高效有序的电子终端设备为顾客提供服务,可以增强客户体验,让客户24小时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金融业务;直销银行不发放实体银行卡,通过电子账户与多家银行合作,减免手续费,给客户更多优惠。

四、直销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在现有发展模式和阶段的影响下,未来国内直销银行有如下几个发展方向。

(一)准确定位不同类型直销银行

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直销银行可以帮助其突破跨区域经营政策的限制;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直销银行补充其网点;而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将直销银行定位于非本行的客户,向非本行客户直销。

(二)注重独立品牌塑造

在独立品牌塑造的基础上其将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区别于传统银行和同类平台的业务。

(三)打造移动化综合服务平台

直销银行可以以移动端服务为主对用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简单清晰的界面。

参考文献

[1]ECBS.lectronic Banking,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S],2001.

[2]韩刚.德国“直销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启示[J].新金融.2010(4):23-26.

[3]巴曙松,吉猛.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直销银行发展[J].中国外汇.2014(2).

友情链接